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古文典籍频道

国学典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三)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四、北京

21、法源寺

又称悯忠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菜市口附近教子胡同南端,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现为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诏令于幽州城内建寺,以悼念在东征高句丽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万岁通天元年(696),佛寺建成,武则天赐名为悯忠寺。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和史思明先后在寺内东南角和西南角造塔立碑,寺院也一度改名为顺天寺。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全寺毁于火灾,景福初年(892)重建。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幽州发生大地震,悯忠寺几乎完全被毁。咸雍六年(1070)又再度修复。金代时期,该寺为燕京名刹,曾是女真人进士的考场,宋钦宗被掳后也在寺中囚禁过一段时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南宋遗臣榭枋得抗元失败被俘,押至大都(北京)。元廷多次授官均坚辞不就。他在悯忠寺养病,看见镶嵌在墙壁上的曹娥碑,泪如雨下:“小女子犹尔,吾岂不若汝哉!”遂绝食而死。元末该寺院毁于战火,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重建后更名为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进行了大修,钦定为专司戒事的皇家律宗寺院,并赐名为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四十五年(1780)又有过较大修整,乾隆帝在大修完工后亲临法源寺,赠送了“法海真源”牌匾。中华民国时期,法源寺是北京城最大的停灵寺院之一。

1920年1月,杨开慧的父亲北大教授杨昌济去世后,曾停灵于此,毛泽东来此陪同杨开智杨开慧兄妹守灵,料理后事。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修葺,1956年更将中国佛学院设在这里。文化大革命时,寺院遭到严重破坏,建筑、碑刻、佛像、藏经等大量被毁,直到1978年才恢复其宗教用途,并于次年建立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法源寺

法源寺的现存建筑全部为明清时所建。自南向北,地势被人为地逐渐抬高,是一般佛寺中很少见的建造方式。寺院的东南部有斋堂和僧舍,西套院现在是中国佛学院的所在地。寺院坐北朝南,平面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约240米,东西平均宽75米,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全寺可分为六进院落,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南北中轴线上:第一进为山门。由正门和两座侧门组成,门外南侧有一座砖雕影壁。山门内为天王殿,供有明代的铜铸弥勒佛像和四大天王像,系从拈花寺内移来。殿前有数块铭碑,东西两侧建有钟楼和鼓楼。第二进院落的主殿是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前出抱厦三间。它是寺内最主要的建筑,檐下绘制了金龙和玺彩画,抱厦梁架上悬挂着乾隆帝御书的“法海真源”匾额。殿前有明清石碑六通,记述了修寺的历史经过。殿内正中供奉着明初制作的毗卢舍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像,合称“华严三圣”像。与“华严三圣”平行的,左侧供药上菩萨、无尽意菩萨、药王菩萨像,右侧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像。它们与文殊、普贤一起,又合称为“八大菩萨”。此外,在大殿的两厢还分列着清代木雕的十八罗汉像。第三进院落的主殿为悯忠台。第四进院落的主殿为毗卢殿,又称净业堂或大遍觉堂。殿前有元代的大石海,雕刻海水江崖、山海龙马等图案,精美绝伦。殿内供奉着总高5.65米的明代铜质五方佛像,极为罕见。该殿原本还珍藏了唐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可惜1949年后被盗。现在寺内增建了玄奘纪念堂,收藏从其他途径获得的大师头骨和著述等纪念物。第五进院落的主殿是大悲坛又称观音殿,面阔五间,殿后接抱厦一间。该殿供奉的都是观音像,形态各异,共有7尊。殿内现陈列着唐代至清代的各种佛经善本,并有西夏文、回鹘文、蒙古文、藏文和傣文的佛经。第六进院落为藏经阁,是座二层楼的建筑,面阔为五间。楼上保存了各种版本的佛经典籍,是中国珍藏佛经最多、版本最珍贵的机构之一。楼下现展示各种木雕、石刻、铜铸、铁铸、陶制、景泰蓝制的佛像和佛塔,大都历史悠久,造型精美。其中在迎门处的一尊明代木雕卧佛长达7.4米,是目前北京城最大的佛像之一。

法源寺内收藏了众多名贵的佛教典籍及艺术品,特别是大悲坛内陈列的大量佛经,数量众多、版本珍贵。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宫殿,这里陈列的历代佛像、石刻及艺术珍品有: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佛坐像,有东吴时代的陶魂瓶,有北魏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国宝级珍贵文物。另外还有各国赠送的经像文物。藏经阁阁上供奉着三大士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的艺术精品。法源寺的毗卢殿前有清代大石海及元代双层底座法源寺的丁香曾与崇效寺牡丹、恭王府海棠一起并称京畿三大花事。

悯忠阁

为第三进院落内的主殿,以悼念唐太宗时在东征高句丽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也是悯忠寺得名之由。唐末在这里建造了三层巨阁观音阁,当时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语,后人就将此地的建筑起名为悯忠台。现在这里和台外山墙上都保存了唐、辽以来的历代碑刻,其中以唐史思明《无垢净光塔颂》、辽《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清代复刻的唐李邕《云麾将军碑》残柱础、《法源八咏》、《心经》等最为珍贵。

法源寺悯忠阁

五方佛像和大石海

五方佛像位于第四进院落的主殿毗卢殿内。五方佛像总高5.65米,明代铜质佛像,。造像的上层为安坐在须弥座上的毗卢佛,中层为东西南北四方佛,下层为千瓣莲花宝座,每瓣上雕一小佛,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景象。这组佛像原在隆长寺内,隆长寺被毁后被移至此寺。

另外,该殿前大石海及双层底座亦颇有来历。相传元世祖忽必烈摆放在广寒殿用作酒缸,名曰渎山大玉海。明代流传至西华门外的真武庙。清朝乾隆年间,被乾隆帝发现并将其运到北海团城的承光殿中安放,但底座仍留在真武庙。乾隆十四年,乾隆帝下令按照大玉海的样子雕刻了一个石海放在真武庙原先的底座上。石海外壁雕有海水江崖、山海龙马及八宝(吉祥八清静)等图案,精美绝伦。1980年重修外法源寺时,将大石海及双层底座移放在法源寺的毗卢殿前。因此大石海是清代的,但底座是元代的。

毗卢殿前大石海

大石海底座上下两层精美的石雕

毗卢殿内五方佛像

22、广济寺

地处北京阜成门内大街25号,北京著名的“内八刹”之一。据清初余宾硕所作《喜云慧大师传》,该寺原名西刘村寺,创建于宋朝末年:“宋末有两刘家村,在西者为西刘家村。村人刘望云自谓天台刘真人裔孙,得炼气法。一日,有僧号且住者过之,望云出迎,求其说法。因为之建寺,曰西刘村寺。”这是关于广济寺缘起的最早记载。元朝时,西刘村寺改称报恩洪济寺,元朝末年毁于战火。明代宗景泰年间(1450-1456),村民耕地时,发掘出陶制佛像、供器、石龟及石柱顶等物,才知是古刹遗址。英宗天顺(1457-1464)初年,山西僧人普慧、圆洪等法师云游至此,在这里募集资金,于废址上重建寺庙。在当时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廖屏的资助下,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营造了一座庄严佛刹。廖屏还将此事奏闻宪宗皇帝,请赐寺名,明宪宗于成化二年(1466)下诏命名为“弘慈广济寺”。此后,广济寺僧人不断进行修复工作,到成化二十年(1484)才算全部完工,次第建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士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斋堂、禅堂、方丈室、僧舍等,巍峨壮观,富丽辉煌。清朝初年,恒明法师将广济寺改为律宗道场,在此设立戒坛,开坛传戒。从清顺治五年(1648)起,还请玉光律师在寺内开堂传成,历时十三年。顺治十三年(1656),清世祖曾游历广济寺。清朝政府对广济寺十分关注,多次进行修缮和扩建,但基本保持着明朝重修的布局。清朝末年,道阶和尚任广济寺住持,在寺中兴办了弘慈佛学院,学僧逾百人。当时,广济寺在京都还拥有几个下院,在北海西面有柏林寺(现为北京图书馆分馆),德胜门内有莲花寺,后海有广化寺,西直门内有弥勒院,龙须沟有龙泉寺等,盛极一时。

1931年,广济寺不慎失火,主要殿堂焚烧殆尽。1935年,住持现明法师在吴佩孚等人的资助下,按明朝格局进行重修,建筑规模比以前更加壮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了全面维修。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会址设在广济寺。2006年05月25日, 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广济寺现存建筑保持明代格局,占地35亩,坐北朝南,分三路,中路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和多宝殿(舍利阁),西路有持梵律殿、戒台、净业堂和云水堂,东路有法器库、延寿堂等。寺庙的西北隅,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戒坛殿和汉白玉砌成的戒坛,这是广济寺保存的最古建筑物,今称“三字堂”。寺内西路四合院为中国佛教协会各部门的办公场所。三学堂后为《法音》编辑部。整个寺院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中有院,错落有序,曲径通幽。

寺内珍藏许多珍贵文物,如明代三世佛及十八罗汉造像,康熙时建的汉白玉戒台,乾隆年间的青铜宝鼎等。并收藏了大量佛教经卷和历史碑刻等珍贵文物。在大雄宝殿有一个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铸造的青铜宝鼎,有2米多高,放置在刻花石座上,鼎身铸有佛教八供(轮、螺、伞、盖、花、瓶、鱼、结)等花纹,造型古朴大方,工艺精湛,是珍贵的艺术珍品。大雄宝殿后壁悬挂着一幅《胜果妙因图》,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著名画师傅雯作的指画。多宝殿有三尊明代铸造的铜佛像,大雄殿前有明成化、万历、清康熙、乾隆石碑5块,其中康熙皇帝所赐的文字碑与无字碑相对屹立殿前,成为“空有碑”,这表示佛法的真空妙有之意。寺内珍藏的佛教经典十分浩繁,仅图书室就有23种文字、10多万册佛教经典;收藏的《大藏经》就有12种版本,寺内还有1721一1753年甘肃临潭县卓尼寺能版印刷的一部藏文《大藏经》,共231包,是佛教中的珍贵文本。

北京广济寺

《胜果妙音图》    

在大雄宝殿三世佛龛之背板上,高5米,横长10米,纸本。是清乾隆皇帝令傅雯所画的指画(用手指作笔所画)。画面描绘释迦牟尼佛说法故事。画面的中央是本师释迦佛,佛的左右分别为骑狮的文殊菩萨和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另外有四大天王和众多的菩萨、罗汉等一百多位弟子。在佛莲花座前还有善财童子以及大鹏、迦陵频伽鸟、谛听。有趣的是,听众中,还有中国的历史人物关羽、关平、周全及布袋和尚等。这幅作品时,并没有看到人物衣纹犹如铁线一般流畅平直的线条,与其他宗教题材的壁画(如永乐宫、兴化寺、法海寺壁画等)有所区别。虽然如此,画面还是给人有一种比较厚重的感觉,可见画家傅雯在掌握线条墨色的轻重、缓急、顿挫、粗细、浓淡时是非常得心应手的;至于人物面部的处理就更需要小心翼翼,不能出现差错;另外色彩方面与壁画也很不同,仅仅用淡淡的赭石色在不多的部位略作渲染,没有给人那种色彩浓烈厚重的感觉,反而有一种素雅清淡的格调。这是由指画的特点所决定了的,因为指画并不适宜作工笔重彩的画幅。傅雯的这幅作品算是目前所知国内外最大的一幅指头画,十分珍贵。在画幅的右下角有作者署款:“胜果妙音图,乾隆甲子九年清和月八日,奉敕沐指画墨恭摹尊像,臣傅雯□□”,按照清宫作画的署款格式,缺损处的两个字,应当是“恭画”或“恭绘”。画幅的右侧还裱有两条边款,一则为法式善所题,一则是朱鹤年所题,两题字数都不多,节录如下,法式善题:“……今年六月雨霁□慈仁寺,见毗罗殿悬胜果妙音图,笔墨奇伟,雨摧风铄,多不可辨,书款乾隆甲子傅雯奉敕作。□西苑中物,后移奉□□,山人闻□□为重装之,纵丈八尺、横三丈四尺,工蒇属予记……嘉庆六年孟冬翰林院侍读柏山法式善记”;朱鹤年题:“嘉庆六年青龙在重光作灵阿沙荼之月,泰州朱鹤年告京师士大夫捐施重装”。作者傅雯,生卒年不详,字香嶙,又字紫来,号凯亭、凯头陀,奉天(今辽宁沈阳)镶红旗人。“善指头画,得高且园(即高其佩)之传,尤长于盈丈佛像。乾隆甲子,供奉内廷,寻以旗员补用。武职通世,故善诙谐。诗画皆敏捷,俄顷间,可得数十幅。题识亦不作寻常语。尤好从僧游,故其得意之作,僧寮中多有之。”(清·佚名《读画辑略》)京师之法源寺内曾藏有他所画的《现身说法应真像》三十余轴。傅雯与“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1693—1766)亦有往来,《郑板桥集》中有一首诗是赠给傅雯的:“长作诸王座上宾,依然委巷一穷民。年年卖画春风冷,冻手胭脂染不匀。”诗前有小注云“傅雯,字凯亭,闾阳布衣,工指头画,法且园先生。”

这幅作品,原设于大内,后赐于宣南慈仁寺,后遭受劫难,文物流失于民间。该作品被广济寺常住出资购得,成为广济寺的镇寺之宝。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济寺方丈演觉法师请故宫博物院专家重新修复了古画。

大雄殿内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长明灯为明代木雕由整棵檀木雕成,也极为珍贵。

广济寺大雄殿

广济寺大雄殿内壁画《《胜果妙音图》

汉白玉戒台

寺庙的西北隅,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的戒坛殿,殿内有座汉白玉砌成的戒坛。戒坛,高3层,是广济寺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建筑,也是北京城区唯一一座清代汉白玉戒台。戒台是传授比丘戒的地方,有承担薪火相传续佛慧命的作用。今称“三学堂”。

23、灵光寺

位於北京市风景秀丽的西山八大处,是八大处现存最重要的一座寺院,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初名龙泉寺,辽代曾扩建,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改称“觉山寺”。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徵调全国各地木材扩建该寺後,始改称为灵光寺,此寺名一直沿用至今。因供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而闻名於世,成为中外佛教徒朝拜的中心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由中国佛教协会派僧人管理。

灵光寺山门殿面朝东南,山门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纯铜贴金铜造像,为泰国僧王赠送。灵光寺内原有五进庙堂,现仅存“大悲院”、“鱼池院”、“塔院”三处院落。大悲院中,南有观音殿,北有拜佛堂,东西各有陪房十四间院西南有一金鱼池,建于清咸丰年间,原为寺内放生池。池畔有辽代“招仙塔”塔基一座,又名“画像千佛塔”,此塔毁于“八国联军”炮火。后寺内僧人在清理旧塔基时发现了供有佛祖释迦牟尼灵牙舍利的石函。北行过一回廊,为原卧游轩、居士院及方丈院。现方丈院中有1958年所建佛牙舍利塔,塔中舍利阁内以纯金七宝塔供奉佛祖灵牙一颗。新建的玉佛殿有已故佛协会长赵朴初手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影壁。灵光寺内最重要的文物是供有佛祖释迦牟尼灵牙舍利的“佛牙舍利塔”。

北京灵光寺

佛牙舍利塔,原名“招仙塔”,塔内供奉着世界仅存两颗的佛牙舍利其中的一颗,因而成为中外佛教徒朝拜的中心之一。据佛教史籍记载,释迦牟尼圆寂后,遗身焚化,获得了四颗佛牙舍利,有两颗佛牙舍利留供人间。一颗传到斯里兰卡,另一颗传到当时的乌苌国(即今巴基斯坦境内),后由乌苌国转到于阗(今新疆和阗县)。5世纪中叶,南朝高僧法显(约337-约424年)西游于阗,将这颗佛牙迎请到南齐首都建业(今南京)。隋朝统一后,佛牙被奉送到长安供拜。五代时期,中原战乱,这颗佛牙辗转传到当时北方辽代的燕京(今北京)。据《辽史》卷22《道宗本纪》所载: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郑氏为供奉佛牙舍利建造了“招仙塔”,咸雍七年(1071)八月,佛牙舍利安置于招仙塔内。塔为八角形,以雕砖砌成,规模宏大。据清朝英廉等奉敕编纂的《日下旧闻考》载:“寺後有塔十层八楼,俗称画像千佛塔, 绕塔基有铁钉龛十六座。塔西有井泉,深广约五尺馀。”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灵光寺和招仙塔也毁於八国联军炮火,成为一片废墟。僧人圣安率众收拾残局时,发现落在地上的塔顶石刻露盤,上有碑文曰:“大辽国公尚父令丞相大王燕国太夫人郑氏,咸雍七年工毕”。后从残存塔基内发掘出一石函,函中装有一沉香木匣,木匣上有“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天会七年四月廿三日记。善慧书”。据明朝《补续高僧传》记载,善慧是北汉名僧,天会七年为公元963年,据此可知,这颗珍贵的佛牙入华一千五百馀年,并已在灵光寺供奉了八百多年。圣安圆寂後,佛牙传给弟子常照,常照又传给心明。从佛牙舍利重现到1949年的半个世纪中,由於长期的社会动荡,佛牙舍利一直被佛教界秘密保藏、供奉着。直到1955年把佛牙舍利迎至广济寺,供养在舍利阁七宝金塔中,以供国内外信众的瞻礼。

佛牙舍利塔在灵光寺内东南隅,为金碧辉煌之八角形十三层密檐砖塔,因塔砖上刻有佛像或佛塔,故又称“画像千佛塔”。矗立于西山山麓,为北京郊外名胜之一。佛牙舍利塔是一座八角形13层密檐式塔,塔高51米,建在高大的须弥座上,下承以22平方米的虎皮石包砌的宽大拜台,拜台高出地面2.7米。周围绕以宇墙和白石栏杆,左、右、中三面各设踏跺十八级,使塔显得高大雄伟塔的基座用青石砌造石台三级,每面下宽6米,上宽5.25米,各层尺度由下至上逐层向内收缩,富有稳定感三级台基之上是艾叶青石筑造的须弥座,束腰的八角各嵌倚柱一根,再上置五晒斗拱以承托乎座压面,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安装,比宋时佛塔的砖雕斗拱更为坚固美观平座以上装汉白玉栏杆,望柱雕石榴形住头,每面装华版三块,阴刻勾片纹、席纹等古式图案,华丽精美。须弥座以上叠置莲座,用青石刻莲辩三重,用以承托塔身。这继承了宋朝建造佛塔的传统风格。

塔身作八角形,每面宽4.25米,高5.35米。每角嵌艾叶青石倚柱一根,斫成八角形,轮廓深圆有力,仿古代“梭柱”形式,柱头两旁各嵌雀替一只,平板枋用混凝土,额枋用艾叶青石筑造、造型如木构建筑。塔身砌大城砖,外表贴砌米黄色耐火砖塔身四门四窗,东北、西南两门为塔心室的出入通道,宽1.50米,各装四株楠木梧扇一樘,设门簪两枚,梧心部分透雕三交六木宛菱花,券脸和榻板均用艾叶青石雕刻。其余二门、四窗为石料仿制的假门假窗,虽不能开关,但形制古朴,工艺精美。平板坊以上用钢筋混凝土筑造斗拱、角梁,挑出方椽二层,盖绿色琉琉瓦,作平檐清水脊,朴素简洁。

第一层塔檐以上,叠砌密檐十二层,用米黄色耐火砖叠砌出檐,盖绿色琉璃瓦,八角各系风铎一只。十三层瓦檐由下往上按不等分弧线逐层收分,使高耸的宝塔在轮廓上显得浑圆和优美,体现出辽代的建筑风格。塔顶八角攒尖,盖绿色琉璃瓦,中心立木神柱一报,长8.50米。宝顶采用印度式,通高6.05米,由鎏金复钵宝、珠、相轮和华盖等物件组成,耸拨卓立,金光闪烁。塔身内部分作七层殿堂。底层为一暗室,墙的四周嵌镶石刻碑记和经文。其中“金刚般若经”之铜版刻文,相传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之手笔。室外绕以石梯,盘旋而上就到了供奉佛牙的舍利堂。堂中设置金刚座和彩绘屏风,以七宝金培供奉着佛牙舍利。七宝金塔上镶嵌着许多玉石、珠宝,价值连城,精美绝伦。堂内墙壁用大理石嵌成,堂顶装珠地贴金蟠龙藻井,显出庄严肃穆、恬静祥和的气氛。以上六层,分别供奉着汉、藏、蒙、傣各族佛教经典、塑像和法器塔西有井泉,深广约五尺余。1957年,中国佛教界发起,依照佛教传统在原塔址西北重新建塔,永久供奉佛牙舍利。1964年6月24日和25日,中国佛教界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法会,迎请佛牙台利入塔并为新建的佛牙舍利塔开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喜饶嘉措大师主持法台,副会长赵朴初、阿旺嘉措、噶喇藏、巨赞、周叔迦及首都佛教界参加了这一盛典,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及越南等亚洲各国佛教界都应邀派遣代表团前来参加这一盛典,使之成为亚洲各国佛教界共同庆祝的盛事。自佛牙舍利塔落成开光以来,每年都有许多国内外佛教信徒前来朝拜,佛牙舍利也多次出国巡礼,受缅甸、和斯里兰卡等国教徒瞻仰。

灵光寺佛牙舍利塔

塔内收藏的一颗佛牙

24、广化寺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鸦儿胡同,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的北岸,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庆龄故居,是北京著名的佛教十方丛林,现为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据《日下旧闻考)援引《柳津日记》载,广化寺乃元代僧人念佛号数米积攒而建:“广化寺在日中坊鸡头池上。元时有僧居之,日诵佛号,每诵一声,以米一粒记数,凡二十年,积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但建寺具体年代不详。明《敕赐广化寺记》碑载:元天顺元年(1328年),灵济号大舟住庆宁寺住,“发愿禁足二十年不出门,一心念佛……十年后成此大刹”。据此推断,广化寺应创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前后。根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掘出的明弘治十年(1497)立的《敕赐广化寺记碑》和《正宗记》,该寺曾毁于元末战火,明朝初年寺废,天顺至成化年间予以重修。重修后的广化寺规模宏大。据寺内现存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弥陀会记》碑记载:此时的广化寺成为净土宗道场,住持圆环率众举行了盛大的弥陀法会,盛况空前。清代道光年间,住持广殊法师敦请自如和尚任方丈,从此,广化寺成为“十方寺”。自如方丈圆寂后,印法法师继任方丈。自道光六年(1826年)始,历二十年,募资重修了殿堂僧舍。清道光年间(1821-1850)的《请书碑》中记载:明清时期,广化寺“殿堂廊庑,规模宏大”,为京都有影响的佛刹。

清末民初,广化寺一度成为京师图书馆。1908年,张之洞将个人藏书存放寺中,奏请成立京师图书馆。次年获准,清政府派缪荃孙主持建馆事务。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派江翰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次年开馆接待读者。不久迁馆它处,广化寺又恢复为佛教寺庙。1938年,在当时寓居广化寺的溥心畲居士的捐助下,玉山方丈主持重修了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阁(也称后楼)以及东西配殿、配楼。为广集资金,当时还邀请了知名书画家题字作画,在中山公园水榭展开义卖,得款捐助广化寺,使修复工程圆满成功。1939年,广化寺创办了广化佛学院,招收学僧数十人,聘主周叔迦、魏善忱、修明、海岑、溥儒等佛教学者任教。后又创办了广化小学,免费招生,为贫苦困难的学生提供书籍和学习工具,直到1952年由北京市教育局接办。

1952年9月,虚云法师来京驻锡广化寺,当时在京的佛教界人士李济深、叶恭绰、陈铭枢、巨赞及佛教徒纷纷前来参礼这位佛学大师、禅宗高僧,平静的广化寺一时称盛。“文化大革命”前,广化寺仍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基本保持了古刹旧观。“文化大革命”中,广化寺佛像遭到破坏,宗教活动也被迫停止,但《大藏经》及佛教文物都被封存,没有受到损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化寺也获得了新生,成为北京市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1983年,广化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广化寺占地面积20余亩,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建筑布局严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中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正中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要殿堂,两侧对称排列着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首座寮与维那寮。这些殿堂组成了广化寺的正院。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殿堂组成四合院。西院的主体建筑有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寮等。三个院落之间回廊环绕,僧房毗连,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众多小四合院,即“院中有院”的建筑特色。整座寺庙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

北京广化寺

广化寺共收藏国家各级文物1716件,其中图书1087部,字画282件,碑拓298件,其它物品49件,不少是文物珍品,有很高的价值。有明水乐年间翰林院刻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清雍正皇帝抄写的《金刚经》,还有不少明清名人字画。《大藏经》共4藏,2761函,也十分珍贵。

25、通教寺

在北京东直门内的一条小街深巷中,北京市著名尼寺。解放后一直为北京市尼众学修及宗教活动场所。1983年,通教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所。通教寺的创建年代已无史籍可考。相传创建于明朝,清朝重修,是一度殿宇几楹、僧房数间的小庙。到清朝末年,这座小庙已十分残破,佛像损坏,仅有一位老比丘尼印和法师住寺修行。1942年,从福建来的开慧和胜雨两位尼姑驻赐通教寺,着手重建殿堂,安单接众。她们历经艰苦,募资修建了大雄宝殿、五观堂、念佛堂、大寮等建筑,使通教寺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通教寺为培养僧才,还创办了八敬学苑,并呈文备案,悬挂钟板,使它成为北京市第一座尼众丛林。原在八敬学宛毕业了30多人,他们遵守戒律,诵经念佛,行住坐卧极有威仪,从而使这座名不见经传的佛寺闻名佛教界。根据通教寺石碑记载,当时的通教寺“以持戒念佛为宗,学教习规为助”。它的共住规约是:“坚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专一念佛,亦摄三学,除打念佛七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无论年纪老小,不遵戒律者,概不留单。”正由于它规章严明,归者甚众,常住尼众达50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教寺一直是北京尼众活动场所。全寺尼众以持戒念佛、学教习规称誉海内外。她们还发扬“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教优良传统,先成立缝纫小组,后发展为服装加工厂,制做僧衣,同时为社会服务,“文化大革命”中,佛像、经书被毁,尼众流散,寺门关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教寺又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恢复开放。北京市佛教协会重修了通教寺,流离失所的尼众也相继归来,现有10多名年轻尼众。

通教寺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有大雄宝殿、念佛堂、五观堂、尼舍等,其中较为独特的建筑是大雄宝殿,因其殿内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像》而名闻遐尔。寺内还有碑刻两块,珍藏日本《大正藏》一部。大殿两侧是整齐的僧房,左前方为五观堂,右前方是念佛堂,寺内还立有1942年重修时立的两道石碑。果树、花木,把整座寺庙点缀得格外雅致、清净。通教寺山门外是一片苍松翠柏、奇花异草的公园,使寺院的环境更显幽静。

北京通教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