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90卷 卷九十 魯齋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
-
魯齋學案 (黃宗羲原本 黃百家纂輯 全祖望修定)
魯齋學案表
趙復
(程學、朱學續
傳。)
許衡 (子)師可
(江漢所傳。) (子)師敬
姚燧 孛朮魯翀(別見《蕭同諸儒學案》。)
耶律有尚
呂域
劉宣
賀伯顏
徐毅
白棟
王都中
李文炳
王遵禮
趙矩
劉季偉
韓思永
高凝
蘇郁
姚燉
孫安
劉安中
孛憐吉
暢師文
王寬
王賓
姚樞 (從子)燧
(從子)敦(並見《魯齋門人》。)
竇默
(附師謝憲子。)
(並魯齋講友。)
劉德淵 董朴
(附師樂舜咨。)
張文謙
(並魯齋同調。)
楊奐 郝經(見上《江漢學侶》。)
(雪齋學侶。) 姚燧(見上《魯齋門人》。)
王粹
郝經 (弟)庸(別見《靜修學案》。)
(並江漢學侶。) 苟宗道
硯彌堅 (子)禹功
(附師王登、劉 (子)禹謨
仁卿。) 劉因(別為《靜修學案》。)
(江漢同調。) 滕安上(別見《靜修學案》。)
劉因(別為《靜修學案》。)
(江漢別傳。)
魯齋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河北之學,傳自江漢先生,曰姚樞,曰竇默,曰郝經,而魯齋其大宗也,元時實賴之。述魯齋學案。(梓材案:是卷學案,梨洲本稱《北方學案》,謝山定《序錄》改稱《魯齋學案》,而以江漢先之,嘗于《高平學案》取例焉。)
◆程朱續傳
隱君趙江漢先生復
趙復,字仁甫,德安人。元師伐宋,屠德安。姚樞在軍前,凡儒、道、釋、醫、卜占一藝者,活之以歸,先生在其中。姚樞與之言,奇之,而先生不欲生,月夜赴水自沈。樞覺而追之,方行積尸間,見有解髮脫屨呼天而泣者,則先生也,亟挽之出。至燕,以所學教授學子,從者百餘人。當是時,南北不通,程、朱之書不及于北,自先生而發之。樞與楊惟中建太極書院,立周子祠,以二程、張、楊、游、朱六君子配食,選取遺書八千餘卷,請先生講授其中。先生以周、程而後,其書廣博,學者未能貫通,乃原羲、農、堯、舜所以繼天立極,孔子、顏、孟所以垂世立教,周、程、張、朱所以發明紹續者,作《傳道圖》,而以書目條列于後。樞退隱蘇門,以傳其學,由是許衡、郝經、劉因皆得其書而崇信之,學者稱之曰江漢先生。世祖嘗召見曰:「我欲取宋,卿可導之乎﹖」對曰:「宋,父母國也,未有引他人之兵以屠父母者。」世祖義之,不強也。先生雖在燕,常有江、漢之思,故學者因而稱之。(修。)
百家謹案:自石晉燕、雲十六州之割,北方之為異域也久矣,雖有宋諸儒疊出,聲教不通。自趙江漢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樞、竇默、許衡、劉因之徒,得聞程、朱之學以廣其傳,由是北方之學鬱起,如吳澄之經學,姚燧之文學,指不勝屈,皆彬彬郁郁矣。
◆江漢所傳
文正許魯齋先生衡
許衡,字仲平,河內人。七歲入學,授章句,問其師曰:「讀書何為﹖」師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每受書,即問其旨義,師詘而辭去。如是者三師。流離世亂,嗜學不輟,人亦稍稍從之。訪姚樞于蘇門,得伊洛、新安遺書,乃還謂其徒曰:「昔者授受,殊孟浪也,今始聞進學之序。若必欲相從,當率棄前日所學,從事《小學》之灑掃應對,以為進德之基﹖」眾皆曰:「唯。」遂相與講誦,諸生出入惟謹。客至見之,惻然動念,皆漸濡而出。世祖出王秦中,召為京兆提學。世祖即位,召至京師,授國子祭酒。尋謝病歸。至元二年,以安童為右丞相,使先生輔之,乃上書言立國規模。四年又歸。五年復召,至七年又歸。明年,以為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乃徵其弟子王梓、劉季偉、韓思永、耶律有尚、呂端善、姚燧、高凝、白棟、蘇郁、姚燉、孫安、劉安中十二人分處各齋為齋長。久之而歸。十三年,定授時新曆,以原官領太史院事,曆成而還。十八年卒,年七十三,贈司徒,諡文正。皇慶二年,從祀孔子廟庭。學者因其所署,稱魯齋先生。先生嘗曰,「綱常不可亡于天下,苟在上者無以任之,則在下之任也,故亂離之中,毅然以為己任」云。
魯齋遺書
慎思,視之所見,聽之所聞,一切要箇思字。君子有九思,思曰睿是也。要思無邪。目望見山,便謂之青,可乎﹖惟知,故能思。
或曰:「心中思慮多,奈何﹖」曰:「不知所思慮者何事,果求所當知,雖千思萬慮可也。若人欲之萌,即當斬去,在自知之耳。人心虛靈,無槁木死灰不思之理,要當精于可思慮處。」
仁為四德之長,元者善之長,前人訓元為廣大,直是有理。心胸不廣大,安能愛敬﹖安能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仁與元俱包四德,而俱列並稱,所謂合之不渾,離之不散。仁者,性之至而愛之理也。愛者,情之發而仁之用也。公者,人之所以為仁之道也。元者,天之所以為仁之至也。仁者,人心之所固有,而私或蔽之,以陷于不仁。故仁者必克己,克己則公,公則仁,仁則愛。未至于仁,則愛不可以充體。若夫知覺,則仁之用,而仁者之所兼也。元者,四德之長,故兼亨利貞;仁者,五常之長,故兼義禮智信。此仁者所以必有知覺,不可便以知覺名仁也。
(梓材謹案:此下有一條,移入《南軒學案》。)
凡事一一省察,不要逐物去了。雖在千萬人中,常知有己,此持敬大略也。
日用間若不自加提策,則怠惰之心生焉。怠惰心生,不止于悠悠無所成,而放僻邪侈隨至矣。
耳目聞見,與心之所發,各以類應,如有種焉。今日之所出者,即前日之所入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未嘗小差,不可不慎也。
或問:「窮理至于天下之物,必有所以然之故,與其所當然之則,所謂理也﹖」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此解說箇窮字。其所以然與其所當然,此說箇理字。所以然者是本原也,所當然者是末流也;所以然者是命也,所當然者是義也。每一事,每一物,須有所以然與所當然。」
天地間須大著心,不可拘于氣質,局于一己貧賤憂戚;不可過為隕穫。貴為公相不可驕,當知有天下國家以來,多少聖賢在此位。賤為匹夫不必恥,當知有古昔志士仁人,多少屈伏甘于貧賤者。無人而不自得也,何欣戚之有!
凡事理之際有兩件,有由自己底,有不由自己底。由自己底有義在,不由自己底有命在,歸于義、命而已。
汲汲焉,毋欲速也;循循焉,毋敢惰也,非止學問如此,日用事為之間皆當如此,乃能有成。
聖人是因人心固有良知良能上扶接將去。他人心本有如此意思,愛親敬兄,藹然四端,隨感而現,聖人只是與發達推擴,就他原有底本領上進將去,不是將人心上原無底強去安排與他。後世卻將良知良能去斷喪了,卻將人性上原無底強去安排裁接,如雕蟲小技,以此學校廢壞,壞卻天下人才。及去做官,于世事人情,殊不知遠近,不知何者為天理民彝,似此,民何由嚮方﹖如何養得成風俗﹖他如風俗人倫,本不曾學,他家本性已自壞了,如何化得人!
稱人之善,宜就上言;議人之失,宜就心上言。蓋人之初心,本自無惡,物以利欲驅之,故失正理,其始甚微,其終至于不可救。仁人雖惡其去道之遠,然亦未嘗不愍其昏昧無知,至此極也,故議之必從始失之地言之,使其人聞之,足以自新而無怨,而吾之言,亦自為長厚切要之言;善既著,即從而美之,不必更求隱微,主為一定之論,在人聞則樂于自勉,在我則為有實驗,而又無他日之弊也。
天地陰陽精氣為日月星辰,日月不是有輪廓生成,只是至精之氣,到處便如此光明。陰精無光,故遠近隨日所照。日月行有度數,人身氣血周流,亦有度數。天地六氣運轉亦如是,到東方便是春,到南方便是夏,行到處便主一時。日行十二時亦然,萬物都隨他,轉過去便不屬他。
附錄
先生幼與群兒嬉,即盡坐作進退周旋之節,群兒莫敢犯。凡三易師,亂中皆遇難而無後,每歲時,設位祭之,終身。
稍長,益嗜學,然遭世亂,且貧無書。嘗從日者遊,見《尚書疏義》,請就宿,手鈔以歸。既避難徂徠山,始得王弼《易註》,夜思晝誦,言動必揆諸義而後發。
嘗暑中過河陽,渴甚,道有梨,眾爭取啖,先生獨危坐樹下。或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義。」或曰:「此無主。」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轉魯留魏,人見其有德,稍稍從之。
家貧,父令為郡從事,見州縣追呼旁午,嘆曰:「民不聊生矣!」遂棄去。
凡喪祭嫁娶,必徵諸古禮,以倡其俗,學者寖盛。家貧躬耕,粟熟則食;不熟則食糠覈菜茹,處之泰然;有餘即以分族人及諸生之貧者。人有所遺,一毫非義,弗受也。姚樞嘗被召入京師,以其雪齋居先生,命守者館之,拒不受。庭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
庚申,上即位,應詔北行,至上都,入見,問所學,曰:「孔子。」問所見,曰:「虛名無實,誤塵聖聽。」問所能,曰:「勤力農務,教授童蒙。」問科舉何如,曰:「不能。」上曰:「卿言務實,科舉虛誕,朕所不取。」留七月還燕。
平章王文統以言利進,姚、許輩入侍,每言治亂休戚,必以義為本,文統患之。竇默又日于帝前排文統學術不正,遂疑先生與默為表裏,乃奏樞為太子太師、默為太子太傅、先生為太子太保,陽示尊禮,內實擯使疏遠。默以屢攻文統不中,欲以東宮避禍,與樞同拜命,將入謝,先生曰:「此不安于義也。且禮,師傅與太子位東西鄉,師傅坐,太子乃坐,公等度能復此乎﹖否則,師道自我廢也。」乃相與懷制立殿下,五辭得免,改先生國子祭酒。明年,謝病以歸。
帝以先生多病,令五日一至省。四年聽歸。踰年,復召赴闕,與太常徐世隆定朝儀。儀成,帝臨觀,甚悅。又詔與太常劉秉忠、右丞張文謙定官制。先生歷考古今分并統屬之序,舉省部院臺郡縣與夫后妃儲藩百司所聯屬統制定為圖,奏之。命集公卿議省院臺行移之體,先生曰:「中書佐天子總國政,院臺宜具呈。」時商挺在樞密,高鳴在臺,皆不樂,欲定為咨稟,因大言以動先生曰:「臺院皆宗親大臣,若一忤,禍且不測。」先生曰:「吾論國制耳,何與于人!」遂以其言質帝前。帝曰:「朕意亦與衡合。」未幾,阿合馬領尚書省六部事,大臣多阿附之,先生每議,必正色不少讓。其子忽辛有同簽樞密院之請,先生執奏曰:「國家事權,兵民財三者而已。今其父典民與財,子又典兵,不可。」帝曰:「卿慮其反邪﹖」對曰:「彼雖不反,此反道也。」阿合馬由是銜之,亟薦先生宜在中書,欲因事中之。俄除中丞,先生屢入辭。帝命左右掖先生出,及閾,還奏曰:「陛下命臣出省邪﹖」帝笑曰:「出殿門耳。」
從幸上京,訛列阿合馬專權罔上、蠹政害民諸事,不報,因謝病,請解機務。帝惻然,召其子師可入,諭舉官自代。先生奏曰:「用人,天子大柄,臣下泛論其賢則可,若授之以位,則當斷自宸衷,不可使臣下有市恩之漸。」帝久欲開太學,會先生求罷益力,乃從其請。十三年,詔王恂定新曆。恂言曆家知數而不知理,宜得衡專領,乃以前官兼領太史院事。召至京,先生謂:「冬至者,曆之本,而求曆本者在驗氣。今所用宋舊儀,自汴遷至大都,已自乖舛,加之歲久,規環不。」乃與太史令 郭守敬等新製儀象圭表。十七年,曆成,上之,賜名曰「授時曆」,頒天下。
丞相安童一見先生,語同列曰:「若輩自謂不相上下,蓋什百與千萬也,是豈矰繳之可及邪﹖」王磐氣概一世,少所與可,獨見先生曰:「先生神明也!」
(梓材謹案:此下有一條,移附《張忠宣傳》後。)
先生入院,恩眷逾隆,上每北還,必問安否,病則賜藥賜杖。至是入見,皆跪奏,上令先生起,賜坐勞問。
病甚,醫者診之曰:「偏陰偏陽謂之疾,今六脈皆平,先生其稍瘳乎﹖」先生曰:「久病而脈平者,不治。吾殆將不起矣!」適仲春祭祀,力疾奠獻。既徹,曳杖于門曰:「予心怦怦然。」瞑目坐,久之,曰:「死生何異﹖人精神能有幾﹖世事何時窮﹖」遂發嘆,歌朱子所撰歌,奄然而逝。先生嘗語子師可曰:「我平生虛名所累,竟不能辭官,死後慎勿請諡立碑,但書許某之墓,使子孫識其處,足矣。」
先生著述,曰《小學大義》,乃在京兆教學者口授之語;曰《讀易私言》,是五十後所作;曰《孟子標題》,嘗以教其子師可;曰《四箴說》、《中庸說》、《語錄》等書,乃雜出眾手,非完書也。
先生自得《小學》,則主此書以開導學者。嘗語其子曰:「《小學》、《四書》,吾敬信如神明,能明此書,雖他書不治可也。」
先生自詣學,家事悉委其子,凡賓客來學中者,皆謝絕。嘗謂:「學中若應接人事,諸生學業必有所荒。」日令家具早午膳,以老疾,日西不復食。
先生說書,章數不務多,唯懇款周折。見學者有疑問,則喜溢眉宇。又嘗曰:「教人與用人正相反,用人當用其所長,教人當教其所短。」又言:「學者治生,最為先務,苟生理不足,則于為學之道有所妨。彼旁求妄進,及作官謀利者,殆亦窘于生理所致。士君子當以務農為生。商賈雖逐末,果處之不失義理,或以姑濟一時,亦無不可。」
王鹿庵為像贊曰:「氣和而志剛,外圓而內方,隨時屈伸,與道翱翔。或躬耕太行之麓,或判事中書之堂,布褐蓬茅不為荒涼,珪組軒冕不為輝光。虛舟江湖,晴雲卷舒,尚友千古,誰與為徒﹖管幼安、王彥方、元魯山、陽 道州,蓋異世而同符者也。」
□□□曰:「許文正公表章朱子之書,天下樂為簡易之說者,知不足以及其高明,姑竊其名以文其虛誕鹵莽,而不可與入聖賢之域。」(補。)
祖望謹案:道園《送李彥方詩序》曰:「許文正公表章程、朱之學,天下人心風俗之所係,不可誣也。近日晚學小子,不肯細心讀書窮理,妄引陸子靜之說以自欺自棄,至若移易《論語》章句,直斥程、朱之說為非,此亦非有見于陸氏者也,特以文其猖狂不學以欺人而已,此在王制之必不容者。」
祖望又案:《退齋記》,予固疑靜修譏魯齋而作也,然未敢質言之。觀道園作安敬仲《默庵集序》曰:「昔者,天下方一,朔南會同,薦紳先生固有得朱子之書而尊信表章之者,今其言衣被四海,家藏而人道之,其功固不細矣。而靜修曰:『老氏者,以術欺世而自免者也。陰用其說者,莫不以一身之利害,節量天下之休戚,其終必至于誤國而害民。然特立于萬物之表,而不受其責焉,而自以孔孟之時義、程朱之名理自居,而人莫知奪也。』觀其考察于幾微之辨,其精如此。」以道園之言考之,其指許文正公無疑也。殆指文正自請罷中書執政、就國子而言邪﹖
謝山《題文正集後》曰:「文正自請罷中書政事教國子,故靜修以欺世自免誚之,而亦可見其所得于江漢之傳者,殆不盡與文正合也。道園又曰:『文正遺書,其于聖賢之道,所志甚重遠,其門人之得于文正者,猶未足以盡文正之心也。後之隨聲附影者,謂修詞申義為玩物,謂辨疑答問為躐等,謂無猷為為涵養德性,謂深中厚貌為變化氣質,外以聾瞽天下之耳目,內以蠱晦學者之心思,而謂文正之學,果出于此乎﹖』是則又指當時學派之流弊。要之,文正興絕學于北方,其功不可泯,而生平所造詣,則僅在善人有恆之間,讀其集可見也,故數傳而易衰。靜修所謂欺世自免者,則自其辭就之間,有以窺見其微疵,然後知君子用世之難。」
◆魯齋講友
文獻姚雪齋先生樞
姚樞,字公茂,柳城人。(雲濠案:先生後徙洛陽,故一本作洛陽人。)少力學,內翰宋九嘉識其有王佐略。後從中書楊惟中南伐,得名儒趙氏復,以傳程、朱之學。棄官居輝州時,許魯齋在魏,至輝,就錄程、朱所註書,遂依先生以居焉。世祖在潛邸,召之,待以客禮。詢治道,以治國平天下之大經,彙為八目,曰:修身,力學,尊賢,親親,畏天,愛民,好善,遠佞。次及救時之弊,分條而陳之。從征則以不殺一人為規,佐世祖以定天下,累官翰林學士承旨。年七十八卒,諡文獻。
(梓材謹案:先生號雪齋,見《程雪樓文集題跋》。)
附錄
濂溪周子之學未至河朔,楊惟中用師于蜀、湖、京、漢,收集伊洛諸書,載送京師,還與姚樞謀建太極書院及周子祠,以二程、張、楊、游、朱六子配食,請趙復為師,選俊秀有識者為道學生,由是河朔始知道學。
蒙古伊囉斡齊在燕,唯事貨賂,以樞為幕官長,分及之,樞一切拒絕,因辭職去。攜家往輝州蘇門山,作家廟,別為室奉孔子及宋儒周、程、張、邵、司馬六君子像,刊《小學》、《四書》并諸經傳注以惠後學,讀書鳴琴,若將終身。
文正竇漢卿先生默(附師謝獻子。)
竇默,字子聲,廣平肥鄉人。幼嗜書。族祖旺,為郡功曹,欲使習刀筆,不肯就,願卒儒業。金末,轉徙兵亂之中,業醫以自給。至德安,孝感令謝獻子授以伊洛性理之書,先生自以為昔未嘗學,而學自此始。中書楊惟中奉詔招集儒士,先生甫北歸,隱于大名,與姚公樞、許公衡朝暮講習,至忘寢食。久之,還肥鄉,以經術教授諸生,由是知名。世祖在潛邸,遺使召之,問以治道,首舉綱常為對。且曰:「失此則無以自立于世矣。」又言:「帝王之道,在誠意正心,心既正,則朝廷遠近莫敢不一于正。」後世祖即位,以先生為翰林侍講學士,加昭文館大學士。年八十五卒,贈太師,封魏國公,諡文正。(修。)
(梓材謹案:《元史》先生本傳云:「初名傑,字漢卿。」又云:「轉客蔡州,遇名醫李浩,授以銅人針法。」又稱其「為人樂易,平居未嘗評品人物,與人居,溫然儒者也。至論國家大計,面折廷諍,人謂汲黯無以過之」云。)
◆魯齋同調
徵君劉道濟先生德淵
劉德淵,字道濟,內丘人。生而貌古,刻苦好學。中統間,三府累辟不就。嘗著書數萬言,敷析司馬溫公《通鑑》數百條,悉與朱子《綱目》合。許魯齋雅敬之。(參《畿輔通志》。)
忠宣張頤齋先生文謙
張文謙,字仲謙,沙河人。蒙古以王文統為中書平章事,先生為左丞。文統素殘刻,而先生獨以安國便民為務,思有以陷之,先生遂求出宣撫大名。抵任,蠲常賦什之四,商酒稅什之二。後拜樞密副使。卒,年六十八。追封魏國公,諡忠宣。(參《姓譜》。)
(梓材謹案:《元史》先生本傳言其「與太保劉秉忠同學」,又言「蚤從劉秉忠,洞究術數;晚交許衡,尤粹于義理之學」云。)
(雲濠謹案:先生號頤齋,見《王秋澗集》。)
附錄
魯齋先生奉旨教授懷孟路子弟,張仲謙由大名宣撫復入中書,初見先生,屢請執弟子禮,拒而止。仲謙數忤倖臣,被譴責,至是遺人求言。先生貽書曰,「弔者在門,慶者在閭,一倚一伏,孰知其初﹖君子存誠,克己就義,始若甚難,終知甚易。可委者命,可憑者天,人無率爾,事有偶然。舍苗不耘,固為有害,助而揠之,其害愈大。既懲于色,又發于聲,天道無他,庸玉汝成。」
◆雪齋學侶
交憲楊紫陽先生奐
楊奐,字煥然,奉天人。蚤喪母,哀毀如成人。金末,嘗作萬言策,指陳時病,欲止不果。元初,隱居鄠縣,講學授徒,學者稱為紫陽先生。以耶律楚材薦,為河南廉訪使,約束一以簡易。在官十年,請老于燕之行臺。世祖在潛邸,驛召參議京兆宣撫司事,累上書,得請而歸。卒,諡文憲。所著有《還山集》。(參《姓譜》。)
(梓材謹案:先生為姚牧庵妻父,牧庵序先生文集云:「紫陽先生長先世父少師文獻公十有五年,交友間,少師獨畏而不敢字者,言必稱先生」。又云:「先生《酅國世家》傳及平生嗜學,述作之富,與一世之士服為『關西夫子』者,有遺山、江漢、西庵三先生之碑銘之集序言。」又《跋張夢卿所藏紫陽墨蹟》云「嘗聞其幼時,文已奇古,歌『白水滿長干,紫陽閣底清風細』之句,遂號紫陽。初名煥,更為奐,後受太宗簡文判誤「奐」為「英」,不敢私更,始就名英云」。
◆江漢學侶
酒官王子正先生粹
王粹,字子正,右北平人。楊中令當國,議所以傳繼道學之緒,必求人而為之師,聚書以求其學。乃于燕都築院貯江、淮書,立周子祠,刻《太極圖》及《通書》、《西銘》等于壁,請雲夢趙復為師儒,先生佐之,選俊秀之有識度者為道學生。(參《郝陵川集》。)
(梓材謹案:先生初名元亮,改名元粹,後止名粹,系出遼世衣冠家。《中州集》稱其「年十八九,作詩便有高趣。性習專固,世事不以累其業,故時輩無能當之者。」又言「正大末,用門資敘為南陽酒官,流寓襄陽。襄陽破,隻身北歸,寄食燕中」云。
文忠郝陵川先生經
郝經,字伯常,澤州陵川人。金末,避地河南。走匿窖中,母許為兵火熏灼而死。時先生方九歲,以蜜和寒葅汁決母齒飲之,即蘇,人以為異。後徙家順天,守帥張柔延之家塾,教諸子。儲書萬卷,恣其搜覽。上溯洙泗,下追伊洛諸書,經史子集,靡不洞究,然以羽翼斯文為己任。自是藩帥交辟皆不就。世祖以大弟開府金蓮川,徵先生入,咨以治國安民之道。及即位,以先生為翰林侍讀學士,充國信使使宋,告即位,且尋盟。或為先生危之,先生曰:「南北搆難,兵連禍結久矣。聖主一視同仁,通兩國之好,雖以微軀蹈不測,苟能弭兵靖亂,活百萬生靈于鋒鏑之下,吾學為有用矣。」遂行。至則賈似道拘之真州,越十六年,以禮送歸,遂卒,諡文忠。有《春秋外傳》、《易外傳》、《續後漢書》、《陵川文集》共數百卷,皆拘幽時所著也。(補。)
(梓材謹案:先生誌元遺山墓云:「先生與家君同受業于先大父,經復逮事先生者有年。」又為渾源劉先生哀辭,謂嘗奉杖履。則先生遞及元、劉之門。又閱其上紫陽先生論學書,蓋嘗問學于楊氏。又有《與漢上先生論性書》及《北平王子正先生論道學書》,則復並接江漢之傳矣。)
司業硯鄖城先生彌堅(附師王登、劉仁卿,子禹功、禹謨。)
硯彌堅,字伯固,應城人。硯氏莫究其始所出,其師初命其名曰彌堅,其父止命堅,故先生在官稱彌堅,自稱曰堅,蓋不忘父師之訓也。生七年,學于黃氏家塾。十六,從鄉先生王景宋學。景宋名登,以進士起家,仕至京西路提刑、京湖制置大使司參謀,為人卓犖奇偉。先生學得其梗概,慨然有志于事功。年十八,又從袁州劉仁卿學議論。歲乙未,元師徇地漢上,先生與江漢先生趙復俱以名士為大將招致而北。戊戌,詔試儒士,先生試西京中選。家真定,著儒籍,專以授徒為業。先生通諸經,善講說,士執經從而問疑者日盛。先生告以聖賢之旨,諄切明白,不繳繞于章句。容城劉因、中山滕安上皆從之受經、燕南宣閫及部使者嘉其行義,又共薦之,擢為本部教授,凡十餘年,循循為教,始終不倦。至元二十四年,召為國子司業,律身嚴以有禮,屢以陽城忠孝之說訓迪諸生。居歲餘,移疾歸。先生問學淳正,文章質實,務明道術以敷其教,自少至老,清苦嚴重,士咸服其學,推其行。有《鄖城集》十卷。二十六年卒,年七十有八。子禹功、禹謨,皆明經學。禹功,冀州儒學教授。(參《蘇滋溪集》。)江漢別傳
文靖劉靜修先生因(別為《靜修學案》。)
◆魯齋家學(江漢再傳。)
文簡許先生師可
許師可,字可臣,魯齋長子。由河東按察副使,歷衛輝、襄陽、廣平、懷孟路總管,終通議大夫。贈禮部尚書,諡文簡。先生志趣端正,未究其用,有文集。(參《魯齋遺書》。)
承旨許先生師敬
許師敬,字敬臣,魯齋第四子。官至參知政事、翰林承旨。先生明經務誠,學尚節概,克有父風。(同上。)
◆魯齋門人
文公姚牧庵先生燧
姚燧,字端甫,柳城人,樞之從子也。年十三,見許魯齋于蘇門,十八,始受學于長安。為文法昌黎,魯齋戒之曰:「弓矢以待盜也,使盜得之,亦將以待主人。文章固發聞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將何以應人之見役者哉!非其人而與之,與非其人而拒之,鈞罪也。」魯齋累為國子祭酒,召弟子十二人,先生自太原驛致館下。累官翰林學士承旨。年七十六卒,諡曰文。先生由窮理致知,反躬實踐,為世名儒。至元以後三十年間,名臣世勳,顯行盛德,必得先生文始可傳信。先生亦慨然自任,曰:「文章以道輕重,道以文章輕重。復有班孟堅者出,表古今人物,九品中必以一等置歐陽子,則為去聖賢也有級而不遠。然予觀先生之文,類宋宣獻公耳,則又何也﹖」自號牧庵。所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修。)
文正耶律先生有尚
耶律有尚,字伯強,東平人。受業許魯齋之門,號稱高第弟子。邃于性理,儀容詞令,動中規矩。至元八年,召為太學齋長。魯齋歸,以先生為助教,嗣領其學事。除祕書監丞,出知薊州。自先生既去,而國學事頗廢,廷議為非先生無足以繼魯齋者,遂除國子司業。陞國子祭酒。前後五居國學,為師表者數十年,海內宗之,一如魯齋。年八十五卒,諡文正。
文穆呂先生域
呂域,字伯充,河內人。先生從魯齋學。魯齋為國子祭酒,舉為伴讀,輔成教養,其功為多。至元十三年,擢陜西道按察使知事。未行,改四川行樞密院都事。陞奉訓大夫、四川行省左右司郎中。三十年,知華州。仁宗即位,召拜翰林學士。未幾致仕。年七十八卒,贈陜西行省參知政事,追封東平郡公,諡文穆。
祖望謹案:《魯齋列傳》所徵伴讀十二人者無先生名,豈即呂端善邪﹖
忠憲劉先生宣
劉宣,字伯宣,太原人。為中書省掾。暇則從國子祭酒許魯齋講明理學。(雲濠案:謝山底本有云:「江西按察使劉伯宣,河東人也。魯齋高弟,方正嚴重。」)累官吏部尚書,諫伐交趾、日本。遷行臺御史中丞。為江浙行省丞相忙古台所陷,自剄死。追封彭城郡公,諡忠憲。
惠愍賀舉安先生伯顏
賀伯顏,本名勝,字貞卿,一字舉安,伯顏,其小字也,以小字行,太師上都留守仁傑之子。幼從魯齋學。仁傑守上都,為世祖所倚任,先生初入宿衛。有勞,拜集賢學士,領司天事。力言桑哥之奸,遷參知政事,簽樞密院事、大都護、典屬國。仁傑卒,即拜上都留守,以嗣其任。尋加左丞相,仍留守。奏丞相帖木迭兒之貪穢,罷之。英宗即位,帖木迭兒復相,誣以罪而殺之。帖木迭兒事敗,其冤始雪。贈太傅、秦國公,諡惠愍。(補。)
文靖徐先生毅
徐毅,字伯宏,趙城人也。(雲濠案:梨洲本傳云:「父德舉,提舉太原鹽鐵使。」)少受業于許文正公。清方勁正,辟為同知檀州事,有聲。世祖擢監察御史。上言:「江南新附未久,宜撫卹流亡,以固民心。京師天下根本,宜蠲除地稅,以厚德意。檢覆災傷,宜以時而發倉廩之儲,捐山澤之利,申明酒禁,以修荒政。鰥寡孤獨宜有養,民所疾苦宜遣使詢問。方今庶政姑息,中書親細務,而宰相失體,六部寮屬,多非其人。」因陳省臺為治之要,及憲司事宜:「監治官吏,當加儆戒,不可因人之誣言而升降。察官其行樞密院、行大司農司、行通政院及尚書省理算受賞進官者皆可罷。」又以日食地震,乞罷諸行省。又言「四川妄起邊釁,交趾虛勞王師,獻策以要功生事者,宜 勿聽。官軍子弟,以膏粱承襲,未嘗知兵,當別議立法。增國子之員,重教官之選,以興學校。治宗廟,以崇祀典;修國史,以存故實,設朝立班,不可全無流品之分,實封陳言,無使苟為進身之計。」他如選用官吏,減錢糧之費,理婚田之訟,馬禁水利鹽鈔諸法,其弊當改者,前後七十餘疏。世祖崩,上封事于太皇太后、皇太后曰:「四海不可一日無君,大行奄棄天下已五日,非早定大策,萬一啟奸覦,實可寒心。皇孫撫軍朔漠,伏願遣使奉迎,歸正大統。」成宗即位,首請正東朝尊號,因言:「陛下方虛心求治,而大臣不肯任事,宰相員太多,論議不一,宜亟用舊臣伯顏。為治不在高遠,但當尊守舊制,其要有四:親賢,遠佞,信、賞必罰而已。」又請建儲貳,睦宗藩,選臺諫,教習親軍,勿事西南夷,而專備北邊。赦不可數,凡二十餘疏。累遷至河東、山西廉訪僉事。閱所部獄囚,得其冤狀,所釋五百餘人。召為徽政院長史。舊例臺察于徽政之事一無所問,先生言其非,有詆之者,即謝去。已而累除治書侍御史。大臣搆害御史郭章,先生為之辯,有沮之者,又謝去。召還,授陜西、漢中道廉訪使。入為刑部尚書,改授河北、河南道廉訪使。後入為刑部尚書、簽樞密院事。仁宗即位,授燕南、河北道廉訪使。召入,參議中書省事。頃之,拜陜西行臺御史中丞,辭歸,卒。追贈中書右丞、平陽郡公,諡文靖。所著有奏議五卷、詩文三卷。(修。)
副使白先生棟
白棟,字顏隆,太原人。許文正教國子時伴讀也。官至按察副使。見《道園集》。(補。)
清獻王本齋先生都中
王都中,字邦翰。(雲濠案:先生後居蘇州。《姑蘇志》云「字元俞。」)父積翁,初仕宋為福建制置使。元兵入閩,積翁以八郡圖籍獻世祖,授中奉大夫,累官遷刑部尚書,轉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奉使日本,至其境,遇害。武宗時,追封閩國公,諡忠愍。先生以父功授平江路治中,其時年十七。遇事剖析,動中肯綮,僚吏皆眙不敢欺。累拜浙江行省參知政事。卒,諡清獻。先生歷仕五十餘年,所至政譽暴著,而治郡之績,雖古循吏無以尚之。當世南人以政事之名聞天下而位登臺憲者,惟先生一人而已。幼留京師,及拜許魯齋,即知所趨向。中年,尤致力于根本之學,自號本齋。有詩集三卷。(補。)
李先生文炳
李文炳,□□人。其死也,魯齋哭之慟,有「喪予」之嘆。
齋長王先生遵禮
王遵禮,字安卿。魯齋為之名字說曰:「王氏子,昔嘗從予遊,曾未閱歲,乃遷居燕然,于今蓋八數年矣。頃來復過吾門,狀貌加偉,而其禮節恭謹,無異平時。予嘉其處心近厚也,思有以教之,因其求更前名,遂為說以命之。」又曰:「誠能因其所已知,而擴其所未知,因其所已能,而推其所未能,則他日修身事親之際,將不止如今日之王生也。」(參《魯齋遺書》。)
(梓材謹案:先生改名遵禮,且云遷居燕然,蓋即汴人王梓,魯齋兼祭酒時,徵為齋長者,而《學案》原表與萬氏《儒林宗派》皆分而列之,誤也。)
縣尹趙先生矩
趙矩,字義臣,大都人也。魯齋弟子。南樂縣尹,勸農養士,稱循吏。(補。)
憲副劉存齋先生季偉
劉季偉,秦人。號存齋。官四川憲副,與牧庵為同門人。(參《姚牧庵集》。)
齊長韓先生思永
韓思永,大名人。
學士高先生凝
高凝,字道凝,河內人。官至翰林侍讀學士。(參《姚牧庵集》。)
附錄
魯齋為字說曰:「尊君以古自立,又以古道教生,其命生之名,取《易》卦《鼎》象『凝命』之凝,欲生之以厚自成也,以正自守也,猶鼎之峙焉。雖然,此體也,未適乎用。欲生之博文約禮,日篤于人道之常,猶鼎之享帝養人之用,不為法器而已也。夫父子君臣者,天之命也,人之道也,去古既遠,天下之俗,日趨于薄,風靡波蕩,一往而不可復。其間能以古道自重,卓然不為流俗所移,況又益資學問之力,以進乎道,則厚也不為徒厚,其正也不為徒正,體具用行,而于出處窮達無施而不當,其亦賢乎!」
齋長蘇先生郁
蘇郁,大名人。
僉事姚先生燉
姚燉,河內人,亦文獻之從子也。常僉江西湖東道提刑按察司事。(參《許圭塘集》。)
齋長孫先生安
孫安,河內人。
齋長劉先生安中
劉安中,秦人。
(梓材謹案:以上七先生,皆魯齋兼祭酒時所徵弟子,分處各齋,以為齋長者。)
郡王孛憐吉先生
河南王孛憐吉,嘗受業魯齋。
文肅暢先生師文
暢師文,字純甫,南陽人也。師魯齋,而友牧庵。至元中,陳時政十六策。官至翰林學士,追封魏郡公,諡文肅。(補。)
知州王先生寬
祕監王先生賓(合傳。)
王寬、王賓,唐縣人,文肅公恂之子。皆從魯齋遊。(補。)
(梓材謹案:《元史》文肅本傳稱先生兄弟「得星曆之傳于家學」。一由保章正,歷兵部郎中,知蠡州,一由保章副,累遷祕書監。)
(雲濠謹案:祕監,字子立。見《蘇滋溪集》。)
◆雪齋家學
文公姚牧庵先生燧
僉事姚先生燉(並見《魯齋門人》。)
◆道濟門人
修撰董龍岡先生朴(附師樂舜咨。)
董朴,字太初,順德人。自幼強記,比冠,師事樂舜咨、劉道濟,幡然有求道之志。世祖至元十六年,以薦為陜西知法官。尋召為太史院主事,辭不赴。仁宗皇慶初,年踰八十,以翰林修撰致仕。卒年八十五。其為學,自孔、孟微言,以及先儒所以開端闡幽者,莫不研極其旨。中山王結曰:「朴之學,造詣既深,充養交至;清而通,和而介,君子人也。」家近龍岡,學者因稱龍岡先生。(從黃氏補本錄入。)
◆紫陽門人
文忠郝陵川先生經(見上《江漢學侶》。)
文公姚牧庵先生燧(見上《魯齋門人》。)
◆陵川家學
郡守郝先生庸(別見《靜修學案》。)
◆陵川門人
祭酒苟先生宗道
苟宗道,字正甫,保定人,郝伯常門人也。伯常使宋,先生弱冠從往為書佐。及歸,竟以儒名。官至國子祭酒。(補。)
◆鄖城門人
文靖劉靜修先生因(別為《靜修學案》。)
文穆滕東庵先生安上(別見《靜修學案》。)
◆牧庵門人
文靖孛朮魯先生翀(別見《蕭同諸儒學案》。)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