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一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下
    青龙寺翻经讲论沙门良贲奉 诏述
    护国品第五
    解曰。大文第二后之三品明其外护。初护国品正陈外护。不思议品表殊胜德。后奉持品彰奉持人除诸灾难。先明外护王等乃诚示法令遵。现难思力依持具德。内洁外清。由是故有后之三品。辩来意者。依本记云国土有二。一世间。二乘凡夫土。二出世间。信至十地土。贼有二种。一外劫盗贼。二内烦恼贼。护有二种。一谓鬼神二谓智慧。内外悉是佛菩萨护。已明内护。此明外护。遂诸王愿有此品故。释品名者。上释总名。即此别号。恩惠曰仁。自在曰王。覆摄为护。率土为国。具如上解。明护义者略以四门。一能护人者。若佛菩萨摄生如子。为不请友如母之慈。维摩经云。如菩萨者。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又诸菩萨现种种身。随念而应。如观音等。即其护也。又诸王仁惠慈育为心。大臣百察奉法陈令。亦其护也。若尔自护何待于经。世出世间此为异故。二所护法者。谓此般若及余诸经更无有法过于般若波罗蜜多者。信受读诵依教修行。天龙潜护尚得成佛。况乎七难岂不灭哉。若王法者。文武之道赏罚两权进善黜恶。斯为化本。故金光明经第八偈云。国人造恶业。王舍不禁制。斯非顺正理。治摈当如法。若见恶不遮。非法便滋长。遂令王国内奸诉日增多。被他怨敌侵。破坏其国土。由国正令亦护法也。三能护心者。佛无缘慈菩萨之悲。应念如响。不言而悉。即护心也。若诸王臣常以正直。无贪嗔痴。依文奉法。亦护心也。故正理云。由彼时人不平等贪。天龙忿责不降甘雨。故遭饥馑。又彼时人不平等心。非人吐毒。疾疫难救。又彼时人不平等贪嗔毒增上故。有刀兵互相残害。由贪嗔痴积之于内。三灾七耀灾变于外。内心不平欲求外护。煎水求冰不亦难矣。由无贪等从化如流。即是经中外护之意。四所护事者。严饰道场听受持读。孝养恭敬王臣正治。如下具明。至文当悉释经文者。文分三段。一正明护国。二引昔护国。三闻法获益。初明护国于中分二。初明护国法。后明除灾难。初护国法文分为三。一明护国法。二严饰道场。三明其说听。初护国法文复分三。且初第一标陈护国。其义者何。
    经。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等诸大国王谛听谛听我为汝等说护国法。
    解曰。答先所愿。若不谛听闻已忘失。故令审也。从此第二明护国时。其义者何。
    经。一切国土若欲乱时有诸灾难贼来破坏。
    解曰。一切国土者十六国也。对诸王等言一切故。又不唯尔于赡部洲大小国土。随教所被即一切也。若以教被言一切者。即人三洲但有至教所及之处亦一切也。天宫龙宫至教所及亦一切也。设尔无肉慈无限故。彼同闻众教必被故。若现若当教所被处皆一切故。不尔巨唐岂不护矣。若欲乱时者标护时也。国境清平已明常护。若有灾难标求护时。有诸灾难者。灾谓三灾。如前所引正理论说。刀兵疾疫饥馑之灾。彼小三灾在中劫末。灾之前相相似亦灾。难谓七难。下当明也。贼来破坏者申难相也。从此第三明受持经。其义者何。
    经。汝等诸王应当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
    解曰。令诸王等亲自受持若读若诵。三法行也。若常持读难必不生。若有难生诫持读者。如涅槃经第二十云。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多。故劝受持以除难矣。从此第二严饰道场。于中分三。且初第一严饰道场。
    经。严饰道场置百佛像百菩萨像百师子座请百法师解说。
    解曰。初句总标。次如文悉。令此经中不别言处。如金光明第六护国品说。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于未来世若有人王。为护自身后妃王子。于自国土令无怨敌及诸忧恼灾厄事者。世尊如是人王不应放逸命心散乱。先当庄严最上宫室王所爱重。显弊之处香水洒地。散众名花。安置师子殊胜法座。以诸珍宝而为挍饰。乃至下云。时彼人王应著纯净鲜洁之衣。种种璎珞以为严饰。自持白盖及以香花备整军仪盛陈音乐。步出城阙近彼法师。运想虔恭为吉祥事。以彼准此义乃具故。从此第二香花供养。
    经。于诸座前然种种灯烧种种香散诸杂花广大供养。
    解曰。一一座前广严饰故。从此第三百一供事。
    经。衣服卧具饮食汤药房舍床座一切供事。
    解曰。一一供事表其敬也。从此第三明其说听。于中分三。且初第一二时解说。
    经。每日二时讲读此经。
    解曰。如文悉也。从此第二王臣听受。
    经。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受读诵。
    解曰。国王大臣上行下化。四众听受悉皆迁善。即自护也。又金光明云。其王尔时当净澡浴。以香涂身著新净衣。坐小卑座不生高举。舍自在位离诸憍慢。端心正念听是经王。于法师所起大师想。以彼准此明其敬也。从此第三如说修行。
    经。如法修行灾难即灭。
    解曰。如法修行者。依前理事应如说行。服药患除理必然故。观其即事以略言者。去每四月内译经毕。我后至道持读听闻。洎夫九月出经百座。秋霖澄霁卿云满空。自卯及申倏乎万变。军容相国爰与百察。士马溢郭倾城纵观。或礼或跃零涕如雨。其月二日恩敕曰。师久植智牙。高悬心镜。开法王之秘藏演金口之玄言。三际流传四生蒙赖。而道符真圣理契天人。宿雨[扠-、]阴祥云流彩。感通之力朝野同欢。有愧宣扬用增诚敬也。其月下旬西戎北狄蚁聚王畿。无劳强师蕃丑[馬*炎]溃。若非明主至信大臣尽节。上行下化雷动云行。道俗精诚。熟能兴于此。善法堂号岂虚也哉。惭不能文幸而述矣。从此第二明除灾难。于中分二。初明除灾难后明称所求。初除灾难文分为二。一明诸灾难二明灾难灭。初明灾难文分为三。一明鬼神护。二明其丧亡。三列诸灾难。且初第一明鬼神护。
    经。大王诸国土中有无量鬼神一一复有无量眷属若闻是经护汝国土。
    解曰。明诸国中鬼神无量各有眷属闻经护国。此经文总无别名也。如金光明第八说。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并与二十八部药叉诸神白言。世尊若现在世及未来世所在宣扬布流之处。若于城邑聚落山泽空林或王宫殿或僧住处。我与诸神俱诣其所。各自隐形随处拥护彼说法师。令离衰恼常受安乐。乃至下云。言词辩了具足庄严。亦令精气从毛孔入。身力充足威光勇健。难思智光皆得成就。及听法者若男若女受持供养。我当摄受令无灾横。乃至常遇诸佛。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如彼悉矣。从此第二明其丧亡。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其丧亡。
    经。若国欲乱鬼神无乱鬼神乱故即万人乱当有贼起百姓丧亡。
    解曰。由鬼神乱次万人乱。百姓丧亡庶人弊也。从此第二王臣乖争。
    经。国王太子王子百官互相是非。
    解曰。上不和也。从此第三明诸灾难。
    经。天地变怪日月众星失时失度大火大水及大风等。
    解曰。天地变怪者。天众象变地有妖怪。此总明也。言日月者如下经中。即初难也。言众星者第二难也。失时失度者即上二难失时度也。言大火者第三难也。言大水者第四难也。言大风者第五难也。所言等者等披六七。六者亢阳七者贼来。至下悉矣。何故有是鬼神先乱百姓丧亡王臣不和七难俱起。如下经云。由赡部洲大小国邑一切人民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沙门婆罗门。国王大臣不行正法。由是诸恶有是难兴。此即难因。至下当悉。从此第二明灾难灭。
    经。是诸难起皆应受持讲说此般若波罗密多。
    解曰。是诸难起者。一一难起皆须讲读如说修行。即良药矣。从此第二明称所求。于中分三。且初第一明称所求。
    经。若于是经受持读诵一切所求官位富饶男女慧解行来随意人天果报皆得满足。
    解曰。一切所求者此总标也。此中有七。一求官位得荣位故。二求富饶得福利故。三求男女即皆得故。四求慧解得世出世胜知见故。五行来者求往来也。二足四足皆安隐故。六人中果报。七天中果报。此上皆由受持读诵经之威力所愿满足。如宝云经云。譬如药树名曰善见。若有众生得其根茎枝叶花果。或见色嗅香尝味得触。于此十中随其所得病皆除愈。是故于经十法行中。随其持读世出世间愿皆满故。从此第二厄难解脱。
    经。疾疫厄难即得除愈杻械枷锁捡系其身皆得解脱。
    解曰。上之两句明厄难除。下之三句系者得脱。从此第三明诸罪灭。
    经。破四重戒作五逆罪及毁诸戒无量咎过悉得消灭。
    解曰。破四重戒者淫盗杀妄性重戒也。作五逆罪者。如俱舍论第十八说。所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然此五中四身一语。并彼同类。彼广明故。及毁诸戒者。所谓残等诸戒也。别解脱戒各有交因。律仪有八。实体唯四。依缘具阙。义如常解。然其体者。有宗无表色。成实不相应。今大乘宗依思愿种假立为体。不随心戒四心三性皆得现前。舍缘别者。有宗五缘。如俱舍论第十五颂云。舍别解词伏。由故舍命终及二形俱生断善根夜尽。经部加犯重。法密加法灭。舍缘别故。瑜伽五十三舍有五缘也。舍学处故。犯根本罪故。二形生故。善根断故。舍同分故。舍苾刍律仪。若正法毁坏正法隐没。虽无新受。旧不舍故得戒未舍。身有律仪遇缘毁犯名毁诸戒。无别悔缘定堕地狱。如常分别。若悔缘者。依大乘教。如造像经说。由造经像。三恶道业略受速出而不受苦。如箭射林不住而遇。又观无量寿云。有五逆者亦生西方。又涅槃二十云。阿阇世王发菩提心不入地狱。广赞发菩提心如彼文也。又大方等陀罗尼经第一云。若犯菩萨二十四戒。若犯比丘等一一诸戒。一心忏悔若不还生。无有是处。今此经云。无量过咎悉得消灭者。即由闻经受持读诵罪皆灭矣。从此第二引昔护国于中分二。初引昔护国后结劝受持。初引昔中文分为三。一明昔天王。二明昔人王。三例指诸王。初天王中文复分三。且初第一标顶生王。
    经。大王往昔过去释提桓因为顶生王领四军众来上天宫欲灭帝释。
    解曰。领四军众者。象马车步为四军也。此因缘者。如贤愚经顶生王品及涅槃经第十二说。从此第二帝释奉法。
    经。时彼天主即依过去诸佛教法敷百高座请百法师讲读般若波罗蜜多经。
    解曰。明依法也。从此第三天众安乐。
    经。顶生即退天众安乐。
    解曰。结安乐也。从此第二明昔人王。于中分三。一明斑足王。二明普明王。三闻法悟解。初斑足王文分为二。初明斑足王后明得千王。初文复三。且初第一明斑足王。
    经大王昔天罗国王有一太子名曰斑足解曰。梵云提婆罗此云天罗。言斑足者。以足斑驳名斑足也。如贤愚经及智度论叙彼缘也。从此第二邪师灌顶。
    经。登王位时有外道师名为善施与王灌顶。
    解曰。如文易了。从此第三受教祀天。
    经。乃命斑足取千王头以祀冢间摩诃迦罗大黑天神。
    解曰。言冢间者所住处也。言摩诃者此翻云大。言迦罗者此云黑天也。上句梵语下句唐言。大黑天神斗战神也。若礼彼神增其威德。举事皆胜故向祀也。何以知者。三藏引别梵夹云。孔雀王经说。乌尸尼国国城之东有林。名奢摩奢那。此云尸林。其林纵广满一由旬。有大黑天神。是摩醯首罗变化之身。与诸鬼神无量眷属。常于夜间游行林中。有大神力多诸珍宝。有隐形药有长年药。游行飞空。诸幻术药与人贸易。唯取生人血肉。先约斤两而贸药等。若人欲往。先以陀罗尼加持其身。然往贸易。若不加持。彼诸鬼神乃自隐形。盗人血肉令减斤两。即取彼人身上血肉。随取随尽。不充先约。乃至取尽一人血肉。斤两不充药不可得。若加持者贸得宝贝及诸药等。随意所为皆得成就。若向祀者。唯人血肉彼有大力。即加护人所作勇猛。斗战等法皆得胜也。故大黑天神即斗战神也。如贤愚经说祀罗刹。普明王经说。取百王以祀树神。师子断肉经说。取百王以祀山神。各随文矣。从此第二明得千王。于中分二。且初第一得诸王等。
    经。自登王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
    解曰。斑足登位威力自在。遂得诸王满斯数故。从此第二明得普明。
    经。唯少一王北行万里乃得一王名曰普明。
    解曰。彰处得王也。从此第二明普明王。于中分二。一长行建立二以偈说法。初长行中文复分四。且初第一普明诸愿。
    经。其普明王白斑足言愿听一日礼敬三宝饭食沙门。
    解曰。依贤愚经愿诸七日也。从此第二斑足忍许。
    经。斑足闻已即便许之。
    解曰。斑足许也。从此第三依法建立。
    经。其王乃依过去诸佛所说教法敷百高座请百法师。
    解曰。明依教也。从此第四明说般若。
    经。一日二时讲说般若波罗蜜多八千亿偈。
    解曰。明宣说也。从此第二以偈说法中分二。且初第一标说偈人。
    经。时彼众中第一法师为普明王而说偈言。
    解曰标说人也。从此第二明所说偈。于中分四。一明法无常。二明诸法苦。三明诸法空。四明法无我。初明无常又复分二。且初第一外界无常。
    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须弥巨海磨灭无余。
    解曰。劫火洞然明火灾也。瑜伽第二说三大灾。谓火水风相次起故。三中标初此火灾也。大千俱坏者明一大千同成坏也。下之两句九山八海数各百亿灭无余也。成住坏空相次而起。此明坏劫。余三准知。俱舍十二瑜伽第二皆广说也。从此第二有情无常。
    经。梵释天龙诸有情等尚皆殄灭何况此身。
    解曰。梵释天龙者。梵谓梵王通四禅也。释谓帝释忉利主也。举此摄余诸天处也。此二自在胜故标也。言天龙者八部众也。诸有情等者。除前所明余界趣也。尚皆殄灭者明无常也。何况此身者。界无大小情无胜劣彼皆殄灭。何况此身。示无常矣。从此第二明诸法苦。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列诸苦。
    经。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怨亲逼迫能与愿违。
    解曰。生老病死者此有四苦。忧悲苦恼者。于欲界中随遇苦缘种种忧悲逼切故。恼下之两句明其四苦。怨者怨憎会苦。亲者爱别离苦。言逼迫者。五盛阴苦谓五蕴身生灭迁流逼迫性故。能与愿违者求不得苦也。又生老病死五盛阴苦此流转苦。通于三界。是行苦故。怨憎爱别此相违苦。是苦苦摄。唯欲界故。求不得苦此之受用是坏苦摄。亦唯欲界。依乐受者亦通色界。从此第二明苦因果。
    经。爱欲结使自作疮疣三界无安国有何乐。
    解曰。爱欲结使者此明因也。爱为有因能润诸业。欲谓贪欲于境驰求。言结使者。结谓结系使谓役使。谓贪等十结系有情役使三有名结使也。又俱舍二十一云结有九种。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谓三见故。六取结谓二取故。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恚嫉悭三唯欲界系。余之六种通于三界。为结所使名结使也。自作疮疣者。三有苦果如疮疣也。三界无安者。若界若情俱行苦故有漏逼迫名无安故。国有何乐者。普明所重爱国爱身内外不安示其苦故。从此第三明诸法空。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总明法空。
    经。有为不实从因缘起盛衰电转暂有即无。
    解曰。有为不实者依他有为幻不实故。从因缘起者。共相自种亲生内外世间。因缘起故。盛衰电转者。谓有为法皆有盛衰。起灭如流不住如电。暂有即无者。无者暂如电。有即灭无矣。从此第二明界趣空。
    经。诸界趣生随业缘现如影如响一切皆空。
    解曰。诸界趣生者。三界六趣及以四生。此聪明也。随业缘现者明因果也。随诸趣业现生彼故。如影如响者举喻明也。由业为质。现果如影。由业如声。后果如响又如影响。明不实也。一切皆空者。通明界等一切有为悉皆空故。从此第四明法无我。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妄起我。
    经。识由业漂乘四大起无明爱缚我我所生。
    解曰。识由业漂者。识谓本识。恒转如流由业如风能起识浪。识随业故云业漂也。又业种依识藉现缘起。现起诸业随境界风动本识浪故云漂矣。四卷楞伽第一偈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浪识腾跃而转生。业境界风动生识浪故说漂也。乘四大起者有色界也。无色非显略故不说。又王之身即是四大举以令悟知不实也。无明爱缚者。无明为本发业感生。爱与无明自缠缚故。我我所生者。谓依五蕴起我我所也。又于五蕴而执为我。国城资具而起我所。皆由无明起斯见矣。从此第二总明无我。
    经。识随业迁身即无主应知国土幻化亦然。
    解曰。识随业迁者。谓总报识随业而生。旧业无余新业将熟。识随业故迁往余趣。身即无主者。身谓相续即四大。身执受识迁则无主故。又主谓主宰即是我也。识随业往。身即无我。我既无故我所亦无。身无主故。下之两句明我所无。彼先爱身身尚无我。外国土等幻化亦然。令知内外皆无我故。谓不了身无常苦空无我我所。横生爱著恐怖皆生。闻法悟空斯更何惧。从此第三闻法悟解。于中分三。一普明悟解。二诸王悟解。三斑足悟解。初普明中文分为二。一普明悟解二转教诸王。初普明中文复分二。且初第一普明悟解。
    经。尔时法师说此偈已时普明王闻法悟解证空三昧。
    解曰。证空三昧者若证生空即得初果故。偈所明苦谛行故。或闻法证空即法空理至初地也。从此第二眷属悟空。
    经。王诸眷属得法眼空。
    解曰。得法眼空者如王悉也。从此第二转教诸王。于中分三。且初第一往天罗国。
    经。其王即便诣天罗国。
    解曰。所愿既满。闻法证空怖畏已无。起所期故。从此第二诘示诸王。
    经。诸王众中而作是言仁等今者就命时到。
    解曰。诸王众中者如前应悉。就命时到者举所怖事令发心故。从此第三转教般若。
    经。悉应诵持过去诸佛所说般若波罗蜜多偈。
    解曰。即以前偈令诵持也。从此第二诸王悟解。
    经。诸王闻已亦皆悟解得空三昧各各诵持。
    解曰。彼诸王等因怖发心。因缘俱胜。闻法悟解如普明王。故复云亦得空三昧各诵持也。从此第三斑足悟解。于中分三。一斑足王问。二普明王答。三斑足悟解。且初第一斑足王问。
    经。时斑足王问诸王言汝等今者皆诵何法。
    解曰。斑足缘熟故为问也。从此第二普明王答。
    经。尔时普明即以上偈答斑足王。
    解曰。如文悉也。从此第三斑足悟解。于中复四。且初第一斑足悟解。
    经。王闻是法亦证空定。
    解曰。闻法证解如前诸王。故云亦也。从此第二明悔邪师。
    经。欢喜踊跃告诸王言我为外道邪师所误非汝等咎。
    解曰。证解喜跃悔先咎也。从此第三令各奉持。
    经。汝各还国当请法师解说般若波罗蜜多。
    解曰广令流布。从此第四出家得忍。
    经。时斑足王以国付弟出家为道得无生法忍。
    解曰。无生法者即五忍中第四忍也。菩萨化迹逆顺难思。或引群迷故现斯事。从此第三例指诸王。
    经。大王过去复有五千国王常诵此经现生获报。
    解曰。说先过去常诵此经现生获报。必招后故。从此第二结劝受持。于中分二。且初第一劝命受持。
    经。汝等十六诸大国王修护国法应当如是受持读诵解说此经。
    解曰。前具引昔。此即劝令修护国法。如上应悉。从此第二劝后受持。
    经。若未来世诸国王等为欲护国护自身者亦应如是受持读诵解说此经。
    解曰。护国之最诫后亦尔。从此第三闻法获益。
    经。说是法时无量人众得不退转阿修罗等得生天上无量无数欲色诸天得无生忍。
    解曰。得不退者。不退有四。信位证行。从浅至深即初二也。阿修罗等等余七部。得生天也。欲色诸天得无生忍。天台解云。即十行也或即初地。如大品经云。初地菩萨得无生法忍。
    不思议品第六
    将解此品辨来意者。护国之法其唯般若。内护修证亦唯般若。般若威德无以测量。寄事以明转益深敬。故因散花见佛闻法得睹希有神变难思。以事表经即来意也。次释品名。不思议者。诸佛功德神变妙用心言不测云不思议。故法花云。非口所宣非心所测。智度论云。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大般若云。心言路绝。此等皆释不思议也。古就散花以彰品号。此睹神变名不思议。各依一义亦不相违。释本文者文分三段。一大众散花。二佛现神变。三闻法获益。初散花中文分为三。初大众欢喜。次散花供养。后王等发愿。且初第一大众欢喜。其义者何。
    经。尔时十六国王及诸大众闻佛说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句义欢喜踊跃。
    解曰。诸王所闻护国之最甚深句义故喜跃也。从此第二散花供养。于中分三。一散宝莲花。二芬陀利花。三曼殊沙花。初散宝花文复分四。且初第一标所散花。
    经。散百万亿众宝莲花。
    解曰。宝莲花者。或众宝为花。或花如众宝云宝花也。旧云行花。天台解云。表三贤位所修无量福慧之行。今言莲花表行不染。又表能诠文字般若句偈无量皆不染故。从此第二花成宝座。
    经。于虚空中成宝花座。
    解曰。花成宝座。诸佛所依。贤位居初。为圣之本。又显文字修证所依。从此第三诸佛演说。
    经。十方诸佛无量大众共坐此座说般若波罗蜜多。
    解曰。显同说也。从此第四化众散花。
    经。是诸大众持十千金莲花散释迦牟尼佛合成花轮盖诸大众。
    解曰。持十千者旧云万轮花盖也。言释迦者举其性氏。言牟尼者此云寂默。烦恼諠诤永寂默故。盖佛及众者。已修未修行必同故。此佛他佛说无异故。从此第二散芬陀利花。于中分四。且初第一标其所散。
    经。复散八万四千芬陀利花。
    解曰。王等重散云复也。八万四千者表登地也。如上经云。最初一念具足八万四千波罗蜜多。即初地也。旧云散般若波罗蜜多花。从能散心以立花称。此云芬陀利花者白莲花也。即从所散彰其名也。无漏正智能所表同于初后地观照一矣。从此第二花成云台。
    经。于虚空中成白云台。
    解曰。如下经云。譬如有人登大高台。等觉位也。通表十地故现台矣。从此第三彰佛演说。
    经。台中光明王佛与十方诸佛无量大众演说般若波罗蜜多。
    解曰。标佛列众显同说也。从此第四化众散花。
    经。是诸大众持曼陀罗花散释迦牟尼佛及诸众会。
    解曰。曼陀罗者此云适意花。见者心悦即天花也。从此第三散曼殊沙花。于中分四。且初第一标所散花。
    经。复散曼殊沙花。
    解曰。大众散也。复义如前。旧云妙觉。彰果德圆。今言曼殊沙此云柔濡。能令见者离刚强故。即天花也。人天同会随所散也。从此第二变作宝城。
    经。于虚空中变作金刚宝城。
    解曰。金刚宝城者表示实相。即涅槃城。犹如金刚体不可坏。从此第三彰佛演说。
    经。城中师子奋迅王佛共十方诸佛大菩萨众演说胜义般若波罗蜜多。
    解曰。胜义者即实相也。上三所现花座台城显三般若。文字观照及实相故。三贤十圣果圆满故。如应显示不思议故。从此第四化众散花文复分三。且初第一散花成盖。
    经。复散无量天诸妙花于虚空中成宝云盖。
    解曰。所散天花如宝云盖。现不思议与如来品所现虽殊。义如彼故。从此第二明盖广量。
    经。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解曰。明其广量满大千故。问旧经所散云行等花。此中乃云宝莲花等。为是水陆诸时花否。答如大般若第八十四散花品说。尔时天帝释及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大王众天乃至色究竟天咸作是念。尊者善现承佛神力。为一切有情雨大法雨我等今者宜各化作天诸妙花。奉散释迦如来及菩萨摩诃萨并苾刍僧。尊者善现亦散所说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而为供养时。诸天众作是念已。各化种种微妙香花奉散如来诸菩萨等。是时于此三千大千佛之世界花悉充满。以佛神力于虚空中合成花台。庄严殊妙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善现睹已作是念言。今所散花于诸天处未曾见有。是花殊妙定非草木水陆所生。应是诸天为供养故从心化出。时天帝释知善现心谓善现言。此所散花实非草木水陆所生。亦不从心实能化出。但变现耳。具寿善现语帝释言。是花不生则非花也。帝释问言。为但是花不生。为余法亦尔。善现答言。非但是花不生。诸余法亦尔。遍蕴处界四谛十二缘六度四摄诸功德法悉皆不生。并同花也。此前所散若人若天般若理同。准旧经中义同彼矣。从此第三雨花供养。
    经。是花盖中雨恒河沙花从空而下。
    解曰。从盖雨花希有瑞也。从此第三王等发愿。于中分二。初王等发愿。后如来印述。初中复三。且初第一王等称赞。
    经。时波斯匿王及诸大众见是事已叹未曾有。
    解曰。异口同音叹希有也。从此第二愿佛当说。
    经。合掌向佛而作是言愿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常说般若波罗蜜多。
    解曰。常说等者。地上菩萨常见佛说。地前处会说或有无。王及大众发斯诚愿。从此第三愿众常见。
    经。愿诸众生常得见闻如我今日等无有异。
    解曰。愿诸众生者。除在会中诸余界趣及此未来。愿常见佛常闻般若。如今无异。从此第二如来印述。于中分三。且初第一如来印述。
    经。佛言大王如汝所说。
    解曰。如汝所说者。如四分律不与过愿。清净可辨。此愿见闻义不违彼。故佛印云如汝所说。从此第二赞法出生。
    经。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诸菩萨母不共功德神通生处。
    解曰。初句指法。次显出生。生佛菩萨等而为母。故佛之与法熟为先后。云般若法生佛菩萨焉。佛禀法成。法先佛后。如涅槃经第四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从般若生法为先。故若成正觉念法悲深说般若法。佛先经后。教诫示导令出离故。然佛与法互相资。说征求此理奚所用为。今此所明诸佛菩萨皆因般若而得出生。故说般若为其母也。不共功德者下明法也。即大小乘十八不共法也。又瑜伽说一百四十不共功德。神通生处者。如花严经十身相作涅槃经中八自在义。皆因般若波罗蜜多为生处故。从此第三结劝受学。
    经。诸佛同说能多利益是故汝等常应受持。
    解曰。诸佛同说劝受持也。从此第二佛现神变。于中分三。一标示神变。二广现神变三结不思议。且初第一标示神变。
    经。尔时世尊为诸大众现不可思议神通变化。
    解曰。不思议者义如上解。言神通者谓佛世尊神境智通。此总明也。言变化者。瑜伽三十七略有二种。一能变通。谓改转故。二能化通。谓化现故。下对文属。从此第二广现神变。于中分四。一一多相容。二巨细相容。三圣凡相容。四净秽相容。初一多相容文复分三。且初第一诸花相容。
    经。一花入无量花无量花入一花。
    解曰。于所散花一多相入。从此第二佛土相容。
    经。一佛土入无量佛土无量佛土入一佛土。
    解曰。令众皆见世界相入。从此第三尘刹相容。
    经。一尘刹土入无量尘刹土无量尘刹土入一尘刹土。
    解曰。令彼大众于一尘中见佛刹土一多相入。此三总是广狭相容。即是十三所作自在也。从此第二巨细相容。
    经。无量大海入一毛孔无量须弥入芥子中。
    解曰。令彼咸见海入毛孔芥纳须弥。即是第五转变自在。从此第三圣凡相容。
    经。一佛身入无量众生身无量众生身入一佛身。
    解曰。令彼皆见凡圣相入。即第九十众像入身同类往趣二种变也。亦是能化神境智通自他胜劣尘沙身故。从此第四净秽相容。
    经。大复现小小复现大净复现秽秽复现净。
    解曰。佛自现身或大或小。即是七八卷舒变也。现所居土或净或秽。即十一二隐显变也。此上皆为破诸情计。遣事一多。遣相大小。遣身凡圣。遣佛胜劣。遣土净秽。破诸有情无始时来妄生分别。见一定一。见多定多。乃至见净定净。见秽定秽。即法执也。睹佛神变悟事由心了相即性。遣诸执故。又本记云。变有三意。一者遍空。一花入无量花。为除不乐大乘障故有遍空。二者转变。一佛土入无量佛土。为除执我所障故有转变。三者显了。一佛身入无量众生身。为除怖畏生死障故有显了。问须弥大海入毛芥中。巨细相违如何能入。答曰西方诸师略作三解。一云。一切诸法以如为体。所依真如离诸相。故能依诸法无定大小。故得相容。二云。依唯识理。一切诸法皆不离识。随心变现无有定相。故得相容。三云。一切诸法从因缘生。因缘如幻幻无定相。故得容也。问色中有大小。许小能容大。时中有短长。长劫应入短。答此无过难。佛得希有延促自在。促多劫为一劫。延一劫为多劫。如是等文成证非一。若尔一劫延为三。三劫促为一。一三无定量。此岂不违文。便违佛说。菩萨要经三无数劫具修万行证大菩提。此难不然。果德自在。非因境故。显扬瑜伽皆作是说。于不思议强思量者得诳乱报。从此第三结不思议。
    经。佛身不可思议众生身不可思议乃至世界不可思议。
    解曰。诸佛之身遍众生身。诸众生身遍诸佛身。体牙相遍俱不思议。即第三全第四少分。乃至世界者。即摄二全一少分也。心言路绝名不思议。从此第三闻法获益。
    经。当佛现此神变之时十千女人现转女身得神通三昧无量天人得无生法忍无量阿修罗等成菩萨道恒河沙菩萨现身成佛。
    解曰。得益有四。一现转女身得如幻故。二天人得忍见法理故。三修罗八部成菩萨故。四恒河沙菩萨现成佛故。问一世界中多佛并出否。答轮王尚无二并出者。况乎大觉二并出耶。若尔如何恒沙菩萨现身成佛。此亦不然。余界何失。如法花经彼龙女故。问现身成佛是究竟否。答如大般若即说十地名十种佛。又余亦说地前现化。又法花经分别功德品。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一生当得阿耨菩提。法花论释即是初地。由此而言。以法威力故说现成。既言现成非究竟矣。
    奉持品第七
    将解此品辨来意者。内外二护前已具明。由二奉持故有此品。违前二科三等无咎。释品名者。奉谓敬承持谓不忘。如智论说。由信力故闻而信奉。由念力故不忘为持。若云受持领纳不失。言第七者如文悉矣。释本文者。然此品经古德西明寺测法师.玄范法师纪国寺慧静法师皆以此品为流通分。天台智者道安法师.安国大法师皆以此品为正宗分。虽皆诸理俱有所凭。今依天台等义如前故。科此品经大分为三。一波斯匿王问。二如来正答。三闻法获益。波斯匿王问文复分三。且初第一明睹诸佛。其义者何。
    经。尔时波斯匿王睹佛神变见千花台上遍照如来千花叶上千化身佛千花叶中无量诸佛各说般若波罗密多。
    解曰。睹佛神变者。睹前品中现神变也。见千花台上遍照如来者。梵云毗卢遮那亦云尾嚧遮那亦云吠路遮那。此云遍照亦云大日。至下当悉。准花严第八。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即报身佛也。梵云卢舍那或云嚧拓那或云嚧折罗。亦云遍照。依梵网经。他受用身也。然此二名或云体同前后译异。或云自他二报身也。如佛地论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四智心品自受用身。又他受用及变化身皆为化他方便示现。随其所现大小异故。准佛地论。遍照如来即他受用或应化身。以自受用量同法界。不可说其身量大小。广如彼矣。如旧经云。是一切佛化身主者。若他受用名应化身。依自报身起他受用。若大小化名为化身。即他受用为化主也。以自他报体非即离。俱不违理。此中所见花台上佛与前白云台体为同异。因睹神变故见多佛。与前同异俱不相违。此亦不然。前自云化。此有报化。前白云台。此云花台。异则可尔。何得言同。答曰同处同时所见各异。定同定异非不思议。又前散花花白如云。以成云台。非本云也。又前所见光明王佛与此所见遍照如来。义极相应。报化大小俱不违理。千花叶上千化身佛者大化佛也。千花叶中无量诸佛者小化佛也。加行资粮二乘异生见有异也。同梵网经我令卢舍那方座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义不违也。从此第二明法无量。
    经。白佛言世尊如是无量般若波罗蜜多不可识识不可智知。
    解曰。如是无量者明所闻也。谓波斯匿王如旧经云行十地行。地上随应常见诸佛。今睹神变见大小身。各各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导诸大众云无量矣。不可识识者。浅近之识所不能识。不可智知者。下劣之智所不能知。显所说法多无量故。深不测故。非识知故。从此第三正问奉持。
    经。云何诸善男子于此经中明了觉解为人演说。
    解曰。言云何者正是问辞。诸善男子者修行人也。于此经中者即此经也。所睹虽多般若同故。言明了者于诸理事皆明了也。或于理明于事了故。言觉解者。
    觉谓现证解谓悟解。于理明证于事了解。是故名为明了觉解。此自利也。为人演说者即利他也。从此第二如来正答大分为二。初明十三法师奉持。后明十六国王奉持。就明法师中文分为二。一略明法师。二广明行位。初明法师文复分三。且初第一诫命谛听。
    经。佛言大王汝今谛听。
    解曰。令审听也。从此第二略示行位。
    经。从初习忍至金刚定如法修行十三观门皆为法师依持建立。
    解曰。从初习忍者标其初也。至金刚定者举其后也。如法修行十三观门者。初后及中总十三位。各依行位如法修行自观门也。皆为法师者此通名也。皆修二利名法师也。依持建立者依彼而修持令不失。初起曰建终成为立。从此第三结劝供养。
    经。汝等大众应当如佛而供养之百千万亿天妙香花而以奉上。
    解曰。以法殊胜在处处尊。在人人贵。于修行者令诸王等敬之如佛生尊重故。天妙香花者。举其胜者而奉上故。从此第二广明行位大分为二。初别明行位。后结申受持。初别明中分为十三。如次当悉。初习种性于中分三。初标位辨相。次辨所修法。后结申满位。且初第一标位辨相。
    经。善男子其法师者习种性菩萨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解曰。其法师者此名总也。通十三位皆名法师习种性者如前释也。苾刍二众远离五邪。索迦斯迦五戒男女。此之四众如序品释。从此第二辨所修法。于中分二。初明修十住。后聊简内外。初中复二。初明十住后明修习行。初中复二。且初第一标修十住。
    经。修十住行。
    解曰。三贤之中此位最劣。当体彰名。十行次胜。业用受称。后十回向贤位最胜。约自行后大愿为名。回前诸行向正证故。十地菩萨已登圣位既得现证。从地立名。随位渐增有兹异故。初释住名。先总后别。言十住者入位不退故名为住。住法圆满故说为十。总言十住带数得名。即住之住义通三释。解别名者次随文释。明住体者若就所缘二谛为体。若就能缘悲智为体。合以境智而为住体。相应助伴具五蕴故。明依身者。唯人三洲即前四众。容有凡圣顿渐二矣。从此第二辨住相文分为十。且初第一明发心住。
    经。见佛法僧发菩提心。
    解曰。释住名者于大菩提起决定心入位不退名发心住也。见佛法僧者发心缘也。佛谓觉者能开发故。法谓教等生正解故。僧谓和合三乘贤圣良福田故。初因三宝发无上心至究竟位常现前故。发菩提心者。发无上心起三妙观。如前释也。摄论颂云。清净增上力坚固心胜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大菩提心以善根为体以大愿为缘。不退屈为策发。方能起故善根为因名清净力。此能降伏自所治故。大愿为缘名增上力。常遇善友令增进故。坚固心者虽遇恶友方便破坏。终不退舍菩提之心名坚固也。言胜进者。所修善根运运增长转胜进故。前十信心入此住者由具彼十。于大菩提坚猛不退齐此方名初劫之始。即以此心为十住本。此转增胜成后诸住。乃至极果由此得故。有说。十住同十地行。从此第二明治地住。
    经。于诸众生利乐悲愍。
    解曰。解住名者。磨练其心离垢澄净涛汰诸染名治地住。于诸众生利乐悲愍者。利谓利益。乐谓安乐。言悲愍者拔济行也。如花严云。诵习多闻虚闲寂静。近善知识了达于义。如法修行安住不动。从此第三明修行住。
    经。自观己身六界诸根一切无常苦空无我。
    解曰。解住名者。审观自身远离空有正行修习名修行住。自观己身者此总标也。言六界者地等六界也。言诸根者谓眼等根。如旧经中五色五受女男意命十四根也。谓观六界及此诸根生灭逼迫皆空无我。治彼倒故。从此第四明生贵住。
    经。了知业行生死涅槃。
    解住名者。生在佛家种性尊贵。此虽长养已胜余乘名生贵住。了知业行生死涅槃者。了知自他善恶业行此顺生死此顺涅槃。如旧花严偈云。第四生贵真佛子。从诸贤圣正法生。有无诸法无所著。舍离生死出三界。著有生死著无涅槃。二俱不著当出难矣。从此第五明具足方便住。
    经。能利自他饶益安乐。
    解住名者。巧不滞真。起悲愍物。真俗二行能双修故。故名此住。上句二利下句利他。如经说云。所修善根皆为救护饶益安乐哀愍度脱一切众生。令离灾难出离生死证涅槃故。从此第六明正心住。
    经。闻赞佛毁佛心定不动。
    解住名者。观理无二渐次纯熟。闻赞毁佛心不倾动名正心住。闻赞佛等者。谓此菩萨善观诸法无体无性。达如幻梦故。闻赞毁心定不动也。如经说云。赞法毁法赞毁菩萨闻说众生有垢无垢易度皆定不动。此唯就胜故言佛也。从此第七明不退住。
    经。闻有佛无佛心定不退。
    解住名者。止观双修缘不能坏。闻说有无心定不退名不退住。此亦就胜唯言有佛无佛心定不退如彼经说。法及菩萨闻说有无定不退也。谓能了知无相即相相即无相。于佛法中心不退转。从此第八明童真住。
    经。三业无失起六和敬。
    解住名者。三业光洁离染如童。行性成就物莫能坏名童真住。三业等者。身口意三离遇失故。如旧经云。谓三业同。戒见学同。六和敬故。如彼经说身行无失语行无失意行无失。勤学修习游行无数世界。领受无数佛法。现变化自在身。出广大遍满音。一刹那中承事供养无数诸佛。三业行矣。从此第九明法王子住。
    经。方便善巧调伏众生。
    解住名者。应根善说妙合所宜绍嗣法王名法王子住。方便等者。方便演说皆善巧故。善能调伏诸众生故。如经说云。法王轨度法王观察法王宴寝法王赞叹。皆悉勤学调伏行矣。从此第十明灌顶住。
    经。勤学十智神通化利。
    解住名者。住位满足成就智身。诸佛法水以灌其顶名灌顶住。然灌顶法如三藏所持梵本金刚顶经说。有五种灌顶。所谓宝冠印契。以水光明及以名号。三贤十圣将成正觉。一一位中或佛菩萨与灌顶也。勤学十智者。如经说云。学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法界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众生智.知一切法智.知无边诸佛智。初之五智知世界故。如次所谓随心转智.正觉照智.照法界智.自在普入智.至处皆严智。次之三智知众生心。所谓知一切心智.知心境界智.知诸根性智。后之二智明其成德。所谓当根与法智.令灭诸惑智。明十智矣。神通化利者。如旧经第九解十住偈云。清净妙法身应现种种形。犹如大幻师所乐无不现。或处为众生究竟菩萨行。或复现初生出家行学道。或于树王下自然成正觉。或处为众生示现入泥洹。此皆神通化利行也。结为颂曰。发心治修行。生贵具方便。正心及不退。童真王灌顶。从此第三明修习行。
    经。下品修习八万四千波罗蜜多。
    解曰。言下品者三贤初也。修习等者。此位时长。具修福智诸行愿也。从此第二聊简内外。于中分二。初明忍方便。后明正定聚。初忍方便文复分二。且初第一忍前方便。
    经。善男子习忍以前经十千劫行十善行有退有进。
    解曰。习忍以前者明劫外也。经十千劫者所经时也。此明直往。不同涅槃八万六万四万二万十千劫等。此顿彼渐有差别故。行十善行者所行行也。身三口四意三为十。有退有进者明不定矣。从此第二举喻释成。
    经。譬如轻毛随风东西。
    解曰。十善进退如毛东西。从此第二明正定聚。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正定聚。
    经。若至忍位入正定聚不作五逆不谤正法。
    解曰。若至忍位者。谓修十善。上品成满发菩提心。如前不退名至忍位。入正定聚者。入谓进入也。即此忍位名正定聚。不同小乘。俱舍第十正性离生名正定故。下之两句明不造逆非阐提故。从此第二明忍所治。
    经。知我法相悉皆空故住解脱位。
    解曰。知我法相者分别二执也。谓由邪教及由邪师自邪分别。我谓主宰法谓蕴等。如上所明。即蕴离蕴二十句等六十二见即我法执。由此二执二障具生。此伏二执及相应障伏彼现行悉皆空故。二执随眠皆未灭也。若尔何故花严第十解十位云。除灭诸烦恼永尽无有余。无碍寂灭观是则佛正法。如何此云随眠未灭。答彼依伏灭邪教邪师所起我法不共无明伴类烦恼故云永尽。非谓一切自分别生烦恼及俱生烦恼亦永尽故。故缘起经云。内法异生不放逸者。我不说为无明缘行。谓邪教等所发不共相应无明已永尽故。故不说为无明缘行。然自分别烦恼及俱生烦恼现行渐伏种皆未尽。至见道位分别二障所有种子顿断尽故。至下当悉。住解脱位者。此伏忍位而有二名。望菩提果故名资粮。望涅槃果故名解脱。解脱分故名解脱位。从此第三结申满位。
    经。于一阿僧祇劫修习此忍能起胜行。
    解曰。于一阿僧祇劫者所经时也。阿之云无。僧祇云数。劫者梵语也。具足应云劫波者时分也。译为唐言一无数时也。修习此忍者结此位也。能起胜行者起性种性十行位也。此阿僧祇略分别者。如新花严经第四十五阿僧祇品。有一百二十数。从初百洛叉至第一百三数名阿僧祇。即无数劫也。如瑜伽四十八说十三住竟下分别云。又即于此一一住中经多俱胝百千大劫。或过是数方乃证得一住成满。由此应悉。今此经中前十法师一一各增一僧祇者。准此应悉。瑜伽次云。然一切住总经于三无数大劫。方乃圆证无上菩提。谓经第一无数大劫。方乃起过胜解行住。证欢喜住。此就恒常勇猛精进。非不勇猛勤精进者。复经第二无数大劫。方乃超过极欢喜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证得八地。此即决定以是菩萨得净意乐决定勇猛勤精进故。复经第三无数大劫。方乃超过无功用住无碍解住。证得最上成满菩萨住。即法云地。当知。此中略有二种无数大劫。一者日夜半月一月等。算数方便时无量故。亦说名为无数大劫。二者大劫。彼论前云。以风灾劫算数方便超过一切算数之量。亦说名为无数大劫。若就前说无数大劫。要由无量无数大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又以斯文属此经者。无数阿僧祇亦不违理。若就后说无数大劫。但经于三无数大劫。便证无上正等菩提。更无大劫过此量也。问论既说云经三大劫。然一大劫为经几时。答如璎珞经下卷说云。如有大石方八百里。净居天衣三年一拂拂尽此石。名一阿僧祇劫。问若如此者。婆娑论说。释迦菩萨超九劫等。为何劫耶。答瑜伽次云。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猛精进。或有能转众多中劫小三灾劫。或有乃至转多大劫大三灾劫。当知决定无有能转无数大劫。此同婆沙于修妙相转大劫也。若尔时既长远何由成佛。答曰。处梦谓多年。觉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悟乃一刹那。常自精勤勿怀怖惧。由此应说三练磨心。从此第二明性种性。于中分三。初标位辨相。次正辨修行。后结申满位。且初第一标位辨相。
    经。复次性种性菩萨住无分别。
    解曰。性种性者如前已解。住无分别者。标此位中修十胜行远离自也取相分别。又了三假无分别观也。从此第二正辨修行。于中分三。初明修十行。次明所对治。后明所修观。初中复二。且初第一标十慧观。
    经。修十慧观。
    解曰。十慧观者即十行也。慧即别境能观之心。修行施等十胜行也。然十行者。谓施戒等修起名行。行法故圆满说为十。总言十行。带数得名。即行之行。自他异故。然别名者。若云施等当体彰名。云欢喜等约用为目。出体辨人如前住故。从此第二别明十行文分为十。且初第一明欢喜行。
    经。舍财命故。
    解行品者。施悦自他名欢喜行。无贪三业为自性也。舍财命者舍即施也。由能舍心行施事也。财谓财物资具法财。命谓身肉及无畏行皆能舍故。从此第二明饶益行。
    经。持净戒故。
    解行名者。护持三聚能益自他名饶益行。受持净戒三业为性。持净戒者。守护律仪三业无失。从此第三无违逆行。
    经。心谦下故。
    解行名者。忍力能治自他恚恨名无违逆行。无嗔三业为自性也。心谦下者。种种毁辱逼切恼害。心唯谦下皆能忍也。从此第四无屈挠行。
    经。利自他故。
    解行名者。精勤修习心不退乱名无屈挠行。以勤三业为自性也。利自他者。遍策诸根修诸胜行皆不退屈能益自他。精进行也。从此第五离痴乱行。
    经。生死无乱故。
    解行名者。善修止品得胜等持名离散乱行。定为自性也。生死无乱者。如经说云。于世间中死此生彼入住出胎皆无痴乱。禅定行也。从此第六明善现行。
    经。无相甚深故。
    解行名者。观法实相照理现前名善现行择法为性也。无相甚深者。如经说云。念念观察一切众生无性为性。一切诸法无为为性。一切国土无相为性。即相观性名为甚深。修慧行也。从此第七明无著行。
    经。达有如幻故。
    解行名者。善修胜行不滞空有名无著行。择法为性也。达有如幻者。达诸有为如幻不实。如经说云。观诸法如幻。诸佛如影。菩萨行如梦。佛说法如响。世间如化。由了此等不著空有。方便行也。从此第八明难得行。
    经。不求果报故。
    解行名者。常以大愿摄胜善根名难得行。以欲胜解信思念等为自性也。不求果报者。自修胜行不希当果。利乐有情不求彼报也。从此第九明善法行。
    经。得无碍解故。
    解行名者。深达根器善于法化名善法行。思择为性也。得无碍解者。谓得四种。法.义.词.辨。无碍解力思择修习二利行也。从此第十明真实行。
    经。念念示现佛神力故。
    解行名者。言行相应所作诚谛名真实行。择法为性也。念念示现佛神力者。如经说云。此菩萨摩诃萨成就第一诚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随本誓愿皆得究竟。念念遍游十方世界。念念普诣诸佛国土。念念悉见不可说诸佛及佛庄严清净国土。示现如来自在神力。遍法界虚空界。现无量身普入世界。大师子吼得无所畏。能转无碍清净法轮。到佛法海实相源底。行二利行也。结为颂曰。欢喜饶无违无屈离痴乱善现无难得善法真实行。从此第二明所对治。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治十倒。
    经。对治四倒三不善根三世惑业十颠倒故。
    解曰。前十慧观是能治行。此下十倒是所治障。言对治者此是总标。言四倒者常乐我净。前习种中第三修行住已辨对治。此中永灭。总聚明也。三不善根者贪嗔痴也。初欢喜行治彼贪也。第三无违逆行治彼嗔也。第六善现行治彼痴也。三世惑业者。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第七无著行治过现也。八难得行治当果也。约行别治。准此而悉。总聚明者如上卷。十颠倒者结所治也。从此第二明我法空。
    经。我人知见念念虚伪。
    解曰。我人知见者举所治也。前习种性明渐伏除。此举所治所依之蕴念念虚伪明其不实。显所治我永所行故。从此第三明所修观行。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所修观。
    经。了达名假受假法假皆不可得无自他相住真实观。
    解曰。了达名等体皆虚伪无有真实不可得也。前依生起。以法受法而为次也。此明对治。从易至难故与前异。无自他相者。谓修十行及治十倒。不住自他分别之相。了三假空不起分别。此即顺向无生之理真实观也。天台所谓十行之中有无生忍。此之类也。从此第二明所修行。
    经。中品修习八万四千波罗蜜多。
    解曰。贤位中故文易可知从此第三结申满位。
    经。于二阿僧祇劫行诸胜行得坚忍位。
    解曰。此位长时于前一上加一劫故。行诸胜行者结此十行。得坚忍位者得入后位。从此第三明道种性。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标位辨相。
    经。复次道种性菩萨位坚忍中观诸法性得无生灭。
    解曰。道种性者如前已解。住坚忍中者。坚谓坚固不可坏义。如梵网经谓十回向为十金刚也。观诸法性者有为法性也。得无生灭者。达有为空了无生灭。从此第二正辨修行。于中分二。初明十回向。次明对治。后辨生差别。然十回向谓已所修发胜思愿各有三义。言回向者。照理不住曰回。大悲救物名向。向众生也。又行不住有曰回。直趣菩提名向。向菩提也。又于相不住曰回。达事照如名向。向实际也。由此义故名为回向。回向圆满故说为十。言十回向带数得名。回向两字六释不摄。共目一法。非合释也。此十回向各具三义。向众生者。善根依彼得增长故。又以大悲异二乘故。向菩提者。心依彼发顺向彼故。希无上果速圆满故。向实际者。善根依彼必归理故。智起照如希证圆故。由此回向各异三也。然出体者。总即大愿。别即四法。定.慧.愿.悲。具五蕴故。别名辨相如次释矣。明十回向文分为十。且初第一明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经。四无量心能破诸闇。
    解此名者。拔济为救。加卫为护。于所救护照解平等名离相也。又悲能救护。智能离相。离相之行为回向也。四无量心者能救护心也。能破诸闇者。拔济有情破烦恼闇。从此第二明不坏回向。
    经。常见诸佛广兴供养。
    解此名者。三宝及戒为不坏信。以彼善根成此回向。常见诸佛者。就胜而明。法僧及戒理必俱故。广兴供养者。彰福资粮黄供养也。从此第三明等一切诸佛回向。
    经。常学诸佛住回向心。
    解此名者。学三世佛所作回向。念念修学成此回向。言常学者能受学心。言诸佛者所受学处。回向心者受学之事。如花严说。诸佛世尊回向之道略有三种。所修善根回向法界无与等故。回向菩提愿圆满故。回向众生近三宝故。受行彼三即常学故。从此第四明至一切处回向。
    经。所修善根皆如实际。
    解此名者。菩萨所修一切善根至一切处成此回向。所修善根者。所修福慧自利利他无量行愿诸善根故。皆如实际者。举喻释成。实际平等无处不遍。所修诸行由不住相等实际故。从此第五明无尽功德藏回向。
    经。能于三昧广作佛事。
    解此名者。以所修习无尽诸行功德之法成此回向。能于三昧者明依定也。广作佛事者化利事也。如花严说。谓此菩萨忏除重障礼敬诸佛。劝请一切诸佛说法。随喜诸佛及菩萨等一切善根。凡自所修德行知见回向庄严一切佛国入不思议自在三昧。善巧方便作佛事故。从此第六明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
    经。现种种身行四摄法。
    解此名者。广修檀施得三轮净。住平等心成此回向。现种种身者现诸随类尊贵之身。行四摄法者。利他行故。如花严说。或为帝王为转轮王。施外资财及身肉故。彼有一百二十门。广示差别。从第二十五终第二十八明檀行矣。从此第七明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经。住无分别化利众生。
    解此名者。广大善根方便善巧。随顺众生成此回向。住无分别者。多住相似无分别故。化利众生者利他胜行。从此第八明真实相回向。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下一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