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常见疾病的外因
-
外环境与发病
外环境学是修真学和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人体小宇宙与自然外环境息息相关,人体内环境是受自然外环境所制约和调控的,人体内环境对外环境具有自我调节适应性。但是外环境明显剧烈的变化,或者长期处于非正常状态,超出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承受适应能力时,就会产生疾病。
外环境致病的机理,从本源上进行分类,同样是物源、质源和玄源三大类。在此三大类中进行分阴分阳研究其机理。
一、物源性致病外因
(一)阳性物源性外因
1 、地域环境:地域环境是外环境中的一个大的概念,不同的地域,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生活饮食居住条件各异,对人体内环境的影响不同,常有不同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例如西北高原地区,气候燥寒,经常处在风寒冰冽之中,吃的是肉食酥酪和牛羊乳汁,体质肥壮,卫外固内,则外邪不易侵犯而多发内伤病。东南地区大都是滨海傍水,地势低洼,温热多雨,人们吃鱼而嗜咸,病多痈疡。有些地区因缺乏某些物质微量元素,就会产生地方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多见于远离海岸的内陆地区,最常见的原因是缺碘。
2 、生活工作居住环境:如工业废气、废物多含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毒物,若因工作生活居住关系经常处在这种环境中,接触到有害物质,则可以使人发生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粉尘过多环境,高电压电磁区域,有害物理幅射环境,化学有毒物质的环境,都能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出现各种病理变化,产生急性或者慢性以及积蓄性病理改变。
3 、气候因素:春天气候多风,因而常发生风温病征;夏天,特别是暑天,气候炎热,则常发生热病和中暑;秋天天气敛肃,气候干燥,则常发生燥病;冬天气候严寒,则易于外感寒邪为病。
同样,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也与自然气候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反常,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则更容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如麻诊、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多流行于冬春季节;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 ,则多流行于夏秋季节,因为那时的气候条件更适合于这些疾病的致病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4 、冻伤:环境气候致病之一,是指人体遭受低温侵袭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是我国北方冬季常见病。温度低,受冻时间越长,则冻伤程度越重。全身性冻伤,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寒过盛,阳气受损,失去温煦和推动血行作用,则寒战,体温逐渐下降,面色苍白,唇舌、指甲青紫,感觉麻木,神疲乏力;或昏睡,呼吸减弱,脉迟细。如不救治,易致死亡。局部冻伤,多发生在手、足、耳廓、鼻尖和面颊部位。发病初起,受冻部位因寒主收引,经脉挛急,气血凝滞不畅,影响爱冻局部的温煦和营养,致局部皮肤苍白、冷麻,继由肿胀青紫,痒痛灼热;或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等,溃破后常易感染。故《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说:“严冬之月,触冒风雪寒毒之气,伤于肌肤,血气壅涩,因即冻,赤疼肿,便成冻疮。”
5 、外伤:外伤是一类物理性化学性损伤,包括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伤,冻伤和虫兽伤等。枪弹、金刃、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等外伤,可引起皮肤肌肉瘀血肿痛、出血,或筋伤骨折、脱臼。重则损伤内脏,或出血过多,可导致昏迷、抽搐、亡阳虚脱等严重病变。烧烫伤,多由高温物品、沸水,或滚热的油,或火等烧烫等引起。轻者损伤肌肤,在受伤部位红、肿、热、痛,皮肤干燥,或起水泡,崦痛;重度烧烫伤,可损伤肌肉筋骨,使痛觉消失。创面如皮革样,或蜡白、焦黄或炭化;严重烧烫伤,创面过大,除有局部症状外,常因剧烈疼痛,火毒内攻,体液蒸发或渗出,出现烦躁不安,发热、口干燥、尿少等,甚至死亡。虫兽伤,包括毒蛇、猛兽、疯狗咬伤,或蝎、蜂螫伤等等。轻则局部损伤,出现肿痛、出血等;重则损伤内脏,或出血过多而死亡。
毒蛇咬伤则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不及时救治,常导致中毒死亡。疯狗咬伤,初起仅见局部疼痛、出血,伤口愈合后,经一段潜伏期,然后可出现烦躁,惶恐不安,牙关紧闭,抽搐,恐水,恐风等症。
6 、饮食、劳逸:饮食、劳动和休息,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饮食要有一定的节制,劳逸需要合理安排,否则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使气机紊乱或正气损伤,产生疾病。
①饮食不节: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资。但是饮食失宜,饮食偏嗜,则又常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饮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它病。
②饥饱失常:饮食应以适量为宜,饥饱失常均可发生疾病。过饥则摄食不足,气血生化之源缺乏,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之则气血衰少而为病。气血不足,则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也易继发其它病证。反之,暴食暴饮,过饮,则饮食摄入过量,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能力,可导致饮食物阴滞,脾胃损伤,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病证。《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种病证,小儿更为多见,因其脾胃较成人为弱。食滞日久,可郁而化热伤于生冷寒凉,又可以聚湿生痰;婴幼儿食滞日久,还可以酿成疳积,出现手足心热、心烦易哭、脘腹胀满,面黄肌瘦等证。经常饮食过量,不仅可导致消化不良,而且还可影响气血流通,筋脉郁滞,出现痢疾或痔疮。《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
过食肥甘厚味,易于化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毒等病症。《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③饮食偏嗜:饮食要适当调节,不应有所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若饮食过寒过热,或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则可导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发生疾病。
④饮食偏寒偏热:人体的精神气血都是由五味所资生,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该脏机能偏盛,久之可损伤内脏,发生多种病变。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当,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素问·五藏生成篇》又说:“多食咸,则脉凝注面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脉急而爪桔;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所以,饮食五味应当适宜,平时饮食不要偏嗜,病时更应注意饮食宜忌。饮食与病变相宜,能辅助治疗,促进疾病好转,反之,疾病就会加重。
7 、劳逸损伤:
①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経常的劳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不会使人致病。只有比较长时间的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以及房劳的过度;或过度安逸,完全不劳动,不运动,都可以成为致病的因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②过劳:是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劳疾,是指较长时期的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劳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素问·举痛论》所说“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即指此而言。
劳神过度,是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脾主志为思”,而心主血藏神,所以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以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房劳过度,是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而言。肾藏精,肾精不宜过度耗泄。若房事过频,则肾精耗伤,临床常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减退,或遗精、早泄,甚或阳痿等病症。
③过度安逸:是指过度安闲,不参加劳动,又不运动。人体每天需要适当的活动,气血才能流畅,若长期不劳动,又不从事体育锻炼,易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可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及汗出等;或继发其它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卧伤气”,就是这个道理。
(二)阴性物源性外因:
1 、微观生物性外因: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在中医文献记载中,又有“瘟疫”、“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名称。
疠气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诸病源候论·卷十》说:
“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古人在这里不仅指出了疠气之病邪有传染性,同时指出了疫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温疫论·原病》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这里又明确指出了疠气病邪可通过空气传染,多从口鼻侵入人体。
疠气致病,可以散在发生,也可以形成瘟疫流行。如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等等。实际包括了现代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
疫疠中有的疾病通过呼吸道传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百日咳、肺结核等。有的疾病通过消化道传染,如痢疾、肝炎等。而蚊、蝇则是疾病传播的媒介,所以周围环境卫生差,蚊蝇孳生,空气、水源或食物等受到污染,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2 、饮食不洁:进食不洁,是病从口入,病从口入是指三类致病物质通过口腔进入体内:有害微生物、质性毒素、全息体。有害微生物可引起多种肠胃道疾病,出现腹痛、吐泻、痢疾等。或者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寸白虫等。临床见腹痛,嗜食异特,面黄肌瘦等症。若蛔虫窜进胆道,还可出现上腹部剧痛,时发时止,吐蛔,四肢厥冷的蛔厥症。若进食腐败变质有毒食物,常出现剧烈腹痛、吐泻等中毒症状,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误食毒物导致机体中毒。
3 、地理气场性外因:地球如同人体具有经络一样,在大宇宙场的作用下,具有气场脉路。这种脉路气场,既有地域性区分,也有局部地理性分别;既有先天本来之气场,也有人为有意无意构成的气场。各种因素形成的不同气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人体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和作用。
例如居住环境的房屋,如果建在旧坟地上,居住者常易患特殊性疾病。房屋与房屋之间的建筑格局,如果不符合自然场态格局,也将影响居住者的健康。有时房屋内的分置格局,都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二、质源性致病外因
六淫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是无害的,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是说人依靠天地之间的大气和水谷之气而生存,亦循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发育。同时,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了它们的变化特点,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气不易于使人致病。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 ,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过剧的暴冷暴热等) ,在人体内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导致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淫”,即太过和侵淫之意。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外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另外,久居湿地常有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又常有燥热或炎邪为病等等。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为两种以上的邪气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六淫致病从今天的临床实践看,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 细菌、病毒等) 、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在内。这种用六淫来概括病邪,把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结合起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尽管还不十分细致,但却是一个比较正确的途径。
2 、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风: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它季节亦可发生。中医学认为,风邪为外感发病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风邪外袭多自皮毛肌腠而入,从而产生外风病征,如《素问·风论》说:“风气藏于皮肤之间,腠理开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故《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
②寒:寒为冬季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体注意防寒保暖不够,则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亦常为感受寒邪之重要原因。
寒邪为病有外寒、内寒之分,外寒指寒邪外袭,其致病又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入内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内寒则是机体阳气不足,失却温煦的病理反映。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阳虚内寒之体,容易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侵入机体,积久不散,又常能损及人体阳气,导致内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即所谓“阴盛则寒”。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侮,故又说“阴胜则阳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阳气衰退的寒症。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就会见到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卧,手足厥冷,不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③暑: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故《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暑邪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所以《素问·热论》又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暑邪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状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
④湿: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气上腾,潮湿充斥,故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邪为病,亦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伤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职,则易形成湿浊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亦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⑤燥:燥为秋季主气。以其天气为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之濡润,因而出现秋凉而劲急干燥的气候。燥邪感染途径,多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燥邪为病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湿热结合而侵犯人体,则多见温燥病证;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故有时亦见闵燥病症。
⑥火( 热) :火热为阳盛所生,故火热常可混称,同中有异。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于外淫,如风热、暑热、湿热之类病邪;而火也有由内而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胆火横逆之类病变。
火热为病亦有内外之分。属外感者,多直接感受温热外邪气之侵袭;属内生者,则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而成。《素问·调经论》所说:“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又如朱丹溪所说“气有余便是火”等,都是指的这一类病症。另外,感受风、寒、暑、湿燥等各种外邪,或精神刺激,即所谓“五志过极”,在一定条件下皆可以化火,故又有“五气化火”、“五志化火”之说。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阳主躁动而向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亦升腾上炎,故属于阳邪。因此,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因其炎上,故火热阳邪常可以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头面部位。
三、玄源致病外因
玄源致病外因,是发病机理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领域,也是修真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研究和探讨这一领域,无疑对人体生命科学的整体理论是有益的。这一领域的探讨和揭密,对医疗、康复保健、养生修真,都具有深远意义。
玄源致病外因的概念,是指隐态的、微观的、高维时空的、用目前科技技术暂时还无法揭示的,人体外环境中的致病因素。
玄源致病外因,包括场性外因和全息体外因两大类型。关于气场性外因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这一节主要探讨全息体性致病外因。全息性致病外因,是从物质不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从全息论出发,研究探讨生物全息对人体内环境的致病作用。
玄源致病外因,可以称为全息外邪。全息外邪中又分为场性外邪和全息性外邪。全息性外邪中分为同源性全息体、生物源性全息体。
1 、同源性全息体致病外因
同源性是指同类,人体的信息是全息性的,并不因躯壳的消亡而消失,它们仍以一种特殊物质形式存在于时空中,继续完成物质的顺性或逆性变化进程。
同源性致病外因,以自然全息因果律所引发的最为常见。后天所谓偶遇、偶发性,一般都是在此自然因果律的宏观节律控制中。当环境、时间、空间各种条件具备时,就会释放产生病理性作用。
同源全息致病外因中,以外环境中的游离性同源全息体对人体的干扰最为常见。游离性全息体,广泛存在于下三界人类生存的外环境中,生活、居住、工作等环境中,都可以相逢相遇,但是一般只对符合因果律释放条件者产生作用。
发生同源全息体致病的原因,原则上是因果律宏观控制,后天原因大多是因人的行为所引起,也就是新造之因所引起。例如人为地损坏全息体居住环境,冲撞全息体本身,干扰全息体的正常活动等,都可能招致外界同源性全息体干扰人体内环境而致病。
外界同源性全息体致病,小儿易发,也易被人重视。其主要症状是发热、吵闹不安。如果未能及时消除这一外因,就可能由此“虚态病”而合并成实症。成人的发病,如果不是典型和骤发性的,大都不被重视,不易发现这一类病因,而只是单纯以非玄源性疾病治疗。
2 、生物源性致病外因
生物源性,是指所有具备全息体特性的有生命力的动物以及植物。这其中又分为高能量类和低能量类两大类。高能量类常招致及时致病,低能量类一般多呈积蓄性,或者被元性全息记录储存。
①动物源性致病:动物源性致病的原因,大都是因为杀生和食用而引起。杀生所引起的致病外因,主要是其全息体作用于人体内环境致病;食用所引起的致病外因,又分为动物质源性致病外因和动物全息体致病外因。
杀生属于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强行剥夺全息体完成自身生命的过程,其脱离形体的全息体失去存在的生态环境后,就进入杀生者本人或者杀生者亲属的机体内,客居于形体之中,干扰生理正常功能而致病。
食用动物,分为质源性致病和全息体致病两类。质源性是指动物的生物节律与人体的生物节律极为相似。它们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所食用的物质,通过消化吸收而储存,有毒类有机物和无机物质,都被日积月累地积蓄储存在它们的机体之中。人通过食用之后,也就将这些有毒质性物质再吸收,而且是一种高浓度的吸收。特别是目前有毒无机物和有机物广泛使用,这些有毒物质在作用人体的同时,实际上也同样作用于所有生物。人通过食用这些生物而致病,严格地分析,实际上是一种多倍量再吸收。而且动物也存在着“情志”活动,死亡前的挣扎、仇恨、愤怒过程,也是其体内产生大量“毒素”和生物“干扰素”的过程。“病从口入”,是不能单纯以细菌微生物而论的,质源性致病,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②动物全息体致病:动物的整体性也是性命一体,当命丧失后,其性也就处在游离状态。这个性常常随着食用这一途径,由口腔或者其它途径进入人的机体内,客居于与其生物节律频率近似的,或者人体最薄弱的脏腑器官和各类组织中,引起病理变化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在人体疾病中,如果严格地从这种微观和隐态中分析,大部分疾病都与这一原因相关。
炼功者和修真者更要高度重视戒杀生和斋食。分析这其中的机理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的生理主要因素是:修炼者的生物场,场性较一般人更为开放,自身生物节律频率较常人更为活跃。
随着炼功的深化,对外界生物的全息放大、频率共振和接收能力都会成倍提高,具有高敏感性。修真者如果未能进入高层次的阶段,没有具备“自然度化”、佛光普照的能力,就不能食用动物。前辈中虽有食肉饮酒的师父,但他们都是得道、了道的圣真,具有自然度化能力而“游戏人间”,才借假示真。
修真中的某一阶段有破除斋戒的欲望出现,这是由于在修炼过程中,体内的阴性全息体也有一个获能自我完善的过程,它们的能量被提高和放大后,自然会出现对主观意识的潜在影响力,甚至幻化影象引人入瓮,因而出现食用荤腥的强烈欲望,这是一个必然的反应过程。如果食用,则正好满足了内环境中阴性全息体们的欲望,而给它们提供生存条件,使内阴更不易清除出体,从而导致修持者步入非正修的傍门之中。修真界少数人不能过好此关,反而以“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
自褒,却不知自己还并未成道、成佛,岂能与佛境之僧的“济公”并肩相论?“佛坐心头”也人能,以盲导盲罪非轻。
③植物源性致病:植物源性,是指各类较高等的能够自我获得玄能的一类植物或者其它物质。
这类致病也常是因为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乱砍乱伐而自我招致。
在植物类中,虽然都具备全息性,但是又存在着层次的差别,获能等级的差别。自然生长的与人工栽培的获能能力是不同的;高龄植物与生存周期短的植物又不相同。所以它们各自的致病能力,致病效应也大不相同。例如砍伐高龄树木,或者破坏其它能够自我获得玄能的物质,都可能招致全息体性致病的发生。这类致病一般都是由于强行中止生物的性命以后,其中的性体失去依凭,而自然进入中止者或破坏者的血缘系内环境中,而导致疾病发生。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