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库 > 别集类 >台湾文献丛刊 >安平縣雜記(清)不著撰人
弁言
    本書有兩種名稱,一曰「安平縣雜記」,一曰「節令」。『顧名思義』,由這兩種名稱,就可推想本書內容的大概了。其名為「節令」,猶如時下的「短篇小說集」,因無適當的書名,乃以首篇的篇名為名。在這意義上,本書名為「安平縣雜記」,毋寧是比較恰當的。
    由於本書祗是有關當年安平縣的雜記,所以我們想整理出一個稍有系統的目錄都未嘗辦到;現在為了便利檢索起見,勉強湊成一個目錄。至於本書出於誰的手筆?成於什麼時代?更無紀錄可尋。據推測:『諒系清光緒二十年所修之「安平縣採訪冊」之一部份』(見文獻專刊三卷二期)。但因「安平縣採訪冊」未見傳本,所以這一推測也就無法證實。不過,在我們校讀本書之後,對於本書的措詞、用語,有點「奇異」的感覺。關於措詞,說來話多,讓讀者自去體會;現就用語,姑舉一例。書中對於中國概稱清國,甚而至於有『清國福建浙江』的語句;這顯然是外國人(日本人)的口氣。就這一點來說,本書的作者縱使不會是日本人,但其成書,當在日本佔據臺灣(光緒二十一年)之後(書中也有講到日本佔據臺灣以後的事情)。如果本書確為『光緒二十年所修之安平縣採訪冊之一部份』,則可能是在光緒二十一年之後經過日本人的更改與補充(另一例證:本書對於日本,常逕稱「帝國」,經改為日本)。在這裏,我們不想做考據的工作,我們祗是提出問題。
    不過有一點,卻得附帶說明的。即在日本佔據臺灣的最初幾年,它為了要「籠絡人心」,對於「上層社會」的「讀書人」,特別注意。當時,它派來臺灣的「地方官」,都儘量選擇能懂漢文、能做漢詩的人,以便與這些「讀書人」詩酒聯歡,進而促使他們為日本統治臺灣而服務。這些「讀書人」所有的本領,除了認得一些字、可能還會做些詩以外,就是知道一些過去的掌故與當地的風俗;於是,日本人就利用他們做「採訪編輯」的工作。因為日本人初來臺灣,「入境問俗」,這些掌故與風俗,是他們的統治基礎所在,為他們所急需了解的(當年臺灣總督府且有「舊慣調查會」的組織)。在這一情形之下,結果就有不少「地方採訪冊」之類的「著作」脫稿。這本「安平縣雜記」,在我看來,可能也是這類「著作」之一。
    再,本書原抄本藏在省立臺北圖書館,我們在傳抄標點的時候,為了存真起見,除顯系錯誤的字眼逕予訂正外,凡屬可疑的字句,概行照舊刊出。不過,像「清國」兩字,或已予刪去,或已易作「清廷」。附為說明。(千祥)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