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家类>> 陆渊雷医案>> 内科杂症

眩晕

    欧阳老太爷
    初诊 高龄七十有二,平时体质甚佳,近日时患眩晕,晕已汗出。脉硬任按,血压甚高可知,晕是急性脑充血。忌沉醉大饱,甚喜甚怒。
    煅牡蛎30克(先煎),赤白芍各6克,防风4.5克,怀牛膝30克,生地黄15克,全蝎4.5克(炙),湖丹皮6克,当归9克,桑叶9克,桂枝3克(后下),滁菊9克。
    二诊 前数日,晕与汗俱止,遂停药,昨又发。又服原方一剂,遂已。然脉弦长任按。舌战而萎,病根未除,仍当间数日服一剂。
    大生地15克,丹皮6克,原钗斛9克,怀膝30克,白芍15克,麦冬6克,丹参9克,桂心1.5克(研丸吞),防风6克,全蝎6克(炙),杭菊9克,炙草3克。
    【按】本案患者72岁,平素体健,近日眩晕,脉弦硬,陆氏认为是高血压,急性脑充血。中医辨证当属肝阳上亢证。陆氏以煅牡蛎平肝息风;赤白芍,丹皮,当归,生地等药养阴清肝,凉血泄火;桑叶、菊花、桂枝、防风解表疏风清热;怀牛膝引血下行,滋养肝肾;全蝎可以息风镇惊,通络止痛,对于眩晕头痛有良效。陆氏还针对病情嘱其“忌沉醉大饱,甚喜甚怒”。这样的生活起居养生事项对于全面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诊时,患者好转后停药复发,再服初诊方又好转,但病根未除,陆氏乃处方调理。陆氏以养阴息风平肝为主,思路基本不变,前方基础上,去重镇息风的煅牡蛎,加入麦冬养阴清心泻热;丹参活血通络祛瘀。诸药共奏滋阴养肝、息风通络止痛的良效。
    周太太
    初诊 向病肝胃气痛,日必痛一次,痛则魄汗出,下气乃已。气或上冲,头眩目花。脉非常弦硬,高血压。舌苔尚可,忌大喜大怒大饱。
    柴胡6克,煅牡蛎24克,生乳没各6克(去油,勿见火),枳实6克,制香附6克,当归6克,赤白芍各6克,高良姜3克,薤白9克。
    【按】魄汗,病证名。肺藏魄,魄汗指肺经所出之汗。明代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肺经内主藏魄,外主皮毛,故所出之汗,亦可谓之魄汗也。”一说魄,古通白。故魄汗亦作白汗。
    本案患者有肝胃气痛的宿疾,且痛则汗出。气机上冲则眩晕,脉弦硬,陆氏认为当属高血压。患者虽然也是高血压,但是由于主要是气机逆乱的问题,因此陆氏治疗并非以滋阴平肝息风为主,而是以条畅气机为主,方中重用柴胡、牡蛎潜阳平肝,舒缓肝郁,条达气机。柴胡、牡蛎也是海派名医陈苏生最为赏用之药对,陈苏生认为:“柴胡、牡蛎两药相伍,既宣阳气之不达,又展阴气之不舒,能潜阳、敛真阴,舒肝郁、软坚癖;以此调节功能性高血压有良效。”陆氏在本案中亦重用二药,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其他再用生乳香、没药、当归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枳实、香附通畅气机;赤白芍养阴平肝;高良姜、薤白温通行气。同上例一样,也嘱咐患者注意饮食起居的养生。
    沈颂徕先生
    初诊 牙龈出脓,已就西医治局部,其两肩胛自觉寒。时时眩晕欲呕,乃痰饮,慢性胃炎之一种,故脉小软而舌白津润。
    带皮赤苓15克,太子参6克,桔梗4.5克,福泽泻12克,陈皮9克,小朴3克,茅白术各4.5克(生用),姜夏12克,炙草3克。
    二诊 眩晕与恶颇瘥,然每恼怒则肩背又寒,此肝旺所致,午后疲,体温稍低,此不可使凉药,凡体肥多痰者,多阳虚也。
    带皮苓15克,柴胡6克,泽泻12克,桂心1.5克(末,丸吞),茅白术各4.5克(生用),白芍9克,太子参9克,炙草3克,小朴3克,枳壳6克,陈皮6克。
    三诊 丸方,痰饮所发,肩背寒与眩晕,已不复觉。注意时似有自觉证,此则心理使然。惟舌上有腻津,则仍须利湿。脉已平。牙龈出脓血,西医屡治不效,乃疑糖尿或肾病,以我观之皆非也。
    犀角4.5克,藁本18克,当归18克,带皮苓30克,细辛9克,防风18克,川芎9克,生白术18克,白芷18克,升麻15克,槐花18克,太子参18克,地骨皮18克,柴胡18克,炙草12克,泽泻24克。
    上十六味,研极细末,水泛丸,如绿豆大,阴干,早晚各服6克,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每次稍加丸,加至每服9克为度。
    【按】患者眩晕欲呕,陆氏辨证为痰饮,并认为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笔者认为当属痰浊中阻型眩晕。陆氏治以二陈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健脾化痰,方中赤苓较茯苓利湿更强,但健脾稍差,另加苍术、厚朴加强燥湿化痰的力度;桔梗祛痰外出;泽泻利水渗湿。诸药共奏燥湿化痰,健脾和胃,止眩晕呕吐之功效。
    二诊时患者眩晕呕吐大减,但肩背仍寒,乃是阳虚。陆氏续用前方的基础上,加柴胡、桂枝、白芍、枳壳、炙甘草,取四逆散之意,行气通阳,以助郁遏之阳气回复。至三诊病情稳定,陆氏以丸药缓缓图之,丸药方主要从疏风养血,健脾舒肝,通络止痛等入手。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