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卷上
    广弘明集第二十七卷上
    诫功篇序
    夫群生所以久流转生死海者。良由无戒德之舟楫者也。若乘戒舟鼓以慈棹。而不能横截风涛远登彼岸者。无此理也。故正教虽多一戒而为行本。其由出必由户。何莫由斯戒矣。是以创起道意先识斯门。于诸心境筹度怀行。其状如何。故论云。夫受戒者慈悲为务。于三千界内万亿日。月上至非想下及无间。所有生类并起慈心不行杀害。或尽形命或至成佛。长时类通统周法界。此一念善。功满虚空。其德难量。惟佛知际。不杀既尔。余业例然。由斯戒德故能远大。所以上天下地幽显圣贤。莫不凭祖此缘用为基趾。经不云乎。戒如大地。生成住持。出有心发。是曰生也。圣道良资。是曰成也。法延六万。是曰住也。保任三业。是曰持也。诸余善法盖阙此功。有入此门便称圣种。乖斯妄立是谓凡流。长没苦海出济无日。自法移东夏千龄过半。在魏嘉平方闻戒法。自尔迄今道俗流布。然大圣垂教知机厥先故使俗士宪章则有具有缺。道人律仪有小有大。所以五戒八戒随量制开对境无非。戒科约分任其力用。是谓接俗之化。不可定其时缘。出家据道异于俗流。备足时缘无开阶级。虽复位分大小。两学就行齐均上下。五众约过品类乃殊。结正同存一戒。戒者警也。常御在心。清信所存闻诸视听。故撮举数四。知奉法之有人焉梁代弘明集诫功篇录唐广弘明集诫功篇录(二十七)晋沙门释慧远与刘遗民书梁元帝与萧咨议等书梁简文与湘东王书陈律师昙瑗与朝士书陈沙门释慧津与瑗律师书(并答)隋炀帝与智者顗禅师书隋炀帝受菩萨大戒文隋智者师与炀帝书唐终南山释氏统略齐文宣净行法门。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晋庐山释慧远
    彭城刘遗民。以晋太元中。除宜昌柴桑二县令值庐山灵邃。足以往而不反。遇沙门释慧远。可以服膺。丁母忧去职入山。遂有终焉之志。于西林涧北。别立禅坊。养志闲处。安贫不营货利。是时闲退之士轻举而集者。若宗炳张野周续之雷次宗之徒。咸在会焉。遗民与群贤游处。研精玄理。以此永日。远乃遗其书曰。每寻畴昔游心世典。以为当年之华宛也。及见老庄便悟名教是应变之虚谈耳。以今而观。则知沉冥之趣。岂得不以佛理为先。苟会之有宗。则百家同致。君诸人并为如来贤弟子也。策名神府为日已久。徒积怀远之兴。而乏因籍之资。以此永年。岂所以励其宿心哉。意谓六斋日。宜简绝常务专心空门。然后津寄之情笃。来生之计深矣。若染翰缀文。可托兴于此。虽言生于不足。然非言无以畅一诣之感。因骥之喻。亦何必远寄古人。于是。山居道俗日加策励。遗民精勤偏至。具持禁戒宗张等所不及。专念禅坐始涉半年。定中见佛。行路遇像佛于空现光照天地皆作金色。又披袈裟在宝池浴。出定已请僧读经。愿速舍命。在山一十五年。自知亡日。与众别已都无疾苦。至期西面端坐。敛手气绝。年五十有七。先作笃终诫曰。皇甫谧遗论佩孝经。示不忘孝道。盖似有意小儿之行事。今即土为墓。勿用棺椁。子雍从之。周续之等。筑室相次。各有芳绩。如别所云。
    与萧咨议等书。
    梁元帝
    盖闻。圆光七尺。上映真珠之云。面门五色。旁临珊瑚之地。化为金案。夺丽水之珍。变同珂雪。高玄霜之彩。岂不有机则感。感而遂通。有神则智。智而必断。故碧玉之楼升堂未易。紫绀之殿入室为难。必须五根之信以信为首。六度之檀以檀为上。故能舍财从信去有即空。率斯而谈。良可知矣。窃以瑞像放光倏将旬日。蹈舞之深形于寤寐。抃跃之诚结于兴寝。稍觉十字之蒸。嗤何曾之馔。五鼎之味笑主偃之辞。鼋羹麟脯空闻其说。羊酪猩唇曷足云也。困于酒食。未若过中不餐。螺蚳登俎。岂及春蔬为净。欲吾子三日洁斋。自寅至戌一中而已。自有米如玉锐盐类虎形。云梦之芹辽东之藻。十斤之梨千树之橘。青笋紫姜固栗霜枣适口充肠无索不获。八功德水并入法流。四王俱至偕让弘道。同志为友。岂不盛欤。萧绎疏。
    答湘东王书。
    梁简文
    十八日晚。于华林合外省中。得弟九月一日书。甚慰悬想。秋节凄清比如常也。州事多外无足疲劳。濠梁之气不异恒日。差尽怡悦时有乐事。游士文宾比得谈赏。终宴追随何如近日。注汉功夫转有次第。思见此书有甚饥惄。吾蒙受菩萨禁戒簉预大士。此十二日便于东城私忏。十七日旦早入宝云。璧门照日铜龙吐雾。红泉含影青莲吐芳。法侣成群金山满座。身心快乐得未曾有。昨旦平等寺法会。中后无碍受持。天仪临席晬容亲证拜伏虽多疲劳顿遣。剃顶之时此心特至。心口自谋并欲剪落。无疑马援遣虱之谈。不辞应氏赤壶之讽。僧琎典议不异昔日。竟日问琎殊均子路。探钩取名名曰因理。皇情印可今便奉行。昨脯后方还所住。徐擒庾吾羌恒日夕镜远在直时来。左右但不得倜傥殊异。盘桓之时稍习节文。欲避酒泉之职。尹王相去。既尔弥申款对。临汝[色-巴+(厂@矢)]比多属疾。来宫小稀。其间信使差得不简晔。兼詹事暕为洗马时申话言数语。论辨向之。侯东抚复成离阔。衡山九嶷寻应引迈。临岐有叹望水兴嗟。但吾自至都已来。意志忽恍。虽开口而笑。不得真乐。不复饮酒垂二十旬。次公醒狂自成无理。知耆艾数信述吾经过。适忆途遵江夏路出西浮。日月易来已涉秋暮。而韦述有长沮之弊。必笑之灾。术异葛仙形均荀序。第复资其粮饩。特为经营。转祸为福事均北叟。分别已来每增慨忆。叹因月积想逐时旋。每有西卸事同抚[月  坒]。相见之期未知何日。瞻言玉岭静对金关。怀劳之深未常弭歇。善自保惜。反此不多。纲疏。
    与梁朝士书。
    瑗律师
    光宅寺昙瑗白。窃惟至人垂诲各赴机权。故外设约事三千。内陈律仪八万。诚复楷训异门无非惩恶。孔定刑辟以诘奸宄。释敷羯磨用摈违法。二圣分教别有司存。顷见僧尼。有事每越讼公府。且内外殊揆科例不同。或内律为轻外制成重。或内法为重外网更轻。凡情僶俯肆其阿便。若苟欲利己。则舍内重而附外轻。若在陷他。则弃内轻。而依外重。非唯秽黩时宰。便为顿乖理制。幸属明令公匡弼社稷和爕阴阳。舟楫大乘柱石三宝。遐迩向风白黑斯庆。贫道忝居僧例。颇曾采习毗尼。累获僧曹送事访律。详决寻佛具切诫。国有宪章。絓僧家诤执。未审依何折断。谨致往牒伫奉还旨。庶成约法永用遵模。释昙瑗呈。
    与瑗律师书(并答)
    释慧津
    慧津和南窃闻寻师万日以礼见知。而津伏奉未淹。过蒙优接。昔邹阳上书。乃可引为上容。宋玉陈赋则赐以良田。且复康会来吴。才堪师表。摩腾入汉。行合律仪者哉。故知道寄人弘。德不孤立。俦今访古并非其例。岂可虚佩宠灵坐安隆渥。便是名踰分外誉超身表。但法轮初启。请业者如云。非直四海同风天下慕义。遂令负笈之徒排肩自远。归仁之士继踵来仪。华阴成市曾何足云。举袂如帷。岂得独高前代。况乃阐禅定之初门。开智慧之灯炬。信实倾河倒海宣说不穷。先进者陷于金城。后生者摧其利齿。可号熏修戒善。能令十地璎珞守持身行。则使八正庄严允穆圣凡协和幽显。加有怀铅握锥之好。聚萤流麦之勤。或剖蚌求珠。开河出宝。而慧津一分无取。内外靡闻。学谢悬钟言惭散粉。同斯曲木空厕直兰。类此蒹葭谬参玉树。乃知沧溟汪濊。不待豪滴之珠。华岳穹崇。宁俟游尘之壤。譬兹秋凤如彼春林。坠独叶不预百枝。落一毛何关六翮。正言身名仰委触途凭累。区区寸诚喻如皎日。不意三边有务四郊多垒。致使亏替讲筵请益成废及言悲鲠宁可具披。所冀难静障除更敦咨受。不任恋结。行遣只承。慧津和南。
    瑗律师答。
    信来枉告良用怃然。余学惭技痒人非准的。中虽曾讲授不异管内窥天。岂足作范后昆踵武前哲。盖身疾弗瘳门人引去。一师盛业废而莫传。五十之年忽焉将至。长夜永怀惆怅何已。未有好事者日相请逼。遂以罢老复成自励。如法师数子本出名家。洛下奇才当今利齿。必欲探核论部任持律藏。方为美器日见绝尘。复有海表奇僧聚中开士。皆学无常师。不远而至访道质疑。足称一时之乐。不意胡兵犯跸虏马饮江。塔庙焚如义徒道殣。即日京华故老倚席不谈乃复爰访幽痾。令其训导久废无次。何以诲人。故乃荆棘生乎口中。雌黄谬于舌杪矣。煎水求冰未足为喻。伫能近顾方陈寸款。瑗白。
    隋炀帝于天台山顗禅师所受菩萨戒文。
    弟子基承积善生长皇家。庭训早趋贻教夙渐。福履攸臻妙机顿悟。耻崎岖于小径。希优游于大乘。笑息止于化城。誓舟航于彼岸。开士万行戒善为先。菩萨十受专持最上。喻立宫室先必基趾。徒架虚空终不能成。孔老释门咸资镕铸。不有轨仪孰将安仰。诚复能仁奉为和上。文殊冥作阇梨。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自近之远感而遂通。波仑罄髓于无竭。善财亡身于法界。经有明文非徒臆说。深信佛语幸遵时导。
    禅师佛法龙象。戒珠圆净定水清澄。因静发慧安无碍辩。先物后己谦挹成风。名称远闻众所知识。弟子所以虔诚遥注命楫远迎。每虑缘差值诸留难。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云雾即销烦恼。以年月日。于扬州金诚设千僧会。敬受菩萨戒。戒名为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归宗奉极作大庄严。同如来慈普诸佛爱等视四生犹如一子。云云。既受戒己。便举法名。詺帝为总持菩萨也。帝顶受已白曰。大师禅慧内融导之以法泽。可奉名为智者。斯同梁高举约法师之徽号矣。
    天台智者禅师与炀帝书。
    文多不载备所撰续高僧传。
    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序。
    终南太一山释氏
    夫净住之来。其流尚矣。祖述法王开化道达之方。统引群生履信成济之务也。是以正法存没毕乘信毁之功。神用昏明终藉惰勤之力。窃开轮王兴运肇于有劫之初。法主膺期开于浊域之始。其故何耶。良有以也。谅由淳薄结于夙心。故使机感隆于视听。自教流震土六百余年。道俗崇仰其踪可悉。至于知机明略弘赞被时。垂清范于遗黎。导成规于得信者。斯文在斯。可宗镜矣。昔南齐司徒竟陵王文宣公萧子良者。崇仰释宗深达至教。注释经论钞略词理。掩邪道而辟正津。弘一乘而扬七众。世称笔海。时号智山。或通梦于独尊。谥天王之嘉称。或冥授于经呗。传神度之英。规其德难详辄从盖阙。以齐永明八年。感梦东方普光世界天王如来树立净住净行法门。因其开衍。言净住者。即布萨之翻名。布萨天言。净住人语。或云增进。亦称长养通道及俗俱禀修行。所谓净身口意。如戒而住。故曰净住也。子者绍继为义。以三归七众制御情尘善根增长绍续佛种。故曰净住子也。言净行法门者。以诸业净所以化行于世。了诸法门。故有性相差别。始于怀铅终于绝笔。凡经七旬两帙都了。遂开筵广第盛集英髦。躬处元座谈叙宗致。十众云合。若赴华阴之墟。四部激扬。同谒灵山之会。咸曰。闻所未闻。清心倾耳。故江表通德体道乘权。综而习之用开灵府。陈平随统被及关河。传度不亏备于藏部。后进学寡识昧。前修曾不披寻。任情抑断号曰伪经。相从捐掷。斯徒众矣。可为悲夫。余以暇景试括检之。文寔精华理存信本矣。故知今所学教全是师心。心何可师一至如此。是以智度论云。佛灭度后凡所制述弘赞佛经者。并号阿毗达磨。即十二部经之所摄也。圣教明诀理绝凡谋。但以初学或昧未能瞻及。辄又隐括略成一卷。撮梗概之贞明。摘扶疏之茂美。足以启初心之跬步。标后锐之前纵。又图而赞之广于寺壁。庶使愚智齐晓识信牢强。万载之道遐开。七众之基成立。敬而信者是称净行之人。宗而行之不亡净住之目。贻厥诸友知其意焉。
    净住子净行法。
    南齐文宣公
    皇觉辨德门第一。
    九十六种道而佛道为最上胜者。非无其义。夫立名所以表德。非德无以显名。有名未必具德。有德名非虚唱。是知名有真假。德有虚实。岂可道俗混同窃名假实而不辨析者乎。今睹殊教异轨分衢舛迹。未尝不有其名而阙其德。不无其称而求其用。是知有名无德者外道也。有德有名者佛道也。譬若济海托舟践途寄足。故经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辨事故。如是四弘六度俱称道场。藉如此之胜因。获若斯之妙果。所以解脱去其累般若穷其照。相好表其容法身显其德。语其至仁则三念齐想。言其自在则无畏独步。谈其累功则十力为用。仰其妙极则不共之法神通方便无量法门。洞达三世了照万有。卓然明显英圣超群。故号如来十号具足。既自觉于生死昏夜。又复起于未觉悟者。斯可谓有其名德无不苞。具其美德无不备。故知形端则影直。声雅则响和。未见貌丑鉴镜有悦目之华。体矬照水发溢群之观。书云。不登山无以知天之高。不测水无以知地之厚也。凡如斯之异学。皆漏于佛之大道矣。故经云。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有常乐我净。世间者有名无义。出世者有名有义。故六师结誓经。问佛名德。佛答云。
    最正觉自得。不染一切法。一切智无畏。自然无师保。至独无等伦。自获于正道。如来天人尊。一切智力具。
    今各既知至德有归邪正异趣。善恶分迳凡圣路隅。幸得信因果悟非常。顺智流入正道。诸贤并能悼川上之不追。悟交臂之潜往。病生灭之无穷。慕我净之恒乐。凡我咸已仰风餐化割爱辞荣。岂得不懔然增到形命相竞者乎。故当清和其性哀愍有形。等心存济以法惠施。不犯不取有求不逆。常志大乘内外相副。是名具足清净度门。
    辨德门颂。
    南齐秘书丞王融
    紫实昧朱。狂斯滥哲。舛迳扬鏕。分源竞枻。丽景或幽。澄舒每缺。水激波生。烟深火灭。情端徒总。理向空蔽。不有明心。谁驱圣辙。
    开物归信门第二。
    如来愍念众生爱同一子。何常不以善权方便弘济益之津乎。所以垂形丈六表现灵仪。随方应感法身匪一。及其金容托体相好庄严。显发众生欣乐瞻睹。行则大千震动众魔慑伏。住则洞达诸定外道归化。坐则演示方等释梵咨仰。卧则开一实道三乘禀德。言则三涂静苦。笑则四生受乐。闻声者证道。见形者解脱。当此之时。岂不盛哉。今者虽禀精灵昏惑障重。进不睹分卫国城。退不闻八音辩说。将由罪业深厚烦恼牢固。非惟恐不见前佛后佛来圣近贤。深忧恶道无由可绝。发如此意。实有切情之悲。运如是想。不觉痛心之苦。岂容顺默使流晏安苦海沉沦沸火而不自拔者乎。当须慷慨懔厉挫情折意生增上心。忏悔灭罪去诸尘累。乃可归信。自不坚强其志亡身舍命捍劳忍苦衔悲恻怆者。将恐烦恼炽火无由而灭。无明重闇开了未期。譬如牢狱重囚具婴众苦抱长枷穿大械。带金钳负铁锁捶扑其躯。脓疮秽烂周遍形骸。臭恶缠匝而欲以此状求见国主贵臣。虽复一心无怠恳诚嘉到。恐升高殿践玉筵。亦无由而果。假令愍念欲睹为难。何以故。以其具诸罪恶不离苦具故。若去枷脱锁洗垢严服。王不我碍自然而现。今欲归信亦复如斯。将见如来相好光明者。先当净身口意洗除心垢。六尘爱染永灭不起。十恶重障净尽无余。业累既除表里俱净。方可运明想于迦维。标清心于宝刹。去诸尘劳入归信门。必然仰睹法身无碍。如囚脱枷锁自然见于王。我今除烦恼亦必睹诸佛。若不如是虽复殷勤倍切。直恐障碍难通。岂可不五体投地如太山崩一心归信无复疑想。奉为至尊皇太子七庙圣灵龙神八部一切剧苦众生。敬礼十方一切三世诸佛。求哀忏悔。既悔已后。常行柔软调和心堪受心不放逸心寂灭心真正心不杂心无贪吝心胜心大心慈悲安乐心善欢喜心度一切心守护众生心无我所心如来心。发如是等广胜妙心。专求多闻修离欲定。奉戒清净念报恩德。常怀悦豫不舍众生。
    归信门颂。
    生浮命舛。识网情违。业云结影。慧日潜晖。逶迤修道。极夜无归。登山小鲁。泛海难沂。参玟见璧。辩砾知玑。迷其未达。匪正何依。
    涤除三业门第三。
    身口意三祸患之首。故经云。有身则苦生。无身则苦灭。既知其患苦则应挫而灭之。灭苦之要莫过忏悔。忏悔之法。先当洁其心静其虑端其形整其貌恭其身肃其容内怀惭愧鄙耻外发。书云。礼无不敬。傲不可长。又曰。过而能改是谓无过。经云。于一切众生敬之如亲想。各自省其过。然后忏悔。众等从无始世界以来至于此生。由于身意造诸苦业。并缘愚痴多违至教。遂乃憍慢懈怠形用不恭。眠坐放逸行动轻傲。或入出僧坊登上堂殿。礼拜旋绕形不卑恭。或于父母师长上中下座善友知识前。服用不端动止乖法。非礼而观用违体制。或盗三宝财及亲属物一切他有。抄掠强夺。欺诳增减非分相凌。或淫劮恣纵。非时非处。罔隔禽兽。不避亲族。或造五逆水火焚浇。攻略坑陷加毒无罪。或[利-禾+京]劓刖刵考掠斫射。伤毁斩截残害剥裂。屠割炮烧煮炙烂瀹。诸如此罪。或为淫欲。或为财利。或为悭贪。或为痴我。无惭贤愚不愧圣达。今思此过若影随形。怖惧惭愧悲恻忏悔痛苦忏悔已。有相加害者。从今已去为真善友。生生相向以法示诲。愿十方佛特加摄念。悔身业障永更不造。
    次忏口业。此是患苦之门。祸累之始。书曰。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又曰。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一发荣辱之主。经云。不得离间恶口妄言绮语。谄曲华词构扇狡乱。故知有言之患招报实重。广如自爱经彰斯业相。又如经云。失命因缘尚不妄语。何况戏笑构扇是非。常以直心忏悔口业。
    次忏意业。意为身口之本。罪福之门。书云。检七情务九思。思无邪动必正。七情者喜怒忧惧憎爱恶欲者也。九思者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利思义。此皆所以洗除胸怀去邪务正。经云。不得贪欲嗔恚愚痴邪见。故知万恶川流事由心造。何以知其然。若瞥缘心起。故口发恶言。言由意显。便行重罪。今欲缄其言而正其身者。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故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辨。既心会于道。身过不遏而止。意顺于理。口失不防而灭。然身口业粗易可抑绝。意造细微难可豁尽。广如诸经说其相状。
    忏悔三业门颂。
    乐由生灭患以身全。业资意造。事假言筌。利衰毕倚。荣辱兹缠。燕骥匪蹑。周锴徒镌。惑端风绪。爱境旌悬。不勤一至。何阶四禅。
    修理六根门第四。
    经云。罪无定相。随因缘造。既是因缘而生。今亦随因缘而灭。前已忏其重恶。则三业俱明。又欲庄严容体。则须六根清净。固知心之驱役诸识。亦犹君之总策诸臣。故书云。君人者懔乎如朽索之御六马。言其畏敬御物不及于亡。验之此事晓然俱了。但以方境森然感发内外。更相因倚构接心识。故经云。心王若正则六臣不邪。须各惭愧制驭根识。如法句经心意品说。昔有道人。河边学道。但念六尘曾无宁息。龟从河出。水狗将啖龟。龟缩头尾四脚藏于甲中。不能得便狗去还出。便得入水。道人因悟。我不及龟。放恣六情。不知死至。轮转五道皆由意根。故须总明六根罪业。我从无始已来。眼根因缘随逐诸色。见胜美之事。不能修学。见不善之业。随顺履行。获此双眼其净甚少。惟见无惭无耻之色。不见贤圣神通方便作用之色。虽有双目与盲不异。是大可耻一也。我从无始已来。耳根因缘随逐外声。闻说正善信忠劝美。不能修学。反生愤结。闻邪恶事。欢然须行。缘此因故惟闻一切不善音声。不闻清净正法之声。十方诸佛常说妙法。我今不闻生聋不异。是大可耻二也。
    我从无始已来。鼻根因缘若闻正教戒德妙香。初不乐闻。反生妨碍。闻诸恶欲邪媚之香。深心耽着。由此业故。堕大地狱。生在边地。不闻贤圣五分之香。不闻三乘四摄等香。使我轮回常与善隔。是大可耻三也。
    我从无始已来。舌根因缘造过特多。贪着厚味不净说法。致此罪缘常沦生死。是大可耻四也。
    我从无始已来。身根因缘多造众罪。自重轻他增长痴爱。由此业故。得下贱报。于佛胜缘无由攀附。是大可耻五也。
    我从无始已来意根因缘备造众恶。至人经教拔苦出要。心不悕行更生违拒。乃学异论。规图罪种致无正信。求名求利增长我见。乖僻尤重。临死之时方悔虚过。此大可耻六也。
    清净六根门颂。
    倾都丽佳。绕梁之曲。肥马轻裘。蕙肴芳醁。晦黑滋生。昏嚚竞欲。貌荡魂浮身甘意触。灵蔡摄根。情葵卫足。虫草或虞。人何不勖。
    生老病死门第五。
    寻夫远劫已来。三业所缠六根所惑。染爱润业沉没迄今。生老病死实为大苦。故经云。一身死坏复受一身。生死无数。尽天下草木斩以为筹。计吾故身不能数矣。所以达人兴厌高升界系之表。愚夫贪生恒沦死生之狱。故须识过可得长辞。如胞胎经云。众生受胎。冥冥漠漠状若浮尘。在胎十月。四十二变识微苦毒楚痛难忍。臭处迫迮剧于牢狱。饥渴寒热过于饿鬼。母饱急塞母饥闷绝。食冷如冰食热如火。饮多如漂大海。行急如堕险谷。坐久如土镇迮。立久如悬厕屋。下熏上压无时不苦。及将欲生倍复艰难。如赤身赴刃叫声震裂。虽具此苦复多不全。若一日百日一月十月。或在胞胎堕。落或出生母子丧命。当思此生实是大苦。次思老苦。经云。年耆根熟形变色衰。坐起苦极余命无几。涅槃经云。譬如灯炷惟赖膏油。膏油既尽光炷非久。人亦如是。惟赖壮膏。壮膏既尽衰老之炷何得久住。又如折轴无所复用。如遭霜花人不欲视。又经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思此老复为大苦。次思病苦。皆由风寒冷热食饮不节。四时变改则水石乖扶。况此假合之体危[目  危]之形。望免四大不亏百一无恼。岂可得也。及至苦患切身心烦愁塞。求生不差求死不绝。痛楚百端穷忧自结。屎尿臭处。妻子为之改容。形骸不摄。傍人为之变色。况单身寄病。谁肯提携。故经云。慈父孝子至病死时不能相救。此至言也。实为大苦。复思死苦。经云。死者尽也。气绝神逝形骸萧索。人物一统无生不终。又经云。去处悬远而无伴侣。无所破坏见者愁毒等。经又云。独生独死身自当之。幽幽冥冥会见无期。是以圣人以身为患。岂复以死更受生乎。往来五道劳我精神。誓断贪源绝其生本。是故死苦实由此身。如来出家立言此意。
    生老病死门颂。
    秾华易迁。繁蕉不实。星发鲐肌。怜光愒日。二竖潜言。十巫空术。生之往矣。高松萧瑟。即化翻灵。从缘坠质。噬脐有讥。嗟然何汩。
    克责身心门第六。
    身为苦本。自所造集。于生死中复增恶业。不能改悔随顺佛语。是故特须深自克责。
    经云。见人之过口不得言。己身有恶则应发露。书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得言。又云。君子显其过。
    经云。赞人之善不言己美。
    书云。君子扬人之美不伐其善。
    经云。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
    书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以经书交映。内外之教其本均同。正是意殊名异。若使理乖义越者。则不容有此同致。所以称内外者本非形分。但以心表为言也。
    经云。佛为众生说法断除闇惑。犹如良医随疾授药。
    书云。天道无亲惟仁是与。若出家之人观空无常。厌离生死行出世法。是则为内乖此为外。在家之人归崇三宝。持戒修善奉行礼义。是则为内。乖此为外。今内外道俗。共知内美之称由心。外恶之名在行岂得不舍外恶勤修内善。若欲修行先自克责。当知求进是假名。退检是实法。欲涉千里者。必里粮卫足而致也。欲升彼岸者。必聚智粮具戒足而登也。所以能果者。实由退检觉察校试轻重。故能却断无明退截老死。愚闇灭则慧光发。四相迁则戒德显。故知廉退者进之兆也。贪进者退之萌也。夫求而获者虚则宝爱情深故有倾危堕坠之苦此。外道之法也。退而获者实则意无染恋。故得常安涅槃之乐。斯佛道之法也。今者但应退检不及以自责躬。若志求进必损我伤物。退察检失则彼我兼利。当知克责心口。是八正之路。检察身行。是解脱之踪。是故如上善自克责。则无善而不归也。
    克责心行门颂。
    瞻彼进德。莫敢或遑。顾咨小智。徒以太康。岂无通术。跋此榛荒。虽有重离。亦照萤光。循情内负。抚事外伤。层罗一举。空念高翔。
    检覆三业门第七。
    克责之情犹昧。审的之旨未彰。故以事检心。校所修习。既知不及弥增悚恧。何谓检校。检我此身。从旦至中。从中至暮。从暮至夜。从夜至晓。乃至一时一克一念一顷。
    有几心几行几善几恶。
    几心欲摧灭烦恼。
    几心欲降伏魔怨 几心念三宝四谛。
    几心念苦空无常 几心念报父母恩慈。
    几心愿代众生受苦 几心发念菩萨道业。
    几心欲布施持戒 几心欲忍辱精进。
    几心欲禅寂显慧 几心欲慈济五道。
    几心欲劝励行所难行。
    几心欲超求辨所难辨。
    几心欲忍苦建立佛法。
    几心欲作佛化度群生。
    上已检心。次复检口如上时刻。
    从旦已来。已得演说几句深义。
    已得披读几卷经典。
    已得理诵几许文字。
    已得几过叹佛功德。
    已得几过称菩萨行。
    已得几过称赞随喜。
    已得几过回向发愿。
    次复检身如上时刻。
    已得几过屈身礼佛几拜。
    已得几过屈身礼法礼僧。
    已得几过执劳扫塔涂地。
    已得几过烧香散华然灯。
    已得几过拂除尘垢正列供具。
    已得几过悬幡表刹合掌供养。
    已得几过绕佛恭敬几十百匝。
    如是检察。会理甚少违道极多。白净之业裁不足言。烦恼重障森然满目。闇碍转积解脱何由。如上检察自救无功。何有时闲议人善恶。故须三业自相训责。知我所作几善几恶。
    检校行业门颂。
    浑风缅没。旅俗胶加。竞文内疚。谁靦心瑕。再惟情反。三省身华。贵危穷滥。贫慑豪奢。邅回六蔽纷纶七邪。不图厥始。逸马难罝。
    诃诘四大门第八(四大谓地水火风也)
    上已检校所行。多诸废惰。由此四大招致懈怠。是故诃诘令其觉悟。夫三界遐旷六导繁滋。莫不依因四大相资成体。聚则为身散则归空。然风火性殊地水质异。各称其分皆欲求适。求适非一。所以乖忤易动。故一大不调四大俱疾。乍增乍损痾疹续生。风轻而地重。水冷而火热。互相煎恼。无时得安。经喻四蛇。信哉可患。又此四大无惭无耻无恩无义。我今恐其不安。所以资给所须。然彼四大初无愧感。何以知之。至如悲风霜殒严冬雪零。便须绵纩衣裘卧褥温室。若季夏郁蒸歊赫炎烈。复须轻絺广室风扇牙簟。春秋改节气候清爽。复须轻软服御。乃至食则甘肥珍肴充满。饮则瓜果温浆冷水随时资给。安苦求乐。此皆四大所须。而我供赡未曾拒逆。而此四大求索无惭。不知有无。有则充给不厌。无则恐迫令得。如饥须食不可暂阙。脱致乖违内愁外战增发火大。不知我艰辛。不恕我空乏。惟欲贪求无有休息。是名无惭。云何无耻。汝之所须无穷。我随给汝不少。雅然当受初无愧容。我既役智尽谋以相资赡。而汝初无矜念于我。于少日中不须衣食。云何无恩。今既得我如此供给。未尝为我造作善事。获我衣食饱暖怡怿。反更思念作一切恶。少时禅诵礼拜即生懈怠。云何无义。此四大身。不可期怀。不可委信。我今为汝种种供须。反复横起种种爱着。驱逼于我行杀盗淫。我既愚痴不能制革。还相随顺生诸疾病。或遭王法牢狱鞭杖。为汝所招。我既婴苦。汝亦无利。犹复不知。更求更索。后今日去。不复随汝流转老病生死大海。汝当随我行道。作诸善业。方可给汝随分衣食。趣得支身以除饥渴。汝当善自驱策。令我早得五分法身。常化游行自在无碍。
    呵诘四大门颂。
    迅矣百龄。绵兹六入。出没昏疑。兴居爱习。矻矻予求。营营尔给。匪德日归。惟殃斯集。贪人败类。无厌自及。昭回不希。玄墟何泣。
    出家顺善门第九。
    上已检校所行。知乖道实远。克责自咎则进趣有途。前虽道俗总论混知其过。然在家罪重出家罪轻。但出家之人。行业阶差生熟难辨。然阡陌而观。亦粗见其迹。今出家者未登圣境。而期望之人恒引圣责凡。良由大教胜远。尊之者责重。法律精微。信之者望深。何以知然。今欲见雅形妙相之体。当睹仪容端丽之人。欲观仁义盛德之风。当寻有礼有义之行。何常见众多之口竞。讥弃诸外道。正以不足及言。所以息讥。在于众僧动为论端。实由我法清胜嫉之者多。我法高远毁之者众。书云。城高则冲生。道尊则魔盛。今乍闻诘诮之言乃足惊怪。就理而寻非无义而发。试为检其所修比其所习。福之深浅罪之厚薄。可加意察之。夫父母是孝恋难遣。而能辞亲。妻子是恩染难夺。而能割爱。
    势位物情所竞。而能弃荣。
    饥苦是人所难忍。而能节食。
    滋味是人所贪嗜。而甘蔬涩。
    翘勤是人所厌怠。而能精苦。
    七珍是人所吝惜。而能舍离。
    钱帛是人所蓄聚。而能弃散。
    奴僮是人所资待。而自给不使。
    五色是人所欣睹。而弃之不顾。
    八音是人所竞闻。而绝之不听。
    饰玩细滑人所保着。而能精粗无碍。安身养体人所共同。而能忘形舍命。眠卧是人所不免。而昼夜不寝为业。恣口朋游人所恒习。而处静自检。
    白衣饮馔不知纪极。而进食如毒。
    白衣日夜无所不甘。而己限以晷刻虚腹。
    白衣则华屋媲偶而己冡间离着。
    又行住坐卧如是法。礼拜围绕如是法。读诵讲说如是法。食饮便利如是法。受供行施如是法。修道习行如是法。略说如上无非有法数则三千威仪。广则说不可尽。余如出家功德经说。
    出家生善门颂。
    澡身浴德。晦迹埋名。将安宝地。谁留化城。道场旷谧。禅迳闲清。风瓢弗响。震辙徒惊。啸傲焉虑。脱落何营。长捐有结。永置无生。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