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库 > 别集类 >台湾文献丛刊 >恒春縣志(清)屠繼善纂輯
卷九
    物產
    榖之屬
    稻:黏者為糯,次黏者為粳,不黏者為槏;槏即秈也。本草云:「粳米主益氣,稻未主溫中,粳稻對舉,是以黏者為稻」。案說文:「稻稌也,糯稻也」。糯下云:「沛國呼為糯」。槏下云:「稻不黏者」。粳下云:「稻屬」。是無論黏與不黏,皆得名之曰稻。九榖考以稌稻為大名,斯得之矣。夏熟者,曰:早。冬秋熟者,曰:晚冬(糯、粳、槏兼而有之)。夏末秋初者,曰:小冬(種於山砧畸零之處,所收不多)。陸種者,曰:旱稻;番社種之,不俟灌溉,其獲與水田無異。
    麥:分大麥、小麥二種。廣雅云:「大麥麰也,小麥麳也」。鄭眾注:「周官及汜勝之書、酉陽雜俎、農桑輯要皆分大麥、小麥為九榖之二,猶大豆、小豆分二榖也」。早熟者,曰:大麥。晚熟者,曰:小麥。大麥可釀為火酒;小麥屑粉作面、作醬、作糕餅,用處較大麥為多。
    稷:說文:「稷,齋也,五穀之長」。九榖考曰:「稷,齋大名也。粘者為秫,北方謂之高粱也,通謂之秫。秫,又謂之蜀黍,高大似蘆」。湖雅二戈:「稷者,今之高粱。凡曰粢,曰秫,曰紅粱,曰蘆穄,曰蘆粟,曰蜀黍,曰蜀秫,曰木稷,曰荻粱,曰麤粱,皆稷也」。
    粟:爾雅義疏曰:「粟本諸榖之大名」。故說文:「桌,嘉榖實也;猶之榖為大名」。按說文桌下二戈:「嘉榖實也」。禾下二戈:「嘉榖也」。黍下二戈:「禾屬而粘者也。曰禾屬者,乃禾之別種;是禾可以包粟,而不能包諸榖也」。竊謂:榖固大名,嘉榖則禾之專名。周禮註注云:「嘉榖盡藏,以粟為主」,所由得名嘉乎。九榖考曰:「此一榖也。始生曰苗,成秀曰禾,禾實曰粟,粟曰米,米名曰粱;其大名則曰嘉榖」。湖雅曰:「粱者,今之小米也。凡曰禾,曰粟,曰糜,曰芑,曰穬,曰榖子,皆粱也。曰苞蘆即玉蜀黍,俗名黃米;鄉間多植之,以代糧食」。
    豆:有大、小豆二種。說文:「菽,豆也。答,小豆也」。廣雅云:「大豆,菽也。小豆,荅也」。爾雅:「戎菽,謂之荏菽」。孫炎曰:「大豆也」。詩,生民傳云:「荏菽,戎菽也」。箋云:「荏菽,大豆也」。而郭璞以管子北伐山戎,遂謂之胡豆。或云:即豌豆。九榖考與爾雅義疏,皆以郭說為非。王禎農書曰:「大豆有黑、白、黃三種。白者,粥、飯皆可拌食。有小豆、赤豆、白江豆、■〈熒,豆代火〉豆,皆小豆類也」。湖雅云:「大豆、小豆之分,不在顆粒之大、小」。故二豆頗難辨別,今以煮熟靡爛者為小豆,雖熟猶脆者為大豆,分晰較明。曰白豆,曰烏豆;白豆用作豆腐,烏豆用作磨油。曰綠豆,或以制糕,或以熬粥。屑粉,可去垢膩;巾幗之中,又用以靧面。曰豇豆,有紅、黑、花三種。莢長尺餘者,為長豇豆,亦名裙帶豆;莢短者,為短豇豆。內地五、六月熟,可連莢蒸食;恆邑則四時有之。曰藊豆,群芳譜去:「一名蛾眉豆,一名沿籬豆,有紅、白二種」。曰雞眼豆。即本草赤小豆也;莢如蜂房,每房一豆,半紅半黑如雞眼,故名。生岩榖間,番人取食之。
    麻:說文:「麻,枲也。枲,麻也」。段注云:「麻與枲互訓,皆兼苴麻、牡麻言之」。今恆邑所產者,葛苧之屬,可治為繩。此麻之粗者,非苴麻、牡麻也。曰脂麻,本草謂:「其多脂油也」。李時珍曰:「俗作芝麻,非」。榖譜云:「一名胡麻,一名油麻」。湖州府志云:「一名巨勝,有黑、白二種。白者油多」。湖雅云:「此麻之別種,或以當九榖之麻,非也」。
    稊:爾雅翼云:「似稗,布地生,穢草。稊與稗二物,皆有米而細小」。俗云:「秕糠七層」。
    稗:汜勝之曰:「水旱無不熟之時,又特滋盛,易得蕪穢?良田畝得二、三十斛,宜種之以備凶年。又稗中有米,熟時可擣取炊之,不減粱米;又可釀作酒」。按:稊、稗二草,皆亂榖之草,雜生田中。恆署有園,隙周三、五十步;本年夏初叢生苗本,初以為穀種之遺,及出穗,皆稗類也。不灌溉,不籽耘,蔚然而秀,湛然而實;氾氏之言,不信而有徵歟?
    蔬之屬
    蘆菔:一作萊菔,一作蘿蔔,一名紫花菘,一名溫菘。本草綱目云:「生沙壤者,脆而甘;生瘠地,堅而辣。根葉皆可生、可熟、可菹、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飯,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王楨農書曰:「蘿蔔一種四名,春曰破地錐,夏曰夏生,秋曰蘿蔔;冬曰土酥」。恆邑冬生者多;其性閉氣,與內地異,病者忌食。
    薑:說文:「薑,御濕之菜也」。蔬譜曰:「苗青根嫩白,老黃無實。秋社前後,新芽頓長,如列指狀。紫者,名紫芽薑」。按:薑為藥中要品,入食饌尤佳,辛而不薰之品也。本草經曰:「乾薑,主逐風濕痺,腸澼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段氏玉裁以生者尤良,謂:乾薑中之不熟而生者耳」今人謂不乾者為生薑,失之矣。明王三保種薑岡山,今名為三保薑;得者,可療百疾。岡山在夙山縣境。
    韭:說文:「一種而久生者,故謂之韭」。蔬譜云:「莖名韭白,根名韭黃,花名韭菁」。爾雅翼云:「首春未出土時,最美。故云:春初早韭。湖雅曰:「韭花可作菹,即菁菹也」。按說文:「韭,華也」。周禮:「菁菹先」。鄭曰:「菁,菹也」。又韭之生山中者蒮曰,一名衰韯。爾雅:「蒮,山韭也」。按:春初未出時,味最勝。今惟浙東有之,俗謂之黃芽韭菜。其法,以隆冬土掩其本,不令出土;春初,掘其芽而市之,故名。其價甚昂,往在台北,偶有入饌者;如採其法而行之,亦隨處可有也。楊凝式韭花帖云:「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是韭菜作花,本在秋初。今各處於夏間已有之;蓋亦裁灌加勤,其發較早耳。
    蔥:群芳譜云:「蔥,一名菜伯,一名和事草,一名鹿胎」。本草云:「食品,用冬蔥、漢蔥;入藥,用山蔥、胡蔥」。蔬譜云:「一種樓蔥,江南人呼為龍角蔥、羊角蔥」。又云:「初生曰蔥針,葉曰蔥青」。齊民要術云:「蔥肉曰白,其青謂之袍」。按龍爪蔥名天蔥,無爪者為地蔥。又一種甚細,隨地蔓生者,為野蔥。爾雅茖山蔥疏云:「蔥生山中者,名茖,細莖大葉有色;有地蔥,無天蔥」。本草曰:「茖蔥,油蔥也。五葷之一」。楞嚴經云;「五葷,熟食發淫、生啖增恚,故釋氏戒之」。
    ■,本草云:「江南呼為蕌子,別名莜」。說文:「■,菜也」。爾雅:「■,鴻薈」;疏云:「菜,一名鴻薈。本草謂之菜芝」。廣群芳譜云:「蔬■白華,一名守經,一名家芝」。嘉泰會稽志云:「種法,一本率七、八支」。諺曰:「蔥■三四」。支多者,科輒圓大,故難拔。葉似韭而小,生山中者名葝。爾雅:「葝,山■」;疏云:「菜也」。埤雅:「■之美,在白」。農書雅:「野菹俗名天■」。內則:「脂用蔥,膏用■」。
    荽:潘岳閒居賦:「蓼荽芬芳」;註云:「荽,香菜。張騫。使西域得胡荽」。胡荽,香菜;今名元荽,亦香菜。
    蒜:有大蒜、小蒜之別。說文:「蒜,葷菜」;段註曰:「夏小正:十二月,納卯蒜。今之小蒜也」。陶貞白云:「小蒜,名薍子。薍音亂;即小正卯字。其大蒜,乃張騫始得自西域者」。本草:「小蒜名蒜,大蒜名葫。爾雅翼云:「葫又稱胡蒜。以自胡中來,故名」。蔬譜云:「小蒜,一名澤蒜。又名石蒜」。爾雅:「蒿,山蒜」;疏云:「葷菜也。生山中者名蒿」。本草云:「山蒜、石蒜、澤蒜同一物也。但分生於山、澤、石之間,不同耳」。嘉泰會稽志云:「近世以灸廱疽,率得奇效。其法,切如崇寗錢厚,置患處,灼艾丸其上;痛則易蒜,可至百壯。初覺即灸早,無不愈者」。清異錄云:「蒜,五代宮中呼為麝香草」。武康縣志曰:「遇夏則生薹」。湖雅曰:「薹即蒜條,亦可■〈火芻〉食」。又曰:「蒜葉、蒜頭皆作蔬;蒜頭醃藏,或用醋浸亦美,可愈泄痢」。
    崧:埤雅云:「菘,性凌寒不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其字會意」。菜譜:「有春崧、晚菘」。按:崧即白菜,冬月尤佳,所謂秋末晚崧也。楊誠齋名白菜為水晶菜。本草云:「最肥大者,名牛肚菘」。湖雅曰:「牛脛崧,亦曰牛肚菘,白菜之最肥大者也」。恆邑有之。其青者曰青菜,即青崧,較小。又有似蚵蚾崧者,扁莖捲心,全體皆白;雖不及北方來者,亦佳品也。
    芥:方言:「蘴蕘。趙、魏之間,謂之大芥。其小者,謂之辛芥;或謂之幽芥」。爾雅翼云:「芥似崧而有毛,味極辛辣」。圖經本草曰:「芥之種亦多,有紫莖,葉純紫;作齏食之,最美。有白芥,舊云從西戎來」。蔬譜云:「紫芥作齏最美。白芥,一名胡芥、一名蜀芥,為茹甚美。芥心嫩薹,謂之芥藍」。雙林志云:「有佛手、荷葉、雞腳等狀,佛手為上」。湖雅曰:「醃藏則名春不老」。學圃雜疏云:「芥多種,以春不老為第一」。恆邑有名芥藍者,較小,即福州之陳家菜也;以種自陳氏故名。其菜不可著鐵器;以手折之,入鍋極佳。
    菠薐;群芳圃云:「菠菜,一名菠薐,一名菠斯草,一名赤根菜,一名鸚鵡菜,出西域頗陵國」。嘉話錄云:「菜之菠薐,頗陵國將來,而語訛為菠薐」。唐書:「太宗時,泥婆羅獻菠薐菜。葉類紅藍,實如蒺藜:火熟之,能益食味,蔬味甘美」。清異錄:謂之雨花菜。格無論云:「莖微紫,葉圓而長,綠色」。湖雅云:「俗呼紅觜綠鸚哥」。或云:「莖中有水銀」,故多不食。
    菾:即甜菜。本草:「菾,一名莙薘,一名軍達」。甕牖閒評云:「出大食國」。鄞縣志云:「一名女菜」。
    莧:本草圖經:「有赤莧、白莧、人莧、馬莧、紫莧、五色莧六種。馬莧,即馬齒莧也。人、白二莧,亦謂之穅莧、亦謂之胡莧、亦謂之細莧,其實一也。紫莧,莖葉通紫。赤莧,亦謂之花莧。五色莧,今亦稱細莧,俗謂之野莧;豬好食,又名豬莧,人多取以餵豬」。蔬譜云:「野莧,謂之細莧,一名胡莧。又墨汁者,名墨莧」。洗冤錄云:「忌與鱉同食。昔有人將鱉與莧併食之,遂病死;屍未殮,忽有小鱉無數,自九竅湧散;行馬廄中,遇馬溺者,輒化為水」。又有「誤食鱉莧,飲馬溺得瘥」。或云:「白馬溺尤良」。湖雅曰:「野莧根,煎服治霍亂、轉筋甚效」。
    薺:藝文類聚引說文:「薺菜,可食也」。本草陶注云:「其葉作菹及羹,亦佳」。野菜譜:「有江薺,倒灌薺,蒿柴薺,掃帚薺,碎米薺」。薺味甘,故詩曰:「其甘如薺」。武康縣志曰:「薺菜野生,無栽種之法。煮食之,氣味亦香」。按:薺,三月開花。
    蒿:湖雅曰:「有十餘種。一青篙,即釋草蒿菣。說文:菣,香蒿。本草:草蒿也。一名白蒿,又名蓬蒿,即釋草蘩皤蒿,蘩由胡也。一齊頭蒿,即釋草,蔚牡莪也。一莪蒿,又名孃蒿,又名抱孃蒿,即釋草莪蘿。說文:菻,蒿屬也。一藾蒿,又名牛尾蒿,即釋草。苹藾蕭。說文:蕭艾蒿也。一芸蒿,即夏小正月令之芸,又名七里香;或云即紫胡,非也。一蔞蒿,即釋草購商蔞;說文:蔞草也。一萩蒿,即釋草蕭萩;說文:萩,蕭也。一同蒿;一邪蒿,一茵陳蒿,一黃花蒿,即臭蒿,一馬先蒿;一陰地蕨,亦蒿類也。並見本草」。
    芋:說文:「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也」。史記索隱曰:「芋,蹲鴟也」。寇宗奭曰:「當心出苗者,為芋頭;四邊附之而生,為芋子」。李時珍曰:「旱地山地,可種水芋。水田蒔之,水芋味勝」。種芋法云:「大者,謂之芋頭;旁出小者,謂之芋嬭」。
    甘藷:群芳譜云:「甘藷一名朱藷,大者名玉枕藷」。甘藷疏云:「藷有二種:一名番藷,一名山藷。番藷甚甘,山藷稍劣」。異物志云:「其根似芋;剝去紫皮,肌肉正白如肪」。恆邑產者,皆山藷;或為絲、或為粉,以代糧食。俗謂之地瓜。
    藷蕷:即山藥。本草:「山藥,一名藷藇,一名山芋,一名藷藷,一名兒草」。群芳譜云:「山藥,原名藷蕷;一名土藷,一名玉延,一名修脆」。湖錄:「澄水帛藷蕷,避唐代宗諱,改名藷藥;避宋英宗諱,遂名山藥;再遷而本字盡亡矣」。本草綱目云:「零餘子即山藥,藤上所結子也。煮熟去皮食,勝於山藥、美於芋子」。恆邑產者,藷蕷壯而肥,郡人時來購買;用以入饌,味甘,性和稍涼。
    茄:本草:「茄一名落酥」。五代貽子錄作酪酥,蓋以其味如酥酪也。群芳譜云:「茄子,一名小菰。有紫、青、白三種:老則黃如金,來自暹羅;紫者又名紫膨脝」。按:北方所產者,皆圓而扁;江浙者,紫而長。恆產者,紫而圓。
    辣茄:湖雅曰:「一名辣椒,一名蕃椒;實俱下垂,長而尖如觿。凡大小數種」。按辣茄初純青,老純赤;鮮者固佳,乾者味亦不滅。作菹和醬,為減茄醬。恆邑尚有一種,叢生,尾上矗,辣甚常茄;猴洞山多野生者。
    芹:詩泮水箋:「芹,水菜也」。爾雅曰:「芹,楚葵」;注:「今水中芹菜」本草「水芹,味甘平,一名水英」。陶隱居曰:「其二月、三月作英時,可作菹;及熟,爚食之」;別本注曰:「即芹菜也。芹有二種:荻芹取根,白色。赤芹取莖葉,並堪作菹及生噉」。本草圖經:「生水中,葉似芎藭,花白色而無實,根亦白色」。
    甕菜:莖中空,葉圖長,最易滋生,蒔為常饌。俗名空心菜。
    ■〈艹耎〉:說文:「■〈艹耎〉,木耳」;段注曰:「今人謂光滑者,木耳;皴者,蕈」。內則:「芝栭」。王肅云:「無華而實者,名栭,皆芝屬」。庾蔚之禮記義疏:「無華葉而生者;芝栭,又作栭」。類篇:「■〈木耎〉,木耳也」。按:恆邑番社產者,為木耳,爚之又易爛。
    海藻:綠色,細如髮,產鵝鑾鼻一帶海邊石上。去其泥沙,爚以葷湯,入饌,味甚佳。本草云:「出東海,有大葉、馬尾二種。亦作海菜」。
    蕈:說文:「蕈,桑■〈艹耎〉也。菌,地蕈也」;段注曰:「■〈艹耎〉之生於桑者,曰蕈;蕈之生於田中者,曰菌」。先鄭注周禮云:「深蒲或曰桑耳」。爾雅「中馗菌」注:「地蕈也,似葢。今江東名土菌亦曰馗廚,可啖之」。博物志:「江南諸山郡中,大樹斷倒者,經春夏生菌,謂之椹。食之有味,而忽毒殺人,云此物,往往自有毒者」。吳興掌故云:「凡色大紅及黑白者,皆不可食,唯淡紅無毒;蓋蕈受濕熱之氣,謹疾者宜慎之」。又云:「楓樹菌,食之,笑不止。俗謂笑菌」。按:菌,形如傘葢,其下梭剖,其幹中如虫嚙者,可食;否則毒。洗冤錄云:「四明、溫、台間,山榖多產菌,種類不一。食之,間有中毒,往往至殺人;葢蛇虺毒氣所薰蒸也。有僧教掘地以冷水攪之,令濁,少頃取飲,皆得全活。其方見本草」。又注:「凡菌蕈如夜中有光者、欲爛無虫者、煮不熟者、煮汁照人無影者、上有毛下無紋者、仰卷赤色者,俱毒殺人;飲以地漿及糞汁,可解。中笑蕈毒,飲東瓜蔓汁解之;或苦菜白礬,調新汲水併咽」。
    豆芽菜:黃豆者粗,綠豆者細而白。
    瓜之屬
    說文:「瓜,蓏也」。蓏下云:「在木曰果,在地曰蓏」,陳啟源曰:「瓜之為類甚多,約之上百」。農書云:「供果者為果瓜,供菜為菜瓜」是也。
    西瓜:本草:「一名寒瓜」。李時珍曰:「胡嶠陷虜記言:嶠征回紇,得此種歸,名曰西瓜;則五代時,始入中國」。陶宏景注:「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即此也。有紅瓤、黃瓤、白瓤三種。浙西皮瓤子三白者,味甚甘,為上;綠皮黃瓤者,次之;紅瓤者,又次之。恆產,皆紅瓤也。
    冬瓜:群芳譜云:「冬瓜,一名水芝,一名地芝,一名蔬■〈艹〈立瓜〉〉」。蔬譜云:「長者如枕,大者如斗」。學圃餘疏云:「性溫可食」。湖雅曰:「即本草白冬瓜。或作東瓜,以配西、南、北三瓜,非也。皮及子並入藥,子名瓜瓣」。
    南瓜:一名番瓜,北方呼為倭瓜。湖錄云:「相傳自番中來,貧家以之代飰,俗名飰瓜」。王禎農書曰:「浙中一種陰瓜,宜陰地種之。秋熟,色黃如金,皮膚稍薄,可藏至春,食之如新」。本草綱目:「疑即此瓜是也,子亦可■〈火芻〉作果」。又云;「久食可斷鴉片癮;生擣汁,解生鴉片毒」。近時之洋肥皂,其黃色者,即此瓜所制也。瓜有二種,橫圓而堅扁,皮多痱■〈疒畾〉者,夏熟;形如蒲而腹大者,秋熟。
    黃瓜:群芳譜云:「黃瓜,一名胡瓜」。本草云:「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本草綱目云:「今俗以月令王瓜生,則誤矣」。皮上有■〈培,疒代土〉■〈疒畾〉如疣,子青色,老則黃赤,生熟可食,糟醬一如菜瓜。
    菜瓜:湖雅云:「一名梢瓜,入饌最佳,醬食亦可」。
    苦瓜:青色,味苦,皮有〉■〈疒畾〉癧,形如黃瓜,首尾皆尖。以豆豉蒸食之,甚佳。
    絲瓜:本草綱目云:「嫩時去皮,可烹可曝,點茶充蔬。老則筋絡纏紐,惟可藉靴履、滌釜器,故村人呼為洗鍋羅瓜」。蔬譜云:「瓜絲如網,可滌器;名曰天羅絮」。湖雅曰:「絡及藤,並入藥;絡可滌硯」。
    瓠:邶風:「匏有苦葉」;傳云:「匏謂之瓠」。王念孫曰:「瓠可為酒器,又可為藥品。瓠,通作壺,匏之轉聲為瓢,瓠之疊韻為瓠鱸,實一物也」。本草綱目云:「壺盧,一名瓠瓜,一名匏瓜;苦瓠,一名苦匏,一名苦壺盧。凡蓏屬,皆得稱瓜。古人壺、瓠、匏三名,皆可通稱,初無分別。而後以長如菜瓜,首尾如一者為瓠;瓠之一頭有腹,長柄者為懸瓠;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壺;壺之細腰者為蒲盧;各分名色」。按:近日金閶、武林間,有一種細腰者,大不及指,可為盆供;至老,選其最小者,長約五、六分,圍圓如小指環,以金圈用作耳垂,亦閨閫中之時粧也。如購之骨董家,值十金。
    果之屬
    桃:紅者,曰大紅桃;白而夏熟者,日夏白桃;秋熟者,曰秋桃;形扁如盒者,曰合桃。按:果品皆須用移接之法。譬如栽樹,一年本如臂,斬其上截、破其下截之皮四、五寸,用原樹或他樹小枝削而尖之,插其中三、四枝,外掩以土,用箬裹緊,使彼此凝合為一,然後結實肥大。范正敏遯齋閒覽:「凡果實久不熟者,以祭社餘酒洒之,則繁茂倍常」。恆邑新闢,種者不諳;故其桃白而小,多毛,不堪食。
    李:本草云:「梵書名居陵迦」。古人云:「瓜果不及時者,不適於口」。恆邑未熟而故其味酸苦。
    榴:群芳譜云:「安石榴,一名金罌」。舊說以枯骨置枝間,石壓其根,則結子繁盛。今恆邑有花而不實者。又有番石榴,產山野間,極伙;形如橘,皮青,肉淡紅,味甘酸;婦孩喜啖之。
    鳳梨:長圓如甜瓜,凸凹如佛頭舍利。色紅黃,味甘性熱,土人呼為黃梨;必用鹽水濺食,否則易致痧症。■〈火芻〉雞、豬肉極佳。生時,置之几案,頗有清香。據采訪云:「西人所售蜜蒙水,即其汁也」。波羅蜜為天波羅,出後山番社;黃梨為地波羅,莊社皆有。
    香櫞:離騷草木疏云:「如小瓜狀,皮若橙,而光澤可愛。肉厚、味短而香氛大勝棋橘」。果疏云:「香櫞,花香實大,雖酸濺齒,以為湯則大佳;置實盤中,盈室俱香,實佳品也」。橘錄云:「香櫞,木似朱欒,近水乃生。其長如瓜,清香襲人;置之明窗淨几間,頗可賞玩」。又云:「香欒,酸不可食;摘几案間,其臭如蘭」。湖雅曰:「亦作香欒,山家清供。謝益齊不能飲,喜看客醉。一日命左右剖香櫞作二杯,刻花於其上,盛上所賜酒以勸客,清芬靄然」。今人刻花以作雅片煙斗、煙筒,亦香氣逼人,兼能舒鬱;其酒杯之流亞歟?
    菱:武陵記曰:「兩角曰菱、四角曰芰,通謂之水栗。其色有青、有紅」。埤雅云:「葉似荇,白葩實紫,角刺人;亦〔名〕薢茩,小者刺菱」。恆邑龍鑾潭產者,兩角而大。
    檨子:考字書無檨字。居易錄,作番蒜,從之;今亦名蕃蒜。樹高多蔭,實如豬腰,青皮黃肉;土人甘之,郡名蓬萊醬。台屬二百餘年,未得館選,故以此勗多士也。
    南無:狀如花紅,圓形,銳頭中空,瑩潤可愛;味甘酸,氣香。俗名輦霧,又名剪霧,又名軟霧,又名染霧。
    釋伽:狀如水中雞頭,即芡也。紋縐如釋伽舍利;去殼食肉,有子味甘,微酸而膩;出荷蘭。
    波羅蜜:明一統志云:「安南出波羅蜜,大如冬瓜,皮有梭刺。五、六月熟,味甜香,核可煮食,能飽人。嘉林出者尤佳」。茲番山出者,大者數十斤,形如佛頭。剖食其子,似菱似栗;瓤不可食。
    菩提果:一名香果。花有鬚無瓣,白色。其實中空,細絨屬蒂,形如蠟丸。青,熟黃,味甘而清。
    欖:青色,大倍橄欖,味亦似之。
    柚:似柑而大,青色味酸;推其故,未熟而摘;若俟其黃而摘之,或不酸也。
    橘:吳氏春秋:「箕山之東,有甘橘焉」。山海經:「洞庭之山,其木多橘」。異物志:「交趾有橘。官置長一人,秩二百石,主歲貢御橘」。述異記:「越多橘柚園,越人歲稅,謂之棖;橘戶名曰橘籍」;吳闞澤表云:「請除臣之橘籍」。淮南子:「橘樹至江北,化為橙」,是橘宜於東南,而不宜於西北。茲恆產者,皮細軟而薄,熟則紅,味亦甜,佳果焉。
    金蕉:似刀豆而圓,即芭蕉之實。一莖十餘比,一比數十莢。初純青,熟純黃,去其莢而食之,香味如湖雅所載之熟瓜。據采訪云:「性涼,治喉症、熱症最良」。
    甘蔗:葉似荻,高丈許,有竹、荻二種,亦分青、紫。竹蔗莖粗,荻蔗莖細,榨汁成飴。據采訪云:「恆人有購糖廍,仿鳳山之榨糖者;四時皆風,勢又猛烈,蔗不能長,乃寢」。今廍在山腳莊,蔗亦不多。王灼譜:「唐大歷間,有僧號鄒和尚,跨白驢,登繖上,結茅以居。若須鹽、米、薪、菜之屬,則書寸紙、繫錢緡,遣驢至市中;人知為鄒也,取平值,掛物於鞍,縱驢歸。一日,驢犯山下黃氏蔗苗,黃請償於鄒。鄒曰:汝未知蔗糖為霜,利當十倍。吾語汝塞責,可乎?試之,果信;遂流傳其法。鄒後走入靈鷲山石龕中,其徒追之,但見一文殊石像,始知為大士化身;而白驢乃獅子也」。
    龍眼:魏文帝詔:「南方果之珍異者,有龍眼,令歲貢焉」。南方草木狀云:「荔枝過即龍眼熟。故謂之荔枝奴,言隨其後也」。張益廣雅云:「益智,龍眼也」。王藎臣詩:「琬液醕和羞沅瀣,金丸玓瓅賽璣珠;騷人賦就芳名遠,漢帝移來貝葉敷」。宋人龍眼詞:「香味已驚櫻實淡,絳衣還笑荔枝皴,美人偏喜破朱唇」。恆署二堂前,左右兩樹,歲有實。歲為颱颶吹落。
    椰子:南方草木狀云:「椰實大如寒瓜,外有殼,圓而堅。剖之有白膚,厚半寸;味似胡桃,極美。有漿,飲之得醉。俗謂之越王頭。昔林邑王與越王有怨,遣人刺得其首,化為椰子。當刺時,越王大醉,故其漿猶如酒」。
    檳榔:南方草木狀云:「檳榔樹,十餘丈,皮似青銅,節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仙藥錄云:「檳榔亦名仁頻」。恆邑產於番社者多,形如黑棗;裹以荖葉、石灰,男婦皆喜啖之,不絕於口。婚姻大事,及平時客至,皆以檳榔為禮。又有檳榔筍者,較竹筍為嫩,甘鮮可食。葢取其最上之梢,樹遂枯;主人深惜之,必颱颶大風後,有吹折者,遂取以供餐焉。槺榔亦可斫筍,味稍遜。本草圖經:「檳榔生南海及嶺外州郡,大如桄桹,高五、七丈。正直無枝,皮似青銅,節如桂竹,葉生木顛;似楯頭,又似芭蕉。實作房,從葉中;一房數百,狀如雞子」。又云:「尖長而有紫紋者,名檳;圓而矮者,名榔。檳力小,榔力大」。陶弘景云:「向陽者,曰檳榔;向陰者,曰大腹子」。
    落花生:本草:「落花生,辛能潤肺,香能舒脾,果中佳品。藤生,花落地而結實,故名」。武康志云:「一名長生果」。浙江衢州府志曰:「種自閩中,堆沙植之,花落沙上,結實如蠶」。恆邑俗名番豆,又名土豆仁。
    柑:橘柚之屬。神異經:「東南荒外,有建春山,多美柑」。崔豹古今注云:「柑實形如石榴者,謂之壺柑」。爾雅翼云:「其形似橘而大」。南方草木狀云:「柑乃橘之屬,滋味甘美,特異者也。有黃者,有頳者,謂之壺柑」。恆產者,酸甚;推其故,仍以未熟而摘也。
    茶之屬
    羅佛山茶:距縣城東北三十里,其地崇山峻嶺;知縣周有基購茶秧,教民種植,並建茅屋三、四間,以為憩息之所;今廢。其茶味甚清,色紅。十餘年來,未能推而廣之;每年所產,不過數十斤。
    港口茶:距縣東二十里,地臨海,產茶亦不多,色、香、味三者與羅佛茶相似。
    藥之屬
    菖蒲:群芳譜曰:「一名昌陽,一名昌歜,一名堯韭,一名水劍草」。湖雅曰:「山家清供。吳興多石菖蒲,可栽為盆玩」。又曰:「有數種:一種葉有劍脊,高尺餘;一種細葉,高四、五寸。俱生石水間,並為石菖蒲。古云:昌本、昌歜、昌陽,皆指此。今人專以細葉者,為石菖蒲,非也。有極小葉,僅寸許,曰錢蒲,亦以供玩。別有泥菖蒲,一名白菖水菖蒲、一名溪蓀,葉皆無劍脊,並無用」。恆產者,俱有劍脊。
    艾:爾雅:「艾,冰台」;疏云:「艾一名冰台,即今艾蒿也」。急就篇注:「一名醫草」。埤雅:「一名灸草」。藥譜云:「艾,宋時以湯陰複道者佳。近代湯陰者,謂之北艾;四明者,謂之海艾。自成化以來,惟蘄州者為勝,謂之蘄艾。相傳蘄州白家山艾,置寸板上灸之,氣徹於背」。鄞縣志曰:「苗莖類蒿而葉皆白,苗短者良,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者佳」。
    蒲姜:治風濕。望如楊柳,枝上分莖,莖五葉,以七葉者更良;功與艾同。籬邊牆角,皆有之;或曰蔓荊。昔有患漏肩瘋者,以蒲姜二、三兩,蘄艾、菖蒲根等分,高粱炒熱,布包,擦患處;冷則再炒再擦,數次乃愈。
    蒼耳:即卷耳。陸璣詩疏曰:「其實正如婦人耳璫,今或謂之耳璫草」。鄞縣志曰:「一名胡寢草,葉青白,類粘糊菜葉。秋間結實,比桑椹短小而多刺」。湖雅曰:「一名枲草;俗呼羊帶來」。猴洞山麓多產之。
    天南星:本草綱目:「二月生苗,如荷梗,葉如荺蒻。五月,開花如蛇頭,黃色。七月,結子作穗,似石榴子,紅色;根似芋而圓。二月、八月採根。一說即虎掌也。小者名田跋」。按:本草以根如老人星狀,故名。又鄞縣志曰:「有毒」。
    牽牛:群芳譜曰:「牽牛,一名盆甑草,一名黑丑白丑,一名草金鈴,有黑、白二種」。酉陽雜俎云:「盆甑草,即牽牛子也。結實後,斷之,狀如盆甑,其中有子如龜」。鄞縣志曰:「二月種子,三月生苗,藤蔓繞籬,葉青,有三尖角。七月生,微紅帶碧色,似鼓子花而大,日出則合。八月結實,九月收」。湖雅曰:「俗名喇叭花,即天茄」。
    麥門冬:一名麥虋冬。爾雅疏云:「本草:麥門冬,秦名羊韭,齊名愛韭,楚名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餘糧」。本草陶注:「根似穬麥,故謂之麥虋冬」。李時珍曰:「麥鬚曰虋。此草根似麥而有鬚,凌冬不凋,故謂之麥虋冬」。
    天門冬:一名天虋冬。爾雅疏云:「本草有天門冬,一名顛勒」。本草注曰:「抱朴子云:一名顛棘,或名地虋冬,或名延虋冬。在東嶽,名淫羊藿;在中嶽,名天虋冬;在西嶽,名菅松;在北嶽,名無不愈;在南嶽,名百部」。李時珍曰:「草之茂者,曰虋;此草蔓茂,而功同麥虋冬,故曰天虋冬」。湖雅曰:「百部、天門冬二草,根相似,故百部一名野天門冬」。
    茯苓、茯神:本草云:「松脂千年為茯苓,又千年為琥珀;今人往往於松下得茯苓,有重斤許者」。本草釋名:「茯苓,一名茯靈,一名茯兔;抱木者名茯神」。鄞縣志云:「出大松下,附根而生,無苗、葉、花,實作塊如拳。在土底,大者數斤,似人龜形者佳。皮黑,肉有赤、白二種。或云:多年松脂所成」。今恆邑後山產者,重至□□斤,不易得;得而服之,洵可延年。海外蠻荒,於今甫闢,故有此佳物也。
    車前子:爾雅:「芣苢馬舄,車前」。注:「今車前草,大葉長穗,好生道中;江東呼為蝦蟇衣」。陸璣疏云:「馬舄,一名車前,一名當道。喜在牛跡中生,故曰:車前當道也;今藥中車前子是也」。圖經本草云:「春初,苗葉如匙面,花甚細,青色微赤,結實如葶藶,赤黑色」。湖雅曰:「俗名觀世草,又名打官司草」。
    雞血藤:粗細不一,有大如臂者,皮青紫色,多皴;斷之,汁湧而出,鮮紅如雞血,故名。按:云南向有此膏,為婦科要藥。今台北藥肆在大嵙崁一帶,取藤熬膏,亦良。法須隨砍隨熬,乾則無用矣。恆邑產自番社,人固不知此,莊民亦未有取而熬之者。
    茴香:群芳譜:「一名蘹香」。清異錄:「一名八月珠」。蔬譜:「有大小二種」。本草:「蒔夢生佛誓國,一名慈謀敕,一名小茴香,實如馬芹」。甯化縣志曰:「叢生,肥莖綠葉,結子如麥粒開寶。本草名慈謀勒,俗謂之小茴香。一種實大如柏實,裂成八瓣,大如豆;味甜者為八角茴」。又本草:「馬蘄,一名野茴香」。今文率出者八角茴。
    蘇葉:味辛香,溫,發表散寒。子與葉同功,梗下氣。爾雅:「蘇,桂荏」;註曰:「蘇,荏類之草也。以其味辛似荏,故一名桂荏」。
    薄荷:辛,能散涼,能清升浮,能發汗;虛人不宜多服。本草蘇頌注:「江、浙間,人多以作茶飲之」。
    百合:甘平,潤肺,清熱。朱二允曰:「久嗽肺虛,虛則宜歛;百合之甘歛,勝於五味之酸歛」。本草:「一名重箱,一名中逢花,一名重邁,一名中庭」。群芳譜曰:「百合,一名摩羅春,有麝香、珍珠二種」。爾雅翼曰:「小者如蒜、大者如碗,數十斤相累,狀如白蓮花,故名。百合,言百片合成也」。按:此品可果、可蔬、可藥、一名玉手爐。別有如萱花,紅斑而小;小者名虎皮百合。又一種自生者,曰野百合。
    山藥:詳蔬屬。
    蟬蛻:蟬類甚多;惟大而黑色者入藥。
    倒麒麟:草本,性涼,去風火;土名釘地蜈蚣。
    桑白皮;桑為箕星之精,其木利關節,養津液,行水、去風;甘辛而寒,舄肺火。東垣曰:「甘,固元氣之不足而補虛;辛,舄肺氣之有餘而止咳。然性不純良,不宜多用」。
    虎梅刺:草本,性寒,去熱毒;治瘡疥,良。實如鈕釦,紅色,味甜可食。
    九層塔:氣香,治跌打損傷,甚良。
    金石松:出番社石罅。高不盈尺,狀如水藻,綠色;味甘涼,無毒,治血症。土人采以代茶,雖日久枯焦,得水即活;以其質同金石,故名。
    萬年松:即卷柏。
    海榕樹:草本,治瘡毒;土名苦爛盤。
    一條根:功與九層塔同。
    牛柏甲:治瘡毒,並跌打損傷,甚良。
    埔銀頭:治瘡毒,並跌打損傷,甚良。
    無根草:即浮萍;紫背者,入藥良。
    益母草:辛,微苦。李時珍曰:「益母;根、莖、花、葉、實皆可同用搗汁,熬膏亦良」。
    龍鱗草:性涼,治無名腫毒,勝藥。
    鳳尾草:功與龍鱗草同。
    連珠草:功與龍鱗草同。
    椬梧頭:治白淋及婦女帶下。
    龍船花:功與椬梧頭同。
    風不動:土人無檳榔,以風不動代之。
    武靴藤;治跌打損傷。
    鐵馬鞭:為小兒驚風聖藥。
    牛舌石
    浮海石:鹹、潤,下寒降火。色白、體輕,水沫日久結成。俞掞席上腐談云:「肝屬木,當浮而反沈;肺屬金,當沈而反浮,何也?肝實而肺虛也。故石入水則沈,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水則浮,而南海有沈水之香。虛實之反如此」。
    金線蓮:葉青紫色,圓如豆版,藤生布地。性涼。產內山番社。據採訪云:「蔓延叢草中,一見即取,轉盼不復見矣」。近時番割持沽者,多贗。
    鹿肚石:色紫,產鹿肚中。據採訪云:「有本結、石結、草結、氣結之別。氣結者最良,治熱血症;如牛黃、狗寶之類,不易得。售者多偽」。
    熊膽:出番山。本草云:「涼心平肝,明目殺虫,治驚癎。五痔塗之即佳。又善辟塵,撲塵水上,投膽少許,則豁然而開」。
    鹿茸鹿鞭:李時珍曰:「鹿乃仙獸,純陽多壽,能通督脈,又食良草,故其角肉食之,有益無損」。鹿,一名斑龍。西蜀道士嘗貨斑龍丸,歌曰:「尾閭不禁滄海竭,九轉靈丹都漫說;惟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下穴」。蓋用鹿茸也。土人云:「鹿有花毛者,鯊魚變成;茸無補益,鞭亦然,多偽」。
    花之屬
    紅華:木本,葉尖圓,旁如鋸齒,花紅如杜鵑,豔麗異常;四時不斷,令人可愛,其花國之妖姬哉?一名扶桑,一名佛桑,有單葉、千葉二種。縣署東圃一株,高可七、八尺,雙單葉雜出其間。壬辰秋,颱風大作,拔其根而殞。惟附根兩、三小枝,尚有青色,或可慶更生歟?然俟其開花,不知幾歷年月矣。
    榴花:花譜云:「本出塗林安石國,張騫使西域,得其種以歸,故名安石榴。五月開花」。按;有紅榴、四季榴諸種。
    梔子:古云:「諸花少六出者,惟梔子花六出」。陶貞白言:「桅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芬香特甚;相傳即西域薝蔔也」。酉陽雜俎云:「桅子花,或曰薝蔔花,金色,花小而香。西方甚多,非梔也」。
    月季:群芳譜云:「月季花,一名長春花,一名月月紅,一名勝春,一名瘦客。逐月一開,四時不絕,薔薇之類也」。本草:「月季花,亦名鬥雪紅」。按:此花品類繁多,不亞菊花;江南各處,以金黃者為上品,價甚昂貴。
    刺桐:彭絅詠刺桐花詩注:「刺桐,云南名為鸚哥花」。番人不知歲月,以刺桐花開為一年;先葉後花,其歲大熟。
    鳳仙:群芳譜:「鳳仙,一名海納,一名小桃紅,一名染指甲草」。本草云:「宋光宗李后諱鳳,宮中呼為好女兒花」。物理識云:「鳳仙子名急性花」。史:「李玉英,秋日採鳳仙花染指甲;後於月夜調絃,或比之落花流水」。按:嵇含南方草木狀云:「有花名指甲,胡人自大秦國移植南海。五、六月開花,可染指甲,紅過於鳳仙」。據此,則鳳仙、指甲各有一種,今人未深辨焉。江、浙有五色者,有一本而紅、白雜出者,有一花而半紅、半白者,栽之階砌牆角,亦甚燦爛。恆邑有木指甲,花大如桂,其花白而小,又一種也。
    牽牛:匯苑云:「牽牛,清晨始開,日出已瘁。花雖甚美,不能(以下原書有脫字)。江、浙俗名喇叭花」。餘詳「藥屬」。
    玉簪:花疏云:「玉簪,一名白鶴花;紫者名紫鶴」。群芳譜云:「玉簪一名白萼,一名白鶴仙,一名季女;又名......。花未開時,裝鉛粉在內,以線縛口,久之,婦女用以傅面,經歲猶香」。歲化縣志曰:「一莖數花,以次遞開,如削玉抽簪。又有紫色者,名紫釵。國朝趙金簡詩:草際風淒髮種種,不應尚有未抽簪」。俗名夜來香,又名月下香,即玉蕊花。或云:「即揚州之瓊花,又名洋玉簪,其花皆純白,而無紫色者」。
    青蓮:古今注:「一名荷花,一名水芝,一名澤芝,一名水花,一名水旦,一名玉環」。按:蓮花種類甚多,以有台者為貴。其餘一幹兩花,曰並頭蓮;三並頭者,曰品字蓮;又有四並頭、五並頭者,皆千葉不實。愛蓮說:「蓮,花之君子也」。恆邑有而不多,產龍鑾潭。
    菊:一名治蘠,一名日精,一名帝女花,一名節花;品最高,種亦甚繁。揚州花圃中,不下數百種。恆邑民家所種,不過紅、黃、白三色而已。
    珠蘭:群芳譜云:「真珠蘭,一名魚子蘭,蓓虆如珠,花開成穗。戴之髻,香甚。葉能斷腸」。按:珠蘭有木本、草本兩種:木本者,大如桂;草本者,至冬即萎,又名雞爪蘭。
    茉莉:本草:「一名抹麗,一名末莉;本梵語,無正字,隨人會意而已」。群芳譜:「此花佛書名縵華,謂可飾頭縵也。出波斯國,移南海,北方名柰」。晉書:「都人簪柰花」;則此花入中國久矣。又云:「取水半盃,用物架花其上,以紙密封;次日,花既可簪,以水點茶,清香撲鼻」。按;今以茉莉焙茶蒸露,即此意也。有單葉、千葉二種。
    雞冠:佛書謂之波羅奢花,亦呼洗手花。碧雞漫志謂之後庭花;疏云:「雞冠,須矮腳者,種磚石砌中。其狀:有掌片、毬子、纓絡;其色:有紫、有紅、有白、有黃」。本草稱:「坐種則矮,立種則與人齊」。歸安志:「有深紫、淺紅、純白、淡黃四種。又有一朵而紫、黃各半者,名鴛鴦雞冠;又有五色者。最矮者,名壽星雞冠。皆可盆玩」。
    水仙:長物志云:「水仙,六朝人呼為雅蒜」。內觀日疏云:「水仙名女史花,又名桃女花」。草花譜云:「水仙有二種,單瓣者,名水仙;千瓣者,名玉玲瓏。又以單瓣者名金盞銀台;因花性好水,故名水仙」。學圃餘疏云:「其性得水則不枯,故曰水仙;真水寒友也」。按:水仙皆產自閩漳州,他處不能種焉,故祗供玩一春。
    玉芙蓉:草本,枝葉似黃楊,葉浮微白;花細如鈕釦,亦白色。頗有香氣,婦人用以簪髻。
    子午花:紅色,即金錢花;午開子謝。國朝何震詩:「有花有花名子午,枝葉蔓生結青玉。以巾裹之歸草堂,遍示女妹爭相逐;或言其形如車輪,四角璀璨三十幅」。
    美人蕉:學圃餘疏云:「芭蕉,惟福州美人蕉最可愛,歷冬春不凋,常吐朱蓮如簇。俗名豔蕉,其本矮小」。
    鷹爪蘭:一名油蘭花,似蘭無心,香味滯膩;結子如棗,名鷹爪桃。
    素馨:花如鷹爪,白色。又有木本者,曰山鷹爪。
    草之屬
    芭蕉:群芳譜云:「一名芭苴,一名天苴,一名扇仙,又名芭蕉。花苞中,積水如蜜,名甘露;侵晨取食,甚香,止渴延齡。根出土時,肥飽狀如膽瓶」。餘詳果屬。
    茅:爾雅藗牡茅疏:「茅之不實者也,一名藗,一名狼尾」。格物總論云:「叢生荒野間,野人刈以覆屋」。烏程志曰:「可為薪」。雙林志曰:「可通煙筒」。湖雅曰:「茅根、茅針,並入藥品」。按,本草:「茅針,初生苗也」。
    蘆荻:群芳譜云:「蘆、荻二物,相類而異種。蘆大而中空;凡曰葭、曰葦、曰華、曰■〈艹刁〉,皆蘆也。荻小而中實;凡曰萑、曰藡、曰菼、曰鵻、曰薍、曰鳥蓲、曰馬尾,皆荻也」。湖雅曰:「蘆可名荻,所謂對文則異、散文則通也。土人以其梗編,為筐篋,以藏衣履,謂不生蛀」。
    苮草:青色,取其汁,揉之令凍,成黑色。夏月可以解署,如內地之石花薜荔也。
    油蔥:葉如萬年青,稍白而厚,有稜角。婦人用以飾髮,故比戶皆栽種也。
    淡巴菰:即煙草,出番山,以上十八社者良。姚旅露書:「呂宋國,有草名淡巴菰,一名金絲醺,漳州人自海外攜來」。茲恆邑僻在海外,番人不知貿利,亦有此種,自非漳州人所擄贈,蓋天地自然之產耳。
    薯莨:俗名。根葉皆似芋,根較長大。產番山,番人以之易他物。沿海漁家,熬汁染罾網,入水經久不爛。又染布,制蓬颿及衣褲,皆黃赭色。惟粵中賈人染綢,則黑色、紫色者;皆暑月杉褲之用,光潤如緞,汗漬無礙。昔時,南省貴客及蘇、杭婦女往往用之,以為時裝;旋則輿台、傔侍,滿目皆然;故富貴家稍有見焉。
    玉蓀菰:味香美,可入饌。
    山芝草:一名鹿芝。狀似如意,可以瓶供。
    木之屬
    木棉:高大如■〈厭上木下〉桑,棉鈴似碗。知縣羅建祥購種粵東,教民栽種;於東門城內,特開棉圃,建茅屋數椽。嗣以風害,樹皆萎。令所存者,僅一、二樹,刁刁調調,昕宵搖落,卒未能收其利焉。
    刺桐;南方草木狀云:「九真有刺桐,布葉繁密;三月開,赤色」。桐譜云:「花側敷如掌,體有巨刺」。
    檳榔:詳果屬。裨海紀游云:「檳榔不與椰樹並栽,蓋華而不實」。亦見赤嵌集。
    槺榔:似檳榔,亦曰光榔。其子叢生如穗,大如豆,初青老黃;可食,味甘,微酸。
    柏:本草云:「果木皆向陽,柏獨西指,受金之正氣,堅勁不凋,多壽之木;故元旦飲椒柏酒以闢邪。側柏葉補陰、涼血」。
    楠:任昉述異記:「黃金山有楠木,一年東榮西枯,一年西榮東枯。張華謂之交讓木」。恆邑產內山,居民用以作器。樹有大至數抱者,人力難施,不易到海。
    栳:葉青色,尖長。嚼檳榔者,非此不可。亦似清香。
    烏桕:本草拾遺:「葉可染,子可壓油。塗頭,令白變黑,為燈極明;又名鴉舅」。安吉志云:「葉可作皂,子可取油為燭」。按:桕油亦曰白油,其色白也。江、浙造燭者,皆是。恆邑,桕樹隨處有之,大不過七、八尺,小者尺餘。居民不諳取油、造燭之法,是以任棄路旁,無過問者。
    林投樹:似栟無棕,實如鳳梨而大。取其子,搥如穎,可以代筆。
    碧珊瑚:有枝無葉,似仙人掌,綠色。高者丈餘,並植之,可編為籬,俗名火桁。
    雞血藤:詳藥屬。
    白藤:出番社,粗者可以作杖。
    海藤:黑色,大如指,直挺無枝葉。有長至七、八尺者,可環為釧。不多見,須俟海中飄來近岸撈之。一名海珊瑚。
    海樹:黑色,似海藤;有根、有椏杈,無枝葉。環為釧鐲,易於碎裂,不逮海藤之佳。
    海花:色黃黑不一。其枝聯絡圜轉不斷,形如葵扇;無葉,供玩甆盆,古氣蓬勃。
    竹之屬
    叢竹:細而多刺。
    筍:味苦。
    竹籜
    筍乾
    暗節竹:在縣署二堂前,一叢數十竿,瀟洒得致。明節以外,全竿如羚羊角,無處非節,撫之則平。為他處之所無。聞小琉球亦有此竹。人皆取為雅片煙筒,飾以金翠,足供清玩。
    禽之屬
    雞:五德之禽,人家常畜。
    鵝:可以充饌,可以驚夜。
    鴨:野鴨曰鳧,家鴨曰鶩。
    鳧:野鴨,龍鑾潭有之;不如內地成群而來,動盈千萬也。
    鵜鶘:爾雅「鵜鴮鸅」注云:「今之鵜鶘也。好群飛,沈水食魚,故名洿澤」。
    鷺:爾雅「鷺舂鉏」注:「白鷺也。頭、翅、背上皆長翰毛」。陸璣詩疏曰:「白鷺步於淺水,好自低昂,故曰舂鉏」。國朝張起龍詩:「閘水回流千點白,春田界破一行飛」。
    鷗:詩曰:「鳧鷖在涇」;傳:「鷖,鷗也」。埤雅曰:「鳧好沒、鷖好浮,故鷖一名漚。今字從鳥,後人加之也」。又曰:「今鷗,一名水鴞」。禽經:「鷗,信鳥也」;注:「鷗,水鳥。隨潮而翔,迎浪蔽日;又曰信鷗」。
    翡翠:一作翠青。爾雅謂天狗;注云:「江東呼為水狗,或謂之魚狗」。禽經:「背有翠羽,曰翡翠」;注曰:「狀如鵁鶄,而色正碧,鮮縟可愛。飲啄於澄瀾回淵之側,猶自惜其羽,日濯於水中。今王公之家,以其羽為婦人首飾」。
    黃鸚:鶯之名繁,或謂黃鳥,或謂黃鶯,或謂黃鸝,或謂黃慄留,或謂黃伯勞,或謂倉庚,或謂搏黍;或謂之黃袍,或謂之含櫻鳥,或謂之金衣公子。
    烏:說文:「孝鳥也」。束晰詩曰:「嗷嗷林烏,受哺於子」。廣雅曰:「純黑而反哺者,謂之烏;小而腹下白,不能反哺者,謂之鴉」。
    啄木:釋鳥云:「釋,啄木」;郭璞曰:「口如錐長,數常啄木食虫,因名。此鳥有大有小、有褐有斑,褐者雌、斑者雄」。恆產者:毛綠,觜腳皆紅,較綠鳩略小。
    鷹:易通卦驗:鷹,鷙殺之鳥也。格物總論曰:「鷹,鷙鳥;金眼釣觜、鐵瓜劍翮,善攖搏」。按:此鳥飛鳴則風,坐鳴則雨。
    鷂:酉陽雜俎曰;「鷂子兩翅,各有複翮,左名撩風,右名掠草。帶兩翮出獵,必多獲」。湖雅曰:「有名鴟、名隼、名鷂、名鸇、名鸇者,皆鷹之類」。
    脊令:釋鳥曰:「■〈即鳥〉鴒、雝渠,蓋雀之屬。飛則鳴,行則搖。大如鴳,長腳尾,腹下白、頸下黑,如連錢,故杜陽人謂之連錢。詩曰:「脊令在原」,故此鳥在水邊」。
    竹雞:格物總論曰:「比鷓鴣差小,羽褐多斑赤文,自呼泥滑滑」。所在山榖有之。寗化縣志曰:「家有竹雞啼,白螘化為泥。葢好食螘也」。本草綱目:「一名雞頭鶻,亦辟壁虱」。北夢瑣言曰:「竹雞好食半夏」。
    山雞:身備五采,有冠,首尾皆黑,觜、足紅。雄鳴朱,雌鳴喌喌。一如家雞,捕而食之,味甚甘鮮。按說文:「雉有十四種,是即雉之一種也」。爾雅釋「鳥鸐山雉」郭註:「長尾者」;疏云:「山雉一名鸐,今俗名山雞」。李時珍曰:「雉居野原,居山林,故得以名;大者為鷮」。
    雉:禽經:「雉介鳥也」。埤雅云:「雉飛若矢,一往而墮。雉,雞類也,不能遠飛;崇不過丈,修不過三丈」。
    水雞:似家雞,腳高,黑色白臉,故名曰白臉水雞。居田隴荻中,其雄者可以驚夜;見面生者,大聲急鳴。
    鴿:本草云:「鴿,名品雖多,大要毛羽不過青、白、皂、綠、鵲斑數色,眼目有大、小、黃、赤、綠色而已」。四朝聞見錄云:「東南之俗,以養鵓鴿為業,群數十百,望之如錦;灰褐色為下,純黑為貴。以粟食之,既則繫金鈴於腰,飛而颺空,風力振鈴,鏗如云間之珮」。酉陽雜俎云:「波斯舶上多養鴿。能飛行數千里,輒放一鴿至家,以報平安信」。恆邑縣署蓄數十百頭,黑、白、灰、褐皆備;設縣迄今,未嘗斷絕。歷任以鴿之來去,占官之去留焉。
    燕:舊說:紫胸、輕小者謂之越燕;胸斑黑、聲大者,謂之胡燕。胡燕多巢村墟人家門外,其巢土如穴。
    斑鳩:爾雅翼:「鵓鳩似斑鳩,而臆無文采,又項有贅;物之拙者。不能為巢,才架數枝,往往破卵。無巢不能居,天將雨,而逐其雌,霽則呼反之」。或云:「雄呼晴,雌呼雨」。今人辨其聲以為無屋住云。
    綠鳩:翮背皆綠,首與腹紅灰色,觜、足紅白,眉尾稍黑,肩有文采。乍視之綠鸚鵡。嗚姑姑、應譙點。澎湖有全白而觜、足珠紅者,皆為內地所罕見,俱可籠玩。埤雅:「鴞大如斑鳩,綠色」。詩陳風:「有鴞萃止」;毛傳:「惡聲鳥也」。今綠鳩並不惡聲,物固有似是而非者。
    麻雀:俗名厝爵。說文:「依人小鳥也」。古今注:「一名嘉賓,言棲宿簷瓦,馴近階除,如賓客也」。本草綱目:「雀,一名瓦雀」。
    畫眉:蟲天志云:「此鳥各占一山,其侶過之,必苦鬥,無共棲者」。按:此鳥,其眉如畫,音宛如人語可聽。
    鸕鶿:一名鶩,鴨或作木鴨。一切經音義引字林曰:「似鷁而黑,水鳥也」。爾雅注曰:「觜頭曲如釣,食魚」。小學紺珠:「一名摸魚公」。寗化縣志曰:「畜之者,以繩約其嗉,才通小魚,大魚不可下。時呼而取之,復遣去」。
    白頭翁:山堂肆考:「形如脊令,其飛如燕之鴶■〈元鳥〉。頭上有白毛,身蒼色」。寗化縣志曰:「似雀而大,頭有白點。諸葛恪在吳王坐,有鳥飛過。恪曰:白頭翁。張昭疑恪訊已,請覓白頭母。即此耳」。湖雅曰:「亦呼雞骨頭過酒,象其鳴聲也」。
    黃鵠:色黃長嘴,高足凋尾,小如鳩,好居浦爨。按尾短而觜長者為山禽,尾長而嘴短者為水禽。此鳥好居浦爨,蓋水禽也。以其色黃,故名;非仙人所乘之黃鵠也。同名異實,俗謬誤之耳。
    鴝鵒:一作鸜鵒,即八哥。格物總論云:「鴝鵒似鵾而有幘,色純黑,金眼穴居,慧鳥也」,本草:「鴝鵒,一名寒皋」。淮南子云:「寒皋斷舌,可使人語」。幽明錄云:「五月五日,剪其舌端使圓,教令學語,能人言」。
    繡眼:即綠脰子,一名竹葉青。
    土百靈:似雀稍大。長爪,居草叢中。春日晴和之候,飛鳴半空,繚繞不絕,音韻移人。
    海鳥:黑色,翅如車輪,音如小豕,夜出攫人。相傳:昔有番姑嫂二人,乘涼月下,嫂忽為鳥攫去。急呼家人起,惟聞空中哀號。須臾,已不知所往矣。故今夜聞空中小豕聲,婦女皆惶奔避。然此非習見,凶年偶一遇之。
    落聞:黑色,似鳶稍大,羽有白斑;以其好居大山也,或名山崖。又好隨鹿而飛,獵者尾以捕鹿,亦名「鹿聞」。按禮鳴鳶疏云:「鴟也。鳶鳴則將風,古皆為鷙鳥,性好攫雞,而落聞則否」。何其形似而性非也?酷暑則飛鳴空中,聲小而遠聞,鄉人獵其羽,可為扇。
    獸之屬
    馬:非恆產,惟武營有之。
    騾:非恆產,亦武營有之。
    牛:有黃牛、水牛兩種:黃牛角短而有胡,其色黃;水牛角長而曲上,其色或白、或黑。恆產水牛居多;養牛,家有數十百隻至數百隻者。縱放山林、川澤之間,任其游息,不加羈勒,至有孳,主者不覺。往年盜牛之賊,外來者甚伙。嗣經縣中設法通稟,一面飭令各總理隨時稽查;凡有買牛出境者,必須先領單照,每一牛、給一單,單上蓋有縣印。恆邑惟沿海一路可達鳳山、郡城,復於枋山頭設立牛卡,派司巡察;所收單費,充為義塾花紅。於是奸宄不能入境,而盜牛之案少有見矣。
    羊:本草:「羊以青者為勝,黑者次之」。恆邑產者皆烏羊,青則未見也。
    犬:人家畜犬以警夜。又凡狗食毒草,則為瘈狗,噬人即死,謂之癲狗;中其毒者,宜急覓藥以治之。洗冤錄云:「乘毒未發,用斑毛七個,又頭、足、翅淨,用雞蛋兩枚同蒸,去斑毛,淡食雞蛋,於小便內取下血塊;痛脹不解,則血塊未淨,仍再食,塊盡乃止」。又法:受咬後,立至溪河,將傷處洗擠惡血淨盡,多飲生姜汁,則毒可解,仍封紮傷口,勿使受風。
    豕:記稱剛鬣,傳曰肥腯。白蹢涉波,烏金致富,此人家所常豢也。
    貓:一名狸奴,毛五色俱可,善捕鼠。埤雅曰:「貓,旦暮目睛皆圓,及午即斂如線。其鼻端常冷,惟夏至一日煖;蓋貓陰類也,故其應陰氣如是」。又按:貓睛一紅一碧者,謂之日月眼,品最貴。
    鹿:出番山,番人恆捕之。取鹿茸、鹿皮、鹿鞭、鹿筋等,入市換貨;肉即留以自啖。
    麂:爾雅曰:「麂,大鹿,旄毛狗足」。元稹詩:「庭狎山翁麂,池游縣令鳧」。按:麂小於鹿;狗足,趫捷善走。土人捕得之,稱曰麖。按:麖,大鹿,一角似犀牛,能跳躑。今以麂為麖,誤也。
    猴:一名狙。白虎通:「猴,候也。見人伏機,則高四望,善於候者也」。埤雅曰:「此獸無脾,以行銷食」。恆邑各山,皆有結隊成群,竊食田園瓜果,民、番均往捕之。有以其骨燃膏者,謂治風濕及三陰瘧最良(據采訪)
    熊:說文:「熊似豕,山居,春出,冬蟄」。抱朴子:「熊壽五百歲,能化」。今番山有之。番人捕以充食。其熊皮、熊膽、熊掌,則皆持售焉。據訪:「熊、鹿二獸,多出番社。今番人所沽熊膽、鹿鞭等,偽者甚多」。
    豹:埤雅:「豹花如錢,黑而小於虎文」。恆邑貓豹,毛斑爛,較犬略小,俗名貓豹。
    獐:埤雅:「獐如小鹿而美,故從章;章,美也。又獐性善驚,故從章」。吳越春秋:「章者,慞惶也」。土人謂之黃猐。
    山羊:如羊,紅黑色。血熬膏,愈風。
    兔:典略:「兔者,有月之精」。王充論衡:「兔舐雄豪而孕,及其生子,從口中出」。恆邑番山,有黑、白、蒼三色。
    番鼠:似兔白而斑,可豢。
    松鼠:似鼠而尾長如旄,亦可豢。桃源志曰:「腹白,食松子。大者松狗」。按:恆邑無松,而何以松名之?殆鼠之一種而誤稱之歟?或名松鼠,能補常鼠。
    田鼠:湖雅曰:「田鼠即稻鼠,有大小數種」。夏小正:「田鼠者,嗛鼠也」。淮南時則訓高注:「田鼠,鼢■〈鼠弟〉鼠也」。然則釋獸之鼢鼠、鼸鼠、■〈鼠虎〉鼠,皆害田之鼠矣。
    飛鼠:大如石鼠,灰色,肩有肉翅,行則翅動。出番山。
    鼬鼠:廣雅云:「江東呼為鼪」。通雅云:「太平御覽有鼠郎。邢昺以鼵為鼠狼。趙凡夫曰:夏小正,有■〈鼠虎〉鼬,即鼠狼。今日狼貓,江北呼為黃鼠狼,毫可作筆」。
    鼠:常鼠也。說文:「鼠,穴虫之總名也」。又曰:「鼠,穴虫之黠者,其種類最多,好自播弄其鬚;性疑,出穴多不果,持兩端者,謂之首鼠」。
    伏翼:即蝙蝠。爾雅曰:「似鼠而有肉翅,晝伏夜飛,一名夜燕」。古今注:「一名飛鼠。其屎,淘之為夜明砂」。湖雅曰:「相傳鼠食鹽則化蝙蝠,能食蚊。其屎入藥,名天鼠矢,一名夜明砂;屎中皆蚊眼」。按:蝙蝠介禽獸之間,而究為鼠類,故附鼠後。
    獺:埤雅曰:「似狐而小,青黑色,膚如伏翼,一名水狗」。蘇頌曰:「諸畜肝葉皆有定數。獨獺肝一月一葉,十二月十二葉;其間,又有退葉。魚鯁久嗽,肝燒服之愈」。按:其爪亦可療魚鯁,祗以咽喉搔之;其皮可作領袖。又獺有二種,居水為水獺,居山為山獺。
    貍:說文:「狸如貙虎」。正字通:「狸,野貓也。有數種,大小似狐。毛雜黃黑,有斑如貓,圓頭大尾者為貓狸;善竊雞鴨,斑如貙虎,方口銳頭者為虎狸;食虫鼠果實似虎狸,尾黑白錢文相間者為九節狸;領文如豹而作麝香氣者為香狸;南方有白面者,尾似狐,為牛尾狸,亦名白面狸、玉面狸」。恆無香狸,餘皆有之。據采訪:去年射麻里山頂,白面狸齧斃一人;越數日,加都魯莊復齧斃一人,八、九月間,行路相戒也。
    鱗之屬
    鯔:土名烏魚。本草云:「似鯉,身圓、頭扁、骨軟,生江海淺水中」。今於冬至前後數日,盈千累萬而來,居民醃以作蜡。此魚多子,與蒜同食下酒,風味頗雋。
    紅鯽魚:似鮒,紅色,故名。
    海豎:黑色,無頭、目、口、鼻,形似截木,大數百斤;剖之,有血及臟腑等。
    龍頭蝦:昂首奮角,長尺餘,宛如龍頭,大者三、四斤。食其肉,留其殼,可為小孩戲耍之物。
    鯊魚:大者數十百斤,翅即魚翅;亦冬季始有,與烏魚同時捕之(以上海產)。
    鯉魚:陶隱居曰:「鯉,為魚中之主」。酉陽雜俎云:「脊中鱗一道,每鱗有小黑點,大小皆三十六鱗」。南門龍鑾潭最多,有十餘斤者。
    破雨傘魚:赤黑色,身長丈餘,頭如犁,尾似鯊魚。背有雙脊雙翅,翅骨條條可數,儼如油紙雨傘。海物維錯,不識其名;土人以其形似,故名。夏、秋多獲之,腥不可食。
    海翁魚:府志:「海翁魚如小山,草木生之,樵者誤登其背,須臾,轉徙不知所之」。據採訪云:「海中常見,大如山阜,有時出海面,洒其沫如雨」。並云:「鯊魚隨其尾而食其肉;海翁龐然,覺而轉身,鯊魚已不知何往矣」。
    海草魚:白色如鯉,大者十餘斤。
    魚秧:小如米,出海邊捕而蓄缸,祗見兩目首尾。售郡中塭戶,得價甚昂。近日罕有出焉。
    鮒:即鯽魚。呂子曰:「魚之美者也」。埤雅曰:「此魚旅行,吹沫如星以相即也,故謂之鯽;以其相鮒,故謂之鮒」。神異經謂:「東南海中,有長八尺者;食之,宜暑而避風寒」。今龍鑾潭產者,重至斤餘最大,味亦佳。
    鱔:一作鱔。爾雅翼:「鱔似蜿無鱗,夏月於淺水作窟。寗化縣志曰:「鱔腹黃,故世稱黃鱔」。異苑,作黃苑,音旦:「似蛇無鱗,體多涎沫。夏出冬蟄,南人鬻鱔,以缸貯水,蓄數百頭,夜以燈燭之。其蛇化者,必項下有白點,全身浮水上,毒殺人,當棄之」。
    鰻:一作鰻鱺,一作白鱔。埤雅云:「無鱗甲,白腹似鱔而大,青色;焚其骨,煙氣闢蠹,有雄無雌,以影漫鱧」。而諺云:「鰻出鱧魚背」。相傳:鰻子在醴背上,如刳鰻有子者,必毒。又鱔腹無子者,亦毒,均當棄之。
    鰍:一作鱛。爾雅鰼鱛疏云:「一名鱛」。埤雅云:「鱛,泥鰍,似鱔而短,無鱗,以涎自染,難握。與魚為牝牡,莊子所謂鰍與魚游,是也」。
    蝦:字書云:「長鬚蟲也。大小不一,大者長二、三寸,小者如糠覈」。按:蝦出江海者,色白;出溪河者,色青黑。青黑者熟則變赤,色白者雖熟不變。小蝦,醢之入鹽作醬,甕儲愈久,味愈美。(以上溪潭產)
    甲之屬
    龜:李時珍曰:「龜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脈;故甲可補心,脣、血皆以養陰也」。
    鱉:爾雅翼:「鱉卵生。形圓穹,脊四周有裠」。按:今人皆以充饌,其裠尤美;俗謂之甲魚。
    黿:爾雅翼:「似鱉而大,至一、二丈,介虫之元也」。按:後山沿海,有極大者,取其肉熬油,可得千斤,燃燈有臭氣。
    蟹:種類不一,俗名曰蟳。螯特大,殼左右尖如錐;肉臊不潤,味遜淮蟹。
    螺:種類不一,常見者,如升如碗,是海螺。用以充饌,殼可為水甌。紅黃色者佳。
    螺蛛:出海螺中,有重及錢許者,圓而無光,如魚目;又如象牙。
    田螺:殼薄,小於海螺,如栗如李,生水田中。
    螺螄:一作蠃。易:「離為蠃」,亦作蠡。爾雅翼:「公輸般效蠡,閉戶而設門」。殼有旋紋,形似蝸牛,生溝渠淺水邊。
    五指螺:大如磁碟,殼外歧,出如人指者五,故名。直立,可作筆架;仰放,可作水甌。
    蟹螺:殼中非螺肉,有物似蟹,無蟹殼,有鬚有螯,螯一大、一小。其尾似蛹,負螺殼以行,見則縮;燒其螺殼,則蟹出,換螺殼以居之,亦不死。或謂螺死,而此似蟹者居其中,猶張冠而李戴、鵲巢而鳩居也。海灘極多,一物耶?二物耶?吾不得而知之矣。土名寄生。前漢地理志:「會稽郡鄞縣有鮚埼亭」;師古曰:「鮚音吉,蚌也,長一寸、廣二分,有一小蟹,在其腹中」。今則小蟹在螺中,天之生物,洵無獨而有偶。
    山寄生螺:出龜仔角山下,毒不可食。大者四、五斤。昔有食其肉者,即斃。恆邑人多招徠,不知,以為海之寄生螺也,而誤食之。又有山蟹,狀類海螯,穴於古塚,食死蛇等物;其毒與山寄生螺無異。
    鱗鯉:即穿山甲,有黃、黑二種。黃者曰金甲,鯉魚化;黑者曰鐵甲,鱧魚化。肉能去瘋,甲亦入藥。
    蟲之屬
    蠮螉:湖雅云:「果蠃」。按:果蠃,銜泥於壁上作窠,生子其中。俗名■〈怨,虫代心〉■〈央上虫下〉,又名土蜂。
    蜻蜓:爾雅疏:「一名負勞,一名桑根。方言謂之螂蛉」;呂覽注:「謂之白宿」。古今注:「謂之青亭,又名赤衣使者」。又曰:「赤弁丈人」。埤雅云:「蜻蜓,六足,四翼,遇雨即多,好集水上。俗名田蠮」。
    捷:亦作蝶。安吉劉志:「有小蝶、花蝶、蝴蝶、蛺蝶等種」。古今注:「蛺蝶,一名野蛾;大者,謂之風子,又名風車」。採蘭雜志:「謂之春駒」,甯波府志云:「土人呼黑而有彩者曰粱山伯,純黃色者曰祝英台」。
    蚱蜢:即阜螽。物類相感志:「阜螽如蝗虫」。按:蚱蜢似蝗,細小而善跳者,是也。俗名草■〈亡上虫下〉。
    蝗:詩傳:「食心曰螟,食葉曰螟,食根曰蟊,食節曰賊」;陸疏云:「此四蟲,皆蝗也」,實不同。捕蝗法,陳芳生捕蝗考,言之甚詳。又蝗子曰蝻,即爾雅所謂蝝蝮蜪也。蝗之害稼特甚,故捕蝗之功令,亦甚嚴。為民父母者,所宜隨時用心也。
    蠅:形色不一,大小亦不同。俗名胡臣。
    蜰:湖雅曰:「有二種,一曰蜚廉,一曰行夜,皆臭虫。俗名木虱」。
    蚤:山堂肆考:「蚤生積灰,或曰布殼鳥所吐,如蚊母之吐蚊也。故三月蚤多,至四、五月漸少」。格物總論云:「蚤出塵土間,或以為蟻化」。聞見錄云:「以芸香置席,去蚤」。五雜俎云:「以桃葉煎湯澆之,盡死」。
    螢:崔豹古今注:「螢火,一名景天,一名丹良,一名磷,一名丹鳥,一名夜光,一名宵燭」。本草綱目云:「有三種:一種能飛有光,乃茅根所化;呂氏月令,腐草為螢,是也。一種長如蠶,尾後有光、無翼,乃竹根所化,亦作蠲;明堂月令,腐草為蠲,是也。一種水營居水中」。湖雅曰:「有化生,初似蛹,名蠲,亦名螢膽,或呼火百腳;後乃生翼,能飛為螢。有卵生,今年放螢於屋內,明年夏,必出細螢;土名火金姑」。
    蚊蚋:夏小正疏云:「白鳥,蚊蚋也」。說文:「秦、晉謂之蚋,楚謂之蚊;是蚊蚋一也。後人乃分大曰蚊,小曰蚋」。爾雅翼:「蚊生草中者,吻尤利,而足有花文,吳興號豹腳蚊子。蘇軾詩:風定軒窗飛豹腳,是也」。按:蚊有為水蟲所化者;爾雅翼:「惡水中,孑子所化」。又有為鳥所吐者;爾雅鷏蚊母注云:「此鳥常吐蚊,故因以名」。國史補:「江東有蛟母鳥,亦謂之吐蛟鳥」。又按:蚊蚋,惟夏秋有之,而恆邑則冬春亦不絕,特不成市耳。
    螘,一作蟻。爾雅疏:「螘通名也。其大者別名蚍蜉,大而赤色斑駮者曰蠪,一名朾螘」。方言古今註謂:「蚍蜉。齊魯之間,謂之蚼蟓。西南梁、益之間,謂之玄蚼。燕謂之蛾蛘。其場謂之坻,或謂之垤」。古今注謂:「玄駒,亦呼螻蟻;俗稱馬蟻」。
    蛇:蛇類名目甚多,毒有甚、有不甚。據采訪:「縣治初闢時,有一種蛇,長不盈尺,細如筆杆,首戴白毫,身綠如晶,望穿腸腑,嚙人如放箭者,穴於猴洞山,毒斃楚勇百餘人;今不見焉。尚有一長四、五尺如秤杆者,盤居山洞,天時鬱燠,出而游行山麓;人不敢犯,蛇亦不害人」。
    蟒:身大數圍,長數十丈,雙睛烱烱如火,聲若牛鳴。相傳:阿眉番在攬仁坑深處蒔種,一日,禾苗被偃數行,跡至深山,見蟒盤旋石上,駭然而歸;語諸人,各執鎗械前往,見而逡循退縮,亦不敢與蟒鬥云。
    守宮:土名新郎,尾細而易斷。揚子方言:「桂林之中,守宮而能鳴,謂之蛤解」。本草:「蟇首,細鱗長尾,生嶺南左右牆壁及榕木間」。元陳孚詩:「龍眼花開蛤蚧鳴」。
    蜥易:尾粗而與身連。博物志:「有蜥易兩法,蜴,星歷切,即蜥之或體,諸書皆誤以蜴為易字,當從說文,作易」。其青色而背斑者,土人稱謂鐵甲將軍。
    蝘蜓:尾粗而與身連。說文:「在草曰蜥易,在壁曰蝘蜓」。按:台南各處,能鳴者皆在壁間,身尾如一,尾不易斷,當亦非蜥易,應是蝘蜓。諸書皆以守宮、蜥易為一物,唯漢書東方朔傳分為二,是也。守宮,尾細而易斷;斷後,節節能動。蜥易尾粗,而與身連;雖亦四足,截然各異。
    鼅鼄:一作蜘蛛。本草云:「蜘蛛有十餘種,爾雅所載七、八種耳」。格物論云:「能於空中作懸網,狀如魚罾者,名■〈虫出〉蟱」。按:一種草蜘蛛,背有花紋,或成好女形,眉目宛然,如施粉黛。今台省所謂人面蜘蛛者,殆即此歟?
    蠼■〈虫叟〉:湖州談志曰:「蜘蛛,又有緣壁而大者,能齧人影,成瘡腫」。湖雅曰:「此非蜘蛛,乃蠼■〈虫叟〉也」。廣雅作蛷■〈虫叟〉。
    螻蟈:雙林志曰:「即吠蛤。在水田鳴,其聲甚繁。農家云:三月三日,多不鳴。鳴則歲必稔」。又湖雅曰:「鳴聲如曰:孤格孤格。俗亦呼蛙、呼田雞;而不可食」。
    螻蛄:一名蠖蛄。本草:「一名天螻」。邵氏爾雅正義曰:「穴地而生,立夏後,鳴聲如蚯蚓」。爾雅釋:蟲「彀天螻」;注:「蠖蛄也」。夏小正曰:「彀則鳴,喜夜鳴,聲如蚓;聞者無以別也」。
    蜈蚣:五雜俎:「蜈蚣長一尺以上者,則能飛。龍畏之,常為雷所擊。一云:龍欲取其珠也」。抱朴子云:「蜈蚣見蛇,能以氣禁之,蛇即死」。按,雞喜食蜈蚣。有為蜈蚣齧者,急以雄雞沫塗之,即愈;否則雞鳴時痛亦解,蓋氣類相制也。
    蜩:說文:「蟬也」。毛詩稽古編曰:「爾雅:蜩、蜋蜩、螗蜩、首一蜩,總諸蜩也。蜋蜩與螗蜩,七蜩中之二也」。湖雅曰:「古人入藥用蚱蟬。今用蟬蛻」。
    蛭:俗名湖蜞。酉陽雜俎云:「雷蜞大如蜞蚓,以物觸之,乃蹙縮圓轉若鞠;良久引首,鞠形漸小,復如蚓焉」。本草:「一名馬蟥,一名馬鱉。有數種:以水中馬蜞得齧人,腹中有血者,乾之入藥最良,此水蛭也。更有一種在樹梢,落入身,齧血至飽,人猶不覺」。又韻會云:「有石蛭、草蛭、泥蛭等名」,此則草蛭也;恆邑皆有之。
    蚓:爾雅疏云:「螼蚓一名蜸蠶,即■〈怨,虫代心〉蟺蚯蚓也」;高誘曰:「蚯蚓生乎土,一名螼,一名螳螾,一名朐■〈月忍〉,一名土龍。又名蜷■〈虫耑〉,白頸,是其老且大者也」。湖雅云:「白頸者入藥,名地龍」。
    蟫:爾雅疏云:「衣魚,書中虫,一名白魚,一名炳魚」。本草謂之衣魚。湖雅曰:「穆天子傳:蠹書於羽林。古書乃簡策,非縑紙,必非衣魚所能食。乃使衣魚千載獨蒙蠹書之名,冤矣」。按:此辨雋快可愛。
    蠹:廣雅:「食木蟲也」。本草云:「亦名蛀蟲」。
    蟋蟀:詩疏:「蟋蟀,一名蜻■〈l列上虫下〉;楚人謂之王孫,幽州人謂之趣織」。古今注:『蟋蟀,一名吟蛩,一名蛩。秋初生,得寒則鳴」。一云:「濟南呼為嬾婦」。又云:「莎雞,一名促織,一名絡緯,一名蟋蟀。促織,謂鳴聲如急織,絡緯謂鳴聲如紡績也。促織,一名促機,一名紡緯」。按:絡緯似蚱蜢,即草螽,非蟋蟀也。五雜俎云:「促織,惟雌者有文采,能鳴健鬥;雄者反是。白露,則夜鳴求偶,以雄進,不當意,輒咋殺之。又進又咋,則為將軍;殺三雄,則持以決闘,所向無前」。湖雅曰:「雄者三尾,雌者兩尾;兩尾者鬥,土名烏龍」。
    蝦:湖雅曰:「背有黑點,身小善跳,作呷呷聲,土名蛤婆」。
    黽:一作蛙,名田雞,亦名水雞;生稻田中,可食。以其能食害稻之虫,故官府禁捕之,人亦戒食焉。
    蜎:即孑子,能化蚊。
    強:湖雅曰:「釋蟲:強蚚,即米中小黑甲虫」。
    米蟲:湖雅曰:「身白頭黑,似蛹。生米廩中,纏米以自固;米中多置蟹背殼,則不纏」。
    黃蜂:寗化縣志曰:「蜂類甚多,形略相同,色黃者居九,黑斑者十一」。
    螳螂:爾雅疏:「不過,一名蟷蠰,一名蟷螂」。又云:「莫輈,一名螳螂,一名蛑,即上不過也。捕蟬而食,有臂若斧,奮之當軼不避」。集韻:「■〈虫石〉,螳螂也。一名■〈虫石〉蜋。其子曰螵蛸」。本草別錄:「桑螵蛸,桑樹上螳螂子也」。
    臧螂:湖雅曰:「或作髒蜋、臟郎、蟑螂,一名蛸蛺虫,亦臭虫也」。本草綱目拾遺,謂即蜚廉,非也。治疔毒、膨脹、小兒疳積。人家灶上最多,土名家蜨。
    飲食之屬
    ■〈山魯〉岵鹽:海潮落後,水漬石上,括淋而攤洒之。今禁。
    糯米酒:白色。
    地瓜酒:淡紅色,以地瓜釀之。
    椰子酒:詳果屬。
    燒酒:白色。其紹興酒、膏粱酒,皆潮州、泉州渡海而來。
    醋:淡黃色,不甚佳。事物原始云:「用米如造酒法,上者色紅,名珠兒滴醋」。
    糟:未蒸燒酒者,香味殊勝。既蒸燒酒,則純為糟粕,飼豬而已。
    醬油:俗名豆油。
    麻油:不甚香。
    茶油:以茶子為之。
    花生油:以花生為之。
    貝麻油:榦葉深綠,似榦而小,子有房,房如龍眼,綠色多刺。子如豆,略長,斑黑,可榨油;用制印泥,最良。
    豆腐:烏豆、白豆,皆可磨。惟風大多飛塵,肆中恐污,不常有焉。以包裹成方塊者,稍堅實,曰豆腐干。
    紅腐乳:豆腐黴為乳腐,以醬醃之;色紅,曰醬豆腐。香味色,不及海內潮州來者佳。
    地瓜粉:亦有絲,均代米。
    魚乾
    蝦乾
    海螺乾
    醃菜:菘、芥俱有。
    乾菜:崧、芥俱有。惟南澳來者,不亞紹興之倒築菜,淞、滬、寗波之雪里蕻。
    茶葉:詳見「茶屬」。
    糕餅:亦曰年糕,糯粳均有。大塊者,重一、二十斤,普度、年節用之。
    餛飩:俗名扁食。
    角黍:青箬色,糯米為之。名雖為黍,非實以黍他。俗名。
    湯圓:糯粉為圓,實餡,或糖、或肉,均有。
    發糕:粳粉為之,極鬆。
    茶食:餅餌之屬,不勝枚舉;以茶統之,有肆。
    月餅:大小如碟,十枚為一疊,俱圓如月;中秋祀月、賞月及投贈用之。豐於餹,味尚不遜。
    ■〈密耎〉米粢
    油豆腐:切豆腐為小方塊,以茶油熬之。
    面:恆邑無麥,皆自外來。
    餃:地瓜粉作者,白如玉,晶瑩可愛。
    魚翅:即海中鯊魚之翹。鱗屬。
    海參:海參,沿海皆有。
    鹿脯:詳「獸屬」。
    鹿筋:詳「獸屬」。
    熊掌:詳「獸屬」。
    日用之屬
    龍涎香:不常有。據采訪云:「係海中大魚涎沫,成塊浮海中,近岸取之,白色如膠。茲求售者,有黃、白二色;研之易碎,燒之氣如松香,蓋贗鼎焉。為鰍魚精浮水面者,價十倍,不可多得」。風土記:「龍涎香,相傳(原文以下殘)」。
    鹿皮
    熊皮
    靛青:隨處有之,番山更伙。
    木炭:隨處設有炭藔。民、番滋事,多由柴藔、炭藔粗稅而起。
    煤:楓港一帶,開而不旺。今停。
    琉璜:距城東五里出火山,有礦苗,尚在開採。
    竹簰:海邊捕魚。
    牛車:車有兩大輪,以四牛負之而行。海邊運貨,可載千觔。
    金石之屬
    響林礦:距城東二十餘里。其礦石如雞卵,赭色,逐層剝去,中如水銀一粒;鎔之成塊,擊之易碎如齏粉。西人以為氣候未足銀礦,再數百年,始可採。
    楓港礦:距城西北四十里,即楓港莊後山,名土地公阜。礦石紫光,浮黃色,似金銅。
    竹坑礦:距城西北三十餘里,係番山。礦石青光,浮白色,似銀錫。
    上二礦,知縣陳文緯購石鎔鍊不成質,恐未得法。又經購樣通稟,請發機器局鍊。奉撫憲批:『已轉寄上海試鍊矣』。究竟有無成色,迄未奉有行知。縣署檔案可稽。
    陶之屬
    磚
    土磚:不經火者。
    瓦
    石灰:以■〈山魯〉岵石紅白海石,及螺殼燒之。■〈山魯〉岵石出海邊,白色多空,似錐鑿者,燒灰最良。
    鹽法
    光緒元年設縣起,按年奉台南鹽總局札發場引二十四張,張五十石,石以一二四天平為砠,另補加一。由縣於春、夏兩季,持引赴台南鹽場領鹽一千二百石(遇閏加一百石),由海道運至車城,賃屋作棧,按月銷售。每百石,應繳鹽總局引價場費等六八洋一百零一元五角,又零費每百石加送七二〔洋〕四元,並將行鹽執照及收鹽照左,按月呈繳核銷。一面由縣飭令本城、車城、楓港、新街四皮館,各僱車赴棧領銷。贌館每斤,准售大錢一十九文,繳縣每百斤計錢一千六百文。旋以地處海濱,潮汛漲落,窮民掃曬私鹽名曰■〈山魯〉岵石鹽;不特自資口食,且沖銷內山番社,並有各海口外來私鹽,以致額銷不足。光緒十六年冬,知縣高晉翰設法查拿,稍為斂跡;並會商幫帶屯軍林錫銘,酌令上十八社各股頭目及各社長月領口糧時,大社搭配引鹽六十斤、小社三十斤,分別領回番社轉給。每鹽六十斤,扣六七洋一元;較番人自行赴館買鹽每一斤計大錢十九文,有減無增。即自十七年正月為始,年可額銷,一萬八千餘斤,於是官銷稍暢,番亦稱便。
    光緒十六年六月初五日,狂風暴雨,吹倒城內鹽倉,淹消引鹽三百二十石,贌商稟請委員勘驗報銷。知縣宋維釗據情稟奉台南鹽務總局悉批:『查該縣承贌恆春鹽務,每年額領引鹽一千二百石,應繳引價,每月扣抵津貼,與各屬贌館無異。向章各贌館稟報鹽石消失情事,概不准行;該縣事同一律,據報風雨消失鹽三百二十石,請委員勘驗,給發鹽引補運,應毋庸議。仰即遵照。繳』!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