卷上
    律宗新学名句卷上
    一律
    事钞四分一律宗是大乘。
    一人
    羯磨序意唯拯拔一人。
    一师
    戒本同一师学如水乳合。
    一心
    律云常尔一心念除诸盖。
    一念
    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一事
    事钞每於一事之下废立意多。
    一乘
    法华十方佛土唯有一乘。
    一多罗树
    七仞。
    一灯
    僧祇看病赏劳下至然一灯。
    一字
    涅盘经善解一字名曰律师。
    一理
    羯磨序指归为显一理。
    一子
    涅盘等视众生同一子想。
    一部
    事钞持犯之门贯通一部。
    一化
    多论六物通诸一化并制服用。
    一易
    心念说净舍故受新十日一易。
    一发
    僧祇影过一发即是非时。
    一仞
    小雅云四尺谓之仞。
    一钵
    智论一钵之食作夫流汗。
    一体
    戒疏一体三宝。
    一义
    律云如来出世为一义故。
    一目
    了论戒者如人一目爱之甚重。
    一识
    业疏不妄缘境但唯一识。
    一方
    僧网篇一方行化立法须通。
    一供养人
    四分六十头陀。
    一瞬
    僧祇二十念为一瞬。
    一寻
    小雅云倍仞谓之寻。
    一闰
    戒疏此国用历三年一闰。
    一品
    戒疏金银各三钱唯一品。
    一来
    五百问我不灭度半月一来。
    一生
    坛经心无圣法徒丧一生。
    一磔手
    人一尺佛二尺。
    一业
    俱舍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
    一弓
    七尺二寸。
    一文
    事钞统明律藏本实一文。
    一指
    人一寸佛二寸。
    一乱
    戒疏即戒与善混然一乱。
    一段
    大集梦[迭*毛]一段后分为五。
    一粒
    僧祇一粒之米百工乃成。
    一苇
    坛经跨关河如一苇。
    一夏
    戒疏八十诵律一夏之功。
    一偈
    四句为一偈。
    一拘卢舍
    杂宝藏经五里多论二里。
    一僧
    坛经一僧结已经六万之延年。
    一世
    受戒云虚受废功唐劳一世。
    一剃
    律云半月一剃此是恒式。
    一弹指
    二十瞬。
    一袭
    章服仪一袭三衣何容昏晓。
    一里
    三百步。
    一转
    戒疏胎中七日一转。
    一浴
    戒疏半月一浴数受过制。
    一佛
    戒疏世唯一佛故永是定。
    一戒
    妄语戒云此之一戒人多喜犯。
    一尺
    唐令一尺二寸姬周十寸。
    一杯
    持世云不除我倒不听受一杯之水。
    一宗
    戒疏独斯一宗未怀支派。
    一户
    戒疏房戒小房石室两房一户。
    一返
    戒疏妄语吐言一返追不可得。
    一钧
    三十斤。
    一由旬
    智论上品八十里中品六十里下品四十里。
    一步
    六尺。
    一肘
    人一尺八寸佛三尺六寸。
    一盘陀量
    二十八肘。
    一犯
    事钞一犯尚入刑科多犯理须长劫。
    一衣
    多论一衣不能障寒三衣能障等。
    一切
    受戒云一切百遮不应出家。
    一统
    事钞神州一统约受并诵四分之文。
    一揣食
    不受益头陀。
    一报
    事钞犯化教但受业道一报。
    一食
    一食头陀。
    一众
    僧网猫犬举众同畜一众无戒。
    一丈
    智论如来身光一丈。
    一须臾
    僧祇二十罗预俱舍三十镴缚。
    一两
    二十四铢。
    一麦
    律云爪长一麦破戒之相。
    一味
    律云海水尽醎同为一味。
    一时
    多论宁可一时发一切戒不可一时犯一切戒。
    一夜
    僧祇护衣一夜通会四分唯对明相。
    一丝
    五分经纬共布中穿一丝亦通制断。
    一分
    佛藏如来白毫相中一分供诸出家弟子。
    一月
    迦提有衣五月无衣一月。
    一本
    事钞显行世事百无一本。
    一纪
    十二年。
    一家
    业疏即今一家依本直诵。
    一往
    受戒云不同外道一往顿受。
    一劫
    调达出血墯狱一劫耆婆出血生天一劫。
    一坐食
    不食小食头陀。
    一钱
    杂心未来舍轮王位易现在不取一钱难。
    一形
    释相受中无作悬拟一形。
    一受
    事钞一受己难不宜再造。
    一说
    受须白四舍唯一说。
    二持
    一止持二作持。
    二犯
    一止犯二作犯。
    二非
    一非色一非心。
    二请
    一僧次二别请。
    二钞
    一事钞二义钞。
    二疏
    一戒疏二业疏。
    二衣
    一制衣二听衣。
    二谛
    一真谛二俗谛。
    二乘
    一声闻乘二缘觉乘。
    二行
    一自行二众行。
    二报
    一总报二别报。
    二种师
    一德戒和尚二依止阇梨。
    二同界
    一同一住处二同一说戒。
    二净施
    一真实净二展转净。
    二无间(经音义)
    一身无间二苦无间。
    二宝戒
    一畜宝戒二[贺-力+夕]宝戒。
    二世教
    一在世二未来。
    二种戒
    一性戒二遮戒。
    犯重二义(诸佛威神所不能救)
    一受业定二作业定。
    舍戒两出
    一出淫戒二出受法。
    二种智(增二)
    一常见犯二犯已能忏。
    二种痴(增二)
    一不见犯二犯而不忏。
    二种涅盘
    一有余依二无余依。
    钞有二义
    一采摘义二包摄义。
    佛有二身(五百问)
    一内身二法身。
    二法能护世间(杂含)
    一惭二愧。
    二仪(周易)
    一天二地。
    二序
    一通序二别序。
    二缚(宝积)
    一见缚二利养。
    二绮戒
    一身绮二口绮。
    二种难
    一梵行难二命难。
    二谤
    一无根谤二假根谤。
    二死
    一分段二变易。
    二种房
    一有主房二无主房。
    二部律
    一上座部(窟内)二大众部(窟外)。
    二种破僧
    一破转法轮僧二破羯磨僧。
    沙弥二衣
    一缦安陀会二缦郁多罗僧。
    二种坐(善见)
    一跏趺坐二踞坐。
    二杀(四分)
    一自作二教他。
    说戒二略
    一略取二略却。
    二种戒
    一作戒二无作戒。
    二粗戒
    一粗语二叹身。
    因散缘(两出)
    一出戒本二出德衣。
    二界
    一作法界二自然界。
    布萨长养二义(泥洹)
    一清净戒住二增长功德。
    部有二义(了疏)
    一成就根本义二随顺根本义。
    二种护师
    一法护二衣食护。
    事钞二繁
    一繁广二繁滥。
    二受食
    一身受二口受。
    二灭
    一已灭摈二应灭摈。
    二吉罗
    一恶作二恶说。
    二种僧
    一羯磨僧二说戒僧。
    二时
    一小食时二大食时。
    二理
    一玄部生空理二假宗法空理。
    二种凡夫为知事(大集)
    一能净持戒二畏后世罪。
    二种圣人为知事(大集)
    一阿罗汉果二须陀洹果。
    称佛犯兰二义(伽论)
    一世间一佛更无第二二异於世人无人信受。
    着割截衣二利(戒疏)
    一毁全相离自贪二不为王贼之所剥故。
    二种屏处
    一见屏谓尘雾黑暗二闻屏乃至常语不闻。
    二种忏法
    一大乘忏二小乘忏(二共通事理)。
    二种法尘
    一心法谓诸心数法二非心法过未色法。
    二种小教
    一当分小教即多宗二过分小教即四分。
    二种跪膝(善见)
    一长跪(两膝足指着地)二互跪(右膝至地)。
    二种时(智论)
    一迦罗时(此云实时)二三摩耶时(此云假时)。
    二种病(善见)
    一恶业所致二四大违反。
    弟子执作二事
    一修理房舍二补浣衣服。
    二种境
    一情境二非情境。
    二种杀
    一故杀二误杀。
    二种疮(宝积)
    一求见他过二自覆己罪。
    二毒箭(宝积)
    一乐好衣钵二邪命为利。
    二漫心
    一小漫心二大漫心。
    式叉二净
    一六法净心二二年净胎。
    在家二戒
    一五戒二八戒。
    出家二戒
    一十戒二具戒。
    二种执(业疏)
    一法执(以假名宗出有部体弘心多论出四分体)二迷执(光愿河北江南斯并宗骨颠倒理味)。
    二种法身(资持)
    一理法身即所证理二事法身即五分德。
    双持双犯二意
    一心用通一切戒二教行唯二十六戒。
    二师立作戒体(业疏)
    一初师色心为体二次师色声为体。
    二种无明(戒疏)
    一迷事无明善觉三趣二迷理无明觉法实性。
    二种觉义(戒疏)
    一觉察义对烦恼障二觉悟义对所知障。
    涅盘二种戒
    一性重戒二息世讥嫌戒。
    涅盘二种戒
    一受世教戒(十善)二得正法戒(具足)。
    智论解大品分二道
    一声闻道二菩提萨埵道。
    两种五人僧法(业疏)
    一自恣五德白二威仪白召白。
    二种和
    一初果已去名理和二内凡已还名事和。
    舍戒二义
    一为不成波罗夷二为来去无障。
    二种施
    一财施二法施。
    二种食
    一正命二邪命。
    二种兰若
    一有难兰若二无难兰若。
    二种聚落
    一可分别二不可分别。
    羯磨开二人立秉(事钞)
    一威仪师二说戒师。
    别众食余二缘
    一衣时出五分二僧次出多论。
    二种木叉(善见)
    一教授木叉二威德木叉。
    智论天眼有二(指归)
    一禅定力得二先世行业果报得。
    有宗眼有二根
    一浮尘根(谓眼耳鼻等)二胜义根(谓觉知分别)。
    三阿僧祇
    一从古释迦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祇二从尸弃至然灯佛值七万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三从然灯至毗婆尸佛值七万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
    三恶道(亦曰三涂)
    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
    文章三易(沈休文)
    一易见二易识字三易读诵。
    事在无作除三因缘
    一前事毁破二此人若死三若起邪见。
    比丘三衣
    一僧伽梨上衣(九条至二十五条总衣品)二郁多罗僧中价衣(七条)三安陀会下衣(五条)。
    弥勒三会度人
    初会九一六亿第二会九十四亿第三会九十二亿。
    三皇
    一伏羲二神农三黄帝。
    三王
    一夏禹王二殷汤王三周文王。
    三慧
    一闻慧二思慧三修慧。
    四分三慧
    一修(戒定惠解脱解脱知见)二慧(法智比智等他心智)三见(见四谛得天眼等)。
    涅盘三迦叶(法华有四加摩诃)
    一优褛频罗迦叶二那提迦叶三迦耶迦叶。
    三我
    一见我二慢我三名字我。
    三界(亦白三有)
    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
    三学
    一戒学二定学三慧学。
    弟子事师三义(事钞)
    一自调我慢二报恩供养三护法住持。
    僧残三义(正量部)
    一僧残二救三胜。
    衣钵受戒三义(多论)
    一威仪故二生前人信敬心三表异相显内德亦异。
    宿欲不被所为三义(资持)
    一欲济卒缘义无长久二欲是开教开必须制三前缘若在容可再传。
    事钞结界不得受欲三义
    一结界是众同之本理宜急制二自然界弱不胜羯磨三令知界畔护夏等。
    三行
    一众行二自行三共行。
    三均(戒疏)
    一名均二体均三究竟均。
    三苦(从三受生三苦)
    一苦苦(有漏五蕴性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二坏苦(谓乐相坏时苦相而至)三行苦(谓有漏之法四相迁流也)。
    坐夏离三过(事钞)
    一无事游行妨修出业二损伤物命违慈寔深三所为既非故招世谤。
    三观
    一性空二相空三唯识。
    序有三训
    一端序二次序三由序。
    三解脱门(亦曰三空)
    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作解脱门。
    羯磨三解(业疏)
    一至结文(古解)二至说字(杂心)三至竟字(今解)。
    大乘三贤
    一十住二十行三十回向。
    三举法
    一不见罪二不忏罪三说欲不障道。
    三光
    一日光二月光三星光。
    三根
    一见根二闻根三疑根。
    三座(母论过五十腊名耆旧长宿)
    一从无腊至九腊名下座二从十腊至十九腊名中座三从二十腊至四十九腊名上座。
    三才
    一天才二地才三人才虚沾在三之数 一君(义重)二父(恩重)三师(义恩共重)。
    受戒三师
    一得戒和尚二羯磨阇梨三教授阇梨。
    三时
    一正法二像法三末法。
    三时无作(业疏)
    一因时无作二果时无作三果后无作。
    出家三时
    八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冬时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春时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夏时。
    淫戒三时
    一始入时二入巳时三出时。
    四分弟子事师日别三时问讯
    一清旦二日中三日暮。
    四句成无除三事
    一事轻小二无缘起三无乞词。
    十诵比丘三事决定知毗尼相
    一本起二结戒三随戒。
    智论三事因缘生檀布施
    一信清净二财物三福田心有三一怜愍恭敬(如施贫下罗汉支佛)二恭敬(如施佛菩萨)三怜愍(如施贫下及诸畜生)。
    三色染
    一青色二黑色三木兰色。
    有宗三色
    一可见有对二不可见有对三不可见无对。
    三种作法界
    一大界二戒场三小界。
    三种大界
    一人法二同界二法食二同界三法同食别界。
    三种小界
    一难事受戒小界二难事自恣小界三难事说戒小界。
    三种德
    一断德二智德三恩德。
    三聚戒
    一摄律仪聚二摄善法聚三摄众生聚。
    三聚摄法
    一色聚二心聚三非色非心聚。
    三种劫心(伽论)
    一强夺取二软语取三施已还取。
    三种标(事钞)
    一戒场外相自然界内标二自然界外大界内相标三大界外相标。
    三种戒法
    一别解脱戒二定共戒三道共戒。
    三种安居法
    一四月十六日为前安居二十七至五月十五为中安居三五月十六日名后安居。
    三种思惟(略教诫经)
    一思惟五欲二思惟嗔害三思惟欺诳。
    三种和合
    一应来者来二应与欲者与欲三现前得诃者不诃。
    三种摄护界
    一摄僧二摄衣三摄食。
    三种身
    一法身二报身三应身。
    三种尽形
    一尽药形二尽病形三尽报形。
    三种机
    上机四依头陀等中机百一供身下机一切听畜。
    三种语言(智论)
    一邪心中语(尸夫具三)二慢心中语(见道学人有二)三名字语(圣人唯一)。
    三种依止法
    一请师法(作法)二相依住法(起心)三请教授法(起心)。
    三种衣已竟(戒疏)
    一三衣体足竟二三衣加持竟三三衣同体足竟。
    三种欲法
    一与欲二受欲三说欲。
    三种受心
    一苦受二乐受三不苦不乐。
    三种所被事
    一情事受戒忏罪等二非情事结界解界等三二合事离衣造房等。
    三种二形(善见)
    一能自受胎复能令他受胎二但能自己受胎三但能他人受胎。
    三种金(银同)
    一已成金二未成金三已成未成金。
    三焦
    一从顶至心上焦二从心至腰中焦三从腰至足下焦。
    三种净肉(增三)
    一不见二不闻三不疑。
    三种次第乞食法(多论)
    一一日到一家得食则食不足则止二次第到七家得食则食不得亦止三次第从家至家食足则足不限多少。
    净人三种授食法
    一火净二别药体三施心授与。
    食有三种对治(了疏)
    上食起贪墯地狱下食生嗔墯饿鬼中膳起痴墯畜生。
    比丘三种受食法
    一仰手受二或加记识三分体分。
    诸戒三种通缘(戒疏)
    一是比丘简余三众虽同犯淫但吉罗故二制广后以未制广但违业行故三无重病以不自知无负心故。
    屏有三种
    一见屏二闻屏三见闻俱屏。
    楞伽三种识
    一真识(真如)二现识(亦名藏识)三分别事识(亦名转识)。
    二师三种行德
    一年十岁已上二须具智慧三能勤教授。
    式叉尼三种学法
    一学大尼法二学六法三学行法。
    师资三种别行法(事钞)
    一凡作事当白师量可二受法谓受诵经等法三报恩法三时问讯等。
    本宗三种受日
    一七日法二半月法三一月日法。
    四分三种僧物(回僧物戒)
    一是已许僧物二为僧故作未许僧物三已与僧者已许僧已舍与僧。
    本律三种行筹(业疏三种格量是也)
    一显露二覆藏三耳语。
    善见三种偷形(受戒)
    一但偷形无师自出家不依大僧腊次不受他礼不入僧法事一切利养不受二偷和合有师出家受十戒已往他方言十夏次第受礼入僧布萨羯磨受信施物三二俱偷者总上二种。
    业疏三宗
    一实法宗二假名宗三圆教宗。
    三性
    一善性二恶性三无记性。
    统摄佛法(诸杂要行篇)
    一胜鬘经一卷摄一切佛法根本尽二戒本一卷摄一切止持行尽三羯磨一卷摄一切作持法尽。
    三障(亦曰三道)
    一烦恼障二业障三报障。
    三乘(或名三圣)
    一声闻乘二缘觉乘三菩萨乘。
    受戒三心
    上品心令得究竟大菩萨中品心以得开导小菩萨下品心不害物命二乘人。
    安居三心
    一为自行二为利他三料理三宝。
    三秦
    一章邯封雍王二司马忻封塞王三董翳封翟王。
    三世
    一过去二现在三未来。
    三誓受戒
    一断恶二修善三度生。
    衣有三贱
    一刀贱(割坏故)二色贱(不正染故)三体贱(粪扫物故)。
    孟子三迁
    初近屠居二近商贾三近读书。
    三善道
    一天道二人道三修罗。
    三藏
    一律藏二经藏三论藏。
    三族(庄子)
    一父族二母族三妻族。
    三转四谛
    一示相转二劝修转三引证转。
    俱舍人命终时三大次解(地大坚重不能解也)
    火大解时令心躁闷翻睛吐沫水大解时形体洪肿筋脉烂坏风大解时瞥尔命终不知不觉。
    教被三诛
    初赫连勃勃号夏国时二魏大武时三周武帝时。
    年三长月(智论)
    一正月二五月三九月。
    三长
    一长衣二长钵三长药。
    后汉三张
    一张陵二张鲁三张衡。
    三涂
    一刀涂二血涂三火涂。
    三通鸣犍搥(亦曰三下)
    一虚揩十下二渐稀渐大二十七下三最后大打三下。
    三田
    一三宝敬田二父母恩田三贫病悲田。
    三道
    一见道(初果)二修道(二三两果)三无学道(四果)。
    三德
    一法身二般若三解脱。
    食有三德(涅盘)
    一轻软二净洁三如法。
    三毒
    一贪毒二嗔毒三痴毒。
    五分三日
    一八日二十四日(说法)三十五日(布萨)。
    说恣通三日(四分)
    一十四日二十五日三十六日。
    食不过三匙(事钞)
    初匙断一切恶中匙修一切善后匙度一切生。
    弟子被罚三不失法
    一不失请法二相依住法三请教授法。
    三不应礼(三千威仪)
    一己在高处上座在下二上座在前己在后三自在座上不应礼下座。
    关中三辅
    一左冯翊二右扶风三中京兆。
    三方便(戒疏)
    一远方便如行淫时先起欲心未动身口二次方便动身就彼口陈欲作三近方便至彼人边身未交前。
    舍墯三法
    一僧法二众多人法三对首法。
    三报
    一现报(今身即受)二生报(后生方受)三后报(生报已后通及未来)。
    化相三宝
    释迦世尊佛宝流布谛教法宝五拘邻等僧宝。
    住持三宝
    形像塔庙佛宝纸素所传法宝戒法仪相僧宝。
    一体三宝
    照理觉了名为佛宝至理无滞和合僧宝体离名言名为法宝。
    理体三宝
    五分法身名为佛宝灭理无为名为法宝声闻学无学功德僧宝。
    三品礼法(智论)
    一口礼(言相问讯名下礼)二屈膝(即跪立名中礼)三头至地(即稽首名上礼)。
    三品人受持戒法(事钞)
    上品高徒能受能持中品之徒善不自发下品小人能受能破。
    三品狂人
    上品不忆不来中品或忆或来不来下品常忆常来。
    三品兰罪
    上品界内僧忏中品界外四人忏下品一人前悔。
    三品钵量
    上钵三斗中钵上下间小钵斗半。
    三品由旬(了论)
    上品八十里中品六十里下品四十里。
    比丘三名
    因中三名怖魔乞士破烦恼○果上三号杀贼应供无生。
    律教三名
    一毗尼此云灭义翻为律二尸罗此云戒三波罗提木叉此云别别解脱。
    三明
    一天眼二宿命三漏尽。
    三无为
    一虚空二择灭三非择。
    三骂
    一面骂目对而说二喻骂比类而毁三比骂我非汝是。
    七日药三判
    一正七日舍与余比丘食二过七日舍与守园人三减七日舍听自用。
    一心三用
    一能忆二能持三能防。
    三律戒体(涅盘疏)
    一多宗计色二僧祇计心三成宗非色悲。
    西土论议三量
    一现量(现义显然)二比量(举事相并)三正教量(三藏明文)竖标三量 一界标即唱者之所据二界相即羯磨之所牒三界体即作法之依地。
    三轮
    一身轮二口轮三忆念轮。
    三轮施物
    一能施人二所施者三中间物。
    安师制僧尼三例
    一行香定座上经上讲法二常日六时行道余食唱时法二布萨差使悔适等法。
    四阿含经
    一增一阿含(人天因果)二中阿含(明深义)三杂阿含(辨禅定)四长阿含(破邪见)。
    四位戒
    一五戒二八戒三十戒四具戒。
    减年四位算法
    一胎数二闰月三频大四布萨。
    四分四位僧
    一四人僧二五人僧三十人僧四二十人僧。
    四不坏信
    一者佛二者法三者僧四者戒。
    西天四韦陀典法
    一亿力韦陀说事火忏悔法二耶爰韦陀说布施祠祀法三阿他韦陀说一切斗战之法四三魔韦陀说知异国斗战法。
    受随二作四异
    一受总断随别断二受是本随是条三受是悬防随是对治四受一品定随不定。
    受随二无作四异
    一受总发故顿随别发故渐二受拟一形故长随中事止故短三受通三性故宽随局善性故狭四受为根本随为枝条。
    四依制外四种开教
    一衣开檀越衣割坏衣二食开僧别等请三坐开别房小室等四药开酥油蜜等。
    法四依
    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依义不依语四依智不依识。
    人四依
    内凡为初依初果为二依二三两果为三依四果为四依。
    行四依
    一粪扫衣二长乞食三树下坐四腐烂药。
    四王生八子
    一净饭王生(一悉达二难陀)二白饭王生(一调达二阿难)三斛饭王生(一摩诃男二阿那律)四甘露饭王生(一跋提二提沙并女甘露味)。
    四恩
    一国王二父母三师僧四檀越。
    四河
    一恒伽 二辛头 三婆叉 四私陀波。
    四海(尔雅)
    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
    四戒得重犯(戒疏)
    一浣衣二担羊毛三擗羊毛四雨衣。
    四谏戒
    一破僧违谏二助破违谏三污家[按-女+(眉-目+贝)]谤四恶性不受语。
    毗尼四义(多论)
    一戒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住一切众生由戒而有三趣涅盘之初门四是佛法璎珞能庄严佛法。
    受舍法异四义(多论)
    一受戒如上高山多缘多力舍戒退道如高坠下故不须多二不生前恼若制缘多便言佛多缘恼受须多人舍何须也三受如入海采宝舍如失财王贼水火须臾荡尽四受容预心舍对境情逼喜带戒行非一语开成舍尚不依行况多缘也。
    四境来差(戒疏)
    一人二非人三畜生四[杭-〦+一]木。
    摩触四境
    一觉二睡三新死四少坏。
    四碍
    一染碍二隔碍三情碍四界碍。
    弟子去住四句(僧祇)
    一不问而去(无法无食)二问而去(有食无法)三苦住(有法无食尽寿不应去)四乐住(有食有法虽遗不应去)。
    足别四句(业疏)
    一是别非足应来不来不与欲人二是足非别善比丘身参众侣三亦足亦别得诃人诃四非别睡定痖聋等。
    人处分别聚落四句(资持)
    一人处俱可分(随分齐集)二人处俱不可三人可处不可四处可人不可(自二至四六十三步集)。
    说戒不成四句
    一闻而不见二见而不闻三俱见闻四俱离。
    制业罪四句分之(三千威经)
    一或有犯佛法罪非世界罪如制戒后畜财离衣等二是世界罪非佛法罪谓未制前行杀盗等三俱是者制广教后犯淫欺等四俱非者未制广前杀草木等。
    破戒和尚四句
    一问汝知和尚破戒否答不知得戒二复问汝知不合从此人受不答不知得戒三又问汝知从此人受不得不答不知得戒四问如上三问并答知不得戒。
    四弘誓愿
    一烦恼无数誓愿断二法门无量誓愿学三众生无边誓愿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无色四空定
    一空处定(舍色缘空)二识处定(舍空缘识)三无所有处定(舍识处故心无所有)四非有想非无想处定(舍二边想故)。
    四果
    一须陀洹(此云入流)二斯陀含(此云一来)三阿那含(此云不来)四阿罗汉(此云无生)。
    食离四过(了论)
    一离食醉过二离喜乐过三离好过四离庄严身过。
    如来证犯四过(多论)
    一不顺诸佛常法二违自言治法三令众生怖不安之相四逆说人过非大人体。
    凡夫感戒具有四过(多论)
    一忻下下有羸二容退道法三容变二形四邪见断善。
    四家戒本
    一依梵本(文旨互乖力言未融)二写隶文(得在宗归失於辨相)三以义求(能有深会未静论端)四以缘据(似是具周止存别见)。
    四家立戒体(业疏)
    一光师依理为体二愿师以五缘为体三河北师反以色为假宗体四江南师用非色为实宗体。
    四家摄教分齐(戒疏)
    一三轮摄法二化行二教三制听两教四化制二教。
    四家羯磨
    一单翻出(即古本曹魏所翻者)二依律本(即今一家依本直诵)三准义用(即光师所述首云三藏者)四引缘据(即愿师后述广子注者)。
    四羯磨法
    一诃责二摈出三依止四遮不至白衣家。
    内凡四坚固(多论)
    一戒不羸二不舍戒三不变根四不断善根。
    沙门四患(本律)
    一不舍饮酒二不舍淫欲三不舍手持金银四不舍邪命自活。
    日月四患(本律)
    一烟二云三尘四雾并阿修罗。
    僧祇佛四牙
    一牙在帝释宫一牙在健陀国一牙在羯陵迦国一牙在海龙王宫。
    世尊四牙在世(茶毗经)
    一牙在忉利天(帝释所收)一牙为罗剎盗(献南山者)一牙亦罗剎盗一牙不说所止。
    本律四广说(十诵谓之四墨印)
    一若比丘作是语长老我於某村亲从佛闻二若比丘作是语长老我於某村亲从僧中上座前闻三若比丘作是语长老我於某村亲从知法众多比丘所闻四若比丘作是语长老我於某村亲从知法比丘所闻 受持不忘此是法此是毗尼是佛所教若闻彼说不应嫌疑亦不应诃应审定文句已寻究法律若相违者应语彼言汝所说者非佛所说或是长老不审佛语不须后诵亦莫教余人今应弃舍若与法律相应者应语彼言是佛所说应善诵习教诸比丘等。
    四事供养(本律增四)
    一饮食二医药三衣服四是所须者。
    自恣得作四事
    一解界二还结界三受迦絺那衣四受敷具。
    倒说四事
    一破戒言不破二破见言不破三破威仪言不破四破王命言不破。
    佛临灭度阿难请问四事
    一问佛灭后依何而住二问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三问佛灭后以谁为师四问恶口车匿如何治之。
    四时食(毗罗三昧经藏录云此疑伪经不入藏收)
    一早起诸天食二已时三世诸佛食三日西畜生食四日暮饿鬼食。
    四时祭名(尔雅)
    一春祭曰祠(祠之言食)二夏祭曰礿(新菜可汋)三秋祭曰尝(尝新谷)四冬祭曰[蒸-丞+豕](进品物也)。
    四时之祥(尔雅)
    春为青阳(气清而温阳)夏为朱明(气赤而光明)秋为白藏(气白而收藏)冬为玄英(气黑而清英)。
    释门四时(僧祗)
    一二月八日成道时二二月十五日涅盘时三四月八日降生时四八月八日转法轮时。
    在家四时(尔雅)
    一春为苍天(万物苍苍然)二夏无昊天(言气的旰)三秋为旻天(旻犹愍也愍万物雕落)四冬为上天(言时无事在上临下而已)。
    懿摩王四子
    一面光二象食三路指四庄严。
    四那(僧网)
    一方邪通使四方为求衣食二仰邪上观星象盈虚之相三下邪耕田种植种种下业四四维口食习小小咒术以邀利活命。
    盗分四主
    一三宝二人三非人四畜生。
    非人通四趣
    一天二修罗三饿鬼四地狱。
    四种安居法
    一对首二心念三忘成四及界。
    四种食
    一假食二触食三思食四识食。
    食四种净
    一不周净二檀越净三处分净四作法净。
    四种随举
    一供给所须二共同羯磨三止宿四言语。
    四种互用
    一三宝互二当分互三像共宝互四一一物互。
    四种师
    一与法不与食应住二与食不与法不应住三法食俱与应住四法食俱不与不应住。
    四种不成恶触(事钞)
    一为受而捉二遇缘失受三持戒悞捉四破戒故触。
    四种污家(四分)
    一依家污家(从一家得与一家等)二依利养污家(如法得利与他)三依亲友污家(依王大臣与他)四依僧伽蓝污家(取僧物与他)。
    四种分齐(持犯篇)
    一贼分齐谄媚邪命二罪分齐恐墯三途三福分齐欲生天受由乐四道分齐缚着解。
    四种粪扫衣(十诵)
    一冢间裹死人衣二裹死人已持来施比丘衣三无主衣四土衣谓巷陌冢间弃物。
    四种岁名(尔雅)
    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商曰祀(取四时一终)周曰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
    四种人数犯罪(十诵)
    一无羞二轻戒三无怖畏四愚痴。
    四种邪淫(俱舍论)
    一他妻二自妻非道(大道口道)三非处(非房室中)四非时(怀胎乳子受八戒时)。
    四种舍戒(杂心)
    一作法舍二命终舍三二形生舍四断善根舍。
    四种盗心(五分)
    一谄心二曲心三瞋心四恐怖心。
    四种不礼(四分)
    一不应礼白衣及女人二前受戒不应礼后受戒三不应礼十三难三举二灭四不应礼一切说非法语者。
    四种粗恶意犯罪
    一浊重贪嗔痴心二不信业报三不惜所受戒四轻慢佛语。
    四种佛物(法物准同)
    一佛受用物二施属佛物三供养佛物四献佛物。
    四种僧物
    一常住常住二十方常住三现前现前四十方现前。
    比丘四种受用施物(善见)
    一盗用谓破戒受施二负债用不念施物三亲友用谓七学人四主用阿罗汉。
    戒有四种(标宗)
    一戒法二戒体三戒行四戒相。
    受戒四种别答
    一差教授师二召沙弥入众三对众问难四受具足戒。
    随戒四种(业疏)
    一专精不犯二犯已能悔三无心护持四能犯无悔。
    鼻柰耶四种衣
    一大衣为五日衣二七条为四日衣三五条为二日衣四长衣为一日衣。
    如来四种塔
    一出家二成道三转轮四入涅盘。
    秉结具四种法
    一能秉法二所秉事三能秉人四所集界。
    剃发四种次第(多论)
    一上座二发长三先洗头四有缘欲行。
    僧祇造房(四种人未成指授)
    一越年二异界三作私房者多四妨难二处。
    南洲四种别缘
    一见佛二闻法三出家四得道。
    梦有四种(善见)
    一四大不和梦二先见故梦三天人与梦四想心故梦。
    四洲
    一东弗婆提(此云胜身)二南阎浮提(此云胜金)三西瞿陀尼(此云牛货)四北郁单曰(此云高上)。
    道俗四众
    一僧二尼三士四女。
    四聚摄法
    一色聚二心聚三非色非心聚四无为聚。
    四住惑
    一三界见惑二欲界思惑三色界思惑四无色界思惑。
    善戒经四重戒
    一贪利自赞二悭吝不施三瞋恨不息四受学非法。
    僧祇四重制戒次第(戒疏引)
    初戒佛成道后五年冬分第五半月十二日中后一人半影为耶舍犯故制初戒则当此间十月二十七日也第二戒六年冬分第二半月十日食后二人半影则当此间九月十日也第三戒同是六年冬分第三半月九日食前一人半影制则当此间九月二十四日也第四戒同年冬分第四半月十三日食后三人半影制则当此间十月十三日也。
    结有戒场(四处集僧法)
    一在戒场二在空地三在大界四在界外。
    人身四处得死(了论)
    一者脑二者咽三者心四者腰。
    四正勤
    一未生恶不生二已生恶令断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长。
    四正受(即四禅支)
    初禅五支(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二禅四支(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三禅五支(一舍二念三惠四乐五一心)四禅四支(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四一心)。
    四生
    一胎生二卵生三湿生四化生。
    西土四姓
    一剎帝利(王种)二婆罗门(净行)三毗舍(商贾)四首陀(农人)。
    此土四姓(汉书)
    一仕(学已居仕)二农(辟土植谷)三工(作巧成器)四商(通财货鬻)。
    建坛四圣
    一豆田邪菩萨二楼至菩萨三马兰邪菩萨四澄照祖师菩萨。
    四摄法
    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
    四诤
    一言诤二觅诤三犯诤四事诤。
    四心
    一识谓了别所缘境二想谓取领之相三受谓领纳所缘四行谓造作之心能取果。
    一境四心相
    一人见为水二天见为瑠璃三鬼见为脓河四鱼见为窟宅。
    儿想四心(四分)
    一匠成训诲二慈念三矜爱四摄以衣食。
    父想四心(四分)
    一亲爱二敬顺三畏难四尊重。
    多论四心通得戒
    一善心二不善心三无记心四无心。
    四山临逼(涅盘)
    一者生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
    色界四禅定(亦曰四弘)
    一慈无量心(能与他乐)二悲无量心(能拔他苦)三喜无量心(庆他得乐)四舍无量心(无憎爱他)。
    四相
    一生二住三异四灭。
    食时四相(多论)
    一打犍搥二吹贝三打鼓四唱。
    室有四相(同宿戒)
    一四周上有覆二前敞无壁三虽覆而不徧四虽徧而有开处。
    四相迁摩(各二十劫名一大劫)
    一者成二者住三者坏四者空。
    盗戒聚落四相
    一四周墙二栅篱三篱墙不周四四周有屋。
    自然界四处六相
    一聚落(一可分别二不可分别六十三步)二兰若(一有难三十八步四尺八寸二无难五里)三道行(二里)四水界(一十三步)。
    四藏
    一律藏二经藏三论藏四杂藏。
    四谛(审实而有故名谛也)
    一苦谛(逼恼为义)二集谛(招聚为义)三灭谛(灭无为义)四道谛(能通为义)。
    四大
    一地二水三火四风。
    四天王
    一东方提头赖咤天王(此翻持国)二南方毗娄勒叉天王(增长)三西方毗娄博叉天王(杂语)四北方毗沙门天王(多闻)。
    如来四答
    一依四念处住二安如是我闻等三令以戒为师四梵坛法治之。
    涅盘四德
    一常二乐三我四净。
    四渎(尔雅)
    一者江二者河三者准四者济。
    尼四独戒
    一独渡水二独入村三独宿四独后行。
    四如意足
    一欲二精进三心四思惟。
    四人应起塔(增一)
    一四轮王二阿罗汉三辟支佛四如来。
    四分经通四人说(智论加化人)
    一者佛二者弟子三者仙人四者诸天。
    四念处法
    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
    四辈
    一人二天三龙四鬼。
    调达四伴
    一三闻达二骞茶达婆三拘婆离四迦留罗鞮舍。
    根本四譬
    一淫譬断头二盗譬断罗树心三杀譬针缺四妄譬石裂。
    佛为纯陀说四比丘(涅盘)
    一者毕竟到道(无学)二者示道(初二三果)三者受道(外内两凡)四者污道(薄地)。
    四分(戒疏云四度传文尽所诠相故云四分)
    初分二十卷(从序至第二十比丘戒本) 第二分十五卷(二十一至二十八尼戒本并二犍度)受戒犍度一(二十一至三十三)说戒犍度二(三十四三十五) 第三分十四卷(总十六犍度)安居犍度三(三十六)自恣犍度四(三十七)皮革犍度五(三十八)衣犍度六(三十九四十)药犍度七(四十一四十二前半)迦絺那衣犍度八(四十二后半)拘睒弥犍度九(四十三前半)瞻波犍度十(四十三后半)诃责犍度十一(四十四)人犍度十二(四十五前半)覆藏犍度十三(四十五后半)遮犍度十四(四十六前半)破僧犍度十五(四十六后半)灭诤犍度十六(四十七)尼犍度十七(四十八)法犍度十八(四十九) 第四分十一卷(前二揵度后结集等四段)房舍犍度十九(五十)杂犍度二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百结集(五十四前半)七百结集(五十四后半)调部毗尼(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毗尼增一(五十八五十九六十)。
    乞食分四分(宝云经)
    一与同梵行人二与乞人三与鬼神四自食一分。
    阿难灭度分身四分(付法藏)
    一与阿阇世王二与毗舍离王三与娑竭龙王四与帝释天王。
    如来四辩
    一义无碍辩二法无碍辩三辞无碍辩四乐说无碍辩。
    毗尼有四法(善见)
    一本二随本三法师语四意用。
    不知四法尽形依止(僧祗)
    一不善知法二不善知毗尼三不能自立四不能立他。
    具四法方得请依止(事钞)
    一作请彼摄我我当依彼慈念矜济二取道法资神乞令教授行成智立三自申己意我能依止爱敬如父四能遵奉供养惭愧二法在心。
    常坐不卧头陀四法(决定王经)
    一於众生中不在嗔心二不使睡眠覆心三引导众生得阿练若功德四昼夜不离念佛。
    四魔
    一五阴魔二烦恼魔三天魔四死魔。
    四满句(四分)
    一得满不得呵四羯磨人二不得满应诃欲受戒人三不得满不应诃二十八人四得满应诃善比丘。
    四无畏(业疏记三上引)
    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比丘有四马(杂含)
    一见鞭影即便惊悚随御者意二触毛然后始惊三触肉然后乃惊四彻骨然后方觉。
    多论制戒四益
    一先作无罪得除忧悔二灭将来非法不起三决疑网四有十利谓摄取於僧等。
    四药
    一时药二非时药三七日药四尽形药。
    四游增狱
    一煻煨二尸粪三锋刃四烈河。
    四律
    一四分律二五分律三十诵律四僧祇律。
    四轮(成论)
    一依善处二依善人三发正愿四植善根。
    四轮王
    一金轮王统四世界二银轮王除北洲三铜轮王除西北四铁轮王除东西北。
    四流(大集经)
    一者欲流二者有流三者无流四者见流。
    律宗新学名句卷上 四明傅家重开印行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