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地理类
>>
元和郡县图志
>>
正文
卷第十四
●卷第十四
◎河东道三岚州石州忻州代州蔚州朔州州岚州,楼烦。下。开元户一万七百二十六。乡二十二。元和户六千三百八十二。乡三十三。
《禹贡》冀州之域。周并州之域。春秋时属晋,晋灭後为胡楼烦王所居,赵武灵王破以为县。秦为太原郡地,在汉即太原郡之汾阳县地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已西尽中、雁门、西河之遂空。建安中,曹公纠率散亡,立新兴郡,晋末陷刘元海。後魏於今理置岚州,因州西岢音哿。岚山为名也。隋大业四年,於静乐县界置楼烦郡,因汉楼烦县为名。隋乱陷贼,武德四年平刘武周置东会州,六年省东会州,重置岚州。天宝元年改为楼烦郡,乾元元年复为岚州。
州境:东西三百一十里。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八到:南至上都取太原路一千五百八十里,取石、隰路一千三百七十五里。
东南至东都一千二百一十里。东至忻州二百四十里。西至黄河一百八十里。河上有合河关,从关西至麟州一百二十里。南至石州二百四十里。东北至朔州三百七十四里。东南至太原府三百三十里。东北至代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熊皮,石蜜。赋:布,麻。
管县四:宜芳,静乐,合河,岚谷。
宜芳县,上。郭下。开元户五千五百二十四。乡十一。本汉汾阳县地,属太原郡。後魏於此置岢岚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四年改汾源为静乐县。
八年,分静乐置岚城县,属楼烦郡,武德四年改为宜芳县。
岢岚山,在县北九十八里。高二千馀丈,西北与雪山相接。
岢岚镇,在县西北九十八里。
秀容故城,在县南三十里。刘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为名也。
静乐县,上。西至州四十五里。开元户三千四百八十七。乡七。本汉汾阳地,城内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隋开皇三年,自今宜芳县北移岢岚县於三堆城,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二年,改为静乐县。武德四年於县置北管州,因管涔山为名。六年省,县属岚州。
管涔山,在县北一百三十里。汾水源出焉。初,刘曜隐於此山,山神使二童子献剑於曜曰:“管涔山王使谒赵皇帝献剑。”
伏戎城,在县北八十里。隋楼烦郡所理也。
隋汾阳故宫,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楼烦关,在县北一百五十里。
天池,在县北燕京山上。周回八里,阳旱不耗,阴霖不溢。故老言,尝有人乘车,风飘堕池,有人获车轮於桑乾泉。後魏孝文帝以金珠穿鱼七头放此池,後亦於桑乾泉得之。隋炀帝尝於池南置宫,每夜风雨吹破,宫竟不成。今池侧有祠,谓之天池祠。
合河县,中。东至州一百八十里。开元户一千八百五十九。乡四。本汉汾阳县地,後魏於蔚汾谷置蔚汾县,属神武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石州。大业二年,改为临泉县,四年属楼烦郡。武德七年改为临津县,属岚州。贞观元年改为合河县,以城下有蔚汾水西与黄河合,故曰合河。
黄河,在县西二里。
合河关,在县北三十五里。
蔚汾关,在县东七十里。
隋长城,起县北四十里,东经幽州,延袤千馀里,开皇十六年因古迹修筑。
岚谷县,中。南至州九十里。开元户四千六百五十七。乡五。隋大业三年置岢岚镇、压草城、川贼路。长安三年,於此置岚谷县,景龙年废,开元十二年重置,因岚谷为名。
石州,昌化。下。开元户九千二百六十二。乡三十二。元和户五千二十。乡三十二。
《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属并州。春秋时属赵。亦为白狄之地,今步落稽其胄也。在秦为西河郡之离石县。灵帝末,黄巾大乱,百姓南奔,其郡遂废。魏黄初三年复置离石县,晋惠帝末刘元海起於河西,攻陷郡县,其离石又没於贼。
石勒时改为永石郡,後魏明帝改为离石镇。高齐文宣帝於城内置西汾州,周武帝改为石州。隋大业二年,又为离石郡,武德元年改为石州,五年置总管,七年改为都督,贞观六年复为石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里。南北三百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九十里。东南至汾州一百六十里。西渡河至绥州二百三十里。正南微东至隰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岚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胡女布三端,龙须席五岭,麝香,蜜蜡。赋:麻,布。
管县五:离石,平夷,定胡,临泉,方山。
离石县,中。郭下。开元户二千七百七十三。乡五。本汉旧县也,属西河郡,县东北有离石水,因取名焉。汉末荒废,魏黄初复置,後陷刘元海。石勒改为永石郡。高齐文宣帝於此置昌化县,属怀政郡。後周复为离石,属石州。隋氏不改,皇朝因之。
离石山,今名赤洪岭,在县西五十步。高欢大破尔朱兆於赤洪岭,盖此处也。
卢城,在县东二十里。晋并州刺史刘琨所筑,以攻刘曜。
平夷县,中。东至州五十一里。开元户一千五百七十一。乡四。本汉离石县地,周宣帝割县西五十一里置平夷县,属石州。隋氏不改,皇朝因之。
黄河,西去县一百四十五里。
宁乡水,在县西南一百五十步。
定胡县,中。东至州九十五里。开元户二千六百九。乡五。本汉离石县地,周宣帝大象元年於此置定胡县,隋因之。武德三年於县置西定州,贞观二年废州置孟门县,七年废县为孟门镇,八年废镇复为定胡县。
黄河,去县西二百步。
孟门镇,在县西一百步,河东岸。
临泉县,中下。南至州一百七十里。开元户一千五百九十六。乡五。本汉离石县地,周大象元年,於此置乌突郡乌突县。隋开皇元年改为乌突郡为太和郡,乌突县为太和县。三年废郡,以太和县属石州。武德三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
临泉水,在县北一百步。县因此水为名。
黄河,在县北二十里。
方山县,中。南至州九十里。开元户一千三百五十三。乡四。本汉离石县地,高齐文宣帝於此县北六十八里置良泉县,属离石郡。隋大业三年移就今县南三十五里方山置,故名方山。贞观十一年移於今理。
赤洪水,在县南五十里。
三角戍,在县北七十三里。
忻州,定襄。下。开元户一万四千三百三十八。乡二十八。元和户四千二百四。乡二十九。
古并州之域。春秋时为晋地,战国为赵地,秦为太原郡也,今州即汉太原郡之阳曲县也。按汉阳曲县在今州东四十五里定襄县理是也,後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已西尽中、雁门之遂空,曹公立新兴郡以安集之,理九原,即今州是也。後魏宣武帝又於今州西北十八里故州城移肆州理此,因肆卢川为名也。
隋开皇十八年改置忻州,因州界忻川口为名也。大业二年省忻州。义旗初又置新兴郡,武德元年废郡,复置忻州。二年陷刘武周,四年武周平,依旧置忻州。
州境:东西一百四十五里。南北八十六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南至东都一千七十里。东北至代州一百六十里。西至岚州二百四十里。南至太原府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麝香,扇十五枝。赋:麻,布。
管县二:秀容,定襄。
秀容县,上。郭下。开元户七千一百三十八。乡十一。本汉阳曲县地,属太原郡。後汉末於此置九原县,属新兴郡。後魏庄帝於今县东十里置平寇县。隋开皇十八年,於此置忻州,又於今县西北五十里秀容故城移後魏明元所置秀容县於今理,属忻州。国朝因之。
滹沱水,在县东三十二里。
定襄县,上。东至州四十五里。开元户五千五百三十二。乡十七。本汉阳曲县,属太原郡。黄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曰阳曲。後魏末移阳曲县於太原界,仍於此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高齐省,武成帝移平寇县於此。隋开皇十年移平寇於崞城,今代州崞县是也。武德四年,分秀容县於汉阳曲城重置定襄县。
圣阜,今名圣人阜,在县东北二十里。石上手足迹犹存。
滹沱水,西自秀容县界流入。
代州,雁门。中都督府。开元户一万五千七十七。乡二十八。元和户二千一百二十。乡四十。
古并州之域。春秋时为晋地,战国时属赵。《史记》曰:“赵襄子与韩、魏共灭智伯,分晋地,则赵有代、句注之北。”今按句注在州西北三十五里,雁门县界西陉山是也。秦置三十六郡,雁门是其一焉。汉因之。後汉末,匈奴侵边,其地荒废。周宣帝大象元年,自九原城移肆州於今理,隋开皇五年改肆州为代州,大业三年改为雁门郡。隋氏丧乱,陷於寇境,武德四年平代,置代州都督府。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里。南北三百二十八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里。南至东都一千二百三十里。北至朔州一百二十里。西至岚州三百里。东北至蔚州四百里。东南取崩石岭至恒州五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雕翎五具,麝香。〔赋:布,麻。〕管县五:雁门,繁,五台,唐林,崞。
雁门县,上。郭下。开元户五千二百二十一。乡十。本汉广武县地,属太原郡,後魏改属雁门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仍属肆州。後改肆州为代州,县属不改。十八年改广武县为雁门县,盖避太子之讳也。国朝因之。
夏屋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史记》曰:“赵襄子北登夏屋,诱代王,使厨人操铜斗击杀之,遂有代地。”
句注山,一名西陉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晋咸宁元年句注碑曰:“盖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句注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也。”汉高祖欲伐匈奴,不从娄敬之说,械系於广武,遂逾句注,困於平城,谓此地也。
河神祠,在县南。开元九年,并州刺史张说奏置。
繁县,中西至州六十里。开元户一千五百九十三。乡五。本汉旧县,属雁门郡。汉末匈奴侵寇,旧县荒废,晋又置繁县,周省。隋开皇十八年重置於今县东六十里大堡戍,大业十二年移於武州城。圣历二年,以县在平川,难於固守,遂东移於今理。其城三面枕涧,东接峻坂,极为险固。
泰戏山,一名武夫山,在县东南九十里。滹沱水出焉。
五台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开元户二千一百六十五。乡五。本汉虑县,虑,音闾。,音夷。属太原郡,因虑水为名也。晋省,後魏孝文帝复置,即今县理是也,属新兴郡。高齐改为雁门郡。隋大业二年改为五台县,因山为名也。
五台山,在县东北百四十里。《道经》以为紫府山,《内经》以为清凉山。
虑水,在县北十五时。
唐林县,中。东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汉广武县地,证圣元年分五台、崞二县置武延县,唐隆元年改为唐林县。
滹沱水,在县东。
沙河,在县南二里。
崞县,中。东北至州五十里。开元户二千七百四十八。乡五。本汉旧县,因山为名,属雁门郡。汉末荒废,晋初又置,魏改为崞山县,後魏宣武帝移雁门郡理此。隋开皇十年移平寇县於此,属代州,大业二年改为崞县。
滹沱水,在县东二百步。
蔚州,兴唐。下。开元户四千八百八十七。乡十一。元和户一千五百六十三。
乡十二。
《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属并州。《周礼》“并州川曰沤夷,浸曰涞、易”,今沤夷在灵丘,涞、易在飞狐,皆在州境。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时属赵,襄子杀代王有其地,後武灵王置中、雁门、代郡。秦亦为代郡。汉元年,项羽徙赵王歇为代王。二年,陈馀迎歇还赵,歇又立馀为代王。三年,韩信斩陈馀,置代郡,领县十八。东魏孝静帝又於此置北灵丘郡,周宣帝於今理置蔚州。隋大业三年,罢州置雁门郡。武德四年平刘武周,重置蔚州。
州境:东西南北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里。南至东都一千六百三十里。东北至妫州界孔岭关一百里,从关至妫州一百五十里。东至易州山路三百六十里。东南至定州取辘轳山路四百九十里。东至恒州取秦岭路四百九十里。西至朔州二百八十里。西南至代州四百里。北至天成军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熊皮,豹皮。赋:麻,布。
管县三:兴唐,灵丘,飞狐。
兴唐县,下。郭下。开元户一千四百七十二。乡四。本灵丘县也,开元十二年於州东北一百三十里横野军子城南置安边县,属蔚州,天宝元年改为安边郡,仍自灵丘移州理於安边城。至德二年改为兴唐郡,仍改安边县为兴唐县。
倒刺山,在县东七十里。亦号雪山,俗传灵仙所居,与五台山略等。
沤夷河,亦曰瓠<卢瓜>河,上槽狭,下流阔,有似瓠<卢瓜>,因名。
大韭多生於山及平野,魏孝文所种,以济军需,後沃壤处皆长三尺,叶广於马蔺,但味少短耳。
横野军,置在州城内。
灵丘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三十里。开元户二千四百二十一。乡五。本汉旧县,属代郡,後汉省。东魏孝静帝重置,属灵丘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蔚州。大业二年省蔚州,改属代州。隋末陷贼,武德六年又置灵丘县,属蔚州。
太白山,在县南十里。山有锺乳穴,其深不测,仰望穴中,乳如悬穗焉。
石铭陉岭,在县西北八十里。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谓石铭陉。
隘门山,亦曰隘口,在县东南十五里。壁立直上,层崖刺天,有石道极险狭,後魏明元帝置义仓之所。
沤夷水,一名氵寇水,出县西北高是山。《周礼》曰“并州其川沤夷”,谓此也。
兹水,出县西枝回山,悬河五丈,湍激之声,响动山谷,樵伐之士,咸由此度,巨木沦氵胥,久乃方出,或落崖石,无不粉碎也。《土地记》云:“枝回岭与高是山连麓接势。”
开皇长城,西自繁县,经县北七十里,东入飞狐县界。
赵武灵王墓,在县东三十里。
飞狐县,下。西至州一百五十里。开元户九百九十二。乡三。本汉广昌县地,属代郡,後汉属中山国,晋又属代郡。隋开皇三年改属蔚州,仁寿元年改为飞狐县,因县北飞狐口为名也。隋末陷贼,武德六年重置,寄理今易州遂城县界,遥属蔚州,贞观五年移还今所。
磨笄山,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襄子既杀代王,迎其姊,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磨笄自刎。百姓闵之,为立祠。
倒刺山,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出佳大黄。
飞狐道,自县北入妫州怀戎县界,即古飞狐口也。郦食其说汉王曰“杜白马之津,塞飞狐之口”,此言皆一方之厄也,又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於安次,亦谓此道也。
三河冶,旧置炉铸钱,至德以後废。元和七年,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奏:“臣访闻飞狐县三河冶铜山约数十里,铜钅广至多,去飞狐钱坊二十五里,两处同用拒马河水,以水斛销铜,北方诸处,铸钱人工绝省,所以平日三河冶置四十炉铸钱,旧迹并存,事堪覆实。今但得钱本,令本道应接人夫,三年以来,其事即立,救河东困竭之弊,成易、定援接之形。制置一成,久长获利。”诏从之。
其年六月起工,至十月置五炉铸钱,每岁铸成一万八千贯。时朝廷新收易、定,河东道久用铁钱,人不堪弊,至是俱受利焉。
朔州,马邑。下。开元户六千二十。乡十三。开和户七百二十九。乡十六。
《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为并州之地。春秋时为北狄地,战国时属赵。秦为雁门郡地,在汉即雁门郡之马邑县也。《史记》曰:“匈奴围韩王信於马邑,信降凶奴。”按马邑即今州理是也,汉末大乱,郡遂荒废,建安中曹公又立马邑县,属新兴郡。晋改属雁门郡,晋乱,其地为猗卢所据,刘琨表卢为大单于,封代公,徙马邑。後魏都代,地属畿内。孝文帝迁洛之後,又於定襄故城置朔州,葛荣之乱,州郡又废,高齐文宣帝又於马邑城置朔州,即今理是也。武成帝置北道行台,周武帝置朔州总管。隋开皇罢总管,大业三年罢州为马邑郡,皇朝改为朔州。
州境:东西四百八十里。南北九十七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七百二十里。南至东都一千三百五十里。东至蔚州三百五十里。北至单于大都护府三百五十里。东北至州三百四十里。西南至岚州三百七十四里。
贡、赋:开元贡:白雕翎四具。
管县二:鄯阳,马邑。
鄯阳县,中。郭下。开元户三千六百五十八。乡十八。本汉马邑县,属雁门郡,汉末荒废。建安中又置,属新兴郡。晋又属雁门郡,晋末又废。高齐於此置招远县,属郡不改。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朔州。大业元年改为鄯阳县。
句注山,在县东八十里。
河水,在县西三百里。
州城,本汉马邑城也。昔秦入筑城於武周塞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周旋反覆,父老异之,因依而筑城,乃不崩,遂名马邑。
马邑县,中。西至州三十里。开元户二千三百八十。乡五。本鄯阳县地,开元五年,分鄯阳县於州东三十里大同军城内置马邑县,建中年,河中节度使马燧权移州於马邑县焉。
桑乾河,在县东三十里。
州,中。下。开元户三千一百六十九。乡七。元和户。乡七。
《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属并州。春秋时为北狄地。战国时其地属赵,其後武灵王自代至高阙为塞,而置中、雁门、代郡。今州即秦雁门郡地,在汉雁门郡之平城县也。《史记》曰,汉七年,韩王信亡走匈奴,上自将逐之。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用陈平秘计得出是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中、雁门、西河遂空。曹公鸠集荒散,又立平城县,属新兴郡。晋又改属雁门,晋乱,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後魏道武帝又於此建都,东至上谷军都阙,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以为甸服。孝文帝改为司州牧,置代尹。孝文帝迁都洛邑,改置恒州。孝昌之际,乱离尤甚,恒、代之北,尽为邱墟,高齐文宣帝天保七年置恒安镇,徙豪杰三千家以实之,今名东州城。其年废镇,又置恒州。周武平齐,州郡并废,又於其所置恒安镇,属朔州。自周迄隋,仍为镇也。隋乱陷贼,武德四年平刘开周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界定襄城移州及定襄县於此,後为默啜所破,移百姓於朔州。开元十八年,复置州及中县。
州境:东西一百七十七里。南北四百九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九百六十里。南至东都一千五百九十里。东至幽州七百里。西至静边军一百八十里。东至清塞城一百二十里,又东至天成军六十里,又东至纳降守捉九十里,与幽州分界。西南至太原府七百里。
贡、赋:开元贡:雕翎五具。赋:布,麻。
〔管县一:中。〕中县,中。本汉平城县,属雁门郡。汉末大乱,其地遂空。魏武帝又立平城县,属新兴郡。晋改属雁门郡。後魏於此建都,属代尹,孝文帝改代尹为恒州,县属不改。隋为内县属马邑郡。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界定襄城移於此,後为默啜所破,移百姓至朔州。开元十八年,改置中县,属州。
白登山,在县东北三十里。
火山,在县西五里。山有火井,深不见底,以草投之,则烟腾火发。有火井祠。
纥真山,在县东三十里。虏语纥真,汉言三十里。其山夏积雪霜。
单于台,在县西北四十馀里。汉武帝元封元年,勒兵十八万骑出长城,北登单于台,即此也。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4 0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