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总论 一、中国园林发展历程及其在世界上影响 中国、西亚和古希腊这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赞中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说:“一切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有原型的话)。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库,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也称赞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 1、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中国的园林文化成熟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最初的形式是“囿”或“苑囿”。即圈出一块空地,让草木鸟兽在其中自然生长繁育,并挖池筑台,供帝王和大臣们狩猎和游乐。此时的“圃”、“园”和“苑”、“囿”呈现不同的价值功能:前者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囿”“苑”则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园林艺术虽然和精神文明密切相关,但物质文明是它的基础,园林的建造和管理,必须依赖于蓄养、种植乃至建筑等物质生产技术。商周时代的园林文化带有原始古朴的特点,基本上是天然状态的地形、地貌和自然风物,人工因素极少,具有浓厚的自然野趣。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园林开始有了成组的风景,即有土山又有池沼和台。自然山水的主题开始萌芽,并且在园林中构亭营桥、栽花种树,中国园林的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 在中国园林美的历程中,秦、汉以前是第一大阶段,而秦、汉的苑囿体现了第一阶段的最高成就。秦统一中国后,在国都咸阳大兴宫室,以炫耀文治武功。又在渭南建上林苑,置离宫别馆。但一座阿房宫,就“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代是中国园林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其表现之一是营建规模更加宏大。汉武帝造建章宫、上林苑。周围数百里有几十座宫殿,“皆容千乘万骑”。“上林苑”是汉武帝的私人园林,遗址在今陕西西安西郊。据文献记载,它原是秦朝的皇家林苑,武帝好游猎,特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扩大圈筑为周围二百余里的大园林,专供皇家游乐田猎之用,苑内“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一文描述其盛况,谓其“崇山矗矗,巃嵸崔巍,深林巨木,崭岩参差”又“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若此者数百千处,娱游往来,宫宿馆舍,庖厨不徙,后宫不移,百官备具。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车骑雷起,殷天动地”。
表现之二是奠定了中国古代园林营造的基本思路和营造方向。汉武帝好神仙之说,在建章宫内建太液池,池中建三岛以仿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这种“一池三山”的构思不仅使中国古代园林有了主题和象征意义,也成为中国历代皇家园林的基本格局; 表现之三是中国园林从汉代起由皇家园林向私家园林发展。当时的达官显贵、富商巨绅开始建造私家园林:汉高祖时丞相曹参,汉和帝时大将军霍光皆雅好筑园;董仲舒为一代名儒,也有个私园。茂林富户袁广在北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丈余。奇树异草,靡不培植;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遍也”(《三辅黄图》)。可见当时私家园林已达相当规模。园林建筑突破皇室垄断,这对提高园林应用价值、园林的普及和发展,皆有突破性意义。 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园林文化的第二次飞跃时期。其标志是此时的园林美学已抛弃了秦汉以来以宫室楼阁为主,囿内充斥珍禽异兽的构思,主张以山水,倡导自然野趣,这与当时山水诗的兴起相表里,也与“畅神”这种美学趣味的流行有关,它反映了当时士大夫消极避世、啸傲山林的人生理想。魏晋时代,“隐逸”、“归复”之风的流行,几乎是和对自然的审美意识的彻底觉醒同时出现的,或者说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对山水自然美的赏会,俯观仰查,游目骋怀,这在魏晋时代已被视作“名士风流”的重要表征。是否喜爱欣赏山水自然的美,成了品鉴人品、文品的重要标尺。对园林影响最大的要数陶渊明。他在《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作中,第一次以新的审美意识来重现审视园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这类诗中所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园林,却孕育着新的园林类型诞生。 随着人们对山水自然的审美意识的觉醒,以山水自然美为题材的艺术创作开始崭露头角,并以其独特的风韵意趣给这个时代的艺苑带来了新鲜空气,使人们的眼目心胸均为之一清。在开始成为独立画种的山水画中,园林也开始作为一种现实的题材,为自己的存在而亮相,为自己的发展而显耀其美的光辉。老庄哲学及其表现形式之一的隐逸意识,从魏、晋开始就由显而隐地渗入到山水的欣赏、题材、主题以及园林的审美意识之中了,这就是所谓“玄对山水”。魏晋南北朝园林成为中国园林的一个主要流派——士大夫园林的源头和模式。另外,由于当时佛教的盛行,僧侣们喜在深山里古潭边建舍利宝刹。寺内建筑又讲究曲折幽深。所以这些寺院本身就是一座寺院园林。如东晋高僧慧远法师创建的东林寺,就与庐山山水融为一体,本身就是一座园林:“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叠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
当时还流行“舍室为寺”的风气,贵族们把自己的住宅捐给佛寺,住宅中的园林也就成了寺院的附属园林,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园林方式寺观园林,如位于江苏常熟县虞山北麓中部幽谷间的兴福寺,又名破山寺。因唐代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而知名,他就是南齐彬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成寺院。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园林发展的全盛期。隋代园林以丰富的水景水法取胜。如隋炀帝的西苑即以水景为主,园之湖面周长十多里,象征蓬莱、方丈、瀛洲的山景浮于烟波之中,山上的台观楼阁依稀可辨。唐代除了在长安大修宫室以炫耀王权外,还在骊山依山而筑华清宫,使骊山渭水、离宫别馆融为一个巨大的园林。又在长安城北筑东苑、内苑和禁苑,并在禁苑内筑“逑场”,供贵族们打马球,这是我国园林中最早出现的体育设施。另外,长安城内还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公共游览性质的大型园林——曲江。环江还有观榭、紫云楼、采霞亭等,每年定期向市民开放。我们从杜甫的《丽人行》,敦煌曲子词《莫攀我》以及唐人传奇《李娃传》、《霍小玉传》等诗词小说中,可以推测这座唐代公园的盛况。
唐诗对唐代园林的筑建影响很大: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异彩纷呈的山水田园诗作,对当时和后来的园林美学思想、造园设计乃至园林欣赏心理,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大批诗人特别是大诗人王维、杜甫、白居易等都创作了许多专咏园林并很有价值的诗篇,这说明咏园诗以摆脱了帝王后园的拘囿,引起了士大夫们的广泛关注,它在人们的审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在唐代,私家园林,“别业”、“别墅”、“山林”、“园池”、“山居”等已开始引起诗人们的审美关注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审美地位开始提高了。宋之问的蓝田别墅,王维的辋川别墅,裴度的午桥庄,李德裕的平泉庄;白居易的草堂,开宋代以来江南文人写意园的先河,是陶渊明园林美学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其中王维的辋川别业更是中国古典园林在第二历史阶段发展到山水园的一个代表作。他的《辋川集》二十首和《山中与裴迪秀才书》则是描绘这座士大夫园林与大自然山水美景交融互映的绝唱。 3、宋元明清为中国园林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人为的艺术加工是大大增加,景观中含蕴的主体情致是显然地加浓化,技术美的水平也显著提高。于此同时,包括园林美学在内的园林理论则是大大地发展了,所有这些,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审美的质的变异和飞跃。除此而外,宋、元、明、清园林在数量、类型和普及程度上,也不同于魏、晋至唐这一历史阶段。 宋代是我国园林史上的第三次飞跃。宋代诗词更强调人的主观意绪,感情体察非常细致;宋代文人画更讲究寓意,寄兴,赋予人文精神。文人的山水画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作为士大夫表现其林泉之思和佛道旨归的一种手段,到了宋代,这种情趣的渗透和表达更加自觉;讲求含蓄寄兴,更成为一种品评画风高下的标准,并上升为美学理论。郭熙把自己著名的绘画理论著作取名为《林泉高致》,其中写道:“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之一,即在于避尘嚣而亲渔樵隐逸”。宋代诗歌、绘画这种美学倾向影响到园林建筑,使宋代园林尤其是南宋园林有别于汉唐的雄放,朝秀逸的方向发展。继隋唐以后,宋代的私家园林更是大量涌现,据记载,当时京城附近百余里内的空地,几乎被私家园林占满。伴随着私家园林的成熟,诞生了一种别具风貌的园林——文人写意园。这类园林在主体设计上强调主观意蕴,如宋代诗人苏舜钦在苏州筑的沧浪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作为自己因事件遭到保守派攻讦无端罢官退守林泉的政治自白,并作《沧浪亭记》。在记中写描述游憩于沧浪亭中的感受是:“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表白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对腐朽官场的厌弃。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是面阔三间的“明道堂”。亦是取“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之意。在唐代,审美主体的情致还没有更多更好地渗透和占有客观的物象。因而,这类园林即使为文人所占有,也不能称为文人写意园,尽管它已经是道地的自然山水园。这类私家园林的题名,一般以所在的地名来称呼,如王维的“辋川别业”,裴度的“午桥庄”,李德裕的“平泉庄”等。更有不具专指名称的,如白居易在庐山的园林只称“草堂”,后人才称之为“庐山草堂”。从宋代开始,园林开始出现带有文学意味或文化色彩的题名,如司马光的“独乐园”、朱长文的“乐圃”、沈括的“梦溪”等,都不但有一定寓意的园名,而且园中的风景点也往往有一定诗意的题名。“沧浪亭”即沧浪园中的“明道堂”即是其中典型代表。“名道”最早出自《道德经》,自欧阳修提出“文以明道”主张以来,士大夫们即以此作为文学创作的目的所在。作为欧阳修的好友苏舜钦,在被迫归隐后仍以“名道”作为园林中主要的建筑、文人讲学之所的堂名,其政治取向是非常明显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取向的楔入,这是宋代宅园与唐代宅园的一个质的区别,也是古典园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美学意义的又一次嬗变。
宋代作为我国园林史上的第三次飞跃,另一个标志就是园林专著和大量“园记”的出现。 “园记”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园林艺术理论或园林美学著作,但是,它有助于了解某个或某些园林的美之所在,有助于了解造园思想、历史沿革、所在地望、建园经过、景观特色、结构功能、审美经验等,可说是对某个或某些园林所作的美学速写或文学素描,其中有许多可贵的潜态的园林美学思想资料。园记肇于唐代,但白居易的《草堂记》、《池上篇序》和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草木记》等,还不能算是标准的园记。到了宋代“园记”开始大量出现,其代表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之父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和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洛阳名园记》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一篇重要文献,它记述了作者所亲历的当时比较名重的园林19处,大多数是利用唐代废园的基址,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属于宅园性质的有6处:富郑公园、环溪、湖园、苗帅园,赵韩王园、大字寺院;属于单独建置的游憩园性质的有10处:董氏西园、董氏东园、独乐园、刘氏园、丛春园、松岛、水北胡氏园、东园、紫金台张氏园、吕文穆园;属于以培植花卉为主的花园性质的有两处:归仁园、李氏仁丰园。《洛阳名园记》对所记诸园的总体布局以及山池、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具体而翔实,可视为北宋中原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作。南宋著名词人周密的《吴兴园林记》出自他的散文笔记《癸辛杂识》,后人别出单行本,名《吴兴园林记》。作者记“常所经游”的吴兴(今浙江湖州)园林三十六所,所记虽简略,却可见当时湖州园林之盛,且从中也可见其时湖州园林构筑、布局各具特色。 《洛阳名园记》和《吴兴园林记》是一种群体园记,还有一些记个别园林的园记,如苏舜钦的《沧浪亭记》、司马光的《独乐园记》、朱长文的《乐圃记》、沈括的《梦溪自记》、洪适的《盘洲记》、陆游的《南园记》、冯多福的《研山园记》;记宫苑的有赵佶的《艮岳记》、张淏的《艮岳记》、祖秀的《华阳宫记》等。 园林理论著作方面则产生了杜綰《云林石谱》。《云林石谱》大约成书于徽宗重和元年至高宗绍兴二年(1118—1133)间,是我国古代载石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石谱。全书约14000余字,涉及名石共116种。作者详细考察了这些名石的产地,还细数其采取方法、形状、颜色、质地优劣、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坚硬程度、纹理、光泽、晶形、透明度、吸湿性、用途等方面的各自特点,并按其性质进行了分类。书中记载的石头产地范围广达当时的82个州、府、军、县和地区。作者杜綰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甲子科状元及第,开元二十三年(735)又登王霸科(唐考试科目的一种),官至京兆府司录参军,不显而终。杜家为望族,世代为官,入相者达十一人。其子杜黄裳,于宪宗朝为相,封邠国公。《云林石谱》除上述内容外,还介绍了各种岩石的用途,如造假山,制研屏,制砚以及其他器具、玩具等。还介绍了当时工人加工石材的方法。在园林美学方面,宋徽宗赵佶作为道君皇帝,开始对太湖石的审美,并实际运用到皇家园林“艮岳”的建筑之中。他在艮岳中以太湖石垒海上神山,在自然风光中契合道家情思。 明清时代是中国园林美学集大成时代。明代园林在传统以水景、池中垒山为主的传统筑园构思下,又发展出一种叠石文化:园内危峰深洞,山石峥嵘。或孤峰独耸,或犬牙连绵,渗入一种“洞天福地”的道家情思。此时的江南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富庶,封建文化也随之高涨,园林构思受到当时诗人绘画的影响也大一些。南京、苏州、太仓等地的随园、拙政、留园等为代表的江南著名第宅园林,皆是著名文人书画家、富商或归隐高官按上述美学观念所建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高峰。如元代著名画家倪瓒参与建造的狮子林,即以“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而得名。园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狮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洞顶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狮子起舞之状。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狮子峰为诸峰之首。参与建造者倪瓒(号云林),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明清时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将他置于其他三人之上。倪瓒擅山水、竹石、枯木,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其代表作《虞山林壑图》、《怪石丛篁图》《江岸望山图》轴、《赠周伯昂溪山图》等,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落寞而内蕴激情。他指导下所建的园林狮子林,亦正体现了上述美学理想。 明清时代的“园记”和园林学专著更加丰富。“园记”方面有王世贞《古今名园墅编》、《游金陵诸园记》,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吴长元《宸垣记略》,文震亨《长物志》,邹迪光《愚公谷乘》;钟惺《梅花墅记》,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祁彪佳《寓山注》,王象晋《群芳谱》,高濂《遵生八笺》,林有麟《素园石谱》,陆绍珩《剑扫》,孙知伯《培花奥诀录》,屠降《山斋清供笺》,李渔《闲情偶寄》,叶燮《滋园记》、《假山说》、《二取亭记》;李斗《扬州画舫录》等。 计成的《园冶》,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一部园林学专著。根据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了修建吴氏园和汪氏园的部分图纸,于崇祯七年(1634年)写成这部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从工艺学角度总结了中国历代园林营造经验。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10篇。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讨论了借景、相地、立基、栏杆、门窗、墙垣、掇山、叠石等园林营造的美学原理。书中既有实践的总结,也有他对园林艺术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并有园林建筑的插图二百三十五张。《园冶》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同时,《园冶》采用以“骈四骊六”为其特征的骈体文,在文学上也有其一定的地位。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江苏苏州吴江县人,生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为明末著名造园家。他不仅能以画意造园,而且也能诗善画,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他还是一位诗人,时人评价他的诗如“秋兰吐芳,意莹调逸”。遗憾的是其诗作已散佚,令人难以窥其风貌。 “半槛泉声过四海,一亭诗境飘域外”,中国园林作为世界上三大园林类型之一,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前面已引用过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对圆明园的盛赞,同时期的法国传教士、画家王致诚对圆明园的介绍则更为准确和详细。当时他受乾隆皇帝的邀请,参与绘制圆明园四十景,深深地为圆明园宏大的构思和胜景所慑服。1743年,他在给巴黎的朋友达索的信中将圆明园称为“人间的天堂”,认为“园内各物,无论设计和施工方面都极雄伟美丽,因为我的眼睛从来不曾看到过任何与他相类的东西,因而也就令我特别惊讶”,“中国人在建筑方面所表现出的千变万化和复杂多端,我不得不承认,我们是又贫乏又缺乏生气的”。这封信后来被汇编在《传教士书简》之中1747年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不少王公贵族千方百计搜集中国园林资料,托人复制圆明园四十景和承德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英国皇家建筑师张伯斯则首次运用“中国式”在欧洲营造园林。他曾两次来中国游历,学习造园技术,归国后为肯特郡公爵设计和建造了“丘园”,仿照中国园林格局在园内辟湖叠山,构筑岩洞,在当时的英国引起极大轰动。一时间,仿照中国园林的池、泉、桥、洞、假山、幽林的自然风格,成为一股热潮。 日本园林特别是古典庭园,受中国古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日本奈良时期先后十九次派出遣唐使来学习中国文化,其中也包括中国的园林艺术。日本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池泉筑山亭”式园林,显然是受中国园林的道家情思“一池三山”的影响。到十三世纪,中国佛教禅宗和宋代写意山水传到日本,禅宗的禅意和思辨、南宋代文人画的写意技巧给日本园林美学以重大影响,使日本园林在再现自然景致方面显现出一种高度概括、洗练的意境,并为后来“茶道”流行时出现的“茶庭”打下基础。日本三大名园之一的“后乐园”即取名于我国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后天下之乐而乐”,效法宋代以后文人园的取名方式;另一座名园“兼六园”,亦是说他具备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中说到的“宏大、幽邃、人工、苍古、山泉、眺望”名园六条标准,皆是以中国古代园林的美学标准作为学习楷模的。 二十世纪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园林更以“世界园林之母”的盛誉进入各国的城市和展厅。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明清样式的建筑“明轩”就在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落成。接着,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山公园内又建起一座园中园——逸园。继后,德国的杜伊堡市修建了体现中国楚文化特色的“郢趣园”。1983年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十六届国际园艺博览会上,中国的“芳华园”获得“园艺建设中央联合会大金质奖”;1984年在英国利物浦举办的国际园林节上,中国的“燕秀园”又获得“大金奖”和“最佳亭子奖”、“最佳艺术造型永久保留奖”。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中国园林的美学理想和造园技术为世界上更多的国家所仿效,更多的中国式园林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华人聚居区建筑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