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藏外>> 庄子集释>> 正文

卷二下 内篇德充符第五

    卷二下内篇德充符第五
    内篇德充符第五【一】
    【一】【注】德充于内,(应)物〔应〕(一)于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
    【释文】崔云:此遗形弃知,以德实之验也。
    【校】(一)物应依赵谏议本改。
    鲁有兀者王骀【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二】。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三】。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四】。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五】?是何人也【六】?”
    【一】【疏】姓王,名骀,鲁人也。刖一足曰兀。形虽残兀,而心实虚忘,故冠德充符而为篇首也。
    【释文】《兀者》五忽反,又音界。李云:刖足曰兀。案篆书兀介字相似。《王骀》音台,徐又音殆。人姓名也。
    【二】【注】弟子多少敌:孔子。
    【疏】若,如也。陪从王骀游行禀学,门人多少似于仲尼者也。
    【释文】《从之》如字,李才用反。下同。《相若》若,如也,弟子如夫子多少也。
    【三】【疏】姓常,名季,鲁之贤人也。王骀游行,外忘形骸,内德充实,所以从游学者,数满三千,与孔子之徒中分鲁国。常季未达其趣,是以生疑。
    【释文】《常季》或云:孔子弟子。
    【四】【注】各自得而足也。
    【疏】弟子虽多,曾无讲说,立不教授,坐无议论,请益则虚心而往,得理则实腹而归。又解:未学无德,亦为虚往也。
    【释文】《立不教坐不议》司马云:立不教授,坐不议论。
    【五】【注】怪其残形而心乃充足也。夫心之全也,遗身形,忘五藏,忽然独往,而天下莫能离。
    【疏】教授门人,曾不言议。残兀如是,无复形容,而玄道至德,内心成满。必固有此,众乃从之也。
    【释文】《五藏》才浪反。后同。
    【六】【疏】常季怪其残兀而聚众极多。欲显德充之美,故发斯问也。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一】!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二】。”
    【一】【疏】宣尼呼王骀为夫子,答常季云:“王骀是体道圣人也,汝自不识人,所以致疑。丘直为参差在后,未得往事。丘将尊为师傅,咨询问道,何况晚学之类,不如丘者乎!请益服膺,固其宜矣。”
    【释文】《丘也直后而未往耳》李云:自在众人后,未得往师之耳。◎庆藩案直之为言特也。吕氏春秋忠廉篇特王子庆忌为之饬而不杀耳,高注:特,犹直也。墉风柏舟实维我特,韩(子)〔诗〕特作直。史记叔孙通传吾直戏耳,汉书直作特。
    【二】【注】夫神全心具,则体与物冥。与物冥者,天下之所不能远,奚但一国而已哉!
    【疏】奚,何也。“何但假藉鲁之一邦耶!丘将诱引宇内,禀承盛德,犹恐未尽其道也。”
    【释文】《能远》于万反。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一】。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二】?”
    【一】【疏】王,盛也。庸,常也。先生,孔子也。彼王骀者,是残兀之人,门徒侍从,盛于尼父。以斯疑怪,应异常流,与凡常之人固当远矣。
    【释文】《而王》于况反。李云:胜也。崔云:君长也。《其与庸亦远矣》与凡庸异也。崔云:庸,常人也。
    【二】【疏】然,犹如是也。王骀盛德如是,为物所归,未审运智用心,独若何术?常季不妄,发此疑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一】,而不得与之变【一】,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三】。审乎无假【四】而不与物迁【五】,命物之化【六】而守其宗(一)也【七】。”
    【一】【注】人虽日变,然死生之变,变之大者也。
    【二】【注】彼与变俱,故死生不变于彼。
    【疏】夫山舟潜遁,薪指迁流,虽复万境皆然,而死生最大。但王骀心冥造物,与变化而迁移,迹混人间,将死生而俱往,故变所不能变者也。
    【三】【注】斯顺之也。
    【疏】遗,失也。虽复圜天颠覆,方地坠陷,既冥于安危,故未尝丧我也。
    【释文】《虽天地覆》芳服反。《坠》本又作队,直类反。李云:天地犹不能变已,况生死也!
    【四】【注】明性命之固当。◎庆藩案无假当是无瑕之误,谓审乎己之无可瑕疵,斯任物自迁而无役于物也。淮南精神篇正作审乎无瑕。瑕假皆从假声,致易互误。(汉书)〔史记〕郑世家使人诱劫郑大夫甫假,左传作傅瑕。礼檀弓肩假,汉书古今人表作公肩瑕,即其证也。
    【五】【注】任物之自迁。
    【疏】灵心安审,妙体真元,既与道相应,故不为物所迁变者也。
    【六】【注】以化为命,而无乖迕。
    【释文】《怪迕》五故反。本亦作遌。下同。
    【七】【注】不离至当之极。
    【疏】达于分命,冥于外物,唯命唯物,与化俱行,动不乖寂,故恒住其宗本者也。
    【释文】《不离》力智反。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宗下有者字。
    常季曰:“何谓也【一】?”
    【一】【疏】方深难悟,更请决疑。
    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一】;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二】。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三】,而游心乎德之和【四】;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五】。”
    【一】【注】恬苦之性殊,则美恶之情背。
    【疏】万物云云,悉归空寂。倒置之类,妄执是非,于重玄道中,横起分别。何异乎肝胆〔附〕(一)生,本同一体也,楚越迢递,相去数千,而于一体之中,起数千之远,异见之徒,例皆如是也。
    【释文】《肝胆》丁览反。《美恶》乌路反。下皆同。《情背》音佩。
    【二】【注】虽所美不同,而同有所美。各美其所美,则万物一美也;各是其所是,则天下一是也。夫因其所异而异之,则天下莫不异。而浩然大观者,官天地,府万物,知异之不足异,故因其所同而同之,则天下莫不皆同;又知同之不足有,故因其所无而无之,则是非美恶,莫不皆无矣。夫是我而非彼,美己而恶人,自中知以下,至于昆虫,莫不皆然。然此明乎我而不明乎彼者尔。若夫玄通泯合之士,因天下以明天下。天下无曰我非也,即明天下之无非;无曰彼是也,即明天下之无是。无是无非,混而为一,故能乘变任化,迕物而不慑。
    【疏】若夫玄通之士,浩然大观,二仪万物,一指一马;故能忘怀任物,大顺群生。然同者见其同,异者见其异,至论众妙之境,非异亦非同也。
    【释文】《中知》音智。《不慑》之涉反。
    【三】【注】宜生于不宜者也。无美无恶,则无不宜。无不宜,故忘(二)其宜也。
    【疏】耳目之宜,宜于声色者也。且凡情分别,耽滞声色,故有宜与不宜,可与不可。而王骀混同万物,冥一死生,岂于根尘之间而怀美恶之见耶!
    【四】【注】都忘宜,故无不任也。都任之而不得者,未之有也;无不得而不和者,亦未闻也。故放心于道德之闲,荡然无不当,而旷(三)然无不适也。
    【疏】既而混同万物,不知耳目之宜,故能游道德之乡,放任乎至道之境者也。
    【五】【注】体夫极数之妙心,故能无物而不同,无物而不同,则死生变化,无往而非我矣。故生为我时,死为我顺;时为我聚,顺为我散。聚散虽异,而我皆我之,则生故我耳,未始有得;死亦我也,未始有丧。夫死生之变,犹以为一,既睹其一,则蜕(四)然无系,玄同彼我,以死生为寤寐,以形骸为逆旅,去生如脱屣,断足如遗土,吾未见足以缨茀其心也。
    【疏】物视,犹视物也。王骀一于死生,均于彼我。生为我时,不见其得;死为我顺,不见其丧;视万物,混而一之。故虽兀足,视之如遗土者也。
    【释文】《所丧》息浪反。下及注同。《说然》始锐反,又音悦。《脱屦》九具反。本亦作屣,所买反。◎卢文弨曰:今本书作屣。《断足》丁管反。
    【校】(一)附字依刘文典补正本补。(二)世德堂本作亡。下同。(三)世德堂本作扩。(四)世德堂本作说,赵谏议本作悦。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一】,得其心以其心【二】。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三】?”
    【一】【注】嫌王骀未能忘知而自存。
    【疏】彼,王骀也。谓王骀修善修己,犹用心知。嫌其未能忘知而任独者也。
    【释文】《为己》于伪反。
    【二】【注】嫌未能遗心而自得。
    【疏】嫌王骀不能忘怀任致,犹用心以得心也。夫得心者,无思无虑,忘知忘觉,死灰槁木,泊尔无情,措之于方寸之间,起之于视听之表,同二仪之覆载,顺三光以照烛,混尘秽而不挠其神,履穷塞而不忤其虑,不得为得,而得在于无得,斯得之矣。若以心知之术而得之者,非真得也。
    【三】【注】夫得其常心,平往者也。嫌其不得平往而与物遇,故常使物就之。
    【疏】最,聚也。若能虚忘平淡,得真常之心者,固当和光匿耀,不殊于俗。岂可独异于物,使众归之者也!
    【释文】《最之》徂会反,徐采会反。下注同。司马云:聚也。◎家世父曰:知者外发,心者内存;以其知得其心,循外以葆中也。心者,不息之真机,常心者,无妄之本体;以其心得其常心,即体以证道也。说文:最,犯而取也,犹言物莫能犯之。郭象断句误。◎庆藩案说文:,积也,从□(莫狄切。)取,取亦声。徐锴曰:古以聚物之聚为。世人多见最,少见,故书传字皆作最。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一】,唯止能止众止【二】。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一)在冬夏青青【三】;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二)【四】,幸能正生,以正众生【五】。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六】而况官(三)天地,府万物【七】,直寓六骸【八】,象耳目【九】,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一0】!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一一】。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一二】!”
    【一】【注】夫止水之致鉴者,非为止以求鉴也。故王骀之聚众,众自归之,岂引物使从己耶(四)!
    【疏】鉴,照也。夫止水所以留鉴者,为其澄清故也;王骀所以聚众者,为其凝寂故也。止水本无情于鉴物,物自照之;王骀岂有意于招携,而众自来归凑者也。
    【释文】《鉴》古暂反。《流水》崔本作沬水,云:沬或作流。◎庆藩案流水与止水相对为文。崔本作沬,非也。隶书流或作(涿)〔□〕(见鲁相史晨飨孔庙后碑。)与沬形相似,故崔氏误以为沬。淮南说山篇人莫鉴于沬雨,高注:沬雨,或作流潦。则沬为流字之讹益碻。
    【二】【注】动而为之,则不能居众物之止。
    【疏】唯,独也。唯止是水本凝湛,能止是留停鉴人,众止是物来临照。亦犹王骀忘怀虚寂,故能容止群生,由是功能,所以为众归聚也。
    【三】【注】夫松柏特禀自然之锺(五)气,故能为众木之杰耳,非能为而得之也。
    【疏】凡厥草木,皆资厚地。至于禀质坚劲,隆冬不凋者,在松柏通年四序,常保青全,受气自尔,非关指意。王骀聚众,其义亦然也。
    【四】【注】言特受自然之正气者至希也,下首则唯有松柏,上首则唯有圣人,故凡不正者皆来求正耳。若物皆有青全,则无贵于松柏;人各自正,则无羡于大圣而趣之。
    【疏】人禀三才,受命苍昊,圆首方足,其类极多。至如挺气正真,独有虞舜。岂由役意,直置自然。王骀合道,其义亦尔。郭注曰下首唯有松柏上首唯有圣人者,但人头在上,去上则死,木头在下,去下则死,是以呼人为上首,呼木为下首。故上首食傍首,傍首食下首。下首,草木也,傍首,虫兽也。
    【五】【注】幸自能正耳,非为正以正之。
    【疏】受气上玄,能正生道也,非由用意,幸率自然,既能正己,复能正物。正己正物,自利利他,内外行圆,名为大圣。虞舜既尔,王骀亦然。而舜受让人,故为标的也。
    【六】【注】非能遗名而无不任。
    【疏】征,成也,信也。天子六军,诸侯三军,故九军也。或有一人,禀气勇武,保守善始之心,信成令终之节,内怀不惧之志,外显勇猛之姿。既而直入九军,以求名位,尚能伏心要誉,忘死忘生。何况王骀!体道之状,列在下文也。
    【释文】《保始之征》李云:征,成也,终始可保成也。《九军》崔(本)〔李〕(六)云:天子六军,诸侯三军,通为九军也。简文云:兵书以攻九天,收九地,故谓之九军。《自要》一遥反。
    【七】【注】冥然无不体也。
    【疏】纲维二仪曰官天地,苞藏宇宙曰府万物。夫勇士入军,直要名位,犹能不顾身命,忘于生死。而况官府两仪,混同万物,视死如生,不亦宜乎!
    【八】【注】所谓逆旅。
    【疏】寓,寄也。六骸,谓身首四肢也。王骀体一身非实,达万有皆真,故能混尘秽于俗中,寄精神于形内,直置暂遇而已,岂系之耶!
    【释文】《六骸》崔云:手足首身也。
    【九】【注】人用耳目,亦用耳目,非须耳目。
    【疏】象,似也。和光同尘,似用耳目,非须也。
    【一0】【注】知与变化俱,则无往而不冥,此知之一者也。心与死生顺,则无时而非生,此心之未尝死也。
    【疏】一知,智也。所知,境也。能知之智照所知之境,境智冥会,能(无)所〔无〕差,故知与不知,通而为一。虽复迹理物化,而心未尝见死者也,岂容有全兀于其间哉!
    【一一】【注】以不失会为择耳,斯人无择也,任其天行而时动者也。故假借之人,由此而最之耳。
    【疏】彼王骀者,岂复简择良日而登升玄道?盖不然乎,直置虚淡忘怀而会之也。至人无心,止水留鉴,而世闲虚假之人,由是而从之也。
    【释文】《彼且》如字。徐子余反。下同。《假人》古雅反,借也。徐音遐,读连上句,人字向下。◎庆藩案登假即登格也。假格古通用。诗奏格或作奏假,是其证。尔雅:格,陟,登,升也。既言登又曰格者,古人自有复语耳。楚辞离骚陟升皇之赫戏兮,陟亦升也。
    【一二】【注】其恬漠故全也。
    【疏】唯彼王骀,冥真合道,虚假之物自来归之,彼且何曾以为己务!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也下有正字。俞樾以下在字乃正之误。(二)阙误引张君房本此句作尧舜独也正,正下有在万物之首五字。(三)唐写本官作宫。(四)世德堂本无耶字。(五)赵谏议本锺作种。(六)李字依世德堂本改。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一】。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二】。”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三】?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四】?”
    【一】【疏】姓申徒,名嘉,郑之贤人,兀者也。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之贤大夫也。伯昏无人,师者之嘉号也。伯,长也。昏,暗也。德居物长,韬光若暗,洞忘物我,故曰伯昏无人。子产申徒,俱学玄道,虽复出处殊隔,而同师伯昏,故寄此三人以彰德充之义也。
    【释文】《申徒嘉》李云:申徒,氏;嘉,名。《无人》杂篇作瞀人。
    【二】【注】羞与刖者并行。
    【疏】子产执政当涂,荣华富贵;申徒禀形残兀,无复容仪。子产虽学伯昏,未能忘遣,犹存宠辱,耻见形残,故预相检约,令其必不并己也。
    【释文】《刖者》音月,又五刮反。
    【三】【注】质而问之,欲使必不并己。
    【疏】子产存荣辱之意,申徒忘贵贱之心,前虽有言,都不采领,所以居则共堂,坐还同席。公孙见其如此,故质而问之。
    【四】【注】常以执政自多,故直云子齐执政,便谓足以明其不逊(一)。
    【疏】违,避也。夫出处异涂,贵贱殊致。我秉执朝政,便为贵大;汝乃卑贱形残,应殊敬我。不能逊让,翻欲齐己也。
    【校】(一)赵谏议本逊下有也字。
    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一】?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二】?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三】!”
    【一】【注】此论德之处,非计位也。
    【疏】先生,伯昏也,先生道门,深明众妙,混同荣辱,齐一死生。定以执政自多,必如此耶?
    【释文】《之处》昌虑反。
    【二】【注】笑其矜说在位,欲处物先。
    【疏】汝犹悦爱荣华,矜夸政事,推人于后,欲处物先。意见如斯,何名学道?
    【释文】《而说》音悦。注同。
    【三】【注】事明师而鄙吝之心犹未去,乃真过也。
    【疏】鉴,镜也。夫镜明则尘垢不止,止则非明照也,亦犹久与贤人居则无过,若有过则非贤哲。今子之所取,可重可大者,先生之道也。而先生之道,退己虚忘,子乃自矜,深乖妙旨,而出言如是,岂非过乎!
    子产曰:“子既若是矣【一】,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一)足以自反邪【二】?”
    【一】【注】若是形残。
    【二】【注】言不自顾省,而欲轻蔑在位,与有德者并。计子之德,故不足以补形残之过。
    【疏】反,犹复也。言申徒形残如是而不自知,乃欲将我并驱,可谓与尧争善。子虽有德,何足在言!以德补残,犹未平复也。
    【释文】《争善》如字。
    【校】(一)阙误引文成李张诸本不作□。
    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一】,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二】。知不可柰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三】。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四】。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一)矣【五】,我怫然而怒【六】;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七】。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二)【八】?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三),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九】。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一0】!”
    【一】【注】多自陈其过状,以己为不当亡者众也。
    【二】【注】默然知过,自以为应死者少也。
    【疏】夫自显其状,推罪于他,谓己无愆,不合当亡,如此之人,世间甚多。不显过状,将罪归己,谓己之过,不合存生,如此之人,世间寡少。郑子产奢侈矜伐,于义亦然者也。
    【三】【疏】若,顺也。夫素质形残,禀之天命,虽有知计,无如之何,唯当安而顺之,则所造皆适。自非盛德,其孰能然!
    【释文】《知不可》如字,又音智。
    【四】【注】羿,古之善射者。弓矢所及为彀中。夫利害相攻,则天下皆羿也。自不遗身忘知与物同波者,皆游于羿之彀中耳。虽张毅之出,单豹之处,犹未免于中地,则中与不中,唯在命耳。而区区者各有所遇,而不知(四)命之自尔。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则自恨其谬而志伤神辱,斯未能达命之情者也。夫我之生也,非我之所生也,则一生之内,百年之中,其坐起行止,动静趣舍,情性知能,凡所有者,凡所无者,凡所为者,凡所遇者,皆非我也,理自尔耳。而横生休戚乎其中,斯又逆自然而失者也(五)。
    【疏】羿,尧时善射者也。其矢所及,谓之彀中。言羿善射,矢不虚发,彀中之地,必被残伤,无问鸟兽,罕获免者。偶然得免,乃关天命,免与不免,非由工拙,自不遗形忘智,皆游于羿之彀中。是知申徒兀足,忽遭羿之一箭;子产形全,中地偶然获免;既非人事,故不足自多矣。
    【释文】《羿》音诣,徐胡系反。善射人,唐夏有之。一云:有穷之君篡夏者也。《彀》音遘,张弓也。◎家世父曰:玉篇:彀,张弓弩。汉书周亚夫传,彀弓弩待满。游于羿之彀中,触处皆危机也。而恢恢乎有中地,以自处不中,则上弦下弣,中承箭筈,反有激而伤者矣。均之游也,中与不中,偶值之数也,不可柰何而安之则命也。言亡足之非其罪。《中》如字。《央》于良反,旧于仓反。郭云:弓矢所及为彀中。《中地》丁仲反。下不中、注中地、中与不中同。《单豹》音善。
    【五】【注】皆不知命而有斯笑矣(六)。
    【六】【注】见其不知命而怒,斯又不知命也。
    【疏】怫然,暴戾之心也。人不知天命,妄计亏全,况己形好,嗤彼残兀。如此之人,其流甚众。忿其无知,怫然暴怒,嗔忿他人,斯又未知命也。
    【释文】《怫然》扶弗反。
    【七】【注】见至人之知命遗形,故废向者之怒而复常。
    【疏】往伯昏之所,禀不言之教,则废向者之怒而复于常性也。
    【八】【注】不知先生洗我以善道故耶?我为能自反耶?斯自忘形而遗累矣(七)。
    【疏】既适师门,入于虚室,废弃忿怒,反复寻常。不知师以善水洗涤我心?为是我之性情〔能〕(八)自反复?进退寻责,莫测所由。斯又忘于学心,遗其系累。
    【九】【注】忘形故也。
    【疏】我与伯昏游于道德,故能穷阴阳之妙要,极至理之精微。既其遗智忘形,岂觉我之残兀!
    【释文】《知吾介》本又作兀,两通(九)。
    【一0】【注】形骸外矣,其德内也。今子与我德游耳,非与我形交也,而索我外好,岂不过哉!
    【疏】郭注云:形骸外矣,其德内也。今子与我德游耳,非与我形交也,而索我外(交)〔好〕(一0),岂不过哉!此注意更不劳别释也。
    【释文】《子索》色百反。注同。
    【校】(一)世德堂本作众。(二)阙误引张君房本邪下有吾之自寤邪五字。(三)世德堂本无矣字。(四)赵谏议本知下有我字。(五)赵本无也字。(六)世德堂本无矣字。(七)世德堂本遗作遣,无矣字。(八)能字依注文补。(九)今本书作兀。(一0)好字依注文改。
    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一】!”
    【一】【注】已悟则厌其多言也。
    【疏】蹴然,惊惭貌也。子产未能忘怀遣欲,多在物先。既被讥嫌,方怀惊悚,改矜夸之貌,更丑恶之容,悟知已至,不用称说者也。
    【释文】《蹴》子六反。《乃称》如字,举也。又尺证反。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一】。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二】!”
    【一】【注】踵,频也。
    【疏】叔山,字也。踵,频也。残兀之人,居于鲁国,虽遭刖足,犹有学心,所以接踵频来,寻师访道,既无足趾,因以为其名也。
    【释文】《叔山无趾》音止。李云,叔山,(氏)〔字〕(一),无足趾。◎卢文弨曰:字疑氏。《踵》朱勇反。向郭云:频也。崔云:无趾,故踵行。《见》贤遍反。
    【二】【疏】子之修身,不能谨慎,犯于宪(纲)〔网〕,前已遭官,患难艰辛,形残若此。今来请益,何所逮耶!
    【释文】《子不谨前》绝句。一读以谨字绝句。
    【校】(一)字字依世德堂本及卢校改。
    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一】。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二】,吾是以务全之也【三】。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四】,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五】!”
    【一】【注】人之生也,理自生矣,直莫之为而任其自生,斯重其身而知务者也。若乃忘其自生,谨而矜之,斯轻用其身而不知务也,故五藏相攻于内而手足残伤于外也。
    【二】【注】刖一足未足以亏其德,明夫形骸者逆旅也。
    【三】【注】去其矜谨,任其自生,斯务全也。
    【疏】无趾交游恭谨,重德轻身,唯欲务借声名,不知务全生道,所以触犯宪章,遭斯残兀。形虽亏损,其德犹存,是故频烦追讨,务全道德。以德比形,故言尊足者存。存者,在也。
    【释文】《去其》羌吕反。
    【四】【注】天不为覆,故能常覆;地不为载,故能常载。使天地而为覆载,则有时而息矣;使舟能沈而为人浮,则有时而没矣。故物为焉则未足以终其生也。
    【释文】《不为》于伪反。下不为、而为皆同。
    【五】【注】责其不谨,不及天地也。
    【疏】夫天地亭毒,覆载无偏,而圣人德合二仪,固当弘普不弃,宁知夫子尚不舍形残?善救之心,岂其如是也?
    孔子曰:“丘则陋矣【一】。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一】【疏】仲尼所陈,不过圣迹;无趾请学,务其全生。答浅问深,足成鄙陋也。
    无趾出【一】。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二】!”
    【一】【注】闻所闻而出,全其无为也。
    【疏】夫子,无趾也。胡,何也。仲尼自觉鄙陋,情实多惭,故屈无趾,令其入室,语说所闻方内之道。既而(蓬)〔蘧〕庐久处,刍狗再陈,无趾恶闻,故默然而出也。
    【二】【注】全德者生便忘生。
    【疏】勉,勖励也。夫无趾残兀,尚实全生,补其亏残,悔其前行。况贤人君子,形德两全,生便忘生,德充于内者也。门人之类,宜勖之焉。
    【释文】《前行》下孟反。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一)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一】?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二】?”
    【一】【注】怪其方复学于老聃。
    【疏】宾宾,恭勤貌也。夫玄德之人,穷理极妙,忘言绝学,率性生知。而仲尼执滞文字,专行圣迹,宾宾勤敬,问礼老君。以汝格量,故知其未如至人也,学子何为者也?
    【释文】《语老》鱼据反。《宾宾》司马云:恭貌。张云:犹贤贤也。崔云:有所亲疏也。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