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集釋卷一下
-
內篇齊物論第二【一】
【一】【注】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惡人,物莫不皆然。然,故是非雖異而彼我均也。
【釋文】《齊物論》力頓反。李如字。《而惡》烏路反。
南郭子綦隱机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一】。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二】今之隱机者,非昔之隱机者也【三】。」
【一】【注】同天人,均彼我,故外無與為歡,而荅焉解(一)體,若失其配匹。
【疏】楚昭王之庶弟,楚莊王之司馬,字子綦。古人淳質,多以居處為號,居於南郭,故號南郭,亦猶市南宜僚、東郭順子之類。其人懷道抱德,虛心忘淡,故莊子羨其清高而託為論首。隱,憑也。噓,嘆也。荅焉,解釋貌。耦,匹也,(為)〔謂〕身與神為匹,物與我〔為〕(二)耦也。子綦憑几坐忘,凝神遐想,仰天而歎,妙悟自然,離形去智,荅焉墜體,身心俱遣,物我(無)〔兼〕忘,故若喪其匹耦也。
【釋文】《南郭子綦》音其。司馬云:居南郭,因為號。《隱》於靳反,馮也。《机》音紀。李本作几。◎盧文弨曰:案今本作几。《而噓》音虛。吐氣為噓。向云:息也。《荅焉》本又作嗒,同。吐荅反,又都納反。注同。解體貌。◎盧文弨曰:今本作嗒。案解體,即趙岐孟子注所云解罷枝也。◎慶藩案慧琳一切經音義八十八終南山龍田寺釋法琳本傳卷四引司馬云:荅焉,云失其所,故有似喪耦也。釋文闕。《其耦》本亦作偶,五口反。匹也,對也。司馬云:耦,身也,身與神為耦。◎俞樾曰:喪其耦,即下文所謂吾喪我也。郭注曰若失其配匹,未合喪我之義。司馬云耦身也,此說得之。然云身與神為耦則非也。耦當讀為寓。寓,寄也,神寄於身,故謂身為寓。
【二】【注】死灰槁木,取其( )莫(三)無情耳。夫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體中獨任天真而已,又何所有哉!故止若立枯木,動若運槁枝,坐若死灰,行若遊塵。動止之容,吾所不能一也;其於無心而自得(四),吾所不能二也(五)。
【疏】姓顏,名偃,字子游。居,安處也。方欲請益,故起而立侍。如何安處,神識凝寂,頓異從來,遂使形將槁木而不殊,心與死灰而無別。必有妙術,請示所由。
【釋文】《顏成子游》李云:子綦弟子也,姓顏,名偃,諡成,字子游。《何居》如字,又音姬。司馬云:猶故也。《槁木》古老反。注同。《( )》音寂,本亦作寂。◎盧文弨曰:( ),舊訛家。今案大宗師云,其容( ),釋文云:本亦作寂,崔本作{宀尗},據改正。方言云:( ),安靜也。漢人碑版多作此字。老子銘,顯虛無之清( ),張公神碑,疆界( )靜,成皋令任伯嗣碑,官朝( )靜,巴郡太守張納碑,四竟( )謐。博陵太守孔彪碑,( )兮冥冥,皆如此作。今注作寂寞。《莫》本亦作漠。
【三】【注】子游嘗見隱机者,而未有(六)若子綦也。
【疏】子游昔見坐忘,未盡玄妙;今逢隱机,實異曩時。怪其寂泊無情,故發驚疑之旨。
【校】(一)趙諫議本無解字。(二)為字依上句例補。(三)( )莫,趙本作寂漠,世德堂本作寂寞。(四)其於無心而自得,趙本作無心自得。(五)二也,世德堂本作一也。趙本二亦作一,與上句一字下均無也字。(六)世德堂本嘗作常,有作見。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一】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二】!」
【一】【注】吾喪我,我自忘矣;我自忘矣,天下有何物足識哉!故都忘外內,然後超然俱得。
【疏】而,猶汝也。喪,猶忘也。許其所問,故言不亦善乎。而子綦境智兩忘,物我雙絕,子游不悟,而以驚疑,故示隱几之能,汝頗知不。
【二】【注】籟,簫也。夫簫管參差,宮商異律,故有短長高下萬殊之聲。聲雖萬殊,而所稟之度一也,然則優劣無所錯其閒矣。況之風物,異音同是,而咸自取焉,則天地之籟見矣。
【疏】(人)(一)籟,簫也,長一尺二寸,十六管,象鳳翅,舜作也。夫簫管參差,所受各足,況之風物,咸稟自然,故寄此二賢以明三籟之義。釋在下文。
【釋文】《女聞》音汝。下皆同。本亦作汝。◎盧文弨曰:上汝知何以不一律作女?《人籟》力帶反,簫也。《籟夫》音扶。《參》初林反。《差》初宜反。《所錯》七故反。《見矣》賢遍反。
【校】(一)人字依注文刪。
子游曰:「敢問其方【一】。」
【一】【疏】方,道術也。雖聞其名,未解其義,故請三籟,其術如何。
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一】。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二】。而獨不聞之翏翏(一)乎【三】?山林之畏佳【四】,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五】;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六】,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七】,厲風濟則眾竅為虛【八】。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刀刀〕(二乎)【九】?」
【一】【注】大塊者,無物也。夫噫氣者,豈有物哉?氣塊然而自噫耳。物之生也,莫不塊然而自生,則塊然之體大矣,故遂以大塊為名。
【疏】大塊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稱也。言自然之理通生萬物,不知所以然而然。大塊之中,噫而出氣,仍名此氣而為風也。
【釋文】《大塊》苦怪反。李苦對反。說文同,云:俗凷字也。徐口回反,徐、李又胡罪反。郭又苦猥反。司馬云:大朴之貌,眾家或作大槐,班固同。淮南子作大昧。解者或以為無,或以為元氣,或以為混成,或以為天,謬也。◎慶藩案慧琳一切經音義九十五正誣經卷五引司馬云:大塊,謂天也。與釋文所引異。◎俞樾曰:大塊者,地也。塊乃凷之或體。說文土部:凷,墣也。蓋即中庸所謂一撮土之多者,積而至於廣大,則成地矣,故以地為大塊也。司馬云大朴之貌,郭注曰大塊者無物也,並失其義。此本說地籟,然則大塊者,非地而何?《噫》乙戒反。注同。一(三)音蔭。
【二】【注】言風唯無作,作則萬竅皆怒動而為聲也。
【疏】是者,指此風也。作。起也。言此大風唯當不起,若其動作,則萬殊之穴皆鼓怒呺叫也。
【釋文】《萬竅》苦弔反。《怒呺》胡刀反,徐又(詐)〔許〕(四)口反,又胡到反。
【三】【注】長風之聲。
【釋文】《翏翏》良救反,又六收反。長風聲也。李本作飂,音同。又力竹反。
【四】【注】大風之所扇動也。
【疏】翏翏,長風之聲。畏佳,扇動之貌。而翏翏清吹,擊蕩山林,遂使樹木枝條,畏佳扇動。世皆共睹,汝獨不聞之邪?下文云。
【釋文】《畏》於鬼反。郭烏罪反。崔本作{山畏}。《佳》醉癸反。徐子唯反。郭祖罪反。李諸鬼反。李頤云:畏隹,山阜貌。◎盧文弨曰:佳,舊本作隹,今莊子眾家本皆作佳。韻會支韻內引此,似亦可讀追。此所音(唯)〔雖〕(五)皆仄聲,然實與佳本音皆相近,故從眾家本改正。
【五】【注】此略舉眾竅之所似。
【疏】竅穴,樹孔也。枅,柱頭木也,今之斗〈木沓〉是也。圈,畜獸闌也。木既百圍,穴亦奇眾,故或似人之口鼻,或似獸之闌圈,或似人之耳孔,或似舍之枅〈木沓〉,或洼曲而擁腫,或污下而不平。形勢無窮,略陳此八事。亦(由)〔猶〕(六)世閒萬物,種類不同,或醜或妍,蓋稟之造化。
【釋文】《之竅》崔本作窾。《似鼻似口》司馬云:言風吹竅穴動作,或似人鼻,或似人口。《似枅》音雞,又音肩。字林云:柱上方木也。簡文云:欂櫨也。《似圈》起權反。郭音權,杯圈也。徐其阮反,言如羊豕之闌圈也。《似臼》其九反。《似洼者》(鳥)〔烏〕(七)攜反,李於花反,又烏乖反,郭烏蛙反。司馬云:若洼曲。《污者》音烏。司馬云:若污下。
【六】【注】此略舉(異)〔眾〕(八)竅之聲殊。
【疏】激者,如水湍激聲也。謞者,如箭鏃頭孔聲〔也〕(九)。叱者,咄聲也。吸者,如呼吸聲也。叫者,如叫呼聲也。譹者,哭聲也。宎者,深也,若深谷然。咬者,哀切聲也。略舉樹穴,即有八種;風吹木竅,還作八聲。亦(由)〔猶〕人稟分不同,種種差異,率性而動,莫不均齊。假令小大夭壽,未足以相傾。
【釋文】《激者》經歷反,如水激也。李古弔反。司馬云:聲若激喚也。李又驅弔反。◎慶藩案慧琳一切經音義六十八阿毘達摩大婆沙論卷四引司馬云:流急曰激也。七十八音經律異相卷十四、九十、高僧傳十三引並同。又文選盧子諒時興詩注、玄應眾經音義十四引亦同。與釋文所引異。《謞者》音孝。李虛交反。簡文云:若箭去之聲。司馬云:若讙謞聲。◎盧文弨曰:舊音考,訛。今注本音孝,從之。《叱者》昌實反。徐音七。司馬云:若叱咄聲。《吸者》許及反。司馬云:若噓吸聲也。《叫者》古弔反。郭古幼反。李居曜反。司馬云:若叫呼聲也。《譹者》音豪。郭又戶報反。司馬云:若譹哭聲。◎盧文弨曰:舊脫者字,今增,與眾句一例。《宎者》徐於堯反。一音杳。又於弔反。司馬云:深者也,若深宎宎然。《咬者》於交反。或音狡。司馬云:聲哀切咬咬然。又許拜反。
【七】【注】夫聲之宮商雖千變萬化,唱和大小,莫不稱其所受而各當其分。
【疏】泠,小風也。飄,大風也。于喁,皆是風吹樹動前後相隨之聲也。故泠〔泠〕清風,和聲即小;暴疾飄風,和聲即大;各稱所受,曾無勝劣,以況萬物稟氣自然。
【釋文】《唱于》如字。《唱喁》五恭反。徐又音愚。又五斗反。李云:于喁,聲之相和也。《泠風》音零。李云:泠泠,小風也。《小和》胡臥反。下及注皆同。《飄風》鼻遙反,又符遙反。李敷遙反。司馬云:疾風也。爾雅云:回風為飄。《不稱》尺證反。《其分》符問反。下不出者同。
【八】【注】濟,止也。烈風作則眾竅實,及其止則眾竅虛。虛實雖異,其於各得則同。
【疏】厲,大也,烈也。濟,止也。言大風止則眾竅虛,及其動則眾竅實。虛實雖異,各得則同耳。況四序盈虛,二儀生殺,既無心於亭毒,豈有意於虔劉!
【釋文】《厲風》司馬云:大風。向、郭云:烈風。《濟》子細反。向云:止也。◎慶藩案厲風濟,濟者止也。詩鄘風載馳篇旋濟,毛傳曰:濟,止也。風止則萬籟寂然,故曰眾竅為虛。
【九】【注】調調(刁刁)〔刀刀〕,動搖貌也。言物聲既異,而形之動搖亦又不同也。動雖不同,其得齊一耳,豈調調獨是而(刁刁)〔刀刀〕獨非乎!
【疏】而,汝也。調調(刁刁)〔刀刀〕,動搖之貌也。言物形既異,動亦不同,雖有調(刁)〔刀〕之殊,而終無是非之異。況盈虛聚散,生死窮通,物理自然,不得不爾,豈有是非臧否於其間哉!
【釋文】《調調》音條。《刀刀》徐都堯反。向云:調調刀刀,皆動搖貌。◎盧文弨曰:舊俱作刁,俗;今改依正體。《動搖》如字,又羊照反。
【校】(一)闕誤引李本翏作飂,力救切。(二)刀字依世德堂本及盧校改,下注及疏文並同。(三)一下疑脫作喑二字。知北遊篇生者喑醷物也,釋文喑音陰,引李郭云:喑醷,聚氣貌。喑氣亦即聚氣。(四)許字依釋文原本改。(五)抱經堂原刻本唯作脽,誤。此本作唯,亦非。字當作雖。(六)由猶古通用,今以義別之,後不複出。(七)烏字依釋文原本改。(八)眾字依世德堂本及上注文改。趙諫議本亦作異。(九)也字依上下文句例補。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一】
【一】【疏】地籟則竅穴之徒,人籟則簫管之類,並皆眼見,此則可知。惟天籟深玄,卒難頓悟,敢陳庸,昧請決所疑。
【釋文】《比竹》毗志反。又必履反。李扶必反。注同。
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一】,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二】!」
【一】【注】此天籟也。夫天籟者,豈復別有一物哉?即眾竅比竹之屬,接乎有生之類,會而共成一天耳。無既無矣,則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為生。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則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則謂之天然。天然耳,非為也,故以天言之。〔以天言之〕(一)所以明其自然也,豈蒼蒼之謂哉!而或者謂天籟役物使從己也。夫天且不能自有,況能有物哉!故天者,萬物之總名也,莫適為天,誰主役物乎?故物各自生而無所出焉,此天道也。
【疏】夫天者,萬物之總名,自然之別稱,豈蒼蒼之謂哉!故夫天籟者,豈別有一物邪?即比竹眾竅接乎有生之類是爾。尋夫生生者誰乎,蓋無物也。故外不待乎物,內不資乎我,塊然而生,獨化者也。是以郭注云,自己而然,則謂之天然。故以天然言之者,所以明其自然也。而言吹萬不同。且風唯一體,竅則萬殊,雖復大小不同,而各稱所受,咸率自知,豈賴他哉!此天籟也。故知春生夏長,目視耳聽,近取諸身,遠託諸物,皆不知其所以,悉莫辨其所然。使其自己,當分各足,率性而動,不由心智,所謂亭之毒之,此天籟之大意者也。
【釋文】《豈復》扶又反。《莫適》丁歷反。◎慶藩案文選謝(宣城)〔靈運〕(二)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注引司馬云:吹萬,言天氣吹煦,生養萬物,形氣不同。已,止也,使各得其性而止。謝靈運道路憶山中詩注、江文通雜體詩注引同。釋文闕。
【二】【注】物皆自得之耳,誰主怒之使然哉!此重明天籟也。
【疏】自取,(由)〔猶〕自得也。言風竅不同,形聲乃異,至於各自取足,未始不齊,而怒動為聲,誰使之然也!欲明群生糾紛,萬象參差,分內自取,未嘗不足,或飛或走,誰使其然,故知鼓之怒之,莫知其宰。此則重明天籟之義者也。
【釋文】《此重》直用反。
【校】(一)四字依世德堂本補。(二)靈運二字依文選原本改。
大知閑閑,小知閒閒【一】;大言炎炎,小言詹詹【二】。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三】,與接為搆,日以心鬥。縵者,窖者,密者【四】。小恐惴惴,大恐縵縵【五】。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六】;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七】;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八】;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九】;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一)也【一○】;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一一】。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一二】;樂出虛,蒸成菌【一三】。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一四】。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一五】!
【一】【注】此蓋知之不同。
【疏】閑閑,寬裕也。閒閒,分別也。夫智惠寬大之人,率性虛淡,無是無非;小知狹劣之人,性靈褊促,有取有捨。〔有取有捨〕(二),故閒隔而分別;無是無非,故閑暇而寬裕也。
【釋文】《大知》音智。下及注同。《閑閑》李云:無所容貌。簡文云:廣博之貌。《閒閒》古閑反,有所閒別也。◎俞樾曰:廣雅釋詁:閒,覗也。小知閒閒,當從此義,謂好覗察人也。釋文曰有所閒別,非是。
【二】【注】此蓋言語之異。
【疏】炎炎,猛烈也。詹詹,詞費也。夫詮理大言,(由)〔猶〕猛火炎燎原野,清蕩無遺。儒墨小言,滯於競辯,徒有詞費,無益教方。
【釋文】《炎炎》于廉于凡二反,又音談。李作淡,徒濫反。李頤云:同是非也。簡文云:美盛貌。《詹詹》音占。李頤云:小辯之貌。崔本作閻。
【三】【注】此蓋寤寐之異。
【疏】凡鄙之人,心靈馳躁,耽滯前境,無得暫停。故其夢寐也,魂神妄緣而交接;其覺悟也,則形質開朗而取染也。
【釋文】《魂交》司馬云:精神交錯也。《其覺》古孝反。《形開》司馬云:目開意悟也。
【四】【注】此蓋交接之異。
【疏】構,合也。窖,深也,今穴地藏穀是也。密,隱也。交接世事,構合根塵,妄心既重,(渴)〔愒〕日不足,故惜彼寸陰,心與日鬥也。其運心逐境,情性萬殊,略而言之,有此三別也。
【釋文】《與接為構》司馬云:人道交接,構結驩愛也。《縵者》(未)〔末〕旦反。簡文云:寬心也。《窖者》古孝反。司馬云:深也。李云:穴也。案穴地藏穀曰窖。簡文云:深心也。
【五】【注】此蓋恐悸之異。
【疏】惴惴,怵惕也。縵縵,沮喪也,夫境有違從,而心恆憂度,慮其不遂,恐懼交懷。是以小恐惴慄而怵惕,大恐寬暇而沮喪也。
【釋文】《小恐》曲勇反。下及注同。《惴惴》之瑞反。李云:小心貌。爾雅云:懼也。《縵縵》李云:齊死生貌。《悸》其季反。
【六】【疏】機,弩牙也。栝,箭栝也。司,主也。言發心逐境,速如箭栝;役情拒害,猛若弩牙。唯主意是非,更無他謂也。
【釋文】《機栝》古活反。機,弩牙。栝,箭栝。◎慶藩案文選鮑明遠苦熱行注引司馬云:言生死是非,臧否交校,則禍敗之來,若機栝之發。釋文闕。◎又案機謂弩牙。(見易繫辭鄭注。)釋名曰:弩,(弩)〔怒也(三)。〕鉤弦者曰牙,牙外曰郭,(郭)下曰縣刀,合名之(則))曰機(栝)),言如機之巧也。(機栝與樞機義各不同。樞為戶樞,機為門橛。廣雅:{止木}也。{止木}與梱同。說文:梱,門橛也。王引之曰:樞為戶樞,所以利轉。機為門梱,所以止扉。故以樞機並言,謂開閤有節也。書傳機與栝並言弩牙也。
【七】【注】此蓋動止之異。
【疏】詛,祝也。盟,誓也。言役意是非,(由)〔猶〕如祝詛,畱心取境,不異誓盟。堅守確乎,情在勝物。
【釋文】《詛》側據反。《盟》音明,徐武耕反,郭武病反。
【八】【注】其衰殺日消有如此者。
【疏】夫素秋搖落,玄冬肅殺,物景貿遷,驟如交臂,愚惑之類,豈能覺邪!唯爭虛妄是非,詎知日新消毀,人之衰老,其狀例然。
【釋文】《其殺》色界反,徐色例反。注同。
【九】【注】其溺而遂往有如此者。
【疏】滯溺於境,其來已久,所為之事,背道乖真。欲使復命還源,無由可致。
【釋文】《其溺》奴狄反,郭奴徼反。
【一○】【注】其厭沒於欲,老而愈洫,有如此者。
【疏】厭,沒溺也。顛倒之流,厭沒於欲,惑情堅固,有類緘繩。豈唯壯年縱恣,抑乃老而愈洫。
【釋文】《其厭》於葉反,徐於冉反,又於感反。《如緘》徐古咸反。《老洫》本亦作溢,同。音逸,郭許鵙反,又已質反。
【一一】【注】其利患輕禍,陰結遂志,有如此者。
【疏】莫,無也。陽,生也。耽滯之心,鄰乎死地,欲使反於生道,無由得之。
【釋文】《近死》附近之近。《復陽》陽,謂生也。◎家世父曰:日以心鬥,百變不窮。司是非者有萬應之機,守勝者有一成之見。或久倦思反而殺如秋令,或沈迷不悟而溺為之,亦有深緘其機,無復生人之氣者。人心之相搆,各視所藏之機,以探而取之。
【一二】【注】此蓋性情之異者。
【疏】凡品愚迷,(則)〔耽〕執違順,順則喜樂,違則哀怒。然哀樂則重,喜怒則輕。故喜則心生懽悅,樂則形於舞忭。怒則當時嗔恨,哀則舉體悲號,慮則抑度未來,嘆則咨嗟已往,變則改易舊事,慹則屈服不伸,姚則輕浮躁動,佚則奢華縱放,啟則開張情慾,態則嬌淫妖冶。眾生心識,變轉無窮,略而言之,有此十二。審而察之,物情斯見矣。
【釋文】《哀樂》音洛。《慹》之涉反。司馬云:不動貌。《姚》郭音遙,徐李敕弔反。《佚》音逸。《態》敕代反,李又奴載反。
【一三】【注】此蓋事變之異也。自此以上,略舉天籟之無方;自此以下,明無方之自然也。物各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則形雖彌異,其(五)然彌同也。
【疏】夫簫管內虛,故能出於雅樂;濕暑氣蒸,故能生成朝菌。亦猶二儀萬物,虛假不真,從無生有,例如菌樂。浮幻若是,喜怒何施!
【釋文】《蒸》之膺反。《成菌》其隕反。向云:結也。《以上》時掌反。
【一四】【注】日夜相代,代故以新也。夫天地萬物,變化日新,與時俱往,何物萌之哉?自然而然耳。
【疏】日晝月夜,輪轉循環,更相遞代,互為前後。推求根緒,莫知其狀者也。
【釋文】《萌》武耕反。
【一五】【注】言其自生。
【疏】已,止也。推求日夜,前後難知,起心虞度,不如止息。又重推旦暮,覆察昏明,亦莫測其所由,固不知其端緒。欲明世間萬法,虛妄不真,推求生死,即體皆寂。故老經云,迎之不見其首,隨之而不見其後,理由若此。
【釋文】《旦暮》本又作莫,音同。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洫作溢。(二)依下句例補。(三)怒也依釋名改,以下郭則栝三字均依釋名刪。(四)世德堂本其作自。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一】,而不知其所為使【二】。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三】。可行己信【四】,而不見其形【五】,有情而無形【六】。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七】,吾誰與為親【八】?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九】?如是皆有為臣妾乎【一○】?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一一】?其遞相為君臣乎【一二】?其有真君存焉【一三】?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一四】。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一五】。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一六】!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一七】,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一八】!人謂之不死,奚益【一九】!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二○】?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二一】?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二二】?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二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二四】。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柰何哉【二五】!
【一】【注】彼,自然也。自然生我,我自然生。故自然者,即我之自然,豈遠之哉!
【疏】彼,自然也。取,稟受也。若非自然,誰能生我?若無有我,誰稟自然乎?然我則自然,自然則我,其理非遠,故曰是亦近矣。
【二】【注】凡物云云,皆自爾耳,非相為使也,故任之而理自至矣。
【疏】言我稟受自然,其理已具。足行手捉,耳聽目視,功能御用,各有司存。亭之毒之,非相為使,無勞措意,直置任之。
【釋文】《相為》于偽反。下未為同。
【三】【注】萬物萬情,趣舍不同,若有(一)真宰使之然也。起索真宰之眹跡,而亦終不得,則明物皆自然,無使物然也。
【疏】夫肢體不同,而御用各異,似有真性,竟無宰主。眹跡攸肇,從何而有?
【釋文】《而特》崔云:特,辭也。《其眹》李除忍反。兆也。《趣舍》七喻反。字或作取。下音捨,或音赦。下皆倣此。《起索》所百反。
【四】【注】今夫行者,信己可得行也。
【疏】信己而用,可意而行,天機自張,率性而動,自濟自足,豈假物哉!
【五】【注】不見所以得行之形。
【疏】物皆信己而行,不見信可行之貌者也。
【六】【注】情當其物,故形不別見也。
【疏】有可行之情智,無信己之形質。
【釋文】《情當》丁浪反,下皆同。《別見》賢遍反。
【七】【注】付之自然,而莫不皆存也。
【疏】百骸,百骨節也。九竅,謂眼耳鼻舌口及下二漏也。六藏,六腑也,謂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也。藏,謂五藏,肝心脾肺腎也。賅,備也。言體骨在外,藏腑在內,竅通內外。備此三事以成一身,故言存。
【釋文】《百骸》戶皆反。《六藏》才浪反。案心肺肝脾腎,謂之五藏。大小腸膀胱三焦,謂之六府。身別有九藏氣,天地人。天以候頭角之氣,人候耳目之氣,地候口齒之氣。三部各有天地人,三三而九,神藏五,形藏四,故九。今此云六藏,未見所出。◎李楨曰:釋文云,此云六藏,未見所出。成疏遂穿鑿以六為六腑,藏(謂)〔為〕五藏,致與上百官九竅,訓不一例。按難經三十九難,五藏亦有六藏者,謂腎有兩藏也。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謂精神之所舍也。其氣與腎通,故言藏有六也。《賅》徐古來反。司馬云備也。小爾雅同簡文云:兼也。
【八】【注】直自(二)存耳。
【九】【注】皆說之,則是有所私也。有私則不能賅而存矣,故不說而自存,不為而自生也。
【疏】言夫六根九竅,俱是一身,豈有親疏,私存愛悅!若有心愛悅,便是有私。身而私之,理在不可。莫不任置,自有司存。於身既然,在物亦爾。
【釋文】《皆說》音悅,注同。今本多即作悅字。後皆倣此。
【一○】【注】若皆私之,則志過其分,上下相冒,而莫為臣妾矣。臣妾之才,而不安臣妾之任,則失矣。故知君臣上下,手足外內,乃天理自然,豈真人之所為哉!
【疏】臣妾者,士女之賤職也。且人之一身,亦有君臣之別,至如見色則目為君而耳為臣,行步則足為君手為臣也。斯乃出自天理,豈人之所為乎!非關係意親疏,故為君臣也。郭注云,時之所賢者為君,才不應世者為臣。治國治身,內外無異。
【一一】【注】夫臣妾但各當其分耳,未為不足以相治也。相治者,若手足耳目,四肢百體,各有所司而更相御用也。
【疏】夫臣妾御用,各有職司,(知)〔如〕手執腳行,當分自足,豈為手之不足而腳為行乎?蓋天機自張,無心相為而治理之也。舉此手足,諸事可知也。
【釋文】《而更》音庚。
【一二】【注】夫時之所賢者為君,才不應世者為臣。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卑,首自在上,足自居下,豈有遞哉!雖無錯於當而必自當也。
【疏】夫首自在上,足自居下;目能視色,耳能聽聲。而用捨有時,故有貴賤。豈措情於上下,而遞代為君臣乎?但任置無心而必自當也。
【釋文】《其遞》音弟。徐又音第。《不應》應對之應。《無錯》七素反。下同。
【一三】【注】任之而自爾,則非偽也。
【疏】直置忘懷,無勞措意,此即真君妙道,存乎其中矣。又解:真君即前之真宰也。言取捨之心,青黃等色,本無自性,緣合而成,不自不他,非無非有,故假設疑問,以明無有真君也。
【一四】【注】凡得真性,用其自為者,雖復皁隸,猶不顧毀譽而自安其業。故知與不知,皆自若也。若乃開希幸之路,以下冒上,物喪其真,人忘其本,則毀譽之間,俯仰失錯也。
【疏】夫心境相感,欲染斯興。是以求得稱情,即謂之為益;如其不得,即謂之為損。斯言凡情迷執,有得喪以攖心;道智觀之,無損益於其真性者也。◎家世父曰:彼我相形而有是非,而是非之成於心者,先入而為之主。是之非之,隨人以為役,皆臣妾也,而百骸九竅六藏悉攝而從之。夫此攝而從之以聽役於人,與其心之主宰,果有辨乎,果無辨乎?心之主宰有是非,於人何與!求得人之情而是之非之,無能為益,不得無能為損。而既搆一是非之形,役心以從之,終其身守而不化,夫是之謂成心。成心者,臣妾之所以聽役也。
【釋文】《雖復》扶又反。下同。《毀譽》音餘。《物喪》息浪反。
【一五】【注】言性各有分,故知者守知以待終,而愚者抱愚以至死,豈有能中易其性者也!
【疏】夫稟受形性,各有涯量,不可改愚以為智,安得易醜以為妍!是故形性一成,終不中途亡失,適可守其分內,待盡天年矣。
【一六】【注】群品云云,逆順相交,各信其偏見而恣其所行,莫能自反。此(皆)〔比〕(三)眾人之所悲者,亦可悲矣。而眾人未嘗以此為悲者,性然故也。物各性然,又何物足悲哉!
【疏】刃,逆也。靡,順也。群品云云,銳情逐境。境既有逆有順,心便執是執非。行有終年,速如馳驟;唯知貪境,曾無止息。格量物理,深可悲傷。
【一七】【注】夫物情無極,知足者鮮。故得(止)〔此〕(四)不止,復逐於彼。皆疲役終身,未厭其志,死而後已。故其成功者無時可見也。
【疏】夫物浮競,知足者稀,故得此不休,復逐於彼。所以終身疲役,沒命貪殘,持影繫風,功成何日。
【釋文】《者鮮》息淺反。
【一八】【注】凡物各以所好役其形骸,至於疲困苶然。不知所以好此之歸趣云何也!
【疏】苶然,疲頓貌也。而所好情篤,勞役心靈,形魂既弊,苶然困苦。直以信心,好此貪競,責其意謂,亦不知所歸。愚癡之甚,深可哀歎。
【釋文】《苶然》乃結反,徐李乃協反。崔音捻,云:忘貌。簡文云:疲病困之狀。◎盧文弨曰:苶,今注本乃作薾(五)。說文引詩彼薾維何,音義與此異。◎慶藩案:苶,司馬作薾。文選謝靈運過始寧墅詩注引司馬云:薾,極貌也。釋文闕。《所好》呼報反。下同。
【一九】【注】言其實與死同。
【疏】奚,何也。耽滯如斯,困而不已,有損行業,無益神氣,可謂雖生之日猶死之年也。
【二○】【注】言其心形並馳,困而不反,比於凡人所哀,則此真哀之大也。然凡人未嘗以此為哀,則凡所哀者,不足哀也。
【疏】然,猶如此也。念念遷移,新新流謝,其化而為老,心識隨而昏昧,形神俱變,故謂與之然。世之悲哀,莫此甚也。
【二一】【注】凡此上事,皆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曰芒也。今未知者皆不知所以知而自知矣,生者〔皆〕(六)不知所以生而自生矣。萬物雖異,至於生不由知,則未有不同者也,故天下莫不芒也。
【疏】芒,闇昧也。言凡人在生,芒昧如是,舉世皆惑,豈有一人不昧者!而莊子體道真人,智用明達,俯同塵俗,故云而我獨芒。郭注稍乖,今不依用。
【釋文】《芒乎》莫剛反,又音亡。芒,芒昧也。簡文云:芒,同也。
【二二】【注】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謂之成心。人自師其成心,則人各自有師矣。人各自有師,故付之而自當。
【疏】夫域情滯著,執一家之偏見者,謂之成心。夫隨順封執之心,師之以為準的,世皆如此,故誰獨無師乎。
【二三】【注】夫以成代不成,非知也,心自得耳。故愚者亦師其成心,未肯用其所謂短而舍其所謂長者也。
【疏】愚惑之類,堅執是非,何必知他理長,代己之短,唯欲斥他為短,自取為長。如此之人,處處皆有,愚癡之輩,先豫其中。
【釋文】《與有》音豫。◎家世父曰:說文,代,更也。今日以為是,明月以為非,而一成乎心,是非迭出而不窮,故曰知代。心以為是,則取所謂是者而是之,心以為非,則取所謂非者而非之,故曰心自取。《而舍》音捨,字亦作捨。下同。
【二四】【注】今日適越,昨日何由至哉?未成乎心,是非何由生哉?明夫是非者,群品之所不能無,故至人兩順之。
【疏】吳越路遙,必須積旬方達,今朝發途,昨日何由至哉?欲明是非彼我,生自妄心。言心必也未生,是非從何而有?故先分別而後是非,先造途而後至越。
【釋文】《昔至》崔云:昔,夕也。向云:昔者,昨日之謂也。◎家世父曰:是非者,人我相接而成者也。而必其心先有一是非之準,而後以為是而是之,以為非而非之。人之心萬應焉而無窮,則是非亦與為無窮。是非因人心而生,物論之所以不齊也。
【二五】【注】理無是非,而惑者以為有,此以無有為有也。惑心已成,雖聖人不能解,故付之自若而不強知也。
【疏】夏禹,字文命,鯀子,啟父也。諡法:泉源流通曰禹,又云:受禪成功曰禹。理無是非而惑者為有,此用無有為有也。迷執日久,惑心已成,雖有大禹神人,亦不〔能〕令其解悟。莊生深懷慈救,獨柰之何,故付之自若,不強知之者也。
【釋文】《不強》其丈反。
【校】(一)趙諫議本若有作有若。(二)趙本自作目。(三)(四)比字及此字依宋本及世德堂本改。(五)世德堂本作薾。(六)皆字依道藏焦竑本補。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二】。果有言邪【三】?其未嘗有言邪【四】?其以為異於鷇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五】?道惡乎隱而有真偽【六】?言惡乎隱而有是非【七】?道惡乎往而不存【八】?言惡乎存而不可【九】?道隱於小成【一○】,言隱於榮華【一一】。故有儒墨之是非【一二】,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一三】。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一四】。
【一】【注】各有所說,故異於吹。
【疏】夫名言之與風吹,皆是聲法,而言者必有詮辯,故曰有言。
【釋文】《吹也》如字,又叱瑞反。崔云:吹,猶籟也。
【二】【注】我以為是而彼以為非,彼之所是,我又非之,故未定也。未定也者,由彼我之情偏。
【疏】雖有此言,異於風吹,而咸言我是,僉曰彼非。既彼我情偏,故獨未定者也。
【三】【注】以為有言邪?然未足以有所定。
【四】【注】以為無言邪?則據己已有言。
【疏】果,決定也。此以為是,彼以為非,此以為非,而彼以為是。既而是非不定,言何所詮!故不足稱定有言也。然彼此偏見,各執是非,據己所言,故不可以為無言也。
【五】【注】夫言與鷇音,其致一也,有辯無辯,誠未可定也。天下之情不必同而所言不能異,故是非紛紜,莫知所定。
【疏】辯,別也。鳥子欲出卵中而鳴,謂之鷇音也,言亦帶殼曰鷇。夫彼此偏執,不定是非,亦何異鷇鳥之音,有聲無辯!故將言說異於鷇音者,恐未足以為別者也。
【釋文】《鷇》苦豆反,李音彀。司馬云:鳥子欲出者也。
【六】【疏】惡乎,謂於何也。虛通至道,非真非偽,於何逃匿而真偽生焉?
【釋文】《惡乎》音烏。下皆同。《真偽》一本作真詭。崔本作真然。
【七】【注】道焉不在!言何隱蔽而有真偽,是非之名紛然而起?
【疏】至教至言,非非非是,於何隱蔽,有是有非者哉?
【釋文】《道焉》於虔反。
【八】【注】皆存。
【疏】存,在也。陶鑄生靈,周行不殆,道無不遍,于何不在乎!所以在偽在真而非真非偽也。
【九】【注】皆可。
【疏】玄道真言,隨物生殺,何往不可而言隱邪?故可是可非,而非非非是者也。
【一○】【疏】小成者,謂仁義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謂之小成也。世薄時澆,唯行仁義,不能行於大道,故言道隱於小成,而道不可隱也。故老君云,大道廢,有仁義。
【一一】【注】夫小成榮華,自隱於道,而道不可隱。則真偽是非者,行於榮華而止於實當,見於小成而滅於大全也。
【疏】榮華者,謂浮辯之辭,華美之言也。只為滯於華辯,所以蔽隱至言。所以老君經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釋文】《實當》丁浪反。後可以意求,不復重出。《見於》賢遍反。
【一二】【疏】昔有鄭人名緩,學於(求)〔裘〕(一)氏之地,三年藝成而化為儒。儒者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行仁義之道,辯尊卑之位,故謂之儒也。緩弟名翟,緩化其弟,遂成於墨。墨者,禹道也。尚賢崇禮,儉以兼愛,摩頂放踵以救蒼生,此謂之墨也。而緩翟二人,親則兄弟,各執一教,更相是非。緩恨其弟,感激而死。然彼我是非,其來久矣。爭競之甚,起自二賢,故指此二賢為亂群之帥。是知道喪言隱,方督是非。
【一三】【注】儒墨更相是非,而天下皆儒墨也。故百家並起,各私所見,而未始出其方也。
【疏】天下莫不自以為是,以彼為非,彼亦與汝為非,自以為是。故各用己是是彼非,各用己非非彼是。
【釋文】《更相》音庚。
【一四】【注】夫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無是無非者,儒墨之所非也。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乃欲明無是無非也。欲明無是無非,則莫若還以儒墨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則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矣。非非則無非,非是則無是。
【疏】世皆以他為非,用己為是。今欲翻非作是,翻是作非者,無過還用彼我,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則所非者非非則無非,所是者非是則無是。無是則無非,故知是非皆虛妄耳。◎家世父曰:郭象云,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無是無非者儒墨之所非也。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莫若還以儒墨反覆相明,則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矣。今觀墨子之書及孟子之闢楊墨,儒墨互相是非,各據所見以求勝,墨者是之,儒者非焉。是非所由成,彼是之所由分也。彼是有對待之形,而是非兩立,則所持之是非非是非也,彼是之見存也。莫若以明者,還以彼是之所明,互取以相證也。郭注誤。
【釋文】《反覆》芳服反。下同。
【校】(一)裘字依漁父篇改。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一】。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二】。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三】。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四】。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五】。是亦彼也【六】,彼亦是也【七】。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八】。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九】?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一○】。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一一】。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一二】。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一三】。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一四】。
【一】【注】物皆自是,故無非是;物皆相彼,故無非彼。無非彼,則天下無是矣;無非是,則天下無彼矣。無彼無是,所以玄同也。
【疏】注曰,物皆自是,故無非是,物皆相彼,故無非彼。無非彼也,則天下無是矣;無非是也,則天下無彼矣。無彼無是,所以玄同。此注理盡,無勞別釋。
【二】【疏】自為彼所彼,此則不自見,自知己為是,便則知之;物之有偏也,例皆如是。若審能見他見自,故無是無非也。
【三】【注】夫物之偏也,皆不見彼之所見,而獨自知其所知。自知其所知,則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則以彼為非矣。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相因而生者也。
【疏】夫彼對於此,是待於非,文家之大體也。今言彼出於是者,言約理微,舉彼角勢也;欲示舉彼明此,舉是明非也。而彼此是非,相因而有,推求分析,即體皆空也。
【四】【注】夫死生之變,猶春秋冬夏四時行耳。故死生之狀雖異,其於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謂生為生,而死者方自謂生為死,則無生矣。生者方自謂死為死,而死者方自謂死為生,則無死矣。無生無死,無可無不可,故儒墨之辨,吾所不能同也;至於各冥其分,吾所不能異也。
【疏】方,方將也。言彼此是非,無異生死之說也。夫生死交謝,(由)〔猶〕寒暑之遞遷。而生者以生為生,而死者將生為死,亦如是者以是為是,而非者以是為非。故知因是而非,因非而是。因非而是,則無是矣;因是而非,則無非矣。是以無是無非,非生無死,無可無不可,何彼此之論乎!
【五】【注】夫懷豁者,因天下之是非而自無是非也。故不由是非之塗而是非無患不當者,直明其天然而無所奪故也。
【疏】天,自然也。聖人達悟,不由是得非,直置虛凝,照以自然之智。只因此是非而得無非無是,終不奪有而別證無。
【六】【注】我亦為彼所彼。
【七】【注】彼亦自以為是。
【疏】我自以為是,亦為彼之所非;我以彼為非,而彼亦以自為是也。
【八】【注】此亦自是而非彼,彼亦自是而非此,此與彼各有一是一非於體中也。
【疏】此既自是,彼亦自是;此既非彼,彼亦非此;故各有一是,各有一非也。
【九】【注】今欲謂彼為彼,而彼復自是;欲謂是為是,而是復為彼所彼;故彼是有無,未果定也。
【疏】夫彼此是非,相待而立,反覆推討,舉體浮虛。自以為是,此則不無;為彼所彼,此則不有。有無彼此,未可決定。
【釋文】《彼復》扶又反。下同。
【一○】【注】偶,對也。彼是相對,而聖人兩順之。故無心者與物冥,而未嘗有對於天下也。〔樞,要也〕(一)。此居其樞要而會其玄極,以應夫無方也。
【疏】偶,對也。樞,要也。體夫彼此俱空,是非兩幻,凝神獨見而無對於天下者,可謂會其玄極,得道樞要也。前則假問有無,待奪不定;此則重明彼此,當體自空。前淺後深,所以為次也。
【釋文】《道樞》尺朱反。樞,要也。《以應》應對之應。前注同。後可以意求,不復重音。
【一一】【注】夫是非反覆,相尋無窮,故謂之環。環中,空矣;今以是非為環而得其中者,無是無非也。無是無非,故能應夫是非。是非無窮,故應亦無窮。
【疏】夫絕待獨化,道之本始,為學之要,故謂之樞。環者,假有二竅;中者,真空一道。環中空矣,以明無是無非。是非無窮,故應亦無窮也。◎家世父曰:是非兩化而道存焉,故曰道樞。握道之樞以游乎環中,中,空也。是非反復,相尋無窮,若循環然。游乎空中,不為是非所役,而後可以應無窮。◎慶藩案唐釋湛然止觀輔行傳宏決引莊子古注云:以圓環內空體無際,故曰環中。
【一二】【注】天下莫不自是而莫不相非,故一是一非,兩行無窮。唯涉空得中者,曠然無懷,乘之以游也。
【疏】夫物莫不自是,故是亦一無窮;莫不相非,故非亦一無窮。唯彼我兩忘,是非雙遣,而得環中之道者,故能大順蒼生,乘之遊也。
【一三】【疏】指,手指也。馬,戲籌也。喻,比也。言人是非各執,彼我異情,故用己指比他指,即用他指為非指;復將他指比汝指,汝指於他指復為非指矣。指義既爾,馬亦如之。所以諸法之中獨奉指者,欲明近取諸身,切要無過於指,遠託諸物,勝負莫先於馬,故舉二事以況是非。
【一四】【注】夫自是而非彼,彼我之常情也。故以我指喻彼指,則彼指於我指獨為非指矣。此以指喻指之非指也。若復以彼指還喻我指,則我指於彼指復為非指矣。此(亦)〔以〕(二)非指喻指之非指也。將明無是無非,莫若反覆相喻。反覆相喻,則彼之與我,既同於自是,又均於相非。均於相非,則天下無是;同於自是,則天下無非。何以明其然邪?是若果是,則天下不得(彼)〔復〕(三)有非之者也。非若果非,〔則天下〕(四)亦不得復有是之者也。今是非無主,紛然淆亂,明此區區者各信其偏見而同於一致耳。仰觀俯察,莫不皆然。是以至人知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故浩然大寧,而天地萬物各當其分,同於自得,而無是無非也。
【疏】天下雖大,一指可以蔽之;萬物雖多,一馬可以理盡。何以知其然邪?今以彼我是非反覆相喻,則所是者非是,所非者非非。故知二儀萬物,無是無非者也。
【釋文】《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崔云:指,百體之一體;馬,萬物之一物。《浩然》戶老反。
【校】(一)樞要也三字依焦竑本補。(二)(三)以字復字依宋本改。(四)則天下三字依焦竑本補。
可乎可【一】,不可乎不可【二】。道行之而成【三】,物謂之而然【四】。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五】。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六】。無物不然,無物不可【七】。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八】。其分也,成也【九】;其成也,毀也【一○】。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一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一二】。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一三】;適得而幾矣【一四】。因是已【一五】。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一六】。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一七】謂之朝三【一八】。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一九】。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二○】,是之謂兩行【二一】。
【一】【注】可於己者,即謂之可。
【二】【注】不可於己者,即謂之不可。
【疏】夫理無是非,而物有違順,故順其意者則謂之可,乖其情者則謂之不可。違順既空,故知可不可皆妄也。
【三】【注】無不成也。
【疏】大道曠蕩,亭毒含靈,周行萬物,無不成就。故在可成於可,而不當於可;在不可成不可,亦不當於不可也。
【四】【注】無不然也。
【疏】物情顛倒,不達違從,虛計是非,妄為然不。
【五】【疏】心境兩空,物我雙幻,於何而有然法,遂執為然?於何不然為不然也?
【六】【注】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
【疏】物情執滯,觸境皆迷,必固(為)〔謂〕有然,必固謂有可,豈知可則不可,然則不然邪!
【七】【疏】群品云云,各私所見,皆然其所然,可其所可。
【釋文】《無物不然無物不可》崔本此下更有可於可,而不可於不可,不可於不可,而可於可也。
【八】【注】夫莛橫而楹縱,厲醜而西施好。所謂齊者,豈必齊形狀,同規矩哉!故舉縱橫好醜,恢恑憰怪,各然其所然,各(一)可其所可,則理雖萬殊而性同得,故曰道通為一也。
【疏】為是義故,略舉八事以破之。莛,屋梁也。楹,舍柱也。厲,病醜人也。西施,吳王美姬也。恢者,寬大之名。恑者,奇變之稱。憰者,矯詐之心。怪者,妖異之物。夫縱橫美惡,物見所以萬殊;恢憰奇異,世情用(之)為顛倒。故有是非可不可,迷執其分。今以玄道觀之,本來無二,是以妍醜之狀萬殊,自得之情惟一,故曰道通為一也。
【釋文】《故為》于偽反。下為是皆同。《莛》徐音庭,李音挺。司馬云:屋梁也。《楹》音盈。司馬云:屋柱也。◎俞樾曰:司馬以莛為屋梁,楹為屋柱,故郭云莛橫而楹縱。案說文:莛,莖也。屋梁之說,初非本義。漢書東方朔傳以莛撞鍾,文選答客難篇莛作筳。李注引說苑曰:建天下之鳴鐘,撞之以筳,豈能發其音聲哉!筳與莛通。是古書言莛者,謂其小也。莛楹以大小言,厲西施以好醜言。舊說非是。《厲》如字,惡也。李音賴。司馬云:病癩。《西施》司馬云:夏姬也。案句踐所獻吳王美女也。《恢》徐苦回反,大也。郭苦虺反。簡文本作弔。◎盧文弨曰:案弔音的。下恑字與詭同。弔詭見下文。《恑》九委反,徐九彼反。李云:戾也。《憰怪》音決。李云:憰,乖也。怪,異也。◎家世父曰:可不可,然不然,達者委而不用,而即寓用於不用之中,故通為一。《楹縱》本亦作從,同。將容反。
【九】【注】夫物或此以為散而彼以為成。
【疏】夫物或於此為散,於彼為成,欲明聚散無恆,不可定執。此則於不二之理更舉論端者也。
【釋文】《其分》如字。
【一○】【注】我之所謂成而彼或謂之毀。
【疏】或於此為成,於彼為毀。物之涉用,有此不同,則散毛成氊,伐木為舍等也。
【一一】【注】夫成毀者,生於自見而不見彼也。故無成與毀,猶無是與非也。
【疏】夫成毀是非,生於偏滯者也。既成毀不定,是非無主,故無成毀,通而一之。
【釋文】《復通》扶又反。
【一二】【疏】寓,寄也。庸,用也。唯當達道之夫,凝神玄鑒,故能去彼二偏,通而為一。為是義故,成功不處,用而忘用,寄用群材也。
【一三】【注】夫達者無滯於一方,故忽然自忘,而寄當於自用。自用者,莫不條暢而自得也。
【疏】夫有夫至功而推功於物,馳馭億兆而寄用群材者,其惟聖人乎!是以應感無心,靈通不滯,可謂冥真體道,得玄珠於赤水者也。
【一四】【注】幾,盡也。至理盡於自得也。
【疏】幾,盡也。夫得者,內不資於我,外不資於物,無思無為,絕學絕待,適爾而得,蓋無所由,與理相應,故能盡妙也。
【釋文】《幾矣》音機,盡也。下同。徐具衣反。
【一五】【注】達者因而不作。
【疏】夫達道之士,無作無心,故能因是非而無是非,循彼我而無彼我。我因循而已,豈措情哉!
【一六】【注】夫達者之因是,豈知因為善而因之哉?不知所以因而自因耳,故謂之道也。
【疏】已而者,仍前生後之辭也。夫至人無心,有感斯應,譬彼明鏡,方茲虛谷,因循萬物,影響蒼生,不知所以然,不知所以應,豈有情於臧否而係於利害者乎!以法因人,可謂自然之道也。
【釋文】《謂之道》向郭絕句。崔讀謂之道勞,云:因自然是道之功也。
【一七】【疏】夫玄道妙一,常湛凝然,非由心智謀度而後不二。而愚者勞役神明邂逅言辯而求一者,與彼不一無以異矣,不足(類)〔賴〕(二)也。不知至理,理自混同,豈俟措心,方稱不二耶!
【一八】【疏】此起譬也。◎家世父曰:謂之朝三,明以朝三為義也。蓋賦芧在朝,故以得四而喜,得三而怒,皆所見惟目前之一隅也,是以謂之因也。疏謂混同萬物以為其一因以為一者無異眾狙之惑解因是也一語,大謬。
【一九】【注】夫達者之於一,豈勞神哉?若勞神明於為一,不足賴也,與彼不一者無以異矣。亦同眾狙之惑,因所好而自是也。
【疏】此解譬也。狙,獼猴也。賦,付與也。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列子曰:宋有養狙老翁,善解其意,戲狙曰:「吾與汝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又曰:「我與汝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焉。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其於七數,並皆是一。名既不虧,實亦無損,而一喜一怒,為用愚迷。此亦同其所好,自以為是。亦猶勞役心慮,辯飾言詞,混同萬物以為其一因以為一者,亦何異眾狙之惑耶!
【釋文】《狙公》七徐反,又緇慮反。司馬云:狙公,典狙官也。崔云:養猿狙者也。李云:老狙也。廣雅云:狙,獼猴。《賦芧》音序,徐食汝反,李音予。司馬云:橡子也。《朝三暮四》司馬云:朝三升,暮四升也。《所好》呼報反。下文皆同。
【二○】【注】莫之偏任,故付之自均而止也。
【疏】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夫達道聖人,虛懷不執,故能和是於無是,同非於無非,所以息智乎均平之鄉,休心乎自然之境也。
【釋文】《天鈞》本又作均。崔云:鈞,陶鈞也。
【二一】【注】任天下之是非。
【疏】不離是非而得無是非,故謂之兩行。
【校】(一)趙諫議本無各字。(二)賴字依下注文改。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一】。惡乎至【二】?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三】。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四】。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五】。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六】。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之成【七】。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八】?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九】。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一○】,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一一】唯其好之也,以異於彼【一二】,其好之也,欲以明之【一三】。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一四】。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一五】。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一)【一六】。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一七】。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一八】。
【一】【疏】至,造極之名也。淳古聖人,運智虛妙,雖復和光混俗,而智則無知,動不乖寂,常真妙本。所至之義,列在下文也。
【二】【疏】假設疑問,於何而造極耶?
【三】【注】此忘天地,遺萬物,外不察乎宇宙,內不覺其一身,故能曠然無累,與物俱往,而無所不應也。
【疏】未始,猶未曾。世所有法,悉皆非有,唯物與我,內外咸空,四句皆非,蕩然虛靜,理盡於此,不復可加。答於前問,意以明至極者也。
【四】【注】雖未都忘,猶能忘其彼此。
【疏】初學大賢,鄰乎聖境,雖復見空有之異,而未曾封執。
【五】【注】雖未能忘彼此,猶能忘彼此之是非也。
【疏】通欲難除,滯物之情已有;別惑易遣,是非之見猶忘也。
【六】【注】無是非乃全也。
【疏】夫有非有是,流俗之鄙情;無是無非,達人之通鑒。故知彼我彰而至道隱,是非息而妙理全矣。
【七】【注】道虧則情有所偏而愛有所成,未能忘愛釋私,玄同彼我(二)也。
【疏】虛玄之道,既以虧損,愛染之情,於是乎成著矣。
【八】【注】有之與無,斯不能知,乃至。
【疏】果,決定也。夫道無增減,物有虧成。是以物愛既成,謂道為損,而道實無虧也。故假設論端以明其義。有無既不決定,虧成理非實錄。
【九】【注】夫聲不可勝舉也。故吹管操絃,雖有繁手,遺聲多矣。而執籥鳴弦者,欲以彰聲也,彰聲而聲遺,不彰聲而聲全。故欲成而虧之者,昭文之鼓琴也;不成而無虧者,昭文之不鼓琴也。
【疏】姓昭,名文,古之善鼓琴者也。夫昭氏鼓琴,雖云巧妙,而鼓商則喪角,揮宮則失徵,未若置而不鼓,則五音自全。亦(由)〔猶〕有成有虧,存情所以乖道;無成無虧,忘智所以合真者也。
【釋文】《可勝》音升。《操弦》七刀反,《執籥》羊灼反。《昭文》司馬云:古善琴者。
【一○】【注】幾,盡也。夫三子者,皆欲辯非己所明以明之,故知盡慮窮,形勞神倦,或枝策假寐,或據梧而瞑。
【疏】師曠,字子野,晉平公樂師,甚知音律。支,柱也。策,打鼓(枝)〔杖〕也,亦言擊節(枝)〔杖〕(三)也。梧,琴也;今謂不爾。昭文已能鼓琴,何容二人共同一伎?況檢典籍,無惠子善琴之文。而言據梧者,只是以梧几而據之談說,猶隱几者也。幾,盡也。昭文善能鼓琴,師曠妙知音律,惠施好談名理。而三子之性,稟自天然,各以己能明示於世。世既不悟,己又疲怠,遂使柱策假寐,或復凭几而瞑。三子之能,咸盡於此。
【釋文】《枝策》司馬云:枝,柱也。策,杖也。崔云:舉杖以擊節。《據梧》音吾。司馬云:梧,琴也。崔云:琴瑟也。《之知》音智。《而瞑》亡千反。
【一一】【注】賴其盛,故能久,不爾早困也。
【疏】惠施之徒,皆少年盛壯,故能運載形智。至於衰末之年,是非少盛,久當困苦也。
【釋文】《故載之末年》崔云:書之於今也。
【一二】【注】言此三子,唯獨好其所明,自以殊於眾人。
【疏】三子各以己之所好,耽而翫之,方欲矜其所能,獨異於物。
【一三】【注】明示眾人,欲使同乎我之所好。
【疏】所以疲倦形神好之不已者,欲將己之道術明示眾人也。
【一四】【注】是猶對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術終於昧然也。
【疏】彼,眾人也。所明,道術也。白,即公孫龍守白馬論也。姓公孫,名龍,趙人。當六國時,弟子孔穿之徒,堅執此論,橫行天下,服眾人之口,不服眾人之心。言物稟性不同,所好各異,故知三子道異,非眾人所明。非明而強示之,彼此終成暗昧。亦何異乎堅執守白之論眩惑世閒,雖弘辯如流,終有言而無理也!
【釋文】《堅白》司馬云:謂堅石白馬之辯也。又云:公孫龍有淬劍之法,謂之堅白。崔同。又云:或曰,設矛伐之說為堅,辯白馬之名為白。◎盧文弨曰:伐即盾也,亦作〈盾戈〉,又作瞂,音皆同。《鼓簧》音黃。
【一五】【注】昭文之子又乃終文之緒,亦卒不成。
【疏】綸,緒也。言昭文之子亦乃荷其父業,終其綸緒,卒其年命,竟無所成。況在它人,如何放哉?
【釋文】《之綸》音倫。崔云:琴瑟絃也。◎俞樾曰:釋文綸音倫,崔云琴瑟絃也。然以文之絃終,其義未安。郭注曰,昭文之子又乃終文之緒,則是訓綸為緒。今以文義求之。上文曰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之昧與之綸,必相對為文。周易繫辭傳,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京房注曰:綸,知也。淮南子說山篇,以小明大,以近論遠,高誘注曰:論,知也。古字綸與論通。淮南與明對言,則綸亦明也。以文之綸終,謂以文之所知者終,即是以文之明終。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而昭文之子又以文之明終,則仍是非所明而明矣,故下曰終身無成也。郭注尚未達其恉。
【一六】【注】此三子雖求明於彼,彼竟不明,所以終身無成。若三子而可謂成,則雖我之不成亦可謂成也。
【疏】我,眾人也。若三子異於眾人,遂自以為成,而眾人異於三子,亦可謂之成也。
【一七】【注】物皆自明而不明彼,若彼不明,即謂不成,則萬物皆相與無成矣。故聖人不顯此以耀彼,不捨己而逐物,從而任之,各(宜)〔冥〕(四)其所能,故曲成而不遺也。今三子欲以己之所好明示於彼,不亦妄乎!
【疏】若三子之與眾物相與而不謂之成乎?故知眾人之與三子,彼此共無成矣。
【一八】【注】夫聖人無我者也。故滑疑之耀,則圖而域之;恢恑憰怪,則通而一之;使群異各安其所安,眾人不失其所是,則己不用於物,而萬物之用用矣。物皆自用,則孰是孰非哉!故雖放蕩之變,屈奇之異,曲而從之,寄之自用,則用雖萬殊,歷然自明。
【疏】夫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齊其明。故能晦跡同凡,韜光接物,終不眩耀群品,亂惑蒼生,亦不矜己以率人,而各域限於分內,忘懷大順於萬物,為是寄〔用〕於群才。而此運心,斯可謂聖明真知也。
【釋文】《滑疑》古沒反。司馬云:亂也。《屈奇》求物反。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作雖我無成亦可謂成矣。(二)趙諫議本我作此。(三)杖字依釋文改。(四)冥字依宋本及世德堂本改。
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一】。雖然,請嘗言之【二】。有始也者【三】,有未始有始也者【四】,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五】。有有也者【六】,有無也者【七】,有未始有無也者【八】,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九】。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一○】。今我則已有謂矣【一一】,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一二】?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一三】。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一四】?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五】?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一六】!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一七】!無適焉,因是已【一八】。
【一】【注】今以言無是非,則不知其與言有者類乎不類乎?欲謂之類,則我以無為是,而彼以無為非,斯不類矣。然此雖是非不同,亦固未免於有是非也,則與彼類矣。故曰類與不類又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也。然則將大不類,莫若無心,既遣(一)是非,又遣其遣。遣之又遣之以至於無遣,然後無遣無不遣而是非自去矣。
【疏】類者,輩徒相似之類也。但群生愚迷,滯是滯非。今論乃欲反彼世情,破茲迷執,故假且說無是無非,則用為真道。是故復言相與為類,此則遣於無是無非也。既而遣之又遣,方至重玄也。
【二】【注】至理無言,言則與類,故試寄(二)言之。
【疏】嘗,試也。夫至理雖復無言,而非言無以詮理,故試寄言,彷象其義。
【三】【注】有始則有終。
【疏】此假設疑問,以明至道無始無終,此遣於始終也。
【四】【注】謂無終始而一死生。
【疏】未始,猶未曾也。此又假問,有未曾有始終不。此遣於無始終也。
【五】【注】夫一之者,未若不一而自齊,斯又忘其一也。
【疏】此又假問,有未曾有始也者。斯則遣於無始無終也。
【六】【注】有有則美惡是非具也。
【疏】夫萬象森羅,悉皆虛幻,故標此有,明即以有體空。此句遣有也。
【七】【注】有無而未知無無也,則是非好惡猶未離懷。
【疏】假問有此無不。今明非但有即不有,亦乃無即不無。此句遣於無也。
【釋文】《好惡》並如字。《未離》力智反。
【八】【注】知無無矣,而猶未能無知。
【疏】假問有未曾有無不。此句遣非。
【九】【疏】假問有未曾未曾有無不。此句遣非非無也。而自淺之深,從麄入妙,始乎有有,終乎非無。是知離百非,超四句,明矣。前言始終,此則明時;今言有無,此則辯法;唯時與法,皆虛靜者也。
【一○】【注】此都忘其知也,爾乃俄然始了無耳。了無,則天地萬物,彼我是非,豁然確斯也。
【疏】前從有無之跡入非非有無之本,今從非非有無之體出有無之用。而言俄者,明即體即用,俄爾之間,蓋非賖遠也。夫玄道窈冥,真宗微妙。故俄而用,則非有無而有無,用而體,則有無非有無也。是以有無不定,體用無恆,誰能決定無耶?誰能決定有耶?此又就有無之用明非有非無之體者也。
【釋文】《俄而》徐音峨。《確斯》苦角反。斯,又作澌,音賜,李思利反。◎盧文弨曰:斯訓盡,與澌賜義同。
【一一】【注】謂無是非,即復有謂。
【釋文】《即復》扶又反。
【一二】【注】又不知謂之有無,爾乃蕩然無纖芥於胸中也。
【疏】謂,言也。莊生復無言也。理出有言之教,即前請嘗言之類是也。既寄此言以詮於理,未知斯言定有言耶,定無言耶。欲明理家非默非言,教亦非無非有。恐學者滯於文字,故致此辭。
【釋文】《纖介》古邁反,又音界。◎盧文弨曰:今本介作芥。
【一三】【注】夫以形相對,則大山大於秋豪也。若各據其性分,物冥其極,則形大未為有餘,形小不為不足。〔苟各足〕(三)於其性,則秋豪不獨小其小而大山不獨大其大矣。若以性足為大,則天下之足未有過於秋豪也;(其)〔若〕性足者(為)〔非〕(四)大,則雖大山亦可稱小矣。故曰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大山為小,則天下無大矣;秋豪為大,則天下無小也。無小無大,無壽無夭,是以蟪蛄不羨大椿而欣然自得,斥鴳不貴天池而榮願以足。苟足於天然而安其性命(五),故雖天地未足為壽而與我並生,萬物未足為異而與我同得。則天地之生又何不並,萬物之得又何不一哉!
【疏】秋時獸生豪毛,其末至微,故謂秋豪之末也。人生在於襁褓而亡,謂之殤子。太,大也。夫物之生也,形氣不同,有小有大,有夭有壽。若以性分言之,無不自足。是故以性足為大,天下莫大於豪末;無餘為小,天下莫小於大山。大山為小,則天下無大;豪末為大,則天下無小。小大既爾,夭壽亦然。是以兩儀雖大,各足之性乃均;萬物雖多,自得之義唯一。前明不終不始,非有非無;此明非小非大,無夭無壽耳。
【釋文】《秋豪》如字。依字應作毫。司馬云:兔毫在秋而成。王逸注楚辭云:銳毛也。案毛至秋而耎細,故以喻小也。《大山》音泰。《殤子》短命者也。或云:年十九以下為殤。
【一四】【注】萬物萬形,同於自得,其得一也。已自一矣,理無所言。
【一五】【注】夫名謂生於不明者也。物或不能自明其一而以此逐彼,故謂一以正之。既謂之一,即是有言矣。
【疏】夫玄道冥寂,理絕形聲,誘引迷途,稱謂斯起。故一雖玄統,而猶是名教。既謂之一,豈曰無言乎!
【一六】【注】夫以言言一,而一非言也,則一〔與〕(六)言為二矣。一既一矣,言又二之;有一有二,得不謂之三乎!夫以一言言一,猶乃成三,況尋其支流,凡物殊稱,雖有善數,莫之能紀也。故一之者與彼未殊,而忘(七)一者無言而自一。
【疏】夫妙一之理,理非所言,是知以言言一而一非言也。且一既一矣,言又言焉;有一有言,二名斯起。覆將後時之二名,對前時之妙一,有一有二,得不謂之三乎!從三以往,假有善巧算曆之人,亦不能紀得其數,而況凡夫之類乎!
【釋文】《殊稱》尺證反。《善數》色主反。
【一七】【注】夫一,無言也,而有言則至三。況尋其末數,其可窮乎!
【疏】自,從也。適,往也。夫至理無言,言則名起。故從無言以往有言,纔言則至乎三。況從有言往有言,枝流分派,其可窮乎!此明一切萬法,本無名字,從無生有,遂至於斯矣。
【一八】【注】各止於其所能,乃最是也。
【疏】夫諸法空幻,何獨名言!是知無即非無,有即非有,有無名數,當體皆寂。既不從無以適有,豈復自有以適有耶!故無所措意於往來,因循物性而已矣。
【校】(一)趙諫議本遣作遺,下並同。(二)趙本寄作嘗。(三)苟各足三字依趙本及世德堂本補。(四)若字非字依趙本及世德堂本改。(五)命字趙本作分,世德堂本作命。(六)與字依世德堂本補。(七)趙本忘作亡。
夫道未始有封【一】,言未始有常【二】,為是而有畛也【三】,請言其畛【四】:有左,有右【五】,有倫,有義【六】,有分,有辯【七】,有競,有爭【八】,此之謂八德【九】。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一○】;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一一】。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一二】。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一三】。曰:何也【一四】?聖人懷之【一五】,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一六】。夫大道不稱【一七】,大辯不言【一八】,大仁不仁【一九】,大廉不嗛【二○】,大勇不忮【二一】。道昭而不道【二二】,言辯而不及【二三】,仁常而不成(一)【二四】,廉清而不信【二五】,勇忮而不成【二六】。五者园而幾向方矣【二七】,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二八】。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二九】。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三○】,而不知其所由來【三一】,此之謂葆光【三二】。
【一】【注】冥然無不在也。
【疏】夫道無不在,所在皆無,蕩然無際,有何封域也。
【釋文】《夫道未始有封》崔云,齊物七章,此連上章,而班固說在外篇。
【二】【注】彼此言之,故是非無定。
【疏】道理虛通,既無限域,故言教隨物,亦無常定也。
【三】【注】道無封,故萬物得恣其分域。
【疏】畛,界畔也。理無崖域,教隨物變,(是)為〔是〕義故,畛分不同。
【釋文】《為是》于偽反。《有畛》徐之忍反,郭李音真。謂封域畛陌也。
【四】【疏】(畛)假設問旨,發起後文也。
【五】【注】各異便也。
【疏】左,陽也。右,陰也。理雖凝寂,教必隨機。畛域不同,昇沈各異,故有東西左右,春秋生殺。
【釋文】《有左有右》崔本作宥,在宥也。◎盧文弨曰:舊作崔本作有,訛。案下云在宥也,則當作宥明甚。今改正。《異便》婢面反。
【六】【注】物物有理,事事有宜。
【疏】倫,理也。義,宜也。群物糾紛,有理存焉,萬事參差,各隨宜便者也。
【釋文】《有倫有義》崔本作有論有議。◎俞樾曰:釋文云,崔本作有論有議,當從之。下文云,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又曰,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彼所謂分辯,即此有分有辯;然則彼所謂論議,即此有論有議矣。
【七】【注】群分而類別也。
【疏】辯,別也。飛走雖眾,各有群分;物性萬殊,自隨類別矣。
【釋文】《有分》如字。注同。《類別》彼列反。下皆同。
【八】【注】並逐曰競,對辯曰爭。
【疏】夫物性昏愚,彼我封執,既而並逐勝負,對辯是非也。
【釋文】《有爭》爭鬥之爭。注同。
【九】【注】略而判之,有此八德。
【疏】德者,功用之名也。群生功用,轉變無窮,略而陳之,有此八種。斯則釋前有畛之義也。
【一○】【注】夫六合之外,謂萬物性分之表耳。夫物之性表,雖有理存焉,而非性分之內,則未嘗以感聖人也,故聖人未嘗論之。〔若論之〕(二),則是引萬物使學其所不能也。故不論其外,而八畛同於自得也。
【疏】六合者,謂天地四方也。六合之外,謂眾生性分之表,重玄至道之鄉也。夫玄宗(岡)〔罔〕象,出四句之端;妙理希夷,超六合之外。既非神口所辯,所以存而不論也。
【一一】【注】陳其性而安之。
【疏】六合之內,謂蒼生所稟之性分。夫云云取捨,皆起妄情,尋責根源,並同虛有。聖人隨其機感,陳而應之。既曰馮虛,亦無可詳議,故下文云,我亦妄說之。
【一二】【注】順其成跡而凝乎至當之極,不執其所是以非眾人也。
【疏】春秋者,時代也。經者,典誥也。先王者,三皇五帝也。誌,記也。夫祖述軒頊,憲章堯舜,記錄時代,以為典謨,軌轍蒼生,流傳人世。而聖人議論,利益當時,終不執是辯非,滯於陳跡。
【一三】【注】夫物物自分,事事自別。而欲由己以分別之者,不見彼之自別也。
【疏】夫理無分別,而物有是非。故於無封無域之中,而起有分有辯之見者,此乃一曲之士,偏滯之人,亦何能剖析於精微,分辯於事物者也!
【釋文】《故分》如字。下及注同。
【一四】【疏】假問質疑,發生義旨。
【一五】【注】以不辯為懷耳,聖人無懷。
【疏】夫達理聖人,冥心會道,故能懷藏物我,包括是非,枯木死灰,曾無分別矣。
【一六】【注】不見彼之自辯,故辯己所知以示之。
【疏】眾多之人,即眾生之別稱也。凡庸迷執,未解虛(忘)〔妄〕,故辯所知,示見於物,豈唯不見彼之自別亦乃不鑒己之妙道,故云有不見也。
【一七】【注】付之自稱,無所稱謂。
【疏】大道虛廓,妙絕形名,既非色聲,故不可稱。謂體道之人,消聲亦爾也。
【釋文】《不稱》尺證反,注同。
【一八】【注】已自別也。
【疏】妙悟真宗,無可稱說,故辯彫萬物,而言無所言。
【一九】【注】無愛而自存也。
【疏】亭毒群品,(汛)〔汎〕愛無心,譬彼青春,非為仁也。
【二○】【注】夫至足者,物之去來非我也,故無所容其嗛盈。
【疏】夫玄悟之人,鑒達空有,知萬境虛幻,無一可貪,物我俱空,何所遜讓。
【釋文】《不嗛》郭欺簟反。徐音謙。
【二一】【注】無往而不順,故能無險而不往。
【疏】忮,逆也。內蘊慈悲,外弘接物,故能俯順塵俗,惠救蒼生,虛己逗機,終無迕逆。
【釋文】《不忮》徐之豉反,又音跂,李之移反。害也。李云:健也。
【二二】【注】以此明彼,彼此俱失矣。
【疏】明己功名,炫燿於物,此乃淫偽,不是真道。
【釋文】《道昭》音照。
【二三】【注】不能及其自分。
【疏】不能玄默,唯滯名言,華詞浮辯,不達深理。
【二四】【注】物無常愛,而常愛必不周。
【疏】不能忘愛釋知,玄同彼我,而恆懷恩惠,每挾親情,欲效成功,無時可見。
【二五】【注】皦然廉清,貪名者耳,非真廉也。
【疏】皎然異俗,卓爾不群,意在聲名,非實廉也。
【二六】【注】忮逆之勇,天下共疾之,無敢舉足之地也。
【疏】捨慈而勇,忮逆物情,眾共疾之,必無成遂也。
【二七】【注】此五者,皆以有為傷當者也,不能止乎本性,而求外無已。夫外不可求而求之,譬猶以圓學方,以魚慕鳥耳。雖希翼鸞鳳,擬規日月,此愈近彼,愈遠實,學彌得而性彌失。故齊物而偏尚之累去矣。
【疏】园,圓也。幾,近也。五者,即已前道昭等也。夫學道之人,直須韜晦;而乃矜炫己之能,顯燿於物其於道也,不亦遠乎!猶如慕方而學园圓,愛飛而好游泳,雖希翼鸞鳳,終無鶱翥之能,擬規日月,詎有幾方之效故也。
【釋文】《园》崔音刓。徐五丸反。司馬云:圓也。郭音團。《而幾》徐其衣反。《向方》本亦作嚮,音同。下皆放此。《近彼》附近之近。《遠實》于萬反。
【二八】【注】所不知者,皆性分之外也。故止於所知之內而至也。
【疏】夫境有大小,智有明闇,智不逮者,不須強知。故知止其分,學之造極也。
【二九】【注】浩然都任之也。
【疏】孰,誰也。天,自然也。誰知言不言之言,道不道之道?以此積辯,用茲通物者,可謂合於自然之府藏也。
【三○】【注】至人之心若鏡,應而不藏,故曠然無盈虛之變也。
【釋文】《注焉》徐之喻反。
【三一】【注】至理之來,自然無跡。
【疏】夫巨海深弘,莫測涯際,百川注之而不滿,尾閭泄之而不竭。體道大聖,其義亦然。萬機頓起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忤其慮,故能囊括群有,府藏含靈。又譬懸鏡高堂,物來斯照。能照之智,不知其所由來,可謂即照而忘,忘而能照者也。
【三二】【注】任其自明,故其光不弊也。
【疏】葆,蔽也。至忘而照,即照而忘,故能韜蔽其光,其光彌朗。此結以前天府之義。
【釋文】《葆光》音保。崔云:若有若無,謂之葆光。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成作周。(二)若論之三字依趙本及世德堂本補。
故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一】?」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二】。若不釋然,何哉【三】?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四】,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五】!」
【一】【注】於安任之道未弘,故聽朝而不怡也。將寄明齊一之理於大聖,故發自怪之問以起對也。
【疏】釋然,怡悅貌也。宗、膾、胥敖,是堯時小蕃三國號也。南面,君位也。舜者,顓頊六世孫也。父曰瞽瞍,母曰握登,感大虹而生舜。舜生於姚墟,因即姓姚,住於媯水,亦曰媯氏,目有重瞳子,因字重華。以仁孝著於鄉黨,堯聞其賢,妻以二女,封邑於虞。年三十,總百揆,三十三,受堯禪。即位之後,都於蒲阪。在位四十年,讓禹。後崩,葬於蒼梧之野。而三國貢賦既愆,所以應須問罪,謀事未定,故聽朝不怡。欲明齊物之一理,故寄問答於二聖。
【釋文】《宗膾》徐古外反。《胥》息徐反。華胥國。《敖》徐五高反。司馬云:宗、膾、胥敖,三國名也。崔云:宗一也,膾二也,胥敖三也。《聽朝》直遙反。
【二】【注】夫物之所安無陋也,則蓬艾乃三子之妙處也。
【釋文】《妙處》昌慮反。
【三】【疏】三子,即三國之君也。言蓬艾賤草,斥鴳足以逍遙,況蕃國雖卑,三子足以存養,乃不釋然,有何意謂也。
【四】【注】夫重明登天,六合俱照,無有蓬艾而不光被也。
【釋文】《重明》直龍反。《光被》皮寄反。
【五】【注】夫日月雖無私於照,猶有所不及,德則無不得也。而今欲奪蓬艾之願而伐使從己,於至道豈弘哉!故不釋然神解耳。若乃物暢其性,各安其所安,無遠邇幽深,付之自若,皆得其極,則彼無不當而我無不怡也。
【疏】進,過也。淮南子云,昔堯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封狶長蛇,皆為民害。於是堯使羿上射十日,遂落其九;下殺長蛇,以除民害。夫十日登天,六合俱照,覆盆隱處,猶有不明。而聖德所臨,無幽不燭,運茲二智,過彼三光,乃欲興動干戈,伐令從己,於安任之道,豈曰弘通者耶!◎家世父曰:伐國者,是非之見之積而成者也。而於此有不釋然,左右倫義分辯競爭八德,交戰於中而不知。夫三子者,蓬艾之間,無為辯而分之。萬物受日之照而不能遯其形,而於此累十日焉,皆求得萬物而照之,則萬物之神必敝。日之照,無心者也。德之求辯乎是非,方且以有心出之,又進乎日之照矣。人何所措手足乎!◎慶藩案文選謝靈運出游京口北固應詔詩注引司馬云:言陽(克)〔光〕(一)麗天,則無不鑒。釋文闕。
【釋文】《神解》音蟹。
【校】(一)光字依文選注原文改。
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一】?」
【一】【疏】齧缺,許由之師,王倪弟子,並堯時賢人也。託此二人,明其齊一。言物情顛倒,執見不同,悉皆自是非他,頗知此情是否。
【釋文】《齧》五結反。《缺》丘悅反。《王倪》徐五嵇反,李音詣。高士傳云:王倪,堯時賢人也。天地篇云,齧缺之師。
曰:「吾惡乎知之【一】!」
【一】【注】所同未必是,所異不獨非,故彼我莫能相正,故無所用其知。
【疏】王倪答齧缺云:「彼此各有是非,遂成無主。我若用知知彼,我知還是是非,故我於何知之!」言無所用其知也。
【釋文】《惡乎》音烏。下皆同。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一】?」
【一】【疏】「子既不知物之同是,頗自知己之不知乎?」此從麄入妙,次第窮質,假託師資,以顯深趣。
曰:「吾惡乎知之【一】!」
【一】【注】若自知其所不知,即為有知。有知則不能任群才之自當。
【疏】若以知知不知,不知還是知。故重言於何知之,還以不知答也。
「然則物無知邪【一】?」
【一】【疏】重責云:「汝既自無知,物豈無知者邪?」
曰:「吾惡乎知之【一】!」
【一】【注】都不知,乃曠然無不任矣。
【疏】豈獨不知我,亦乃不知物。唯物與我,內外都忘,故無所措其知也。
雖然,嘗試言之【一】。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二】?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三】?
【一】【注】以其不知,故未敢正言,試言之耳。
【疏】然乎,猶雖然也。既其無知,理無所說,不可的當,故嘗試之也。
【二】【注】魚游於水,水物所同,咸謂之知。然自鳥觀之,則向所謂知者,復為不知矣。夫蛣蜣之知在於轉丸,而笑蛣蜣者乃以蘇合為貴。故所同之知,未可正據。
【疏】夫物或此知而彼不知,彼知而此不知。魚鳥水陸,即其義也。故知即不知,不知即知。凡庸之人,詎知此理耶!
【釋文】《庸詎》徐本作巨,其庶反。郭音鉅。李云:庸,用也;詎,何也;猶言何用也。服虔云:詎,猶未也。《復為》扶又反。《蛣》丘一反。《蜣》丘良反。爾雅云:蛣蜣,蜣蜋也。
【三】【注】所謂不知者,直是不同耳,亦自一家之知。
【疏】所謂不知者,彼此不相通耳,非謂不知也。◎慶藩案文選潘安仁秋興賦注引司馬云:庸,猶何用也。釋文闕。◎又案庸詎,猶言何遽也。詎遽距鉅巨通用,或作渠。史記甘茂傳何遽叱乎?淮南人間篇此何遽不能為福乎?韓子難篇衛奚距然哉?荀子正論篇是定鉅知見侮之為不辱哉?王制篇豈渠得免夫累乎?皆其證。
且吾嘗試問乎女【一】:民溼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二】?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三】?猿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鰌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四】?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吾惡能知其辯【五】!
【一】【注】己不知其正,故(一)試問女。
【疏】理既無言,不敢正據,聊復反質,試問乎女。
【釋文】《乎女》音汝。注及下同。《己不知》音紀。
【二】【注】此略舉三者,以明萬物之異便。
【疏】惴慄恂懼,是恐迫之別名。然乎哉,謂不如此也。言人溼地臥寢,則病腰跨偏枯而死,泥鰌豈如此乎?人於樹上居處,則迫怖不安,猿猴跳躑,曾無所畏。物性不同,便宜各異。故舉此三者,以明萬物誰知正定處所乎。是知蓬戶金閨,榮辱安在。
【釋文】《偏死》司馬云:偏枯死也。《鰌》徐音秋。司馬云:魚名。《惴》之瑞反。《慄》音栗。《恂》郭音荀,徐音峻。恐貌。崔云:戰也。班固作眴也。《猿》音猿。《猴》音侯。《異便》婢面反。
【三】【注】此略舉四者,以明美惡之無主。(二)
【疏】芻,草也,是牛羊之類;豢,養也,是犬豕之徒;皆以所食為名也。麋與鹿而食長薦茂草,鴟鳶鵶鳥便嗜腐鼠,蜈蚣食蛇。略舉四者,定與誰為滋味乎?故知盛饌疏食,其致一者也。
【釋文】《芻》初俱反,小爾雅云:秆謂之芻。秆,音古但反。《豢》徐音患,又胡滿反。司馬云:牛羊曰芻,犬豕曰豢,以所食得名也。《麋》音眉。《薦》牋練反。司馬云:美草也。崔云:甘草也。郭璞云:三蒼云,六畜所食曰薦。◎慶藩案說文:薦,獸之所食艸,從廌從艸。古者神人以廌遺黃帝,帝曰:何食?曰:食薦。漢書趙充國傳,今虜亡其美地薦艸。三蒼郭注云:六畜所食曰薦。管子八觀篇,薦艸多衍,則六畜易繁也。《蝍》音即。《且》字或作蛆,子徐反。李云:蝍且,蟲名也。廣雅云:蜈公也。爾雅云,蒺藜蝍蛆,郭璞注云:似蝗,大腹,長角,能食蛇腦。蒺,音疾,藜,音梨。《帶》如字。崔云:蛇也。司馬云:小蛇也,蝍蛆好食其眼。《鴟》尺夷反。《鴉》本亦作鵶,於加反。崔云:烏也,《耆》市志反。字或作嗜。崔本作甘。《美惡》烏路反。
【四】【注】此略舉四者,以明天下所好之不同也。不同者而非之,則無以知所同之必是。
【疏】猿猴狙以為雌雄,麋鹿更相接,泥鰌與魚游戲。毛嬙,越王嬖妾;麗姬,晉國之寵嬪。此二人者,姝妍冠世,人謂之美也。然魚見怖而深入,鳥見驚而高飛,麋鹿走而不顧。舉此四者,誰知宇內定是美色耶?故知凡夫愚迷,妄生憎愛,以理觀察,孰是非哉?決,卒疾貌也。
【釋文】《猵》篇面反,徐敷面反,又敷畏反,郭李音偏,《狙》七餘反。司馬云:狙,一名獦牂,似猿而狗頭,熹與雌猿交也。崔云:猵狙,一名獦牂,其雄憙與猿雌為牝牡。向云:猵狙以猿為雌也。獦,音葛。《為雌》音妻,一音如字。◎慶藩案御覽九百十引司馬云:猵狙似猿而狗頭,食獼猴,好與雄狙接。與釋文所引異。《毛嬙》徐在良反。司馬云:毛嬙,古美人,一云越王美姬也。《麗姬》力知反。下同。麗姬。晉獻公之嬖,以為夫人。崔本作西施。《決》喜缺反。李云:疾貌。崔云:疾足不顧為決。徐古惠反,郭音古穴反。《驟》士救反,又在遘反。◎慶藩案決驟即決趮也。(說文廣雅並云:趮,疾也)。易(繫辭下)〔說卦〕傳,為決躁,(躁與趮同。)正義作決驟,云取其剛(勁)〔動〕(三)也。其正字當作趹趣。說文:趹,馬行貌。又云:趹,踶也。淮南脩務篇敕蹻趹,高注云:趹,趣。亦與駃同。廣雅云:駃,奔也。史記張儀傳,探前趹〔後〕(四),蹄間三尋,索隱曰:言馬之走勢疾也。與崔氏訓疾走不顧義同。《所好》呼報反。
【五】【注】夫利於彼者或害於此,而天下之彼我無窮,則是非之竟無常。故唯莫之辯而任其自是,然後蕩然俱得。
【疏】夫物乃眾而未嘗非我,故行仁履義,損益不同,或於我為利,於彼為害,或於彼為是,則於我為非。是以從彼我而互觀之,是非之路,仁義之緒,樊亂糾紛,若殽饌之雜亂,既無定法,吾何能知其分別耶!
【釋文】《樊然》音煩《殽亂》徐戶交反。郭作散,悉旦反。◎慶藩案殽,郭本作散,非也。說文:殽,雜錯也。散,雜肉也。(雜乃離之誤,辯見說文攷正。)義不相通。隸書殽或作〈餚夂〉,(見漢殽阬君神祠碑。)與散相似;散或作〈昔夂〉,(見李翕析橋郙閣頌)。與殽亦相似;殽散以形相似而誤。太玄元瑩,晝夜殽者其禍福雜,今本殽誤散。淮南原道篇,不與物殽,粹之至也,精神篇,不與物殽而天下自服,今本皆誤作散。(高注曰:散,雜貌。案諸書散字,無雜亂之訓,故散皆當作殽。)《之竟》音境。今本多作境。下放此。
【校】(一)趙諫議本無故字。(二)趙本無略舉二字及以字之字。(三)動字依正義原文改。(四)後字依史記原文補。
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一】?」
【一】【注】未能妙其不知,故猶嫌至人當知之。斯懸之未解也。
【疏】齧缺曰,未悟彼此之不知,更起利害之疑。請云:「子是至人,應知利害。必其不辯,迷暗若夜遊。」重為此難,冀圖後荅之矣。
【釋文】《未解》音蟹。
王倪曰:「至人神矣【一】!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一)風振海而不能驚【二】。若然者,乘雲氣,【三】騎日月【四】,而遊乎四海之外【五】。死生無變於己【六】,而況利害之端乎【七】!」
【一】【注】無心而無不順。
【疏】至者,妙極之體;神者,不測之用。夫聖人虛己,應物無方,知而不知,辯而不辯,豈得以名言心慮億度至人耶!
【二】【注】夫神全形具而體與物冥者,雖涉至變而未始非我,故蕩然無(躉)〔蠆〕(二)介於胸中也。
【疏】沍,凍也。原澤焚燎,河漢冰凝,雷霆奮發而破山,飄風濤蕩而振海。而至人神凝未兆,體與物冥,水火既不為災,風雷詎能驚駭。
【釋文】《沍》戶故反。徐又戶各反。李戶格反。向云:凍也。崔云:沍,猶涸也。◎家世父曰: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能不以物為(是)〔事〕,而天地造化自存於吾心,則外境不足以相累。莊子之自期許如此,故屢及之。《蠆》敕邁反,又音豸。《介》古邁反,又音界。
【三】【注】寄物而行,非我動也。
【疏】〔若然〕,猶如此也。虛淡無心,方之雲氣,蔭芘群品,順物而行。
【四】【注】有晝夜而無死生也。
【疏】昏明代序,有晝夜之可分;處順安時,無死生之能異。而控馭群物,運載含靈,故有乘騎之名也耳。
【五】【注】夫唯無其知而任天下之自為,故馳萬物而不窮也。
【疏】動寂相即,(真)〔冥〕應一時,端坐寰宇之中,而心遊四海之外矣。
【六】【注】與變為體,故死生若一。
【七】【注】況利害於死生,愈不足以介意。
【疏】夫利害者,生涯之損益耳。既死生為晝夜,乘變化以遨遊,況利害於死生,曾何足以介意矣!
【校】(一)飄字依趙諫議本補。(二)蠆字依世德堂本改。
瞿鵲子問乎長梧子曰:「吾聞諸夫子,聖人不從事於務【一】,不就利,不違害【二】,不喜求【三】,不緣道【四】;無謂有謂,有謂無謂【五】,而遊乎塵垢之外【六】。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為奚若?【七】」
【一】【注】務自來而理自應耳,非從而事之也。
【疏】務,猶事也。諸,於也。瞿鵲是長梧弟子,故謂師為夫子。夫體道聖人,忘懷冥物,雖涉事有而不以為務。混跡塵俗,泊爾無心,豈措意存情,從於事物!瞿鵲既欲請益,是以述昔之所聞者也。
【釋文】《瞿鵲》其俱反。《長梧子》李云:居長梧下,因以為名。崔云:名丘。簡文云,長梧封人也。《夫子》向云:瞿鵲之師。◎俞樾曰:瞿鵲子必七十子之後人,所稱聞之夫子,謂聞之孔子也。下文長梧子曰,是黃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丘即是孔子名,因瞿鵲子述孔子之言,故曰丘也何足以知之也。而讀者不達其意,誤以丘也為長梧子自稱其名,故釋文云,長梧子,崔云名丘。此大不然。下文云,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夫予者,長梧子自謂也。既云丘與女皆夢,又云予亦夢,則安得即以丘為長梧子之名乎?
【二】【注】任而直前,無所避就。
【疏】違,避也。體窮通之關命,達利害之有時,故推理直前,而無所避就也。
【三】【注】求之不喜,直取不怒。
【疏】妙悟從(遠)〔違〕也。故物求之而不忻喜矣。
【四】【注】獨至者也。
【疏】夫聖智凝湛,照物無情,不將不迎,無生無滅,固不以攀緣之心行乎虛通至道者也。
【五】【注】凡有稱謂者,皆非吾所謂也,彼各自謂耳,故無彼有謂而有此無謂也。
【疏】謂,言教也。夫體道至人,虛夷寂絕,從本降跡,感而遂通。故能理而教,無謂而有謂,教而理,有謂而無謂者也。
【釋文】《稱謂》尺證反。下放此。
【六】【注】凡非真性,皆塵垢也。
【疏】和光同塵,處染不染,故雖在囂俗之中,而心自遊於塵垢之外者矣。
【釋文】《而遊》崔本作而施。
【七】【疏】孟浪,猶率略也。奚,何也;若,如也;如何。所謂不緣道等,乃窮理盡性。瞿鵲將為妙道之行,長梧用作率略之談。未知其理如何,以何為是。
【釋文】《孟》如字。徐武黨反,又或武葬反。《浪》如字,徐力蕩反。向云:孟浪,音漫瀾,無所趨舍之謂。李云:猶較略也。崔云:不精要之貌。◎慶藩案文選左太沖吳都賦注引司馬云:孟浪,鄙野之語。釋文闕。又案:孟浪,猶莫絡,不委細之意。(見劉逵注文選左思吳都賦。)莫絡一作摹略。墨子小取篇,摹略萬物之然。摹略者,總括之詞。莫絡摹略孟浪,皆一聲之轉也。《之行》如字,又下孟反。
長梧子曰:「是(皇)〔黃〕(一)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一】!且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二】。
【一】【疏】聽熒,疑惑不明之貌也。夫至道深玄,非名言而可究。雖復三皇五帝,乃是聖人,而詮辯至理,不盡其妙,聽熒至竟,疑惑不明。我是何人,猶能曉了。本亦有作黃字者,則是軒轅。
【釋文】《皇帝》本又作黃帝。◎盧文弨曰:皇黃通用。今本作黃帝。《聽》敕定反。《熒》音瑩磨之瑩。本亦作瑩,於迥反。向司馬云:聽熒,疑惑也。李云:不光明貌。崔云:小明不大了也。向崔本作〈黃軍〉榮。◎盧文弨曰:字彙補云:〈黃軍〉字見釋典中。隨函云:〈黃軍〉與輝同。
【二】【注】夫物有自然,理有至極。循而直往,則冥然自合,非所言也。故言之者孟浪,而聞之者聽熒。雖復黃帝,猶不能使萬物無懷,而聽熒至竟。故聖人付當於塵垢之外,而玄合乎視聽之表,照之以天而不逆計,放之自爾而不推明也。今瞿鵲子方聞孟浪之言而便以為妙道之行,斯亦無異見卵而責司晨之功,見彈而求鴞炙之實也。夫(二)不能安時處順而探變求化,當生而慮死,執是以辯非,皆逆計之徒也。
【疏】鴞即鵬鳥,賈誼之所賦者也。大小如雌雞,而似斑鳩,青綠色,其肉甚美,堪作羹炙,出江南。然卵有生雞之用,而卵時未能司晨,彈有得鴞之功,而彈時未堪為炙;亦猶教能詮於妙理,而教時非理,今瞿鵲纔聞言說,將為妙道,此計用之太早。
【釋文】《且女》音汝。下同。《亦大》音泰,徐李敕佐反。注同。《時夜》崔云:時夜,司夜,謂雞也。《見彈》徒旦反。《鴞》于驕反。司馬云:小鳩,可炙。毛詩草木疏云:大如斑鳩,綠色,其肉甚美。《雖復》扶又反。下皆同。下章注亦準此。
【校】(一)黃字依世德堂本改。(二)趙諫議本無夫字。
予嘗為女妄言之【一】,女以妄聽之。奚(一)【二】旁日月,挾宇宙【三】?為其吻(二)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四】。眾人役役【五】,聖人愚芚(三)【六】,參萬歲而一成純【七】。萬物盡然【八】,而以是相蘊【九】。
【一】【注】言之則孟浪也,故試妄言之。
【釋文】《嘗為》于偽反。
【二】【注】若正聽妄言,復為太早計也。故亦妄聽之,何?
【疏】予,我也。奚,何也。夫至理無言,言則孟浪。我試為汝妄說,汝亦妄聽何如?亦言,奚者即何之聲也。
【三】【注】以死生為晝夜,旁日月之喻也;以萬物為一體,挾宇宙之譬也。
【疏】旁,依附也。挾,懷藏也。天地四方曰宇,往來古今曰宙。契理聖人,忘物忘我,既而囊括萬有,冥一死生。故郭注云,以死生為晝夜,旁日月之喻也;以萬物為一體,挾宇宙之喻也。
【釋文】《旁日月》薄葬反,徐扶葬反。司馬云:依也。崔本作謗。◎盧文弨曰:官校本改謗為傍,未必是。◎家世父曰:郭象以女以妄聽之奚斷句,熟玩文義,奚旁日月挾宇宙自為句,言操何術以超出天地之表。慶藩案旁當為放之借字。放,依也。論語里仁篇放於利而行,鄭孔注並曰:放,依也。墨子法儀篇放依以從事,放亦依也。亦通作方。詩維鳩方之,言鵲有巢而鳩依之也。(見王氏經義述聞。)又通作傍。旁日月,謂依日月也。應從司馬訓依之義為正。崔本作謗者非也。《挾》戶牒反。崔本作扶。《宇宙》治救反。尸子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說文云:舟輿所極覆曰宙。
【四】【注】以有所賤,故尊卑生焉,而滑涽紛亂,莫之能正,各自是於一方矣。故為〈月曶〉然自合之道,莫若置之勿言,委之自爾也。涽然,無波際之謂也。
【疏】〈月曶〉,無分別之貌也。置,任也。滑,亂也。涽,闇也。隸,皁僕之類也,蓋賤稱也。夫物情顛倒,妄執尊卑。今聖人欲祛此惑,(無)〔為〕(四)〈月曶〉然合同之道者,莫若滑亂昏雜,隨而任之,以隸相尊,一於貴賤也。
【釋文】《〈月曶〉》本或作( )。郭音泯,徐武軫反,李武粉反。無波際之貌。司馬云:合也。向音脣,云:若兩脣之相合也。◎盧文弨曰:今注本波作被(五),似誤。《滑》徐古沒反,亂也。向本作汨,音同。崔戶八反,云:栝口(本)〔木〕(六)也。《涽》徐音昏。向云:汨昏,未定之謂。崔本作緍,武巾反,云:繩也。◎盧文弨曰:舊作涽。宋本從氏,並注中昏涽並從氏,今從之。
【五】【注】馳鶩於是非之境也。
【六】【注】芚然無知而直往之貌。
【疏】役役,馳動之容也。愚芚,無知之貌。凡俗之人,馳逐前境,勞役而不息;體道之士,忘知廢照,芚然而若愚也。
【釋文】《芚》徐徒奔反。郭治本反。司馬云:渾沌不分察也。崔〔云〕(七):文厚貌也。或云:束也。李丑倫反。
【七】【注】純者,不雜者也。夫舉萬歲而參其變,而眾人謂之雜矣,故役役然勞形怵心而去彼就此。唯大聖無執,故芚然直往而與變化為一,一變化而常遊於獨者也。故雖參糅億載,千殊萬異,道行之而成,則古今一成也;物謂之而然,則萬物一然也。無物不然,無時不成;斯可謂純也。
【疏】夫聖人者,與二儀合其德,萬物同其體,故能隨變任化,與世相宜。雖復代歷古今,時經夷險,參雜塵俗,千殊萬異,而淡然自若,不以介懷,抱一精純,而常居妙極也。◎家世父曰:眾人役役,較量今日,又較量明日。今日見為是,明日又見為非,今日見為非非,明日又見為非是。聖人愚芚,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參萬歲以極其量。一者,渾然無彼此之別;成者,怡然無然可之差;純者,泊然無是非之辯。聖人以此應萬物之變而相蘊於無窮,斯為參萬歲而一成純。
【釋文】《怵心》敕律反。《參糅》如救反。
【八】【注】無物不然。
【九】【注】蘊,積也。積是於萬歲,則萬歲一是也;積然於萬物,則萬物盡然也。故不知死生先後之所在,彼我勝負之所如也。
【疏】蘊,積也。夫物情封執,為日已久。是以橫論萬物,莫不我然彼不然;(堅)〔豎〕說古今,悉皆自是他不是。雖復萬物之多,古今之遠,是非蘊積,未有休時。聖人順世汙隆,動而常寂,參糅億載而純一凝然也。
【釋文】《相蘊》本亦作縕。徐於憤反,郭於本反,李於問反。積也。
【校】(一)朱桂曜本奚下有若字。(二)趙諫議本作〈月曶〉,下同。(三)闕誤引劉同一本芚作芼,云:芚,治本切,無知直往之貌。(四)為字依覆宋本改。(五)世德堂本作被,本書依釋文原本改。(六)木字依世德堂本改。(七)云字依世德堂本補。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一】!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二】!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三】。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四】!
【一】【注】死生一也,而獨說生,欲與變化相背,故未知其非惑也。
【疏】夫鑪錘萬物,未始不均;變化死生,其理唯一。而獨悅生惡死,非惑如何!
【釋文】《予惡》音烏。下惡乎皆同。《說》音悅。注同。《相背》音佩。
【二】【注】少而失其故居,名為弱喪。夫弱喪者,遂安於所在而不知(一)歸於故鄉也。焉知生之非夫弱喪,焉知死之非夫還歸而惡之(二)哉!
【疏】弱者弱齡,喪之言失。謂少年遭亂,喪失桑梓,遂安他土而不知歸,謂之弱失。從無出有,謂之為生;自有還無,謂之為死。遂其戀生惡死,豈非弱喪不知歸邪!
【釋文】《惡死》烏路反。注同。《弱喪》悉浪反。注同。《少而》詩照反。《焉知》於虔反。下同。
【三】【注】一生之內,情變若此。當此之日,則不知彼,況夫死生之變,惡能相知哉!
【疏】昔秦穆公與晉獻公共伐麗戎之國,得美女一,玉環二。秦取環而晉取女,即麗戎國艾地守封疆人之女也。筐,正也。初去麗戎,離別親戚,懷土之戀,故涕泣沾襟。後至晉邦,寵愛隆重,與獻公同方床而燕處,進牢饌以盈廚,情好既移,所以悔其先泣。一生之內,情變若此。況死生之異,何能知哉!莊子寓言,故稱獻公為王耳。
【釋文】《至於王所》崔云:六國時諸侯僭稱王,因此謂獻公為王也。《筐》本亦作匡。徐起狂反。《床》徐音床。司馬云:筐床,安床也。崔云:筐,方也。一云:正床也。
【四】【注】蘄,求也。
【疏】蘄。求也。麗姬至晉。悔其先泣,焉知死者之不卻悔初始在生之日求生之意也!
【釋文】《蘄》音祈,求也。
【校】(一)趙諫議本不知下有所謂二字。(二)趙本無之字。
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一】。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二】。夢之中又占其夢焉【三】,覺而後知其夢也【四】。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五】,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六】!丘也與女,皆夢也【七】;予謂女夢,亦夢也【八】。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九】。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一○】。
【一】【注】此寤寐之事變也。事苟變,情亦異,則死生之願不得同矣。故生時樂生,則死時樂死矣,死生雖異,其於各得所願一也,則何係哉!
【疏】夫死生之變,猶覺夢之異耳。夫覺夢之事既殊,故死生之情亦別,而世有覺凶而夢吉,亦何妨死樂而生憂邪!是知寤寐之間,未足可係也。
【釋文】《樂生》音洛。下同。
【二】【注】由此觀之,當死之時,亦不知其死而自適其志也。
【疏】方將為夢之時,不知夢之是夢,亦猶方將處死之日,不知死之為死。各適其志,何所戀哉!
【三】【注】夫夢者乃復夢中占其夢,則無以異於寤者也。
【四】【注】當所遇,無不足也,何為方生而憂死哉!
【疏】夫人在睡夢之中,謂是真實,亦復占候夢想,思度吉凶,既覺以後,方知是夢。是故生時樂生,死時樂死,何為當生而憂死哉!
【釋文】《覺而》音教。下及注皆同。
【五】【注】夫大覺者,聖人也。大覺者乃知夫患慮在懷者皆未寤也。
【疏】夫擾擾生民,芸芸群品,馳騖有為之境,昏迷大夢之中,唯有體道聖人,朗然獨覺,知夫患慮在懷者皆未寤也。
【六】【注】夫愚者大夢而自以為寤,故竊竊然以所好為君上而所惡為牧圉,欣然信一家之偏見,可謂固陋矣。
【疏】夫物情愚惑,暗若夜遊,昏在夢中,自以為覺,竊竊然議專所知。情之好者為君上,情之惡者同牧圉,以此為情懷,可謂固陋。牛曰牧,馬曰圉也。
【釋文】《竊竊》司馬云:猶察察也。《牧乎》崔本作跂乎,云:踶跂,強羊貌。《所好》呼報反。注同。《所惡》烏路反。
【七】【注】未能忘言而神解,故非大覺也。
【疏】丘是長梧名也。夫照達真原,猶稱為夢,況愚徒竊竊,豈有覺哉!
【釋文】《神解》音蟹。徐戶解反。
【八】【注】即復夢中之占夢也。夫自以為夢,猶未寤也,況竊竊然自以為覺哉!
【疏】夫迷情無覺,論夢還在夢中;聲說非真,妙辯猶居言內。是故夢中占夢,夢所以皆空;言內試言,言所以虛假。此託夢中之占夢,亦結孟浪之譚耳。
【九】【注】夫非常之談,故非常人之所知,故謂之弔當卓詭,而不識其懸解。
【疏】夫舉世皆夢,此乃玄談。非常之言,不顧於俗,弔當卓詭,駭異物情,自非清通,豈識深遠哉!
【釋文】《弔》如字,又音的,至也。◎盧文弨曰:舊脫又字,今補。《詭》九委反,異也。
【一○】【注】言能蛻然無係而玄同死生者至希也。
【疏】且世〔歷〕萬年而一逢大聖,知三界悉空,四生非有,彼我言說,皆在夢中。如此解人,其為希遇,論其賒促,是旦暮逢之。三十年為一世也。
【釋文】《其解》音蟹,徐戶解反。《蛻然》音帨,又始銳反。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一】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二】?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三】?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四】?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闇。吾誰使正之【五】?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六】!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七】!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八】!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九】!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一○】?
【一】【疏】若,而,皆汝也。若不勝汝也耶,假問之詞也。夫是非彼我,舉體不真,倒置之徒,妄為臧否。假使我與汝對爭,汝勝我不勝,汝勝定是,我不勝定非耶?固不可也。
【二】【注】若,而,皆汝也。
【疏】假令我勝於汝,汝不及我,我決是也,汝定非也?各據偏執,未足可依也。
【三】【疏】或,不定也。我之與汝,或是或非,彼此言之,勝負不定,故或是則非是,或非則非非也。
【四】【疏】俱是則無非,俱非則無是。故是非彼我,出自妄情也。
【五】【注】不知而後推,不見而後辯,辯之而不足以自信,以其與物對也。辯對終日黮闇,至竟莫能正之,故當付之自正耳。
【疏】彼我二人,各執偏見,咸謂自是,故不能相知。必也相知,己之所非者,他家之是也。假令別有一人,遣定臧否,此人還有彼此,亦不離是非,各據妄情,總成闇惑,心必懷愛,此見所以黮闇不明。三人各執,使誰正之?黮闇,不明之謂也。
【釋文】《黮闇》貪闇反。李云:黮闇,不明貌。
【六】【疏】既將汝同見,則與汝不殊,與汝不殊,何能正定!此覆釋第一句。
【釋文】《惡能》音烏。下皆同。
【七】【注】同故是之,未足信也。
【疏】注云,同故是之耳,未足信也。此覆釋第二句也。
【八】【注】異故相非耳,亦不足據。
【疏】既異我汝,故別起是非。別起是非,亦何足可據?此覆解第三句。
【九】【注】是若果是,則天下不得復有非之者也;非若信非,則亦無緣復有是之者也;今是其所同而非其所異,異同既具而是非無主。故夫是非者,生於好辯而休乎天均,付之兩行而息乎自正也。
【疏】彼此曲從,是非兩順,不異我汝,亦何能正之?此解第四句。
【一○】【注】各自正耳。待彼不足以正此,則天下莫能相正也,故付之自正而至矣。
【疏】我與汝及人,固受黮闇之人。總有三人,各執一見,咸言我是,故俱不相知。三人既不能定,豈復更須一人!若別待一人,亦與前何異!〔待〕彼也耶,言其不待之也。
何謂和之以天倪【一】?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一)【二】。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三】。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四】。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五】。」
【一】【注】天倪者,自然之分也。
【疏】天,自然也。倪,分也。夫彼我妄執,是非無主,所以三人四句,不能正之。故假設論端,託為問荅,和以自然之分,令歸無是無非。天倪之義,次列於下文。
【釋文】《和之》如字,崔胡臥反。《天倪》李音崖,徐音詣,郭音五底反。李云:分也。崔云:或作霓,音同,際也。班固曰:天研。◎盧文弨曰:舊本崖訛崔,今據大宗師篇改正。倪音近研,故計倪亦作計研。
【二】【注】是非然否,彼我更對,故無辯。無辯,故和之以天倪,安其自然之分而已,不待彼以正之。
【疏】辯,別也。夫是非然否,出自妄情,以理推求,舉體虛幻,所是則不是,然則不然。何以知其然耶?是若定是,是則異非;然若定然,然則異否。而今此謂之是,彼謂之非;彼之所然,此以為否。故知是非然否,理在不殊,彼我更對,妄為分別,故無辯也矣。
【三】【注】是非之辯為化聲。夫化聲之相待,俱不足以相正,故若不相待也。
【疏】夫是非彼我,相待而成,以理推尋,待亦非實。故變化聲說,有此待名;名既不真,待便虛待。待即非待,故知不相待者也。◎家世父曰:言隨物而變,謂之化聲。是與不是,然與不然,在人者也。待人之為是為然而是之然之,與其無待於人而自是自然,一皆無與於其心,是謂和之以天倪。
【四】【注】和之以自然之分,任其無極之化,尋斯以往,則是非之境自泯,而性命之致自窮也。
【疏】曼衍,猶變化也。因,任也。窮,盡也。和以自然之分,所以無是無非;任其無極之化,故能不滯不著。既而處順安時,盡天年之性命也。
【釋文】《曼》徐音萬,郭武半反。《衍》徐以戰反。司馬云:曼衍,無極也。
【五】【注】夫忘年故玄同死生,忘義故彌貫是非。是非死生蕩而為一,斯至理也。至理暢於無極,故寄之者不得有窮也。
【疏】振,暢也。竟,窮也。寓,寄也。夫年者,生之所稟也,既同於生死,所以忘年也;義者,裁於是非也,既一於是非,所以忘義也。此則遣前知是非無窮之義也。既而生死是非蕩而為一,故能通暢妙理,洞照無窮。寄言無窮,亦無無窮之可暢,斯又遣於無極者也。
【釋文】《振》如字。崔云:止也。又之忍反。《無竟》如字,極也。崔作境。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是也下亦無辯作其無辯矣,然也下亦無辯作亦無辯矣。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一】?」
【一】【注】罔兩,景外之微陰也。
【疏】罔兩,景外之微陰也。曩,昔也,(特)向也。〔特〕,獨也。莊子寓言以暢玄理,故寄景與罔兩,明於獨化之義。而罔兩問景云:「汝向行今止,昔坐今起。然則子行止坐起,制在於形,唯欲隨逐於他,都無獨立志操者,何耶?」
【釋文】《罔兩》郭云:景外之微陰也。向云:景之景也。崔本作罔浪,云:有無之狀。◎慶藩案罔兩,司馬作罔浪。文選班孟堅幽通賦注引司馬云:罔浪,景外重陰也。釋文引崔本作罔浪,云有無之狀,與司馬訓異義。《景》暎永反,又如字。本或作影,俗也。《曩》徐乃蕩反。李云:曏者也。《無特》本或作持。崔云:特,辭也。向云:無特者,行止無常也。《操與》音餘。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一】?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二】?吾待蛇蚹蜩翼邪【三】?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四】」
【一】【注】言天機自爾,坐起無待。無待而獨得者,孰知其故,而責其所以哉?
【疏】夫物之形質,咸稟自然,事似有因,理在無待。而形影非遠,尚有天機,故曰萬類參差無非獨化者也。
【二】【注】若責其所待而尋其所由,則尋責無極,(而)〔卒〕(一)至於無待,而獨化之理明矣。
【疏】影之所待,即是形也。若使影待於形,形待造物,請問造物復何待乎?斯則待待無窮,卒乎無待也。
【三】【注】若待蛇蚹蜩翼,則無特操之所由,未為難識也。今所以不識,正由不待斯類而獨化故耳。
【疏】昔諸講人及郭生注意,皆云蛇蚹是腹下齟齬。蜩翼者是蜩翅也。言蛇待蚹而行,蜩待翼而飛,影待形而有也,蓋不然乎。若使待翼而飛,待足而走,飛禽走獸,其類無窮,何勞獨舉蛇蚹,頗引為譬?即今解蚹者,蛇蛻皮也,蜩翼者,蜩甲也。言蛇蛻舊皮,蜩新出甲,不知所以,莫辯其然,獨化而生,蓋無待也。而蛇蜩二蟲,猶蛻皮甲,稱異諸物,所以引之。故外篇云,吾待蛇蚹蜩甲耶,是知形影之義,與蚹甲無異者也。
【釋文】《蛇蚹》音附,徐又音敷。司馬云:謂蛇腹下齟齬可以行者也。齟,音士女反,齬,音魚女反。《蜩》徐音條。
【四】【注】世或謂罔兩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請問:夫造物者,有耶無耶?無也?則胡能造物哉?有也?則不足以物眾形。故明眾形之自物而後始可與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雖復罔兩,未有不獨化於玄冥者也。故造物(二)者無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雖復玄合,而非待也。明斯理也,將使萬物各反所宗於體中而不待乎外,外無所謝而內無所矜,是以誘然皆生而不知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今罔兩之因景,猶云俱生而非待也,則萬物雖聚而共成乎天,而皆歷然莫不獨見矣。故罔兩非景之所制,而景非形之所使,形非無之所化也,則化與不化,然與不然,從人之與由己,莫不自爾,吾安識其所以哉!故任而不助,則本末內外,暢然俱得,泯然無跡。若乃責此近因而忘其自爾,宗物於外,喪主於內,而愛尚生矣。雖欲推而齊之,然其所尚已存乎胸中,何夷之得有哉!
【疏】夫待與不待,然與不然,天機自張,莫知其宰,豈措情於尋責而思慮於心識者乎!
【釋文】《喪》息浪反。
【校】(一)卒字依宋本及世德堂本改。(二)世德堂本物作化。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一】!不知周也【二】。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三】。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四】?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五】。此之謂物化。【六】
【一】【注】自快得意,悅豫而行。
【疏】栩栩,忻暢貌也。喻,曉也。夫生滅交謝,寒暑遞遷,蓋天地之常,萬物之理也。而莊生暉明鏡以照燭,(汛)〔汎〕上善以遨遊,故能託夢覺於死生,寄自他於物化。是以夢為胡蝶,栩栩而適其心;覺乃莊周,蘧蘧而暢其志者也。
【釋文】《胡蝶》徐徒協反。司馬崔云:蛺蝶也。《栩》徐況羽反,喜貌。崔本作翩。《自喻》李云:喻,快也。《志與》音餘。下同。崔云:與,哉。
【二】【注】方其夢為胡蝶而不知周,則與殊死不異也。然所在無不適志,則當生而係生者,必當死而戀死矣。由此觀之,知夫在生而哀死者誤也。
【疏】方為胡蝶,曉了分明,快意適情,悅豫之甚,只言是蝶,(宜)〔不〕識莊周。死不知生,其義亦爾。
【三】【注】自周而言,故稱覺耳,未必非夢也。
【疏】蘧蘧,驚動之貌也。俄頃之間,夢罷而覺,驚怪思省,方是莊周。故注云,自周而言,故稱覺耳,未必非夢也。
【釋文】《然覺》古孝反。《蘧蘧》徐音渠,又其慮反。李云:有形貌。崔作據據,引大宗師云據然覺。
【四】【注】今之不知胡蝶,無異於夢之不知周也;而各適一時之志,則無以明胡蝶之不夢為周矣。世有假寐而夢經百年者,則無以明今之百年非假寐之夢者也。
【疏】昔夢為蝶,甚有暢情;今作莊周,亦言適志。是以覺夢既無的當,莊蝶豈辯真虛者哉!
【五】【注】夫覺夢之分,無異於死生之辯也。今所以自喻適志,由其分定,非由無分也。
【疏】既覺既夢,有蝶有莊,乃曰浮虛,亦不無崖分也。
【六】【注】夫時不暫停,而今不遂存,故昨日之夢,於今化矣。死生之變,豈異於此,而勞心於其間哉!方為此則不知彼,夢為胡蝶是也。取之於人,則一生之中,今不知後,麗姬是也。而愚者竊竊然自以為知生之可樂,死之可苦,未聞物化之謂也。
【疏】夫新新變化,物物遷流,譬彼窮指,方茲交臂。是以周蝶覺夢,俄頃之間,後不知前,此不知彼。而何為當生慮死,妄起憂悲!故知生死往來,物理之變化也。
【釋文】《可樂》音洛。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