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关主对法第六
-
诸浮、诸沉、诸弦、诸紧、诸涩、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头部)。若在关上,胃以下平寸口脉主对法:
手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手长者,曰:足胫痛。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寸口脉沉而坚者,病在中。 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者,曰:寒热及疝瘕,小腹痛。(热,一作气,又作中。) 寸口脉沉而弱,发必堕落。 寸口脉沉而紧,苦心下有寒时时痛,有积邪。 寸口脉沉而滑者,胸中有水气,面目肿,有微热,为风水。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即为血实,滑即为气实,血气相搏,入脏即死,入腑即愈。 寸口脉沉,胸中短气。 寸口脉沉而喘者,寒热。寸口脉浮而滑者,头中痛。 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滞气宿食。寸口脉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水流走肠间。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 脉紧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之。
(《翼》云:亦为伤寒头痛。) 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 寸口脉弦大,妇人半产漏下,男子亡血失精。 寸口脉微而弱,微则恶寒,弱则发热,当发不发,骨节疼烦;当烦不烦,与极汗出。 寸口脉微而弱,气血俱虚,男子吐血,妇人下血,呕汁出。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寸口脉缓而迟,缓即为虚,迟即为寒,虚寒相搏,则欲温食,食冷即咽痛。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即为气,寒气相搏,则绞而痛。 寸口脉迟而涩,迟即为寒,涩为少血。 脉来过寸入鱼际者,遗尿。脉出鱼际,逆气喘息。 寸口脉实者,心劳。 寸口脉 如羹上肥,阳气微。 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两手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热。 寸口脉偏绝,则臂僻不遂,两手俱绝者,不可治。 寸口脉来暂大暂小者,阴络也,苦阴风痹,应时自发,身洗洗也。 寸口脉来暂小暂大者,阳络也,苦皮肤病,汗出恶寒,下部不仁。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炙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 寸口脉紧,苦头痛,是伤寒,宜服麻黄汤发汗,针眉冲、颞 ,摩伤寒膏。 寸口脉微,苦寒为衄,宜服五味子汤、麻黄茱萸膏,令汗出。 寸口脉数,为吐,以有热在胃脘熏胸中,宜服药吐之,及针胃脘,服除热汤。 若伤寒七八日至十日,热在中间烦满而渴者,宜服知母汤。 寸口脉洪大,胸胁满,宜服生姜汤、白薇丸,亦可紫菀汤下之。针上脘、期门、章门。 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宜服防风汤,以药敷熨之佳。灸诸治风穴。 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 寸口脉弦,心下 ,微头痛,心下有水气,宜服甘遂丸,针期门泻之。 寸口脉弱,阳气虚弱,自汗出,宜服茯苓汤、内补散,将适饮食消息,勿极劳,针胃脘补之。 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宜服干地黄汤,自养调和饮食,针胃脘(一作三里)补之。 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宜服竹皮汤、黄土汤,灸膻中。 寸口脉伏,胸中逆气痛,胸中有水气,宜服泽漆汤,针巨阙泻之。 寸口脉软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宜服干地黄汤、薯蓣丸、内补散、牡蛎散,并粉身,针太冲补之。 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 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虚则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热宜服竹叶汤、葛根汤,寒宜服茱萸丸、生姜汤。 寸口脉细,发热呕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及灸中府平关脉主对法:
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呕。 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 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均,必吐逆,是为病方欲来,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关上脉弦而长(《翼》作大),有痛如刀刺之状,在脐左右上下。(《脉经》云:有积在脐左右上下。) 关上脉涩而坚,大而实,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脾肺气塞,实热在胃中。
关上脉 大,而尺寸细者,其人必心腹冷积, 瘕结聚,欲热饮食。 关上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劣,不欲饮食,如疟状。 关上脉浮,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丸、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胃脘,先泻后补之。 关上脉紧,心下苦满痛,为实,宜服茱萸当归汤,加大黄二两佳。(《脉经》云:又大黄汤两治之佳。)针巨阙,下脘泻之。关上脉微,为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子丸,针巨阙补之。 关上脉数,胃中有客热,宜服知母汤(一作丸)、除热汤,针巨阙、上脘泻之。 关上脉缓,不欲食,此脾胃气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及针章门补之。 关上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朴硝麻黄汤、平胃丸,(一作紫菀汤、人参大平胃丸。)
针胃脘泻之。关上脉弦,胃中有冷,心下厥逆。脉弦胃气虚,宜服茱萸汤,温调饮食,针胃脘补之。 关上脉弱,胃气虚,胃中有客热。脉弱为虚热作病,且说云: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即寒起,宜服竹叶汤,及针胃脘补之。 关上脉虚细,腹满,宜服生姜汤、茱萸蜀椒汤、白薇丸,针灸三脘。 关上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宜服干地黄汤、四补散,针足太冲上补之。 关上脉芤,大便去血,宜服生地黄并生竹皮汤,灸膈俞。若重下去血,针关元,甚者服龙骨丸。(关元一作巨阙。) 关上脉伏,有水气溏泄,宜服水银丸,针关元,利小便,止溏泄便止。 关上脉洪,胃中热,必烦满,宜服平胃丸,针胃脘,先泻后补之。 关上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宜服白薇丸、茯苓丸、附子汤,针胃脘补之。 关上脉软,苦虚冷,脾虚气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汤、女萎丸,针关元补之。关上脉迟,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汤,针胃脘补之。 关上脉实,胃中痛,宜服栀子汤、茱萸乌头丸,针胃脘补之。 关上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响响,宜平尺脉主对法:
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尺脉弱者,下焦冷,无阳气,上热冲头面。 尺脉弱寸强,胃络脉伤。 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热则病。 尺脉细微,溏泄冷利。(《素问》云:
尺寒脉细,谓之后泄。) 尺脉虚小,足胫寒,痿痹脚疼。 尺脉涩,下血不利多汗。(《素问》云,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尺脉沉而滑者,寸白虫。 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 尺脉大者,热在脬中,小便赤痛。 尺脉粗而热者,谓之热中,腰胯疼,小便赤热。
尺脉按之不绝,妇人血闭。与关相应和滑者,男子气血实。妇人即为妊娠。 尺脉来而断绝者,男子小腹有滞气,妇人月水不利。 尺寸俱软弱,内愠热,手足逆冷,汗出。 尺寸俱沉,关上无有者,苦心下喘。尺寸俱沉,关上若有,苦寒心下痛,阴中冷,脚痹。 尺寸俱微,少心力,不欲言,气血不足,其人脚弱短气。 尺寸俱数,手足头面有热。俱迟,有寒,手足头面有冷风。 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宜服瞿麦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泻之。 尺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 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宜服小建中汤,针气海。 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宜服鸡子汤,白鱼散,针横骨泻之。 尺脉缓,脚弱下肿(一本无此四字),小便难,有余沥,宜服滑石汤、瞿麦散,针横骨泻之。 尺脉滑,气血实,经脉不利,宜服朴硝煎大黄汤,下去经血,针关元泻之。 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宜服建中汤、当归汤,针气海泻之。尺脉弱,气少发热骨烦,宜服前胡汤、干地黄茯苓汤,针关元补之。 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汤,针足太冲补之。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黄汤,灸丹田、关元。 尺脉伏,小腹痛 疝,水谷不化,宜服大平胃丸、桔梗丸,针关元补之。 尺脉沉,腰背痛,宜服肾气丸,针京门补之。 尺脉软,脚不收,风痹(一本无此五字),小便难,宜服瞿麦汤、白鱼散,针关元泻之。 尺脉牢,腹满阴中急,宜服葶苈茱萸丸,针丹田、关元、中极。 尺脉迟,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针气海、关元泻之。 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当归汤加大黄一两,利其大便?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