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库 > 医家类 >黄帝内经太素 >卷第二十九气论
咳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第三十八《咳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三。
    黄帝问于岐伯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皆以肺传与之,称咳为肺咳,然脏腑皆有咳也。
    黄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毛先受邪,气从其合;其寒饮食,饮食入胃,顺肺脉上注于肺,肺寒,外内合邪因而客之,为肺咳。
    肺合皮毛,故皮毛受于寒邪,内合于肺。人肺脉手太阴,起胃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鬲肺。寒饮寒食入胃,寒气循肺脉上入肺中,内外寒邪相合,肺以恶寒,遂发肺咳之病也。
    平按:《素问》、《甲乙》“毛先受邪,气从其合”作“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饮食”二字不重;“顺肺脉”作“从肺脉”;“上注于肺”作“上至于肺”;“肺寒,外内合”作“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为”上缺一字,《素问》、《甲乙》作“则”,袁刻作“发”。注“鬲”下缺一字,袁刻作“故”,不合,平拟据经文作“注”字,与“肺”字属上读。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五脏各以王时伤寒,肺先受之,传为五脏之咳。非其时者,又因他脏受寒,传来与之。故肺咳之病,传与余脏,称五脏咳也。
    人与天地相参,故脏各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各以时者,五脏各以王时也。感于寒者,感伤寒也。感伤寒病有轻有重,轻者为咳,重者以为泄及痛痹也。
    平按:“故脏各治时”《素问》、《甲乙》作“故五脏各以治时”。
    黄帝曰:五脏之咳奈何?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腑。
    以下言肺咳相传为脏腑咳也。五脏之咳,近者未虚,久者传为六腑咳也。
    平按:《素问》、《甲乙》无此一段;“五脏之久咳”二句,在后“脾咳不已”上。
    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受之,乘至阴则脾受之,乘冬则肾受之。
    肺以恶寒,肺先受寒,乘春肝王时,肝受即为肝咳。若肺先受寒,乘于至阴,即为脾咳。若肺先受寒,乘冬即为肾咳。
    平按:《素问》“肺先受邪”上有“乘秋则”三字,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无乘秋则三字,疑此文误多也。”
    黄帝曰:何以异之?
    以下言问答五脏咳状也。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言肺咳状也。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状,甚则咽喉肿。
    介介,喉中气如哽也。
    平按:《甲乙》“介介”作“喝喝”。“哽”《素问》、《甲乙》作“梗”。“咽喉肿”《素问》、《甲乙》作“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胠下痛,甚则不可以转,两胠下以满。脾咳之状,咳则在右胁下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
    胠,有本作胁也。
    平按:“两胠下痛”《甲乙》作“胠痛”,《素问》作“两胁下痛”。“两胠下以满”《素问》作“转则两胠下满”,《甲乙》“胠”作“胁”。“引肩”上,《素问》、《甲乙》有“阴阴”二字。“则咳”下,《素问》有“剧”字。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演。
    音涎,肾液也。谓咳涎出之也。
    平按:“演”《素问》、《甲乙》作“涎”。
    黄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欧,欧甚则长虫出。
    以下问答,言六腑咳状。六腑之咳,皆脏咳日久,移入于腑,以为腑咳。腑不为咳移入脏者,以皮肤受寒,内至于肺,肺中外寒两邪为咳,移于五脏,然后外至于腑,故不从腑移入于脏。所以脾咳日久,移为胃咳。长虫,蛕虫也。
    平按:《素问》、《甲乙》“脾咳不已”上有“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二句。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欧欧胆汁。
    欧胆汁者,咳引于胆,故欧胆口苦也。
    平按:“欧欧胆汁”《素问》、《甲乙》作“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之状,咳而遗矢。
    遗矢者,咳引大肠,故遗矢也。
    平按:“矢”《素问》作“失”,新校正云:“《甲乙》遗失作遗矢。”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之状,咳而气,气者与咳俱出。
    小肠在上,咳引小肠,故气与咳俱发者也。
    平按:“咳而气,气者与咳俱出”,《素问》、《甲乙》作“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状,咳而遗溺。
    咳动膀胱,故尿出也。
    平按:《甲乙》“遗溺”作“遗尿”。
    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腹满,不欲食饮。
    三焦无别属脏,与膀胱合,故膀胱之咳,久而不已,腹病满,不欲食也。
    此皆聚于胃管,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
    此六腑咳,皆以气聚胃中,上关于肺,致使面壅浮肿气逆为咳也。
    平按:《素问》、《甲乙》“胃”下无“管”字。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输,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帝曰:善。
    疗五脏咳,宜疗脏经第三输也。疗六腑咳者,宜疗脏经第六合也。有浮肿者,不可治络,宜疗经穴也。
    平按:“输”《素问》、《甲乙》作“俞”。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