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伦汇编官常典吏部部之1
-
吏部部汇考一
商
商制始以太宰为天官之首
按礼记曲礼天子建天官先六太曰太宰太宗太史
太祝太士太卜典司六典
陈
注
此六太者天官之属也以其所掌重于他职故
曰先旧说为殷制
周
周制以天官冢宰统六官而以夏官之司士掌群臣
之版
按书经周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
注
冢大宰治也天官卿治官之长是为冢宰内统
百官外均四海盖天子之相也百官异职管摄使
归于一是之谓统四海异宜调剂使得其平是之
谓均
大
全
郑氏曰山顶曰冢复斋董氏曰周礼太宰
掌建邦之六典一曰治典二曰教典三曰礼典四
曰政典五曰刑典六曰事典六典太宰兼掌此言
掌邦治者教礼政刑之属莫非治也陈氏雅言曰
冢宰与六卿虽分掌一职而其官则尊于众卿故
以冢言六卿之事虽各列一职而冢宰得以兼之
故以宰言
按古之冢宰即相也与今铨部
不同然后世六部实仿周之六官
按周礼天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
职以为民极
注
郑司农云置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各
有所职而百事举
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
注
邦治王所以治邦国也郑司农云邦治谓总六
官之职也故太宰职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
邦国六官皆总属于冢宰
治官之属太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
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
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太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
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
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
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
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
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注
郑司农云治典冢宰之职故立其官曰使帅其
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教典司徒之职故立
其官曰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礼
典宗伯之职故立其官曰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
佐王和邦国政典司马之职故立其官曰使帅其
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刑典司寇之职故立
其官曰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此三
时皆有官唯冬无官又无司空以三隅反之则事
典司空之职也司空之篇亡小宰职曰六曰冬官
其属六十掌邦事
以八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
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
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
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
注
百官所居曰府弊断也郑司农云官属谓六官
其属各六十官职谓六官之职官联谓国有大事
一官不能独共则六官共举之连事通职相佐助
也官常谓各自领其官之常职非连事通职所共
也官成谓官府之成事品式也官谓职所主之
度官职主祭祀朝觐会同宾客者则皆自有其
度官刑谓司刑所掌墨□劓□宫□刖□杀□
也官计谓三年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郑元
谓官刑司寇之职五刑其四曰官刑上能纠职官
计谓小宰之六计所以断群吏之治
以八则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二曰则以驭
其官三曰废置以驭其吏四曰禄位以驭其士五曰
赋贡以驭其用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七曰刑赏以驭
其威八曰田役以驭其众
注
都之所居曰鄙则亦也典则所用异异其
名也都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周召
毛聃毕原之属在畿内者祭祀其先君社稷五祀
则其官之制度废犹退也退其不能者举贤而
置之禄若今月奉也位爵次也赋口率出泉也贡
功也九职之功所税也礼俗昏姻丧纪旧所行也
郑司农云士谓学士
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
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曰生以
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其罪八曰诛
以驭其过
注
柄所秉执以起事者也诏告也助也爵谓公侯
伯子男卿大夫士也班禄所以富臣下幸谓言行
偶合于善则有以赐予之以劝后也生犹养也贤
臣之老者王有以养之成王封伯禽于鲁曰生以
养周公死以为周公后是也五福一曰寿夺谓臣
有大罪没入家财者六极四曰贫废犹放也凡言
驭者所以驱之内之于善
以八统诏王驭万民一曰亲亲二曰敬故三曰进贤
四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贵七曰达吏八曰礼宾
注
统所以合率以等物也保庸安有功者达吏察
举勤劳之小吏也礼宾宾客诸侯所以示民亲仁
善邻
又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
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
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
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
注
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系联缀也牧州长也
九州各有封域以居民也长诸侯也一邦之贵民
所仰也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儒诸侯保
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宗继别为大宗收族者郑司
农云主谓公卿大夫世世食采不绝民税薄利之
郑元谓利谓以政教利之吏小吏在乡邑者友谓
同井相合耦锄作者
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于
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
注
正月周之正月吉谓朔日太宰以正月朔日布
王治之事于天下至正岁又书而县于象魏振木
铎以徇之使万民观焉小宰亦率其属而往皆所
以重治法新王事也凡治有故言始和者若改造
云尔郑司农云象魏阙也故鲁灾季桓子御公立
于象魏之外命藏象魏曰旧章不可忘从甲至申
谓之挟日凡十日
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设其参傅其伍陈
其殷置其辅
注
乃者更申敕之以侯伯有功德者加命作州长
谓之牧所谓八命作牧者监谓公侯伯子男各监
一国书曰王启监厥乱为民参谓卿三人伍谓大
夫五人郑司农云殷治律辅为民之平也郑元谓
殷众也谓众士也王制诸侯上士二十七人其中
士下士各居其上之三分辅府史庶人在官者
乃施则于都鄙而建其长立其两设其伍陈其殷置
其辅
注
长谓公卿大夫王子弟食采邑者两谓两卿不
言三卿者不足于诸侯郑司农云两谓两丞
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贰设其考陈其殷置
其辅
注
正谓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也贰谓小
宰小司徒小宗伯小司马小司寇小司空也考成
也佐成事者谓宰夫乡师肆师军司马士师也司
空亡未闻其名
凡治以典待邦国之治以则待都鄙之治以待官
府之治以官成待万民之治以礼待宾客之治
注
成八成礼宾礼也
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修
注
祀五帝谓四郊及明堂誓戒要之以刑重失礼
也明堂位所谓各扬其职百官废职服大刑是其
辞之略也具所当共修扫除粪洒
前期十日帅执事而卜日遂戒
注
前期前所诹之日也十日容散齐七日致齐三
日执事宗伯太卜之属既卜又戒百官以始齐
及执事□涤濯
注
执事初为祭事前祭日之夕涤濯谓溉祭器及
甑甗之属
及纳亨赞王牲事
注
纳亨纳牲将告杀谓乡祭之晨既杀以授亨人
凡大祭祀君亲牵牲大夫赞之
及祀之日赞玉币爵之事
注
日旦明也玉币所以礼神玉与币各如其方之
色爵所以献齐酒不用玉爵尚质也三者执以从
王至而授之
祀大神示亦如之
注
大神祇谓天地示本又作祇
享先王亦如之赞玉几玉爵
注
玉几所以依神天子左右玉几宗庙献用玉爵
大朝觐会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
注
助王受此四者时见曰会殷见曰同大会同或
于春朝或于秋觐举春秋则冬夏可知玉币诸侯
享币也玉献献国珍异执玉以致之玉几王所依
也立而设几优尊者玉爵王礼诸侯之酢爵王朝
诸侯立依前南面其礼之于阼阶上
作大事则戒于百官赞王命
注
助王为教令
王□治朝则赞听治
注
治朝在路门外群臣治事之朝王视之则助王
平断
□四方之听朝亦如之
注
谓王巡狩在外时
凡邦之小治则冢宰听之待四方之宾客之小治
注
大事决于王小事冢宰传平
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
注
正正处也会大计也
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
注
平其事来至者之功状而奏白王
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
注
事夕则听之大无功不徒废必罪之大有功不
徒置必赏之郑司农云三载考绩
小宰之职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凡宫之
纠禁
注
杜子春云宫皆当为官郑元谓宫刑在王宫中
者之刑建明布告之纠犹割也察也若今御史中
丞
掌邦之六典八八则之贰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
治
注
逆迎受之郑司农云贰副也
又
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一曰以叙正其位二曰以叙
进其治三曰以叙作其事四曰以叙制其食五曰以
叙受其会六曰以叙听其情
注
叙秩次也谓先尊后卑也治功状也食禄之多
少情争讼之辞
以官府之六属举邦治一曰天官其属六十掌邦治
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二曰地官其属六十掌
邦教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三曰春官其属六
十掌邦礼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四曰夏官其
属六十掌邦政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五曰秋
官其属六十掌邦刑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六
曰冬官其属六十掌邦事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
达
注
大事从其长若庖人内外饔与膳夫共王之食
小事专达若宫人掌舍各为一官六官之属三百
六十象天地四时日月星辰之度数天道备焉前
此者成王作周官其志有述天授位之义故周公
设官分职以之
以官府之六职辨邦治一曰治职以平邦国以均万
民以节财用二曰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
客三曰礼职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事鬼神四曰政
职以服邦国以正万民以聚百物五曰刑职以诘邦
国以纠万民以除盗贼六曰事职以富邦国以养万
民以生百物
注
怀亦安也宾客来共其委积所以安之聚百物
者司马主九畿职方制其贡各以其所有
以官府之六联合邦治一曰祭祀之联事二曰宾客
之联事三曰丧荒之联事四曰军旅之联事五曰田
役之联事六曰敛之联事凡小事皆有联
注
杜子春读为施郑元谓荒政弛力役及国中
贵者贤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不以力役之
事
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一曰听政役以比居二曰听
师田以简稽三曰听闾里以版图四曰听称责以傅
别五曰听禄位以礼命六曰听取予以书契七曰听
卖买以质剂八曰听出入以要会
注
郑司农云政谓军政也役谓发兵起徒役也比
居谓伍籍也比地为伍因内政寄军令以伍籍发
军起役者平而无遗脱也简稽士卒兵器簿书简
犹阅也稽犹计也合也合计其士之卒伍阅其兵
器为之要簿也故遂人职曰稽其人民简其兵器
版户籍图地图也听人讼地者以版图决称责谓
贷予傅别谓券书也听讼责者以券书之傅傅着
约束于文书别别为两两家各得一也礼命谓九
赐也书契符书也质剂谓市中平贾今时月平是
也要会谓计最之簿书月计曰要岁计曰会故宰
夫职曰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月终则令正月要
傅别故书作傅辨郑大夫读为符别杜子春读为
傅别郑元谓政谓赋也凡其字或作政或作正或
作征以多言之宜从征
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
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六曰廉辨
注
听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计有六事弊断也既断
以六事又以廉为本善善其事有辞誉也能政令
行也敬不懈于位也正行无倾邪也守不失
也辨辨然不疑惑也杜子春曰廉辨或为廉端
以掌祭祀朝觐会同宾客之戒具军旅田役丧荒
亦如之
注
谓其礼也戒具戒官有事者所当共
七事者令百官府共其财用治其施舍听其治讼
注
七事谓先四如之者三也施舍不给役者
凡祭祀赞王币爵之事祼将之事凡宾客赞祼凡受
爵之事凡受币之事月终则以官府之叙受群吏之
要
注
主每月之小计
赞冢宰受岁会岁终则令群吏致事
注
使赍岁尽文书来至若今上计
正岁帅治官之属而观治象之徇以木铎曰不用
者国有常刑
注
正岁谓夏之正月得四时之正以出教令者审
也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木
铎木舌也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乃退以宫刑宪禁于王宫
注
宪谓表县之若今新有法令云
令于百官府曰各修乃职考乃待乃事以听王命
其有不共则国有大刑
注
乃犹女也
宰夫之职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
吏之位掌其禁令
注
治朝在路门之外其位司士掌焉宰夫察其不
如仪
叙群吏之治以待宾客之令诸臣之复万民之逆
注
恒次叙诸吏之职事三者之来则应使辨理之
郑司农云复请也逆迎受王命者宰夫主诸臣万
民之复逆故诗人重之曰家伯冢宰郑元谓复之
言报也反也反报于王谓于朝廷奏事自下而上
曰逆逆谓上书
掌百官府之征令辨其八职一曰正掌官以治要
二曰师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以治目四曰
旅掌官常以治数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
官书以赞治七曰胥掌官叙以治叙八曰徒掌官令
以征令
注
别异诸官之八职以备王之征召所为正辟于
治官则冢宰也治要若岁计也师辟小宰宰夫也
治凡若月计也司辟上士中士治目若今日计也
旅辟下士也治数每事多少异也治藏藏文书及
器物赞治若今起文书草也治叙次序官中如今
侍曹伍伯传吏朝也征令趋走给召呼
掌治以考百官府群都县鄙之治乘其财用之出
入凡失财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诏冢宰而诛之其足
用长财善物者赏之
注
群都诸采邑也六遂五百家为鄙五鄙为县言
县鄙而六乡州党亦存焉乘犹计也财泉谷也用
货贿也物畜兽也辟名诈为书以空作见文书与
实不相应也官刑谓司寇五刑第四者
以式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从大宰而□涤濯
注
荐脯醢也羞庶羞内羞
凡礼事赞小宰比官府之具
注
比校次之
凡朝觐会同宾客以牢礼之掌其牢礼委积膳献
饮食宾赐之□牵与其陈数
又
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月终则令正月要旬终则令
正日成而以考其治治不以时举者以告而诛之
注
岁终自周季冬正犹定也旬十日也治不时举
者谓违时令失期会
正岁则以警戒群吏令修宫中之职事
注
警□戒之言郑司农云正岁之正月以戒敕
群吏
书其能者与其良者而以告于上
注
良犹善也上谓小宰大宰也郑司农云若今时
举孝廉贤良方正茂才异等
夏官司马政官之属司士下大夫二人中士六人下
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掌群
臣之版以治其政令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辨其年岁
与其贵贱周知邦国都家县鄙之数卿大夫士庶子
之数
注
损益谓用功过黜陟者县鄙乡遂之属故书版
为班郑司农云班书或为版版名籍
以诏王治
注
告王所当进退
以德诏爵以功诏禄以能诏事以久奠食
注
德谓贤者食稍食也贤者既爵乃禄之能者事
成乃食之王制曰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
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
之位定然后禄之
惟赐无常
注
赐多少由王不如禄食有常品
汉
汉承秦置尚书令掌凡选署属于少府而选举无专
曹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
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令丞中书谒者令丞成
帝建始四年更名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初置尚
书员五人有四丞
按后汉书百官志尚书令一人千石本注曰承秦所
置
注
荀绰晋百官表注曰唐虞官也诗云仲山甫王
之喉舌盖谓此人
武帝用宦者更为中书谒者令成帝用士人复故掌
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
注
蔡质汉仪曰故公为之者朝会不陛奏事增秩
二千石故自佩铜印墨绶
后汉
后汉始改常侍曹尚书为吏曹尚书典选举后改为
选部有侍郎六人令史三人仍属于少府
按后汉书百官志尚书六人六百石本注曰成帝初
置尚书四人分为四曹
注
韦昭曰尚奉也汉旧仪曰初置五曹有三公曹
主断狱蔡质汉仪曰典天下岁尽集课事三公尚
书二人典三公文书吏曹尚书典选举斋祀属三
公曹灵帝末梁鹄为选部尚书
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
注
蔡质汉仪曰主常侍黄门御史事世祖改曰吏
曹
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凡吏
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世祖承遵后分二
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侍
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
起草
注
蔡质汉仪曰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
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令史十八人二百石本注曰曹有三主书后增剧曹
三人合二十一人
注
古今注曰永元三年七月增尚书令史员功满
未尝犯禁者以补小县墨绶蔡质曰皆选兰台符
节上称简精练有吏能为之决录注曰故事尚书
郎以令史久缺补之世祖始改用孝廉为郎
魏
魏始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而曹郎有吏部考功
定课之属
按晋书职官志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又有左
民客曹五兵度支凡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魏尚书郎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
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
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课凡二十三郎青龙
二年尚书陈矫奏置都官骑兵合凡二十五郎每一
郎缺白试诸孝廉能结文案者五人谨封奏其姓名
以补之
按宋百官志
定课作定科
按续文献通考魏更汉命又改为吏部专主选事拜
陈群为吏部尚书建九品官人之法其制益详
晋
晋承魏制设吏部尚书而以左丞及郎官佐之
按晋书职官志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
六曹而无五兵咸宁二年省驾部尚书四年省一仆
射又置驾部尚书太康中有吏部殿中及五兵田曹
度支左民为六曹尚书又无驾部三公客曹惠帝世
又有右民尚书止于六曹不知此时省何曹也及渡
江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
左右丞自汉武帝建始四年置尚书而便置丞四人
及光武始减其二惟置左右丞左右丞盖自此始也
自此至晋不改晋左丞主台内禁令宗庙祠祀朝仪
礼制选用署吏急假
晋受命武帝罢农部定课置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
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
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右
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北主客南主
客为三十四曹郎后又置运曹凡三十五曹置郎二
十三人更相统摄及江左无直事右民屯田车部别
兵都兵骑兵左右士运曹十曹郎康穆以后又无虞
曹二千石二郎但有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
金部仓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驾部库部
中兵外兵十八曹郎后又省主客起部水部余十五
曹云
宋
宋承晋设吏部尚书既又增为两尚书后仍存一尚
书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曹
按宋书百官志晋江左则有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
兵合为五曹尚书宋世祖大明二年置二吏部尚书
五兵尚书后还置一吏部尚书
尚书令任总机衡仆射尚书分领诸曹吏部尚书领
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曹
南齐
南齐以左仆射主举补满叙铨选除署功论封爵而
左丞亦掌之其吏部尚书领四曹而功论曹又领于
都官尚书
按南齐书百官志左仆射领殿中主客二曹事诸曹
郊庙园陵车驾行幸朝仪台内非违文官举补满叙
疾假事其诸吉庆瑞应众贺灾异贼发众变临轩崇
拜改号格制□官铨选凡诸除署功论封爵贬黜八
议疑谳通关案则左仆射主右仆射次经维是黄案
左仆射右仆射署朱符见字经都丞竟右仆射横画
成目左仆射画令画右官阙则以次并画若无左右
则直置仆射在其中间总左右事
吏部尚书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曹
都官尚书领都官水部库部功论四曹
左丞一人掌宗庙郊祠吉庆瑞应灾异立作格制诸
案弹选用除置吏补满除遣注职
梁
梁尚书省仍置吏部尚书领吏部诸曹又增置吏部
都令史
按隋书百官志梁尚书省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又
置吏部祠部度支左户都官五兵等六尚书左右丞
各一人吏部删定三公比部祠部仪曹虞曹主客度
支殿中金部仓部左户驾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库
部功论中兵外兵骑兵等郎二十二人令史百二十
人书令史百三十人 天监九年诏曰尚书五都职
参政要非但总领众局亦乃方轨二丞顷虽求才未
臻妙简可革用士流每尽时彦庶同持领秉此群目
于是五都令史视奉朝请其年以太学博士刘纳兼
殿中都司空法曹参军刘显兼吏部都太学博士孔
虔孙兼金部都司空法曹参军萧轨兼左户都宣毅
墨曹参军王颙兼中兵都五人并以才地兼美首膺
兹选矣
陈
陈承梁置吏部尚书侍郎郎中
按隋书百官志陈承梁皆循其制官其所制品秩吏
部尚书秩中二千石品第三尚书吏部侍郎郎中六
百石尚书郎共吏部郎同列今品同品第四
北魏
道武帝天兴元年十一月诏吏部郎邓渊典官制立
爵品
按魏书太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云云
明元帝泰常二年置天部大人官
按魏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泰常二年夏置
六部大人官有天部地部东西南北部皆以诸公为
之大人置三属官
孝文帝太和 年诏议官制定吏部尚书以下阶
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
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旧
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群寮议定百官着
于令吏部尚书从一品下尚书吏部郎中从第四品
上主事郎第六品上都令史主书令史第七品上
按杜佑通典后魏吏部尚书统吏部考功主爵三曹
孝文帝征崔亮为吏部郎参选事又考功郎中掌考
第孝秀尚书诸司置主事令史
太和二十三年复次吏部尚书以下职令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二十三年高祖
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吏部尚
书第三品尚书吏部侍郎第四品上阶尚书都令史
主书令史从第八品上阶
北齐
北齐尚书省设吏部尚书统吏部考功主爵三曹统
于尚书令
按隋书百官志后齐尚书省置吏部殿中祠部五兵
都官度支等六尚书六尚书分统列曹吏部统吏部
考功主爵三曹吏部掌褒崇选补等事考功掌考第
及秀孝贡士等事主爵掌封爵等事
吏部郎中二人余一人量事置掌故主事员
北周
北周依周礼建六官天官府管冢宰众职置吏部中
大夫小吏部下大夫领司勋上士等官而属于大司
马
按周书卢辩传太祖欲行周官命苏绰专掌其事未
几而绰卒乃令辩成之于是依周礼建六官置公卿
大夫士天官府管冢宰等众职以魏恭帝三年始命
行之
按杜佑通典后周有吏部中大夫一人
注
掌群臣及诸子之簿辨其贵贱与其年岁岁登
下其损益之数依六勋之赏颁禄之差
小吏部下大夫一人
注
掌贰吏部之事
领司勋上士等官属大司马按周礼夏官有司勋上
士掌六卿赏地之法历代无闻至后周吏部有司勋
上士一人掌六卿之赏以等其功如古之主爵
隋
隋设吏部尚书统吏部主爵司勋考功四侍郎
按隋书百官志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
多依前代之法置尚书省吏部尚书统吏部侍郎二
人主爵侍郎一人司勋侍郎二人考功侍郎一人
吏部尚书为正二品吏部侍郎主爵侍郎司勋侍郎
考功侍郎为正六品
文帝开皇三年吏部等曹侍郎加为从五品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开皇三年诸曹
侍郎加为从五品
开皇六年置吏部等员外郎又别置八郎八尉以隶
吏部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开皇六年尚书
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籍帐侍郎
阙则厘其曹事吏部又别置朝议通议朝请朝散给
事承奉儒林文林等八郎武骑屯骑骁骑游骑飞骑
旅骑云骑羽骑八尉其品则正六品以下从九品以
上上阶为郎下阶为尉散官番直常出使监检
开皇十四年置吏部主事令史员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十四年诸省各
置主事令史员
炀帝大业三年更置曹郎改吏部郎为选部郎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炀帝即位多所
改革三年定令尚书省六曹各侍郎一人以贰尚书
之职正四品诸曹侍郎并改为郎又改吏部为选部
郎户部为人部郎礼部为仪曹郎兵部为兵曹郎刑
部为宪部郎工部为起部郎以异六侍郎之名废诸
司员外郎而每增置一曹郎各为二员都司郎各一
人品同曹郎掌都事之职以都事为正八品分隶六
尚书诸司主事并去令史之名其令史随曹闲剧而
置每十令史置一主事不满十者亦置一寻又每减
一郎置承务郎一人同员外之职
唐
唐仍设吏部尚书始以侍郎二人佐之属分吏部司
封司勋考功有郎中员外郎主事诸员
按唐书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
而大抵皆沿隋故尚书省其属有六尚书一曰吏部
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
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掌文选勋封考
课之政以三铨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判德行
才用劳效较其优劣而定其留放为之注拟五品以
上以名上而听制授六品以下量资而任之其属有
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勋四曰考功
吏部郎中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其告身假使一
人掌选补流外官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一人判南
曹皆为尚书侍郎之贰凡文官九品有正有从自正
四品以下有上下为三十等凡文散阶二十九从一
品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曰特进从二品曰光禄
大夫正三品曰金紫光禄大夫从三品曰银青光禄
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议大夫正四品下曰通议大夫
从四品上曰太中大夫从四品下曰中大夫正五品
上曰中散大夫正五品下曰朝议大夫从五品上曰
朝请大夫从五品下曰朝散大夫正六品上曰朝议
郎正六品下曰承议郎从六品上曰奉议郎从六品
下曰通直郎正七品上曰朝请郎正七品下曰宣德
郎从七品上曰朝散郎从七品下曰宣义郎正八品
上曰给事郎正八品下曰征事郎从八品上曰承奉
郎从八品下曰承务郎正九品上曰儒林郎正九品
下曰登仕郎从九品上曰文林郎从九品下曰将仕
郎自四品皆番上于吏部不上者岁输资钱三品以
上六百六品以下一千水旱虫霜减半资有文艺乐
京上者每州七人六十不乐简选者罢输勋官亦如
之以征镇功得护军以上者纳资减三之一凡流外
九品取其书计时务其校试铨注与流内略同谓之
小选吏部主事四人司封主事二人司勋主事四人
考功主事三人以主事令史书令史署覆文案出符
目以亭长启闭传禁约以掌固守当仓库及陈设吏
部考功主书从八品下诸司主事从九品上
注
武德五年改选部曰吏部七年省侍郎贞观二
年复置龙朔元年改吏部曰司列主爵曰司封考
功曰司绩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曰天官垂拱元
年改主爵曰司封天宝十一载改吏部曰文部至
德二载复旧有吏部令吏三十人书令史六十人
制书令史十四人甲库令史十一人亭长八人掌
固十二人司封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
司勋令史三十三人书令史六十七人掌固四人
考功令史十五人书令史三十人掌固四人
司封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诸
郎中员外郎品皆如之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凡爵
五等一曰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
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
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食邑
千五百户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千户从三品
七曰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曰开国县
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九曰开国县男食邑三百
户从五品上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皇太子子
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
进者封郡王袭郡王嗣王者封国公皇姑为大长公
主正一品姊为长公主女为公主皆视一品皇太子
女为郡主从一品亲王女为县主从二品凡王公十
五以上预朝集宗亲女妇诸王长女月二参内命妇
一品母为正四品郡君二品母为从四品郡君三品
四品母为正五品县君凡诸王公主外戚之家卜祝
占相不入门王妃公主郡县主嫠居有子者不再嫁
凡外命妇有六王嗣王郡王之母妻为妃文武官一
品国公之母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母妻为郡夫人
四品母妻为郡君五品母妻为县君勋官四品有封
者母妻为乡君凡外命妇朝参视夫子之品诸蕃三
品以上母妻授封以制流外技术官不封母妻亲王
孺人二人视正五品媵十人视从六品二品媵八人
视正七品国公及三品媵六人视从七品四品媵四
人视正八品五品媵三人视从八品凡置媵上其数
补以告身散官三品以上皆置媵凡封户三丁以上
为率岁租三之一入干朝廷食实封者得真户分食
诸州皇后诸王公主食邑皆有课户名山大川畿内
之地皆不以封
司勋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掌官吏勋级凡十有二
转为上柱国视正二品十有一转为柱国视从二品
十转为上护军视正三品九转为护军视从三品八
转为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七转为轻车都尉视从
四品六转为上骑都尉视正五品五转为骑都尉视
从五品四转为骁骑尉视正六品三转为飞骑尉视
从六品二转为云骑尉视正七品一转为武骑尉视
从七品凡以功授者覆实然后奏拟战功则计杀获
之数坚城苦战功第一者三转出少击多曰上阵兵
数相当曰中阵出多击少曰下阵矢石未交陷坚突
众敌因而败者曰跳荡杀获十之四曰上获十之二
曰中获十之一曰下获凡酬功之等见任前资常选
曰上资文武散官卫官勋官五品以上曰次资五品
以上子孙上柱国柱国子勋官六品以下曰下资白
丁卫士曰无资跳荡人上资加二阶次资下资无资
以次降凡上阵上获五转中获四转下获三转第二
第三等递降焉中阵之上获□上阵之中获中获□
上阵之下获下获两转下阵之上获□中阵之中获
中获□中阵之下获下获一转破蛮獠上阵上获比
两番降二转凡勋官九百人无职任者番上于兵部
□远近为十二番以强干者为番头留宿卫者为番
月上外州分五番主城门仓库执刀上柱国以下番
上四年骁骑尉以下番上五年简于兵部授散官不
第者五品以上复番上四年六品以下五年简如初
再不中者十二年则番上六年八年则番上四年勋
至上柱国有余则授周以上亲无者赐物太常音声
人得五品以上勋非征讨功不除簿诸州授勋人岁
第勋之高下三月一报户部有蠲免必验
考功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
考法及其行状若死而传于史官谥于太常则以其
行状质其当不其欲铭于碑者则会百官议其宜述
者以闻报其家其考法凡百官之长岁较其属功过
差以九等大合众而读之流内之官叙以四善一曰
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着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
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曰献可替否拾遗补
阙为近侍之最二曰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
最三曰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四曰礼制
仪式动合经典为礼官之最五曰音律克谐不失节
奏为乐官之最六曰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
最七曰部统有方警守无失为宿卫之最八曰兵士
调习戎装克备为督领之最九曰推鞫得情处断平
允为法官之最十曰雠校精审明于刊定为校正之
最十一曰承旨敷奏吐纳明敏为宣纳之最十二曰
训导有方生徒克业为学官之最十三曰赏罚严明
攻战必胜为军将之最十四曰礼义兴行肃清所部
为政教之最十五曰详录典正词理兼举为文史之
最十六曰访察精审弹举必当为纠正之最十七曰
明于勘覆稽失无隐为勾检之最十八曰职事修理
供承强济为监掌之最十九曰功课皆充丁匠无怨
为役使之最二十曰耕耨以时收获成课为屯官之
最二十一曰谨于盖藏明于出纳为仓库之最二十
二曰推步盈虚究理精密为历官之最二十三曰占
候医卜效验多者为方术之最二十四曰检察有方
行旅无壅为关津之最二十五曰市廛弗扰奸滥不
行为市司之最二十六曰牧养肥硕蕃息孳多为牧
官之最二十七曰边境清肃城隍修理为镇防之最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
下无最而有二善为中上无最而有一善为中中职
事粗理善最不闻为中下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为下
上背公向私职务废阙为下中居官饰诈贪浊有状
为下下凡定考皆集于尚书省唱第然后奏亲王及
中书门下京官三品以上都督刺史都护节度观察
使则奏功过状以核考行之上下每岁尚书省诸司
具州牧刺史县令殊功异行灾蝗祥瑞户口赋役增
减盗贼多少皆上于考司监领之官以能抚养役使
者为功有耗亡者以十分为率一分为一殿博士助
教计讲授多少为差亲勋翊卫以行能功过为三等
亲勋翊卫备身东宫亲勋翊卫备身王府执仗亲事
执乘亲事及亲勋翊卫主帅校尉直长品子杂任飞
骑皆上中下考有二上第者加阶番考别为簿以侍
郎颛掌之流外官以行能功过为四等清谨勤公为
上执事无私为中不勤其职为下贪浊有状为下下
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
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
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上下考进二阶计
当进而参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上下
覆二中下上中以上虽有下考从上第有下下考者
解任凡制敕不便有执奏者进其考贞观初岁定京
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给事中中书舍人
各一人莅之号监中外官考使考功郎中判京官考
员外郎判外官考其后屡置监考校考知考使故事
考簿朱书吏缘为奸咸通十四年始以墨
辽
辽制南枢密院掌文铨之政后设南面朝官而尚书
省始具吏部长贰曹郎之职
按辽史百官志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
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
得其宜矣初太祖分枢密为北南院其实所治皆北
面之事南枢密视吏部
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
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故名南院元好问所
谓南衙不主兵是也
南院枢密使
知南院枢密使事
知南院枢密事
南院枢密副使
知南院枢密副使事
同知南院枢密使事
签书南枢密院事
南院都承旨
南院副承旨
南院林牙
知南院贴黄
给事南院知圣旨头子事
掌南院头子
南枢密院敞史
南院郎君
南枢密院通事
南院掾史
南枢密院中丞司
北南枢密院点检中丞司事
总知中丞司事
南院左中丞
南院右中丞
同知中丞司事
南院侍御
南面朝官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
乃因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
之官尚书省吏部职名总目
尚书圣宗开泰元年见吏部尚书刘绩
侍郎
郎中
员外郎
吏部部汇考二
宋
宋以吏部掌文武官吏选试拟注资任迁叙荫补考
课之政令封爵策勋赏罚殿最之法尚书侍郎各一
其属有司封司勋考功皆有郎中员外郎等员
按宋史职官志吏部掌文武官吏选试拟注资任迁
叙荫补考课之政令封爵策勋赏罚殿最之法凡文
阶官之等二十武选官之等五十有六幕职州县官
之等七散官之等九皆以左右高下分属于四选曰
尚书左选文臣京朝官以上及职任非中书省除授
者悉掌之曰尚书右选武臣升朝官以上及职任非
枢密院除授者悉掌之自初任至幕职州县官侍郎
左选掌之自副尉以上至从义郎侍郎右选掌之若
文武官虽不隶左右选而职任系中书省枢密院除
授者其制命诰敕皆本部奉行凡应注拟升移叙复
荫补及酬赏封赠者所隶审验格法上尚书省法例
可否不决应取裁者亦如之若中散大夫左右武大
夫以上合命词者列其迁叙资级岁月功过上中书
省枢密院画旨给告通书本部长贰及所隶郎官其
属三曰司封曰司勋曰考功凡官十有三尚书一人
侍郎一人郎中员外郎尚书选二人侍郎选各一人
司封司勋考功各一人旧制有三司尚书主其一侍
郎二员各主其一分铨注拟事其后但存尚书铨余
东西铨印存而事废淳化中又置考课院磨勘幕府
州县功过引对黜陟至道二年以其事归流内铨判
流内铨事二人以御史知杂以上充掌节度判官以
下州府判司诸县令佐拟注对扬磨勘功过之事判
部事二人以带职京朝官或无职事朝官充凡文吏
班秩品命令一出于中书而小选院既不复置本曹
但掌京朝官叙服章申请摄官讣吊祠祭及幕府州
县官格式阙部辞谢拔萃举人兼南曹甲库之事流
外铨掌考试附奏诸司人吏而已南曹掌考验选人
殿最成状而送流内铨关试勾黄给历之事甲库掌
受制敕黄关给签符优牒选人改名废置之事初淳
化三年置磨勘京朝官院四年改太平兴国中置差
遣院至是并入审官院置知院二人以御史知杂以
上充
旧以
朝官充
掌考校京朝官殿最叙其爵秩而诏于
朝分拟内外任使而奏之元丰官制行六曹尚书侍
郎为长贰郎官理郡守以上资任者为郎中通判以
下资序者为员外郎除授皆视寄禄官高一品以上
者为行下一品者为守下二品以下者为试品同者
不用行守试余职准此元佑初置权尚书奉赐依守
侍郎班序在试尚书之下杂压在左右常侍之下又
置权侍郎如未历给事中中书舍人及待制以上者
并带权字禄赐比谏议大夫郎官虽理知州资序未
曾实历知州及监司开封府推官者止除员外郎又
诏职事官除去行字一等又以六曹职事闲剧不等
减定员数事简者他司兼领司封司勋各减郎官一
员绍圣初诏元丰法以行守试制禄三等元符元年
吏部言元佑法小使臣只降宣札但务从简于理未
安请自借职而上依元丰法给告从之崇宁元年诏
大宗正丞大理正诸寺监丞太学武学律学博士太
学正录诸宫院诸州教授堂除外其吏部阙不许占
差已授未赴及初到任人二年诏十年不到部者依
长定格与降一官二十年以上则除其籍靖康元年
七月诏以吏部四选逐曹条例编集板行八月臣僚
言祖宗时未有宗室参部之法神宗时始选择差注
一二崇宁初立法太优宗室参选之日在本部名次
之上既压年月深远劳效显着之人复著名州大郡
优便丰厚之处议者颇欲惩革不注郡守县令与在
部人通理名次从之
尚书掌文武二选之法而奉行其制命凡序位有品
寓禄有阶列爵有等赐勋有给分任有职选官有格
考其功过计其岁月辨其位秩而以序进之凡文臣
自京朝官武臣自大使臣以上
旧内殿
崇班以上
选授封爵
功赏课最之事所隶官分掌其事兼总于尚书验实
而后判成以天下职事员阙具注于籍月取其应选
者揭而书之集官注拟考阀阅以定其可否若有疑
不能决小事则申请大事则禀议于尚书省应论奏
者与郎官同请对大祭祀则奉玉帛以授左仆射执
爵以授左丞旧尚书为所迁官名班左丞上自厘正
百司吏部以金紫光禄大夫户礼兵刑工部以银青
光禄大夫换授任六曹尚书者始实领职事左选分
案八置吏三十右选分案六置吏十有六曰主事令
史曰书令史曰守当官二十四司亦如之南渡初诸
曹长贰互置惟吏部备官绍兴八年依元佑制六曹
皆置权尚书以处未应资格之人其属有侍郎二人
分左右选尚书左右选各置郎中一人侍郎左右选
各置郎中一人司封司勋考功各一人郎官分掌其
事而兼总于尚书左选掌考校京朝官以上殿最叙
其爵秩拟内外任使而奏授之分案十二曰六品曰
七品曰八品曰九品曰注拟曰名籍曰掌阙曰催驱
曰甲库曰检法曰知杂曰奏荐赏功司吏额主事一
人令史二人书令史九人守当官一十一人正贴司
一十六人私名一十二人楷书二人法司一人官告
院六部监门隶焉右选掌大使臣以上差注材武人
有格二十一及破格出阙较量功过奏荐诸军赏功
分案十曰大夫曰副使曰修武曰注拟掌阙曰奏荐
赏功曰开拆曰名籍曰甲库曰法司曰知杂吏额主
事一人令史二人书令史九人守当官十二人正贴
司八人私名一十人法司一人绍熙三年左司谏谢
源明言干道九年诏旨兵部应承三省密院批送勘
当文字并令本部郎官长贰按法裁决可否申上朝
廷施行即不得持两端如或事有疑难及生刱无条
例者令长贰据所见申明将上取旨乞明诏六曹遵
守从之
侍郎分左右选左选掌文臣之未改官者凡始命而
未应参部者皆试而后选若应格则具岁月历任功
罪及所举官员数同郎官引见于便殿禀奏改官右
选掌武臣之未升朝者
旧自供
奉官以上
其职任自亲民官
至部队将监当官皆掌其选授注拟之法凡初仕而
试不中等及已入官而未应选者皆勿注正阙官制
行尚书侍郎通治曹事奏事则同班惟吏部分领四
选大祭祀则举玉币置诸案荐馔则进抟黍进熟则
执匏爵以授右丞饮福则奉爵视朝则执文武班簿
对立以待顾问左选分案十五置吏四十有三右选
分案八置吏四十有七
注
绍兴四年吏部侍郎叶祖洽言侍郎左选准元
丰朝旨类姓置簿左右选理宜一体右选亦乞置
簿拘辖功过从之
建炎四年五月诏六曹复置权侍郎如元佑故事满
二年为真
注
补外者除待制未满除修撰
左选掌承直郎以下拟注州府判司诸县令佐监当
及磨勘功过之事分案十三干道裁减吏额共置三
十五人右选掌校副尉以上较试拟官行赏换官考
其殿最分案十五干道裁减吏额共置四十八人旧
制吏部除侍郎二员分典左右选总称吏部侍郎间
命官兼摄惟称三选侍郎或右选而已绍兴三年谢
深甫张叔椿兼摄始有侍左侍郎侍右侍郎之称既
而林大中沈揆擢贰尚书则侍左侍右径入除目相
承不改
郎中 员外郎
尚左 尚右
侍左 侍右
旧主判二人以朝官
充元丰官制行置吏部郎中主管尚书左右选及侍
郎左右选各一员参掌选事而分治之凡郎官并用
知府资序以上人充未及者为员外郎建炎四年诏
权摄添差郎官并罢初进拟第云吏部郎官及拟告
身细衔始直书尚书吏部郎中或员外郎主管尚书
某选主管侍郎某选绍兴八年吕希常以监六部门
兼权侍右郎官绍兴三十一年李端明正除尚右郎
官既而何杨倓费行之除吏部郎官皆有侍左侍
右尚左尚右之称自此相承不改淳熙十六年光宗
即位诏四选通差用尚书颜师鲁之请也先是干道
元年诏今后非曾任监司守臣不除郎官着为令自
是馆学寺监臣拘碍资格迁除不行郎曹阙员但得
兼摄旋即外补间有不次擢用者则自二着躐升二
史以至从列其自外召至为郎则资级已高曾不数
月必序进卿少而郎有正员者益少矣
司封郎中 员外郎 掌官封叙赠承袭之事凡三
师三公以下至升朝官褒赠祖考母妻亲王郡王内
外命妇以下保任宗属封爵诸亲皆因其位叙而为
之等凡宗室当赐名训具抄拟官凡庶姓孔氏柴氏
折氏之后应承袭者辨其嫡庶列爵九等曰王曰郡
王曰国公曰郡公曰县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分国
三等大国二十七次国二十小国二百二十内命妇
之品五曰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曰大仪贵仪淑仪淑
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
媛充仪充容充媛曰婕妤曰美人曰才人贵人外内
命妇之号十有四曰大长公主曰长公主曰公主曰
郡主曰县主曰国夫人曰郡夫人曰淑人曰硕人曰
令人曰恭人曰宜人曰安人曰孺人叙赠之制三公
宰臣执政节度使三代金紫银青光禄大夫二代余
官一代皆辨其位序以进之加食邑实封则视其品
之高下以为户数多寡之节凡事之可否与司勋通
决于长贰分案三设吏六元佑元年中书后省言臣
僚封赠父母依旧制命词大中大夫观察使以上用
专词余用海词二年诏父及嫡母存不得请所生母
封赠所生母未封亦不许先及其妻绍圣元年诏宗
室换授文官身亡者通直郎以上赠三官
注
元符元年以元佑间封赠紊前制诏并依元丰
法
二年诏寺监官杂压在通直郎之上者虽系宣教郎
遇大礼封赠政和二年诏封母则随所封五等
注
谓如封南阳县开国男则随其爵称南阳县男
令人封魏国公则称魏国公夫人之类
应妇人不因夫子得封号
注
谓命官非升朝而母年九十以上或士庶人妇
人年百岁并特旨若回授者
或因子孙得封赠其夫至升朝或非升朝应封赠者
并孺人宣和二年臣僚言近年有京官任校书郎正
字者得封赠今则监丞未升朝者亦乞依例盖缘监
丞杂压在校书郎之上故因以为请甚无谓也不独
此尔又有小使臣偶因薄劳或磨勘转官遂乞回授
封赠父母实为太滥望降旨今后封赠并依旧法敢
有擅更陈乞紊乱典章者置之典刑庶几侥幸者息
而名分正矣从之建炎以后并同
司勋郎中 员外郎 参掌勋赏之事凡勋级十有
二曰上柱国正二品曰柱国从二品曰上护军正三
品曰护军从三品曰上轻车都尉正四品曰轻车都
尉从四品曰上骑都尉正五品曰骑都尉从五品曰
骁骑尉正六品曰飞骑尉从六品曰云骑尉正七品
曰武骑尉从七品率三岁一迁必因其除授以加之
凡赏有格若事应赏从其所隶之司考实以报审核
其状以格覆之谓之有法酬赏非格所载参酌轻重
拟定以上尚书省谓之无法酬赏若功赏未酬而赏
格改易者轻从旧格重从新格录用前代帝系及勋
臣之后则考其族系而奉行其制命分案四置吏十
有九元佑元年吏部言诸色人援引侥求入流太冗
应工置伎艺之属无法入官者虽有劳绩并止比类
支赐未经酬奖者亦如之绍圣二年户部言元丰官
制司勋覆有法式酬赏无法式者定之元佑中有法
式者止令所属勘验自后应干钱谷本部指定关司
勋则是户部兼司勋之职请依旧制从之四年应川
陕人任本路差遣者酬奖减半政和四年诏司勋行
下所属将一可一路条制参照酬奖格法类集参用
又诏以详定国朝勋德臣僚职位姓名送吏部用工
部尚书郑允中所编传也隆兴元年省并以司封郎
官兼领淳熙元年复以司农寺丞范仲兼司勋未
几改除复省裁减吏额主事一人令史一人书令史
四人守当官三人正贴司四人私名三人
考功郎中 员外郎 掌文武官选叙磨勘资任考
课之政令凡命官随所隶迁以其职事其法于历给
之于其属州若司岁书其功过应升迁授者验历按
法而叙进之有负殿则正其罪罚以七事考监司一
曰举官当否二曰劝课农桑增垦田畴三曰户口增
损四曰兴利除害五曰事失案察六曰较正刑狱七
曰盗贼多寡以四善三最考守令德义有闻清谨明
着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为四善狱讼无冤催科不扰
为治事之最农桑垦殖水利兴修为劝课之最屏除
奸盗人获安处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为抚养之最通
善最分三等五事为上二事为中余为下若能否尤
着则别为优劣以诏黜陟凡内外官计在官之日满
一岁为一考三考为一任磨勘之法文选官之等四
银青光禄大夫至朝议大夫进士理八年非进士理
十年通直郎至大中大夫充谏议大夫待制以上职
任者理三年朝散大夫至承务郎理四年武选官之
等六遥郡团练使刺史合门舍人转左武右武郎理
十年武功大夫以下理七年横行武德大夫以下至
校尉理五年合门祇候初补从义郎以下至承节郎
承信郎充随行指使理四年承信郎以功补授及宗
室观察使以下祗应校尉理三年宗室承宣使以下
祇应校尉理二年幕职州县官之等三进士第一第
二第三名及第者一任回改京官自留守府判官至
县令理六考自军巡判官至县尉理七考率以法计
其历任岁月功过而序迁之凡改服色者以劳年计
之执政官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以上应谥者覆太
常所定行状报尚书省官集议以闻
注
绍圣四年河东提刑司徐君平奏乞凡将集议
前期三日持考功状遍示当议之官使先绸绎而
后集于都堂以询之庶几有所见者得以自申以
称朝廷博谋尽下之意从之
凡立碑碣名额之事掌之旧制考课院其定殿最皆
有考辞元丰官制行悉罢分案十有七置吏六十有
八元佑三年诏知州考课法吏部上其事于尚书省
送中书省取旨赏罚劣等应罚而已冲降者仍从冲
降法县令以下本部专行六年枢密院言元丰末堂
除知州军三年为任武任依此元佑初以成资为任
武臣未曾立法诏武臣任六等差遣川广成资余并
三十个月为任建炎以后并同应文武臣磨勘关升
资任较考定其殿最别其优劣以诏黜陟予夺没则
谥审覆而参定之凡特恩赐谥命词给告除给敕分
案十一曰六品曰七品曰八品曰曹掾曰令丞曰从
义曰成忠曰资任曰检法曰知杂曰开拆裁减吏额
主事二人令史四人书令史八人守当官十三人正
贴司三人私名一十人淳熙十三年再共减三人
官告院主管官一员以京朝官充
注
旧制提举一人以知制诰充判院一人以带职
京朝官充
掌吏兵勋封官告以给妃嫔王公文武品官内外命
妇及封赠者各以本司告身印印之文臣用吏部武
臣用兵部王公及命妇用司封加勋用司勋官制行
四选皆用吏部印惟蕃官则用兵部印记凡绫纸幅
数褾轴名色皆视其品之高下应奏钞画闻者给之
令史十五人元丰五年官制所重定制授敕授奏授
告身式从之绍圣元年吏部言元丰法凡入品者给
告身无品者给黄牒元佑中以内外差遣并职事官
本等内改易或再任者并给黄牒乃与无品人等诏
今后帅臣监司待制以上知州并给告余依旧三年
诏职事官监察御史以上因事罢并给告元符元年
吏部言元佑法小使臣只降宣札乞自承信郎而上
依旧给告宣和元年诏官告院立条凡制造告身法
物应用绫锦私辄放效织造及贸贩服用者立赏许
告大抵官告之制自干德四年诏定告身绫纸褾轴
其制阙略咸平景德中两加润泽至皇佑始备神宗
即位循用皇佑旧格逮元丰改制名号虽异品秩则
同故亦未遑别定徽宗大观初乃着为新格凡褾带
网轴等饰始加详矣大观并归尚书省政和仍归吏
部
注
差主管官
裁减吏额共置二十九人
注
淳熙十三年又减五人
太祖干德四年秋八月壬寅诏吏刑部官三周岁满
日即转授加恩
按宋史太祖本纪云云
太宗淳化四年春二月丙戌置审官院考课院
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金
金制尚书省设吏部尚书一员侍郎佐之统郎中员
外郎掌文武选授勋封考课出给制诰之政
按金史百官志六部国初与左右司通署天眷三年
始分治吏部尚书一员正三品侍郎一员正四品郎
中二员从五品
注
天德二年郎中增四员后省
员外郎从六品
注
天德二年增作四员后省
掌文武选授勋封考课出给制诰之政以才行劳效
比仕者之贤否以行止文册贴黄簿制各阙之机要
正七品以上以名上省听制授从七品以下每至季
月则循资格而拟注自八品以上则奏以下则否侍
郎以下皆为尚书之贰郎中掌文武选流外迁用官
吏差使行止名簿封爵制诰一员掌勋级酬赏承袭
用荫循迁致仕考课议谥之事员外郎分判曹务及
参议事所掌与郎中同
凡内外官之政绩所历之资考更代之期去就之故
秩满皆备陈于解由吏部据以定能否又撮解由之
要于铨拟时读之谓之铨头又会历任铨头而书于
行止簿行止簿者以姓为类而书各人平日所历之
资考功过者也又为簿列百司官名有所更代则以
小黄绫书更代之期及所以去就之故而制其铨拟
之要领焉凡县令则省除部除者通书而各疏之
主事四员从七品掌知管差除校勘行止分掌封勋
资考之事惟选事则通署及掌受事付事检勾稽失
省署文牍兼知本部宿直检校架阁
注
皇统四年六部主事始用汉士人大定三年用
进士非特旨不得拟吏人如宰执保奏人材不入
常例承安五年增女直主事一员令史六十九人
内女直二十九人译史五人通事二人与令史同
泰和八年令史增十人
架阁库
注
大定二十一年六月设仍以主事提控之
管勾正八品掌吏兵两部架阁兼检校吏部行止
注
以识女直契丹汉字人充如无拟识女直汉字
人充
同管勾一员官告院提举二员掌署院事
注
以吏部郎中翰林修撰各一人充
审官院
注
承安四年设大安二年罢之若注拟失当上令
御史台官论列
知院一员从三品掌奏驳除授失当事
注
随朝六品外路五品以上官除授并送本院审
之补阙拾遗监察虽七品亦送本院或御批亦送
□惟部除不送
同知审官院事一员从四品掌书四人
注
女直汉人各二人以御史台终场举人择充
元
元设吏部掌天下官吏授之政令以尚书侍郎统郎
中员外之属
按元史百官志吏部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
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掌天下
官选吏选授之政令凡职官铨综之典吏员调补之
格封勋爵邑之制考课殿最之法悉以任之世祖中
统元年以吏户礼为左三部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
中四员员外郎六员至元元年以吏礼自为一部尚
书三员侍郎仍二员郎中仍四员员外郎三员三年
复为左三部五年又合为吏礼部尚书仍二员侍郎
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七年始列尚书六部吏部尚书
一员侍郎一员郎中二员员外郎二员八年仍为吏
礼部尚书侍郎郎中各一员员外郎仍二员十三年
分置吏部尚书增置七员侍郎三员郎中二员员外
郎四员十九年尚书裁为二员侍郎一员郎中一员
员外郎二员二十一年尚书三员侍郎一员郎中员
外郎如故二十三年定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
员额各二员二十八年增尚书为三员主事三员蒙
古必阇赤三人令史二十五人回回令史二人怯里
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六人蒙古书写二人铨写
五人典吏十九人
顺帝至元元年十一月吏部兵刑分为二库各设管
勾一员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云云
至元三年十二月伯颜太师等奏准吏部考功郎中
员外郎主事各设一员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云云
至正元年四月吏部置司绩一员正七品掌百官行
止以凭叙用荫袭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云云
明
明吏部设尚书左右侍郎统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
司掌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
按明会典吏部尚书左右侍郎掌天下官吏选授勋
封考课之政令其属初有四子部曰总部曰司封曰
司勋曰考功后改总部为选部又改选部为文选司
封为验封司勋为稽勋考功仍旧俱称清吏司
正官尚书一员左右侍郎各一员
首领官司务二员
注
国初设主事司务各四员为首领官有主事印
洪武二十九年改主事为司官革主事印而司务
亦止设一员各部皆同
属官文选司考功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事各二
员验封司稽勋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员
注
国初设子部四曰总部司封司勋考功设郎中
员外郎各一员洪武二十九年改四部为文选验
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以主事为司官三十一年
添设文选司主事一员正统十一年添设考功司
主事一员
文选司郎中员外郎主事掌天下官吏班秩品命凡
铨综选授之典注拟黜陟之法各参伍而分理之
验封司郎中员外郎主事掌百官之封爵诰敕与夫
置吏训官给符考成之事咸综理之
稽勋司郎中员外郎主事掌邦国官人之勋级及名
籍丧制归宁之事皆核实然后定拟
考功司郎中员外郎主事掌文职官吏之考课及内
外官之考察凡旌别访举及诸事故皆得稽之
南京吏部尚书一员右侍郎一员
注
万历三年革十一年复设
司务一员
文选司郎中主事各一员
验封司郎中一员
注
旧有主事一员隆庆四年革
稽勋司郎中一员
注
旧有主事一员后革
考功司郎中主事各一员
太祖洪武十三年始改吏部尚书为正二品
按春明梦余录洪武元年设六部以滕毅为吏部尚
书正三品属中书令十三年罢省以山西参政偰斯
为吏部尚书改正二品中书省既罢以五府九卿分
理庶务翰林春坊官看详诸司启奏
皇清
大清会典吏部
国初设六部各以贝勒总理部务后俱撤顺治八
年各部复令亲王郡王兼摄九年亦撤 汉衔
初称承政者后改为尚书参政改为侍郎理事
官改为郎中副理事官改为员外郎额者库改
为主事又初设满洲汉军启心郎后俱裁又初
设他赤哈哈番笔帖式哈番后改设六品七品
八品无顶带笔帖式各部院衙门同
吏部尚书左右侍郎掌满洲蒙古汉军汉人文
职选补考课封授袭勋之政其属有四清吏司
曰文选曰考功曰验封曰稽勋其首领则有司
务
正官
满汉尚书各一员初制增减不一顺治五年定
满汉各一员七年增满洲一员十年裁
满汉左右侍郎各一员初制增减不一顺治十
五年定满汉左右各一员
首领官
满汉司务各一员初设汉司务二员顺治四年
裁一员十五年定满汉各一员
属官
满洲蒙古汉军司官笔帖式不论司分悉听堂
官调拨汉司官仍论司分
满洲郎中八员初设四员顺治十二年增四员
汉军郎中二员
满员外郎八员初定不分满洲蒙古升补顺治
十二年止设满洲八员十八年复设蒙古八员
康熙元年蒙古缺裁
汉军员外郎六员
满主事八员堂主事满文二员满汉文二员司
主事四员
汉军主事一员系堂主事
文选清吏司汉郎中一员汉员外郎一员汉主
事二员
考功清吏司汉郎中一员汉员外郎一员汉主
事一员
验封清吏司汉郎中一员汉员外郎一员汉主
事一员
稽勋清吏司汉郎中一员汉员外郎一员汉主
事一员
满笔帖式六十五员内满文三十二员满汉文
三十三员蒙古笔帖式二员汉军笔帖式十六
员
文选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掌官吏班秩品
级及选授推升之典
国初创建八旗各设贝勒大臣专司政事继置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及理藩院都察院复置内三
院曰国史曰秘书曰弘文
顺治元年定鼎
京师各部院府司寺监等衙门设官分职莫不体
统相维品式具备
考功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掌内外文职官
吏考察之典凡论劾释免及引年称疾诸事皆
得稽之
验封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掌百官之封爵
诰敕赠荫叙功置吏之事真人土司咸综理之
稽勋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掌百官之丧制
终养及复姓更名之事而八旗世职继绝争袭
亦兼理焉
康熙三十八年
上谕吏部凡奉差遣官员理宜恪慎洁己办理公务
事竣即遄旋复命庶不负委任之意嗣后如巡
盐榷税审事察荒及一应差遣并部委各项官
员倘有沿途骚扰需索绕道妄行或公务已毕
仍逗留地方借端生事恣意乱行或将所带笔
帖式拨什库人等私自遣往他处督抚系简任
封疆大臣着即指名参奏以凭究治如督抚瞻
徇容隐不行纠参事情发觉将督抚一并议处
尔部即遵谕行特谕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初
九日
吏部部总论
文中子
天地篇
叔恬曰山涛为吏部拔贤进善时无知者身殁之后
天子出其奏于朝然后知群才皆涛所进如何子曰
密矣曰仁乎子曰吾不知也
吏部部名臣列传一
魏
卢毓
按三国魏志本传毓字子家涿郡涿人也父植有名
于世毓十岁而孤遇本州乱二兄死难当袁绍公孙
瓒交兵幽冀饥荒养寡嫂孤兄子以学行见称文帝
为五官将召毓署门下贼曹崔琰举为冀州主簿时
天下草创多逋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亡士妻白
等始适夫家数日未与夫相见大理奏弃市毓驳之
曰夫女子之情以接见而恩生成妇而义重礼未庙
见之妇而死归葬女氏之党以未成妇也今白等生
有未见之悲死有非妇之痛而吏议欲肆之大辟则
若同牢合□之后罪何所加且记曰附从轻言附人
之罪以轻者为比也又书云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恐过重也苟以白等皆受礼聘已入门庭刑之为可
杀之为重太祖曰毓执之是也又引经典有意使孤
叹息由是为丞相法曹议令史转西曹议令史魏国
既建为吏部郎文帝践阼徙黄门侍郎出为济阴相
梁谯二郡太守帝以谯旧乡故大徙民充之以为屯
田而谯土地硗瘠百姓穷困毓愍之上表徙民于梁
国就沃衍失帝意虽听毓所奏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使将徙民为睢阳典农校尉毓心在利民躬自临视
择居美田百姓赖之迁安平广平太守所在有惠化
青龙二年入为侍中先是散骑常侍刘劭受诏定律
未就毓上论古今科律之意以为法宜一正不宜有
两端使奸吏得容情及侍中高堂隆数以宫室事切
谏帝不悦毓进曰臣闻君明则臣直古之圣王恐不
闻其过故有敢谏之鼓近臣尽规此乃臣等所以不
及隆隆诸生名为狂直陛下宜容之在职三年多所
驳争诏曰官人秩才圣帝所难必须良佐进可替否
侍中毓□性贞固心平体正可谓明试有功不懈于
位者也其以毓为吏部尚书使毓自选代曰得如卿
者乃可毓举常侍郑冲帝曰文和吾自知之更举吾
所未闻者乃举阮武孙邕帝于是用邕前此诸葛诞
邓扬等驰名誉有四窗八达之诮帝疾之时举中书
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
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
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
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
当有以验其后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
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帝
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会司徒缺毓举处士管宁帝
不能用更问其次毓对曰敦笃至行则太中大夫韩
暨亮直清方则司隶校尉崔林贞固纯粹则太常常
林帝乃用暨毓于人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黄
门李丰尝以问毓毓曰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
善小才成小善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是才不中
器也丰等服其言齐王即位赐爵关内侯时曹秉
权将树其党徙毓仆射以侍中何晏代毓顷之出毓
为廷尉司隶毕轨又枉奏免官众论多讼之乃以毓
为光禄勋爽等见收太傅司马宣王使毓行司隶校
尉治其狱复为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封高乐亭侯
转为仆射故典选举加光禄大夫高贵乡公即位进
封大梁乡侯封一子高亭侯毋丘俭作乱大将军司
马景王出征毓纲纪后事加侍中正元三年疾病逊
位迁为司空固推骠骑将军王昶光禄大夫王观司
□校尉王祥诏使使者即授印绶进爵封容城侯邑
二千三百户甘露二年薨谥曰成侯孙藩嗣毓子钦
珽咸熙中钦为尚书珽泰山太守
晋
山涛
按晋书本传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父曜宛句令涛
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
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游着忘言
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涛
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功曹上计拟举孝廉州辟部河
南从事与石鉴共宿涛夜起蹴鉴曰今为何等时而
眠邪知太傅卧何意鉴曰宰相三不朝与尺一令归
第卿何虑也涛曰咄石生无事马蹄间邪投传而去
未二年果有曹之事遂隐身不交世务与宣穆后
有中表亲是以见景帝帝曰吕望欲仕邪命司隶举
秀才除郎中转骠骑将军王昶从事中郎久之拜赵
国相迁尚书吏部郎文帝与涛书曰足下在事清明
雅操迈时念多所乏今致钱二十万榖二百斛魏帝
尝赐景帝春服帝以赐涛又以母老并赠藜杖一枚
晚与尚书和逌交又与锺会裴秀□申款昵以二人
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迁大
将军从事中郎锺会作乱于蜀而文帝将西征时魏
氏诸王公□在邺帝谓涛曰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
以委卿以本官行军司马给亲兵五百人镇邺咸熙
初封新沓子转相国左长史典统别营时帝以涛乡
闾宿望命太子拜之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
攸尝问裴秀曰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
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对
曰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
于是乃定太子亲拜谢涛及武帝受禅以涛守大鸿
胪护送陈留王诣邺泰始初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
伯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
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冀州俗薄无
相推毂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入皆显
名当时人怀慕尚风俗颇革转北中郎将督邺城守
事入为侍中迁尚书以母老辞职诏曰君虽乃心在
于色养然职有上下旦夕不废医药且当割情以隆
在公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除议郎帝以
涛清俭无以供养特给日契加赐□帐茵褥礼秩崇
重时莫为比后除太常卿以疾不就会遭母丧归乡
里涛年逾耳顺居丧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诏曰
吾所共致化者官人之职是也方今风俗陵迟人心
进动宜崇明好恶镇以退让山太常虽尚居谅暗情
在难夺万今务殷何得遂其志邪其以涛为吏部尚
书涛辞以丧病章奏恳切会元皇后崩遂扶舆还洛
逼迫诏命自力就职前后选举周遍内外而□得其
才咸宁初转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除尚书仆射加
侍中领吏部固辞以老疾上表陈情章表数十上久
不摄职为左丞白裒所奏帝曰涛以病自闻但不听
之耳使涛坐执铨衡则可何必上下邪不得有所问
涛不自安表谢曰古之王道正直而已陛下不可以
一老臣为加曲私臣亦何心屡尘日月乞如所表以
章典刑帝再手诏曰白裒奏君甚妄所以不即推直
不喜凶赫耳君之明度岂当介意邪便当摄职令断
章表也涛志必欲退因发从弟妇丧辄还外舍诏曰
山仆射近日暂出遂以微苦未还岂吾侧席之意其
遣丞掾奉诏喻旨若体力故未平康者便以舆车舆
还寺舍涛辞不获已乃起视事涛再居选职十有余
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
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
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
惟才不遗□远卑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
年之后众情乃寝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
山公启事涛中立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
多有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
退曰臣年垂八十救命旦夕若有毫末之益岂遗力
于圣时迫于老耄不复任事今四海休息天下思化
从而静之百姓自正但当崇风尚教以敦之耳陛下
亦复何事臣耳目聋瞑不能自励君臣父子其间无
文是以直陈愚情乞听所请乃免冠徒跣上还印绶
诏曰天下事广加吴土初平凡百草创当共尽意化
之君不深识往心而以小疾求退岂所望于君邪朕
犹侧席未得垂拱君亦何得高尚其事乎当崇至公
勿复为虚饰之烦涛苦表请退诏又不许尚书令卫
瓘奏涛以微苦久不视职手诏频烦犹未顺旨参议
以为无专节之尚违至公之义若实沈笃亦不宜居
位可免涛官中诏瓘曰涛以德素为朝之望而常深
退让至于恳切故比有诏欲必夺其志以匡辅不逮
主者既不思明诏旨而反深加诋案亏崇贤之风以
重吾不德何以示远近邪涛不得已又起视事太康
初迁右仆射加光禄大夫侍中掌选如故涛以老疾
固辞手诏曰君以道德为世模表况自先帝识君远
意吾将倚君以穆风俗何乃欲舍远朝政独高其志
耶吾之至怀果不足以喻乎何来言至恳切也且当
以时自力深副至望君不降志朕不安席涛又上表
固让不许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
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帝尝讲
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
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
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帝称之曰天下名言也而
不能用及永宁之后屡有变难寇贼焱起郡国皆以
无备不能制天下遂以大乱如涛言焉后拜司徒涛
复固让诏曰君年耆德茂朝之硕老是以授君台辅
之位而远崇克让至于反复良用于邑君当终始朝
政翼辅朕躬涛又表曰臣事天朝三十余年卒无毫
厘以崇大化陛下私臣无已猥授三司臣闻德薄位
高力少任重上有折足之凶下有庙门之咎愿陛下
垂累世之恩乞臣骸骨诏曰君翼□朝政保乂皇家
匡佐之勋朕所倚赖司徒之职实掌邦教故用敬授
以答群望岂宜冲让以自抑损邪已敕断章表使者
乃卧加章绶涛曰垂没之人岂可污官府乎舆疾归
家以太康四年薨时年七十九诏赐东国秘器朝服
一具衣一袭钱五十万布百匹以供丧事策赠司徒
蜜印紫绶侍中貂蝉新沓伯蜜印青朱绶祭以大牢
谥曰康将葬赐钱四十万布百匹左长史范晷等上
言涛旧第屋十间子孙不相容帝为之立室初涛布
衣家贫谓妻韩氏曰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
卿堪作夫人不耳及居荣贵贞慎俭约虽爵同千乘
而无嫔媵禄赐俸秩散之亲故初陈郡袁毅尝为鬲
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
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
所受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
初涛饮酒至八斗方醉帝欲试之乃以酒八斗饮涛
而密益其酒涛极本量而止有五子该淳允谟
崔洪
按晋书本传洪字良伯博陵安平人也高祖实著名
汉代父赞魏吏部尚书左仆射以雅量见称洪少以
清厉显名骨鲠不同于物人之有过辄面折之而退
无后言武帝世为御史治书时长乐冯恢父为弘农
太守爱少子淑欲以爵传之恢父终服阕乃还乡里
结草为庐阳喑不能言淑得袭爵恢始仕为博士祭
酒散骑常侍翟婴荐恢高行迈俗侔继古烈洪奏恢
不敦儒素令学生番直左右虽有让侯微善不得称
无伦辈婴为浮华之目遂免婴官朝廷惮之寻为尚
书左丞时人为之语曰丛生棘刺来自博陵在南为
鹞在北为鹰迁吏部尚书举用甄明门无私谒荐雍
州刺史□诜代己为左丞诜后纠洪洪谓人曰我举
□丞而还奏我是挽弩自射也诜闻曰昔赵宣子任
韩厥为司马以军法戮宣子之仆宣子谓诸大夫曰
可贺我矣我选厥也任其事崔侯为国举才我以才
见用惟官是视各明至公何故私言乃至此洪闻其
言而重之洪口不言货财手不执珠玉汝南王亮常
燕公卿以琉璃锺行酒酒及洪洪不执亮问其故对
曰虑有执玉不趋之义故尔然实乖其常性故为诡
说杨骏诛洪与都水使者王佑亲坐见黜后为大司
农卒于官子廓散骑常侍郎亦以正直称
徐宁
按晋书本传宁东海郯人也少知名为舆县令时廷
尉桓彝称有人伦鉴识彝尝去职至广陵寻亲旧还
遇风停浦中累日忧悒因上岸见一室宇有似廨署
访之云是舆县彝乃造之宁清惠博涉相遇欣然因
留数夕彝大赏之结交而别至都谓庾亮曰吾为卿
得一佳吏部郎语在彝传即迁吏部郎左将军江州
刺史卒官
宋
王惠
按宋书本传惠字令明琅邪临沂人太保弘从祖也
祖劭车骑将军父默左光禄大夫惠幼而夷简为叔
父司徒谧所知恬静不交游未尝有杂事陈郡谢瞻
才辩有风气尝与兄弟群从造惠谈论锋起文史间
发惠时相酬应言清理远瞻等惭而退高祖闻其名
以问从兄诞诞曰惠后来秀令鄙宗之美也即以为
行太尉参军事府主簿从事中郎世子建府以为征
虏长史仍转中军长史时会稽内史刘怀敬之郡送
者倾京师惠亦造别还过从弟球球问向何所见惠
曰惟觉即时逢人耳尝临曲水风雨暴至座者皆驰
散惠徐起姿貌不异常日世子为荆州惠长史如故
领南郡太守不拜宋国初建当置郎中令高祖难其
人谓傅亮曰今用郎中令不可令减袁曜卿也既而
曰吾得其人矣乃以惠居之迁世子詹事转尚书吴
兴太守少帝即位以蔡廓为吏部尚书不肯拜乃以
惠代焉惠被召即拜未尝接客人有与书求官者得
辄聚置阁上及去职印封如初时谈者以廓之不拜
惠之即拜虽事异而意同也兄鉴颇好聚敛广营田
业惠意甚不同谓鉴曰何用田为鉴怒曰无田何由
得食惠又曰亦复何用食为其标寄如此元嘉三年
卒时年四十二追赠太常无子
南齐
褚炫
按南齐书本传炫字彦绪河南阳翟人也祖秀之宋
太常父法显鄱阳太守兄照字彦宣少秉高节一目
眇官至国子博士不拜常非从兄渊身事二代闻渊
拜司徒叹曰使渊作中书郎而死不当是一名士邪
名德不昌遂令有期颐之寿炫少清简为从舅王景
文所知从兄渊谓人曰从弟廉胜独立乃十倍于我
也宋义阳王昶为太常板炫补五官累迁太子舍人
抚军车骑记室正员郎从宋明帝射雉至日中无所
得帝甚猜羞召问侍臣曰吾旦来如□遂空行可笑
座者莫荅炫独曰今节候虽适而云露尚凝故斯
之禽骄心未警但得神驾游豫群情便为载欢帝意
解乃于雉场置酒迁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升明初
炫以清尚与刘俣谢胐江入殿侍文义号为四友
迁黄门郎太祖骠骑长史迁侍中复为长史齐台建
复为侍中领步兵校尉以家贫建元初出补东阳太
守加秩中二千石还复为侍中领步兵凡三为侍中
出为竟陵王征北长史加辅国将军寻徙为冠军长
史江夏内史将军如故永明元年为吏部尚书炫居
身清立非吊问不杂交游论者以为美及在选部门
庭萧索宾客罕至出行左右捧黄纸帽箱风吹纸剥
殆尽罢江夏还得钱十七万于石头并分与亲族病
无以市药表自陈解改授散骑常侍领安成王师国
学建以本官领博士未拜卒无以殡殓时年四十一
赠太常谥曰贞子
梁
谢览
按梁书谢朏传览字景涤胐弟之子也选尚齐钱
唐公主拜驸马都尉秘书郎太子舍人高祖为大司
马召补东合祭酒迁相国户曹天监元年为中书侍
郎掌吏部事顷之即真览为人美风神善辞令高祖
深器之尝侍坐受敕与侍中王暕为诗答赠其文甚
工高祖善之仍使重作复合旨乃赐诗云双文既后
进二少实名家岂伊尔栋隆信乃俱国华以母忧去
职服阕除中庶子又掌吏部郎事寻除吏部郎迁侍
中览颇乐酒因燕席与散骑常侍萧琛辞相诋毁为
有司所奏高祖以览年少不直出为中权长史顷之
敕掌东宫管记迁明威将军新安太守九年夏山贼
吴承伯破宣城郡余党散入新安叛吏鲍叙等与合
攻没黟歙诸县进兵击览览遣郡丞周兴嗣于锦沙
立坞拒战不敌遂弃郡奔会稽台军平山寇览复还
郡左迁司徒谘议参军仁威长史行南徐州事五兵
尚书寻迁吏部尚书览自祖至孙三世居选部当世
以为荣十二年春出为吴兴太守中书舍人黄睦之
家居乌程子弟专横前太守皆折节事之览未到郡
睦之子弟来迎览逐去其船杖吏为通者自是睦之
家杜门不出不敢与公私门通郡邑多劫为东道患
览下车肃然一境清谧初齐明帝及览父东海徐
孝嗣并为吴兴号为明守览皆欲过之昔览在新安
颇聚敛至是遂称廉洁时人方之王怀祖卒于官时
年三十七诏赠中书令子罕早卒
王暕
按梁书本传暕字思晦琅邪临沂人父俭齐太尉南
昌文宪公暕年数岁而风神警拔有成人之度时文
宪作宰宾客盈门见暕相谓曰公才公望复在此矣
弱冠选尚淮南长公主拜驸马都尉除员外散骑侍
郎不拜改授晋安王文学迁庐陵王友秘书丞明帝
诏求异士始安王遥光表荐暕及东海王僧孺曰臣
闻求贤暂劳垂拱永逸方之疏壤取类导川伏惟陛
下道隐旒纩信充符玺白驹空谷振鹭在庭犹惧隐
鳞卜祝藏器屠保物色关下委裘河上非取制于一
狐谅求味于兼采而五声倦响九工是询寝议庙堂
借听舆皂臣位任隆重义兼邦家实欲使名实不违
侥幸路绝势门上品犹当格以清谈英俊下僚不可
限以位貌窃见秘书丞琅邪王暕年二十一七叶重
光海内冠冕神清气茂允迪中和叔宝理遣之谈彦
辅名教之乐故以晖映先达领袖后进居无尘杂家
有赐书辞赋清新属言元远室迩人旷物□道亲养
素丘园台阶虚位庠序公朝万夫倾首岂徒荀令可
想李公不亡而已哉乃东序之秘宝瑚琏之茂器除
骠骑从事中郎高祖霸府开引为户曹属迁司徒左
长史天监元年除太子中庶子领骁骑将军入为侍
中出为宁朔将军中军长史又为侍中领射声校尉
迁五兵尚书加给事中出为晋陵太守征为吏部尚
书俄领国子祭酒暕名公子少致美称及居选曹职
事修理然世贵显与物多隔不能留心寒素众颇谓
为刻薄迁尚书右仆射寻加侍中复迁右仆射以母
忧去官起为云麾将军吴郡太守迁为侍中尚书左
仆射领国子祭酒普通四年冬暴疾卒时年四十七
诏赠侍中中书令中军将军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
衣一袭钱十万布百匹谥曰靖有四子训承吁并
通显
王峻
按梁书本传峻字茂远琅邪临沂人曾祖敬弘有重
名于宋世位至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祖瓒之
金紫光禄大夫父秀之吴兴太守峻少美风姿善举
止起家著作佐郎不拜累迁中军庐陵王法曹行参
军太子舍人邵陵王文学太傅主簿府主齐竟陵王
子良甚相赏遇迁司徒主簿以父忧去职服阕除太
子洗马建安王友出为宁远将军桂阳内史会义师
起上流诸郡多相惊扰峻闭门静坐一郡帖然百姓
赖之天监初还除中书侍郎高祖甚悦其风采与陈
郡谢览同见赏擢俄迁吏部当官不称职转征虏安
成王长史又为太子中庶子游击将军出为宣城太
守为政清和吏民安之视事三年征拜侍中迁度支
尚书又以本官兼起部尚书监起太极殿事毕出为
征远将军平西长史南郡太守寻为智武将军镇西
长史蜀郡太守还为左民尚书领步兵校尉迁吏部
尚书处选甚得名誉峻性详雅无趋竞心尝与谢览
约官至侍中不复谋进仕览自吏部尚书出为吴兴
郡平心不畏强御亦由处世之情既薄故也峻为侍
中以后虽不退身亦淡然自守无所营务久之以疾
表解职迁金紫光禄大夫未拜普通二年卒时年五
十六谥惠子子琮玩琮为国子生尚始兴王女繁昌
县主不惠为学生所嗤遂离婚峻谢王王曰此自上
意仆极不愿如此峻曰臣太祖是谢仁祖外孙亦不
藉殿下姻媾为门户
王泰
按梁书本传泰字仲通志长兄慈之子也慈齐时历
侍中吴郡知名在志右泰幼敏悟年数岁时祖母集
诸孙侄散枣栗于□上群儿皆竞之泰独不取问其
故对曰不取自当得赐由是中表异之既长通和温
雅人不见其喜愠之色起家为著作郎不拜改除秘
书郎迁前将军法曹行参军司徒东阁祭酒车骑主
簿高祖霸府建以泰为骠骑功曹史天监元年迁秘
书丞齐永元末后宫火延烧秘书图书散乱殆尽泰
为丞表校定缮写高祖从之顷之迁中书侍郎出为
南徐州别驾从事史居职有能名复征中书侍郎敕
掌吏部郎事累迁给事黄门侍郎员外散骑常侍并
掌吏部如故俄即真自过江吏部郎不复典大选令
史以下小人求竞者辐凑前后少能称职泰为之不
通关求吏先至者即补不为贵贱请嘱易意天下称
平累迁为廷尉司徒左长史出为明威将军新安太
守在郡和理得民心征为宁远将军安右长史俄迁
侍中寻为太子庶子领步兵校尉复为侍中仍迁仁
威长史南兰陵太守行南康王府州国事王迁职复
为北中郎长史行豫章王府州国事太守如故入为
都官尚书泰能接人士士多怀泰每愿其居选官顷
之为吏部尚书衣冠属望未及选举仍疾改除散骑
常侍左骁骑将军未拜卒时年四十五谥夷子初泰
无子养兄子祁晚有子廓
陈
袁枢
按陈书袁敬传敬兄子枢字践言梁吴郡太守君正
之子也美容仪性沈静好读书手不释卷家世显贵
赀产充积而枢独居处率素傍无交往端坐一室非
公事未尝出游荣利之怀淡如也起家梁秘书郎历
太子舍人轻车河东王主簿安前邵陵王中军宣城
王二府功曹史侯景之乱枢往吴郡省父因丁父忧
时四方扰乱人求苟免枢居丧以至孝闻王僧辩平
侯景镇京城衣冠争往造请枢独杜门静居不求闻
达绍泰元年征为给事黄门侍郎未拜除员外散骑
常侍兼侍中二年兼吏部尚书其年出为吴兴太守
永定二年征为左民尚书未至改侍中掌大选事三
年迁都官尚书掌选如故枢博闻强识明悉旧章初
高祖长女永世公主先适陈留太守钱蒇生子岊主
及岊并卒于梁世高祖受命唯公主追封至是将葬
尚书主客请详议欲加蒇驸马都尉并赠岊官枢议
曰昔王姬下嫁必适诸侯同姓为主闻于公羊之说
车服不系显于诗人之篇汉氏初兴列侯尚主自斯
以后降嫔素族驸马都尉置由汉武或以假诸功臣
或以加于戚属是以魏曹植表驸马奉车趣为一号
齐职仪曰凡尚公主必拜驸马都尉魏晋以来因为
瞻准盖以王姬之重庶姓之轻若不加其等级宁可
合□而酳所以假驸马之位乃崇于皇女也今公主
早薨伉俪已绝既无礼数致疑何须驸马之授案杜
预尚晋宣帝第二女高陵宣公主晋武践祚而主已
亡泰始中追赠公主元凯无复驸马之号梁之帝女
新安穆公主早薨天监初王氏无追拜之事远近二
例足以据明公主所生既未及成人之礼无劳此授
今宜追赠亭侯时以枢议为长天嘉元年守吏部尚
书三年即真寻领右军将军又领丹阳尹本官如故
五年以葬父拜表自解诏赐绢布五十匹钱十万令
葬讫停宅视郡事葬服阕还复本职其年秩满解尹
加散骑常侍将军尚书并如故是时仆射到仲举虽
参掌选事铨衡汲引并出于枢其所举荐多会上旨
谨慎周密清白自居文武职司鲜有游其门者废帝
即位迁尚书左仆射光大元年卒时年五十一赠侍
中左光禄大夫谥曰简懿有集十卷行于世弟宪自
有传
北魏
郭祚
按魏书本传祚字季佑太原晋阳人魏车骑郭淮弟
亮后也祖逸州别驾前后以二女妻司徒崔浩一女
妻浩弟上党太守恬世祖时浩亲宠用事拜逸徐州
刺史假榆次侯终赠光禄大夫父洪之坐浩事诛祚
亡窜得免少而孤贫姿貌不伟乡人莫之识也有女
巫相祚后当富贵祚涉历经史习崔浩之书尺牍文
章见称于世弱冠州主簿刺史孙小委之书记又太
原王希彦逸妻之侄共相赒恤得以饶振高祖初举
秀才对策上第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迁尚书左
丞长兼给事黄门侍郎祚清勤在公夙夜匪懈高祖
甚知赏之从高祖南征及还正黄门车驾幸长安行
经渭桥过郭淮庙问祚曰是卿祖宗所承邪祚曰是
臣七世伯祖高祖曰先贤后哲顿在一门祚对曰昔
臣先人以通儒英博唯事魏文微臣虚薄遭奉明圣
自唯幸甚因敕以太牢祭淮庙令祚自撰祭文以赞
迁洛之规赐爵东光子高祖曾幸华林园因观故景
阳山祚曰山以仁静水以智流愿陛下修之高祖曰
魏明以奢失于前朕何为袭之于后祚曰高山仰止
高祖曰得非景行之谓迁散骑常侍仍领黄门是时
高祖锐意典礼兼铨镜九流又迁都草创征讨不息
内外规略号为多事祚与黄门宋弁参谋帏幄随其
才用各有委寄祚承禀注疏特成勤剧尝以立冯昭
仪百官夕饮清徽后园高祖举觞赐祚及崔光曰郭
祚忧劳庶事独不欺我崔光温良博物朝之儒秀不
劝此两人当劝谁也其见知若此初高祖以李彪为
散骑常侍祚因入见高祖谓祚曰朕昨误授一人官
祚对曰陛下圣镜照临论才授职进退可否黜陟幽
明品物既彰人伦有序岂容圣诏一行而有差异高
祖沈吟曰此自应有让因让朕欲别授一官须臾彪
有启云伯石辞卿子产所恶臣欲之已久不敢辞让
高祖叹谓祚曰卿之忠谏李彪正辞使朕迟回不能
复决遂不换彪官也乘舆南讨祚以兼侍中从拜尚
书进爵为伯高祖崩咸阳王禧等奏祚兼吏部尚书
寻除长兼吏部尚书并州大中正世宗诏以奸吏逃
刑悬配远戍若永避不出兄弟代之祚奏曰慎狱审
刑道焕先古垂宪设禁义纂惟今是以先王沿物之
情为之轨法故八刑备于昔典奸律炳于来制皆所
以谋其始迹访厥成罪敦风厉俗永资世范者也伏
惟旨义博远理绝近情既怀愚异不容不述诚以败
法之原起于奸吏奸吏虽微败法实甚伏寻诏旨信
亦断其逋逃之路为治之要实在于斯然法贵止奸
不在过酷立制施禁为可传之于后若法猛而奸不
息禁过不可永传将何以载之刑书垂之百代若以
奸吏逃窜徙其兄弟罪人妻子复应徙之此则一人
之罪祸倾二室愚谓罪人既逃止徙妻子走者之身
悬名永配于眚不免奸途自塞诏从之寻正吏部祚
持身洁清重惜官位至于铨授假令得人必徘徊久
之然后下笔下笔即云此人便以贵矣由是事颇稽
滞当时每招怨讟然所拔用者皆量才称职时又以
此归之出为使持节镇北将军瀛州刺史及太极殿
成祚朝于京师转镇东将军青州刺史祚值岁不稔
阖境饥敝矜伤爱下多所赈恤虽断决淹留号为烦
缓然士女怀其德泽于今思之入为侍中金紫光禄
大夫并州大中正迁尚书右仆射时议定新令诏祚
与侍中黄门参议刊正故事令仆中丞驺唱而入宫
门至于马道及祚为仆射以为非尽敬之宜言于世
宗帝纳之下诏御在太极驺唱至止车门御在朝堂
至司马门驺唱不入宫自此始也诏祚本官领太子
少师祚曾从世宗幸东宫肃宗幼弱祚怀一黄出
奉肃宗时应诏左右赵桃弓与御史中尉王显迭相
唇齿深为世宗所信祚私事之时人谤祚者号为桃
弓仆射黄少师祚奏曰谨案前后考格虽班天下
如臣愚短犹有未悟今须定职人迁转由状超越阶
级者即须量折景明初考格五年者得一阶半正始
中故尚书中山王英奏考格被旨但可正满三周为
限不得计残年之勤又去年中以前二制不同奏请
裁决旨云黜陟之体自依旧来断今未审从旧来
之旨为从景明之断为从正始为限景明考法东西
省文武闲官悉为三等考同任事而前尚书卢昶奏
上第之人三年转半阶今之考格复分为九等前后
不同参差无准诏曰考在上中者得泛以前有六年
以上迁一阶三年以上迁半阶残年悉除考在上下
者得泛以前六年以上迁半阶不满者除其得泛以
后考在上下者三年迁一阶散官从卢昶所奏祚又
奏言考察令公清独着德绩超伦而无负殿者为上
上一殿为上中二殿为上下累计八殿品降至九未
审今诸曹府寺凡考在事公清然才非独着绩行称
务而德非超伦干能粗可而守平堪任或人用小劣
处官济事并全无负殿之徒为依何第景明三年以
来至今十有一载准限而判三应升退今既通考未
审为十年之中通其殿最积以为第随前后年断各
自除其善恶而为升降且负注之章数成殿为差此
条以寡愆为最多戾为殿未审取何行是寡愆何坐
为多戾结累品次复有几等诸文案失衷应杖十者
为一负罪依律次过随负记十年之中三经肆眚赦
前之罪不问轻重皆蒙宥免或为御史所弹案验未
周遇赦复任者未审记殿得除以不诏曰独着超伦
及才备寡咎皆谓文武兼上上之极言耳自此以降
犹有八等随才为次令文已具其积负累殿及守平
得济皆含在其中何容别疑也所云通考者据多
年之言至于黜陟之体自依旧来年断何足复请其
罚赎已决之殿固非免限遇赦免罪惟记其殿除之
寻加散骑常侍时诏营明堂国学祚奏曰今云罗西
举开纳岷蜀戎旗东指镇靖淮荆汉沔之间复须防
捍征兵发众所在殷广边郊多垒烽驿未息不可于
师旅之际兴板筑之功且献岁云暨东作将始臣愚
量谓宜待丰靖之年因子来之力可不时而就从之
世宗末年每引祚入东宫密受赏赉多至百余万杂
以锦绣又特赐以剑杖恩宠甚深迁左仆射先是萧
衍遣将康绚遏淮将灌扬徐祚表曰萧衍狂悖擅断
川渎役苦民劳危亡巳兆然古谚有之敌不可纵夫
以一酌之水或为不测之渊如不时灭恐同原草宜
命一重将率统军三十人领羽林一万五千人并科
京东七州虎旅九万长驱电迈遄令扑讨擒斩之勋
一如常制贼资杂物悉入军人如此则鲸鲵之首可
不日而悬诚知农桑之时非发众之日苟事理宜然
亦不得不尔昔韦顾跋扈殷后起昆吾之师玁狁孔
炽周王兴六月之伐臣职忝枢衡献纳是主心之所
怀宁敢自嘿并宜敕扬州选一猛将遣当州之兵令
赴浮山表里夹攻朝议从之出除使持节散骑常侍
都督雍岐华三州诸军事征西将军雍州刺史太和
以前朝法尢峻贵臣蹉跌便致诛夷李冲之用事也
钦祚识干荐为左丞又兼黄门意便满足每以孤门
往经崔氏之祸常虑危亡苦自陈挹辞色恳然发于
诚至冲谓之曰人生有运非可避也但当明白当官
何所顾畏自是积二十余年位秩隆重而进趋之心
更复不息又以东宫师傅之资列辞尚书志在封侯
仪同之位尚书令任城王澄为之奏闻及为征西雍
州虽喜于外抚尚以府号不优心望加大执政者颇
怪之于时领军于忠恃宠骄恣崔光之徒曲躬承奉
祚心恶之乃遣子太尉从事中郎景尚说高阳王雍
令出忠为州忠闻而大怒矫诏杀祚时年六十七祚
达于政事凡所经履咸为称职每有断决多为故事
名器既重时望亦深一朝非罪见害远近莫不惋惜
灵太后临朝遣使吊慰追复伯爵正光中赠使持节
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谥文贞公初高祖之
置中正从容谓祚曰并州中正卿家故应推王琼也
祚退谓寮友曰琼真伪今自未辨我家何为减之然
主上直信李冲吹嘘之说耳祚死后三岁而于忠死
咸以祚为祟
贾秀
按魏书贾彝传彝子秀历中书博士迁中书侍郎太
子中庶子扬烈将军赐爵阳都男本州大中正恭宗
崩以爵还第既而掌吏曹事高宗以秀东宫旧臣进
爵阳都子加振威将军时丞相乙浑擅作威福多所
杀害浑妻庶姓而求公主之号屡言于秀秀默然浑
曰公事无所不从我请公主不应何意秀慷慨大言
对曰公主之称王姬之号尊宠之极非庶族所宜若
假窃此号当必自咎秀宁死于今朝不取笑于后日
浑左右莫不失色为之震惧而秀神色自若浑夫妻
默然含忿他日乃书太医给事杨惠富臂作老奴官
悭字令以示秀浑每欲伺隙陷之会浑伏诛遂得免
难秀执正守志皆此类也时秀与中书令渤海高允
俱以儒旧见重于时皆选拟方岳以询访见留各听
长子出为郡守秀辞曰爰自愚微承乏累纪少而受
恩老无成效恐先草露无报殊私岂直无功之子超
齐先达虽仰感圣慈而俯深惊惧乞收成命以安微
臣遂固让不受自始及终历奉五帝虽不至大官常
掌机要而廉清俭约不营资产年七十三遇疾给医
药赐几杖时朝廷举动及大事不决每遣尚书高平
公李敷就第诏决皇兴三年卒赠本将军冀州刺史
武邑公谥曰简
吏部部名臣列传二
隋
卢恺
按隋书本传恺字长仁涿郡范阳人也父柔终于魏
中书监恺性孝友神情爽悟略涉书记颇解属文周
齐王宪引为记室其后袭爵容城伯邑千一百户从
宪伐齐恺说柏杜镇下之迁小吏部大夫增邑七百
户染工上士王神欢者尝以赂自进冢宰宇文护擢
为计部下大夫恺谏曰古者登高能赋可为大夫求
贤审官理须详慎今神欢出自染工更无殊异徒以
家富自通遂与搢绅并列实恐惟鹈之刺问之外境
护竟寝其事建德中增邑二百户岁余转内史下大
夫武帝在云阳宫□诸屯老牛欲以享士恺进谏
曰昔田子方赎老马君子以为美谈向奉明□欲以
老牛享士有亏仁政帝美其言而止转礼部大夫为
聘陈使副先是行人多从其国礼及恺为使一依本
朝陈人莫能屈四年秋李穆攻拔轵关柏崖二镇命
恺作露布帝读之大悦曰卢恺文章大进荀景倩故
是令君之子寻授襄州总管司录转治中大象元年
征拜东京吏部大夫开皇初加上仪同三司除尚书
吏部侍郎进爵为侯仍摄尚书左丞每有敷奏侃然
正色虽逢喜怒不改其常帝嘉恺有吏干赐钱二十
万并赉杂彩三百匹加散骑常侍八年上亲考百寮
以恺为上恺固让不敢受高祖曰吏部勤干旧所闻
悉今者上考佥议攸同当仁不让何愧之有皆在朕
心无劳饰让岁余拜礼部尚书摄吏部尚书事会国
子博士何妥与右仆射苏威不平奏威阴事恺坐与
相连上以恺属吏宪司奏恺曰房恭懿者尉迟迥之
党不当仕进威恺二人曲相荐达累转为海州刺史
又吏部预选者甚多恺不即授官皆注色而遣威之
从父弟彻肃二人并以乡正征诣吏部彻文状后至
而先任用肃左足孪蹇才用无算恺以威故授期请
郎恺之朋党事甚明白上大怒曰恺敢将天官以为
私惠恺免冠顿首曰皇太子将以通事舍人苏夔为
舍人夔即苏威之子臣以夔未当迁固启而止臣若
与威有私岂当如此上曰苏威之子朝廷共知卿乃
固执以侥身幸至所不知者便行朋附奸臣之行也
于是除名为百姓未几卒于家自周氏以降选无清
浊及恺摄吏部与薛道衡陆彦师等甄别士流故涉
党固之谮遂及于此子义恭嗣
牛弘
按隋书本传弘字里仁安定鹑觚人也本姓□氏祖
炽郡中正父允魏侍中工部尚书临泾公赐姓为牛
氏弘初在襁褓有相者见之谓其父曰此儿当贵善
爱养之及长须貌甚伟性宽裕好学博闻在周起家
中外府记室内史上士俄转纳言上士专掌文翰甚
有美称加威烈将军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其后
袭封临泾公宣政元年转内史下大夫进位使持节
大将军仪同三司开皇初迁授散骑常侍秘书监弘
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书之路曰经籍所兴由来
尚矣爻画肇于庖羲文字生于苍颉圣人所以弘宣
教导博通古今扬于王庭肆于时夏故尧称至圣犹
考古道而言舜其大智尚观古人之象周官外史掌
三皇五帝之书及四方之志武王问黄帝颛顼之道
太公曰在丹书是知握符御历有国有家者曷尝不
以诗书而为教因礼乐而成功也昔周德既衰旧经
紊弃孔子以大圣之才开素王之业宪章祖述制礼
刊诗正五始而修春秋阐十翼而弘易道治国立身
作范垂法及秦皇驭吞灭诸侯任用威力事不师
古始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先王坟籍扫地皆尽
本既先亡从而颠覆臣以图谶言之经典盛衰信有
征数此则书之一厄也汉兴改秦之弊敦尚儒术建
藏书之策置校书之官屋壁山岩往往间出外有太
常太史之藏内有延阁秘书之府至孝成之世亡逸
尚多遣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父子雠校
篇籍汉之典文于斯为盛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
室图书并从焚烬此则书之二厄也光武嗣兴尤重
经诰未及下车先求文雅于是鸿生巨儒继踵而集
怀经负帙不远斯至肃宗亲临讲肄和帝数幸书林
其兰台石室鸿都东观秘牒填委更倍于前及孝献
移都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裁
七十余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此则书之三厄也
魏文代汉更集经典皆藏在秘书内外三合遣秘书
郎郑默删定旧文时之论者美其朱紫有别晋氏承
之文籍尤广晋秘书监荀勖定魏内经更着新簿虽
古文旧犹云有新章后录鸠集已多足得恢弘
正道训范当世属刘石凭陵京华覆灭朝章国典从
而失坠此则书之四厄也永嘉之后寇窃竞兴因河
据洛跨秦带赵论其建国立家虽传名号宪章礼乐
寂灭无闻刘裕平姚收其图籍五经子史纔四千卷
皆赤轴青纸文字古拙僭伪之盛莫过二秦以此而
论足可明矣故知衣冠轨物图书记注播迁之余皆
归江左晋宋之际学艺为多齐梁之间经史弥盛宋
秘书丞王俭依刘氏七略撰为七志梁人阮孝绪亦
为七录总其书数三万余卷及侯景渡江破灭梁室
秘省经籍虽从兵火其文德殿内书史宛然犹存萧
绎据有江陵遣将破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典
籍重本七万余卷悉送荆州故江表图书因斯尽萃
于绎矣及周师入郢绎悉焚之于外城所收十纔一
二此则书之五厄也后魏爰自幽方迁宅伊洛日不
暇给经籍阙如周氏创基关右戎车未息保定之始
书止八千后加收集方盈万卷高氏据有山东初亦
采访验其本目残缺犹多及东夏初平获其经史四
部重杂三万余卷所益旧书五千而已今御书单本
合一万五千余卷部帙之间仍有残缺比梁之旧目
止有其半至于阴阳河洛之篇医方图谱之说弥复
为少臣以经书自仲尼已后迄于当今年逾千载数
遭五厄兴集之期属膺圣世伏惟陛下受天明命君
临区宇功无与二德冠往初自华夏分离彝伦攸斁
其间虽霸王递起而世难未夷欲崇儒业时或未可
今土宇迈于三王民黎盛于两汉有人有时正在今
日方当大弘文教纳俗升平而天下图书尚有遗逸
非所以仰协圣情流训无穷者也臣史籍是司寝兴
怀惧昔陆贾奏汉祖云天下不可马上治之故知经
邦立政在于典谟矣为国之本莫此攸先今秘藏见
书亦足披览但一时载籍须令大备不可王府所无
私家乃有然士民殷杂求访难知纵有知者多怀□
惜必须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若猥发明诏兼开
购赏则异典必臻观阁斯积重道之风超于前世不
亦善乎伏愿天监少垂照察上纳之于是下诏献书
一卷赉缣一匹一二年间篇籍稍备进爵奇章郡公
邑千五百户三年拜礼部尚书奉□修撰五礼勒成
百卷行于当世弘请依古制修立明堂上议曰窃谓
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出教化崇有德孝经曰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祭义云祀于明堂教诸
侯孝也黄帝曰合宫尧曰五府舜曰总章布政兴治
由来尚矣周官考工记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
四修一郑元注云修十四步其广益以四分修之一
则堂广十七步半也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四阿重屋
郑云其修七寻广九寻也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南
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郑云此三者或举宗庙或举
王寝或举明堂互言之明其同制也马融王肃干宝
所注与郑亦异今不具出汉司徒马宫议云夏后氏
世室室显于堂故命以室殷人重屋屋显于堂故命
以屋周人明堂堂大于夏室故命以堂夏后氏益其
堂之广百四十四尺周人明堂以为两序间大夏后
氏七十二尺若据郑元之说则夏室大于周堂如依
马宫之言则周堂大于夏室后王转文周大为是但
宫之所言未详其义此皆去圣久远礼文残缺先儒
解说家异人殊郑注玉藻亦云宗庙路寝与明堂同
制王制曰寝不逾庙明大小是同今依郑元注每室
及堂止有一丈八尺四壁之外四尺有余若以宗庙
论之祫享之时周人旅酬六尸并后稷为七先公昭
穆二尸先王昭穆二尸合十二尸三十六王及君北
面行事于二丈之堂愚不及此若以正寝论之便须
朝宴据燕礼诸侯宴则宾及卿大夫脱履升坐是知
天子宴则三公九卿并须升堂燕义又云席小卿次
上卿言皆侍席止于二筵之间岂得行礼若以明堂
论之总享之时五帝各于其室设青帝之位须于太
室之内少北西面太昊从食坐于其西近南北面祖
宗配享者又于青帝之南稍退西面丈八之室神位
有三加以簠簋笾豆牛羊之俎四海九州美物咸设
复须席工升歌出□反坫揖让升降亦以隘矣据兹
而说近是不然按刘向别录及马宫蔡邕等所见当
时有古文明堂礼王居明堂礼明堂图明堂大图明
堂阴阳太山通义魏文侯孝经传等并说古明堂之
事其书皆亡莫得而正今明堂月令者郑元云是吕
不韦着春秋十二纪之首章礼家钞合为记蔡邕王
肃云周公所作周书内有月令第五十三即此也各
有证明文多不载束□以为夏时之书刘瓛云不韦
鸠集儒者寻于圣王月令之事而记之不韦安能独
为此记令案不得全称周书亦未可即为秦典其内
杂有虞夏殷周之法皆圣王仁恕之政也蔡邕具为
章句又论之曰明堂者所以宗祀其祖以配上帝也
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曰青阳
南曰明堂西曰总章北曰元堂内曰太室圣人南面
而听向明而治人君之位莫不正焉故虽有五名而
主以明堂也制度之数各有所依堂方一百四十四
尺□之策也屋圆楣径二百一十六尺干之策也太
庙明堂方六丈通天屋径九丈阴阳九六之变且圆
盖方覆九六之道也八闼以象卦九室以象州十二
宫以应日辰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四户八牖乘九
宫之数也户皆外设而不闭示天下以不藏也通天
屋高八十一尺黄锺九九之实也二十八柱布四方
四方七宿之象也堂高三尺以应三统四向五色各
象其行水阔二十四丈象二十四气于外以象四海
王者之大礼也观其模范天地则象阴阳必据古文
义不虚出今若直取考工不参月令青阳总章之号
不得而称九月享帝之礼不得而用汉代二京所建
与此说悉同建安之后海内大乱京邑焚烧宪章泯
绝魏氏三方未平无闻兴造晋则侍中裴頠议曰尊
祖配天其义明着而庙宇之制理据未分宜可直为
一殿以崇严父之祀其余杂碎一皆除之宋齐已还
咸率兹礼此乃世乏通儒时无思术前王盛事于是
不行后魏代都所造出自李冲三三相重合为九室
檐不覆基房间通街穿凿处多迄无可取及迁宅洛
阳更加营构五鬼纷竞遂至不成宗配之事于焉靡
托今皇猷遐阐化覃海外方建大礼垂之无穷弘等
不以庸虚谬当议限今检明堂必须五室者何尚书
帝命验曰帝者承天立五府赤曰文祖黄曰神升白
曰显纪黑曰元矩苍曰灵府郑元注云五府与周之
明堂同矣且三代相沿多有损益至于五室确然不
变夫室以祭天天实有五若立九室四无所用布政
视朔自依其辰郑司农云十二月分在青阳等左右
之位不云居室郑元亦言每月于其时之堂而听政
焉礼图画皆在堂偏是以须为五室明堂必须上
圆下方者何孝经援神契曰明堂者上圆下方八窗
四达布政之宫礼记盛德篇曰明堂四户八牖上圆
下方五经异义称讲学大夫淳于登亦云上圆下方
郑元同之是以须为圆方明堂必须重屋者何案考
工记夏言九阶四旁两夹窗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周不言者明一同夏制殷言四阿重屋周承其后
不言屋制亦尽同可知也其殷人重屋之下本无五
室之文郑注云五室者亦据夏以知之明周不云重
屋因殷则有灼然可见礼记明堂位曰太庙天子明
堂言鲁为周公之故得用天子礼乐鲁之太庙与周
之明堂同又曰复庙重檐刮楹达向天子之庙饰郑
注复庙重屋也据庙既重屋明堂亦不宜矣春秋文
公十三年太室屋坏五行志曰前堂曰太庙中央曰
太室屋其上重者也服虔亦云太室太庙太室之上
屋也周书作洛篇曰乃立太庙宗宫路寝明堂咸有
四阿反坫重亢重廊孔晁注曰重亢累栋重廊累屋
也依黄图所载汉之宗庙皆为重屋此去古犹近遗
法尚在是以须为重屋明堂必须为辟廱者何礼记
盛德篇云明堂者明诸侯尊卑也外水曰辟廱明堂
阴阳录曰明堂之制周园行水左旋以象天内有太
室以象紫宫此明堂有水之明文也然马宫王肃以
为明堂辟廱太学同处蔡邕卢植亦以为明堂灵台
辟廱太学同实异名邕云明堂者取其宗祀之清貌
则谓之清庙取其正室则曰太室取其堂则曰明堂
取其四门之学则曰太学取其周水圜如璧则曰璧
廱其实一也其言别者五经通义曰灵台以望气明
堂以布政辟廱以养老教学三者不同袁准郑元亦
以为别历代所疑岂能辄定今据郊祀志云欲治明
堂未晓其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一殿
无壁盖之以茅水圜宫垣天子从之以此而言其来
则久汉中元二牛起明堂辟廱灵台于洛阳并别处
然明堂亦有壁水李尤明堂铭云流水洋洋是也以
此须有辟廱夫帝王作事必师古昔今造明堂须以
礼经为本形制依于周法度数取于月令遗阙之处
参以余书庶使该详沿革之理其五室九阶上圆下
方四阿重屋四旁两门依考工记孝经说堂方一百
四十四尺屋圆楣径二百一十六尺太室方六丈通
天屋径九丈八闼二十八柱堂高三尺四向五色依
周书月令论殿垣方在内水周如外水内径三百步
依太山盛德记觐礼经仰观俯察皆有则象足以尽
诚上帝祗配祖宗弘风布教作范于后矣弘等学不
稽古辄申所见可否之宜伏听裁择上以时事草创
未遑制作竟寝不行六年除太常卿九年诏改定雅
乐又作乐府歌词撰定圆丘五帝凯乐并议乐事弘
上议云谨案礼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周礼奏
黄锺歌大吕奏太簇歌应锺皆是旋相为宫之义蔡
邕明堂月令章句曰孟春月则太簇为宫姑洗为商
蕤宾为角南吕为征应锺为羽大吕为变宫夷则为
变征他月仿此故先王之作律吕也所以辩天地四
方阴阳之声扬子云曰声生于律律生于辰故律吕
配五行通八风历十二辰行十二月循环转运义无
停止譬如立春木王火相立夏火王土相季夏余分
土王金相立秋金王水相立冬水王木相还相为宫
者谓当其王月名之为宫今若十一月不以黄锺为
宫十二月不以太簇为宫便是春木不王夏王不相
岂不阴阳失度天地不通哉刘歆锺律书云春宫秋
律百卉必雕秋宫春律万物必荣夏宫冬律雨雹必
降冬宫夏律雷必发声以斯而论诚为不易且律十
二今直为黄锺一均唯用七律以外五律竟复何施
恐失圣人制作本意故须依礼作还相为宫之法上
曰不须作旋相为宫且作黄锺一均也弘又论六十
律不可行谨案续汉书律历志元帝遣韦元成问京
房于乐府房对受学故小黄令焦延寿六十律相生
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阳下
生阴阴上生阳终于中吕而十二律毕矣中吕上生
执始执始下生去灭上下相生终于南事六十律毕
矣十二律之变至于六十犹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
也冬至之声以黄锺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林锺
为征南吕为羽应锺为变宫蕤宾为变征此声气之
元五音之正也故各统一日其余以次运行宫日者
各自为宫而商征以类从焉房又曰竹声不可以度
调故作准以定数准之状如瑟长一丈而十三弦隐
间九尺以应黄锺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画分寸以
为六十律清浊之节执始之类皆房自造房云受法
于焦延寿未知延寿所承也至元和年待诏候锺殷
肜上言官无晓六十律以准调音者故待诏严嵩具
以准法教其子宣愿召宣补学官主调乐器大史丞
弘试宣十二律其二中其四不中其六不知何律宣
遂罢自此律家莫能为准施弦嘉平年东观召典律
者太子舍人张光问准意光等不知归阅旧藏乃得
其器形制如房书犹不能定其弦缓急故史官能辩
清浊者遂绝其可以相传者唯大榷常数及候气而
已据此而论京房之法汉世已不能行沈约宋志曰
详案古典及今音家六十律无施于乐礼云十二管
还相为宫不言六十封禅书云大帝使素女鼓五十
弦瑟而悲破为二十五弦假令六十律为乐得成亦
所不用取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之意也又议曰案周
官云大司乐掌成均之法郑众注云均调也乐师主
调其音三礼义宗称周官奏黄锺者用黄锺为调歌
大吕者用大吕为调奏者谓堂下四悬歌者谓堂上
所歌但一祭之间皆用二调是知据宫称调其义一
也明六律六吕迭相为宫各自为调今见行之乐用
黄锺之宫乃以林锺为调与古典有违晋内书监荀
勖依典记以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之法制十二笛
黄锺之笛正声应黄锺下征应林锺以姑洗为清角
大吕之笛正声应大吕下征应夷则以外诸均例皆
如是然今所用林锺是勖下征之调不取其正先用
其下于理未通故须改之上甚善其议诏弘与姚察
许善心何妥虞世基等正定新乐事在音律志是后
议置明堂诏弘条上故事议其得失事在礼志上甚
敬重之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唯见弘未尝不
改容自肃素将击突厥诣太常与弘言别弘送素至
中门而止素谓弘曰大将出征故来叙别何相送之
近也弘遂揖而退素笑曰奇章公可谓其智可及其
愚不可及也亦不以屑怀寻授大将军拜吏部尚书
时高祖又令弘与杨素苏威薛道衡许善心虞世基
崔子发等并召诸儒论新礼降杀轻重弘所立议众
咸推服之仁寿二年献皇后崩王公已下不能定其
仪注杨素谓弘曰公旧学时贤所仰今日之事决在
于公弘了不辞让斯须之间仪注悉备皆有故实素
叹曰衣冠礼乐尽在此矣非吾所及也弘以三年之
丧祥禫具有降杀□服十一月而练者无所象法以
闻于高祖高祖纳焉下诏除□练之礼自弘始也弘
在吏部其选举先德行而后文才务在审慎虽致停
缓所有进用并多称职吏部侍郎高孝基鉴赏机晤
清慎绝伦然爽俊有余迹似轻薄时宰多以此疑之
唯弘深识其真推心委任隋之选举于斯为最时论
弥服弘识度之远炀帝之在东宫也数有诗书遗弘
弘亦有答及嗣位之后尝赐弘诗曰晋家山吏部魏
世卢尚书莫言先哲异奇才并佐余学行敦时俗道
素乃冲虚纳言云阁上礼仪皇运初彝伦欣有叙垂
拱事端居其同被赐诗者至于文词赞扬无如弘美
大业二年进位上大将军三年改为右光禄大夫从
拜恒岳坛场珪币墠畤牲牢并弘所定还下太行炀
帝尝引入内帐对皇后赐以同席饮食其礼遇亲重
如此弘谓其诸子曰吾受非常之遇荷恩深重汝等
子孙宜以诚敬自立以答恩遇之隆也六年从幸江
都其年十一月卒于江都郡时年六十六帝伤惜之
赗赠甚厚归葬安定赠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
安侯谥曰宪弘荣宠当世而车服卑俭事上尽礼待
下以仁讷于言而敏于行上尝令其宣敕弘至阶下
不能言退还拜谢云并忘之上曰传语小辩故非宰
臣任也愈称其质直大业之世委遇弥隆性宽厚笃
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隋室旧臣始终信任
悔吝不及唯弘一人而已有弟曰□好酒而酗尝因
醉射杀弘驾车牛弘来还宅其妻迎谓之曰叔射杀
牛矣弘闻之以无所怪问直答云作脯坐定其妻又
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之矣颜色自若
读书不辍其宽和如此有文集十二卷行于世
高构
按隋书本传构字孝基北海人也性滑稽多智辩给
过人好读书工吏事弱冠州补主簿仕齐河南王参
军事历徐州司马兰陵平原二郡太守齐灭后周武
帝以为许州司马高祖受禅转冀州司马甚有能名
征拜比部侍郎寻转民部时内史侍郎晋平东与兄
子长茂争嫡尚书省不能断朝臣三议不决构断而
合理上以为能召入内殿劳之曰我闻尚书郎上应
列宿观卿才识方知古人之言信矣嫡庶者礼教之
所重我读卿判数遍词理惬当意所不能及赐米百
石由是知名寻迁雍州司马以明断见称岁余转吏
部侍郎号为称职复徙雍州司马坐事左转盩厔令
甚有治名上善之复拜雍州司马又为吏部侍郎以
公事免炀帝立召令复位时为吏部者多以不称职
去官唯构最有能名前后典选之官皆出其下时人
以构好剧谈颇谓轻薄然其内怀方雅特为吏部尚
书牛弘所重后以老病解职弘时典选凡将有所擢
用辄遣人就第问其可否河东薛道衡才高当世每
称构有清鉴所为文笔必先以草呈构而后出之构
有所诋诃道衡未尝不叹伏大业七年终于家时年
七十二所举杜如诲房元龄等后皆自致公辅论者
称构有知人之鉴开元中昌豆卢实为黄门侍郎
称为慎密河东裴术为右丞多所纠正河内士平
原东方举定皇甫聿道俱为刑部并执法平允弘农
刘士龙清河房山基为考功河东裴镜民为兵部并
称明干京兆韦焜为民曹屡进谠言南阳韩则为延
州长史甚有惠政此等事行遗阙皆有吏干为当时
所称
唐
姜晦
按唐书姜传子确确子晦起家蒲州参军累为
高陵令治有声迁长安令人畏爱之开元初擢御史
中丞先是永徽显庆时御史不拜宰相□命使四方
者廷中揖见后稍屈下至晦独循旧体谓御史曰不
如故事且奏谴公等由是台仪复振转太常少卿时
国马之晦请以诏书市马六胡州率得马三十署游
击将军诏可闲厩乃稍备除黄门侍郎辞不拜改兵
部满岁为吏部侍郎主选曹史尝请托为奸前领选
者周棘扈藩检窒内外犹不禁至晦悉除之示无防
限然处事精明私相属诿罪辄得皆以为神始晦革
旧示简廷议恐必败既而赃赇路塞而流品有叙众
乃伏兄□被放晦亦左除中正卿贬春州司马徙海
州刺史卒
韦陟
按唐书韦安石传安石子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
异常童安石晚有子爱之神龙二年安石为中书令
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朝散大夫风格方整
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开元中居丧
以父不得志殁乃兴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
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
是矣累除吏部郎中中书令张九龄引为舍人与孙
逖梁涉并司书命时号得才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
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
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
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辩无不伏者黜
正数百员诠综号为公平然任威严或至詈诘议者
訾其峻又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贵视僚党
謷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李林甫恶其
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徙河南采访使以判官
员锡善讯覆支使韦元甫工书奏时号员推韦状陟
皆倚任之俄袭郇国公坐事贬守锺离义阳后为河
东太守以失职内怏怏乃毁廉隅颇饷谢权幸欲自
结天宝十二载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
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豸之乃劾
陟馈遗事国忠又使甥□韦元志左验陟惶悸赂吉
温求救由是俱得罪陟贬桂岭尉坐不行徙平乐会
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
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
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
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刑因
谢遣坚卧不出岁余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使者
趣追未至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御史大夫江
东节度使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江
淮骚离若不齐盟质信以示四方知我等协心戮力
则无以成功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淮西节
度使瑱江东节度使陟淮南节度使适□国威命纠
合三垂剪除凶慝好恶同之毋有异志有渝此盟坠
命亡族罔克生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神实鉴斯言辞
旨慷慨士皆陨泣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
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尉安之
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
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
除御史大夫会杜甫论房管词意迂慢帝令陟与崔
光远颜真卿按之陟奏甫言虽狂不失谏臣体帝由
是疏之富平人将军王去荣杀其县令帝将宥之陟
曰昔汉高帝约法杀人者死今陛下杀人者生恐非
所宜时朝廷尚新群臣班殿中有相吊哭者帝以陟
不任职用颜真卿代之更拜吏部尚书久之宗人伐
墓柏坐不相教贬丝州刺史还授太常卿吕絪入辅
荐为礼部尚书东宫留守史思明逼伊洛李光□议
守河阳陟率东京官属入关避之诏授吏部尚书令
就保永乐以图收复卒年六十五赠荆州大都督陟
早有名而为林甫国忠摈废及肃宗择相自谓必得
以后至不用任事者皆新进望风惮之多言其骄倨
及入关又不许至京师郁郁不得志成疾且卒叹曰
吾道穷于此乎性侈纵喜饰服马侍儿阉童列左右
常数十侔于王宫主第穷治馔羞择膏腴地艺榖麦
以鸟羽择米每食视庖中所弃其直犹不减万钱宴
公侯家虽极水陆曾不下筋常以五采笺为书记使
侍妾主之以裁答受意而已皆有楷法陟惟署名自
谓所书陟字若五朵云时人慕之号郇公五云体然
家法修整敕子允就学夜分视之见其勤旦日问安
色必怡稍怠则立堂下不与语虽家僮数十然应门
宾客必允主之永泰元年赠尚书左仆射太常博士
程皓议谥忠孝颜真卿以为许国养亲不两立不当
合二行为谥主客员外郎归崇敬亦驳正之右仆射
郭英又无学术卒用太常议云
吏部部名臣列传三
明一
詹同
按明外史本传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四世祖青
从宋高宗南渡官殿前统制后脱尺籍齿编氓曰吾
子孙当有以文学兴者同幼□异受易于甘楚材春
秋于刘彭寿二人皆元季名士学由此大进学士虞
集见之曰才子也以其弟盘子妻之至正中与茂才
异等除郴州学正遇乱家黄州仕陈友谅为翰林学
士承旨兼御史太祖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易名同
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同淹
贯群籍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太祖善
之迁考功郎中直起居注谕曰史贵直笔唐太宗命
直书建成事以公天下予言行汝当直书俾后世征
实同再拜受旨洪武元年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
魏观等循行天下访求贤才还进翰林直学士稍迁
侍读学士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
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
侍侧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因剀切言之帝尝谓同
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前代率以此败亡创业垂统之
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
色垂裕后昆以对其纳诲多类此四年进吏部尚书
六年为学士承旨兼吏部尚书同虽任吏部国家文
章制作之事仍属裁定为承旨复与学士乐韶凤定
释奠先师乐章又上言陛下渡江已来征讨平定之
迹礼乐治道之详虽有纪载尚未成书乞编日历以
传后世帝从之命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
纂修官逾年大明日历成自起兵临濠至洪武六年
征伐次第礼乐刑政群臣功过四夷朝贡之类共一
百卷藏之金匮副在秘书监同等又言日历秘天府
人不得见请访唐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帝
从之同等乃分四十类自敬天至制蛮夷凡五卷名
曰皇明宝训嗣后凡有政迹史官日记录之随类增
入焉七年赐□致仕语极褒美后复起承旨卒同以
文章结主知应制占对靡弗敏赡帝尝言文章宜明
白显易通道术达时务无取浮薄同所为多称旨而
操行特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福王时追赠礼部左
侍郎谥文宪
陈修
按明外史本传修字伯昂上饶人从平浙东授理官
援引律令悉本宽厚尽改元季苛政擢兵部郎中迁
济南知府济南屡经兵燹比户雕残且多卫将练兵
屯田其间修至调剂有方兵民相安流亡复业帝嘉
之洪武四年拜吏部尚书六部之设自洪武元年镇
江滕毅首长吏部一切选除考课佐省台裁定然法
制犹未画一修乃偕侍郎李仁详考旧典参以时宜
按地剧僻为设官烦简凡庶司黜陟及课功核实之
法皆精心筹画铨法秩然未几卒官
滕毅
按明外史陈修传滕毅字仲弘太祖征吴以儒士见
留徐达幕下寻除起居注命与杨训文集古无道之
君若桀纣秦始皇隋炀帝行事以进曰吾欲观丧乱
之由以为炯戒耳毅与宋濂等日侍左右甚见宠遇
吴元年出为湖广按察使寻召还擢居吏部一月改
江西行省参政卒官
李仁
按明外史陈修传李仁唐县人为陈友谅招讨使王
师克武昌来归以常遇春荐代陶安知黄州府事由
给事中擢吏部侍郎修卒仁进尚书谪青州政最擢
户部侍郎寻致仕
赵好德
按明外史陈修传赵好德字秉彝汝阳人由户部尚
书改官帝嘉其典铨平明尝召与四辅官坐论治道
于内殿命画史图像禁中终陕西参政初元末时汝
颍兵起好德谓妻李曰元运将终东南当有真主欲
往从之汝孕生男可名太平他日求我洒泣而别谒
太祖金陵历官有政绩遂至六卿长其子长名毅事
太祖成祖官亦至工部侍郎兼少詹事
翟善
按明外史陈修传翟善字敬夫洪武中贡入太学授
吏部文选司主事历员外郎二十六年尚书詹徽侍
郎傅友文诛命善署部事旋进侍郎署尚书事逾年
实授尚书明于经术奏对合帝意帝曰善虽年少宇
量恢廓他人莫及也欲为营第于泰兴以善不忍夺
人自益而止欲除其家戍籍善曰戍卒宜增岂可以
臣破例帝益以为贤坐法当刑父为陈乞降宣化知
县以终
吴琳
按明外史陈修传吴琳黄冈人太祖下武昌求荆楚
名儒以詹同荐召为国子助教与同并教胄子文采
不如同而经术过之吴元年除浙江按察司佥事复
入为起居注命赍币帛求书于四方洪武四年迁太
常卿进兵部尚书典京闱乡试六年改吏部尚书又
与同迭主部事逾年乞归帝尝遣使察之使者潜至
旁舍一农人坐小杌起拔稻苗布田貌甚端谨使者
前曰此有吴尚书者在否农人敛手对曰琳是也使
者以状闻帝为嘉叹
王克己
按明外史吴琳传继琳为尚书者王克己寿阳人洪
武初以文学征除户部主事洁己不缁出纳详慎擢
吏部尚书未几致仕
蹇义
按明外史本传义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
进士授中书舍人奏事辄称旨帝问汝蹇叔后乎瑢
顿首不敢对帝嘉其笃诚为更名义手书赐之一考
当选特命满九载朕且用义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
敬慎未尝忤色建文帝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
侍郎是时齐黄等用事外兴大师内改制度义无所
建明充位而已国子博士王绅遗书责之义不能答
燕师入率先迎附迁左侍郎数月进尚书时方务反
建文之政所更易者悉罢之义从容言于帝曰损益
贵适时宜前改者过今必欲尽复者亦过因举数事
陈说本末帝称善从其言永乐二年兼太子詹事帝
有所传谕太子辄遣义能委曲导意帝与太子俱爱
重之七年帝巡北京命辅皇太子监国义熟典故达
治体军国事皆倚办旧臣见亲用者户部尚书夏原
吉与义齐名中外称曰蹇夏满九载帝亲宴之便殿
褒扬甚至数奉命兼理他部事职务填委处之裕如
十七年以父丧归帝及太子皆遣官赐祭有诏起复
十九年三殿灾时□廷臣二十六人巡行天下义及
给事中马俊分巡应天诸府问军民疾苦黜陟文武
长吏义以国家多事尽法绳吏将不胜斥太甚者数
人余多宽假条兴革数十事奏行之还治部事如故
二十年成祖北征还入间者言怒太子逮义系锦衣
卫狱明年得释仁宗即位义原吉皆以元老为中外
所信而帝顾念义监国旧劳尤厚倚之首进义少保
赐冠服象笏玉带兼食二禄寻进少傅少师赐银章
一文曰绳愆纠缪已复赐玺书曰曩朕监国卿以先
朝旧臣擢兼詹事日侍左右两京肇建政务方殷卿
劳心焦思不恤身家二十余年夷险一节朕承大统
赞襄治理不懈益恭朕笃念不忘兹以己意创制蹇
忠贞印赐卿俾藏于家传之后世知朕君臣共济艰
难相与有成也寻命监修太宗实录义视原吉尤重
厚慎择郡守考察明恕号为称职然不敢专断每承
顾问持两端使人主自择杨士奇于帝前诘义曰何
过虑义应曰恐卤莽为后忧耳帝笑曰二卿言皆是
杨荣或诋义帝不直荣义顿首言荣无他即左右有
谗荣者愿陛下慎察帝复笑曰吾固弗信也宣宗即
位召义原吉嘉劳之委寄如仁宗时从征乐安还
予甚厚时议弃交址义与原吉力争而帝方用士奇
言二人亦不敢坚执寻命择使交址者义荐伏伯安
口辨原吉士奇俱曰使臣奉命以忠信恃口辨必辱
国帝竟罢伯安弗遣义亦弗复言已而从北巡还帝
以义原吉士奇荣四人者皆已老赐玺书曰卿等皆
祖宗遗老辅朕躬今黄发危齿不宜复典冗剧伤
朝廷优老待贤之礼可辍所务朝夕在朕左右讨论
至理共宁邦家其专精神审思虑益致嘉谟嘉猷寅
亮弼直称朕意焉明年郭琎代为尚书理部务复赐
义银章文曰忠厚宽宏寻赐新第于文明门内英宗
即位斋宿得疾遣医视问所欲言对曰陛下初嗣太
宝望敬守祖宗成宪始终不渝耳遂卒年七十三赠
太师谥忠定官二子英荃皆尚宝司丞英有诗名历
官太常少卿仍掌司事子霖中书舍人
张紞
按明外史本传紞字昭季富平人洪武中举明经为
东宫侍书迁通政司左参议试左通政云南平出为
右参政陛辞帝赋诗二章赐之历左布政使二十六
年入觐治行为天下第一特令吏部勿考赐玺书曰
曩者讨平西南命官抚守尔紞实先往于今五年诸
蛮听服诚信相孚克共乃职不待考而朕知其功出
天下十二牧上故嘉尔绩命尔仍治滇南汝往钦哉
紞为布政使凡十三年朝士董伦王景韩宜可辈迁
谪其地紞皆接以礼意或相荐引凡土地贡赋法令
条格皆紞所裁定民间丧祭冠婚咸有定制务变其
俗滇人遵用之建文帝立召为吏部尚书诏征遗逸
士集阙下紞所选用皆当其才会修太祖实录被旨
试翰林编纂官奏杨士奇第一士奇由是知名燕师
入录中朝奸臣二十九人紞与焉成祖既即位以茹
□言宥仍故职无何帝临朝而叹咎建文时之改官
制者乃令紞及户部尚书王钝解职务月给尚书半
俸居京师紞惧自经于吏部后堂妻子相率投池中
死紞在吏部值变官制小吏张祖言曰高皇帝起布
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甚远今更之未必胜徒滋
人口愿公力持之紞然其言而不能争也时添设京
卫知事紞即奏授祖后紞自经死舁尸归属吏无敢
视者惟祖经纪其丧乃去
毛泰亨
按明外史张紞传时有毛泰亨者建文朝为吏部侍
郎与紞同事紞死泰亨亦死
师逵
按明外史本传逵字九达东阿人少孤事母至孝年
十三母疾思藤花菜逵出城南二十余里求得之及
归夜二鼓道遇虎逵惊呼天虎舍之去持还奉母母
疾遂愈洪武中以国子生从御史冯彬刷卷江西为
彬所劾逮至阙下囚服见帝伟其貌释之谪御史台
书案牍家至京自陈母老乞一官以养帝怜之以
为御史超迁陕西按察使狱囚系千人浃旬尽决遣
悉当其罪母忧去官庐墓侧不饮酒食肉者三年成
祖即位召为兵部右侍郎转吏部右侍郎永乐四年
营建北京宫殿遣逵采木湖湘以十万众入穷山贾
贩不通军夫艰食辟道路召商贾事以办然颇严刻
帝念民劳欲罢役逵言民乐趍事遂不罢督之益严
民不堪多从李法良为乱后有诏罢采所在存贮散
遣役夫逵又言岸高水急势不可止宜顺流输之于
是左中允周干劾逵方命虐民请罪之皇太子以帝
所特遣置不问八年帝北征命总督馈饷逵请均量
其程设顿置堡更递转输从之逵佐蹇义在吏部二
十年人不敢干以私仁宗嗣位进南京户部尚书兼
掌吏部宣德二年卒官逵廉不殖生产禄赐皆分宗
党有子八人无以自赡成祖尝语左右曰六部扈从
臣不贪者惟逵而已宣宗亦称其廉正云
魏骥
按明外史本传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
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
成就者召修永乐大典书成还任用师逵荐迁太常
博士帝谓曰刘履节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
不轻予人也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历南京太
常寺少卿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为
真畿甸蝗奉诏巡视问民疾苦寻以老辞不允调礼
部改南京吏部十三年满九载入见乞致仕不允就
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
元年年七十七致仕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
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进士未
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
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
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正统中王振怙
笼陵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
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未尝立
朝愿少待事在循辈而已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
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
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骥端厚祗慎顾劲直
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
国及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有宋时县令杨时
湖堤遗迹骥倡修螺山石岩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
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
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唐主簿隶诃之
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遣之成化七年
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县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
居与里人稠处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
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
化骥生平学行醇笃心术正大谙世事瞭国体致仕
二十余年年九十八岁四方仰德有如卿云百年化
育滋此人瑞臣读前史有以归老赐禄毕其身者有
尊养三老五更者有安车蒲轮召者有赐几杖者上
齿德也骥齿德有余爵在上卿可称达尊乞下所司
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酒
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
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营葬乞以其金赈
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
许之萧山民德骥不巳诣阙请祀于德惠祠以配杨
时制曰可
黄宗载
按明外史本传宗载一名垕字厚夫丰城人洪武三
十年进士授行人奉使四方未尝受馈遗累迁司正
永乐初以荐为湖广按察司佥事巨奸宿猾多谪戍
铜鼓五开间阴持官吏短长宗载榜数其罪曰不改
必置之法众莫敢犯征诣文渊阁修永乐大典书成
受赐归任董造海运巨舰数十艘事办而民不扰车
驾北征征兵湖广使者贪暴失期宗载不举劾谪杨
青驿驿夫起山东道御史弹劾不少避巡按交址及
归无私□尚书黄福语人曰吾居此久所接御史多
矣惟宗载知大体丁祖母忧起复改詹事府丞洪熙
元年进行在吏部左侍郎往浙理军政督采木湖湘
英宗初被劾下狱未几复职迁南京吏部尚书居九
年乞休章四上乃许归数年卒年七十九宗载持廉
守正不矫不随学问文章俱负时望公卿大夫齿德
之盛推宗载云
王直
按明外史本传直字行俭泰和人父伯贞以经术显
洪武十五年聘至京师应诏者五百余人帝亲御奉
天门试之伯贞对第一与论太极复称旨授试佥事
分巡广东雷州复吕塘废渠清盐法会罢分巡官召
还为户部主事命尚书赵俊受学以父丧服阕不时
起谪居安庆者数年建文初复以荐知琼州府崖州
黎相仇杀以反闻且用兵伯贞捕其首恶数人复于
朝兵遂罢琼田岁常三获以赋军军不时受俟民乏
而敛急则因之以要利伯贞为立期三输之而弊绝
居数年大治流民来归者万三千余口忧归补肇庆
未之官卒直幼而端重家贫力学永乐二年举进士
改庶吉士帝善其文召入内阁俾属草寻授修撰北
巡留侍皇太子已复从帝居北京迁侍读历事仁宗
宣宗累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正统初进礼部右侍
郎学士如故久之出莅部事尚书胡悉以部政付
直直处之若素习者八年代郭琎为吏部尚书户部
侍郎奈亨附王振构郎中赵敏词连直及侍郎曹义
赵新□下狱三法司廷鞫论亨斩直等赎徒帝宥直
义夺亨新俸帝将亲征也先直率廷臣力谏曰国家
备边最得上策谋臣猛将坚甲利兵星罗棋布且耕
且守敌亦不敢深入今宜固封疆申号令坚壁清野
蓄锐以待之彼疲走耳何必亲御六师远临塞下以
侥幸不可知之胜乎况秋暑未退旱气蕴隆青草不
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未充兵凶战危臣诚未见其
可帝不从命直留守京师王师覆于土木率群臣请
太后立皇太子奉郕王摄国政已劝即真以安反侧
议上皆直为首而直自以不如于谦每事推下之雍
容镇率而已加太子太保景泰元年进少傅也先使
使议和且请还上皇下礼部议未决直率群臣上言
曰太上皇惑细人言轻身一出至于蒙尘陛下宵衣
旰食征天下兵与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灭此朝食
以雪不共戴天之耻乃者天诱其衷也先有悔心之
萌而来求成于我请还乘舆此转祸为福之机也望
陛下俯从其请遣使往报因察其诚伪而抚纳之奉
太上皇以归少慰祖宗之心陛下天位已定太上皇
还不复莅天下事陛下第崇奉之则天伦厚而天眷
益隆诚古今盛事也帝曰卿等言良然但前后使者
五辈往终不得要领今复遣使设彼假送驾为名来
犯京师岂不为苍生患贼诈难信其更议之已而阿
剌使复至胡等复以为言于是帝御文华殿门召
诸大臣及言官谕以宜绝状直对曰必遣使毋贻后
悔帝不悦于谦前为解帝意释乃曲听之群臣既退
太监兴安匍匐出呼曰若等固欲遣使有文天祥富
弼其人乎直大言曰廷臣惟天子使既食其禄敢辞
难乎言之再声色愈厉安语塞乃议遣使命李实罗
绮往既行而瓦剌可汗使复来直等固请乃遣杨善
等报之比实还以也先使至直与实语具知也先欲
和上疏请更遣使赍礼币往迎上皇不许复上疏曰
臣等与李实语具得彼中情事其所需衣物资斧者
上皇言也而奉迎车驾也先意也昨者脱脱不花及
阿剌知院来皆有报使今也先使以迎请为辞乃不
遣使与偕是疑敌而召兵也遣使与和迎上皇便又
不许已而实自言于帝帝第报也先书就令杨善迎
归而已直等复上言今北使已发愿本上皇之心顺
臣民之愿因彼悔心遣使往报以图迎复此不待计
而决者也不然众志难犯违天不祥彼将执为兵端
边事益棘京师亦不得高枕卧矣帝乃命群臣择使
直与宁阳侯陈懋等请仍遣实报曰俟善归议之已
而善竟奉上皇还二年也先遣使入贡且请答使直
屡疏言边备未修刍粮未积疮痍未复宜如其请遣
使往以观虚实开导其善不许无何也先遣骑入塞
以报使为辞直与群臣复请之卒不许直等乃上疏
言陛下锐意治兵为战守计真大有为之主然使命
不通难保其不为寇宜□沿边守臣发兵游侥有警
则入保无事则力耕陛下于几务之暇时召京营总
督总兵询以方略诚接而礼貌之信赏罚以持其后
斯战守可言也帝曰善中书舍人何观劾直等在先
朝阿附权奸今老猾不宜置左右帝怒下观狱杖而
贬之其明年帝欲易太子未发会思明土知府黄
以为请帝喜下礼部议胡唯唯文武诸臣议者九
十一人当署名直有难色陈循濡笔强之乃署竟易
皇太子直进兼太子太师赐金币加等顿足叹曰此
何等大事乃为一蛮酋所坏吾辈愧死矣景帝疾亟
直等会诸大臣台谏请复立沂王为皇太子推大
学士商辂草疏未上而石亨徐有贞等夺门迎上皇
复位杀王文等疏草留姚夔所尝出以示郎中陆昶
叹曰是疏不及进天也直遂乞休赐玺书金绮楮币
给驿归直为人方面修髯仪观甚伟性严重不苟言
笑及与人交恂恂如也在翰林二十余年稽古代言
编纂记注之事多出其手与金溪王英齐名人称二
王以居地目直曰东王英曰西王为侍郎次当入阁
杨士奇不欲也及长吏部益廉慎时初罢廷臣荐举
方面大吏专属吏部直委任曹郎严抑奔竞凡御史
巡方归者必令具所属贤否以备选擢称得人其子
为南国子博士考绩至部文选郎欲留侍直直不
可曰是乱法自我始也朝廷以直老命何文渊为尚
书佐之文渊去又命王翱部遂有二尚书直为尚书
十四年年益高名德日益重帝优礼之免其常朝比
家居尝从诸佃仆耕莳击鼓歌唱诸子孙更迭举觞
上寿直叹曰曩者西杨抑我令不得共事然使我在
阁今上复辟当不免辽阳之行安得与汝曹为乐哉
天顺六年卒年八十四赠太保谥文端仕至翰林
检讨亦以学行称曾孙思自有传
崔恭
按明外史本传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
户部主事督饷延绥有能声以杨溥荐擢莱州知府
内地输辽东布悉贮郡库岁久朽敝守者多破家恭
别构屋三十楹贮之请约计岁输外余以充本府军
饷遂放遣守者八百人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
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
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景泰中超迁湖广右
布政使诸司供给率取之民恭与僚佐约悉罢之公
安监利流民擅相杀恭下令愿附籍者听否则迨秋
遣归众遂定寻迁江西左布政使司有广济库官吏
干没五十万恭白于巡抚韩雍典守者咸获罪定均
徭法酌轻重十年一役遂为定例宁王奠培不法恭
劾之削其护卫王稍戢天顺二年迁右副都御史代
李秉巡抚苏松诸府按部进耆老各言利病为兴革
与都督徐恭浚仪真漕河又浚常镇河避江险已大
治吴淞江起昆山夏界口至上海白鹤江又自白鹤
江至嘉定卞家渡迄庄家泾凡浚万四千二百余丈
又浚曹家港蒲汇塘新泾诸水民赖其利目曹家港
为都堂浦初周忱奏定耗羡则例李秉改定以赋轻
重递盈缩其例甚平而难于稽算吏不胜烦扰恭乃
罢去悉如忱旧吏部缺右侍郎李贤王翱举恭遂召
用置劝惩簿有闻皆识之翱甚倚恭转左父忧起复
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商辂欲用姚夔彭时欲用王
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时称病
不出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
于辂以恭代秉为尚书五月以母丧归丧毕起南京
吏部劾罢诸司不职者数人寻奉□参赞机务居三
年致仕又二年卒赠太子少保谥庄敏
陈俊
按明外史本传俊字时英莆田人举乡试第一登正
统十三年进士除户部主事督天津诸卫军采草奏
减新增额三十五万束豪猾侵苏松改折银七十余
万两俊往督不数月毕输尚书金以为能俾典诸
曹章奏历郎中天顺五年两广用兵俊督饷时州县
残破帑藏殚虚弛盐商越境令引加米二斗军兴赖
以无乏母丧不听归蛮平始还初俊为主事奔父丧
赙者皆却之至是文武将吏醵金赙亦不纳成化初
擢南京太常少卿四年召拜户部右侍郎俊练习钱
谷四方灾伤边镇急刍饷奏请沓至裁决咸当尚书
杨鼎深倚之京师大饥先后发太仓粟八十万石平
粜石值六钱豪猾乘时射利俊请籴以升斗为率过
一石勿与饥民获济寻议用兵河套□俊赴河南山
陜会巡抚诸臣画刍饷发帑金二十万助之俊以边
庾空竭岁又不登而榆林道险远转输难乃发金于
内地市易修西安韩城同官径道以利飞挽还朝进
俸一级历吏部左右侍郎三品九载满拜南京尚书
寻改兵部参赞机务先是参赞之任不专属兵部自
薛远后继以俊遂为定制久之就改吏部二十一年
星变率九卿陈时弊二十事皆极痛切帝多采纳而
权幸所不便者终格不行明年乞致仕诏加太子少
保赐驰驿传还卒谥康懿
王翱
按明外史本传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十三年初试
贡士于北京帝思得北士用之而北人登第率后翱
两试皆上第大喜特召赐食改庶吉士授大理左寺
正左迁行人宣德元年以杨士奇荐擢御史时官吏
有罪不问重轻许运砖还职翱请赃吏坐死但许赎
罪不得复官帝从之巡按四川松潘蛮窃发都督陈
怀驻成都相去八百余里不能制翱奏移怀松潘而
州县及土司□设社学以兴教化英宗嗣位廷议遣
文武大臣出镇守擢翱右佥都御史偕都督武兴镇
江西惩贪抑奸吏民畏爱正统二年召还院处州贼
流广信命翱往捕尽俘以还松潘国师商巴与都
指挥赵谅有隙谅诱执巴掠其财与同官赵得诬以
叛其弟小商巴怒聚众剽掠得请济师命翱及都督
李安军二万征之而巡按御史白其枉诏审机进止
翱至出商巴于狱遣人招其弟因抚定其余党而劾
诛谅戍得复商巴国师松潘遂平六年代陈镒镇陜
西辽东将屡失机诏翱往督军务翱以军令久弛寇
至不力战因诸将庭谒责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斩
之皆惶恐叩头愿效死赎翱乃躬行边自山海关抵
开原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
接练将士室鳏寡军民大悦又以边塞孤远军饷匮
缘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赎指挥孙璟鞭杀戍卒其妻
女哭之亦死他卒诉璟杀一家三人翱曰卒死法妻
死夫女死父非杀也命璟偿其家葬薶费璟感激后
参将辽东追敌三百里事李秉为名将九载满进右
副都御史与总兵曹义等出塞击兀良哈擒斩百余
人获畜产四千六百进右都御史诸将破敌广平山
进左脱脱不花大举犯广宁杀掠万三千余人会乘
舆北狩方用兵止停俸半载景泰三年召还掌院事
易储加太子太保浔梧猺乱总兵董兴武毅推委不
任事于谦请以翁信陈旺易之而特遣一大臣督军
务乃以命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詟服
推诚抚谕猺人向化部内无事明年入为吏部尚书
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翱代一循
成宪天顺改元加宫保直致仕翱始专部事石亨欲
去翱翱乞致仕已得请李贤力争乃留及贤为亨所
逐亦以翱言留两人相得欢甚帝每用人必咨贤贤
以推翱以是翱得行其志帝眷翱厚时召对便殿称
先生不名而翱年几八十多忘尝令郎谈伦随入帝
问故翱顿首曰臣老矣所聆圣谕恐遗□令此郎代
识之其人诚谨可信也帝喜吏部主事曹恂已迁江
西参议遇疾复入都翱以闻命以主事回籍恂怒伺
翱入朝捽翱胸掴其面大声诟詈事闻下诏狱翱具
言恂实病得斥归时服其量五年加太子少保宪宗
立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
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年八十有四赠太
保谥忠肃翱在铨部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庐非岁
时朔望谒先祠未尝归私第论荐不使人知曰吏部
岂快恩怨地耶自奉俭素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
孙以荫入太学不使应举曰勿妨寒士路□贾杰官
近畿翱夫人数迎女杰恚曰若翁典铨移我官京师
反手尔何往来不惮烦也夫人闻之乘间请翱翱怒
推案击夫人伤面其自辽东还朝也中官同事者重
翱赆明珠数颗翱固辞其人曰此先朝赐也公得毋
以赃郄我乎不得已纳而藏焉中官死召其从子还
之为都御史时夫人为娶一妾逾半岁语翱翱怒曰
汝何破我家法即日具金币返之妾终不嫁曰岂有
大臣妾嫁他人者翱卒妾往奔丧其子养之终身李
贤尝语人曰皋陶言九德王公有其五乱而敬扰而
毅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也然性颇执尝有诏举贤
良方正经明行修及山林隐逸士至者率下部试翱
黜落百不取一二性不喜南士英宗尝言北人文雅
不及南人顾质直雄伟缓急当得力翱由是益多引
北人晚年徇中官郭聪嘱为都御史李秉所劾翱自
引伏盖不无小损云子孙世官锦衣千户
李秉
按明外史本传秉字执中曹县人少孤力学举正统
元年进士授延平推官沙县豪诬良民为盗而淫其
室秉捕抵罪豪诬秉坐下狱副使侯辄论豪如法由
是知名征入都察院理刑将授御史都御史王文荐
为本院经历改户部主事宣府屯田为豪占秉往视
归田于军而请罢科率边人赖之两淮盐课弊觉逮
系数百人秉往核疑印有诈搜得伪印逮者得白景
帝立进郎中景泰二年宣府督饷侍郎刘琏病命秉
往佐之至则发琏侵牟状即擢秉右佥都御史代琏
兼参赞军务宣府数遭寇军民牛具悉被掠朝廷遣
官市牛万五千分给屯卒人予市谷种直琏尽以
京军出守者一不及屯卒顾停其月饷征屯粮甚急
秉尽反琏政厚恤屯军发帑市牛种士卒自城守外
悉令屯作凡使者至及宦官镇守供亿科敛者皆奏
罢之以官钱给费故事军有家者月饷一石无者减
十四军妻死虽有父母兄弟概以无家论秉力言其
非请优给之帝方加意边军览宣府亿万库所上财
物数悉命秉给诸军军愈感悦三年冬命兼理巡抚
事顷之又命提督军务秉益尽心边计不恤嫌怨都
指挥杨文杨鉴都督江福贪纵劾罪之守独石内官
弓胜田猎扰民请征还又劾总兵官纪广副总兵杨
能罪广讦秉自解帝召秉还而言官交章言秉不当
去乃复命科道二人往廉之卒留秉先是寇乱边地
民悉流移内郡秉广行招徕奏给月廪瘗土木鹞儿
岭暴骸万五千乞推行于诸塞军为寇杀掠家无依
者官为养赡或资遣还乡所条奏百十章帝及大臣
知其贤朝奏夕下弊政悉厘谍报寇牧近边廷议遣
杨俊会宣府兵剿之秉曰塞外故诸部牧地非犯边
也掩杀幸功非臣敢闻乃止诸部质所掠男妇求易
米朝议成丁予一石幼者半之诸部概乞一石镇将
不可秉曰是重粟而轻人也如其言予之而自请专
擅罪帝以秉为识体都督过兴代纪广令每所出滑
车三两诸城门积砖五千寇至则砖塞门车绠人上
秉论兴恇怯诏切责之巡按贾恪奏秉兴不协秉亦
讦恪纵傲勘至置秉不问召恪还论罪天顺初罢巡
抚官改督江南粮储初陈泰为巡抚以苏松赋额不
均令民田五升者倍征官田重者无增耗赋均而额
不亏秉至一守其法秉之巡抚宣府也巡按张鹏以
事相忤至是鹏与御史杨瑄俱言事得罪戍岭表梏
甚严过南畿秉闻之出迎急问两御史舟安在见两
人持之哭锦衣林千户者监行为感动释两人梏安
行至戍所无恙坐举知府违例被逮帝念秉过微令
复任请浒墅关税悉征米备荒内官金保监淮安仓
秉发其科索罪御史李周等左迁秉疏救之帝怒将
议罪会廷议复设巡抚大臣荐秉才遂命抚大同而
都指挥孙英先以罪贬秩还卫总兵李文妄引诏书
令复职秉至即斥之裨将徐旺领骑卒操练秉以旺
不胜任解其官谤议纷起会天城守备中官陈例久
病秉请易以罗付帝遂责秉专擅征下诏狱指挥门
达并以前举知府救御史及斥孙英等为秉罪法司
希旨斥为民居三年用阁臣荐起故官□南京都察
院宪宗立进右副都御史复抚宣府甫数月召拜左
都御史成化改元掌大计黜罢贪残倍于其旧明年
秋命秉自辽东抵大同整饬边备至即劾镇守中官
李良总兵官武安侯郑宏失律罪出都指挥裴显于
狱及举指挥崔胜傅海等击敌凤凰山军稍却秉欲
斩指挥徐英英跃马前众遂争上山走敌捷闻玺书
嘉劳秉遂往巡宣府大同更将帅申军令而还未几
命为总督数破敌帝劳以羊酒赐麒麟服加太子少
保吏部尚书王翱致仕廷推代者帝留待秉至是擢
任之锐意澄仕路监生需次八千余人请分别考核
黜庸劣数百人咸怨秉左侍郎崔恭以久次当得尚
书而秉得之右侍郎尹旻尝学于秉秉初屈意从两
人既而不听两人言两人亦颇秉侍读彭华者大
学士时从弟也与中贵数千秉秉不听胥怨秉御史
戴用请两京堂上官及方面正佐如正统间例会廷
臣保举帝纳其言且令两京四品以上吏部具缺取
上裁御史刘璧吴远冯徽争之请仍归吏部语颇侵
内阁帝怒方诘责言者会朝觐考察斥退者众又多
大臣乡故众怨交集而大理卿王概亦欲去秉代其
位乃与华谋嗾同乡给事中萧彦庄劾秉言秉子为
令不职不能黜而私布政丘陵孙遇参政张穆佥事
李龄阴结年深御史助己并罗织其十二罪帝怒下
廷议恭旻助彦庄言吾两人谏之不听刑部尚书陆
瑜等遂奏秉衒直沽名颠倒铨政乃落秉太子少保
致仕罢陵等四人官而命彦庄指秉所结御史久之
不能对则以璧等三人名上遂俱下诏狱出之外陵
等实良吏有名以谗黜众议不平陵尤不服连章讦
彦庄廷讯陵词直帝恶彦庄诬罔谪大宁驿丞方秉
被劾势汹汹且逮秉秉谓人曰为我谢彭先生秉罪
惟上所命第毋令入狱入则秉必不出恐伤国体因
具疏引咎略不自辨时天下举子方会试集都下奋
骂曰李公天下正人为奸邪所诬若罪李公愿罢我
等试以赎及见帝薄责秉乃已秉行官属饯送皆欷
歔有泣下者秉慷慨揖诸人立登车去秉去恭遂为
尚书秉诚心直道夷险一节与王竑□负重望林居
二十年中外荐疏十余上竟不起弘治初卒赠太子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