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藏外>> 庄子集释>> 正文

卷三上 内篇大宗师第六

    卷三上内篇大宗师第六
    内篇大宗师第六【一】
    【一】【注】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富,其所宗而师者无心也。       【释文】《大宗师》崔云:遗形忘生,当大宗此法也。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一】。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二】;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三】。
    【一】【注】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则内放其身而外冥于物,与众玄同,任之而无不至者也。
    【疏】天者,自然之谓。至者,造极之名。天之所为者,谓三景晦明,四时生杀,风云舒卷,雷雨寒温也。人之所为者,谓手捉脚行,目视耳听,心知工拙,凡所施为也。知天之所为,悉皆自尔,非关修造,岂由知力!是以内放其身,外冥于物,浩然大观,与众玄同,穷理尽性,故称为至也。
    【二】【注】天者,自然之谓也。夫为为者不能为,而为自为耳;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则知出于不知矣;自为耳,不为也,不为也则为出于不为矣。为出于不为,故以不为为主;知出于不知,故以不知为宗。是故真人遗知而知,不为而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称绝而为名去也。
    【疏】云行雨施,川源岳渎,非关人力,此乃天生,能知所知,并自然也。此解前知天之所为。
    【释文】《天而生》向崔本作失而生。《知称》尺证反。
    【三】【注】人之生也,形虽七尺而五常必具,故虽区区之身,乃举天地以奉之。故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一物不具,则生者无由得生;一理不至,则天年无缘得终。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理之所存者,为或不为也。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众,为之所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备焉。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为不敢异,异则伪成矣,伪成而真不丧者,未之有也。或好知而不倦以困其百体,所好不过一枝而举根俱弊,斯以其所知而害所不知也。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为者有分,故任而不(强)〔强〕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极,故用而不荡也。故所知不以无涯自困,则一体之中,知与不知,暗相与会而俱全矣,斯以其所知养所不知者也。
    【疏】人之所为,谓四肢百体各有御用也。知之所知者,谓目知于色,即以色为所知也。知之所不知者,谓目能知色,不能知声,即以声为所不知也。既而目为手足而视,脚为耳鼻而行,虽复无心相为,而济彼之功成矣。故眼耳鼻舌,四肢百体,更相役用,各有司存。心之明暗,亦有限极,用其分内,终不强知。斯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也,故得尽其天年,不横夭折。能如是者,可谓知之盛美者也。
    【释文】《不丧》息浪反,下皆同。《或好》呼报反。下同。《不强》其两反。◎卢文弨曰:今本书作强。
    虽然,有患【一】。夫知有所待而后当【二】,其所待者特未定也【三】。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四】?
    【一】【注】虽知盛,未若遗知任天之无患也。
    【疏】知虽盛美,犹有患累,不若忘知而任独也。
    【二】【注】夫知者未能无可无不可,故必有待也。若乃任天而生者,则遇物而当也。
    【三】【注】有待则无定也。
    【疏】夫知必对境,非境不当。境既生灭不定,知亦待夺无常。唯当境知两忘,能所双绝者,方能无可无不可,然后无患也已。
    【四】【注】我生有涯,天也;心欲益之,人也。然此人之所谓耳,物无非〔天也〕(一)。天也者,自然者也;人皆自然,则治乱成败,遇与不遇,非人为也,皆自然耳。
    【疏】近取诸身,远托诸物,知能运用,无非自然。是知天之与人,理归无二。故谓天则人,谓人则天。凡庸之流,讵晓斯旨!所言吾者,庄生自称。此则泯合人天,混同物我者也。
    【释文】《庸讵》徐其庶反。《则治》直吏反。
    【校】(一)天也二字依世德堂本补。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一】。何谓真人【二】?古之真人,不逆寡【三】,不雄成【四】,不谟士【五】。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六】。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七】
    【一】【注】有真人,而后天下之知皆得其真而不可乱也。
    【疏】夫圣人者,诚能冥真合道,忘我遗物。怀兹圣德,然后有此真知,是以混一真人而无患累。真(知)〔人〕之状,列在下文耳。
    【二】【疏】假设疑问,庶显其旨。
    【三】【注】凡寡皆不逆,则所愿者众矣。
    【疏】寡,少也。引古御今,崇本抑末,虚怀任物,大顺群生,假令微少,曾不逆忤者也。
    【四】【注】不恃其成而处物先。
    【疏】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岂雄据成绩,欲处物先耶!
    【五】【注】纵心直前而群士自合,非谋谟以致之者也。
    【疏】虚夷忘淡,士众自归,非关运心谋谟招致故也。
    【释文】《不谟》没乎反。
    【六】【注】直自全当而无过耳,非以得失经心者也。
    【疏】天时已过,曾无悔吝之心;分命偶当,不以自得为美也。◎俞樾曰:过者,谓于事有所过失也。当者,谓行之而当也。在众人之情,于事有所过失则悔矣,行之而当则自以为得矣。真人不然。故曰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正文明言过,郭注谓全当而无过,失之。
    【七】【注】言夫知之登至于道者,若此之远也。理固自全,非畏死也。故真人陆行而非避濡也,远火而非逃热也,无过而非措当也。故虽不以热为热而未尝赴火,不以濡为濡而未尝蹈水,不以死为死而未尝丧生。故夫生者,岂生之而生哉,成者,岂成之而成哉!故任之而无不至者,真人也,岂有概意于所遇哉!
    【疏】栗,惧也。濡,湿也。登,升也。假,至也。真人达生死之不二,体安危之为一,故能入水入火,曾不介怀,登高履危,岂复惊惧。真知之士,有此功能,升至玄道,故得如是者也。
    【释文】《不栗》音栗。《不濡》而朱反。《登假》更百反,至也。《远火》于万反。《有概》古爱反。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一】,其觉无忧【二】,其食不甘【三】,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四】,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五】。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六】。
    【一】【注】无意想也。
    【二】【注】当所遇而安也。
    【疏】梦者,情意妄想也。而真人无情虑,绝思想,故虽寝寐,寂泊而不梦,以至觉悟,常适而无忧也。
    【释文】《其觉》古孝反。
    【三】【注】理当食耳。
    【疏】混迹人间,同尘而食,不耽滋味,故不知其美。
    【四】【注】乃在根本中来者也。
    【疏】踵,足根也。真人心性和缓,智照凝寂,至于气息,亦复徐迟。脚踵中来,明其深静也。
    【释文】《深深》李云:内息之貌。◎家世父曰:存息于无息之地,而后纳之深,泊然寂然,无出无入,无往无来,郁怒之所不能结,耆欲之所不能加,百骸九窍六藏,一不与为灌输,而退而寄之于踵,乃以养息于深微博厚而寓诸无穷。《以踵》章勇反。王穆夜云:起息于踵,遍体而深。
    【五】【注】气不平畅。
    【疏】嗌,喉也。哇,也。凡俗之人,心灵驰竞,言语喘息,唯出咽喉。情躁气促,不能深静,屈折起伏,气不调和,咽喉之中恒如哇也。
    【释文】《以喉》向云:喘悸之息,以喉为节,言情欲奔竞所致。《其嗌》音益。郭音厄,厄咽喉也。《若哇》获娲反,徐胡卦反,又音絓。崔一音于佳反,结也,言咽喉之气结碍不通也。简文云:哇,呕也。
    【六】【注】深根宁极,然后反一无欲也。
    【疏】夫耽耆诸尘而情欲深重者,其天然机神浅钝故也。若使智照深远,岂其然乎!
    【释文】《其耆》市志反。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一】;其出不欣,其入不距;【二】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四】;受(一)而喜之【五】,忘而复之【六】,是之谓不以心捐(二)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七】。
    【一】【注】与化为体者也。
    【疏】气聚而生,生为我时;气散而死,死为我顺。既冥变化,故不以悦恶存怀。
    【释文】《说生》音悦。《恶死》乌路反。
    【二】【注】泰然而任之也。
    【疏】时应出生,本无情于忻乐;时应入死,岂有意于距讳耶!
    【释文】《不欣》音欣,又音祈。《不距》本又作拒,音巨。李云:欣出则营生,距入则恶死。
    【三】【注】寄之至理,故往来而不难也。
    【疏】翛然,无系貌也。翛然独化,任理遨游,虽复死往生来,曾无意恋之者也。
    【释文】《修然》音萧。本又作倏。徐音叔,郭与久反,李音悠。向云:翛然,自然无心而自尔之谓。郭崔云:往来不难之貌。司马云:倏,疾貌。李同。◎卢文弨曰:旧久讹冬,今从宋本正。
    【四】【注】终始变化,皆忘之矣,岂直逆忘其生,而犹复探求死意也!
    【疏】始,生也。终,死也。生死都遣,曾无滞着。岂直独忘其生而偏求于死邪?终始均平,所遇斯适也。
    【释文】《犹复》扶又反。下非复同。
    【五】【注】不问所受者何物,遇之而无不适也。
    【疏】喜所遇也。
    【六】【注】复之不由于识,乃至也。
    【疏】反未生也。
    【七】【注】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物之感人无穷,人之逐欲无节,则天理灭矣。真人知用心则背道,助天则伤生,故不为也。
    【疏】是谓者,指斥前文,总结其旨也。捐,弃也。言上来智惠忘生,可谓不用取舍之心,捐弃虚通之道;亦不用人情分别,添助自然之分。能如是者,名曰真人也。
    【释文】《捐》徐以全反。郭作揖,一入反。崔云:或作楫,所以行舟也。◎卢文弨曰:揖旧讹楫。案下方云或作楫,则此当作揖。◎俞樾曰:捐字误。释文云:郭作揖,崔云或作楫,所以行舟也,其义弥不可通。疑皆偝字之误。偝即背字,故郭注曰,真人知用心则背道,助天则伤生。是郭所据本正作偝也。《则背》音佩。
    【校】(一)赵谏议本受作爱。(二)“不以心捐道”当为“不以心损道”。“损”:今本缺坏误作“捐”。史记贾谊列传索隐引此文正作“损”。
    若然者,其心志【一】,其容寂【二】,其颡頯【三】;凄然似秋【四】,暖然似春【五】,喜怒通四时【六】,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七】。
    【一】【注】所居而安为志。
    【疏】若如以前不捐道等心,是心怀志力而能致然也。故老经云,强行者有志。◎家世父曰:郭象注,所居而安为志,应作其心志。说文:志,心之所之也。商书,若射之有志,孔疏云:如射之有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佛书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即此所谓其心志也。◎庆藩案说文无志篆,所引当出字林字书。
    【释文】“其心志”当为“其心忘”,“志”为“忘”字的形误。
    【二】【注】虽行而无伤于静。
    【释文】《容□》本亦作寂。崔本作□。卢文弨曰:旧本讹家,今改正,说见前。本书作寂。
    【三】【注】頯,大朴之貌。
    【疏】颡,额也。頯,大朴貌。夫真人降世,挺气异凡,非直智照虚明,志力弘普,亦乃威容闲雅,相貌端严。日角月弦,即斯类也。
    【释文】《其颡》息党反。崔云:也。《頯》徐去轨反,郭苦对反,李音仇,一音逵,权也。王云:质朴无饰也。向本作□,云:□然,大朴貌。广雅云:□,大也。五罪反。
    【四】【注】杀物非为威也。     【释文】《凄然》七西反。
    【五】【注】生物非为仁也。     【释文】《暖然》音暄,徐况晚反。
    【六】【注】夫体道合变者,与寒暑同其温严,而未尝有心也。然有温严之貌,生杀之节,故寄名于喜怒也。
    【疏】圣人无心,有感斯应,维恩适务,宽猛逗机。同素秋之降霜,本无心于肃杀;似青春之生育,宁有意于仁惠!是以真人如雷行风动,木茂华敷,覆载合乎二仪,喜怒通乎四序。
    【七】【注】无心于物,故不夺物宜;无物不宜,故莫知其极。
    【疏】真人应世,赴感随时,与物交涉,必有宜便。而虚心慈爱,常善救人,量等太虚,故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一】;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二】。故乐通物,非圣人也【三】;有亲,非仁也【四】;天时,非贤也【五】;利害不通,非君子也【六】;行名失己,非士也【七】;亡身不真,非役人也【八】。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九】。
    【一】【疏】尧攻丛支,禹攻有扈,成汤灭夏,周武伐殷,并上合天时,下符人事。所以兴动干戈,吊民问罪,虽复殄亡邦国,而不失百姓欢心故也。
    【释文】《亡国而不失人心》崔云:亡敌国而得其人心。
    【二】【注】因人心之所欲亡而亡之,故不失人心也。夫白日登天,六合俱照,非爱人而照之也。故圣人之在天下,暖焉若春阳之自和,故蒙(一)泽者不谢;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怨也。
    【疏】利物滋泽,事等阳春,岂直一时,乃施乎万世。而刍狗百姓,故无偏爱之情。
    【三】【注】夫圣人无乐也,直莫之塞而物自通。
    【疏】夫悬镜高台,物来斯照,不迎不送,岂有情哉!大圣应机,其义亦尔。和而不唱,非谓乐通。故知授意于物,非圣人者也。
    【四】【注】至仁无亲,任理而自存。
    【疏】至仁无亲,亲则非至仁也。
    【五】【注】时天者,未若忘时而自合之贤也。
    【疏】占玄象之亏盈,候天时之去就,此乃小智,岂是大贤者也!
    【六】【注】不能一是非之涂而就利违害,则伤德而累当矣。
    【疏】未能一穷通,均利害,而择情荣辱,封执是非者,身且不能自达,焉能君子人物乎!
    【七】【注】善为士者,遗名而自得,故名当其实而福应其身。
    【疏】矫行求名,失其己性,此乃流俗之人,非为道之士。
    【释文】《行名》下孟反。《福应》应对之应。
    【八】【注】自失其性而矫以从物,受役多矣,安能役人乎!
    【疏】夫矫行丧真,求名亡己,斯乃受人驱役,焉能役人哉!
    【九】【注】斯皆舍己效(二)人,徇彼伤我者也。
    【疏】姓狐,字不偕,古之贤人,又云,尧时贤人,不受尧让,投河而死。务光,黄帝时人,身长七尺。又云:夏时人,饵药养性,好鼓琴,汤让天下不受,自负石沈于庐水。伯夷叔齐,辽西孤竹君之二子,神农之裔,姓姜氏。父死,兄弟相让,不肯嗣位,闻西伯有道,试往观焉。逢文王崩,武王伐纣,夷齐扣马而谏,武王不从,遂隐于河东首阳山,不食其粟,卒饿而死。箕子,殷纣贤臣,谏纣不从,遂遭奴戮。胥余者,箕子名也。又解:是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吴王夫差之臣,忠谏不从,抉眼而死,尸沈于江。纪他者,姓纪,名他,汤时逸人也;闻汤让务光,恐及乎己,遂将弟子陷于窾水而死。申徒狄闻之,因以踣河。此数子者,皆矫情伪行,亢志立名,分外波荡,遂至于此。自饿自沈,促龄夭命,而芳名令誉,传诸史籍。斯乃被他驱使,何能役人!悦乐众人之耳目,焉能自适其情性耶!
    【释文】《狐不偕》司马云:古贤人也。《务光》皇甫谧云:黄帝时人,耳长七寸。《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箕子胥余》司马云:胥余,箕子名也,见尸子。崔同。又云:尸子曰:箕子胥余,漆身为厉,被发佯狂。或云:尸子曰:比干也,胥余其名。◎庆藩案书微子正义、僖十五年左传正义、论语十八正义,并引司马云:箕子,名胥余。与释文异。《纪他》徒何反。《申徒狄》殷时人,负石自沈于河。崔本作司徒狄。《皆舍》音舍。下同。
    【校】(一)世德堂本脱蒙字。(二)世德堂本效作殉。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一】,若不足而不承【二】;与乎其觚而不坚也【三】,张乎其虚而不华也【四】;邴邴乎其似喜乎(一)【五】!崔乎其不得已乎(二)【六】!滀乎进我色也【七】,与乎止我德也【八】;厉乎其似世乎(三)【九】!謷乎其未可制也;【一0】连乎其似好闭也【一一】,悗乎忘其言也【一二】,以刑为体【一三】,以礼为翼【一四】,以知为时【一五】,以德为循【一六】。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一七】;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一八】;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一九】;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二○】;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二一】。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二二】。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二三】。其一与天为徒【二四】,其不一与人为徒【二五】。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二六】。
    【一】【注】与物同宜而非朋党。
    【疏】状,迹也。义,宜也。降迹同世,随物所宜,而虚己均平,曾无偏党也。◎俞樾曰:郭注训义为宜,朋为党,望文生训,殊为失之。此言其状,岂言其德乎?义当读为峨,峨与义并从我声,故得通用。天道篇而状义然,义然即峨然也。朋读为崩。易复象辞朋来无咎,汉书五行志引作□来无咎,是也。其状峨而不□者,言其状峨然高大而不崩坏也。广雅释诂:峨,高也;释训:峨峨,高也。高与大,义相近,故文选西京赋神山峨峨,薛综注曰:峨峨,高大也。天道篇义然,即可以此说之。郭不知义为峨之假字,于此文则训为宜,于彼文则曰踶跂自持之貌,皆就本字为说,失之。
    【二】【注】冲虚无余,如不足也;下之而无不上,若不足而不承也。
    【疏】韬晦冲虚,独如神智不足;率性而动,(汛)〔泛〕然自得,故无所禀承者也。
    【释文】《不承》如字。李云:迎也。又音拯。《不上》时掌反。
    【三】【注】常游于独而非固守。
    【疏】觚,独也。坚,固也。彷徨放任,容与自得,遨游独化之场而不固执之。
    【释文】《与乎》如字,又音豫,同云:疑貌。◎卢文弨曰:同当是向字之误。《其觚》音孤。王云:觚,特立群也。崔云:觚,棱也。◎俞樾曰:郭注曰,常游于独而非固守,是读觚为孤,然与不坚之义殊不相应。释文引崔云,觚,棱也,亦与不坚之义不应。殆皆非也。养生主篇技经□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释文引崔云:不盘结骨。疑此觚字即彼軱字。骨之盘结,是至坚者也;軱而不坚,是谓真人。崔不知觚軱之同字,故前后异训耳。◎李桢曰:与乎其觚与张乎其虚对文,觚字太不伦。据注疏,觚训独。释文引王云:觚,特立不倚也。并是孤字之义。知所据本必皆作孤,觚是假借。尔雅释地觚竹北户,释文云:本又作孤。此觚孤互通之证。孤特者率方而有棱,故其字亦可借觚为之。与乎二字,与下与乎止我德也复,疑此误。注云常游于独,就游字义求之,或元是□字,抑或是字。说文:□,安行也。,趣步也。并与游义合。
    【四】【注】旷然无怀,乃至于实。
    【疏】张,广大貌也。灵府宽闲,与虚空等量,而智德真实,故不浮华。
    【五】【注】至人无喜,畅然和适,故似喜也。
    【疏】邴邴,喜貌也。随变任化,所遇斯适,实忘喜怒,故云似喜者也。
    【释文】《邴邴》徐音丙,郭甫杏反。向云:喜貌。简文云:明貌。
    【六】【注】动静行止,常居必然之极。
    【疏】崔,动也。已,止也。真人凝寂,应物无方,迫而后动,非关先唱故,不得已而应之者也。
    【释文】《崔乎》(于)〔千〕罪反,徐息罪反。郭且雷反。向云:动貌。简文云:速貌。
    【七】【注】不以物伤己也。
    【疏】滀,聚也。进益也。心同止水,故能滀聚群生。是以应而无情,惠而不费,适我益我,神色终无减损者也。
    【释文】《滀乎》本又作,敕六反。司马云:色愤起貌。王云:富有德充也。简文云:聚也。
    【八】【注】无所趋也。
    【疏】虽复应动随世,接物逗机,而恒容与无为,作于真德,所谓动而常寂者也。
    【九】【注】至人无厉,与世同行,故若厉也。
    【疏】厉,危也。真人一于安危,冥于祸福,而和光同世,亦似厉乎。如孔子之困匡人,文王之拘羑里,虽遭危厄,不废无为之事也。
    【释文】《厉乎》如字。崔本作广,云:苞罗者广也。◎俞樾曰:郭注殊不可通。且如注意,当云世乎其似厉,不当反言其似世也。今案世乃泰之假字。荀子荣辱篇桥泄者人之殃也,刘氏台拱补注曰:桥泄即骄泰之异文。荀子他篇或作汏,或作忕,或作泰,皆同。漏泄之泄,古多与外大害败为韵,亦读如泰也。又引贾子简泄不可以得士为证。然则以世为泰,犹以泄为泰也。猛厉与骄泰,其义相应。释文曰,厉,崔本作广,广大亦与泰义相应,泰亦大也。若以本字读之,而曰似世,则皆不可通矣。◎庆藩案厉当从崔本作广者是。郭注训与世同行,则有广大之义。然既曰无厉,又曰若厉,殊失解义。经传中厉广二字,往往而混。如礼月令天子乃厉饰,淮南时则篇作广饰。史记平津侯传厉贤予禄,徐广曰:厉亦作广。儒林传以广贤材,汉书广作厉。汉书地理志齐郡广,说文水部注广讹为厉。皆其证。◎又案俞氏云世为泰之假字,是也。古无泰字,其字作大。大世二字,古音义同,得通用也。礼曲礼不敢与世子同名,注:世,或为大。春秋文三十年大室屋坏,公羊作世室。卫太叔仪,公羊作世叔仪。宋乐大心,公羊〔作〕乐世心。郑子大叔,论语作世叔。皆其证。
    【一0】【注】高放而自得。
    【疏】圣德广大,謷然高远,超于世表,故不可禁制也。
    【释文】《謷乎》五羔反,徐五到反。司马云:志远貌。王云:高迈于俗也。
    【一一】【注】绵邈深远,莫见其门。
    【疏】连,长也。圣德遐长,连绵难测。心知路绝,孰见其门,昏默音声,似如关闭,不闻见人也。
    【释文】《连乎》如字。李云:连,绵长貌。崔云:蹇连也,音辇。《似好》呼报反,下皆同。
    【一二】【注】不识不知而天机自发,故悗然也。
    【疏】悗,无心貌也。放任安排,无为虚淡,得玄珠于赤水,所以忘言。自此以前,历显真人自利利他内外德行。从此以下,明真人利物为政之方也。
    【释文】《悗乎》亡本反。字或作免。李云:无匹貌。王云:废忘也。崔云:婉顺也。
    【一三】【注】刑者,治之体,非我为。
    【释文】《治之》直吏反。
    【一四】【注】礼者,世之所以自行耳,非我制。
    【疏】用刑法为治,政之体本;以体乐为御,物之羽仪。
    【一五】【注】知者,时之动,非我唱。
    【一六】【注】德者,自彼所循,非我作。
    【疏】循,顺也。用智照机,不失时候;以德接物,俯顺物情。以前略标,此以下解释也。
    【释文】《为循》本亦作修,两得。◎俞樾曰:陆氏以为两得,非。下文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自〔以〕作循为是。说文:循,顺行也。若作修则无义矣。◎庆藩案作(修)〔循〕是也。广雅:循,述也。诗邶风传;述,循也。隶书循修字易混。易系辞损德之修也,释文:马作循。晋语□瞍修声,王制正义作循声。史记商君传汤武不循古而王,索隐:商君书作修古。管子九守篇循名而督实,今本讹作修。皆其例。
    【一七】【注】任治之自杀,故虽杀而宽。
    【疏】绰,宽也。所以用刑法为治体者,以杀止杀,杀一惩万,故虽杀而宽简。是以惠者民之雠,法者民之父。
    【释文】《绰乎》昌略反。崔本作淖。
    【一八】【注】顺世之所行,故无不行。
    【疏】礼虽忠信之薄,而为御世之首,故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动,非礼勿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礼之于治,要哉!羽翼人伦,所以大行于世者也。
    【一九】【注】夫高下相受,不可逆之流也;小大相群(四)。不得已之势也;旷然无情,群知之府也。承百流之会,居师人之极者,奚为哉?任时世之知,委必然之事,付之天下而已。
    【疏】随机感以接物,运至知以应时,理无可视听之色声,事有不得已之形势。故为宗师者,旷然无怀,付之群智,居必然之会,乘之以游者也。
    【二0】【注】丘者,所以本也;以性言之,则性之本也。夫物各有足,足于本也。付群德之自循,斯与有足者至于本也,本至而理尽矣。
    【疏】丘,本也。以德接物,顺物之性,性各有分,止分而足。顺其本性,故至于丘也。◎家世父曰:孔安国云,九州岛之志,谓之九丘,庄子则阳篇亦云丘里之言,是凡所居曰丘,颛顼遗墟,谓之帝丘。有足而能行,终必反其所居。循礼者,若所居之安,有足而必至也。
    【二一】【注】凡此皆自彼而成,成之不在己,则虽处万机之极,而常闲暇自适,忽然不觉事之经身,悗然不识言之在口。而人之大迷,真谓至人之为勤行者也。
    【疏】夫至人者,动若行云,止若谷神,境智洞忘,虚心玄应,岂有怀于为物,情系于拯救者乎!而凡俗之人,触涂封执,见舟航庶品,亭毒群生,实谓圣人勤行不怠。讵知汾水之上,凝淡窅然?故〔前〕文云孰□以物为事也。
    【释文】《常闲》音闲。
    【二二】【注】常无心而顺彼,故好与不好,所善所恶,与彼无二也。
    【疏】既忘怀于美恶,亦遣荡于爱憎。故好与弗好,出自凡情,而圣智虚融,未尝不一。
    【二三】【注】其一也,天徒也;其不一也,人徒也。夫真人同天人,均彼我,不以其一异乎不一。
    【疏】其一,圣智也;其不一,凡情也。既而凡圣不二,故不一皆一之也。
    【二四】【注】无有而不一者,天也。
    【二五】【注】彼彼而我我者,人也。
    【疏】同天人,齐万致,与玄天而为类也。彼彼而我我,将凡庶而为徒也。
    【二六】【注】夫真人同天人,齐万致。万致不相非,天人不相胜,故旷然无不一,冥然无不在(五),而玄同彼我也。
    【疏】虽复天无彼我,人有是非,确然论之,咸归空寂。若使天胜人劣,岂谓齐乎!此又混一天人,冥同胜负。体此趣者,可谓真人者也。
    【校】(一)阙误引文如海成玄瑛张君房本喜乎作喜也。(二)又引文成张本重崔字,已乎作已也。(三)又世乎作世也。(四)赵谏议本群作君。(五)宋本在作任。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一】。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二】。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三】!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四】!
    【一】【注】其有昼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极,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系哉!
    【疏】夫旦明夜暗,天之常道;死生来去,人之分命。天不能无昼夜,人焉能无死生。故任变随流,我将于何系哉!
    【释文】《夜旦》如字。崔本作靼,音怛。
    【二】【注】夫真人在昼得昼,在夜得夜。以死生为昼夜,岂有所不得!人之有所不得而忧娱在怀,皆物情耳,非理也。
    【疏】夫死生昼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系哉!而流俗之徒,逆于造化,不能安时处顺,与变俱往,而欣生恶死,哀乐存怀。斯乃凡物之滞情,岂是真人之通智也!
    【三】【注】卓者,独化之谓也。夫相因之功,莫若独化之至也。故人之所因者,天也;天之所生者,独化也。人皆以天为父,故昼夜之变,寒暑之节,犹不敢恶,随天安之。况乎卓尔独化,至于玄冥之境,又安得而不任之哉!既任之,则死生变化,惟命之从也。
    【疏】卓者,独化之谓也。彼之众人,禀气苍旻,而独以天为父,身犹爱而重之,至于昼夜寒温,不能返逆。况乎至道窈冥之乡,独化自然之竟,生天生地,开辟阴阳,适可安而任之,何得拒而不顺也!
    【释文】《其卓》中学反。◎庆藩案卓之言超也,绝也,独也。字同踔,广雅,踔绝。一作逴,玉篇:敕角切,蹇也。蹇者独任一足,故谓之逴。李善西都赋注:逴跞,犹超绝也。匡谬正俗:逴者,谓超踰不依次第。又作踔。汉书河间献王传踔尔不群,说苑君道篇踔然独立。依说文当作□。禾部:□,特止。徐锴〔曰〕:特止,卓止也。卓踔逴踔□,古同声通用。《敢恶》乌路反。《之竟》音境。
    【四】【注】夫真者,不假于物而自然也。夫自然之不可避,岂直君命而已哉!
    【疏】愈,犹胜也。其真则向之独化者也。人独以君王为胜己尊贵,尚殒身致命,不敢有避,而况玄道至极,自然之理,欲不从顺,其可得乎!安排委化,固其宜矣。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一)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二】。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三】。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四】。
    【一】【注】与其不足而相爱,岂若有余而相忘!
    【疏】此起譬也。江湖浩瀚,游泳自在,各足深水,无复往还,彼此相忘,恩情断绝。洎乎泉源旱涸,鳣鲔困苦,共处陆地,尾曝腮。于是吐沫相濡,呴气相湿,恩爱往来,更相亲附,比之江湖,去之远矣。亦犹大道之世,物各逍遥,鸡犬声闻,不相来往。淳风既散,浇浪渐兴,从理生教,圣迹斯起;矜蹩躠以为仁,踶跂以为义,父子兄弟,怀情相欺。圣人羞之,良有以也。故知鱼失水所以呴濡,人丧道所以亲爱之者也。
    【释文】《泉涸》户各反,郭户格反。尔雅云:竭也。《相呴》况于况付二反。《相泻》本又作濡,音儒,或一音如戍反。《以沫》音末。《相忘》音亡。下同
    【二】【注】夫非誉皆生于不足。故至足者,忘善恶,遗死生,与变化为一,旷然无不适矣,又安知尧桀之所在耶!
    【疏】此合喻。夫唐尧圣君,夏桀庸主,故誉尧善而非桀恶,祖述尧舜以勖将来,仁义之兴,自兹为本也。岂若无善无恶,善恶两忘;不是不非,是非双遣!然后出生入死,随变化而遨游;莫往莫来,履玄道而自得;岂与夫呴濡圣迹,同年而语哉!
    【释文】《誉尧》音余。注同。
    【三】【注】夫形生老死,皆我也。故形为我载,生为我劳,老为我佚,死为我息,四者虽变,未始非我,我奚惜哉!
    【疏】大块者,自然也。夫形是构造之物,生是诞育之始,老是耆艾之年,死是气散之日。但运载有形,生必劳苦;老既无能,暂时闲逸;死灭还无,理归停憩;四者虽变而未始非我,而我坦然何所惜耶!
    【释文】《大块》苦怪反,又苦对反,徐胡罪反。◎庆藩案文选郭景纯江赋注引司马云:大块,自然也。释文阙。《佚我》音逸。
    【四】【注】死与生,皆命也。无善则死,有善则生,不独善也。故若以吾生为善乎?则吾死亦善也。
    【疏】夫形生老死,皆我也。故以善吾生为善者,吾死亦可以为善矣。
    【校】(一)赵谏议本作濡。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一】。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二】。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三】。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四】。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五】,其为乐可胜计邪【六】!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七】。善妖(一)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八】,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九】!
    【一】【注】方言死生变化之不可逃,故先举无逃之极,然后明之以必变之符,将任化而无系也。
    【释文】《于壑》火各反。
    【二】【注】夫无力之力,莫大于变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趋新,负山岳以舍故。故不暂停,忽已涉新,则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世皆新矣,而自以为故;舟日易矣,而视之若旧;山日更矣,而视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复今我也。我与今俱往,岂常守故哉(二)!而世莫之觉,横谓今之所遇可系而在,岂不昧哉!
    【疏】夜半暗冥,以譬真理玄邃也。有力者,造化也。夫藏舟船于海壑,正合其宜;隐山岳于泽中,谓之得所。然而造化之力,担负而趋;变故日新,骤如逝水。凡惑之徒,心灵愚昧,真谓山舟牢固,不动岿然。岂知冥中贸迁,无时暂息。昨我今我,其义亦然也。◎俞樾曰:山非可藏于泽,且亦非有力者所能负之而走,其义难通。山,疑当读为汕。尔雅释器,罺谓之汕。诗南有嘉鱼篇毛传曰:汕,汕樔也,笺云:今之撩罟也。藏舟藏汕,疑皆以渔者言,恐为人所窃,故藏之,乃世俗常有之事,故庄子以为喻耳。◎家世父曰:壑可以藏舟,泽之大可以藏山。然而大化之运行无穷,举天地万物,日夜推移,以舍故而即新,而未稍有止息。水负舟而立,水移即舟移矣;气负山而行,气运即山运矣。夜半者,惟行于无象无兆之中,而人莫之见也。◎庆藩案文选江文通杂礼诗注引司马云:舟,水物;山,陆居者。藏之壑泽,非人意所求,谓之固;有力者或能取之。释文阙。
    【释文】《乃揭》其列其谒二反。
    【三】【注】不知与化为体,而思藏之使不化,则虽至深至固,各得其所宜,而无以禁其日变也。故夫藏而有之者,不能止其遁也;无藏而任化者,变不能变也。
    【疏】遁,变化也。藏舟于壑,藏山于泽,此藏大也;藏人于室,藏物于器,此藏小也。然小大虽异而藏皆得宜,犹念念迁流,新新移改。是知变化之道,无处可逃也。
    【四】【注】无所藏而都任之,则与物无不冥,与化无不一。故无外无内,无死无生,体天地而合变化,索所遁而不得矣。此乃常存之大情,非一曲之小意。
    【疏】恒,常也。夫藏天下于天下者,岂藏之哉?盖无所藏也。故能一死生,冥变化,放纵寰宇之中,乘造物以遨游者,斯藏天下于天下也。既变所不能变,何所遁之有哉!此乃体凝寂之人物,达大道之真情,岂流俗之迷徒,运人间之小智耶!
    【释文】《索所》所百反。
    【五】【注】人形乃(三)是万化之一遇耳,未足独喜也。无极之中,所遇者皆若人耳,岂特人形可喜而余物无乐耶!◎庆藩案文选贾长沙(鹏)〔鵩〕(四)鸟赋注引司马云:当复化而为无。释文阙。
    【释文】《无乐》音洛。下及注同。
    【六】【注】本非人而化为人,化为人,失于故矣。失故而喜,喜所遇也。变化无穷,何所不遇!所遇而乐,乐岂有极乎!
    【疏】特,独也。犯,遇也。夫大冶洪炉,陶铸群品,独遇人形,遂以为乐。如人形者,其貌类无穷,所遇即喜,喜亦何极!是以唯形与喜,不可胜计。
    【释文】《可胜》音升。
    【七】【注】夫圣人游于变化之涂,放于日新之流,万物万化,亦与之万化,化者无极,亦与之无极,谁得遁之哉!夫于生为亡而于死为存,则何时而非存哉!
    【疏】夫物不得遁者,自然也,孰能逃于自然之道乎!是故圣人游心变化之涂,放任日新之境,未始非我,何往不存耶!
    【八】【注】此自均于百年之内,不善少而否老,未能体变化,齐死生也。然其平粹,犹足以师人也。
    【释文】《善妖》崔本作狡,同。古卯反。本又作夭,于表反。简文于桥反,云:异也。◎卢文弨曰:今本作夭。◎庆藩案妖字,正作夭。夭妖古通用。史记周本纪后宫童妾所弃妖子,徐广曰:妖,一作夭。崔氏作狡,非也。《善少》诗照反。《否老》音鄙。本亦作鄙。《平粹》虽遂反。
    【九】【注】此玄同万物而与化为体,故其为天下之所宗也,不亦宜乎!
    【疏】系,属也。夫人之识性,明暗不同。自有百年之中,一生之内,从容平淡,鲜有欣戚,至于寿夭老少,都不介怀。虽未能忘生死,但复无嫌恶,犹足以为物师傅,人放效之。而况混同万物,冥一变化。属在至人,必资圣知,为物宗匠,不亦宜乎!
    【校】(一)世德堂本妖作夭,阙误引张君房本作少。(二)赵谏议本无哉字。(三)赵本乃作方。(四)鵩字依文选改。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一】;可传而不可受【二】,可得而不可见【三】;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四】;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五】;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一)老【六】。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七】;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八】;维斗得之,终古不忒【九】;日月得之,终古不息【一0】;堪坏得之,以袭昆仑【一一】;冯夷得之,以游大川【一二】;肩吾得之,以处大山【一三】;黄帝得之,以登云天【一四】;颛顼得之,以处玄宫【一五】;禺强得之,立乎北极【一六】;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一七】;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一八】;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一九】。
    【一】【注】有无情之情,故无为也;有无常之信,故无形也。
    【疏】明鉴洞照,有情也。趣机若响,有信也。恬淡寂寞,无为也。视之不见,无形也。
    【二】【注】古今传而宅之,莫能受而有之。
    【释文】《可传》直专反。注同。
    【三】【注】咸得自容,而莫见其状。
    【疏】寄言诠理,可传也。体非量数,不可受也。方寸独悟,可得也。离于形色,不可见也。
    【四】【注】明无不待有而无也。
    【疏】自,从也。存,有也。虚通至道,无始无终。从(本)〔古〕(二)以来,未有天地,五气未兆,大道存焉。故老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者也。
    【五】【注】无也,岂能生神哉?不神鬼帝而鬼帝自神,斯乃不神之神也;不生天地而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故夫神(三)之果不足以神,而不神则神矣,功何足有,事何足恃哉!
    【疏】言大道能神于鬼灵,神于天帝,开明三景,生立二仪,至无之力,有兹功用。斯乃不神而神,不生而生,非神之而神,生之而生者也。故老经云天得一以清,神得一以灵也。
    【六】【注】言道之无所不在也,故在高为无高,在深为无深,在久为无久,在老为无老,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也。且上下无不格者,不得以高卑称也;外内无不至者,不得以表里名也;与化俱移者,不得言久也;终始常无者,不可谓老也。
    【疏】太极,五气也。六极,六合也。且道在五气之上,不为高远;在六合之下,不为深邃;先天地生,不为长久;长于敻古,不为耆艾。言非高非深,非久非老,故道无不在而所在皆无者也。
    【释文】《在大极》音泰。《之先》一本作之先未,崔本同。◎卢文弨曰:今本作一本作先之,无未字。《先天》悉荐反。《长于》丁丈反。《称也》尺证反。
    【七】【疏】狶韦氏,文字已前远古帝王号也。得灵通之道,故能驱驭群品,提挈二仪。又作契字者,契,合也,言能混同万物,符合二仪者也。
    【释文】《狶韦氏》许岂反,郭褚伊反。李音豕。司马云:上古帝王名。《以挈》徐苦结反,郭苦系反。司马云:要也,得天地要也。崔云:成也。
    【八】【疏】伏戏,三皇也,能伏牛乘马,养伏牺牲,故谓之伏牺也。袭,合也。气母者,元气之母,应道也。为得至道,故能画八卦,演六爻,调阴阳,合元气也。
    【释文】《伏戏》音羲。崔本作伏戏氏。《以袭气母》司马云:袭,入也。气母,元气之母也。崔云:取元气之本。
    【九】【疏】维斗,北斗也,为众星纲维,故谓之维斗。忒,差也。古,始也。得于至道,故历于终始,维持天地,心无差忒。
    【释文】《维斗》李云:北斗,所以为天下纲维。◎卢文弨曰:今本天下作天之。《终古》崔云:终古,久也。郑玄注周礼云:终古,犹言常也。《不忒》它得反,差也。崔本作代。
    【一0】【疏】日月光证于一道,故得终始照临,竟无休息者也。
    【一一】【疏】昆仑,山名也,在北海之北。堪坏,昆仑山神名也。袭,入也。堪坏人面兽身,得道入昆仑山为神也。
    【释文】《堪坏》徐扶眉反,郭孚杯反。崔作邳。司马云:堪坏,神名,人面兽形。淮南作钦负。《昆仑》昆,或作岷,同。音昆。下力门反。昆仑,山名。
    【一二】【疏】姓冯,名夷,弘农华阴潼乡堤首里人也,服八石,得水仙。大川,黄河也。天帝锡冯夷为河伯,故游处盟津大川之中也。
    【释文】《冯夷》司马云:清泠传曰:冯夷,华阴潼乡堤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为河伯。一云以八月庚子浴于河而溺死,一云渡河溺死。《大川》河也。崔本作泰川。
    【一三】【疏】肩吾,神名也。得道,故处东岳为太山之神。
    【释文】《肩吾》司马云:山神,不死,至孔子时。《大山》音泰,又如字。
    【一四】【疏】黄帝,轩辕也。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成,有龙垂于鼎以迎帝,帝遂将群臣及后宫七十二人,白日乘云驾龙,以登上天,仙化而去。
    【释文】《黄帝》崔云:得道而上天也。
    【一五】【疏】颛顼,(皇)〔黄〕帝之孙,即帝高阳也,亦曰玄帝。年十二而冠,十五佐少昊,二十即位。采羽山之铜为鼎,能召四海之神,有灵异。年九十七崩,得道,为北方之帝。玄者,北方之色,故处于玄宫也。
    【释文】《颛顼》音专。下许玉反。《玄宫》李云,颛顼,帝高阳氏。玄宫,北方宫也。月令曰: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一六】【疏】禺强,水神名也,亦曰禺京。人面鸟身,乘龙而行,与颛顼并轩辕之胤也。虽复得道,不居帝位而为水神。水位北方,故位号北极也。
    【释文】《禺强》音虞,郭语龙反。司马云:山海经曰:北海之渚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禺强。崔云:大荒经曰:北海之神,名曰禺强,灵龟为之使。归藏曰: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强。案海外经云:北方禺强,黑身手足,乘两龙。郭璞以为水神,人面鸟身。简文云:北海神也,一名禺京,是黄帝之孙也。
    【一七】【疏】少广,西极山名也。王母,太阴之精也,豹尾,虎齿,善笑。舜时,王母遣使献玉环,汉武帝时,献青桃。颜容若十六七女子,甚端正,常坐西方少广之山,不复生死,故莫知始终也。
    【释文】《西王母》山海经云:状如人,狗尾,蓬头,戴胜,善啸,居海水之涯。汉武内传云: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少广》司马云:穴名。崔云:山名。或云,西方空界之名。
    【一八】【疏】彭祖,帝颛顼之玄孙也。封于彭城,其道可祖,故称彭祖,善养性,得道者也。五伯者,昆吾为夏伯,大彭豕韦为殷伯,齐桓晋文为周伯,合为五伯。而彭祖得道,所以长年,上至有虞,下及殷周,凡八百年也。
    【释文】《彭祖》解见逍遥篇。崔云:寿七百岁。或以为仙,不死。《五伯》如字。又音霸。崔李云:夏伯昆吾,殷大彭豕韦,周齐桓晋文。
    【一九】【注】道,无能也。此言得之于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自得耳,道不能使之得也;我之未得,又不能为得也。然则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夫生之难也,犹独化而自得之矣,既得其生,又何患于生之不得而为之哉!故夫(四)为生果不足以全生,以其生之不由于己为也,而为之则伤其真生也。
    【疏】武丁,殷王名也,号曰高宗。高宗梦得傅说,使求之天下,于陕州河北县傅(严)〔岩〕板筑之所而得之,相于武丁,奄然清泰。傅说,星精也。而傅说一星在箕尾上,然箕尾则是二十八宿之数,维持东方,故言乘东维、骑箕尾;而与角亢等星比并行列,故言比于列星也。
    【释文】《傅说》音悦。《得之以相》息亮反。《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司马云:傅说,殷相也。武丁,殷王高宗也。东维,箕斗之间,天汉津之东维也。星经曰:傅说一星在尾上,言其乘东维,骑箕尾之间也。崔云:傅说死,其精神乘东维,托龙尾,乃列宿。今尾上有傅说星。崔本此下更有其生无父母,死登假三年而形遁,此言神之无能名者也,凡二十二字。《掘然》其勿反。
    【校】(一)世德堂本无为字。(二)古字依正文改。(三)世德堂本神作人。(四)世德堂本无夫字。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一】?”
    【一】【疏】葵当为綦字之误,犹人间世篇中南郭子綦也。女偊,古之怀道人也。孺子,犹稚子也。女偊久闻至道,故能摄卫养生,年虽老,犹有童颜之色,驻彩之状。既异凡人,是故子葵问其何以致此也。
    【释文】《南伯子葵》李云:葵当为綦,声之误也。《女偊》徐音禹,李音矩。一云,是妇人也。《年长》张丈反。◎卢文弨曰:今本作丁丈反,与前后同。《子》本亦作孺,如喻反。李云:弱子也。◎卢文弨曰:今本作孺,是正体。
    曰:“吾闻道矣【一】。”
    【一】【注】闻道则任其自生,故气色全也。
    【疏】答云:闻道故得全生,是以反少还童,色如稚子。
    南伯子葵曰:“道(一)可得学邪【一】?”
    【一】【疏】睹其容色,既异常人,心怀景慕,故询其方术也。
    【校】(一)赵谏议本无道字。
    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一】。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二】,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三】,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四】;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五】;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六】;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七】;朝彻,而后能见独【八】;见独,而后能无古今【九】;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一0】。杀(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二】。其为物,无不将也【一二】,无不迎也【一三】;无不毁也【一四】,无不成也【一五】。其名为撄宁。【一六】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一七】。”
    【一】【疏】恶恶可,言不可也。女偊心神内静,形色外彰。子葵见(有)〔其〕容貌,欣然请学。嫌其所问,故抑之谓非其人也。
    【释文】《恶恶可》并音乌。下恶乎同。
    【二】【疏】卜梁,姬姓也,倚,名也。虚心凝淡为道,智用明敏为才。言梁有外用之才而无内凝之道,女偊有虚淡之道而无明敏之才,各滞一边,未为通美。然以才方道,才劣道胜也。
    【释文】《卜梁倚》鱼绮反,又其绮反。李云:卜梁,姓;倚,名。
    【三】【疏】庶,慕也。几,近也。果,决也。夫上士闻道,犹藉勤行,若不勤行,道无由致。是故虽蒙教诲,必须修学,慕近玄道,决成圣人。若其不然,告示甚易,为须修守,所以成难。然女偊久闻至道,内心凝寂,今欲传告,犹自守之。况在初学,无容懈怠,假令口说耳闻,盖亦何益。是以非知之难,行之难也。
    【释文】《亦易》以豉反。
    【四】【注】外,犹遗也。
    【疏】外,遗忘也。夫为师不易,传道极难。方欲教人,故凝神静虑,修而守之,凡经三日。心既虚寂,万境皆空,是以天下地上,悉皆非有也。
    【释文】《参日》音三。
    【五】【注】物者,朝夕所须,切己难忘。
    【疏】天下万境疏远,所以易忘;资身之物亲近,所以难遗。守经七日,然后遗之。故郭注云,物者朝夕所须,切己难忘者也。
    【六】【注】都遗也。
    【疏】隳体离形,坐忘我丧,运心既久,遗遣渐深也。
    【七】【注】遗生则不恶死,不恶死故所遇即安,豁然无滞,见机而作,斯朝彻也。
    【疏】朝,旦也。彻,明也。死生一观,物我兼忘,惠照豁然,如朝阳初启,故谓之朝彻也。
    【释文】《能朝》如字。李除遥反。下同。《彻》如字。郭司马云:朝,旦也。彻,达妙之道。李云:夫能洞照,不崇朝而远彻也。《不恶》乌路反。下同。《豁然》唤活反。
    【八】【注】当所遇而安之,忘先后之所接,斯见独者也。
    【疏】夫至道凝然,妙绝言象,非无非有,不古不今,独往独来,绝待绝对。睹斯胜境,谓之见独。故老经云寂寞而不改。
    【九】【注】与独俱往。
    【疏】任造物之日新,随变化而俱往,不为物境所迁,故无古今之异。
    【一0】【注】夫系生故有死,恶死故有生。是以无系无恶,然后能无死无生。
    【疏】古今,会也。夫时有古今之异,法有生死之殊者,此盖迷徒倒置之见也。时既运运新新,无今无古,故法亦不去不来,无死无生者也。会斯理者,其唯女偊之子耶!
    【一一】【疏】杀,灭也;死,亦灭也。谓此死者未曾灭,谓此生者未曾生。既死既生,能入于无死无生,故体于法,无生灭也。法既不生不灭,而情亦何欣何恶耶!任之而无不适也。
    【释文】《杀生者不死》李云:杀,犹亡也,亡生者不死也。崔云:除其营生为杀生。《生生者不生》李云:矜生者不生也。崔云:常营其生为生生。
    【一二】【注】任其自将,故无不将。
    【一三】【注】任其自迎,故无不迎。
    【疏】将,送也。夫道之为物,拯济无方,虽复不灭不生,亦而生而灭,是以迎无穷之生,送无量之死也。
    【一四】【注】任其自毁,故无不毁。
    【一五】【注】任其自成,故无不成。
    【疏】不送而送,无不毁灭;不迎而迎,无不生成也。
    【一六】【注】夫与物冥者,物萦亦萦,而未始不宁也。
    【疏】撄,扰动也。宁,寂静也。夫圣人慈惠,道济苍生,妙本无名,随物立称,动而常寂,虽撄而宁者也。
    【释文】《撄》郭音萦,徐于营反,李于盈反。崔云:有所系着也。◎家世父曰:赵岐孟子注:撄,迫也。物我生死之见迫于中,将迎成毁之机迫于外,而一无所动其心,乃谓之撄宁。置身纷纭蕃变交争互触之地,而心固宁焉,则几于成矣,故曰撄而后成。
    【一七】【注】物萦而独不萦,则败矣。故萦而任之,则莫不曲成也(二)。
    【疏】既能和光同尘,动而常寂,然后随物撄扰,善贷生成也。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杀上有故字。(二)世德堂本也作矣。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一】?”
    【一】【疏】子葵怪女偊之谈,其道高妙,故问“子于何处独得闻之”?自斯已下,凡有九重,前六约教,后三据理,并是女偊告示子葵之辞也。
    曰:“闻诸副墨之子【一】,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二】,洛诵之孙闻之瞻明【三】,瞻明闻之聂许【四】,聂许闻之需役【五】,需役闻之于讴【六】,于讴闻之玄冥【七】,玄冥闻之参寥【八】,参寥闻之疑始【九】。”
    【一】【疏】诸,之也。副,副贰也。墨,翰墨也;翰墨,文字也。理能生教,故谓文字为副贰也。夫鱼必因筌而得,理亦因教而明,故闻之翰墨,以明先因文字得解故也。
    【释文】《副墨》李云:可以副贰玄墨也。崔云:此已下皆古人姓名,或寓之耳,无其人。
    【二】【疏】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初既依文生解,所以执持披读;次则渐悟其理,是故罗洛诵之。且教从理生,故称为子;而诵因教起,名之曰孙也。
    【释文】《洛诵》李云:诵,通也。苞洛无所不通也。
    【三】【疏】瞻,视也,亦至也。读诵精熟,功劳积久,渐见至理,灵府分明。
    【释文】《瞻明》音占。李云:神明洞彻也。
    【四】【疏】聂,登也,亦是附耳私语也。既诵之稍深,因教悟理,心生欢悦,私自许当,附耳窃私语也。既闻于道,未敢公行,亦是渐登胜妙玄情者也。
    【释文】《聂许》徐乃摄反。李云:许,与也。摄而保之,无所施与也。
    【五】【疏】需,须也。役,用也,行也。虽复私心自许,智照渐明,必须依教遵循,勤行勿怠。懈而不行,道无由致。
    【释文】《需役》徐音须,李音儒,云:儒弱为役也。王云:需,待也。役,亭毒也。
    【六】【疏】讴,歌谣也。既因教悟理,依解而行,遂使盛惠显彰,讴歌满路也。
    【释文】《于》音乌,又如字。《讴》徐乌侯反。李香于反,云:讴,煦也,欲化之貌。王云:讴,歌谣也。
    【七】【注】玄冥者,所以名无而非无也。
    【疏】玄者,深远之名也。冥者,幽寂之称。既德行内融,芳声外显,故渐阶虚极,以至于玄冥故也。
    【释文】《玄冥》李云:强名曰玄,视之冥然。向郭云:所以名无而非无也。
    【八】【注】夫阶名以至无者,必得无于名表。故虽玄冥犹未极,而又推寄于参寥,亦是玄之又玄也。
    【疏】参,三也。寥,绝也。一者绝有,二者绝无,三者非有非无,故谓之三绝也。夫玄冥之境,虽妙未极,故至乎三绝,方造重玄也。
    【释文】《参》七南反。《寥》徐力雕反。李云:参,高也。高邈寥旷,不可名也。
    【九】【注】夫自然之理,有积习而成者。盖阶近以至远,研粗以至精,故乃七重而后及无之名,九重而后疑无是始也。
    【疏】始,本也。夫道,超此四句,离彼百非,名言道断,心知处灭,虽复三绝,未穷其妙。而三绝之外。道之根本,(而)〔所〕谓重玄之域,众妙之门,意亦难得而差言之矣。是以不本而本,本无所本,疑名为本,亦无的可本,故谓之疑始也。
    【释文】《疑始》李云:又疑无是始,则始非无名也。《研粗》七胡反。《七重》直龙反。下同。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一】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二】。
    【一】【疏】子祀四人,未详所据。观其心迹,并方外之士,情同淡水,共结素交,叙莫逆于虚玄,述忘言于至道。夫人起自虚无,无则在先,故以无为首;从无生有,生则居次,故以生为脊;既生而死,死最居后,故以死为尻;亦故然也。尻首虽别,本是一身;而死生乃异,源乎一体。能达斯趣,所遇皆适,岂有存亡欣恶于其间哉!谁能知是,我与为友也。
    【释文】《子祀》崔云:淮南作子永,行年五十四而病伛偻。◎庆藩案崔本作子永,是也。今本淮南精神篇作子求,与崔所见本异。顾千里曰:求当作永。抱朴子博喻篇曰子永叹天伦之伟,字正作永。永求形近,经传中互误者,不可枚举。《子舆》本又作与,音余。《子犁》礼兮反。《为尻》苦羔反。
    【二】【疏】目击道存,故相见而笑;同顺玄理,故莫逆于心也。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一】。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二】!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三】,其心闲而无事【四】,跰(足鲜)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五】!”
    【一】【疏】友人既病,须往问之,任理而行,不乖于方外也。
    【二】【疏】伟,大也。造物,犹造化也。拘拘,挛缩不申之貌也。夫洪炉大冶,造物无偏,岂独将我一身故为拘挛之疾!以此而言,无非命也。子舆达理,自叹此辞也。
    【释文】《伟哉》韦鬼反。向云:美也。崔云:自此至鉴于井,皆子祀自说病状也。《拘拘》郭音驹。司马云:体拘挛也。王云:不申也。
    【三】【注】沴,陵乱也。
    【疏】伛偻曲腰,背骨发露。既其俯而不仰,故藏腑并在上,头低则颐隐于脐,(膞)〔膊〕耸则肩高于顶,而咽项句曲,大挺如赘。阴阳二气,陵乱不调,遂使一身,遭斯疾笃。
    【释文】《曲偻》徐力主反。《于顶》本亦作项。崔本作釭,音项。◎卢文弨曰:旧作钉,音顶。今本作缸,音项。据宋本钉音项,疑钉为釭之讹,参酌改正。《句》俱树反,徐古侯反。《赘》徐之税反。《指天》李云:句赘,项椎也。其形似赘,言其上向也。《有沴》音丽,徐又徒显反。郭奴结反,云:陵乱也。李同。崔本作□,云:满也。
    【四】【注】不以为患。
    【疏】死生犹为一体,疾患岂复概怀!故虽曲偻拘拘,而心神闲逸,都不以为事。
    【释文】《其心闲》音闲。崔以其心属上句。
    【五】【注】夫任自然之变者,无嗟也,与物嗟耳。
    【疏】跰(足鲜),曳疾貌。言曳疾力行,照临于井,既见己貌,遂使发伤嗟。寻夫大道自然,造物均等,岂偏于我,独此拘挛?欲显明物理,故寄兹嗟叹也。
    【释文】《跰(足鲜)》步田反,下悉田反。崔本作边鲜。司马云:病不能行,故跰(足鲜)也。《而鉴》古暂反。《曰嗟乎》崔云:此子舆辞。
    子祀曰:“女恶之乎【一】?”
    【一】【疏】淡水素交,契心方外,见其嗟叹,故有惊疑。
    【释文】《女恶》音汝。下同。下乌路反。
    曰:“亡,予何恶【一】!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二】且夫得者,时也,【三】失者,顺也【四】;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五】。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六】。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七】!”
    【一】【疏】亡,无也。存亡死生,本自无心。不嗟之嗟,何嫌恶之也!
    【释文】《曰亡》如字。绝句,《予何恶》乌路反。下及注同。一音如字读,则连亡字为句。
    【二】【注】浸,渐也。夫体化合变,则无往而不因,无因而不可也。
    【疏】假令阴阳二气,渐而化我左右两臂为鸡为弹,弹则求于鸮鸟,鸡则夜候天时。尻无识而为轮,神有知而作马,因渐渍而变化,乘轮马以遨游,苟随任以安排,亦于何而不适者也。
    【释文】《浸》子鸩反。向云:渐也。《予因以求时夜》一本无求。《为弹》徒旦反。《鸮》户骄反。《炙》章夜反。
    【三】【注】当所遇之时,世谓之得。
    【四】【注】时不暂停,顺往而去,世谓之失。
    【五】【疏】得者,生也,失者,死也。夫忽然而得,时应生也;倏然而失,顺理死也。是以安于时则不欣于生,处于顺则不恶于死。既其无欣无恶,何忧乐之入乎!
    【释文】《哀乐》音洛。
    【六】【注】一不能自解,则众物共结之矣。故能解则无所不解,不解则无所而解也。
    【疏】处顺忘时,萧然无系,古昔至人,谓为县解。若夫当生虑死,而以憎恶存怀者,既内心不能自解,故为外物结缚之也。
    【释文】《县》音玄。《解》音蟹,下及注同。(同)〔向〕(一)云:县解,无所系也。
    【七】【注】天不能无昼夜,我安能无死生而恶之哉!
    【疏】玄天在上,犹有昼夜之殊,况人居世间,焉能无死生之变!且物不胜天,非唯今日,我复何人,独生憎恶!
    【校】(一)向字依世德堂本及释文原本改。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一】。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二】!”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三】
    【一】【疏】环,绕也。喘喘,气息急也。子舆语讫,俄顷之间,子来又病,气奔欲死。既将属纩,故妻子绕而哭之也。
    【释文】《喘喘》川转反,又尺软反。崔本作惴惴。《环而》如字。徐音患。李云:绕也。
    【二】【注】夫死生犹寤寐耳,于理当寐,不愿人惊之,将化而死亦宜,无为怛之也。
    【疏】叱,诃声也。夫方外之士,冥一死生,而朋友临终,和光往问。故叱彼亲族,令避傍近,正欲变化,不欲惊怛也。
    【释文】《叱避》昌失反。《无怛》丁达反。崔本作靼,音怛。案怛,惊也。郑众注周礼考工记不能惊怛,是也。
    【三】【疏】又,复也。奚,何也。适,往也。倚户观化,与之而语。叹彼大造,弘普无私,偶尔为人,忽然返化。不知方外适往何道,变作何物。将汝五藏为鼠之肝,或化四支为虫之臂。任化而往,所遇皆适也。
    【释文】《倚其》于绮反。《鼠肝》向云:委弃土壤而已。王云:取微蔑至贱。《虫臂》臂,亦作肠。崔本同。
    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一】;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一)矣,彼何罪焉【二】!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三】。今(之)(二)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四】。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五】!”成(三)然寐,蘧然觉【六】。
    【一】【注】自古或有能违父母之命者矣,未有能违阴阳之变而距昼夜之节者也。
    【疏】自此已下,是子来临终答子犁之词也。夫孝子侍亲,尚驱驰唯命。况阴阳造化,何啻二亲乎!故知违亲之教,世或有焉;拒于阴阳,未之有也。
    【释文】《不翅》徐诗知反。
    【二】【注】死生犹昼夜耳,未足为远也。时当死,亦非所禁,而横有不听之心,适足悍逆于理以速其死。其死之速,由于我悍,非死之罪也。彼,谓死耳;在生,故以死为彼。
    【疏】彼,造化也。而造化之中,令我近死。我恶其死而不听从,则是我拒阴阳,逆于变化。斯乃咎在于我,彼何罪焉!郭注以死为彼也。
    【释文】《彼近》。如字。《则悍》本亦作捍,胡旦反。又音旱。说文云:捍,抵也。
    【三】【注】理常俱也。
    【疏】此重引前文,证成彼义。斯言切当,所以再出。其解释文意,不异前旨。
    【四】【注】人耳人耳,唯愿为人也。亦犹金之踊跃,世皆知金之不祥,而不能任其自化。夫变化之道,靡所不遇,今一遇人形,岂故为哉?生非故为,时自生耳。务而有之,不亦妄乎!
    【疏】祥,善也。犯,遇也。镆,古之良剑名也。昔吴人干将为吴王造剑,妻名镆,因名雄剑曰干将,雌剑曰镆。夫洪炉大冶,镕铸金铁,随器大小,悉皆为之。而炉中之金,忽然跳踯,殷勤致请,愿为良剑。匠者惊嗟,用为不善。亦犹自然大冶,雕刻众形,鸟兽鱼虫,种种皆作。偶尔为人,遂即欣爱,郑重启请,愿更为人,而造化之中,用为妖孽也。
    【释文】《我且》如字。徐子余反。《镆》音莫。《》似嗟反。镆,剑名。
    【五】【注】人皆知金之有系为不祥,故明己之无异于金,则所系之情可解,可解则无不可也。
    【疏】夫用二仪造化,一为炉冶,陶铸群物,锤锻苍生,磅礡无心,亭毒均等,所遇斯适,何恶何欣!安排变化,无往不可也。
    【释文】《大炉》劣奴反。《恶乎》音乌。《可解》如字,下同。
    【六】【注】寤寐自若,不以死生累心。
    【疏】成然是闲放之貌,蘧然是惊喜之貌。寐,寝也,以譬于死也。觉是寤也,以况于生。然寤寐虽殊,何尝不从容逸乐;死生乃异,亦未始不任命逍遥。此总结子来以死生为寤寐者也。
    【释文】《成然》如字,崔同。李云:成然,县解之貌。本或作戌,音恤。简文云:当作灭。本又作□,呼括反,视高貌。本亦作俄然。《蘧然》李音渠。崔本作据,又其据反。蘧然,有形之貌。《觉》古孝反。向崔本此下更有发然汗出一句,云:无系则津液通也。崔云:荣卫和通,不以化为惧也。
    【校】(一)赵谏议本悍作捍。(二)之字依世德堂本删。(三)阙误引古本成作□,云:□音呼聒切,高视貌。又音烘,蒙□,不明。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一】?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二】;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四】。
    【一】【注】夫体天地,冥变化者(一),虽手足异任,五藏殊官(二),未尝相与而百节同和,斯相与于无相与也;未尝相为而表里俱济,斯相为于无相为也。若乃役其心志以恤手足,运其股肱以营五藏,则相营愈笃而外内愈困矣。故以天下为一体者,无爱为于其间也。
    【疏】此之三人,并方外之士,冥于变化,一于死生,志行既同,故相与交友。仍各率乃诚,述其情致云:谁能于虚无自然而相与为朋友乎?斯乃无与而与,无为而为,非为之而为,与之而与者也。犹如五藏六根,四肢百体,各有司存,更相御用,岂有心于相与,情系于亲疏哉!虽无意于相为,而相济之功成矣。故于无与而相与周旋,于无为而为交友者,其义亦然乎耳。
    【释文】《相与》如字。崔云:犹亲也。或一音豫。《相为》如字,或一音于伪反。《爱为》于伪反。
    【二】【注】无所不任。
    【疏】挠挑,犹宛转也。夫登升上天,示清高轻举;遨游云雾,表不滞其中;故能随变化而无穷,将造物而宛转者也。
    【释文】《挠》徐而少反,郭许尧反,《挑》徐徒了反,郭李徒尧反。又作兆。李云:挠挑,犹宛转也,宛转玄旷之中。简文云:循环之名。
    【三】【注】忘其生,则无不忘矣,故能随变任化,俱无所穷竟。
    【疏】终穷,死也。相与忘生复忘死,死生混一,故顺化而无穷也。
    【四】【注】若然者岂友哉?盖寄明至亲而无爱念之近情也。
    【疏】得意忘言,故相视而笑;智冥于境,故莫逆于心。方外道同,遂相与为友也。
    【校】(一)世德堂本变作而,赵谏议本无夫字者字。(二)世德堂本官作管。赵本此两句作虽手足五脏异殊。
    莫然有闲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一)事焉【一】。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三】!”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四】?”
    【一】【疏】莫,无也。三人相视,寂尔无言。俄顷之闲,子桑户死。仲尼闻之,使子贡往而吊,仍令供给丧事,将迎宾客。欲显方外方内,故寄尼父琴张。
    【释文】《莫然》如字。崔云:定也。《有闲》如字。崔李云:顷也。本亦作为闲。◎庆藩案有,释文作为。为闲即有闲矣。古为有义通。孟子滕文公篇,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赵岐注:为,有也,虽小国亦有君子野人也。又弟子怃然为闲,注:为闲,有顷之闲也。又尽心篇为闲不用,注:为闲,有闲也。又梁惠王篇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说苑贵德篇引孟子为作有。燕策故不敢为辞说,新序杂事篇为作有。皆其证。
    【二】【疏】曲,薄也。或编薄织帘,或鼓琴歌咏,相和欢乐,曾无戚容。所谓相忘以生,方外之至也。
    【释文】《编曲》必连反,字林布千反,郭父殄反,史记甫连反。李云:曲,蚕薄。《相和》胡卧反。
    【三】【注】人哭亦哭,俗内之迹也。齐死生,忘哀乐,临尸能歌,方外之至也。
    【疏】嗟来,歌声也。桑户乎以下,相和之辞也。猗,相和声也。夫从无出有,名之曰生;自有还无,名之曰死。汝今既还空寂,便是归本反真,而我犹寄人闲,羁旅未还桑梓。欲齐一死生,而发斯猗叹者也。◎李桢曰:嗟来是歌声,却是叹辞。释名释言语:嗟,佐也;言之不足以尽意,故发此声以自佐也。来,哀也;(故)〔使〕(二)来入已哀之,故其言之低头以招之也。孟子反子琴张叹桑户之得已反真,故为此歌也。
    【释文】《我犹》崔本作独。《人猗》于宜反。崔云,辞也。《哀乐》音洛。
    【四】【疏】方内之礼,贵在节文,邻里有丧,舂犹不相。况临朋友之尸,曾无哀哭,琴歌自若,岂是礼乎?子贡怪其如此,故趋走进问也。
    【校】(一)世德堂本侍作待。阙误引张君房本作侍。(二)使字依释名改。
    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一】!”
    【一】【注】夫知礼意者,必游外以经内,守母以存子,称情而直往也。若乃矜乎名声,牵乎形制,则孝不任诚,慈不任实,父子兄弟,怀情相欺,岂礼之大意哉!
    【疏】夫大礼与天地同节,不拘制乎形名,直致任真,率情而往,况冥同生死,岂存哀乐于胸中!而子贡方内儒生,性犹偏执,唯贵粗迹,未契妙本。如是之人,于何知礼之深乎!为方外所嗤,固其宜矣。
    【释文】《恶知》音乌,下皆同。《称情》尺证反。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一】
    【一】【疏】命,名也。子贡使返,且告尼父云:彼二人情事难识,修己德行,无有礼仪,而忘外形骸,混同生死,临丧歌乐,神形不变。既莫测其道,故难以名之。
    【释文】《无以命之》崔李云:命,名也。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一】。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二】。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三】。彼以生为附赘县疣【四】,以死为决肒(一)溃痈【五】,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六】!假于异物,托于同体【七】;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八】;反复终始,不知端倪【九】;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一0】。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一一】!”
    【一】【注】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宏)〔冥〕(二)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见〕(三)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夫见形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睹其体化而应务,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岂直谓圣人不然哉?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释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称仲尼之如此,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内迹,而寄方外于数子。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则夫游外(宏)〔冥〕内之道坦然自明,而庄子之书,故是涉俗盖世之谈矣。
    【疏】方,区域也。彼之二人,齐一死生,不为教迹所拘,故游心寰宇之外。而仲尼子贡,命世大儒,行裁非之义,服节文之礼,锐意哀乐之中,游心区域之内,所以为异也。
    【释文】《而淡》徒暂反。《而离》力智反,下同。《而应》应对之应。下同。《数子》所主反。《坦然》吐但反。◎庆藩案文选谢灵运之郡初发都诗注夏侯孝若东方朔赞注,并引司马云:方,常也,言彼游心于常教之外也。释文阙。
    【二】【注】夫吊者,方内之近事也,施之于方外则陋矣。
    【疏】玄儒理隔,内外道殊,胜劣而论,不相及逮。用区中之俗礼,吊方外之高人,刍狗再陈,鄙陋之甚也。
    【释文】《使女》音汝。下同。
    【三】【注】皆冥之,故无二也。
    【疏】达阴阳之变化,与造物之为人;体万物之混同,游二仪之一气也。◎王引之曰:应帝王篇,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郭曰:任人之自为。天运篇,丘不与化为人,郭曰:夫与化为人者,任其自化者也。案郭未晓人字之义。人,偶也;为人,犹为偶。中庸仁者人也,(郭)〔郑〕(四)注: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偶之言。诗匪风笺:人偶能割亨者,人偶能辅周道治民者。聘礼注:每门辄揖者,以相人偶为敬也。公食大夫礼注:每曲揖及当碑揖相人偶。是人与偶同义,故汉世有相人偶之语。淮南原道篇,与造化者为人,义与此同。(高注:为治也,非是。互见淮南。)齐俗篇曰: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为人。是其明证也。◎庆藩案文选颜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引司马云:造物者为道。任彦升到大司马记室笺注、宣德皇后令注、陆佐公石关铭注、沈休文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注并引司马云:造物,谓道也。释文阙。
    【四】【注】若疣之自县,赘之自附,此气之时聚,非所乐也。
    【释文】《县》音玄。注同。《疣》音尤。
    【五】【注】若肒之自决,廱之自溃,此气之自散,非所惜也。
    【疏】彼三子体道之人,达于死生,冥于变化。是以气聚而生,譬疣赘附县,非所乐也;气散而死,若肒痈决溃,非所惜也。
    【释文】《决》徐古穴反。《肒》胡乱反。◎卢文弨曰:今本正文亦作疣(尤改丸),音义作疣,胡虬反,恐臆改。《溃》胡对反。◎庆藩案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六大方广三戒经下引司马云:浮热为疽,不通为痈。卷三十持人菩萨经二、卷三十七准提陀罗尼经、九十五正诬经注引并同。释文阙。
    【六】【注】死生代谢,未始有极,与之俱往,则无往不可,故不知胜负之所在也。
    【疏】先,胜也。后,劣也。夫疣赘□痈,四者皆是疾,而气有聚散,病无胜负。若以此方于生死,亦安知优劣之所在乎!
    【七】【注】假,因也。今死生聚散,变化无方,皆异物也。无异而不假,故所假虽异而共成一体也。
    【疏】水火金木,异物相假,众诸寄托,共成一身。是知形体,由来虚伪。
    【八】【注】任之于理而冥往也。
    【疏】既知形质虚假,无可欣爱,故能内则忘于脏腑,外则忘其根窍故也。
    【九】【注】五藏犹忘,何物足识哉!未始有识,故能放任于变化之涂,玄同于反复之波,而不知终始之所极(五)也。
    【疏】端,绪也。倪,畔也。反复,犹往来也。终始,犹生死也。既忘其形质,隳体绌聪,故能去来生死,与化俱往。化又无极,故莫知端倪。
    【释文】《反复》芳服反。《端倪》本或作淣,同。音崖。徐音诣。
    【一0】【注】所谓无为之业,非拱默而已;所谓尘垢之外,非伏于山林也。
    【疏】芒然,无知之貌也。彷徨逍遥,皆自得逸豫之名也。尘垢,色声等有为之物也。前既遗于形骸,此又忘于心智,是以放任于尘累之表,逸豫于清旷之乡,以此无为而为事业也。
    【释文】《芒然》莫刚反。李云:无系之貌。《彷》薄刚反。《徨》音皇。《尘垢》如字。崔本作冢□,云:冢,音□;□,垢同。齐人以风尘为□。◎卢文弨曰:旧□作逢,今本作摓,乃□字之讹,今改正。
    【一一】【注】其所以观示于众人者,皆其尘垢耳,非方外之冥物也。
    【疏】愦愦,犹烦乱也。彼数子者,清高虚淡,安排去化,率性任真。何能强事节文,拘世俗之礼;威仪显示,悦众人之视听哉!
    【释文】《愦愦》工内反,说文、苍颉篇并云:乱也,《以观》古乱反,示也。注同。
    【校】(一)世德堂本肒作疣,注同。(二)冥字依赵谏议本改。下同。世德堂本上冥字误作私,下冥字误作弘。(三)见字依世德堂本改。(四)郑字依中庸注改。(五)世德堂本极作及。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一】?”
    【一】【注】子贡不闻性与天道,故见其所依而不见其所以依也。夫所以依者,不依也,世岂觉之哉!
    【疏】方内方外,浅深不同,未知夫子依从何道。师资起发,故设此疑。
    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一】。虽然,吾与汝共之【二】。”
    【一】【注】以方内为桎梏,明所贵在方外也。夫游外者依内,离人者合俗,故有天下者无以天下为也。是以遗物而后能入群,坐忘而后能应务,愈遗之,愈得之。苟居斯极,则虽欲释之而理固自来,斯乃天人之所不赦者也。
    【疏】夫圣迹礼仪,乃桎梏形性。仲尼既依方内,则是自然之理,刑戮之人也。故德充符篇云,天刑之安可解乎。
    【二】【注】虽为世所桎梏,但为与汝共之耳。明己恒自在外也。
    【疏】夫孔子圣人,和光接物,扬波同世,贵斯俗礼;虽复降迹方内,与汝共之,而游心方外,萧然无着也。
    子贡曰:“敢问其方【一】。”
    【一】【注】问所以游外而共内之意。
    【疏】方,犹道也。问:“迹混域中,心游方外,外内玄合,其道若何?”
    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一】。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二】。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三】。”
    【一】【疏】造,诣也。鱼之所诣者,适性莫过深水;人之所至者,得意莫过道术。虽复情智不一,而相与皆然。此略标义端,次下解释也。
    【释文】《相造》七报反,诣也。下同。
    【二】【注】所造虽异,其于由无事以得事,自方外以共内,然后养给而生定,则莫不皆然也。俱不自知耳,故成无为也。
    【疏】此解释前义也。夫江湖淮海,皆名天池。鱼在大水之中,窟穴泥沙,以自资养供给也;亦犹人处大道之中,清虚养性,无事逍遥,故得性分静定而安乐也。
    【释文】《穿池》本亦作地,崔同。◎俞樾曰:定疑足字之误。穿池而养给,无事而生足,两句一律。给,亦足也。足与定,字形相似而误。管子中匡篇:功定以得天与失天,其人事一也。今本定误作足,与此正可互证。
    【三】【注】各自足而相忘者,天下莫不然也。至人常足,故常忘也。
    【疏】此结释前义也。夫深水游泳,各足相忘;道术内充,偏爱斯绝;岂与夫呴濡仁义同年而语哉!临尸而歌,其义亦尔故也。
    【释文】《相忘》音亡。下同。
    子贡曰:“敢问畸人【一】。”
    【一】【注】问向之所谓方外而不耦于俗者,又安在也。
    【疏】畸者,不耦之名也。修行无有,而疏外形体,乖异人伦,不耦于俗。敢问此人,其道如何?
    【释文】《畸人》居宜反。司马云:不耦也。不耦于人,谓阙于礼教也。李其宜反,云:奇异也。
    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一】。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二】。”
    【一】【注】夫与内冥者,游于外也。独能游外以冥内,任万物之自然,使天性各足而帝王道成,斯乃畸于人而侔于天也。
    【疏】自此已下,孔子答子贡也。侔者,等也,同也。夫不修仁义,不偶于物,而率其本性者,与自然之理同也。
    【释文】《而侔》音谋。司马云:等也,亦从也。
    【二】【注】以自然言之,则人无小大(一);以人理言之,则侔于天者可谓君子矣。
    【疏】夫怀仁履义为君子,乖道背德为小人也。是以行蹩躠之仁,用踶跂之义者,人伦谓之君子,而天道谓之小人也。故知子反琴张,不偶于俗,乃曰畸人,实天之君子。重言之者,复结其义也。
    【校】(一)赵谏议本大作人。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一)丧【一】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二)怪之【二】。”
    【一】【疏】姓孟孙,名才,鲁之贤人。体无为之一道,知生死之不二,故能迹同方内,心游物表。居母氏之丧,礼数不阙,威仪详雅,甚有孝容;而泪不滂沱,心不悲戚,声不哀痛。三者既无,不名孝子,而乡邦之内,悉皆善之,云其处丧深得礼法也。
    【释文】《孟孙才》李云:三桓后,才其名也。崔云:才,或作牛。◎李桢曰:以善处丧绝句,文义未完,且嫌于不辞。下盖鲁国三字当属上为句,不当连下固有云云为句。盖与应帝王篇功盖天下义同,言孟孙才以善处丧名盖鲁国。尔雅释言:弇,盖也。小尔雅广诂:盖,覆也。释名释言语:盖,加也。并有高出其上之意,即此盖字义也。
    【二】【注】鲁国观其礼,而颜回察其心。
    【疏】盖者,发语之辞也。哭泣缞绖,同域中之俗礼;心无哀戚,契方外之忘怀。鲁人睹其外迹,故有善丧之名;颜子察其内心,知无至孝之实。所以一见孟孙才,遂生疑怪也。
    【校】(一)世德堂本无处字。(二)世德堂本壹作一。
    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一】。唯简之而不得,【二】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三】;不知就先,不知就后【四】;若化为物【五】,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六】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七】?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八】!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九】,有旦宅而无情死【一0】。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一)【一一】。且也相与吾之耳矣【一二】,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一三】?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一四】。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一五】?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一六】,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一七】。”
    【一】【注】尽死生之理,应内外之宜者,动而以天行,非知之匹也。
    【疏】进,过也。夫孟孙氏穷哀乐之本,所以无乐无哀;尽生死之源,所以忘生忘死。既而本迹难测,故能合内外之宜;应物无心,岂是运知之匹者耶!
    【释文】《应内》应对之应。
    【二】【注】简择死生而不得其异,若春秋冬夏四时行耳。
    【疏】夫生来死去,譬彼四时,故孟孙简择,不得其异。
    【三】【注】已简而不得,故无不安,无不安,故不以生死概意而付之自化也。
    【疏】虽复有所简择,竟不知生死之异,故能安于变化而不以哀乐概怀也。
    【四】【注】所遇而安。
    【五】【注】不违化也。
    【疏】先,生也。后,死也。若,顺也。既一于死生,故无去无就;冥于变化,故顺化为物也。
    【六】【注】死生宛转,与化为一,犹乃忘其所知于当今,岂待所未知而豫忧者哉!
    【疏】不知之化,谓当来未化之事也。已,止也。见在之生,犹自忘遣;况未来之化,岂复逆忧!若用心预待,不如止而勿为也。
    【七】【注】已化而生,焉知未生之时哉!未化而死,焉知已死之后哉!故无所避就,而与化俱往(二)也。
    【疏】方今正化为人,安知过去未化之事乎!正在生日未化而死,又安知死后之事乎!俱当推理直前,与化俱往,无劳在生忧死,妄为欣恶也。
    【释文】《恶知》音乌,下同。《焉知》于虔反。下皆同。
    【八】【注】夫死生犹觉梦耳,今梦自以为觉,则无以明觉之非梦也;苟无以明觉之非梦,则亦无以明生之非死矣。死生觉梦,未知所在,当其所遇,无不自得,何为在此而忧彼哉!
    【疏】梦是昏睡之时,觉是了知之日。仲尼颜子,犹拘名教,为昏于大梦之中,不达死生,未尝暂觉者也。
    【释文】《觉者》古孝反。注、下皆同。
    【九】【注】以(三)变化为形之骇动耳,故不以死生损累其心。
    【疏】彼之孟孙,冥于变化,假见生死为形之惊动,终无哀乐损累心神也。
    【释文】《骇形》如字。崔作咳,云:有婴儿之形。
    【一0】【注】以形骸之变为旦宅之日新耳,其情不以为死。
    【疏】旦,日新也。宅者,神之舍也。以形之改变为宅舍之日新耳,其性灵凝淡,终无死生之累者也。
    【释文】《旦宅》并如字。王云,旦暮改易,宅是神居也。李本作怛,上丹末反,下陟嫁反,云:惊惋之貌。崔本作靼宅。靼,怛也。
    【一一】【注】夫常觉者,无往而有逆也,故人哭亦哭,正自是其所宜也(四)。
    【疏】孟孙冥同生死,独居觉悟,应于内外,不乖人理。人哭亦哭,自是顺物之宜者也。
    【释文】《所以乃》崔本乃作恶。
    【一二】【注】夫死生变化,吾皆吾之。既皆是吾,吾何失哉!未始失吾,吾何忧哉(五)!无逆,故人哭亦哭;无忧,故哭而不哀。
    【疏】吾生吾死,相与皆吾,未始非吾,吾何所失!若以系吾为意,何适非吾!
    【一三】【注】靡所不吾也,故玄同外内,弥贯古今,与化日新,岂知吾之所在也!
    【疏】庸,常也。凡常之人,识见浅狭,讵知吾之所谓无处非吾!假令千变万化,而吾常在,新吾故吾,何欣何恶也!
    【释文】《庸讵》其庶反。下章同。
    【一四】【注】言无往而不自得也。
    【一五】【注】梦之时自以为觉,则焉知今者之非梦耶,亦焉知其非觉耶?觉梦之化,无往而不可,则死生之变,无时而足惜也。
    【疏】厉,至也。且为鱼为鸟,任性逍遥,处死处生,居然自得。而鱼鸟既无优劣,死生亦何胜负而系之哉!孟孙妙达斯源,所以未尝介意。又不知今之所论鱼鸟者,为是觉中而辩,为是梦中而说乎?夫人梦中,自以为觉;今之觉者,何妨梦中!是知觉梦生死,未可定也。
    【一六】【注】所造皆适,则忘适矣,故不及笑也。排者,推移之谓也。夫礼哭必哀,献笑必乐,哀乐存怀,则不能与适推移矣。今孟孙常适,故哭而不哀,与化俱往也。
    【疏】造,至也。献,善也。排,推移也。夫所至皆适,斯亦适也,其常适何及欢笑然后乐哉!若从善事感己而后适者,此则不能随变任化,与物推移也。今孟孙常适,故哭而不哀也。
    【释文】《造适》七报反。注同。《献笑》向云:献,善也。王云:章也,意有适,章于笑,故曰献笑。◎家世父曰:造适者,以心取适而已,言笑皆忘也。献笑者,以笑为欢而已,推排皆化也。极推排之力而冥然安之,穷变化之用而超然去之,乃以游荡于万物之表而与天为一。《及排》皮皆反。《必乐》音洛。下同。
    【一七】【注】安于推移而与化俱去,故乃入于寂寥而与天为一也。自此以上,至于子祀,其致一也。所执之丧异,故歌哭不同。
    【疏】所在皆适,故安任推移,未始非吾,而与化俱去。如此之人,乃能入于寥廓之妙门,自然之一道也。
    【释文】《寥》本亦作廖,力雕反。李良救反。《天一》崔本作造敌不及笑,献芥不及 ,安排而造化不及眇,眇不及雄漂淰,雄漂淰不及簟筮,簟筮乃入于漻天一。《以上》时掌反。
    【校】(一)朱桂曜本乃作盈。(二)世德堂本往作生。(三)世德堂本以作似。(四)赵谏议本无注首夫字,注末也字。(五)世德堂本是吾作自吾,两哉字均作矣。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一】?”
    【一】【注】资者,给济之谓也。
    【疏】意而,古之贤人。资,给济之谓也。意而先谒帝尧,后见仲武。问云:“帝尧大圣,道德甚高,汝既谒见,有何敬授资济之术,幸请陈说耳。”
    【释文】《意而子》李云:贤士也。《资汝》资,给也。
    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一】。'”
    【一】【疏】躬,身也。仁则恩慈育物,义则断割裁非,是则明赏其善,非则明惩其恶。此之四者,人伦所贵,汝必须己身服行,亦须明言示物。此是意而述尧教语之辞也。
    许由曰:“而奚来为轵【一】?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二】?”
    【一】【疏】而,汝也。奚,何也。轵,语助也。尧将教迹刑害于汝,疮痕已大,何为更来矣?
    【释文】《为轵》之是反,郭之忍反。崔云:轵,辞也。李云:是也。
    【二】【注】言其将以刑教自亏残,而不能复游夫自得之场,无系之涂也。
    【疏】黥,凿额也。劓,割鼻也。恣睢,纵任也。转徙,变化也。涂,道也。夫仁义是非,损伤真性,其为残害,譬之刑戮。汝既被尧黥劓,拘束性情,如何复能遨游自得,逍遥放荡,从容自适于变化之道乎?言其不复能如是。
    【释文】《黥》其京反。《劓》鱼器反。李云:毁道德以为仁义,不似黥乎!破玄同以为是非,不似劓乎!《遥荡》王云:纵散也。《恣》七咨反,又如字。《睢》郭李云:许维反,徐许鼻反。李王皆云:恣睢,自得貌。《复游》扶又反。下同。
    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一】。”
    【一】【注】不敢复求涉中道也,且愿游其藩傍而已。
    【疏】我虽遭此亏残,而庶几之心靡替,不复敢当中路,愿涉道之藩傍也。
    【释文】《其藩》甫烦反,李音烦。司马向皆云:崖也。崔云:域也。
    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一】。”
    【一】【疏】盲者,有眼睛而不见物;瞽者,眼无眹缝如鼓皮也。作斧形谓之黼,两己相背谓之黻。而盲瞽之人,眼睛已败,既不能观文彩青黄,亦不爱好眉目颜色。譬意而遭尧黥劓,情智已伤,岂能爱慕深玄,观览众妙邪!
    【释文】《盲者》本又作眇。崔本作目,云:目,或作刑。刑,黥劓也。《以与》音豫。下同。《之好》如字,又呼报反。《黼黻》上音甫,下音弗。《观》古乱反。
    意而子曰:“夫无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一)之间耳【一】。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二】?”
    【一】【注】言天下之物,未必皆自成也,自然之理,亦有须冶锻而为器者耳。故此之三人,亦皆闻道而后忘其所务也。此皆寄言,以遣云为之累耳。
    【疏】无庄,古之美人,为闻道故,不复庄饰,而自忘其美色也。据梁,古之多力人,为闻道守雌,故不勇其力也。黄帝,轩辕也,有圣知,亦为闻道,故能忘遣其知也。炉,灶也。锤,锻也。以上三人,皆因闻道,然后忘其所务以契其真,犹如世间器物,假于炉冶打锻以成其用者耳。今何妨自然之理,令夫子教示于我,以成其道耶?故知自然造物,在炉冶之间,则是有修学冶锻之义也。
    【释文】《无庄据梁》司马云:皆人名。李云:无庄,无庄饰也。据梁,强梁也。《炉》音卢。《捶》本又作锤。徐之睡反,又之反,一音时反。李云:锤,鸱头颇口,句铁以吹火也。崔云:卢谓之瓮。捶当作甀。卢甀之间,言小处也。甀音丈伪反。《锻》丁乱反。
    【二】【注】夫率性(二)直往者,自然也;往而伤性,性伤而能改者,亦自然也。庸讵知我(三)之自然当不息黥补劓,而乘可成之道以随夫子耶?而欲弃而勿告,恐非造物之至也(四)。
    【疏】造物,犹造化也。我虽遭仁义是非残伤情性,焉知造化之内,不补劓息黥,令我改过自新,乘可成之道,随夫子以请益耶?乃欲弃而不教,恐乖造物者也。◎庆藩案乘,犹载也。成,犹□也。与诗仪既成兮义同。黥劓则形体不备,息之补之,复完成矣。言造物者使我得遇先生,安知不使我载一成体以相随耶?此兼采宣氏说,较郭训为长。
    【校】(一)赵谏议本捶作锤。(二)赵本性作然。(三)世德堂本知我作我知。(四)世德堂本无也字。
    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一】。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二】,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三】,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四】。此所游已【五】。”
    【一】【疏】噫,叹声也。至道深玄,绝于言象,不可以心虑测,故叹云未可知也。既请益殷懃,亦无容杜默,虽复不可言尽,为汝梗概陈之。
    【释文】《曰噫》徐音医。李云:叹声也。崔云:乱也。本亦作意,音同。又如字,谓呼意而名也。《我为》于伪反。注同。
    【二】【注】皆自尔耳,亦无爱为于其间也,安所寄其仁义!
    【疏】吾师乎者,至道也。然至道不可心知,为汝略言其要,即吾师是也。,碎也。至如素秋霜降,碎落万物,岂有情断割而为义哉?青春和气,生育万物,岂有情恩爱而为仁哉?盖不然而然也。而许由师于至道,至道既其如是,汝何得躬服仁义耶?此略为意而说息黥补劓之方也。
    【释文】《》子兮反。司马云:碎也。◎卢文弨曰:说文作□,亦作兖。陆每从敕,讹。今从隶省作。下并同。
    【三】【注】日新也。
    【释文】《长于》丁丈反。
    【四】【注】自然,故非巧也。
    【疏】万象之前,先有此道,智德具足,故义说为长而实无长也。长既无矣,老岂有耶!欲明不长而长,老而不老,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也。虽复天覆地载,而以道为源,众形雕刻,咸资造化,同禀自然,故巧名斯灭。既其无老无巧,无是无非,汝何所明言耶?
    【五】【注】游于不为而师于无师也。
    【疏】吾师之所游心,止如此说而已。此则总结以前吾师之义是也。
    颜回曰:“回益矣【一】。”
    【一】【注】以损之为益也。
    【疏】颜子禀教孔氏,服膺问道,觉己进益,呈解于师。损有益空,故以损为益也。
    仲尼曰:“何谓也【一】?”
    【一】【疏】既言益矣,有何意谓?
    曰:“回忘仁义矣【一】。”
    【一】【疏】忘兼爱之仁,遣裁非之义,所言益者,此之谓乎!
    曰:“可矣,犹未也【一】。”
    【一】【注】仁者,兼爱之迹;义者,成物之功。爱之非仁,仁迹行焉;成之非义,义功见焉。存夫仁义,不足以知爱利之由无心,故忘之可也。但忘功迹,故犹未玄达也。
    【疏】仁义已忘,于理渐可;解心尚浅,所以犹未。
    【释文】《功见》贤遍反。下文同。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一】。”
    【一】【疏】他日,犹异日也。空解日新,时更复见。所言进益,列在下文。
    【释文】《他日》崔本作异日。下亦然。《复见》扶又反。下同。
    曰:“何谓也【一】?”
    【一】【疏】所言益者,是何意谓也?
    曰:“回忘礼乐矣【一】。”
    【一】【疏】礼者,荒乱之首,乐者,淫荡之具,为累更重,次忘之也。
    曰:“可矣,犹未也【一】。”
    【一】【注】礼者,形体之用,乐者,乐生之具。忘其具,未若忘其所以具也。
    【疏】虚心渐可,犹未至极也。
    【释文】《乐生》音洛,又音岳。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一】?”
    【一】【疏】并不异前解也。
    曰:“回坐忘矣【一】。”
    【一】【疏】虚心无着,故能端坐而忘。坐忘之义,具列在下文。◎庆藩案文选贾长沙鵩鸟赋注引司马云:坐而自忘其身。释文阙。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一】?”
    【一】【疏】蹴然,惊悚貌也,忘遗既深,故悚然惊叹。坐忘之谓,厥义云何也?
    【释文】《蹴然》子六反。崔云:变色貌。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一】,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二】。”
    【一】【疏】堕,毁废也。黜,退除也。虽聪属于耳,明关于目,而聪明之用,本乎心灵。既悟一身非有,万境皆空,故能毁废四肢百体,屏黜聪明心智者也。
    【释文】《堕》许规反。徐又待果反。
    【二】【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
    【疏】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外则离析于形体,一一虚假,此解堕肢体也。内则除去心识,悗然无知,此解黜聪明也。既而枯木死灰,冥同大道,如此之益,谓之坐忘也。
    【释文】《去》起吕反。《知》音智。《坐忘》崔云:端坐而忘。◎卢文弨曰:依次当在蹴然之前。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一】,化则无常也【二】。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三】。”
    【一】【注】无物不同,则未尝不适,未尝不适,何好何恶哉!
    【释文】《无好》呼报反。注同。《何恶》乌路反。
    【二】【注】同于化者,唯化所适,故无常也。
    【疏】既同于大道,则无是非好恶;冥于变化,故不执滞守常也。
    【三】【疏】果,决也。而,汝也。“忘遗如此,定是大贤。丘虽汝师,遂落汝后。从而学之,是丘所愿。”撝谦退己,以进颜回者也。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一)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一】。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二】。
    【一】【注】此二人相为于无相为者也。今裹饭而相食者,乃任之天理而自尔耳,非相为而后往者也。
    【疏】雨经三日已上为霖。殆,近也。子桑家贫,属斯霖雨,近于饿病。此事不疑于方外之交,任理而往,虽复裹饭,非有相为之情者也。
    【释文】《霖雨》本又作淋,音林。左传云:雨三日以往为霖。《裹》音果。《食》音嗣。注同。
    【二】【疏】任,堪也。趋,卒疾也。子桑既遭饥馁,故发琴声,问此饥贫从谁而得,为关父母?为是人天?此则歌哭之辞也。不堪此举,又卒尔诗咏也。
    【释文】《有不任》音壬。《其声而趋》七住反。《举其诗焉》崔云:不任其声,惫也;趋举其诗,无音曲也。
    【校】(一)赵谏议本作淋。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一】?”
    【一】【注】嫌其有情,所以趋出远理也。
    【疏】一于死生,忘于哀乐,〔相与〕于无相与,方外之交。今子歌诗,似有怨望,故入门惊怪,问其所由也。
    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一】!”
    【一】【注】言物皆自然,无为之者也。
    【疏】夫父母慈造,不欲饥冻;天地无私,岂独贫我!思量主宰,皆是自然,寻求来由,竟无兆朕。而使我至此穷极者,皆我之赋命也,亦何惜之有哉!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