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库 > 医家类 >本草从新 >卷一草部 山草类
甘草
    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生阴血。
    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能生肺金。)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解退肌表之热。)入凉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之意。)入润剂则养阴血。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脾主肌肉、甘能缓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故有国老之称。
    疗诸痈肿疮疡。惟中满证忌之。(甘令人满、然亦有生用为泻者、以其能引诸药至于满所、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是已、故陶隐居名医别录、甄权药性论并云除满、脾健运、则满除也。又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故云:下气除满、仲景有甘草泻心汤、治痞满。)大而结者良。出大同。名粉草。(弹之有粉出。)细者名统草。补中炙用。宜大者。泻火生用。宜细者。(去外赤皮。)
    甘草头。(宣、涌吐。)消肿导毒。(在上部者效。)宜入吐药。
    甘草梢。(达茎中。)止茎中痛。淋浊证用之。(取其径达茎中也。)白术、苦参、干漆为使。
    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胡洽百病方、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劳瘵、与芫花同行、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