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库 > 总集类 >辽海丛书 >遼海叢書批注(近人)李文信 注
●《柳邊紀略》批注
    清·楊賓  撰
    李文信  遺注
    李仲元  整理
    《遼海叢書》第一集之八冊
    一、《盛京通志》康熙本邊門二十一。《會典》作二十門,且有九門名目不同。長城指山海關附近。喇林山即吉林市北拉林河源西方諸山。
    愛哈門即靉河門;碱廠,滿語「加木禪」,記漢語音也。
    [原文]「柳條邊,又曰條子邊。西自長城起,東至船廠止,北自威遠堡門起,南至鳳凰山止。設邊門二十一座(各門名稱略—仲元)。按:此《盛京志》所載者也。而《會典》則又稱西自長城起,東至喇林山止,設邊門十四座(各門名稱略—仲元)。北自威遠堡門起(各門名稱略—仲元)凡六門,共二十門。」(卷一第一頁)
    二、關牆即外城土牆,設有八邊門,如大西、小西邊門之類。門改為八是天聰五年事,民國十五年時,我仍見撫近門磚額有漢文大金天聰五年款,是其明證。
    [原文]「盛京城……康熙十九年築關牆,周圍三十二里四十八步,高七尺五寸,門改為八,大東曰撫近,……。」(卷一第二頁)
    三、今仍有老邊屯,邊牆為明代早期所修,非明失遼陽後所築。
    [原文]「盛京西六十里有土牆基,號曰老邊,疑即明朝失遼陽後邊牆。」(卷一第二頁)
    四、北至發忒哈邊為盛京將軍界,置此誤矣。你不楮後作尼布楚。
    [原文]「寧古塔將軍所屬東至東海……北至發忒哈邊。愛渾將軍所屬東至海,西至你不楮阿羅斯界,……。」(卷一第三頁)
    五、苦,備考本作若。
    [原文]「山海關……或有漢人附滿洲起票者、冒苦獨力等輩至北衙亦放行矣。」(卷一第五頁第九行)
    六、「餘驟馬觀之」句,備考本作「木龕中有一婦像作悽惻狀」。
    [原文]「山海關外三里曰悽惶嶺……餘驟馬觀之像一婦木龕中作淒惻狀。」(卷一第五頁)
    七、開原城實就古咸州舊址上重建者,有金時佛塔可證。
    [原文]「古咸州應在開原站、威遠堡之間。」(卷一第六頁)
    八、黃龍府原在開原北,後遷于東北四百餘里伊通河畔,今農安縣,有遼佛塔。
    [原文]「黃龍府,盛京志作開原縣……當日黃龍府治應在今石頭河、雙陽河之間……若開原則去混同江六百餘里,金太祖安能一渡江即據有之耶?」(卷一第六頁)
    九、也合後多作叶赫。
    [原文]「也合老城在驛路邊,新城亦可望見。」(卷一第六頁)
    十、明造船于吉林市南三十餘里松花江上之阿什哈達,江上石壁上有當時摩崖題字數段。船廠之名由此而來。
    [原文]「船廠設于順治十八年,昂邦章京薩儿吳代造船于此,所以征俄羅斯也……」(卷一第七頁)
    十一、烏喇即吉林烏喇,漢語沿江城市也。今名單稱吉林。
    [原文]「吳喇國舊城。」(卷一第七頁)
    十二、會寧府,即指東京城,渤海上京龍泉府,清人誤為金上京會寧府,故云。溫德恒山,實為船廠西南九里之望祀山,俗稱小白山,在溫德恒河旁故名,上有望祀殿,繫于寧古塔誤。
    [原文]「內大臣覺羅武等看驗長白山……又往看寧古塔等處地方……遍看會寧府等處地方。……冊為長白山之神,初于寧古塔西南九里溫德恒山致祭,今改于船廠城外。」(卷一第八頁)
    十三、冷山,為張廣才嶺亦名老嶺之西端,主峰稱太平山,在舒蘭縣小城子南,北去阿城白城子故城約二百五十餘里。小城子附近有完顏希尹族墓,神道碑猶存。小城子當即其居城故址也。
    [原文]「冷山,宋洪忠宣公皓所居也。(卷一第九頁)
    十四、己巳為康熙二十八年,庚午為次年。
    [原文]「混同江,……餘去時為己巳十月二十一日……歸時為庚午二月二十一日。」(卷一第十頁)
    十五、亦拉,亦作依蘭,亦拉江西岸有小村落名亦拉崗,一九二五年餘作尼什哈站屯小學教師時常經其地。尼什哈山也作宜罕山,即今吉林市龍潭山,上有潭石築,在高句麗山城內。
    [原文]「混同江……餘策馬從亦拉江徑涉。亦拉者,漢言三也……尼失哈站南山,上有潭,產小魚,魚皆逆鱗,人不敢食。尼失哈者漢言小魚。」(卷一第十頁)
    十六、顯州實為遼州之訛,今稱遼濱塔城。西北應為西南之誤。
    [原文]「遼河套在開原西北舊顯州城下。」(卷一第十頁)
    十七、高士奇指大吳喇(烏拉街)為遼寧江州固誤。楊大瓢厄黑木站之說亦誤。來流河今呼拉林河,去此二三百里,自非一地。
    [原文]「古寧江州應在今厄里木站。《扈從東巡日錄》指為大吳喇者非是。《松漠紀聞》來流河去混同江百十里,而來流城即在寧江州西,金太祖紀,十月朔克寧江州城,次來流城可證。」(卷一第十頁)
    十八、大瓢(按:指楊賓)所釋多不確切,有的錯誤,如必拉為滿語河,拉伐、哈達等滿語解釋也不正確。
    [原文]「邊外多山……戴石者曰拉,亦作砬,如拉伐必兒漢必拉之類,……山之銳者曰哈達,如山陰哈達之類。」(卷一第十頁)
    十九、席百今多作錫伯,其地既系吉林往黑龍江孔道,謂在船廠邊外西南五百餘里,方向全誤,應為西北。錫伯綽爾城在今黑龍江泰來,俗呼塔子城,附近有綽爾台,北到齊齊哈爾二百三四十里,為由齊市經喜峰口入北京便道的一個台站。見《黑龍江輿地圖說》。曹氏《東三省輿地圖說》又以位于陀喇河歸喇里河相會之南岸的洮南古城子為錫伯城,未知誰對。
    [原文]「席百一作西北,又作席北,在船廠邊外西南五百餘里……凡自船廠往墨兒根、愛渾、黑龍江者由此。按天聰八年十一月霸奇蘭等征黑龍江,命由科爾沁國勇吳克善所屬之席北綽爾門地方經過,則為東北冲要途也久矣。」(卷一第十一頁)
    二十、腊底諾即腊丁或作拉丁。虛糕即面包。
    [原文]「黑龍江愛渾城……與西北阿羅斯為鄰,注:其錢銀質……陽則其國書也,若梵經,一錢必書數十字,不可辨,或曰文字用腊底諾話,腊底諾者,西洋諸國之官話也……所食多虛糕。」(卷一第十二頁第一、二行)
    二十一、雅克薩城在黑龍江阿穆爾河口對岸,今俄名阿爾巴金。
    [原文]「(黑龍江愛渾城)築城于雅克薩為邊患者二十餘年。」(卷一第十二頁)
    二十二、虎兒哈河條前,全遼備考本多自船廠至愛渾一條四十五字。
    [原文]「虎兒哈河」(卷一第十二頁)
    二十三、唐忽汗河,今牡丹江。
    [原文]「虎兒哈河即鏡泊下流。」(卷一第十二頁)
    二十四、德林,女真語盤石也,或作達里帶。全遼備考本「莫不□魚鱉焉」之空格作「凍」字。
    [原文]「寧古塔西八十里有大石曰德林。……曲池橫沼……莫不□魚鱉焉。」(卷一第十二頁)
    二十五、明納木河衛。
    [原文]「自混同江至寧古塔,窩稽凡二,曰那木窩稽,曰色出窩集。」(卷一第十三頁)
    二十六、此柳條邊指威遠堡門;混同江指吉林市;尼失哈站多作密什哈站,在吉林市東北松花江右岸。
    [原文]「自奉天至柳條邊山野相錯,或斷或續。……自混同江東尼失哈站至必兒漢必拉……」(卷一第十三頁)
    二十七、大瓢疑非東京和金上京很對,但推測色出窩稽土城是上京,而東京城古址為金北京更為錯誤。來流河鋪即第四鋪。
    [原文]「寧古塔西南六十里沙闌南有舊城址……土人呼為東京,而中原之流寓者皆指為金之上京……餘按,土人之言固非而盛京志亦未可盡信……以今之道里度之應在色出窩集左右……然則沙闌之金碧猶存者其殆熙宗天眷以後之北京歟!」(卷一第十四頁)
    二十八、威伊克阿林系外興安嶺東部主峰,為牛滿河和橫滾河分水嶺。尼布楚條約定于一六八九年十二月,次年定界立碑。
    [原文]「威伊克阿林,極東北大山也……康熙庚午與阿羅斯國分界……遂立碑于山上。」(卷一第十四頁)
    二十九、沙闌城,即沙闌站南古城,土人呼東京城。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康熙二十九年(庚午)二月初六日賓仍未離去。
    [原文]「沙闌城內存石塔一、石觀音一……庚午二月初六日破土,此餘所目擊者也。(卷一第十四頁)
    三十、羌突里噶尚,在撫遠縣松花江上游右岸,今稱秦得利、勤得利,清代有時稱青得林,有古城址。噶尚,滿語村或鄉,或作噶珊。
    [原文]「五國城……或以為在羌突里噶尚。」(卷一第十五頁)
    三十一、大瓢搶頭街舊城址為五國城之揣測極錯。
    [原文]「(五國城)餘以為……五國城自在鶻里改路境內……搶頭街之說庶幾近之。」(卷一第十五頁)
    三十二、金史混同江亦號黑龍江,系指松花黑龍兩江會流後一段。松花江在遼代前無混同之名。
    [原文]「黑龍江發源塞北,南流而東,混同江發源長白山北流而東。雖入海處合而為一,而其源則相去甚遠。金史世紀稱混同江亦號黑龍,大誤。」(卷一第十五頁)
    三十三、永平府,今盧龍縣。八里鋪城址猶存。中後所,今綏中縣。寧遠州,今興城縣。閭陽驛非遼乾州。二道井,今呼二道鏡子。一半拉門,今呼半拉門。白旗堡,解放後改紅旗堡。劉河溝,今呼柳河溝。開城,通稱巨流河城,已拆除磚皮,土壁仍存。顧家子,今孤家子。大石橋今為永安村。平安堡,今作平頂堡。棉花街,今稱蓮花街。黑而蘇,今作赫爾蘇。易屯河,今作伊通河,為縣。衣兒門河,今稱飲馬河。薩龍河,今稱岔路河。水哈,今稱大水河或大綏河。色出窩稽,通稱張廣才嶺之威虎嶺。那木窩稽,通稱老爺嶺。俄莫賀索落,今額穆縣,後移治蛟河鎮。
    [原文]「自京師至寧古塔凡二千八百七十八里……二十五里至永平府……五里至八里鋪……三十里至中後所……十里至寧遠州……四十至閭陽驛……三十里至二道井。二十里至一半拉門。三十里至白旗堡。三十里至劉河溝……二十二里至巨流河。十五里至顧家子……三十里至大石橋……五里至平定堡……四十里至棉花街……三十里至黑而蘇站……三十五里至易屯河……六十里至衣兒門。二十里至沙粦……二十里至水哈……十里至那木窩集……三里至色出窩集……五十里俄莫賀索落站。(卷二第一、二、三頁)
    三十四、盛京驛、鳳凰城諸站為通朝鮮貢道。石榴河今名十里河。
    [原文]「山海關外奉天將軍所轄二十四站。」(卷二第三頁)
    三十五、拖伊屯站即上記退屯。吉林城至白都訥村站為吉林通黑龍江道。錦州俄佛羅站,今稱金珠站。白都訥今扶餘縣。
    [原文]「寧古塔將軍所轄二十二站。」(卷二第三頁)
    三十六、陽石木即楊檉木牧場也。
    [原文]「三陵……六品官一員專司陽石木地方供祭牛羊。」(卷二第四頁)
    三十七、易州,當是義州。
    [原文]「奉天府,……易州設城守尉一員。」(卷二第四頁)
    三十八、開成應作開城,即巨流河城。易屯河今通作伊通河。河口在今農安縣北入松花江。
    [原文]「關東糧運始于康熙二十二年,按會典于開成、鄧子村、易屯門及易屯口等處設倉……由易屯河舟運至易屯口直達混同江。」(卷二第五頁)
    三十九、康福襲職為宣德六年十月乙未,非八年八月。柴門據遼東志應作柴河。虎城即虎欄哈達城,《遼東志·經略》又稱古城。猛哥帖木兒子童倉,下作子董山、童山。鏡池地面,在圖們江南。阿速江即烏蘇里江。速平江即綏芬河。卜魯丹河衛為女直野人來朝置,黑龍江博物館指雅克薩城為其轄境似有可疑(見《文物》七五年十二期)。
    [原文]「明時遼鎮邊外部落……置都司一曰奴兒干都司,按實錄宣德八年八月以都指揮使康旺之子康福襲為都指揮同知。……建州衛,按實錄成化三年……分左軍出渾河柴門……渡蘇子河至虎城。……建州左衛,按實錄宣德八年猛哥帖木兒子童倉……潛往朝鮮鏡池地面。……阿速江衛、速平江衛……卜魯丹河衛……」(卷二第六、七、八、九、十頁)
    四十、吳喇,今稱烏拉,實即古代兀惹、兀兒、烏舍、烏者、吾者、兀者。
    [原文]「海西則有扈倫之吳喇。」(卷三第一頁)
    四十一、綏哈城,在吉林市西四十五里大綏河村內,土築規模很小,方形每面長百餘米,東一門,高約二米。城內比城外地面較高,多灰土瓦礫。名土城子,民初尚存,今不知存否?
    [原文]「哈達,王台奔席北之綏哈城。」(卷三第一頁)
    四十二、鴨綠江即益州江,或呼靉江,益州指朝鮮義州,原又稱誼州。靉江為靉河,本非鴨綠,因其下流會鴨綠入海,故有此稱。
    [原文]「鴨綠江,即益州江,或呼靉江。」(卷三第二頁)
    四十三、兀爾格臣與烏爾古辰當是一部。
    [原文]「兀爾格陳……烏爾古辰。」(卷三第二頁)
    四十四、庫爾克即庫爾喀,諸部皆在精奇里江會黑龍江口一帶兩江左右岸。額蘇里城在璦琿雅克薩二城間。
    [原文]「庫爾克……額蘇里。」(卷三第二頁)
    四十五、蜚悠城在琿春縣境,故址猶存。
    [原文]「東北邊部落舉國內附者二十有六瓦爾喀則有蜚悠。」(卷三第二頁)
    四十六、虎爾哈即牡丹江流城。
    [原文]「虎爾哈則有格克里。」(卷三第二頁)
    四十七、松阿里即松花江流域。
    [原文]「松阿里則有擺牙喇。」(卷三第二頁)
    四十八、精格里河即精奇里江,歸俄羅斯後稱塞亞河,或結亞河。渾泰,源流考作琿春。
    [原文]「黑龍江則有……精格里河,渾泰。」(卷三第二頁)
    四十九、三喀喇即三姓也,女真語原作依蘭喀喇,俗稱窩稽韃子。
    [原文]「東北邊部落現在貢寧古塔者八……此三喀喇役屬久。」(卷三第二、三頁)
    五十、穆連連部落當在穆棱河流域。河東北注入烏蘇里江。明毛憐衛。
    [原文]「自寧古塔東行千餘里住烏蘇里江兩岸者,曰穆連連。」(卷三第三頁)
    五十一、伊瞞河在穆棱河口稍下的烏蘇里江右側,與我虎頭村隔江相對。今作呢瑪河。欺牙喀喇今稱烏德蓋人。
    [原文]「又東二百餘里住伊瞞河源者曰欺牙喀喇。」(卷三第三頁)
    五十二、庫牙喇在今琿春河一帶,即庫爾喀地方,東包沿海諸地。
    [原文]「東邊部落貢盛京者曰庫牙喇。」(卷三第三頁)
    五十三、使鹿部為另條不應接上。喀木尼漢亦作喀木尼堪,其今地有主張在貝加爾湖附近的烏蘭烏德,不知何據云焉。
    [原文]「使鹿部大約在使犬諸部之外,……追毛安部下逃人至使鹿部喀木尼漢地方。」(卷三第四頁)
    五十四、薊為蘇字之訛,清金州在遼為蘇州,當是由旅順口泛海。
    [原文]「東北部落素產馬,宋建隆中,女直嘗自其國至薊州泛海至登州賣馬。」(卷三第四頁)
    五十五、庫爾喀部在琿春一帶。與瓦爾喀住地相近。
    [原文]「鳳凰城處……庫爾喀人每二年一次往高麗慶源地方互市以八月。」(卷三第四頁)
    五十六、會寧瓷瓮類鈞窰器。釉色頗佳。
    [原文]「市會寧者多以羊皮襖、布匹往易牛馬紙布瓮鹽。」(卷三第四頁)
    五十七、甲子乙丑為康熙二十三、四年。黑金阿機,即赫哲族居住之森林。
    [原文]「遼東人參……甲子乙丑已後,寧古塔一帶采取已盡……非東行數千里入黑金阿機界中或烏蘇江外不可得矣。」(卷三第六頁)
    五十八、諾尼江,今作嫩江。索倫族住地多參、多貂。
    [原文]「宗室人參過山海關皆有定額……沿松花江至諾尼江口……。」(卷三第七頁)
    五十九、東北淪陷時,日本侵略者借重修該塔機會,已將古銅鏡全部盜去。鏡皆金代物。該塔系金上京都僧錄宣微弘理大師骨灰塔。當時有蔡正父所撰弘理大師碑,今不存。
    [原文]「開原縣城中有浮圖一,土人云有鏡二十四著頂上。」(卷三第九頁)
    六十、打呼,長袍,袖短而肥,絨毛朝外的外套衣。
    [原文]「陳敬尹為餘言……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猻狼皮打呼。」(卷三第十頁)
    六十一、蓮花石承柱即蓮紋柱礎。
    [原文]「寧古塔有七廟……蓮花石承柱二亦自地中出者。」(卷三第十一頁)
    六十二、拉發,前作拉筏站;多洪本作昂邦多紅,此謂大渡口也,又名退屯站,今作退摶,皆屬蛟河縣。
    [原文]「己巳七月……以問吏,吏曰,無他,取多洪拉發三人耳。」(卷三第十一、十二頁)
    六十三、席百即錫伯,這個民族居住地約在嫩江下流,即由黑龍江泰來到吉林扶餘一帶。
    [原文]「席百北有鹿,大若橐駝,名康大罕。」(卷三第十二頁)
    六十四、阿機亦作窩集,窩稽,森林也。
    [原文]「大發哈魚……本產阿機各喀喇。」(卷三第十二頁)
    六十五、肇州產魚,元史志附于廣寧實誤,不在盛京界內自明。祁班孫字奕喜,明祁忠敏公彪佳子。明亡聚眾謀抗清,事泄被捕,流寧古塔。著有風俗記及紫芝軒集。後逃歸為僧,稱咒林明大師。見全謝山祁氏墓碣銘。
    [原文]「鹽……上京胡里改等路食肇州鹽。原注:乃顏故地曰阿八剌忽者產魚……名其城曰肇州。元史地理志附肇州于廣寧府後,其地應在盛京界內。……祁奕喜《風俗記》出瀋陽者斤八分。……」(卷三第十二、十三頁)
    六十六、桃花水今稱草莓,俗呼高麗果,多栽于園圃。
    [原文]「桃花水,草本,狀若楊梅而無核,色紅,味甘,質輕脆,過手即敗矣。」(卷三第十三頁)
    六十七、吉林永吉縣西亦有樺皮廠,今為吉長鐵路一小站,清代設廠後遂形成村落。
    [原文]「樺皮……拉發北數十里特設樺皮廠。」(卷三第十四頁)
    六十八、幫識,東北今仍有此語,多寫作把識,意為內行。下作把勢亦同。
    [原文]「邊外驛站相去遠近不一……每站設筆帖式一,俗呼幫識。」(卷三第十四頁)
    六十九、棉花街在開原縣東北赫爾蘇河流域。今稱蓮花。
    [原文]「牛魚,鱘魚也……塞外凡魚皆肥美,餘去時于棉花街市一鰱魚,重十斤。」(卷三第十六頁)
    七十、合重渾謀克印,大同二年少府監造。定為金未建國時物誤,萬奴所遺。
    [原文]「康熙丙寅……掘一銅印……印面篆合重渾謀克六字……右一行刻大同二年少府監造八字……餘觀斯印則金未建國號,為遼屬國時已有斯爵而後特廣之耳。」(卷三第十六頁)
    七十一、遼阿保機陵雖不在此,但清代于中安堡舉行祭儀,故老傳說確有其事。明史地志又將木叶山繫于廣寧中屯衛治錦州東。皆不可信。
    [原文]「北鎮醫巫閭山在遼東廣寧縣,遼太祖陵在廣寧縣中屯衛。有大事遣一官致祭。」(卷四第一頁)
    七十二、元夜條全遼備考本多懸燈一條,計六十三字。
    [原文]「元夜,好事者輒扮秧歌。」(卷四第二頁)
    七十三、此記恐誤。案燒酒即白酒,經蒸餾生產,需有燒鍋設備。黃酒是發酵米酒,才能家自為之。
    [原文]「寧古塔燒酒曰湯子酒……燒酒家為之不須沽,惟黃酒多沽飲耳。」(卷四第三頁)
    七十四、南關,全遼備考本作南門。
    [原文]「設堆子巡夜始于己巳,南關定更鍾始于庚午。」(卷四第四頁)
    七十五、坑當是炕字,備考本作炕。
    「寧古塔薪不須買……大率二錢一車,冬春間所燒皆濕木,然入坑即爇。」(卷四第四頁)
    七十六、賓離去當在上元後。
    [原文]「有孔和尚者……餘行時未已也。」(卷四第五頁)
    七十七、福兒哈當即虎兒哈。
    [原文]「前寧古塔將軍安珠瑚于福兒哈河邊得一殘碑。」(卷四第五頁)
    七十八、即奴爾干永寧寺碑、除漢文外,有女真和蒙文。中有都指揮同知為明證。己巳康熙二十八年是此碑著錄最早者。
    [原文]「己巳年人傳飛牙喀一碑……」(卷四第五頁)
    七十九、必兒漢必拉地名,在寧安縣鏡泊湖石頭甸子西南。
    [原文]「寧古塔流人地方官防范向不甚嚴……遂自寧古塔放喀路至必兒漢必拉,無官票者始不得出境矣。」(卷四第六頁)
    八十、愛渾將軍原駐寧古塔,康熙二十九年始移駐于愛渾。
    [原文]「船廠寧古塔流徙者多愛渾將軍調度……」(卷四第七頁)
    八十一、備考本阿機人與上條接連不另起行,而已作不已,尚有一句,計十八字。
    [原文]「阿機人相見,無男女,皆相偎抱,或親嘴而已。」(卷四第七頁)
    八十二、完顏婁室神道碑前,全遼備考本多金華朱大典孫媳劉振英一條,計五十一字。
    [原文]「船廠西二百里薄屯山有金完顏婁室神道碑……」(卷四第七頁)
    八十三、戰蒺藜山,下川、成、徽三州。山必在三州東北境。
    [原文]「金完顏婁室碑文……戰于蒺藜山,大破之,遂下川、成、徽三州,徙其人民于咸州黃龍之地。」(卷四第九頁)
    八十四、阿克束當即阿疏。
    [原文]「金完顏婁室碑文……叛人阿克束于是始獲。」(卷四第九頁)
    八十五、「柳條三尺認邊門」為柳邊初建不久的寫照。
    [原文]「出威遠邊門……蘆管一聲催過客,柳邊三尺認邊門……」(卷五第五頁)
    八十六、刷烟,今稱雙陽,河名,有縣。
    [原文]「叶赫行……臂鷹走馬刷烟岡,醉酒征歌瓦子堂……」(卷五第六頁)
    八十七、烏腊城即吉林城,滿語作吉林烏拉。藍旗堆子是當時該旗辦事機關,在糧米行街東頭,今仍存其名。
    [原文]「捉人行……烏腊城頭鼓聲絕,烏腊城下征車發,藍旗堆里曉捉人……」(卷五第七頁)
    八十八、此為吉林市龍潭山北密什哈站松花江,為由吉林往寧古塔首站。
    [原文]「混同江」(卷五第七頁)
    八十九、納木窩稽今稱老爺嶺。
    [原文]「納木窩稽」(卷五第七頁)
    九十、色齊亦作色出,今稱威虎嶺。
    [原文]「色齊窩稽」(卷五第八頁)
    九十一、德林石通稱石頭甸子。
    [原文]「德林石」(卷五第八頁)
    九十二、沙闌通稱沙拉站。
    [原文]「沙闌」(卷五第八頁)
    九十三、寧古塔為唐黑水府實誤。
    [原文]「寧古塔雜詩三……黑水新城近,黃龍舊府逢(注:寧古塔唐時為黑水府)。」(卷五第十頁)
    九十四、三韓無據。
    [原文]「寧古塔雜詩四……三韓迷姓氏,五國失山河……」(卷五第十一頁)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