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元大一統志卷第五百四十四
-
殘本三
奏進 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肹
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祕書監臣岳鉉等 上進
酈州(洛川縣 中部縣 宜君縣)
◆酈州
洛川縣 中部縣 宜君縣
建置沿革
坊郭鄉鎮
里至
山川
土產
風俗形勢
○建置沿革
禹貢雍州之域星分入東井輿鬼鶉首之次漢天文志北地上郡皆屬鶉首春秋白翟國秦始皇時地屬上郡漢為上郡雕陰地 【 此據元和志及寰宇記今所上圖冊但云秦漢皆屬上郡魏武帝有焉失于詳考耳】 暨晉陷於戎羯不置州郡於坊州中部界置杏城鎮 【 元和志云】 後魏太和十五年改鎮為東秦州孝明二年又改為北華州 【 此據魏志及輿地廣記所同】 廢帝二年改為鄜州因秦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遂於鄜立鄜畤為名 【 此據元和志及職方考所載寰宇記亦同唯圖冊則云周改為鄜州蓋失于不考耳】 隋大業三年罷州置鄜城郡其年自杏城遷理於五交城唐武德元年改為鄜州領洛交洛川三川伏陸內部鄜城六縣二年以內部鄜城縣坊州 【 元和志云】 三年置直羅縣貞觀二年置都督府六年為大都督府九年復為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洛交郡後陞為保大軍節度使屬關內道郭子儀領節鉞即此地也乾元元年復為鄜州宋康定二年即鄜城縣治置康定軍使仍隸州熙寧七年省三川縣為鎮入洛交金因之
國朝得地之後廢節度止立散州初領洛交洛川鄜城直羅四縣至元四年併鄜城入洛川又併洛交直羅入州自理六年廢坊州以中部宜君二縣屬鄜州今領縣三
洛川縣
本漢鄜縣地屬馮翊 【 屬馮翊三字據漢志及沿革表】 東漢省 【 東漢郡國志無鄜縣二字】 後秦姚萇置縣因洛川水以立名後魏置敷城郡隋開皇二年罷郡 【 張洽地理沿革表隋屬上郡不同】 以縣屬鄜州自高槐移理焉歷五代宋洎金並因之
國朝不改舊名至元四年併鄜城入隸本州
中部縣
本漢翟道縣地屬左馮翊漢書渠搜中部都尉理所為朔方郡第七縣莽曰溝搜 【 東漢郡國志朔方郡下無渠搜二字】 魏晉戎翟居之後秦姚興於所治南十八里置中部郡後魏太武改為中部縣文帝大統九年避國諱改為內部隋大業三年廢鄜州為上郡而縣自杏城移理仍隸上郡唐武德二年復于此置坊州及中部縣元和志云天寶曰中部郡屬關內道宋因之
國朝至元二年以縣隸延安路六年廢坊州併入中部縣屬鄜州
宜君縣
春秋白翟地張洽地理沿革表云西漢左馮翊祋祤縣地東漢左馮翊管十三城此居其四 【 東漢郡國志云】 寰宇記云前秦苻堅於祋祤古城北置宜君護軍元和志云後魏真君七年改為宜君縣又置郡大統五年又遷于華原縣北為理隋志云開皇郡廢屬京兆郡唐初屬宜州 【 寰宇記無唐初屬宜州五字今據沿革表云】 貞觀十七年廢地入雍州二十年於此置玉華宮仍即宮南四里置宜君縣永徽二年縣與宮俱廢龍朔三年坊州刺史竇師倫奏再置宜君縣屬坊州天寶十二年析置升平縣宋熙寧元年省為鎮入宜君 【 圖冊云宋熙寧中改宜州金改為縣九域志無之】 金因之
國朝初併入坊州中統元年復置屬延安路至元六年併入中部縣十四年復置二十二年改隸鄜州
○坊郭鄉鎮
洛川縣
開府村 安善村 安公村 東王村 太平村 進漢村 百谷村 王和村 石堡村 青龍村 安粟村 石泉村 得亨村
中部縣
獨戰村 立石村 唐和村 龍坊村 太平村
宜君縣
孟晃村 道臺村 姚曲村 集賢村 雷成村 雲陽村
○里至
本州
東北至上都三千一百八十里
東北至大都二千三百八十里
東北至延安路一百八十里
東至宜川縣一百里
西至慶陽府邠州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耀州同官縣界三百里
北至甘泉縣界四十五里
東到宜川縣一百八十里
南到中部縣一百四十里
西到慶陽府寧州五百里
北到甘泉縣九十里
西北到安塞縣併管敷政縣一百七十里
東南到安西路澄城縣二百五十里
西南到慶陽府邠州五百里
東北到甘泉縣省併臨真縣二百里
洛川縣
東北至上都三千二百四十里
東北至大都二千四百四十里
西北至鄜州六十里
東至宜川縣界七十五里
西至中部縣界八十里
南至澄城縣界一百六十里
北至本州界二十八里
東到韓城縣二百五十里
南到白水縣二百五十里
西到寧州四百里
北到甘泉縣一百五十里
東北到宜川縣一百八十里
東南到同州三百七十里
西南到中部縣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本州六十里
中部縣
東北至上都三千三百二十里
東北至大都二千五百二十里
北至本州一百四十里
東至洛川縣界五十里
西至寧州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宜君縣界一十五里
北至鄜州界五十五里
東到洛川縣并管鄜城一百二十里
西到寧州三百二十里
南到宜君縣一百四十里
北到本州一百四十里
東北到洛川縣一百二十里
東南到白水縣一百四十里
西南到三水縣二百五十五里
西北到省併直羅縣一百四十里
宜君縣
東北至上都三千三百九十里
東北至大都二千五百九十里
北至本州二百一十里
東至洛川縣界二百里
南至同官縣界三十里
西至寧州界二百里
北至中部縣界七十里
東到洛川縣併管鄜城一百五十里
南到同官縣九十里
西到三水縣二百五十里
北到中部縣一百四十里
東北到洛川縣二百里
東南到白水縣一百三十里
西南到寧州三百里
西北到本州直羅廢城一百八十里
○山川
橋山
在中部縣北一里迺軒轅皇帝葬衣冠之所山下有沮水或曰古沮水分流潛穿山底經過因名橋山寰宇記引史記云黃帝葬此山陵塚尚存唐大曆元年置廟宋開寶二年敕修廟祭祀在州西二里按李吉甫元和志寧州真寧縣東八十里子午山亦曰橋山黃帝陵在山上羣臣葬衣冠之所今兩存之
石堂山
寰宇記引水經注云瀦水出翟道縣西石堂山本名翟道山又穆天子傳云癸酉天子命駕八駿之駟造父為御南征朔野徑絕翟道升于太行翟道即縣之西石堂山也郭璞以為隴西狄道則非
玉華山
在宜君縣西南四十里有唐太宗避暑宮張齊賢燕談錄云雍熙二年玉華山獲一角獸坊州守臣 【 忘其姓名】 以為瑞十月己亥太宗召宰臣觀之咸奏曰按瑞應圖牡曰麒牝曰麟昔嵐州所進麟也此乃麒也請宣示中外上不許但豢于禁中因諭輔臣曰時和歲豐是為上瑞此何足云
大槃山
政和重定九域志云在直羅縣直羅今併入州
洛河
自洛川縣北三十里鄜州境南陽村西南入境流七十里至交口村東南流地理沿革表隋文帝分三川洛川縣以置此額取洛水之交故曰洛交屬鄜州舊圖經云自交口村南流入中部縣又南流一十五里至楊家莊合沮水東南流四十里至鄜城十二盤出境寰宇記云洛水在坊州東四十里按山海經云出白於山地理志云洛水出北地歸德縣北蠻寨中從鄜州洛川縣西南入中部鄜城二縣過入同州白水縣
沮水
自中部縣西北子午嶺發源東流二百里至本縣三十里楊家莊東南順流入洛
子午水
在宜君縣管內昇平廢縣北一百里出子午嶺東南流入中部縣合沮水樂史寰宇記云禹貢謂溱沮二水出馮翊北即子午水下合榆谷慈烏等川遂為沮水
淺石水
寰宇記引水經云水出翟道山 【 今中部縣即古翟道縣地】
香川水
寰宇記云源出中部縣北香水在縣西南三十七里自宜君縣界來南香水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出于遺谷
泥水
寰宇記引水經云水出翟道縣泥谷按圖經泥谷水在縣西北五十里源自栲栳谷來
慈烏水
在宜君縣西北四十里源自昇平鎮分水嶺東流入本縣界又石盤水在宜君縣東五十里源自耀州同官縣大石盤出東流入縣界
小塞門水
在今洛交廢縣西北十五里又白水按水經源出洛交縣分水嶺界
三川水
寰宇記云以華池水黑原水洛水同會謂之三水古為三川郡也杜甫寄家在鄜州身陷賊中未得脫有詩云三川不可到歸路曉山稠落雁浮寒水飢烏集戍樓趙次公詩註云三川即鄜州華水黑水洛水所會註引左傳周之亡也其三川震註涇渭洛水非是
蒲川水
寰宇記引水經云水東南流入坊州 【 州今廢併屬鄜州】
羅川
在直羅廢縣 【 今併入州】 南二里 【 詳見古蹟】
○土產
石脂
在鄜州東十五里採銅川有一石窟其中出此就窟可灌成燭一枝敵蠟燭之三至元七年上司移文封扃至今不採
石炭
在宜君縣西北一百里嘉會村有一石窟
石油
在宜君縣西二十里姚曲村石井中汲水澄而取之氣味雖臭而可療駝馬羊牛疥癬
土硫黃
在宜君縣西南七十里野火山
連翹
蒼朮
瞿麥
黃芩
苦參
秦艽
胡麻
以上宜君縣出
○風俗形勢
白翟故地羌渾雜居寰宇記云
秦塞要險地連京輔漢時匈奴頻入朔方故塞外烽火照甘泉即今渭北九嵕山是也同上 【 按九域志九嵕山在醴泉縣】
風俗奢侈競為淫靡之習鄜洛圖經云
俗以夏月遊賞為重同上
女為男作圖經云
地近邊而北人精於製兵器坊州圖經云
中部宜君風土頗惡勇而不知義圖經云
洛水之交三水所會圖經云
城枕羅原其川平直戶部尚書崔仲方築城以居之故曰直羅
長城因河為塞圖經云
海邊昏霧雨塞外慘風沙司馬溫公詩云
大元大一統志卷第五百四十四
殘本三終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