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库 > 别集类 >台湾文献丛刊 >金門志(清)林焜熿纂輯、子豪續修
卷二
    分域略
    金門,澥外山也。晉時避難者入焉,仿佛武陵桃源境界。唐置牧馬場,始闢榛蕪為樂土;斯陳侯之遺烈矣。代經幾易,沿革相尋,山川風景亦因時變態。國家清晏日久,井里市廛生聚蕃息,巳嵬然作滄溟保障、海上奇觀。是又當於小中見大而已。為分域略。
    沿革
    形勢
    山川
    津梁
    港埭
    都圖
    街市
    第宅
    坊表
    墳墓
    義塚
    物貨
    ·沿革
    金門,舊名浯洲,又名仙洲;明初,改今名(「紫峰文集」作吳洲)。晉,中原多故,難民逃居者六姓(蘇、陳、吳、蔡、呂、顏)。唐為萬安牧馬監地;德宗貞元十九年閩觀察使柳冕奏置。從牧馬監陳淵來者十二姓(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王審知在閩編泉屬邑,凡山川海島不科征稅。宋太平興國三年,島居者始輸納戶鈔。熙豐間,始立都圖。都有四,其統圖九,為翔風里,並統於綏德鄉。嘉定十年,真德秀知泉州府,巡海濱、屯要害,嘗經略料羅戰船。咸淳間,復稅弓丈量田畝,給養馬。元始建場征鹽。至正六年,置管勾司。至大二年,改為司令司。洪武元年,改為踏石司,旋改為鹽課司。二十年,置金門守禦千戶所及峰上、官澳、田浦、陳坑四巡檢司。
    國初,鄭氏竊踞。康熙二年,官軍大蒐兩島,毀其城,遷其居民界內,浯洲遂墟。十三年,復為鄭經所踞。十九年,兩島平,始開設標營。今以一協鎮、一縣丞、一鹽大使駐焉(「浯洲聞見錄」)。
    ·形勢
    浯洲,在縣治東南,自大海中崛起。凡海嶼皆縣治,水門羅星,而此特其總匯。山之形勢,自北而南,以數計之,南北直亙三十里、東西橫亙十里許(「閩書」作五十餘里)。其盤鬱峻拔而中起者,為太武山。自麓徂頂,蓋十餘里;岩岩之勢,皆積石也。近觀之,則群石團結若兜鍪狀,故以太武名。其紛糾縈紆若印章篆刻,亦謂之海印(昔人有句曰:『要知海印分明處,一點青山下大江』)。越江望之,則又見其倏然若偃臥之形,故俗謂之仙人倒地(曹學佺詩:『浯洲斷嶼入海水,仙人倒地眠不起』)。其山脈有謂起自仙人旗,歷排頭、嘉禾、烈嶼而過金門;或云:由澳頭而過古龍頭;一說自秀山發脈,歷鴻漸山、小嶝、角嶼而過青嶼。語云:『天弧天角,龍躍渡江』;鴻漸,非即天弧天角乎?且文公嘗至鴻漸嘆曰:『鴻漸腦已渡江矣』。又曰:『鴻漸反背皆是同,乃向浯也』(「康熙輿地志」:『鴻漸高冠群山,浯洲隔海望之,尤為竦秀』)。則此說為是。以故浯洲各鄉,凡鴻漸照到者,無不吉利;惟浯東相去較遠,故發科較遲。太武山以西航海內渡者,去縣治約八十里,蓮河、安海約五十里、一百里,嘉禾、漳洲八十里、百五里;外則滄海巨浸,瀰茫淼漫無涯際矣(「滄海記遺」)。
    東南數島嶼,上下盤錯。其大者有太武、洪濟諸山砥立海中,真形勢之奇也(隆慶間「縣志」)。
    浯洲西連烈嶼、中左,南達擔嶼、鎮海,料羅盡其東,官澳極其北。雖土壤之廣,金與廈共為海洋之鎖鑰、全邑之藩籬而尤要於廈也(「閩書」)。
    澎湖,閩南之界石,浯江、嘉禾、泉南之捍門(「清白堂稿」)。
    群嶼縈帶,二擔、二嶝鎮於深瀨,南北太武水蒸雲靄(「大同賦」)。
    浩浩乎波濤之大,渺無際涯;而浯洲一山逆流高出,此天地設險,為環海屏藩(鄭晉「平寇志」)。
    同安三面距海,金、廈尤為險要,門戶之防也(「方輿紀要」)。
    金為泉郡之下臂,廈為〔漳郡之〕咽喉(「海國聞見錄」)。
    同域在泉、漳之衝,三面羅山,皆立鐵千尋,屏藩天造。東南一島,扃鑰海門,為兩郡之巨鎮,控制澎、臺,阻阨閩、粵。又大嶼盤薄,近貼內地,蘊之以篔簹、輔之以鼓浪,高居堂奧,雄視漳東。中左之鎮城也,東懸海表,為廈外藩。官澳以內之港道沿邊(安邊船港)、料羅以東之水天無際(洋船候風在於此),收浯島之幅員也。二嶝守內港之邊,二擔捍外港之門,烈嶼當兩島之軸,而海疆之形勢概見於此矣(乾隆間「縣志」)。
    同為海疆重地,金、廈門戶,全省所關(陳之佺「縣志」序)。
    閩地瀕海者雖多,而金、廈最著。蓋其間有平原廣陸,可以牧馬屯兵;有曲港深洲,可以泊舟結砦;有豪門巨賈,可以助餉資糧。故為海外諸夷所必爭之地,不獨臺灣藉輔車之依、有桴鼓之應(陶元藻「縣志」小序)。
    水師之星羅棋布於海者,澳之西為廣之碣石鎮、虎門鎮、高廉鎮,西南則雷瓊鎮;澳之東則閩之金門鎮、漳洲鎮、福清鎮,東南則臺灣鎮。排若鴈齒,聯如貫珠(「南澳志」)。
    南澳與南日、銅山、金門、浯嶼,吭背相屬(齊翀「南澳志」序)。
    海中扼要,南澳、中左、金門、銅山同一體。譬如造舟,一牢百牢、一漏百漏(戴冠「上經略南澳書」)。
    ·山川
    太武山雄偉莊厚,獨冠嶼上,海上人別呼為仙山。其脈由鴻漸穿波出海,至青嶼突起三小阜,逶迤凝結神區,嶒崚皆石(「滄海瑣錄」)。洪武江夏侯周德興嘗登而為之讖云:『帝典王猷,海外傳一肩行李;龍樓鳳閣,空中起百代文章』。故石門關之旁刻曰:「海山第一」(「滄海紀遺」)。中有十二勝,曰:太武岩、香几案(「府志」作玉几案)、蘸月池(亦作浸月池)、眠雲石、偃蓋松、跨鰲石、石門關、古石室、蟹眼泉、倒影塔、千丈壁、一覽亭,士大夫多所題詠」通志」)。後人又增為海印室、羊腸路、萬頃田、風動石(十九都山前山亦有之)、步雲悌、蠣房石諸勝。
    鳳山塔山在大武東,其下一望平衍,盡於料羅。左起一小阜,下有二盤石入海,大四、五丈。又左一石山如虹,直亙海中。明時議建銃臺於盤石上,為備海最要地(「清白堂稿」)。
    虎山在太武山西。形如伏虎,與青嶼獅山相對,俗號五虎朝獅。轉而西南,三山突起,圓若連珠;其大者如龜,左右二山會繞如蛇,名曰金山(「閩書」)。
    雙山在太武之南。再轉小徑而下,大小突兀,形若雙乳;大者回結平林諸鄉(「縣志」),小者蜿蜓起伏,直際西山。雙山之下,彌望坦夷,故名青山坪。松柏茂密,每伏莽,患行人,官為伐去,相傳古讖云:『青山開,狀元來』。下產碗青,村民鑿取,多成阱;經知縣朱奇珍及總兵林孫勒石示禁。道光十年,護總兵楊繼勳捐俸雇工砌平之。
    長安山在雙山稍南。南下數里,直趨後浦。
    豐蓮山(亦名香蓮)在後浦東南隅。其脈由石獅山北折突起,島上諸山為獨秀。
    太文山在豐蓮山南。與太武對峙海上,望之如玉柱雙擎。
    獻臺山左揖雞籠、右抱南磐,在太文山南。旁即鼓崗湖,明進士董颺先隱處;鑿石為室,自題「正冠」二字。上有詩,旁鐫「石洞天」三字,不題名號。又「漢影雲根」四字,明監國魯王寓島時手書刻石。諸葛倬、吳兆煒、鄭纘祖、鄭纘緒,各有詩鐫石室旁。湖畔釣磯,颺先垂釣於此;前俯漂布石,鐫「董子垂釣」四字。
    南磐山由獻臺西轉,其石如磐,故名。背城面海,氣象萬千,為備海要地。上有嘯臥亭。明都督俞大猷守金時,題其石曰「虛江嘯臥」;門人楊宏舉繼治構石亭,贊曰:『汪洋滄海,波浪怒來;我有片物,揮之使回』。國朝雍正間,燕山朱傑鐫「大觀」二字,總兵呂瑞麟鐫「如畫」二字。仍有「砥柱觀海」諸字及詩石二片,一明丁一中題、一朱杰題,俱莓苔不可辨。旁即寶月菴,臨海有石;鐫『金門外,谷神完;賊舟泊,誰有生還?來者不信,即往而觀』六句,不知何時何人所題。亭北數武,塔巍然;明百戶陳煇鐫「湖海清平」四字,又有「文臺寶塔」四字。人每於此登高焉。
    矛山由城西出水頭村,別名金龜山。南有矛山塔,明周德興造。瀕海兩巨石,形類龜。一依山作下水狀、一沈海作上水狀,故俗有「下水龜」、「上水龜」之呼;而金龜尾亦由是而得名。塔旁有浮石,大如舟,每一搖弄,隨手掀舞。山上有仙掌石,拳爪螺指之痕分明可數。隔海與浯嶼相望,乃後浦屏障,亦備海要地。
    浯洲舊稱八景,曰埔城海日、仙陰瀑布、雙陽霽景、珠江夜月、豐蓮積翠、董嶼安流、洗馬湖光、嘯臥棲雲。
    烈嶼在浯洲西南,隔水;廣二十里。上有吳山,與棲山、牧山、湖山相接,而吳山為最。又有麒麟山,以形似得名。居民多業漁鹽。嶼前有牧祠,有軍營;嶼後有牧馬寨、有草堂。唐貞元間,監察柳冕置萬安牧馬處(「縣志」)。
    大嶝嶼在浯洲西北,隔水;周廣十里,多村落。洪武二十年,徙大小嶝民,二都遂墟(「府志」)。嶼之西與十四都交界,有沙線在海中,號東糧線;廣袤二、三里,潮沒汐現。多產海錯,故名糧線(「縣志」)。
    小嶝嶼在大嶝嶼之東,隔水;距縣六十里。宋邱釣磯家此。下有品泉,三石如品字,泉湧其中,潮則沒、退則清甘,名仙人井。又有棋局石,在虎砦,方廣二尺許;舊鐫「萬幾分子路,一局笑顏回」十字,釣磯筆也。今惟「萬幾分……回」四字尚存。局以西,釣石在焉。東半里為鐘山,宋時有章法寺,今廢。寺北數尺許,闊丈餘、長十餘丈,形如鯉魚,四旁水深,洞不可測(乾隆間「縣志」)。
    蟹眼泉在太武山上。以形似名。
    將軍泉在金龜尾。源出石罅,上鐫「將軍泉」三大字,旁鐫「汴泉」二小字。
    龍泉井(別名聖泉)在賢聚鄉,近下市村。
    華岩泉在城南門外。
    馬玉泉在金龜尾。上鐫「玉泉」二孛。味殊淡冽。
    蟹泉在古坑湖邊。水自石出。旁有巨人跡,相傳仙人濯足於此。石刻絕句四首,剝落不全。
    要塗泉在陳坑山足。地中瀵出,流長味甘,村人誤以此為蟹眼泉。
    綠池在城中寶月菴前。有碑,存。
    ■〈魚逮〉魚池在後浦東門。池二,今堙其一。
    藥井(訛為洋井)在洋井鄉。即牧馬王神劍所指愈疾者。
    甲花井在浯江書院前(前縣丞蕭重有詩)。
    桑海井(俗呼井仔)在後浦船仔頭海岸中。潮來漲滿、汐仍清淡,里人石砌之。
    仙人井在小嶝嶼。三石如品字,泉湧其中,又名「品泉」。潮來則沒,退仍清甘。
    義泉在大嶝嶼。深數十丈。嘉靖間,倭掠大嶝,有烈婦吳氏投泉死,故名。
    附錄
    附錄
    浯洲稱海國,中有太武岩,亦奇觀之所萃也;「齊諧」志之矣。
    蘸月、蟹眼,名曰泉奇;眠雲、跨鰲,名曰石奇。以靈奇,則有倒影、玉几;以幽奇,則有石室、門關。其他千丈之壁、一覽之亭,與夫偃蓋之松、步雲之梯,詎非種種稱奇耶。然愚聞山之奇也以物,物之奇也以人。如清源、紫帽奇矣,得虛齋、紫峰而奇始彰;鴻漸、三秀奇矣,得蘇魏、次崖而奇益顯。然而奇於人、不奇於物也;如以物論,則一石之怪、一壑之幽,孰夫不以奇稱。彼松亭者,固昔日之奇也,而今安在哉?故太武岩之奇勝者,當日勒石賦詩,肖鶴丁公為山發一奇可也;而桂峰之華搆,奇益增勝矣,以至一榜七士、復榜八士,天下真奇,又孰有大於此哉!
    余少浪得奇材之譽,無能繼群公奇跡,不亦落漠否!而搜奇括異,欲抒山川之奇於毫端,亦云奇在此而不在彼也。採奇者,當自得於物外。自非大觀烏能睹(洪愛「太武山十二奇記」)?
    將欲為嵁巖窮谷據險阻、蟠龍蛇,則必輦山石、開幽徑,極人工之巧,而後怪特百出。若夫依山阻勢,怪石奔騰,不以剷築為工,瑰景異跡,靡不跨奇競秀,豈不為形勝一大觀乎?
    自鷺島涉海而北,有太武山焉,中有十二奇。山之陽,居聳千峰,絕谷凌煙、奔風馳雨者,不可勝紀。有岩曰海印岩,襟江帶岫,立於盤阿之間。其外連山高陵,其內異景天成;其左右旁達,瑰奇可喜之觀環撫之。岩之前後,可坐而見也。岩之內,有蘸月池,雨不溢、暵不涸,晦明未定,常有日月照其中;蓋得乎日月之精,而光輝其形。步曲而前,一松橫密,直累而上絕頂,則卷然下垂,若偃蓋然,號為偃蓋松。至若岩之外,萬山面內,蒼萃繡錯,勢若星拱。對豎一石,形類几榻;遠觀近望,如香几之遙臨,曰香几案。天作之勢,非經工庀材所可及也。旋轉而左,徐行百步許,有石萃然起於蒼莽之中,不斷木以為椽、不積土以為垣,石室天成;微風遠響,坐臨終日,若與安期羨門接於物外也。峰迴路轉,石室之右、高邱之上,有亭翼然;登高而嬉,可上望甚遠,煙市之所聚、碧雲之所棲,一瞬千里,謂一覽亭。履巉岩,距虎豹,漸聞水聲潺潺然;兩泉瀉出於大石之間,曰蟹眼泉。泉清而甘,煮泉而飲,令人朝往而夕忘歸焉。尤其奇者,岩之旁,石塔崇巍。塔在太武之中,流形飄影,倒出東海之外;影之所及,魚屏其跡,斯不亦怪特奇偉之觀乎?由是循崗陟巘,跋履於塔之左。忽一石突兀在高原之中,每雲雨驟至,狂風怒號,石為之動,如輕風之拂芳草,曰風動石;何所生之異耶?不特此也,岩後諸峰,泉石尤美。攝衽尋徑往遊之,兩石對豎,類門然。其旁環以清流,蓋為遷客逸士往來嬉遊之道。由石門而出,屈折西向,岡陵起伏,有步雲梯焉。因高邱之阻,累石為級,高數十丈,迥出層適時有白雲遊其上。因石梯而上,極山之巔,四望如一,可以脫埃塵、絕煩囂,迎雲氣而侶風月也。從是據險臨深,尋道而往,則左懸石壁,憑虛峭立,四無附麗;望之約千丈許,令人目眩魂搖,阻絕之形於是乎極。石壁之右,又有路盤曲三十六迴,虯蟠數千仞如一線然;往來行旅,隱見繼續皆出其中,殆所謂羊腸道者也。夫是山處環海之中,吞長江、銜遠山,固足為異;況幽奇壯麗之景,皆迥拔獻巧以效茲岩之中乎!雖然,此其大略也;若夫山之蒼顏秀璧,巔崖拔出,挾光景而薄星辰,與夫煙雲開斂、俯仰百變,則雖智者不能窮其狀也。
    余既盡書其山之異,尤樂其岩之幽以奇。於是因昔所謂十二奇而為之記焉(黃琇「太武山十二奇記」)。
    虛江為誰,都督俞公別號也。公曷以嘯臥於茲耶?初,公以乙未武進士加千戶秩,來守金門,期年而化。暇時嘗遊息於此,故自題曰「虛江嘯臥」云。
    公為秀才,即喜誦范文正公「先憂後樂」之語,慨然慕效之,嘯臥豈自暇逸乎哉?必不然矣!夫公文武忠孝,所至人誦其名;生平以理自信,雖百折不少挫。其視文正,殆後先一轍爾矣。當在金門,嘗有志搆亭,尋因陞去不果。餘後公二十二稔,乃來繼治。思以闡公志也,故命工甃石搆是亭於石,題之於前。後扁曰「後樂」;於其樂也,樂山川人物,互相輝映。後有登斯亭者,其亦聞風而興矣。遂記之;又從而歌之曰:『嘯於斯、臥於斯,留芳百世肇於斯』(楊宏舉「虛江嘯臥亭記」)。
    浯之為洲,大海環之。地本斥鹵,泉鮮清甘,茗飲者病焉。蓋茗之香味,不得佳泉不發;而島上之泉,非出自石中者不佳。予不能酒,而有茗癖,終日與泉作緣。曩緣舊聞,第知有蟹眼、將軍二泉耳。蟹眼出太武山巔,泉竅噓吸,象蟹眼之轉動;將軍出兜鍪山麓石壁間,故以為號。予家東北望太武二十里而遙,蠟屐酌泉未數數然;西南距鍪山四里而近,奚童伋運不甚艱,遂得時時屬饜。去秋偶過華岩菴,試其天井中石泉,而善之曰:『蟹眼、將軍而外,此其鼎之一足乎』?題壁紀事,有『未經嘗七碗,幾失第三泉』之句。已而族人告予曰:『村北數百武,有龍泉焉。宋時龍起其地,泉湧石罅,迄今大旱不涸;吾里名龍湖,先永豐令公別號龍泉者以此。靈跡所存,必有異味,盍試之』?汲以淪茗,果大佳。嘆詫曰:『忽近而謀遠,得毋為龍神所笑』。
    因並致四泉而詳較之,蟹眼醇釀冽潔,赴喉之後,舌吻間尚有餘甘;龍井醇冽,不減蟹眼。所微遜者,蟹眼出於危石,旋湧旋瀉,汲者必以葉成之入器,其鮮活之性毫無所損;而龍井有窟瀨水,水稍停宿,故入口始覺遲鈍。若決積淵而挹新液,二泉殆難為伯仲矣。將軍居洲之尾,氣力發洩已盡,冽而不醇。華岩分太武之支,醇精未散,但庵堂既高於井、而庵外稼地復高於堂,人跡所狎,不無飛廛所犯,遇久雨則客水注入,色同行潦矣。移其宇、濬其溝,使出泉之石挺然而露,即不敢望蟹眼,何不可軼將軍而上之也哉!蓋泉之所處,亦有幸、有不幸也。據現在而品之,蟹眼第一、龍井第二、將軍第三、華岩第四。
    己亥伏日,島上泉客識(盧若騰「浯洲四泉記」)。
    ·津梁
    後浦渡往廈門。
    後豐港渡
    水頭渡俱有渡船往廈門。
    同安波泊後浦西南隅。往縣城。
    劉五店渡與同安渡同泊一處。往劉五店。
    官輻往安海。
    西黃渡小渡船。往蓮河。
    金山港渡泊金山宮。往廈門。
    烈嶼渡小船往來後浦。
    青崎渡往廈門。
    大橋在後浦東門鄉外。從前海潮漲至橋下,而後垵、董林二溪之水合流,由此入海,橋下可以泊舟。今則浮沙塞滿,而橋址尚存。
    觀德橋在高坑鄉邊。道光庚戌年,瓊林人武德騎尉蔡行猷建。
    觀瀾橋在蘭厝鄉。前紳士蔡苑建。道光間蔡德成重建。
    ·港埭
    金門通潮五港凡瀕水處,俱有鹽埕,可以晒鹽。一在官澳沙塘頭入潮,今沙壓成田,名枋港。港門通潮,每秋汛淹漬,壞田崩岸。一在金山頭兩灣,舟楫隨潮出入。舊有梁埭,左分遶西黃灣、右分遶汶水頭社。一在雞潯尾劉澳入潮,遶浦邊及平林社後。一在古寧頭烏沙頭入潮,通浦頭埭。一在東沙澳入潮,通東沙村後,沙壅成田(「滄浯瑣錄」)。
    後埔港南盡下滋盧嶺,而遙匯諸路之水;外環以沙汕,潮漲不沒,為全浦關鎖。汕之上,有石堤二,各長八十餘丈。一里人捐造,縣丞金忠銘有「築堤修塚記」;一定海鎮陳光求造,亦有石碑(俱嘉慶時事)。港本深,上通洗馬、董林諸溪。十年前,■〈舟古〉艇猶載貨入龜橋;今溪既沙壓為路,港亦平淺成田,潮漲時小船尚可泊灣。
    浦頭埭宋時,有傅府、曾府田。今荒。
    梁埭在金山灣。今沒。
    梁府埭近湖尾湖。
    後浦埭向循梁丞相古蹟,築埭成田;後再築外埭,而屢崩壞。順治四年,楊耿踞島,決堤田堙,民多失業負課。康熙二十五年,清丈現業輸官,苦埭累者始息。
    附錄
    附錄
    昔年循梁丞相古蹟,築埭成田,所獲甚厚;因之期望轉奢,再築外埭。至今,無不追咎其後舉之謬者。蓋內埭閃在一傍,於海水潮汐之道不相妨礙;且上承宋洋有源之水,四時潯注,故遂化斥鹵為膏腴。外埭則異是矣。自有天地即有此港,今橫築一岸而壅塞之,海潮既朝夕浸齧,霪雨時山水復從內衝出,岸非鐵鑄,安有不壞之理!且上流絕無活水注下,即使堤岸無恙,而田土咸味不變,所收曾不足當內埭之一二。某生世六十年,親見外埭崩壞六次,補築勞費,得不償失,可謂愚矣。
    為今之計,莫如棄外埭,而併料、併工,以築內埭。內埭堅固,歲歲禾稻豐熟,冠於浯上;其利一也。外埭改為海堰,魚蝦蟶蛤滋生無窮;其利二也。大海潮堂,堪輿所最重,陽基陰地,臨此者福力厚而且遠;其利三也。■〈風貝〉風時作,舟楫移泊港內,永無覆敗之虞;其利四也。夫築內埭則有利而無害,築外埭則有害而無利,章章如是;即奈何復踵前日之誤乎?今移外埭石料以築內埭之半截,綽綽有餘;其上半截,水勢至此緩弱,不能壞岸也,循舊址而挑土培築足矣。一勞永逸,可不俟再計而決也(盧若騰「後浦埭議」)。
    ·都圖
    金門屬馬巷翔風里十五都(統圖一)、十六都(統圖一)、十七都(統圖三)、十八都(統圖三)、十九都(統圖二)、二十都(統圖一),在縣東界。共分領十一保、一百七十六鄉(「同安縣志」)。
    十五都大嶝保:洋塘、桑滬、上■〈宀尗〉、下尾、坑尾、山頭、麥埕、內籠、潯淈、上山、洪甃、湖邊、東蔡、院兜、嶝頭、田墘、塗厝、大小比。
    十六都小嶝保:前保、後保。
    十七都劉浦保:斗門、劉澳、營山、浦邊、塘頭、歐宅、呂厝、內厝、蔡厝、何厝、長福裏。陽田保:西黃、青嶼、官澳、陽翟、後山、東店、東珩、田墩、塘頭、吳坑、南垵、赤埕、後珩。汶沙保:沙尾、浦頭、山前、山西、山後、山枘、西吳、蔡店、東蕭、東埔、英坑、汶水頭。
    十八都倉湖保:新頭、田浦、料羅、庵邊、湖前、埕下、蚵殼、赤西、塔後、後園、西洪、峰上、下峰、湖頭、溪邊、前浦、大治、西倉、新塘、北青、下莊、西浦、內洋、前墩、林兜、山外、東倉、塗樓、下湖、甌壟、東沙尾、上下坑、下新厝。瓊山保:平林、後沙、西山、東園、高坑、後半山、上下蘭、小徑。
    十九都後浦保:後浦、埔後、埔下、埔邊、董林、後洲、東洲、駟湖、前湖、菅裏、吳厝、庵前、後垵、後湖、菽藁山。古賢保:金門城、水頭、古坑、山仔兜、東沙、歐厝、謝厝、古坵、賢聚、官路邊。古湖保:湖下、湖尾、半山、湖南、後岐、田墩、浦頭、東坑、古寧頭、冰厝、山灶。
    二十都烈嶼保:後頭、下寮、羅厝、湖下、青岐、埔頭、林邊、高厝、西吳、中墩、後山、上林、庵上、報塘、西路、西宅、後井、南塘、楊厝、湖井、前園、東坑、前埔、下田、後宅、剌園、下林、上庫、庵下、東林、黃厝、西方、西倉口。
    ·街市
    頂街在右營衙前。
    中街上與頂街毗連,下接觀音亭街。
    觀音亭街在觀音宮前。
    新街由右營衙前。折而南,與南門街毗連。
    橫街仔
    轎巷
    總爺街塗山頭下。
    當店巷由衙口市折而東,接內較場馬路邊。
    北門街近丞署。
    南門街
    船仔頭在小媽廟邊。
    沙尾街在沙尾鄉。
    衙口市鎮署轅門外曠地,架柵為市,俗呼衙門口。
    西轅門街
    東轅門集在後埔鎮署東。每日販賣海鮮聚此。
    專汛口集在鎮署西。歲時,聚賣蔬菜及蠣房。
    街頭集在右營遊擊署東隅。村民至浦販賣雞鴨及雜榖聚此。
    觀德堂集即小較場。村民賣蒭草聚此。
    ·第宅
    處士邱葵宅在小嶝鐘山下。
    編修許獬宅在後浦。今為金門鎮署。
    經略蔡復一宅在山兜村,廢基猶存。
    黃氏西堂別業在前水頭鄉。有園林池沼之勝。舊址猶存。
    附錄
    附錄
    同邑遵海而南,巨島錯列;小嶝於諸島,若漚浮海上,最渺也。而五百鍾靈,宋邱釣磯先生獨產其上。先生後朱考亭百餘年,而道學獨祖考亭。運當陽九,斂德自全。蓋自讀書論世,知有先生久矣。蔡虛臺公重修邑乘,獨高先生之風。而予居去先生一水,不能詳言其遺宅故墟,予病焉。乃於季夏之八日,戒小舟,約王茂才諸君,詣小嶝訪焉。舟行而東,過石虎砦之前,旋及懸崖,崖下白沙數武,有泉出沙之三石間,瑩徹而甘,即「泉郡志」所載仙人井者。於是沿崖西而行,多石,或峭或圓。有方石,周幾尺許,鐫為象馬嬉局。而於中分一道,則鐫『萬幾分子路,一局笑顏回』十字,已遭琢沒;『萬幾分』及『回』四字,完善可摹。草甚工,蓋先生手筆云。踰局步漸西,則先生釣石在焉。從此東行半里,為鍾山。南有寺,曰章法,肇於宋。而北則先生之所宅,址不半畝,黍秀離離;蓋自我高祖以倭故,徙嶝民,一嶼皆墟。成化初,乃復舊籍;邱氏俱望鐘山之麓列屋,而先生之舊址竟廢。予與諸君撫景低回,就先生之裔朝准君別業休焉。君因出所藏先生詩一編讀之。先生之洞天人、徹性命,觸發皆真;而為生人明大義,為天地辨大分。考亭統緒存以不墜,則先生之功誠大矣。然先生之高蹤逸韻,亦今而後知其詳,則豈非有數也哉!既歸釋楫,遂記之。
    萬曆四十年壬子夏望後三日,後學張日益書於海雲館。後六十一年壬子,後學林霍再刪訂;時仲夏二日,書於欖園(明張日益「訪邱釣磯故居記」)。
    ·坊表
    銀臺進士坊在青嶼。為張苗、張定父子立。
    褒忠坊在青嶼。為御馬監張敏立。
    封君坊在東洲。為封編修許振之立。
    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在庵前社旁。為編修許獬立。
    監察御史坊在官裏鄉。為嘉靖己未進士許福立。今圯。
    盛世儒英坊在瓊林鄉。為方伯蔡守愚祖希旦立。
    節烈坊在後浦渡頭。康熙間,為許元洛妾黃氏立。
    節孝坊在後浦東門。嘉慶間,為贈提督邱志仁妻許氏立。
    一門在節坊在瓊林。
    節孝坊在瓊林。為蔡顏氏立。
    ·墳墓
    唐牧馬王陳淵墓在庵前。
    宋同知顏五郎墓在庵前牧馬廟旁。
    承事郎陳彬墓在東店湖邊地東址。
    承事郎陳大燦墓在山柄鄉(「府志」、舊「縣志」俱作陳遼墓;誤)。
    進士陳福墓在黃龍山背。
    處士邱葵墓在小嶝嶼(明張日益云:『先生子孫耕隴間得一穴,探之,則先生墳,自書磚為記』)。
    明知州陳顯墓在東洲。
    贈通政使張益初墓在青嶼石庭前。
    贈錦衣衛同知張太常墓在青嶼石庭前。
    封主事黃梁甫墓在英坑。
    知府黃偉墓在湖山鄉。
    封員外郎陳禎墓在浦邊黃龍山上。覆掌形。
    知府許大來墓在後林山。
    進士許福墓在官裏鄉。
    主事許廷用墓在山灶。
    編修許獬墓在山前鄉。
    布政蔡守愚墓在湖南鄉。
    禮科蔡國光墓在十八都前尾鄉。
    尚書盧若騰墓在賢聚鄉。碑鐫有『明自許先生牧洲盧公之墓』,系從澎湖太武山下遷葬於此。
    附錄
    附錄
    附錄
    先生之孫勗吾自譔其父饒研墓誌曰:『通議公之殯於澎也,屬紅夷之警。忽夢公告以寒,覺而心動;復買舟至澎,啟攢歸葬於浯』。「福建續志」、「臺灣府志」俱載進士盧若騰墓在澎湖,不知為廢塚也。今依墓誌正之(「歗雲文抄」)。
    監國魯王墓在古坑後埔。
    附錄
    世傳明監國魯王薨於金門,葬後埔,墓久堙失。道光壬辰春,林生樹梅訪得之城東鼓岡湖之西。墓前合灰土為曲屏,不封樹;土人稱王幕,不知何王墓也。下一墓形制相似,相傳瘞王從亡,歲久為耕犁所侵。林生急白凱,檄金門縣丞清界址、加封植、禁樵蘇,樹碑以表之,期於勿替。
    顧按外史諸家所載,王薨葬年月互異,辨之者亦異。茲就凱所見諸書為考證:據阮文錫「夕陽寮集」謂:『王薨於金門,歲在庚子』。無名氏「臺灣外史」亦云:『王以庚子十一月殂於金門,鄭成功令兵部侍郎王忠孝禮葬於後埔』。江日升東旭「海濱紀錄」及鷺島道衲夢菴「海上見聞錄」所載並同,全祖望「鮚埼亭集」據沈光文「斯菴集」挽王詩序則謂,王薨於壬寅冬、十一月,在成功卒後;且謂王同成功入東甯,故即葬焉。引張煌言「蒼水集」與盧牧洲書,以成功既卒,海上諸臣議復奉王監國;及祭王文有『十九年旌節』之語。由乙酉監國數至癸卯,適合以為證。鄧傳安「蠡測匯鈔」辨之謂:『謝山據楊陸榮輩野史訛傳「成功沈王於海」一語為昭雪,而並易其年月薨葬之地,以釋群疑,其說當存疑。而引外史諸書,主阮夕陽說為庚子,且言魯王未嘗至東甯。沈斯菴居臺灣,在鄭氏之先,何由與王唱和?臺灣太湖之魯王墓,疑為王世子極皇葬處;諸臣尊宗室,亦稱魯王,並疑議復奉監國之魯王亦為王世子。其說雖近臆創,而辨王之未至東甯為較確。然則墓何由在東甯,又「鮚坷亭集」之訛也。凱又按林霍子濩「續閩書」載:『王素有哮疾,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薨。生萬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四十有五,葬於金門王所嘗遊地』。林生樹梅又搜得盧若騰「牧洲島噫集」,有辛丑仲夏壽魯王詩、壬寅仲夏作「泰山高」壽魯王詩。按林子濩,同安欖里人,學詩於牧洲,自少與紀許國、阮夕陽遁跡鷺島,稱遺民;必及聞見之。牧洲,金門人,從王於島上,其詩與「績閩書」誕日符合,豈有王薨而猶為之壽者?則壬寅又若可據。凱要而斷之,成功之攻臺灣也以辛丑三月,克以十二月,其卒也以壬寅五月。當渡臺攻取時,勝負未可知,斷無挾王同行之理;則鄧說為是。遜荒諸遺老與甯靖王及諸王子之渡臺也,皆在鄭經襲位、二島將破之時,當在癸卯。甲辰牧洲之作壽王詩,猶在金門也。又紀許國「石青集」亦有壽王詩,不載年月。而「續閩書」並詳記王薨之日,則似當以壬寅為是。蓋當日諸臣流離瑣尾,道途梗塞,傳聞異詞,故所載亦異詞;而墓在金門後埔,則無疑焉。今墓前有鼓岡湖,廣四十餘丈。湖南多石,鐫王手書『漢影雲根』四字,並鐫從亡諸公題詠;其為王嘗遊處,又似可信。甲辰以後,二島糜爛,或碑碣無存。惜不得沈斯菴集而讀之;其云墓前有太湖,謂鼓岡耶?抑謂臺灣之大湖,即今鯽魚潭耶?凱嘗遊其處,魯王墓亦無考焉。嗚呼!王以有明宗室,間關顛沛,漂泊海上數十餘年,惟鄭氏是依;而又不以禮待,致受沈海之誣。卒至埋骨荒島,榛莽為墟。春霜秋露,麥飯無聞,亦可憫巳!
    我國朝加惠前代,自陵寢及名臣賢儒墳墓俱有禁;今於明史,不諱唐、桂諸王事,靖節諸臣,皆錫之謚典。聖德皇仁,超越千古。若魯王墓,固守土者宜恪遵禁令,急為防護者也。而斯邦人士展念陳跡,宜何如之感慕嘆息保守之,期勿再失乎!因為考以實之(巡道周凱「內自訟齋文集」)。
    王諱以海,字巨川;明太祖十世孫。崇禎甲申,襲封魯王。乙酉,監國紹興。師潰,鄭彩自舟山迎王入閩,居中左所,鄭成功修寓公之禮。戊子,居閩安,頒監國三年曆。有興化以南二十七州縣,旋失。癸巳,去監國號;居金門,凡十年。壬寅,成功死;海上諸臣議復奉王監國。會王得哮疾,於十一月十三日薨;距生於萬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四十有五。葬於城東所嘗游地。野史載成功沈王於海,又稱王薨於海外,皆傳訛也。沈太僕光文挽王詩序云:『墓前有大湖』;按即今鼓岡湖,去墓里許。湖南多石,鐫王手書並從亡諸臣題詠。知王嘗游息於此,則墓在金門無疑。惜久湮失!林君樹梅訪得之,凱為立墓碑、禁樵蘇,加封植焉。懼久而復湮也,為記於碑陰。願金門士人,歲時祭掃,共守護之。
    道光丙申月日,周凱又書(「內自訟齋文集」)。
    通判贈參政蔡宗德墓在戴洋山。
    贈參政蔡宜勳墓在徑林。
    贈按察蔡希旦墓在庵前。
    贈知縣蔡潛毓墓在十七都孤坑鄉。
    知府林龍釆墓在古坑。
    贈按察蔡宗道墓在瓊林。
    知州蔡潛墓在高坑鄉(十八都)。
    封知縣洪家玉墓在董林鄉北山。
    提督蔡攀龍墓在徑林。大學士蔡新撰誌銘。
    總兵李耀先墓在前坊。
    提督男爵邱良功墓在小徑。
    總兵陳光求墓在湖下鄉煙墩山腳。
    提督李光顯墓在山灶。
    總兵楊華墓在湖下。
    總兵文應舉墓在古坑。
    副將楊康能墓在庵前。
    副將林廷福墓在太文岩之麓。
    ·義塚
    後浦義塚一在後浦社南;縣丞金忠銘有「築堤修塚」記。一在赤頭浦。一在大溝;職員林可遠重修。一在西門外;新塚。
    古區義塚在大文山足;職員薛道南重修。
    後塘義塚在斗門鄉邊。
    萬善同歸所在後浦渡頭。一在馬蹄山下、一在埔後。
    附錄
    附錄
    浯浦義塚凡有三:北門大溝,其一也。歲久崩塌,不堪蒿目。上舍林君可遠見而憫之,首輸錢百串,議修築;謀諸紳士某等,咸慫恿募捐。以某月日諏吉興工,訖若干日告成。墳修計數千,拾其暴露者幾三百。有子孫者,給物料使自修。縻金錢若干,助磚石灰礶者無算。仍於東偏隙壤闢一室,令近地農氓居之,月給薪資,以時禁樵採或牛羊踐躪罔懈。某某等帥楊某者更日督之嚴,以故工堅事速,泉壤以甯。役既竣,問序於余;余乃紀其實,俾鐫諸石,用告後來,所以勸善也(「竹畦文抄」)。
    ·物貨
    物貨有志,所以紀土性之宜,而徵物力之豐歉也。浯洲蕞爾地,羽毛齒革之所弗生。澤國居民,惟資海錯;問生涯於風濤萬頃中,亦足慨已。田無水利,居山者,時苦亢暘;所產地瓜、花生而外,更鮮嘉榖。茲特就他處所稀有及所產稍多者約舉之,以附於疆域之後;而浯民拮据情形,開卷如睹,有民社之責者其念諸!
    榖之屬地瓜(金門無水田,不宜稻,故遍地皆種地瓜。終歲勤勞,所望祗此。若年歲豐登,僅供一年之食。其粉,較他處尤良。至於黍、稷、菽、麥,亦間之,特所產少耳)。
    附錄
    附錄
    三姐者,浯之孀媼也。初,萬曆中,有賈於呂宋者,截其薯蔓歸。十年後,忽不實。或夢神語云:『三姐宅前取蔓種之,則倍登』。如神言剪插之,信。後競傳種謂「三姐藤」(鄭得瀟「紅藷序)。
    蔬之屬雞■〈土從〉(類香蕈。氣味香甜,與雲南雞■〈土從〉不殊。出西洪沙中,夏月雨過有之,人釆食。見「縣志」)、落花生(地瓜而外,惟花生為多)、白菜(出金門者,味清甘,甲他處。種來自山東,以初年種者佳;再傳味遜)、紫菜、山瓜(三、四月間生。前水頭隨地蔓生,形如王瓜,人採食焉)。
    果之屬桃、柑(金門風烈,凡果不花;惟桃、柑二種能結實,然種者寥寥)、甘蔗(出下坑鄉者,甘脆殊勝)。
    花之屬漢宮春(生太武山。紅豔異常)、蒜花(葉如蘭,莖長尺許,紅豔異常。花落,其根蒂結瓣如蒜,明年復抽莖發花,土人以蒜花呼之。春夏間,惟前水頭山間有之)。
    草之屬水管草(生於水濱。葉略如竹形。其節能吐沫,數日則雨)。
    藥之屬山櫨(出金、廈,見府、縣志)、青礞石(見「縣志」)、香附、枸杞、地骨皮(出金門者較良)、五採石脂(生新頭山。外實中空,內貯脂粉,有五色;用以和膏藥,敷刀傷,極效)。
    禽之屬黃鴝、鷯鶉。
    畜之屬羊(生金門者,甘脆特勝)。
    鱗介之屬鰣魚(有重至十餘斤者,味極甘美)、紅花魚(按海魚甚夥,不能悉載;此其尤佳者)、塗龍(能益氣血)、龍蟲(一名沙蟲。出沙際,晒為乾,亦甘味)、竹■〈⻊咠〉(山仔兜五、六月間有之。性極冷,味如雞蛤)、紅蠔(官澳間有之)、香蟶(出金門官澳。形如■〈虫間〉,色赤,味香。春時有之)、雞蛤、龍蝦、烏力(生古甯港沙中。或言即海參也;視海參差小而氣味清甘。十月間始有,至正月間止;所出亦不多)。
    貨之屬鹽、碗青(生金門地中,平林、後湖等鄉多有之。居民穴地採取,用以染畫磁器。大如碗、小如彈;佳者百斤值銀數十兩、下者數兩。但虧損地脈,敢宜禁止)、金沙(出金山港。非金也;沙甚細,閃閃作金色,鑪銀器無痕)、煤炭(出青嶼。見「滄海紀遺」)、五色土、水晶(太武山間有之)。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