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四

    ◎陕西三西安府下
    华州府东二百里。东至河南、陕州三百十里,南至商州二百里,北至同州七十里。
    周畿内地,郑始封邑也地名咸林。《毛诗谱》:宣王封其弟于咸林之地,是为郑。《周语》:郑桓公为周司徒,采地咸林。后属于晋《左传》晋侯赂秦以河外列城五,南及华山。战国为秦、魏二国之境。秦属内史。汉属京兆。后汉为京兆、弘农二郡地。魏晋因之。后魏为华山郡《地志》:东晋太元十二年,分弘农之华阴、京兆之郑、冯翊之夏阳、阳等县,置华山郡。后魏盖因晋旧。太和十一年,别置华州。后于此置东雍州。西魏改曰华州。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属京兆、冯翊二郡。义宁初,置华阴郡。唐复曰华州。垂拱初,改泰州,寻复故。天宝初,亦曰华阴郡。乾元初,复曰华州。建中四年,升为镇国军《唐志》:至德以后,有潼关防御镇国军使,州刺史领之。乾宁三年,又升为兴德府。天三年,仍曰华州。五代梁曰感化军一作威化,误。后唐复曰镇国军。周显德初,军废,仍曰华州。宋初复曰镇国军。皇五年,改镇潼军仍曰华州,亦曰华阴郡。金因之。贞三年,又改为金安军。元仍曰华州,寻以州治郑县省入。明初因之,属西安府编户四十九里,领县二。今仍曰华州。
    州前据华岳,后临泾、渭,左控桃林之塞,右阻蓝田之关,自昔为关中喉舌、用兵制胜者必出之地也。《地志》:华州内扼秦雍之口,外拊河洛之背。战国秦惠王六年,魏纳阴晋,而三晋之亡自此始。争衡河洛间者,可勿加之意哉?
    ○郑城在州城北,即郑桓公所封邑。战国时属魏。魏文侯十七年,西攻秦,至郑而还。后入于秦。武公十一年,初置郑县。汉属京兆。后汉初,赤眉入关,立刘盆子于郑北。晋亦属京兆郡。太安二年,河间王起兵长安,东逼京师,顿军于郑。太元九年,慕容冲自华阴进向长安。苻坚使苻晖拒之,战于郑西,晖大败。义熙十三年,刘裕攻潼关,姚赞自定城退屯郑城。裕进军逼之,赞屯霸东。后魏置华山郡于华阴县,郑县属焉。后置东雍州,亦曰华山郡,移治于此。《通志》:古郑城在州东北二十五里,郑始封邑也。后周时,移于州西南九里。隋开皇中,移入州城内。大业初,县属京兆郡。唐以后皆为州治。五代梁贞明四年,晋将李存审等救朱友谦于同州,分兵攻梁华州,克其外城,即此。元省。今城周七里有奇,有门四。
    武城《括地志》:故城在郑县东北十三里。《左传》文八年,秦伐晋,取武城。《史记》:秦康公二年伐晋,取武城,以报令孤之役。又秦厉公二十一年,晋取武城。魏文侯三十八年伐秦,败我武下。即武城下也。汉置武城县,属左冯翊。后汉废。或谓之武平城,亦谓之光武城。相传光武征隗嚣,曾驻于此。○彤城,在州西南周彤伯国。战国时,秦魏遇于彤。《史记》:商君反死彤地。即此。胡氏曰:在京兆郑县界。
    阳城川东南十五里。,亦作氵穴。汉置县,属左冯翊。旧在水北,因名。《志》云:县旧治渭北。汉安帝时,移治于此。寻废。
    赤城在州西。亦曰峦城。《水经注》:渭水又东经峦都城北。故潘邑,殷契所居也。《世本》曰:契居蕃。阚る曰:蕃在郑西,即峦城也,俗名为赤城。苻健入秦,据赤城以抗杜洪,即此。○古长城,在州北三里,战国秦魏分界处。《寰宇记》:古城连接今州城,官路经其中。宋白曰:华州东南有魏长城。又有长涧水,南出泰华山侧长城东,而北流注渭。
    ○少华山州南十里。以次于太华而名。山之西有石堤峪,在州西南十二里。唐乾宁末,昭宗幸华州,韩建擅杀诸王于此山之东。又有敷水峪,在州东南十四里独秀峰下,敷水出焉。又东南六里曰小敷峪,旁有宁山。宋元间,小敷峪崩。天禧五年,近峪口阜头峰崩。其崩处名半截山,亦曰复成山。又东为方山,接华阴县界。《志》云:阜头山在州东南十五里余。附见名山太华。
    龙耳山州西南四十里。山后有符山,符水出焉。○马岭山,在州西南百里。其相接者为石积山。《水经注》:石桥水南出马岭山,积石据其东,骊山距其西。是也。或曰积石山亦名石积山。刘裕伐秦,王镇恶自河入渭,趣长安。姚弘使其将胡翼度分兵屯石积,疑即此。又竹山,在州西南百四十里,竹水出焉。
    广乡原在州西。晋太元十五年,冯翊人郭质起兵广乡,移檄讨姚苌。胡氏曰:郑县之广乡原也。
    ○渭水在州北十二里。自渭南县流入界,东经沈阳城北,入华阴县境。或曰渭水南岸有葫芦滩。明初大兵下河南,元臣李思齐自潼关退屯葫芦滩,即此。
    赤水州西三十里。《水经注》:大赤水即竹水也,一名箭谷水。又有小赤水,亦名灌水,出州西南石脆山,亦名高谷水。俱流经州北,注于渭。后魏永安三年,尔朱荣使尔朱天光等讨关中贼万俟丑奴。时赤水蜀贼断路,贺拔岳击破之于渭北。《九域志》:华州郑县有赤水镇。唐天复初,朱全忠自同州故市南渡渭,西趣赤水,即此。
    石桥水在州西十里。源出马岭山,北流入渭。旧有石桥跨其上,水因以名。亦曰小石桥水。又有东石桥水,在州东十四里。《水经注》曰:故水也。亦出马岭山,北流,经郑城东,有故石梁。又北经氵穴阳故城北,入于渭。刘裕伐秦,王镇恶自河入渭。秦将姚难自香城引兵而西,镇恶追之。秦主泓自霸上还屯石桥,以为之援。此西石桥也。唐中和初,昭义帅高浔合河中兵讨黄巢,收华州。寻败于石桥,浔奔河中。华州复为巢所陷。此东石桥也。或以为长安故城洛门外之石桥,误矣。香城,见朝邑县。
    五港河在州西。《志》云:石堤峪之水,北流为五港河,合赤堤峪水,入沙涧石桥河,以达于渭。近西一带诸水,曰西溪。亦有小曲江之名。○敷水,在州东十四里,出大敷峪,流入华阴县界。
    利俗渠《唐志》:在郑县西南二十三里。引乔谷水为渠。又罗文渠,在县东南十五里。引小敷谷水为之,支分溉田。开元四年,诏陕州刺史姜师度开故渠,又立堤以捍水害。《志》云:今州东十里有罗纹桥。白石峪水流其下。递运所置于此。
    ○神台宫《唐志》:在郑县东北三里。隋置普德宫于此。咸亨二年,改曰神台宫,为巡幸驻顿之所。
    罗文寨在州东罗文渠上。五代梁贞明六年,同州降晋。梁遣刘围之。晋兵驰救。败,退保罗文寨。寻复为晋将李存审所败。
    东阳驿在州西。《水经注》:渭水过新丰而东,合西阳水,又东合东阳水。二水并出广乡原。魏主修入关中,宇文泰谒见于东乡驿,即此。今州治北有华山驿。
    华阴县州东七十里。东至河南阌乡县一百十里。春秋时晋阴晋地。秦曰宁秦。汉初,曹参食邑宁秦,是也。寻置华阴县,以在华山之北而名,属京兆郡。后汉改属弘农郡。魏晋因之。后魏亦为华阴县,属华山郡。隋属华州。大业初,属京兆郡。唐复属华州。垂拱初,改曰仙掌县。神龙初,复故。宝历中,又改为太阴县,寻复曰华阴。今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三十四里。
    ○阴晋城县东南五里。春秋时故城也。初属晋,后属魏。《史记》:赵肃侯二年,与魏惠王遇于阴晋。又魏文侯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秦惠文君五年,魏纳阴晋于秦,更名曰宁秦。汉改曰华阴。建武二年,冯异败赤眉于华阴。初平二年,关东诸将讨董卓,卓还长安,使其党段煨屯华阴。兴平二年,李亻等作乱。帝幸华阴,露次道旁。晋咸和九年,后赵将郭权据上邽。石虎遣将郭敖击之,军于华阴。上邽豪族杀权以降。即故阴晋城也。后迁于今治。唐武德六年,幸华阴,既又校猎于华阴,是也。
    船司空城县东北五十里。汉置县,属京兆,本主船之官也。王莽时曰船利,为渭水入河处。后汉省入华阴。《水经注》:河水历船司空,与渭水合,即春秋时之渭。《左传》闵二年,虢公败犬戎于渭。晋建兴二年,刘聪遣刘曜等寇长安,曜屯渭。咸和八年,后赵石生举兵长安,讨石虎,军于蒲阪。其将邓权拒虎于潼关。生遁还长安。权亦收余众退屯渭,即此。○平舒城,在县西南十里,即秦时平舒道。始皇三十六年,使者夜过平舒,有人持璧遮使者,即此。《图经》:华阴有平舒城。
    定城在县东十里。郭缘生《述征记》:定城去潼关三十里。汉末,镇远将军段煨所造。夹道各一城,渭水经其北。刘裕将檀道济等攻潼关,秦将姚绍出战而败,退屯定城,据险拒守,即此。后魏永熙三年,置定城县,寻废。隋主伐陈,亲饯将士,至定城,陈师誓众,是也。今为定城驿。
    潼津城在县东。唐天授初,分华阴置潼津县。长安二年,废为潼津驿。有石桥,亦名潼津桥,潼关水所经也。《一统志》:今关城内有潼津桥,疑唐时即关城置县。○敷西城,在县西二十五里,以在敷水之西而名。郭缘生《述征记》:苻姚时所置。魏收《志》:太和十一年,分夏阳县置敷西县。隋废。唐为敷水驿。元和四年,丙侍破驿门,以马鞭击元稹处也。《九域志》:华阴有敷水镇。
    长城在县西二里。《史记》: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此即其故址。后魏永熙末,高欢追魏主修,攻潼关,克之,进屯华阴长城,是也。宋白曰:华阴有长城,战国时分秦晋之境。边晋之西,谓之阴晋。边秦之东,谓之宁秦。恐误。
    ○华山县南十里。亦曰太华,亦曰西岳。宋大中祥符四年,车驾祀汾阴,遣近臣祀西岳,是也。山之东有牛心谷,南通商洛,为险厄处。又有车箱谷,在县西南三十里华山麓,谷方而长,如车箱然。又西有雾谷,后汉张超居此。能布五里雾,谷口有泉,亦曰雾泉。余详名山太华。
    松果山县东南二十七里。《山海经》:华山之首曰钱来山,与松果山相连。又有凤居山,在县西二十里,通途所经。相传唐开元间,有凤瘗于此。
    风陵堆在潼关卫城东三里黄河北岸。北至蒲关六十里。《帝王世纪》以为女娲陵也。唐天宝初,风雨晦冥,忽失所在。乾元中,复故。《唐志》:风陵属河中,有风陵关。高欢遣窦泰攻潼关,宇文泰潜军袭之。窦泰自风陵渡,为宇文泰所败,即此。
    ○黄河在县东北五十里。自延安府宜川县界南流,出龙门而下,历韩城、阳、朝邑县东。其东岸为山西河津、荥河县界。又南经县境,渭水入焉。《禹贡》所云“会于渭”者也。折而东流,入蒲州界。又东为芮城县界。南岸则河南阌乡县界。柳宗元云:冲奔太华,运肘东指。是矣。
    渭河在县北。其北岸接朝邑县界。《志》云:渭水自华山北径入于河。其入河之处,即故船司空城北也,渭口在焉。亦曰渭。汉常置仓于此。更始初,王莽将郭钦等为汉兵所败,收散卒,保渭口京师仓。汉将李崧等进攻之。又渭口之东,即潼关也。建安十六年,曹操自蒲阪渡西河,循河为甬道而南。马超等自潼关退屯渭口。晋义熙十三年,刘裕伐秦,至潼关。王镇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即渭口也。又县有漕渠。唐天宝初,韦坚自禁苑西引渭水,因石渠,会灞、,经广运潭,至县入渭。今湮废。
    敷水县西二十四里。出华州东南敷水谷,东北流,经县境入渭水。一名敷水渠。唐开元二年,姜师度凿之以泄水害。五年,刺史樊忱复凿之,使通渭漕。○潼谷水,在县东南四十里,流经松果山下,又东北入于黄河,即潼关水也。《志》云:潼水在关西一里,关因以名。
    泉店渠在县东二十里。又东五里有公庄、定成二渠。○醴泉渠,在县东南十里。又县南十里有黄神渠,县西二十五里有兴洛渠,皆有灌溉之利。
    华泽在县西。胡氏曰:华阴之泽也。晋太元九年,慕容泓起兵屯华阴。苻坚使苻击之,战于华泽,败死。○野狐泉,在县西南。唐广明初,张承范守潼关以拒黄巢,潼关陷败,奔野狐泉、遇援兵处也。或云,蓝田县西北十五里有咽瓠泉,讹为野狐泉。又镐泉,在县东二十九里。其泉或涌或止,俗传以为河眼。
    ○集灵宫在华山北麓。《志》云:山麓有集灵宫、存神、存仙等殿,又有集仙宫、望仙观,皆汉晋时置。《黄图》:望仙观,晋武帝建。○琼岳宫,在县西十八里。隋大业四年建。本名敷水宫。唐显庆中,改曰琼岳。又金城宫,在县东十三里。亦隋置。唐武德三年废。显庆三年复置。又《图经》云:县南八里有云台观,以华山险峻难登,先置下宫于山麓。天宝初,敕于熊宇岭置中方,号曰太清宫,在县南六里。
    潼关县东四十里。有关城,周十二里。洪武三年,置潼关卫直隶中军都督府。五年,修筑旧城。九年,增修,依山势曲折为固,门六,又水门三。《志》云:古潼亭也。后汉延光四年,诏改葬故太尉杨震于华阴潼亭。今关西大道旁,即震墓也。建安中,移函谷关于此,因改名潼关。自是常为天下之襟要。宋大中祥符四年,车驾亲祀汾阴,出潼关,渡渭河,盖繇潼关渡蒲津也。今关北六十里为大庆关巡司,即山西之蒲津矣。余详见重险潼关。
    永丰仓在县东北。或曰:即渭口仓也。本汉置仓之地,后废。隋开皇三年,于华州置广通仓。大业初,改曰永丰仓。《通释》:隋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阴仓,陕州置常平仓,而于华州则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汾、晋之粟,以给京师。大业九年,杨玄感围东都,不克。其党李子雄劝玄感直入关中,开永丰仓以赈贫乏,三辅可指挥而定。十三年,李渊起义师,薛大鼎任瑰谓渊曰:今济河,直据永丰仓积粟,虽未得京师,关中已定。既而渊引军而西,华阴令李孝常以永丰仓降。渊使世子建成等屯于此。渊寻引兵还如蒲津,自临晋济渭,至永丰劳军。至德中,郭子仪讨安庆绪,据永丰,关陕之路始通。《志》云:仓在渭水入河处,即汉之船司空也。又有临渭仓,亦在县境,唐置。
    杨氏壁在县东北。后魏主修永熙末,自洛阳西奔关中,高欢将薛修义渡河据杨氏壁,魏将薛端击却之。宇文泰乃侨置南汾州,镇杨氏壁。胡氏曰:壁在龙门西岸华阴、夏阳之间,盖华阴诸杨遇乱筑壁自守处。○忠武镇,在县东。《唐史》:武德六年,秦王世民自并州还,上自华阴劳之于忠武镇。又敷水镇,在县西敷水上。唐置敷水驿于此,为往来孔道。《九域志》县有敷水镇。今县治东有潼津驿。又潼关卫有潼关驿及潼关递运所。
    蒲城县州北百二十里。西至富平县四十里。汉重泉县地,属左冯翊。后魏太和十一年,置南白水县,属白水郡。西魏改为蒲城县,白水郡治焉。隋初郡废,县属同州。唐初因之。开元四年,改为奉先县,属京兆府。天中,复属同州。五代时,属京兆。宋初,仍属同州。开宝四年,复为蒲城县,改属华州。今城周八里有奇,编户六十七里。
    ○重泉城县东南五十里。《史记》:秦简公堑洛城重泉。即此。汉置县,属左冯翊。后汉因之。晋仍属冯翊郡。后魏废。《寰宇记》:唐奉先城,距今县治三十里,即故蒲城县也。其地有晋城,相传晋公子重耳所筑,俱在县东南。贾城,在县西南十八里,古贾国也。《左传》桓九年,芮伯、梁伯、贾伯伐曲沃。此即贾伯城矣。又西南二十二里,有鲁王宫城。《大统记》以为鲁哀王城,板筑之迹犹存。或曰,鲁当作卤,王当作潢,盖昔煮盐之处。
    沙城在县东沮水侧。《英雄记》:曹操与马超隔渭水而阵,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娄子伯说操以今时天寒,可起沙为城,以水灌之,一夕而成。即此处。○长城,在县东五十里。洛水所经。阚る以为即沮水也。战国时为秦魏之疆,筑长城于此,名曰堑洛。稍南有木屐追四,在沮水岸侧。相传禹治水弃屐于此。泥积成追,各周二里,崇百尺。
    ○尧山县北二十里。一名浮山。相传尧时洪水为灾,此山独浮也。唐穆宗葬此,曰光陵。其前又有一山,与尧山叠峙,名为重山。
    丰山县西北三十里。县之名山也。一名苏愚山。唐睿宗葬此,曰桥陵。县因有奉先之名。又金粟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有碎石,若金粟然。唐玄宗葬此,曰泰陵。又金帜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唐宪宗葬此,曰景陵。○蟠龙山在县西三十里。《志》云:唐明皇尝游此,于山下得石如蟠龙,因名。其地为龙东乡。
    白堂山县东北三十五里。旧《图经》:白起尝立寨于此,因名。其南为不群山。亦曰孤山,以诸峰相接,唯此独峙而名。又有马冢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志》云:县西北四十里有白马谷。
    ○洛水县东五十里。与同州接界。又东南流,入朝邑县界,亦谓之沮水。今县东南有晋城邓、蔡二渡,盖即洛水津济处。《志》云:县南有南河水。其上流,即同官县之乌泥川,东流入洛。
    西卤池县西四十里。《长安志》:白卤盐池东入沮水,阔五十丈,深二丈。盖卤水泛涨流注,故曰卤渠。又有东卤池,在县南二十里。《汉书》:宣帝微时,困于莲勺卤中。谓此池也。唐至德后,盐不复生。
    梁田陂在县西三十里。唐中和二年,李克用自沙苑进军乾坑,与诸道兵合。黄巢将尚让等将十五万众,屯于梁田陂。合战,贼众大败。梁田陂,刘句作良天陂。
    乾坑在县西北六十里。东北接澄城县界。汉武帝时,临晋人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水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恶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发卒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盖即龙首渠之尾也。唐中和三年,李克用繇河中济,讨黄巢,自沙苑进屯乾坑,即此。胡氏曰:乾坑在沙苑西南。又西南即梁田坡。
    ○穆公寨县东北三十里。《志》云:秦穆公屯兵处。其相近有秦白起寨。又县东四十里沮水西岸,旧有晋太子虚粮寨。○温汤府,在县东南六十里。唐折冲府也。有温汤,源出沮水岸,西流二里,仍入于沮水。《长安志》:县有唐折冲府五,曰相原、曰孝德、曰温汤、曰宣化、曰怀仁。
    野人堡在县西北。晋太元十八年,苻登将窦冲叛登,称秦王。登攻冲于野人堡。即此。
    附见:
    潼关卫在华阴县东潼关城中。洪武三年置,辖右千户、中千户二所。余见前潼关。
    商州府东南二百二十里。东至河南南阳府七百四十里,北至河南陕州四百里,西南至汉中府兴安州六百二十里,东南至湖广郧阳府七百三十里。
    《禹贡》梁州地。古商国也。春秋时属晋所谓阴地是也。以在洛水之上源,亦曰上雒。战国初属魏。《国策》: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雒。战国属秦卫鞅封于此,为商君。始皇并天下,属内史。汉属弘农郡。后汉属京兆尹。晋初为京兆南部。泰始二年,改置上洛郡。后魏太延五年,置荆州于此。太和十一年,改洛州。后周改为商州。隋初废郡,炀帝又改州为上洛郡。唐复为商州。天宝初,亦曰上洛郡,乾元初复故。宋因之。元以州治上洛县省入。明初,改州为县。成化十二年,复升为州编户二十八里,领县四。今仍曰商州。
    州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足而轻重分焉矣。《周礼·职方氏》分九州为商、密之地孔氏曰:商,商邑,即今州。密,密乡,今河南内乡县境之废丹水县。其地相连,皆古所称厄塞也。《史记》:秦孝公十一年,城商塞,曰关见蓝田县,去今州百六十里,曰武关,曰白羽城今河南内乡县,曰苍野聚在州南。州为秦东南险塞也。晋义熙十三年,赫连勃勃谋取关中。王买德曰:青泥上洛,南北险要。唐建中四年,朱Г据长安,侍御史万俟著开金、商运路,奉天围解,诸道贡赋俱至。孔颖达曰:四渎以江河为大,商州乃江河之交也。秦岭西水入于河,东水入于江;熊耳山北水入于河,南水入于江;清池山东水入于河,南水入于江。而州境之水,其大者曰楚水、洛水、丹水云。
    ○上洛废县即州治。春秋时晋地。《左传》哀四年,楚司马起丰析临上洛。《竹书》:晋烈公三年,楚人伐南鄙,至于上洛。即此。汉元鼎四年,置上洛县。东汉末,以县在武关关之间,置上洛都尉。建安十一年,高举兵并州,不克,欲南奔荆州,上洛都尉王琰捕斩之。晋为上洛郡治。《通记》曰:郡在洛上,故名。后魏为荆州治,又为洛州治。周为商州治。隋以后因之。元废。今州城周五里,有门四。
    商洛废县州东九十里。古商邑,契所封也。战国时为商于地。盖近南阳之界,秦商君封此,张仪以绐楚怀王也。汉置商县,属弘农郡。后汉属京兆尹。晋属上洛郡。后魏皇兴四年,置东上洛郡。永平四年,改属上庸郡。后周改县为商洛县,属上洛郡。隋属商州,后因之。金贞元二年,废为商洛镇。盛弘之《荆州记》:武关西北百二十里有商城。谓此也。孔氏曰:县南一里即商洛山。
    ○高车山州南二里。相传汉高后使张良高车驷马以迎四皓处。又州北二里有高车岭。又有戴云峰,在州北三里。其山欲雨先云,律高出,望之如旗,俗谓之搠刀山。盖州主山也。一名智亭山,以四皓隐此、智能避世而名。
    熊耳山州西五十里。山东西各一峰,状如熊耳,因名。《山海经》:熊耳山上多漆,下多棕,浮濠之水出焉。今山产棕漆。唐《六典》以为伊水所出,误也。《志》云:自州西三十里逾丹水,有马兰峪。又西十里为野人峪,林谷深僻。又十里为麻涧。涧在熊耳峰下,山涧环抱,厥地宜麻,因名。自麻涧行六十里而至秦岭。
    商洛山州东南九十里。皇甫谧云:南山曰商山,又名地肺山,亦称楚山。盖即终南之支阜矣。《六典》:山南道名山曰商山。汉初四皓隐于此,亦谓之商阪。苏秦曰:韩西有宜阳、商阪之塞。司马贞曰:商阪在商洛间,适秦楚之险塞也。西魏大统三年,高欢使高敖曹分军趣上洛。敖曹自商山转斗而进,攻上洛,克之。即此。州西南九十里为良余山,亦名秦望山,乳水所出。此又商洛之支陇矣。班固《两京赋》:商洛缘其隈。《汉书》:高祖发巴蜀之民,定三秦,迁其渠帅于商洛之地。即今州境也。盖商洛为山之统名。王维诗“商山包楚邓”是也。○清池山,在州北六十里。清池水出焉。或曰:即丹水也。《一统志》:州东南二百里有竹山,丹水所出。
    丹崖山在州南山。皆赤壁,亦曰红崖山。宋庆历初,知商州皮仲容议采洛南红崖山,虢州青水冶青铜,置阜民、朱阳二监。《志》云:州东十五里东原上有红崖冶。其地产铜,旧有钱官。又三十五里有洛原监,亦宋时钱官也。朱阳监,今见河南陕州。
    秦岭在州西八十里。其地有涧,曰息邪涧,丹水所出也。今有秦岭巡司,在州西百二十里。余详名山终南。
    刘岭州南五十里。甚危峻,有万木森罗其上。宋高宗割商、秦之半畀金人,以刘岭为界。即此。又黄沙岭,在州北二十五里。上有马跑泉,流合于普济渠。
    老君峪州东百里。北有路,通函谷关。又州西百里有黑龙峪。○椎平原,在州西三里。《志》云:汉名也。又西一里为金鸡原。又西十一里为仙娥峰。唐时于此置仙娥驿。
    ○楚水在州东南。源出商洛山,北流会于丹水。《志》云:楚水有两源,其东源出商山,西源出良余山。即乳水矣。
    丹水在州城南。源出州西秦岭,东流入河南内乡县界。《吕氏春秋》: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史记》:汉高入秦,王陵起丹水以应之。《汉志》注:丹水出上雒冢岭山,东至析入钧。《水经注》:丹水出上洛县西北冢岭山,东南流与清池水合。水源东北经清池山西南入于丹水,东南过其县南,楚水注之。丹水自苍野又东历菟和山,又东南过商县南,又东南至丹水县。唐天宝中,崔建言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自商山出石门,北抵蓝田。使通之,不就。《州志》:丹水即州河,亦名丹江,源出秦岭昌黎祠下息邪涧,旧名竹山。按:冢岭山盘据广远,今之秦岭当即冢岭之南麓,而甲水所出之秦岭,则当在县之东南。乃《志》谓秦岭旧名竹山。夫竹山所出之丹水在洛水之北,南入洛水。《志》误也。
    普济渠在州北。《志》云:戴云峰之麓有二泉:东曰少谷泉,西曰西平泉。合为普济渠,通入城市,以供日汲。又南注于丹水。又州东有商颜渠,旧引洛水至商山下,因名。
    ○武关在州东百八十里。有巡司戍守。《舆程记》:自武关西北,行五十里至桃花铺,又八十里至白羊店子,又八十里至麻涧,又百里至新店子,又百里而至蓝田县。皆行山中,至蓝田始出险就平云。今详见重险武关。
    苍野聚州南百四十里。《左传》哀四年,楚人谋北方,司马起丰析以临上洛,左师军于菟和,右师军于苍野。杜预曰:上洛东有菟和山。
    安山驿在州北五十三里。其地有安山。山下有紫榆涧,清池水经焉。又商於驿在州西五里,皆唐置。
    商南县州西北八十里。明初为商县地。成化十二年,改县为州,析置今县。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十五里。
    ○汉王城县东三十一里。相传沛公入关时所筑。今为富水堡,有富水巡司。本唐之富水驿也。又今县治即唐之层峰驿云。
    ○商洛山县南一里。盖州境之山,多以商洛名。
    分水岭在县西十里。其水分东西流。又县南二十五里有双庙岭。又南十五里有吐雾山。峰岭最高,天将雨则雾起,因名。又十里为大小岭关,南望荆楚,数百里如在目中。
    ○两河在县南。西入雷家湾,东出金斗沟,斜流百余里。自雷家湾以下,名上两河,自徐家店以下,名下两河。又有扶川,在县南百里,分上中下三川,流合于两河。《志》云:两河,在县南四十里。城东有冰河,西三十五里有清油河,俱为灌溉之利。
    洛南县州东北七十里。东南至河南淅川县四百十里。汉上洛县地。晋置拒阳县,属上洛郡。后魏因之。西魏复置拒阳郡。隋废郡,县改今名。唐、宋因之。金元仍属商州,后废为洛南镇。明成化十二年,复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里。
    ○拒阳城在县东南。东晋时置县于此。《旧唐书》:隋改拒阳为洛南,旧治拒阳川。显庆三年移理清川。即今治矣。
    ○玄扈山县西北百里。相传黄帝受图处。玄扈水出于此,亦谓之阳虚山。《水经》:讙举山、玄扈山、阳虚山、获舆山、龙余山、蛊尾山、鹿蹄山、冢岭山、竹山,皆一山而异名也。○阳华山,在县东北。《水经注》:洛水自上洛县东北流,经拒阳城西北,分为二水。枝渠东北出为门水。门水又东北历阳华之山,即华阳也。武王归马之处。秦魏冉同父弟芊戎封华阳君,亦此地。
    鱼难山县东北八十里。《志》云:县东八十里有大谷龙山。其山北接秦岭,多出金。又北为鱼难山。鱼难水出焉。崖高五十余丈,谓之扑水崖。鱼不能过,故曰鱼难。又南经石门入洛,两石相夹,中通行路,崖高万仞,极为险阻,俗谓之鬼门也。《通志》:商南县东八十里有鱼难山。○书堂山,在县东。山高耸,北望太华,南俯商、邓。
    ○洛水县北七里。其上流曰玄扈水,今名黑潭子。《志》云:县西百里有洛水泉,出秦岭,下流入于洛水。
    洪门堰在县东北。《水经注》:洛水历阳华之山,又东北历峡,谓之鸿关水。是也。其支流东北至河南灵宝县而注于河。宋为洪门堰。绍兴十年,金人陷商州,州守邵隆破金人于洪门,复商州,即此。
    ○石家坡寨县东四十里,有巡司戍守。又南有三要巡司,在县东南九十里。
    山阳县州东南百十里。东至湖广郧西县界二百四十里。汉商县地。唐以后为丰阳县地。元仍为商县地。明初因之。成化十二年,商山盗王彪作乱。事平,督臣原杰析置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二里。
    ○阳亭城在县西南。古有阳亭聚。后魏太延五年,侨置魏兴郡于此。太和五年,置阳亭县,为郡治。隋废。
    ○天柱山在县南八十里。壁立万仞,形如天柱,其上平坦,有清池,冬夏不竭。又孤山,在县东六十里。四面平坦,山独挺峙。
    任岭县东南百三十里,与湖广上津县接壤。《志》云:县东二百余里,有光照山,与湖广郧西县界壤相错。
    ○甲河县南百二十里。以方向而名。俗讹为夹河。下流入于汉水。《水经注》:甲水出秦岭,东南流,与关付水合。○两河,在县南百五十里。发源秦岭,至县界竹林关,有银花河流合焉,因称两河。《志》云:银花河,在县东八十里。
    丰乡水在县东。《水经注》:丰乡川水出弘农丰乡东山,西南流,径丰乡故城南,又西南合关追水。
    关追水在县南。《水经注》:关追水出阳亭北青泥山,南径阳亭聚西,俗谓之平阳水,南合丰乡川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以达汉江。
    ○竹林关县东百三十里,有巡司戍守。又县东南百五十里有丰阳巡司,以故丰阳县地而名。
    镇安县州西南百五十里。北至府城二百五十里,南至汉中府兴安州阳县三百二十里。汉商县地。后魏丰阳县地。周隋因之。唐万岁通天初,析置安业县,属商州。景龙三年,属雍州。景云初,还属商州。乾元初,改为乾元县,属京兆府。五代汉乾三年,改为乾县。宋仍属京兆府。金废。明景泰三年,改置今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八里。
    ○乾废县县北七十里。唐置安业县于此,后为乾元县治。五代汉曰乾县。元至元中废。今为乾巡司。
    ○丰阳废县在县东南。宋白曰:汉商县地。晋泰始三年,析置丰阳县,治丰阳川。永和九年,苻秦置荆州于丰阳川,即此地也。魏收《志》:魏太安二年,置丰阳县,为上庸郡治。后周,县属商州。隋、唐因之。刘句曰:旧治吉川城。麟德初,移理丰阳川。宋仍属商州。金贞元二年,废为丰阳镇。胡氏曰:丰阳与湖广上津县接界。地当秦楚之交,旧为冲要。宋绍兴中,割秦商之半畀金人,以刘岭为界,止存上津、丰阳二县,是也。
    ○车轮山县南二十五里。其水流为镇安河,绕县治南,下流入于氵乍水。○长陵山,在县北二十里。以崖岫绵延而名。又北六十里有天书山。
    梦谷山县东北二十里。其山危峻。又五十里为重崖山,崖谷重叠,望之无穷。
    ○氵乍水在县东五里。出秦岭,流入洵阳县界,合旬水入于汉江。又水,出旧乾县西南七里考山,下流入于氵乍水。
    旬水出县南百里之旬山。亦曰水。东南流,入阳县境。
    乾渠在县东南。亦谓之丰水,亦曰丰阳川。《志》云:县北九十里有乾佑渠。至县东三里为乾河,即丰阳川矣。下流入阳县界,合旬水。又秋林川,在县东南八十里,亦流合于丰阳川。按:丰阳川非丰乡川也。旧《志》或讹为一水。今丰乡川,见山阳县。
    ○五谷关在县西。唐置关于此。《志》云:县西三百五十里有五郎坝巡司,接汉中紫阳县界。又有旧县巡司,在县东北百二十里。○水府,在县南。唐之折冲府也。《志》云:商州有水、玉京二府。
    同州府东北二百八十里。东至山西蒲州八十一里,南至华州华阴县七十八里,西北至延安府州四百五十里。
    春秋时秦、晋之疆。战国为秦、魏二国地《汉书》:自高陵以东,皆魏分也。始皇并天下,为内史地。项羽分为塞国。汉初,为河上郡,寻复为内史。景帝二年,分为左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为左冯翊。后汉因之。三国魏为冯翊郡。晋因之。后魏兼置华州一作西华州。误。西魏改曰同州《禹贡》: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言二水至斯,同流入渭也。州因以名,而冯翊郡如故。隋初废郡,炀帝复改州为冯翊郡。唐亦曰同州治冯翊县。天宝初,曰冯翊郡。乾元初,复为同州《志》云:至德后,置同州防御长春宫使,州刺史领之。又升为匡国军。兴元初,改为奉诚军寻并入河中节度,后复曰匡国军。五代梁曰忠武军。后唐复为匡国军五代周显德五年,废匡国军。宋仍曰同州,亦曰定国军。金曰安国军。元亦为同州,以州治冯翊县省入。明初因之编户三十九里,领县五。今仍曰同州。
    州前临沙苑,后枕浒冈,左接平原,右带沮水,又密迩河中,常为孔道。春秋之季,秦晋每角逐于河西。战国时,秦与魏人争河西地,既得河西,三晋之患日迫矣《史记》:梁哀王五年,予秦河西地。《正义》:自华州北至同州,魏河西地也。汉初,自临晋东渡河以争中原。东汉初,邓禹亦繇此入关中。西魏时,高欢自蒲津济河,至冯翊。华州刺史王罴坚守,曰此城是王罴冢,不可得也。欢力攻不克,遂不能得志于西魏。《北史》:宇文泰辅政,多居同州,以地控关河之会,齐人来侵,便于应接也。唐至德二载,郭子仪自洛交引兵趣河东,分兵先取冯翊,河东遂翻城迎官军。兴元初,李怀光以河中叛。官军扼其同州,怀光遂不振。李晟曰:河中去长安三百里,同州当其冲。宋李永奇曰:同州入南山,乃金人往来驿路。盖关中襟要,莫如同州矣。
    ○冯翊废县在州城南。春秋时芮国也,后为秦所并。汉为临晋县地。后魏始于此置华阴县。西魏改为武乡县,兼置武乡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改县为冯翊。自是常为郡治。《郡国志》:州所理城,后魏永平三年,刺史安定王元筑。其东城,正光五年,刺史穆弼筑。西城与大城通。其外城,西魏大统元年,刺史王罴所筑也。今州城正方,盖唐时改筑。周九里有奇,有门四。
    元里城在州东北。本魏邑也。《史记·魏世家》:文侯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魏惠王十七年,与秦战元里。《大事记》:周显王五十五年,秦败魏师于元里,取少梁。孔氏曰:元里,在澄城县界。《志》云:州境有三曲城,亦名三业城。或云宇文周所置。○雒阴城,在州西北,战国时魏文侯所筑。《史记·魏世家》:文侯十七年,攻秦,至郑而还,筑雒阴合阳城。城在雒水北也。《括地志》:雒阴在同州西。
    ○黄堆山在州西。唐广德元年,党项羌寇同州,郭子仪败之于黄堆山,是也。○铁镰山,《志》云:在州北二十五里沮水岸。土具黄、白、赤三色,其形如镰,因名。
    商原州北三十五里。《水经注》:洛水南经商原西,俗亦谓之浒原。原下有泉,水味咸苦,羊饮之,肥而肉美。谚曰:苦泉羊,洛水浆。即此。《通典》曰:商原亦谓之商颜。
    ○许原州西北五十里。《志》云:沮水之浒也。《汉志》注:许原在洛水南。或曰非也,原盖在洛水之西。西魏大统三年,高欢自蒲津渡河,攻冯翊,不克。乃涉洛,军于许原。即此。
    ○洛水在州西五里。自澄城县流入境。唐开元十五年,洛水坏同州城市及冯翊县,漂居民二千余家,是也。又东南经蒲城县东境,流入朝邑县界。州东有龙首渠,宇文周保定初所凿。盖导洛河以资灌溉处也。
    赤岸泽在州西南。《志》云:泽在长安北、同州南,道里适中之地。周主贇如同州,自应门至于赤岸泽,数十里间,旗幡相蔽。又隋大业三年,自洛阳北巡,顿赤岸泽。唐玄宗时,王毛仲掌群牧,初才得三千匹于赤岸泽,是也。《元和志》:贞观中,自京师东赤岸泽移马牧于秦渭。应门,后周时宫门名。
    九龙泉州东南十五里。出沙阜中。泉有九穴,会于一池。俗亦名鹅鸭池。孙忄面曰:九泉同流,故曰同州。又州西北二十五里,有龙泉洞,称佳胜云。
    红善泉州西南四十里。又十里为苏村泉。俱自平地涌出,流入渭河,州人资以灌溉。
    ○兴德宫《唐志》:在冯翊县南三十二里。本名忠武园。亦曰忠武寺。宇文泰与高欢战于沙苑,时秦兵少,隐伏沙阜,以奇取胜。后于战处建忠武寺,令骑士种柳各一株,数及七千,因呼为忠武园。唐初举义旗,将趣京师,军次于此。武德初,因建为宫,属家令宫寺。又同州宫,亦后周所置。宇文泰相魏,恒居同州。后因置别宫于此。建德七年废。大象初,复置。二年,复改为天成宫。后废。
    沙苑在州南十二里。一名沙阜。《水经注》:洛水东经沙阜北。其阜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俗名之曰沙苑。苑南则渭水经焉。西魏大统四年,东魏高欢自蒲津济河涉洛,军于许原西。宇文泰自渭南造浮桥,轻骑渡渭,至沙苑,距东魏军六十里。欢引军来会。李弼谓泰曰:彼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阵。此东十里有渭曲,可先据以待之。泰从之。因背水东西为阵,命将士偃戈苇中。欢至,其将斛律羌举曰:渭曲苇深土泞,无所用力,不如缓与相持,密分精锐,径掩长安。欢不从。欲纵火焚苇,又不果。及战,欢大败。又大统六年,柔然渡河南侵,宇文泰召诸军屯沙苑以备之。八年,魏主狩于华阴,宇文泰帅诸将朝之,起万寿殿于沙苑北。时冯翊县曰华阴也。后周保定四年,宇文护会突厥伐齐,周主邕亲劳军于沙苑。唐至德二载,回纥叶护助唐复两京,请留其兵于沙苑,自归取马,扫除范阳余孽。上赐而遣之。兴元元年,李怀光自河中遣其将阎晏寇同州。官军败之于沙苑。中和初,河中帅王重荣讨黄巢,屯于沙苑。三年,李克用将李存贞败黄巢兵于沙苑,克用遂进屯焉。光启初,田令孜召延帅朱玫、凤翔帅李昌符,共屯沙苑,讨河中王重荣。重荣济河,败同州兵。又邀李克用兵至,俱壁沙苑,大破凤翔、延之兵。进逼京师,天子出走。朱梁贞明六年,晋将李存审救同州,败梁将刘兵。退保华州罗文寨。存审攻之,未克。乃谋曰:兽穷则搏,不如开其走路,然后击之。因遣兵牧马于沙苑。等宵遁。追击至渭水,又破之。《元和郡国图》:沙苑宜六畜,唐置沙苑监。余靖曰:唐沙苑监,即今之同州。宋亦置监于此。庆历五年,群牧言沙苑监地万一千四百六十余顷,是也。俗谓之马坊头云。
    车度镇在州西南。近长安北境。朱梁开平末,李茂贞遣温韬帅岐兵寇长安。朱温使同华等镇兵击韬,败之于车度,是也。
    ○李润镇在州东北。《北魏书》:李闰堡,少梁旧地。晋芮锡壤,华州刺史尝治焉。后徙州治冯翊古城。其地在冯翊东也。晋太元十五年,故秦将魏揭飞攻后秦杏城,降将雷恶地亦攻李闰以应之。苌曰:恶地智略非常。若南引揭飞,东结董成,得杏城李闰而据之,长安东北,非我有也?乃击杀揭飞。恶地降。其南又有邢望镇。义熙十一年,后秦姚泓初立,时姚宣镇李闰,参军韦宗说宣曰:邢望险要,宜徙据之,此霸王之资也。宣遂弃李闰,南保邢望。于是,诸羌据李闰以叛,姚绍讨破之,并杀宣。宋元嘉二十三年,魏主焘击叛胡,至长安。既而还至洛水,分军诛李闰叛羌是也。董成屠各帅时据北地。邢望镇,《括地志》:在李闰南四十里。
    故市在州南。唐天复元年,朱全忠引兵自河中渡河,下同州。旋自故市南渡渭,西趣赤水。此州境之故市也。赤水,见华州。
    朝邑县州东三十里。东至山西蒲州五十里。古大荔戎国。汉为临晋县地。后魏太和十一年,于此置南五泉县,属澄城郡。西魏改为朝邑县,属同州。隋因之。唐乾元三年,改为河西县,属河中府。大历初,复故,仍属同州。今城周四里,编户八十二里。
    ○临晋城在县西南二里。本大荔国。或曰本晋邑,后属魏。《史记》:魏文侯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后复入于秦。《秦纪》:惠文王十二年,与梁王会临晋。武王元年,复与魏惠王会临晋。三年,与韩襄王会临晋。亦曰应亭。昭襄王五年,魏王来朝应亭,即临晋也。秦取其地,尝筑高垒以临晋国,因名。汉王初定三秦,自临晋渡河而东,后复置县,属左冯翊。后汉因之。灵帝时,封杨赐为候邑。晋以冯翊郡治临晋,寻废。后魏改置南五泉县。西魏为朝邑县。隋、唐因之。《唐史》:乾宁三年,、岐、华三帅犯阙,李克用自河中而西,败同州帅王行约于朝邑。行约弃同州走京师。朱梁贞明六年,河中帅朱友谦袭取同州,归晋,梁军围之。晋将李存审等赴救,自河中渡河,军于朝邑。即今县也。
    辅氏城在县西北十二里。春秋时晋邑。宣十五年,秦伐晋,次于辅氏。晋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吕相绝秦,所谓我有辅氏之聚者。又襄十一年,秦伐晋,济自辅氏,战于栎,晋师败绩。或曰栎在蒲州之北。又王城,在县东三十步。《左传》僖十五年,晋阴饴生与秦伯盟于王城。二十四年,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成十一年,秦晋为成,将盟于令狐。秦伯不肯涉河,次于王城,使史颗盟晋侯于河东。《史记》:秦厉公十六年,堑河旁,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杜预曰:王城,今名武乡。《括地志》:王城即大荔戎城矣。又芮乡,亦在县东。《后汉志》注:文王时,虞、芮争田。此即芮国云。《括地志》:县南三十里有南芮乡、北芮乡。
    怀德城县西南三十里。本秦邑。汉王还定三秦,赐周勃食邑怀德,是也。寻置县,属左冯翊。晋废。《水经注》: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世谓之高阳城,非也。
    河西城在县东。《旧唐书》:朝邑县故属同州。乾元初,置河中府,割朝邑属之。寻改为河西县,以盐坊为理所。宋白云:河西县,本唐朝邑县地。上元初,置河西县。大历三年,复置朝邑县,仍析朝邑五乡,并割河东三乡,依旧为河西县。县境东西十四里。贞元初,马燧进军至河西,平李怀光,是也。后复并入朝邑县。杜佑曰:河西县有长城,魏惠王所筑,以备秦者。即此地矣。
    香城在县东。姚秦时置。刘伐秦,王镇恶帅水军自河入渭,趣长安。秦将姚难自香城引兵而西,镇恶追之,是也。胡氏曰:香城在渭水之北、蒲津之口。○沙苑城,在县南十七里。《志》云:唐沙苑监城也,主豢养陇右牛羊诸畜,以供尚方之用。盖地近沙苑,因置城于此。宋亦为沙苑监,掌牧马。金废。
    ○华原山在县西门外。《志》云:统城西而北,以绝于河。又西南三里有紫阳山。盖九荆山之脉,曼衍而东,山其冈阜错列处也。
    强梁原在县治南。俗谓之朝坂。西魏以此名县。《郡国志》:长春宫在强梁原上。盖原本广衍县治,与故宫皆据其上。《汉志》:怀德县南有荆山,山下有强梁原。原即荆山北麓矣。
    ○黄河县东三十五里。自阳县流入境,又南入华阴县界。河之东岸,即山西蒲州境也。亦曰蒲津。世谓之三河口。
    洛水在县城南。渭水自华州东北流会焉,同流入于黄河。《左传》宣十五年,晋侯御秦兵于辅氏及。《史记》:秦孝公十二年,东地度洛。谓此。
    通灵陂县北四十里。唐开元七年,同州刺史姜师度派洛水以灌朝邑、河西二县,又阏黄河以灌通灵陂,收弃地二千余顷为上田,置十余屯,是也。
    苦泉县西北四十五里。水咸苦。羊饮之而肥美。唐因置丰羊牧于泉侧。《唐书》:永徽二年,以同州苦泉牧地赐民。即此。又县有太白池,在县西南四十里。
    ○长春宫在县治西北。后周保定五年,宇文护所筑。初名晋城。建德二年,置长春宫。七年,废。后复置。隋开皇中,增构殿宇。十六年,幸长春宫。大业十三年,唐公渊自河东济河,至朝邑,舍于长春宫。唐武德二年,使世民镇焉。冬十月,讨刘武周,高祖至长春宫送之。贞观十二年,幸长春宫。开元八年,幸长春宫,明日畋于下邽。是年,以同州刺史姜师度兼营田长春宫使。九年,敕同、绛、蒲、河东西沙苑田,并收入长春宫。二十九年,敕新丰、朝邑屯田,令长春宫使检校。兴元初,李怀光将徐庭光军于长春宫。浑等自同州进攻,数为所败。贞元初,马燧、浑破怀光兵于宫南,遂掘堑围宫城。庭光犹复固守。既而马燧与诸将谋曰:长春宫不下,怀光不可得也。乃轻骑径造城下,招降之。宝历二年,置内庄宅使掌长春宫。五代初,废。
    临晋关在县东北黄河岸。亦曰蒲津城。渡河即蒲州也。春秋时,谓之蒲关。隋末,李渊自河东渡河,朝邑法曹靳孝谟,以蒲津、中潬二城降。胡氏曰:朝邑地当浦津桥西,故有蒲津城;梁大河为桥,故有中潬城。今详见山西重险蒲津。
    罂浮渡在县东北六十里黄河岸侧。汉初,韩信击魏,魏王豹盛兵蒲阪以塞临晋。信伏兵从夏阳以木罂渡军,袭安邑。道盖出于此。或谓之临晋渡。
    洛水桥在县西洛水上。宋元嘉二十三年,北魏主焘讨叛胡盖吴等,自东雍州南如汾阴济河,至洛水桥,是也。东雍州,即今山西缝州。
    阳县州东北百二十里。东北至韩城县九十里。古莘国地。洽,水名也。故《诗》曰:在洽之阳。其后流绝,故去水加邑。战国时,魏文侯筑合阳城。汉七年,代王喜弃国自归,赦为阳侯。后复置阳县,属左冯翊,以在水之阳也。,音合。魏、晋因之。后魏仍为阳县。太和中,属华山郡。后周属澄城郡。隋属冯翊郡。唐初,属西韩州。贞观八年,州废,县属同州。贞元以后,常以神策军分屯于此,翊卫近畿也。五代梁属河中府。后唐复旧。宋因之。金贞三年,改属祯州,寻复旧。元亦常属祯州,后复属同州。今城周八里有奇,编户七十里。
    ○莘城在县南二十里古莘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又周散宜生为文王求有莘氏美女以献纣。应劭曰:莘国在洽之阳。即此城也。武王母太姒为莘国女。《诗》曰:缵女惟莘。是矣。《县道记》:阳城,魏文侯筑,古莘国地。○刘仲城,在县东北。《水经注》:徐水自梁山东南流,径刘仲城北,又东南入河。是也。汉高帝时,匈奴攻代。代王刘仲弃国走,还洛阳,废为阳侯,筑城居此。杜佑曰:河西县有刘仲城。
    河西城县东四十里。唐武德三年,分阳县置,并置西韩州治此。八年,州移治韩城,以县属焉。贞观八年,改属同州。乾元三年,改为夏阳县,属河中府,寻还属同州。中和二年,李克用讨黄巢,自夏阳济河,军于同州,是也。宋熙宁四年,省为夏阳镇,仍属阳县。
    ○梁山县西北四十里,与韩城县接界。今详见韩城县。又乳罗山,在县南三十里。
    ○黄河在县东南四十里。自韩城流入,又南入朝邑县境。其地有飞浮山,与黄河相为浮没,因名。
    瀵水在县南。东流注于河。《尔雅》:瀵水出尾下。郭璞注云:在河东汾阴县。冯翊、阳亦如之,相去数里夹河中渚上又有之,源皆潜通。今县有鲤瀵、东里瀵、王村瀵、勃地瀵、夏阳瀵,皆滨河平地涌出,其大如轮,后没入河。惟县东南四十里夏阳村有白泉、温泉、灰泉以资灌溉,或以为即瀵水也。《一统志》:瀵水有三:一在临晋,一在同州,一在阳,源皆潜通。又县西北三十里,旧有水,源出梁山,东南流,入于河。,一作洽。
    刳首水在县东南。《水经注》:瀵水在阳城南,与刳首水相近。《左传》文七年,晋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杜预曰:令狐在河东,刳首坑在阳也。
    ○姚武壁在县东北。《水经注》河水东南径刘仲城北,又径姚武壁南。《十六国春秋》:苻坚、司马姚苌为慕容泓所败,惧罪奔渭北。西州豪杰率众归之。苌乃僭号于此,筑城曰姚武壁。是也。《通典》:河西县西北有姚武壁、伏鹿壁,并险固。
    焦离堡在县东二十五里。唐德宗贞元初,马燧等既招降长春宫之军,因进逼李怀光于河中。至焦离堡,其将尉帅众降,遂进军河西。盖堡近废河西城也。
    茶峪渡在县东河西故城南。南去罂浮渡里许,通山西荣河县界。《志》云:县东五十里有廉庄渡,亦黄河津济处。
    韩城县州东北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延安府宜川县二百三十里,西南至澄城县百里。古韩国。晋为少梁邑。秦更名夏阳。汉为夏阳县,属左冯翊。后汉因之。晋属冯翊郡。后魏属华山郡。东魏天平四年,尝置河西郡治此。隋为韩城县,属同州。唐武德七年,改属西韩州。八年,移西韩州治此。贞观八年,州废,县仍属同州。五代梁改属河中府。后唐复旧。宋因之。金贞三年,升为祯州。元至元初,州罢,复曰韩城县,寻复置祯州。八年,复罢。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五十里。
    ○古韩城县南十八里。周韩侯国也,后入于晋。《春秋》:韩武子事晋献公,封于韩原。盖邑于此。宋白曰:韩城县西南三里有夏阳城,即韩国故城。恐误。
    少梁城县南二十二里,周梁国也。《左传》僖十九年,梁伯好土功,民罢而弗堪,秦缪公取之。即此。文十年,晋伐秦,取少梁。《魏世家》:文侯六年,城少梁。梁惠王九年,与秦战少梁,虏我将公孙座。《秦纪》:秦取魏少梁。是也。惠文王十七年,更名曰夏阳。汉因置夏阳县。后汉初,邓禹平河东,自汾阴渡河,入夏阳。永和五年,以南匈奴寇乱,徙上郡治夏阳。汉夏阳盖治于此。《一统志》以为夏阳在阳,误也。宋白曰:少梁城,隋开皇中,分阳置韩城县,后迁今治。
    繁庞城在县东南。本秦邑。《史记》:魏文侯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梁惠王九年,秦败我于少梁,取庞。即繁庞矣。又籍姑城,《括地志》:在韩城县北三十五里。《史记》:秦灵公六年,晋城少梁,秦击之。十二年,城籍姑,即此。
    ○梁山县南十九里,与阳县接界。或以此为吕梁山。《禹贡》:治梁及岐。《诗》:奕奕梁山。《春秋》成五年,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晋侯以传问伯宗。《尔雅》:梁山,晋之望。《吕氏春秋》: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水经注》:河水又南经梁山原。是也。《唐十道志》:关内道名山曰梁山。
    龙门山县东北八十里,与山西河津县分界。《北魏志》:梁山北有龙门山。故龙门亦兼梁山之称。隋大业十三年,李渊遣王长谐等自梁山济,营于河西,以待大军。即龙门也。详见名山龙门。
    韩原县东南二十里。《左传》僖十五年,晋侯与秦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处也。或曰,故韩原当在河东。今山西芮城县河北故城有韩亭,即秦晋战处。高门原,在县南二十里。《水经注》:河水经高门原,层阜相承,秀出云表,俗谓之马门原。又曰三周山,即《尔雅》三成为昆仑丘也。山下水际有二石室云。
    ○黄河县东五十里。自延安府宜川县流入境。历龙门口而下,有禹门渡,通山西河津县。《寰宇记》:龙门山北有河口,略似龙门而不能通。相传鲧治水时所凿,绩用弗成。今名错开河。
    瀵水在县南十里。亦名琚谷水。东南流,入于黄河。又有芝川,在县南二十三里,亦东流入河。其地有芝川镇。司马迁墓在焉。
    华池在县东南。《水经注》:在夏阳城西北四里。池方三百六十步。河水又东南径于华池也。
    ○龙门关在县东北龙门山。后周时所立,最为险厄。或云,关之下,即禹门渡。
    澄城县州北百二十里。北至州洛川县二百五十三里,西南至华州蒲城县百十里。春秋时晋北徵地,后属秦。汉置徵县,属左冯翊。徵,读惩,后误为澄。东汉时省。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置澄城郡,治澄城县。隋罢郡,以县属同州。唐因之。五代梁属河中府,后唐复旧。今城周三里,编户六十四里。
    ○北徵城县南二十二里。《左传》文十年,秦伐晋,取北徵。即此。汉因置徵县。后魏改置澄城县,迁于今治。《唐史》:广德二年,党项寇同州,郭子仪遣其将李国臣,大破之于澄城北。永泰初,吐蕃寇同州,引还,同华帅周智光邀败之于澄城北,是也。
    新城在县东北二十里。亦曰新里。《左传》:僖十八年,梁伯益其国而不能实也。名曰新里。秦人取之。文四年,晋侯伐秦,围元阝新城。即此矣。《志》云:县有杜平乡。秦孝公五年与魏惠王会于杜平。又汉昌平侯灌婴食邑于杜平乡,是也。○长宁城,在县南。唐初置。贞观八年,省入澄城县。
    ○壶梯山县北五十里。阶级层峻,有似悬梯。一名石楼山。又十里为将军山,秦封白起武安君于此,因名。又十里为武帝山。相传汉武幸梁山时经此。
    云门谷县西北七十里。谷口似门,水气云蒸,因名。又西北十里为风谷山,有洞穴出风。又北为界头山,与延安府洛川县接界。
    临高原县南五十里。宋李显忠初仕金,知同州,密图南归,繇汉村经临高原,是也。原有龙泉,味甘如醴。
    ○洛河在县西二十里。自白水县流入,又南入同州境。《志》云:县西南有洛河渡,路通蒲城县境。
    甘泉水在县西三里。《志》云:出县西匮谷中。其水澄洁,或谓之澄水,俗呼为官泉。《水经注》:县有温泉三,皆西注于洛。
    乾坑在县西南三十里。又西南接蒲城县界。今详见蒲城县。
    ○亲邻寨《通志》云:在县北二十里。元末,李思齐命将筑寨为戍守处。又伏龙府,在县南五十里。唐置府兵于此。
    白水县州西北百二十里。东至澄城县五十里,西至同官县五十里。春秋时为彭衙地。秦文公时,置白水县,即此。汉为衙县地,亦为粟邑县地。晋省衙县入粟邑。后魏省粟邑县入澄城。太和二年,又分置白水郡及县。隋废郡,以县属同州。唐永徽初,党项掠白水,东侵蒲津,是也。宋仍属同州。今县有旧城,周四里。嘉靖三十二年,增筑新城于东北隅,共环五里。编户二十八里。
    ○彭衙城县东北六十里。《左传》文二年,秦、晋战于彭衙,秦师败绩。《史记》:秦武公元年,伐彭戏氏。《正义》曰:彭戏,戎号也,即彭衙。汉置衙县,属左冯翊。东汉初,邓禹破更始将公乘歙于衙,即此。永初五年,以上郡羌乱,寄理衙县。永建四年复旧。晋省。戏,许宜反。或曰县有汪城。《春秋》文二年,晋伐秦,取汪及彭衙者。一云汪在澄城县境。
    粟邑城县西北二十八里。汉置县,属左冯翊。东汉永元中,封耿夔为侯邑,后省。永元九年,复置。晋因之。大兴初,刘曜讨靳准于平阳,既而西屯粟邑,即此。后魏废。○姚谷城,在县东,本澄城县地。后魏太和二年,析置姚谷县,属白水郡。隋省。
    ○秦山县西北五十里。连亘绵远,道通、延、环、庆。其断处为暗门,最险隘。又有太神山,在县西七十里。
    黄龙山在县东北五十里。上有仓颉冢。《地形志》:姚谷县有黄崖山。白水县有五龙山。盖二山俱在县界,峰峦相接,因讹为黄龙山。
    ○洛水在县东三十里。自宜君县流入,又南入澄城县境。今县东北三十里有马家渡,即洛水津济处。又县东南有石川河渡,亦谓之粟邑渡,即洛水下流也。
    白水县西三十里。源出同官县,合诸水东流,入洛。《志》云:县南临白水,故秦以名县。又柳谷水,在县东北,一名彭衙水,下流注于洛水。又有铁牛水,在县北三十里,亦东入洛水。
    ○马莲滩镇县北五十里。或曰,其地有马兰山麓,因名。后讹为马莲也。今有马莲滩巡司,为戌守处。
    阳武村白水县有阳武村。村西有利乡亭,土人呼为史官村。旧《志》:苍颉生阳武而葬利乡。盖在此。今县有苍颉墓。
    耀州府北百八十里。东至同州二百里,西至乾州一百八十里,北至延安府州三百九十里。
    秦为内史地。汉为左冯翊地。魏晋时,属北地郡。魏收曰:魏文帝分冯翊之礻殳礻羽置北地郡。晋北地郡治泥阳,即故礻殳礻羽也。后魏置北雍州。西魏改宜州,又置北地郡,寻改为通川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以其地属京兆郡。唐武德初,复置宜州八年,幸宜州,即此。贞观十七年,省入雍州天授二年,复置宜州于云阳。大足初,罢。天初,李茂贞僭置耀州及义胜军《五代史》:梁开平五年置。胡氏曰:初置茂州,又改耀州。五代梁贞明初,改曰崇州静胜军。后唐复曰耀州,而改军为顺义军。宋初因之。开宝五年,曰感义军。太平兴国初,又改为感德军。金仍为耀州。元因之,以州治华原,县省入。明亦曰耀州编户十八里,领县一。今仍曰耀州。
    州面凭大阜,北负高原,漆水东经,沮流西绕,控、坊之道,联同、华之援,所以厚长安之肩背,为、岐之指臂者也。
    ○礻殳礻羽废县在州治东北一里。汉景帝二年置县,属左冯翊。颜师古曰:礻殳,音丁活反,又丁外反。礻羽,音诩,盖兵祷之名。后汉初,县废。永元九年,复置。永康初,东羌先零围礻殳礻羽,即此。魏以泥阳县寄治礻殳礻羽,因置北地郡,而改县曰泥阳。建兴三年,刘曜围北地太守麴昌于泥阳,寻为所陷。元魏亦曰泥阳县,仍属北地郡。隋开皇六年,又改为华原县。唐初为宜州治。贞元十七年,州废,县属京兆。二十二年,畋于华原,遂幸玉华宫,是也。天初,为耀州治,后因之。元省。今州城周六里有奇,门四。
    ○土门山州东南四里。积土两崖,中豁如门,行者经其中。《志》云:富平县东北七十里有土门山。盖与州接境。磬玉山,在州东五里。出青石,可为磬。唐天宝中,采为乐器,而泗滨之石遂废。山阳有石洞。其顶五峰对峙,亦曰五台山。又东五里曰鉴山。年丰则山有光可鉴,耀州之名以此。
    牛耳山州西北十八里。以两山东西分,若牛耳也。州西北六十里又有木门山。山阪相去各三里许,有上中下之称。今阪存而门堙。
    ○沮水在州西门外。自延安府州宜君县流入境,至城南三里之鹳鹊谷,与漆水会流,入三原、富平县境。亦谓之石川河。
    漆水在州东门外。自同官县流入境,又南合于沮水。《志》云:州北有通城渠、烟雾渠、甘家渠、越城渠、水磨渠,皆引沮水为之。又有漆渠、退滩渠,则漆水所置也。宋熙宁七年,知耀州阎光国募民治漆水堤,即此。
    清水州西三十五里。自州淳化县流入州界,又南流入三原县界。宋建炎中,金人犯延安,侵丹州。又渡清水河,破潼关。或曰:金人所渡者,同州之沮河也。又州西北有浊谷河、涧谷河,下流俱注于清水。
    强公渠在州西南。《唐书》:华原无水,雍州司士参军强循教民凿渠以浸田。一方利之,号曰强公渠。
    ○步寿宫在州城北步寿原上。《志》云:汉神雀二年,建步寿宫。在今城东三里。唐武德五年,猎于步寿原,是也。又唐长安二年,建永安宫。在今城南五里。
    玉女堡在州西北。其地有玉女山,因名。又北十里为桃儿堡。州西北七十里为活堡,皆险阻。相传后周时置。《志》云:州治南。今有顺义驿。
    同官县州北七十五里。北至州宜君县九十里,东南至同州二百里。汉礻殳礻羽县地。晋为濒阳县地。苻秦置铜官护军,以川为名。后魏太平真君七年,改为县,属北地郡。后周改曰同官县,属宜州。隋属京兆郡。唐初,亦属宜州。贞观十七年,州废,改属京兆府。五代梁属同州。后唐属耀州。今县城周四里,编户二十二里。
    ○铜官城在县东北一里。苻秦置同官护军,在今县西南一里。晋太元九年,姚苌攻新平,使其将姚穆守同官川,是也。后魏改置县。后周建德四年,移县于此。《志》云:县西南旧城,今为济阳寨。有土城,高数丈,与县相为角。元末,张良弼遣其将所筑。又《长安志》:同官县城周一里,无城壁。西北倚虎踞山,本名金山。有汉弩台二,一在山北,一在西南,各去城一里。又有亭子泉、柏榆泉,流绕其下。
    ○女华山县北三十里。高峰秀出。又有女回山,在县北四十里,高耸亦甲于群山。
    马兰山县东北五十里。晋元康六年,马兰羌卢水胡反,攻杀北地太守张损。郡尉张光戍马兰山,以百余人力战得全。又咸和九年,后赵将郭敖等击北羌王薄、句大等于北地冯翊,破之。句大奔马兰山,敖乘胜追击,为羌所败。《志》云:北地有马兰山,羌居其中,谓之马兰羌。《邑志》云:山在县北二十里。其山连延绵亘,接司州白水县界。
    石盘山在县北。魏收《志》:铜官县有石盘山。晋建兴三年,刘曜攻北地太守麴昌。麴允来救,溃还。曜追败之于石谷。允奔还灵武。石谷,或即石盘山也。又北魏孝文时,北地民支酋聚众起兵于石山,进至浊谷,向长安。石山,即石盘山矣。浊谷水,见耀州。
    神水峡县东北六十里。石崖峻削,道从石峡中行,至为险阻。旧设金锁关巡司。宋建炎三年,金人循渭东还,其支军入延,攻康定。王庶急遣兵断河桥,又令刘延亮屯神水峡,扼其归路。金人遂去。明嘉靖三十年,抚臣张珩议以州南下省城,金锁关至为冲要,宜筑城戍守,以防套寇突犯。从之。康定,即今延安府州。
    ○同官川在县东北五十里。县东有雄川、乌泥川,县西有雷平川。又有盘川水,出马兰山,流入于乌泥川。俱汇于同官川而为漆水,南入耀州界。唐神龙元年,同官县水溢,漂居民五百余家。太和三年,同官暴水,漂没二百余家。即同官诸川矣。
    安公谷水在县南。流入耀州境,下流合于沮水。晋太元九年,苻坚击姚苌于赵氏坞。苌军中无井。秦人塞安公谷、堰同官川水以困之。苌军中忄匈惧,会大雨,军复振,即此。
    ○金锁关在神水峡内,道里险阻,旧为戍守要地。
    赵氏坞在县北,近安公谷同官水。姚苌屯北地,苻坚击之于赵氏坞。义熙十一年,姚秦北地太守毛雍据赵氏坞以叛,姚绍讨擒之。即此。○黄堡镇,在县南三十里,一名黄堡寨。又县北三十里有西梁堡,东北十五里有南古寨,皆前代据险守御处。《志》云:县治东北有漆水驿。
    乾州府西北百八十里。西至凤翔府二百里,东至耀州百八十里,北至州百五十里。
    秦内史地。汉属左冯翊。晋属扶风郡。后魏属咸阳郡。隋属京兆郡。唐初属雍州。天宝初,属京兆郡。乾符初,增置乾州以地在长安之乾隅也。乾宁初,置威胜节度。五代梁因之。后唐亦曰乾州,属凤翔府。宋熙宁五年,州废。政和七年,复置,明年。改为醴州。金复故。元因之。明亦曰乾州,以州治奉天县省入编户二十七里,领县二。今仍曰乾州。
    州九诸山,列峙西北;泾、渭二水,萦带东南;控长安之近郊,当凤翔之孔道。唐德宗保奉天,卒却朱Г之逼。盖北通、泾之甲骑,南集梁、洋之转输,奉天守,而贼之锋锐不能越京城数百里间矣。用兵所以贵于势险而节短也。
    ○奉天废县在州治东。汉为池阳县地。后魏为宁尼县地。隋为醴泉县地。唐初因之。高宗葬梁山,谓之乾陵。文明元年,因析醴泉、好等地,置县曰奉天,以奉陵寝。宝应初,党项寇奉天,即此。建中初,从术士桑道茂言,增筑奉天城。及朱Г之乱,果幸焉。贞元中,命神策军分屯近城,此为奉天镇。乾符初,始为州治。宋元因之。明初省。今州城周九里有奇,门四。
    好废县在州东南四十里。自古以雍州为神明之奥,故立以郊上帝,诸神祠皆聚焉。好盖秦文公时作,所谓雍东有好者也。汉王定三秦,败雍王章邯于好。后因置县,属右扶风。后汉初,封耿为侯邑,后废。晋永安初,雍州刺史刘沈自新平讨河间王,败将虞夔于好,即此。后魏太和十一年,改置汉西县,属武功郡。隋开皇十八年,又改为好县。大业三年,废入上宜县。唐武德二年,复分醴泉县置好县,属雍州。四年,猎于好。贞观二十年,改置上宜县,旋复曰好。上元三年,党项寇好。兴元初,李怀光叛,屯好,掠泾阳、三原、富平。贞元中,以神策军分屯近畿,此为好镇。五代周县废。杜佑曰:汉好城,在唐城南十三里,有隋太子庄陵城。《志》云:好废县,在州东七里。似误。○上宜废县,在州西,隋开皇十七年置。唐贞观八年,废入岐阳县。二十一年,省好、岐阳,而置上宜于好,寻复故。岐阳,见凤翔府岐山县。
    ○梁山州西北五里。山势纡回,接扶风、岐山二县之境。周太王去迁岐,逾梁山,是也。秦置梁山宫,始皇三十五年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即此。晋元康七年,氐帅齐万年作乱,屯梁山,有众七万。唐高宗葬其上,名曰乾陵。广德初,吐蕃自奉天犯长安。明年,仆固怀恩以吐蕃逼奉天。郭子仪陈于乾陵之南,敌引却。陵有柏树成行,遮护陵寝,谓之柏城。建中四年,朱Г攻奉天,将军高重捷与战于梁山之隅,破之。《寰宇记》:乾陵,周八十一里。又有僖宗靖陵在州东北十五里,与乾陵相接,中隔豹谷。盖山环峙于州北境也。○五峰山,在州东北五十里。有五峰并峙,《志》以为梁山之别阜。
    莫谷在州北三里。亦曰漠谷。逾梁山而南,多取道于此。朱Г围奉天,灵武、盐夏及渭北兵入援,诏议道所从出。浑曰:漠谷道险狭,不若自乾陵北过附柏城而行,营于城东北鸡子堆,与城中犄角,且分贼势。不听。诏援兵自漠谷进,为贼所邀,皆败还。又天复二年,汴将康怀贞击败凤翔将李继昭于此。五代梁开平二年,岐兵攻雍州,梁将刘知俊破之于幕谷,即漠谷也。
    ○莫水在州西南三十里。亦曰漠谷水。源出永寿县界高泉山,流入州西北境,又西南流入武功县界。亦名武水,下流入于渭水。
    甘谷水州东北二十里。源自永寿县温秀岭流入州境,又流入醴泉县界,合于泾水。又有武亭水,西北自凤翔府麟游县界流入,经州西四十里,入武功县界。
    ○鲁店在州东南,当咸阳陈涛斜之西北。唐建中四年,李怀光败朱Г于鲁店,解奉天之围。诏引军屯便桥,刻期取长安。怀光怏怏,留屯鲁店二日乃行,即此。
    赤沙烽在州境。唐永泰元年,吐蕃、回纥入犯,至奉天,围泾阳。郭子仪命浑出奉天,大战赤沙烽,斩获甚众。
    武功县州西南六十里。西北至凤翔府扶风县五十里。古邰国也,后稷封此。秦孝公始置武功县。汉因之,属右扶风。后汉初,废入县。永元八年,复置。晋属始平郡。后魏并入美阳县。太和十一年,置武功郡。后周天和初,筑武功城以置军士。建德中,郡省,寻复置武功县,属雍州。隋大业初,属京兆郡。义宁元年,置稷州,旋废。武德三年,复置稷州。贞观七年,废。天授二年,复置。大足元年,又废,以县属雍州。后唐改属凤翔府,寻还属京兆。宋政和八年,割属醴州。金大定二十九年,改为武亭县,仍属乾州。元复为武功县。今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六里。
    ○城县西南二十二里。,读曰邰,即后稷所封。秦孝公置县。汉初,曹参攻,是也。后亦曰县,属右扶风。后汉省。《志》云:武功旧治渭川南县境。后汉移治古城。今亦曰武功城。后周建德三年,始移武功县于今治。唐中和初,黄巢入长安。夏绥帅拓跋思恭讨之,军于武功。又天复初,李茂贞等劫迁车驾于凤翔,朱全忠自长安而西。茂贞遣将符道昭屯武功以拒之,为全忠将康怀贞所败,即今县也。《邑志》:古城,在今县南八里。
    美阳城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孝公所置县。汉属右扶风。后汉永元中,改封耿秉为侯邑。或谓之美阳关,以其地当控扼之要也。永初二年,羌寇三辅,梁瑾击之,转战于武功之美阳关。五年,以羌乱,移安定郡寄理美阳。中平二年,张温屯美阳,与群盗边章等相持。章寻败走。晋仍属扶风郡。后魏属武功郡。后周建德三年,县废。《括地志》:美阳城,亦曰太王城,亦曰周城,太王避狄时所居也。杜佑曰:美阳治中水乡,城西即中亭川。《一统志》:城在县西七里。似误。
    ○太白山县西南九十里。亦谓之太一山。《五经要义》:武功有太一山,一名终南,盖终南、南山之总名也。张衡《西京赋》云:终南、太一。是则非一山矣。山接县及县界,北去长安三百里。故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六典》:关内道名山曰太白。柳宗元云:其地寒,冰雪积之未尝已。又南十里为武功山。杜彦达曰:太白南连武功,最为秀桀。冬夏积雪,望之皓然,故云太白也。军行山下,不得鸣鼓角,鸣则风雨暴至。上有洞,《道书》以为第十一洞天。又山半有横云如瀑布,则雨。谚云:南山瀑布,非朝即暮。是也。晋永兴三年,东海王越等遣兵西迎车驾于关中,败河间王,军于霸水。单马走入太白山,即此。
    物山县东南二百里。《禹贡》云:终南、物。即此山也。《汉志》注:县东有垂山,古文以为敦物。孔氏曰:敦物,即太华山。似误。○分水岭,在县南,界、县之境。胡氏曰:分水岭与沉岭、衙岭为三岭。蜀汉延熙五年,费据三岭,以截曹爽军后,即此三岭云。
    雍原在故美阳城旁。或谓之周原,太王所居也。又谓之西原。唐至德二载,驾幸凤翔,使王思礼军武功,别将郭英分军屯武功东原,王难得屯西原,为贼将安守忠所败。又兴元初,浑自兴元至斜谷,拔武功。既而Г将韩来攻,武功复降于。战不利,收兵登西原。胡氏曰:东原在武功县东,西原在县西,地高平,可屯兵。或以为诸葛武侯驻师处。误也。《志》云:今县城半附雍原之麓,循原又列十二城。洪武九年,长兴侯从弟都督忠奉诏屯戍于此,以控制关内。因增筑诸城,至今犹存。长兴侯,耿炳文也。又雍原之北有冈,曰凤冈。○三原,在县西南二十里,西接凤翔府扶风县界。隋文帝葬此,谓之泰陵。
    ○渭水在县西南二十里。自县流入,又东入县境。《水经注》:渭水又东径武功故城北。是也。○漆水,在县城东,自凤翔府扶风县流入境,南合水以入于渭。《诗》云:自土沮、漆。谓此漆水也。又浴水,在县北。出乾州梁山,南流入境。康海曰:关西人读浴若于,于、沮相近。盖沮水之讹也。漆水经县,盖北受沮水、南受水而入渭。
    武水在县西二十里。即莫谷水。自乾州流入界,合县境群川而入于渭。○高望川水,在县西二十二里,流合武水。《志》云:高望川有高望亭,唐武后行宫在焉。或云,中宗筑,以望乾陵。
    水在县西南十二里。一名白水,亦曰围川水。源出凤翔府岐山县谷,经扶风县界,东流合武水。又南经美阳废县,合中亭川水。又东合漆水以入于渭。唐武德七年,猎于川,是也。○中亭川,在美阳故城西。武水、围川水流合焉。东南流,经县南,又东合于武亭川。晋元康九年,孟观大破氐众于中亭,获齐万年。即此地也。
    武亭川在县东十一里。自乾州流入境,合于武水。唐兴元元年,浑与朱Г将韩争武功。战不利,登西原,会宁将曹子达以吐蕃兵至,因击于武亭川。进屯奉天。
    六门堰在县西。《水经注》:五泉渠,西自扶风县流入。经三原,又有六门堰。西魏大统十三年,置六斗门以节水。《唐史》:武功县有六门堰,久废。懿宗时,李频为邑令,按故道浚渠溉田,谷以大熟。又《宋史》:熙宁五年,提举沈披乞复武功故迹六门堰于石渠南二百步,傍为土洞,以木为门,回改河流,溉田三百四十顷。盖妄为大言也。
    成国渠在县南。自凤翔府县流入,东会六门堰。《志》云:魏尚书仆射卫臻侵蜀时所开。又永丰渠,在县境。《唐志》:武功县有永丰渠,又有普济渠。
    清沟在县东五十里。唐至德初,郭子仪进复西京,与贼战于清沟,败绩,退保武功。时肃宗驻凤翔。武功,凤翔之蔽也。○良沟泉,在县北十五里。永乐初,泉涌于此,引以溉田,大为民利。
    ○庆善宫在县南十八里。南临渭水。唐高祖旧第,太宗降诞之所。武德元年,置武功宫。四年,幸稷州及武功旧墅。六年,改为庆善宫。贞观六年,临幸,宴群臣,赋诗。十六年,校猎武功,幸庆善宫。自是数临幸焉。后废为慈德寺。今没于渭。○高泉宫,在美阳故城中,秦宣太后宫也。
    ○长宁驿县东三十五里。俗曰东扶风镇,军站也。成化中,移置于县东北。又有邰城驿,在今县城东南,明初置。
    壤乡在县东南二十里。《史记》:樊哙从击秦军骑壤东。又《曹参传》:参围好,取壤乡,击三秦军壤东及高栎,破之。《正义》:今武功县东南有高壤坊,故壤乡也。高栎与壤乡近,俱村邑名。
    永寿县州北九十里。西北至州七十里。东南至醴泉县一百十里。汉漆县地。后魏置广寿县。后周曰永寿县。隋省入豳州新平县。唐武德三年,于永寿原复置永寿县,属州。神龙初,改属雍州。景龙初,还属州。广德二年,仆固怀恩以吐蕃、回纥自朔方南犯,军于永寿。又乾宁二年,宁兵犯阙,李克用入援,进军渭桥,遣其将李存贞为前锋,拔永寿,是也。宋改属乾州。金属州。元复属乾州。今县城周五里,编户十一里。
    ○温秀城在县东南,接醴泉县界。其地有温宿岭。汉温宿国人内附,田牧于此,因名。西魏时,置温秀护军。唐武德初,分醴泉县置温秀县。四年,县属泉州。贞观初,州废,还属雍州。八年,复省入醴泉。○右扶风城,在县东南四十里。或云,东汉时右扶风尝治此。《通典》:姚兴将齐难故城在县西,其南西北三面险绝。又有南豳故城,后魏所置,四面皆险绝也。
    ○高泉山县北三十里。莫谷水发源于此。本名安阳泉。南流经莫谷,故曰莫谷水。
    危山县西南九十里。山特高峭。《汉志》:好县有危山。即此也。师古曰:危,丘毁反。又有明月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上有种金坪,相传汉娄敬所居。○温秀岭,在县南。亦曰温宿。甘谷水出于此,流入乾州界。
    ○泾水县东五十里。自州境流入,又南流入醴泉县界。○锦川河,在县西南。川出石如锦,因名。源自凤翔府麟游县来,经县境,高泉山水流合焉。又南流为莫谷水。
    吕公渠在县北五里。邑无井泉,难于远汲。宋吕大防为令,行近境,得泉二。欲导之入城,而地势高下有差,乃用考工置水法准之。旬日间,疏为渠,至今赖焉。
    ○梁山宫在县南八十里,秦始皇建。宫城皆文石,亦名织锦城。始皇游梁山宫,即此。《括地志》:宫西去好县十二里,北至梁山九里,俗因名为望山宫。
    莫营关在县西南,后魏所置,为扼险之所。又穆陵关,在县南四里,宋建。○蒿店,在县南十五里,为往来之要道。又县北三十里有底窖铺,路达州。
    麻亭在县北。唐广德二年,郭子仪拒回纥、吐蕃,军于乾陵南。敌退,使李怀光追至麻亭而还,是也。《通志》:今县治即故麻亭镇。元至正四年,徙县于此。
    州府西北三百五十里。西北至平凉府泾州百五十里,西南至凤翔府百六十里,北至庆阳府宁州百四十三里。
    古西戎地。后公刘居此,为豳国。秦属内史。汉为右扶风、安定、北地三郡地。后汉因之。兴平元年,分安定、扶风置新平郡治漆县。魏、晋因之。后魏亦曰新平郡。西魏置南豳州今庆阳府宁州为北豳州,寻曰豳州北豳州废,故止曰豳州。后周及隋因之。炀帝初,州废,改属北地郡。义宁二年,复置新平郡。唐复曰豳州。开元十三年,改豳曰以豳与幽相类也。天宝初,曰新平郡。乾元初,复为州。中和中,为静难军治。宋仍曰州亦曰新平郡静难军。金、元因之。明初,改属西安府,以州治新平县省入编户十七里,领县三。今仍曰州。
    州泾水北绕,岩南峙,依山为城,地势雄壮《志》云:州城东西皆有河,北注于泾。而城西南为紫微山,险固可恃。唐太宗初立,突厥自泾州入寇,南至便桥,既盟而退。太宗曰:若命诸军伏于豳州以邀其前,而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天宝后,以宁为重镇,常屯重兵于此,以遏虏冲。盖厚泾原之形援,固畿辅之藩卫,州实南北衿要也。
    ○新平废县在州治西。汉漆县也,属右扶风。后汉建武六年,遣耿等繇陇道伐蜀,为隗嚣将王元所败。诸将下陇,帝令耿军漆。八年,帝征隗嚣军至漆,马援聚米为山谷处也。建安中,置新平郡治此。晋以后因之。太元九年,姚苌攻秦新平,久之乃克,悉亢其民。既而苻登取之,置兖州于此。寻复降于姚苌。后魏改置白土县,亦为新平郡治。西魏为豳州治。隋开皇四年,改为新平县。唐、宋因之。明初废。今州城周五里,有门四。
    白土废县在州西南。宋白曰:姚苌之乱,新平屠废,后魏于县西南置白土县。隋开皇中,移入州治云。○豳州旧城,在州城南。又州东北有豳亭,州东五十里有豳谷。《一统志》:州有古公城。今为古公乡。
    ○山在州治南,城垣所依也。又紫微山,在城西南隅,连跨外郭。上有宋金时屯兵寨。或谓之岩。一名安定岩。或曰,山麓有五龙阪。唐初,世民御突厥于豳州。突厥奄至城西,陈于五龙阪,世民却之,是也。○寿山,在州城南。四面律,其顶平旷,有茂林修竹之胜。
    白土原在州东北。后魏因以名县。其北又有东阳原。
    ○泾水在州西北二十里。有高渠渡。其上流自长武县会水流入境。又东南流,经州东五里,有北渡。又东南流,经淳化县西南而南入永寿县界。《志》云:州东三十里有大峪河、南河,西十里有水帘河、洪龙河,皆引水灌田,流注于泾。
    白土川在州西南九里。东北流,经白土原及东阳原之西,又东北注于泾水。或谓之漆水。又狼乳沟,在州南二里。相传后稷弃于此,有狼乳之,因名。
    清溪在州西南三十五里。接凤翔府麟游县界,下流合麟游水。又东南流,入于渭水。溪流甚彻,故名。今堙。宋绍兴中,金人自凤翔转犯州。宋将田晟帅兵拒之于清溪,金人引却,即此。
    ○通塞镇在州北,唐置。中和元年,镇将朱玫起兵讨黄巢,诛巢宁帅王玫于通塞镇。即此。永定垒,在州北,有二。《志》云:唐太宗讨薛举时置。
    胡空堡在州西南。空,苻秦将也。其西又有徐嵩堡。秦败,二人皆筑垒自守,堡因以名。晋太元九年,姚苌杀苻坚,葬于二垒之间。既而苻登改葬坚,二垒皆降于登。十二年,登据胡空堡,戎夏归之者十余万。后秦将姚方成寻拔徐嵩垒,嵩死之。后魏主焘延和二年,平凉休屠金崖等与安定镇将延普相攻。崖等攻普不克,退屯胡空谷。魏主遣将陆俟击擒之,是也。○桃奴堡,在胡空堡东。又有帛蒲堡。桃奴、帛蒲,皆屠各姓名,筑堡于此。晋太元十九年,苻登自雍攻二堡,拔之。《志》云:今州治西,有新平驿。
    淳化县在州东百里。东北至州中部县百三十里。汉冯翊郡之云阳县地。宋淳化四年,始析县之黎园镇,置淳化县,属耀州。金改属州。今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三十三里。
    ○云陵城县北二十里。汉昭帝母钩弋夫人葬此。始元中,置为陵邑,属左冯翊。元始四年,为王莽所废。旧《志》云:陵在甘泉山。盖县本云阳县地也。
    ○甘泉山在县东南九十里,与泾阳县接界。又东南二十五里,即仲山也。详见泾阳县。
    黄山县东南五十里。唐初,稽胡犯宜君,窦轨败之于黄山。又山下有地名黄丘。晋永嘉末,贾疋败刘曜于黄丘。即此。
    ○泾水县西南六十五里。自州流入境,南入乾州永寿县界。又县西北四十里有姜源水,南流入于泾水。○清水,在县东。源出三水县石门山。又东南经黄山,西南流,入于耀州界。
    黄水在县东南。《志》曰:源出石门山黄谷,东南注宜君水。宜君水,即沮水,以径州宜君县而名。
    ○金源堡《通志》:在县西四十里。堡立泾水中,四面斗绝。上有洞窟数十,盖昔人避乱之所。
    三水县州东北七十里。南至乾州永寿县百里。本汉县,属安定郡。晋废。后魏移置县于此,属新平郡。西魏时,又置恒州,州寻废。隋仍曰三水县,属豳州。大业初,州废,县属北地郡。唐仍属州。宋因之。元并入淳化县。成化十四年,复置。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一里。
    ○邑城县东北二十五里。本秦邑。汉初,郦商破雍将周军于邑。即此。汉置县,属右扶风。建武二年,邓禹入关,引兵北至邑。六年,隗嚣反,败诸将于陇坻。光武使耿军漆,祭遵军,冯异军邑。异军未至,嚣乘胜发兵下陇,遣其将行巡取邑。异急引军据之,曰:贼若得邑,三辅动摇矣。即此城也。晋仍为邑县,属新平郡,后废。○古豳城,县西三十里。相传公刘始都于此。《后汉志》:邑有豳乡、有刘邑,皆以公刘得名。
    ○翠屏山在县治南。亦谓之豳山。今城据其上。又鸡阜山,在县东北二里。又县东七里旧有肖塔山。县西北十五里,又有白虎山,以峭拔得名。
    马岭山在县西。一名箭岭。或曰,即长城岭也。朱梁开平三年,岐王李茂贞遣降将刘知俊围灵州,梁遣将康怀贞等克庆州,游兵至泾州之境。知俊释灵州之围,引兵还,梁亦急召怀贞等还。至三水,知俊遣兵据险邀之,怀贞等力战仅免。《薛史》曰:知俊邀击怀贞等于州之长城岭。是也。又县有罗川谷。宋白曰:以二泉并流而名。
    石门山县东南六十里。南入淳化县界。冈峦篎纷,干霄秀出,顶上石岩容数百人。《甘泉赋》:封峦石开,施靡延属。谓此也。或云唐石门县,盖以山名。今两山壁立,其状如门。《史记》:秦献公二十二年,与晋战于石门。疑即此地云。今有石门巡司。
    官家洞县东三十里。峭壁三百尺,下临水,高下各数十窟,可容数百人。中有二井,盖避兵之险绝者。沿川上下数十里,处处有之,惟官家洞为最著。
    ○三水河在县城东南。一名水。源出宜君县,西流入县界,又西南入于泾水。《志》云:县境有罗川水,以三泉并流而名。三泉者,县东二里有玉泉,县南三里为稍泉,自高山涌出,县北为白马泉。合流为一河,故曰三水河。亦曰罗川水云。
    梁渠川在县北二十里。又北十里有支唐川,有灌溉之利。又万寿湫,亦在县北二十里。唐大历八年,因风雷而成,民资以灌溉。
    ○龙泉镇在县东北。唐乾宁二年,李克用攻王行瑜于梨园寨。行瑜求救于凤翔帅李茂贞。茂贞遣兵屯龙泉镇,而自将三万人屯咸阳之旁。既而行瑜复以精甲五千守龙泉寨。克用攻拔之,行瑜走入州。《金志》县有清泉镇,当即龙泉矣。○半川府,在县北十五里,唐府兵之一也。
    长武县州西北八十里。西北至平凉府泾州七十里。汉北地郡鹑觚县地。后汉属安定郡。魏晋因之。后魏熙平二年,分置东阴盘县。废帝初,改为宜禄县,以南临宜禄川而名。后周废入鹑觚县。唐贞观二年,析豳之新平、泾之保定、灵台,复置宜禄县,属州。宋、金因之。元废。明万历十一年,于旧宜禄城置县,曰长武。县城周五里,编户十二里。
    ○宜禄城在县东南。旧县治此。唐广德二年,仆固怀恩以吐蕃、回纥逼州,前军至宜禄,宁节度白孝德败吐蕃于宜禄,是也。后徙今治。元省入州,为宜禄镇。《九域志》:宜禄在州西六十里。
    长武城在县西北。唐大历初,郭子仪命李怀光筑长武城,据原首,临泾水,俯瞰通道,扼吐蕃南寇之路。七年,吐蕃入犯,浑破之于此。自是常屯兵以防秋。十二年,吐蕃寇长武,郭子仪遣将拒却之。贞元三年,吐蕃入长武城,又城故原州而屯之,因出神策军分屯近畿。此为长武镇。元和初,高崇文为长武城使,以城控扼要害,练卒五千,常如寇至。是也。五代时,为长武镇。宋初因之。咸平四年升为县,属泾州。五年,省为寨。景中,范仲淹奏遣宋良领蕃汉军马,往泾州长武寨把隘。大观二年,复置长武县。金因之。元并入泾州,仍为长武寨。宋白曰:长武镇近凤翔府麟游县界,西去泾洲四十里。《一统志》泾州东七十里有长武寨。今为县境。
    高城在县北五里。或曰,即后魏之废浅水县也。唐初,薛举寇泾州,进逼高,游兵至于岐。刘文静等陈于高巃西南,举潜师掩其后,战于浅水原。文静大败。举遂拔高。继而世民破薛仁杲于高,遂追败之泾州,是也。《新唐志》宁州定平县有高城。盖本属宁州境内。
    ○静山县南十五里。又南五里为宜山、峻山,前后皆有川河绕之。○黑虎山,在县东四十里。黑水河绕其下,流入泾水。
    鹑觚原县北五里。因鹑觚县而名。宋元嘉七年,北魏将古弼败夏主定于安定。定走鹑觚原,为方陈以自固。魏主焘就围之,断其水草,人马饥渴。数日,定溃围西走上邽。魏兵因乘胜取安定。亦曰浅水原。原东为高城。唐初,薛仁杲寇泾州,世民拒之,至高。仁杲使其将宗罗迎战,世民坚壁不出。相拒六十余日,世民乃使梁实营于浅水原以诱之。罗力攻,实据险不下。数日,又遣庞玉陈于原南,出贼右。战方亟,世民自原北出贼不意。贼溃走,追至析城,据泾水临之。仁杲惧,遂降。析城,即泾州东北十四里之薛举城也。
    黄原县北百里,接平凉府泾州界。,音倍。黄,草名也,以草名原。唐大历八年,吐蕃寇泾、二州,郭子仪遣浑战于宜禄。登黄原望虏,命据险布拒马以备之。诸将不用命,败绩。
    ○泾水县北二十里。自泾州流入,合水,又东南流入州界。○黑水河,在县东四十里。其上源出庆阳府太白山。自宁州东南流入县境,至黑虎山下,入于泾水。
    芮水在县北。《水经注》:水经宜禄川。亦名宜禄水。过浅水源,又东合于泾水。唐初,陇州刺史韦达击薛仁杲于宜禄川,败之。即此。
    ○窑店在县西三十里。与泾州分界,有巡司戍守。又亭口镇,在县东四十里。《金志》宜禄县有亭口镇。是也。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