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下上篇:此篇论阳明温病。
-
大法:秋宜下,冬宜温热药及灸。
凡可下者,以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服之。
阳明病,潮热微坚者,可与承气汤;不坚,不可与。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可少与小承气汤。腹中转气者,此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气者,此但头坚后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哕。其后发热者,必复坚,以小承气汤和之。若不转气者,慎不可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苦寒 厚朴二两,炙,苦温 枳实三枚,炙,苦寒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温分再服。服汤,当更衣。不尔,尽服之。
阳明病,其脉迟,虽汗出而不恶寒,其体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如此者,其外为解,可攻其裹。若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坚,属大承气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满大而不大便者,属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下。
脉双弦迟,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属大承气汤证。
腹满时减,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不吐下而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下之,此“下之”二字,作当下解,不作巳下解。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满,头坚后溏者,不可攻之。有燥屎者,属大承气汤证。
得病二三日,脉若无太阳柴胡证,“脉若”,一本作“脉弱”,非。而烦躁心下坚。至四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头坚后溏,未定成其坚,攻之必溏。
当须小便利,定坚,乃可攻之。
病人小便不利,“不”字误,当衍。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有燥屎也。属大承气汤证。
阳明病,其人汗多,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坚,坚者必谵语,属小承气汤证。
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其脉滑疾,如此者,属承气汤。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复与一升。如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此为里虚,为鸡治,不可更与承气汤。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而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坚耳。
属大承气汤证。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愈。属大承气汤证。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阳绝于内,亡津液,大便因坚也。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抟”,一作“搏”,今改正。抟,聚也,谓结聚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涩”字当是“数”字之讹。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此为里虚,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脉涩何可下耶?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甘平 芍药 苦平 枳实,炙,苦寒各八两 大黄一斤,苦寒 厚朴一尺,炙,苦温 杏仁一升,去皮尖两人者,熬,别作脂,甘温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圆,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