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库 > 医家类 >本草述钩元 >卷七 山草部
    本出蜀郡汉中。今惟白水原州华原山谷者最胜。宜宁二州者亦佳。八月采根。长二三尺。紧实若箭干。皮色黄褐。折之柔韧如绵。肉理中黄外白。嚼之甘美可口。若坚脆味苦者。即苜蓿根也。勿误用。(别说出绵上者为良。盖以地产言也。若以柔韧为绵。则伪者亦柔韧。但当以坚脆而味苦者为别耳。)木 草形类真相似。只是生时叶短根黄耳。(之颐)
    味甘。气微温。气浓于味。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足太阴气分。又入手少阳足少阴命门。兼入手阳明经。茯苓为之使。恶龟甲白藓皮。甘温纯阳。主益肺气。温分肉。实皮毛间腠理虚。大补表之元气虚弱。通和阳气。利阴气。泄火邪。能活血脉生血。助胃气。(治脾胃虚弱。脉弦。血脉不行。羸瘦腹痛。)益三焦元阳。补五脏诸虚不足。丈夫虚损羸瘦。
    短气虚喘。肾衰耳聋。泻久肠风。老人气虚肠 。更治虚烦肌热。虚劳自汗盗汗。若表虚有邪。发汗不出。服之自汗。并内托阴疽。排脓止痛。长肉生肌。为疮家圣药。又治女子月候不匀。血崩带下。胎前产后气耗血虚。疗小儿百病。方书。治消瘅。中风着痹挛痿。鹤膝风。
    脚气 振眩晕。惊悸痞厥恶寒。往来寒热。发热。破伤风不能食。滞下。赤白浊淋。小便不通。遗精。疝。黄 独茎丛生。作叶扶疏。百本戴在首。如卫气出目行头。(卫出下焦。其行始于睛明穴。)自上而下。从外而内。百骸百脉。咸卫外而固矣。其行可久可速。能知卫气出入之道路。便能了知黄 之功用矣。(卢不远)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盖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 则益气也。(东垣)其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及肤痛。是皮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是里药。乃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也。(好古)参 俱益虚损。但人参惟补元气调中。黄 兼补卫气实表。如共剂而用。须别主辅。凡内伤脾胃。发热恶寒。怠惰嗜卧。呕吐泄泻。及胀满痞塞。形羸力乏。脉微神短。参为君 为臣。若表虚而自汗盗汗。渐至亡阳。诸溃疡多耗脓血。
    婴儿痘疹 防风能制黄 。黄 得防风。其功愈大。(助真气以周于身。亦有治风之功。)乃相畏而相使也。唐柳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口噤。许允宗制黄 防风汤数斛。于床下蒸之。药入腠理。
    周时而瘥。凡小儿脾胃伏火。劳役不足而成慢惊。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更于脾土中。以甘寒泻火。以酸凉补金。使金旺火衰。风木自平。用黄 汤。炙黄 二钱。人参一钱。
    炙草五分 发热之要剂。同生熟地黄芩连柏当归。加枣仁炒研。为治阴虚盗汗之正法。本方去三黄。加人参五味枣仁。治表虚自汗。同桂枝白芍防风炙草。能实表。治表虚畏风。伤风自汗。与茅术生地等分。黄柏牛膝减半。作丸。治积年湿毒 疮。百药不效。一同白芷白芨甘草银花皂角刺。排脓止痛。同人参甘草。为除躁热肌热之圣药。又治天行痘疮阳虚无热证。
    附方 小便不通。绵 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半。气虚白浊。黄 盐炒五钱。茯苓服三钱。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
    甚者 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以好黄 四两。
    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点汤服。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黄 川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
    〔论〕 黄 甘温。禀中土之气味。花至七月开。而根以八月采。中黄外白。是由脾胃以至 其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又曰。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又曰。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然则胃为后天生气之原。而脏腑之所以受气者。皆统于主气之肺。肺之所以主气者。本于息之往来。而其所由以息往来。又本于水火升降贯心脉而行呼吸也。肺司卫气之行。而其气更原于肾。经曰。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尝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卫出下焦。乃足太阳膀胱。膀胱属肾。而肺之以息往来者。又根于肾。)
    又曰。少阳(三焦也)属肾。肾上连肺。是则卫气之布。皆司于肺者。岂不合于三焦之气。
    而本于肾中之命门乎。夫三焦为元气之别使。经尝言之。然非主气之肺统之。则无以神三焦为使之气化。俾气之自下而上者。复自上而下。自内而外者。复自外而内。经固谓三焦属肾。
    肾上连肺也。是则黄 之补气。原合胃与三焦。以为周身之利益矣。第阳气卫外而为固。而洁古乃推其化血生血岂卫外之阳反能生阴哉。不知云雾不精。则白露不降。惟分肉腠理之间。可以征元气之充与否。若分肉腠理一有不充。即是膻中之气化不足。而云雾不精也。真阳不充。则阴气何以滋。阴气不滋。而阳气何以四布乎。试就其益卫而即能生血者参之。可知血固液所化。液即气所化也。(经曰。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又曰。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乃大盛。经脉盛则并纳于卫任而为海。)营气之化。根于卫气之充。不可识 之益表气。通阳和。
    即以滋营而和经。俾藏于卫任。达之命门。以归元阳而疗诸虚乎。(世止言黄 补气。讵知化血生血。乃所以竟其气之用耳。即东垣所云泻阴火。是指内伤阳气下陷而为虚热。非阴分相火之火也。亦是由气化血之义。然则用 不可但执补气之说。而必究其功用之精微矣。)
    试更以阴生阳。阳化阴。分合之义言之。经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是则合肾与脾以上于肺者肝也。合心与胃以至于肝者肺也。肝得乎水中之火。故为阴中之少阳而主升。如水不足。是本先拨也。即水中之火郁亦病乎升之机而气病者也。肺得乎火中之水。故为阳中之少阴而主降。如火不足。是本先拨也。即火中之水郁亦病乎降之机而气病者也。若脾固以水为体。以火为用。坎中之离。借风木以上交。故脾能化气于上。而胃为表以达之。胃则以火为体。以水为用。离中之坎。借燥金以下交。故胃能化血以下。而脾为里以统之。夫肝挟肾与脾以至于肺者。因肺为肾之母也。肺挟心与胃以至于肝者。因肝为心之母也。若脾与胃。执升降之枢。以为子母之权舆者也。故上而至天。下而际地焉。黄之功。正有体立而用以行者。盖阳中太阳合于阳中之少阴。使阳得化阴而随阴以降。此其所以自上而下自外而内也。知此则别录益气。更曰利阴气。甄权所主虚喘肾衰耳聋。皆可明其功矣。总之。黄 补肺而利阴。不治阳有余而阴不足之病。乃治阳不足而阴亦不利之病。观方书所治。固主益气。然于血分多有功。津液汗溺为病。需之不少。则以肺阳裕而阴生。肺阴降而阳随。为自上而下自外而内之权舆焉。又本经首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此由气及血。以至于分肉也。至大风癞疾。并妇人子脏风邪。皆缘阴气虚以为风也。他如逐五脏间恶血。破症癖瘰 瘿赘。治肠风血崩带下。其由阳及阴之功。种种明着矣。人身天气。由化而生。(与地气由生而化者不同)如肺阴下降而生血。其 变化之地在膻中。(膻中固肺所治)中焦之营血。此为橐龠。能使胃阳不亢。而气得下行者。非肺之力欤。知肺之力。则知之功用矣。抑经曰卫出下焦。然则黄 益卫气。其自上而下者。必先自下而上也。其自外而内者。必先自内而外也。洁古谓 为足太阳发表药。缘卫气由足太阳而达之天表也。试参虚损有膀胱热而尿血不止者。入黄 于蒲黄丸中以补下焦之卫。而后清热如地麦辈。始得奏功。盖不止用 以补虚。固藉其升阳以达表。然后水腑之热可除也。明于阳气下陷之义。
    则知阳不得正其治于上。阴即不能顺其化于下矣。
    缪氏曰。凡气实内塞。胸膈闭闷。肠胃有积滞。及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其阳盛阴虚。
    或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者。忌之。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修治〕 去头。刮皮。治痈疽。生用。治肺气虚。蜜炙用。治下虚。盐水或蒸或炒用。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