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库 > 医家类 >黄帝内经太素 >卷第二十六寒热
经脉厥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嗌肿痓治主病者”,见《素问》卷十二第四十五《厥论篇》,自“巨阳之厥”至“以经取之”,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三。自“足太阴脉厥逆”至“嗌肿痓治主病者”,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中篇。自“肾肝并沉”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八《大奇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下篇,又见本书卷十五《五脏脉诊篇》。又自“巨阳之厥”至“肿胫内热”,见《巢氏病源》卷十二《冷热病诸候•寒热厥候篇》。
    黄帝曰:愿闻六经脉之使厥状病能。
    请闻手足三阴三阳气动失逆为厥之状。能者,厥能为病。
    平按:《素问》“厥”上无“使”字。注“之状”,“之”字袁刻作“人”。
    岐伯曰:巨阳之厥,踵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巨阳,太阳也。踵,足也。首,头也。足太阳脉从头至足,故太阳气之失逆,头足皆重。以其重,故不能行也。手足太阳皆入于目,故目为眴仆。眴,胡遍反,目摇也。
    平按:巢氏“巨”作“太”。《素问》、《甲乙》“踵”作“肿”。《甲乙》“眴”作“眩”。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能卧,面赤而热,妄见妄言。
    足阳明脉从面下入腹至足,故阳明气之失逆,癫疾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妄言,皆是阳明谷气盛热,邪气所乘故也。
    平按:“不能卧”《素问》、《甲乙》作“不得卧”,巢氏作“不卧”,“面赤”上有“卧则”二字。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骭①不可以运。
    手足少阳之脉皆入耳中,足少阳脉循颊下胁循骭至足,故暴聋颊肿胁痛脚骭②不可运动也。
    平按:“骭”《素问》、《甲乙》、巢氏均作“”。
    ①“骭”,萧本原作“骬”。仁和寺本此字末笔残。人卫本注曰:杨注中作“脚骭”,兹据改。
    ②“骭”,萧本原作“骬”。今据仁和寺本改。
    太阴之厥,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欧,不得卧。
    足太阴脾脉主于腹之肠胃,故太阴脉气失逆,腹满不利不食,欧不得卧。
    平按:注“肠胃”,袁刻作“腹胃”。
    少阴之厥,则舌干溺赤,腹满心痛。
    手少阴脉络小肠,足少阴脉从足上阴股内廉,贯脊属肾络膀胱,络心上侠舌本。少阴气逆,舌干溺赤,腹满心痛也。
    平按:《素问》“舌”作“口”。巢氏“溺”作“尿”。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胫内热。
    足厥阴脉从足上踝八寸,趣出太阴后,上循股阴入毛环阴器,抵少腹侠胃,故少阴脉气失逆,少腹痛,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胻内热。有本“胫外热”,足厥阴脉不行脉③外,“外”为误耳。
    平按:“溲不利”《素问》作“腹胀泾溲不利”,《甲乙》作“胀泾溲不利”,巢氏作“泾溲不利”。“胫”《素问》、《甲乙》作“”。巢氏“内热”作“外热”。注“故少阴脉气失逆”,“少阴”据经文宜作“厥阴”,恐原钞传写之误。
    ③“脉”,人卫本注曰:疑“胫”之误。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则以经取之。
    凡六经厥,皆量盛虚,以行补泻也。
    足太阴脉厥逆,胻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足太阴脉从足上行,循胻后属脾络胃注心中,故足太阴气动失逆,胻急挛,心痛引腹也。有胻急挛等病者,可疗足太阴脉所发之穴,主疗此病者也。余仿此。问曰:前章已言六经之厥,今复言之,有何别异也?答曰:二章说之先后经脉厥,而主病左右不同故也。
    平按:《素问》、《甲乙》“太阴”上无“足”字,下无“脉”字。
    足少阴脉厥逆,虚满欧变,下泄青,治主病者。
    足少阴脉贯脊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注胸中,故足少阴脉气失逆,心腹虚满欧吐,下利出青色者,少腹间冷也。
    平按:《素问》、《甲乙》“欧”作“呕”;“青”作“清”。
    足厥阴脉厥逆,挛腰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
    足厥阴环阴器抵少腹,循喉咙入颃颡,故足厥阴脉失逆,腰挛而虚满,小便闭。谵,诸阎反,多言也;相传乃衔反,独语也。
    平按:《素问》、《甲乙》“腰”下有“痛”字。“谵言”《甲乙》作“谵语”,《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云:谵言者,气虚独言也。”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逆,即气之失逆,名曰厥逆。足三阴之脉同时失逆,必大小便不通,手足冷,期至三日死也。
    平按:注“必大小便”,“必”字袁刻脱。
    足太阳脉厥逆,僵仆欧血善衄,治主病者。
    足太阳脉起于鼻旁目内眦,侠脊抵腰中,络肾属膀胱,故足太阳脉气之失逆,僵仆欧血善衄。后倒曰僵,前倒曰仆,僵仆有伤,故欧血也。太阳厥逆连鼻,故善衄也。
    平按:《素问》、《甲乙》“太阳”上无“足”字,下无“脉”字;“欧”作“呕”。
    足少阳脉厥逆,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腹痈不可治,惊者死。
    足少阳脉循颈下腋,循胸过季胁合髀厌中,下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抵绝骨上外踝之前,上跗入小指、次指间,支者贯爪甲,遍络身之骨节机关,故少阳气之失逆,机关不利。腰是机关,故不可行也。少阳循颈,故项不可顾也。脉行胁里,出于气街,发肠痈病,犹可疗之。肠痈气逆,伤胆死也。
    平按:《素问》、《甲乙》“少阳”上无“足”字,下无“脉”字;“机关不利”四字重;“腹痈”,“腹”字均作“肠”,据本注亦宜作“肠”,当是传写之误。“不可治”,“不”字《素问》《甲乙》同,据本注应作“犹”。
    足阳明脉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欧血不可治,惊者死。
    足阳明逆气乘肺,故喘咳也。足阳明主身热,逆①气逆身喜惊。足阳明起鼻,下行属胃,气逆衄血欧血而不疗。加有惊者,神乱故死也。
    平按:《素问》、《甲乙》“阳明”上无“足”字,下无“脉”字;“欧”作“呕”。《素问》无“不可治,惊者死”六字。
    ①“逆”,人卫本注曰:疑衍。
    手太阴脉厥逆,虚满而咳,善欧唾沫,治主病者。
    手太阴脉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故气逆而成病。
    平按:“善欧唾沫”《素问》作“善呕沫”,《甲乙》作“善呕吐沫”。
    手心主、少阴脉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热可治。
    手心主手厥阴心包络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阴脉起心中,侠咽上行,故二脉失逆,心痛引喉也。心包之脉历络三焦,故心受邪而痛,遍行三焦,致令身热,名真心痛,死不可疗。若身不热,是则逆气不周三焦,故可疗之也。
    平按:“不热可治”《素问》作“不可治”,《甲乙》作“不热者可治”。
    手太阳脉厥逆,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手太阳脉起于小指之端,上行至肩上入缺盆,循颈至目兑眦,却入耳中,故手太阳气逆,耳聋目泣出,项不可顾,不得俛仰也。
    平按:《素问》、《甲乙》“聋”上有“耳”字。
    手阳明、少阳脉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
    手阳明脉上肩出顒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支者从缺盆上贯颊;手少阳支者,从膻中出缺盆,上项系耳后,故二脉气逆,喉咙痹,咽嗌肿,颈项痓。痓,身项强直也。
    平按:《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痓作痉。”
    肾肝并沉为石水,
    肾肝虽为下部,肾脉沉,肝脉浮而强。今肝脉与肾脉并沉,是阴气盛,肾以主水,故为石水。石水,谓盛冬凝水,坚鞕如石,名曰石水,言此水病之甚也。鞕,五猛反,强也。
    平按:注“坚鞕”,“坚”字袁刻误作“肾”。又按:《素问》新校正云:“详肾肝并沉至下并小弦欲惊,全元起本在《厥论》中,王氏移于《大奇论》。”据此则本书与全本相同,王氏之移经益信。
    并浮为风水,
    浮为阳也,风为阳也,肝脉浮弦,今肾脉与肝脉并浮,然肾肝俱阴,居于下部,故为风水也。
    并虚为死,
    肾肝并虚,是为阴阳俱虚为水必死。
    并小弦亦惊。
    脉小者,血气少也。肾肝二脉血气俱少,仍弦者,是为肾肝皆虚,又为脾气来乘,故有惊恐也。
    平按:“亦惊”《素问》作“欲惊”,《甲乙》作“欲为惊”。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