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古文典籍频道

国学典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六)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四、全国其它著名道观

21、青岛崂山太清宫

以太清宫为名的道观全国有六处: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辽宁沈阳市太清宫、青岛市崂山太清宫、内蒙古呼和浩特太清宫和湖南衡阳市太清宫。其中以崂山太清宫创建最早也最有名。崂山太清宫位于崂山最南端的宝珠山下。崂山,古称劳山、牢山、辅唐山、鳌山,位于黄海之滨,主峰1133米,它拔海而立,山海相连,雄山险峡,水秀云奇,自古被称为“神仙窟宅”“灵异之府”,享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誉,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1982年,崂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名胜景区之一。崂山素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之说,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始建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距今2100多年的太清宫。


青岛崂山太清宫

最早来崂山修道的是西汉年间江西瑞州人张廉夫。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张廉夫东来崂山,在老君峰下选择背山面海处建茅庵隐居修道,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名为三官庙。并授徒祭拜,具备了宗教形式,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这比张道陵创立天师道的时间要早282年。所以张廉夫被奉为崂山太清宫的开山始祖,而崂山也成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张廉夫逝后,其弟子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等相继主持太清宫的庙事活动,据载当时太清宫的道士已多达90余名,规模相当可观。

崂山道教的兴盛开始于唐宋年间。唐朝末年,崂山太清宫迎来了第一位受过朝廷敕封的高道李哲玄,他曾被后周太祖郭威敕封为道化普济真人,是一位修道有成的长寿道人,在世112年,最后羽化于崂山太清宫。

五代时期,李哲玄的师侄华盖真人刘若拙为寻访其师叔李哲玄来到了崂山太清宫,并在太清宫东南山麓建驱虎庵居住。据明末黄宗昌的《崂山志》记载,刘若拙“丹颜皓首,不自知其年,不履不冠,冬不炉,夏不扇”,具有很高的内功修养。宋太祖赵匡胤久闻其名,所以在他建国后就召请刘若拙入京,任命他为“左街道录”,即朝廷掌管道教事务的官员,让他肃清道流。《皇朝通鉴》中说刘若拙“善服气,年九十余而不衰,步履矫捷。”数年后,刘若拙思归崂山,宋太祖挽留不住,只好同意,并拨巨资敕建上苑宫为其道场,同时又敕建太清宫、上清宫作为他的别院,此为崂山太清宫敕建称宫之始。

南宋金元时期,身为全真掌教的王重阳弟子刘处玄、丘处机相继东来崂山传教,使崂山各宫观正式归宗于全真派。刘处玄入住太清宫讲道谈玄历时两年,因而使得太清宫成为刘处玄所创隐山派祖庭。其后,作为全真掌教的丘处机又分别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和嘉定二年(1209年)两次登临崂山,推动了崂山全真道教的发展。自成吉思汗召见丘处机后,全真道大兴于天下,全真七子的门人弟子纷纷来崂山建宫立院,使得崂山全真道教进入了全盛发展的时期。嗣后,众多名道慕名而来,如明代张三丰、徐复阳、齐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宫居住修行,清代褚守持、王良辉、韩谦让等高道也都先后任太清宫住持。

明代万历年间,太清宫旧道院曾倾圯,为佛教憨山和尚所占据,在宫前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海印寺。从万历十七年开始,以耿义兰为首的太清宫道士在经过了十数年前赴后继的上告后,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万历二十八年(1600),朝廷降旨毁寺复宫,其后,又在万历三十一年重新勘定了太清宫的四至范围:东至张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海,北至分水河。自此后,在朝廷扶持和官府保护下的太清宫逐渐成为崂山地区规模最大的宫观。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道人赵复会重修太清宫,正式确定了分三官、三清、三皇殿为三个院落的格局。该三院都建有围墙,各立山门,并有便门相通,使太清宫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明代以来,崂山太清宫被誉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民国年间,太清宫开始修志。太清宫监院周宗颐,重新整理太清宫历届住持及名道之回忆笔记,经广征博采搜集资料,历时两年多,始于一九四一年编纂成《太清宫志》一书,此为崂山道教首部志书,保留了大量弥足珍贵之历史资料。本庙老道人赵泰昌暨门人黄友琴、孟宗绍、于惟东于一九四四年为该书校正完稿。一九六二年,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宗教处作为资料将其书稿油印,惜数量有限,且经文革浩劫,大都已被销毁、流失。

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太清宫仍有道士十三人,殿宇房舍一百五十余间,并有土地六百余亩。文革中太清宫的庙碑、神像、文物、经卷、供器等均在“扫四旧”中遭到彻底毁坏,道士均被遣散,太清宫变为部队家属宿舍。文革结束后,1979年市园林局从部队手中接管太清宫,对宫内房舍进行了修缮,由市文化局负责重塑神像,接回遣散的部分道士。1985年7月,市园林局将太清宫移交给市宗教事务处,并由市道教协会筹委会自行管理。1989年由政府拨款对三清殿、东华殿和王母殿进行了修缮,重塑了四十七尊神像。2001年,崂山太清宫开始扩建:在前、后区内增建了山门、钟鼓楼、元辰阁、元君阁、混元殿、文昌殿、财神殿等殿堂建筑,并新塑了神像。至此,崂山太清宫内的殿堂总数达到了十三座,供奉神像达一百一十八尊之多。今天的崂山太清宫就建筑规模而言已经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2001年新建的崂山太清宫山门

崂山太清宫见观两千多年来,高道辈出,最著名者有:

张廉夫

字静如,号乐山,崂山太清宫始祖。江西瑞州府高安县人,汉文帝九年(前171)七月初十日诞生。景帝中元三年(147),举文学茂才,得一等,官至上大夫。精研玄学,厌于世俗。因得罪权要,弃职入终南山修道,数载后遨游天涯,来到崂山。在崂山之阳,渤海之滨,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名为三官庙。自称乐山居士,开荒种地,自食其力。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又建筑殿宇,供奉三清神像,题额曰太清宫。张廉夫在建设庙宇的同时,栽植各种树木,成为崂山地区有史可考的人工植树开创者。他所亲植的两株桧柏至今生长状况良好,为崂山古树之冠。张廉夫在崂山道教的功绩不仅仅是开创庙宇,而在于他屡次南下北上,来往于中华大地的各处道教庙宇之间,推进了各地道教经书典籍、经韵曲牌的交流,充实了崂山的道教典籍。张廉夫在宫内修持五十五年。昭帝始元二年(前85),委弟子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等继续庙事,自己回江西鬼谷山三元宫潜修,这时张廉夫已是85岁高龄。这之后他多次来崂山,以近百岁高龄往返大江南北,这在交通相当便利的现代都是不容易的,据称他年逾百龄,精神不衰,仍鹤发童颜,行路如飞,后不知其所终。

李哲玄

字静修,号守中子,河南兰义县人,唐宣宗大中元年(847)二月十七日诞生。据《太清宫志》:出生时其母梦房间失火警觉而生出。此时赤光盈室,许久方寂。为人赋性聪敏,诵读不忘,十五岁场试中选,旋登进士第。惟性好清淡,无意仕进,喜阅道书,厌处世俗,遂弃家云游,访求至道,多年未遇,不懈初志。后邂遇罗浮道士,系得桐君之传,数百年容颜不衰者,引入罗浮山中,传授大道,潜修多年,得其玄妙。因欲度世,乃于昭宗天佑元年(904)东游至崂山太清宫,与张道冲、郑道坤、李志云、王志诚诸公相契合,遂留此不他往。旋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曰三皇庵。李哲玄精于园林设计,建三皇殿期间,植树、修路、建庭院、载花圃,使太清宫的园林布局形成正规的寺庙园林风格,从而奠定了崂山道教庙宇园林建筑的基础。五代周太祖广顺三年(953)五月,久旱不雨,灾疫流行,李哲玄咒符治病,着手者无不立愈,神医之名,遍颂朝野。上闻之,诏命祈祷,得大雨,灾疫顿息。上喜,礼貌有加。及问玄术,应答称旨,厚赐之,辞不受,敕封道化普济真人,遣使送归宫。后自居山庵,不言不食,日阅黄庭经以为常。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八月十二日,本观许道人在路上遇李真人。李从囊中取出黄庭经一卷授于许,曰:“我今远游,归期难定,可将此经带回,传言诸道众,见此经,如睹吾面。”言讫恍然而去。许道人回观,见公闭目垂眉,端坐草塌,盖已羽化矣。道众始知公已仙去,遂用坐馆装殓,葬于宫后东山之阳,至今有墓在焉。公享世寿百十有五。

刘若拙

蜀人五代唐庄宗同光二年(924),自蜀来崂山太清宫访名道李守中子,相谈契合,遂留住焉。自修一庵,额曰“驱虎”,供奉老子圣像,潜修于中。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赵匡胤诏至京都,谈玄称旨,敕封华盖真人,遂留京布教。后经奏准,奉敕回山,重修本宫殿宇,永为修真之所。四方士人闻风求道者踵至,遴选弟子十余人传授道要。后因来崂山访道者络绎不绝,刘若拙不胜其烦,晚年时便离开崂山,避居于即墨的高真宫。为人冬夏不冠履,寒暑不炉扇,仅以蔽布遮体,怡然自适。而其庞眉皓齿,面如渥丹,道貌伟岸,人望之莫不畏敬焉。问其年,答以不记。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十月十二日仙逝,今有墓仍存即墨高真宫。

刘处玄及随山派

字通妙,号长生子,山东掖县武官庄人,全真道始祖王重阳七大弟子(后世道教徒才称之为“七真”)之一,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七月十二日。侍母至孝,夙愿修道,以母在,不敢违。然清静固守,视外物全不介意,是其性也。至孝宗乾道五年(1169)其母弃世,遂拜王重阳为师。乃后乞食炼形,离人远物。孝宗淳熙元年(1174),溷迹京洛,毁身忘形,水侵不顾,人馈则食,人问始答,如是数年,迁洛阳得井,知为三生前修炼处,道志益坚。后二年,世说毁谤,被系于狱,终日犹似熟睡。狱吏惊骇,以所见白上官,方悟为有道者,急表奏蒙释。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刘处玄与邱长春等王重阳门下“七真”,由宁海之昆嵛山来崂山太清宫讲道传玄,宏阐教义,道众大悦,各受戒律。邱祖住未久,留诗二十一首,同他道侣西去。刘祖独留,讲解经典,创“随山派”。一年多以后方转至莱州灵虚观,太清宫道众由此归宗于刘处玄的随山派。金卫绍王大安元年(1209),邱丘处机由胶西重来太清宫说法阐教,居数载始回莱州昊天观。临行时,复留诗十首。

宁宗嘉泰三年(1210)二月初六日,刘真人鸣鼓集众,诫诸徒曰:“我欲赴仙师之約,尔等勿懈修真”。遂绦然而解,飞升于武官庄灵虚观,享年63岁。著有《仙乐集》、《太虚集》、《盘阳集》、《安闲集》、《修真文》等,及《道德经注》、演述黄庭、阴符经介,留传于世,元世祖敕封刘为辅化宗玄明德真君。


全真道“北七子”之一刘处玄

王嘉禄

字无休,于元泰定帝泰定三年(1326),年二十许来崂山太清宫隐居数载。据《太清宫志》:为人面如重枣,挽双髻,披衲衣,登草履,负书囊,常游崂山头。遇道士教以五禽之术,久遂不食,但以石为饭,或食松柏叶,渴饮涧水,久之遍身生毛,长寸许。一日思其母,归家复火食,毛尽脱落,但食石如故。常囊石自随,映日视之,即辨其味。著齿无声,如粢糕饵。后母死,复入崂山,遍游各处,有樵者遇之,盘石倚松,目光如电,顶有赤光,高数丈。遂求玄术,传僻谷之方,樵者回家,传授多人,皆寿活百余岁,后不知其所终。

张讳通

号三丰,有关传记见《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一)。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春,南至武当,调神面壁,九载而道始成。复来崂山修持数年,于元惠帝至正初(1341—),回辽阳省墓讫,复至燕京,拜邱长春为师。

耿义兰

字芝山,号飞霞,又号灵应子,山东高密人。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九月十八日诞生,幼而聪敏,专务儒业,登嘉靖进士第。性清廉,喜淡泊,好山水,慕玄风,适有劳山太清宫道士高礼岩者,访华山路经高邑,耿义兰遇之,相谈投缘,邀至家拜为师,道名义兰。留住月余,谐师同至华山,住庵十余年,得赵静虚真人传道,修行数载。辞师入都,住白云观丛林,参访道理。未几即回劳山,隐居慈光洞、黄石宫等处。耿义兰在太清宫去僧复观上贡献颇大:万历十三年(1585)僧人奉旨将太清宫道士刘真湖等逐出,打死住持张德容,改太清宫为海印寺,又白占山场数处。耿义兰会同太清宫道士贾性全、刘真湖、张复仁、覃寻先等,协力抗争。至万历十九年,耿真人获朝觐,直接向万历帝抗诉,于二十三年始得提审判。二十八年蒙降旨复宫,颁道藏经,敕封耿义兰为扶教真人。于万历末年十月十五飞升,世寿一百一十岁,葬于太清宫三皇殿前。

徐复阳及鹤山派

字光明,号太和子,又号通灵,莱州府掖县人,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二月十四日诞生。幼年失目,精巫卜,游食各方。至即墨县,遇丘处机门下弟子李来先真人,至鹤山遇真庵苦修,行持多年,据《太清宫志》:一日闲步至山岭,足践池内,试之为清泉,掬而饮之,面垢尽除,忽然感觉到两眼可以内视,大悦。回白李真人,真人曰:“道成目自了,但你功行尚未圆满。两眼只能内视。户外的涧内有遗钱十二枚,汝试摸之,能摸到十二枚,你就功满行成矣”。于是徐复阳就去涧内摸钱摸,经三年得钱十一枚,所缺一钱,久不可得。一日于寻摸之际,闻人呼,随音觅去,得一池。掬水洗面,双目顿明,见一钱置于池边,因名其池曰“洗脸明目盆”,涧曰“摸钱涧”。遂住本山仙鹤洞,面壁九载。后遇张三丰师,得其真传,而道行益进。继则潜修明霞洞及太清宫内,后乃归鹤山仙鹤洞。道成遗留法派曰鹤山派,亦曰崂山派。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五月二十日仙逝,寿七十九岁,敕封中元永寿太和真君。

齐本守及金辉派

字养真,号金辉,又号逍遥子,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人。性静然,厌世俗,于明万历间同师阎不夜由寿州(今属安徽)东来,爱崂山两峰高峙,并有邱长春真人仙笔题刻,及邱真人所建之先天庵,留住于此,不复他往。多事劳苦,广行方便,自食糠秕,供人米粮,同居道众莫不钦感,始终如一,凡二十年,增修殿宇三间,及两廊配房。据《太清宫志》,齐本守的去世颇有传奇色彩:熹宗天启元年(1621)冬十月,观前忽来一位八十老尼,冻将死,求息止。众道士嫌弃年老污秽,拒之挥令去。真人急止之曰:“彼乃求生,我等安忍睹其死。男女虽宜避嫌,急当权变。且其年老垂死,何嫌之有哉?”遂引入己榻,衾卧暖之,进食慰问,若待病者。老尼亦毫不感谢,第二天早晨不告而别。众人才醒悟其人并非是老尼。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真人忽谓其师曰:“三清且至,吾等当恭迓。”乃共蕙沐致虚,罗拜于地。礼毕对众,忽作别曰:“我功圆满,尘缘已尽,将去矣。”言甫毕,匆匆行去,瞬息不见。众急尾迹之,至八仙墩,见衲履在焉,墩下则汪洋东溟也。疑虑间,巡山佣工至,告曰:“适憩石巅,望见一道人飘然至此,掷物于海面上,若蒲团。道人跃登其上,向东南风驰电掣而去,故急来察其行踪。方滞步,捡得一书,今请诸公阅之。”众视其书,乃真人致道众者书,云:“道名齐本守,工夫自来有。打坐二十年,劳山下苦修。待到天启年,白云赴瀛洲。若问归何处,仙台阆苑游。”敕封“上元普济道化真君”。其遗留之法派称金辉派。


齐本守遇仙图

太清宫从初创到现在已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号称“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几乎每朝每代都进行过修葺,但至今其建筑风格还一直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典型风格,这在国内各宗教建筑中,也是极少有的。今日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庙宇主体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有关岳词和东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属设施。

三官殿

是崂山最早的道教庙殿,为布局工整的三进殿院,大门朝东,面向大海,与传统的道观山门向南不同。表示“紫气东来”据《道藏》中记载:道家的始祖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远远看到一团紫气从东方滚滚而来,就在路边迎候,果然迎到老子。三官殿的主殿属单檐硬山式砖石结构殿堂,顶面覆以黑色板瓦和筒瓦,匾额为木雕篆书体长方形,是标准的宋代建筑。从宋代至今,三官殿经历过无数次修缮,却总是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虽不是富丽堂皇,却不乏古朴庄严,是典型的道教殿堂。

三官殿内设有雷声普化天尊、四大元帅、三官大帝、真武大帝、监坛土地神位。其中三官大帝是指天官、地官、水官,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决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关键神祗。三官殿的正殿两侧,分别供有“雷神”和“真武”二神。在道教中雷神和雷公不是一回事,雷神是正义之神主要是惩罚恶人、伸张正义之神,真武即北极真武大帝,全真教崇奉的最高神祗。

三官殿二进院和三进院内,有数株山茶,树龄多在400年以上,其中以三进院内三官殿大堂两侧的山茶(耐冬)最为有名。东侧的一株山茶,高近7米,胸围近1.8米,树龄已有600余年,是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渡海从附近的长门岩岛上移植过来的。飘雪季节,这株山茶千花怒放,整个树上象是落了厚厚的红色的雪。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经在崂山住过,看到这种美景,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香玉》。文章中穿红衣的花神名为“绛雪”,“绛”是红色,意为红色的雪,实际上是寓意这棵山茶为神工所成。三官殿外西侧的一株山茶是山茶中的名品枣重瓣白雪塔,树龄也有400余年。


三官殿及殿东侧张三丰从海岛移植的山茶


山茶树下“绛雪”刻碑(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花神名)

三清殿

位于女道士修行和居住的坤道院之后。三清殿是太清宫的第二大主殿,为一座长方形院落,由一个正殿和两个偏殿组成,主殿属砖石结构的硬山式建筑。正殿供奉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神像,东偏殿供道教全真派最初的创立始祖东华帝君,西偏殿供奉西王母。正殿的两侧分别设有偏殿。东偏殿供奉的是东华帝君,在神话传说中,东华帝君是天上阳神的主管。西偏殿中供奉的是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传说她是天上阴神(女神)的主管。


太清宫三清殿

三皇殿

位于神水泉东的另一座院落内。三皇殿始建于唐代的。唐代以前,太清宫只有三官、三清两座主殿。据《太清宫志》,三皇殿为太清宫道士李哲玄所建。唐昭宗天佑元年(904),李哲玄从罗浮山东游至崂山太清宫,见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及佳,遂定居于该观。集资兴建这座殿堂,供奉三皇,名为三皇殿。李哲玄精于园林设计,对太清宫的甬道和附属建筑布局进行了调整和修建,使之附和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而且根据九宫八卦的方位将三皇殿建于“开门”位置。因为在道教的九宫八卦方位中,只有“休门、生门、开门”这三门为吉门。这期间,植树、修路、建庭院、载花圃,使太清宫的园林布局形成正规的寺庙园林风格,从而奠定了崂山道教庙宇园林建筑的基础。

三皇殿是一个长方形院落,并排列有两座殿堂,主殿是三皇殿,副殿是救苦殿。三皇殿中供奉的是神农大帝、伏羲大帝、轩辕大帝。救苦殿供奉长生明德真人、太乙救苦天尊、观音大士、孚佑帝君帝、幽冥鬼王大士。三皇殿两侧,同时供奉着十位神医: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孙思邈、王惟一、钱一、李时珍、叶天士和王清任。

三皇殿门外两侧的石墙上,各镶嵌一块石碑,碑上镌刻着元太祖成吉思汗敕封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龙门派开山始祖丘处机,令其掌管天下道事的圣旨全文。

太清宫除了三官殿、三清殿和玉皇殿三个主要殿堂外,还有西王母殿,供奉太阴妙果素月天尊、西王圣母天尊、斗母大天尊神位;东华殿,供南极长生大帝、东华帝君、太阳帝君神位;关岳殿,供汉关壮缪公神位、宋岳武穆公神位;耿真人祠,供云川张真人、扶教真人耿公、双修真人贾公、虚一真人谭公神位;云厨龛,妙供大天尊神位。

著名古树

太清宫内有大量的古树名木,除了三官殿两侧的两株山茶外,三官殿三进院大门两侧,各有一棵银杏,高25米以上,胸径都有数围,树龄1000余年,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敕封崂山道士刘若拙重修太清宫时所植。

三皇殿内亦有一株古柏,高22米,胸围近4米,树龄2100年,与三官殿大门外的古柏同是西汉张廉夫初创太清宫时所植。这就是太清宫内最奇特的是“汉柏凌霄”和“三树一体”。所谓“汉柏凌霄”,是指这株汉柏上缠绕着如龙蛇状的凌霄藤,汉柏枝干挺直,树皮斑驳,中间的一些小枝干也已枯死,唯有顶端的柏叶仍绿意盎然,那凌霄的藤蔓借着这挺直之干攀缘上升,在一树苍老中开出明艳的凌霄花。在这“汉柏凌霄”的奇观中,更令人称奇的是,在树的另一侧又生出了一棵盐肤木(又名五倍子),因而被称为“三树一体”。2003年,这株五倍子被一场大风刮下,今已不存,但不久后在这棵树的树杈上又生出了一棵刺楸,继续保持着“三树一体”的奇观。凌霄的树龄已超过100年,盐肤木的树龄也快100年了。近百年来,三树一体同生,在植物界实属罕见。


“汉柏凌霄”和“三树一体”

逢仙桥边有一株黄杨,高8米多,胸径82厘米,已有800余年的树龄。再前行几步,有一株“龙头榆”,高近19米,胸径1.2米,南北向冠幅为33米,东西向冠幅为25.5米,树荫遮盖4亩的面积,是崂山所有树种树冠最大的。传说是崂山道士李哲玄建三皇庙时所亲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仍枝叶繁茂,生机勃勃。龙头榆旁边有一大石,上刻“逢仙桥”三字,旁边还有记载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招见并敕封崂山道士刘若拙为“华盖真人”的记事。


龙头榆,左上方为逢仙桥

崂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环围太清宫所在的宝珠山有七座山峰,主峰为老君峰,左侧依次为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右侧依次为重阳峰、蟠桃峰、西王峰;南面是崂山头,西南面是碧蓝的海湾,称“太清湾”。山上奇石怪洞,清泉流瀑,峰回路转,尤以“明霞散绮”、“云洞蟠松”等十二景为最。崂山的主要景点有:太清宫、巨峰、华楼宫、龙潭瀑与八水河、九水、上清宫、明霞洞、八仙墩、太平宫、白云洞、华严寺、百福庵、蔚竹庵、塘子观、法海寺。

人文景观方面昔日秦皇汉武帝登临此山寻仙,唐明皇也曾派人进山炼药,历代文人名士都在此留下游踪,唐代诗人李白也曾用”我昔东海上,崂山支紫霞”的诗句赞美崂山的山光水色。清代的蒲松龄曾在观内写作,写下《香玉》、《崂山道士》等著名篇章。

22、青海贵德县玉皇阁

位于贵德县河阴镇,距省会西宁114公里,是明清的古建筑遗存,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为巩固统治,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贵德地区曾被羌、吐谷浑、吐蕃、蒙古和中原交替控制。至南宋宝右元年(1253年),在河州(今甘肃临夏)设置吐番宣慰使都元帅府,置贵德州宣慰司,“贵德”地名首次出现。元至元八年(1271年)正式设贵德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征西将军邓愈率兵进占贵德,改贵德州为归德州。洪武九年(1376年)置必里卫,洪武十三年(1379)筑成贵德城。

明万历二十年(1592),为了教化民风,保佑“皇图永固,时岁享昌”,乃“恭择城中场地,创修玉皇圣阁”,历时四年竣工。建筑包括玉皇阁万寿观、文庙、大佛寺、关岳庙、城隍庙、民众教育馆(现为梨馨园)六个院落及古校场(俗称隍庙场)建筑群占地面积61亩,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集儒、道、佛为一体,文庙、道观、佛寺相互毗邻,共同保佑国泰民安。清道光十七年(1837),玉皇阁重建、扩建工程告峻。清同治六年,当地回民起义,玉皇阁毁于战火,现存古建筑群是光绪年间依次重建。现存大殿11座,东西两庑46间,钟鼓楼4座,牌坊1座,亭子长廊23间,明清壁画62平方米,明清建筑彩画940平方米。整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形式,单体建筑以甘肃、青海两地做法为主,富丽堂皇,布局国内罕见,极具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玉皇阁

道教建筑,又名万寿观,包括山门、过厅、东西配殿和玉皇阁。

山门为中柱式硬山建筑,明间中缝安通间门,两边砌墙,前后形成明廊;过厅亦为硬山建筑,面阔三间,分心四柱,前后出廊;玉皇阁是整个建筑群之首,誉为“仙阁插云”,通高26米,有凌空出世、昂首天外之感。底面为正方形,基础台基高1.4米,基础台基上再砌高9.9米的砖包土筑正台基,上起三层楼阁,一层金柱通接二层檐柱,三檐柱坐在二层匝梁上,中间四根内金柱为三层通柱。三层平板枋上安24攒五踩斗拱。整个大木结构榫卯互锁,受力合理,承压均匀,结构十分严密。每层正面枋下均安通口龙凤花板装饰,一层门两边有六幅砖雕草花,雕刻细腻,寓意深远。青瓦歇山顶吻兽齐全。正脊中间有三尊青狮白象驮宝瓶,显示着北方古建筑的特点,加上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彩画,使整个建筑显得造型华美,富丽堂皇。三层楼阁中,顶层奉“天”,立玉皇神位,中层奉“地”,立土地神位,下层奉“人”,立皇帝牌位。“天地人”共奉,包含着“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


贵德县玉皇阁

关岳庙

俗称武庙、马祖庙,建筑包括山门戏台、过厅、钟鼓楼、东西厢房和正殿组成,供奉关羽、岳飞、马祖三尊神像。是军旅、戎边将士拜谒的场所。关岳庙过厅体积较小,但极为精彩,单檐歇山建筑,面阔五间,分心四柱,檐下斗拱密置,木雕精美、彩画绚丽。是清代建筑中的上乘之作。


关岳庙内戏台

城隍庙

包括过厅、十八层地狱廊、正殿、地藏王菩萨殿、后寝宫。其过厅及钟鼓楼与关岳庙相似,后寝宫为硬山建筑。


城隍庙

建筑群内的文庙由棂星门(牌坊)、泮池、戟门、乡贤祠、名宦祠、七十二贤祠和大成殿组成。大成殿供奉孔子之神位,历来为文人祭孔和集会的场所。是整个建筑群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九檩单檐歇山大木,面阔五间,分心四柱,甘青地方做法,柱径硕大,翼角翘高,虽不施斗拱,前檐用地方做法“平枋假猫儿头”,在前檐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木雕装饰,高大巍峨中显出华丽。

建筑群内大佛寺原为藏传佛教,现仅存大雄宝殿,殿内供三世佛。

23、陕西华山道观

主要有镇岳宫、玉泉院和东道院。

镇岳宫

在陕西省华阴市华山玉女、莲花、落雁三峰之间的山谷中。该宫是华山诸峰间较大的道教宫观,古称上宫。宫依西峰东麓而筑,随崖就势,构筑独特。宫前地势平坦,四周奇峰耸天,松林荫翳,苍松挺翠,繁花似锦,是一处环境幽美的宫观建筑,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确定的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华山西峰下的镇岳宫

镇岳宫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当时称华岳观上院,民国年间编的《华岳志续编》中称其为“古厦千年,号曰上宫”。宫前有一井,据说此井与玉泉院内的玉泉相同。据《华岳志》记载:唐玄宗之妹金仙公主于华山修道时,早起汲水洗头,不慎将一把玉簪掉入井中。第二天,返回“仙姑观”到玉泉院洗手时,从泉水中拣到了玉簪。据《大元己亥韩道善重修玉井庵》石碑所载,镇岳宫元代时称玉井庵;明朝在此建玉井楼,万历年间此楼仍存,陕西巡抚、监察御使龚懋贤在楼前题有“真源”碑一通。明末陕西一带因李自成起义战乱年年,镇岳宫历遭兵燹,破败不堪。至清初,东宫侍读范养民登岳隐居修道,在莲花坪构复庵养性,与复社名士顾炎武、王宏撰结为方外友,以研究理学为掩护商讨反清复明大计,并捐资重修镇岳宫,镇岳宫才有了一定规模。顾炎武为写有著名散文《复庵记》。清光绪年间(1875—1908)又作了建筑上的进一步完善。民国二十六年(1937)华阴人、著名的书画家石磊园先生又捐资添筑楼房三间,扩大了镇策宫的建筑规模,由于几经修葺,宫回廊曲径,幽静典雅,加之宫内有充满神秘色彩的玉井,更令游客向往留恋。文革中镇岳宫被毁,改作旅社。文革结束后,1982年华山道教协会再次对其部分建筑进行修缮,并扩建了殿堂。

镇岳宫现存建筑均为清末和民国初年所建,为一楼一殿。正殿为三开间,内供奉镇守华岳之神西岳大帝少昊金天氏塑像。宫内有一大石洞曰药王洞,内奉药王神位。洞外崖壁上镌刻有:“华庙观上院镇岳宫”八个大字。正殿之前有一玉井,水潜流而下,明代前七子李攀龙在《游华山记记》中有“在上宫前五尺,水行上而潜于下”的记载。此名曰玉井,深达30余米,据《三才图记》,玉井“可十丈,周经半之”。水味甘醇,井上筑楼,传说此井与山下玉泉院内的玉泉相通。据《华岳志》:“玉井生千叶白莲,服之可羽化。”韩愈《古意》诗称赞曰:“太华峰头工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明朝范守已也观看过玉井,并写《观玉井》诗一首:“玉井穿何岁,源通大液津。藕藏十丈种,花发几千春。古瓷银床冷,澄波玉体新。令人思太乙,莲叶卧高真。”

在镇岳宫附近,沿山涧小溪有28个小水坑,泉水清澈,好似一串明珠。将三峰之水,直泄水帘洞。据《三才图会》载:石洼如自,凡二十八,上应列宿如贯珠”。因天上有28宿,这里有28潭,所以人们将此称之为“28宿潭”。这里是一块洼地,海拔1700多米,两股溪流汇合于此。清代桑调元《镇岳宫》诗形容周边一带秀丽风景曰:“当峡镇岳宫,直压飞云顶。爽气豁金天,澄泉涵工井。仙人高掌开,司寇峨冠整。莲花烂空浮,一朵青烟冷。依微滇黔山,破碎夕阳影。石烂在层霄,独立秋光旭。”


华庙观上院镇岳宫

玉泉院

玉泉院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华山北麓谷口,1982年被定为全国重点宫观之一。此地曾为北宋著名道士陈抟隐居修真之处。陈抟仙逝后,他的弟子们在此建“希夷祠”以示纪念,时在北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3)。清代曾多次扩建,并改称玉泉院。


华山玉泉院

玉泉院之得名,是因院内有清泉一股,相传与山顶镇岳宫玉井潜通。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维修并扩建长廊,如今亭台楼阁,金碧辉煌。玉泉院的建筑分东、中、西三部分。中部为主体建筑“希夷祠”,它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庭堂,主殿为陈抟老祖殿,内奉陈抟坐像。东西两边为客堂和住房,青砖蓝瓦,古朴无华。院内有陈抟弟子贾得升撰写的“建醮碑”,是研究宋代斋醮道场的珍贵资料。玉泉院的西部有回廊、石舫、无忧亭、含清殿、希夷洞、山荪亭等建筑。山荪亭立于巨石之上,传为陈抟所建,亭旁的无忧树亦为陈抟手植。希夷洞内有宋代石刻陈抟卧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玉泉院的东部有华佗墓、回廊和十二洞等。玉泉院的园林建筑充分利用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全院傍山临水,泉流淙淙,山气霏霏,峰峦当窗,幽竹傍岩,亭台廊庑参差曲折,情趣盎然。


玉泉院内陈抟墓

东道院

位于华山谷口内约10公里之青柯坪,原名九天宫。明万历年间这里有“太书院”,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道士郧礼慧创建,1950年重修一次,1982年再次得到修缮,并被列入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名单。现为玉泉道院之下院,属全真道徒修真之处。

东道院依山而立,坐东朝西,规模不大,小巧玲珑,正殿三间,内供奉九天玄女塑像。九天玄女简称玄女,俗称九天娘娘。她是一个正义之神,形象经常出现在古典小说之中,成为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水浒传》中就有关于九天玄女协助宋江的文字。因除暴安民有功,玉皇大帝才敕封她为九天玄女、九天圣母。

东道院处华山之腰,在这里可以北眺秦川渭水,南望莲花峰与凤凰山,东有云台峰、聚仙台,西有北斗坪、狮子岭,四周山色浮苍点黛,环境十分幽静。东道院北有唐槐,院南有桃花洞、白衣洞、雪花洞、皓天洞等岩壁石洞,均为古时道士静心修炼之处


东道院八卦门

24、广州三元宫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南麓。因地处广州市北,又称“北庙”,是岭南现存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1989年12月,广州三元宫被广州市录入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现广州市道教协会的所在地。

三元宫乃因宫内殿内供奉着三元大帝而得名。依道教说法,天、地、水为三元,“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三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其中天官(尧)为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为其诞辰日;地官(舜)为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为其诞辰日;水官(禹)为为下元,农历十月十五为其诞辰日。其中以正月十五的上元诞最为热闹隆重,被称为上元节,官府民间往往安排闹花灯、放烟火、烧香跪拜等祝祷活动,俗称闹元宵,希图获得天官赐福;中元诞是赦免人间罪恶的日子;下元诞道教认为这天是水官救难解厄运的日子。实际上反映了中国长期农业社会对气候、土地和水的依赖和自然崇拜。天官、地官、水官又称“三官”,道教建筑往往都有“三官殿”。三元信仰源远流长,早在1600多年前东晋时代,干宝的《搜神记》上便载有东海人陈光蕊,生了三个儿子,得道升仙,分管天、地、水三界的记叙。明代苏北鲁南三元信仰非常兴旺,万历十五年(1587)淮安人谢淳破家扩建三元宫,奠定了三元宫建筑群的基础。


广州三元宫三官殿

广州三元宫原为赵王庙,相传它是是为奉祀南越王赵佗而兴建的寺庙。旧址在象岗,始建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前后。南越国灭亡后赵王庙渐废。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南海太守鲍靓在原赵王庙旧址建造道观,初名越岗院。鲍靓字太玄,魏晋时在广州任南海太守,他笃信道教,还是最早把道教丹鼎派传入岭南的人物。他在越秀山下建越岗院,用来作为传道教和炼丹之所。鲍靓在岭南收了一个徒弟叫葛洪。葛洪是道教史上一位著名人物,江苏句容人,字稚川,号抱朴子,三国时吴方士葛玄的重孙。葛洪是一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炼丹术家,自幼好神仙寻养生之术,曾向葛玄的弟子郑隐学习过炼丹术。晋惠帝末年,他应广州刺史嵇会之请,到广州任参军,居广州约10年。在其期间追随鲍靓探究道教理论及炼丹、养气之术。鲍靓的女儿鲍姑从小深受道教影响。鲍靓器重徒弟葛洪,便把鲍姑许配给他,两人共同研究炼丹与医术。葛洪精通医术,著有《抱朴子》内外篇70卷、《金匾药方》100卷等著作。他精通针灸术,据说三元宫内原有的针灸经络图碑刻就是他留下的。鲍姑亦精于医道,两人一道替百姓治病。鲍姑一生几十年都是在广东度过的,为了采药、行医,她足迹遍及南海、番禺、博罗、惠阳等地。她医术十分高明,老百姓都亲切称她为“女仙”、“鲍仙姑”。后鲍姑患急病而死,后人在越秀山下建“鲍姑祠”纪念她,她用过的井被称为“鲍姑井”,又叫“虬龙古井”。可惜现在这祠和井都不复存在了。而三元宫内却建起了纪念她的“鲍仙姑殿”。鲍靓后来将女儿葬于罗浮山,山上的“黍珠庵”是为纪念鲍姑而建的。葛洪在罗浮山整整生活了30年,炼丹制药,著述不辍。葛洪还在罗浮山建造了东南西北四个庵,即现在的冲虚观、白鹤观、九天观和酥醪观。


三元宫鲍姑殿



供奉葛洪、鲍姑夫妻的“葛仙宝殿”

越岗院曾一度更名为佛教的悟性寺。宋代又复称为北庙明代洪武年间,广州扩展北城,凿象岗而建北门。时北庙正当门楼位置,于是庙迁至今址。明万历年间(1573年至1619年)改建北庙,更名为“三元宫”,主祀上、中、下三元大帝,遂沿用至今。明代崇祯十六年(1643)又加以扩建。明末毁于兵燹。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时任主持杜阳棣在平南王尚可喜等人的资助下,先后扩建山门灵官殿、三元殿、钟鼓楼、吕祖殿、鲍姑殿、老君殿、玉皇殿、斗姥及道舍等建筑,使三元宫规模宏伟,殿宇巍峨,遂成为岭南著名道教宫观。乾隆、同治、光绪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
抗日战争期间,该宫残遭破坏,后不久又得住持何诚瑞募化重修;“文革”中,此宫再遭破坏,从1982年起广州道教界开始对其进行全面地修复,现有灵官殿、三元大殿、鲍姑殿、吕祖殿、玉皇殿、老君殿及道舍等道教建筑近百间。
三元宫是广州市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建筑物。它三元宫坐北朝南,在越秀山南麓,依山而建,渐次升高,使整座古建筑高峻轩昂,气度不凡。现存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三元宫的整体布局是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东西连接钟鼓楼,殿后为老君殿;两侧自南而北,东为旧祖堂、斋堂、客堂、吕祖殿,西有钵堂、新祖堂、鲍姑殿等建筑。
登上40余级石阶可达山门。山门面阔5间,进深3间,山门正上方有“三元宫”三个大字,门两旁的石刻对联是“三元古观,百粤名山”,笔法洒脱雄浑。门前立着一对巨大的石狮。


三元宫山门

山门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同冶二年(1863)重修。前檐石柱上刻有楹联:“地接玉山,百粤灵光高北斗;水通珠海,千秋道气洽南溟。”门内是灵宫殿,供奉有护法神王灵官。

进入山门,正对着的是三元宫的主殿三元殿,这是全宫布局的中心。殿面阔五间20.07米,进深五间16.85米。布瓦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梁架为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殿前拜廊为卷棚顶,拜廊两边为两层的钟鼓楼。该楼层较矮,卷棚与拜廊连成一体,并跟三元殿前檐相接,与山门连在一起,成为整座建筑物的核心,风格十分独特。这在广州古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

三元殿内除供奉三元大帝之外,还供奉着道教中地位最高的神祇,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尊神像。

正殿的东边分别设有客堂和斋堂之外,重要的建筑还有旧祖堂和吕祖堂。旧祖堂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所以又叫做老君殿。吕祖殿则在大殿的东北面。正殿的西边,供奉的是东汉的张道陵,又称新祖堂。

还有。吕祖是谁?他是吕洞宾,道教八仙之一,也是民间传说中故事最多的一个。吕洞宾是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人,号纯阳子,道教全真派尊之为北五祖之一,通称为吕祖。三元宫内比较著名的殿宇建筑还有鲍姑堂、钵堂等。


三元殿内供奉的天、地、水三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