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古文典籍频道

国学典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三):词曲别集(3)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21、《稼轩长短句》

南宋辛弃疾著。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在他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时,辛弃疾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在军中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遂被任命为江阴签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年二十五岁。后陆续被任命为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转运使、安抚使。这类地方官职虽然重要但与他被坚执锐、收复失地的愿望相违。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畏缩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加上“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淳熙八年(1181)冬,四十二岁正当有为之年的辛弃疾,受弹劾而被免职,从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任上归居上饶带湖。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虽已六十五岁高龄,仍竭力规划北伐措施,招募丁壮。但当年夏,就被调离镇江,改知隆兴府,还未赴任,又被弹劾罢官。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享年67岁。

辛弃疾不仅是位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堪称“照映一世之豪”(陈亮《辛稼轩画像赞》),他的文章诗词也能自树一帜,尤其是他的词,“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辛稼轩集序》)。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和后世词坛。他继苏轼踵武,在天崩地塌的时代巨变影响下,突破了词的应歌度曲、娱宾遣兴的传统藩篱,紧密结合民族命运,发为英雄豪杰的慷慨悲歌,使词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辛弃疾今存词620多首,为两宋词人之冠。内容上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辛词中的大量词作,是以炽烈的情感、高亢的音调,抒写渴望北伐、统一河山的强烈愿望。词人虽大半生仕宦东南,当他最牵挂的确是西北:“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声声慢·滁州旅次》)。著名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以及《永遇乐》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更是词人一生努力恢复、白首不衰的爱国情怀的强烈写照!亦正因为如此,当他的爱国之情受挫,北伐之梦难成时,内心就分外的郁结和悲愤,通过词作也得到充分的吐露,如那首有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秋色无边,远山带恨,词人南渡虽已多年,但事业无成,抚视宝刀,频拍栏杆,一股有家难归、优质蓝筹,岁月空逝的悲愤之情,充满英雄失路的喟叹、类似的名篇还有《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等。词人的爱国情愫除了正面抒发外,还通过抨击苟且偷安的执政者流露出来。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他一方面哀叹国运:“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一方面支持这些苟且偷安、只图一时显赫的执政者:“君莫舞,君不见,飞燕玉环皆尘土”。据说,“孝宗见此词颇不悦”(罗大经《鹤林玉露》),可见深深刺痛了当政者。在《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将他们比作相聚鼓噪的群蛙:“袖手高山流水,听群蛙,鼓吹荒池”;在《贺新郎·题君用山园》中,又将他们比作这比遮月的浮云:“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在《千年调》中,更将这批为了功名利禄“然然可可、万事称好”、八面玲珑的权贵们比作“得人怜”的“秦吉了”。其中可看出辛弃疾的刚直性格,更可看出对国事的忧心如焚。

辛弃疾被迫退居山林,前后达十八年之久。这一时期的词作,反映了词人闲居中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其中相当一部分描画了农村的自然风物以及和农民之间的友情,这对饱受创伤的词人是极大的心理抚慰,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清平乐·村居》等,在一幅幅着意描绘的江南春景图以及与村民的真诚交往中,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风雨官场的厌恶和否定。这首著名的《鹧鸪天》可作为代表:“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同传统的封建文人一样,辛词中亦有相当的祝寿饮宴酬唱之作,一些咏歌阐释老庄的词作,也反映了词人的消沉和苦闷。但这并非词人的主调。

辛弃疾与苏轼虽同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但由于时代不同,两人词风的差别是很明显的:苏轼是豪放,豪雄之中带有旷放飘逸;辛弃疾是豪壮,豪雄之中带有悲壮,形成一种苍凉悲壮、雄奇沉郁的词风。具体说来,辛词气象磅礴、场面阔大,词人喜欢选择一些气势飞动、磊落不凡的自然物和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和壮志:自然物中或是“千丈翠崖”的奇峰怪石,或是“奔腾决去”的急水,或是“万里长鲸吞吐”的钱塘江潮,或是“水随天去秋无际”的秋水长天;花丛树木也是“霜头寒菊”、“断崖修竹”、“千嶂松桂”,傲雪欺霜的梅花;历史人物也常常是功勋盖世的英主名臣,如孙权、汉武,诸葛、李广之流。如这首有名的《沁园春·灵山齐庵赋》:“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日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词中投闲散置的词人,跳珠倒溅的山泉,爽气朝来的山峰,影如龙蛇松林,衣冠磊落的谢家子弟,雍容华贵的司马相如车骑庭户,雄深雅健的太史公文章——自然风物、历史人物乃至《史记》文风都和这位壮心不已却投闲散置的词人融为一个整体——人格、气度、举止都在强烈的动感中整合为一。

为与这种风格相称,词人常选用高亢爽健的词调。辛词现存620多首,用调101,其中用得最多的长调有《水调歌头》(37首)、《满江红》(34首)、《念奴娇》(22首)、《沁园春》(13首)、《六州歌头》(2首)、《兰陵王》(2首)。这些词牌,声调昂扬慷慨,音节悲壮激烈,更能表达出雄浑激越之情。题材上,词人多写朦胧醉意,迷离梦境,这种非现实的浪漫方式最易表现诗人激荡郁勃之情,词人的理想、壮志也最易在这种非现实的幻境中得以挥发和实现。《西江月·遣兴》、《祝英台近·晚春》等皆可作如是观。另外,辛词多用典,大多贴切自然,显露出作者的才力,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贺新郎·听琵琶》等几乎通篇用典,但皆为名篇。但有时也有逞才使气、掉书袋之嫌。

辛弃疾词集有两个系统:一是四卷本,分甲乙丙丁四卷,名《稼轩词》。今可见到的是汲古阁景宋抄本,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另一是十二卷本,名《稼轩长短句》。今可见到的是元大德年间广信书院刊本;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清人王鹏运《四印斋》刻本。

今有:唐圭璋《全宋词》,共辑得辛词625首;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一版;徐汉明编校《稼轩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邓广铭《辛稼轩诗文抄存》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2、《龙川词》

南宋词人陈亮著。陈亮介绍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龙川文集》。

陈亮有词74首。词风雄放恣肆、痛快淋漓,慷慨激烈、气势磅礴,与辛弃疾词风相近似。这在其爱国词作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在这类词作中,他往往能结合政治议论,自抒胸臆,曾自言其词作“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如其压卷之作《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受命朝金,这是欲拒不能的屈辱之命,陈亮赋词送别,却能于短短篇幅之中,顿挫抑扬,张皇民族正气;虽是屈辱的使命,而使臣确是尊严不屈的堂堂英雄;暂时的处逆受挫,不久将来必能洗耻雪恨。吞吐开阖,纵论时事,对苟且偷安的局面表示愤慨,对未来则充满必胜的信念。词人融诗情与政论于一炉。是政论的词化,也是词化的政论。类似的还有《三步乐·七月送丘宗卿使虏》、《念奴娇·登多景楼》等。由于词人一生坎坷困顿,爱国壮志难酬,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的词作中往往积郁着一股激愤不平之气。他与辛弃疾在鹅湖之会往复酬唱的三首《贺新郎》,是英雄人物的壮词,也是英雄人物的悲歌。词中虽也抒写“据地一呼吾往也,万里摇肢动骨”的豪壮,但更多的是“新着了,几茎华发”的人生喟叹,更有“叹只今,两地三人月”知音寥落的悲慨!

除直抒怀抱外龙川词中也有不少含蓄婉转之作。像《桂枝香》写桂花“向他秋晚,唤回春意”,《点绛唇》写梅花“云僝雨愁,格调还依旧”,《水龙吟》写松树“铁石心肠,虬龙根干,亭亭天柱”等皆是借桂、梅、松的风姿而寓含自己磊落不凡的襟怀。特别是《水龙吟·春恨》:“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寄托着词人爱国之志无人理解、无法舒展的伤痛苦楚。刘熙载说这几句“言近旨远,直有宗留守大呼渡河之意”(《艺概》)。

龙川词中亦有艳丽、闲适、应酬和投赠、祝寿之作,反映着词人生活的其他侧面。但其词作的主流是“意广而调高”,充满豪情壮思,“不作一妖语、媚语”(毛晋《龙川词跋》)。

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龙川文集》40卷,今不见传本。有明成化刻本30卷,明万历、崇祯刻本,史朝富刻本,均为30卷。通行本有《国学基本丛书》本,《四部备要》排印本。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校点本《陈亮集》。

词集《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陈亮《外集》词4卷,今不传,现存《龙川词》,有明《唐宋名贤百家词》、明毛晋汲古阁本。《四库全书》、《续金华丛书》、《四部备要》均用汲古阁本。《全宋词》用毛刻并据明钞校正,又加辑补。夏承焘校笺的《龙川词校笺录汲古阁本《龙川词》,收词64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

23、《芦川词》

南宋张元干著。张元干(1091~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隐山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政和初,为太学上舍生。宣和七年(1125),任陈留县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汴京,入李纲行营使幕府,投入李纲指挥的京都保卫战。与李纲一起冒矢雨亲临城上指挥杀敌,打退金兵多次进攻。同年六月,李纲罢职之后,亦遭贬逐。京都沦陷后,张元干避乱江南。此时秦桧当权,张元干感到抗金无望,遂于绍兴元年(1131)八月,以将作监致仕,寓福州。绍兴十二年(1142),胡铨上书请斩秦桧等以谢天下,遭遣新州编管。在众人噤若寒蝉之际,张元干挺身为之送行,并写下《贺新郎》一词,因而受到秦桧迫害,被削籍下狱。秦桧死后方出狱。晚年漫游江浙一带,最后客死异乡。卒赠正议大夫。

张元干工诗文,但以词著称。今存词180余首。题材范围颇为广泛,举凡忧时伤乱、谴责群奸以及羁旅行役、写景咏物、交友惆怅,皆形诸吟咏。风格也是多样,但以豪放悲壮为主。最脍炙人口的是被推为压卷之作的两首反对和议、力主抗战的《贺新郎》。一首是《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燕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绍兴八年,在南宋朝廷向金屈膝求和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退居福州的李纲仍上书反对。张元干为李纲的主战精神所感动,写下这首慷慨悲壮的词作,以示声援。另一首《贺新郎》是为遣新州编管胡铨送行:“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此词背景上面已做说明。胡铨遭贬时,“平生亲党,避嫌畏祸,唯恐去之不速”,而张元干独“作长短句送之”,充分体现了他的人品和胆识。词中既寄寓国土沦陷满腔悲愤,又表示对胡铨的公开支持和对投降派的切齿痛恨。而“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两句更是把指责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这两首词在南宋初期词坛产生极大震动。据杨冠卿《客亭类稿》云:他在经过垂虹时,就听到溪童高声咏唱这首送胡铨《贺新郎》,他非常感慨,遂步其韵作了一首。稍后的韩淲则步《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作词唱和。《四库全书总目》则称赞《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可见影响之广泛深远。

从词的发展史看,张元干生活于两宋之间,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词作家,他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的词风,又经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词的内容更紧密地与抗击金兵侵扰和反对议和卖国等相结合,使词能反映时代、反映社会的重大主题,成为对国事发表见解和感触的艺术手段。张元干的词作,开拓了词的境界,赋予词以新的生命,开启了南宋词人的创作道路,

张元干著作有《芦川归来集》16卷,今存10卷,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版;词作《芦川词》。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长沙本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二卷;今传有明代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双照楼景宋《芦川词》二卷,明代毛晋汲古阁刻本;今有:唐圭璋《全宋词》收录;曹济平校注《芦川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4、《白石道人歌曲》

南宋姜夔著。姜夔1154~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以清客身份与张镃等名公臣卿以及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诗人词家交游,颇受推赏。由于到处旅食,得以饱览鄂、皖、湘、吴等山川名胜;寄人篱下,所以常有身世漂泊之感,这对其诗词内容风格都产生很大影响。庆元三年(1197),姜夔将多年来对音乐的研究和意见写出了《大乐议》和《琴瑟考古图》各一卷,呈献给朝廷,用以议正乐典。被搁置未议。两年后,姜夔又向朝廷呈上了《圣宋饶歌十二章》,再次希望获得朝廷采纳和提拔任用,但未成功。这些乐议和乐章直到姜夔死后十年,理宗才“诏以夔所进乐议、乐章付太常(掌管宗庙礼仪音乐之官)”。夔为人清高,荦荦不羁;人品秀拨,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曾与抗金主战的大臣名将张浚之孙张鉴结为至交,并长期得其资助。鉴死后,夔生计日绌,但仍清贫自守,不肯屈节以求官禄。晚年多旅食杭嘉湖之间。当寓居武康时,与白石洞天为邻,因号“白石道人”。在饱经颠沛转徙的困顾生活后,病卒于临安(今杭州)水磨方氏馆旅邸。幸得友人捐助,始获就近安葬。

姜夔工诗词、精音乐、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他是南宋中后期江湖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词人。在婉约和豪放两派之外,另树“清刚”一帜。以江西诗派瘦硬之笔救周邦彦一派软媚;又以晚唐诗的绵渺风神救苏辛词派粗犷的流弊,朱彝尊称道说:“朱彝尊《词综》序:词莫善于姜夔,宗之者张辑、卢祖皋、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陈允平、张翥、杨基,皆具夔之一体,基之后,得其门者寡矣。”(《词综》)。姜夔在词乐上也有很大贡献。他曾上书论雅乐,进《大乐议》和《琴瑟考古图》各一卷,《圣宋铙歌鼓曲十二章》。今存的八十多首词作中有十七首附有自注的工尺旁谱,这是留存下来的唯一的宋代词乐文献,在中国音乐史上有很高研究价值。集中又有“自制曲”二卷,收有12支自制新腔,对词乐的丰富和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今存词八十多首,多为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对于时事的感慨。尽管一生布衣,最后一贫病卒,但始终孤高自诩,狷介自律。抗金名将张浚之孙张鉴念其清贫,欲以无锡膏腴之田相赠,他却辞谢不受,这首《点绛唇·丁未过吴淞作》可显示其个性:“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词中提到的“天随”即晚唐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亦是终生布衣,高洁自持,晚年隐居于吴江,这与姜夔都有共似之处。词人借天随子自喻自白,漂泊之中仍保持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前人认为历来词格之高无过于姜夔(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其原因正在此。咏物词在姜夔词作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还有二十多首。这类词作不但状物精致准确、文笔清丽优雅,而且将身世之感、兴亡之叹打入其中,富有韵外之致。如著名的咏蟋蟀的《齐天乐》中“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又吹暗雨”,“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咏梅的《暗香》中“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等,皆是借物喻人,或直接或暗含词人的人生经历和身世之叹!至于另一首咏梅词《疏影》则在暗抒兴亡之叹。说明词人一生布衣,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写于二十岁左右,也是词人的第一首自度曲《扬州慢》就是一首传诵不衰的伤时忧国之作:“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著名诗人萧徳藻非常赏识这首词,认为“有黍离之悲”。并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姜夔的情词也很著名。不但真挚,而且执着。姜夔年轻时曾寓居合肥,认识了赤阑桥边两位勾栏姐妹。他不但将真挚的爱给予这两位风尘女子,而且分别之后,久久难以忘怀。先后赋词近二十首追忆怀念这段往事,占到今存词作的近四分之一。而且留下许多名句,如“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年不合种相思”(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踏莎行·江上感梦》。作者写这两首词时已四十多岁,二十多年后仍在形诸梦寐。

姜夔词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风格的独创性,有一种历代词人未有的“清空”、“骚雅”风格。前人形容为“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或“瘦石孤花,清笙幽磬”。词人无论写景还是抒情,诸如“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等这些情景交融的名句,用的都是逋峭瘦硬之笔,塑造的意境也大都是幽清阒寂,往往给人一种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其境过清”,“凛乎其不可久留”的感觉。这种风格的形成,主要基于词人高洁清旷的个性,也与他喜用江西诗派的格调来写晚唐温、韦体词有关。再加上善于写景,有些构思和描写往往出人意表又极其尖新,音调又分外和美,所以《四库全书总目》称白石词“音节文采并冠绝一时”。

姜夔著作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今传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存词八十四首,诗一百八十余首。

词集常见的有:明毛晋汲古阁旧抄本、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四库全书》本,朱孝臧《疆村丛书》本,《四部丛刊》本等。以疆村丛书》本最为精审。今有:夏承焘《姜白石编年笺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新一版。杜子庄选注《姜白石诗词》,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杨荫浏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研究》一书,论证泽注极详,可资参考。

25、《后村长短句》

南宋刘克庄著。刘克庄介绍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后村大全集》。

刘克庄不仅是南宋后期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位诗人,也是这一时期豪放派中最有成就的一位词人。在南宋词坛上,他和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冯煦甚至认为他可以和陆游、辛弃疾鼎足而三(《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无论是在词作内容或形式上,他都有意识继承辛弃疾踵武,他对当时词坛上征歌逐酒的绮靡词风公开表示不满,表示“粗识国风关雎乱,羞学流莺百啭,总不涉闺情春怨”(《贺新郎·席上闻歌有感》)。他的词作中最有特色和成就的是那些忧国伤时、愤世嫉俗的词章,在《贺新郎·九日》中,他流着“白发书生神州泪”希望神州早日光复,禹甸重新一统;看到牡丹初开,就立刻想到洛阳故国:“一直京华隔,问姚魏,竟何如?多应是。彩云散,劫灰余”(《六州歌头·有客赠牡丹》);梅花谢了,他又想到沦陷区的故人:中“鸿早归,凭伊问讯大梁遗老”(《忆秦娥·梅谢了》);对镜凝眸,看到的不仅自己衰颜,更有不堪回首的故国:“凝望久,怆故国,百年陵阙谁回首”(《摸鱼儿·怪新年倚楼看镜》)。这首《玉楼春》更是为人称道之作:“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庐宵不寐。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词中的裘马轻狂既是词人早年生活的写照,更是今日梦醒时分的惕然自励。词人欲扬先抑,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将爱国之情显露出来。

作者这种光复神州的豪情壮志,在一些酬唱送别之作中也得以尽情显露,如《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就是鼓励友人投笔从戎,挽救国难的慷慨之作。词的最后写道:“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其代表作《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更是慷慨激昂、警顽起懦之作:“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词中对中原陆沉痛心疾首,希望程子华此番上任能团结京东一代忠勇义兵,平定齐鲁。全词意气风发,杨慎认为“壮语可以起懦”(《词品》)。由于时代和人事的错迕,作者的恢复之志根本无法实现,因此词中常有怀才不遇、光阴虚度的人生感慨,这在《沁园春·梦孚若》、《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中多有体现。

刘克庄词的艺术风格也同辛弃疾近似,豪迈奔放,雄健疏宕,也喜欢使事用典。词风多粗犷,但也有清切婉丽之作,如咏海棠的《卜算子、咏舞女的《清平乐》等词。但其缺点是多用议论,大量用典,以文为词,赓和之作过多,有时逞才使气、贪多务得,有玩弄文字的倾向,如《念奴娇》中的六和,《沁园春》中十和从而削弱了词的艺术形象。词风雄健有余,深厚不足;奔放有余,含蓄不足。张橚批评他的词“直致近俗,乃效稼轩而不及者”(《词林纪事》引《历代诗余》录张炎语),《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此词“纵横排宕,亦颇自豪,然于此事究非当家”。是有一定道理的。

刘克庄今存词122首。清以来最通行的词集有毛晋汲古阁本《宋六十名家词》《后村别调》1卷;朱孝臧《疆村丛书》本《后村长短句》5卷;今人钱仲联有《后村词笺注》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6、《梦窗词》

南宋吴文英著。吴文英(约1200~约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他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长期曳裾侯门、沉沦幕僚的帮闲生活,使词人极为悲慨:“浪迹尚为客,恨满长安千古道”(《绕佛阁》),内心十分抑郁。晚年境遇更为艰难,最后困踬以死。享年六十岁左右。

吴文英今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创作数量上在两宋词人中仅次于除辛弃疾和刘辰翁。其中有关贺寿、游宴、题赠之作占有相当分量,多半是内容空泛、艺术平平之作。真正能显示吴文英思想面貌和艺术成就的是下面两类:

一是忧怀国事。其中有的是直抒其情,如《金缕歌》,写他与吴潜两人在韩世忠的故园看梅时,追怀抗金往事,“英雄陈迹”,叹国是日非,“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他虽身在江湖,但对时局的发展极为关切:“便江湖天远,中宵同月,关河秋近,何日清尘”(《沁园春·送翁宾旸游鄂渚》),但南宋末年的衰败趋势已无法逆转,“几番时事重论,座中共惜夕阳下”(《水龙吟·送万信州》)。面对黄昏日落般的衰颓国运,瞻念更加暗淡的前景,更觉寒意侵身:“天边海上,正春寒夜”。这类词作,有时是借咏吴越兴亡来借古叹今,有时又通过游宴观赏曲折地透露对时事的感怀。前者如有名的《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后者如《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二是个人的爱情悲剧。吴文英深于情,年轻时曾眷恋过一位湖南女子,两人在苏州、杭州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词人一生为此写下《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忆旧游·别黄淡翁》、《满江红·甲辰岁》、《夜合花·自鹤江入京》等多首情词来回顾这段情事。与湘女的悲欢聚散,在词人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隐痛,使他经常回味、咀嚼当年爱情的种种细节琐事,《莺啼序》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这首字数最多的自制曲中,词人详尽地回顾了自己一生难忘的艳事哀情:意外的相遇,春江灯影下的同宿双栖,悲惨的分离以及美人逝去的伤怀。过程曲折起伏,情感缠绵悱恻,字里行间,滴洒着词人斑斑点点泪痕。还有首艺术上更加别致的《风入松》,也是回忆这段情事:“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此篇写情,手法极为别致:它不像柳永那样委婉周详地铺叙,而是以虚幻笔墨来写实情,词中的时间、空间不断地随着词人的内心变化而转换,情景交融之中见曲折深致,浓情艳想却以淡语出之。陈廷焯曾称赞说:“情深而语极纯雅,词中高境也”(《白雨斋词话》)。

密丽深曲,是吴文英词主要特色。他特别注意研炼字句,雕琢词语,喜化用李商隐、李贺、温庭筠等人的诗句,章法结构绵密曲折,多表现为凄迷朦胧的词境,或是幽邃奇幻,廻异常人,别具一格。在南宋词坛上,吴文英的“密”与姜夔的“疏”堪称双璧,皆是南宋雅词代表人物,并在词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特别是清代词论家多推重吴文英。周济将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和吴文英称为宋代词坛领袖人物(《宋四家词选序》)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但由于过于讲求辞藻雕琢,不免出现晦涩难解之弊。南宋词人张炎便曾批评吴文英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词源》)。

吴文英生前曾自编过词集,以自度曲《霜花腴》为集名。后有尹焕序本,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均不存。流传至今的《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四卷本今存有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本,杜文澜曼陀罗华阁《梦窗稿》校本,王鹏运“四印斋”校本;一卷本有明万历张廷璋旧藏抄本《梦窗词》本,朱孝臧《疆村丛书》本,张寿镛《四明丛书》本。其中以朱孝臧《疆村遗书》四校定本最为完善。

今有杨铁夫笺释《吴梦窗词笺释》无锡民生印书馆1936年版,广东人民出版社《吴梦窗词笺释》,由陈邦炎、张奇慧对此笺释本加以点校,1992年版。

27、《断肠词》

南宋朱淑真著。朱淑真(约1135~约1180),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生平,多记载为“自号幽栖居士”,世居桃村。幼警惠,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嫁为市井民妻,不得志殁。“自号幽栖居士”说,最早见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朱淑真璇玑图记》,学术界已断为伪托;世居桃村,此外各项均见宋魏仲恭《断肠集序》。据《断肠集》中《春日书怀》:“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可知,其夫亦曾仕宦。因此除钱唐人,出身宦家,生活不幸外,诗人生平今已难详考。

朱淑真是李清照之后写词最多的一位女词人。此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这也颇似李清照,但缺少漱玉词那种天崩地解的时代背景和李清照那深透的笔力,因此缺乏漱玉词那种巨大的影响力。只是语言直白,想象力丰富,善于表现女性心理而已。如《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写一闺中女子在明媚春光中因回首往事而愁绪万端,用乐景反衬哀情。词中有触觉:春的暖意,有嗅觉:花的芬芳;有听觉:莺的啼叫。结构上显得和别致。再如《蝶恋花·送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通篇将春拟人,并结合柳条、飘絮的形象特征,设想用它们来系春、随春,想象活泼丰富。类似还有《谒金门·春半春已半》等。

据《写怀二首》中的“孤窗镇日无聊赖,编辑诗词改抹看”,作者生前曾自编诗词集,但死后散佚。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孝宗淳熙九年(1182)宛陵魏仲(端礼)辑为《断肠集》十卷,钱唐郑元佐为之作注,并增辑后集七卷。此外尚有《断肠词》一卷行世。

《断肠词》今有明毛晋汲古阁本,《诗词杂俎》本、清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唐圭璋《全宋词》中朱淑真词辑等。冀勤点校《朱淑真集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其中词集部分,采用明毛晋汲古阁本为底本,以四印齐本、《诗词杂俎》本为校本,还参校了《诗渊》等。

28、《苹洲渔笛谱》《草窗词》

南宋周密著。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又自署齐人、华不注山人,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周密出生于杭州。宋末曾为临安府幕属,监和济药局,充奉礼节,监丰储仓,宋宝祐(1253~1258)间为义乌县(今年内属浙江)令。景定二年(1261),任浙西帅司幕官。端宗景炎二年(1277),阳家破,始离吴兴终身寓杭,不仕于元,与邓牧、谢翱等有气节的遗民往还。

周密善诗词,能书画,雅好医药。有笔记体著作《草窗旧事》、《癸辛杂识》、《浩然斋雅谈》,《齐东野语》、《志雅堂杂钞》、《武林旧事》等多种,多载当朝史事传闻、杏林轶事、民俗风情,是研究宋代文化史的珍贵索引。并编有南宋词集《绝妙好词》辑南宋132位词家作品。不仅“去取谨严,犹在曾慥《乐府雅词》,黄庵《花庵词选》之上”,而且集中所录的很多词集今已不存,甚至姓名也无人知晓,为南宋词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

周密为南宋末年雅词词派领袖,词作以宋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收于词集《萍洲渔笛谱》内,可能是他自己编定,凡110首。后期作品见于《草窗词》和江昱所辑的《萍洲渔笛谱集外词》,凡41首。前期作品多为吟风弄月,宴饮酬唱,此时南宋已危若累卵,倾覆在即,但在前期的一百多首词作中居然毫无反映。后期词作不多,但有不少抒发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的苍凉凄咽之作,如被公认为压卷之作《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漂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河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此词主要抒发羁旅思乡之情。由于国破家亡。此时实际上已是无国可投,无家可归,因此比起一般羁旅乡愁,更觉感伤凄凉。这种将身世之感与黍离之悲杂糅的表达方式是周密后期词作的主要内容。如《三株媚·送圣与还越》、《献仙音·吊香雪亭梅》等皆是如此。前一首中的“故园愁眼,立尽斜阳无语”是词人的自我写照,而“废宫荒芜”、“俊游零落”则是宋亡的缩影;后者以梅自喻,词中的“凄凉市朝”、“斜阳衰草哦”则是时代的剪影

周密的咏物词和抒写离情别绪词作也很有名,前者如《水龙吟·白莲》、《齐天乐·蝉》;后者如《玉京秋·烟水阔》等。

周密词最主要的特色是格律严谨、结构缜密,风格秀雅、字句精美。戈载谓周词是“尽洗靡曼,独标清丽,有韶倩之色,有绵渺之思,……于律亦极严谨。”(《七家词选》)。在结构风格上,往往毕肖周邦彦。因为姜夔、吴文英也都是取法周邦彦又自成家数,所以周词也有不少借鉴姜夔、吴文英的痕迹。在表现手法上,同他的散文小品一样,周密最善于写景,体物异常细腻、准确形象,如这首《闻鹊喜·吴山观涛》,通篇都是写景,同他的散文小品《观潮》一样有名:“海水天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上片写观潮,将钱塘江潮来时蓝天、碧水连成一片的雄伟气势描绘得形象而准确;下片进一层写青山、红霞、白鸟、帆影,织成一幅动静搭配、色泽鲜明的钱塘江潮图,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末句写隔江闻夜笛,又由急促到舒缓,画面由阔大到幽深,更觉余韵悠长。

周密词在当时虽负盛名,后代却褒贬不一。清代浙西词派非常推崇周词,朱彝尊《词综》选周密词达51首,与吴文英并列全书之冠,戈载《七家词选》、李慈铭《孟学斋日记》等皆将他与吴文英并列为“二窗”。但常州词派对他则有褒有贬,如周济评价说:“草窗镂冰刻槠,精妙绝伦。但立意不高,取韵不远”(《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陈廷焯也认为“草窗虽工词而感寓不及三家(指宋四家中另三家陈允平、王沂孙、张炎——引者注)之正”。

有词集《萍洲渔笛谱》。以清乾隆时钱塘鲍氏《知不足斋丛书》所收《蘋洲渔笛谱》二卷和《草窗词》二卷、《草窗词补》二卷为最古;另外有咸丰时杜文澜辑刻《曼陀罗华阁丛书》据鲍本校刻《草窗词》二卷、《词补》二卷,较为通行。另有江昱疏证及辑本集外词,朱孝臧无著盦辑校《草窗词》,《彊邨丛书》刊本,天一阁藏抄本,王鹏运《四印斋》本,《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排印本。今有:邓乔彬点校《蘋洲渔笛谱》,上海古籍1985年版。

29、《山中白云》《玉田词》

南宋张炎著。张炎(1248~1323前),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张炎出身世家,前半生在贵公子生活中悠游多年。他是循王张俊六世孙。父张枢,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张炎在贵族家庭中度过。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秋北游大都谋官,次年春失意南归。居于杭,游于山阴、台州、吴中一带,前后漂泊达三十年。交友多为由宋入元的东南遗民,如周密、郑思肖、王沂孙、戴表元等。晚境凄凉,曾以卖卜为生,落拓而终。

张炎是宋末元初一位重要词人。同王沂孙、周密等遗民词人一样,词作中最有价值是那些抒发身世之感有寄托亡国哀思的词章,如有名的《高阳台·西湖春感》。春日西湖,在白居易、苏轼等词人眼中,是“春江水暖”、“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派盎然生机,但在这首《高阳台》中,却是“苔深韦曲,草暗斜川”、“万绿西泠,一抹荒烟”,词人也是“怕见飞花,怕听杜鹃”。这就是亡国后残破的西湖,这就是怀着身世之感、黍离之悲词人眼中的西湖。类似的还有《月下笛·万里孤云》、《思佳客·题周草窗<武林旧事>》等。张炎词集中咏物词并不多,但特别出名,一曲《南浦·春水》词,使他得了个外号“张春水”。这类词作并不只是在于状物的精致工巧,同样是由于带有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恨,如使他得名“张孤雁”的《解连环·孤雁》:“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全词处处写孤雁,又处处以孤雁失群来抒家国之悲,自己四海飘零之愁叹。雁和人,混为一体,且于苍凉悲壮的风格中,弥见思曲情深。确实是少见的佳作。

抒写归隐之思和讽刺归命新朝青云直上之徒也是张炎后期词作一个主要内容,这类作品有《南楼令·有怀西湖》、《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等。这固然表现了诗人的操守。但蒙古铁旗下的第四等公民“南人”自然不可能像晋代陶渊明那样从容的挂冠归隐,他的一些好友如王沂孙、戴表元、屠约等都被迫做了地方官,知识分子的脆弱和怯惧,又使他欲去不能,忧心忡忡:“待去隐,怕如今,不是晋时”(《声声慢·为高菊墅赋》)。

大概由于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即使在那些抒发身世之感有寄托亡国哀思的词章中,也显得哀怨有余而激愤不足,与同是遗民的刘辰翁同类词作相去甚远。特别是,作者又常常故作旷达、闲适,将词中本该郁结凄楚的情感大大冲淡。陈廷焯批评说:“玉田词感时伤事,与碧山同一机轴,只是沉厚不及碧山”(《白雨斋词话》)。

张炎在《词源》中主张词要清空骚雅。他自己的创作也确实实践了这一理论。此词作一气流走,疏宕明快,很少使用冷僻的事典和秾丽艰涩的字词,却能创造出高远幽藑的意境。其缺点也是由此而来:明快有余而含蓄不足,疏朗有余而丰腴不足;清新有余而沉郁不足。

曾从事词学研究,著有,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他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他怀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几乎日日花前为醉,号呼挥写,以至于后人评价他说:“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秀山水,犹生清响。”

张炎为词主张“清空”、“骚雅”,倾慕周邦彦、姜夔而贬抑吴文英。他的词多写个人哀怨并长于咏物,常以清空之笔,写沦落之悲,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因他精通音律,审音拈韵,细致入微,遣词造句,流丽清畅,时有精警之处。但由于他过分追求局部的诗情画意,在整体构思上不免失之空疏,故境界开阔而又立意甚高者并不多见。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词论家,他写的《词源》,在词的形式研上,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启迪。在论述乐律部分,书中保存了有关乐词的丰富资料,是一部有权威性的理论专著。他的创作主张,强调艺术感受、艺术想象与艺术形式,有许多经验之谈,至今尚可参考,但其观点带有门户之见,难免有偏颇之处。此书分为制曲、句法、字面、虚、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令曲、杂论等十三分。其论词的最高标准是“意趣高远”,“雅正”,“清空”。

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词学专著《词源》传世。《山中白云》存词302首,最早为元代陶宗仪手抄本,明代明代成化年间转录,清初钱庸亭藏,存词296首,今朱彝尊编定为八卷,龚衡圃刊刻,乾隆年间江昱加以疏证,朱孝臧《彊邨丛书》有复刻本。另有徐增《榆园丛刻》本,天一阁藏抄本,张惠言批校本,王鹏运《四印斋》《双百词》本等。今有:吴则虞校辑《山中白云》,中华书局1983年版,以龚衡圃刊刻本为底本,《彊邨丛书》本等参校。

《词源》二卷,研究它的著作有:清代郑文焯《词源斠律》,今人蔡桢《词源疏证》,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夏承焘注、蔡嵩云笺释《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郑孟津、吴平山《词源解笺》,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2期等。

30、《须溪词》

南宋刘辰翁著。刘辰翁(1233~1298),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自幼丧父。家贫力学。稍长,从庐陵著名学者欧阳守道游,27岁中举,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进士。廷对时政,忤权臣贾似道,恰好录取在欧阳守道门下。此后历任濂溪书院山,临安府教授,被多次被时任福建转运司幕、福建安抚司的江万里罗致幕下。恭帝德祐元年(1275),同门同里的文天祥起兵勤王,刘辰翁曾短期参与其幕府。同年,江万里在故乡投水殉国。元世祖至元十二年,长期在外漂流的刘辰翁殷勤谋葬江万里。此后归隐故乡,矢志不仕,从事著述。元成宗大德元年卒于故乡。四方门人学者皆来庐陵会葬,称之须溪先生。《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

刘辰翁是一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所批点的有:《班马异同评》三十五卷、《校点韦苏州集》十卷、《批点孟浩然集》三卷、《批点选注杜工部》二十二卷、《评点唐王丞集》六卷等等。其词学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作方面。今存词353首,其数量在两宋词坛上仅次于辛弃疾。但前人对须溪词似乎重视不够。明人毛晋汲古阁刻宋词名家六十位,但并无须溪词。就其原因,固然由于须溪集过早散佚,也是由于前人论宋词,过于标举周邦彦、张炎等格律派词人,“世俗之论,容或以稼轩为别调,宜其以别调目须溪也。”(况周颐《蕙风词话》),对刘辰翁的豪放风格重视不够。在两宋词坛上,刘辰翁继承了苏、辛的豪放词风,倾诉着山河变色、易代之际的独特感受,虽雄浑之气不及辛词,但悲愤沉郁之情却不遑多让,可以说是两宋豪放词派的殿军。

抒发亡国之恨、遗民之悲,是须溪词中最感人也最有价值的部分。如《永遇乐》:“壁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细帙离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词前有一小序说明写词的背景:“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李清照写永遇乐,虽国破家亡,犹有东南半壁河山。现在确实临安沦陷、崖山兵败,南宋王朝彻底倾覆,自己也身为遗民,妻离子散,流亡他乡。所以说比起李清照的忆旧叹今,“悲苦过之。”类似的还有名作《兰陵王·送春》。此词写于临安沦陷后一个多月。词人采用一连串联想、比喻手法,寄托自己对故国的眷恋和国破家亡的愁恨。陈廷焯评曰:“题是‘送春’,词是悲宋,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在《忆秦娥·梅花节》、《卜算子·元宵》等词作中,他又贞洁自誓,表示绝不随波逐流;在《《莺啼序·感怀》、《金缕曲·壬午五日》等词作中对那些忘却了君国之恨、媚敌求生之徒则充满鄙视。在这些抒发亡国之恨的词作中,即使是一些小词短章,也写得风格遒劲深挚感人,如《柳梢青·春感》:“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词人勾勒着、诉说着一幅幅伤心图画:蒙古铁骑占领临安,宋室漂流海上,面临覆亡,自己避乱山中思念故都。敌与我,今与昔、乐与悲、恨与爱、个人与家国一幅幅对比着、排列着,从我们眼前飘过,真是一字一泪,动人心弦。

更让人感动的是,即使国家到了如此地步,词人并未丧失斗志,对重头收拾旧山河的信念仍一如既往;对未来依旧充满信心:“岂有中朝瓯复久,更落闽山海口”(《金缕曲》);“吾年如此、更梦里,犹作狼居胥意”(《念奴娇》)。尽管恢复的希望一天天渺茫,词人仍不灰心丧气,把希望寄托于同志和后来人:“问天之将丧斯文否?吾待子,望吾岁”!

须溪词中也有一些抒发身世之作,但与前人羁旅行役、离愁别绪不同,往往是将家国之恨、黍离之悲融入其中。如前面提到的《永遇乐的结尾:“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借用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感叹来抒今日的家国之恨!《青玉案·用辛稼轩元夕韵的结尾也是如此:“今夜上元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初”,个人遭遇之中同样揉入国家、时代的苦难。类似的还有《虞美人·用李后主韵》、《忆旧游·和巽吾相忆寄韵》、《八声甘州·和萧汝道感秋》等。

刘辰翁词在豪放雄健之中又饶有跌宕之姿;往往直抒胸臆又爱用事典。受苏东坡、辛弃疾的影响很深。况周颐说:“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词跌宕似遗山。有时笔意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坡公。往往独到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锋赴节”(《蕙风词话》)。须溪词的主要缺点是使事用典过多,不仅削弱了词的形象性,而且造成直抒胸臆与词旨晦涩之间的矛盾。另外还有少数作品过于散文化。

刘辰翁著作在元初由由其子刘将孙整理编次成集,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付梓,但到明代,百卷本《须溪集》已经失传。现存作品,有: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中辑录出《须溪集》十卷;《四库全书》本《须溪先生四景诗集》四卷,明刻本《须溪记钞》八卷,《须溪先生集略》三卷。现存诸集中文249篇,诗205篇,词353篇,计812篇,数量仅为《须溪先生全集》的十分之一左右。

须溪词集今有:《须溪词》三卷,朱孝臧《疆村丛书》本;吴企明点校《须溪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