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七十二
-
胁门
黄帝素问
脏气法时论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 注 病者,邪气实也。肝脉布胁肋,抵少腹,故两胁下痛引少腹。《灵枢经》曰:肝气实则怒。盖肝为将军之官而志怒,肝气郁而不舒故也。】
脉要精微论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
【 注 尺内,尺中也。两旁,两尺部之外旁也。季胁,两胁之下杪也。】
平人气象论
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 注 胁下主身半之中,腹中为形身之里,寸口脉沉而横,是外邪入于里阴之中,故主胁下腹中有横积也。】
五脏生成篇
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 注 腹者,脾胃之郛郭也。腹满(月真)胀,邪薄于太阴、阳明之气分,太阴、阳明之支络贯膈,气分之邪,转入于经,是以连及支膈胠胁皆胀满也。】
热论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胷胁痛而耳聋。
【 注 少阳之气,主枢主胆,胆气升则诸阳之气皆升,所谓因于寒,欲如运枢也。诸阳之气,从枢胁而出于肤表。太阳主表,阳明主肌,少阳主胷胁,胷胁痛而耳聋者,病在气而见有形之经证也。】
刺热篇
颧后为胁痛。
【 注 言色逆于颧后,是热邪乘胆,当为胁痛。】
欬论
肝欬之状,欬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
【 注 肝脉布胁肋上注肺,故欬则两胁下痛。不可转者,不可以俛仰也。】
脾欬之状,欬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欬剧。
【 注 脾脏居右,故欬则右胁下痛。脾气上通于肺,肺之俞在肩背,故阴阴引于肩背也。】
举痛论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濇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 注 肝主血,故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濇脉急。肝脉布胁肋,循阴器,故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
腹中论
帝曰:有病胷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 注 血虚脱则肝气大伤。胷胁支满者,肝虚而胀满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肝气伤,故妨于食。肝臭臊,肺臭腥,肝肺两虚,是以病至则先闻腥臊臭也。肺气虚,出清液,肝脏虚,先唾血也。不能充肤热肉,则四肢冷。肝开窍于目,故目眩也。肝主疏泄,时时前后血者,肝无所藏而虚泄矣。大脱血则伤肝,肝伤在女子则月事衰少不来矣。醉以入房,在男子则伤精,精伤则无从而化赤矣。气生于精血,精血虚脱则气竭矣。】
厥论
少阳之厥,则暴聋胁痛。
【 注 少阳之脉,循胷过季胁,故逆则胁痛。】
奇病论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 注 肺主气而司呼吸定息,故肺之积曰息奔,在本经曰息积。积者,渐积而成,是以二三岁不已。夫肝肺之积,皆主胁下满。积在肝则妨于食,此积在肺故不妨于食也。此病腹中有形,不可灸刺。凡积当日用导引之功,调和之药,二者并行,斯病可愈。若止用药而不导引,则药不能以独治也。】
脉解论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 注 九月少阴心脏主气,少阳为君火之相,故至九月而为心之表,其气更盛。然此时阳气尽归于下,而阴气正盛,君相之火,为时所遏,故心胁痛也。】
气穴论
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胷胁,支心贯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 注 督之大络,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经脉满则转溢于大络,故督脉满则斜出于尻脉。盖督脉之别,斜出于尻,络胷胁也。其络支心贯膈上肩胛,而与任脉交会于天突,复斜下肩,而与督脉交合于十椎下间,故胷背相控而痛。】
缪刺论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胷胁支满。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肩痛。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
四时刺逆从论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标本病传论
心病先心痛,一日而欬,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 注 心先痛者,病先发于心。欬者,一日而之肺;胁支痛者,三日而之肝;闭塞不通,身痛体重者,五日而之脾。此皆逆传其所胜,是以三日不已而死。心为火脏,冬之夜半者,水胜而火灭也。】
肺病喘欬,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 注 肺病喘欬者,病先发于肺。三日而之肝,则胁支满痛;一日而之脾,则身重体痛;五日而之胃,则胀。再十日不已,死。夫冬气收藏,夏气浮长。日出,气始生之时;日入,气收引之时。肺主气,故终于气之出入也。】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 注 病先发于肝,则头目眩,胁支满。三日而之脾,则体重身痛;五日而之胃,则胀;三日而之肾,则腰脊少腹痛。三日不已,死。夏早食,寅卯之时,木气绝而不生也。冬日入者,申酉之时,金气旺而木气绝也。】
气交变大论
岁木太过,化气不政,生气独治,民病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
【 注 化气,土气也。风木太过,是以化气不能章其政令。生气,木气也。反胁痛而吐甚者,淫极而反招损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肝气虚故吐甚也。冲阳,胃脉也。木淫而土气已绝,故为不治之死证。】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痛,胷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甚则喘欬逆气,肩背痛。收气峻,生气下,草木敛,苍干凋陨,病反暴痛,胠胁不可反侧,欬逆,甚而血溢。
【 注 诸庚之岁,金运太过,燥气流行,则肝木受病,令人胷痛引背下则两胁支满。肃杀太甚,则金气自虚,而火气来复也。肺俞在肩背,故肩背痛。】
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民病中清,胠胁痛。
【 注 中清者,清凉之气乘于中,而中气冷也。胁痛,肝木病也。】
木不及,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铄之复。其眚东,其脏肝,其病内舍胠胁,外在关节。
【 注 木不及,则金当胜之。如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此各守四时之本位,无胜无复,乃气之和者也。如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铄之复。其灾眚当主于东方,其脏在肝,其病内舍胠胁。胠胁为肝之分,外在关节,以肝主筋也。】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胷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
【 注 六癸之岁,火运不及,水反胜之,故寒乃大行,所谓寒胜为痛痹也。太阳主筋,屈不能伸者,其病在筋,阳气虚,不能养筋故也。太阳气之为病,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别,是为踝厥。】
火不及,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其眚南,其脏心,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
【 注 水不胜火,则火有明显之德化矣。无胜则无复,冬得以章其寒肃之政令矣。不时,四时也。埃昏大雨之复,土复水也。其灾眚当主在南方,其脏为心,其病内舍膺胁。】
金不及,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夏有炎铄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其眚西,其脏肺,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
【 注 光显郁蒸,火之化也。膺胷之内,肺之分也。胁内,乃云门、天府之分,肺脉之所出。肩背,肺俞之分。皮毛,肺所主也。】
五常政大论
阳明司天,胁痛目赤,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
少阴司天,胁痛善太息。
【 注 少阴司天,则阳明燥金在泉,故地乃燥,凄沧数至,凡此皆肝胆之病也。】
六元正纪大论
少阳司天之政,寅申之纪也。壬寅壬申,其病掉眩,支胁惊骇。
【 注 壬主木运太过,寅申少阳司天,厥阴在泉,运气与太阳太角相同,但其病少异,盖木与水土相合,其病即在血分,木与风火相合,其病乃在气分。本经曰:诸风眩掉,皆属于肝。又曰: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
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欬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
【 注 初之间气,乃少阴君火,血溢目赤,欬逆肤疮等证,皆风火之为病也。】
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终之气,燥令行,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
火郁之发,民病胁腹胷背(月真)膹胪胀。
土郁之发,甚则心痛胁(月真),呕吐霍乱。
【 注 诸证皆感土气而发。】
阳明所至,为胁痛皴揭。
【 注 此秋病之常也。】
至真要大论
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 注 厥阴在泉,寅申岁也。脾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诸证。脾气病则饮食不下,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俱重,盖木淫而土病也。】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
【 注 阳明在泉,子午岁也。呕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乃足少阳病。】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火行其政,民病胷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尺泽绝,死不治。
【 注 少阴司天,子午岁也。少阴之火,发于阴中,故为怫热。民病胷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肺受火热而津液不生也。尺泽,肺之合穴脉也。肺气已绝,故死不治。】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
【 注 厥阴司天,已亥岁也。胃脘痛,上支两胁,饮食不下,皆脾经之病。盖风木淫胜,故病本于脾。冲阳,足阳明胃脉,在足跗上动脉应手。胃气已绝,故死不治。】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左胠胁痛,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
【 注 阳明司天,卯酉岁也。左胠胁痛,肝经之病。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皆肝经之病。盖金淫于上,故病本于肝。】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民病腋肿,心澹澹大动,胷胁胃脘不安,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所谓动气知其脏也。
【 注 寒气反至者,谓太阳为诸阳之首,即君火之阳,然本于在下之寒水,今寒气反从上而至,是上下皆寒,而太阳运居于中,故曰运火炎烈。夫寒临于上,如阳能胜之,即所谓凡伤于寒则为病热,乃病反其本,得标之病矣。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此太阳从本从标,寒热更胜之气也。水火寒热交争,而神门脉绝,心气灭矣。神门,心之俞穴,在手掌后锐骨端动脉应手。故所谓候脉之动气,则知其五脏之存亡矣。】
厥阴之胜,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
【 注 胠胁气并,肝气聚也。化而为热,小便黄赤,木淫而生火也。风木气胜则脾胃受伤,故风气淫于上则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
【 注 阴湿之气淫于外,则火气内郁而疮疡于中;湿热之气,流散于外,则及于风木,而病在胠胁。】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
【 注 金胜则木气受亏,故为胁痛。】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病生胠胁,气归于左。
【 注 病生胠胁,气归于左者,金乘木也。】
厥阴司天,主胜则胷胁痛。
【 注 胷胁痛者,肝经之脉布胷胁也。】
少阴司天,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
【 注 主胜则心热烦躁者,君相二火之气胜也。甚则胁痛支满者,厥阴之初气胜也。盖君火司岁,故先火胜,而甚则及于厥阴。】
少阴在泉,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膈中众痹皆作,发于胠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 注 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者,乃寒水之主气,上乘于在泉之君火也。五之主气,乃阳明燥金,客气乃厥阴风木。众痹者,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膈中众痹皆作,发于胠胁,乃阳明之气,乘于厥阴之经也。四之主气乃太阴湿土,客气乃太阳寒水,汗乃阴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四逆而起者,土气上逆也。以土胜水,是以津液不藏而汗出于表也。】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
本神篇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 注 悲哀,肺之情也。如肝因悲哀动中,则伤肝脏所藏之魂,魂伤则狂忘不精。盖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志伤则不能处事精详矣。瞻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脏气伤则腑志亦不正而无决断矣。肝主筋而脉络阴器,阴缩筋挛胁骨不举,情志伤而及于形也。】
经脉篇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胷中,循胷中出胁。是动则病胷胁支满。
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是主骨所生病者,缺盆中肿痛,胁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胷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 注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少阳之气不升也。少阳属胆,故主骨所生病者,为缺盆腋下胷胁髀膝胫踝皆痛,乃足少阳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血脉留滞则为马刀侠瘿,阳加于阴则为汗出,阳逆于下则为振寒。少阳主骨,故诸节皆痛也。】
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布胁肋。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胷胁。
经别篇
足少阳之别,入季胁之间。
经筋篇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其直者上乘(月少)季胁,上走胁前廉,其病即上乘(月少)季胁痛。
足阳明之筋,上循胁属脊。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
骨度篇
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
【 注 肋下臑内为腋,胁骨之下为季胁。自腋以下至季胁,计长一尺二寸。捷骨之下为髀枢,一名髀厌,在臀之两旁,即足少阳之环跳穴处。自季胁以下至髀枢,计长六寸。】
胀论
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本脏篇
肺高则上气,肩息欬;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
【 注 肺主气,故高则上气息肩而欬也。贲乃胃脘之贲门,在胃之上口。下则肺居贲间,而胃脘迫肺,血脉不通,故胁下痛。胁下乃肺脉所出之云门、中府处也。】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痛;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悗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 注 肝居胁下,故小则脏安而无胁下之痛。肝居胃之左,故大则逼胃而胃脘上迫于咽也。肝在膈之下,故大则苦于膈中,且胁下痛。肝脉贯膈上注肺,故高则上支贲切,胁悗为息贲。肝居胃旁,故下则逼胃而胁下空,空则易受于邪,盖胁乃邪正出入之枢部也。肝坚则脏安难伤,脆则善病消瘅而易伤也。肝藏血,血舍魂,端正则神志和利,偏倾则胁痛也。】
脾大则苦凑(月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月少)引季胁而痛。
【 注 脾居于腹,在胁骨之杪,故大则苦凑(月少)而痛。脾主四肢,故不能疾行也。胁在(月少)之上,故高则(月少)引季胁而痛。】
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胷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胷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 注 骹者,胷胁交分之扁骨,膈前连于胷之鸠尾,旁连于胁,后连于脊之十一椎。肝在膈之下,故广胷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兔者,骨之藏伏也。肝脉下循于腹之章门,上循于膺之期门,在内者从肝别贯膈,故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
论勇篇
怯士者胁下空。
【 注 胁下空,肝胆之体质弱也。】
九宫八风篇
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
九针论
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
【 注 胁主外内出入之枢,故主春秋二分。】
痈疽篇
痈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剉薐、翘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 注 胁在腋之下,肺肝之部分也。此亦发于皮肤,故名曰败疵。夫肺主气,肝主血,女子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此因气血不调而生,故为女子之病。其病大痈脓治之者,谓如治大痈之法以灸之也。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是虽名败疽,而不至于腐肉烂筋伤骨矣。薐乃水草,翘,连翘也。剉二草根各一升煮之,强饮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乃已。盖水草能清热发汗,翘能解毒也。】
扁鹊难经
积聚满痛
十八难曰:人病诊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
【 注 结为积聚之脉,肺脉见结,知右胁有积气。右胁,肺部也。积气有微甚,脉从而应之。】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
【 注 肺脉虽不见结,右手脉当见沉伏。沉伏亦积聚脉,右手所以候里也。】
五十六难曰: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欬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 注 息贲,或息或贲也。右胁肺之部分,肺主皮毛,故洒淅寒热。或谓脏病止而移,今肺积或息或贲何也?然或息或贲,非居处无常如腑病也,特以肺主气,故其病有时而动息尔。肾亦主气,故贲豚亦然。】
金匮要略 【 汉?张机】
痛满
胷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胷,胷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胷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肝中风者,头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上殸下禾)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上殸下禾)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上殸下禾)气。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欬嗽则辄已。
心下有痰饮,胷胁支满目眩,苓桂朮甘汤主之。
中藏经 【 汉?华佗】
痛满
肝脉实而微,则为不足,病在内;不及,则令人胷胁胀满大。凡肝实引两胁下痛,喜怒;虚则如人将捕之。其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其脉沉而急,浮而急亦然。主胁支满,小便难,头痛眼眩。其脉微急,气在胁下。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如疟状,不欲食。
脾正热则面黄目赤,胁痛满。
胃寒则腹中痛,痛甚则腹胁胀满,吐呕,不入食,当心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
肺有积则胁痛,虚则力乏,喘促,右胁胀,语言气短。
上焦实热,则腹胀胁肋痛。
死候
面色黑胁满者,不能反侧者,死。
千金方 【 唐?孙思邈】
痛属肝实热
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息忿忿如怒状,名曰肝实热也。
满属肝虚寒
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名曰肝虚寒也。
活人书 【 宋?朱肱】
痛满
伤寒三四日,胷胁痛而耳聋,或口苦舌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尺寸脉俱弦,此足少阳胆经受病也。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可吐下,其脉弦紧者,小柴胡汤主之。
病身凉汗出,两胁疼痛或干呕,此十枣汤证也。
大抵胁下痛者,此为有饮,须分表里。干呕微利,发热而欬为表有水,小青龙汤加芫花主之。身体凉,表证罢,干呕而胁下痛为里有水,十枣汤主之。十枣汤非小青龙汤之比,须量人虚实,不可妄投。
疮疡全书 【 金?窦汉卿】
内丹
内丹者,从胁下至腰下肿发赤色,名曰内丹。如早觉可治,至腰便不可治。其病多大小便不通,似有不过三日而飞遍身青黑色而死。用救急丹酢磨傅内丹处,更服连翘败毒散。
上下肋痈
此证乃肝经寒热不调,风湿伏于肠胃,结成痈毒,发出皮肤,为恶证。用败毒流气散,后服内托流气饮。
明理论 【 金?成无己】
胀满
伤寒胷胁满,何以明之?胷胁满者,谓胷膈气塞满闷也,非心下满者也。胁满者,谓胁肋下气胀(月真)满也,非腹满者也。邪气自表传里,必先自胷膈以次经心胁而入胃。邪气入胃,为入腑也,是以胷满多带表证。胁满者,当半表半里证也。经曰:下后脉促胷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又曰: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胷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是胷满属表而须发汗者也。盖胷中至表犹近也,及胁者则更不言发汗,但和解而已。经曰:设胷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又曰:胷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者,小柴胡汤主之。是知胁满属半表半里明矣。大抵胷胁满以邪气初入里未停留,为实,气郁积而不行,致生满也,和解斯可矣。若邪气留于胷中,聚而为实者,非涌吐则不可已。故华佗曰:四日在胷,吐之则愈。是邪气已收敛而不散漫者,则可吐之。《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胷膈之上为高,越之为吐也。经曰:病在胷中当吐之,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胷中窒者,则以栀子豉汤吐之。若胷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胷中有寒也,则以瓜蒂散吐之。二者均是吐剂,栀子豉汤吐胷中虚烦客热也,瓜蒂散吐胷中痰实宿寒也。若能审明药剂之轻重,辨别邪气之浅深,对证投汤,不为效者,未之有也。
儒门事亲 【 元?张从政】
痛满
夫一切沉积水气,两胁刺痛,中满不能食,头目眩者,可用茶调散涌讫冷涎一二升,次服七宣丸则愈矣。木香槟榔丸、导饮丸亦妙,不可用巴豆、银粉等药。
癖积两胁刺痛,三棱、广荗之类,甚者甘遂、蝎梢。
东垣十书 【 元?李杲】
痛满
肝木妄行,胷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闷,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土也。足少阳胆经行身之侧,在太阳、阳明之间,病则往来寒热,口苦,胷胁痛,只宜和解。且胆者无出无入,又主发生之气,下则犯太阳,汗则犯阳明,利小便则使生发之气,反陷入阴中也。
如胁下痛或缩急,乃脾胃虚弱也,黄芪人参汤加柴胡二分或三分。
如饮食劳倦伤脾胃,致胁下痛或急缩者,俱宜补中益气汤加柴胡。
如脾胃为暑所伤,致胁下急或痛甚,俱宜清暑益气汤加柴胡、甘草。
妇人先病恶寒,手足冷,全不发热,脉八至,两脉微痛,治者便作少阳治之。或曰:是则然矣,论犹未也。无寒热,无胁痛,当作何经治?或者不敢对。恶寒为太阳,脉八至且作阳治,当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治此者,少阳也。若曰脉八至作相火,亦少阳也,兼又从内而之外也,是又当先少阳也。此不必论两胁痛与不痛,脉弦与不弦,便当作少阳治之。
或问曰:伤寒杂证一体,若误下之,甚者变大。答曰:非一体也。伤寒误下,变无定体;杂病误下,变有定体。何以然?伤寒自外而入阳也,阳主动。杂病自内而出阴也,阴主静。动者犯之,其变无穷;静者犯之,其变止痞与腹胁痛而已。故变无穷为重,痞与腹胁痛者为轻也。
胁热
内伤手足不和,两胁俱热,知先少阳也。从内之外者,先有形也。
两胁肌热,脉浮弦者,柴胡饮子。
寅申发热,两胁不盛,亦为柴胡证。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胁鸣
胷胁间辘辘有声,此痰之为患。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痛满
胁痛,有肝火盛,有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有肝急之分。
肝木气实,因怒大逆,肝气郁甚,谋虑不决,风中于肝,皆使木气大实,故火盛肝气急也。
木气实,用苍朮、川芎、青皮、当归之类。
痛甚者肝火盛,以当归龙荟丸姜汁下,是泻火之要药。
胁痛有死血,因死血停留于肝,攻于胁下而痛,痛则自两胁甚,按之益甚也。死血,用桃仁、红花、川芎。
胁痛有瘀血,行气药中加桃仁不去尖,并香附之类。
痰流注,以二陈汤加南星、苍朮、川芎。
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抚芎、川芎、苍朮。血病入血药中行血。
治欬嗽胁痛,以二陈汤加南星、香附、青皮、青黛,入姜汁。
有火盛者,当伐肝木。
左金丸,治肝火胁痛。
有气郁而胷胁痛者,看其脉沉濇,当作郁治,宜香附童便浸,苍朮米泔浸,抚芎。
痛而不得伸舒者,蜜丸龙荟丸最快。
控涎丹,治一身气痛胁痛。痰挟死血,加桃仁泥丸服。
右胁痛,用推气散,出严氏方。
左胁痛,用前药为君加柴胡,或小柴胡亦可治。
胁下痛,发寒热,小柴胡。
肥白人因气虚而发寒热,胁下痛者,补虚用参、芪,退热用柴胡、黄芩,调气止痛用青木香、青皮。
瘦人胁下痛,发寒热,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当归、红花、柴胡、青皮、大黄、栀子、草龙胆。
嗽而胁下痛,宜疏肝气,以青皮挟痰药,实者白芥子之类,在后以二陈汤加南星、香附、青黛、青皮、姜汁。
凡胁痛者,多是肝木有余也,宜用小柴胡加青皮、川芎、芍药、草龙胆。甚者煎成正药,入青黛、麝香。
痰流注者,本方倍半夏,加橘红、南星、苍白朮、茯苓、川芎之类。气实脉滑有力,十枣汤最佳。
瘀血作痛者,小柴胡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或乳香、没药煎服。痛甚而元气壮实者,桃仁承气汤下之而愈。性气多怒之人,时常腹胁作痛者,小柴胡加川芎、芍药、青皮之类煎服。甚者以煎药送下当归龙荟丸,甚效甚速。
青皮乃肝胆二经之药,人多怒,胁下有郁积,固宜用此以解之。若二经之气不足,则当先补血,少用青皮可也。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