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净土全书卷下
    净土果证
    王龙舒云。东晋远法师。倡首修净土。迨后王敏仲侍郎及钱塘陆居士。徧集感应事迹。凡二百余传。皆镂板流传。今不及尽载。取其斋戒修者。及中人修者。及罪恶人修者。及疾苦中修者。愚复附入近代所耳闻目击。其中各有奇验异应者录之。所以发人之信心也。
    沙门往生类
    慧远祖师
    晋慧远。雁门楼烦人。博综六经。尤善庄老。闻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解】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现梦。一夕雷雨。材木自至。刺史桓伊。乃为建殿。名曰神运。以慧永先住西林。故号东林焉。远住东林三十年。迹不入俗。克志西方。与高僧巨儒百四十人。结为净社。莲漏六时。礼诵不辍。远澄心观想。初十一年。三睹圣相。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侍立左右。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洄注上下。演说妙法。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驮耶舍。慧持。慧永。昙顺。刘遗民等。在佛之侧。向前揖远曰。法师之志在吾先。何来之迟也。远目见分明。与其徒言之。且曰。始吾居此十一年。幸三睹圣相。今复见之。吾生净土决矣。次日寝疾。至七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二。时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
    慧永
    晋慧永。河内人。十二出家。既而与远公。同依安法师。【解】太元初。驻锡庐山。刺史陶范。舍宅为西林。以居之。绝志尘嚣。标心安养。后义熙十年示疾。忽敛衣求屣欲起。众惊问。答曰。佛来迎我。言讫而化。异香七日方灭。唐玄宗追谥觉寂大师。
    昙顺
    晋昙顺。黄龙人。幼从罗什法师。讲释群经。什叹曰。此子奇器也。后入庐山。修净业。时宁蛮校尉刘遵孝。创寺江陵。延顺经始。盛弘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别众坐逝。异香满室焉。
    僧睿
    晋僧睿。冀州人。游学诸方。远历天竺。还关中。从罗什法师。禀受经义。后预庐山莲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众曰。吾将行矣。面西合掌而化。众见睿榻前一金莲华倐尔而隐。五色香烟。从其房出。
    道炳
    晋道炳。颕川人。幼师远公。通经律。言与行合。念佛三昧。究心无间。义熙十四年。豫章大守王虔。入山谒。敬请绍远师入席。众咸宗仰。元嘉十二年。集众念佛。就座而化。
    道敬
    晋道敬。琅琊人。祖凝之刺江州。因【解】从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笃志念佛。蚤夜弗替。宋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
    佛驮跋陀罗
    晋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迦维卫国人。甘露饭王之裔也。年十六。博学群经。深达禅律。姚秦沙门智严至西域。要师达长安。演法东宫。与罗什法师。上下论议。后入庐山。预远公莲社。译出观佛三昧诸经。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
    僧济
    晋僧济。入庐山。从远公学。远叹曰。绍隆大法。其在尔乎。后疾笃。诚期净土。远遗烛一枝曰。汝可运心安养。济执烛凭几。停想无乱。又集众讽净土经。五更。济以烛授弟子元弼。令随众行道。顷之觉自秉一烛。乘空而行。见阿弥陀佛接置于掌。徧至十方。歘然而觉。且悲且慰。自省四大。了无疾苦。明夕忽起立。目逆虚空。如有所见。须臾还卧。容色愉悦。谓旁人曰。吾行矣。右胁而逝。时方炎暑三日。而体不变。异香郁然。
    慧恭
    晋慧恭。豫章酆城人。与慧兰僧光等同学。兰光系念净土。临终皆有奇应。又五年。恭病笃。雨泪叩头。誓心安养。念不少间。见阿弥陀佛。以金台相迎。恭乘其上。又见兰等于台上光明中。告曰。长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胜喜慰。恨五浊淹延相依之晚耳。恭欣然奋迅而逝。
    慧虔
    晋慧虔。少出家。戒行精确。义熙年中。投山阴嘉祥寺。苦身率众。后寝疾。属想安养。祈诚观音。北寺有净严尼者。宿德笃行。夜梦观音从西郭门入。清辉妙状。光映日月。幢旛华盖。七宝庄严。尼惊异。作礼。问大士何往。答云。往嘉祥迎虔公耳。虔疾虽困。神色如常。侍者皆闻异香。泊然而化。
    智仙
    晋智仙法师。号真教。住白莲寺十三年。西向十念。十二时不暂废。一夕微疾。命观堂行人。诵弥陀经。未终卷。安然坐脱。
    慧通
    晋慧通。从凉州慧绍禅师。咨受禅法。祈心安养。微疾。于禅定中。见一人形甚端严。语通云。良时至矣。俄而见阿弥陀佛。光明烨然。定起以告同学。安然而化。异香三日乃歇。
    法琳
    晋法琳。临邛人。专精戒品。止成都灵建寺。修净业。常持弥陀观音二经。转诵之时。輙见一伟貌沙门屹然在前。建武二年。寝疾。注念西方。礼忏不息。见诸贤圣皆集。合掌而逝。
    昙鉴
    宋昙鉴。平生片善。回向西方。誓愿见佛。一日定中。见阿弥陀佛。水洒其面曰。涤汝尘垢。浴汝心念。及汝身口皆悉严净。又于瓶中。出莲华一枝授之。定起乃与寺僧叙别。夜渐深。独步廊下念佛。至五鼓。其声弥厉。及明。弟子依常问讯。趺坐不动。就而视之。逝矣。
    僧柔
    齐僧柔。学方等诸经。惟以净业为怀。卒之日。见化佛千数。室内外俱闻异香。向西敬礼而化。
    慧光
    齐慧光。居洛阳。着华严涅盘十地等疏。妙尽权实之旨。一日有疾。见天众来迎。光曰。我所愿归安养耳。已而净土化佛。充满虚空。光曰。惟愿我佛摄受。遂我本愿。即弹指罄咳。言气俱尽。
    慧进
    南齐杨都僧慧进。年四十余。居高座寺。誓诵法华。执卷病生。乃发愿造百部。以忏业障。化钱造毕。病亦随愈。愿以造经功德。回向净土。忽空中有声云。汝事已办。愿亦已遂。其生净土。非汝而谁。进答曰。进不敢以冀上品。但下品之下。亦无退转矣。齐明三年。年八十。无疾而卒。
    道珍法师
    梁道珍法师。讲涅盘经。天监中。憩锡庐山。慕远公净业。禅坐中忽见。海上数百人。乘宝舫前迈。师问何之。答曰。往极乐国。因求附载。报云。法师虽善讲涅盘经。然未诵弥陀经。岂得同往。师遂废讲。念佛诵弥陀经。历年不辍。将终四七日前夜四鼓。见西方银台来至。空中皎如白日。声云。法师当乘此台。往生时。众咸闻天乐。异香数日不散。
    神鸾
    后魏昙鸾。少游五台。感灵异出家。而性嗜长生。受陶隐君仙经十卷。后遇菩提流支。乃问曰。佛有长生不死术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观经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其为寿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修净业。寒暑疾痛。曾无少懈。魏主号为神鸾。一夕室中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久居净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自知时至。集众教诫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念佛。西向稽颡而终。众闻天乐自西而来。良久乃已。
    智者大师
    隋智顗。号智者大师。姓陈氏。颕川人。目有重瞳。孩幼见佛即礼。逢僧必拜。十八出家。于果愿寺。诵法华经。兼通律藏。往大苏山。礼慧思禅师。师一见乃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今复来矣。因授与法华三昧。三七日身心豁然。晚入天台。降魔进行。化缘既息。于新昌大石像前。示疾告灭。弟子请问生方。乃曰。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临终说诸法门。令唱无量寿佛。乃顾大众。合掌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言讫称三宝名。如入三昧。
    法喜
    隋法喜。常行方等忏法。忽一雉索命。有神人呵曰。法师当往生净土。岂偿汝命。后于病中。发愿以一生行业。回向西方。至心念佛。即见佛菩萨来迎。端坐而化。
    道喻
    隋道喻。居开觉寺。念阿弥陀佛。日夜不废。造像仅三寸。后于定中见佛。谓曰。汝造我像何小。喻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讫见像身。遍满虚空。告曰。汝当澡浴清净。明星出时。我来迎汝。至时。果见佛来。光明满室。遂坐而化。
    智舜
    隋智舜。入庐山。踵远师净业。大业初。讲观经毕。即示疾。见鹦鹉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安然而逝。
    慧海
    隋慧海。住江都安乐寺。善经论。精诚念佛。有僧道铨者。至自齐州。赍阿弥陀佛像。微妙工巧。世所未有。问之则云。此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乘空往彼安乐世界。图绘而来。海感庆逢遇。虔笃礼敬。乃睹神光照烁。于是模写恳苦。愿生彼国。后微疾。夜忽起。依常面西。礼竟跏趺。至晓而逝。俨然如生。
    二沙弥
    隋汶州二沙弥。同志念佛。长者忽亡。至净土。见佛白言。有小沙弥同修。可得生否。佛言。由彼劝汝。汝方发心。汝今可归。益勤净业。三年之后。当同来此。至期。二人俱见佛来。大地震动。天华飘舞。一时同化。
    善导和尚
    【解】唐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惟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笃勤精苦。若救头然。每入佛堂。合掌胡跪。一心念佛。力竭不休。虽寒氷亦须流汗。以表至诚。出即为众演说净土。三十余年。不暂睡眠。护持戒品纤毫不犯。饮食衣服有余。并以回施。好食送大厨供众。粗恶自食。诸有嚫施。用写阿弥陀佛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见坏寺及塔。皆悉修营。然灯续明。每岁不绝。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不与众同行。恐谈世事。妨修行业。【解】展转相授。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得念佛三昧往生者。不可胜纪。或问导云。念佛得生净土否。答云。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于是导自念阿弥陀佛一声。则有一道光明。随其口出十声。以至百声。光明亦如此。其劝化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躘蹱。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后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投身而逝。高宗皇帝知其事。赐寺额为光明。
    智钦
    唐智钦。专习禅业。又礼念万五千佛名。乃至百遍。后于柳州阿育王塔前。然一臂求生净土。弟子僧护。夜半见庭前。光照异常。因问何人秉炬。凡三问。空中声曰。来迎钦禅师耳。护急启窗。见佛身光明旛华宝盖。满虚空中。钦随佛冉冉而去。
    五会法师
    【解】唐法照。大历二年。止衡州云峰寺。慈忍戒定。为时所宗。尝于钵内。睹五色云。有梵剎。曰大圣竹林寺。后诣五台见异光。果得竹林寺。入讲堂。则文殊在西。普贤在东。万众围绕。而为说法。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未审修何法门。文殊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种智。又问当云何念。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毋令断绝。决定往生。后腊月朔。在华严院净业道场。方忆二大士记我往生。乃一心念佛。忽见梵僧佛陀波利谓曰。汝华台已就。后三年华开矣。至期谓众曰。吾行矣。端坐而逝。师尝于湖东寺。开五会念佛。感祥云宝阁。睹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身满虚空。又于并州五会念佛。感代宗皇帝宫中闻念佛声。遣使追寻。乃见师劝化之盛遂诏入京。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号五会法师。
    台岩康法师
    唐少康。缙云仙都人。【解】十五通法华楞严。贞元中。因诣洛阳白马寺。见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则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也。师祝曰。若于净土有缘。当更放光。言已光明闪烁。师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遂至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影堂瞻礼。忽闻空中谓曰。汝依我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乃适新定乞钱。诱小儿念佛。念佛一声。与钱一文。年余无少长贵贱。见师者皆称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满道路。又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每升座高声唱佛。众见一佛从其口出。十声则有十佛。若连珠状。师曰汝见佛者。必得往生。时众数千。有不见者。悲伤自责。因倍精进。后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嘱道俗曰。当于净土。起欣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汝曹此时见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异光数道而逝。塔于台子岩。号台岩法师。
    自觉
    唐自觉。住真州。常发愿。愿因观音。得见阿弥陀佛。于是铸观音像。高四十九尺。既成。祝愿。夜三更忽有金光二道。阿弥陀佛自光中而下。二大士左右随之。佛垂手摩觉顶曰。守愿勿易。利物为先。宝池生处。孰不如愿。后十一年。七月望夕。见一人形似天王。云间现身。谓觉曰。安养之期至矣。即于观音像前。趺坐而化。
    善胄
    唐善胄。瀛州人。武德三年病革。谓门人曰。吾一生正信。不虑净土不生。即令拂拭房宇。烧香严待。病久委卧。忽起坐合掌。语侍人曰。安置世尊令坐。又自陈忏悔。良久曰。世尊去矣。低身似送。因卧曰。向者阿弥陀佛来。汝等还见否。不久吾当去耳。少顷而逝。
    怀玉
    唐怀玉。台州人。注想净业。近四十年。布衣一食。常坐不卧。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号五万声。天宝元年。念佛间。忽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有一人手擎银台。前以示玉。玉曰。吾一生念佛。本望金台。何为不然。圣众遂隐。玉弥加精进。至三七日。向擎台者。复来告云。师以精进。得升上品。上品往生。必先见佛。可趺坐以俟佛来。未旋踵间。异光满室。又三日。异光再发。谓弟子曰。若闻异香。我报身即尽。次日书偈云。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父母。我经十劫修道来。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偈毕香气四来。弟子有见。佛与二菩萨。共乘金台。台旁千百化佛。自西而下迎玉。玉恭敬合掌。含笑长归。
    道昂
    唐道昂。魏郡人。师灵裕法师。【解】常于寒陵山寺。讲华严地论。稽洽博诣。志结四方。愿生安养。后自知命极。预期八月。人未之测也。至八月朔日。无所患。问斋时至未。即升高座。身含奇相。炉发异香。引四众受菩萨戒。词理切至。昂举目高。视见天众。缤纷管弦。嘹喨告众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由来非愿常祈心净土如何。此诚不果遂耶。言讫。天乐还灭。便见西方香华伎乐。充塞如云。飞涌而来。旋环顶上。举众皆见。昂曰。今西方灵相来迎。事须愿往。但见香炉坠手。即于高座而逝。足下有普光堂等字。遐迩惊叹。
    道绰
    唐道绰。并州汶水人。十四出家。习经论。晚事瓒禅师学禅。又笃志神鸾净土之业。有僧定中见绰数珠。如七宝大山。平居为众。讲无量寿观经。将二百遍。人各掐珠。口称佛号。或时散席。向弥林谷。六时敬礼。初不废缺念佛。日以七万为限。贞观二年。四月八日。归寂。闻而赴者。满于山寺。见化佛住空。天华下散焉。
    惟岸
    唐惟岸。并州人。专修十六观。因出见观音势至二菩萨。现于空中。良久不灭。岸顶礼雨泪。而叹曰。幸由肉眼。得见圣容。所恨后世无传。忽有二人。自称画工。未展臂间。圣相克就。已而人亦不见。弟子怪而问之。岸曰。此岂画工哉。又曰。吾今往生。谁偕行者。小童子云。愿从师往。岸曰。可归告父母。父母闻而笑骂之。子乃归寺。香汤沐浴于阿弥陀佛像前。趺坐而化。岸抚其背曰。小子何乃先去。遂索笔焚香。向所画菩萨前。作偈云。观音助远接。势至辅遥迎。宝瓶冠上显。化佛顶前明。俱游十方剎。持华候九生。愿以慈悲手。提奖共西行。遂令弟子助声。念佛仰目。西顾而亡。
    启芳圆果
    唐启芳。圆果。汾州人。时有并州僧衒初。念慈氏。期上生内院。【解】年九十。遇道绰禅师。得闻净土。始回心念佛。日礼千拜。后有疾。告弟子曰。阿弥陀佛授我香衣。观音势至示我宝手。言讫而逝。七日异香不散。二师目击斯事。乃于悟真寺。共折杨枝于观音手中。祝曰。若于净土有缘。当七日不萎。至期益茂。芳果庆忭。精心观想净土。于观想中。同觉身临七宝池。池间有大宝帐。见观音势至。坐二大宝莲华。下有莲华。弥漫千万。阿弥陀佛从西来。坐一最大莲华。迭出光明相照。芳果礼佛问云。阎浮众生。依经教念佛。得生此否。佛云。如念我名。皆生我国。无有一人念而不生者。又闻释迦世尊。与文殊菩萨。以梵音声。称赞净土。前又有大殿。殿有三道宝阶。第一纯是白衣。第二僧俗相半。第三唯僧无俗。佛指谓芳果曰。此皆南阎浮提念佛众生。遂生于此。芳果既寤。历与其徒言之。后五月。二人无病。遽闻钟声。他人不闻。芳果云。钟声乃我事。俱时化去。
    辩才
    唐辩才。襄阳人。潜修净土。二十年未尝自称。独与护戎任公善。谓之曰。才必生净土。期在十年。一日令弟子。报任公曰。向所期已。及任公至才曰。吾去矣。趺坐而化。众闻仙乐西来。异香散漫。
    法祥
    唐法祥。住杨都大兴国寺。三十年修安养之业。凡有饶益。必用回向。因疾。弟子闻祥称佛声甚厉。又见房西壁。有光若镜。现净土相。频伽鼓翼。乃倐然而化。
    大行
    唐大行。居泰山。修普贤忏法三年。感大士现身。晚岁入大藏。陈愿随手取卷。得弥陀经。昼夜诵咏。至三七日。睹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现身。僖宗皇帝闻其事。诏入内。赐号常精进菩萨。后一年。琉璃地复现。即日而终。异香经旬。肉身不坏。
    明瞻
    唐明瞻。晚岁克志安养。或讥其迟暮。瞻曰。十念功成。犹得见佛。吾何虑乎。后因疾。于兴教寺具斋。别道俗时。仆射房玄龄杜如晦皆与焉。日过午。整威仪念佛。遽曰。佛来矣。二大士亦至。竦身合掌而化。
    志通
    石晋志通。凤翔人。因见智者大师净土仪式。不胜欣忭。自是不向西唾。不背西坐。专心念佛。后见白鹤孔雀。成行西下。又见莲华开合于前。通云。白鹤孔雀。净土境也。莲华光相。受生处也。净土现矣。乃起礼佛而终。茶毗有五色祥云。环覆火上。舍利鳞砌于身。
    永明寿禅师
    钱氏。吴越禅师。延寿。本丹阳人。后迁余杭。【解】少诵法华。初为县衙校。多折官钱。勘之止是买放生命。罪当死。引赴市曹。钱忠懿王使人探之。若颜色变即斩之。不变来奏。临斩。颜色不变。乃贷命。遂为僧。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于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乃获辨才。下笔盈卷。着万善同归集宗镜录共数百卷。尝中夜见。普贤莲华忽然在手。因思宿愿未决。登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心禅定。一曰万行修净土。冥心精祷。七拈皆得净土。于是一意专修。后住永明。日课利益一百八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时闻螺贝天乐之音。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未有如此之专切者也。乃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化。茶毗毕。为一塔。有僧每日绕塔礼拜。人问其故。僧云。因病至阴府。命未尽。放还。见殿左有僧像一轴。阎罗王自来顶拜。问此是何人。主吏云。杭州永明寺寿禅师也。凡人死者。皆经此处。唯此人不经此处。已于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王敬其人。供养于此。以此见精修西方者。为阴府所重。
    省常法师
    宋省常。钱塘颜氏子。【解】十七出家受具。戒行谨严。通大乘起信。习天台止观。续庐山远公遗风。淳化中。住杭州西湖昭庆寺。专修净业。结净行社。相国向公王文正公旦为社首。士大夫与会者。凡百二十人。皆自称净行弟子。一时比丘殆千人焉。师乃发誓愿云。我与一千大众。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身。以生安养国。翰林承旨宋白撰碑。翰林学士苏易简作净行品序。至谓。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身以请其法。犹尚不辞。状元孙何题社客于碑阴。孤山圆法师撰师行业。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端坐念佛。有顷厉声唱云。佛来也。泊然而化。
    净观
    宋净观。住嘉禾寂光庵。修净土忏法十余年。谓弟子曰。我后二十七日行矣。至期。二日前。见红莲华。次日又见黄华满室。皆有化生孩儿。坐于华上。仙带结束三日入龛端坐。命众念佛。顷之脱去。
    慈云忏主
    宋遵式。台州临海县人。学行高古。名冠两浙。专志安养。尝行般舟三昧九十日。苦学呕血。入道场。两足皮裂。以死自誓。忽如梦中。见观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数虫。又指端出甘露注其口。觉身心清凉。疾遂愈。着净土决疑行愿及净土忏法。行于世。天圣间。将化之日。炷香礼佛。愿诸佛证明。往生安养。至晚坐脱。人见大星陨于灵鹫峰。时号慈云忏主云。
    潞府宗坦疏主
    宋宗坦。潞州黎城人。申姓。年十六。落发受具。少通义学。垂五十年。名播讲林。晚于唐邓汝颕之间。讲净土观经。劝人念佛。求生安养。听者如云。皆禀净业。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梦阿弥陀佛。告曰。汝说法止六日。当生净土。觉而白众曰。吾修求安养。似得因缘。相应适来。佛告。我得生净土。敢不信乎。次日虽觉不豫。讲唱不辍。五月四月丑时。自知时至。乃鸣钟集众。告曰。因缘聚散。固当有时。净土胜缘。惟凭时刻。幸望大众。念佛助往。言讫坐灭。满空雷鸣。白云覆地。三日方歇。师先有玛瑙数珠一串。临终盘于指上。众人竟不能取。
    慈照宗主
    宋子元。号万事休。平江昆山茅氏子。母夜梦佛入门。次旦遂生。因名佛来。十九岁落发。习止观。一日定中闻鸦声悟道。乃有颂曰。二十余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错用心。于是利他心切。慕远公莲社遗风。普劝念佛。受持五戒。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五不酒念。阿弥陀佛五声。以证五戒。普结净缘。欲令世人净五根。得五力。出五浊也。乃撮集大藏要言。编成白莲忏仪。为法界众生。晨朝忏悔。祈生安养。四十六岁。障临江州逆顺境中。未尝动念。乾道二年。高宗诏至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赐号慈照宗主。三月二十三日。于铎城倪建宅。告诸徒曰。吾化缘已毕。时当行矣。言讫。合掌辞众。奄然示寂。二十七日茶毗。舍利无数。塔于松江吴觉昌宅。勑赐最胜之塔。
    法持
    宋法持。居化度寺。修弥陀忏愿。促阎浮之寿。早生安养。后小疾。雨泪悲号。祈垂接引。厉声念佛不绝。忽见佛身丈六。立于池上。即自言曰。我已得中品生。西向而化。
    本如
    宋本如。号神照。住东山承天寺。与郡守张郇结社。一日升座说法。与众诀别。退而坐逝。时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去。明年启塔。颜貌如生。莲华产于塔前。
    基法师
    宋基法师。学于宝云。住太平兴国寺。精意念佛。一日示疾。为弟子广谈玄旨。众忽见西方现光。空中奏乐。师曰。阿弥陀佛与二大士俱至。即右胁向西而化。门人梦阿弥陀佛授记为超世如来。或梦师坐青莲华台者。法智禅师叹曰。卧病谈玄。临终见佛。是可敬也。
    若愚
    宋若愚。居云川仙潭。建无量寿阁。劝道俗念佛。精勤三十年。与道潜则章二师为友。潜能诗近名。愚与章惟务实行。将顺世。梦神人告曰。汝同学则章得普贤行愿三昧。已生净土。彼正待汝。愚乃沐浴更衣。命众讽观经。端坐默然。忽云。净土现前。吾当行矣。书偈而化。偈曰。空里千华罗网。梦中七宝莲池。踏得西方路稳。更无一点狐疑。
    守真
    宋守真。永兴人。讲起信论法界观。常于中夜。结无量寿佛往生秘密印。系念西方。一夕天晓。自觉身登净土。举目见佛。因俯伏像前。忽曰。四十八愿能度我者。乃持香华。入殿供养。就坐而化。
    有严
    宋有严。住台州赤城崇善寺。依神照学天台教。晚年结茆楂木之下。号曰楂庵。平生笃修净业。有怀安养故乡诗。为时所传。建中靖国元年。夏四月。将终。见宝池大莲华。天乐四列。乃作饯归净土诗。示众。后七日跏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方隐。
    师赞
    宋师赞。雍州人。为僧童。年十四念佛不绝。忽遇疾。暴亡。俄而复苏。谓师及父母曰。阿弥陀佛来。此儿当随行。邻人见空中宝台五色异光。向西而没。
    智廉
    宋智廉。居上虞化度寺。初徧参宗门。晚节一意西方。庆元改元。秋八月。别众曰我梦中见阿弥陀佛。大众围绕说法。佛云。诸善人等。当须专心净业。来生我国。我见胜相。往生必矣。乃书偈曰。雁过长空。影沉寒水。无灭无生。莲华国里。书毕。回身向西。结印而逝。
    智深
    宋智深。号慈川。学于海月。归嘉禾。开长堂。供众二十年。专志念佛。常以净业化人。得往生者甚众。忽示疾。客至问安。谈论如常。时客方出门。即迁化。人见紫云向西而没焉。
    宗利
    宋宗利。居新城碧沼。修念佛三昧者十年。后入道味山。筑庵。名曰一相。越十五年。忽谓弟子曰。吾见碧莲华。徧满空中。三日复曰。佛来矣。即书偈云。吾年九十头雪白。世上应无百年客。一相道人归去来。金台坐断乾坤窄。奄然而化。
    齐玉
    宋齐玉。号慧觉。初于霅川宝藏寺。建净土会。后住上竺。夜半顶弥陀像。行道念佛。一日谓首座曰。床前多宝塔现。非吾愿也。所欲则净土耳。可为我集众念佛。首座鸣钟。僧至将百余。玉云。今已见佛。端坐而逝。
    处谦
    宋释处谦。精修净土。一夕诵弥陀经毕。称赞净土。告众曰。吾以无生而生净土。如入禅定。奄然而化。
    圆照本禅师
    宋宗本。常州无锡人。初参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后迁净慈。奉诏入东京慧林寺。召对延和殿。称旨。平居密修净业。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华殊丽。问之。曰待净慈本禅师耳。又资福曦公。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人诘其故。曰吾定中见金莲华。人言。以俟本公。又莲华无数。云以待受度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堕人也。有问。师传直指。何得莲境标名。答曰。虽在宗门。亦以净土兼修耳。后临终安坐而逝。谥圆照禅师。
    清照律师
    宋慧亨。住武林延寿寺。初依灵芝习律。专修净业六十年。每对人。必以念佛为劝。建宝阁。立三圣像。最胜殊特。有江自任者。忽梦宝座从空而下云。亨律师当升此座。适社友孙居士。预启别亨。即在家作印而化。师往炷香。归而谓其徒曰。孙君已去。吾亦行矣。乃集众念佛。为说偈曰。弥陀口口称。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决定生安养。端坐而化。号清照律师。
    晞湛
    宋晞湛。山阴人。少为儒生。忽厌世出家。与莹行人。建无量寿佛殿于阮杜。专修净业。坐不背西。久之常见佛及二菩萨相。一夕面西念佛。正坐凝然。作印而化。
    藏法师
    宋僧藏。汾州人。一生不受道俗礼拜。专修净土。将终。天乐次第来迎。皆不赴。及西方佛至。别众而化。
    孤山圆法师
    宋智圆。居西湖孤山。广解诸经。刻心净土。造弥陀疏及西资钞。劝发往生。将终。以陶器合[疗-(日/小)+土]。后十五年。积雨山颓。启视陶器。形质俨然。爪发俱长。
    喻弥陀
    宋思净。姓喻氏。钱塘人。自号净土子。早侍瑛法师讲法华。后专念佛。暇则画佛像。凡画必于净室寂想。见弥陀光明。乃下笔。绍兴丁巳岁。端坐七日。一心念佛。漠然化去。
    太微
    宋太微。儿时投钱塘法安法师出家。初授弥陀经。便能背诵。及受具。扃门念佛。精进不怠。常纵步后山。忽闻笛声。豁然开悟。因畜一笛自娱。有凌监簿者。同志净业。称微为净土乡长。一日叩门曰。净土乡弟相见。微曰。明当相见于净土。今诵佛正冗耳。翌朝人怪其不赴粥。往视之。见笛钵禅椅已焚。跏趺地上而化。
    久法华
    宋可久。居明州。常诵法华。愿生净土。时号久法华。元佑八年。年八十一坐化。越三日。还谓人曰。吾见净土境。与经符契。莲华台上俱标合生者名。一金台标成都府广教院勋公。已生其中。一标明州孙十二郎合生其中。一标可久。一银台标明州徐道姑。言讫。复化去。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十二年孙十二郎亡。天乐迎空。皆如久所云。
    用钦
    宋用钦。居钱塘七宝院。依大智学律。闻大智示众曰。生弘毗尼。死归安养。出家学道能事斯毕。即标心净土。一志不退。日课佛三万。尝神游净土。见佛大士种种异相。谓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众念佛。黎明合掌西望。跏趺而化。
    善住
    元善住。字云屋。苏人。掩关六时念佛。病久不易。终时异香满室。有安养传谷响集。行世云。
    妙文
    元妙文。蔚州孙氏子也。九岁出家。十八受具。二十一抵京。依大德和尚。学圆顿教。十有一年。始出世。纵无碍辨。若峡倒川奔。及乎闲居简默。言不妄发。其涵养冲挹。无欲速不躁进。大类如此。世祖召见。顾谓侍臣曰。此福德僧也。诏居宝集。年逾八十。专修念佛三昧。延佑六年。预知时至。命诸弟子。高称弥陀佛号。面西趺坐。手结三昧印。泊然而蜕。
    性澄
    元性澄。字湛堂。俗姓孙。会稽人。母姜氏。梦日轮从空而堕。遂生师。四岁常戏笔为佛像。授以佛经。即能成诵。至元丙子。投石门殊律师祝发。受具戒。习天台教观。至治辛酉。骤召入京。驾幸文殊阁。引见问劳。赐无量寿佛等经。丞相东平忠献王。请升座说法。事闻。宠赉尤渥。赐号佛海大师。晚还越之佛果。笃志净土。修一心三观者七昼夜。屡感瑞应。一日月旦。众以常仪问讯。师遽曰。烦点视衣钵。用表无常。众为念佛。止曰。佛须自念。明晨却送别。黎明众集。端坐而逝。
    盘谷
    元盘谷。海盐人。状貌不扬。而志气超迈。博览经史。性耽山水。至元中。历游五台峨眉伏牛少室诸名山。尝云。足迹半天下。诗名满世间。时驸马高丽沈王。闻师德望。聘讲华严於抗之慧因寺。师展四无碍辨。七众倾服。王大悦。后至松郡构精舍。勤修净业。日课弥陀佛号。年七十余。无疾。预告以时。端坐而寂。
    必才
    元必才。字大用。姓屈氏。台州临海人。母赵氏。嗜善崇佛。才娠十月。母梦梵僧振锡入堂。觉而生。师七岁善属句。脱口而就。年十二。挟册从江西瞿法师祝发。进具戒。凝重沉默。观行精勤。孜孜进修。无斯须懈。接人以慈。诲人无倦。顺帝特赐佛鉴圆照之号。一日忽觉头目岑然。即谓众曰。吾缘尽矣。乃焚香。面西端坐。高声念佛。尽一昼夜。又告众曰。汝等勿谓修持无验。吾净土缘熟。三昧现前矣。即索浴更衣为书。以别相识。遂合掌而逝。茶毗。有五色光。自龛中发。火余。舌根如红莲。齿牙若珂贝。舍利满地。众取之。一时俱尽。
    旨观主
    元旨观主。字别宗。杭人。戒德甚严。创观室于龙山之阳。修行念佛三昧。虽避兵窜逐。亦不暂废。临终无疾沐浴端坐而化。
    祖辉
    元祖辉。住四明郡城佛阁。逢人但云。阿弥陀佛说亦说不得。人因号说不得和尚。鄞县尉王用享夫妇敬事之。一日诣其家别云。吾明日行矣。及明。众集。即入龛端坐。求甘瓜。啖尽一枚。念佛而化。
    楚琦
    明楚琦。蜀人。笃信西方。因抵燕京。闻楼鼓声。大彻。洪武初。三诏。说法京都。皇情大悦。后筑室号西斋。一意净业。尝见大莲华。充满世界。弥陀在中。众圣围绕。将示寂。书偈示众曰。吾行矣。人问何生。答曰西方。又问。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乃厉声一喝。泊然而化。
    宝珠
    明宝珠。常游杭郡嘉禾间。冬夏一衲。乞食自活。宿无恒居。平时惟念佛不绝口。人唤之。才应对。即连声念佛。更无杂语。后于海门寺。忽若癫狂者。将半月余。僧呵曰。尔平生实行。当与世人作眼目。何得乃尔。珠曰。既如是吾行矣。索浴毕。安然而化。
    慧日
    明慧日。号东溟。姓贾氏。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似道谪戍时。师尚幼。志求出家。年二十二。从栢子庭讲台教。洞了大义。至正间。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至洪武二年。召见奉天殿。朱颜白眉。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尔等学佛者。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但以白眉呼之。五年辞归上竺。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七月之夕。梦青莲华。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有九。
    真青
    明真青。湘潭罗氏子。生而颕异。十五补邑弟子员。十九出家。参无字话。闻舟触岸声有省。后迁华顶天柱峰。修大小弥陀忏。密持梵网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一夕梦。琳宫绮丽。宝树参差。见弥陀三圣。师方展拜。旁有沙弥。授与一牌。书曰戒香熏修。万历癸巳正月。忽抱疾。遂嘱弟子曰。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当于二十九日告终。至夕乃起。别众曰。吾即逝矣。众请曰。和尚往生九品奚居。曰中品中生也。胡不上品生耶。曰吾戒香所熏。位止中品。言毕。泊然而化。
    莲池大师
    明莲池大师。字佛慧。姓沈氏。仁和世族子。幼英敏。年十七补邑庠试。輙冠诸生。然志在出世。每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三十一投西山性天理和尚。剃度受具。历诸方。徧参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过东昌。忽有省。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隆庆辛未。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遂倚壁危坐。绝粮七日。土人陈如玉等为结茅。以栖之。村多虎。屡苦伤人。师讽经施食。虎患遂息。岁亢旱。村民坚请祷雨。师击木鱼。循田念佛。时雨随注。如足所及。众感异之。相与肩木荷锄。竞辟其地。得碣础。曰。此伏虎禅师云栖寺故趾也。愿为师新之。不日成兰若。自是四方学徒日进。六时观念。中夜警策。初师从参究念佛得力。遂崇净土一门。着弥陀疏钞十万余言。更录古德机缘吃紧语。编为禅关策进。以示参究之诀。盖显禅净双修之义也。又精严律制。为第一行。着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等。以发明之。师道风日播。朝野感化。慈圣皇太后。见师放生文。甚嘉叹。遣内侍。赍紫袈裟斋资。往供问法要。师以偈答之。将入寂。预于六月中旬。入城。别诸弟子。不欲明言。近乎捏怪。但云。吾将他往。还山连下堂供众云。此处吾不住。将他往矣。众罔测。常规设盂兰盆。师曰。今岁我不与会矣。有簿记。师密题云。云栖寺直院僧代莲池和尚追荐沈氏先宗。后阅簿。方见始知其预留此别语也。七月朔晚入堂。嘱大众曰。明日要远行。我言众不听。直待一撞一跌。才信我也。众留之。师作三可惜。十可叹。以警众。次夜入丈室。因示微疾。瞑目无语。众请。城中诸弟子至。师开目云。大众老实念佛。言讫。命移坐向西。念佛趺坐而逝。先是漏语见大莲华。终亦不能秘其往生之验云。时万历乙卯。七月四日午时也。世寿八十有一。师自卜寺在岭下。遂奉全身塔焉。世称莲宗八祖。
    佛石
    明佛石。别号法雨老人。钱塘戴氏子。母梦僧以伽黎覆体而生。襁褓恶闻腥膻。十四投礼净明禅师剃染。十八受戒於莲池大师。历游讲肆。习天台教观。甲午。谒紫栢禅师於金陵。亲承授记。临行嘱师云。良贾深藏。还武林。即携一伞。肩一蒲团。入山为深藏计。行至十八涧中。林壑幽异。师快甚。遂缚伞於短松。蒲团趺坐。抵暮。二虎咆哮。绕师不去。师嘱曰。此地我若有缘。汝须速去。言讫。虎即点头。拽尾而去。于是诛茆垒石。构一小蓬。名流缁侣。相继踵至。一日掘地。得残碑断础。知为古理安寺。因重建焉。师性孤卓。不动世缘。晚岁谢客。避居峰顶。构一室开一圹曰。吾生可栖。死可葬。崇祯九年。七月十五日。忽示微疾。时值新秋。谓弟子曰。今日晴朗。吾欲远去。弟子曰。师方病。欲何往。师曰。汝谓吾病耶。扶杖出寝室。盥沐趺坐。集众嘱付后事。适有蔡居士至。师抚掌笑曰。居士证明。余不及待也。弟子请留偈。师走笔书曰。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而今好个真消息。夜半钟声到客船。书毕。顾视左右。投笔而逝。
    祖香
    明祖香。江西新喻人。于山东龙潭寺。精修净业。有居士王杰者。筑庵延之。未几语杰云。某日当归家。众苦留。香云。归安养家耳。及期敷座。西向坐逝。举龛入山。化火自焚。
    具宗
    大清释具宗。无锡人。讲天台止观。及念佛三昧。诲人不倦。 顺治己亥间。示疾。约时沐浴。但着一履。密表只履归西之意。诵弥陀经毕。念阿弥陀佛十声。举笔书大字云。廓落灵虚。无往来处。掷笔而去。趺坐三日。颜色不变。感不信向者。回心奉佛。
    新[、/(、*、)]
    大清新[、/(、*、)]。讳大真。童身出家武林莲居庵。受绍觉师之法。行般舟三昧。终时诸弟子夜同梦见。满空天神执持香华。唱云。迎新[、/(、*、)]大师。生西方也。及旦弟子聚而候之。师身康念佛。相见如常。过三日午时。忽坐化。
    林谷
    大清林谷。绍兴人。住罗山之西南。破衲麻鞋。唯劝人念佛为要。至终时。见白云立佛来迎而化。土人改其庵。曰白云。
    道枢
    大清道枢。仁和人。每讲经。以天台宗旨为大纲。劝人以念佛工夫为前矛。平居勇猛念佛。不勤世缘。 顺治乙未年。梦偕神僧。登玉屏峰顶。丙申六月。微疾。二十六日。蚤语众曰。吾夜梦。神僧来迓。岂即昔之登玉屏峰者耶。至戌时。忽见幡盖盈空。莲华布地。即趺坐合掌。朗诵法华经题七徧。念弥陀佛号百余声。安详而逝。颜色不变。龛几间馥馥。若有异香。
    万缘
    大清万缘。俗姓乔。长兴人。为人愚钝。平日詈之弗嗔。誉之弗喜。专持弥陀佛号数十年。 康熙二年六月。无疾。忽自缚草龛。有殷任之者。素与师善。谓曰。师既缚龛。我往苏卖茶。归当为置褥。师曰。承汝盛心。恐不及待。至九月初一日。微疾。但饮白水。初六日午时。自入草龛。趺坐而逝。先年往生乔忠我。即其族也。
    本冲
    大清杭郡张家寺禅师。本冲。素专法席。开道群蒙。
    康熙十一年九月。示疾。旋回首。有顷复苏。谓大众曰。我平日缺念佛功夫。今去无坐位。汝等当助我念佛。众为合掌称念。逾时而逝。观此则知念佛法门超凡入圣。利益非常。断断不可须臾缓矣。宝莲道人特录。以垂确证。后学切当猛然笃信。真实礼诵。毋视念佛为等闲。
    王臣往生类
    乌苌国王
    乌苌国王。万机之暇。雅好佛法。【解】尝谓侍臣曰。朕为国王。虽享福乐。不免无常。闻西方净土可以栖神。朕当发愿。求生彼国。于是六时行道念佛。每供佛饭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废。临崩容色愉悦。化佛来迎。祥瑞不一。
    宋世子
    【解】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俱修西方。惟妻不修。有女。十四死。七日更生。启母云。儿见西方。七宝池上。父兄三人已有莲华。没当生彼。母独无是。以暂归相告。幸母留意。母感女言。顿发信心。念佛不倦。后命终。亦生安养云。
    刘遗民参军
    晋刘程之。彭城人。少孤。事母以孝闻。自负其才。不侣流俗。初为府参军。即隐去。谢安刘裕交荐不就。旌其号。曰遗民。【解】入庐山。依远公。共修净土。专坐禅。作观想法。方半岁。即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山十五年。又见阿弥陀佛身紫金色。玉毫光照。垂手下接。以临其室。遗民慰幸悲泣。自陈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以衣覆我。佛乃为摩其顶。引袈裟以覆之。他日又见。身入七宝大池莲华。青白相间。其水湛湛如无边岸。中有一人。项有圆光。胸有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遗民饮水。甘美盈口。及寤犹觉异香发于毛孔。乃告众曰。吾净土之缘至矣。庐阜诸僧皆来会。遗民对佛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次供阿弥陀佛。及法华会中佛菩萨众。以至十方佛菩萨众。愿令一切有情。俱生净土。祝毕。与众话别。面西端坐。敛手气绝。年五十九。时义熙六年也。
    张抗学士
    晋张抗。积善。向佛誓课大悲心陀罗尼十万徧。愿生西方。年六十余寝疾。一心念佛。谓家人云。西方净土只在堂屋西间之内。阿弥陀佛坐莲华上。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佛嬉戏。言讫。良久念佛而逝。翁儿乃孙子名。方三岁而亡矣。
    马子云县尉
    唐马子云。举孝廉。为泾邑尉。押租赴京。遭风舟溺。被系。乃专心念佛。五年遇赦。入南陵山寺隐居。一日谓人曰。吾一生精勤念佛。今西方业成。行且往生安养。明日沐浴新衣。端坐合掌。异香满户。喜曰。佛来迎我。言已而逝。
    白居易少傅
    【解】唐白居易。官中大夫太子少傅。舍宅为香山寺。号香山居士。晚岁患风痹。出俸钱三万。绘西方极乐世界一部。依正庄严。悉按无量寿经。靡不曲尽。顶礼发愿。以偈赞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又前答李观察诗云。近有人从海上回。海山深处见楼台。中有仙童开一室。皆言此待乐天来。吾学空门不学仙。恐君此语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此诗乃中年所作乐天一生精究内典。勤修上乘。一心超脱轮回。往生净土。彼时李师稷观察浙东。有一商客。在李所治明州。同众下海。遭风飘荡。到一大山。瑞云奇花。白鹤异树。尽非人间所见。山侧有人迎。问道。是何等人。来得到此。商客具言。随风飘到。岸上人道。既到此地。且系定了船上岸。来见天师。同舟人胆小。不敢上去。只有这个商客。跟将上去。岸上人领到一所在。俨似大寺观一般。商客随了。这人依路而进。见一道士。须眉皆白。两旁侍卫数十人。坐大殿上。对商客道。你本中国人。与吾地有缘。方得到此。此山即尘世所传蓬莱山也。既到此地。可要各处看看去么。商客口称要看。道士即命左右。引他宫内游观。玉台翠树。光彩夺目。有数十处院宇。多有名号。只有一院。关锁得紧。在门缝里。窥进去。只见满庭都是奇花。堂中设一虚座。座中有裀褥。阶下香烟弥漫扑鼻。商客问道。此是何处。却如此空锁着。那人答道。此乃是白乐天前生所住之院。乐天今在中国未来。故关闭在此。商客胸中原晓得白乐天。是白侍郎之号。便把这些去处光景。一一记着。别了那人。走下船来。随风使帆。不及十日。已到越中海岸。商客将所看之景。备细来禀。知李观察。李公尽录其所言。书报白公。白公看罢。笑道。我修净业多年。西方是我世界。岂复往海外山中。去做神仙耶。故将此两首绝句。回答李公。以示专修禅门捷径。不复更思篷莱仙岛。识者咸谓。白公脱屣烟埃。投弃轩冕。一种非凡气骨。想来定是谪仙。但今生更加精进。一心信向西方。直当超脱玄门。径徃极乐世界。所不待言矣。附记于此。以为白公宿根之证云)。
    江公望司谏
    宋江公望。钓台人。官谏议。蔬食清修。述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劝道俗。有子早亡。托梦云。大人修道。功业已成。冥府有金字额。题云。严州府江公望。身居言责。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无爱染。动静不违佛法。语默时契宗风。名已脱乎阎浮。身必归于净土。宣和末。知广德军。一旦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葛繁大夫
    宋葛繁。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凡公署私居。必营净室。设佛像。尝人室礼诵。舍利从空而下。平时以净业。普劝道俗。多服其化。有僧定中神游净土。见繁在焉。后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张迪助教
    宋张迪。钱塘人。官助教。从圆净律师。受菩萨戒。咨问净业法门。笃志修持。誓生安养。每念佛时。扬声勇猛。至失音犹不已。一日谓圆净曰。定中见白色频伽鸟飞舞于前。又三年。西向端坐。念佛而化。
    王仲回司士
    宋王仲回。官光州司士参军。问无为子杨公曰。经中教人求生净土。而祖师云。心是净土。不必更求。如何。杨公答曰。试自忖量。若在佛境。则无净无秽。何用求生。若未出众生境。安可不至心念佛。舍秽土而求生净土乎。司士感悟。欣跃而去。后二年。杨公守丹阳。忽梦司士云。向蒙指示。今已得生。特来致谢。数日而讣至。言司士七日前预知时至。与宗党言别而化。正感梦时也。
    李秉中官
    宋李秉。绍兴中官也。领御药院。初学禅于净慈辉公。有省。晚阅龙舒净土文。遂日课佛号。与阁长元美殿长林师文等数十人。结净会于传法寺。忽有疾。梦阿弥陀佛。以金圆光戴其首。越七日。又见金光满房。乃嘱别亲属。端坐结印而终。
    胡闉宣义
    宋胡闉。官宣义。平日虽信佛乘。而未谙净土。年八十四疾革。其子迎清照律师。乞垂示诲。照谓闉曰。公知安身立命处否。闉曰。心净则佛土净。照曰。公自度平昔时中有杂念染污否。闉曰。既处世间。宁无杂念。照曰。如是则安得心净土净。闉曰。一称佛名。云何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照曰。阿弥陀佛以弘誓愿。尘劫修行。威德广大。光明神力不可思议。是以一称其名。灭无量罪。犹如赫日消于霜雪。复何疑哉。闉遂省悟。即日延僧念佛。次日照复至。闉曰。师来何暮。二大士降临已久。照于是率众。厉声念佛。闉乃合掌而逝。
    文彦博潞公
    宋文潞公。讳彦博。平生慕道甚力。专念阿弥陀佛。期生净土。晨香夜坐。未尝少废。每发愿曰。愿我尝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每见一切人。则劝以念佛。于京师与净严法师。集十万人。为净土会。如如居士有颂赞曰。知公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作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临终安然。念佛而化。
    马圩侍郎
    宋马圩。厥祖忠肃公。守杭日。慈云忏主教令念佛。举家宗奉。圩至心念佛。二十五年。崇宁小疾。易衣坐逝。有气如青盖。出户腾空而去。家人皆梦。圩往生上品。
    锺离少师
    宋锺离瑾。提刑浙西日。遇慈云忏主。遂笃信净土。后知开封。出则尽瘁国事。入则不寐念佛。年夜促家人。起索浴更衣坐逝。举家见瑾乘青莲。仙乐迎引西去。
    阎邦荣承务
    宋阎邦荣。池州人。二十年持往生咒念佛。将终。家人梦。佛放光迎荣。及晓。荣西向趺坐。忽起行数步。立化。
    王衷朝散
    宋王衷。嘉禾人。结社西湖。不问贤愚贵贱僧俗。但愿往生者。普请入社。有劝修文。行世。后无疾。西向坐化。
    锺离景融大夫
    宋锺离景融。官朝请大夫。常诵观经。念佛不辍。挂冠。结茅仪真东园侧。尝曰。不识弥陀弥陀。更在西方外。识得弥陀。弥陀秪在自己家。一夕命僧妙应。诵普贤行愿品。炷香敬听。两手作印而化。
    钱象祖郡守
    宋钱象祖。号止庵。守金陵日。以净土真修为念。常于乡州。建接待十处。皆以净土极乐等名之。创止庵高僧寮。为延僧谈道之所。自左相辞归。益进净业。嘉定四年二月。微疾。书偈曰。菡萏香从佛国来。琉璃地上绝纤埃。我心清净超于彼。今日遥知一朵开。后三日。僧有问疾者。公曰。我不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为人。惟求生净土耳。言讫。跏趺而逝。后有人梦空中云。钱丞相已生西方莲宫。为慈济菩萨。
    梅汝能县令
    宋梅汝能。常熟人。仕至县令。有志净业。忽梦。僧授纸百幅。凿破为二八字。以问东灵照师。曰二八十六也。岂十六观经之谓乎。适一僧以经与之。忽不见。由是诵经念佛。自名为往生。以见志。因邑中生公造丈六弥陀像。乃施钱百万。为之妆饰。殿前池中忽涌一双头白莲。其华百叶。当年冬。无疾而终。
    昝定国学谕
    宋昝定国。号省斋。为州学谕。常念佛。读净土诸经。每月三八。集僧俗。讽经念佛。嘉定四年。梦青衣童告曰。佛令召君。三日当生彼国。至日沐浴更衣。念佛坐化。
    冯济川谏议
    宋冯檝。号济川。遂宁人。由太学登第。初访道禅林。晚年专崇净业。作西方文弥陀忏仪。后以给事中。出帅泸南。率道俗作系念会。及知邛州。于后厅设高座。望阙肃拜。着僧衣登座。谢官吏。横拄杖。按膝而化。
    王敏仲侍郎
    宋王古。字敏仲。东都人。官礼部侍郎。慈仁爱物。深契禅宗。又悟净土法门之胜。着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平生精勤念佛。数珠未尝去手。行住坐卧。悉以西方净观。为佛事。有僧神游净土。见古与葛繁同在焉。往生有明验矣。
    苏轼学士
    宋苏轼。号东坡。官翰林学士。南迁日。画弥陀像一轴。行且佩带。人问之。答曰。此轼生西方公据也。母夫人程氏殁。以簪珥遗赀。命工胡锡。绘弥陀像。以荐往生。因献颂曰。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橐。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愿我先父母。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性亦无来。
    张无尽丞相
    宋张商英。初以夫人向氏激发。留神内典。号无尽居士。尝着发愿文云。思此世界。五浊乱心。无正观力。无了因力。自性惟心。不能悟达。谨遵释迦世尊金口之教。专念阿弥陀佛。求彼世尊愿力摄受。待报满时。往生极乐。如顺水乘舟。不劳自力而至矣。
    韦文晋观察
    宋韦文晋。立行孤洁。建净业道场。普度含识。六月某日。忽面西跏趺合掌。念佛而化。异香内外皆闻。
    贾纯仁郡倅
    宋贾纯仁。霅川人。官郢州倅。潜心净业。长斋念佛。因微疾。西向宴坐而逝。顶上白光圆相。异香满室。经宿不散。
    吴信叟进士
    宋吴子才。字信叟。致仕之后。预作一棺。夜卧其中。令童子击棺而歌曰。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及早回头归去来。自亦从而和之。缘熟时无疾而化。
    张抡都宪
    宋张抡。官两浙都总官。期生净土。刻励念佛。阖门长幻。靡不从化。凿池栽莲。日率妻子。课佛万徧。孝宗皇帝亲书莲社二字赐焉。
    朱纲少府
    明朱纲。京都人。业儒。中乡举。三上春官不第。乃就职官二府。致任。专修净土。日课佛三万。十五年无少怠倦。临终坐榻上。两手擎珠。念佛不辍。异香满室。乃云佛来也。连声称念而逝。
    戴百户
    明戴百户。前卫世袭也。与陶百户。共办事。巡抚标下。时钱塘江有杀人巨盗。号满江红者。党势炽盛。官吏不敢捕。巡抚潜召二人。手给一牌。谕曰。我有机密事。着汝二人去干。如不能办。当携棺来见。语毕即退。入内衙。二人展牌视之。乃捕满江红也。相对无策。[拚-ㄙ+ㄊ]身入贼巢。多方诱致。即正典刑。满江红临刑。痛恨二人。誓必索命。二人惧。弃职持斋。诵经念佛。多行善事。以解此冤结。二人虽异地而修。然同时回首。戴百户豫别亲属。至期坐脱。良久又醒。谓亲属曰。陶兄临时念差错走路头。故我来与汝等说知。明日我当去。次早复坐脱。鼻垂玉柱。异香满室不散。
    金光前代子
    大清金光前。正黄旗代子。起身戎伍。目不识字。然见有义之事。则必锐意为之。其妻龚氏。传是庐州孝廉之女。痛遭离乱。皈心西方。且粗知书史。凡遇梵典。晨夕持诵。光前为之感动。而笃信焉 顺治癸巳冬。奉讨不庭。相携入闽。道出武林。闻具德和尚说法灵隐。同往参问。亲承开示。自此潜心念佛。愈切愈坚。辛丑夏。还京。驻节钱塘江干。金忽示疾。龚为延医。光前止之曰。我昔与汝。亲叩灵隐。今正欲于此作转身之活计。求和尚一证明耳。何以药为。龚大笑曰。不意光前亦得到此田地。遂徙帐入崇圣庵。盖欲夫死得其所也。庵居旬日。龚造二棺。谓人曰。妾与金公偕行矣。顾无人为公毕后事耳。事毕。我当往矣。光前闻之。即怡然长逝。龚乃作书致灵隐。求为两人秉炬。并嘱饭僧修忏等事。至七日毕。屏绝饮食。昼夜不卧。一心念佛。女伴多来劝止。坚持勿听。又七日晡时。视日蚤暮。觉身稍倦。倚棺而盹。少顷醒曰。时至矣。端然趋寂。颜色如生。其锋之勇捷。即庞氏女。亦不是过。圭峰禅师云。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随情转。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其光前夫妇之谓乎。灵隐和尚为光前举火云。人于生死颠危。公于生死自在。只者自在底。便是成佛作祖[打-丁+(霸-雨+西)]柄。举世间人。瞻之仰之。千载之后。留于崇圣庵。作一段佳话。又为龚氏举火云。世被情爱牵连。尔唯生死独断。弃此身如脱敝屣。订归期如书契劵。善女子是真精进。真法供养。亦是灵山会上。第一种大行大愿。
    莲池大师曰。闻之古德云。士大夫英敏过人者。多自僧中来。然迷而不返者十九。不昧宿因者十一。其故何也。五浊恶世。多诸退缘。贤者所难免也。故戒禅师后身为东坡。青禅师后身为曾鲁公。喆禅师后身耽富贵。多忧苦。东坡最为亲近法门。而曾公已不之及彼。喆老之后身。其迷抑又甚矣。古今知识。所以劝人舍五浊而求净土也。然则刘遗民而下。诸君子所得。不既多乎。
    处士往生类
    张野茂才
    晋张野。居浔阳。兼通华梵。尤善属文。举茂才屡征散骑常侍。俱不就。入庐山莲社。修净业。义熙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
    阙公则
    晋阙公则。远公白莲社中人。已亡。友人于东京白马寺。为作忌祭。忽林木殿宇皆金色。空中有声云。我是阙公则。所祈往生极乐宝国。今已达矣。故来相报。言讫。不见。
    张铨
    晋张铨。野之族子也。高逸好学。耕锄间。带经不释。屡征弗就。庾悦以其贫。举为浔阳令。笑曰。古人以容膝为安。屈志就禄。奚荣之有。乃入庐山。依远公莲社。研穷内典。多有悟入。宋景平元年。无疾。西向念佛。安坐而卒。
    周续之
    宋周续之。雁门人。十二通五经五纬。号十经童子。养心闲居。公卿交辟皆不就。事庐山远法师。预莲社。文帝践祚。召对辨柝。帝大悦。或问。身为处士。时践王庭。可乎。答曰。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梏。情致两亡者。市朝亦岩穴耳。时称通隐先生。后居锺山。专心念佛。愈老愈笃。一日向空云。佛来迎我。合掌而逝。
    庾铣
    梁庾铣。新野人。武帝召为黄门侍郎。不赴。六时念佛。一夕见道人。自称愿公。呼铣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后四年。愿复至。遂化去。空中言。上行先生已生安养。
    高浩象
    梁高浩象。东平人。杜门静坐。专诵无量寿经。尝在观中。觉自身泛红莲于池面。初未见佛。乃即华上倾心礼佛。遥想金容。光辉远映。一夕见众菩萨来迎。即时化去。
    宋满
    隋宋满。常州人。计荳念佛。积三十石。开皇八年九月。饭僧毕。坐逝。人见天华异香满。乘空西去。
    郑牧卿
    唐郑牧卿。荥阳人。举家念佛。开元中。病笃。有劝进鱼肉者。确乎不许。手执香炉。愿求往生。忽异香充蔚。奄然而逝。舅尚书苏颋梦。宝池莲开。牧卿坐其上。
    张元祥
    唐张元祥。居常念佛不辍。一日促家人云。西方圣人待我斋毕同往。斋事讫。焚香跏趺。面西而化。
    元子才
    唐元子才。居润州观音寺。诵弥陀经。念佛。忽小疾。夜闻空中香气乐音。似有人言。粗乐已过。细乐续来。君当行矣。念佛而化。异香数日不散。同寺元子平。后亦闻空中音乐。即西向坐化。
    李知遥
    唐李知遥。长安人。善净土教。五会念佛。为众师范。后因疾。忽云。佛来迎我。洗漱更衣。索香炉出堂顶礼。乃闻空中说偈云。报汝李知遥。功成果自招。引君生净土。将尔上金桥。就床端坐而化。众闻异香。
    汾阳老人
    唐汾阳老人。于法忍山。借一空房。止宿。昼夜念佛。贞观五年。命终时。大光徧照。面西而逝。人见乘莲台云。
    房翥
    唐房翥。暴死。至阴府。见阎罗王。王曰。据案薄。君曾劝一老人念佛。已生净土。君承此福。亦合生净土。翥曰。先许金刚经万卷。巡礼五台。未欲往生。王曰。巡礼诵经。固为好事。不如早生净土。王知志不可夺。放还。以此知劝人修者。非徒往生。又感动幽冥也。
    孙良
    宋孙良。钱塘人。隐居阅大藏。尤得华严之旨。依大智律师。受菩萨戒。日诵佛万声。二十年不辍。忽日命家人。请僧念佛。以助往生。僧集念佛。方半饷。望空合掌云。佛及菩萨。已荷降临。退坐而化。
    王阗
    宋王阗。四明人。号无功叟。【解】凡禅林宗旨。天台教门。无不洞达。着净土自信录。晚年专心念佛。西向坐化。异香芬郁。焚龛时。获舍利。如菽者百八粒。
    范俨
    宋范俨。仁和人。绝心世务。其子不能治家。俨不之顾。但云我自是寄客耳。日诵法华。念阿弥陀佛。专心不懈。忽见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放金色光。报俨云。明日卯时当行。越一夕。佛菩萨来迎。就座合掌而逝。
    陆沅道
    宋陆沅道。号省庵居士。住明之横溪。晨起焚香趺坐。目不他瞬。首倡偈曰。盥手清晨贝叶开。不求诸福不禳灾。世缘断处从他断。劫火光中舞一回。然后念诵。不缓不急。声如贯珠。每日法华一徧。弥陀万声。一意西驰。年八十五。四月六日。沐浴整衣而逝。洎殓。忽闻莲华馥郁之气。皆不知来处。近挹之。盖出自口中也。
    孙忠
    宋孙十二郎。名忠。四明人。早慕西方。于郡城东。筑庵念佛。后因病请僧百人系念。忽仰空合掌。手结双印。怡然而化。阖城闻天乐异香。渐向西没。二子相继念佛亦坐化。
    沈铨
    宋沈铨。家钱塘。同妻施氏专心净土。平时诸善。悉用回向。后及妻前后命终。皆感化佛持锡。接引而去。
    唐世良
    宋唐世良。会稽人。持戒念佛。年老疾病。犹不就枕。诵弥陀经十万过。谓家人云。佛来接我。言讫作礼。即便坐逝。利行人。时在道味山。夜梦。西方异光。旛华天乐。空中声云。唐世良已归净土。
    计公
    宋计公。四明桃源铁工也。【解】年七十。两目丧明。里中昝学谕。以擘窠图印施。劝人念佛。计公初授一图。念满三十六万声。念至四图。两目瞭然。如是三载。念满十七图。一日念佛。忽气绝。半日复苏曰。佛令分六图。与昝学谕。是劝导之首。分一图与李二公。是表图之人。嘱其子。往谢之。言讫。沐浴向西而化。
    沈三郎
    宋沈三郎。晚岁回心念佛。因病请僧。念弥陀经。易衣而终。缩膝欲起。二子局于名教。以易龛为难。曳其胫直之。将入殓。忽举首出衣被。矍然而坐。举家大惊。二子急前扶卫。乃以肘节捶之。子曰。助父坐脱耳。竟坐逝。茶毗。有白鹤二十九只。飞鸣云表。久之西去。
    陆俊
    宋陆俊。钱塘人。少事公门。久之弃去。【解】以净土为业。每对佛忏悔。垂泪交颐。道友相见。说净土因缘。才十余句。便悲咽感叹。临终请圆净律师。开示西方。讽观经至上品。净曰。可以行矣。俊曰。众圣未齐。姑待之。少顷忽起。就竹床。面西端坐而逝。
    徐六公
    宋徐六公者。嘉兴人。务农为业。夫妇蔬食。精勤念佛四十年。预作一龛。临终易布衣草履。入龛端坐。顷之曰。佛来迎我。即化去。
    黄打铁
    宋黄公。潭州人。本军伍。以打铁为生。每钳锤时。念佛不辍口。一日无疾。托邻人为写颂云。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即化去。其颂盛传湖南。人多念佛。
    何昙迹
    元何昙迹。年十八。持菩萨戒念佛。一宵四鼓。即起念诵。人云太早。答云。见佛金相。旛华来迎。遂脱去。
    吴子章
    元吴子章。苏州人。世业医。与兄子才。同参云屋和尚。精勤念佛。合门奉法。至正间。无疾。合掌称佛名。化去。
    华居士
    明华居士。江干人。醇朴无伪。与人不欵曲。中年属业诸子。独处一室。不涉世事。朝暮惟孜孜念佛而已。后将卒。自知时至。更衣正寝。手整冠。端坐别众而逝。其子先已作棺。于是易龛。如沙门故事。举龛之日。观者如堵。远近向慕焉。
    莲华太公
    明莲华太公者。越人。一生拙朴。惟昼夜念佛不绝。命终之后。棺上忽生莲华一枝。亲里惊叹。因号莲华太公云。
    顾居士
    明顾源。金陵人。自号宝幢居士。幼能诗。善草书。中年一志净业。后微疾。集僧俗道友。十念阿弥陀佛。唱和相续。语人云。我决定往生矣。人问何故。曰我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世界金色。佛以袈裟覆我。我身已坐莲华中。时一众闻莲华香。诸子悲恋不已。居士曰。汝谓我往何处。何处即此处。此处若明。何处不了。乃屏人曰。毋多言乱我心。空中诸佛迎我。三鼓行矣。至期怡然。含笑而逝。
    郭大林
    明郭大林。汤阴人。平生端洁雅素。出世为怀。遇僧教以念佛。遂一心净土。年七十六。一日无疾。与子别云。明午当去。至时坐脱。
    糖担老人
    明糖担老人。住杭城艮山门内。平时卖糖为生。口中念佛不绝。忽一日挑糖担出。见人便曰。汝及早吃我糖。我将归去也。更至数相识家。约曰。烦你明日来。[封/巾]我抬棺。我要归去。识者讶之。且信且疑。次早谓其妻曰。可备酒食。以待来人。饷时识者皆至。老人引令抬棺。到家沐浴。更衣拱手。语众曰。我当自寝于棺。不劳汝等。将身坐棺中。怡然就寝。遂长往矣。众咸惊异。
    刘通志
    明刘通志。京都人。精恳念佛。年五十二。得疾。念益切。邻人李白斋先卒。通气绝。自旦至午。复苏谓家人曰。适见一舟。云往净土。乘舟三十六人。白斋与焉。我亦一数。但衣未鲜洁。又忘带念珠。命我易衣取珠。舟舣相待。家人急为易衣。珠挂其项。须臾而逝。
    唐体如文学
    明唐廷任。浙之兰溪人。号体如居士。孝友醇悫。出自天性。少游黉校。有声。已而觉世无常。倾心至道。参云栖受念佛三昧。遂力行之。凡十三年如一日。唯笃志以西方为归。万历癸卯。值耳顺。仲冬之旦。忽谓诸子曰。新春十有一日。吾行矣。数日前。礼诵如平时。至期。盥漱整衣端坐。手结印。口称佛名。含笑而逝。如入禅定。
    杨嘉袆文学
    明杨嘉袆。字邦华。泰和人。世家子也。【解】年十三持不杀戒。蚤虱无所伤。二十三肄业南雍。俄疾作。以万历乙巳仲冬十九日卒。卒之先。梦游地狱。见地藏大士于冥阳殿。觉而放诸生命。延僧诵经念佛。谓人曰。吾将逝矣。青莲华现吾前。得非净土境乎。遂昼夜念佛不辍。命息烛曰。汝辈假烛为明。吾不须烛。常在光明中耳。问何所见。曰莲开四色。问见弥陀否。曰见弥陀现千丈身。问观音。曰身与弥陀等。问势至。曰不见也。言讫。忽跃起拈香。连声语曰。弥陀经功德。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吾已得上品矣。寂然而逝。
    郝熙载文学
    明郝熙载。钱塘人。法名广定。生平忠信不欺。以德行称于黉校。晚归佛禅诵。夙夜匪懈。万历辛亥。春二月。得疾。每睡觉云。吾梦于山中求见佛。佛未见。见百鸟丛集。如是累日。至二十七食时。忽举首视窗外。谓其子世翰曰。今日别是一乾坤矣。顾家人为置银钱。俄而曰。吾向恐见官备用。今无用此。三鼓云。有二童子来迎。佛坐莲华台。现吾前。吾往矣。吉祥而逝。
    戈广泰
    明戈以安。法名广泰。钱塘人。性至孝。素积善行。而深自韬晦。不求人知。晚岁精诚奉佛。与灵芝僧玄素。结春秋二社。念佛。诵华严五经。忽谓人曰。吾大限将至。当为西归资粮。遂自室课诵。昕夕不辍。预定归期于腊月二十一日前二夕。母子环视悲哽。居士笑曰。生必有灭。奚悲为。吾方凝神净域。面觐弥陀。若等慎勿以情爱乱我正念。谆谆惟嘱。玄素助念。无间杂语。至期。寂然而逝。
    孙大玗
    明孙叔子。法名大玗。自幼警敏端确。年十二。随父镜吾居士。奉四十八愿弥陀像。入云栖。因受五戒。归而断荤血。息交游。罢呫哔。矢志念佛。誓取金台。而勤苦不惜身命。俄而见两比丘持莲华。以一心净土印可。复见化人。诵金刚经一昼夜。乃矍然起坐曰。弥陀观音皆来迎我。结金刚拳印。大呼阿弥陀佛数声。泊然而寂。时万历辛亥。十一月十一日也。
    俞羡阳文学
    明俞羡阳。名汝廉。少补仁和弟子员。力学有声。万历间。应试房考。欲荐榜首主。考稍抑置。固争不得。宁待来科。遂下第。是年三十一岁。随丧父日。从高僧游。泣血写经。以报亲恩。因沉心释典。长斋奉佛。修净土教。晨昏念佛不辍。晚年常拄杖持筐饭。赈济虫鸟。遇僧至典衣斋之。天启癸亥。正月朔。亲友来贺节者。即语之曰。予今上元日永别矣。初六日写遗像。越二日备棺衾诸敛具。至十五日寅时。呼儿媳。至榻前曰。神僧来迎。辰初予去。自起沐浴。整衣冠毕。登榻跏趺而逝。时年七十有二。后其孙灏。于 顺治辛卯。中经魁旋登甲第。亦不虚羡阳所学云。
    韩承山
    大清韩承山。平湖县褚湖泾人也。为人诚朴。力务农桑。积累家业。田园约千余金。居恒惟持斋念佛而已。年八十一。 康熙元年。四月之夕。忽谓其子曰。明日汝可徧请亲族来家。我欲与之话别。子依命请至。设席相待。对众言曰。我止有七日住世。特与汝等作别。当尽欢而散。至期沐浴。更衣端坐。子女亲属。悉令环坐念佛。自亦念佛。良久不动。近视之。已委蜕矣。
    乔忠我
    大清乔忠我。长兴西门湖垫渡人。鬻竹器为生。两手削竹。口中念佛不辍。礼拜乌瞻普闻和尚。每瞻山结制时。亦入禅堂坐七。 康熙元年。三日前。预告亲朋子女曰。我将归去。至十月朔。更衣向西。正坐念佛。来探视者。俱令念佛相助。对同道师僧曰。而今一别。当于莲华池中相会也。言讫悠然而逝。瞻山和尚予所久交。其徒法庆古帆来栖。予以净土相质。因为予言。其所躬送者。以坚予信。予自五月发愿虔修。至此才半载耳。乃平湖则有韩承山。长兴则有乔忠我。两人异地同归。一时并见斯亦奇矣。固知尽大地。是西方尽众生。是佛人自信不及耳。普愿阅是书者。咸生信乐。共赴莲池。庶几仰副阿弥陀佛之弘愿云。
    翟梦鲤
    大清翟梦鲤。法名净震。仁和临江人。素行诚朴。笃信净土。十念无违。兼诵金刚。年踰古希。精神矍铄 康熙戊申。七月下浣。忽示微疾。至八月十三日。缁素亲友皆来探视。乃谓众曰。感蒙垂顾。须念佛助我往生。手自轮珠毫无倦意。顷云本欲即去。无奈错过。明早去罢。次日辰刻。众又毕集。念佛而逝。
    沈养素
    大清沈养素。法名智恩。仁和临江人。端修净业。寒暑靡间。年登七十五六。涉险如夷。时称佛号诵金刚。尝展法华三十余部 康熙戊申八月。偶抱小恙。遂自言曰。我当追踪翟梦鲤也。因与子云。九月十五。我归去矣。子云。十五欠利。十六日好。高声曰。宁可上前。莫使退后。至十四日。念佛而逝。身有异香。数日不散。此与翟君同里熏修。今乃前后接踵去留。自主若此。盖亦罕矣。普愿览者。感发而兴起焉。
    戴童子
    大清童子。戴公烈。徽州休邑人。流寓塘栖镇水北界。生自儒门。周龄失母。为儿戏时。不踰礼法。年十二始习举子业。英英露颕。十三益聪敏。动止类成人。然赋质清弱。因医[病-丙+班]疹。致伤胃气。乃就医吴门寓所。有莲池大师竹窗随笔数种。每取其书。反覆细阅。若有会心。七月初六日午刻。忽端坐。谓其祖曰。助我念佛。遂朗称佛号。其祖和之。始则声高。渐至声低。终乃无声。尚见唇动。顷之唇亦不动。兀然而化。时 康熙癸丑岁也。此童殆宿具善根。临终显现。正念惺然。得未曾有。四十八愿有云。十方世界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弥陀经云。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信斯言也。此童其流亚欤。故特录之。以垂不朽。
    予自六十初度。方始发愿虔修。室人卓济永步趋予功。才五年余。临终便尔洒然。复托梦生天业。已附载卷终。用劝众信矣。兹 康熙八年。岁次己酉元旦。予佛前灯烛。四支俱结。异常巨华。其三华宛如莲台。最后一华忽现佛像一尊。依山趺坐。面目俨然。衣褶分明。适有亲族。来贺岁者。悉令瞻礼。皆叹希有。此固佛祖显灵。以坚予信。予自是益加精进。谨告诸方善信。切宜懋勉。慎毋忽诸。宝莲道人特记。
    尼众往生类
    尼大明
    隋尼大明。【解】每入室礼念。先着净衣。口含沉香。文帝后甚重之。将终之日。众忽闻沉香满室。俄而光明如云。隐隐向西没焉。
    尼净真
    唐尼净真。居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诵金刚经十万徧。笃志念佛。语弟子曰。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见宝莲华上童子游戏。吾已得上品生。言讫跏趺而化。祥光满庵。
    尼悟性
    唐尼悟性。居庐山念佛。虔愿往生。忽闻空中音乐。谓左右曰。我已得中品生。见同志念佛精进者。皆有莲华待之。汝等好自努力。言讫而逝。
    尼能奉
    宋尼能奉。钱塘人。专修净业。尝梦佛光照身。及闻空中善言开慰。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念佛声甚厉。奔往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乐音西迈。
    尼法藏
    宋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夜见佛菩萨来。光明照寺。奄然而化。
    尼无为
    明萧山来氏女。幼誓不嫁。蔬食念佛。年二十剃发结茆。专修净业。三十游方参学。凡所历处。有病苦者。随物取与煎汤。服之即愈。嘉靖间。宫中时疫。风闻于朝。召赴有验。赐无为心禅师之号。送归故庐。将终日。有神僧投宿。无为却之再三。神僧劝诫而进。权宿禅床。睡醒不见。知是神僧。便起坐偈云。六十四年活计。今朝撒手归西。得个菩提三昧。依然明月清风。即逝茶毗。一团舍利。塔于冠山。
    尼月朗
    大清尼月朗。松江世族。吴氏女。父母欲为择配。力阻弗择。年十七遇杭州尼千江化缘斋僧。恳求出家。次年春。随祖母诸眷属。天竺进香。乘便。竟至千江庵。住足。示无归意。眷属咸往劝之归。决志不允。众知不可。
    妇女往生类
    文帝后
    【解】隋文帝后。独孤氏。虽处王宫。深厌女质。常念阿弥陀佛。以八月甲子命终。【解】时永安宫北。种种音乐。自然震响。异香满室。从空而至。帝问阇提斯那。是何祥瑞。对曰。净土有佛。号阿弥陀。皇后业高。超登彼国。故现此瑞耳。
    姚婆
    唐姚婆。上党人。因范行婆劝。念阿弥陀佛。临终见佛菩萨来迎。告佛言。未与范行婆相别。请佛暂住。少时佛住空中。候范婆至。姚婆立化。
    温静文妻
    唐温静文妻。并州人。久患在床。静文劝以念佛。一年不绝。遂见净土。乃告静文言。我已见佛。后月定去。又以食献父母云。今得随佛往生。愿父母及夫。专心念佛。来西方相见。言讫而终。前三日见莲华大如车轮。
    荆王夫人
    宋元佑间。荆王夫人。王氏。与婢妾精修净业。唯一妾懈怠。夫人斥之。妾悔悟。精进久之。谓他妾云。吾今夜当生西方。是夜异香满室。无疾而终。明日他妾告夫人。昨梦化去者。托致起居云。蒙夫人训诲。已获往生。感德无量。夫人云。使我亦梦。乃可信耳。其夜夫人梦见。亡妾叙谢如前。夫人云。西方可到否。妾云。可到。但从妾行。夫人随之。见池塘广大。红白莲华大小相间。或荣或悴。种种不同。夫人问云。何以如此。妾云。此皆世间发念修西方人也。才发一念。池内便生莲华一朵。若愿心精进。则华日日敷荣。以至大如车轮。若愿心退转。则华日日萎悴。以至殒灭。次见一人坐莲华上。天衣飘扬。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云。何人也。妾云。杨杰也。又见一人朝服坐于华上。妾云。此马玗也。夫人云。我当生何处。妾引行数里。遥望见一金坛金碧照耀。妾云。此夫人化生处。乃上品上生也。夫人既觉。访问杨马所在。则杰已亡。而玗无恙。是知精进不退者。虽身在娑婆之内。其神识已在净土矣。后夫人于生日。秉炉焚香。望观音阁而立。子孙方具献寿之仪。已立化矣。
    冯氏夫人
    宋广平郡夫人。冯氏。名法信。赠少师许珣之女。适承宣使陈思恭。少多疾。【解】往见慈受深禅师。教以持斋念佛。精修净业。夫人尽去荤血。衣埽塔服。专以西方为念。行亦西方也。坐亦西方也。起居食息亦西方也。语默动静亦西方也。酌水献华亦西方也。诵经行道亦西方也。剎那之念。秋毫之善。一以为西方之津梁。十年间无惰容。心安体健。一日忽书偈云。随缘任业许多年。枉作老牛为耕田。打迭身心早归去。免教鼻孔受人穿。族党怪之。夫人云。支那缘尽。行即西归。何怪之有。乃卧疾。忽矍然而起云。吾神游净土。面礼阿弥陀佛。观音左顾。势至右盻。百千万亿清净佛子稽首。庆我来生其国。若宫殿林沼。光明神丽。与华严十六观经所说同。明日安然化去。家人闻妙香芬馥。三日茶毗。举尸如生。
    观音县君
    宋吴氏县君。其夫都官员外郎吕宏。亦悟佛理。夫妇各斋戒清修。吴氏有二侍女。亦绝荤血。勤力助为胜业。其一颇好禅理。既病犹怡然。笑语而逝。如委蜕。然其一奉戒克苦。或终月不食。但日饮吴氏所咒观音净水一盏而已。忽见金莲捧足者三。又数日见其膝。又数日见其身。又数日见其面目。其中乃阿弥陀佛。左右则观音势至也。又悉见其堂殿国界。皎如指掌。晓然知其为净土。问其详。则云。彼皆清净男子。经行游乐。无女人也。又问彼佛如何说法。云我得天眼。未得天耳。故但见问答指顾。而不能闻所说也。如是者三年。未尝一日不在目前。忽感疾。自言。往生乃终。吴氏事观音有灵感。每于净室。列置瓶缶数十。以水注满手。持杨柳诵咒。必见观音放光。入瓶缶中。病苦者饮水輙愈。所咒水积岁不坏。大寒不冻。世号观音县君。
    陆氏宜人
    宋宜人陆氏。钱塘人。朝请王玙妻也。尝诵法华。笃意净土礼忏。一会念佛万声。凡三十年。因微疾。忽闻天鼓自鸣。人方惊异。即面西端坐。双手结印而逝。
    胡长婆
    宋胡长婆。李氏。上虞人。夫丧后。日夜高声念佛。及诵弥陀经。凡十余年。一日见有僧。覆以绯盖曰。汝十五日子时往生。问师何人。曰是汝所念者。婆遂会别诸亲。至期。有异香光明。端坐而逝。七日焚化。齿如白玉。舌如红莲。睛如葡萄。皆精坚不坏。舍利不可数计。次日焚处生一华。如白[璺-玉+(卸-ㄗ)]粟云。
    龚氏
    宋钱塘龚氏。昼夜念佛。诵弥陀经。后有疾。请亨律师指示。陈说未终。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亦念佛不辍。一夕梦龚氏告云。我已生净土。汝七日当生。至期亦逝。
    郑氏
    宋郑氏。钱塘人。日课观音经。念佛不辍。后病中索浴。浴毕。西向坐。问家人云。闻磬声乎。净土诸圣且至。已而合掌喜跃曰。佛菩萨来。观音手执金台。如来接我登座。遂奄然而化。
    黄氏
    宋黄氏。四明人。早丧夫。因归父舍。精修净业。临终见佛来迎。结印徐行。俨然立化。家人筛灰于地。以验生处。见莲华一朵生灰中。
    朱氏
    宋霅川朱氏。念佛三十年。忽断食四十日。唯饮水念佛。梦三僧各执莲华。谓曰。吾先为汝种此华。今当往生。既寤。请僧助念。端坐而逝。
    项氏
    宋项氏。名妙智。鄞县人。寡居二女。悉令为尼。精勤念佛。一日忽曰。我欲坐脱。错与作棺。女曰。佛用金棺。无嫌也。母喜。俄而异香满室。西向结印。微笑而逝。
    裴氏女
    宋汾阳裴氏女。专志念佛。报尽日。索火焚香言。佛以莲台迎我。我当往生。已而天华飞坠。安坐而化。
    沈氏
    宋沈氏。慈溪人。自幼蔬食念佛。归章氏。一心不变。施米贷被。以济饥冻。后微疾。念佛尤力。忽见佛菩萨诸天圣众。普现目前。灯光千点。累累然。状若虹桥。即日吉祥而逝。
    楼氏
    宋楼氏。慧静。适寺簿周元卿。尝披玩传灯。发明见地。尤以净业为真修。念佛不辍。晚年被疾。忽见莲台紫色化佛无数。异香满室。语家人亟令念佛。顷刻而化。
    周氏
    宋周氏。妙聪。周元卿之女也。因感其母华台往生之瑞。笃志念佛。期生安养。病中请僧行忏。自见其身。着新净衣。在楼阁上。作礼念佛。谓家人曰。勤修净业。西方相待。右胁西向而逝。
    秦氏
    宋秦氏净坚。家松江。厌恶女身。与夫各处。精持斋戒。阅华严法华光明般若经。无虚日。晨昏修弥陀忏。礼佛千拜。久之有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终。
    锺婆
    宋嘉禾锺婆。诵弥陀经。念佛二十年。为常课。一日语子曰。见大白莲华无数众圣在此端坐。耸身而化。
    孙氏
    宋钱塘孙氏女。常念佛持咒。因病请清照律师。至。谓曰。久病厌世。愿求往生。师为谈净土因缘。大喜。至夜梦。师持药一盏。服之。流汗身心。轻安三日。后语侍人曰。迦叶尊者来此。好金莲华座。即瞑目结印而化。
    梁氏
    宋梁氏女。居汾阳。两目俱盲。遇沙门。劝令念佛。越三年。双目开明。后忽见佛菩萨幡盖来迎。即日命终。
    黄婆
    宋潮山黄婆。持金刚法华。专心念佛。忽患痢疾。但饮水不食。邻庵僧善修。梦婆来。谓曰。将往西方。越二日。婆西向念佛。端坐而化。远近皆见红霞覆婆之屋。
    崔婆
    宋东平梁氏。乳媪崔婆。淄州人。平生茹素。极愚。不能与同辈争长短。主母晁夫人。留意禅学。崔朝夕在旁。但诵阿弥陀佛。虔诚不少辍。不持素珠。莫知其几千万徧。年七十二得疾。不下床。然持念愈笃。忽若无事。时倡偈曰。西方一路好修行。上无条岭下无坑。去时不用着鞋袜。脚踏莲华步步生。讽咏不绝口。人问何人语。曰我所作。曰婆婆。何时可行。曰申时去。果以其时去。用僧法焚之。舌独不化。如莲华然。
    郑氏
    元郑氏净安。钱塘人。念佛日无虚度。得疾。闻空中声曰。汝行有期。母得自怠。又见佛身金色。即奋起面西端坐。召其出家子义修。讽弥陀经。倐然而化。其女梦母报曰。吾已得生净土。可闻之诸修师云。
    周婆
    元鄞县宝幢市周婆。精修净土。遇岁首。持不语。昼夜常坐。尽月而止。遇暑月则施茶汤。历久不废。一夕梦大荷叶。徧覆一市。觉自身持数珠。行道叶上。既而微疾。邻人夜见。幢幡宝盖。来入其家。黎明婆已合掌念佛逝矣。
    薛氏
    明薛氏。武塘世族女也。生时母梦。长庚入怀。后归周生子。五人而寡。秉节。目誓供观音大士香烟。结莲华。人异之。专心净业。好施不倦。念佛十五年。如一日。万历丁亥五月。得疾。医进乳粥。确乎不许。逐绝粒屏药石。至九月六日。延僧礼忏。且曰。四日足吾事毕矣。乃西向对弥陀像。昼夜系念。嘱诸子翊赞。禁诸妇女母入。是日索水灌手。诵甘露真言。着净衣。戴志公帽。长跪佛前。念然香赞佛偈。唱三皈依。礼三拜。轮珠念佛一百八徧。逮午趺坐。结印而化。神气熙然。较生存倍。更开朗一。时在侧者。俱闻莲华香满室中。诸子奉命入龛。观者数千人。欢喜顶礼云。
    于媪
    明于媪。北京昌平州邵村民。于贵之母。久积念佛。一日浣衣甚洁。谓其子曰。予将生净土。子未信。至期。取几置庭心。坐几上。脱去。异香天乐。乡人皆闻。
    张母
    明张母。陶氏。为长水守。约居士继室。居士奉佛。母化之日。课诵无间居士出礼普陀。母谓二子曰。吾平日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今始悟。初四日吾行矣。及期。端坐而逝。次日居士归成殓。俄而棺上出青莲华五朵。居士大骇异。自愧恒常与俱。不知其道行如此。远近见闻。靡不叹慕。
    孙氏母
    明中官孙名之母。一生斋戒念佛。年老微恙。自知时至。告其子。欲坐脱。子哀泣止之。不得。乃为作龛。至期入龛。安坐化去。
    徐氏
    明陆母徐氏。嘉定人。孀居。刻志净业。夫昔有千金。出贷。焚劵。不取奁饰。罄以施人。恒于佛所。礼诵不辍。如是者十载。一夕忽呼侍人曰。看东方光发否。我往生时至矣。汝辈可助我。遂高声念佛。合掌而逝。
    朱氏
    明陈母朱氏。吴郡嘉定人。浚川居士室也。孝慈天植。素向三宝。年八十一。其子参云栖归导。以念佛往生。遂笃志净业。越二载。示疾卒之前三日。堂前大呼母名者三。母云。有二青衣。在此时。病久孱困。忽跃起。竖脊端坐。诸子劝其寝息。乃吉祥而逝。迎尸中堂。仰卧之尸。自转西向。一时骇异。以为精诚所感致云。
    徐氏
    大清余姚徐氏。司马执策徐公姑也。适乌山胡振岳。赀产饶裕。举四子。一女年四十余。夫丧。遂托委家事。深居阃内。未尝一入寺庙。亦不持长斋。惟每日晨兴盥漱。焚香至心。礼念阿弥陀佛千声。如是者二十余载。一日无疾。忽谓家人曰。有金童玉女。多人执彩旗宝盖。在此迎接。越三日。当与偕行。届期黄昏时。呼家人永诀云。顷即去矣。长幼环集。并无他诫。但嘱云。人当念佛。正身端坐而逝。
    太君江孺人
    大清杭郡太君孺人江氏。余杭儒宗。讱公严先生继配。都谏灏亭公沆之生母也。太君产於望族。赋质贤淑秉性仁慈。年十五适讱公孝以承先慈。以逮下积德裕。后勤俭治家。凡五十余年。初讱公皈依莲池大师。笃信净土。太君方青年。即奉教虔修。每鸡鸣輙起。长跪佛前。诵经持咒。念佛千声。诸爇香炳烛盥饮之役。悉不呼睡婢。或劝之母自苦曰。习勤固我素。况自了身后事。乃以累若辈。岂学道人所宜 康熙戊申二月示微。疾数日旋差至三月六日。晨起课诵。一如平时。达旦仍寝疾。进药弗饮。曰我无他病苦。但觉肢体惫甚。当不复起。安睡移时。忽大声曰。观音菩萨来矣。趣具汤净体。巾拭毕。甫就枕。又毅然欲起坐。子妇恐过劳。力止之。复卧片刻。瞑目而逝。殓时颜色红润异常。手足绵软。心顶犹热。此足验太君善根夙植。德盛功深。致感菩萨亲来接引。临终正念惺然。其往生安养。永享无穷之乐寿。所必然矣。至如子孙振振甲第。联翩躬膺荣宠。食报於尘世者。特其绪余耳。
    傅氏
    大清塘栖镇西小河。沈易生室傅氏。法名德莲。素敦信向。持斋念佛。沈以瞽目。卖卜所得余赀。悉以饭僧。四方瓢衲闻风云集。接踵而至。傅氏不惮勤劳。虔诚斋供者。十有六载 康熙壬子七月。忽示疾。伏枕旬余。至闰七月初一子时。索汤沐浴更衣。谓亲属曰。我有金童王女。来相接引。因命扶起。前行数步。端坐椅上。合掌念佛。瞑目而逝。瞻山法庆和尚。为说偈曰。老婆弘愿自刚强。典座行堂一力当。大道本无男女相。真心不落断常光。生前夙植华开日。展臂高超往上方。岂让灵昭能撒手。莲生火内更馨香。
    (此系予比邻。众所共知。多年禅宿。回首洒然。不过如是。在俗女流。临终之际。动止恬适。自然而然。岂易得哉直令人敬羡不置宝莲道人特记)。
    补遗
    锺氏
    明锺氏。仁和张后溪继室。年四十夫丧。遂持长斋。笃信念佛者。四十余载。居常每闻天乐鸣空。又夜常闻户外佛声。浩浩启视。杳无人迹。如是异征。屡屡槩见泰昌元年。腊月十六日卧病。二十四日绝食。止饮白汤数日。至次年元旦。为家人言。见徧室莲华。并有幡盖。悬于床前。口中念佛不辍。戌时吉祥而逝。
    恶人往生类
    张善和
    【解】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群牛作人言。索命。善和大恐。告妻云。急请僧。为我忏悔。僧至。谕之曰。十六观经说。若人临终。地狱相现。至心十称南谟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净土。善和云。便入地狱也。不暇取香炉。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乃云。我见阿弥陀佛从西来。与我宝坐。言讫而逝。
    张锺馗
    唐张锺馗。杀鸡为业。病革。见一绯衣人。驱群鸡来。叫云啄啄。四畔上啄。血流被面。受大痛苦。有僧为铺像烧香。念阿弥陀佛。兼令锺馗一心专念。顷之香气满室。恬然而逝。
    雄俊
    【解】唐雄俊。寓成都。胆勇过人。不守戒律。尝罢道从戎。寻复为僧。因闻经言。一称佛名。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乃大喜曰。赖有此耳。自是虽为恶。而念佛不辍。丁未二月暴亡。经宿忽苏言。至冥司。主者曰。误追汝。然汝念佛。本无深信。今还人世。宜倍精进。人以为地狱漏网。既而入山。斋戒念佛。越四年。辛亥三月。缁辈咸集。告曰。吾时至矣。尔辈还城。见吾亲知。为吾语曰。俊以念佛。得生净土。母以为地狱漏网人也。语笑之间。端坐而化。
    惟恭
    唐惟恭。住法性寺。慢上凌下亲狎非类。酒徒博侣交集于门。暇则念佛。寺僧灵岿者同恶相济。里人为之语曰。灵岿造恶。惟恭继迹。地狱千重。莫厌双入。恭闻曰。我虽积业。罪无所逃。然赖净土教主。悯我愆尤。拔我涂炭。岂复堕恶道耶。乾宁二年。病革。岿自外还。见伶人数辈。少年丽服。问所从来。答曰。西来迎恭上人耳。一人怀中出金瓶。瓶中莲华。其合如拳。俄顷增长。如盘盂。光彩交映。望寺疾驰。而忽不见。岿至寺闻钟声。恭已逝矣。
    莹珂
    宋莹珂。受业霅川瑶山。酒炙无所择。忽自念。梵行亏缺。恐从流转。令同住取戒珠禅师所编往生传读之。凡读一传。为一首肯。既而室中面西设禅椅。绝食念佛。越三日。梦佛告曰。汝尚寿十年。且当自勉。珂白佛言。设有百年。阎浮浊恶。易失正命。所愿早生安养。奉事众圣。佛言。汝志如是。后三日当迎汝。至期。命众诵弥陀经。乃曰。佛及大众俱至。寂然而化。
    仲明
    宋仲明。居山阴报恩寺。素无戒检。因感疾。谓同学道宁曰。我今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教以随息念佛。明如所教。至七日力已困惫。宁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忽见二菩萨。次复见佛。瞑目而逝。
    吴琼
    【解】宋吴琼。临安人。先为僧。退道返俗。前后两娶。生二子。屠沽之事。靡所不为。常庖厨杀鸡鸭等。则持而唱云。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连称佛号。乃施刃。每切肉。念佛不辍。后目上生瘤。如鸡卵。遂大忧怖。构草庵。分散其妻子。念佛礼忏。昼夜如不及。绍兴二十三年。告人云。琼来日戌时去也。人皆笑之。次晚以布衫换酒。饮毕。书颂云。似酒皆空问甚。禅宗今日珍重。明月清风端坐。合掌念佛。叫云佛来即化去。
    金大公
    宋金[奭-人+大]。会稽人。网鱼为业。忽猛省持戒。精进日课。佛号万声。久而弗替。后无疾。语家人云。阿弥陀佛与二菩萨俱来迎我。我归净土去也。焚香端坐而化。邑人闻异香天乐。终日不散。
    冯珉
    宋上虞民冯珉。少事游猎。见巨蛇。持槊将往刺之。时蛇在岩下。欲噬黄犊。珉推岩压之至死。蛇屡为崇。珉修忏念佛经年。蛇不能害。一日请同社净侣。诵弥陀经。合掌而化。
    畜生往生类
    龙子
    【解】菩萨处胎经云。有一龙子。谓金翅鸟曰。我自受龙身。未曾杀生。触娆氷性。寿终之后。当生阿弥陀佛国。
    鹦鹉
    唐贞元中。河东裴氏。畜鹦鹉。常念佛。过午不食。临终十念。气绝。火化之。得舍利十余粒炯然耀目。僧慧观者用陶甓建塔。以旌其异。成都尹韦皋为之记。有了空相于无念留真骨于已毙之句云。
    鸲鹆
    宋黄岩正等寺观公。畜鸲鹆。能言。常念佛不辍。一日立化。穴土葬之俄。而舌端出紫莲华一朵。灵芝律师尝为之赞。有立亡笼闭浑闲事化紫莲华也太奇之句焉。
    又
    潭州人。养一鴝鹆。俗名八哥儿。见僧念佛。亦学念佛。遂舍与僧。此僧常教念阿弥陀佛。后毙。僧为小棺埋之。冢上生莲华一朵。开棺看。其根自口中生。人为偈云。有一飞禽号八哥。解随僧口念弥陀。死埋平地莲华发。人不回心怎奈何。盖阿弥陀佛有誓愿云。众生念我名号者。必生我国。凡言众生者。上自天人。下至微细虫蚁之类。皆是以此观之。则此八哥儿。必生极乐世界。为上善人矣。人而不知。人而不修。可痛惜哉。事在潭州城外。因此而名其城门。
    灵犬
    大清杭郡横河桥东街普慈寺僧天一。畜一犬。每遇莲社众信齐集。诵经念佛。犬即蹲伏。而静听者有年矣 康熙五年。六月六日。俗例猫犬同俗狥例。浴此犬于池。次早死于圊侧。僧众怜之。为说三皈依。持咒焚埋。犬忽起立。听法音竟。复合前爪而仆。如合掌然。一众惊叹。犬既现此神异。则知平日蹲伏时。必竭诚信向。口虽不能言。而心自默念。其往生安养。作上善人无疑矣。犬尚有此显应奇迹。人之虔修净土者。更当何如耶。天一为之诵曰。荒荒古苑半。蘼芜。幸有灵尨义未辜。踏徧苔藓迎善客。吠残萝月警顽夫。遗骇自把真心显。公案谁参佛性无。多载尽诚。缘忽谢茶毗莫异。海山狐特录之。以与鹦鹉鸲鹆。并垂不杇。然二禽犹能出口。犬则惟是默持。实亘古希有之异云。
    念佛现应
    龙舒云。极乐国土。虽去此百万世界。论其迹则不胜其远。然佛之慧性。含虚空世界。故无所不在。是以一切众生。举意动步。皆在佛之性中。至心恳切。无不应验。谨将传记所载。耳目所经。现世感应者录之。
    请佛形仪
    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以神力往安乐国。见阿弥陀佛。陈云。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仪形。请垂降许。佛言。汝应先行。寻当现彼五通。还圣仪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上。遂传写流布。
    胜会书名
    【解】长芦宗赜禅师。遵远祖遗范。建莲华胜会。普劝念佛。一夕梦。一人乌巾白衣。丰貌清美。揖而曰。欲入公莲华胜会。乞书一名。赜问何名。答曰。普慧。书已又云。家兄普贤亦乞并书。赜觉而检华严离世间品。有二菩萨名。因思佛子助佛扬化。必有圣贤。为之幽赞。然则与此会者。岂小缘哉。遂以二菩萨为会首云。
    法门最胜
    唐慧日。泛泊渡海。达天竺。参访知识。咨禀捷径要法。天竺学者皆赞净土。至健驮罗国。东北大山有观音像。日乃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至第七日夜。忽见观音。现紫金身。坐宝莲华。垂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惟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知净土一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回长安。普劝念佛。
    夫妇见佛
    宋葛济之。句容人。稚川后也。世事仙学。妻纪氏独精诚念佛。元嘉十三年。方在机杼。忽觉空中清明。因投杼仰瞻四表。见西方有佛现身。宝盖幢幡。映蔽云汉。喜曰。经言。无量寿佛其即此耶。面佛作礼。济之惊异就之。纪氏指示佛所。济之亦见半身。俄而隐没。祥云五彩。亲里咸睹焉。自是多归佛法。
    鬼不敢啖
    佛世有一国。邻于罗剎。虽剎食人无度。王约自今国中。家以一人。次第送与。弗得枉杀。有奉佛家。止生一子。次当充行。父母哀号。嘱令至心念佛。以佛威力。鬼不得近。明晨往视见子。尚在将之而还。罗剎之患由此遂息。
    念佛却鬼
    望江陈企。尝妄杀人。后见鬼现。企畏惧。急念阿弥陀佛。鬼不敢近。企念佛不已。鬼遂不现。后常念佛。临终坐化。后半年附本家孙女妙光云。我因念阿弥陀佛。已生极乐世器。举动言语。一如平生。亲戚相知。皆来看。至两三日。家人云。惜乎你在生时。不曾传得喜神供养。企遂现俨然如平生。唯面带少颜。盖西方长生不老。其头如佛之螺髻。盖成佛之渐也。
    念佛聪辩
    隋南岳慧思禅师。精心事佛。因梦阿弥陀佛。与之说法。自是聪慧过人。辩才无碍。
    念佛荐亡
    宋镇江张继祖。笃信西方。其乳母死。多为念阿弥陀佛。追荐。一夜梦母来谢云。荷君念佛。已生善趣。
    念佛眼明
    宋怀宁县营田庄。有阮念三嫂。患两目。将盲常念阿弥陀佛。遂得开明。
    阎王劝婆
    宋镇江金坛县株林村蒋婆。年七十许。死至阴府。命未尽。当还阎罗。王问云。汝能念经否。对曰不能。王云。汝不能念经。当念阿弥陀佛。既放还。蒋婆谓。阎罗王教我念佛。更无可疑。故常念佛。近百二十岁。方终。其生净土。断可必矣。
    睡寝得安
    宋刘仲慧。湖州长兴人。患夜梦恐怖。有教以念佛者遂至诚高念一百八徧。然后就寝。当夜神魂晏然。自是继念不辍。
    念佛脱难
    宋晋江邵彪。字希文。为士人时。梦至一官府。人皆称安抚。彪自喜曰。岂非予及第后作安抚乎。行至前见一官问曰。汝知汝未及第因否。对云不知。令引彪去。见一大镬煮蛉蜊。见彪乃作人声。叫彪姓名。彪遂念阿弥陀佛。方念一声。蛉蜊皆变黄雀飞去。彪后果及第。至安抚使。以此见杀生。阻人前程。不可不戒。又见佛力广大。不可不敬。官职自有定分。而人不可以苟求者也。
    念佛止疾
    宋王龙舒。附舟至镇江。闸中阙水。不能行。乃于金山。借四经。即阿弥陀经也。欲校勘刊板广传。举笔之时。右手有风。其指自掉。写字不便。乃举指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数声祷告。乞除风疾。以成就写此经。祷毕。指遂不掉。以至终帙无恙。以此见佛与菩萨只在目前。但人信心不至耳(龙舒自记)。
    念佛免死
    有一老妇双瞽。令小儿牵行。常念阿弥陀佛。一日息于旧屋之下。屋忽倾倒。小儿走去。老妇在下。乃有二木相拄。护于老妇之上。得不压死。
    念佛辟疟
    宋李子清。久疟不愈。龙舒居士授之一方教。以临发之际。专志念佛。然后服药。子清信而行之。当日减半。次日复念。遂全愈。自是笃信念佛。
    舍利迸现
    宋赣州廉中大夫恭人。绣丈六身阿弥陀佛。方及半。忽有舍利。现彩缕中。举宅惊叹。
    又
    真州锺离少师。任氏夫人。修西方。雕阿弥陀佛像长四寸八分。龛饰甚严。常顶戴行道。其像眉间忽迸。出舍利。大如黍米。光彩照人。
    治病得愈
    宋秀州一僧。常念阿弥陀佛。为人治病。有病者请往。常得痊愈。州人敬信如佛。
    儿孙免难
    宋镇江村落间。有一老人。每有事。必合掌至额。念阿弥陀佛。其孙方二三岁。因随母至田野。忽失之。老人寻访不见。后数日。人告云。在溪外。果寻得之。见足迹徧于滩上。其溪甚深。不知此儿何缘过彼。又久而无恙。人以为其祖至诚念佛所感也。
    念佛脱械
    元至正十五年。张士诚攻湖州。江浙丞相与战。擒四十人。囚槛送戮。夜宿西湖鸟窠寺。适大猷谋禅师徐步廊下。囚因求救。师教至心念南无救苦救难阿弥陀佛。中有三人。信受其语。念不绝口。天晓发。囚易枷锁。至三人刑具不足。惟系以绳。既而审鞫。知良民被虏者。遂得释。
    念佛鬼敬
    明海昌村民某。有老媪死附家人言。平生事及阴府报应甚悉。乡人环而听之。有一人在众中。忽摄心念佛。媪谓曰。汝常如此。何患不成佛道。问何故。曰汝心念阿弥陀佛故。问何以知之。曰见汝身有光明故。村民不识一字。瞥尔一念。尚使鬼敬。况久修习者乎。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女转男身
    大清杭郡府治前管米山皂隶王三官之母。孀居。年老。日唯念佛。所积十余金。悉向灵隐施舍。 康熙元年五月。寝疾亡去。半日复苏曰。我去投一男胎。因彼处才。请收生婆。时辰未到。故我转来。与你们说。更憩半饷而没。
    念佛生天
    大清仁和塘栖镇卓孺人。法名济永。乃左春坊卓朗[(雪-雨)/粉/大]之姊。而为予元配也。生平性直心慈。笃信佛法。尊礼玉林具德两大师。间亦施舍僧尼。遇贫苦疾痛者。必矜恤之。辛丑岁。予六十初度得王龙舒净土文。心切向往。遂专修净业。卓亦依法。修习日课念佛。诵弥陀经。已五六年矣。今 康熙丁未。闰四月初二日辰刻。忽示微疾。初三日戌时。忽自坐起。瞑目安然。而逝。及殓时。颜色如生。欢容可挹。众咸嘉叹。逆知其必归善地矣。至五七之夜。托梦与儿媳陈氏云。前者有天神。执长柄香炉迎我。故我即去。因问云。曾知死否。答云。初犹朦胧不知。今已知矣。我今不喜着艳服。直入卧内开箱。换一荳菉色衣。一月白色衣洒然而去。蚤起媳。详述其梦。予检视箱中。果有此二色衣焉。又是夜老婢桂香亦梦。孺人层台端拱。高坐前厅。所带俱冠缨珠络。若诸天状。又复现此一相。则其生天无疑矣。谨据实具录。一字无虚。用告众。信万万。及蚤念佛。发愿往生。临命终时。自有妙境现前。决然不爽。此其明验也。宝莲道人特识。以坚己信。并以励法界之共信者。
    佛示念佛十种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见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
    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四一切恶鬼若夜叉罗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毒药。悉不能害。  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枷杻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质对。  七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  十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并诸菩萨圣众。手持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历代尊宿
    庐山远祖师。悟摩诃般若深旨。号东方护法菩萨。而六时念佛。三睹圣像。往生净土 天台智者大师。妙悟法华。一家教观。万代宗祖。而生则面西。辩十种疑。疏十六观。极谈净土 百丈大师。马祖传道嫡子。天下丛林共宗。而祈祷病僧。化送亡僧。悉归净土 永明寿禅师。得无碍辩才。柱石宗门。偏赞西方上上品生。敬及冥府 死心新禅师。继席黄龙。宗风大振。而切意净业。着劝念佛文。令人发哀起信 真歇了禅师。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师大显。而卓庵补陀。专意西方。有净土集。行世 慈受深禅师。得法于长芦信公。专心念佛。而谓修行捷径。无越净邦。建西方道场。苦口劝众 圆照本禅师。道续天衣。宗弘雪窦。法雷震地。师表两朝。而净业兼修。标名上品 石芝晓法师。嗣月堂洵公。洞彻教部。以净业化人。尝集大藏诸书。有乐邦文类。行世 寂堂元禅师。学禅于密庵杰公。笃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自天而降。梦红莲华从地而出。由是十洲莲宗大行 中峰本禅师。得法高峰妙公。学者仰如山斗。而云。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有怀净土诗百首。劝人念佛 优昙宗主。居庐山东林善法堂。着莲宗宝鉴。奉旨板行。为净土中兴 王以宁侍制。自称弥陀弟子 晁悦之翰林。答赵子昂书。称西方净土是真语实语 陈瓘侍制。作延庆寺净土院记。极赞念佛。以上略举诸大尊宿。其余尊宿修净土者。不可胜纪。
    莲池大师曰。自远祖至优昙。历代尊宿。无不崇奉净土。下士大夫。安可不断疑决志勇猛锐进哉。
    净土全书卷下(终)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