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释摩诃衍论卷第二
    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解释分中法门名字其数几有。其相云何。颂曰。
    唯有四种法  余二十九门
    略不解释故  九论已说故
    论曰。解释分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一体摩诃衍。二者三自摩诃衍。三者真如门。四者生灭门。何故余法略不解释。一心遍满等九论中已解释故。所谓一心遍满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一体一心摩诃衍。二者三自一心摩诃衍。三者一体一心门。四者三自一心门。融俗归真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体大摩诃衍。二者寂静无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体大摩诃衍。三者诸法差别不增不减体大门。四者一味平等不增不减体大门。法界中藏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如来藏功德相大摩诃衍。二者具足性功德相大摩诃衍。三者如来藏功德相大门。四者具足性功德相大门。秘密微妙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能生一切世间因果用大摩诃衍。二者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用大摩诃衍。三者世间因果用大门。四者出世间善因果用大门。众命合一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摩诃衍。二者寂静无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摩诃衍。三者诸法差别不增不减门。四者一味平等不增不减门。真如三昧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如来藏功德摩诃衍。二者具足性功德摩诃衍。三者如来藏功德门。四者具足性功德门。心性清净论中唯释四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四。一者能生一切世间因果摩诃衍。二者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摩诃衍。三者世间因果门。四者出世间善因果门。不动本原甚深玄理二种论中唯释一法。所余法门略不别释。云何为一所谓不二摩诃衍法。广说略说各差别故。何故诸论建立门中备标本数。散说门中各阙其数。为欲显示法体不分义门得别故。复次为欲令使学者增长思惟力故。复次为欲令使开示教理甚深极玄。出生尊重赞叹心故。复次为欲显示法门广大如虚空界。义理无穷如澄神海。言说不能具谈。思惟不知其量故。
    已说本数。次当别释。
    本曰。解释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论曰。如是三门解释四法大门数量。
    本曰。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论曰。即是略说分。此中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建立四种法相门。二者法门该摄圆满门。三者发起问答显因门。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者。即是建立四种法相门。二法二门名字差别。其数几有其相云何。颂曰。
    各有十种名  契经异说故
    而无有别体  随能立名故
    论曰。二法二门各有十名。诸契经中别别说故。而其法体无有差别。随彼功能立其名故。二种本法十名云何。颂曰。
    毗摩诃健那  摩诃鸠尸帝
    摩尸陀那罗  摩迦罗俱舍
    必萨伊尼罗  婆伽婆俱舍
    必达摩边那  或名摩诃衍
    婆伽叉一婆  必阿素摩利
    如是十种名  通二种本法
    论曰。二种本法各有十名。名通义别。云何为十。一者名为广大神王。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鸠那耶神王。二者遮毗佉罗神王。第一神王住金刚山。一向出生吉祥神众。第二神王住大海中。遍通出生一切种种吉祥神众过患神众。二种本法广大神王亦复如是。一体本法。一向出生真如净法。三自本法。遍通出生一切种种清白品法染污品法故。自体契经中作如是说。文殊师利前白佛言。世尊甚深极妙二种大乘。不知不觉同异极疑众心。如宜世尊为众更说。佛造作相而告文殊言。善男子如是二法。譬如金刚神王及主海神王其相各差别。谓如金刚神王住金刚山现诸境界。唯现金光不现余光。真如一心金刚神王亦复如是。唯有净法无有余法故。又如金刚神王唯出生清净眷属。尝不出生杂乱眷属。真如一心亦复如是。唯出生无垢清净法故。复次譬如主海神王住大海中。出生种种粗恶眷属种种善妙眷属。生灭一心主海神王亦复如是。出生一切染净法故。二者名为大虚空王。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空自在空王。二者色自在空王。第一空王以空容受而为自在。第二空王以色容受而为自在。二种本法亦复如是。一体空王以无住处而为自在。三自空王以有住处而为自在故。金刚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一心如法理自体空无。如彼空王本无住处。一地契经中作如是说。一心法体于诸障碍。无有障碍令住诸法。譬如空王于一切色。得自在故容受大种故。三者名为出生龙王。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出生光明龙王。二者出生风水龙王。第一龙王以净光明而为依止。第二龙王以风水德而为依止。二种本法出生龙王亦复如是。一体本法以纯净法而为其体。三自本法以染净法而为其德故。顺理契经中作如是说。一心本法纯一无杂。譬如光明龙王以净光明而为宫殿。以净光明而为相身。以净光明而为徒众。无始契经中作如是说。譬如大海中有大龙王。名曰出生风水。从其头顶出生澄水。从其尾末出生标岚。由是龙王故大海水。风常恒相续无有断绝。一心龙王亦复如是。能生一切差别平等种种诸法。常恒相续无有断绝故。四者名为如意珠藏。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金主如意。二者满主如意。第一如意唯出金刚。第二如意具足出生善不善物。二种本法亦复如是。一体如意唯生净法。三自如意通生染净法故。如如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譬如金翅鸟王命终。然后其心入海为如意珠。能生金沙利益龙王。一心本法亦复如是。能生真理利圆满者。故本性智契经中作如是说。譬如遮多利鬼。为报恩故于一万劫。为如意珠利益海生。一心如意亦复如是。能生长生死及涅盘法故。五者名为方寸。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白毫方寸。二者乱色方寸。第一方寸中唯现前天像。第二方寸中通现前五趣。如是二毫众生身分。显了分明譬如明镜。二种本法亦复如是故。摄无量契经中作如是说。清净法界如白必萨伊尼罗。无尽法界如乱必萨伊尼罗故。六者名为如来藏。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远转远缚如来藏。二者与行与相如来藏。实际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子如来藏者。唯有觉者唯有如如。离流转因离虑知缚。一一白白。是故名为如来之藏。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如来藏者。为善不善因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犹如伎儿故。七者名为一法界。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纯白一法界。二者无尽一法界。第一法界如空劫时。第二法界如住劫时。真法界契经中作如是说。空种无碍如空长时。遍种无碍如有长时故。八者名为摩诃衍义如前说。九者名为中实。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等住中实。二者别住中实。第一中实如独明珠。第二中实如顺明珠。明中实契经中作如是说。离边真心。若真如依如异同珠。若生灭依如同异珠故。十者名为一心。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是一是一一心。二者是一切是一切一心。第一一心随所作立名。第二一心随能作立名。一心法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本地修多罗中作如是唱。其心体性非大非小。非法非非法。非同非异非一非一切。何因缘故。今日自言真如一心因一故一。生灭一心因多故一。将非世尊无有前后相违过耶。佛言善男子莫作如是说。所以者何。心法非一。因所作一故假名为一。心法非一切。因所作一切故假名为一切。而言一心不说一切心者。随能作心立其名故。乃至广说。是名为十。如是十名总摄诸佛一切法藏根本名字。
    已说二法十种别名。次说二门名字差别。真如十名其相云何。颂曰。
    婆伽婆俱舍  健遮阿多那
    必菩提婆梨  健诃健婆那
    阿陀阿只尼  阿伽阿始耶
    度罗诺补帝  漠呼健那地
    摩诃标陀一  婆阿叉尼罗
    如是十种名  真如不共称
    论曰。心真如门有十种名。云何为十。一者名为如来藏门。无杂乱故。二者名为不二平等门。无差别故。三者名为一道清净门。无异岐故。四者名为不起不动门。离作业故。五者名为无断无缚门。无治障故。六者名为无去无来门。无上下故。七者名为出世间门。无四相故。八者名为寂灭寂静门。无往向故。九者名为大总相门。无别相故。十者名为真如门。无虚伪故。是名为十。如是十名。总摄诸佛一切法藏平等义理法门名字。生灭十名其相云何。颂曰。
    阿梨耶键摩  婆伽婆俱舍
    阿伊婆那罗  健诃健只尼
    健伽健始耶  叉叉筏那罗
    罗诺补帝尼  阇缚多涅盘
    呵只伽那尸  多跋多健舍
    如是十种名  生灭不共称
    论曰。心生灭门有十种名。云何为十。一者名为藏识门。摄持一切染净法故。二者名为如来藏门。覆藏如来法身体故。三者名为起动门。相续作业故。四者名为有断有缚门。有治障故。五者名为有去有来门。有上下故。六者名为多相分异门。染净之法过恒沙故。七者名为世间门。四相俱转故。八者名为流转还灭门。具足生死及涅盘故。九者名为相待俱成门。无自成法故。十者名为生灭门。表无常相故。是名为十。如是十名。总摄诸佛一切法藏种种差别法门名字。
    已说二门十种别名。次说同异分相门。二种本法同异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有三异二同  各依门境别
    各遍名同故  同名异义故
    论曰。二种本法有三异二同。云何为三异。一者依异。各有所依摩诃衍故。二者门异。各具能入门差别故。三者境异。各缘自依为境界故。是名为三异。云何为二同。一者遍同。周遍法界等其量故。二者名同。十种名字通二法故。是名为二同。何故如是。同名异义故。二种法门同异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有七异一同  人法依行体
    境界位别故  异名异义故
    论曰。是二种门有七异一同。云何为七异。一者人众异。真如门中唯有清净解脱者故。生灭门中备有三聚诸众生故。二者法门异。真如门中唯有一向清白品故。生灭门中备有一切染净法故。三者所依异。各有所依摩诃衍故。四者行法异。真如门中一心一念生缚。不生以为其行故。生灭门中以生灭生以灭灭灭。以为其行故。五者体相异。心真如门与其本等故。心生灭门与其本别故。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故。六者境界异。各缘自依为境界故。七者位地异。真如门中相杂住故。生灭门中往向住故。是名为七异。云何为一同。所谓遍同故。何故如是。异名异义故。二门位地何等契经分明显说。各有几位。颂曰。
    楞伽等契经  真如有一种
    生灭门有二  唯乱上下故
    论曰。二门位地楞伽等契经中明了显说谓大本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
    回向即信心  信心即佛地
    佛地即十地  十地即发心
    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
    十地为初地  初地为八地
    九地为七地  七地为八地
    二地为三地  四地为五地
    三地为六地  寂灭有何次
    真修契经中作如是说。
    一岁母一时  生五十岁儿
    彼五十岁儿  怀妊一岁母
    生五十一岁  大丈夫男子
    或岂如是有  或岂如是无
    如是等诸经依心。真如门建立其位地。于真如门唯有一向杂乱住位无有余位。是故颂曰唯乱。余契经中次第往向种种位地。依生灭门而所安立。应审观察。于生灭门有二种位。云何为二。一者向上门。二者向下门。如是两门生灭决择自当显说。心生灭门正智所证性真如理何门所摄。生灭门所摄。非真如门。分界别故。二门真如复有何别。真如门理理自理故。生灭门理智自理故。二门位地以何义故其理各别。无障有障故。举是一隅随应应观。已说建立四种法相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者。即是法门该摄圆满门。谓以真如门摄一切法。无一一法而非真如。以生灭门摄一切法。无一一法而非生灭故。然真如门。不能摄生灭门一切诸法。又生灭门。不能摄真如门一切诸法。而言总摄一切法者。总摄生灭一切法故。总摄真如一切法故。所以者何。如是二门皆悉平等各各别故。已说法门该摄圆满门。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者。即是发起问答显因门。谓直表问故直说答故。
    已说略说分。次说广说分。
    本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说念名为得入。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论曰。即是广说分。此中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根本体性真如门。二者发起问答决疑门。三者假说开相真如门。第一门中即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建立名字门。二者直诠真体门。三者解释名字门。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者。即是建立名字门。谓随功能立其名故。一心真如各有十名。何故除余唯立是名。作业当故。所余众名必非如是故略不立。此义云何。一心作大业。法作总业。界作相业。故法之门。门则是体。是故说言法门体。种种别相率向应审。已说建立名字门。次说直诠真体门。所谓心性不生不灭者。直诠真如门而简生灭门。谓真如法非生非灭无生无灭。非住非异无住无异。非如生灭之法。是生是灭有生有灭。是住是异有住有异故。以相有无为差别故。复次非是言不。非谓是非故言不焉。所以者何。其真如法百非非非。千是非是。非非非是。于非二亦不住故。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者。且假彼有显此是无。谓假生灭门之假有。示真如门之实无故。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者。若离诸戏论之识。无有一切妄境界故。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者。直显示真如法离绝之相故。言说名字心量各有几数。其相云何。颂曰。
    言说有五种  名字有二种
    心量有十种  契经异说故
    论曰。言说有五。云何为五。一者相言说。二者梦言说。三者妄执言说。四者无始言说。五者如义言说。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相言说者。所谓执著色等诸相而生。大慧。梦言说者。念本受用虚妄境界。依境界梦。觉已知依虚妄境界不实而生。大慧。执著言说者。念本所闻所作业而生。大慧。无始言说者。从无始来执著戏论。烦恼种子熏习而生。金刚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舍利弗言。一切万法皆悉言文。言文之相即非为义。如实之义不可言说。今者如来云何说法。佛言我说法者。以汝众生在生说故。说不可说。是故说之。我所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非义语者皆悉空无。空无之言无言于义。不言义者皆是妄语。如义语者实空不空。空实不实。离于二相中间不中。不中之法离于三相。不见处所如如如说故。如是五中前四言说。虚妄说故不能谈真。后一言说。如实说故得谈真理。马鸣菩萨据前四故。作如是说。离言说相。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字字名。二者字影名。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复次名身者。所谓诸字从名字差别。从阿字乃至呵字名为名身。道品契经中作如是说。镜中共说名为影名故。字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依声字。二者依空字。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复次字身者。谓声长短音韵高下名为字身。大海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文殊师利言。汝所前问。云何名为虚空轮字者。譬如虚空中飞鸟。逾明耀时出十种和声。虚空轮字应如是观故。如是二中各初一种。不能诠表甚深真理。各后一种得诠真理故。今据前门作如是说。离名字相。心量有十。云何为十。一者眼识心。二者耳识心。三者鼻识心。四者舌识心。五者身识心。六者意识心。七者末那识心。八者阿梨耶识心。九者多一识心。十者一一识心。如是十中。初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得缘真理而为境界。今据前九作如是说。离心缘相。本有契经中作如是说。甚深真理非余境界。唯自所依缘为境界故。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者。显示三离之功德故谓一切差别以四种妄言说。而为根本而转。一切外道九种变论十种异执。唯以名字为本而转。一切烦恼破障一切所知坏障。唯以心品为依转故。而真体中离三相故满三德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者。总结体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者。显示三离之因缘故。谓以一切言说无实。一切假名无实。一切心识但随妄念不可得故。不可言说真实理中。不离三相故。虚假之相。如实之法极相违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者。第二转言遣执著之过。谓愚众生作如是执。远离三相圆满三德体真如理。虽无假相而有实相。自然常住决定实有。由如是计堕于常边无出离时。是故为遣如是见故。言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者。直示真如无相之因缘。谓诸言说极于真如更莫超过。既绝言说。岂得有相无言。故得因言遣言而已。于是能遣如如如说。所遣四种虚妄言说。大本维摩诘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语鸠那阿筏陀多言。我等诸大众。皆悉各各随所自乐。宣说八千一种向不二门。如宜维摩诘为我等大众。离言说言说说非不二不二。除遣假说之垢。于是维摩诘默然无所说。尔时文殊赞维摩言。善哉善哉居士。如言说如如耳听如。善哉善哉斯乃真实不二法门。斯乃真实不二法体故。已说直诠真体门。次说解释名字门。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者。约真释名。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者。约如释名。此文明何义。所谓显示无有断证智故。此义云何。谓断道起必因治障。不能自起。而真体中。无有染法而可除遣故。无有能治之断道。所以者何。以无有一一法而非真体故。复次若有障智随心高下。应可建立一切位地。而如体中。无有分位而可建立故。无有能立之方便所以者何。以无有一一法而非如体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者。总结所上说故。
    已说根本体性真如门。次说发起问答决疑门。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者。生疑致问。问者依何等句发何等疑。所谓依不可说不可念句故。发难随顺之疑。依第二转言句故。发难得入之疑。于是随顺之句直疑其因。得入之句直疑其果。所以者何。善巧言说生长闻慧随顺方便。闻所成慧生长思慧随顺方便。思所成慧生长修慧随顺方便。一切善教极于言说。一切三慧尽于念法。若无言说则无三慧。若无三慧则无万行。而真如法不可说故无有言教。不可念故则无三慧。无三慧故无以成就十地万行。诸众生等以何为依渐渐进修。如是疑故。作问而言云何随顺。行因能起果德所起。若无起因则无能入。若无能入不得所入。能入谓金刚心。所入谓金刚地而已。无因以何为门。证入于如来萨婆若海中。如是疑故。作问而言而能得入。如是二问依生灭门疑真如门。谓有众生作如是疑。如生灭门中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备足因行圆满果德。真如门中亦复如是。岂不可说拨加行善。不可念诽五等位。今举此意发如是问。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说念名为得入者。如其次第决彼二疑。所谓随顺自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生灭随顺。二者真如随顺。生灭随顺中而有其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向上随顺。二者向下随顺。向上随顺者。从信乃至金刚。能为菩提果随顺方便故。向下随顺者。从自性净妙藏乃至第一念信。能为耶耶地随顺方便故。所言向上随顺者。因无常音声言说。生长无常之闻慧。因无常之闻慧。生长无常之思慧。因无常之思慧。生长无常之修慧。因无常之修慧。生长无常之行德。是名向上。所言向下随顺者。因常之行德。生长常之修慧。因常之修慧。生长常之思慧。因常之思慧。生长常之闻慧。因常之闻慧。生长常之言说。是名向下。如是二门同时具足无有前后。障智别相至于文处自当显说。真如门中作如是说。不可说者。以无有常无常之音声言说故。不可念者。以无有常无常之三慧故。非无自门之言说及念。作如是说不可说不可念。以此义故。不可以异门难异门。此有故彼有。彼有故此有。若尔真如门中言说及念何等相耶。谓有言说。非常音声非无常音声。谓无能说可说如如如说。复次有念。非常三慧非无常三慧。谓无能念可念寂灭寂静念。所以者何。真如门中无有往向。杂乱住故。云何名为真如随顺。谓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常说说无无常说说。无能说说无可说说。是名为随顺于真如音声。若与此相违。是名为颠倒于真如音声。复次若知一切法虽念。无常慧念无无常慧念。无能念念无可念念。是名为随顺于寂灭寂静念。若与此相违。是名为颠倒于寂灭寂静念。已说随顺相。次决得入疑。此中有二。云何为二。一者生灭得入。二者真如得入。生灭得入中而有其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向上得入。二者向下得入。言向上得入者。即金刚地。言向下者。则耶耶地。须随顺句应审观察。真如得入者。则自所依。以何得入。谓是杂位。云何得入。谓离说念。离何等说念耶。谓真如门俱非言说及俱非念。是故说言若离说念名为得入。第一转言得成就故。第二转疑决断理明。
    已说发起问答决疑门。次说假说开相真如门。此中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真如门。二者如实不空真如门。如实空者。如如体中。过于恒沙一切染法。皆悉空空无所有故。如实不空者。如如体中。过于恒沙一切净法。皆悉具足无所少故。如是二门随一一具不相舍离。于是应诵玄理颂言。如彼颂言。
    远离三假相  圆满三实德
    以此因缘故  建立体真如
    远离四句相  圆满四法德
    以此因缘故  建立相真如
    一切过患行  三四相为本
    一切功德品  三四德为本
    以此因缘故  不增亦不减
    止于数量品  作如是安立
    今诵此颂本应持真如门。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者。是乱住证非往向证。
    已说心真如门。次说心生灭门。
    本曰。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论曰。此中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所依总相门。二者能依别相门。此中有二重。住思应观察。谓生灭门一心为依。生灭门摄觉义不觉义。梨耶为依故。先说初门。心生灭者者。唱上立故。依如来藏故者。所依一心。彼多一心亦名如来藏故。则是上心字下降建立异名故。有生灭心者。能依法门。谓生灭门故。今当依经如来藏门分明显示。如来之藏其数几有。今如来藏何所摄耶。颂曰。
    如来藏有十  契经异说故
    此中如来藏  与行与相摄
    论曰。如来藏有十种。于契经中别别说故。云何为十。一者大总持如来藏。尽摄一切如来藏故。诸佛无尽藏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文殊。有如来藏。名曰大宝无尽殊胜圆满陀罗尼。尽摄诸藏无所不通无所不当。圆满圆满平等平等。一切所有诸如来藏。无有以此非为根本。何以故此如来藏。如来藏王如来藏主。如来藏天如来藏地。以此义故。名曰大宝无尽殊胜圆满陀罗尼如来藏故。此经文明何义。所谓显示陀罗尼藏所依总相。余契经中诸如来藏能依别相故。以何义故名如来藏。谓摄持故。二者远转远缚如来藏。一清一满故。实际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子如来藏者。唯有觉者唯有如如。离流转因离虑知缚一一白白。是故名为如来之藏故。此经文明何义。所谓显示真如门一心。无有惑因无有觉因。无有惑果无有觉果。一真一如唯有净妙如来体故。以何义故名如来藏。谓无杂故。三者与行与相如来藏。与流转力法身如来令覆藏故。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如来藏者。为善不善因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犹如伎儿故。此经文明何义。所谓显示生灭门一心。于惑与力于觉与力。出现生死涅槃之法。譬如非幻幻人于诸幻事。随其所应与力用故。以何义故名如来藏。谓令覆故。四者真如真如如来藏。唯有如故。真修契经中作如是说。如理如理如来藏。非建立非诽谤。非常非无常。非正体智之所证得。亦非意意识之所缘境界。何以故。唯有理理无彼彼故。此经文明何义。所谓显示真如门中性真如理。唯理自理非智自理故。以何义故名如来藏。谓无他故。五者生灭真如如来藏不生不灭被生灭之染故。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愚痴凡夫不觉不知。执著诸法刹那不住。堕在邪见而作是言。无漏之法亦刹那不住。破彼真如如来藏故。复次大慧。金刚如来藏如来证法。非刹那不住。大慧。如来证法若刹那不住者。一切圣人不成圣人故。此经文明何义。所谓显示生灭门中性真如理。远离无常之相不生不灭之法故。以何义故名如来藏。谓被染故。六者空如来藏。一切诸空覆藏如来故。胜鬘契经中作如是说。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故。此经文明何义。所谓显示生灭门中一切染法。隐覆自相本觉无量性功德故。以何义故一切染法总名为空。所谓一切染法幻化差别。体相无实作用非真故名为空。而能隐覆法身如来实德真体。是故名为如来之藏。从能藏染立其名故。七者不空如来藏。一切不空被空染故。胜鬘契经中作如是说。世尊不空如来藏。过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故。此经文明何义。所谓显示生灭门中自相本觉。备过恒沙一切功德。被过恒沙一切染法之所染故。以何义故一切净法总名不空。所谓一切净法自体中实作用胜妙。远离虚假超越巧伪。故名不空。被染之覆名如来藏。于出现时名为法身。于隐覆时名如来藏故。从所藏净立其名故。八者能摄如来藏。无明藏中自性净心。能摄一切诸功德故。不增不减契经中作如是说。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此法如实不虚妄不离不脱智不思议法。无始本际来。有此清净相应法体故。此经文明何义。所谓显示一切诸众生自性清净心。从无始已来具足三智圆满四德无所阙失故。以何义故名如来藏。由颠倒心不知不觉故。从能所净立其名故。九者所摄如来藏。一切染法无明地藏。既乃出离圆满觉者为所摄故。不增不减契经中作如是说。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此本际离脱不相应。烦恼缠不清净法。唯有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故。此经文明何义。所谓显示始觉满佛。断一切障具一切智。智明为外障闇为内。一切染法智所摄持故。以何义故名如来藏。谓摄持故。十者隐覆如来藏。法身如来烦恼所覆隐没藏故。不增不减契经中作如是说。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则是一切诸法根本。备一切法具一切法。于世法中不离不脱故。此经文明何义。所谓显示多一心体。等于法界遍于三际。具足圆满染净诸法。无所不通无所不至故。复次显示随缘门中自性净心。于染法中隐藏沉没。法身如来未出现故。是名为十。如是十中今如来藏。与行与相已说如来藏门。次说阿梨耶识门。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者。略去分名建立满名。虽义具足言未足故。此中所说不生不灭及与生灭。各何等法分际云何。颂曰。
    总摄诸无为  名为不生灭
    总摄诸有为  故名为生灭
    论曰。总摄一切无为法故。是故名为不生不灭。不生不灭诸无为法之总相故。总摄一切有为法故。故名生灭。生灭之言诸有为法之总相故。如是有为无为二法各有几数。何等名字。颂曰。
    无为虽无量  略说有四种
    谓真如本觉  始觉与虚空
    有为虽无量  略说有五种
    谓根本无明  及与四相品
    论曰。无为法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真如无为。二者本觉无为。三者始觉无为。四者虚空无为。是名为四。有为法有五种。云何为五。一者根本无明有为。二者生相有为。三者住相有为。四者异相有为。五者灭相有为。是名为五。且四无为以何为体。有何等用。颂曰。
    依各有二种  所谓通及别
    如体用亦尔  随释应观察
    论曰。真如无为有二所依。云何为二。一者通所依。非有为非无为一心本法以为体故。二者别所依。生灭门内寂静理法以为体故。本觉无为有二所依。云何为二。一者通所依。非有为非无为一心本法以为体故。二者别所依。生灭门内自然本智以为体故。始觉无为有二所依。云何为二。一者通所依。非有为非无为一心本法以为体故。二者别所依。生灭门内随他起智以为体故。虚空无为有二所依。云何为二。一者通所依。非有为非无为一心本法以为体故。二者别所依。生灭门内无所有事以为体故。是名二依。复次真如无为有二种用。云何为二。一者通用。一切诸法令出生故。二者别用。平等之性令不失故。本觉无为有二种用。云何为二。一者通用。不守自性故。二者别用。不转变故。始觉无为有二种用。云何为二。一者通用。随妄转故。二者别用。对治自过故。虚空无为有二种用。云何为二。一者通用。欲有令有故二者别用。空无之性令不失故。是名二用。此中所说通谓他义别谓自义。依此二言应广观察。种种别相至于文处自当显说。五种有为以何为体。有何等用。颂曰。
    依各有二种  所谓通及别
    如体用亦尔  随释应观察
    论曰。根本无明有为有二种依。云何为二。一者通依。非有为非无为一心本法以为体故。二者别依。生灭门内大力住地以为体故。生相有为有二种依。云何为二。一者通依。非有为非无为一心本法以为体故。二者别依。生灭门内细分染法以为体故。住相有为有二种依。云何为二。一者通依非有为非无为一心本法以为体故。二者别依。生灭门内粗分染法以为体故。异相有为有二种依。云何为二。一者通依。非有为非无为一心本法以为体故。二者别依。生灭门内粗分染法以为体故。灭相有为有二种依。云何为二。一者通依。非有为非无为一心本法以为体故。二者别依。生灭门内粗分染法以为体故。是名二依。复次根本无明有二种用。云何为二。一者通用。能生一切诸染法故。二者别用。随所至处作碍事故。生相有为有二种用。云何为二。一者通用。于上下中与其力故。二者别用随所至处作碍事故。如说生相住异亦尔。灭相有为有二种用。云何为二。一者通用。于上及自与其力故。二者别用。能作碍事故。是名二用。种种别相至于文处自当显说。以何义故作如是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通以一心而为其体。于契经中如是说故。何等契经。谓道智经。云何说耶。于彼经中作如是说。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阿梨耶识。具一切法备一切法。过于恒沙过于恒沙。如是诸法以谁为本生于何处。佛言如是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生处殊胜不可思议。何以故。于非有为非无为处。是有为法是无为法而能生故。文殊师利又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非有为非无为处。佛言非有为非无为处者。所谓即是一心本法。非有为故能作有为。非无为故能作无为。是故我说生处殊胜不可思议。复次善男子。譬如庶子有二所依。一者大王。二者父母。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各有二依。谓通达依及支分依。复次善男子。譬如一切草木有二所依。一者大地。二者种子。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各有二依。谓通达依及支分依。乃至广说故。与和合者。即是开示能熏所熏之差别故。云何开示。所谓显示染净诸法。有力无力互有胜劣故。今当作二门分明显说。云何为二。一者下转门。二者上转门。生灭门中不出此二。如是二门云何差别。颂曰。
    诸染法有力  诸净法无力
    背本下下转  名为下转门
    诸净法有力  诸染法无力
    向原上上转  名为上转门
    论曰。由染净诸法互有胜劣故。二种转门得成而已。今当先说初下转门根本无明以何等法而为所熏于何时中而作熏事。颂曰。
    所熏有五种  谓一法界心
    及四种无为  非初非中后
    取初中后故  如契经明说
    论曰。根本无明以五种法而为所熏。谓一法界及四无为。熏一法界其相云何。颂曰。
    一种法界心  有二种自在
    谓有为无为  是根本无明
    依于初自在  而能作熏事
    论曰。一法界心有二种自在。云何为二。一者有为自在。能为有为法而作依止故。二者无为自在。能为无为法而作依止故。根本无明依初自在能作熏事。非后自在。中实契经中作如是说。根本无明熏自所依分际之量。非他所依故熏真如法其相云何。颂曰。
    真如无为法  有二种作用
    所谓通及别  如前决择说
    是根本无明  依于初作用
    而能作熏事  余无为亦尔
    论曰。真如无为有二种用。谓通及别。如前所说。根本无明依初作用能作熏事。非后作用。如说真如余三无为亦复如是。皆依初用非后用故。作熏事时量。非初亦非中后。取初中后故。本智契经中作如是说。大力无明作熏事时。初及中后一时具取。而非别取故。此中所说能熏所熏以何义故名言为熏。谓能引彼法。而合自体不相舍离。俱行俱转故名能熏。又能彼法不作障碍。若随若顺不逆违故。名为所熏。谓五有为法。能熏四种无为法及一法界心。所熏五法随来。而与五能熏共会和合同事俱转。是故说言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如大无明一心本法为通依故。依初自在作熏习事。四相有为应如是知。如大无明依四无为通达作用能作熏事。四相有为应如是知。如是等义至自决择其理分明。非一非异者。即是开示有为无为同异差别故。云何开示。所谓显示一法界心无为自在。四种无为别事作用。与一法界心有为自在。四种无为通达作用不同理故。名为非一。为欲显示受能熏染法一法界心有为自在四种无为通达作用。与能作熏事五种有为不异理故。名为非异。复次所熏净法与能熏染法。各差别故名为非一。能熏所熏俱一心作。无有他故名为非异。名为阿梨耶识者。总结圆满字。
    已说下转门。次说上转门。若欲成立此上转门。更应安置经本之辞。所谓楞伽王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世尊告大众言。诸佛子我念往昔。于出时中我来依他。于入时中他来依我故。此经文明何义。谓显示二转故。云何显示。谓于出时中我来依他者。即是下转。于入时中他来依我者。即是上转。此义云何。我谓则是真如本觉如来藏佛故。来谓受熏之义故。依他者背自本觉依无明他故。依此经文作解释故。是故说言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则是下转门。若欲成立上转门者。可言生灭与不生不灭和合。以此义故玄理论中则存斯词。马鸣菩萨本阿世耶。比来次第分明显了。举一兼一影示而已。是故无有阙失过咎。上转门义于对治分其理自明。已说上转门。次说该摄安立门。诸识差别其数几有。何等契经中各说几种识。颂曰。
    牟尼大觉尊  一代圣说中
    总集有十种  各异说契经
    谓一种为始  十种而为终
    归本等契经  分明显说故
    论曰。凡集一代诸圣说中异说契经。总有十种。谓从一种识乃至十种识。云何为十种差别经。一者立一种识总摄诸识。此中有四。云何为四。一者立一切一心识总摄诸识。所谓以一心识遍于二种自在无所不安立故。一心法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文殊师利承佛威神之力。即白佛言。世尊说几种识。体相如何。当愿为我分别开示。尔时世尊告文殊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为诸大众当问此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解说。于是文殊白佛言。善哉世尊愿欲乐闻。佛告文殊言。我唯建立一种识。所余之识非建立焉。所以者何。一种识者多一一识。此识有种种力。能作一切种种名字。而唯一识终无余法。是故我说建立一种识。所余之识非建立焉故。二者立阿梨耶识总摄诸识。所谓以阿梨耶识。具足障碍义无障碍义无所不摄故。阿梨耶识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观自在菩萨即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通达总相识。以何义故名为总相。佛告观自在菩萨言。所言通达总相识者。即是阿梨耶识。此识有碍事及非碍事。具一切法备一切法。譬如大海为水波等作总相名。以此义故名为总相故。三者立末那识总摄诸识。所谓以末那识具足十一种义无所不摄故。显了契经中作如是说。种种心识虽有无量。唯末那转无有余法。所以者何。是末那识具足十一义。无所不作故。四者立一意识总摄诸识。所谓以意识有七种转变自在。随能作其事故。七化契经中作如是说。譬如幻师唯是一人。以幻术力变化七人。愚人见之谓有七人。而智者见唯有一人无余七人。意识幻师亦复如是。唯是一识能作七事。凡夫见之谓有七事。而觉者见唯有意识无余七事故。是名建立同一种识四种契经。二者立二种识总摄诸识。云何为二。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识。阿梨耶识者。总举业转现三识故。意识者。总举七种转识故。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广说有八种识。略说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了别识。二者分别事识。乃至广说故。三者立三种识总摄诸识。云何为三。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末那识。三者意识。阿梨耶识者。总举三相识故。末那识者。直意根故。意识者。总举六种转识故。慈云契经中作如是说。复次敬首广说有十种识。总说有三种识。何者为三。一者细相性识。二者根相性识。三者分离相性识。乃至广说故。四者立四种识总摄诸识。云何为四。谓前三中加一心识故。无相契经中作如是说。识法虽无量不出四种识。云何为四。一者所依本一识。二者能依持藏识。三者意持识。四者遍分别识。乃至广说故。五者立五种识总摄诸识。云何为五。谓前四中加随顺遍转识故。大无量契经中作如是说。复次有识。非彼彼识摄。遍于彼彼识。所谓随顺遍转识故。六者立六种识总摄诸识。云何为六。所谓眼等五种别识。及第六意识故。四圣谛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树王。我为小根诸众生故。以密意趣作如是唱。但有六识无有余识。而实本意。为欲令知六种识中具一切识。于大众中作如是唱故。七者立七种识总摄诸识。云何为七。谓前六中加末那识故。法门契经中作如是说。复次文殊师利识法有七种。云何为七。所谓六识身及末那识。如是七识或一时转或前后转。复次第七识有殊胜力故。或时造作持藏之用。或时造作分别之依故。八者立八种识总摄诸识。云何为八。谓前七中加阿梨耶识故。道智契经中作如是说。心王有八。云何为八。一者眼识心王。乃至八者异熟报识心王。种种识法不出此数故。九者立九种识总摄诸识。云何为九。谓前八中加唵摩罗识故。金刚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无住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以何利转。而转众生一切情识入唵摩罗。佛言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唵摩罗故。十者立十种识总摄诸识。云何为十。谓前九中加一切一心识故。法门契经中作如是说。心量虽无量而不出十识。乃至广说故。是名十种异说契经。如是十种于宝册中云何该摄。云何安立。颂曰。
    于本论虽明  今更作重释
    将契经散文  属斯论总言
    论曰。于本论中。虽分明说。而今为钝更作重释。将契经文属当论言。所谓一心法契经中。总所建立一切一心识。摩诃衍论一法界摄。义如前说。阿梨耶识契经中。总所建立阿梨耶识。摩诃衍论总阿梨耶摄。所以者何。于本论中作如是说。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故。显了契经中。总所建立大末那识。摩诃衍论总末那摄。所以者何。于本论中作如是说。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乃至广说故。七化契经中总所建立同一意识。摩诃衍论一分意识摄。说相虽阙具密意故。于本论中作如是说。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乃至广说故。如是如是彼彼诸经。随应当处应如如配。已说该摄安立门。次说藏识剖字门。阿梨耶识名字差别其数几有。契经异说其相云何。何等字义属何等处。颂曰。
    有十阿梨耶  契经异说故
    摩诃键怛摽  键阿尸伽罗
    白白唵摩罗  黑白唵摩罗
    羯罗罗键摩  缚多提键摩
    奢呵那键摩  婆阿叉尼罗
    白白迦萨罗  黑白迦萨罗
    如是十种识  摩诃衍论中
    分明显说故  随应各配属
    论曰。阿梨耶识总有十种。所以者何。于契经中别别说故。云何为十。一者名为大摄主阿梨耶识。所谓即是总相大识。义如前说。二者名为根本无明阿梨耶识。所谓根本无明别立。以为阿梨耶故。十种妄想契经中作如是说。刹奢只多提王识。直是妄法。不能了达一法界体。一切染法阿梨耶识以为根本。出生增长无断绝时。若无提王识。黑品眷属永无所依不能生长故。此阿梨耶识当何决择摄。于本论中作如是说。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乃至广说故。三者名为清净本觉阿梨耶识。所谓自然本智别立。以为阿梨耶故。本觉契经中作如是说。自体净佛阿梨耶识。具足无漏圆满功德。常恒清净常恒决定。无受熏相无变异相。智体不动具足白品。是故名为独一净识故。此阿梨耶识当何决择摄。于本论中作如是说。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乃至广说故。四者名为染净本觉阿梨耶识。所谓不守自性陀罗尼智。别立以为阿梨耶故。本因缘起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光严童子即白佛言。尊者以何因缘故。难入未曾有会中作如是说。随他缘起陀罗尼智名。为楞伽王识。云何名为楞伽王。以之为喻示彼缘起陀罗尼智。于是尊者告光严童子言。此楞伽王常在大海摩罗山中。率十万六千鬼神之众以为眷属。如是诸眷属皆乘化宫殿游于诸刹。皆悉承赖彼楞伽王。方得游行。所谓诸鬼神众作如是言。我等神众无有威德无有气力。于诸所作无有其能。如宜大王。我等众中与堪能力。彼楞伽王即随其时与殊胜力。不相舍离而共转故。谓楞伽王虽非分身。而能遍满诸神众中。各各令得全身之量。于一切时于一切处共转不离。不守自性智亦复如是。能受一切无量无边烦恼染法鬼神众熏。不相舍离而俱转故。以此因缘故。我难入会中作如是说。随转觉智名为楞伽王识故。此阿梨耶识当何决择摄。于本论中作如是说。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乃至广说故。五者名为业相业识阿梨耶识。所谓根本业相及与业识。别立以为阿梨耶故。本性智契经中作如是说。阿梨耶识无能了作无所了作。不可分析不可隔别。唯由精动隐流义故。名为键摩故。此阿梨耶识当何决择摄。于本论中作如是说。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六者名为转相转识阿梨耶识。所谓能见境界之相及与转识。别立以为阿梨耶故。大无量契经中作如是说。阿梨耶识有见见转无见见起故。此阿梨耶识当何决择摄。于本论中作如是说。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故。七者名为现相现识阿梨耶识。所谓境界之相及与现识。别立以为阿梨耶故。实际契经中作如是说。别异别异现前地转。相异相异具足行转。是故名为阿梨耶识。复次此阿梨耶识。真是异熟无记之法。净白相故或名成就故。此阿梨耶识当何决择摄。于本论中作如是说。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故。八者名为性真如理阿梨耶识。所谓正智所证清净真如。别立以为阿梨耶故。诸法同体契经中作如是说。有识是识非识识摄。所谓如如阿梨耶识故。此阿梨耶识当何决择摄。所谓清净般若质境真如摄故。九者名为清净始觉阿梨耶识。所谓本有清白始觉般若。别立以为阿梨耶故。果圆满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菩提树王言。自然始觉阿梨耶识。当常不离清净本觉。清净本觉当常不离始觉净识。随是彼有。随彼是有。或非同种或非异种故。此阿梨耶识当何决择摄。于本论中作如是说。本觉义者对始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故。十者名为染净始觉阿梨耶识。所谓随缘始觉般若。别立以为阿梨耶故。果圆满契经中作如是说。复次树王。如始觉净识及白净本觉。说染净始觉阿梨耶识。不守自性缘起本觉。亦复如是故。此阿梨耶识当何决择摄。于本论中作如是说。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原故名究竟觉。不觉心原故非究竟觉。乃至广说故。如是等义至自决择自当备演。十种末那六种意识。于后文中随次释故。今略而已。已说藏识剖字门。分相门。次说总识摄生圆满门。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者。而总显示本识殊胜圆满相故。此义云何。所谓具足二种圆满故。云何为二。一者功德圆满。二者过患圆满。功德圆满者。觉义字句。能摄一切无量无边过于恒沙不离不断诸功德故。能生一切无量无边过于恒沙不离不断。诸功德故。过患圆满者。不觉义字句。能摄一切无量无边过于恒沙若离若脱诸过患故。能生一切无量无边过于恒沙若离若脱诸过患故。如是种种摄生熏习差别之相。至彼别相决择分中。分明显示。
    释摩诃衍论卷第二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