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丙部
-
地輿(三)
縣治大勢,東北為山,西南為海,由山發源、縈洄不息者,為溪、為溝。沿海出口、舟楫可通者,為港、為澳。攔溪引水、溉田流行者為圳,瀦蓄者為陂,深者為潭,次者為池,淺者為窟。傍海圍築、水半鹹半淡、畜魚於中、歲收其利者為堰。有船筏濟人者為渡。橫跨兩岸、利人來往者為橋。此全邑諸川及水利、津渡、橋梁之大概也。謹臚列於後,而以八景附焉。
諸溪(川類一)
溝渠(川類二)
港澳(川類三)
圳道(水利一)
陂澤(水利二)
深潭(水利三)
池塘(水利四)
水窟(水利五)
魚堰
官渡
義渡
民渡
橋梁
八景
·諸溪(川類一)
旗尾溪(民渡),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源受寨仔腳山泉,西南行,五里許,下注淡水溪。
尖山溪(上游名觸口溪,分旁支入舊寮圳,下游名龜仔豆溪,分旁支入獅仔頭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五里,源出尖山,合觸口山泉,西南行十二里,分注彌濃、揭陽、三張廍、二重溪等流。
彌濃溪,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源由尖山溪分支,北行旁入兩圳(龍渡、彌濃),下注淡水溪,長十二里。
揭陽溪,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二里,源由尖山溪分支,西北行,過十八分(去聲),下注淡水溪,長十二里。
三張廍溪(民渡),在港西里,縣東北四十三里,源由尖山溪分支,西行過彌勒肚,下注淡水溪,長十五里。
二重溪(民渡),在港西里,縣東北四十一里,源由尖山溪分支,西南行,兼匯兩圳(舊寮、獅仔頭),旁入頂下陂(亦二圳名),本支下注淡水溪,長二十里。
南勢溪,在港西里,縣東北四十八里,源受大澤機(即北坪山、豬毛山泉),西行十四里,下注巴六溪。
隘寮溪,在港西里,縣東北四十七里,源由瓏空口(即南坪北支南太武山泉)分支,西北行,分注三圳(漏陂、杜君英、大道關)、三溪(巴六、番仔寮、甘棠莊)、兩溝(漏陂、杜君英),長十四里。
巴六溪(官渡),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里,源受南勢、隘寮二溪,西行,旁入五圳(南圳、耆老、隆恩、中冷、九塊厝)、兩溝(嘉棠莊、火燒),本支過下冷水,下注淡水溪,長二十二里。
番仔寮溪(民渡),在港西里,縣東北二十八里,源由隘寮溪分支西行,旁入玲珞陂及海豐、崇蘭二圳,本支下注淡水溪,長二十八里。
甘棠莊溪(俗名加冬莊溪),在港西里,縣東北二十七里,源由隘寮溪分支,西南行十五里,下授海豐溪。
海豐溪,在港西里,縣東北二十五里,源受甘棠莊溪、大道關圳,西行十七里,過溪洲仔,下注淡水溪。
四十分(去聲)溪,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里,源由瓏空口分支,西南行,兼納二溝(漏陂、杜君英),分注兩溪(阿候、西勢),長十二里。
阿候溪(有橋),在港西里,縣東二十里,源由四十分溪分支西行,兼納火燒溝、海豐圳,過下蚶,下注淡水溪,長二十里。
西勢溪(民渡),在港西里,縣東二十五里,源由四十分溪分支西南行,旁注兩圳(新陂、濫莊)、一陂(橋頭),本支受玲珞陂,過雙溪口(民渡)、外水哮(官渡),至力力社,匯東溪合流,長十四里。
番仔埔溪,在港西里,縣東三十五里,源由嘉早山泉分支西南行,兼納漏陂、杜君英二圳,下注東溪,長二十三里。
東溪,在港東、西二里交界(東南岸屬港東,西北岸屬港西),縣東二十四里,源由嘉早山泉(即南坪南支,由南太武山下注者),分支西南行,旁注三圳(三溝水、四溝水、五溝水圳)、一陂(甘棠門陂)。本支遞納四溪(番仔埔、頭溝水、西勢、九甲)、四陂(橋頭、犁郎崎、沙崙、加釣陂)、兩溝(溝仔墘、頭前厝)、兩圳(梓潼、北勢廍圳)、一潭(頓物),以迄東港,乃歸於海。沿溪設官渡二(北勢尾、後廍仔)、民渡五(力力、客厝、排仔路、頭港、東海坪),長五十里(按此溪亦納港西里頭前厝、客厝二圳水尾,應補入)。
頭溝水溪,在港東里,縣東三十五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西行二十里,旁注王爺陂、北勢廍圳,本支下注東溪。
九甲溪(民渡),在港東里,縣東三十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西南行,注四陂(沙崙陂、內陂、石陂仔、什華)而納一陂(七塊厝陂),至海坪渡,匯東溪合流,長二十八里。
後藔溪(民渡),在港東里,縣東三十二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南行,上游旁注三陂(三仙莊、下廍、■〈石函〉仔口)、兩堰(西港、崙仔頂堰),下游遞受兩陂(什華、甘棠門陂)、一溝(三巷),至灰窯仔,分注南平、東港二流入海,長二十九里。
擺律溪,在港東里,縣東南五十二里,源受擺律山泉西南行,過大武丁上下陂,分注兩溪(薑園溪、頂苦溪)、一陂(擺律),長十里。
薑園溪(民渡),在港東里,縣東南四十二里,源由擺律溪分支,兼受三仙莊陂,西行十七里,匯新打港(民渡)入海。
頂苦溪(民渡),在港東里,縣東南五十一里,源由擺律溪分支,南行十二里,至頂寮莊南入海。
下苦溪(民渡),在港東里,縣東南五十九里,源受三陂(擺律陂、頭陂仔、石頭下陂),東南行,匯內湖尖山水,至枋寮街西北里許入海,長十里(以上二溪流最險惡,行人苦之,故曰苦溪)。
率芒溪,在港東里(南屬恆春縣界),縣東南六十二里,源受內湖尖山、率芒山二泉,西行旁入漏圳、新田(圳名),至下游仍受二圳合流,由北勢寮莊南入海,長十二里。
後廍溪,在小竹里,縣東北二十里,源受大樹腳、烏瓦窯二溝,東行二里許,入淡水溪。
淡水溪(亦名西溪),在港東西、觀音、小竹四里交界(上游東屬港西上里,西屬安邑,中游東屬港西中里,西屬觀音內里;下游東屬港西下里,西屬小竹上里;水尾東屬港東中里,西屬港西下里),縣東十里,源受南雅仙山泉,南行遞納十溪(旗尾、彌濃、揭陽、三張廍、二重、巴六、番仔寮、海豐、阿候、後廍)、九溝(嶺口、統領阬、知母令阬、昇仙阬、小園榜、大阬、嘉棠莊、竹仔寮、冷水阬)、八圳(嶺口西圳、新莊、南圳、耆老、隆恩、中冷、九塊厝、崇蘭圳)旁注一圳(嶺口東圳)、一塘(九曲塘,即曹公圳頭)、兩溪(中溪、五房洲溪),迄東港入海,長七十里。縣治諸溪,當以此為最(按縣治緯溪凡四十六條,而經溪只此一條。全邑疆域,儼被此水中分為二。東岸港東西兩堡,與西岸十二堡地適相等,兩岸相距三里許。夏秋水漲,或寬至四、五倍不等。沿溪田園廬舍,常被淹壞,他如尖山、南勢、隘寮、巴六、四十分、西勢、東溪、九甲、後寮、擺律、薑園、頂苦溪、下苦溪,皆能衝壞田廬,民恆患之)。每逢秋夜月明,則如萬道金蛇,中流蕩漾,故昔人列為八景之一(八景中有淡溪秋月,即此。或云:當秋之夕,氾舟夜遊,則溪中浮一金線,自此而南,長亙是溪,而他溪獨否,此景尤奇)。沿溪設官渡四(嶺口、冷水、磚仔窯、崙仔頂)、民渡六(番薯寮、大樹腳、道爺莊、鳥鼠洲、港岡、東港),行人便之(按此溪亦納港西里搭樓窟水尾,應補入)。
中厝溪(官渡),在小竹里,縣東南十八里,源由淡水溪下游分支西南行,兼納新莊仔、陳爺濫二溝,過頂林仔邊溪(官渡),匯下廍窟,由中港入海,長十四里。
五房洲溪(官渡),在港西里,縣東南一十五里,源由淡水溪尾閭分支,東南行五里許,過鹹埔仔溪(官渡),又東行里許,匯東港合流入海,長六里許。
岡山溪(亦名二層行溪,義渡),在嘉祥里,縣北六十七里,源出安邑玉枕山,從大岡山北西行,兼納二溝(東皋獵、牛椆埔),過長治、文賢,旁注■〈石函〉口圳。本支匯草仔寮港入海,長一百里,北屬安平縣界。
塗庫溪,在嘉祥里,縣北五十里,源受大岡山泉,西南行,旁注兩圳(田厝、塗庫)。本支匯洪爺陂尾,下注鯽魚潭,長十五里。
九空橋溪,在維新、仁壽二里交界(北維新、南仁壽),縣北四十六里,源受鯽魚潭,兼納五陂(雜陂仔、三爺陂、北領旂上下陂、腳桶陂)、一窟(灣仔內),南行四里許,匯阿公店溪合流。
竹腳崎溪,在嘉祥里,縣東北四十四里,源受牛磨灣山泉,西北行四里許,匯大潭水尾合流,又西南行六里許,下注濁水溪,長十里。
濁水溪,在嘉祥里,縣東北四十二里,源受觀音里大滾水、金山二泉,西行兼納竹腳崎溪,旁入百甲陂(北行)。本支下注大寮溪,長十五里。
援剿中溪,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五里,源受金山泉,西北行十里許,下注加拔陂。
瓊仔林溪,在觀音、仁壽二里交界(東屬觀音,西屬仁壽),縣東北四十里,源受援剿右陂、加拔陂二流,西行三里許,入大寮溪。
大寮溪,在仁壽里,縣北三十里,源受濁水溪、瓊仔林溪二流,西北行二里許,下授阿公店溪。
阿公店溪,在維新、仁壽二里交界(北維新、南仁壽),縣北四十里,源受大寮溪,西北行三里,匯九空橋溪,過還轅港,旁入七堰(五分、港仔墘,大汫、月眉、新圍、下新圍、中新圍頂)。本支至彌陀港入海,長十里。
滾水阬溪,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一里,源受小滾水山泉,南行里許,匯深水溪合流。
深水溪,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里,源受深水山泉,西南行七里許,下授面前埔陂。
水哮溪,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八里,源受弔狗嶺、牛跡阬二泉,西南行六里許,下授中圳。
中衝崎溪,在觀音里,縣北三十里,源受兩陂(角宿、面前埔)、一圳(中圳),西北行三里許,旁注仕隆圳。本支直授倒松仔溪。
倒松仔溪,在仁壽里,縣北三十二里,源受中衝崎溪,西南行三里許,下授五里林溪。
五里林溪,在仁壽里,縣西北三十里,源受倒松仔溪,西南行六里許,旁注大潭堰。本支再行四里許,隨萬丹仔港,合流入海,長十里。
楠梓阬溪,在觀音里楠梓阬街大橋下,縣北二十里,源受三溝(幫陷、大陂、林仔邊),西南行二里許,下授後勁溪。
後勁溪(有橋),在仁壽,半屏二里交界(北仁壽,南半屏),縣西北十九里,源受楠梓阬溪,西南行遞納一陂(竹仔門)、兩圳(中圳、月眉),旁注三圳(大戇、向望仔、海坪)。本支過右衝溪,灣中港,匯萬丹仔港,合流入海,長十二里。
東門溪,在大竹里縣城同儀門外(即東便門,亦小東門)東福橋下,源受武洛塘,東南行二里許,兼納德乃嘉池,過路窟,匯內濠上下流,南行五里許,下注規仔壽陂,長七里。
右全邑諸溪,凡四十七條,皆按次第逐節聯貫,便於繪圖。凡敘南北處,必先北後南,敘東西處,必先東後西,此定例也(前之敘山亦然)。其餘如敘溝、敘港、敘澳、敘圳、陂、潭、池、窟、堰、津渡、橋梁,莫不皆然。以全縣地勢東北高而西南低也。間有變例者,必系上游在南,下游在北;不然,必上游在西、下游在東。因勢利導,不得不爾,非敢自為矛盾也。
·溝渠(川類二)
漏陂溝,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七里,源由隘寮溪上游分支,西南行八里許,下注四十分(去聲)溪。
杜君英溝,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二里,源由隘寮溪下游分支,西南行七里許,下注四十分(去聲)溪。
嘉棠莊溝,在港西里,縣東北二十五里,源由巴六溪上游分支,西南行十里許,下注淡水溪。
火燒溝,在港西里,縣東北二十三里,源由巴六溪下游分支,西南行四里許,下注阿候溪。
溝仔墘溝(有橋),在港西里,縣東二十五里,源受頭崙圳,西南行三里許,下注東溪。
客厝溝(有橋),在港西里(上蚶莊西),縣東十七里,源受雨水,東南行三里許,入冷水阬溝。
頭前厝溝,在港西里(萬丹東門橋下),縣東二十里,源受濫莊圳,東南行二里許,入東溪。
三巷溝,在港東里七塊厝莊西,縣東三十二里,源受溪洲洋田水,西行二里許,下注後寮溪。
冷水阬溝(有橋),在港西里(兩魚山麓),縣東二十里,源受萬丹陂,兼納客厝溝,西南行四里許,下注淡水溪。
嶺口溝(亦名公館仔溝),在觀音里(北屬安邑番薯寮轄),縣東北三十四里,源受蘭坡嶺、深水山二泉,東行六里許,入淡水溪。
統領阬溝,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三里,源受統領阬、弔狗嶺二泉,東行六里許,入淡水溪。
知母令阬溝,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一里,源受弔狗嶺、知母令阬泉,東行五里許,入淡水溪。
昇仙阬溝,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里,源受昇仙阬山泉,東行四里許,入淡水溪。
小圍榜溝,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九里,源受小圍榜山泉,東行六里許,入淡水溪。
大阬溝,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七里,源受石壁寮、郎君寮、匏仔湖三水合流,東行八里許,入淡水溪。
大樹腳溝,在觀音、小竹二里交界(北觀音、南小竹),縣東北二十里,源受興化寮、土地公崎山二泉,東行七里許,入後廍溪。
烏瓦窯溝,在小竹里,縣東北十九里,源受南勢阬山泉,東行五里許,入後廍溪。
竹仔寮溝,在小竹里,縣東北十七里;源受小坪頂山泉,東行六里許,入淡水溪。
湖底溝,在小竹里,縣東北十一里,源受井仔湖山泉,東南行六里許,至九曲塘,入曹公新圳。
下考潭北溝,在小竹里,縣東南八里,源受山仔頂雨水,東南行三里許,匯下考潭水尾合流。
下考潭中溝,在小竹里,縣東南九里,源受鳳彈山雨水,東行三里許,入下考潭(潭名)。
下考潭南溝,在小竹里,縣東南十里,源受大坪頂山雨水,東北行三里許,匯下考溝水尾合流。
芎蕉腳溝(有橋),在小竹里,縣東南八里,源受山仔頂圳,南行三里許,下授大崎腳溝。
大崎腳溝,在小竹里,縣東南十里,源受芎蕉腳溝,南行匯下考潭(潭名)水尾合流,下授瑯岡溝,長里許。
瑯岡溝,在小竹里,縣東南十一里,源受大崎腳溝,東南行里許,授新莊仔溝。
新莊仔溝,在小竹里,縣東南十二里,源受瑯岡溝,東南行里許,入中厝溪。
林內溝,在小竹里,縣東南十八里,源受朝天嶺(即鳳山鳳臀也)雨水,東行里許,入金京潭。
陳爺濫溝(上有溪洲仔橋),在小竹里溪洲仔莊西,縣東南二十里,源由金京潭分支,東南行二里許,入中厝溪。
苦苓腳溝(上有二橋),在小竹里,縣東南十九里,源受清水巖池,東南行二里許,入苦苓腳窟。
港仔埔溝,在小竹里港仔埔橋下,縣東南二十里,源受苦苓腳窟,南行里許,由本莊尾入海。
東皋獵溝,在嘉祥里,縣東北四十八里,源受山窩壽陂,西北行十四里,下注岡山溪。
大邱園溝,在嘉祥里,縣東北四十九里,源受大烏山泉,西行三里許,下授牛椆埔溝。
牛椆埔溝,在嘉祥里,縣東北四十五里,源受大邱園溝、田寮陂、牛磨灣山泉,西北行八里許,下注岡山溪。
頂寮仔溝,在長治里,縣西北五十八里,源受竹滬莊雨水,西南行里許,過毛蟹穴仔田,下注三寮港,長里許。
頂覆鼎金溝,在維新里,縣北五十七里,源受頂覆鼎金陂,西北行三里許,下注大湖陂。
三鎮溝,在維新里,縣北五十二里,源受本莊雨水,西行里許,下注啟隆陂。
二濫溝,在維新里,縣北五十里,源受二濫陂,南行過二濫下陂,直注鯽魚潭,長三里許。
三塊厝溝,在維新里,縣西北四十七里,源受新陂仔,西北行二里許,下注頂港仔堰。
彌陀溝(亦名北溝),在仁壽里,縣西北四十里,源受彌陀陂,西北行遞納九堰(漯底、沙仔、下面、草尖下、大鹹、海底、舊圍、舊永安、新永安),匯彌陀港入海,長六里許。
幫陷溝,在觀音里,縣北二十一里,源受閂口埔陂、新陂二流,西行四里許,下注楠梓阬溪。
大陂溝,在觀音里,縣北二十里,源受客仔陂、蹺龜石陂、大陂三流,西行四里許,下注楠梓阬溪。
三公寮溝,在觀音里,縣東北十九里,源受雨水,西行里許,下注總督陂。
林仔邊溝,在觀音里,縣北十九里,源受大濫陂、高平陂、總督陂三流,西北行四里許,下注楠梓阬溪。
獅形溝,在觀音里,縣東北十六里,源受獅形山泉,西行十二里,注下草潭。
四安橋溝,在觀音里,縣北十五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北行里許,授太平橋溝。
太平橋溝,在觀音里,縣北十六里,源受四安橋溝,北行半里許,授豆醬間圳。
新陂內溝,在赤山里,縣東北九里,源受十九灣山泉,西南行五里許,下注曹公新圳。
仙草埔溝,在赤山里,縣東北八里,源受竹崎山泉,西北行七里許,下注曹公新圳。
雙頭漏溝(有橋),在赤山里,縣北五里源由鳥松腳圳分支,西行里許,下注公爺陂。
外濠溝(有橋),在大竹里,縣城外北門下,源由武洛塘上游分支,西行二里許,兼納松仔陂、赤山頂圳,過四瓜瓣,分注四圳(赤山、下鰱港、中圳、竹腳圳)。
寶珠溝,在大竹里,縣西九里,源受寶珠陂,西北行二里許,下注田尾港。
內濠溝,在大竹里,縣城內北門橋下,源由武洛塘下游分支,西南行數武入溝,水皆環繞縣城,內通左倉、右庫二池,外注薦龍、柑宅、七老爺三圳,兼受火藥庫溝,匯東門溪合流,長六里許。
頂橫街溝,在縣署東數武,源受頂橫街雨水,北行過隘門,折而西下,注玉帶溝。
玉帶溝,在縣署南數武,源受左倉池,經攀龍橋下,兼匯頂橫街溝,環署前照牆後,轉入右庫池,長半里許。
枋橋頭溝,在縣署東南寅餞門下(即魚仔市隘門),源受三角通、魚仔市二街雨水,南行數武,下注洗馬池。
火藥庫溝,在中軍衙右,源受雨水,西南行半里許,由火藥庫砲臺角城牆■〈石函〉下,注內濠溝。
十三望溝,在小竹里,縣東四里,源受山仔頂圳漏泉,西北行過五宮■〈石函〉(■〈石函〉上即曹公舊圳水道)陂腹內橋下,授崎港溝,長二里許。
崎港溝,在鳳山里,縣東三里,源受十三望溝,西行匯柳仔陂水尾,合流下注武洛塘,長二里許。
大坪頂溝(中游名山豬堰溝,下游名刺蔥腳溝),在鳳山里,縣東南十里,源受大坪頂山雨水,西行二里許,下注沙濫圳。
中廍溝,在鳳山里,縣東南十一里,源受大坪頂山雨水,西行二里許,下注沙濫圳。
幫阬溝,在鳳山里,縣東南二十一里,源受馬鞍山(即鳳山,俗呼為鳳頸)雨水,南行里許,至海沙埔入海。
中阬門溝,在鳳山里,縣東南二十三里,源受鳳山雨水,西南行里許,至本莊腳入海。
下石橋溝,在鳳山里大林蒲莊北,縣東南二十里,源受石牛椆圳,西行里許,下注紅毛港堰。
右全邑溝渠,凡六十四條。蓋同發源於山而亞於溪者,曰溝。其受雨水雜流,積而成渠者,亦曰溝。以不溉田,故列入川類。
·港澳(川類三)
草仔寮港,在文賢里(北屬安邑,舊志作喜樹仔港),縣西北七十里,源受岡山溪,西行二里許,至安邑白沙崙入海。
考水港,在文賢里,縣西北六十七里,源受■〈石函〉口圳,兼納十五堰(草尖、大陂、內西挖、鴛鴦潭、後潭、塗崙腳、外寮、幫陂仔、內灣、合和、新堰、挖仔、崎漏、媽祖、大港共十五口),西南行六里許,下注三寮港。
三寮港(即頂寮、中寮、下寮內海仔),在長治里,縣西北五十九里,源受考水港,兼納頂寮仔溝、月眉池、大湖陂及頭前、中寮二堰,南行七里許,下注彌陀港。
還轅港,在維新、仁壽里交界(北維新、南仁壽),縣西北四十三里,源受阿公店溪,西行兼納翻花陂,入彌陀港,長五里許。
彌陀港(即竹仔港,民渡),在維新、仁壽二里交界(北維新、南仁壽),縣西北四十八里,源受二寮、還轅二港,兼納一溪(阿公店溪)、一溝(彌陀)、一潭(頂草潭)、兩陂(浪莊陂、祖師廟)、六堰(頂港仔、烏樹林、崁下、翰林、興成、合吉),合流入海。
灣中港,在仁壽、半屏二里交界(北仁壽、南半屏),縣西北二十五里,源受復勁溪,西行五里許,下注萬丹仔港。
萬丹仔港,在仁壽、半屏、興隆三里交界(北仁壽、東半屏、南興隆),縣西北十八里,源受五里林溪、灣中港,兼納十七堰(新頂、草橋、洽心、中心、灣中港,以上五口屬仁壽里。公堰、新堰、加埕港、仔墘、合成、挖仔、面前、頂堰、蠔殼、亨寶成,以上十口屬半屏里。大道公、順德,以上二口屬興隆里),合流入海(民渡)。
船仔頭港(有橋),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一里,源受八卦寮陂泉,西南行,兼納八圳(後港、菜公下、葫蘆尾、北圳、中圳、店仔、尾厝、林邊)、三陂(七番、檨仔林、客仔陂),下授四尾港,長六里許。
田尾港(有橋),在赤山、興隆二里交界(東赤山、西興隆),縣西北十里,源受船仔頭港,西南行,兼納一溝(烏魚)、兩圳(赤山下、田尾二)、兩陂(新陂、小關帝陂),下授龍水港,長二里許。
龍水港(即硫磺港,民渡),在大竹、興隆二里交界(東南大竹、西北興隆),縣西北十三里,源受田尾港,西南行,兼納硫磺陂水尾合流,下授鹽埕港,長四里許(按此港亦納施仁陂水尾,應補入)。
鹽埕港(民渡),亦在大竹、興隆交界,縣西十二里,源受龍水港,南行兼納■〈魚逮〉港圳三十六陂、岩仔堰二流,下注丹鳳澳。
三塊厝港(民渡,有橋),在大竹里,縣西十里,源受■〈魚逮〉魚潭,兼納五堰(後金頂、後金下、林投圍、前金東、前金西),西南行,注丹鳳澳。
前金港(民渡),在大竹里,縣西十里,源受雨水,西南行兼納三堰(前金中、前金南、能雅寮後),下注丹鳳澳。
前鎮港(民渡),在大竹、鳳山二里交界(西北大竹、東南鳳山),縣南十里,源受媽祖港陂,西南行,兼納南畔圳、廟前陂二流,下注丹鳳澳。
竹仔港(民港,有橋),在鳳山里,縣南十一里,源受六番仔頭陂,西南行,匯草衙圳合流,下注丹鳳澳。
鳳山港(即鹹水港,有橋,民渡),在鳳山里,縣南十七里,源受大橋頭陂,合東圳、大草厝陂二流,西行注丹鳳澳。
西港(一名旗后港,一名打鼓港),在大竹里,縣西南十六里,源受丹鳳澳,西行,由港門(旗后、打鼓二山,左右對峙,相距七、八丈,若巨靈擘畫然,故曰。港門當中有雞心礁及港外各暗礁,皆舟行所宜謹慎者也),通外海(浪平可泊輪船)出入(按此港潮之漲退,不過八尺,為他邑所無),內為通商口岸,華洋雜處,商賈雲集,經築砲臺,置戍守,洵臺南之門戶也。
中港(一名中芸港,一名汕尾港),在小竹里,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受中厝溪,南行兼納下廍窟合流入海,兩岸相距里許,深丈餘,商船便於出入。
東港(民渡),在港東里,縣東南三十里,源受東西溪,兼匯後寮、五房洲等流入海,兩岸相距三里許,深丈餘,內地商船往來貿易,為舟艘輻輳之區。
南平港(民渡,舊志作茄藤港),在港東里,縣東南三十三里,源受後寮溪,南行兼納西港、烏樹、大潭、崙仔頂堰入海。
新打港(民渡),在港東里,縣東南四十五里,源受薑園溪,西南行兼納放索等堰合流入海。
丹鳳澳(一名朱雀池,俗呼內海仔),在大竹里西港內,縣南十里,源受六港(鹽埕、三塊厝、前金、前鎮、竹仔、鳳山)、十四堰(紅毛港、港口、汫水、新堰、順興、德成、裕昌、鱟穴、堰寮仔、中寮、大林尾頂、大林尾下、過田仔、山腳),西行,由港門入海,周三十里,渡船九處(鹽埕、三塊厝、前金、能雅寮、前鎮、竹仔港、鳳山港、旗后、哨船頭),帆楫往來,款乃聲不絕於耳,為縣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丹渡晴帆,即此)。近港水深三、四丈,可泊夾板洋船。
白沙尾澳,在小琉球嶼北,縣東南六十里(可泊小艇,其上水師汛在焉)。
花瓶仔澳,在小琉球嶼西北,縣東南六十二里(有花瓶石,肖形而名)。
杉板路澳,在小琉球嶼西,縣東南六十五里(舊時有杉板船泊此,故名)。
大寮澳,在小琉球嶼東,縣東南六十六里(地近尖山,有泉兩穴可資灌溉)。
天臺澳,在小琉球嶼東南,縣東南七十里(下有巉石暗礁,舟誤犯之立碎)。
右全邑港澳,凡二十八條。其中可通大船往來暫泊者,惟東、西、中三港;可容久泊者,僅丹鳳一澳耳。餘則各從其類,附記備釆而已(以上諸川,以下水利)。
·圳道(水利一)
舊寮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一里,源由尖山溪上游引水,西南行十二里,至蒲薑崙下注二重溪,灌田一百六十甲。
獅仔頭圳(一名塗庫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五十里,源由尖山溪下游引水,南行五里許,至番仔寮,下注二重溪,灌田二十八甲。
龍渡圳(粵圳),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一里,源由彌濃溪上游引水,西北行七里許,仍注本溪,灌田五十二甲二分。
彌濃圳(粵圳),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源由彌濃溪下游引水,西北行六里許,仍注本溪,灌田六十一甲三分。
頂陂圳,在港西里磚仔地東北,縣東北四十四里,源引二重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許,匯下陂圳合流,灌田五十甲。
下陂圳(一名大港洋圳),在港西里打鐵店莊南,縣東北三十六里,源引二重溪下游,兼匯頂陂圳水尾,西南行十里許,分注搭樓、臺九兩窟,灌田七十二甲。
新莊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五里,源引臺九窟,西南行六里許,下注淡水溪,灌田二十三甲。
南圳,在港西里鴨母寮莊北,縣東北三十七里,源引巴六溪第一支水,西行五里許,下注淡水溪,灌田十二甲。
耆老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六里,源引巴六溪第二支水,西南行五里許,下注淡水溪,灌田八十五甲。
隆恩圳(一名後莊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五里,源引巴六溪第三支水,西南行五里許,下注淡水溪,灌田五十八甲。
中冷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一里,源引巴六溪第四支水,西行四里許,下注淡水溪,灌田十二甲。
九塊厝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里,原引巴六溪第五支水,西行四里許,下注淡水溪,灌田四十六甲。
漏陂圳,在港西里,縣東三十七里,源引隘寮溪上游,西南行十里許,下注番仔埔溪,灌田六百甲。
杜君英圳,在港西里,縣東三十二里,源引隘寮溪下游,南行七里許,下注番仔埔溪,灌田二百甲。
大道關圳,在港西里,縣東北四十三里,源引隘寮溪上游,西北行八里許,至仕隆莊,下注海豐溪,灌田五百甲。以上三圳,系光緒十二年撫墾局董陳國馨率眾開築。
海豐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二十五里,源引番仔寮溪中游,西南行十二里,下注阿侯溪,灌田一百甲。
崇蘭圳,在港西里,縣東北二十一里,源引番仔寮溪下游,西行十里許,下注淡水溪,灌田八十甲。
新陂圳(粵圳),在港西里,縣東三十二里,源由八壽陂,引西勢溪上游,東行分注十五圳(漏陂、新莊、新東勢、老東勢、早仔角、內埔、中心崙、二崙、和順林、新北勢、老北勢、頭崙、尾崙、西勢、南勢共十五條圳,皆入田洋灌溉),長十五里,灌田一千三百八十四甲。
頂柳仔林圳,在港西里,縣東二十五里,源受米篩泉窟,西南行十五里,分注五圳(龜屯、龍鬚、麻芝丹、大湖、下柳仔林),灌田五十甲。
龜屯圳,受第一支,西行二里許,入本莊洋,灌田二十四甲。
龍鬚圳,受第二支,西南行二里許,入龍鬚洋,灌田十五甲。
麻芝丹圳,受第三支,西南行里許,入牛埔洋,灌田四十甲。
大湖圳,受第四支,南行二里許,入本莊洋,灌田一百甲。
下柳仔林圳,受第五支,東南行四里許,入本莊洋,灌田三十甲。
連連圳,在港西里,縣東二十二里,源受衝天泉窟北支,西南行分注濫仔圳,本支經注社皮圳(長三里許),灌田四十甲。
濫仔圳,在港西里,縣東二十一里,源由連連圳分支,西南行三里許,下注社皮圳,灌田二十四甲。
社皮圳,在港西里,縣東十八里,源受連連、濫仔二圳,南行三里許,入本莊洋,灌田二十甲。
廣安圳,在港西里,縣東二十二里,源受衝天泉窟南支,南行五里許,匯本縣廍圳合流,灌田八十甲。
濫莊圳,在港西里(濫莊西北),縣東二十三里,源受西勢溪上游,西南行分注本縣廍圳、頭前厝溝(長五里許),灌田七十三甲。
本縣廍圳,在港西里,縣東二十里,源由濫莊圳分支,西南行四里許,匯廣安圳合流,下注萬丹陂,灌田五十二甲。
頭前厝圳、客厝圳,俱在港西里(上有三橋),縣東二十一里,源受蜊仔田泉水,南行五里許,合流入東溪,灌田四十二甲。
梓潼圳,在港東里,縣東三十二里,源受陂內陂,西北行三里許,下注東溪,灌田二十甲。
北勢廍圳,在港東里,縣東三十一里,源引頭溝水溪上游,西行五里許,下注東溪,灌田二十四甲。
三、四、五溝水圳(粵圳),俱在港東里,縣東三十六里,源引東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許,各入本莊洋,共灌田一百二十甲。
漏圳、新田圳,俱在港東里,縣東南六十一里,源引率芒溪上游,西行七里許,仍入本溪合流,共灌田三百十一甲。乾隆五十四年,楊光興開築。
嶺口東圳,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里,源引淡水溪上游,南行分注西圳,長十里許,灌田九十八甲。
嶺口西圳,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九里,源由嶺口東圳分支,南行里許,旁注檨仔腳陂,本支再行二里許,匯東圳水尾合流,東行入淡水溪,灌田五十甲。
■〈石函〉口圳,在文賢里,縣西北六十二里,源由溪埔園邊,引岡山溪下游,西行三里許,遞分八小支,旁注十五堰(草尖、大陂、內西挖、鴛鴦潭、後潭、塗崙腳、外寮、幫陂仔、內灣、合和、新堰、挖仔、崎漏、媽祖、大港),本支再行四里許,下注考水港,灌田四百二十甲。
嘉棠腳圳(有橋),在嘉祥里,縣北五十六里,源由陂內、大陂分支,西行二里許,旁分小支,入本莊洋,本支下授中甲圳,灌田六甲。
中甲圳(有橋),在嘉祥里,縣北五十五里,源受嘉棠腳圳,西行里許,分兩小支入中甲洋,本支再西南行,匯石燕潭、啟隆陂、阿嗹下陂三流,入鯽魚潭,長八里許,灌田十二甲。
新廍圳,在嘉祥里,縣北五十四里,源受大岡山泉,西北行匯陂仔尾陂水尾合流,灌田十六甲。
田厝圳,在嘉祥里,縣北四十九里,源引塗庫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許,下注鯽魚潭,灌田三甲。
塗庫圳,在嘉祥里,縣北五十里,源引塗庫溪下游,西行半里許,至本莊洋止,灌田八甲。
百甲圳(有二石橋),在嘉祥里,縣北四十三里,源引濁水溪,西北行六里許,下注鯽魚潭,灌田一百甲。
營仔埔圳(俗名陷後阬圳),在長治里,縣西北五十五里,源引石燕潭水尾,西行半里許,至陷後洋止,灌田二十四甲。
中圳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二里,源受水哮溪,西行兼匯蜈蜞潭水尾合流,再西北行,下注中衝崎溪,長六里許,灌田六十二甲。
仕隆圳,在仁壽里,縣西北二十八里,源引中衝崎溪下游,西南行三里許,至九甲圍洋止,灌田八十甲(方春錦開築,年未詳)。
大戇圳,在半屏里,縣西二十二里,源引後勁溪上游,西南行二里許,下注面前堰,灌田三十六甲。
白望仔圳,在半屏里,縣西北二十三里,源引後勁溪中游,西北行二里許,入白望仔洋,灌田三十六甲。
海坪圳,在半屏里,縣西北二十五里,源引後勁溪下游,西行里許,下注草橋堰,灌田四十甲。
以上八堡(港西、港東、觀音、文賢、嘉祥、長治、仁壽、半屏)閩、粵圳(閩圳四十六條,計灌田三千九百六十一甲。粵圳二十條,約記作四條,計灌田一千六百一十七甲五分;其餘遺漏甚多。因各粵紳全不到局,姑就附近粵莊居民釆訪數條而已),計共五十條,灌田五千五百七十八甲五分。
曹公新圳,在小竹、赤山、觀音三里(上游小竹、中游赤山、下游觀音),縣東北九里,源引九曲塘(一名五鳳陂、一名曹公圳頭,水從淡水溪欄圍而入,分南北支入新舊圳,每年一築),北支水入圳兼納三溝(湖底、仙草埔、新陂內),西北遞分十支,入八圳(岡山仔、內埔仔、蜈蚣、竹圍仔、興化厝、赤山瓣、灣仔內、大將廟瓣)、兩陂(國公厝、嘉棠陂),本支徑注下草潭,長十五里,灌田六十甲。
岡山仔圳,在小竹里,縣東北七里,源由新圳分第一支,西南行三里許,下注前莊圳(舊圳額內),灌田六十甲。
內埔仔圳,東小竹里,縣東北八里,源受新圳第二支,東北行三里許,入內埔仔陂,灌田三十甲。
蜈蚣圳(分上、中、下三條),在赤山里,縣東北六里,源受新圳第五支,西南行二里許,下注崎仔腳陂洋,灌田七十甲。
竹圍仔圳,在赤山里,縣東北七里,源受新圳第六支,西南行里許,下注崎仔腳陂洋,灌田四十甲。
興化厝圳,在赤山里,縣東北八里,源受新圳第七支,西南行里許,匯虎形陂水尾,下注崎仔腳陂洋,灌田二十甲。
赤山瓣圳,在赤山里,縣東北八里,源受新圳第八支,西南行里許,下授烏松腳圳,灌田五甲。
烏松腳圳,在赤山里,縣北七里,源受赤山瓣圳,西南行里許,分注雙頭、漏溝、崎仔腳圳,灌田七十甲。
崎仔腳圳,在赤山里,縣北六里,源受烏松腳圳,西南行三里許,下授寓潮埔圳,灌田四十甲。
寓潮埔圳,在赤山里,縣北三里,源受崎仔腳圳,南行里許,過陂底橋,下注武洛塘,灌田三十甲。
火光圳,在赤山里,縣西北五里,源受公爺陂(按此陂總名公爺陂,其出納處另名草陂,源由鳥松腳圳分支,過雙頭、漏溝,乃入此陂),過龍喉瓣(此瓣即鑿龍喉山三十餘丈,以通水道者),西北行分注山仔腳、拔甲、赤山頂三圳,本支下注林內陂,長三里許,灌田一百二十甲。
山仔腳圳,在赤山里,縣西北五里,源由火光圳上游分支,西北行三里許,下注林內陂,灌田七十甲。
拔甲圳,在赤山里,縣西北五里,源由火光圳中游分支,西行四里許,下注本館陂,溉田九十甲。
赤山頂圳,在赤山里,縣西北四里,源由火光圳下游分支,南行四里許,至外甲尾,下注外濠溝,溉田一百三十甲。以上八條,俱在新圳第八支內。
灣仔內圳,在觀音里,縣北十一里,源受新圳第九支,東北行里許,注灣仔內陂,灌田三十二甲。
大將廟瓣圳,在赤山里,縣北八里,源受新圳第十支,西北行二里許,下授小赤山圳,灌田十甲。
小赤山圳,在觀音里,縣北十里,源受大將廟瓣圳,西南行二里許,下注蓮花陂,灌田三十甲。
覆鼎金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里,源受蓮花陂,西北行折而南,下注覆鼎金陂,灌田九十八甲。
北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一支,西行里許,下注船仔頭港,灌田二十甲。
中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二支,西行里許,下注船仔頭港,灌田十八甲。
店仔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三支,西行里許,下注船仔頭港,灌田十七甲。
尾厝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四支,西南行二里許,下注船仔頭港,灌田二十甲。以上七條,俱在新圳第十支內。
大灣圳,在半屏里,縣西北十二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南行三里許,下授檨仔林圳,灌田五十六甲。
灌仔林圳,在半屏里,縣西北十二里,源受大灣圳,西南行二里許,下注頂陂仔,灌田二十八甲。
灣仔底圳,在半屏里,縣西北十三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南行分注後港圳,本支下注九番陂,長三里許,灌田三十五甲。
後港圳,在半屏里,縣西北十三里,源由灣仔底圳分支,西南行二里許,下注船仔頭港,灌田四十五甲。
月眉圳,在半屏里,縣北十八里,源由下草潭分支,過雙空橋,西北行旁入後勁溪(北行)、五塊厝圳(南行),本支下注烏松瓣,長八里許,灌田五十七甲五分。
五塊厝圳,在半屏里,縣西北十七里,源由月眉圳上游分支,西南行,旁入菜公頂圳,本支下注烏松圳,灌田二十四甲。
菜公頂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二里,源受五塊厝圳旁支,南行五里許,下注菜公陂,灌田三十八甲。
菜公下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三里,源由菜公陂分支,東南行二里許,下注船仔頭港,灌田五十一甲。
葫蘆尾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四里,源由菜公陂分支,東南行三里許,下注船仔頭港,灌田二十甲。
烏松瓣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五里,源受月眉圳,西行旁入烏松圳本支,再行里許,下注洲仔洋瓣,灌田十甲。
烏松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四里,源受烏松瓣旁支,西南行二里許,匯五塊厝圳尾,下注草陂仔圳,灌田三十二甲五分。
洲仔洋瓣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五里,源受烏松瓣圳,西行分旁支入草陂仔、新莊仔、洲仔洋三圳,本支徑注蓮花潭,長二里許,灌田十甲。
草陂仔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西南行里許,匯烏松圳尾,下注新莊仔圳,灌田三十甲。
新莊仔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南行二里許,匯草陂仔圳尾,下注阿彌陀陂,灌田二十五甲。
洲仔洋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西北行二里許,折而南,下注蓮花潭,灌田三十五甲。
林邊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五里,源受蓮花潭第一支,東行三里許,入船仔頭港,灌田八十甲。
田尾二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五里,源受蓮花潭第二支,東南行四里許,入田尾港,灌田五十七甲。
三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五里,源受蓮花潭第三支,西南行四里許,下注內圍陂,灌田一百甲。
那拔仔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五里,源受蓮花潭第四支,西南行三里許,匯十五戈圳,注內圍陂,灌田六十八甲。
十五戈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四里,源受蓮花潭第五支,西南行三里許,匯那拔仔圳合流,灌田二十四甲。
前鋒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四里,源受蓮花潭第六支,西南行三里許,下注內圍陂,灌田四十八甲。
龜頭■〈石函〉圳,在興隆里,縣西北十四里,源受蓮花潭第七支,西南行三里許,下注內圍陂,灌田六十九甲。
豆醬間圳,在觀音里,縣北十七里,源受太平橋溝,北行里許,分注中圳、竹仔門陂,灌田十甲。
中圳,在觀音里,縣北十八里,源受豆醬間圳旁支,西行五里許,下注後勁溪,灌田三十甲。以上二十四條,俱在新圳尾閭下草潭額內。
右曹公新圳凡四十六條,計溉田二千零三十三甲。按此圳相傳為舊圳開成後四年(即道光二十二年壬寅歲),曹公命歲貢生鄭蘭(興隆里人)、附生鄭宣治(赤山里人,即恩貢生鄭朝清之子。先是,宣治率眾開鑿大圳,自九曲塘起,迄下草潭止,積勞成疾。病革時,囑其弟增生宣孝踵而成之)等開築。越兩年(即二十四年,甲辰歲)而告厥成功。命曰「曹公新圳」,誌不忘所自也。
曹公舊圳,在小竹、鳳山二里(上游在小竹,中游、下游俱在鳳山),縣東三里,源引九曲塘(說見新圳條下)南支水入圳,兼納四陂(總舍、考史、小草、大湖)及龜仔潭等流,西南行遞分十五支(左五支、右十支),入一塘(武洛)、十四圳(中莊、山仔頂、二十四甲、青埔、塗庫、三臺瓣、大人宮瓣、大橋頭瓣、外曠地、沙濫、中廍西、二橋、石尖仔、石牛椆),本支徑注紅毛港堰,長二十七里(按此圳,其名有八,上游曰新陂瓣,次過路窟瓣,次草陂瓣,次塗庫瓣,次五瓜瓣,次中廍瓣,次大林蒲圳,下游觀音圳),灌田三百零一甲。
中莊圳,在小竹里,縣東七里,源由坪仔頭,受舊圳第一支(左支),南行二里許,分注前、後莊二圳,本支再行里許,入中莊陂,灌田二十甲。
前莊圳,在小竹里,縣東七里,源由中莊圳分支,東南行,兼納岡山仔圳(新圳額內)水尾合流,下注山仔頂圳,長里許,灌田二十五甲七分。
後莊圳,在小竹里,縣東六里,源由中莊圳分支,西南行里許,下注柳仔陂,灌田二十甲。以上三條,均在舊圳第一支內。
山仔頂圳,在小竹里,縣東六里,源由新陂瓣,受舊圳第二支(右支),東南行二里許(中游有漏泉注十三望溝),授芎蕉腳溝,灌田二十六甲三分。
赤山下圳(亦名灣仔內圳),在赤山里,縣西北三里,源受外濠溝(此溝源出武洛塘,塘之源又出舊圳第三支),過四瓜瓣分支,北行七里許,下注田尾港,灌田一百二十甲。
■〈魚逮〉港圳,在大竹里,縣西九里,源受外濠溝,過四瓜瓣分支,西北行分注一溝(寶珠)、兩陂(小關帝、三十六),本支匯中圳注鹽埕港,灌田二百一十甲。
中圳,在大竹里,縣西南五里,源受外濠溝,過四瓜瓣分支,西行二里許,至武廟後,匯■〈魚逮〉港圳合流,灌田三十一甲。
竹腳圳,在大竹里,縣西南五里,源受外濠溝,過四瓜瓣分支,西南行七里許,分注兩陂(五塊厝頂、大關帝廳),灌田一百甲。以上四條,在外濠溝額內,屬舊圳第三支。
薦龍圳(即功力圳),在大竹里,縣城西南隅(即澄瀾砲臺角),源由內濠溝(即武洛塘下游之水,仍在第三支額內)分支,西行四里許,入五塊厝下陂,灌田五十六甲。
柑宅瓣圳,在大竹里,縣城西南隅(即柑宅園邊),源由內濠溝分支,西南行里許,分注新甲、籬仔內、七番等圳,灌田六甲。
新甲圳(亦名岡山仔圳),在大竹里,縣西南三里,源由柑宅瓣分支,西北行四里許,至鴨母寮莊,匯籬仔內圳合流,灌田三十五甲。
籬仔內圳,在大竹里,縣西南五里,源由柑宅瓣分支,西行四里許,匯新甲、七番二流,分注南、北畔圳,灌田四十甲。
北畔圳,在大竹里,縣西南六里,源由籬仔內圳分支,北行五里許,分注兩堰(能雅寮後、大林尾頂),灌田五十四甲。
南畔圳,在大竹里,縣南六里,源由籬仔內圳分支,南行七里許,下注前鎮港,灌田五十四甲。
七番圳(亦名柑宅圳),在大竹里,縣南里許,源由柑宅瓣分支,西行四里許,匯籬仔內圳合流,灌田三十五甲。
七老爺圳,在大竹里,縣城南門橋右邊,源由內濠溝分支,南行二里許,分注廟後、陂仔尾、大路中、中崙瓣四圳,灌田在下。
廟後圳,在大竹里,縣南三里,源由七老爺圳分支,西行四里許,入籬仔內洋,灌田九十甲。
陂仔尾圳,在大竹里,縣南三里,源由七老爺圳分支,西南行三里許,匯林邊中圳,入大路中圳合流,灌田三十甲。
大路中圳,在大竹里,縣南三里,源由七老爺圳分支,西行四里許,匯陂仔尾圳合流,入五甲莊洋,灌田一百二十甲二分五釐。
中崙瓣圳,在大竹里,縣南二里,源由知高濫(地名),分七老爺圳旁支,東南行里許,分注林邊中(圳名)、林邊圳(灌田在下)。
林邊中圳,在大竹里,縣南三里,源由中崙瓣分支,南行三里許,匯陂仔尾圳合流,灌田二十八甲。
林邊圳,在大竹里,縣南三里,源由中崙瓣分支,南行四里許,下注規仔壽陂,灌田一百十二甲。以上十四條,在內濠溝額內,仍屬舊圳第三支。
二十四甲圳,在鳳山里,縣東二里,源由過路窟瓣(此瓣即由新陂瓣過五空■〈石函〉而至者),受舊圳第四支(右支),西南行,兼納大草陂水尾合流,入園尾洋,長三里許,灌田四十三甲。
青埔圳,在鳳山里,縣東三里,源由草陂瓣,分舊圳第五支(右支),西行二里許,至田中央莊邊,匯大嘉棠圳合流,灌田八十五甲。
塗庫圳,在鳳山里,縣東六里,源由塗庫瓣,分舊圳第六支(左支),東行里許,人外曠地陂,灌田二十甲。
三臺瓣圳,在鳳山里,縣東南七里,源由五瓜瓣,分舊圳第七支(右支),西行二里許,分注大嘉棠、大令、二令等圳(灌田在下)。
大嘉棠圳,在鳳山里,縣東南八里,源由三臺瓣分支,兼匯青埔圳尾,西行四里許,下注規仔壽陂,灌田五十甲。
大令圳,在鳳山里,縣東南九里,源由三臺瓣分支,西南行三里許,至四塊厝仔莊止,灌田四十七甲四分。
二令圳,在鳳山里,縣東南十里,源由三臺瓣分支,南行四里許,入本莊洋,灌田四十甲。以上四條,在舊圳第七支內。
大人宮瓣圳,在鳳山里,縣東南七里,源由五瓜瓣,分舊圳第八支,西行二里許,分注鹿窟、大人宮兩圳,灌田四十甲零七分五釐。
鹿窟圳,在鳳山里,縣東南八里,源由大人宮瓣分支,西行三里許,至二令社前止,灌田六十五甲。
大人宮圳,在鳳山里,縣東南九里,源由大人宮瓣分支,西南行二里許,匯北圳尾下注新堰,灌田八十甲。以上三條,在舊圳第八支內。
大橋頭瓣圳,在鳳山里,縣東南十里,源由五瓜瓣,分舊圳第九支,南行五里計,分注東、西、南、北四圳,灌田三十八甲八分。
北圳,在鳳山里,縣東南十一里,源由大橋頭瓣分支,北行二里許,匯西圳入大人宮圳合流,灌田四十九甲九分。
西圳,在鳳山里,縣東南十二里,源由大橋頭瓣分支,西行二里許,匯北圳合流,灌田三十五甲二分。
南圳,在鳳山里,縣東南十三里,源由大橋頭瓣分支,南行三里許,下注順興堰,灌田六十二甲五分五釐。
東圳,在鳳山里,縣東南十四里,源由大橋頭瓣分支,東行里許,匯規仔壽陂第六支水合流,又南行二里許,下注鳳山港,灌田六十五甲。以上五條,在舊圳第九支內。
外曠地圳,在鳳山里,縣東南七里,源由五瓜瓣,分舊圳第十支(左支),東行二里許,至內曠地洋止,灌田十二甲四分。
沙濫圳,在鳳山里,縣東南十二里,源由中廍瓣,分舊圳第十一支(右支),兼納一陂(外曠地)、兩溝(大坪頂、中廍),北行二里許,下注沙濫陂,灌田三十甲。
中廍西圳,在鳳山里,縣東南十三里,源由中廍瓣,分舊圳第十二支(右支),西北行二里許,下注大橋頭陂,灌出三十甲零二分五釐。
二橋圳,在鳳山里,縣東南十五里,源由廍中瓣,分舊圳第十三支(右支),南行二里許,下注大草厝陂,灌田四十甲。
石尖仔圳,在鳳山里,縣東南二十里,源受舊圳第十四支(左支),東南行五里許,至鳳鼻山麓止,灌田一百甲。
石牛椆圳,在鳳山里,縣東南二十里,源受舊圳第十五支(右支),西南行三里許,下授下石橋溝,灌田一百甲。
右曹公舊圳,凡四十四條,計溉田二千五百四十九甲五分。按此圳系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前邑侯曹公(諱謹字懷樸,河南人)開築。自是而後,踵行者眾。鳳山水利之興,實肇於此。
附錄:曹公圳記
朝廷建官千百,皆以為民也。而地與民近,情與民親,周知其利病,而權足以有為者,莫如縣令。縣令主持一邑,鰓鰓於期會簿書,而不知民之本計;知民之本計,而行以苟且,不能有彊毅之力、真實無妄之心者,皆不足以圖久遠。是故得俗吏百,不如得才吏一;得才吏百,又不如得賢吏一也。予於道光甲午,出守臺陽,蒞官之始,問政於先事諸君,而求其要。僉曰:治臺之法,惟在弭盜而已。詢以民生衣食之原,則曰:臺地沃饒千里,戶有蓋藏,民食不待籌也。予是時甫蒞斯邦,見聞未悉,無以勝言者之口,而心竊不能無疑焉。
丙申秋,臺、鳳、嘉接壤之區被旱百有餘里,閭閻待哺,宵小跳梁;覺向所謂弭盜者,詢為急務,而所謂民食不待籌者,猶未得治臺之本計也。予於議食、議兵之後,循行田野,察其被旱之由。竊謂:饑饉之患,獨在此百餘里內,實由民之自取,而不得委為天災。蓋稻為水榖,自播種以至秋成,皆須深水浸之。周禮稻人之職,所謂以瀦蓄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者,乃農家不易之經也。臺地惟山澤之田,有泉引灌,可期一歲再收。其平原、高阜之田,往往行數十里而不見有溝渠之水耕者。當春夏陰雨之時,倉皇布種,以希其穫;及至數日不雨,而水涸矣。又數日不雨,而苗槁矣。前此被旱之百餘里,皆此類也;又安可委為天災而不思所以補救乎?予為勸興水利,教以鑿陂開塘之法,而愚民狃於積習,不能奮然行之。論治者又或目為迂遠,而不肯實為其事,則予第託諸空言而已,莫由收實效也。
丁酉春,鳳山大令曹君懷樸,奉檄來臺。予於接見之初,首言及此。大令頷之而不輕諾。予疑其事或未諳,抑所聞治臺之法猶夫向者之言歟?固不能強以必行也。數月後,人有言其度地鳩工將為民開水利者。大令於繼見時,言不及之,亦不形諸簡牘,則又未見其必能行也。戊戌冬,大令果以水利功成來告,且圖其地形以進。凡掘圳四萬三百六十丈有奇,計可灌田三萬一千五百畝有奇。於是,廉訪姚公,亟獎其勞,將其上事於大府,而為之請於朝。檄予親往視之。
予於己亥仲春,躬臨其地,士民迎馬首者,千數百人。予令董役之若干人,隨行瀧畔,向其一一詢之,乃知圳之源出淡水溪,由溪外之九曲塘決堤引水於塘之坳,壘石為門,以時蓄洩。當其啟放之時,水由小竹里而觀音里、鳳山里,又由鳳山里而旁溢於赤山里、大竹里。圳旁之田,各以小溝承之。上流無侵,下流無靳,咸聽命於圳長,而恪守其官法。向之所謂旱田者,至是皆成上腴矣;豈非百世之利哉?吾觀從政之士,有以才能自詡者,當其述職長官,往往累數十紙不能盡,觀者咨嗟太息,謂古循良無以過之。及覈其政之所就,則皆飾詞邀譽,自為功利之謀。而所謂澤被生民者,曾不可以終日;此其居心尚可問乎?若大令者,未為而不輕諾,未成而不輕言。可謂務為實事,先行後從者矣。自經始以迄蕆事,不辭勞瘁、不惜厚資,歷二載而如一日,庶幾知民之本計,而有彊毅之力、真實無妄之心者歟?廉訪嘉其續而特彰之,豈非體國愛民、用賢若渴之大君子哉?鳳之士民,從大令之教而合力成之,所謂民情大可見者。今豈異於古耶?予進士民而獎之,皆曰:是惟吾邑侯之仁賢勞苦,始克臻於有成,眾何力之有焉?然則,大令之得於民者,不既深乎?予將歸報廉訪,眾復請予名其圳,以刊諸石。予曰:汝曹以是為邑侯功,即名之以「曹公圳」可乎?眾曰:諾。於是乎書。
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十月日勒。賜進士出身、誥授中憲天夫、欽加道銜、知臺灣府事、前署臺澎等處地方海防兵備通、兼提督學政熊一本撰並書。
二令東圳,在鳳山里,縣東南十里,源受規仔壽陂第一支,東南行四里許,下注汫水堰,灌田一百一十甲。
竹仔腳圳,在鳳山里,縣東南十里,源受規仔壽陂第二支,東南行三里許,匯港仔墘圳合流,灌田八十甲。
港仔墘圳,在鳳山里,縣東南十里,源受規仔壽陂第三支,東南行,匯竹仔腳圳合流,下注汫水堰,長五里許,灌田一百一十甲。
草衙圳,在鳳山里,縣東南十里,源受規仔壽陂第四支,東南行三里許,下注竹仔港,灌田一百二十甲。以上四條,在規仔壽陂額內,計灌田四百二十甲。
右全邑圳道凡一百四十四條,綜計溉田一萬零五百八十一甲。
·陂澤(水利二)
橋頭陂,在港西里,縣東二十三里,周四里許,源引西勢溪,南行五里許,下注東溪,灌田一百二十四甲。
萬丹陂(有橋),在港西里,縣東十八里,源受雨水,西南行,兼納本縣廍圳,下授冷水阬溝,長四里許,溉田八甲。
玲珞陂(粵陂),在港西里,縣東二十七里,周六里許,源引番仔寮溪,西南行,過四十分(去聲。溪名),下注西勢溪,溉田二百甲。
王爺陂(粵陂),在港東里,縣東四十一里,周里許,源受頭溝水溪上游,西北行,六里許,下注萬巒陂,溉田三十六甲。
萬巒陂(粵陂),在港東里,縣東三十五里,周里許,源受王爺陂,西北行三里許,分注犁郎崎、羅廣牽二陂,溉田二百甲。
犁郎崎陂(粵陂),在港東里,縣東三十四里,周里許,源受萬巒陂,西南行三里許,下注東溪,溉田一百八十甲。
羅廣牽陂(粵陂),在港東里,縣東三十四里,周五里許,源受萬巒陂,西南行四里許,下注頓物潭,溉田一百甲。
沙崙陂,在港東里,縣東三十八里,周二里許,源引九甲溪上游,西行十二里,下注東溪,溉田十四甲。
陂內陂,在港東里,縣東三十四里,源引九甲溪上游,西北行三里許,分注梓潼圳、石頭陂,溉田一百甲(後查實僅六十五甲)。
石頭陂,在港東里,縣東三十一里,源由陂內陂分支,西北行三里許,下注七塊厝陂,溉田二百四十甲(後查實僅八十二甲)。
七塊厝陂,在港東里,縣東二十八里,周二里許,源受石頭陂,西南行三里許,下注九甲溪,溉田四十五甲。
石陂仔,在港東里,縣東三十三里,周半里許,源引九甲溪上游,西北行三里許,下注濫林陂,溉田十二甲。
濫林陂,在港東里,縣東三十二里,周二里許,源受石陂仔,西行里許,下注漢沙陂,灌田十四甲。
漢沙陂,在港東里,縣東三十一里,周二里許,源受濫林陂及上下二池(均在北勢廍莊),西行里許,下注南門陂,溉田三十七甲二分。
南門陂,在港東里潮洲莊南門橋下,縣東三十里,周半里許,源受漢沙陂,西行里許,下注加釣陂,溉田六十甲零六分。
加釣陂,在港東里(八老爺莊地),縣東二十九里,周里許,源受南門陂,西行二里許,下注東溪,溉田二十四甲。
什華陂,在港東里,縣東三十七里,源引九甲溪上游,南行十里許,下流後寮溪,溉田二十甲。
三仙莊陂,在港東里,縣東三十八里,源引後寮溪上游,西南行五里許,下注薑圍溪,溉田二十四甲三分。
下廍陂,在港東里(車路墘莊東),縣東三十七里,源引後寮溪上游,西行四里許入陂,周里許,溉田四十甲。
■〈石函〉仔口陂,在港東里,縣東三十七里,源引後寮溪上游,南行二里許,入本莊洋,溉田一甲二分。
巷仔內陂,在港東里,縣東三十七里,中有活泉,西行半里許,入本莊洋,溉田二十甲。
甘棠門陂,在港東里後廍莊西,縣東三十一里,源受東溪,南行五里許,水分兩支:一東南行五里許,至大潭新莊,下注大潭堰;一西南行四里許,至三叉河莊西,分注田內堰後寮溪。溉田四百十六甲。光緒六年副將銜葉清標修築。
大武丁上陂,在港東里,縣東南四十一里,由擺律溪上游築隄為陂,溉田二十二甲。
大武丁下陂,在港東里,縣東南四十里,由擺律溪下游築隄壅水,分注八甲頭陂,溉田七十六甲。
八甲頭陂,在港東里,縣東南四十里,源受大武丁下陂,西南行里許,入本莊洋,溉田十甲。
嘉禮陂,在港東里(番仔寮莊北),縣東南四十三里,周長五里許,中有活泉,西南行里許,入番仔寮洋,溉田四十甲。
四塊厝陂,在港東里,縣東南四十二里,周長里許,中有活泉,兼受番仔寮田水,西行半里許,入本莊洋,溉田六甲。
海埔陂,在港東里,縣東南四十一里,周長二里許,源受石公徑窟,西行里許,入本莊洋,溉田十八甲。
大武烈陂,在港東里,縣東南五十八里,周長二里許,源受力里山泉,西南行十四里,入本莊洋,溉田五十甲。
石頭下陂,在港東里(水底寮莊西南),縣東南五十九里,周長二里許(連檨仔腳陂在內),中有活泉,西南行里許,入下苦溪合流,溉田一百十五甲。
頭陂仔,在港東里(水底寮莊東南),縣東南六十里,周長二里許(連二小陂在內),中有活泉,西南行里許,入下苦溪,溉田六十五甲。以上二陂,均系嘉慶十六年王飛虎開築。
擺律陂,在港東里(水底寮莊東),縣東南六十里,周長四里許,由擺律溪分支,西南行,注下苦溪,溉田一百甲。
檨仔腳陂,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里,周二里許,源受嶺口西圳,東南行半里許,仍匯本圳尾合流,溉田園五甲。
竹仔寮頂陂,在小竹里,縣東北十六里,周里許,中有活泉,溉田園二十五甲。
竹仔寮下陂,在小竹里,縣東北十五里,周二里許,中有活泉,溉田三十五甲。
內埔仔陂,在小竹里,縣東北九里,周三里許,源受內埔仔圳(即曹公新圳第二支),東北行,入內埔仔洋,溉田五甲。
中莊陂,在小竹里(中莊社西),縣東五里,周半里許,源受中莊圳(即曹公舊圳第一支),東南行半里許,入中莊洋,溉田八甲。
柳仔陂,在小竹里(後莊西北),縣東五里,周里許,源受後莊圳,西南行二里許,入崎港溝合流,溉田二十五甲。
新莊仔陂,在小竹里,縣東南十五里,周二里許,中有活泉,東南行數武,入新莊仔洋,溉田二十六甲。
山窩壽陂,在嘉祥里,縣北四十八里,周里許,源受小廍亭山泉,西南行九里許,下注東皋獵溝,溉田二甲六分。
田寮陂,在嘉祥里,縣北五十二里,周二里許,源受大烏雨水,西南行七里許,下注牛椆埔溝,溉田一甲五分。
大陂(俗呼陂內大陂),在嘉祥里,縣北六十里,周三里許,源受清冷池,西行二里許,分注嘉棠腳圳、阿嗹上陂(溉田在下)。
阿嗹上陂,在嘉祥里,縣北六十里,周半里許,源由大陂分支,西北行二里許,入阿嗹下陂,溉田三甲。
阿嗹下陂,在嘉祥里,縣北六十里,周里許,源受阿嗹上陂,西南行四里許,匯中甲圳尾合流,溉田三甲。
窟仔甲上陂,在嘉祥里,縣北六十里,周二里許,中有活泉,南行數武,入窯仔甲下陂,溉田二十四甲。
窯仔甲下陂,在嘉祥里,縣北五十九里,周半里許,源受窯仔甲上陂,南行半里許,匯石燕潭水尾合流,溉田八甲。
陂仔尾陂,在嘉祥里,縣北五十七里,周里許,中有活泉,西行六里許,匯新廍圳水尾,下注洪爺陂,溉田十二甲。
洪爺陂,在嘉祥里,縣北五十里,周二里許,源受陂仔尾陂,西南行里許,匯塗庫溪合流,溉田二甲。
新陂,在嘉祥里,縣北四十八里,周二里許,源受小岡山雨水,西北行二里許入陂,溉田四甲。
大埔陂,在嘉祥里,縣北四十七里,周里許,源受小岡山雨水,西行三里許,入前鋒洋,溉園二甲。
大湖陂,在長治里,縣西北五十九里,源受頂覆鼎金溝,西行四里許,旁注頭前堰本支,入三寮港,溉田三甲。
新園陂,在長治里,今廢。
圍仔內陂,在維新里,縣西北五十五里,周里許,源受雨水,西北行二里許,下注頂覆鼎金陂,溉田六甲。
頂覆鼎金陂,在新里,縣西北五十七里,周二里許,源受圍仔內陂,西北行,入頂覆鼎金溝,溉田八甲五分。
羅漢陂(俗名路陷陂),在維新里,縣西北五十五里,周里許,源受雨水,西南行里許,下注竹腳寮陂,溉田五甲五分。
竹腳寮陂,在維新里,縣西北五十四里,周里許,源受羅漢陂,南行數武,下注鴨母寮陂,溉田二甲。
鴨母寮陂,在維新里,縣西北五十三里,周里許,源受竹腳寮陂,南行數武,下注馬頂陂,溉田十三甲四分。
馬頂陂,在維新里,縣西北五十二里,周里許,源受鴨母寮陂,南行里許,下注二濫陂,溉田十甲。
二濫陂,在維新里,縣西北五十里,周里許,源受馬頂陂,西南行,入二濫溝,溉田二甲五分。
二濫下陂,在維新里二濫溝中,縣西北五十里,周半里許,四圍可作秧田。
下社陂,在維新里,縣西北五十四里,周里許,源受雨水,西行入下社洋,溉田六甲。
啟隆陂(即三鎮陂),在維新里,縣西北五十二里,周長里許,源受三鎮溝,南行里許,匯中甲圳尾合流,溉田十二甲。
新陂仔莊,在維新里,縣西北五十一里,周長二里許,源受雨水,東南行六里許,下注九空橋溪,溉田五十甲。
三爺陂(舊志作三老爺陂),在維新里,縣西北五十里,周二里許,中有活泉,東南行四里許,下注九空橋溪,溉田二十甲。
北領旂上陂,在維新里,縣西北四十六里,周里許,源受雨水,東南行里許,下注九空橋溪,溉田十甲。
北領旂下陂,在維新里,縣西北四十五里,周里許,源受雨水,東行里許,入九空橋溪,溉田八甲。
腳桶陂,在維新里,縣西北四十四里,周里許,源受雨水,東行二里許,入九空橋溪,溉田四甲。
浪壯陂,在維新里,縣西北五十一里,周半里許,源受雨水,西北行過後鄉小溝,入彌陀港,溉田二甲。
祖師廟陂,在維新里(竹仔港莊南),縣西北四十五里,源受雨水,西南行半里許,過芋園小溝,入彌陀港,溉田二甲。
丙廍陂,在維新里,縣西北四十五里,周里許,中有活泉,西行里許,入頂草潭,溉田二十甲。
本洲陂,在維新里,縣西北四十六里,周里許,源受雨水,西北行里許,下注新陂仔,溉田二甲五分。
新陂仔,在維新里,縣西北四十六里,周里許,源受本洲陂,西北行里許,下注三塊厝溝,溉田四甲五分。
翻花陂,在維新里,縣西北四十四里,周二里許,中有活泉,南行里許,入還轅港,溉田十二甲。
烏樹林陂,在維新里,今廢。
菱角港陂,在維新里,今廢。
彌陀陂,在仁壽里;縣西北四十里,周里許,源受漯底山雨水,西北行,入彌陀溝,溉田十甲。
中衝崎陂,在仁壽里,今廢。
眠牛湖陂,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五里,周里許,源受眠牛山雨水,溉田五甲(按舊志謂:此陂溉馬料田千餘畝,大小兩陂相連,雍正四年築,與今所釆不符,或歷年既久,滄桑之變,亦未可知。姑存之以備考)。
五湖陂,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三里,周里許,中有活泉,西北行五里許,下注援剿右陂,溉田六甲。
援剿右陂(舊志作龜潭,三陂相連),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七里,周二里許,源受五湖陂,西北行四里許,下注瓊仔林溪,溉田四十甲。
加拔陂,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六里,周里許,源受援剿中溪,西北行五里許,下注瓊仔林溪,溉田四十二甲。
角宿陂(俗名湖仔內陂),在觀音里,縣東北三十里,周二里許(中隔一隄,分為上下),源受七星山泉,西行十里許,下注中衝崎溪,溉田四十五甲。
面前埔陂,在觀音里(橫山之東),縣東北二十七里,周里許,源受深水溪,西北行四里許,下注中衝崎溪,溉田十二甲。
烏鬼埔陂,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七里,周里許,源受橫山泉,西南行二里許入陂,溉園八甲。
石壁陂,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四里,周里許,源受石壁寮山泉,西行半里許入陂,溉田六甲。
閂口埔陂(舊志作許公陂),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三里,周里許,源受觀音山雨水,西行里許,下注幫陷溝,溉田十甲。
新陂(舊志作鹽埕陂),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二里,周里許,源受觀音山雨水,西行里許,下注幫陷溝,溉田十甲。
客仔陂,在觀音里(即翠屏岩東北),縣東北二十四里,周三里許,中有活泉,西行里許,下注大陂溝,溉田四十三甲。
磽龜石陂,在觀音里(翠屏岩後旁一巨石,作磽龜勢,其水產魚,皆磽,故名),縣東北二十三里,周二里許,中有活泉,西行半里許,下注大陂溝,溉田三十六甲。
大陂,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二里,周三里許,中有活泉,西行里許,下注大陂溝,溉田三十甲。
大濫陂,在觀音里,縣東北二十里,周里許,源受觀音山雨水,西行二里許,下注林仔邊溝,溉田二十二甲。
高平陂,在觀音里,縣東北十九里,周里許,源受觀音山雨水,西行三里許,下注林仔邊溝,溉田十八甲。
總督陂(舊志作仁武莊陂,距莊二里許),在觀音里,縣東北十七里,周六里許,源受三公寮溝,西北行二里許,下注林仔邊溝,溉田一百二十八甲。
竹仔阬陂,在觀音里(烏樹林莊東南),縣東北十七里,周半里許,源受竹仔阬雨水,西行三里許,入下草潭,溉田十二甲。
竹仔門陂,在觀音里,縣北十七里,周里許,源由豆醬門圳分支,西北行里許,下注後勁溪,溉田二甲。
灣仔內陂,在觀音里,縣北十二里,周里許,源受灣仔內圳(即曹公新圳第九支),西行里許,入下草潭,溉田五甲。
八卦寮陂,在半屏里,縣北十二里,周三里許,中有活泉,兼受下草潭漏水,西南行里許,入船仔頭港,溉田園十甲。
九番陂(舊志作後港陂,即頂五塊厝陂),在半屏里,縣西北十二里,周四里許,源受灣仔底圳,西南行里許,下注七番陂,溉田二十五甲。
七番陂(即下五塊厝陂),在半屏里,縣西北十二里,周三里許,源受九番陂,西南行二里許,下注船仔頭港,溉田十五甲。
頂陂仔,在半屏里,縣西北十里,周長二里許,源受檨仔林圳,西行穿岸入檨仔林陂,溉田十五甲。
檨仔林陂,在半屏里,縣西北十里,周二里許,源受頂陂仔,西南行二里許,入船仔頭港,溉田二十四甲。
蓮花陂,在半屏里(大灣山麓),縣西北八里,周二里許,源受小赤山圳,北行入覆鼎金圳合流,溉田十甲
蒲尖園陂,在赤山里,縣東北八里,周里許,源受蒲尖園山泉,西行入陂,溉田五甲。
虎形陂,在赤山里(濫埔莊口),縣東北八里,周里許,源受濫埔山雨水,南行半里許,下注興化厝圳,溉田十五甲。
國公厝陂,在赤山里(仙草埔南),縣東北七里,周三里許,源受曹公新圳第三支,東北行數武入陂,又南行三里許,由地■〈石函〉過下水阬仔,入武洛塘,溉田十四甲。
嘉棠陂,在赤山里(國公厝莊西北),縣東北六里,周里許,源受曹公新圳第四支,東北行數武入陂,溉田四甲。
公爺陂(即赤山大陂,其南曰草陂,兩陂相連,今合為一),在赤山里,縣北五里,四山環繞,周十里許(陂內四圍有單季田二十三甲一分二釐三毫三絲,舊系民間隱匿秧田,同治十二年李邑侯煐詳請上憲撥歸鳳儀書院作義學田),源受雙頭漏溝(此溝源由烏松腳圳分支,屬曹公新圳第八支),南行過龍喉瓣,入火光圳,溉田二百八十甲。縣治諸陂,當以此為最。
林內陂,在赤山里,縣西北八里,周長二里許,源受火光、山仔腳二圳(屬公爺陂額內),西南行里許,下注新陂,溉田十甲。
本館陂,在赤山里,縣西北八里,周里許,源受拔甲圳(亦公爺陂額內),西南行里許,下注舊陂,溉田十甲。
舊陂,在赤山里,縣西北十里,周三里許,源受本館陂,西南行里許,匯新陂水尾合流,溉田二十四甲。
三苞竹陂,在赤山里,縣北五里,周里許,源受雨水,溉田六甲。
弔燈陂,在赤山里,縣北二里許,周里許,源受本山雨水,南行至北門洋,下駐松仔陂,溉田二十甲。
松仔陂,在赤山里(武洛塘山麓),縣北半里許,周里許,源受弔燈陂及本山雨水,南行數武,下注外濠溝,溉田五甲九分。
覆鼎金陂,在興隆里(獅頭山麓,陂環其下),縣西北九里,周五里許,源受覆鼎金圳,西南行,分注四圳(北圳、中圳、店仔、尾厝)、一陂(新陂),溉田六十八甲,多產菱芡(他如九番、七番、頂陂仔、檨仔,林林——內本館、客仔、菜公、內圍等陂亦然)。
新陂,在興隆里,縣西北十里,周三里許,源受兩陂(覆鼎金、林內陂),西行二里許,匯舊陂,入田港,舊可溉田,今廢。
阿彌陀陂,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三里,周二里許,源受新莊仔圳,東南行里許,入客仔陂,溉田十二甲。
客仔陂,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二里,周二里許,源受阿彌陀陂,東南行里許,下注船仔頭港,溉田十二甲。
菜公陂,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二里,周三里許,源受菜公頂圳,東南行,分注菜公下、葫蘆尾兩圳,溉田二十二甲。
內圍陂(亦名頂陂),在興隆里,縣西十四里,周六里許,源受四圳(三圳、那拔仔、前鋒、龜頭),南行穿岸(北岸,即舊志「硫磺陂」條下所謂中隔一堤者,蓋誤以此陂為硫磺上陂也,今特詳考而更正之),入硫磺陂,溉田五十八甲。
硫磺陂(亦名下陂,與內圍陂相連,僅隔一峰,舊志誤以內圍陂合併在內,故有上下之稱),在興隆里,縣西十四里,周長六里許,源受內圍陂穿岸入水,東南行里許,下注龍水港,溉田四十二甲。
施仁陂(俗名鹹草堰仔),在興隆里,縣西十五里,周里許,源受龍巖池、硫磺水(按此水源出打鼓山麓,味似硫磺,故名)二流,東南行三里許入陂,又東南行過施仁橋,下注龍水港,溉田二十六甲。
寶珠陂(一名八房公館頂陂),在大竹里,縣西六里,周三里許,源受寶珠溝,西北行,下注烏魚溝,溉田十二甲。
菜堂陂(一名八房公館下陂),在大竹里(寶珠溝洋),縣西八里,周二里許,源受雨水,溉田六甲。
大關帝廳陂,在大竹里,縣西五里,周里許,源受竹腳圳右支,西南行二里許,下注■〈魚逮〉魚潭,溉田園三甲。
五塊厝頂陂,在大竹里,縣西五里,周半里許,源受竹腳圳左支,南行入五塊厝洋,溉田一甲。
五塊厝下陂,在大竹里,縣西六里,周半里許,源受薦龍圳,西北行四里許,下注■〈魚逮〉魚潭,溉田三甲。
小關帝廳陂,在大竹里,縣西十里,周二里許,源由■〈魚逮〉港圳分支,西北行半里許入陂,又西行半里許,下注田尾港,溉田十五甲。
三十六陂,在大竹里,縣西十里,周四里許,源由■〈魚逮〉港圳分支,西南行里許入陂,又西行百餘步,下注鹽埕港,溉田三十六甲。
廟前陂,在大竹里(籬仔內莊朱王廟口),縣西南七里,周里許,源受雨水,南行四里許,下注前鎮港,溉田四十甲。
規仔壽陂,在大竹、鳳山二里交界(西北大竹、東南鳳山),縣南三里,周五里許,源受東門溪,南行兼納林邊圳、大嘉棠圳二流,分六支入五圳(二令、東竹仔、腳港仔、墘草衙及東圳)、一陂(六番仔頭),本支再行里許,下注媽祖港陂(溉田在下)。
媽祖港陂,在大竹、鳳山二里交界(西北大竹、東南鳳山),縣南七里,周長二里許,源受規仔壽陂水尾,南行二里許,下授前鎮港,溉田十三甲。
六番仔頭陂,在鳳山里,縣南五里,周里許,源受規仔壽陂第五支,南行五里許,下注竹仔港,溉田五甲。
總舍陂(舊志作賞舍陂),在鳳山里(即總舍陂山麓),縣東二里,周三里許,四山環繞,源受雨水,西行,由過路窟瓣下注曹公舊圳,溉田五十六甲。
考史陂,在鳳山里,縣東四里,周里許,源受拔仔林山雨水,西行數武,下注曹公舊圳,溉田十二甲。
小草陂,在鳳山里,縣東五里,周半里許,源受拔仔林山雨水,西北行半里許,下注曹公舊圳,溉田二甲八分。
大湖陂,在鳳山里,縣東五里,周半里許,源受拔仔林山雨水,東北行半里許,折而西下,注曹公舊圳,溉田三甲。
大草陂(舊志作將軍陂,一名新陂),在鳳山里,縣東三里,周三里許,源受尚書林山雨水,西南行數武,下注二十四甲圳,將軍施琅所築,溉田六十四甲。
外曠地陂,在鳳山里,縣東南八里,周里許,源受塗庫圳,東南行二里許,入沙濫圳,溉田六甲。
沙濫陂,在鳳山里,縣東南十里,周二里許,源受沙濫圳,南行數武,入大橋頭陂,溉田五十甲。
大橋頭陂,在鳳山里,縣東南十里,周長四里許(舊時荷花最盛),源受中廍西圳,合沙濫陂,南行三里許,下注鳳山港,今廢。
大草厝陂,在鳳山里,縣東南十七里,周長里許,源受二橋圳,西南行里許,下注鳳山港,溉田十甲。
右全邑陂澤凡一百四十一口,內除六口已廢,實一百三十五口,計溉四千三百七十四甲。內分春秋二季,凡受溪水者,皆灌春季;受雨水者,皆灌秋季也。
·深潭(水利三)
歸來潭,在港西里,縣東北二十五里,周三里許。
公館莊潭,在港西里,縣東北二十五里,周二里許。
公館埔潭,在港西里,縣東北二十四里,周二里許。以上三口,均有活泉,多產魚鰕,大旱不涸。
頓物潭(粵潭),在港西里,縣東三十三里,周七里許,源受羅廣牽陂,西南行二里許,下注東溪,溉田二百五十六甲。
向潭,在港東里,縣東南五十五里,周二里許,中有活泉,多產魚鰕,大旱不涸。
下考潭,在小竹里,縣東南八里,周二里許,源受下考潭中溝,東行匯南北溝水尾,合流入大崎腳溝,溉田八甲。
金京潭(舊志作濫尾潭),在小竹里,縣東南十九里,周二里許,源受林內溝,東南行,分注溝仔墘窟、陳爺濫溝。
石燕潭,在嘉祥里,縣北六十里,周二里許,中有活泉,西南行五里許,分注營仔埔圳本支,再行里許,匯窯仔甲下陂水尾,入中甲圳合流,溉田二十甲。
大潭,在嘉祥里(和尚莊地),縣東北四十七里,周三里許,中有活泉,南行里許,匯竹腳崎合流,溉田二甲。
水蛙潭,在嘉祥里(尖山東北),縣東北四十六里,周七里許,源受雨水,四圍可作秧田,冬則涸。
鯽魚潭(俗呼潭底),在嘉祥里(九空橋邊),縣北四十六里,周八里許(潭底四圍有單季禾田三十餘甲,席草田亦三十除甲。自清丈後,錢糧大租均帶甚重,殘不知此洋地勢極卑,若遇秋霖,則洪流氾濫,九空橋上水深丈餘,行人病涉,全洋悉被淹壞矣。此亦附近居民所深患也),源受塗庫溪,兼納一溝(二濫)、兩窟(老公窟、三塊厝)、三圳(中甲、田厝、百甲),西行入九空橋溪,冬則涸,溉田十甲。
頂草潭,在維新里(竹仔港莊南),縣西北四十五里,周二里許,源受內廍陂,西行半里許,入彌陀港,溉田十六甲。
石螺潭,在仁壽里,縣西北三十六里,周五里許,源受雨水,溉田二十甲,冬則涸。
田螺潭,在仁壽里(螺底莊東),縣西北三十五里,周二里許,中有活泉,溉田四甲。
蜈蜞潭,在觀音里(蜈蜞嶺麓),縣東北二十四里,周二里許,中有活泉,西南行三里許,匯中圳合流,溉田十二甲。
頂考潭,在觀音里,縣北十里,周里許,源受本山雨水,西北行三里許,入下草潭,溉田十甲。
下草潭,在觀音里,縣北十二里,周九里許,源受曹公新圳,兼納一溝(獅形)、一潭(頂考)、兩陂(竹仔阬、灣仔內),分注三圳(大灣圳、灣仔底、月眉)、一溝(即四安橋溝,又有漏泉入八卦寮陂),溉田一百零二甲。
後勁潭,在半屏里,縣西北十七里,周二里許,可作秧田,夏秋蓄水,冬則涸。
蓮水潭(舊志作蓮池潭,俗呼為蓮陂潭),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五里,周十里許,中有活泉,為聖廟泮池;每逢荷花盛開,香聞數里。昔人目為八景之一(八景內有泮水荷香,即此)。康熙四十四年,知縣宋永清濬。道光二十二年,知縣曹謹命邑紳(即鄭蘭等)踵開新圳,以達斯潭(按潭之來水有二,曰洲仔洋瓣、曰洲仔洋圳是也。去水有七,一曰林邊圳、二曰田尾二圳、三曰三圳、四曰那拔仔圳、五曰十五戈圳、六曰前鉾圳、七曰龜頭■〈石函〉圳,皆從本潭分出以溉田者也),溉田三百六十甲(或云每日晨起,則潭水空明,群山倒影,連學宮樓閣俱入畫圖,亦奇景也)。
泗洲潭,在興隆里(即舊治西門外泗洲寺前),縣西北十五里,周二里許,夏秋蓄水養魚,冬則涸。
■〈魚逮〉魚潭,在大竹里,縣西九里,周長里許,源受兩陂(大關帝廳、五塊厝下),西行里許,下注三塊厝港,溉田三甲。
龜仔潭,在鳳山里,縣東五里,周二里許,中有活泉,兼受本山雨水,西北行二里許,下注曹公新圳,溉田十二甲。
右全邑深潭凡二十二口,計溉田八百三十五甲。
·池塘(水利四)
旗尾池,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周里許,有泉可養■〈魚逮〉魚。
荷花池,在港東里(巷仔內莊東),縣東南三十八里,周里許,中有活泉,多產蓮花。
上魚池,在港東里(北勢廍頂),縣東三十一里,周里許,中有活泉,西南行半里許,下注漢沙陂。
下魚池,在港東里(北勢廍下),縣東三十一里,周里許,中有活泉,西南行半里許,下注漢沙陂。
向天池,在小竹里(鳳山頂獅子喉北,按鳳山西屬鳳山里、東屬小竹里,其條下闕此一景,應補入),縣東南二十里,周里許,春秋蓄水,能產魚蝦,冬則涸。
清水岩池,在小竹里(鳳山朝天嶺後),縣東南二十里,周十丈許,源出石樽,澄澈無塵,遊魚可數,汲以煮茗,清洌異常。東南行入苦苓腳溝,溉田十五甲餘(見「鳳山」條下)。
九曲塘(亦名五鳳陂,俗呼曹公圳頭),在小竹里(淡水溪邊),縣東十里,周五里許,源引淡水溪,西行分南北支,入新舊圳,每年一築。
清冷池,在嘉祥里(大岡山麓),縣北六十里,周里許,源受岡山泉,西行半里許,下注大陂。
蓮花池(俗名手綱穴池),在長治里(營後莊北),縣西北六十里,周里許,中有活泉,多產蓮花,溉田園一甲。
月眉池(俗名下甲陂仔),在長治里(竹滬莊西南),縣西北五十三里,周里許,源受雨水,西北行數武,下注三寮港,溉田二甲(按舊志云:明寗靖王術桂所鑿,植蓮其中,景緻幽淡,頗堪玩適)。
魚池,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五里,周里許,源受龜頭■〈石函〉圳漏泉,春則播田,夏秋蓄水養魚。
龍巖池(即龍眼井),在興隆里(打鼓山麓,按此山北屬興隆里),縣西十六里,周十丈許,源出石罅,東南行里許,入山腳洋,溉田二十八甲。
武洛塘(舊志作竹橋陂,俗呼為紫頭陂),在大竹里,縣東北里許,周五里許,源由新陂瓣,受曹公舊圳第三支,兼納一溝(崎港)、一圳(寓潮埔圳)、一陂(國公厝陂),西行分注一溪(東門)、兩溝(內濠、外濠),溉田四十甲。
德乃嘉池,在大竹里(報安祠前),縣東北里許,周里許,源受雨水,西南行數武,下注東門溪。
左倉池(一名放生池,俗呼龍王廟窟),在縣署東偏,周半里許,源受內濠溝,南行過攀龍橋,下注玉帶溝。
右庫池(俗呼草窟),在縣署西轅門外,周半里許,源受玉帶溝,西北行下注內濠溝。
洗馬池(一名綠油池,俗呼大老衙窟),在縣城內參將衙前,周半里許,源受枋橋頭溝,南行數武入池,水作深碧色,為他池所無。
鳳山池,在鳳山里,當鳳山之麓,縣東南十六里,周半里許,源受洞內(即鳳山洞)泉,西行數武入池,溉田二十八甲。
右全邑池塘凡十八口,計溉田一百十四甲。
·水窟(水利五)
港西里水窟八口,俱在縣之東北方,計溉田十一甲:臺九窟(距縣四十一里,周半里許,受下陂圳,注新莊圳)、搭樓窟(距縣三十七里,周半里許,受下陂圳,注淡水溪)、米篩泉窟三口(距縣三十六里,形似品字,周里許,西南行,入頂柳仔林圳)、歸來窟(距縣二十三里)、阿侯窟、衝天泉窟(各距縣二十里,周里許,按衝天泉即連連、廣安二圳發源之所)。
港東里水窟四口,俱在縣之東南方,溉田三十三甲:石公徑窟(周里許,距縣四十五里,下注海埔陂)、公館窟、三埒窟、幫窟(各距縣三十里)。
小竹里水窟二十六口,俱在縣東南方,溉田五十甲:前莊、中莊、後莊窟六口(各距縣六里許)、下考潭窟十口(各距縣八里許)、濫仔口窟三口(距縣八里)、坪仔頭窟二口、大峙腳窟二口(各距縣九里許)、苦苓腳窟,周里許,源受苦苓腳溝,流入港仔埔溝(距縣十八里)。溝仔墘窟,周里許,源受金京潭,流入下廍窟(距縣十九里)。下廍窟,周半里許,源受溝仔墘窟,流入中厝溪(距縣二十里)。
嘉祥里水窟二口,俱在縣之北方,溉田三十四甲:老公窟,周半里許,中有活泉,流入鯽魚潭(距縣五十二里)。三塊厝窟,周半里許,中有活泉,流入鯽魚潭(距縣五十一里)。
維新里水窟二口,俱在縣之西北方,溉田七甲:廍口窟,周半里許,源受雨水,流入頭前洋(距縣五十里)。灣仔內窟,周半里許,源受雨水,流入九空橋溪(距縣四十三里)。
仁壽里水窟一口,在縣之西北方,溉園五甲:後協窟,周里許,距縣四十里,夏秋蓄水,溉園亦可養魚。
赤山里水窟一口,在縣之東北方,溉田七分:下厝窟,在仙草埔莊內,周半里許,距縣七里。
大竹里水窟二百六十口,溉田園四百三十四甲:道爺廍窟五口(縣西南二里許,溉田十甲)、荷底園窟五口(縣西南三里許,溉田八甲)、新甲窟三十四口(縣西南四里許,溉田六十一甲九分)、岡山仔窟十一口(縣西南五里,溉田十七甲)、鴨母寮窟十一口(縣西南六里許,溉田二十三甲)、五塊厝窟二十口(縣西五里,溉田四十六甲)、林竹竽窟四十一口(縣西七里,溉田四十九甲)、戲獅甲窟二十五口(縣西南八里許,溉田五十七甲)、過田仔窟三口(縣西南九里,溉園十甲零六分)、大林尾窟四十四口(縣西南九里許,溉田五十五甲)、前鎮窟十二口(縣南十里,溉田四十二甲四分),■〈魚逮〉港埔窟十二口(縣西九里,溉田園二十甲)、過港洋窟四口(溉田四甲三分)、廍尾洋窟六口(溉田四甲六分)、面前洋窟八口(溉田七甲六分)、內外洲洋窟二口(溉田五甲六分),前金洋窟十七口(溉田一十二甲)。以上五處,俱在縣西十里。
鳳山里水窟一口,在縣之東南方,溉田園二甲三分:過路窟,周里許,源受雨水,西行半里許,下注東門溪(距縣里許)。
右全邑水窟凡三百零五口,溉田園五百七十七甲。統計全邑水利(圳道、陂澤、深潭、池塘、水窟)灌溉田園一萬六千四百八十一甲。
·魚堰(水利六)
壅水為埭曰堰,俗作塭。查各種字書,均無塭字,當從堰為是。堰於扇切,入阮、願、霰三韻,蓋傍海圍築以畜魚者也。按內地無魚堰,惟臺始有之。臺有魚鹽之利,甲於天下,而堰居其半。魚堰雖不溉田,亦近水利,故列為水利之六云。
文賢里魚堰俱在縣之西北方,距城六十五里:草尖堰(周六里許,源受■〈石函〉口圳第一支)、大陂內堰(周五里許,受第二支)、西挖堰、鴛鴦潭前堰、鴛鴦潭後堰(各周二里許,俱受第三支)、塗崙腳堰、外寮堰(各周二里許,俱受第四支)、幫陂仔堰(周二里許,受第五支)、內灣堰(周三里許,受第六支)、合和堰、新堰、挖仔堰(各周二里)、崎漏課堰(周六里許,以上俱受第七支)、媽祖堰(周四里許)、大港堰(周里許,以上俱受第八支)。以上共十五口,俱入考水港。
長治里魚堰俱在縣之西北方,距城五十五里:頭前堰(受大湖陂),周四里;中寮堰,周二里;俱由三寮港出入。
維新里魚堰俱在縣之西北方,距城五十里:頂港仔堰(即竹仔港堰,周十里,源受三塊厝溝)、烏樹林堰、崁下堰(俱周四里)、翰林堰、興成堰(俱周三里)、合吉堰(周二里許,以上俱受雨水),共六口,俱入彌陀港。
仁壽里魚堰俱在縣之西北方。五分堰(周三里,源受阿公店溪第一支)、港仔墘堰(周二里許,受第二支)、大汫堰(受第三支)、大鹹堰(受大汫,俱周五里許)、白眉堰(受大鹹,周三里)、月眉堰(受第四支,周二里許)、海底堰(受月眉,周七里)、新圍下堰(受第五支,周五里許)、舊圍堰(受新圍下,周六里許)、新圍中堰(受第六支,周四里許)、舊永安堰(受新圍中,周六里許)、新圍頂堰(受第七支,周五里許)、新永安堰(受新圍頂,周六里許,以上十三口,各距縣四十五里)、下甲頭堰(受雨水,周七里)、頂甲頭堰(受下甲頭,周四里許,以上二口,各距縣四十三里)、下淵堰(受雨水,周四里)、頂淵堰(受下淵,周二里)、糞箕堰(受雨水,周三里,以上三口,各距縣四十二里)、下面堰(受雨水,周四里)、知曹堰(受下面,周二里)、薑寮堰(受田水,周四里)、漯底堰(受知曹、薑寮,周八里)、沙仔堰(受漯底,周六里)、草尖頂堰(受雨水,周五里)、草尖中堰(受草尖頂,周五里許)、草尖下堰(受草尖中,周七里許,以上八口,各距縣四十里)、大潭官堰(受五里林溪,周五里許)、新頂堰(受雨水,周二里)、草橋堰(受海坪圳,周十二里)、洽心堰(周二里許)、中心堰、灣中港堰(俱受雨水,周三里許,以上六口,各距縣二十五里)。全里共堰三十二口。其入彌陀溝者九(漯底、沙仔、下面、草尖下、大鹹、海底、舊圍、永安、新永安),入萬丹仔港者五(新頂、草橋、洽心、中心灣、中港),餘則彼此流通而已。
半屏里魚堰俱在縣之西北方(內惟面前堰受大戇圳,餘各受雨水而已)。公堰(周三里許,距縣二十五里)、新堰(周四里許,距縣二十四里)、加埕堰、港仔墘堰、合成堰(俱周二里)、挖仔堰、面前堰(俱周六里)、頂堰(周三里許)、蠔殼堰(周四里許)、亨寶成堰(周二里許,以上八口各距縣二十里)。全里堰共十口,俱入萬丹仔港。
興隆里魚堰俱在縣之西北方,距城二十里。大道公堰(周二里許)、順德堰(周四里許),源受雨水,入萬丹仔港。
大竹里魚堰俱在縣之西南方,距城十里許。巖仔堰(周半里許,注鹽埕港)、後金頂堰、後金下堰(俱周二里)、林投圍堰(周三里許)、前金東堰、前金西堰(各周里許,以上五口均受雨水,注三塊厝港)、前金中堰、前金南堰(俱受雨水)、能雅寮後堰(受北畔圳,以上三口各周里許,注前金港)、鱟穴堰(周里許)、堰寮仔堰(周半里許)、中寮堰(受媽祖港陂,周三里)、大林尾頂堰(受北畔圳,周二里許)、大林尾下堰、過田仔堰(俱周半里)、山腳堰(受打鼓山泉,周里許;以上七口,注丹鳳澳),全里共堰十六口。
鳳山里魚堰俱在縣之西港內。紅毛港堰(受曹公舊圳下石橋溝,周八里許,距縣十八里)、港口堰(受雨水,周三里,距縣十五里)、汫水堰(受二全東圳、港仔墘圳,周三里)、新堰(受大人宮圳,周三里;以上二口,各距縣十二里。以上四口,俱在縣之東南方)。順興堰(受南圳,周里許)、德成堰(受雨水,周里許)、裕昌堰(受雨水,周二里,以上三口,俱在縣南十里許)。全里共堰七口,均注丹鳳澳。
港東里魚堰俱在縣之東南方。田內堰(受甘棠門陂,周七里,距縣三十五里)、大潭堰(受甘棠門陂田內堰,周十二里,距縣三十四里)、烏樹官堰(受崎仔頭泉,周十四里,距縣三十三里)、西港堰(受後寮溪,周十里許,距縣三十二里)、崙仔頂堰(受後寮溪,周六里,距縣三十二里;以上四口,均注南平港)、放索堰(受雨水,周十里許,距縣四十里,注新打港),全里共堰六口。
右全邑魚堰凡九十六口。
·官渡(津渡一)
義渡論
(此壬辰八月八日拙稿也。時,李邑侯倡建義渡,是課因以此命題。其自注云:鳳山下淡水各溪,每逢夏秋,水深難渡,往來行人,甚苦之。諸生生長於斯,應如何辦理方善,幸祥論之,以便釆擇焉。嘉此論固不足以當大雅之一粲,然其中頗有與津渡相發明者,故自忘其陋,而附錄於此云)。
鳳山下淡水各溪,發源於傀儡山瀑,萬頃汪洋,傾潟而下,分為數十重,雖地勢使然,亦粵民築壩截圍所致也。聞前輩不許截圍,欲使山泉順流而放諸海,不為害於閩莊。惜粵民不肯,幾成械鬥。因弗果行。遂至溪流浩大,氾濫無常。夏秋霖雨滂沱,積潦驟漲,野水縱橫,處處病涉。溪邊舟子,編竹筏以待行人,載至中流,始需渡價,多方勒索(有勒至數金者)。貪得無厭。甚而擠人於水(有擠下孤客,任急流滾出外海而坐視不救者),橫取衣物,大則殞命,小則傷財。狼子野心,實堪切齒。義渡之設,安可少哉?渡之最要者,曰嶺口、曰冷水、曰磚仔窯、曰崙仔頂、曰東港,此皆港東西與邑治往來之要衝,而不容不設者也。他若巴六渡、北勢尾、後廍仔、外水哮、五房洲、鹹埔仔、中厝渡、頂林仔邊、南平渡、新打港、頂下、苦溪,此可設可不設者也。苦溪最險,新打港次之,南平渡又次之。欲設苦溪,須相度地形,移入內港方善。其餘如旗尾渡、三張廍、二重溪、番仔寮、西勢溪、雙溪口、力力渡、客厝渡、排仔路、頭港、東海坪、九甲、後寮、薑園、番薯寮、大樹腳、道爺莊、鳥鼠洲,此則無害於民而可以不必設者也。今欲取各溪盡設義渡,勢有不能,且恐貲費不敷,無能為役。計惟擇其要者而先辦之,則不外籌款與用人而已。然人可以用附近之人,而款則不可專籌附近之款。何者?以利通邑往來之便而獨派彼附近殷實之家,無論揆諸理有所不均,即令勉強順從,亦恐難以持久。倘其中有一二因人成事、觀望不前者,則彼此轉相效尤,互相掣肘,而舟子將援以藉口,依然故態復萌,因噎廢食,勢所必至。鄙意竊以為:鳳山原有極鉅公款,久為海口諸洋行所竊據,十餘年來,曾莫有過而問者,則俗所謂「糖抽」是也。蓋本邑一年所出籠糖,多則四、五十萬,至少亦不下三十萬;即就三十萬而計之,每糖一籠,抽釐一辨五尖(即民間所謂一尖五辨也,納大錢十五文,洋行向農民買糖,皆就糖價扣起,藉以私肥,故俗謂之「糖抽」。蓋閭閻之隱語也),全年可抽四千五百元(洋行抽此款,輒以修理車路為詞,其實全年修理之費,不過數百金而已)。此款若提得來,然後酌置各義渡之田,俾舟子足資事畜,更舉二、三歷鍊公正之人,認真督察,有不率教者,則革而去之,庶法立而弊不生。夫天下非常之事,惟非常人乃能為。「糖抽」之款,公款也;義渡之事,公事也;以無礙之公款,為有益之公事,行見口碑載道,不獨士林矣。草野愚生,寡聞孤陋,謹陳鄙見,用獻芻蕘。
嶺口渡,在淡水溪邊(縣東北三十四里),阿里港往郡經此(渡錢十文)。
冷水渡,在淡水溪邊(縣東北三十二里),縣往阿里港經此(渡錢十文)。以上港西里,系順和等棧經理。
磚仔窯渡(小竹),在淡水溪邊,縣東十四里,縣治往阿侯、阿里港經此,渡錢六文。協順、瑞記等棧經理。
崙仔頂渡(港西),在淡水溪邊,縣東十二里,縣治往萬丹經此,渡錢六文。董事石蘊山等經理。
東港渡(港西),在淡水溪尾閭,縣東三十里,縣治往東港經此,渡船一只,渡錢四十文。順源等棧經理(此港渡夫最壞,聞當時業有成議,後被奸民阻撓,因弗果行,殊為可惜)。
巴六渡(港西),在巴六溪(即九塊厝莊邊),縣東北三十里,縣治往阿里港經此,渡錢十文。
北勢尾渡(港東),在東溪上游,縣東三十二里,縣治往粵莊經此,渡錢十文。
後廍仔渡(港東),在東溪中游,縣東二十六里,縣治往潮州莊經此,渡錢六文。
外水哮渡(港西),在西勢溪下游,縣東二十三里,縣治往潮州莊經此,渡錢十文。以上三渡,共置義渡田二甲一分五釐,歲收租榖七十八石,系廩生蔡聯登經理。
五房洲渡(港西),在五房洲溪上游,鎮東南二十五里,縣治往東經此,渡錢四文。
鹹埔仔渡(港西),在五房洲溪下游,縣東南二十七里,頂林仔邊往東港經此,渡錢四文。
中厝渡(小竹),在中厝溪上游,縣東南十八里,縣治往東港經此,渡錢四文。以上三渡均系順源等棧經理。
頂林仔邊渡(小竹),在中厝溪下游,縣東南二十里,頂林仔邊往東港經此,渡錢四文。生員黃贊元經理。
右官渡十三處,均系光緒十八、十九兩年間李邑侯先後命各神商經理,或捐貲置田,或抽糖米各雜費(此系另抽,非海口「糖抽」之款也),逐月按給渡夫,週而復始。
·義渡(津渡二)
二層行渡(文賢),在岡山溪下游,縣西北六十七里,縣治往郡經此,渡錢無(按此渡工費聞系鳳岡書院公款,為院中諸紳創建,年月未詳。民間義渡,只此一條)。北屬安平縣界。
·民渡(津渡三)
旂尾渡(港西),在旂尾溪,縣東北六十里(旗尾往番薯寮經此),渡錢十文。
三張廍渡(港西),在三張廍溪,縣東北四十三里,縣治往彌濃經此,渡錢二十文。
二重渡(渡西),在二重溪,縣東北四十一里(縣往彌濃經此),渡錢二十文。
番仔寮渡(港西),在番仔寮溪,縣東北二十八里,阿侯往阿里港經此,渡金十五文。
西勢渡(港西),在西勢溪上游(六港莊腳),縣東二十五里,萬丹往粵莊經此,渡錢十五文。
雙溪口渡(港西),在西勢溪下游,縣東二十二里,萬丹往溝仔墘經此,渡錢十五文。
力力港(港東),在東溪中游,縣東二十五里,萬丹往崁頂經此,渡錢三十文。
客厝港(港西),在東溪(力力渡下),縣東二十里(萬丹往東港),渡錢二十文。
排仔路頭渡(港東),在東溪(客厝渡下),縣東二十八里,縣往崁頂經此,渡錢二十文。
港東渡(港東),在東溪下游,縣東南二十八里,頂林仔邊往崁頂經此,渡錢十五文。
海坪渡(港東),在東溪尾,縣東南三十里,渡船一只,新園往東港經此,渡錢十五文。
九甲渡(港東),在九甲溪,縣東南三十一里,潮州莊往東港經此,渡錢十五文。
後寮渡(港東),在後寮溪,縣東南三十二里,下林仔邊往東港經此,渡錢十五文。
薑園渡(港東),在薑園溪,縣東南四十二里,下林仔邊往水底寮經此,渡錢十五文。
南平渡(港東),在南平港,縣東南三十三里,縣治往水底寮經此,渡船一只,渡錢五文。
新打港渡(港東),在新打港,縣東南四十五里,縣治往水底寮經此,渡船一只,渡錢十文。
頂苦溪渡(渡東),在頂苦溪,縣東南五十一里,縣治往枋寮經此,渡錢五文。
下苦溪渡(港東),在下苦溪,縣東南五十九里,縣治往枋寮經此,渡錢五文。
番薯寮渡(港西),在淡水溪上游,縣東北六十里,旗尾往郡經此,渡錢十文。
大樹腳渡(小竹),在淡水溪(磚仔窯渡之北),縣東北二十里,大樹腳往阿侯經此,渡錢五文。
道爺莊渡(港西),在淡水溪(崙仔頂渡之南),縣東十六里,縣治往潮州莊經此,渡錢六文。
鳥鼻洲渡(港西),在淡水溪(道爺莊渡之南),縣東十五里,縣治往新園經此,渡錢六文(按:此渡下游五里曰港岡渡,距縣二十二里,新園往頂林仔邊經此,渡錢十文)。
葉厝甲渡(文賢),在岡山溪尾,縣西北六十七里,文賢往郡小路經此,渡錢二文(北屬安平縣界)。
竹仔湖渡(長治),在岡山溪(二層行渡之東),縣北六十二里,大湖往中洲經此,渡錢二文(北屬安平縣界)。
還轅渡,在還轅港,縣西北四十三里,為維新、仁壽往來小路,兩岸相距五丈,公設竹筏,以繩牽引,渡錢無。
彌陀港渡(屬維新、仁壽二里,北名竹仔港),縣西北四十四里,為彌陀港、竹仔港二莊往來小路,渡錢二文。
新港渡(仁壽),在彌陀港口,縣西北四十八里,蠘仔寮往烏林投小路經此,渡錢六文。
萬丹仔港渡(仁壽、半屏、興隆三里交界),在萬丹仔港,縣西北二十里,桃仔園往蠔仔寮經此,渡錢四文。
漯仔底渡(興隆),在龍水港,縣西北十三里,三塊厝往舊城經此,渡錢三文。
丹鳳渡,在丹鳳澳(屬大竹里),縣南十里,縣治往旗后哨船頭經此,渡船九處(鹽埕十五,三塊厝二十,前金、免釵、能雅寮二十,前鎮三十,竹仔港十八,鳳山港百文,旗后、哨船頭各二十),彼此均可往來,為縣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丹渡晴帆,即此)。餘詳「丹鳳澳」條下)。
右民渡三十八處,約記作三十條。
統計全邑津渡(官渡、義渡、民渡)凡五十二處,約記四十四條,以鹽埕等九處均在丹鳳內也。
·橋梁
過港仔橋(港西),在縣東北四十里,長丈四,寬六尺,阿里港往彌濃經此,光緒十七年居民造。
允龜橋(港西),在阿里港西門外,縣東北四十里,長丈許,寬四尺,阿里港往郡經此,同治十二年蘇昌修。
崎仔頭橋(港西),在縣東北三十九里,長八尺,寬三尺,縣治往阿里港經此,光緒十一年職員藍登輝造。
七星橋(港西),在縣東北三十八里,長四丈二,寬五尺,縣治往阿里港經此,光緒元年職員藍登輝造。
石板橋(港西社口莊之東南),在縣東北三十六里,長丈四,寬五尺,阿侯往何里港經此。
王厝廍橋(港西),在縣東北三十三里,寬長同上,阿侯往阿里港經此。以上二橋均系光緒十一年藍登輝造。
番仔埔橋(港西),在縣東二十二里,長二丈六尺,寬四尺,橫跨阿侯溪,萬丹往阿侯經此,光緒十六年曾吉星造。
允龜橋(港西),在阿侯街南門外,縣東二十里,長丈六,寬六尺,萬丹往阿侯經此,光緒十八年曾吉星修。
四分埔橋(港西),在阿侯溪上,縣東二十一里,長二丈五,寬四尺許,阿侯往歸來經此,光緒十四年曾吉星造。
溝仔墘橋(港西),在本莊溝上,縣東二十五里,長三丈五,寬四尺許,萬丹往潮州莊經此,光緒十八年莊民修。
濫莊橋(港西蜊仔田水尾、萬丹往西勢經此),縣東二十三里,長八尺,寬三尺。
客厝橋(港西本圳上,萬丹往六巷經此),縣東二十一里,長八尺,寬尺許。
頭前厝橋(港西本圳上,萬丹往六巷經此),縣東二十一里,長八尺,寬三尺。
萬丹東門橋(港西里萬丹往粵莊經此),縣東二十里,長丈六,寬二尺。
萬丹陂橋(港西本陂上,縣治往萬丹經此),縣東十九里,長三丈,寬四尺。
田厝橋(港西),在冷水阬溝上,縣東十八里,長丈八,寬三尺,崙仔頂往萬丹經此以上二橋系一光緒五年、一二十年,副將銜葉清標修。
客厝橋(港西),在客厝溝上,縣東十七里,長丈四,寬八尺,縣治往萬丹經此,光緒二十年郭知高造。
仙公廟橋(港西),在縣東二十里,長四丈餘,寬五尺許,縣治往潮州莊經此,光緒十四年莊民高標造。
南門陂橋(港東里潮州莊),在縣東三十里,長二丈,寬四尺,潮州莊往枋寮經此,光緒五年蔡源興造。
加釣陂橋(港東潮州莊西),在縣東二十九里,長四丈餘,寬五尺許,縣治往潮州莊經此,建造同上。
過溪仔橋(港東新園往過溪仔經此),縣東三十里,長二丈餘,寬三尺。
東港橋(港東),在港東街西,縣東南三十里,長三丈五,寬五尺許,東港往崙仔頂經此,光緒十九年吳磷修。
薑園橋(港東,下林仔邊往枋寮經此),縣東南四十里,長三丈六,寬四尺。
枋寮橋(港東),在縣東南六十里,長四丈,寬五尺,堅固異常,枋寮往水底寮經此,咸豐五年義首林萬掌造。
芎蕉腳橋(小竹),在芎蕉腳溝上,縣東南八里,長二丈四,寬七尺,縣治往東港經此,同治十二年楊文生造。
苦苓腳橋(小竹),在苦苓腳溝上,縣東南十九里,長丈許,寬尺餘,頂林仔邊往大林蒲經此,光緒十四年林嘉志修。
溪洲仔橋(小竹,即東畔橋),在陳爺濫溝上,縣東南二十里,長三丈五,寬三尺,本莊往頂林仔邊經此,光緒十六年莊民修。
苦苓腳木橋(小竹),在苦苓腳溝上,縣東南十九里,長丈許,寬二尺,本莊往大林蒲經此,光緒元年林純一修。
過溝仔橋(小竹),在頂林仔邊隘門外,縣東南二十里,長丈三,寬五尺,王公廟往頂林仔邊經此。光緒元年武生黃經邦造。
港仔埔橋(一名二阬仔橋),在小竹里港仔埔溝上,縣東南二十里,長六丈,寬五尺,二阬仔往頂林仔邊經此,光緒十年生員黃贊元修。
阿嗹橋(嘉祥),在縣北五十七里,長三丈六,寬四尺二,本莊往大岡山經此,嘉慶七年居民造(又一阿嗹下橋,相距里許,寬長同上,建造同時)。
嘉棠腳橋(嘉祥),在嘉棠腳圳上,縣北五十六里,長二丈八,寬四尺,縣治往阿嗹經此,嘉慶五年馬昌造,同治二年吳辨修。
中甲橋(嘉祥),在中甲圳上,縣北五十五里,長丈八,寬四尺,縣治往崙仔頂經此。
六甲尾橋(嘉祥),在中甲圳下游,縣北五十四里,長丈六,寬四尺,近莊往來經此。
五甲尾橋(嘉祥),在百甲圳上游,縣北四十五里,長丈二,寬四尺,阿公店往大岡山經此,道光二十六年生員黃國安造。
二路橋(嘉祥),在百甲圳下游,縣北四十三里,長丈四,寬七尺,阿里港往郡經此,同治元年黃朝清造。
九空橋(北維新、南仁壽),在縣北四十六里,長六丈,寬八尺,縣治往郡經此,嘉慶二十五年生員蔡修德造。
圍隨橋(仁壽),在縣北四十四里,長丈二,寬五尺,本莊往五甲尾經此,道光三十年曾坎修。
街北橋(仁壽),在阿公店街北,縣北四十里,長丈六,寬三尺,縣治往郡經此,道光二十一年居民造。
街頭橋(仁壽),在阿公店街頭,縣北四十里,長丈二,寬四尺,縣治往郡經此,同時造。
大寮橋(仁壽,一名竿蓁林橋),在縣北三十五里,長二丈,寬四尺,縣治往郡經此,嘉慶五年歲貢生許名揚造。光緒十七年林懷恩修。
五里林橋(仁壽),在縣西北三十五里,長丈許,寬二尺餘,阿公店往旗后經此。
楠梓阬橋(觀音),在楠梓阬溪,縣北二十里,長丈五,寬七尺,縣治往郡經此,乾隆三十九年歲貢生鄭南全造,道光八年池元亨修,光緒十四年歲貢生蘇瑞麟重修。
車埔橋(觀音),在楠梓阬街南,縣北二十里,長丈許,寬五尺,縣治往郡經此,道光三年陳開基造。
太平橋(觀音),在縣北十六里,長二丈,寬六尺,縣治往郡經此,同治六年生員錢英才造。
四安橋(觀音),在縣北十五里,長丈許,寬四尺,縣治往郡經此,同治六年生員錢英才造,今已傾圮。
雙空橋(觀音),在草潭岸月眉圳上游,縣北十二里,長丈許,寬四尺,縣治往郡經此,道光二十四年生員鄭宣孝造。
後勁橋(半屏),在後勁溪,縣西北十九里,長五丈,寬四尺,後勁往楠梓阬經此,嘉慶二十一年楊儒造。
新圳橋(小竹),在曹公新圳,縣東北九里,長二丈餘,寬四尺許,縣治往九曲塘經此,光緒六年職員藍登輝造。
舊圳橋(小竹),在曹公舊圳,縣東北九里,長二丈餘,寬六尺許,縣治往九曲塘經此,由水圳總理逐年修造。
雙頭漏橋(赤山),在雙頭漏溝,縣北五里,長丈許,寬四尺,縣治往郡經此,同治四年郭維樞修。
陂底橋(赤山),在寓潮埔圳尾,縣北三里,長四丈,寬六尺,縣治往仙草埔經此,光緒十一年郭隆益、張義記同修。
田尾橋(赤山、興隆),在田尾港上,縣西北十里,長四丈,寬五尺,縣治往舊城經此,道光年間林源成造。
船仔頭橋(興隆),在船仔頭港上,縣西北十一里,長二丈,寬四尺,縣治往舊城小路經此,光緒八年蔡勇獨造。
施仁橋(興隆),在施仁陂水尾,縣西十五里,長丈五,寬四尺,舊城往旗后經此,光緒十六年莊眾造。
東福橋(大竹),在東門溪上,長五丈餘,寬尺許,縣治往下淡水經此,同治三年何學洙修。
大竹橋(大竹),在武洛塘上,縣東北里許,長二丈餘,寬四尺許,德乃嘉往寓潮埔經此,光緒十八年生員陳廷瑞修。
外濠橋(大竹),在外北門濠溝上,長丈許,寬五尺,縣治往郡經此,同治七年中軍劉全修,光緒六年重修。
郡南橋(大竹),在外濠橋北數武,長八尺,寬四尺,縣治往郡經此,創建莫考。
車路橋(大竹),在外濠溝上,縣城西北隅,長丈許,寬八尺,新莊仔往赤山經此。
內濠橋(大竹),一名內北門橋,在內北門濠溝上,長丈五,寬六尺,縣治往郡經此,同治七年中軍劉全修,光緒十八年街眾重修。
攀龍橋(大竹),在縣署東偏左倉池側,長丈許,寬六尺,縣治往鳳儀書院經此,咸豐六年歲貢生吳奉華造。
石橋(大竹),在玉帶溝上游,縣治東南隅,長七尺,寬二尺餘,往雙慈亭經此,光緒十八年居民修。
枋橋(大竹),在玉帶溝下游,縣治西南隅,長八尺,寬三尺,雙慈亭後居民往來經此,光緒十三年王助獨造。
西轅門橋(大竹),在縣署西偏右庫池側,長丈許,寬五尺,縣治往西門經此,光緒六年王助董造。
西門橋(大竹),在西門外濠溝上,長丈五,寬六尺,縣治往海口經此,光緒十年拔貢生張大河造。
南門橋(大竹),在南門外濠溝上,長丈四,寬六尺,縣治往前鎮經此,光緒九年林元忠造。
■〈魚逮〉港橋(大竹),在■〈魚逮〉魚潭尾,縣西九里,長五丈,寬四尺,■〈魚逮〉港往林竹竿經此。
三塊厝橋(大竹),在三塊厝港,縣西十里,長四十丈,寬五尺,三塊厝往能雅寮經此,同治十三年朱明造,亦名鳳儀橋。
岡山仔橋(大竹),在縣西南六里,長丈許,寬八尺,岡山仔入縣經此。
陂腹內橋(鳳山),在崎港溝上,縣東三里,長丈八,寬八尺,縣治往阿侯經此。
土墼店仔橋(鳳山),在山仔頂圳下游,縣東三里,長丈許,寬八尺,縣治往東港經此。
過路窟橋(鳳山),在二十四甲圳頭,縣東二里,長丈許,寬八尺,尚書林入縣經此。
竹仔港橋(鳳山),在竹仔港上,縣南十一里,長二丈五,寬二尺,大人宮往海汕經此。
鳳山橋(鳳山,一名鹹水港橋),在鳳山港,縣南十七里,長五丈,寬五尺,縣治往大林蒲經此,乾隆二十六年鄭世英造。
頂石橋(鳳山),在大林蒲莊東,縣東南二十里,長四丈,寬六尺,大林蒲入縣經此,同治十三年陳鵬修。
下石橋(鳳山),在石牛椆圳尾(即下石橋溝上),縣東南二十里,長三丈,寬六尺,光緒五年張品修。
右全邑橋梁凡七十七處,其中石橋五十有九、木橋十有三(南門陂、加釣陂、舊圳、芎蕉腳、苦苓腳、港仔埔、枋橋、■〈魚逮〉港陂、腹內、竹仔港、鳳山港、東港、客厝)、竹橋凡五(過溪仔、薑園、溝仔墘、大竹、車路)。其不註者,皆石橋也。
·(附)八景(按舊志載:邑治八景內瑯嶠潮聲一景,今歸恆轄,應裁;茲依舊志,增補龍巖冽泉一景)
一曰鳳岫春雨,在縣東南十八里,說見「鳳山」條下。
一曰龍巖冽泉,在縣西南十五里,說見「打鼓山」條下(互見「池」類)。
一曰淡溪秋月,在縣東十里,說見「淡水溪」條下。
一曰球嶼曉霞,在縣東南六十里,說見「小琉球嶼」條下。
一曰岡山樹色,在縣北五十里,說見「大岡山」條下。
一曰泮水荷香,在縣西北十五里,說見「蓮花潭」條下。
一曰翠屏夕照,在縣東北二十三里,說見「觀音山」下。
一曰丹渡晴帆,在縣南十里,說見「丹鳳澳」條下(亦互見「丹鳳渡」條下)。
右全邑八景,前一(丹渡)、後一(翠屏)、左右各三(左鳳岫、淡溪、球嶼、右龍巖、岡山、泮水),俱為縣治名勝。
附錄舊志
諸山
朝天嶺(即大鳥山嶺,今合在「烏山」條下)、大龜文山(地屬傀儡山後,非本邑界)、崇爻山、卑南覓山、大烏萬山、朝華離山、網翠山、大柴高山、霄馬干山、老佛山、瑯嶠山、沙馬磯頭山(以上或在山後、或屬恆春,均不可考)。
諸溪
西溪(即淡水溪)、二層行溪、岡山溪(二溪分上下游,今合為一)、大澤機北溪、大澤機西溪(二溪今合為一,即南勢溪上游是也)、力力溪(即東溪中游)。
諸港
打鼓港(即西港)、硫磺港(即龍水港)、蟯港(今已壅塞,應裁)、鯤身港(今屬安邑)、井水港(即後勁溪)、關帝溪(即東港上游,今不另載)、茄藤港(即南平港)、鱉興港(今不可考)、放■〈糸索〉港(即新打港)。
陂澤
將軍陂(即大草陂)、鳳山陂(即大橋頭陂,今廢)、三鎮陂(即啟隆陂)、三老爺陂(即三爺陂)、烏樹林陂(即烏樹林堰)、新園陂(今廢)、中衝崎陂(即中圳)、許公陂(即閂口埔陂)、鹽埕陂(即新陂)、赤山陂(即公爺陂)、竹橋陂(即武洛塘)、仁武莊陂(即總督陂)、後港陂(即九番陂。又按中衝崎陂,或云即中圳,或云已廢,未詳孰是)。
潭港
蓮池潭(即蓮花潭)、龜潭(即援剿右陂)、濫尾潭(即金京潭)、井水港(即後勁溪,今引為大戇、白望仔、海坪等圳)、菱角港(今廢)、茄冬阬(即五里林溪下游,今不溉田)、冷水阬(今變為溝)。
津渡
硫磺水渡(即漯仔底渡)、小硫磺渡(今已造施仁橋,免渡)、蘭坡嶺渡(即嶺口渡)、阿猴渡(已有番仔埔、四分埔二橋,免渡)、萬丹渡(即萬丹陂,有橋免渡)、新園渡(即道爺莊渡)、岐後渡(即旗后渡,在「丹鳳陂」條下)、蟯港渡(今廢)。
橋梁
小店仔橋(即街北橋)、鯽子潭橋(即九空橋)、岡山溪橋(今廢)、中衝崎(無橋)、赤山仔橋(即陂底橋,今造石梁)、竹子港橋(即竹仔港橋,今屬鳳山里)、陂腹內橋、鳳山港橋(俱改隸鳳山里)、阬仔口橋(今不可考)。
按鳳山釆訪,似難以他縣相例。他縣未嘗移城,凡舊志所載山川、方位、道里、遠近,均能吻合,固可無庸援引。鳳山自縣治遷移而後,方位猶不甚差(新治距舊治凡十五里,均在全域西南隅,故方位所差較少),至核及遠近,則十無一符。若不逐條比對,詳紀現在情形,何貴有此番釆訪?鄙見以為纂修通志,所關在吏治民生,必先使釆訪諸紳不敢率爾操觚,他日志書告成,庶足以信今而傳後。若必克期以待,則後此不得不因陋就簡矣。茲冊新釆者固多,而復述舊志者亦復不少。蓋欲使之綱舉目張、條分縷析,亦勢之不得不爾也。
正訛(諸山、津渡):一、鳳山條下有清水巖一景,注云:灌田百餘甲,甲字當改作畝字。又岩西數武,西字當改作南字。又石翁媼一景,註云:在清山巖寺西數武,西字亦當改作南字。一、東港渡原議欲建官渡,後被奸民阻撓,因弗果行。當改入民渡「鳥鼠洲、港岡渡」下。
補遺(橋梁):同安厝石橋,在港東里八老爺莊東,縣東南三十里,長二丈七,寬尺餘,本莊往潮州莊經此,同治元年賴泰山造。
光緒二十年五月初一日鳳山釆訪局生員吳士俊繕本。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