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乐大典》史话
-
李际宁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八千余种,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永乐元年(1403),朱元璋第四子朱棣藉“靖难”之名,赶走建文帝,夺取政权,自立帝,年号“永乐”,历史上称为“明成祖”。为了巩固政权,炫耀文治,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用以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以便于查考。解缙等奉谕,组织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将各种资料抄入书中。次年十一月,全书编纂完成,赐名《文献大成》。史书中说,朱棣“览所进书,尚多未备”,于是再命重修。解缙领命,重组编撰力量,开馆文渊阁。参加者计正总裁三人,副总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编写三百三十二人,看样五十七人,誊写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续送教授十人,办事官吏二十人,共二千一百八十人。而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
永乐五年(1407),全书大体定稿,姚广孝领衔进呈,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并聘请抄书者誊抄全书。至1408年冬,《永乐大典》全书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修成后,一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永乐十九年(1427),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迁都北京,大概就在这个时期,《永乐大典》随之运到了北京,以后长期贮藏在宫城内的文楼。而《永乐大典》原稿则存放在南京文渊阁,明代中期毁于火。
一百多年过去,嘉靖三十六年(1557)某日宫中火灾,三大殿被火烧毁,火势危及文楼。嘉靖皇帝“好古礼文”,对《永乐大典》“殊宝爱之”,经常有一二帙放在书几案头供查阅。闻听宫中起火,嘉靖皇帝一夜之间连颁三道谕旨抢救《永乐大典》。火灾之后,嘉靖皇帝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
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嘉靖皇帝任命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校理缮写《永乐大典》副本。据统计,当时经过考试录用的誊录人员达一百余人,严格按照永乐正本的册式行款摹写,每人每天按规定誊抄三页。每册录毕,于册后注明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等衔名,以示职责。全部重录工作直到六年后的隆庆元年(1567)方告完成。正本移放到文渊阁,以后下落不明,学术界一般认为,这部正本毁于明清之际的战火。副本一部先是存放在新落成的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间,又移贮到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
《永乐大典》正本亡佚,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然而,其厄运尚未结束。乾隆年间,为了修纂《四库全书》,曾利用《永乐大典》辑佚古籍,当时已经发现丢失了一千余册。光绪元年(1875)清理《永乐大典》时,发现仅存五千余册。而到光绪二十年(1894),《永乐大典》更只剩下八百余册。1900年,最后的厄运降临了。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与东郊民巷比邻的翰林院成为战场,玉石俱焚,藏书四散,侵略者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甚至代替砖块,构筑工事。《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仅存的数百册也散落世界各地。
今年,距《永乐大典》纂修已经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永乐大典》中保存的书籍史料,至今还没有被全部认识、利用,新的发现时或有之,对《永乐大典》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已成为学术界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我们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永乐大典》暨《永乐大典》编纂六百周年国际研讨会“召开之际,出版这期《文津流觞》,意在引起各方面对这项文化遗产的关注。保护优秀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
附:《永乐大典》收藏单位一览
1。中国国家图书馆
2。上海图书馆
3。四川大学图书馆
4。台湾中央图书馆
5。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
6。日本国会图书馆
7。日本东洋文库
8。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9。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
10。日本天理图书馆
11。日本静嘉堂文库
12。日本斯道文库
13。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
14。日本武田长兵卫
15。日本石黑传六
16。日本小川广己
17。英国博物馆
18。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
19。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
20。英国剑桥大学
21。英国马登
22。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
23。德国科隆基莫图书馆
24。柏林人种博物馆
25。美国国会图书馆
26。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
27。美国康奈尔大学
28。美国波士顿图书馆
29。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
30。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