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总集类
>>
辽海丛书
>>
第一集 柳邊紀略(清)楊賓 撰
●柳邊紀略卷一
山陰耕夫楊賓撰
自古邊塞種榆故曰榆塞今遼東皆插柳條為邊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之竹籬而掘壕于其外人呼為柳條邊又曰條子邊條子邊西自長城起東至船廠止北自威遠堡門起南至鳳皇山止 【 按明時遼鎮邊牆西北自長城薊鎮界鐵場堡起至東北開原之永寧堡止共六十八堡邊長一千二百四十八里東北自開原之鎮北堡起至東南鳳皇城堡止共二十六堡邊長五百二十里而今之興京船廠則皆明時邊外地也】
設邊門二十一坐 【 坐:座】 曰鳳皇城門曰愛哈門曰興京邊門曰加木禪門曰英額門曰威遠堡門曰發庫門曰彰武臺門曰白土廠門曰清河門曰九官臺門曰松嶺子門曰長嶺山門曰新臺門曰黑山口門曰高臺堡門曰平川營門曰布兒德庫蘇把兒漢門曰黑兒蘇門曰易屯門曰發忒哈門此盛京志所載者也而會典則又稱西自長城起東至喇林山止設邊門十四座曰名水堂門曰寬邦門曰碾盤溝門曰新臺門曰松嶺門曰九官臺門曰清河門曰白土廠門曰章古臺門曰法庫門曰布爾都庫蘇巴爾漢門曰黑爾蘇門曰衣屯門曰法忒漢門北自威遠堡門起曰威遠門曰英額口門曰因登門曰鹹廠門曰靉陽門曰鳳皇城門凡六門共二十門較之京志則少門一而不同者九蓋志纂於康熙初而會典成於康熙二十六年是會典在後矣當以會典為正 【 按明時遼鎮設關十遼陽城東南百八十里通鮮 【 脫朝字】 者曰連山關靉陽城北三里曰鎮朔關瀋陽城東北撫順城東二十建 【 脫里字】 州互市者曰撫順關開原城東六十里靖安堡地方曰廣順關開原城東七十里彝人互市者曰鎮北關開原城西六十里慶雲堡地方曰新安關廣寧城東北七十里彝人互市者曰鎮遠關廣寧城北八里曰分水嶺關金州城南一百二十里通海運者曰旅順口關海州城西南七十里海運船由此入遼河者曰梁房口關設沿邊衝要堡一百有三曰鐵場曰永安曰背陰障曰三山營曰平川營曰瑞昌曰高臺曰三道溝曰新興營曰錦川營曰黑莊窠曰仙靈寺曰小團山曰興水縣曰白塔峪曰寨兒山曰灰山曰松山寺曰沙河兒曰長嶺曰椵木衝曰大興曰大福曰大鎮曰大勝曰大茂曰大定曰大安曰大康曰大平曰大寧曰大靜曰大清曰鎮夷曰鎮邊曰鎮靜曰鎮安曰鎮遠曰鎮寧曰鎮武曰西興曰西寧曰平洋橋曰東昌曰東勝曰長靜曰長寧曰長定曰長安曰長勝曰長勇曰長營曰靜遠曰平虜營曰上榆林曰十方寺曰丁字泊曰宋家泊曰曾遲曰鎮西曰彭家灣曰平定曰定遠曰慶雲曰古城曰鎮彝曰清陽曰永寧曰鎮北曰威遠曰靜安曰松山曰柴河曰撫安曰白家衝曰三岔兒曰曾安曰東州曰散羊峪曰馬根單曰一堵牆曰清河曰嵰場曰張其哈曰雙堆兒曰洒馬吉曰靉陽曰寬佃子曰長嶺曰散等曰長佃子曰劉官寨曰湯站曰鳳皇城曰青台峪曰鎮東曰鎮彝曰甜水站曰黃骨島曰歸服堡曰紅嘴曰望海窩曰鎮遠】 海 【 海:每】 門設蘇喇章京一員筆帖式一員披甲十名
盛京城周九里三百三十二步明洪武二十一年指揮閔忠因舊址築四門大清天聰五年增高一丈拓大三百步周共十里二百七十二步康熙十九年築關牆周圍三十二里四十八步高七尺五寸門改為八大東曰撫近小東曰內治大南曰德勝小南曰天祐大西曰懷遠小西曰外攘大北曰福勝小北曰地載外書滿文內書漢文不似今之滿漢左右書也城中有鐘鼓二樓百貨集其下
皇城在南門內規模雖小金碧亦可觀中宮曰清甯宮東宮曰關睢宮西宮曰麟趾宮次東宮曰衍慶宮次西宮曰永福宮樓曰翔鳳閣曰飛龍正殿曰崇政殿大門曰大清門東曰東翊門西曰西翊門大殿曰篤恭殿東坊曰文德西坊曰武功 【 江南道士苗焦冥君稷守之時年八十餘矣】 殿左有圓殿一正中脊高二丈基高尺許大如高之半左右小圓殿各五基與地等脊高丈許大亦半之太祖率諸貝勒受朝賀處也
盛京西六十里有土牆基號曰老邊疑即明朝失遼陽後邊牆
東北柳條邊內外設將軍三曰盛京將軍曰甯古塔將軍曰愛渾將軍 【 即黑龍江將軍】 府尹一曰奉天府尹盛京將軍奉天府尹所屬東至興京西至山海關永平府界南至海北至發忒哈門柳條邊東北至威遠堡門設京二曰興京 【 周秦屬肅慎氏漢晉屬挹婁隋屬高麗唐初置燕州後為渤海大彝震所據改屬定理府遼金屬瀋州明屬建州右衞在邊外名黑圖阿喇城大清發祥地天聰八年改為天眷興京】 曰盛京 【 禹貢屬青州虞營州地商屬肅慎氏周屬朝鮮秦遼東郡漢遼東樂浪玄菟三郡地明帝末為烏桓鮮卑所據獻帝初平三年屬公孫度遼東郡地初平末屬曹操晉改遼東郡為國領縣八後魏仍為遼東郡隋沒於高句麗唐高宗平高句麗置安東大都護府玄宗時屬渤海郡王大祚策渤海郡地後十二世孫彝震僭號建定瀋二州屬定理府遼屬東京昭德軍金屬東京顯德軍元初為瀋州後改瀋陽路屬遼陽行中書省明洪武二十年建瀋陽中衞大清天聰八年改為天眷盛京順治元年裁衞所設駐防官兵】
府二曰奉天府 【 即盛京順治十四年設】 曰錦州府 【 禹貢屬冀州虞夏屬幽州商屬孤竹國周屬燕秦遼西地漢無慮望平縣地屬遼東郡幽州刺史領之晉慕容氏西樂郡唐柳城縣屬營州遼金錦川臨海軍隸中京大定府元省軍縣名止稱錦州隸大寧路明洪武二十六年建廣寧中左屯衞大清康熙三年改錦州為錦縣康熙四年乃置錦州府】
州三曰遼陽州 【 周朝鮮界戰國燕地秦漢屬遼東郡東漢改遼陽縣屬玄菟郡魏屬遼東郡晉屬襄平隋屬高句麗唐遼州屬安東大都護渤海改屬東平郡遼初建東平郡號南京後改為東京遼陽府金東京元遼陽行中書省明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衞遼東衞八年改定遼都衞為遼東都指揮使司十年改遼東衞為定遼後衞陞前千戶所為定遼前衞左千戶所為定遼左衞十七年建定遠中衞十九年建東寧衞永樂七年建自在州大清順治元年裁諸衞十年置遼陽府遼陽縣十四年除遼陽府名康熙四年改縣為州屬奉天府】 曰寧遠州 【 商孤竹國地周屬燕秦屬遼西郡漢海陽縣地屬遼西郡晉慕容皝置集寧縣唐瑞州遼隰州平海軍海陽縣地屬來州金海陽海濱二縣地屬瑞州元瑞州地屬大寧路明初本廣寧衞地宣德三年分置寧遠衞大清順治元年裁衞康熙三年置寧遠州屬錦州府】 曰金州 【 周秦朝鮮界本辰韓地漢屬玄菟郡晉屬高句麗唐初置金州統之後渤海屬杉盧郡遼復州化成縣後改金州屬蘇州安復軍元初屬蓋州路後併入遼陽路明洪武四年置金州衞而中左所則在旅順大清順治元年裁衞所十年復為金州屬錦州府】
縣七曰承德 【 奉天府附郭】 曰海城 【 周秦屬朝鮮本古南沃沮國漢初屬玄菟郡後改屬樂浪都尉東漢置都尉仍封沃沮為侯國魏屬平州晉屬高麗隋屬高麗為沙卑城唐李勣平高麗改置蓋州以統之渤海大氐以為南京南海府遼海州南海軍隸東京金澄州隸東京元屬遼陽路明洪武九年置海州衞大清順治元年裁衞十年置海城縣屬奉天府】 曰蓋平 【 周屬朝鮮本辰韓地秦燕人衞滿所據漢屬玄菟郡魏屬平州晉屬高麗隋蓋牟縣唐蓋州屬安東都護渤海大氐改為辰州遼辰州奉國軍隸東京金蓋州奉國軍隸東京元初置蓋州路後并入遼陽路明洪武九年置蓋州衞大清順治元年裁衞康熙四年置蓋平縣屬奉天府】 曰開原 【 周秦肅慎氏地漢晉隋屬扶餘國唐渤海扶餘府遼屬龍州黃龍府隸東京金屬隆州利涉軍隸上京會寧府元初設開原南京二萬戶府治黃龍府至元二十三年改開原路洪明武十一年建遼海衞二十二年建三萬衞永樂七年建安樂州大清順治元年裁衞康熙四年置開原縣屬奉天府】 曰鐵嶺 【 周秦肅慎氏地漢晉挹婁地隋越喜國地唐渤海改為富州屬懷遠府遼銀州富國軍金新興縣隸咸平府元省縣隸如故明洪武二十一年建鐵嶺衞大清順治元年裁衞康熙四年置鐵嶺縣屬奉天府】 曰錦 【 錦州府附郭】 曰廣寧 【 周初朝鮮界後屬燕秦屬遼西郡漢東南為無慮望平二縣地屬遼東郡西北□縣地屬遼西郡東漢屬鳥桓晉屬平州隋屬高麗唐置巫閭守尉都護府遼東南為縣州奉先軍屬東京西北為宜州崇義軍屬中京金置廣寧府又義州崇義軍元置廣寧府路義州因之屬大寧路明洪武二十五年封建遼王置廣寧護衞二十六年改為廣寧衞又置廣寧前屯衞廣寧右屯衞二十七年又置廣寧中護衞二十八年置廣寧左右護衞永樂中徙封遼王於湖廣改中護衞為廣寧中衞左護衞為廣寧左衞右護衞為廣寧右衞大清順治元年悉裁衞所康熙三年置廣寧縣屬錦州府】
城一曰鳳凰 【 周秦朝鮮界本濊地漢屬玄菟郡晉隸平州隋屬高麗慶州地唐平高麗屬安東都護後渤海據為東京龍原府遼開州鎮國軍屬東京金石城縣地屬東京元屬東寧路明初為鳳凰城堡嘉靖三十七年因巡按李輔條議移置定遼右衞大清順治元年裁衞仍稱鳳凰城康熙二十 年駐滿兵一千名屬興京】 以上皆入版圖寧古塔將軍所屬東至東海東南至希喀塔山海界東北至飛牙喀海界西至威遠堡盛京界南至土門江朝鮮界北至發忒哈邊愛渾將軍所屬東至海西至你不楮阿羅斯界南至寧古塔界北至海以上不設郡縣無版圖羈羈縻之國居多焉
明時遼鎮建敵臺一千三百三十三座 【 東路馬根單等七堡四十九座西路長勇等七堡八十二座寬佃子等十四堡七十四座開原十一堡一百二十八座中固三城堡十九座鐵嶺等六城堡三十五座汎河等三城堡一十六座懿路三城堡二十一座瀋陽六城堡三十九座靜邊等五堡六十一座鎮武等五堡五十九座正安等八堡七十九座義州等十二城堡一百二十座錦州等十一城堡九十七座寧遠等二十一城堡一百五十五座前屯等二十九城堡一百一十六座廣寧右屯等四城堡十一座金州等二十五城堡九十五座復州等六城堡二十九座蓋州等二十七城堡八座海州等四城堡四十四座】 路臺二百二十八座 【 遼陽等十二城堡二十四座開原等十一城堡七座中固等三城堡四座鐵嶺等六城堡七座汎河等三城堡八座懿路等三城堡十座瀋陽等六城堡七座靜遠等六城堡五座鎮武等五城堡二十七座義州等十二城堡八座錦州等十一城堡一十七座寧遠等二十一城堡三十二座前屯等二十九城堡三十六座右屯等四城堡二十四座海州等四城堡一十二座】 當初建時量地衝緩緩者五里一臺衝者二三里一臺而所謂路臺者高三丈五尺周圍四十丈體圓以大磚為之上置舖樓垛口每臺設守軍五名專納行旅居民之遇敵者也今自山海關至寧遠州依然星羅碁布完好若新自寧遠州至奉天府或五里一臺或十餘里一臺 【 明啟禎朝為大清所毀】 自奉天至威遠堡柳條邊則數十里一臺而又殘毀過半土人云天聰閒增城奉天取材于此故也
山海關唐太宗時築城五所謂五花城是也元時為遷民鎮明洪武十四年大將軍徐公達建山海關城堡一座周九里高三丈五尺又建山海衞領所八設指揮十三員千戶十九員百戶二十三員鎮撫二員經歷一員宣德九年置守關兵部分司設主事一員嘉靖四年設巡關御史一員隆慶二年裁革三年建山海關營屬薊鎮設參將一員領中軍一員千把總五員額兵一千四百一名尖哨三十名夜不收三十名額馬騾二百匹頭關外即屬遼鎮設二十五衞 【 曰定遼中衞曰定遼左衞曰定遼前衞曰定遼後衞曰東寧衞曰定遼右衞曰海州衞曰蓋州衞曰復州衞曰金州衞曰廣寧衞曰廣寧左衞曰廣寧右衞曰廣寧中衞曰義州衞曰廣寧左屯衞曰廣寧右屯衞曰廣寧中屯衞曰廣寧前屯衞曰廣寧後屯衞曰寧遠衞曰瀋陽中衞曰鐵嶺衞曰三萬衞曰遼海衞】 分屯重兵 【 明初設兵一十九萬二百餘名萬曆初存操兵八萬六千六百後東事亟聚松杏間者遂至十三萬有奇遼陽大淩河失後尚十一萬一千一百餘名】 則此關固東北一咽喉也
額曰天下第一關有自來矣今則設和敦大一員佐領八員驍騎八員兵三百六十四名移永平府通判一員譏過客搜參貂而已 【 明制參貂材木魚鮮之類皆有禁條】 凡出關者旗人須本旗固山額真送牌子至兵部起滿文票漢人則呈請兵部或隨便印官衙門起漢文票至關旗人赴和敦大北衙記檔驗放漢人赴通判南衙記檔驗放或有漢人附滿洲起票者冒苦獨力等輩至北衙亦放行矣進關者如出時記有檔案搜檢參貂之後查銷放進否則漢人赴附關衙門起票從南衙驗進旗人赴北衙記檔即進蓋自外入關旗人便于他時銷檔而出不必更起部票也至于人參惟朝廷及王公歲□得入餘皆不得入入者死是以參賈不敢公行向賂守者或夜踰城入或晝壓草車糧車詐入康熙己巳庚午閒天子屢責守關吏或死或徙賂不行乃從他口入亦有泛海自天津登州來者矣而關口之搜檢愈嚴雖褌中不免貂禁稍寬然恐其攜一等貂來 【 貢貂分三等】 過必查閱少而醜則已多且佳必解部拔一等者送內務府餘則官賣價給主
長城東盡處曰大龍頭西盡處曰大龍尾皆有石碑刻大字嵌城上大龍頭土人呼為老龍頭上有望海樓或有遊宴其中者樓前有石碑大書一勺之多四字
山海關外三里曰悽惶嶺又曰歡喜嶺蓋東行者至此悽惶而西還者至此則歡喜也又五里曰毛家山南即望夫石貞女祠在其上余驟馬觀之像一婦木龕中作淒惻狀乃所謂許氏孟姜者也有聯云秦王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祠南里許為姜女墳或曰墳在海中不可即
松山杏山城皆大清踏毀杏山城外有古壕三道同行老滿洲曰此我輩圍城時所掘也按明崇禎十四年 【 即崇德六年】 錦州松杏皆被掘壕圍困 【 錦州困最久松山七月杏山兩月】 今他處無跡而杏山獨存何耶
十三山在錦縣境內醫巫閭山南去大淩河三十里直十三站遼顯州地也 【 遼史世宗置顯州以奉顯陵顯陵者東丹人皇之墓也人皇王性好讀書不喜射獵購書數萬卷置醫巫閭山絕頂築堂曰望海州在山東南】 山不高大而峯十有三鋒稜若削離立如人扈從東巡日錄所謂若研山者也上有潭下有洞可避兵金太常蔡珪詩云閭山盡處十三山溪曲人家畫幅間高供奉 【 土奇】 康熙壬戌四月壬寅扈從過此猶見山下人家但無溪水今則并無人跡矣
古咸州應在開原站威遠堡之間按松漠記聞咸州至瀋州二百十里今自奉天記里至開原站得二百五里雖古今道里未能盡合然大要不甚相遠也
黃龍府盛京志作開原縣按金史地理志天眷三年改黃龍府為濟州而婁室墓碑載室葬於濟州之東南奧吉里今其墓在船廠西二百里之薄屯山則當日黃龍府治應在今石頭河雙陽河之間又松漠紀聞黃龍府南百餘里曰賓州州近混同江其說亦合若開原則去混同江六百餘里金太祖安能一渡江即據有之耶
也合老城在驛路旁新城亦可望見俱無人迹余同行鑲白方?其攞牙喇常明新城貝勒後也謂余曰我國因兄弟不睦各據一城自相殘殺又政由婦女以致滅亡常明之父曰二格年八十餘少時為太宗臂鷹今以罪流寧古塔猶能言舊日事惜老病又不通漢語不能詳問之也或曰前大學士明公 【 珠】 老城貝勒後云
船廠即小吳喇南臨混同江東西北三面舊有木城北二百八十九步東西各二百五十步東西北各一門城外鑿池池外築土牆周七里一百八十步東西門各一北門二 【 康熙十二年建造】 今皆圮惟東西北三木樓在耳康熙十五年春移寧古塔將軍鎮之中土流人千餘家西關百貨凑集旗亭戲館無一不有亦邊外一都會也船廠設于順治十八年昂邦章京薩兒吳代造船於此所以征俄羅斯也而鄞縣萬季野以為即明永樂間船廠 【 永樂間發匠卒數千造船將以開邊未幾成祖崩仁祖即位罷歸宣德時又造宣宗崩乃終罷】 余初未以為然既而至寧古塔聞前省中陳敬尹曰吾初至小吳喇尚無造船之命而穿井輒得敗船板及銹鐵釘又井水或鐵臭季野之言乃信
吳喇國舊城 【 人號大吳喇以今之船廠亦名吳喇故也】 周十五里四門內有小城周二里東西各一門中有土臺城臨江江邊有菴曰保寧
長白山 【 土名歌爾民商堅阿隣山海經作不咸山魏書及北史皆曰徒太山唐書作太白山或又作白山】 在烏喇南千三百餘里高二百里橫亙五之無樹木惟生叢草草多白花山半有石臺可四望山顛積雪皚皚五峯環峙南一峯稍下如門中有潭周二十五里 【 大明一統志云周八十里盛京志云四十里吳漢槎長白山賦自註云形如豕腎縱餘五里橫八里】 峯頂至潭二百五十丈 【 康熙十六年丁巳寧古塔副都統薩不蘇奉旨丈量得此數】 潭水南流入海者三曰土門江曰鴨綠江曰佟家江北流者五曰賽因訥因河曰額黑訥因河曰昂邦土拉庫河曰娘木娘庫河曰阿脊革土拉庫河而總匯於混同江 【 康熙三十年辛未刑部尚書圖納奉旨往繪全圖】
金大定十二年即山北建廟冊為興國靈應王明昌四年冊為開天弘聖帝今康熙十六年遣官確勘
【 內大臣覺羅武等謹題為遵旨看驗長白山事康熙十六年四月十五日內大臣覺羅武一等侍衞兼親隨侍衞首領臣耀色一等侍衞臣塞護札三等侍衞臣索口奉上諭長白山係本朝祖宗發祥之地今乃無確知之人爾等四人前赴鎮守兀喇地方將軍處選取識路之人往看明白以便酌量行禮臣等欽遵上諭于五月初五日起行本月十四日至盛京十六日由盛京起行本月二十三日至兀喇地方轉宣上諭于將軍等隨查兀喇寧古塔及兀喇獵戶所居村莊等處俱無確知長白山之人】
【 僉云曾遠望見惟都統尼雅漢之宗族?穆布魯原係採獵之人今已老退閒居稱我輩原在額赫訥陰地方居住我雖不曾躋長白山之顛曾聞我父云如往獵于長白山腳獵鹿肩負以歸途中三宿第四日可至家以此度之長白山離額赫訥陰地方不甚遙遠我不知其他等語因訪問雖不曾至長白山如赴額赫訥陰地方水路幾日可至陸路幾日可至亦有知額赫訥陰地方陸路之入否據管獵戶噶喇大額黑等口稱如乘馬由陸路前赴額赫訥陰地方十日可至如乘小舟由水路而往途中全無阻滯二十日可至倘遇水漲阻滯難計日期有獵戶喀喇者知赴額赫訥陰地方陸路等語臣等隨議每人攜三月糧而往又思或三月糧盡或馬匹倒斃不能歸家亦不可定隨語鎮守寧古塔將軍巴海可載一船米於額赫訥陰地方預備倘我輩米盡以便於彼處取用巴海云大船不能過松阿里河大險處當即載米十七小船至額赫訥陰地方預備臣等即擬於六月初二日起行】
【 又思由水路而往倘遇水漲阻滯稽遲時日不能即至因與噶喇大額赫約我輩乘此馬匹肥壯速由陸路往看俟看過長白山回時再由水路逆流而上前赴額赫訥陰地方約定臣等帶領固山大薩布素於六月初二日起行經過文德痕河阿虎山庫勒訥林初而薩河滹沱河沙布爾堪河納丹佛勒地方輝發江法河木敦林巴克塔河納爾渾河敦敦山卓龍窩河等處及至訥陰地方江干不意噶喇大額赫乘小舟而行半月程途七日齊至因語固山大薩布素我輩乘小舟由江中逆流前赴額赫訥陰地方汝帶領官兵馬匹由瓦努河逆流而上由佛多和河順流而下前來額黑納陰相會約定遣發去後臣等於十一日至額黑納陰地方固山大薩布素等初十日已至因前至無路一望林木臣等與固山大薩布素商議令薩布素閒散章京喀達與識路徑之喀喇帶領每方?其甲士二名前行伐木開路井諭如望見長白山可將行幾日方得望見有幾許路程相度明確來報我輩住二日亦即起行矣隨於十二日遣發前行去後本日據固山大薩布素差人顧素前來報稱我等別大人們行三十里至一山頂上望見長白山不甚遙遠似止有一百七八十里等語又續差艾喀來報稱先差人來後又至一高山頂上望見長白山甚明約有百餘里山上見有片片白光等語臣等趁未有雨水之時急往看驗長白山因留噶喇大額黑督捕珠蚌於十三日起行十四日與固山大薩布素等會於樹林中揣摩開路前進十六日黎明聞鶴鳴六七聲十七日雲霧迷漫不見山在何處因向鶴鳴處尋路而行適遇路蹊由此前進直至長白山腳下見一處周圍林密中央平地而圓有草無木前面有水其林離住札處半里方盡自林盡處有白樺木宛如栽植香木叢生黃花燦爛臣等隨移於彼處住札步出林外遠望雲霧迷山毫無所見臣等近前跪誦綸音禮拜甫畢雲霧開散長白山歷歷分明臣等不勝駭異】
【 又正值一路可以躋攀中間有平坦勝地如築成臺基遙望山形長闊近觀地勢頗圓所見片片白光皆冰雪也山高約有百里山頂有池五峯圍繞臨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紋蕩漾殊為可觀池畔無草木臣等所立山峯去池水約有五十餘丈地周圍寬闊約有三四十里池北岸有立熊望之甚小其繞池諸峯勢若傾頹頗駭瞻視正南一峯較諸峯稍低宛然如門池水不流山間處處有水由左流者則為扣阿里兀喇河右流者則為大訥陰河小訥陰河遶山皆平林遠望諸山皆低相視畢禮拜下山之際岸頭有鹿一羣他鹿皆奔獨有七鹿如人推狀自山岸陸續滾到山下閒散章京畢楊武里等駐立之處臣等不勝駭異因思正在乏食此殆山靈賜與欽差大臣者隨望山叩謝收其七鹿臣等上山之時原有七人也自得鹿之處退至二十三步回首瞻望又忽然雲霧迷山臣等因清淨勝地不宜久留於十八日言旋回見先望見長白山之處因雲霧朦朧遂不得復見山光矣二十一日回至二訥陰河合流之處二十五日回至恰庫河此河乃訥陰東流會合之所二十八日正行之際適遇頒到敕旨臣等不勝歡忭捧讀敕旨感激靡盡當經叩頭謝恩訖二十九日因馬疲不堪馳驅自恰庫河水路乘小舟而歸經過色克騰險處圖白黑險處噶爾漢險處噶大渾險處薩滿險處蔭克錫險處德克錫險處松阿里大險處多渾險處乘一葉小舟歷此大江九險得以無恙而渡者皆仰賴皇上洪福之所致也七月初二日回至兀喇地方又往看寧古塔等處地方於本月十二日至寧古塔徧看會寧府等處地方畢於七月十七日自寧古塔起行八月二十一日抵京師】
十七年己未遣官致祭照明初封五嶽例 【 前代封嶽皆稱帝明太祖以己起自布衣不敢妄加封號因改稱某山之神】 冊為長白山之神初於寧古塔西南九里溫德恆山致祭今改於船廠城外春秋仲月初旬寧古塔將軍主祭盛京禮部遣官讀祝文贊禮 【 按會典陳設帛一柱香一酒三爵牛一羊一豕一登一籩豆各十簠簋各二】
冷山宋洪忠宣公皓所居也余於必兒漢必拉北望相去約數十里見其積素凝寒高出眾山之上土人呼為白山以其無冬夏皆雪也 【 宋史忠宣本傳冷山地苦寒四月草生八月已雪穴居百家陳王悟室聚落也】 松漠紀聞冷山去燕山三千里去金所都二百餘里 【 本傳雲中至冷山行六十日距金主所都僅百里】 去寧江州百七十里扈從東巡日錄曷木逤邏 【 即俄莫賀索落站】 東北二百餘里為冷山余雖未至其下然以古今道里合之其為冷山也無疑
尚陽堡在開原縣東四十里安置罪人始於天聰七年八月 【 按實錄黑圖阿喇獲明盜參人以其餘黨發尚陽堡】 後以為例自順治末改發寧古塔康熙初又增船廠黑龍江席北白登訥即有仍照舊例發尚陽堡者亦止居於奉天府城而尚陽堡為墟矣
寧古塔周曰肅慎氏漢曰挹婁六朝屬勿吉在白山拂涅二部之間 【 按太平寰宇記及北史勿吉有七種其一曰粟末部與高麗接二曰汨咄部在粟末北三曰安車骨部在汨咄東北四曰拂涅部在汨咄東五曰號室部在拂涅東六曰黑水部在安車骨西北七曰白山部在粟末東南今以古今地勢考之在白山拂涅之間】 唐初屬黑水靺鞨後屬渤海宋曰生女真 【 女真本朱里真之訛後避契丹興宗名改為女直】 金曰鶻里改路元曰呼里改萬戶府屬合蘭府水達達路 【 按水達達所屬軍民萬戶府五曰桃溫曰呼里改曰斡朵憐曰脫斡憐曰索苦江分領混同江南北之民】 明屬奴兒干都司寧古塔之名不知始於何時寧古者漢言六塔者漢言個相傳有老者生六子遂以之名其地有指為六祖發祥之地者非 【 按六祖長曰德世庫次曰劉闡次曰索長阿次曰覺昌安即景祖也次曰包郎阿次曰寶實德世庫居覺爾察劉闡居阿哈河洛索長阿居河洛噶善景祖居祖居黑圖阿喇即今之興京也包郎阿居尼麻喇寶實居章甲近者相距五里遠者二十里因號其人曰寧古塔貝勒與以之名地者不同】
混同江一名粟末江又名速末江又名宋瓦江又名松花哩烏喇松花哩者漢言天烏喇者漢言河言其大若天河也混同江之名改於遼聖宗四年其源發於長白北流遶船廠城東南出邊受諾尼江東注北受黑龍江南受烏蘇里江曲折流入大東海其在船廠東南者闊三十丈 【 魏書勿吉傳國有大水闊三里餘名速末水】 余去時為己巳十月二十一日江已冰乘車過是日晴和冰少融見土余疑為江底土人曰江深二丈餘冰上積土土上復冰今所融者土上冰耳歸時為庚午二月二十一日流澌蔽江鋒甚利舟不肯渡余策馬從亦拉江徑涉亦拉者漢言三也蓋尼失哈站下流兩沙洲分江水為三故以此名水僅沒馬腹余所乘高麗馬則沒頸因念金太祖乘赭白馬徑涉水及馬腹平平耳何神異之有 【 冬雪多則春夏融流水大否則小余適當己巳冬無雪故可徑涉云】 尼失哈站南山上有潭產小魚魚皆逆鱗人不敢食尼失哈者漢言小魚蓋地以物名者也
遼河套在開原西北舊顯州城下水甘土厚平地不下萬頃明宣德以前皆屬邊內自畢恭立邊牆後遂置境外嘉隆間漸為福餘衞頭目所據天命四年太祖既擒介賽 【 一作宰賽】 貝勒喀爾喀 【 即福餘衞都督後】 舉部北徙此地遂成甌脫惜乎不置邊內以之屯種也
遼東金州旅順口距山東登萊甚近順風揚帆一日夜可達明時運糧運貨往往由此若永樂宣德間海運則自旅順口徑達開原城西老米灣舊跡猶存可得而考也
古寧江州應在今厄黑木站扈從東巡日錄指為大吳喇者非是按松漠紀聞來流河去混同江百十里而來流城即在寧江州西金太祖紀十月朔克寧江州城次來流城可證今去混同江東百十里者正厄黑木站特不知何水為來流河故跡若大吳喇則在混同江邊何百十里之相去耶
邊外多山戴沙土者曰嶺如歡喜嶺盤頭嶺之類戴石者曰拉亦作石??如拉伐必兒漢必拉之類平地有樹木者曰林如惡林王家林之類山間多樹木者曰窩稽亦曰阿機盛京志作窩集實錄作兀集秋笳集作烏稽如那木窩稽色出窩稽朔爾賀綽窩稽之類瀑布曰發庫平地曰甸子亦作佃子如寬甸子張其哈喇佃子之類坡陀曰阿懶山之銳者曰哈達 【 達讀作平聲】 如山陰哈達之類
席百一作西北又作席北在船廠邊外西南五百餘里土著自言與滿洲同祖而役屬於蒙古 【 蒙古之名始於元唐書作蒙兀部宋作冒骨子契丹事迹作朦骨國】 之科爾沁 【 一作好兒趁與察哈爾虎墩兔同祖住牧東北邊外去建州最近明萬曆二十一年癸丑九月其長瓮阿代貝勒莽古思貝勒明安貝勒同葉赫等八國之師犯興京敗歸後明安貝勒以女進太祖莽古思貝勒以女進太宗遂為外藩四十九旗之長】 凡自船廠往墨兒根愛渾黑龍江者由此按天聰八年十一月霸奇蘭等征黑龍江命由科爾沁國舅吳克善 【 莽古思貝勒之子】 所屬之席北綽爾門地方經過則為東北衝途也久矣特以地屬外藩公行劫奪而莫能禁行旅每視為畏途耳
黑龍江 【 即薩哈連兀喇源出塞北】 愛渾 【 一作艾虎】 城在船廠東北後魏時曰黑水部屬勿吉唐曰黑水靺鞨置黑水府 【 唐開元十六年以其部落都督賜姓名曰李獻誠授雲麾將軍兼黑水經略使】 金曰合懶路元曰合蘭府水達達路 【 合蘭府設軍民萬戶府五曰桃溫曰胡里改曰斡朵憐曰脫斡憐曰孛苦江分領混同江南北之民錢糧戶數共二萬九百六】 明曰黑龍江忽黑平寨大清天命元年八月太祖命達爾漢順科落巴圖魯征之 【 江水每九月始冰時流澌忽合若浮梁遂濟取屯寨十一】 後朝貢為羈縻國康熙十三年始築城二十二年設將軍一員梅勒章京三員 【 滿洲一水手一索倫一】 滿洲披甲千人索倫披甲千人所謂黑龍江新披甲是也 【 凡強盜竊盜免死者多給為奴】 大船四十花船七十槳船十七而以船廠寧古塔流人為水手幫兒各八百二十四人二十九年將軍統其半駐墨兒根以衞索倫索倫者屬國也 【 按實錄天聰八年五月黑龍江索倫頭目巴爾達齊來朝貢貂皮十月巴爾達齊又率京古齊哈拜孔恰泰吳都漢內赫徹特白哈爾塔等朝貢其未附屯寨則於崇德四年十一月遣曹海等六年七月遣席特庫等會蒙古敖漢奈曼吳喇忒四子諸郡調度征之乃為屬國】 產美貂號索倫皮與西北阿羅斯為鄰 【 阿羅斯一作俄洛斯即羅剎邊外呼為老鎗為人深目碧瞳隆準黃虬髯長身多力而好睡睡輒不即覺長於步戰善鳥鎗不畏弓矢矢著身徐徐拔之相視笑自言自開闢至今皇帝之丁卯共七千九百十有四年其族卑幼見尊長去帽俯首先指左右肩次指左右膝或曰先指額次腹次右肩次左肩西洋所謂反十字也最奉佛見必俯伏而哭或曰非佛也奉者天主俯伏而哭者天主教也其居室正方上下四旁皆板其器精巧類西洋其帽青頂縫貂於內外綴珠寶珊瑚或用猩猩氈縫貂其服方領小袖袍長掛賤者著朵羅尼貴者貂銀鼠雜錦蒙其表綴珠寶珊瑚金剛鑽於邊而絕少紬緞其錢銀質無好肉大若瓜子率重一分陰作交戟或人馬形陽則其國書也若梵經一錢必書數十字不可辨或曰文字用臘底諾話臘底諾者西洋諸國之官話也其紙厚若山西毛頭大減十之三微脆中有暗花若戈戟之狀色白其菜莖若萵苣而短葉若薹包者白舒者青魚腥臭食之味淡其所食多虛糕如今之西洋糕者而色純白軟潤經月不硬其國都相傳在正西之北高海中水陸曉夜行十三閱月乃至雅克薩城而西陲今略以為在金山西北七日出塞紀略以為漢之堅昆唐之黠頁斯又曰紇吃斯王秋澗玉堂嘉話則以為古鳥孫即今斡落絲余以滿音叶之此音本在鳥斡孫絲之間而無適合之字譯者不得已以己音之相近者當之中原譯者音隨地變以訛傳訛名稱遂異不知其國固二千年如一日也余向見秋笳集作烏孫以為非後從塞外見其國人狀貌皆與顏師古注鳥孫者合因復疑之今得秋澗語始恍然矣至於地之方位路之遠近余不暇辨】 康熙四年乙巳阿羅斯率八千餘人入索倫部取貂皮而淫其婦女臥未覺寧古塔將軍巴 【 海】 輕騎往襲之盡殲其軍脫者四人耳於是築城於雅克薩為邊患者二十餘年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天子命舅舅公佟 【 國綱】 內大臣索 【 額圖】 往諭禍福乃毀雅克薩城退地五百里以尼不楮為界而索倫貂乃盡貢內府矣
虎兒哈河即鏡泊下流 【 盛京通志寧古塔城西南百里有湖廣五六里袤七十里土人呼為必爾滕即鏡泊也中有三山曰俄莫賀昂阿山阿克善山牛彔山阿克善牛彔兩山之間有巖曰白巖湖之西南虎爾哈河東流入湖之處有崖曰呼客兔崖湖水東注飛瀑躡空奔浪雷吼聲聞數十里土人呼為發庫】 金呼里改江也闊二十丈源出色出窩稽繞寧古塔西南東北折入混同江匯黑龍烏蘇里二江入海其水色白味甘在第二泉上飲之益人精力或曰參水也故能然
寧古塔西八十里有大石曰德林 【 天東小記作烏黑法喇】 在萬山中廣二十餘里袤百餘里其平若砥色或青或黑或紺或若龜文或若羊肚又復嵌空玲瓏馬蹄鼕鼕然若行鼓上而曲池橫沼志所稱如井如池如盆盂者 【 盛京志孔洞大小不可數計或圓或方或六隅八隅如井如盆如池或口如盂而中如洞深或丈許或數尺中有泉或生魚或生草木】 莫不 魚鼈焉
寧古塔城舊在覺羅城北五十二里康熙五年移於覺羅城西南 【 去覺羅城八里】 今梅勒章京所居者新城也新城建舊城遂廢人呼之為舊街上
寧古塔四面皆山虎兒哈河繞其前木城周二里半東西南各一門外為土城土城本周十里四面有門今皆圮惟臨河西南面壁立耳
公衙門及梅勒章京居在木城內餘官兵及民皆散住東西南土城內合計不過四 【 四:三】 三 【 三:四】 百家屋皆東南向立破木為牆 【 金志以木為牆壁】 覆以莎草厚二尺許草根當簷際若斬綯大索牽其上更壓以木蔽風雨出瓦上開戶多東南 【 金志獨開東南一扉】 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東就南北炕頭作竈上下男女各據炕一面 【 金志穿土為床熅火其下而寢食起居其上】 夜臥南為尊西次之北為卑曉起則疊被褥置一隅覆以氊或青布客至共坐其中不相避西南窗皆如炕大糊高麗紙寒閉暑開兩廂為碾房為倉房 【 滿語曰哈勢】 為樓房 【 用貯食物】 四面立木若城 【 名曰障子】 而以柵為門 【 金志聯木為柵】 或編樺枝或以橫木廬舍規模無貴賤皆然惟有力者大而整耳
自混同江至寧古塔窩稽凡二曰那木窩稽 【 一作諾木阿機又作納本阿機明初置納木河衞萬曆三十八年庚戌十一月大清命額宜都取之】 曰色出窩稽 【 一作色赤阿機盛京志作色齊窩集】 那木窩稽四十里色出窩稽六十里各有嶺界其中萬木參天排比聯絡閒不容尺近有好事者伐山通道乃漏天一綫而樹根盤錯亂石坑呀秋冬則冰雪凝結不受馬蹄春夏高處泥淖數尺低處匯為波濤或數日或數十日不得達蚊虫?盲白戟之類攢嚙人馬馬畏之不前有死者乃焚青草聚烟以驅之夜據木石燎火自衞山魈野鬼嘯呼墮人心膽餒則咽乾糧或射禽獸燒而食之糧盡又無所得久之水不涸則死矣凡入窩稽者必掛一物於樹言笑不敢苟若齋然否則多蹭蹬或曰山神為祟云 【 扈從東巡日錄云烏稽中皆喬松及樺作樹間有榆椵鱗接虬蟠□山帶澗蒙密紛斜白晝晻日?孛霜旦葉彫畧見曦月樹根亂石磥硊錯落疑無道路供奉得之傳聞記載雖不甚詳然其大概略可想見矣】
自山海關至十三站連岡複嶺無徑寸之木自十三站至奉天平壤為多自奉天至柳條邊山野相錯或斷或續自柳條邊至混同江岡嶺似十三站西而草木則隨地皆有自混同江東尼失哈站至必兒漢必拉半屬窩稽崎嶇陰慘不類人間至沙闌則又別有天地而寧古塔尤佳惜四山樹木為居人所伐鬱蔥佳氣不似昔年耳
寧古塔西南六十里沙闌南有舊城址 【 天東小記作火茸城】 大與今京城等內紫禁城石砌女牆下猶完好內外街道隱然瓦礫遍地多金碧色土人呼為東京而中原之流寓者皆指為金之上京是以盛京志作金上京會寧府 【 按金史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舊土也天眷元年號上京海陵貞祐二年遷都於燕削上京之號止稱會寧府大定□三年七月復為上京其山有長白青嶺馬紀嶺完都魯水有按出虎水混同江來流河宋瓦江鴨子河其宮室有乾元殿慶元宮宸居殿景暉門敷德殿延光門宵衣殿稽古殿明德宮涼殿延福門五雲樓重明殿東華殿天門殿混同江行宮春亭天元殿世德殿永祚宮光興宮雲錦亭臨漪亭】 余按史志遼金東京在今遼陽州土人之言固非而盛京志亦未可盡信嘗考金史地理志上京東至胡里改六百三十里西至肇州五百五十里北至蒲與路七百里東南至恤品路一千六百里至曷懶路一千八百里又洪忠宣路程上京三十里至會寧頭鋪四十五里至第二鋪三十五里至阿薩鋪四十里至來流河四十里至報打孛廑鋪七十里至賓州 【 按金史賓州本渤海城在鴨子混同二水之間】 渡混同江則是金之上京確在今寧古塔之西混同江之東其去混同江僅二百六十里耳以今之道里度之應在色出窩稽左右而色出窩稽嶺上土城址尚在今人指為金時關門者安知非是然則沙闌之金碧猶存者其殆熙宗天眷以後之北京歟
威伊克阿林極東北大山也上無樹木惟生青苔厚常三四尺康熙庚午與阿羅斯國分界天子命鑲藍旗固山額真巴海等分三道往視一從亨烏喇入一從格林必拉入一從北海遶入所見皆同 【 時方六月大東海尚凍】 遂立碑於山上碑刻滿洲阿羅斯喀爾喀文
沙闌城內存石塔一石觀音一康熙初觀音首脫鼻端微損新鄉張司空坦公 【 名縉彥】 琢而小之今高九尺而石座又三尺餘己巳六月寧古塔藍旗固山大巴黑塔阿媽病且死夢石觀音至其家遺命長子吳達哈為屋以蓋之吳達哈出五十金屬西關吉林下觀音廟僧淨金董其事淨金又募得數十金冬十二月入窩稽伐木庚午二月初六日破土此余所目擊者也又往時存一紫石碑康熙初大興劉侍御命人往觀其人椎而碎之取一角還僅十三字作四行首行曰深契次曰聖次曰儒生盛於東觀次曰下瞰闕庭書類率更令蓋國學碑也又土人云城內雖無居人遠望之猶有王氣城北十餘里有兩石橋橋九洞今石雖圮柱尚在又將軍安 【 珠瑚】 使人浚井得硃漆井亭木方尺顏色甚鮮
五國城就徽欽之死斷之似一城而五國其名者考遼史營衞志五國俱有國名曰剖阿里國曰盆奴里國曰奧里米國曰越里篤國曰越里吉國則非聚居一城也明矣至其地或以為在三萬衞北一千里自此而東分為五國 【 載大明一統志】 或以為在羌突里噶尚 【 吳漢槎曰自寧古塔東行六百里名羌突里噶尚松花黑龍二江於此合流有土城焉疑即是】 或以為在朝鮮北境 【 扈從東巡日錄朝鮮北境近寧古塔者有安置黴 【 黴:徽】 欽故城在山頂之上】 或以為去燕京三千八百餘里西上黃龍府二千一百里 【 南燼紀聞言二帝初遷安肅軍又遷雲州又遷西沔州又遷五國城其地去燕京三千八百餘里西上黃龍府二千一百里余按金史徽欽以金太宗天會六年七月乙巳赴上京十月徙韓州七年七月丁卯徙鶻里改路地名皆不相合此書之偽無疑】 或以為寧古塔相近搶頭街有舊城址五疑即是其說紛紛不一而余以為徽欽自徙鶻里改路之後未聞再徙則五國城自在鶻里改路境內而鶻里改者即虎兒哈胡里改之變書也搶頭街之說庶幾近之
黑龍江 【 元史作合蘭河】 發源塞北南流而東混同江發源長白山北流而東雖入海處合而為一而其源則相去甚遠金史世紀稱混同江亦號黑龍大誤又兩江之水手掬之皆白色惟遠望略如柳汁耳金志及松漠紀聞稱掬之則色微黑皆不可信
柳邊紀略卷一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6 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