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古文典籍频道

国学典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2)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20、《东皋子集》

初唐著名诗人王绩著。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好酒外,王绩还好弹琴,曾“加减旧弄”,改编琴曲《山水操》,为世人所赏。又精于占卜算卦,兼长射覆。

《王无功文集》五卷,现存三卷,其中诗、文、赋各一卷。有影印明抄本;清孙星衍刻《王无功集》三卷,与明抄本略不同,另附补遗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王无功集》五卷汇校本,韩理洲点校。

21、《杜审言集》

初唐诗人杜审言著。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进士,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武则天很欣赏他的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不久,召回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卒,赠著作郎。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工于五律,格律谨严,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朴素自然,以浑厚见长。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他的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四十韵,为初唐近体诗中第一长篇。

《新唐书·艺文志》载有文集10卷,已佚。现存最早的《杜审言集》是宋刻本,1卷,收诗43首;明嘉靖年间有铜活字本《杜审言集》和张逊业刻本《十三家唐诗·杜审言集》皆为2卷,但收诗同一卷宋刻本。《全唐诗》亦为1卷。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2、《王子安集》

初唐诗人王勃著。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当时以诗文与于龙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干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批评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其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今存诗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其中赋2卷,诗1卷,文13卷;清同治年间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23、《盈川集》

初唐诗人杨炯著。杨炯(公元650年~692年)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初唐四杰之一。11岁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死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也如“四杰”其它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诗篇不多,以边塞诗著名,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均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它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杨炯亦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

《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佩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有《杨炯、卢照邻集》徐明霞点校。

24、《幽忧子集》

初唐诗人卢照邻著。卢照邻(632年~695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幼小聪慧,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裕府典签,甚受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高宗干封三年(668)初,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具茨山下,预筑坟墓,偃卧其中。终因疾病的痛苦,投颍水自杀。卢照邻曾求医于孙思邈。孙以为郁怒所致,无法根治。

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摆脱六朝诗风影响。

《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都说卢有文集20卷。《崇文总目》等宋代书目均著录为10卷。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均为7卷。《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傅璇琮着有《卢照邻杨炯简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有《杨炯、卢照邻集》,徐明霞点校。

25、《骆宾王文集》

初唐诗人骆宾王著。骆宾王(约627~约684)字观,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初唐四杰”之一,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幼聪慧,被誉为“江南神通”,据说是七岁时作的“咏鹅”,流传很广。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新、旧《唐书》有传。

骆宾王在四杰中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塞,写有不少边塞诗,开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河。其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便是其中的代表。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曾惊叹“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足见其震撼力!

《骆宾王集》,最早为唐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其中赋1卷,诗4卷,文5卷,已佚。明、清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十卷本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

26、《陈伯玉集》

初唐诗人陈子昂著。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升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陈子昂在文学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共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友人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着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

卢藏用为之编次遗文10卷。今存《陈伯玉文集》是经后人重编的。刻本中以明弘治间杨澄校刻杨春本《陈伯玉文集》10卷收辑作品比较多,并附录《新唐书》本传等有关材料。《四部丛刊》本即据此本影印。《世界文库》本,曾据明、清各本作过若干校订。今人徐鹏校点《陈子昂集》,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全唐诗》、《全唐文》、《文苑英华》等书,补入诗文10余篇,成为较完备的本子。共十卷,其中诗赋2卷,文8卷,补遗1卷,附录1卷,并附今人罗庸《陈子昂年谱》。

27、《曲江张先生文集》

唐代宰相张九龄著。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他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为人有胆识、有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卒谥“文献”。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有《曲江集》二十卷。其中颂、赞、赋1卷,诗4卷,文15卷。有影印明刻本;又有清代张世伟刻《唐丞相曲江张文献集》12卷,《千秋金鉴录》5卷,附录1卷。

28、《沈佺期集》

唐代著名诗人沈佺期著。沈佺期(约656~约714或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人。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任协律郎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神龙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沈佺期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其《独不见》是一首较早出现的优秀七言律诗。他与宋之问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沈佺期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中华书局2001年版《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陶敏、易淑琼校注。附《沈佺期、宋之问简谱》、“沈宋诗集评”。

29、《宋之问集》

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著。宋之问(656?~712),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上元二年(675年),以才名分直内文学馆、入崇文馆充学士,洛阳西入阁。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在武后晚年先后转任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巴结武后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唐睿宗即位后,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诏流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以赦改桂州。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于先天元年(712年)八月,被赐死于徙所。

作为诗人,宋之问年轻时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其名作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挚,畅美如画。他与沈佺期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并称“沈宋”。

《宋之问集》2卷,其中赋、五七言古诗1卷,五七言近体1卷。有影印明刻本流行。中华书局2001年版《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陶敏、易淑琼校注。附《沈佺期、宋之问简谱》、“沈宋诗集评”。

30、《李太白集》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著。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有说法称出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若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主要手段。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七言歌行篇幅长、容量大,形式自由,宜于表达诗人矛盾复杂的思想,抒发奔放恣肆的才情,而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李白诗歌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有《李太白集》30卷。其中古赋1卷,诗24卷,文4卷,诗文拾遗1卷。清代王琦有辑注本,重加编订,并增附录6卷,注释颇为详备,现有中华书局1977年版;另外。宋代杨齐贤、元代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代胡震亨《李诗通》也很有价值。

31、《杜工部集》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著。杜甫(712~770),原籍湖北襄阳,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因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或“杜拾遗”。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干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杜甫存诗15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着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有《杜工部集》传世,宋代王洙编,20卷,补遗1卷。历代注本很多,以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较为完备。分25卷,其中诗23卷,赋、表等杂著2卷,并附有年谱和诸家集序、题咏等,有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另外清代钱谦益的《杜工部集笺注》、杨伦《杜诗镜铨》也是较好的注本。

32、《王右丞集》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著。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中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乱后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俨然是一位僧侣了。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王维多才多艺,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思想上受禅宗影响很大,外号“诗佛”。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王右丞集》为其弟王缙编次,诗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南宋姚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归陆心源百百宋楼。北京图书馆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据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刘须溪评点《王右丞集》(诗集)6卷,《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其中已杂有钱起、姚象、崔兴宗等人作品。明人顾起经有《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附文集4卷,这是现存最早的王维诗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为止较好的注本。除笺释全部诗文外,并附评语,对于作者可疑的诗歌加以说明,间有考订;又收辑有关王维生平和诗画评论的资料,作为附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1年将赵注本重加校订,排印出版。1980年又出新一版,今人王运熙代序。另外郑振铎曾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用赵殿成注本等四种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库》中。顾起经注本和赵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维年谱。今人陈贻焮着有《王维生平事迹初探》一文,后附《王维简要年表》(载《唐诗论丛》)。

33、《孟浩然集》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著。孟浩然(689~740)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新、旧《唐书》有传。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今存诗二百余首。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

孟浩然死后五年,王士源便编其集,收诗218首,编为三卷。今日能见到的最早刊本为宋蜀刻《孟浩然诗集》,分上中下三卷,收诗211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以宋刊本为据,出版今人佟培基笺注的《孟浩然诗集笺注》。

34、《高常侍集》

唐代著名诗人高适著。高适(700~765)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代表作《燕歌行》就是如此。

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20卷,今不存。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皆为2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1卷。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等,尚存部分佚诗。注本有今人阮廷玉《高常侍诗校注》,台北国立编译馆1965年版,附年谱和传本述要,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研究高适生平的著述有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周勋初《高适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等。

35、《岑嘉州诗集》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著。岑参(约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其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宋刊10卷本已不传。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198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岑参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近人赖义辉作《岑参年谱》,闻一多作《岑嘉州系年考证》,李嘉言作《岑诗系年》。

36、《崔颢集》

中唐诗人崔颢著。崔颢(约公元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官至太仆寺丞。《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为人才思敏捷,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好赌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晚年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

崔颢作品《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诗集一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录有《崔颢集》一卷,但宋本今已不传。现存最早是北京图书馆藏明正德十五年(1515)刻本,收诗41首;明铜活字本《唐人集》中《崔颢集》两卷本,是后出的善本,收诗42首。明嘉靖刻本《唐二十六家集》中《崔颢集》和《全唐诗》皆依据该本。今人万竞君《崔颢诗注、崔国辅诗注》亦依据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7、《崔国辅集》

唐代诗人崔国辅著。崔国辅(678~755)吴郡(今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与储光羲、綦毋潜同榜。历官山阴尉、许昌令,天宝初,入朝为左补阙,迁礼部员外郎,为集贤直学士。天宝十一载(725)受株连,贬晋陵司马。在晋陵3年,与陆羽酬唱往还,品评茶水,一时传为佳话。崔国辅和孟浩然、李白交谊甚深。

崔国辅以五言绝句著名。他的五绝,多写宫闱儿女之情,含思婉转,深得南朝乐府民歌《子夜》、《读曲》遗意。高棅《唐诗品汇》于五绝一体,以崔国辅与李白、王维、孟浩然并列为“正宗”。宋荦也认为盛唐五言绝句“李白、崔国辅号为擅场”(《漫堂说诗》)。他的五言绝句今存23首,几乎全是乐府诗题。晚唐韩偓有五绝四首,题作《效崔国辅体》。可见他在唐人五言绝句中独标一格,并对后人产生了影响。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崔国辅集》,已佚。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录临海李氏《崔国辅集》一卷,仅存诗28首,又陆石林叶氏本,收诗34首;《全唐诗》辑得41首,其中乐府诗18首。今人万竞君《崔颢诗注、崔国辅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收诗37首。

38、《元次山文集》

唐代著名诗人元结著。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753)年进士。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干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元结主张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能济世劝俗,补阙拾遗,“上感于上,下化于下”;反对当时诗坛“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不良风气,开新乐府运动之先声。他的诗歌有强烈的现实性,触及天宝中期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如《舂陵行》、《贼退示官吏、《闵荒诗》、《系乐府十二首》等皆是或规讽时政,或揭露时弊。元结几乎不写近体。除少数四言、骚体与七古、七绝外,主要是五言古风,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但因过分否定声律词采,诗作有时不免过于质直,也导致他创作上的局限性。元结的散文,不同流俗,特别是其杂文体散文,值得重视。如《丐论》、《处规》等篇,或直举胸臆,或托物刺讥,都出于愤世疾俗,忧道悯人,具有揭露人间伪诈,鞭挞黑暗现实的功能。其文章大抵短小精悍,笔锋犀利,绘形图像,逼真生动,发人深省。其它散文如书、论、序、表、状之类,均刻意求古,意气超拔,和当时文风不同。后人对元结评价很高,唐代裴敬把他与陈子昂、苏源明、萧颖士、韩愈并提。又有人把他看作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

元结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现存的集子常见者有明郭勋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陈继儒鉴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黄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孙望校点有《元次山集》。杨承祖《元结研究》,台湾·国立编译馆2002年版。元结所编诗选《箧中集》尚存。

39、《刘随州诗集》

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著。刘长卿(709~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闻一多先生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唐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藩镇李希烈叛变攻陷随州后,刘长卿寄身淮南节度使杜亚幕府数年后去世。

刘长卿是唐代著名诗人,与诗仙李白交厚。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10卷。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刘随州诗集》诗10卷,文1卷,《全唐诗》编录其诗5卷。中华书局1996年《刘长卿诗文编年笺注》,储仲君笺注。

40、《韦刺史诗集》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著。韦应物(737~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等待朝廷另派他职),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其享年约在五十五六岁。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在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宋代王钦臣编;明嘉靖年间华云刻本,于十卷外增附录1卷,有影印本通行。《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中华书局2002版,今人孙望校笺;《韦应物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陶敏、王友胜校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