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五
-
船政略
「易」曰:『舟楫之用,以利天下』。汪洋渤澥,尤非舟楫不為功。廈門海道四達,帆檣畢集;水師巡哨防守之所需,於戰艦尤重。詳載則例及製造瑣屑、商漁販洋大小各船例禁原委,當與海防、兵制互觀,俾為政者得資考焉。志船政。
戰船
商船
漁船
小船
洋船
番船
·戰船(附哨船)
額式
國初海寇未靖,岳州鎮標兵所用戰船,俱系民間趕繒、趕艍等船。康熙二十七年海疆既定,設立水師提標五營,始定營制。通省額設繒、艍兵船二百六十六只,水師提標額設七十隻。中、左、右、前、後五營各分十四只,編列「海、國、萬、年、清」五字為號,配弁兵砲械,出洋巡哨及防守各汛(自後屢次裁汰改撥,詳「兵制」)。
乾隆六十年,總督長□以繒、艍等船笨重,出洋緝捕,駕駛不甚得力;奏請擇其已屆折造、大修及將屆折造、大修者,仿照同安梭商船式,分別大小一、二、三等號通省改造八十隻。嘉慶四年,復將未改各船一律改造同安梭式。
嘉慶五年,因粵省艇匪竄入閩界,仿照粵省米艇船添造戰船三十隻,編為「勝」字號;仍於內地各營裁汰額船三十隻,以符定額。配入水師提標「勝」字號十隻(自十一號至二十號)。
嘉慶十一年,總督玉德奏添水兵三千名,因戰船低小不能仰攻,添造米艇四十隻;後止造八隻,編為「捷」字號(自一號至八號),分配內地各營。是年,巡撫溫成惠奏添造大樓洋梭式船二十只,編為「集」字號十只、「成」字號十只;配入水師提標十只(「集」字五號至九號、「成」字五號至九號),海壇、金門二鎮各二只。十六年,總督汪志伊裁汰各營中、小船三十七只,節省修造費用,以增「集」、「成」、「捷」、「勝」等字號各船例價。水師提標裁額船十只(詳「兵制」)。
道光二年,總督慶保、巡撫葉世倬會奏:以米艇不便於閩洋,且戰船照舊額二百六十六只多十五只,請裁汰以節縻費;其餘二十三只,俟折造時一律改造一、二、三號同安梭式。道光四年,總督趙慎畛、巡撫孫爾準奏就二十三只內留堪資營用者八只(「勝」字號六只、「捷」字號二只),餘悉裁汰(以上「會典」及檔案)。
通省額設大小兵船二百四十二只(臺灣額數在內;更改不載),水師提標五營額設大小兵船五十八只(歸泉廠修造十九只),海壇鎮左、右二營額設大小兵船十八只(歸泉廠修造十一只),金門鎮左、右二營額設大小兵船十八只(盡歸泉廠修造)。
泉廠建置
戰船初制:分派通省道廳修造,差各部賢能司官二人前往督理。康熙二十八年,閩省戰船歸道廳董修,營弁及各府、州、縣按糧議派承修。三十九年,改屬府,於將軍、提鎮附近地方監修。五十二年,令道、府與參、遊公同監造。雍正三年,兩江總督查弼納題准設立總局於通達江湖、百貨聚集之所,鳩工辦料,較為省便;歲派道員督造,又派副將或參將一員監視。部價不敷銀兩,向來各州、縣協貼者,仍應如舊。總督覺羅滿保會題設立福、漳、台三廠;福廠委糧驛、興泉二道輪年監修,許遴委同知、通判各一人,副將許遴委都司、守備各一人,分司其事(「會典」)。
雍正七年九月,總督高其倬題改閩省分設福、漳、台三廠:福廠,鹽驛(「會典」作糧驛)、興二泉道承修海壇等營船一百三十三只;漳廠,汀漳道承修水師提標等營船一百零一只;台廠,臺灣道承修台協等營船九十八只。福州船匠不多,向調泉州府屬船匠幫修;道遠不便,分金門、海壇二鎮戰船五十三只另在泉州設廠,專委興泉道承修。
乾隆元年六月,總督郝玉麟疏稱:福建戰船,福廠鹽驛道承修七十六只、泉廠興泉道承修五十三隻、漳廠汀漳道承修九十九只、台廠臺灣道承修九十六只。台廠遠隔海洋,難以勻派;泉、漳二廠多寡不均,興泉永道久經改駐廈門,亦為百貨聚集之區,原有舊廠可以修整,應將水師提標中、右二營戰船二十六只改歸泉廠連額修船共七十九只(後因屢有裁改。現在額修船四十八只)。軍工戰船廠,前在廈門水仙宮右、至媽祖宮後止,泉州府承修時所設。後改歸汀漳道,遂廢;居民私蓋屋寮。乾隆五年,復設於媽祖宮之東,南臨海、北臨港;東西四十丈、南北十五丈,蓋造官廳三間、護房六間、廠屋四間、廚房一間,左右前後圍以籬笆。泉廠遂移設廈門(檔案)。
乾隆二十九年,大學士陳宏謀、托恩多奏定「洋行貿易章程」。廈門置造戰船需費甚鉅,各洋行自願幫貼洋銀七千圓,情屬急公,非官為科斂者比;與各衙內規費並裁減五成,留四千圓以資津貼桅柁之用。年終造冊報銷;如有盈餘,提解司庫。
奉天金州營戰船額設十號,分閩、浙兩省承造;向派福、泉、漳三廠勻辦,水師撥遊、守等弁駕送奉天旅順口交收。三年小修,五年大修;其修理木料,均由閩、浙採辦解赴配用。統計十六年承造一次。乾隆九年,裁船四號。嘉慶四年,補造四號,閩、浙分造;福、泉二廠各一只(船系二號同安梭),並杉板例價不敷銀兩,道、府養廉勻攤;道六成、府四成。後裁(始於何年,檔案無查)。
雍正九年,天津水師營戰船,分江、浙、閩、粵四省承造。乾隆□□年,裁。嘉慶二十二年,復設天津水師綠營,補造大號同安梭四船、小號同安梭四船,閩省應造二船;福廠二號船一只、泉廠一號船一只,並杉板不敷銀兩,道、府養廉分扣(以上「會典」及檔案)。
修造例限
康熙十三年,定限各省戰船三年小修、五年大修。二十九年題準:各海汛戰、哨船,新造後三年小修,小修後三年大修。大修後三年尚堪應用,仍令大修;或不堪修理,督、撫題明折造。內河戰船,仍三年小修、五年大修;大修後亦如之。
康熙二十九年,議准各省戰船至應修之年,以文到日為始,限一月領船、再限一月估價報部;覆准後以部文到日為始,大修限三月、小修限兩月完竣,逾限者分別議處。
雍正十一年,報銷限期:臺灣限十月,福、泉、漳各廠限四月;均以工竣日起限。乾隆元年應修之船,限營弁一月內駕廠,承修之員驗明收管。
雍正十年,議准福建大號趕繒船,身長九丈六尺、板厚三寸二分,身長八丈、板厚二寸九分;二號趕繒船,身長七丈四尺及七丈二尺、板厚二寸七分;雙篷艍■〈舟古〉船,身長六丈、板厚二寸二分,每板一尺三釘。乾隆六十年、嘉慶五年,令照商船、民船之式,不得過於笨重,以節縻費。
康熙三十四年,以修理銀數覈減太過,恐臨時船料單薄復行大修,以致貽誤;議照地方工料價值估題報銷。乾隆八年,議准福、泉、漳三廠小修正價每百兩加津貼銀一百三十兩、大修加一百二十兩、折造加一百十兩。
康熙五十二年,覆准戰船風篷桅索,除應修之年不給外,每歲給銀一次更換。雍正十三年,改為三年中准其領銀更換一次。旋准循照舊例,按年更換。又按年給銀三百兩,以為燂洗油艌之用,按季燂洗。其銀均由營弁支領。
乾隆十四年,以海洋憑虛御風,全憑帆力;大篷旁加插花、桅頂上加頭巾頂,一體動公制用,造冊交廠修換。
乾隆六年,閩省所用桅木,仍令各道採辦;泉廠令興、泉、永三府、州協辦。
道光元年,總督慶保因歷年承辦戰船,江、浙等省屢次委員採買,伐木過多,出產缺乏;桅木一時難得,各廠停工待料,不能克期興辦。每逢巡哨,以致雇用商船。奏請寬免歷任遲延各員處分,仍勒令派丁來閩造補,禁止雇用商船。
道光三年,署總督葉世倬奏定疏通章程:福、泉、漳三廠每月修船一只,遇閏加修一只;「集」、「成」字號大船一只,抵兩只。署任半月以上者,修一只。在外洋遭風擊碎應行補造之船,隨到隨造,不在數內(在內洋擊碎,人力可使之處,由地方官查勘,歸營員賠造)。每年以一十二船為率,遇閏增一;自道光二年正月為始。臺灣遠隔重洋,應聽自行籌辦;不與焉(以上「會典」及檔案)。
哨船
水師提標五營,乾隆九年添設槳船十九只,編列「江、河、千、載、謐」字號,分配五營,在各汛內海港■〈氵义〉巡哨。中營五只,「江字」一號至五號;左營四只,「河」字一號至四號;右營二只,「千」字一號至二號;前營四只,「載」字一號至四號;後營四只,「謐」字一號至四號。其新建、折造、大修、小修,歸營自行修理,赴藩庫領價(船皆八槳、六槳)。
興泉永道、廈防同知各捐造哨船二只,派水馬快巡查內港。後皆八槳,捐廉自造,不在額內。巡道哨船二只,道光五年裁(以上檔案)。
泉廠額修戰船字號數目
海壇鎮標右營,大小戰船八只;海右「固」字一號、「勝」字十一號(俱二號同安梭、「固」字二號、三號(俱一號同安梭)、「固」字四號、五號、六號(俱三號同安梭)、「成」字二號(系大橫洋同安梭)。
海壇鎮標左營,戰船三只:海左「勝」字六號、七號、八號(俱一號同安梭)。
金門鎮標左營,大小戰船九只:金左「金」字一號(系二號同安梭)、「金」字二號、三號、四號、五號、「捷」字二號(俱二號同安梭)、「金」字六號、七號(俱二號同安梭)、「集」字四號(系大橫洋同安梭)。
金門鎮標右營,大小戰船九只:金右「湯」字一號、三號、四號、五號、六號(俱一號同安梭)、「湯」字二號、「捷」字四號(俱二號同安梭)、「湯」字七號(系三號同安梭)、「成」字三號(系大橫洋同安梭)。
水師提標中營,大小戰船九只:提中「海」字一號(系二號同安梭)、「海」字二號、三號、四號、五號(俱一號同安梭)、「海」字六號、七號(俱三號同安梭)、「集」字五號、「成」字五號(俱大橫洋同安梭)。
水師提標右營,大小戰船十只:提右「萬」字一號、六號、七號、八號(俱三號同安梭)、「萬」字二號、三號、四號(俱一號同安梭)、「萬」字五號(系一號同安梭)、「集」字七號、「成」字七號(俱大橫洋同安梭)。
以上共船四十八只(每船各帶杉板船一只)。
修造戰船銀數
一號同安梭(樑頭一丈九尺):新造正價、津貼銀共一千零一十五兩九錢五分;除扣平餘二十兩零三錢一分九釐外,應領銀九百九十五兩六錢三分一釐。折造正價、津貼銀共七百四十六兩七錢二分三釐;除扣舊料變價二成一百四十九兩三錢四分四釐六毫、又扣平餘十一兩九錢四分七釐六毫外,應領銀五百八十五兩四錢三分零八毫。大修正價、津貼銀共五百零八兩一錢六分九釐;除扣舊料變價一成五十兩零八錢一分六釐九毫、又扣平餘九兩一錢四分七釐五毫外,應領銀四百四十八兩二錢零四釐六毫。小修正價、津貼銀共三百六十三兩六錢五分三釐;除扣舊料變價一成銀三十六兩三錢六分五釐三毫、又扣平餘六兩五錢四分五釐七毫外,應領銀三百二十兩零七錢四分二釐。每次加巾頂、插花銀四十八兩。
二號同安梭(樑頭一丈六尺五寸):新造正價、津貼銀共七百九十九兩四錢二分八釐;除扣平餘十五兩九錢八分八釐四毫外,應領銀七百八十三兩四錢三分九釐八毫。折造正價、津貼銀共五百八十七兩五錢八分;除扣舊料變價二成一百十七兩六錢六分、又扣平餘九兩三錢九分八釐四毫外,應領銀四百六十兩五錢二分二釐。大修正價、津貼銀共三百九十九兩八錢六分七釐;除扣舊料變價一成三十九兩九錢八分六釐七毫、又扣平餘七兩一錢九分七釐七毫外,應領銀三百五十二兩六錢八分九釐三毫。小修正價、津貼銀共二百八十六兩一錢五分;除扣舊料變價一成二十八兩六錢一分五釐、又扣平餘五兩一錢五分七釐外,應領銀二百五十二兩三錢七分八釐。每次加巾頂、插花銀四十三兩。
三號同安梭(樑頭一丈五尺):新造正價、津貼銀共七百四十四兩二錢五分二釐;除扣平餘十四兩八錢八分五釐四毫外,應領銀七百二十九兩三錢六分六釐六毫。折造正價、津貼銀共五百四十七兩二分四釐;除扣舊料變價二成一百九兩四錢四釐八毫、又扣平餘八兩七錢五分二釐三毫外,應領銀四百二十八兩八錢六分六釐九毫。大修正價、津貼銀共三百七十二兩二錢六分九釐;除扣舊料變價一成三十七兩二錢二分七釐、又扣平餘六兩七錢八釐四毫外,應領銀三百二十八兩三錢三分三釐四毫。小修正價、津貼銀共二百六十六兩四錢;除扣舊料變價一成二十六兩六錢四分、又扣平餘四兩七錢九分五釐二毫外,應領銀二百三十四兩九錢二分四釐八毫。每次加巾頂、插花銀三十九兩。
「集」字號(樑頭二丈六尺):新造正價、津貼銀共五千九百二十三兩七分六釐;除扣平餘一百十八兩四錢六分一釐五毫二絲外,應領銀五千八百四兩六錢四毫八絲。折造正價、津貼銀共三千八百四十八兩九錢七分九釐;除扣舊料變價二成七百六十九兩七錢九分五釐、又扣平餘六十一兩五錢八分五釐六毫六絲四忽外,應領銀三千十七兩五錢九分九釐五毫三絲六忽。大修正價、津貼銀共二千六百十九兩三錢五分七釐;除扣舊料變價一成二百六十一兩九錢三分五釐七毫、又扣平餘四十七兩一錢四分二釐六毫外,應領銀二千三百十兩二錢七分二釐八毫六絲四忽。小修正價、津貼銀共一千八百七十四兩四錢四分七釐;除扣舊料變價一成一百八十七兩四錢四分四釐七毫、又扣平餘三十三兩七錢四分四絲六忽外,應領銀一千六百五十三兩二錢六分二釐二毫五絲四忽。
「成」字號(樑頭二丈四尺):新造正價、津貼銀共五千七十六兩九錢二分四釐;除扣平餘一百一兩五錢二分八釐四毫八絲外,應領銀四千九百七十五兩三錢八分五釐五毫二絲。折造正價、津貼銀共三千二百九十九兩一錢二分五釐;除扣舊料變價二成六百五十九兩八錢二分五釐、又扣平餘五十二兩七錢八分六釐外,應領銀二千五百八十六兩五錢一分四釐。大修正價、津貼銀共二千二百四十五兩一錢六分四釐;除扣舊料變價一成二百二十四兩五錢一分六釐四毫、又扣平餘四十兩四錢一分一釐九毫五絲二忽外,應領銀一千九百八十兩二錢三分四釐六毫四絲八忽。小修正價、津貼銀共一千六百六兩六錢七分;除扣舊料變價一成一百六十兩六錢六分七釐、又扣平餘二十八兩九錢一分八釐九毫八絲外,應領銀一千四百十七兩零三分零二絲(凡「集」、「成」二字巾頂、插花銀在應領價內)。
以上俱照例扣算。尚有應扣如榻模各項等費不載。
船工需用木料名色
大吉木(長六、七丈,圍四、五尺。鋸開,做水底、航仔、■〈舟本〉抽等用)、中吉木(長五、六丈,圍三、四尺。做水底板、■〈舟本〉板甲、篙、招、佔櫃槓等用)、浮溪木(長四、五丈,圍至三尺六寸。做牛欄、頭巾頂、插花、篙,長短配用)、高洋木(杉木之略小者。鋸開,做■〈舟皮〉 枋配用)。
——以上皆杉木,福州產。
松槓(長五比至九比,圍四尺至八尺。做攏骨、烏白航、扛豆、■〈舟本〉 抽、崁巾、篷車大小配用)、松板(做水底、各艙橫堵、獸面、尾塞、扛豆、接頭、尾航、前後砲架)。
——以上亦福州產。
柯梨木(做斗頭車、尾樓車、帆剪橋扛、招床、櫓床、目里格、車檔、甕格、崁巾、尾扶手、靠漏筒)、雜木(做椗挑車子、猴頭、桅餅、無底升、■〈車加〉轆擔、各述仔車寬)、苓木(做■〈舟本〉 面、曲手、翻身、掃帚各極)、松桐木(做銃幹、板槽、賽板)、小杉木。
——以上皆漳州產。
樟木(做含檀、龍梁、大小鹿耳;船中最要之件)、赤皮木(做舵椗、舵牙、金楦、舵栗)。
——以上皆淡水產。
連栓木(做占櫃、水櫃、■〈木盛〉蓋、杉板水底各艙堵■〈舟皮〉柱,長短配用)。
——福、漳皆產。
龍骨(用松木。在船底,自頭至尾三節。一船之力,皆寄於此)、大桅(用松木。大小配用,夾以含檀、鹿耳)、頭桅(用大吉木。在船頭,亦夾以含檀)、大小風篷(織篾篛以為帆)、大小桅餅(用雜木。在桅尾內。以車帆)、大小無底升(用離木。在勒肚行船中)、桅座(用樟木。在艙底;豎頭桅、大桅用)、斗蓋(用樟木。在崁巾內;貯頭桅用)、鹿耳(用樟木。夾頭桅、大桅)、含檀(用樟木。桅力所寄。「滿」、「漢」字號俱於此印烙)、舵牙(用赤皮木。在舵上;用以轉動)、上金(用樟木。船後拜舵用)、下金(在船後水內;挂舵用)、椗(用赤皮木。用以泊船)、龍梁(在大桅前;夾大小椗索用)、車檔(用赤皮木。以車篷)、夾車檔(用雜木)、占櫃(官艙頂蓋)、水櫃(用連栓木。以貯水)、頭禁水(在獸面。防禁漏水入艙,故曰禁水)、尾禁水(在尾橫外)、車擋(用柯梨木。扯篷、起舵用以絞棍)、夾車檔(用雜木)、車耳(扯篷、起占用以縛索)、上下秤(用杉木。在篷上下)、扛豆(用松木。自官艙至龍梁以架艙板)、扛罩(名隔艙板;乃橫木也。在大桅處,名曰含檀、又曰樑頭;在各艙,名堵經)、屈手極(媽祖堂前兩灣木。大船用)、頭尾八字極、翻身極、掃帚極(俱用以鑲船)、軟箸(船尾中間鑲木;用以夾舵)、笨枋(船頂板)、通梁(用連栓木。在笨蓋下。夾縫處水能走出)、尾穿梁(用樟木。船尾柱)、下株梁(用樟木。在堵內)、大小櫓(用柯梨木。挂在船兩邊)、櫓椽(用松木。以架櫓,又曰櫓床)、招(用杉木。在船頭)、托浪板(頭尾皆有)、大轉水(附大含檀)、水蛇(用松木。兩邊皆有,用以浮水)、桅豬(用以見下)、猴楦(用雜木。在堵內)、繚牛(繫大篷腳■〈糸索〉)、番人耳(船頭木)、含檀鞋(削成方本,鑲含檀內)、木里鞋(鑲桅坐內方木)、轉水鞋(船梢上兩邊方木)、金楦(在下金內)。
正椗■〈糸索〉、副椗■〈糸索〉、三椗■〈糸索〉(縛在椗上,用以泊船)、四椗■〈糸索〉(在港內淺處用)、勒肚■〈糸索〉(縛在舵尾,自船底至船頭。行船收緊,以保舵力)大篷藤■〈糸索〉、尾吊■〈糸索〉(縛在舵上、遇淺便於收放)、舵吊■〈糸索〉(縛在舵空)、拔椗■〈糸索〉(縛在車上,用以起椗)、各椗股■〈糸索〉(以縛椗齒)、大桅總■〈糸索〉、頭桅總■〈糸索〉、大桅怕■〈糸索〉、頭桅怕■〈糸索〉(以保桅)、大篷捍門■〈糸索〉(縛在帆頭)、大篷繚■〈糸索〉、繚耳■〈糸索〉(在尾抽上)、梯■〈糸索〉(捆篷頭,以便斗手上下)、捍門尾抽繚耳各繚■〈糸索〉、大桅律透■〈糸索〉(未豎桅之時,先透在桅尾;上帆時,律可車帆)、頭桅律透■〈糸索〉、天平律透■〈糸索〉(巾頂、插花用)、拔斗■〈糸索〉(拔斗用)、扛■〈舟本〉■〈糸索〉(打水用)、大篷頭篷抽縫■〈糸索〉(製帆時,夾在縫內,以保帆力)、秦■〈糸索〉(縛杉板用)、免耳■〈糸索〉(縛在椗後)、尾送尖股■〈糸索〉(旗竿用)。
頭巾頂(以布數十幅為帆,張大篷頂上,若頭巾。能使船身輕)、插花(亦以布帆在大篷兩邊。遇旁風,使船不欹側)。
鐵釘(每船或用一百擔、五十擔)、鐵篐(以保桅)、藤、棕、麻(皆打繩■〈糸索〉)、張帆水藤(制帆用)、篾碇■〈糸索〉、草■〈糸索〉、桐油、石灰、草餅(以和油灰)、網紗(以嵌船縫)。
——以上各物,隨船大小配用。
杉板船(一隻。以便登岸。開洋,則安置大船上)、尾樓燈、金鼓、旗幟、鐵鍋(二口)、木桶(數十個。取水用)。
每船載杉板船一隻,以便登岸。出入悉於舟側,名水仙門。椗凡三:正椗、副椗、三椗(正椗一名將軍碇。不輕下),入水數十丈;棕藤草三絙,約值數百金。寄碇先用鉛鍾試水深淺;繩六、七十丈,繩盡猶不至底,則不敢寄。鉛鍾之末,塗以牛油;黏起沙泥,柁工輒能辨至某處。有占風望向者,緣篷繩而上,登眺盤旋,了無怖畏;名曰亞班(亦曰斗手)。
海船按十二支命名:船頭邊板,曰鼠橋;後兩邊欄,曰牛欄;柁繩,曰虎尾;繁碇繩木,曰免耳;船底大木,曰龍骨;兩邊另釘灣杉木,曰水蛇;篷繫繩板,曰馬臉;船頭橫覆板,插兩角,曰羊角;鑲龍骨木,曰猴楦;抱桅篷繩,曰雞冠;抱椗繩木,曰狗牙;拄桅腳杉木段,曰桅豬(「赤嵌筆談」)。
販洋商船桅用番木,購自外番。其木有八:一曰鐵■〈木造〉、二曰蜂仔什番、三曰宜樹、四曰甘柭、五曰鬱木、六曰白犬、七曰賣色、八曰打馬。番木最佳者,中有細孔;自本直通至顛,如竹然。廠中戰艦以例價所限,桅用松木、舵椗用赤皮、含檀用樟木,餘用雜木、杉木,定例也。近日閩山出木稀少,戰艦亦間用番木,價倍於他木;皆營員與廠員捐價津貼製造。逢大、小修及折造時,可用者仍用,報部仍以松木。但番木時須以油搓擦,失油則木枯;久可數十年。
·商船
商船,自廈門販貨往來內洋及南北通商者,有橫洋船、販艚船。橫洋船者,由廈門對渡臺灣鹿耳門,涉黑水洋。黑水南北流甚險,船則東西橫渡,故謂之「橫洋」;船身樑頭二丈以上。往來貿易,配運台穀以充內地兵糈;台防同知稽查運配廈門,廈防同知稽查收倉轉運。橫洋船亦有自臺灣載糖至天津貿易者,其船較大,謂之糖船;統謂之透北船。以其違例,加倍配穀。販艚船,又分南艚、北艚:南艚者,販貨至漳州、南澳、廣東各處貿易之船;北艚者,至溫州、寧波、上海、天津、登萊、錦州貿易之船。船身略小,樑頭一丈八、九尺至二丈餘不等;不配台穀,統謂之販艚船(道光十年,令販艚船公雇船隻,配運台穀。後裁)。
康熙四十二年,商賈船許用雙桅。其樑頭不得過一丈八尺,舵水人等不得過二十八名;其一丈六、七尺樑頭者,不得過二十四名;一丈四、五尺樑頭者,不得過十六名;一丈二、三尺樑頭者,不得過十四名。出洋漁船,止許單桅。樑頭不得過一丈、舵水人等不得過二十名並攬載客貨。小船均於未造船時,具呈該州、縣,取供嚴查確系殷實良民親身出洋船戶,取具澳甲、里族各長並鄰右當堂畫押保結,然後准其成造。造完,該州、縣親驗烙號刊名,仍將船甲字號、名姓於船大小桅及船旁大書深刻,並將船戶年貌、姓名、籍貫及作何生業開填照內,然後給照,以備汛口查驗。其有樑頭過限並多帶人數詭名頂替,汛口文武官員盤查不實,商船降三級調用,漁船、小船降二級調用(「會典」則例)。
按「中樞政考」:『出洋貿易商船,許用雙桅,樑頭不得過一丈八尺。如所報樑頭一丈八尺而連兩■〈舟皮〉水溝統算果有三丈寬者,許用舵水八十人;樑頭一丈六、七尺而連兩■〈舟皮〉水溝統算果有二丈七、八尺者,許用舵水七十人;樑頭一丈四、五尺而連兩■〈舟皮〉水溝統算果有二丈五、六尺者,許用六十人。初造時,報明海關及地方官嚴查』(此條未詳年月,載「中樞政考」。巡內洋,似指商船出販外夷地者而言)?)。備考)。
又如有富民自造商船租與他人及寒薄無賴之人者,失察之州、縣罰俸一年;明知不禁者,降二級調用。又隔縣、別府、外省之人欲造船者,必於該本縣呈明查實,該縣取具印結申詳督、撫轉飭沿海造船之地方州、縣成造;仍照例查驗舵水、槓椇,刊烙號數、姓名。其違犯之罪名處分,皆照商、漁船一例遵行。如有不遵例報官、私自偷造者,失察之州、縣汛口各官,降一級調用(以上吏部則例)。
康熙五十三年,准各省海洋商、漁船隻分別書寫字樣。
雍正九年,以出洋船隻往往乘機劫奪,令福建出洋等船大桅上截、自船頭至樑頭用綠色油漆,易於認識。凡領龍溪、海澄、漳浦、同安、馬巷牌照,系廈門行保保結,出入均歸廈口盤驗稽查。舵工、水手或有事故不及赴縣換照者,即由廈防廳添結幫梢(「會典」)。
按「中樞政考」:『自船頭起至鹿耳樑頭止並大桅上截一半,各省分油漆飾;船頭兩■〈舟皮〉刊刻某省某州縣、某字某號字樣。福建船用綠油漆飾紅色鉤字,浙江船用白油漆飾綠色鉤字、廣東船用紅油漆飾青色鉤字、江南船用青油漆飾白色鉤字、其篷上大書州縣船戶姓名,每字俱徑尺』。又省例:篷上書字,四邊止許空一尺。故福建船,俗謂之「綠頭船」;廣東船,俗謂之「紅頭船」。
乾隆二年,議准過台商船舵水人等,令原籍州、縣官將各該舵水年貌、鄉貫填明照中;或因有事別雇,就地給單填註,取具船戶、行保甘結,汛口各官驗明放行。台地各官仿照內地設立十家牌,填註實在籍貫、人口確數,並作何生理;遇有事故,一例開除。每月出具「並無招攬游民」結狀,報明所司察核。如其違礙,一經發覺,將出結船戶人等照例治罪。不行實力稽查之地方各官,該督、撫查明參送到日,照失察偷渡例分別議處。福建商船漁期欲出海捕魚者,呈明地方官取具連互結換領漁照,準其入海採捕:漁期畢,將漁照繳銷、換給商照,彙報上司存查(「中樞政考」)。
乾隆三十七年,無論商、漁船照,一年一換;如有風信不順,餘限三月。如逾限不赴原籍換照,不准出洋,拿家屬聽比;如在他口,押令回籍,不許挂住他處。又船戶屆期換照及商換漁照,均須查明人船是否在籍?察驗舊照相符無弊,方准換結。如有代呈請換者,嚴查人船著落拿究(工部則例)。又凡有大小已編之船,不准重複驗烙(省例)。
按乾隆四十一年省例:閩省各屬商船,每年於春、冬二■〈日卂〉魚期產旺之時,定例原准呈請改換漁船給照,出洋採捕。漁船止准挂往本省沿海鄰境,從不許越他省。惟春、冬二■〈日卂〉因本省出魚稀少,准其配鹽挂往浙省定、鎮、象三縣洋面;漁期一畢,押令回籍。蓋當日漁船不準越省,故商改為漁,方准採捕。自此以後,漁可經商,奪商之利;又近日商船皆改漁所由本也。
乾隆四十九年,覆准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屬之蚶江口與臺灣府彰化縣屬之鹿仔港設口開渡。其廈門商船,仍照舊編記柵檔,出入挂驗,不准越赴蚶江渡載。
乾隆五十五年,又覆准臺灣府屬淡水八里坌對渡五虎門設口開渡。往臺灣商民,令行保具結,報福防同知就近給照,移知沿海小港如福寧府屬之南鎮等汛、興化府屬之涵頭等汛、廈門之大擔小擔等汛、泉州府屬之烏嶼等汛,均可直達臺灣;而淡水之八尺門、彰化縣之海豐港、嘉義之虎尾溪、鳳山之竹仔港,皆可容小船出入。責成沿海各屬及守口員弁實力查禁,無照船隻、私渡船戶,照越渡緣邊關塞律治罪;船隻入官、文武官員分別參處。其有照商船因風漂泊收岸者,驗明牌照放行。
按道光四年,又奏開彰化之五條港(即海豐港)、噶瑪蘭之烏石港。自此,五口通行。五百石之有照漁船,報稱因風漂泊,皆得橫洋往來;而廈口商船,日漸稀少矣。
嘉慶二年,新造、折造大小船隻丈量樑頭,自含檀與左邊船旁內面連接之處起、丈至右邊船旁內面接連之處,實在若干?據實開填照內,不得援關稅折算之例影射(省例)。
按「閩政領要」:『商、漁船隻樑頭五尺以上,在關領牌;五尺以下,在縣領照』。又省例:商、漁船隻樑頭七尺以上,歸關;七尺以下,歸縣。又按閩海關則例:樑頭七尺以外,折作五尺二寸。每增一尺,加二寸;以次折算至一丈八尺作八尺而止。是樑頭七尺者,作五尺二寸;一丈八尺,作八尺。其二丈外者,均作八尺;以例不得過一丈八尺也。又按「中樞政考」:『如所報樑頭一丈八尺者,連兩■〈舟皮〉水溝果寬有三丈者,許用舵水八十人』。是樑頭一丈八尺之船,納關稅只作八尺而寬實有三丈也。又省例云:樑頭去兩■〈舟皮〉水溝如一丈者,約有一丈四尺;亦約略之詞。細按各例義,樑頭之除水溝,每尺以六折扣除也。每尺遞減二寸折算,乃關例;廳、縣給照,僅宜以六折扣除兩■〈舟皮〉水溝。故省例七尺以上歸關,即關例五尺以上歸關也。凡漁船樑頭連兩水溝在一丈以外者,總宜歸關。
嘉慶九年,閩省商、漁船及通海各色小艇,照江南省之例,照根、舊照按月彙送註冊,年終彙造總冊詳咨(工部則例)。又商、漁船隻先請料單,詳報興造;竣日,再詳驗烙給照。或有別縣造就駕回、或有頂買,例應通詳。如遇朽壞及遭風被劫,亦即通報銷案(省例)。沿海地方內商出洋及洋商入市,核計人口多寡、往返程期,每人每日准帶食米一升五合。臺灣商船准帶食米六十石;違禁多帶,分別究治(吏部則例)。
按「中樞政考」:『商、漁船隻,各按海道遠近、人數多寡,每人每日准帶食米一升、餘米一升』。省例:乾隆二十二年,閩省漁船自十二年議准帶食米一升出洋者,餘米一升。嗣因浙省米貴,每人每日餘米之外,再預帶六升;價平,仍循舊例。是商船准帶米一升五合、漁船准帶米一升;臺灣商船准帶食米六十石,是以二十人十日計算也。
嘉慶十一年,巡撫溫承惠奏明:商船樑頭以一丈八尺為率;已造之船既往不究,新造者不得過一丈八尺。如相賣買,查系未經奏定以前置造,應成買;將來折造時改正(時商人多私造大船資盜,從提督李壯烈議也。後又仍照舊例)。
南北通商之船,每船出海一名(即船主)、柁工一名、亞班一名、大繚一名、頭椗一名、司杉船一名、總舖一名、水手二十餘名或十餘名。
按廈門商船對渡臺灣鹿耳門向來千餘號,配運兵穀、台廠木料、台營馬匹、班兵台餉、往來官員人犯,海外用兵所需尤甚;然皆踴躍從事。近因台地物產漸昂,又因五口並行,並以鹿耳門沙線改易,往往商船失利,日漸稀少。至邇年渡台商船,僅四、五十餘號矣。
商船半傷於道光十一年七月在浙江之普陀山颶風,沉船七十餘號;計喪資百餘萬。鹿耳門沙線改易,南風不能泊,多失事;又人心不古,出海昧心,故意沉失,遂致不復重整。又窺避配運兵穀,皆改商為漁矣。
·漁船
漁船有大、小二種單桅、雙桅之別。初,漁船止准單桅,樑頭七尺,歸縣徵收漁稅;不許越省採捕。後閩省漁船許用雙桅,樑頭至一丈而止。七尺以上,歸關徵稅。大者曰白底艍,春、冬漁■〈日卂〉准赴浙江定海、鎮海、象山三縣洋面捕鱑、釣■〈魚帶〉;與商船一體取具里鄰族澳甲保結,編號烙印,桅上、篷上大書縣分、姓名,船旁深刻字號。其小者,在本省本港各洋面採捕;朝出暮歸,不准在洋過宿。編十船為一甲,給與門牌懸挂;責令澳甲、房族取具連環保結:一船為匪,九船並坐。均不准鄰縣請照,亦不許將船私自租賣別縣民人。出入,概由汛口挂驗。
康熙四十六年,准閩省漁船與商船一體往來。欲出海洋者,將十船編為一甲,取具連環供結:一船有犯,餘船盡坐。桅之雙、單,並從其便。嗣後造船,責成船主取澳甲戶族里長鄰右保結:倘有作奸事發,與船戶同罪。
康熙五十三年,覆準漁船出洋,不許裝載米、酒;進口,亦不許裝載貨物。違者,嚴加治罪。其守口各官不行盤查者,照失察奸船出入海口例罰俸一年(俱「會典」)。沿海單桅捕魚船隻,免其納稅(戶部則例)。沿海等省商、漁船取具澳甲、族鄰保結,成造日由官驗烙、書篷、給照;十船編為一甲,取具各船互結,商船於照內注明船主兼舵人年貌、籍貫。出洋時,汛口驗照放行。漁船將甲字號於大小桅篷及船旁,大書深刻;照內止填船主年貌、姓名、籍貫、其舵水名數,由汛口官隨時查注放行(戶部則例。查兵部則例,加『漁船船主作何生業』一語)。
乾隆十二年,福建省■〈舟古〉仔頭船桅高篷大,利於走風,未便任其置造,以致偷漏;永行禁止,以重海防(「會典」)。
乾隆五十五年,總督伍拉納奏:廈門白底艍欲赴鹿仔港貿易者,令由廈門同知編號挂驗放行,仍於船旁大書「廈門赴鹿仔港」字樣,並令興泉永道於牌照內加用關防驗放(省例。按白底艍,漁船也;定例不准經商。此乃啟漁船經商之漸,後仍禁止)。
嘉慶九年,浙藩詳定:閩省漁船越浙捕魚,止准收泊鎮、象、定三縣,查收船照,換給官單;一俟■〈日卂〉畢,繳單換照,驅逐回籍。嗣後務將在船舵水年貌、姓名、箕斗於照內填明,移關三縣查辦(省例)。漁船福建許用雙桅,別省只許單桅(兵部則例)。
嘉慶十七年,奉督憲文行閩省:單桅、雙桅漁船本省出魚稀少,許往浙江舟山等處採捕;不許越赴江南省。違者治以越境之罪,船隻變價入官(省例)。漁船私載貨物接渡入口,汛口官不行查禁,罰俸一年(吏部則例)。漁船樑頭七尺以上者歸關徵稅,七尺以下者,歸縣——即漁稅也(省例)。出海商、漁船隻,自船頭起、至鹿耳樑頭止並大桅上截一半,各照省分油飾;船邊兩■〈舟皮〉,刊刻某省某州某縣某字某號;其篷上大書州縣船戶姓名,每字大徑尺,不許模糊縮小。如遇剝落,填寫油飾。沿海汛口及出洋舟師,實力稽查。無訛者,即系民船;如無油飾、刊刻編號及字樣塗改刻削情弊,即系匪船,拘留究訊(「中樞政考」)。商船出外洋者,准帶頭巾、插花所豎桅尖;內洋商、漁船,隻概行禁止。如有私帶出口者,該官罰俸一年(「中樞政考」)。福建漁船之桅,聽其用雙、單;各省漁船,止許單桅。其樑頭均不過一丈,舵水不得過二十人(「中樞政考」。又廣東漁船樑頭不得過五尺,水手不得過五人,取魚不得越本省)。
廈門漁船屬魚行保結,朝出暮歸,在大擔門南北採捕;風發,則魚貫而回。往浙江採捕之漁船,在石潯、灌口一帶收泊,先赴縣城鹽館配鹽為醃魚之用,方準出口。
按「會典」:康熙初年定例,出洋海船無論商、漁,止許用單桅,樑頭不得過一丈,水手不得過二十人;取魚不得越本省境界。自後屢經奏改,漁船樑頭限至一丈而止;由縣給照,歸關徵稅也。漁船向止大、小二種,後漸造為中號漁船,有曰艋艚、曰描■〈舟曾〉、曰虎艚、曰十三股艚、曰漢洋釣。甚者曰草鳥船,形如劈開鴨蛋式,多槳而能行,不畏風浪;潛赴粵省私載違禁鴉片土,在洋行劫。道光十二年,捕絕之。晉、惠、澄、詔各漁船捏報樑頭四、五尺,其大至與商船販艚等;偷渡臺灣貿易,捏報遭風,避配官穀載貨。由台南北貿易往來便捷,奪商船之利,致商船盡改為漁,亦船政之大弊也。總之,海濱之民以海為田,造船牟利;挂驗出口採捕,違例偷渡,私載禁物、人口,弊竇叢生。甚者出洋採捕,有魚則為漁、無魚則為盜。其船不一,其式亦不一;皆由船照不清,口岸澳甲、書吏、兵役通同舞弄所致。
又查康熙二十三年,準福建、廣東載五百石以下之船出海貿易,地方官登記人數、船頭烙號,給發印票,汛口驗票放行。查臺灣未入版圖之時,禁止不許片板下海;爾時海禁初開,尚未定商、漁之例也。計載五百石以下之船,樑頭皆不過七、八尺;即今之白底艍漁船、渡船皆是也。漁船例不准經商,目下往來貿易,豈援此例乎(載「關政參考」)?至有底無蓋單桅之漁船,今皆納網罾漁課矣。漁船分雙、單桅,今又分上、中、下三則給照。
·小船
民間小船,俗稱三板。或攬載客貨、或農家運載糞草,皆有底無蓋、單桅雙櫓,亦有一人雙手持雙槳者。廈門有石艚、溪甓、估仔等船,其式不一。
沿海一應採捕及內河各色小船,地方官取具澳甲、鄰右甘結,一體烙印編號,給票查驗。如有私造、私賣及偷越出口者,俱照違禁例治罪;甲鄰不行呈報,連坐(刑部則例)。內港採捕小艇,亦照例取結編號、給照,責令澳甲稽查。其內河小船無照者,設牌船尾,注明船戶籍貫、年貌,責令埠頭查察。若漁繒網戶及水次搭棚趁食之人,均歸就近保甲管束(戶部則例)。
乾隆四十六年,嗣後無論大小船隻,凡有出入,概行挂驗稽查。此外,有小艇船,單篙、隻櫓,一人駕駛,只在內港裝載柴草、農料等物者,該縣每年給與腰牌,不准出海,亦不挂驗;止許朝出暮歸,至遲不得過三日。逾期不到,即行拿究。仍遵定例,照商、漁船取結編烙,書刻字號、姓名。一出本港,即赴他口挂驗,查系逾限未歸之船,押回本口,毋任游蕩(省例)。
乾隆五十年,沿海有底、無蓋小船,凡有水港可以撐駕出海者,查明果系誠實良民,取具連環保結驗烙、給照,方許採捕營生;即朝出暮歸,亦必赴汛查驗,不許私自偷越(省例)。
乾隆五十一年,覆准沿海攬載客貨有底、無蓋小船,應與漁船一體報官驗烙、編號、給照。如有將曾經為匪之人不確切查明、率行驗烙編號給照,以致復行為匪者,將地方官照漁船為匪例,降二級調用;如未經報明地方官、未驗烙編號給照、私自攬載出口為匪者,將汛口官照盤查不實例,降二級調用,加級俱不准抵銷(今改為知情者,加級紀錄不准抵銷)。若雖未為匪或不遵例驗烙編號給照、聽其攬載以及先未為匪給照、後在外為匪者,地方官均降一級調用,加級准其抵銷(吏部則例)。
嘉慶九年,其各屬小船向例不准出口者,如有混給商、漁照票,並扶同以大減小,率有給照出洋,致有影射偷越情事,分別參處(工部則例)。
按各處渡船往來廈門者,有載貨、載客之例。樑頭八、九尺者,在縣領小艇照(漳州之石碼、浦南五汛、南門、澳頭、白石、玉洲、石尾、東尾,領龍溪縣照;白水、海澄、海滄、港尾、南溪、溧水、浯嶼,領海澄縣照;泉州之灌口、鼎尾、烏嶼、曾營、馬鑾、島美、下店、後溪、林埭、高浦、高崎,領同安縣照;劉五店、後浦、金沙港、烈嶼,領馬巷廳照)、在關領牌;載貨輸稅,謂之餉船。亦有領小船照者,舵水不得過二人;其往來載客及隨身行李者,率皆納網罾漁課,每年不過三、五錢,名曰米票(亦曰版串),各縣皆有之。
·洋船(附洋行)
洋船,即商船之大者。船用三桅,桅用番木。其大者,可載萬餘石;小者,亦數千石。粵省澳門定例:准番船入口貿易。廈門,准內地之船往南洋貿易。其地為噶喇吧、三寶隴、實力、馬辰、■〈土赤〉仔、暹羅、柔佛、六坤、宋居朥、丁家盧、宿霧、蘇祿、柬浦、安南、呂宋諸國;其出洋貨物,則漳之絲綢紗絹、永春窯之瓷器及各處所出雨傘、木屐、布疋、紙劄等物。閩中所產茶、鐵,在所嚴禁(餘詳「關政」、「番市」)。
康熙二十三年,工部侍郎金世鑑奏請閩省照山東等處現行之例,聽百姓海上捕漁、貿易經商;議政大臣議准,俱令一體出洋貿易。後因臺灣愚民私聚呂宋、噶喇吧地方盜米出洋、透漏消息、偷賣船料諸弊,康熙五十六年禁止南洋貿易。雍正五年,總督高其倬奏開南洋,議准允行,廈門始有販洋之船(檔案)。又奉准商民整發往夷貿易,設立洋行經理。其有外省洋船收泊進口,亦歸洋行保結(檔案)。
廈門未設口之先,各船駛進大擔口,直抵海澄石碼,行保在焉。進口由海澄查驗。自偽鄭蕩平後,始設廈門正口。其文汛口,歸汀漳道管理。雍正六年,同知張嗣昌稟歸廈防廳查驗(檔案)。
出販東洋、南洋之大船准帶軍器,每船砲不得過二位、鳥鎗不得過八桿、腰刀不得過十把、弓箭不得過十副、火藥不得過三十觔。造時呈明地方官給與照票,赴官局製造;完日鏨鑿姓名於照內,填明輕重數目,以備海關汛員盤驗。回棹日,逐一查點,將砲貯官庫;俟開船之日,再行給還(「中樞政考」)。商民往販外洋,或人回而船不回、大船出而小船回及出口人多、進口人口少者,該督、撫嚴加查察;果系番賬不清,俟來年六、七月乘風駕回。及遇風飄往別省者,船戶取其飄泊處所地方印給,齎回查驗;覆溺者,若有餘存漂回之人及同行鄰船客商、水手訊供加結,均於回港冊內聲明報部,免參究(「中樞政考」)。
按廈門洋船出口,在臘盡春初,乘北風南下;明年秋初,乘南風回棹。風■〈日卂〉愆期不及回棹者,曰壓冬;再俟來年南風時始可回廈,亦有漂收廣東就地發賣者(采訪)。通販外國之船,每船船主一名;財副一名,司貨物錢財;總捍一名,分理事件;火長一正、一副,掌船中更漏及駛船針路;亞班、舵工各一正、一副;大繚、二繚各一,管船中繚■〈糸索〉;一椗、二椗各一,司椗;一遷、二遷、三遷各一,司桅■〈糸索〉;杉板船一正、一副,司杉板及頭繚;押工一名,修理船中器物;擇庫一名,清理船艙;香工一名,朝夕焚香楮祀神;總舖一名,司火食;水手數十名(赤嵌筆談)。
洋船由廈門洋行保結出洋,海關徵稅,廈防同知、文武汛口查驗放行;向例督、撫春貢燕菜七十觔,將軍秋貢燕菜九十觔,由洋行承辦。又歲購黑鉛額耗四萬三百二十一觔,解福州理事廳庫及廈門水師中軍交繳,亦由洋行承辦。每百觔,藩庫發給價銀三兩(檔案)。又乾隆二十年,裁減洋規五成,以四千圓津貼泉廠修造軍艦桅柁之用(詳載前「戰船」)。
嘉慶元年,廈防同知裘增壽稟請將洋行致送規禮,充為海洋緝捕經費銀二萬兩。道光五年,廈防同知陞寶以洋行倒罷,詳請奏減,僅留銀七千四百兩。
道光元年,廈防同知麥祥詳稱:洋行和合成陳班觀年老資竭,舉蔣元亨自代,奉將軍祥批駁,一時無人承充;議令商行金豐泰、金萬成、金源豐、金恆遠、金瑞安、金源泉、金長安、金豐勝、金元吉、金源益、金源瑞、金晉祥、金源發、金全益等大小十四家公司承辦貢燕、黑鉛等項,保倚洋船販洋。一俟洋行募充有人,仍歸洋行承辦。總督顏批:令於十四行中舉一總行經理。旋公議詳請,以金源豐許大吉暫充總行。又奉將軍和以「難免把持抑勒」批駁,不准有總行名目,歸十四行公辦。
道光三年,廈防同知陞寶以廈門為放洋正口,有奸商私用洋駁載貨,掛往廣東之虎門、雷州、瓊州、樟林等處,潛往安南各夷港貿易;回棹時,將貴重之貨由陸運回、粗貨仍用小船駁入廈口,致洋船失利日少,洋行倒罷。詳請禁止。奉督、撫允行,移咨粵省及沿海與泉、漳各小口一例禁止(以上俱檔案)。
按廈門販洋船隻,始於雍正五年、盛於乾隆初年。時有各省洋船載貨入口,倚行貿易微稅,並准呂宋等夷船入口交易;故貨物聚集,關課充盈。至嘉慶元年,尚有洋行八家、大小商行三十餘家、洋船商船千餘號,以廈門為通洋正口也。向來南北商船由商行保結出口,後因蚶江、五虎門三口並開,奸商私用商船為洋駁(較洋船為小),載貨挂往廣東虎門等處,另換大船販夷,或徑自販夷;回棹則以貴重之物由陸運回、粗物仍用洋駁載回,倚匿商行,關課僅納日稅而避洋稅,以致洋船失利、洋行消乏,關課漸絀。至嘉慶十八年,僅存和合成洋行一家,呈請洋駁歸洋行保結;經廣郊金廣和於嘉慶二十二年以「把持勒索」控,總督董批行查禁,奸商肆然無忌。道光元年,洋行全行倒罷,詳請以商行金源豐等十四家公司承辦洋行之事。維時本地以商船作洋船者尚有十餘號,而各省洋船及呂宋夷船不至;自後洋船、洋駁亦漸稀少,私往詔安等處各小口整發,商行亦漸凋罷。迨至道光十二、三年,廈門商行僅存五、六家,關課虧缺;每歲飭令地方官招徠勸諭,始有洋駁一、二號販夷。燕菜、黑鉛來自外洋者,遂須購自廣東;及應繳津貼各費,均不能如期呈納,關課日絀,而商行之承辦者不支矣。又按雍正六年,廈門正口始設;販夷洋船准載土產茶葉、碗、傘等貨,由海關汛口挂驗出口,販往各番地兌換燕菜、呢羽等物。嗣因海盜平靖,內地茶商均由海運茶至粵。嘉慶二十二年,兩廣總督蔣恐奸商串通黠夷,私相售賣;奏請禁止武夷、松羅之茶不准出洋,俱由內河過嶺行走,其販往江南、天津由海運者,不禁。二十三年,洋商蔣元亨等呈稱:粵省奏禁海運,專指販茶赴粵者而言,並非洋商一概禁止;懇請仍照舊章。經閩浙總督董覆奏,遂一併禁止出洋。而洋船販夷止有碗、傘粗貨,口務遂絀(檔案)。
查近日安溪、惠安出北嶺茶甚盛,以例禁不能出海;或云前兩廣總督奏禁者武夷、松羅,北嶺土茶系新出,或可再行奏請也。然細核卷宗,為奸商通夷起見,恐亦未能邀準。姑載此說,以備後日。
·番船
呷板船又稱夾板船,以其船底用夾板也。或云:呷板嶼在西、南洋之交文柔山下英機黎造船處,內地統呼夷船為呷板船。呂宋呷板船船式,頭尾系方形。大者樑頭約闊三、四丈,長十丈,高五丈餘;舵水一百餘人,裝貨二萬餘石。小者樑頭約闊二、三丈,長八丈,高四丈餘;舵水六、七十人,裝貨一萬餘擔。船用番木製造,堅固不畏颶風。船、船底俱用銅板鑲釘,底無龍骨,不畏礁線。艙分三層:第一層船主、貨客、舵工棲止,第二層水手住宿,第三層裝載貨物。船內水櫃、鼎灶等物,俱鉎鐵鑄成。船尾有番木舵一門,船頭鐵椗二根。船中番桅三枝,每枝長九丈、十丈不等;桅作三節,布帆三層,每節用活筍繫繩索數十條,或起、或落甚利便。遇颶風用桅一節、微風用桅二節、無風用桅三節,以索抽帆,隨手旋轉;四面風皆可駕駛,巧捷無比。船艙第一層安放砲位十餘門、鳥鎗三四十枝,器械甚精。其載貨艙蓋用鉛鎔貫其縫,不得啟視。夷人色有黑白二種:白者為主、黑者為奴,閩人呼為番鬼。夷禮以下見上,必去其笠帽,光頭灣腰為敬,兩手以布套之為極敬;蓋手白而多毛,不雅觀故也。官吏上船,放鳥鎗迎接,如兵船鳴鉦之類;甚或先放大砲。諭免乃止。或出洋酒、蜜果等物將敬(采訪)。
乾隆四十六年六月,呂宋夷商萬梨落及郎嗎叮先後來廈,番梢六十餘名,貨物燕窩、蘇木;各帶番銀一十四萬餘圓,在廈購買布疋、磁器、桂皮、石條各物。
四十七年二月,夷商郎安敦、牛黎美亞、番梢七十餘名,遭風到廈,貨物蘇木、檳榔、烏木;在廈購買白紙、青白石器、石條、花磚、方磚各物。
四十八年九月,夷商郎萬雷來廈,番梢五十餘名,貨物蘇木、檳榔、呀蘭米、海參、鹿脯;在廈購買布疋、磁器、雨傘、桂皮、紙墨、石條、石磨、藥材、白羯仔。
五十一年九月,船戶郎吧蘭絲實哥巾礁嘮遭風飄失杉板、桅車來廈修葺船隻,因貨物不對,旋即駛去。
嘉慶十二年五月,船戶郎安未示智遭風到廈,旋即駛去。
十四年五月,船戶郎棉一、番梢六十名,番銀十四萬圓,貨物海參、蝦米、檳榔、鹿筋、牛皮、玳瑁、紅燕窩、呀囒米、火艾棉;在廈購買布疋、麻線、土茶、冰糖、藥材、雨傘、各物。
道光三年六月,呂宋夷船遭風入廈,旋即駛去。
四年三月,有呷板夷船在洋遊弋,載賣鴉片煙土,奸民勾通滋弊;通飭營汛一體巡防驅逐。自後七年三月、九年三月、八年五月、十年正月,皆寄椗外洋,隨時驅逐(以上皆檔案)。
紅毛呷板船,較呂宋式樣相同而加倍長大。船身闊可五、六丈,長十五、六丈、高約二十丈;可裝貨十萬擔。大砲十二門、小砲三百餘門。嘉慶二十一年六月來廈泊大擔口,以遭風討水為詞,越日乃去。其人白面方臉,目睛帶紅黃色,頭留全髮,色黃;衣西洋白布窄袖短褐,下服如中國套褲。兩肩帶金葉一片;譯云夷官之別,以示富貴云。此乃紅毛■〈口英〉咭唎國之船。是年駛至天津,奉旨沿海地方巡查驅逐,不許登岸滋事。
越南國船,與呷板船相似;桅三節、布帆四面可張,約載五千餘擔。道光十一年七月,越南國王遣使工部郎中陳文忠、禮部員外郎高有翼衛尉一員,配兵一百零四名,護送故員彰化縣李振青眷口回閩(事詳「番市志」),所載貨物肉桂、砂仁、燕窩、沉香、象牙、犀角、黃臘、白錫、白糖、蝦米、■〈魚戾〉魚各物。人皆束髮;官則烏紗帽、圓領、角帶,極為恭順,亦通文墨。兵丁著紅短服,柁水人等著黑短服,有領。總督孫爾準入奏,奉旨褒獎、賞賚有差;照例按日給予鹽菜、飯食銀兩及修理船隻銀一百六十兩。
道光十二年三月,英吉利夷船一隻遭風到廈。船式與呂宋呷板船相似,船頭有一木鐫作和尚形,其色白;砲械整齊。通船七十餘人,載貨七、八千石。譯訊據供:欲往日本貿易,亦願就廈銷貨。船主名胡夏美,圓目高鼻,睛光帶綠;能通漢語,人甚狡譎。見官吏,兩手以布套之。船中役使之人,多黑色。文武會商堵逐,越三日乃去。嗣後乘風駛至福州、寧波、上海、山東等處遊弋,特旨嚴行驅逐。
按呂宋夷船每次載番銀十四、五萬來廈貿易,所購布匹之外,如磁器、石條、方磚亦不甚貴重,非特有利於廈門,閩省通得其益。故乾隆四十七年,奏准外夷商船到閩,海關貨物照粵海關則例徵收。迨至道光三、四年間,有呷板船寄椗外洋,販賣違禁之鴉片土,則為害無窮;以中土有用之錢銀而易外洋蠹惡之毒物,較之前次之通市,一利、一害相去天壤。然此乃紅毛之船,非呂宋之船也。邇來呂宋之船,久不至。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