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医家类
>>
类经
>>
十四卷 疾病类
十、十二经病
(《灵枢·经脉篇》此章与经络类第二章同出一篇,义有相贯,所当互考。)
黄帝曰:肺,手太阴也。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
(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如《阴阳应象大论》曰:在变动为握为哕之类,即此之谓。肺脉起于中焦,循胃口上膈属肺,故病如此。按《至真要大论》列此肺病于少阴司天之下,以热淫所胜,火克金也。详运气类二十五。下同。膨音彭。)
缺盆中痛,
(缺盆虽十二经之道路,而肺为尤近,故肺病则痛。)
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瞀,木痛不仁也。手太阴脉由中府出腋下,行肘臂间,故为臂厥。瞀,茂、莫、务三音。)
是主肺所生病者,
(手之太阴,肺所生病也。按《二十二难》曰: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 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观此以是动为气,所生为血,先病为气,后病为血,若乎近理;然细察本篇之义,凡在五脏,则各言脏所生病,凡在六腑,则或言气或言血,或脉或筋,或骨或津液,其所生病本各有所主,非以血气二字统言十二经者也。《难经》之言,似非经旨。)
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 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渴当作喝,声粗急也。太阴之别直入掌中,故为痛厥掌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手太阴筋结于肩,藏附于背,故邪气盛则肩背痛。肺主皮毛而风寒在表,故汗出中风。肺为肾母,邪伤其气,故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
(肩背者,上焦之阳分也。气虚则阳病,故为痛为寒而怯然少气。金衰则水涸,故溺色变而黄赤。)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溜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泻虚补,虽以针言,药亦然也。热则疾之,气至速也。寒则留之,气至迟也。陷下则灸之,阳气内衰,脉不起也。不盛不虚,以病有不因血气之虚实而惟逆于经者,则当随经所在,或饮药或刺灸以取之也。下文诸经之治,义与此同。此节与《禁服篇》大同,详针刺类二十九。)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寸口主阴,肺为大肠之脏,手太阴经也。故肺气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则反小也。人迎者,足阳明之动脉,在结喉旁一寸五分,乃三阳脉气所至也。《阴阳别论》曰三阳在头、三阴在手者,其义即此。下同。人迎脉口一盛二盛三盛,当补当泻,义具终始篇,详针刺类二十八。)
大肠,手阳明也。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动义如前。手阳明之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也。)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
(大肠与肺为表里,肺主气而津液由于气化,故凡大肠之或泄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而主在大肠也。)
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手阳明之别者合于宗脉,故目黄。其他诸病,皆本经之脉所及。按《至真要大论》列此于少阴司天条下,以热淫所胜,病在金也。)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
(当脉所过,手阳明之次也。)
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
(寒栗不复,不易温也。此皆手阳明之诸病,)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义如前。)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人迎主阳,大肠为肺之腑,手阳明经也,故盛则人迎大于寸口,虚则人迎小于寸口也。详义如前。)
胃,足阳明也。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
(胃属土,土病而洒洒振寒者,风之胜也。善呻数欠,胃之郁也。按《至真要大论》列此于厥阴在泉条下,其为木胜可知。黑,水色也。土病则水无所畏,故黑色反见于颜面。)
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
(病至而恶人者,阳明厥逆则喘而惋,惋则恶人也。恶火者,邪客阳明则热甚也。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欲闭户而处者,阴阳相搏而阴胜阳也。欲上高而歌者,阳盛则四肢实也。弃衣而走者,热盛于身也。此节义详下二章。牖音有。)
贲响腹胀,是为 厥。
(贲响,肠胃雷鸣也。 ,足胫也。阳明之脉自膝膑下胫骨外廉,故为胫 厥逆。贲,奔同。 音 。)
是主血所生病者,
(中焦受谷,变化而赤为血,故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而主血所生病者。)
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颈肿喉痹,
( ,歪也。胗,疮也。阳明热胜则狂,风胜则疟,温气淫 则汗出。鼽衄口 等证,皆阳明经脉之所及也。鼽音求。衄,女六切。 ,孔乖切。胗音疹。)
大腹水肿,
(胃在中焦,土病则不能制水也。)
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阳明脉从缺盆下乳内廉,挟脐腹前阴由股下足以入中指,故为病如此。膑,频、牝二音。)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
(此阳明实热在经在脏之辨也。)
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
(此阳明虚寒在经在脏之辨也。)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溜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义如首经。)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阳明为太阴之表,三阳也,故盛衰见于人迎。)
脾,足太阴也。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
(脾脉连舌本,故强。脾病则不运,故呕。)
胃脘痛,腹胀,善噫,
(脾脉入腹,属脾络胃,故为痛为胀。噫,嗳叹声。阴盛而上走于阳明,故气滞而为噫。噫,伊芳、隘二音。)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脾气通也。以上诸义详下章。)
身体皆重。
(脾主肌肉也。按《至真要大论》列以上诸证于厥阴在泉条下,木胜克脾也。)
是主脾所生病者,
(足太阴土也。)
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胆,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
(太阴脉支者上膈注心中,故为烦心心痛。脾寒则为溏泻,脾滞则为瘕。脾病不能制水,则为泄为水闭黄胆不能卧。脾脉起于足拇以上膝股内廉,故为肿为厥、为大趾不用诸病。按:《至真要大论》于厥阴司天条下列此诸证,以风淫所胜,病本于脾也。瘕,加、驾二音。疸音旦。)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溜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义如首经。)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足太阴为阳明之里,三阴也,故脉之盛衰候于气口。)
心,手少阴也。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
(本经支者从心系上挟咽,故为嗌干心痛。心火炎则心液耗,故渴而欲饮。嗌音益。)
是为臂厥。
(手少阴循臂内后廉出小指之端,故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
(手少阴经,心所生病也。)
目黄胁痛, 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
(少阴之脉系目系,故目黄。出腋下,故胁痛。循 臂内入掌内后廉,故为热痛诸病。 ,儒、软二音,又双刀、奴到二切。)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溜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义如首经。)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少阴为太阳之里,三阴也,故脉之盛衰见于寸口。)
小肠,手太阳也。是动则病嗌痛颔肿,
(本经之脉循咽下膈,其支者循颈上颊,故为是病。《至真要大论》列此于太阳在泉之下,以寒淫所胜而病及火府也。颔,何敢切。)
不可以顾,肩似拔, 似折。
(手太阳脉循 外后廉绕肩胛,交肩上,故肩 之痛如拔如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
(小肠主泌别清浊,病则水谷不分而流衍无制,是主液所生病也。)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
(皆小肠经脉之所及也。)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溜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义如首经。)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手太阳为少阴之表,故候在人迎。)
膀胱,足太阳也。是动则病冲头痛,
(本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故邪气上冲而为头痛。)
目似脱,项如拔,
(脉起目内,还出别下项也。)
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 如裂,
(本经挟脊抵腰中,过髀枢,循髀外下合 中,贯内,故病如是。按《至真要大论》列以上诸证于太阴在泉司天之下,以湿淫所胜,土邪伤水也。髀,并米切,又音比。音国。 , 同,音篆。)
是为踝厥。
(足太阳脉出外踝之后,筋结于外踝也。踝,胡寡切。)
是主筋所生病者,
(周身筋脉,惟足太阳为多为巨。其下者结于踵,结于 ,结于 ,结于臀;其上者,挟腰脊,络肩项,上头为目上网,下结于。故凡为挛为弛为反张戴眼之类,皆足太阳之水亏,而主筋所生病者。)
痔疟狂癫疾,
(脉入肛,故为痔。经属表,故为疟。邪入于阳,故为狂癫疾。)
头囱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
(皆足太阳之所及,故为此诸病。囱音信。尻,开高切。)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义如首经。)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太阳为少阴之表,故候在人迎。)
肾,足少阴也。是动则病饥不欲食,
(肾虽阴脏,元阳所居,水中有火,为脾胃之母。阴动则阳衰,阳衰则脾困,故病虽饥而不欲食。)
面如漆柴,
(水色黑,阴邪色见于面,故如漆。肾藏精,精衰则枯,故如柴。)
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
(真阴损及其母也。)
坐而欲起,
(阴虚不能静也。)
目KT KT 如无所见,
(目之明在瞳子,瞳子者骨之精也。肾气内夺则目KT KT 如无所见,故凡目多昏黑者,必真水亏于肾也。KT 音荒。)
心如悬,若饥状,
(心肾不交则精神离散,故心如悬。阴虚则内馁,故常若饥状。按《至真要大论》列以上诸证于太阴司天之下,以土邪淫胜,故病本于肾也。)
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肾在志为恐,肾气怯,故惕惕如人将捕之。以上诸义详下章。)
是为骨厥。
(厥逆在骨,肾主骨也。)
是主肾所生病者,
(足少阴经,肾所生病也。)
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
(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故病如是。)
黄胆肠 ,
(阴虚阳实,故为黄胆。肾开窍于二阴,故为肠 。疸音旦。音僻。)
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
(足少阴之脉,自小趾斜趋足心,上 出 ,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故为此诸证。嗜卧者、多阴少阳,精神匮也。《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溜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义如首经。)
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
(生肉,浓味也。味浓所以补精,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节劳也。安静所以养气,诸经不言此法,而惟肾经言之者,以真阴所在,精为元气之根也。)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少阴为太阳之里,故候在寸口。)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也。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
(皆本经之脉所及。)
甚则胸胁支满,心中 大动,
(手厥阴出属心包络,循胸出胁故也。 音淡,动而不宁貌。)
面赤目黄,
(心之华在面,目者心之使,故病则面赤目黄。以上诸证,按《至真要大论》俱列于太阳司天之下,以寒淫所胜,则心火受病也。)
喜笑不休。
(心在声为笑。)
是主脉所生病者,
(心主脉也。)
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
(脉起心胸,入掌中也。)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溜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义如首经。)
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厥阴为少阳之里,故候在寸口。)
三焦,手少阳也。是动则病耳聋浑浑 ,嗌肿喉痹。
(浑浑 ,不明貌。)
三焦之脉上项系耳后,故为是病。按《至真要大论》列此于太阴在泉之下,湿土所以胜水也。
( ,屯、吞二音。)
是主气所生病者,
(三焦为水渎之腑,水病必由于气也。)
汗出,目锐 痛,颊痛,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
(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故为汗出。其他诸病,皆本经之脉所及。)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溜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义如首经。)
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手少阳为厥阴之表,故候在人迎。)
胆,足少阳也。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
(胆病则液泄,故口苦。胆郁则不舒,故善太息。)
心胁痛不能转侧,
(足少阳之别,贯心循胁里也。义详下章。)
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
(足少阳之别散于面,胆木为病,燥金胜之,故面微有尘,体无膏泽,按《至真要大论》列以上诸证于阳明在泉司天者,即其义也。)
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本经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出外踝之前,故足外反热。木病从火,故为阳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
(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病。又骨为 ,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胆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凡惊伤胆者骨必软,即其明证。)
头痛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
(马刀,瘰 也。侠瘿,侠颈之瘤属也。 音渍。瘿音影。)
汗出振寒疟,
(少阳居三阳之中,半表半里者也。故阳胜则汗出,风胜则振寒为疟。)
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
(皆本经之脉所及也。胫,形景、形敬二切。)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溜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义如首经。)
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少阳为厥阴之表,故候在人迎。)
肝,足厥阴也。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
(足厥阴支别者,与太阴少阳之脉,同结于腰髁下中 下 之间,故为腰痛。《刺腰痛篇》曰: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
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
(足厥阴气逆则为睾肿卒疝。妇人少腹肿,即疝病也。上义详下章。 , 同,音颓。)
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肝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上出额,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故为此病。按《至真要大论》列以上诸证于阳明在泉司天之下,以燥淫所胜,则病本于肝也。)
是肝所生病者,
(足厥阴经,肝所生病也。)
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
(本经上行者挟胃贯膈,下行者过阴器抵小腹,故为此诸病。飧音孙。癃,良中切。)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溜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义如首经。)
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厥阴为少阳之里,故候在寸口。)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4 02: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