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辩中边论卷下
    辩得果品第六
    已辩修位。得果云何。颂曰。
    器说为异熟  力是彼增上
    爱乐增长净  如次即五果
    论曰。器谓随顺善法。异熟力。谓由彼器增上力。令诸善法成上品性。爱乐谓先世数修善力。今世于善法深生爱乐。增长谓现在数修善力。令所修善根速得圆满。净谓障断得永离系。此五如次即是五果。一异熟果。二增上果。三等流果。四士用果。五离系果。复次颂曰。
    复略说余果  后后初数习
    究竟顺障灭  离胜上无上
    论曰。略说余果差别有十。一后后果。谓因种性得发心果如是等果展转应知。二最初果。谓最初证出世间法。三数习果。谓从此后诸有学位。四究竟果。谓无学法。五随顺果。谓因渐次应知。即是后后果摄。六障灭果。谓能断道即最初果。能灭障故说为障灭。七离系果。谓即数习及究竟果。学无学位如次远离烦恼系故。八殊胜果。谓神通等殊胜功德。九有上果。谓菩萨地。超出余乘未成佛故。十无上果。谓如来地。此上更无余胜法故。此中所说后六种果。即究竟等前四差别。如是诸果但是略说。若广说即无量果总义者。谓摄受故。差别故。宿习故。后后引发故。标故。释故。此中摄受者。谓五果。差别者。谓余果。宿习者。谓异熟果。后后引发者。谓余四果。标者谓后后等四果。释者谓随顺等六果。分别前四果故。
    辩无上乘品第七
    已辩得果。无上乘今当说。颂曰。
    总由三无上  说为无上乘
    谓正行所缘  及修证无上
    论曰。此大乘中总由三种无上义故名无上乘。三无上者。一正行无上。二所缘无上。三修证无上。此中正行无上者。谓十波罗蜜多行。此正行相云何应知。颂曰。
    正行有六种  谓最胜作意
    随法离二边  差别无差别
    论曰。即于十种波罗蜜多随修差别有六正行。一最胜正行。二作意正行。三随法正行。四离二边正行。五差别正行。六无差别正行。最胜正行。其相云何。颂曰。
    最胜有十二  谓广大长时
    依处及无尽  无间无难性
    自在摄发起  得等流究竟
    由斯说十度  名波罗蜜多
    论曰。最胜正行有十二种。一广大最胜。二长时最胜。三依处最胜。四无尽最胜。五无间最胜。六无难最胜。七自在最胜。八摄受最胜。九发起最胜。十至得最胜。十一等流最胜。十二究竟最胜。此中广大最胜者。终不欣乐一切世间富乐自在。志高远故。长时最胜者。三无数劫熏习成故。依处最胜者。普为利乐一切有情为依处故。无尽最胜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无穷尽故。无间最胜者。由得自他平等胜解。于诸有情发起施等波罗蜜多。速圆满故。无难最胜者。于他有情所修善法但深随喜。令自施等波罗蜜多速圆满故。自在最胜者。由虚空藏等三摩地力。令所修施等速圆满故。摄受最胜者。无分别智之所摄受。能令施等极清净故。发起最胜者。在胜解行地最上品忍中。至得最胜者。在极喜地。等流最胜者。在次八地。究竟最胜者。在第十地及佛地中。菩萨如来因果满故。由施等十波罗蜜多。皆有如斯十二最胜。是故皆得到彼岸名。何等名为十到彼岸。颂曰。
    十波罗蜜多  谓施戒安忍
    精进定般若  方便愿力智
    论曰。此显施等十度别名。施等云何各别作业。颂曰。
    饶益不害受  增德能入脱
    无尽常起定  受用成熟他
    论曰。此显施等十到彼岸各别事业。如次应知。谓诸菩萨由布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普能饶益。由净戒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不为损害。由安忍波罗蜜多。故他损害时深能忍。受由精进波罗蜜多故。增长功德。由静虑波罗蜜多故。起神通等能引有情令入正法。由般若波罗蜜多故。能正教授教诫有情令得解脱。由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能令施等功德无尽。由愿波罗蜜多故。摄受随顺施等胜生。一切生中恒得值佛。恭敬供养常起施等。由力波罗蜜多故。具足思择修习二力伏灭诸障。能令施等常决定转。由智波罗蜜多故。离如闻言诸法迷谬。受用施等增上法乐。无倒成熟一切有情。如是已说最胜正行。作意正行其相云何。颂曰。
    菩萨以三慧  恒思惟大乘
    如所施设法  名作意正行
    论曰。若诸菩萨以闻思修所成妙慧。数数作意思惟大乘。依布施等如所施设契经等法。如是名为作意正行。此诸菩萨以三妙慧思惟大乘有何功德。颂曰。
    此增长善界  入义及事成
    论曰。闻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长思所成慧思惟大乘。能正悟入所闻实义。修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所求事业成满。谓能趣入修治地故。作意正行有何助伴。颂曰。
    此助伴应知  即十种法行
    论曰。应知如是作意正行。由十法行之所摄受。何等名为十种法行。颂曰。
    谓书写供养  施他听披读
    受持正开演  讽诵及思修
    论曰。于此大乘有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若他诵读专心谛听。五自披读。六受持。七正为他开演文义。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行。十法行。获几所福。颂曰。
    行十法行者  获福聚无量
    论曰。修行如是十种法行。所获福聚其量无边。何故但于大乘经等说修法行获最大果。于声闻乘不如是说。颂曰。
    胜故无尽故  由摄他不息
    论曰。于此大乘修诸法行。由二缘故获最大果。一最胜故。二无尽故。由能摄益他诸有情。是故大乘说为最胜。由虽证得无余涅槃。利益他事而恒不息。是故大乘说为无尽。如是已说作意正行。随法正行其相云何。颂曰。
    随法行二种  谓诸无散乱
    无颠倒转变  诸菩萨应知
    论曰。随法正行略有二种。一无散乱转变。二无颠倒转变。菩萨于此应正了知。此中六种散乱无故。名无散乱。六散乱者。一自性散乱。二外散乱。三内散乱。四相散乱。五粗重散乱。六作意散乱。此六种相云何应知。颂曰。
    出定于境流  味沉掉矫示
    我执心下劣  诸智者应知
    论曰。此中出定由五识身。当知即是自性散乱。于境流者。驰散外缘即外散乱。味沉掉者。味着等持惛沉掉举即内散乱。矫示者。即相散乱。矫现相已修定加行故。我执者。即粗重散乱。由粗重力我慢现行故。心下劣者。即作意散乱。依下劣乘起作意故。菩萨于此六散乱相。应遍了知当速除灭。如是已说无散乱转变。无颠倒转变云何应知。颂曰。
    智见于文义  作意及不动
    二相染净客  无怖高无倒
    论曰。依十事中如实智见。应知建立十无倒名。此中云何于文无倒。颂曰。
    知但由相应  串习或翻此
    有义及非有  是于文无倒
    论曰。若于诸文能无间断次第宣唱说名相应。共许此名唯目此事。展转忆念名为串习。但由此二成有义文。与此相违文成无义。如实知见此二文者。应知是名于文无倒。于义无倒其相云何。颂曰。
    似二性显现  如现实非有
    知离有非有  是于义无倒
    论曰。似二性显现者。谓似所取能取性现。乱识似彼行相生故。如现实非有者。谓如所显现实不如是有。离有者。谓此义所取能取性非有故。离非有者。谓彼乱识现似有故。如实知见此中义者。应知是名于义无倒。于作意无倒者。颂曰。
    于作意无倒  知彼言熏习
    言作意彼依  现似二因故
    论曰。所取能取言所熏习名言作意。即此作意是所能取分别所依。是能现似二取因故。由此作意是戏论想之所熏习名言作意。如实知见此作意者。应知是于作意无倒。于不动无倒者。颂曰。
    于不动无倒  谓知义非有
    非无如幻等  有无不动故
    论曰。前说诸义离有非有。此如幻等非有无故。谓如幻作诸象马等。彼非实有。象马等性亦非全无。乱识似彼诸象马等而显现故如是诸义无如现似所取能取。定实有性亦非全无。乱识似彼所取能取而显现故。等声显示阳焰梦境及水月等。如应当知。以能谛观义如幻等。于有无品心不动散。如实知见此不动者。应知是于不动无倒。于二相无倒者。谓于自相及共相中俱无颠倒。于自相无倒者。颂曰。
    于自相无倒  知一切唯名
    离一切分别  依胜义自相
    论曰。如实知见一切眼色乃至意法皆唯有名。即能对治一切分别。应知是于自相无倒。此依胜义自相而说。若依世俗非但有名。可取种种差别相故。于共相无倒者。颂曰。
    以离真法界  无别有一法
    故通达此者  于共相无倒
    论曰。以无一法离法无我者故。真法界诸法共相摄。如实知见此共相者。应知是于共相无倒。于染净无倒者。颂曰。
    知颠倒作意  未灭及已灭
    于法界杂染  清净无颠倒
    论曰。若未断灭颠倒作意。尔时法界说为杂染。已断灭时说为清净。如实知见此染净者。如次是于染净无倒。于客无倒其相云何。颂曰。
    知法界本性  清净如虚空
    故染净非主  是于客无倒
    论曰。法界本性净若虚空。由此应知。先染后净二差别相。是客非主。如实知见此客相者。应知是名于客无倒。于无怖无高俱无颠倒者。颂曰。
    有情法无故  染净性俱无
    知此无怖高  是于二无倒
    论曰。有情及法俱非有故。彼染净性亦俱非有。以染净义俱不可得。故染净品无减无增。由此于中无怖无慢。如实知见无怖高者。应知是名于二无倒。
    无倒行总义者。谓由文无倒。能正通达止观二相。由义无倒。能正通达诸颠倒相。由作意无倒。于倒因缘能正远离。由不动无倒。善取彼相。由自相无倒。修彼对治无分别道。由共相无倒能正通达本性清净。由染净无倒。了知未断及已断障。由客无倒。如实了知染净二相。由无怖无高二种无倒。诸障断灭得永出离。此十无倒如次安立。于彼十种金刚句中。何等名为十金刚句。谓有非有无颠倒。所依幻等喻无分别。本性清净杂染清净。虚空喻无减无增。为摄如是十金刚句有二。颂言。
    应知有非有  无颠倒所依
    幻等无分别  本性常清净
    及杂染清净  性净喻虚空
    无减亦无增  是十金刚句
    且初安立十金刚句。自性者。谓自性故。所缘故。无分别故。释难故。自性故者。谓三自性。即圆成实遍计所执及依他起。是初三句如次应知。所缘故者即三自性。无分别故者。谓由此无分别即无分别智。及于此无分别即本性清净。如次应知安立境智。谓三自性及无分别。释难故者。谓所余句。且有难言。遍计所执依他起相。若实是无云何可得。若实是有不应诸法本性清净。为释此难说幻等喻。如幻事等虽实是无而现可得。复有难言。若一切法本性清净。如何得有先染后净。为释此难说有染净及虚空喻。谓如虚空虽本性净。而有杂染及清净时。复有难言。有无量佛出现于世。一一能度无量有情。令出生死入于涅槃。云何生死无断灭失。涅槃界中无增益过。为释此难说染及净无减无增。又有情界及清净品俱无量故。第二安立彼自性者。如有颂言。
    乱境自性因  无乱自性境
    乱无乱二果  及彼二边际
    如是已说随法正行。离二边正行云何应知。如宝积经所说中道行。此行远离何等二边。颂曰。
    异性与一性  外道及声闻
    增益损减边  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  常住与断灭
    所取能取边  染净二三种
    分别二边性  应知复有七
    谓有非有边  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  有用并无用
    不起及时等  是分别二边
    论曰。若于色等执我有异。或执是一名为一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观无我乃至儒童。见有我者定起此执。我异于身或即身故。若于色等执为常住是外道边。执无常者是声闻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观色等非常无常定执有我。是增益有情边。定执无我是损减有情边。彼亦拨无假有情故。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我无我二边中智。定执心有实。是增益法边。定执心无实。是损减法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于是处无心无思无意无识。执有不善等诸杂染法。是所治边。执有善等诸清净法。是能治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于二边不随观说。于有情法定执为有。是常住边。定执非有是断灭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即于此二边中智执有无明所取能取各为一边。若执有明所取能取各为一边。如是执有所治诸行能治无为。乃至老死及能灭。彼诸对治道所取能取各为一边。此所能治所取能取。即是黑品白品差别。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明与无明无二无二分。乃至广说。明无明等所取能取皆非有故。杂染有三。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烦恼杂染复有三种。一诸见。二贪嗔痴相。三后有愿。此能对治。谓空智无相智无愿智。业杂染。谓所作善恶业。此能对治。谓不作智。生杂染有三种。一后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三后有相续。此能对治。谓无生智无起智无自性智。如是三种杂染除灭说为清净。空等智境。谓空等法三种杂染。随其所应。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来性无染故。若于法界或执杂染或执清净各为一边。本性无染非染净故。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不由空能空于法。法性自空乃至广说。
    复有七种分别二边。何等为七。谓分别有分别非有各为一边。彼执实有补特伽罗以为坏灭。立空性故。或于无我分别为无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中道行。谓不为灭补特伽罗方立空性。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际亦空后际亦空中际亦空。乃至广说。分别所寂分别能寂各为一边。执有所断及有能断。怖畏空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虚空喻。分别所怖分别从彼所生可畏各为一边。执有遍计所执色等。可生怖故。执有从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画师喻。前虚空喻为声闻说。今画师喻为菩萨说。分别所取分别能取各为一边。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幻师喻。由唯识智无境智生。由无境智生复舍唯识。智境既非有识。亦是无要。托所缘识方生故。由斯所喻与喻同法。分别正性分别邪性各为一边。执如实观为正为邪。二种性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两木生火喻。谓如两木虽无火相。由相钻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还烧两木。此如实观亦复如是。虽无圣道正性之相。而能发生正性圣慧。如是正性圣慧生已。复能除遣此如实观。由斯所喻与喻同法。然如实观虽无正性相。顺正性故亦无邪性相。分别有用分别无用各为一边。彼执圣智要先分别方能除染。或全无用。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初灯喻。分别不起分别时等各为一边。彼执能治毕竟不起。或执与染应等时长。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后灯喻。如是已说离二边正行差别。无差别正行云何。颂曰。
    差别无差别  应知于十地
    十波罗蜜多  增上等修集
    论曰。于十地中十到彼岸。随一增上而修集者。应知说为差别正行。于一切地皆等修集布施等十波罗蜜多。如是正行名无差别六正行总义者。谓即如是品类最胜。由此思惟如所施设大乘法等。由如是品无乱转变修奢摩他。及无倒转变修毗钵舍那为如是义修中道行而求出离。于十地中修习差别无差别行。如是已说正行无上。所缘无上其相云何。颂曰。
    所缘谓安界  所能立任持
    印内持通达  增证运最胜
    论曰。如是所缘有十二种。一安立法施设所缘。二法界所缘。三所立所缘。四能立所缘。五任持所缘六印持所缘。七内持所缘。八通达所缘。九增长所缘。十分证所缘。十一等运所缘。十二最胜所缘。此中最初谓所安立。到彼岸等差别法门。第二谓真如。第三第四如次应知。即前二种到彼岸等差别法门。要由通达法界成故。第五谓闻所成慧境。任持文故。第六谓思所成慧境。印持义故。第七谓修所成慧境。内别持故。第八谓初地中见道境。第九谓修道中乃至七地境。第十谓即七地中世出世道品类差别分分证境。第十一谓第八地境。第十二谓第九第十如来地境。应知此中即初第二。随诸义位得彼彼名。如是已说所缘无上。修证无上其相云何。颂曰。
    修证谓无阙  不毁动圆满
    起坚固调柔  不住无障息
    论曰。如是修证总有十种。一种性修证缘无阙故。二信解修证。不谤毁大乘故。三发心修证。非下劣乘所扰动故。四正行修证。波罗蜜多得圆满故。五入离生修证。起圣道故。六成熟有情修证。坚固善根长时集故。七净土修证。心调柔故八得不退地受记修证。以不住着生死涅槃。非此二种所退转故。九佛地修证。无二障故。十示现菩提修证。无休息故。无上乘总义者。略有三种无上乘义。谓正行无上故。正行持无上故。正行果无上故。何故此论名辩中边。颂曰。
    此论辩中边  深密坚实义
    广大一切义  除诸不吉祥
    论曰。此论能辩中边行故名辩中边。即是显了处中二边能缘行义。又此能辩中边境故名辩中边。即是显了处中二边所缘境义。或此正辩离初后边中道法故名辩中边。此论所辩是深密义。非诸寻思所行处故。是坚实义。能摧他辩非彼伏故。是广大义。能辩利乐自他事故。是一切义。普能决了三乘法故。又能除灭诸不吉祥。永断烦恼所知障故。
    我辩此论诸功德  咸持普施群生类
    令获胜生增福慧  疾证广大三菩提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