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69卷 卷六十九 滄洲諸儒學案(上)
-
滄洲諸儒學案(上)(黃宗羲原本 黃百家纂輯 全祖望補定)
滄洲諸儒學案表
李燔 (子)舉 (孫)鑣
饒魯(別為《雙峰學案》。)
趙范
趙葵 (子)溍
方暹(別見《勉齋學案》。)
宋斌(見上《晦翁門人》。)
許應庚(別見《雙峰學案》。)
張洽 (子)■
(子)檉
廖德明 鄒應博
陳沂(別見《北溪學案》。)
李方子 牟子才(別見《鶴山學案》。)
葉釆 陳天澤
陳沂(別見《北溪學案》。)
李文子
徐僑 王世傑 石一鰲 (子)定子
陳取青(子)樵
黃溍 宋濂(別見《北山四先生學案》。)
王禕
戴良(別見《北山四先生學案》。)
陳基
劉涓(別見《北山四先生學案》。)
蔣允升
高明
(附弟誠。)
李孝謙(別見《北山四先生學案》。)
李直方 陳樵(見上《艤翁家學》。)
(艤翁同調。)胡
李思齊
徐黼
胡太和
陳士允
朱元龍
葉由庚
朱中
劉爚 (子)垕 (孫)欽(別見《九峰學案》。)
(從孫)應季
熊慶冑
熊禾
胡一桂
(並希泌講友。)
陳沂(別見《北溪學案》。)
劉炳
劉剛中
程洵 董銖(見上《晦翁門人》。)
曹彥約
曹彥純
詹體仁 真德秀(別為《西山真氏學案》。)
林夔孫 江萬里 陳偉器
(父煜。) 趙介如 汪華(別見《雙峰學案》。)
燕公楠
劉南甫 (從子)由聖
(古心學侶。) 歐陽守道(別為《巽齋學案》。)
傅伯成 (子)壅
(子)康
黃灝
度正 趙景緯
任希夷
宋斌
黃■
陳孔碩 (子)韡(別見《水心學案》。)
(祖禧。)
(父衡。)
陳孔夙
吳仁傑
陳守
陳定
陳宓 黃績(見下《瓜山門人》。)
程端蒙 董夢程(別為《介軒學案》。)
董銖 (從子)夢程(別為《介軒學案》。)
董琮
程正則(並見《介軒學案》。)
王過
程珙
■淵 陽枋
陽岊 (子)恪
史蒙卿(別為《靜清學案》。)
韓居仁
方士繇 (子)丕父(別見《勉齋學案》。)
竇從周
竇澄 衛炳
湯泳 衛翼
劉黻
李耆壽
趙綸
林湜
(父師中。)
應純之
應謙之
應茂之
沈
張宗說 江塤(別見《西山真氏學案》。)
李如圭
郭磊卿
趙汝談
潘植
潘柄 黃績 (子)仲元
鄭獻翁
蘇國台
滕璘 趙雷 (子)順孫
滕珙 (子)鉛 黃智孫 陳櫟 倪士毅
朱升
程存
葉大有
吳彬
程顯道
陳源長 (子)櫟(見上《草窗門人》。)
(草窗同調。)
胡泳 黃輔(別見《勉齋學案》。)
曾三聘
章康 胡淳
陳駿 (子)成父
歐陽謙之 歐陽守道(別為《巽齋學案》。)
饒敏學
孫調
李閎祖
李相祖
李壯祖
王遇
(父羽儀。)
楊楫
楊方 孟渙(別見《槐堂諸儒學案》。)
楊復 李鑑(別見《勉齋學案》。)
李唐咨 陳思謙
林易簡
石洪慶
施允壽
趙師淵
趙師夏
楊至 陳沂(別見《北溪學案》。)
余大雅
游儆
鄭可學
許升
劉炎 王侃
王佖(並見《北山四先生學案》。)
黃士毅
劉鏡
李東
方壬
方禾
方大壯
上官謐
傅誠
黃寅
梁瑑
馮允中
呂勝己
楊仕訓
葉武子
俞聞中
黃孝恭
丘■
饒幹
楊履正
孫枝 (子)起予
(子)願質 (孫)
周謨
余宋傑
李煇
劉賁
李杞
李雄
宋之潤
宋之汪
潘友恭
杜斿
杜旝
鄭昭先
范念德
劉孟容
黎貴臣
林學蒙
徐寓
蔡念成
江默
戴蒙
程永奇
李季札
林至
嚴世文
楊與立
楊驤
楊道夫
徐昭然
姜大中
潘時舉 陳紹大(別見《北山四先生學案》。)
吳必大
劉砥 (子)子玠(別見《勉齋學案》。)
劉礪
王力行
吳壽昌
甘節
曾祖道
吳昶
陳文蔚 徐元杰(別見《西山真氏學案》。)
方誼
張顯父
孫自修
孫自新
孫自任
葉湜 (子)釆(見上《果齋門人》。)
黃義勇
黃義剛
萬人傑
曹建
詹淵
符敘
童伯羽
襲蓋卿
李宗思
黃學
黃幹 饒魯(別為《雙峰學案》。)
李鑑(別見《勉齋學案》。)
廖晉卿
李伯誠
李周翰
劉定夫
賀善
(並晦翁門人。)
(延平、白水、籍
溪、屏山再傳。)
(元城、龜山、譙
氏、武夷、豫章
三傳。)
(涑水、二程四
傳。) 丘富國 張諒
鄭儀孫 張復
----
滄洲諸儒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朱門授受,于南方,李敬子、張元德、廖槎溪、李果齋皆宿老也,其餘亦多下中之士,存之以附青雲耳。李、張諸子之書,吾不得而見之矣。述《滄洲諸儒學案》。(梓材案:晦翁學派自《西山蔡氏》、《勉齋》、《潛庵》、《木鐘》、《南湖》、《九峰》、《北溪》諸《學案》而外,謝山《序錄》並歸《滄洲諸儒學案》兩卷。今則門人入是卷,再傳以下入下卷。
晦翁門人(劉、李再傳。)
文定李宏齋先生燔(附子舉、孫鑣。)
李燔,字敬子,建昌人。紹熙元年第進士,授岳州教授,未上,往建陽從文公學。文公告以曾子宏毅之語,退而名其齋,以自儆焉。既至岳州,教士以古文六藝,不因時好,改襄陽。文公沒,率同門會葬。時學禁方嚴,不為少怵。九江守以遺逸薦,召赴都堂審察,力辭。守請為白鹿書院堂長。除大理司直,又辭。尋添差江西運司幹辦公事,會洞寇亂,漕、帥各持其說。先生謂:「寇獨非民邪﹖」請自馳往,分兵守險,諭順逆禍福,寇皆帖服,修贛江堤,旱澇有備,洪州皆為沃壤。時十四界會子新行,價日損。漕司欲視民稅產物力,各令藏之,官為封識,則價可增。先生與國子學錄李誠之力爭,不能止。又劄爭之,漕司即弛禁。薦改通判潭州。真文忠德秀為長沙帥,一府之事,咸諮先生。不數月,歸。適史彌遠當國,廢皇子竑。歎曰:「三綱絕矣!」遂不復出。以直祕閣主管慶元至道宮。先生嘗曰:「凡人不必待仕宦方有功業,但隨力到處,有以及物,即功業矣。」又嘗曰:「仁宦至卿相,不可失寒素體。」史臣李心傳論當時高士累召不起者,以先生為海內第一。九江蔡念成稱先生心事如秋月。年七十卒,贈直華文閣,謚文定。錄其子舉,補下州文學。孫鑣亦登第。方明父暹、饒伯輿魯、趙忠靖葵其門人也。
(梓材謹案:《宋史》先生傳云:「居家講道,學者宗之,與黃榦並稱曰黃、李。」)
文憲張主一先生洽(附子■、檉。)
張洽,字元德,清江人。少穎異,從文公學,博極群書。嘗取《管子》「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將通之」之語,要為窮理之要。時行社倉法,請于縣,貸常平米,建倉里中,鄉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經界弊甚,先生請行推排法,吏奸無所匿。改袁州司理參軍。尋知永新縣。湖南酃寇作亂,(雲濠案:酃寇,史傳作雋寇。)與縣接壤,民大恐。先生單車往,延見隅宮,詢利害,犒之,寇竟不至。薦通判池州,數請祠。時袁甫提刑江東,以白鹿書院廢弛,招先生為長,曰:「是先師之也,其可辭!已,復謝病去。端平初,用薦召都堂審察,不赴,除祕書郎,尋遷著作佐郎。帝數問度正、葉味道曰:「張洽何時可到﹖」將處以說書,固辭,遂除直祕閣,主管建康崇禧觀。以疾乞致仕,卒,年七十七。卒後有旨除寶章閣。先生自少力于敬,故以「主一」名齋。所著有《春秋集注》、《春秋集傳》、《左氏蒙求》、《讀通鑑長編事略》、子■。檉,賜同進士出身。
(梓材謹案:先生諡文憲,見金仁山告王魯齋先生諡文。先生曾孫庭堅序先生《春秋》三書亦云。)
吏部廖槎溪先生德明
廖德明,字子晦,順昌人。少學釋氏,及得楊龜山書,讀之大悟,遂受業文公之門。乾道五年進士。歷知莆田縣,通判潮州,知潯州,除廣西提點刑獄,移江西、廣東。復以直祕閣知廣州兼廣東經略,進直煥章閣,除吏部左選郎官。尋奉祠卒。先生初除潯州教授,為學者講明心學之要。在南粵立師悟堂,刻朱子《家禮》及程氏諸書。公餘,延僚屬及諸生親為講說,遠近化之。嘗語人以仕學之要曰:「德明自入仕至為郡,惟用『三代直道而行』一句而已。」學禁方嚴,先生確守師說,不為時論所變。所著有《文公語錄》、《春秋會要》、《槎溪集》行世。(修。)
通判李果齋先生方子
知州李耘叟先生文子(合傳。)
李方子,字公晦,邵武人。性端謹純篤,文公謂之曰:觀公為人「自是寡過,但寬大中要規矩,和緩中要果決。」遂以「果」名齋。居家竟日危坐,未嘗傾側。對賓客一語不妄發。嘗遊太學,學官李道傳屈官位輩行具刺就謁之。嘉定七年,廷對擢第三,調泉州觀察推官。適真西山守泉,以師友禮之,郡政咸咨焉。暇則辯論經訓,每至夜分。故事,秩滿必先通書廟堂,先生獨不肯。史丞相彌遠聞之,怒,踰年,始除國子錄。無何,將選宮僚。或曰:「此真德秀黨也。」諷臺臣劾罷之。既歸,學者畢集。嘗曰:「吾于學問,雖未能周盡,然幸于大本有見處,此心常覺泰然,不為物欲所漬爾。」起家通判辰州卒。其卒也,天子憫之,與一子恩澤。禮部尚書牟子才,其門人也。(雲濠案:一本云「先生所著,有《傳道精語》等書行世。真西山、袁蒙齋嘗進其《禹貢解》,授朝奉郎。」)弟文子,字公謹,紹熙中進士,歷知、閬、潼州。亦從文公學,為學者宗仰。(修。)
(梓材謹案:公謹號耘叟。真西山題果齋所書鄭伯元詩後言「耘叟筆力超拔,其似其兄,見之如見公晦」云。)
附錄
陳北溪《答陳伯澡書》曰:「李公晦質弱,以騎牆為便。講學務騎牆,而不必是非之太白;論事務騎牆,而不必義利之太分;行政務騎牆,而不必誅賞之太明;與人交務騎牆,而不必善惡之太察。熟此一線路,不知其病痛不少也。」(補。)
又曰:「世儒竊禪師之緒餘,以為別有一物,光明迥超物表,固當麾之門牆之外。凡吾徒之略于事而急于聞性與天道者,亦不可不戒。李公晦門下樂與緇黃來往,而又好觀《楞嚴經解》,恐其看他不破,未能脫此圈檻也。」(補。)
王深寧《困學紀聞》曰:「《困》九五曰:『利用祭祀』。李公晦謂『明雖困于人,而幽可感于神』,豈不以人不能知而神獨知之乎﹖不求人知,而求天知,處困之道也!」(補。)
文清徐毅齋先生僑
徐僑,字崇甫,義烏人。從學呂東萊門人葉氏邽。登淳熙進士。調上饒縣簿。復登文公之門,文公稱其明白剛直,以「毅」名齋。嘗言:「文公之書,比年滿天下,不過割裂掇拾,以為進取之資,求其專精篤實,能得其所言者蓋鮮。」由祕書正字、校書郎兼吳益王府教授。尋直寶謨閣、提點江東刑獄,以迕史彌遠劾罷。端平初,遷祕書少監、太常少卿。凡經奏對累數千言,皆感憤剴切,剖析理慾,分別黑白。帝數慰諭之,顧見其衣履弊垢,愀然曰:「卿可謂清貧矣。」賜以金帛,固辭。先生退而上疏,言所謂「貧者,乃邦本未建,疆宇日蹙,權幸用事,將帥非材;旱蝗相仍,盜賊並起;女謁、閹宦,蠹國膏肓,執政大臣,戕時蟊賊,比之于臣,未為貧也。」帝為之感動。經筵侍講,復開陳友愛大義,皇子竑得復爵邑。又請從祀周、程、張、朱,以趙汝愚侑食,寧宗皆如其言。金使至,無國書,先生論宜館之于外,迕時相意。丐休,遷工部侍郎,奉內祠兼侍讀。以疾申前請,改寶謨閣待制奉外祠。卒,諡文清。同邑葉由庚、朱中皆門人也。
(雲濠謹案:梨洲《學案》原本,歸文清弟子朱先生元龍于《東萊學案》。謝山《序錄》于《麗澤諸儒學案》云:「明招諸生,歷元至明未絕。」亦兼指文清所傳學派而言。顧文清卒業于晦翁,為朱門高弟,數傳而後,如黃文獻諸先生多稱朱學,則文清學派宜入《滄洲諸儒學案》為是矣。)
文簡劉雲莊先生爚
劉爚,字晦伯,建陽人。與弟炳俱受學朱文公、呂成公之門。登乾道進士,調山陽簿,轉饒州錄事參軍,遷連城令,改知閩縣。偽學禁興,歸武夷山講道讀書,築雲莊山房,為終老之計。父憂服闋,調贛州坑冶司主管文字,差知德慶府,擢提舉廣東常平,遷湘西提點刑獄,遷國子司業。奏言:「宋興,《六經》微旨,孔、孟遺言,自朱某發明于千載之後,以事父則孝,以事君則忠,世之所謂道學也。」請刊行所註《學》、《庸》、《語》、《孟》,以備勸講,及《白鹿洞規》示太學。俄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接伴金使于盱眙。還,言:「兩淮之地,宜加經理。約頃畝以授田,列溝洫以儲水,具田器,貸種糧,使相保護,使相糾率。鄉為一團,里為一隊,平居則耕,有警則守,力餘則戰,非止一時之利也。」帝嘉納之。進國子祭酒兼修注官,權兵部侍郎,封建陽縣開國男,賜食邑,兼太子左諭德,國史、實錄院同修撰,試刑、工二部。奏乞絕金歲幣,罷遺賀正使,建制置使于歷陽,以援兩淮。進權工部尚書,封子爵,兼太子右庶子。卒,贈光祿大夫,賜諡文簡。著有《奏議》、《史稿》、《經筵故事》、《講堂故事》、《雲莊外稿》等集。
(梓材謹案:先生為籍溪高弟恆軒先生懋之子。真西山為先生神道碑云:「公在家庭,耳濡目染,府君授以程氏書曰:『觀此可以為學矣。』晦庵朱先生以道德為學者師,公出入其門,切磨講貫者數十年,視他從遊之士為最久,而所造為獨深,其學粹然一出于正。」又云:「少習家訓,長得明師,又見四方前修鉅儒如南軒張宣公、東萊呂成公,皆與往復講論。」)
侍郎劉睦堂先生炳
劉炳,字韜仲,建陽人。與兄文簡爚從文公遊。舉進士,累官兵部侍郎朝請大夫。著有《四書問目》。(參《閩書》。)
(雲濠謹案:先生號睦堂。朱子《答呂伯恭書》云:「建人劉氏兄弟同預薦送,乃翁亦以免舉試禮部,皆欲見于門下。」是先生兄弟並呂門之證。)
劉剛中,字德言,光澤人。嘗讀老、莊、荀、揚之書,有所得,皆為發明。及遊朱子之門,先生以所業請質。朱子曰:「老、莊書壞人心術。」自是篤志于道。朱子易其字曰近仁。與黃勉齋為友。既歸,築室講學,號曰琴學,四方人士翕然從之。薦于鄉,登嘉定四年進士,授漢陽薄,調蘭溪丞,卒。文公子侍郎在為狀其行。邑士大夫舉祀鄉賢。有《師友問答》。(雲濠案:先生所著,又有《西溪奇語》若干卷。)
師友問答
剛中問先生曰:「義利之辨,為吾儒第一關頭,學者講求有素,所見非不分明,及處事卻又糢糊,何也﹖」先生曰:「祇緣見不分明耳。若分明,如薰蕕觸鼻即聞,旨否入口即覺。」曰:「然則嚮所見為義者非義,見為利者非利乎﹖」曰:「此又何嘗不是。只見其大略曰,此是義,此是利,究竟幾微分際,尚未甚黑白。」剛中曰:「幾微分際何在﹖」先生曰:「在公私閒。以公心出之,利亦是義,以私心出之,義亦是利。」剛中曰:「若是公私在心,義利在事,心不應事,事不應心,柰何﹖」先生曰:「《大學》戒自欺,求自慊,知之真,行之力,不待處分其事,一動念,早自義利判然。至若舍利取義,已屬事後應。」剛中心喜,稱快而退。
問:「為學工夫,須是有起端處。人心之五常,猶天運之五行,迭相為明,循環無端,初學復性,從那一端下手﹖」先生曰:「始條理者,智之事也。人而智,則見理明,恁地欲為仁,便認真有箇仁,欲為義,便于所往。《易》《文言》曰:『體仁足以長人,利物足以和義,嘉會足以合禮,貞固足以幹事。』仁義禮信而不及智者,智居乎其先也。」
問:「《大學》一書,包孕聖功王道,何以云初學入德之門﹖」先生曰:「凡人居處,有門必先有路,識得路,方到得門,到得門,方升得堂,入得室。《大學》綱領條目是門也,本末先後是路也,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是堂也,明、新、至善是室也。初學便學《論語》。望洋向若,無有涯涘,何如循途歷級,從容馴至﹖扶進高深,若不得其門而入,將倀倀乎其何之!」
問:「人不學,不知道。學在讀書上見,道在行事上見,必讀書然後可行事與﹖」先生曰:「固也。然學即學其道,非作兩截。無論讀書,無論行事,恁地皆是道,恁地皆是學。果于經史典籍,潛心玩索,日用云為,細意體察,自能窮天下之理,致吾心之知。豈談空說玄之謂道,鉤深索隱之謂學哉!」
問:「《大學》八工夫必先致知,致知在格物,敢請物恁底物﹖」先生曰:「此說程伊川言之甚善。所謂格物者,窮經應事,尚論古人之屬,無非用力之地。若舍此平易顯明之功,而必搜索于無形無之境,當前物理,反不能靡所遺矣。」
問:「伊川涵養,須是主敬,進學則在致知,主敬、致知殆亦非兩截事與﹖」先生曰:「主敬則心靜,致知則理明,心靜理明,知以涵養而益深沈。然敬,非終日危坐,游心淡泊,必有事焉。神不外馳,而說心研慮,時時有新得也。」
剛中每見善人,縱極愛敬,不過當面則然,見不善人,雖其人久不在,猶作十日惡。自知性情之偏,不知何以克治,使嫉惡之嚴,移而之好善之篤。先生曰:「人心本自有善,故投之以善則順;人心本自無惡,故投之以惡則逆。順受易忘,逆受難制,其勢然也。要惟是爾學問工夫未到,率其本然,未免過于忿激。若能以沖和者養成氣質,漸漸消融結習,自然寬厚平夷,好善惡惡,各適如其分量而止,而偏私悉化,德器亦自此深醇。」
問:「周子主靜,程子主敬,二說各願聞其大概。」先生曰:「屏思慮,絕紛擾,靜也。正衣冠,尊瞻視,敬也。致靜以虛,致敬以實,然此中皆有誠實工夫,豈摸形捉影而得!周子靜則禮先樂後,程子敬則自然和樂。和樂禮樂,非爾所及,但時時收斂,將身心攝入靜敬中,正心誠意,久之自有進步處。」
剛中出,思尊聞行知。柰一日之閒,聞而知之者分數多,尊而行之者分數少,因想「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直是學不得底。先生曰:「天下事理,有為吾所合知行者,『聞斯行諸』可也。如此事知其當如此行,值事不我屬,如何拏定要行﹖若遇行事時,苦于窒礙,則又不可無知妄作,或商以師友,或證以古今,又何嘗不是尊所聞,行所知﹖」
敢告先生,某向年于眾情酬酢之地,口雖不言,私下一一對勘,常覺得自家僅有好處,別人儘有不好處。今雖漸減,亦時或微微有此意思。先生厲聲曰:「是慝也,是最不好,如何反說自家儘有好處!」剛中憮然為閒曰:「先生何以教之﹖」先生曰:「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匿』與!」
問:「讀其書,想見其為人。不敏讀書時,亦嘗掩卷沈吟思慕,愛悅其人,時時髣欲得見古人情狀,究不我與,何也﹖」先生莞爾而笑曰:「所謂想見者,想見其為人,非想見其人也。我不在古人地位,亦不能到古人地位,要其所以為人處,皆可師法。從容久坐,如對古人,須從古人行事上著意。彈琴見文王,十日得進,實實地有神相契合,柰何虛空摹擬,將千年已朽之骨,作栴檀佛像觀邪!」
問:「太極,極字不訓中,當作何解﹖」先生曰:「原極之所以得名,蓋取諸樞極、根極之義。今天樞、天根號北極,義可通也。太極者,陰陽之樞紐,萬物之根柢也。蓋極也,而太矣。」
問:「程子言仁曰心。譬如穀種,生之性便是仁,陽氣發處乃情也﹖」先生曰:「豈惟穀種。凡果實核內,其中心皆曰仁。」
問:「醫家謂手足痺痿曰不仁,其形象不與穀種、果核反對﹖」先生曰:「仁是性之生發流通者,穀種、果核能生發也,手足痺痿不流通也。」
問:「聖人垂訓教人,務須委備詳盡。先生獨不喜人繁瑣,豈謂語言文字太多,必至纏繞支離﹖ 」先生曰:「辭達而已矣。即不纏繞支離,苟不達,累千萬句奚為﹖程夫子亦謂立言宜蘊藉含蓄,毋使知德者厭,無德者惑。」
(梓材謹案:《學案》原本所錄《師友問答》二十三條,今移為附錄者二條,又移入《伊川學案》一條,移入《橫渠學案》一條,移入《范呂諸儒》一條,移入《晦翁學案》二條,移入《蜀學略》一條。)
附錄
晦翁居,先生侍。晦翁語先生曰:「子來從吾遊也,誰使之﹖」先生避席前跽曰:「曾王父河南開封府君使之也。府君官開封府尹,南渡,力阻講和不得,每恨不能雪恥報仇,歸隱墨田雲峰山下,易簀,屬後人曰:『閩自楊龜山倡道東南,進而益上,超群儒而集大成,其在朱韋齋公子沈郎乎﹖爾輩可往就學。』」先生為誦府君述懷詩曰:「撫心有恨辜君國,學道無成愧子孫。」晦翁嗟歎不已。」
李方子、黃直卿與先生侍,晦翁左顧右盼,已而徐徐語先生曰:「爾輩用工夫,不要把合底事看得驚惶,只當做日用飲食,人生本應如此。元初離不得有事勿正,略著一形象,生一計較,不急遽即惰慢,忘助兩病徵,一時俱到矣。」
錄參程允夫先生洵
程洵,字允夫,婺源人。晦庵內弟,就學于晦庵。再調廬陵錄參,與新使君不協,臺章有「吉州知錄程洵,亦是偽學之流」等語。先生與晦庵書曰:「某濫得美名,恐為師門之辱。」晦庵答曰:「今日方見吾弟行止分明。」(參《道命錄》。)
文簡曹昌谷先生彥約
曹先生彥純(合傳。)
曹彥約,字簡甫,都昌人。初事朱子于白鹿書院。又十四年,復見于嶽麓書院。淳熙進士,累遷知灃州,未上,以京湖宣撫薛叔似辟主管機宜。勉齋黃文肅公歎曰:「是偉人也,薛能得之,良不易,惜未能用之耳。」攝守漢陽。金人大入,棗陽、信陽被兵,而襄陽將帥內自相戕。先生絕江見薛,勉以持重,求土豪,得許俾總民兵,趙觀俾防水道,而党仲昇將宣撫軍屯城中。金人圍安陸,游騎至漢川。觀受方略,結漁戶守南河。金人至,逆擊,斬其先鋒,且遣死士焚其戰艦。大軍繼進,連戰,北復追擊之。時漢陽群盜亦乘間起。及金人遁,捕盜盡平之。進秩二等,就知漢陽。宇文紹節為宣撫,先生言:「不築棗陽,不足以守隨。守隨所以守德安。不築信陽,不足以守德安。守德安所以守黃。不築神馬坡、樊城,不足以守襄陽。守襄陽所以守光化。」又言「荊、湖之勢,以鄂渚為腹心,江陵、德安為兩臂,其餘猶十指。襄州雖大,不過駢拇巨擘耳。若都統制在襄,則副都統制宜在江陵。」嘉定元年,詔求言,先生上封事,謂:「敵豈不以歲幣為利﹖惟其所向輒應,所求輒得,以我為易與而縱其欲。莫若遲留小使,督責邊備,假以歲月,當知真偽。設復大舉,則民固已怨,欲進而我已戒嚴,欲退而彼有叛兵,決勝可期也。」尋提舉湖北常平,兼權知鄂州,改提刑。已而以為雲南運判。先是,開禧三年,桂陽有盜,吏不以實聞。桂陽當湖南、江西、廣東三路之脊,山川險絕,盜窟其間。江西群不逞相挺而起,東踐南、吉,西逼郴、衡,南蹂韶、石,北抵攸、環,數千里患之。明廷調江、鄂軍捕之,不得要領,而江西專務招安,詭降覆出,朝廷患之。會賊破安仁、茶陵、桂陽,進迫長沙之攸縣。中朝復下江西招安之令,先生持之不可,曰:「是犯眾怒,損國威。」詔以直祕閣充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先生督諸將逼賊巢而屯。賊之諸長曰羅世傳、李孟一、李元礪、李新、李如松、胡友睦,而羅世傳尤黠。官軍擊破新,降如松,遂復桂陽。孟一復至,以有備,引去,攻樂平。官軍復擊破之,遁入寨,遂圍之。元礪來援。世傳密請圖之以自效,先生許之。世傳竟禽元礪。明年,破孟一,餘黨漸平,而世傳恃功,索賂無厭,不肯出峒。池州牧許俊駐吉之龍泉,頗結世傳,許以承襲。世傳乃以元礪獻。江西右司胡渠主之,請用世傳盡主諸峒,悉撤兩路戍兵。先生固爭,乃以羅九遷者為間,令友睦圖而殺之。世傳死而諸峒服。江西來爭功,先生不之校也。尋上善後事宜,進直龍圖閣。五年,以吏部郎召。先是,宰相之弟守潭,兄子守吉,盜熾且及二郡,故亟以先生與王公居安代之。盜平,宰相以為媿,且妒之,乃以右正言鄭昭先疏,寢召命,罷免。昭先亦嘗學于朱子者也。先生徑歸,卜居南康,罕至城市。或謂宰相曰:「人言曹長沙與人爭功,二年來無一字到廟堂,此豈競進者﹖」八年,除利州運判。知利州時,沔州都統制王大才驕橫,制司董居誼不能馭之,反曲意承奉。先生以蜀邊諸司並列,兵權不一,有警則紛然奏議,理財者詆兵弱,握兵者咎財匱,乃作《病夫議》,陳之曰:「古之臨邊,求一賢者而盡付之兵權,兵權正則事體重,兵權專則號令一。今廟堂之上,患士大夫不奉行詔令,惡士大夫不恪守忠實,故雖信而用之,又以人參之,雖以事權付之,又從中馭以維繫之,致使知事者不敢任事,畏事者常至失事,猝有緩急,各持己見,兵權、財計互相歸咎。昔秦、隴以善戰聞天下,自吳氏世襲以來,握兵者志在于怙勢,不在于尊上,用兵者志在于誅貨,不在于息民。本原一壞,百病間出,至有世將已叛,而宣威不覺,四郡已割,……而諸將不知。更化之後,逆黨既誅,而士俗人心其實未改。任軍官而領州事者,易成藩鎮之權;起行伍而立微效者,漸無階級之分。由皁郊以至宕昌、隴西、天水之地,其忠義民兵,利在戰■,緩急之際,固易鼓率。若其恃勇貪利,犯上作亂,則又不止于一軍而已。苟不正其本原,摩之以歲月,漸之以禮義,未見其可。今日之領帥權者,必當近邊境,必當擁親兵;有兵權者,必當領經費,必當寬用度。至于忠義之兵,又須有德者以為統率,擇知書者以為教導,如古人所謂教民而用之也。今議不出此,乃欲幸勝以為功,苟安以求免,誤天下者,必此人也。」時朝諭未以為然。其後制閫雖暫徙利州,而兵賦異掌,卒莫能合。先生以病乞歸。次年拜江西安撫使,知隆興府。未幾,蜀邊被兵,內有張福、莫簡之變。朝論思前言,以戶部侍郎召,尋以寶謨閣待制充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先生乞赴闕奏事,不報,移書廟堂,請對,又不允。蓋有憚其來者。先生遂奏辭,改知福州。先生謂辭制置而受待制,于義未安,又辭。乃以集英殿修撰知潭州,又辭。乃奉祠。已而復待制。寶慶元年,以兵部侍郎召,入對,首勸講正學,防近習。次言:「當以慶歷、元祐聽言為法,以紹聖、崇、觀緯言為戒。年來有以賣直好名之說見奏封者,願倚忠直如蓍龜,去邪佞如蝥賊,其有阻撓讜言者,必加斥逐。」末言「宜敕邊吏愛民」。已而上封事曰:「陛下謹定省以侍長樂,開王社以篤天倫,孝友之行,宜足信于天下。然兄弟至親,猶誤于狂妄小人之手,而道路異說,猶襲于尺布不縫之謠。臣以為,守法者,人臣之職也,施恩者,人主之柄也。漢文帝封淮南之二子,本朝太宗之所已行也。今若法之,雖不止謗而謗息矣。」又薦隆州布衣李心傳精史學。尋兼侍讀,遷禮部侍郎。又除寶謨閣直學士,奉祠,仍兼侍讀。嘗因進讀,言曰:「古人以德行為才,十六才子自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忠、肅、恭、懿、宣、慈、惠、和皆德行之所發見。後世以欺詐暴虐為才,如酆舒、知伯、盆成括皆以才稱,卒于敗事。其實本非才也。鶴山魏文靖公同在從班,聞而歎服。次年遷兵部尚書,力辭,改寶章閣學士,知常德府。陛辭,獻唐張蘊古、趙師民二箴,請圖之座右,且言:「下情猶未通,橫斂猶未革。」上曰:「其病安在﹖」公曰:「臺諫專論人主,不及時政,下情安得通﹖苞苴公行于都城,則州縣橫斂,無可疑者。」時相恨之。又言:「夷狄盜賊之患,惟在處置得宜。一曰守道,二曰固本,三曰通財,四曰稽眾,五曰愛民。」尋以病辭常德之行,奉祠得歸。自草遺表,其略云:「望陛下精勤務學,恭儉修身,屈己以求直言,不惡其訐,守信以禦外侮,不邀其功,塞炎荒遷謫之門,絕饋遺往來之路,疾奸貪以寬民力,進恬退以厚士風。」詔加華文閣學士致仕。卒,諡文簡。所著有《輿地綱目》十五卷、《昌谷類稿》六十卷、《經幄管見》七卷。先生之在朱門,勉齋稱為豪傑之士。蓋論學統,以勉齋為第一,論經濟大略,有以自見,以先生為第一。兄彥純,亦學于朱子之門。(修。)
龍圖詹元善先生體仁
詹體仁,字元善,浦城人。隆興元年進士第,為晉江丞。宰相梁克家薦于朝,入為太常博士,攝金部郎官。光宗即位,除戶部員外郎、湖廣總領,就陞司農少卿。奏蠲諸郡賦輸積欠百餘萬。除太常少卿。陛對,首陳父子主恩之說,謂:「《易》于《家人》之後,次之以《睽》,《睽》之上九曰:『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脫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夫疑極而惑,凡所見者皆以為寇,而不知實其親也。孔子釋之曰:『遇雨則吉,群疑亡也。』蓋人倫天理,有間隔而無斷絕,方其未通也,湮鬱煩潰,若不可以終日;及其醒然而悟,泮然而釋,如遇雨然,何其和說而條暢也。」時上久不過重華宮,故引《易》「睽弧」之義,以開廣聖意。後除太府卿,尋直龍圖閣。開禧二年卒。先生少從朱子學,以存誠慎獨為主,為文悉根諸理。周益公必大嘗疏薦三十餘人,皆當世名士,先生與焉。郡人真西山早從之遊,嘗問居官蒞民之法,先生以盡心平心告之,「盡心則無媿,平心則無偏」。當世服其確論。(雲濠案:謝山《學案》底本有云:「詹元善所著有《象數總義》、《詹司農集》。」)
(梓材謹案:先生亦為劉屏山門人。考《宋史》先生本傳,言先生父慥與胡宏、劉子翬遊,則屏山固其父執也。)
詹元善語(補。)
「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恆性,克綏厥猷惟后」。此即「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也。
(雲濠謹案:先生遺集載此語,續云:「人能知此,則知觀書之要,而無穿鑿之患矣。」)
縣尉林蒙谷先生夔孫
林夔孫,字子武,古田人,從朱文公遊。嘉定中特奏名為縣尉。著有《中庸章句》。(參《閩書》。)
(雲濠謹案:《福州府志》載先生著又有《書本義》、《蒙谷集》,蓋先生號蒙谷。見《萬姓統譜》。)
忠簡傅竹隱先生伯成
傅伯成,字景初,晉江人。忠肅公察之孫,直祕閣自得之子也。少從文公學。隆興初,與兄伯壽同登第。慶元間,為太府寺丞,力言呂祖儉不當貶,朱熹不可目以偽學。又言:「朋黨之弊,起于人主好惡之偏。」出知漳州,一以律己愛民為本,推文公遺意行之。召除工部侍郎。火災,陳三事,曰失人心,曰隳軍政,曰啟邊釁。朝議欲納金人之畔降者,先生言,不宜輕棄信誓。中丞鄧友龍劾罷之,嘉定更化,召對,面論「前日失之戰,今日失之和。今之策雖以和為主,宜暇日為戰守之備。」權戶部侍郎,拜左諫議大夫,抗疏十有三,皆軍國大義。史彌遠密諭以當共政,使有所彈劾,先生曰:「豈可傾人以為利哉!」疏乞詔大臣以公滅私。改權吏部侍郎。俄補郡。八年,召,不至。理宗即位,加寶謨閣直學士,予祠,乃進「昭明天常,扶持人極」之說。尋召除寶文閣學士,奉內祠。胡夢昱坐論濟王冤狀貶,抗疏力論,不報。加龍圖閣學士。先生純實無妄,表裏洞達,每稱人善,不啻如己出,語及奸邪,聲色俱厲。嘗慕尸諫,疾革疏草,亟命繕寫,朝服而逝。端平中,諡忠簡。初授明州教授,以年少,嫌以師自居,日與諸生論質往復,後多成才。(修。)
(雲濠謹案:先生年八十四卒,著有《竹隱居士集》三十卷、《奏議》十卷、《耄志》六卷。見《泉州府志》。)
提舉黃西坡先生灝
黃灝,字商伯,都昌人。登進士第,教授隆興府,知德化縣,薦除登聞鼓院,遷太常寺簿。論「今禮教廢闕,請敕有司取政和冠昏喪葬儀,及司馬光、高閌等書參訂行之」。除太府寺丞,出知常州,提舉本路常平。奏乞併閣秋苗,不俟報行之。言者罪其專,移居筠州,削兩秩,而從其蠲閣之請,起知信州,改廣西轉運判官,移廣東提點刑獄,皆不赴,卒。先生性行端飭,以孝友稱。文公守南康,執弟子禮。文公沒,黨禁方厲,先生單車往赴,徘徊不忍去者久之。(修。)
侍郎度性善先生正
度正,字周卿,合州人。少從朱子學。紹熙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太廟災,獻二說,其一用朱子之議,其一因宋朝廟制而參朱子之議:「自西徂東為一列,每室之後,別為一室,以藏祧廟之主,各依昭穆次序。後世穆之祧主藏太祖廟,昭之祧主藏太宗廟。仁、高二宗為百世不遷之宗,藏亦如之,前為兩室,三年袷享,則帷帳幕之,通為一室,盡出諸廟及祧主,並為一列,合食其上。于本朝制度,初無更革,頗得三年大袷之義。」著有《性善堂文集》。
宣獻任斯庵先生希夷
任希夷,字伯起,邵武人。(雲濠案:一本云:「其先眉州人,祖賢臣,始居邵武。」)第進士,調浦城簿。從文公學,文公器之曰:「伯起,開濟士也。」開禧初,為太常簿,奏乞編次紹興以來禮書。從之。累遷禮部尚書,奏周敦頤及二程百代絕學之倡,乞賜諡。其後周諡元,程諡純、諡正,皆先生發之。權參知政事,時史彌遠柄國久,執政皆具員,識者頗譏其拱默。諡宣獻。(修。)
布衣宋先生斌
宋斌,袁州人。少從黃勉齋、李宏齋登朱子之門。學禁方嚴,羈旅困沮,年且八十,趙清敏與懽延之,事以父行,奏乞用旌禮布衣故事。卒,葬西湖上,歲一祭之,則其賢可知矣。
知州黃復齋先生■
黃■,字子耕,分寧人。嘗從文公遊。舉太學進士,歷官大理寺簿、軍器監丞,後知台州。上蔡子孫居台者既播越流落,先生求之民間,收而教之。勤苦夙夜,郡稱平治。遷袁州,卒。著有《復齋集》。
修撰陳北山先生孔碩(祖禧。父衡。)
陳先生孔夙(合傳。)
陳孔碩,字膚仲,侯官人。祖禧、父衡,皆為晦翁所稱許。先生少即以聖賢自期。既從南軒、東萊學,後偕其兄孔夙事晦翁。著《中庸大學解》、《北山集》,學者稱為北山先生。官祕閣修撰。子韡,從葉水心遊。
國錄吳隱先生仁傑
吳仁傑,字斗南,一字南英,自號隱。其先洛陽人,居崑山。博洽經史,講學于朱子之門。登淳熙進士第,歷羅田令、國子學錄。有《古周易》、《洪範辯圖》、《漢書刊誤補遺》等書。
將作陳先生守
陳守,字師中,莆田人。父丞相俊卿,嘗館朱子于白湖仰止堂,使子弟受業焉。先生寬宏剛直,朱子題其書室曰「敬恕」,且為之銘。以父蔭補官,歷太常寺丞、工部員外郎。凡六授郡符,三持使節,俱以廉清特稱。晚為將作監,卒。(參《道南源委》。)
承奉陳先生定
陳定,字師德,莆田人,丞相信安公俊卿第三子。奏授右承奉郎。年十三,已知古人為己之學,而不屑為舉子之文。以信安命,請業于晦庵。年二十五卒。(參《朱子文集》。)
直閣陳復齋先生宓
陳宓,字師復,莆田人,丞相信安公之第四子也。少從其兄守、定同遊文公之門。長從黃勉齋榦。嘗為《朱墨銘》,以驗理欲分寸之多寡,謂朱屬陽,墨屬陰。以蔭歷泉州南安鹽稅,主管南外睦宗院,知安溪縣。嘉定七年,入監進奏院,遷軍器監簿。上言三事:一宮闈儀範未正,二朝廷權柄分奪,三政令刑賞舛逆。又言:「人主之德貴乎明,大臣之心貴乎公,臺諫之言貴乎直。」出知南康軍,歲大祲,奏蠲其賦十九,令流民群集就役,以築江隄,給食活之。與諸生講論白鹿書院。改知南■州,復大旱,蠲罕宿逋十數萬,弛新輸三之一。又創延平書院,倣《白鹿洞規》。無何,請致仕,直祕閣主管崇禧觀卒。自言「居官期如顏真卿,居家期如陶潛」。又深愛諸葛亮「家無餘財,庫無餘帛」。庶乎能蹈其語者。端平初,御史王遂追論其直,宜褒以勸天下,贈直龍圖閣。所著有《論語註義問答》、《春秋三傳鈔》、《續通鑑綱目》、《唐史贅疣》諸書。
(雲濠謹案:一本云:「先生與黃直卿、李敬子同入廬山,盤旋玉淵、三峽間,俯仰文公舊。家居作仰止堂,像文公于其中。又築滄州草堂,與諸生講學。直卿暮年論當世志道之士,真西山、李貫之及先生三人而已。」)
太學程蒙齋先生端蒙
程端蒙,字正思,號蒙齋,鄱陽人。師江先生介。(雲濠案:江先生見《龜山學案》。)已而受業于文公。淳熙七年,鄉貢補太學生,對策不合,罷歸。
百家謹案:新安為朱子之學者不乏人,而以程蒙齋為首。蒙齋之後,山屋以節著,雙湖以經術顯,其後文獻蒸蒸矣。
性理字訓
天理流行,賦予萬物,是之謂命。人所稟受,莫非至善,是之謂性。主于吾身,統乎性情,是之謂心。感物而動,斯性之欲,是之謂情。為性之質,剛柔、強弱、善惡分焉,是之謂才。心之所之,趨向期必,皆由是焉,是之謂志。為木之神,在人則愛之理,其發則惻隱之情,是之謂仁。為金之神,在人則宜之理,其發則羞惡之情,是之謂義。為火之神,在人則恭之理,其發則辭遜之情,是之謂禮。為水之神,在人則別之理,其發則是非之情,是之謂智。人倫事物當然之理,是之謂道。行此之道,有得于心,是之謂德。真實無妄,是之謂誠。循物無違,是之謂信。發己自盡,是之謂忠。推己及物,是之謂恕。無所偏倚,是之謂中。發必中節,是之謂和。主一無適,是之謂敬。始終不二,是之謂一。善事父母,是之謂孝。善事兄長,是之謂悌。天命流行,自然之理,人所稟受,五性具焉,是曰天理。人性感物,不能無欲,耳目鼻口,斯欲之動,是曰人欲。無為而為,天理所宜,是之謂誼。有為而為,人欲之私,是之謂利。純粹無妄,天理之名,是之謂善。兇暴無道,不善之名,是之謂惡。物我兼照,擴然無私,是之謂公。蔽于有我,不能大公,是之謂私。凡此字訓,蒐輯舊聞。嗟爾小子,敬之戒之。克循其名,深惟其義,以達于長,以會于學,審問明辨,精思篤行,孜孜勉焉,聖可賢致。
附錄
朱子曰:「《小學字訓》甚佳,言語雖不多,卻是一部大《爾雅》。」
縣尉董槃澗先生銖
董銖,字叔重,稱槃澗先生。德興人。學于朱子。登嘉定進士,授迪功郎、婺州金華尉。黃勉齋誌其墓。(雲濠案:《江西通志》:「先生所著有《性理注解》、《易注》。」)從子夢程傳其學。
(梓材謹案:程、董二先生,為介軒所自出,原底冠介軒卷,特《介軒學案》當斷自介軒,故二先生及王拙齋並入是卷。)
程董二先生學則(補。)
居處必恭。
居有常處,序坐以齒。凡坐必直身正體,毋箕踞傾倚,交脛搖足。寢必後長者
,既寢勿言,當晝勿寢。
步立必正。
行必徐,立必拱,必後長者,毋背所尊,毋踐閾,毋跛倚。
視聽必端。
毋淫視,毋傾聽。
言語必謹。
致詳審,重然諾,肅聲氣。毋輕毋誕,毋戲謔諠譁,毋及鄉里人物長短及市
井鄙俚無益之談。
容貌必莊。
必端嚴凝重,勿輕易放肆,勿粗豪狠傲,勿輕有喜怒。
衣冠必整。
勿為詭異華靡,毋致垢弊簡率。雖燕處不得衩袒露頂,雖盛暑不得輒去鞋襪。
飲食必節。
毋求飽,毋貪味。食必以時,毋恥惡食。非節假及尊命不得飲,飲不過三爵,
勿至醉。
出入必省
非尊長呼喚,師長使令,及己有急幹,不得輒出學門。出必告,反必面,出不
易方,入不踰期。
讀書必專一。
必正心肅容,以計數。數已足,而未成誦,必須成誦。數未足,雖已成
誦,必滿數。一書已熟,方讀一書,毋務泛觀,毋務強記。非聖賢之書勿讀,
無益之文勿觀。
寫字必楷敬。
勿草,勿欹傾。
几席必整齊。
位置有倫,簡帙不亂,書笥衣篋,必謹鑰。
相呼必以齒。
年長倍者以丈,十年長者以兄,年相若者以字,勿以爾汝。書問稱謂亦如之。
附錄
朱子跋《學則》曰:「道不遠人,理不外事,故古之教者,自其能食能言,而所以訓導整齊之者,莫不有法,而況家塾黨庠術序之間乎。彼其學者,所以入孝出弟,行謹言信,群居終日,、德進業修,而暴慢放肆之氣,不設于身體者,由此故也。是書蓋有古人小學之遺意焉。凡為庠塾之師者,能以是而率其徒,則所謂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者,將復見于今日矣。于以助成后王降德之意,豈不美哉!」
王拙齋先生過
王過,字幼觀,德興人也。從學朱子。德興學宮三賢祠,槃澗第一,程次之,其一即先生也。學者稱為拙齋先生,與程、董稱三先生。
程柳湖先生珙
程珙,字仲璧,蒙齋先生之從曾孫也。亦登文公之門,著有《易說》。
(雲濠謹案:先生號柳湖。)
■蓮塘先生淵
■淵,字亞夫,號蓮塘,涪陵人。西晉中郎將■清之後。世世居襄陽,後徙居蜀,家培坪山。受業文公。所著有《孟子註》,今佚。門人陽枋、陽岊。
方庵先生士繇
方士繇,字伯,莆田人。父豐之,仕至監豐國鎮,朱子稱其詩豪壯。先生少孤,依母邵武呂氏。已而徙居崇安,從朱子遊。聰明絕人,持以謙厚。嘗累試場屋,不利,棄舉子業,專以講學授徒為事。《六經》皆通,尤長于《易》。紹熙間,朱子門人有至行在者,公卿延致惟恐後。先生在遠聞之,曰「異時必為學者禍。」未幾,偽禁果作。又嘗勸朱子少著書,以朱子教人讀《集註》為未然。其憂深思遠類此。所為詩尤溫潤,有《遠庵集》。
祖望謹案:方伯,一名伯休。移居,依文公于建陽。文公與黃勉齋手書曰:「伯不幸,未去時亦安靜明了,但可惜後來廢學,身後但有詩數篇耳。」則方之所造可見。其安靜明了,或得之二氏者也。王深寧目為高弟,蓋據放翁所作墓誌云。
竇先生從周
竇先生澄(合傳。)
竇從周,字文卿,丹陽人也。生長田里,衣食自給。其為人醇朴,深居簡出,足不及城市。年過五十,從游默齋學。後聞朱子講席之盛,即裹糧從之。其弟澄,字叔清,負笈以隨。漫塘劉文清公嘗稱之曰:「竇君求道之切,世所罕見。近世吳門葉元老,忘其年之長,往從鶴山于渠陽,可以比之。」漫塘之初志于學,源流頗自文卿兄弟,其後始從默齋,而京口一帶,向未嘗宗朱、張之學,導山導水,實自文卿,而漫塘大之。嘗有盜入其居,睥睨久之,無所得,既而始悟其為先生之居也,相與謂曰:「無驚此公。」即去。朱子聞之,笑曰:「此所謂蠻貊可行者也。」先生之弟子曰衛炳。(補。)
庶官湯靜一先生泳
湯泳,字叔永,丹陽人也,稱靜一先生,江淮制置使東野之孫。潤州學者,自竇氏兄弟從朱子遊,繼之者為先生。始仕官,未上而卒。漫塘以前輩嚴事之。其弟子曰衛翼。(補。)
劉靜春先生黻
劉黻,字季文,一字靜春,廬陵人。學于朱子之門。真西山雅重之,嘗謂人曰:「吾輩所言,皆是皮膚,惟靜春能道其骨髓。若靜坐山中十年,庶幾敢望靜春耳。」然先生晚年頗不滿其師《中庸章句》之說,以是與西山多不合。其論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故謂之性,而貴于物焉。《湯誥》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恆性。』吾夫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是則人之姓,豈物之所得而儗哉!《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是專言乎人,而不雜乎物也。或者謂必兼人物而言之,似也而差也。古先聖賢言性命,有兼人物而言者,有專以人言者。《易》曰:『各正性命。』是乃兼人物而言之。然既曰各有不同,則人物之分,亦自昭昭。假如天命之性,亦兼人物而言,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當如告子之見矣。」因著為《就正錄》。西山力與之爭,先生終不以為然。每見,必力持其說。西山引觴解之曰:「生平竊笑漢儒聚訟,吾儕豈可又為後世所笑!姑各行所學而已。」(補。)
(梓材謹案:有與先生同名氏者,字聲伯,樂清人。知慶元時,請建慈湖書院。見《宋史》。又案:清江劉子澄,居廬陵,號靜春。是廬陵劉氏有兩靜春也。)
知州李先生耆壽
李耆壽,字南公,江陵人也。累官知達州。先生嘗學于朱子,又嘗學于陸子。其通判沔州時,金人正闖蜀,沔守帥師出,乃攝州事。流民數十萬,滿野抄掠。截借西河所運帑緡以給之,斥關候,增棧道,收潰散。次年,會師捄大安,制府檄之巴州招降巴山盜權興等。出知隆慶府,知蓬州,皆有聲。以言者罷。及起家守達,尤崇教化。初先生之嫡母無子,撫之為子,而生母王氏被出,先生不知也。嫡母卒,其父告之,先生奔走四方以求之,得之襄陽之雁汊,迎歸侍養二十餘年,人以為難。(補。)
安撫趙時齋先生綸
趙綸,字君任,忠簡公鼎曾孫也。五歲誦書,入耳不忘。年十九,從朱子于富沙。趙忠定公汝愚以忠簡故,召先生兄弟語,曰:「遠器也。」白上,以忠簡恩,用之為澧州安鄉令。以義勇平群盜,宣撫使吳獵上其功,改安撫機宜文字。時議散遣沿邊忠義,或慮召變,制置使李大性委之先生。至則果騷動,推誠諭之,竟帖然,而識拔其帥孟宗政、扈再興等數人,後皆為名將。改知益陽縣,已而通判江陵,皆有聲。嘉定九年,遷知信陽軍。金人入寇,先生疾馳至郡,繞城濬隍,蒐軍實,勵將士,拔袁海于囚,拔董思明于野,授以帥。兵薄城下,擐冑登堞,矢石雨發。金人知有備,拔柵,以火攻。先生遣康孝先帥死士潛出,抵金人帳,斃其酋,注首槊上。金人棄攻具走。俄而復至。先生固守,調諸軍,列柵淮堧,閒出遊騎以誘之。一日,乘勝逐,金人大潰,俘獲無算,盡以隸軍。次年,諜知金人又治兵,先生豫定諸軍之出戰者,巡徼者,列柵而守者,并城中之分門而守者。金人至,及其未定,急擊之,斬馘多。金人以二萬人環城,以萬人阻東諸山而陳。先生親督戰,軍士一當十。金人敗走。又明年,浮、光、棗陽被圍。光山破,先生曰:是吾脣齒也。」光守乞師,先生遣思明與海援之,而使從閒道入光,約表裏相應。未至,餉司檄移師防江,先生不可。金人乘勝入梅林,列柵據關,取倉粟,江上大震。先生急召思明倍道抵關,東馬山谷間,步出,攀木緣崖,魚貫而行三十餘里,設伏于隘,中途禽金人之為候者,遂拔柵,入爇其酋之臥帳。金人蒼黃奔迸,思明軍士憑高蹴之,呼聲震山谷,奪其旗幟書敕牛馬雜畜,盡得前此官軍所遺資仗,并難民之陷軍者,而淮西之師亦集,遂解浮、光之圍。先生本宰相家兒,素心喜應進士舉,而累督軍輒捷如宿將。然嫉妒亦自此而起,論功以直祕閣仍守信陽。俄而以直煥章閣充淮西安撫使,知廬州,又改湖北安撫使,知江陵府。未至,言者論罷之。明年,奉祠。尋知其無罪也,復以直煥章閣充淮西安撫使,知廬州,而先生已卒。其家矮屋五楹,不蔽風雨。所著有《時齋集》二十卷。(補。)
直閣林盤隱先生湜(父師中。)
林湜,字正甫,長溪人。父中奉大夫師中,迎師于蜀,得師先生以歸,學者常數百人,中奉為高弟。先生從朱子遊,舉紹興進士,除監察御史,疏言:「陛下托股肱于宰執,而除授皆小人;寄耳目于臺諫,而彈擊皆君子。治亂之大,無過于此。」時論多之。寧宗即位,以太府少卿使金。金主賜之衣,先生不服。金人曰:「君命何可慢也!」先生曰:「宋正統相承,群官服視其品,今易左衽,有死而已!」金人趣之謝,先生盛服入謝,金主不能屈。使還,寧宗獎之,遷司農卿。韓冑用事,呂子約貶嶺外,先生謂余丞相端禮曰:「此叔世事也。執奏收,大臣之責,丞相可不勉乎!」于是不能安于朝,出為湖北運副,奉祠。已而知泉州,又奉祠。進直龍圖閣。有《盤隱類稿》十卷。(補。)
(梓材謹案:水心誌先生墓云:「朱公元晦既謫,士諱其學,公執弟子禮不變。未歿數月,猶走書問疑義」云。)
侍郎應先生純之
應先生謙之(合傳。)
應先生茂之(合傳。)
應純之,字純甫,永康人,吏部侍郎孟明子也。與兄謙之、茂之俱從朱子。嘉定三年進士,知楚州兼京東經略安撫使。李金來歸,請大舉復中原,時相史彌遠不聽。晉兵部侍郎,持節如故。金人入寇,力戰死之。(補。)
沈先生
沈,字仲莊,永嘉人。學于朱子,精地理。(補。)
推官張玉峰先生宗說
張宗說,字巖夫,崇安人也。學于朱子,厚德為鄉里所重。紹興五年,有盜焚掠井邑,自西而東,至張氏之境而返。又五年,復作,自東而西,亦及張氏之境而返。咸曰:「此長者所居也,毋犯。」以累舉恩受官,而朱子適忤韓侂冑罷歸,先生率僚友送諸武夷,會于精舍,語及時事,感憤激烈。朱子喟然曰:「巖夫真可與語。」為之張飲盡歡,且書樂府一闋,命門人歌以贈。調歸州推官,未上,致仕。自號玉峰逸老。其即江塤也。(補。)
撫幹李先生如圭
李如圭,字寶之,廬陵人。紹熙癸丑進士,福建撫幹。文公與之校定《禮經》。所著有《集釋古禮》十七卷、《釋宮》一卷、《儀禮綱目》一卷。鶴山稱其密緻,而惜其鄭、賈之言是信。(補。)
正肅郭兌齋先生磊卿
郭磊卿,字子奇,仙居人。嘉定七年進士。端平初,拜右正言,尋擢右史,彈劾權倖,無所避。初理宗微時,與鄞人余天錫善,既即位,擢至執政,而人材猥劣,朝論不與。先生劾之,章凡三上,天錫竟罷去。史嵩之怙權不法,先生疏已具,俟召對奏之,而為嵩之耳目所得,亟除先生起居郎。先生憤不得言,徑出國門求去。先生與徐元杰、劉漢弼等號端平六君子。卒,諡正肅,立正諫坊以旌之。(參《赤城新志》。)
(雲濠謹案:謝山《劄記》云:「郭磊卿有《兌齋集》。」)
文懿趙南塘先生汝談
趙汝談,字履常,大梁人,溫州守汝之兄也。(雲濠案:《咸淳臨安志》云:「太宗八世孫,居餘杭。」)登淳熙進士。丞相周必大得其文,語參知政事施師點曰:「是子他日有大名于世。」嘗從朱子訂疑義十數條,朱子嗟異之。以江西安撫使幹辦佐丞相趙忠定公汝愚定大策,忠定欲驟以詞掖處之,力辭去。及忠定去國,先生兄弟罹黨禍斥去。後以安慶府教授召試,擢正字,歷遷知無為軍,循聲卓著。金人內變,獻料敵備邊二策,改知溫州。未幾,改外宗正,族屬皆望風而化。寧宗崩,以哀痛得疾。賀理宗表,力寓勸戒。陳碩曰:「此諫書也。」數丐祠,史彌遠不許,迺杜門著述。端平初,以禮部郎累遷至權刑部尚書。方先生為講官,因講《論語》,而言漢元帝恭儉無過,惟剛不克改,明不能繹,優柔不斷,而業遂衰,蓋亦有為而言。嗣以所注《易》進講,忤時宰意。然所言多稱上旨,上謂「卿文學高世,宜代予言」,先生卒以老祈免。及卒,轉兩官。遺表上,又轉四官。(雲濠案:《咸淳臨安志》:「嘉熙元年卒,景定四年諡文懿。」)先生天資絕人,沈思高識,自少至老,無一日去書策。其論《易》,以為為占者作;《書堯》、《舜》二《典》宜合為一,禹功只施于河、洛,《洪範》非箕子作;《詩》不以《小序》為信;《禮記》雜出諸生之手;《周禮》疑傅會女主之書。要亦卓絕特立之見。其為文章有天巧。常論「韓非、李斯皆有荀卿之才,惟其富貴利欲之心重,故世得而賤之;惟卿獨能守其身,不苟希合,士何可不自重哉。」所著有《易》、《書》、《詩》、《論語》、《孟子》、《周禮》、《禮記》、《荀子》、《莊子》、《通鑑》、《杜詩注》。(參史傳。)
(梓材謹案:先生號南塘,見《直齋書錄解題》。)
附錄
先生謂真西山曰:「當思所以謀當路者,無徒議之而已。」西山答曰:「公為宗臣,則固當然。德秀不過朝廷一論思之臣耳。」(補。)
潘立之先生植
潘植,字立之,懷安人。世業儒,先生承家學,尤喜從鄉閭善士遊。後聞朱子講道武夷,非他師所及,遂與弟柄負笈而往拜焉。先生工于文,尤嗜史學,上下數千年,貫穿出入,未嘗射策決科。兄弟皆以弱冠摳衣有道,厲志前修。家居,日以濂、洛諸書相磨,暇則接武林壑閒,徜徉觴詠,怡怡如也。(參《黃勉齋集》。)
(梓材謹案:宋有與先生同名氏者,字子醇,安正人,嘗著《易說》。)
潘瓜山先生柄
潘柄,字謙之,立之弟。年十六,即有志于道,與立之往事朱子于武夷。朱子以所學授之。嘗言:「凡人之心,不存則亡,而無不存不亡之時,故一息之頃,不加提省,則淪于亡而不自覺。天下之事,不是則非,而無不是不非之處,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則陷于惡而不自知。」學者稱瓜山先生。著有《易解》、《尚書解》。(參《道南源委》。)
朝奉滕溪齋先生璘
滕璘,字德粹,婺源人。與弟珙俱從朱子遊,造詣深邃,薦舉于鄉,入太學。淳熙甲科,調鄞縣尉,教授鄂州,改除四川制置司幹官。韓侂冑當國,或勸先生一見,可得掌政。先生曰:「彼以偽學誣一世儒宗,以邪黨錮天下善士,顧可干進乎!」後知嵊縣,值歲饑,奉行荒政,多全活。廟堂欲處之班列,終不肯為韓屈,徑從銓曹註慶元簽判及主管官告院,以病奉祠。未幾,倅隆興,兩為帥司參議,官至朝奉大夫。遺文有《溪齋類稿》三十卷。(參《姓譜》。)
縣令滕德章先生珙
滕珙,字德章,婺源人,德粹之弟。入太學,登淳熙進士。終合肥令。與德粹齊名。(同上。)
(雲濠謹案:《江南通志》載先生令合肥,有仁政。)
隱君胡洞源先生泳
胡泳,字伯量,建昌人,文公之高第弟子也。不樂仕進,學者翕然尊之,稱為洞源先生。著有《四書衍說》。
(雲濠謹案:《白鹿洞志》載先生云:「稱桐柏先生。」「桐柏」「洞源」字形相類,未知孰是。)
忠節曾先生三聘
曾三聘,字無逸,新淦人,三復弟。幼有異質,日記千言。乾道間,由進士累官祕書郎。光宗時,三上疏指陳時事。黨論興,坐重劾。卒,贈直龍圖閣,諡忠節。(參《姓譜》。)
(梓材謹案:解學士為《胡貞婦傳贊》,言先生事朱子,為門人高第弟子。)
聘君章雪崖先生康(附門人胡淳。)
章康,字季思,吳縣人。安貧樂道,居城西,人稱之曰聘君。嘗問學于朱子,默有所契。年七十,步履如飛。或訝其有方外之遇,問之,曰:「吾師聖賢,無外學也。」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九。郡人胡淳從之遊,歲時致醪醴薪米。所著《雪崖文集》十卷、《詩集》五十卷。淳字以初。(參《姑蘇志》。)
附錄
車玉峰《腳氣集》曰:「章雪崖,平江隱君子也。不曾見晦翁,而時時有書問道。晦翁答書見存。有時常高聲云:『世紛如何汩沒得自家!』可以見其胸中之所存也。顧齋胡丈淳嘗從之。予每書此句于扇上。」
縣丞陳仁齋先生駿(附子成父。)
陳駿,字敏仲,寧德人。舉進士。登朱文公之門。著《毛詩筆義》,未及脫稿而卒。號仁齋。子成父。
(雲濠謹案:《道南源委》載先生中乾道進士,除大冶丞,著《論語》、《孟子筆義》。)
歐陽先生謙之
歐陽謙之,字希遜,廬陵人。嘗遊朱子之門。(參《儒林宗派》。)
(梓材謹案:《朱子大全集》答先生書三,文文山之師歐陽巽齋,殆即其後人,而萬氏《儒林宗派》以文山為先生門人,恐誤也。)
縣令饒先生敏學
饒敏學,昭武人,朱文公高弟也。知黔陽縣。
孫龍坡先生調
孫調,字和卿,長溪人。其學得朱文公之傳,以排擯佛、老,推明聖經為本。所著有《冊府》一百卷,《易詩書解》、《中庸發題》共五十卷,《浩齋稿》三卷。學者稱為龍坡先生。卒,祠于學。
帥幹李綱齋先生閎祖
李閎祖,字守約,光澤人,濱老呂之子。先生早受學家庭。已而與其二弟從朱子講學,篤志學問,強力精思,論議切實,朱子置之西塾訓諸孫,為編《中庸章句或問輯略》。第嘉定辛未進士,調靜江府臨桂簿,提刑方信儒、漕使陳孔碩咸咨以臺事。暇日詣學與諸生講解,士習不變。辟古田令,改廣西帥幹,勤慎明恕,諸司論薦改秩,未赴卒。黃勉齋、李宏齋、張主一、陳北溪皆敬重之。勉齋嘗祭以文,極痛悼焉。自號綱齋。有《問答》十卷。
李先生相祖
李相祖,字時可,守約之弟。在朱門辨質詳明,用心精切,嘗以朱子之命,編《書說》三十卷。
縣尉李先生壯祖
李壯祖,字處謙。與守約同登第。調閩清尉。朱子亦嘉其有志。真西山嘗以典刑人物薦之。
郎中王東湖先生遇(父羽儀。)
王遇,字子合,龍溪人。父羽儀,衢州通判,博學有文。先生第乾道進士。受學于朱、張、呂之門,而與廖槎溪、黃勉齋、陳北溪友善。歷長樂令,通判贛州,薦章交上。時韓侂冑當國,先生不少貶以求售。侂冑敗,召為太學博士,除諸王宮教授。以常州大旱,命為守。講求荒政,民無流殍。又究致旱之由,開掘太湖水之侵塞于富家者。浙東饑,復詔提舉常平事。入對,極論時弊,至官,力言計買鹽之非策。除大宗正丞,遷右司郎中,以考校殿廬卒。著有《論孟講義》、《兩漢博議》及文集。號東湖先生。
附錄
子合嘗問學問之道何先,象山曰:「親師友,去己之不美也。人資質有美惡,得師友琢磨,知已之不美而改之。」子合曰:「是。請益。」不答。象山曰:「子合要某說性善性惡,伊、洛、釋、老此等話不副其求,故曰是而已。」吾欲其理會此說,所以不答。(《象山語錄》)
漕使楊悅堂先生楫
楊輯,字通老,長溪人。師事朱文公。累官司農寺簿,奏劄論進君子退小人,勿徇左右之請,以重中書之權。飭執政之臣,可否相濟,以任憂責,獎廉靜之操,絕奔競之風。除國子博士,臺臣或干以私,答曰:「臺有紀綱,學有規矩,當各守其職。」尋出知安慶,移湖南提刑、江西運判。卒,祠于學。所著有《奏議》、《悅堂文集》。(參《姓譜》。)
(梓材謹案:《萬姓通譜》中本云:「與楊方、楊簡俱師事朱文公為高弟,時號『三楊』。」楊提刑方見後。慈湖則非朱子門人。謝山《奉臨川帖子》云:「若羅文恭公點、劉少保伯正、李參政性傳、楊漕使楫俱以集中偶有過從,而遽為著錄,並列文恭之子為再傳之徒,愚皆未敢以為然。蓋此乃作《考亭淵源錄》者之失。凡係朱子同時講學之人,行輩稍次,輒稱為弟子,其意欲以夸其門牆之盛,而不知此諸儒所不受,亦朱子所不敢居也。」據此,則先生當非朱門弟子,或在講友之列。然攷黃勉齋《記楊恭老敦義堂》云:「吾與通老從遊于夫子之門二十年矣,通老長于吾十年,而首與之交相好也。」則先生嘗受業于朱門矣。恭老,通老兄,名梓。)
提刑楊淡軒先生方
楊方,字子直,長汀人。清修篤孝,行己拔俗。隆興初登第。平生心慕朱子。調戈陽尉,還道崇安,參謁面受所傳而歸。趙忠定汝愚帥蜀,辟機宜。忠定尋薦于朝,召對,擢宗正寺簿。丐外,通判吉州,知建昌軍,召除編修官。首乞朝重華宮,辭甚懇切,寧宗立,除祕書郎,出知吉州。偽學禁興,坐趙、朱黨,罷居贛州。閉門讀書,自號淡軒。黨禁解,起家知撫州。未幾奉祠,嘉定更化,召為侍右郎官,進考功郎官。不三月,復積忤以去。踰再歲,除直寶謨閣、廣西提刑。卒于象州。
堂長楊信齋先生復
楊復,字志仁,福安人。受業朱文公之門,與黃榦相友善。真西山帥閩,嘗創貴德堂于郡學以延之。學者稱曰信齋先生。著《祭禮》十四卷、《儀禮圖》十四帙。又有《家禮雜說附註》二卷。
進士李堯卿先生唐咨
李唐咨,字堯卿,龍溪人。與州學正石洪慶、林易簡、施允壽皆以旦評推重。朱文公守郡,延于學,為諸生楷式。牒云:「唐咨、易簡,或究索淵微,或持循雅飭,察其志行,久益可觀。允壽、洪慶,皆以耆艾之年,進學不倦,強毅方正,眾所嚴憚。」
學正林先生易簡
林易簡,字一之,漳州貢士也。文公守漳,與同郡進士李唐咨並延至學宮。(參《道南源委》。)
(梓材謹案:陳北溪有《辯林一之動靜書》,又《與林一之書》。)
學正石先生洪慶
學正施先生允壽(合傳。)
石洪慶,字子餘,臨漳人。與同郡施允壽,字伯和,先後為本州學正。朱子守漳日,復並延至學云。(同上。)
附錄
洪慶將歸,朱子召入與語曰:「此去但存養,要這箇道理分明。常在這裏,久自有覺,覺後自有此物洞然,貫通圓轉。」乃舉《孟子》「求放心」、「操則存」兩節,及《明道語錄》中「聖賢教人千言萬語,下學上達」一條云:「自古聖賢教人也,只就這裏上用功。所謂『放心』者,不是走作向別處,蓋一瞬目間便不見,才覺得便又在面前。不是苦難收拾,公且自去提撕,便見得。」又曰:「如合要『下學』工夫,且須端莊存養,獨觀昭曠之原,不須全費工夫鑽紙上語。待存養得此中昭明洞達,自覺無許多窒礙,恁時方取文字來看,則自然有意味,道理自然透徹,遇事時自然迎刃而解,皆無許多病痛。此等語不可對諸人說,恐他不肯去看文字,又不是了。且教他看文字,撞來撞去,將來自有撞著處。凡看文字,非是要理會文字,正要理會自家性分上事。學者須要主一,主一常要心存在這裏,方可做工夫。如人須尋箇屋子住,至于為農工商賈,方惟其所之。住若無箇屋子,如小人趁得百錢,亦無歸宿。孟子說『求其放心』,已是兩截。如常知得心存這裏,則心自不放。」又云:「無事時,須要知得此心。不知此心,卻似睡困,都不濟事。今看文字,又理會義理不出,亦只緣主一工夫欠缺。」
常丞趙訥齋先生師淵
趙師淵,字幾道,號訥齋,黃巖人。乾道八年進士。嘗從朱子公遊,與之論校《綱目》,前後凡八書。歷官衢、南■、寧海軍推官。趙丞相汝愚以從班薦與職事官,會趙以讒斥,遂翩然東歸,益就所學,積十餘年不仕。暨詔申前命,以母病添差通判溫州,入主將作簿、司農太常丞,以論成肅后山陵事不合而去。(參《赤城新志》。)
(梓材謹案:袁蒙齋甫為先生。蒙齋誌趙宜人壙云:「訥齋當代端人,與先正獻公為友。」)
朝奉趙遠庵先生師夏
趙師夏,字致道,號遠庵,訥齋之弟。紹熙元年進士,歷官朝奉大夫。亦從文公遊,悉得奧旨。以循天理、任智力論曾點、子路言志,以心性情辨儒、釋,及論荀卿性惡禮偽之失,又作《誠幾善惡圖》,以明周子之意,一證胡子之失,皆為文公所許。王魯齋嘗稱其理一分殊之跋,得龜山以來一派宗旨甚的。(參《台州府志》。)
楊至之先生至
楊至,字至之,晉江人。遊朱文公之門,與清漳李唐咨皆文彩發越,燦然可觀。蔡西山妻以孫女。有《文公語錄》二卷。
余先生大雅
游先生儆(合傳。)
余大雅,字正叔,順昌人。與■浦游敬仲同時從朱子遊。(雲濠案:敬仲名儆,敬仲其字也。一作名敬仲,字遠叔。)每見必告以簡約切實工夫,而要其歸于求放心一言。先生嘗有詩云:「三見先生道愈尊,言提切切始能安。如今抉破本根說,不作從前料想看。有物有常須自盡,中倫中慮覺猶難。願言克己工夫熟,便得周旋事仰鑽。」朱子深與其進。有《朱子語錄》一卷。
司戶鄭持齋先生可學
鄭可學,字子上,莆田人,自號持齋。受學于朱子,以稟性卞急,力于懲忿上做工夫,久之,最得精要。面命問答。率前賢所未發,四方來學者,朱子多使質正焉。朱子知漳州,延至西塾。其後,刪定《大學》一編,曰「此書欲付託得人,惟子上足以當之。」前後三奉大對,晚以特科調衡州司戶。著《春秋博議》十卷,《三朝北盟舉要》一卷、《師說》十卷。初,先生在臨安,欲往見陸子靜,或云:「吾友方學,不可見,見之必歸參禪。」先生以此遂止。
許存齋先生升
許升,字順之,同安人。遊朱文公之門。文公來為簿,從遊最早,恬澹無欲。及文公去任,復從遊于建陽。及卒,文公作文祭之。(雲濠案:《閩書》:「先生所著有《孟氏說》、《禮記文解》、《易解等書》。」)
(梓材謹案:先生《朱子語類》多載其問答之語,其字順之也。朱子為之序,又為作《存齋記》云:「許生升之。」是先生一名升之也。)
劉撝堂先生炎
劉炎,字潛夫,邵武人。遊朱子之門。朱子卒,先生祭以文,有云:「凜然若銜馭之甚嚴,泰然若方行之無畔。蓋久而後得之,又何止流行乎四時,而昭示乎河、漢。」
黃壺山先生士毅
黃士毅,字子洪,號壺山,莆田人,徙居吳。幼知嗜學,為向上事業。方慶元詆誹道學,先生徒步趨閩,師朱文公。命日觀一書,夜叩所見,告以靜坐勿雜,喚醒勿昏。居數月,授以《大學章句》,終其身從事于斯。著述甚富,類註《儀禮》、譔次《文公書說》七卷、《文集》一百五十卷,又因語錄成言,分門序次,為《語類》一百三十八卷。嘗言:「孔、孟之道,至周、程而復明,至朱子而大明。」識者以為知言。
劉先生鏡
劉鏡,字叔光,惠安人。從朱文公學,稱高弟。
縣令李先生東
李東,字子賢,邵武人,丞相綱族孫。受學朱子,號精敏。登紹熙進士弟,為廬陵簿。秩滿,周公必大餞以詩云:「地跨江、閩秀氣兼,玉成界尺直方廉。撫曹久處習鑿齒,高士惟知孫子嚴。」遷知萬安縣,黃勉齋以書薦于漕使楊楫,乞委以事而觀其能。
主簿方先生壬
方壬,字若水,莆田人,耕道耒之弟也。(梓材案:先生亦元寀曾孫,當是耕道從弟。)淳熙中,遊太學,往返建安,必造謁朱子,至必留月餘。擢第為漳州長泰簿。時朱子為守,辟先生主學。條上講說、課試、差補等十事,朱子令諸邑倣之。每見民間疾苦,悉別白為朱子言之。後朱子召還,出《大學章句》,俾刊示學者。
方先生禾
方禾,字耕叟,耕道之弟也。嘗與朱子書曰:「禾敢問改過行己之方,願先生賜之一二言,使禾自此得朝夕從事于斯,口誦心維,知所敬畏,庶幾前姦之不復邇,比之古人盤銘書紳之義云。朱子答曰:「夫子有言:『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其言雖約,其在耕叟今日改過修己之方,莫切于此,則耕叟勉旃,它未有以告也。」(參《朱子別集》。)
方履齋先生大壯
方大壯,字履之,莆田人。少好學,不踐場屋,專心求道。朱子之莆,先生舉所學就正焉,得其親傳面命之意,日與同志講明。自號履齋,朱子為書其額。
縣令上官先生謐
上官謐,字安國,邵武人,東京副留守悟之孫。從朱子遊。以祖蔭授會昌東尉,調永州推官。簡易不深刻,永人懷之。遷四會令卒。
常博傅先生誠
傅誠,字至叔,仙遊人。嘗從朱文公遊。淳熙中登第,由□陽令召提轄文思院,充江、淮督府幕官。時參政張巖為都督,著述皆出先生。嘉定初,除國子博士,遷太常博士。輪對,深憂國勢不振,力勸寧宗奮起治功,言甚鯁切。一日登對,忽卒于殿下。
黃先生寅
黃寅,字直翁,邵武人。少時飄蕩豪爽,方士繇語之曰:「以子之方俊,何善不可為!乃甘心里巷,以辱其身邪﹖」先生感泣,問過可改否。曰:「惟狂克念作聖。」于是奮勵修飭,登朱子之門,問學精詣,言行準繩,鄉人敬歎之。
梁先生瑑
梁瑑,字文叔,邵武人。從遊于朱文公,刻志勵學。所論為學工夫,及體氣魂魄鬼神之說,文公多許可之。又輯《文公語錄》、《澹臺石刻》。
縣尉馮見齋先生允中
馮允中,字作肅,邵武人。從學于朱子。所論懲創後生妄作之弊,及敬義性情心術之說甚善,朱子多許之。嘗名其所居曰「見齋」云。
(雲濠謹案:黃文獻誌馮君墓云:「馮氏之先,在唐有延珍,當廣明之亂,以勤王功至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杜陵侯入宋,久未有顯者。十一世孫允中,受學考亭朱子之門,始以儒起家,為道州寧遠縣尉。」是可見先生之仕履矣。
朝請呂渭川先生勝己
呂勝己,字季克。父祉,居建陽,以尚書護合肥軍死義,敕葬邵武之樵嵐,因家焉。先生從張南軒、朱晦翁講學,晦翁為和東堂九詠詩。工隸書,得漢法。仕為湖南幹官,歷倅江州,知杭州,官至朝請大夫。自號渭川居士。
料院陽尹叔先生仕訓
楊仕訓,字尹叔,漳浦人。從朱文公遊。醇靜警敏,刻勵自奮,務求聖賢遺意而躬行之。由太學擢第,調永福令。留意學校,更定祭器,修立社稷風雨壇。推誠以待物,邑人士誦德不釋口,諸臺亦以愷悌慈祥、聽訟平允薦之。會湖廣總領請于朝,願得廉靖吏以董軍餉,差監鄂州糧料院,踰月卒。同學黃榦、陳淳皆深痛惜之。
修撰葉息庵先生武子
葉武子,字成之,邵武人。受學朱子,補太學生。朝議有欲以韓侂冑首和敵者,先生曰:「奸臣首不足惜,如國體何﹖」率同舍叩閽,力爭之。嘉定甲戌,擢甲科,調郴州教授,一以《白鹿洞學規》為諸生準程,刻《四書集註章句》以授之。歷國子正,知處州,入為宗學博士。嘗以福建保長催科害民,陛對,論罷之。進直寶謨閣。平生所得,于《易》為多。其言曰:「《易》之道,莫大于時。時有二義:有在外之時,有在我之時。人之出處,須先論在我者。我之時可動,然後論在外之時。若我之時未然,在外之時縱佳,亦不暇論其存乎我者與!」淳祐初,先生雅志恬退,掛冠日久,加直龍圖閣,尋加祕閣修撰卒。
(梓材謹案:《宋文憲集》《葉氏先祠記》言「先生字誠之。」是為息庵先生。且言:「其知處州,有異政。一年嘉禾生,二年麥秀兩岐,三年瑞芝產于庭。」)
知州俞先生聞中
俞聞中,字夢達,邵武人。從學朱子。登淳熙八年進士第。累官知黎州,悉意撫字,民夷感恩。
吳英,字茂實,邵武人。紹興三十年第進士。從學朱子。有《論語問答略》。
黃先生孝恭
黃孝恭,字令裕,邵武人。從朱子學,治身嚴整,起居有常度,論著確實。
丘先生■
丘■,字玉父,邵武人。從朱子學。有《主敬問答》。學禁嚴,遂謝場屋。
知軍饒先生幹
饒幹,字廷老,邵武人。淳熙進士。調知長沙縣,適朱文公為守,先生夙興治事,暇即聽講。後知懷安軍卒。有為之銘者曰:「能磨琢而器吾之玉乎﹖則心皇皇如不足。能恆赫而丹吾之轂乎﹖則足縮縮如不欲。故樂也不加若性,而污也不懼其辱,是謂善學朱氏者,蓋不惟其名而實之篤。」
楊先生履正
楊履正,字子順,晉江人。朱文公門人。生徙數百人。
監嶽孫吉甫先生枝(附子起予。)
孫枝,字吉甫,鄞縣人。父允從鄉先生沈簽判銖學。先生與簽判子煥亦相友善,又登朱子之門,(梓材案:柳待制貫為先生《孫臨海令暮志》云:「南嶽早從宣獻樓公、端憲沈公、正獻袁公遊,及見徽國文公而證其所受,邃學雄文,望于一時。所著書曰《海上稿》。」)學問益精粹。袁絜齋曰:「初謂子善為文,不意造理乃爾。」寧宗即位,上書極言天下大計不見省。嘉定七年,與子起予同登進士第。先生父時尚無恙,郡守程覃表其里曰「重桂」,鄉人榮之。先生卓邁有知略,自秦、隴、荊、湘達于淮海,凡險要阨塞,若指諸掌,于邊事軍謀亦練習。淮帥延致慕府,先生以祿不及親,辭不就,以迪功郎監潭州南嶽廟。起予為昭武參軍,郡卒譟于庭,起予往諭之,卒羅拜曰:「孫司戶清廉官,不得犯。」入朝為監察御史,至太常少卿。次子願質。(參《至正四明志》。)
周先生謨
周謨,字舜弼,建陽人。少警敏嗜學,兩預鄉薦。朱子守南康,先生執贄登門,盡棄其學而學焉。南康抵武夷且千里,有重岡復嶺之阻,先生從學不怠。及朱子守臨漳,去武夷又千餘里,先生復往求卒業。既歸,溫繹所聞,以書請益,朱子答曰:「講學益勤,持守不懈,深慰所望。當此歲寒,不易其操,尤不易得。」朱子沒,偽禁且嚴,先生徒步會葬,并于康、廬間發鄉人受業者率其徒講學,迭為季集,彼此規正,歷歲月,不少怠。性孝友,治喪用古禮,斥去浮屠、老子法,鄉人多效之。卒,黃勉齋誌其墓曰:「舜弼之學,足以取信鄉人,使吾師之道,講習不輟,斯文之不至湮晦,舜弼之力也。」(參《黃勉齋集》。)
余先生宋傑
余宋傑,字伯秀,建昌人。朱子授《易》弟子。(參《經義考》。)
李先生煇
李煇,字晦叔,建昌人。朱子授《易》、《詩》、《禮》弟子。(同上。)
隱君劉先生賁
劉賁,字炳文,建昌人。與周舜弼、余伯秀、李晦叔同學于朱子之門,並有時名,不求仕進。
李木川先生杞
李杞,字良仲,平江人。號木川。慶元元年,韓侂胃欲逐趙忠定,因以盡除天下之不附己者,名以偽學。朱文公去國,寓西湖靈芝寺,送者漸少,惟先生獨從,叩請得窮理之學。有《紫陽正傳校》行于世。(參《四朝聞見錄》。)
(梓材謹案:朱子實記著錄《姓氏錄》、《甲寅問答》者,先生也。宋又有與先生同姓名者,字子材,眉山人,著《謙齋周易詳解》二十卷。見《經義考》。)
李先生雄
李雄,平江人。朱子弟子。(補。)
(梓材謹案:先生與木川李先生並質疑于康叔臨,是二先生又為康氏門人也。)
宋先生之潤
宋先生之汪(合傳。)
宋之潤,字澤之;之汪,字容之,雙流人。與其兄深之之源問學于朱子。朱子答書有曰:「及承深之,遂承遺澤,即登仕版,以究先公欲行未盡之志,而澤之、容之亦將讀書求志,以承家學之傳,皆所深望,而垂問勤懇,又見不自滿足之意」云。(參《朱子文集》。)
(梓材謹案:深之又學于清江劉氏。詳見《清江學案》。)
撫幹潘先生友恭
潘友恭,字恭叔,金華人。與兄端叔友端並學于朱子。為江、淮宣撫使司幹。(參《會稽續志》。)
祕閣杜先生斿
杜斿,字叔高,金華人。嘗問道于朱子,與辛幼安諸人遊。端平初,以布衣召入祕閣校。(參《吳禮部集》。)
(梓材謹案:《萬姓統譜》言:「先生召入館閣,年八十餘矣。」《朝野雜記》誤為杜福。)
杜先生旝
杜旝,字幼高,金華五高之一也。著有《粹裘集》十卷。葉正則序之曰:「此文自經史諸子皆有論辯,學之博矣。論辯不苟是非,必折之于正,又所謂篤矣。」(參《葉水心集》。)
文靖鄭日湖先生昭先
鄭昭先,字景明,閩縣人。初主浦城簿,歎曰:「僥倖一第,問學未悉。」遂遊朱子之門。遷知歸安縣,民咸愛之。累官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進右丞相(參《姓譜》。)
(雲濠謹案:《閩書》載先生字景紹,卒,諡文靖,有《日湖遺稿》五十卷。)
帥機范伯崇先生念德
范念德,字伯崇,建安人,知泉州如圭之子。從學朱子,讀書深潛溫厚。官吉州錄參,累遷江東帥機。朱子嘗得先生所著《雜說》,謂之曰:「持守不差,見理漸明。」後朱子疾且革,為書屬其子在與先生及黃勉齋,又拳拳于勉學,及修正禮書為言云。(同上。)
(梓材謹案:先生娶劉白水先生之次女,與文公為寮。)
劉先生孟容
劉孟容,字公度,隆興人,靜春先生子澄之族人也。舊從學于子澄,亦嘗學于陸子。嘗以書勸朱子弗為講學之爭,朱子答以「臨川近說愈肆,《荊舒祠記》曾見之否﹖此等議論,皆學問偏枯、見識昏迷之故」。而私意又從而激之:「若公度之說行,則此等事無人管矣。」又貽書云:「建昌士子過此者多,方究得彼中道理端的是異端,誤人不少。向見賢者亦頗好之,近亦覺其非否﹖」
(梓材謹案:先生為公非先生攽之玄孫,于靜春為族子,蓋始學于靜春,而又師朱子者。父龜年朝奉郎,朱子表其墓。)
黎先生貴臣
黎貴臣,醴陵人。從朱子受業,講明道學,士類多宗之。(參《姓譜》。)
林先生學蒙
林學蒙,一名羽,字正卿,永福人。從朱文公學。因築室龍門庵,講明道德性命之旨,鄉人師之。(同上。)
徐盤洲先生寓
徐寓,字居父,永嘉人。朱子稱其務學求師,志尚堅確。(參戴氏銑說。)
(雲濠謹案:真西山誌包履常墓,稱先生為盤洲叟。)
隱君蔡先生念成
蔡念成,字元思,德安人。文公守南康時,講學于白鹿洞,先生從之遊。隱居求志,樂道不仕。文公沒,心喪三年。又以事文公者事黃直卿而卒業焉。晚與同門數人,每季月一集,以相切磋,如此者三十年,州閭服行其化。(參《江西人物志》。)
縣令江德功先生默
江默,字德功,崇安人。知建寧縣。
(雲濠謹案:《姓譜》:「先生乾道五年進士。嘗從朱文公遊。有《易訓解》、《四書訓詁》各六卷。」)
縣尉戴養伯先生蒙
戴蒙,字養伯,永嘉人。更名埜。登紹熙進士。調麗水尉,棄官從朱子于武夷。(參《溫州府志》。)
程格齋先生永奇
程永奇,字次卿,休寧人,先之子。朱子門人,稱格齋先生。
李先生季札
李季札,字季子,婺源人,參仲繒之子。從朱子學,有問答,見《朱子語錄》。著有《近思績錄》《字訓續編》諸書。(參《徽州府志》。)
錄所聞晦庵先生語
讀書著意玩味,方見得義理從文字中迸出。
讀書閒暇且靜坐,庶幾心平氣和,可以思索義理。
看文字當看大意,又看句語中何字是切要。《孟子》謂「仁義禮智根于心」,只根字甚有意。如此用心,義理自出。
人只一心,識得此心,便無走作,雖不加防閑,此心常在。
問存心。曰:「存心不在紙上寫底,且體認自家心是何物。聖賢說得極分曉,孟子恐後人不識,又說四端于此,尤好玩索。」
再問存心。曰:「非是別將事物存心。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便是存心之法。說話覺得不是,便莫說,做事覺得不是,便莫做,亦是存心之法。」
《大學》「在明明德」一句,當常常提撕。能如此,便有進步處。蓋其原自此發見,人只一心為本,存得此心于事物,方知有脈絡貫通處。
問「明明德」。曰:「人皆有箇明處,但為物欲所蔽。剔撥去了,只就明處漸明將去。然須致知格物,方有進步處,識得本來是甚麼物。」問:「程子謂致知節目如何﹖」曰:「如此理會也未可,須存得此心,卻逐節子思索,自然有箇覺處。如諺所謂冷灰裏豆爆。」
學者解《論語》,多是硬說,須習熟,然後有箇入頭處。
問「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曰:「資質好底便化,不好底須立箇制度。教人在裏面件件是禮,後世專用以刑,然不用刑,亦無此理。但聖人先以德禮,到合用處,亦不容已。『有恥且格』,只將格字做至字看,至是真箇有到處,如『王格有廟』、『格于上帝』之格。如遷善遠罪。真箇是遠罪。有勉強做底,便是不至。」
問聖人十年工夫。曰:「不須理會這箇,且理會志于學。能志學,許多科級,須著還我。」
問「下學上達」,聖人恐不自下學中來。曰:「不要說高了。聖人高,後學者如何企及﹖越說得聖人低,越有意思。『十五志學』一章,全在志于學上,當思自家是志于學與否﹖學是學箇甚﹖如此存心,念念不放,自然有所得也。『三十而立』,謂把捉得定。世閒事物,皆搖動我不得,如富貴威武貧賤是也。『不惑』,謂識得這箇道理合東便東,合西便西,了然于中。『知天命』便是『不惑』。到知處,是知其所以然,如事親必孝,事君必忠之類。『耳順』是不思而得,如臨事迎刃而解,自然中節,不待思索。『所欲不踰矩』,是不勉而中。」
孟子曰:「求其放心而已矣。」當于未放之前看如何,已放之後看如何,復得了又看是如何。作三節看後,自然習熟此心,不至于放。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心,統性情者也。端,緒也。因情之發露,而後性之本然者可得而見。
說仁,只看孺子將入井時,尤好體認。
義是箇毅然說話,如利刃著物。
四端本諸人心,皆因所寓而後發見。
問「萬物皆備于我」。曰:「未當如此,須從『孟子見梁惠王』看起,卻漸漸進步。如看《論語》,豈可只理會『吾道一以貫之』一句﹖須先自《學而篇》,漸漸浸灌,到純熟處,其閒義理卻自然出。中必有庸,庸必有中,能究此,而後以發諸運用。」
聰察便是知,強毅便是勇。
天之運轉不窮,所以為「天行健」。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義禮智,皆以四者相為用也。
問:「伊川見人靜坐,如何便歎其善學﹖」曰:「這卻是一箇總要處。」
問滿腔子是惻隱之心。曰:「此心軀殼,謂之腔子。能于此身知有痛,便見于應接方有箇是與不是。」
為血氣所使者,只是客氣,惟于性理說話涵泳,自然臨事有別。進取得失之念放輕,卻將聖賢格言研窮考究,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風捉影,有甚長進!今日是這箇人,明日也是這箇人。
(梓材謹案:《錄語》第一條移入《晦翁學案》。)
祕書林先生至
林至,字德久,華亭人。官祕書郎。登朱子之門。著有《易裨傳》。
隱君嚴亭父先生世文
嚴世文,字時亨,一字亨父,新喻人。隱居不仕,師事朱子。有《疑義問答往復書帖》。(參《新喻縣志》。)
附錄
問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朱子答曰:「氣質是陰陽五行。所為性,即是太極之全體。但論氣質之性,則此全體墮在此質之中爾,非別有一性。」
問明道言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朱子答曰:「人生而靜,是未發時,以上即是人物未生之時,不可謂性。才謂之性,便是人生以後。此理墮在刑氣之中,不全是性之本體矣!然其本體又未嘗外此,要人即此而見得其不雜于此者爾。《易大傳》言繼善,是指未生之前,孟子言性善,是指已生之後,雖曰已生,然其本體初不相雜也。」
縣令楊船山先生與立
楊與立,字子權,浦城人。受業朱子之門。嘗知處州遂昌縣,因家于蘭溪。以道淑人,學者多宗之,稱為船山先生。(雲濠案:《福建通志》誤作鉛山先生。)所著有《朱子語略》二十卷。(參《蘭溪縣志》。)
(梓材謹案:《儒林宗派》:「朱子門人楊黼,字與立,浦城人。」又:「楊與立,字子權,蘭溪人。」蓋即一人而分載之。)
楊先生驤
楊驤,字子節,與立從弟。朱子授《易》、《禮》弟子。(參《經義考》。)
楊先生道夫
楊道夫,字仲思,與立從弟。朱子授《易》、《詩》、《禮》弟子。(同上。)
(梓材謹案:朱子嘗教先生「思量天地,有心無心」。見《晦翁學案》。)
徐先生昭然
徐昭然,字子融,鉛山人。朱子《與蔡季通書》謂:「鉛山徐子融,老成有守。嘗作《小學》。欲延之家塾,為諸子師範」云。(參《朱子文集》。)
姜先生大中
姜大中,字叔權。朱子授《易》弟子。(參《經義考》。)
教授潘先生時舉
潘時舉,字子善,臨海人。從晦庵遊,有聞必記。其辨析《六經》疑義及問學大端,多為師門稱許。每喜靜坐,晦庵云:「專務靜坐,又恐墮落那一邊去。只是虛著此心,隨動隨靜,無時無處不致其戒慎恐懼之力,則自然主宰分明,義理昭著矣。」先生服膺師語,造詣日深,故其論「求放心」有云:「日來覺得此理真無內外,外面有跬步不合道理,便覺此心已放。」嘉定十五年,以上舍釋褐,終無為軍教授。(參《台學源流》。)
縣丞吳先生必大
吳必大,字伯豐,興國人。以父任補官,為吉水丞。屬權指朱文公為偽學,遂致仕。先生早事張南軒、呂東萊,晚師文公,深究理學,議論操守,為儒林所重。(參《姓譜》。)
童科劉履之先生砥
劉砥,字履之,長樂人,世南之子。六歲日誦千言,至覽忠孝大節,輒激發感慨。十歲通《九經》傳記,能綴詞賦。乾道閒,與其弟礪俱中童子科。嘗讀釋、老書,曰:「此不足習。」乃治舉子業。又曰:「此不宜專習。」因取伊洛諸儒書讀之,有見,遂率其弟登朱文公之門。文公嘉其篤志敏學,授《先天太極圖傳》,充然有得。文公晚修禮書,先生預編次。以時方攻道學,遂無復仕進意。與蔡西山、黃直卿相友善。年四十五卒。所編有《王朝禮》、《論語孟子解》,皆未脫■。(同上。)
童科劉用之先生礪
劉礪,字用之,砥之弟。幼穎悟孝弟,中童子科。後受學于朱文公。文公嘗曰:「履之兄弟卻差勝,若更加功,或可望耳。」與黃直卿最友善。及禁偽學,志尚愈篤。蔡西山編置道州,先生與其兄餽贐甚厚。年四十七卒。(同上。)」
王先生力行
王力行,字近思,同安人。遊朱文公之門,苦學善問,深得其旨趣。嘗著《朱氏傳授支派圖》。
吳先生壽昌
吳壽昌,字大年,邵武人。初謁佛者疏山,喜談禪學。後遊晦庵先生之門。著《問答略》,嘗論張、呂二先生,謂「南軒非壽昌所敢知。東萊博學多識則有之,守約恐未也。」朱子深然之。
甘吉甫先生節
甘節,字吉甫,臨川人。文公高弟。
曾先生祖道
曾祖道,字宅之,廬陵人,劉子澄之徒也。嘗師象山,其後為朱子之學。有云陸先生與祖道言:「目能視,耳能聽,鼻能知臭,口能知味,心能思,手足能運動,如何更要存誠持敬,硬將一物去治一物﹖風浴詠歸,自是吾子家風。」祖道言:「此恐非初學所到地位。」陸子曰:「吾子有之,而必欲外鑠以為本,可惜也。」其後為象山之學者辯之,以象山《答宅之書》,今見載集中,但言存誠持敬二語。存字上古有考,若持字則後人之言,是陸子未嘗如宅之所云。然孟子嘗言存心,亦言持志,則陸子謂持敬為杜撰者,其說亦過。
徵君吳友堂先生昶
吳昶,字叔夏,號友堂,休寧人。淳熙丙申,文公以掃墓歸婺源,先生率先執經館下。久之,偽學禁作,弟子多更名他師,而先生徒步走寒泉精舍就正所學。所著有《易論》、《書說》,文公深嘉許之。
(雲濠謹案:《歙縣志》稱先生安貧守道,意薄進取,徵為郡校書郎,弗就。)
迪功陳克齋先生文蔚
陳文蔚,字才卿,稱克齋先生,上饒人。因同鄉余正叔得師朱子。其學以求誠為本,以躬行實踐為事。以著《尚書解注》有益治道,詔補迪功郎。書成,賦詩云:「水飲已忘三月味,囊中真乏一錢儲。屢空本是我家事,贏得閒身且著書。」洵有道之言也。徐忠愍公元杰,其門人也。
方先生誼
方誼,字賓王,嘉禾人。問學于朱子。朱子《答周南仲書》有云:「方賓王每書來,說得道理,僅有歸著,知與遊從,可謂得友。恐今已歸嘉禾也。」(參《朱子文集》。)
張先生顯父
張顯父,字敬之,南■人。朱子弟子。著《經說》。(補。)
孫先生自新
孫先生自修(合傳。)
孫先生自任(合傳。)
孫自修,字敬甫,宣城人。偕從弟自新、自任從朱子遊。時正學久衰,先生兄弟獨知尊嚮,時論韙之。朱子嘗貽書商搉傳訓。既沒,先生追記《池錄》一卷,附載《朱子語錄》。(參《姓譜》。)
縣令葉子是先生湜
葉湜,字子是,建安人。以父任調新化簿,去尉寧都,歷安仁令以卒。壯歲遊朱文公之門,得以直養氣之說,故其為人磊落明白,無所隱。每自謂:「平生與賓客言者,皆可以語妻子。」嘗與真西山同僚,西山稱其「堅彊有特操,介直弗顧私,遇事無難意,處劇亡容。」其之安仁也,為政一出于寬平。居常語人曰:「先義而後利,先教而後刑,此吾所聞于真公者,吾其敢違邪!」(參《真西山文集》。)
堂長黃先生義勇
黃先生義剛(合傳。)
黃義勇,字去私,臨川人。從文公武夷精舍,為白鹿洞堂長。黃勉齋嘗曰:「向來問學之士,彫落殆盡,江西則甘吉甫、黃去私兄弟、張元德,不過數人爾。」弟義剛,字毅然,事文公最久,議論尤有根據。嘗敘所聞曰「先師德言」。(參《江西人物志》。)
萬先生人傑
萬人傑,字正淳,大冶人。陸文達公為興國教授,即來受學。旋事文安公于槐堂。象山嘗言:「吾門惟曹立之、萬正淳可不為利害所動。」已而先生見朱子于南康,亦力稱之,先生遂為朱子之學。
曹無妄先生建
曹建,字立之,餘干人,學者稱為妄先生。初從沙隨程氏,繼從陸氏兄弟,最後乃從朱子于南康。其所欲見而不得者,南軒張氏而已。朱子序其言道:「非一聞可悟,一超可入也。循下學之則,加窮理之功,由淺而深,由近而遠,則庶乎其可矣。今必先期于一悟,而遂至棄百事以趨之,吾恐未悟之閒,狼狽也已甚。此其晚歲用力之標的程度也。」象山言其「天資甚高,因讀書用心之過成疾。其後疾與學相為消長。某與蕩滌,則胸中快活明白,病亦隨減。一聞他人言語,又復昏蔽,病亦隨發。如此者不一。有告之以某乃釋氏之學,渠平生惡釋、老如仇,于是盡叛某之說,湊合元晦說話,不相見,以至于死」。
(梓材謹案:一本云:「先生早卒,朱子為表其墓。表中言先生于陸子異同之處,陸子門人見而不喜。朱、陸異同之釁,蓋亦其一事」云。)
附錄
曹立之有書于象山曰:「願先生且將孝弟忠信誨人。」象山曰:「立之之謬如此!孝弟忠信如何說『且將』!」(《象山語錄》。)
輅院詹景憲先生淵
詹淵,字景憲,崇安人。調清江戶曹掾。江西俗尚嚚訟,有數年不決者,先生一閱之皆得其情。于是環十一府之民,有求質于有司者,皆請屬先生,曰:「寧為戶曹非,不願他官直。」官至差監車輅院。
(梓材謹案:真西山為先生墓誌云:「景憲少時,奮然以學自力。既壯,從朱文公遊,得修己治人之大致。」)
符先生敘
符敘,字舜功,建昌人。初問學于象山。象山遺傅子淵書言:「其妄肆無知之談,子淵不得不任其責。」其答先生書亦多微詞。其後先生師朱子,嘗言陸子不喜說性,蓋亦不以槐堂弟子自名者矣。
童敬義先生伯羽
童伯羽,字蜚卿,甌寧人。師事朱文公。文公嘗造訪之,名其堂曰「敬義」。先生以道自任,化行鄉里,時人以敬義先生稱之。著有《四書訓解》。(參《閩書》。)
正言襲先生蓋卿
襲蓋卿,字夢錫,常寧人。以明經擢第。往師朱文公,明義理之學。入諫垣為右正言,以直道事君。(參《姓譜》。)
(梓材謹案:先生嘗官小司成。朱子《池州語錄》蓋其所著。又與王居仁同時執經南軒之門。謝山《困學紀聞三箋》于周子靜條亦云:「襲蓋卿,南軒弟子。」)
教授李先生宗思
李宗思,字伯諫,建安人。其教授蘄學也,文公送之曰:「與伯諫遊而講于斯也,亦三年矣。凡持守之要,玩索之端,巨細精粗,蓋已無所不論。今使之言,其又何以加此。然有一焉,主敬致知,摧驕破吝,謹之于細微雜亂之域,而養之于虛閒靜一之中,則雖屢言之,而豈患乎其瀆哉!」(參《讀書工程述語》。)
附錄
張南軒《與朱子書》曰:「蘄州之說,淺陋不足動人,自是伯諫天資低所致。若臨川其說方熾,此尤可慮者,吾曹惟當勉其在己,果得無一毫滲漏,自是孚信,有非口舌所能遽挽也。」
(梓材謹案:臨川蓋指陸子。金溪隸撫州,本三國吳臨川郡。蘄州謂李周翰。)
縣丞黃先生學
黃學,字習之,龍溪人。通經史,尤長《詩》、《書》、《春秋》。南宮對策,有曰:「愚獨愛伊川,請改試為課。」及制尊賢堂、待賓齋,與時論不合,有司大書曰:「此必偽學之流。」黜之。久而擢第,再轉鄱陽丞。李性傳延入郡齋,校勘《朱文公續語錄》。又著《評古》一冊,補註《東坡詩集》,上之諸司,論薦調泉州察推,需次于家,郡守屈置于學,以訓諸生。(參《姓譜》。)
學士黃尚質先生幹
黃幹,字尚質,長溪人。師事文公。著述甚富。餘干饒魯、寧德李鑑皆師之。著有《誨鑑語》、《五經講義》、《四書紀聞》。官至直學士。(參《道南源委》。)
廖先生晉卿
廖晉卿,朱子門人。(參《儒林宗派》。)
附錄
廖晉卿請問所讀書。朱子云:「公心放已久,精神收拾未定,且收歛精神,方可商量讀書。」
李先生伯誠
李伯誠,朱子門人。(參《儒林宗派》。)
附錄
李伯誠曰:「打坐時意味也好。」朱子曰:「坐時固是好,須是臨事接物,長如坐底時方好。」
李先生周翰
李周翰,朱子門人。(參《儒林宗派》。)
附錄
張南軒《與朱子書》曰:「季克寄得蘄州李士人周翰一文來,殊無統紀,本之釋氏。伯諫為其所轉,可慮可慮!」
(梓材謹案:李伯諫教授于蘄,南軒云「為其所轉」,則先生蘄州人也。)
劉先生定夫
劉定夫,朱子門人。(參《儒林宗派》。)
附錄
陸象山言:「定夫時宏大磊落,常常如此時好。但莫被枝葉累倒了,須是工夫孜孜不懈,乃得。若少懈,舊習又來。」
賀先生善
賀善。
(梓材謹案:先生與黃勉齋、李果齋為同門友,爭朱子《綱目》非未成之書,則亦受業朱門者也。)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