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枸杞地骨皮
-
(《本经》上品)
【释名】枸 (《尔雅》。音计。《本经》作枸忌)、枸棘(《衍义》)、苦杞(《诗疏》)、红菜头(《图经》)、天精(《抱朴》)、地骨(《本经》)、地辅(《本经》)、地仙(《日华》)、却暑(《别 时珍曰∶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道书言∶千载枸杞,其形如犬,故得枸名,未审然否?颂曰∶仙人杖有三种∶一是枸杞;一是菜类,叶似苦苣;一是枯死竹竿之色黑者也。
【集解】《别录》曰∶枸杞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
颂曰∶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红菜头。其茎干高三、五尺,作丛。六月、七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其根名地骨。《诗·小雅》云∶集于苞杞。陆机《诗疏》云∶一名苦杞。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似莓。其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今人相传谓枸杞与枸棘二种相类。其实形长而枝无刺者,真枸杞也。圆而有刺者,枸棘也,不堪入药。马志注溲疏条云∶溲疏有刺,枸杞无刺,以此为别。溲疏亦有巨骨之名,如枸杞之名地骨,当亦相类,用之宜辨。或云∶溲疏以高硕者为别,是不然也。今枸杞极有高硕者,入药尤神良。宗 曰∶枸杞、枸棘,徒劳分别。凡杞未有无刺者。虽大至于成架,尚亦有棘。但此物小则刺多,大则刺少,正如酸枣与棘,其实一物也。
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今陕之兰州、灵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浓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圆如樱桃,曝干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异于他处者。
沈存中《笔谈》亦言∶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则入药大抵以河西者为上也。《种树书》言∶收子及掘根种于肥壤中,待苗生,剪为蔬食,甚佳。
【气味】枸杞∶苦,寒,无毒。
《别录》曰∶根∶大寒。子∶微寒,无毒。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权曰∶枸杞∶甘,平。子、叶同。
宗 曰∶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子当用红实。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今人多用其子为补肾药,是未曾考竟经意,当量其虚实冷热用之。
时珍曰∶今考《本经》只云枸杞,不指是根、茎、叶、子。《别录》乃增根大寒、子微寒字,似以枸杞为苗。而甄氏《药性论》乃云枸杞甘、平,子、叶皆同,似以枸杞为根;寇氏《衍义》又以枸杞为梗皮,皆是臆说。按∶陶弘景言枸杞根、实为服食家用。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茎、叶、花、实俱采用。则《本经》所列气味主治,盖通根、苗、花、实而言,初无分别也。后世以枸杞子为滋补药,地骨皮为退热药,始歧而二之。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甘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此后人发前人未到之处者也。
【主治】枸杞∶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本经》)。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强阴,利大小肠(《别录》)。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发明】时珍曰∶此乃通指枸杞根、苗、花、实并用之功也。其单苗 【气味】苦,寒。权曰∶甘,平。
时珍曰∶甘,凉。伏砒、砂。
【主治】除烦益志,补五劳七伤,壮心气,去皮肤骨节间风,消热毒,散疮肿(大明)。
和羊肉作羹,益人,除风明目。
作饮代茶,止渴,消热烦,益阳事,解面毒,与乳酪相恶。汁注目中,去风障赤膜昏痛(甄权)。
去上焦心肺客热(时珍)。
地骨皮 【修治】 曰∶凡使根,掘得以东流水浸,刷去土,捶去心,以熟甘草汤浸一宿,焙干。
【气味】苦,寒。《别录》曰∶大寒。权曰∶甘,平。
时珍曰∶甘、淡,寒。
杲曰∶苦,平、寒。升也,阴也。
好古曰∶入足少阴、手少阳经。制硫黄、丹砂。
【主治】细锉,拌面煮熟,吞之,去肾家风,益精气(甄权)。
去骨热消渴(孟诜)。
解骨蒸肌热消渴,风湿痹,坚筋骨,凉血(元素)。
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李杲)。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 煎汤嗽口,止齿血,治骨槽风(吴瑞)。治金疮神验(陈枸杞子 【修治】时珍曰∶凡用拣净枝梗,取鲜明者洗净,酒润一【气味】苦,寒。权曰∶甘,平。
【主治】坚筋骨,耐老,除风,去虚劳,补精气(孟诜)。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引饮;肾病消中 【发明】弘景曰∶枸杞叶作羹,小苦。俗谚云∶去家千里,勿食萝摩、枸杞。此言二物补益精气,强盛阴道也。枸杞根、实为服食家用,其说甚美,名为仙人之杖,远有旨乎?
颂曰∶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淮南枕中记》载∶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正月上寅采根,二月上卯治服之;三月上辰采茎,四月上巳治服之;五月上午采其叶,六月上未治服之;七月上申采花,八月上酉治服之;九月上戌采子,十月上亥治服之;十一月上子采根,十二月上丑治服之。又有花、实、根、茎、叶作煎,或单榨子汁煎膏服之者,其功并同。世传蓬莱县南丘村多枸杞,高者一、二丈,其根盘结甚固。其乡人多寿考,亦饮食其水土之气使然。又润州开元寺大井旁生枸杞,岁久。土人目为枸杞井,云饮其水甚益人也。
曰∶其根似物形状者为上。
时珍曰∶按∶刘禹锡《枸杞井诗》云∶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灵。翠黛叶生笼石,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又《续仙传》云∶朱孺子见溪侧二花犬,逐入于枸杞丛下。掘之得根,形如二犬。烹而食之,忽觉身轻。周密《浩然斋日抄》云∶宋徽宗时,顺州筑城,得枸杞于土中,其形如状,驰献阙下,乃仙家所谓千岁枸杞,其形如犬者。据前数说,则枸杞之滋益不独子,而根亦不止于退热而已。但根、苗、子之气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无别。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淫于内、泻以甘寒也。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只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则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世人但知用黄芩、黄连,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黄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阴火。
谓之补阴降火,久服致伤元气。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予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屡有殊功,人所未喻者。兵部尚书刘松石,讳天和,麻城人。
所集《保寿堂方》载地仙丹云∶昔有异人赤脚张,传此方于猗氏县一老人,服之寿百余,行走如飞,发白反黑,齿落更生,阳事强健。此药性平,常服能除邪热,明目轻身。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并阴干,用无灰酒浸一夜,晒露四十九昼夜,取日精月华气,待干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早晚各用一丸细嚼,以隔夜百沸汤下。此药采无刺味甜者,其有刺者服之无益。
【附方】旧十,新二十三。
枸杞煎∶治虚劳,退虚热,轻身益气,令一切痈疽永不发。用枸杞三十斤(春夏用茎、叶,秋冬用根、实),以水一石,煮取五斗,以滓再煮取五斗,澄清去滓,再煎取二斗,入锅煎如饧收之。每早酒服一合。(《千金方》)。
金髓煎∶枸杞子逐日摘红熟者,不拘多少,以无灰酒浸之,蜡纸封固,勿令泄气。两月足,取入沙盆中擂烂,滤取汁,同浸酒入银锅内,慢火熬之不住手搅,恐粘住不匀。候成膏如饧,净瓶密收。每早温酒服二大匙,夜卧再服。百日身轻气壮,积年不辍,可以羽化也。
(《经验方 枸杞酒∶《外台秘要》云∶补虚,去劳热,长肌肉,益颜色,肥健人,治肝虚冲感下泪。
用生枸杞子五升,捣破,绢袋盛,浸好酒二斗中,密封勿泄气,二七日。服之任性,勿醉。
《经验后方》∶枸杞酒∶变白,耐老轻身。用枸杞子二升(十月壬癸日,面东采之),以好酒二升,瓷瓶内浸三七日。乃添生地黄汁三升,搅匀密封。至立春前三十日,开瓶。每空心暖饮一盏,至立春后髭发却黑。勿食芜荑、葱、蒜。
四神丸∶治肾经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甘州枸杞子一斤(好酒润透,分作四分∶四两用蜀椒一两炒,四两用小茴香一两炒,四两用芝麻一两炒,四两用川楝肉一两炒,拣出枸杞),加熟地黄、白术、白茯苓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日服。(《瑞竹堂方》)。
肝虚下泪∶枸杞子二升,绢袋盛,浸一斗酒中(密封)三七日,饮之。(《千金方》)。
目赤生翳∶枸杞子捣汁,日点三、五次,神验。(《肘后方》)。
面 ∶枸杞子十斤,生地黄三斤。为末。每服方寸匕,温酒下,日三服。久则童颜。
(《圣惠方》)。
注夏虚病∶枸杞子、五味子,研细,滚水泡,封三日,代茶饮效。(《摄生方》)。
地骨酒∶壮筋骨,补精髓,延年耐老。枸杞根、生地黄、甘菊花各一斤,捣碎,以水一石,煮取汁五斗,炊糯米五斗,细曲拌匀,入瓮如常封酿。待熟澄清,日饮三盏。(《圣济总录》)。
虚劳客热∶枸杞根,为末。白汤调服。有痼疾人勿服。(《千金方》)。
骨蒸烦热及一切虚劳烦热,大病后烦热,并用地仙散∶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
半两。每用五钱,生姜五片,水煎服。(《济生方》)。
热劳如燎∶地骨皮二两,柴胡一两,为末。每服二钱,麦门冬汤下。(《圣济总录》)。
虚劳苦渴,骨节烦热,或寒∶用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麦门冬三升,小麦二升,水二斗,煮至麦熟,去滓。每服一升,口渴即饮。(《千金方》)。
肾虚腰痛∶枸杞根、杜仲、萆 各一斤,好酒三斗渍之,罂中密封,锅中煮一日。饮之任意。(《千金方》)。
吐血不止∶枸杞根、子、皮为散,水煎。日日饮之。(《圣济总录》)。
小便出血∶新地骨皮洗净,捣自然汁(无汁则以水煎汁)。每服一盏,入酒少许,食前温服。(《简便方》)。
带下脉数∶枸杞根一斤,生地黄五斤,酒一斗,煮五升。日日服之。(《千金方》)。
天行赤目暴肿∶地骨皮三斤,水三斗,煮三升,去滓,入盐一两,取二升。频频洗点。
(陇上谢道人《天竺经》)。
风虫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虫即出。亦可煎水饮。(《肘后方》)。
口舌糜烂∶地骨皮汤∶治膀胱移热于小肠,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心胃壅热,水谷不下。
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之。(东垣《兰室秘藏》)。
小儿耳疳∶生于耳后,肾疳也。地骨皮一味,煎汤洗之。仍以香油调末搽之。(高文虎《蓼花洲闲录》)。
气 疳疮多年不愈者∶应效散(又名托里散)∶用地骨皮(冬月者)为末。每用纸捻蘸入疮内。频用自然生肉。更以米饮服二钱,一日三服。(《外科精义》)。
男子下疳∶先以浆水洗之,后搽地骨皮末。生肌止痛。(《卫生宝鉴》)。
妇人阴肿或生疮∶枸杞根煎水,频洗。(《永类方》)。
十三种疔∶春三月上建日采叶(名天精),夏三月上建日采枝(名枸杞),秋三月上建日采子(名却老),冬三月上建日采根(名地骨),并曝干为末(如不得依法采,但得一种亦可),用 绯缯一片裹药。牛黄一梧桐子大,反钩棘针三七枚,赤小豆七粒,为末。先于缯上铺乱发一鸡子大,乃铺牛黄等末,卷作团,以发束定,熨斗中炒令沸,沸定,刮捣为末。以一方寸匕,合前枸杞末二匕,空心酒服二钱半,日再服。(《千金方》)。
痈疽恶疮,脓血不止∶地骨皮不拘多少,洗净,刮去粗皮,取细白穣。以粗皮同骨煎汤洗,令脓血尽。以细穣贴之,立效。有一朝士,腹胁间病疽经岁。或以地骨皮煎汤淋洗,出血一、二升。家人惧,欲止之。病者曰∶疽似少快。更淋之,用五升许,血渐淡乃止。以细穣贴之,次日结痂愈。(唐慎微《本草》)。
瘭疽出汁,着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用枸杞根、葵根叶煮汁,煎如饴,随意服之。(《千金方》)。
足趾鸡眼,作痛作疮∶地骨皮同红花研细敷之,次日即愈。(《闺阁事宜》)。
火赫毒疮∶此患急防毒瓦斯入心腹。枸杞叶捣汁服,立瘥。(《肘后方》)。
目涩有翳∶枸杞叶二两,车前叶一两, 汁,以桑叶裹,悬阴地一夜。取汁点之,不过三、五度。(《十便良方》)。
五劳七伤,庶事衰弱∶枸杞叶半斤(切),粳米二合,豉汁和,煮作粥,日日食之良。(《经验后方》)。
澡浴除病∶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四日,以至十二月十二日,皆用枸杞叶煎汤洗澡。令人光泽,百病不生。(《洞天保生录》)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