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庵法师遗书叙
续藏经   省庵法师语录
    清 彭际清重订
    省庵法师遗书叙
    省庵法师遗稿。向有流通本。其弟子际本所录而正因刻之者也。其净土诗。劝发菩提心文。涅盘会发愿文。别为一录。余从吴趋龙兴寺得一钞本。亦本公所录。中多诗偈。乃刻本所未及。寺僧安公属余会三为一。稍有芟汰。择其切要者登之。既卒业以授安公。刻行于世。而以师所注云栖发愿文。东海若解附之。余读师劝发菩提心文。未尝不汗浃背。涕沾衣也。昔我世尊始成正觉。叹曰。奇哉奇哉。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吾壹不解此诸众生于妄想执着。何苦而不离。于如来智慧。又何惮而不证。卒乃舍父逃逝。长劫漂流。甘为客作贱人。而不知反此无他故。不觉而已矣。菩提心者。即觉之异名。才觉则现前妄想执着。全是如来智慧。盖如来智慧。无体。以众生妄想为体。众生妄想无体。以如来智慧为体。如水成波。全波是水。从本以来。毕竟当住无余涅盘故。然而觉与不觉之分。断不可以自瞒自昧者也。于此瞿然而思。[圭/石]然以解。则菩提心之发。自有沛然莫御者。此心既发。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又何用他求哉。师生当像季之余。因瞻舍利。顿发大心。其生平行在梵网。志在西方。发而为言。披肝露胆。一片血诚。救焚拯溺。不足为喻。真末法之精进幢也。昔善财童子徧参知识。首于文殊所得根本智。继见德云复闻念佛法门。其卒也。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观师之志事。抑何与华严大士。不谋而合辙欤。或言菩提心者徧一切处。何有智者。愿东愿西。答。大心凡夫。初入法界。未证无生忍。一经胎狱。便昧夙因。何如托质莲台。永离分段。闻法得果。分身普应。上事诸佛。下度众生。直至泥洹。更无退转。其为利害。较若天渊矣。且汝谓菩提心者徧一切处。然则自东而西。譬如一臂之伸屈。顾于一体之中。乐其屈。不乐其伸也。可谓智乎。呜呼。师今往矣。虚空有尽。我愿无尽。师之心其何穷已矣。读斯录者有能志师之志。行师之事者乎。即谓师现身说法可也。余当布发承足。以诸香华而散其处。
    乾隆五十一年元日净业学人彭际清谨撰
    省庵法师遗书。诚为修净土之资粮。念佛法门之宝筏也。惜此书不常概见。兵燹后其版久不存。而此书更不可得。今於友人处。偶得是本。缁素咸乐诵之。爰欲刊印。广布流通。幸遇守源甫陈君。耕根甫张君。与余有同志也。遂为之倡首。暨诸同道信善者。皆乐从以付梓。要使莲宗一派。源源继起。永不致断绝。凡修净业之士。必须遵循祖师之法则。笃信遗书之开导。至详至切。言浅则易知。言近则易从。此书殊不易得。故特广印普送。惟愿同志道侣。乐读此书。如法受持。得生净土。使天下信心人闻之。皆额手称快焉。
    同治十二年。岁次癸酉。春三月。邗上后学种瓜道人悟慧。识於妙香华雨之室。
    省庵法师遗书。乃传莲宗正脉书也。海云禅师为之重镌。得於净业。正本清源。厥功伟矣。吾复请以莲宗初祖。至九祖传。全刊布。适同其意。嘱缀数语。以坚奉持。因摅管见曰。夫莲宗。正宗也。正教也。学者得之。犹木从绳。则正也。然学者之得与不得。视人之幸与不幸耳。幸则诚意正心。自得正学。不幸则不得其正。菑必逮夫身。所谓修身。在正其心。未有心不正则能身修也。禅师既自幸得正传。复愿善与人同人得。同聆正言。同归正道。善哉善哉。先独善而后兼善者也。如人尽同其心。正己正人。皆成正果。天下安有不幸者乎。书至此。万籁俱寂。一月在天。复得一偈曰。天地如逆旅。人皆是过客。惟有圣贤心。长明同日月。
    同治十二年立秋日兰亭山耕根氏张悟基谨识
    省庵法师。为莲池大师后一人。故曰莲宗九祖。上下千载。九人而已。皆由君子儒而成莲宗祖师也。各有传略着述。传世。其於儒释道三教。各得其正。皆有其功。岂独释家幸有其人而已哉。如法师遗书诗文。明儒通释。阐释辅儒。与夫垂示念佛修净土。惟精惟一。至简至明。洵为苦海慈航。迷途宝筏。因兵燹后。书既鲜觏。板又莫存。邗上重宁海云禅师。亟图续刻广布。亦犹秉烛於夜行。指津於失路。予乐助之。以成其志。由斯人得追溯源流。同归正觉。复明本体。胥获真诠。将见莲宗缵绪。代不乏人。左道异端。概无惑世。岂非吾侪之至幸。九祖之厚望也欤。
    同治十一年腊八日山阴守源氏陈悟候敬序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