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夏
-
二月生苗。夏至后即枯。五月采根。圆白。秋后则皮。多黑。味辛微苦。气温性燥。有毒。气味俱薄。沉而降。阳中阴。阴中阳也。入足阳明太阴少阳。亦入手少阴经。射干为之。
和胃气。燥脾湿下气止时气呕逆。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消痰满。开痰结。(治寒痰更宜)并形寒饮冷伤肺而咳。疗痰厥头痛。痰饮胁痛。眉棱骨痛。并白浊梦遗带下。胃冷呕哕为最要。(颂)辛者散也。润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结气。除烦呕。,无己得土金之气。而兼得乎天之燥气。故其味辛平苦温。火金相搏则辛而有毒。辛温故善散。苦则善下泄。
(仲淳) 半夏去痰。盖由益脾而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困。困则不能治水。水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半夏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煎。熟时呷之。便已也。(宗 ) 俗以半夏有毒每取贝母代之。不知贝母肺药。半夏乃脾胃药。何得而相代耶。若虚劳吐咯痰血。咽痛喉闭。肺痈肺痿。妇人乳痈。及诸郁证。此皆贝母为向导。半夏禁用。若由脾胃湿热生涎。化为粘痰。久则生火。痰火上攻。故令昏懵不省。口噤言蹇。偏废僵仆。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石山) 内伤饮食以动脾湿者。
宜燥之。半夏之燥是也。(类明) 凡湿痰郁于中焦。清阳不升。以致浊阴不降。痞塞填满。
二便阻塞。用升柴二术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丹溪) 盖燥湿化痰。上引清气。
清气升则浊气自降。郁结开通。津液四布。湿流燥润而小便长矣。(张三锡) 热痰佐以黄芩。风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陈皮白术。(洁古) 玉液丸治中焦痰涎。利咽清头目。进饮食。半夏泡七次四两。枯矾一两。为末。姜汁打糊或煮枣肉和丸。梧子大。
每姜汤下十五丸。寒痰加丁香五钱。热痰加寒水石 四两。老人风痰入腑。热不识人。及肺热痰实不利。半夏泡七次焙。硝石半两。为末。入白面捣匀。水和。丸绿豆大。每姜汤下五十丸。 风痰头晕。呕逆目眩。面色青黄。脉弦者。水煮金花丸。用生半夏生南星寒水石各一两。天麻半两。雄黄二钱。小麦面三两。为末。水和成饼。水煮浮起。漉出。捣丸。
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极效。 风痰喘逆。兀兀欲吐。眩晕欲倒。半夏一两。雄黄三钱。为末。姜汁浸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已吐者。加槟榔。 肺热痰嗽。
制半夏栝蒌仁各一两。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或以栝蒌瓤煮熟丸。 湿痰心痛。喘急者。半夏油炒为末。粥糊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心下悸忪。半夏麻黄等分。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日三。 黄胆喘满。小便自利。不可除热。半夏生姜各半斤。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分再服。有人气结而死。心下暖。以此少许。
入口遂活。 白浊梦遗。有由肾气闭而一身精气无所管摄。遂乃妄行者。用半夏一两。洗十次。切破。同木猪苓二两。炒黄。出火毒。去猪苓。入 过牡蛎一两。山药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茯苓汤下。此与下元虚惫者不同。取半夏有利性。猪苓导水。使肾气通也。盘肠产。产时子肠先出。产后不收者。以半夏末频 鼻中则上。
〔论〕 半夏二月生苗。得一阴之气而枯。生于阳。成于阴。故能引阳气入于阴。即此可思 而归 以茯苓降天之阴气。半夏发地之阳气也。)故其燥烈之气。由火而趋水。以行分水散结醒脾 结。
痰。
不足 多用则泻脾胃。孕妇忌之。用生姜。则无害。(洁古) 古人立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就由于胃 不由于 虚肺 参术。
有似中 〔修治〕 圆白者为佳。不厌陈久。 腊月热水泡洗。置露天。露过又泡。共七次。留久极 造曲法 先将半夏汤泡七次。晒干为末。随病用诸药。或煎膏。或绞汁调末为丸。如弹子大。用楮痰。
加白 治 甘 一 取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