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医家类
>>
类经
>>
十四卷 疾病类
十一、六经病解
(《素问·脉解篇》全。本篇所解,大略皆出前章《经脉篇》之义,其中稍有不同者,盖互为发明也,当并求之)
太阳所谓肿腰 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
(所谓者,引古经语也。 ,尻臀也。正月建寅,三阳月也。三阳者,太阳也。故足太阳病为肿腰 痛者,应正月三阳之候。 音谁。)
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痛也。
(正月之候,三阳虽出,而时令尚寒,阴气尚盛,阳气未有次第,以阴胜阳,故肿腰 痛,正以足太阳之脉,挟脊抵腰贯臀也。)
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正月东风解冻,阳气尚微,足太阳病有或左或右偏虚为跛者,应三阳不足于下也。足太阳下行之脉,循髀 下出外踝之后,故有是证。跛,补火切。)
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太阳之脉下项挟背,若阳气大上而争,则与三阳之气上升者同,故为强上引背也。)
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太阳支者,从巅至耳上角,阳邪上盛,故为耳鸣也。)
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巅,癫同。按前章《经脉篇》足太阳经条下作癫,盖古所通用也。所谓甚者,言阳邪盛也。阳邪实于阳经,则阳尽在上,阴气在下,上实下虚,故当为狂癫之病。)
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
(阳实于上,则气壅为聋,亦以其脉至耳也。)
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
也。
(声由气发,气者阳也,阳盛则声大,阳虚则声微。若阳盛已衰,故喑 不能言也。喑音音。)
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
(俳,废也。内夺者,夺其精也。精夺则气夺而厥,故声喑于上,体废于下。元阳大亏,病本在肾,肾脉上挟舌本,下走足心,故为是病。俳音排,无所取义,误也;当作痱,正韵音沸。)
少阴不至者,厥也。
(此释上文内夺而厥之义也。少阴者,肾脉也,与太阳为表里。若肾气内夺,则少阴不至。少阴不至者,以阴虚无气,无气则阳衰,致厥之由也。以上腰尻痛耳聋狂巅厥逆等义,俱出前章太阳经病条下。)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
(少阳之脉下胸中,循胁里,故心胁痛者,以少阳之邪盛也。然少阳属木,木以生火,故邪之盛者,其本在胆,其表在心。表者,标也。)
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胆有相火,心有君火,火墓在戌,阳不胜阴,则心胁为痛,故应九月之气。)
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阴邪凝滞,藏伏阳中,喜静恶动,故反侧则痛。上义出前章足少阳经病。)
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是天地之气去阳而之阴也。人身之气亦然,故盛于阴分则所长在下。其有病为跳跃者,以足少阳脉下出足之外侧,阴复于上阳鼓于下也,故应九月之气。)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五月阳气明盛,故曰阳明。夏至一阴初生,加以阳极之候,故病洒洒振寒者,以阳明应五月之气也。)
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足阳明脉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胫足跗,入中趾内间。若阴生于下,上与阳争,则为胫肿而股不收,亦应五月一阴之气。)
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阳明土病,则不能制水。故阴邪自下而上,客于脏腑之间,乃化为水。水之本在肾,末在肺,标本俱病,故为上喘也。)
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邪水之阴,非真阴也。阴邪在中,故为胸痛。阴盛则阳衰,故为少气,少气则气短而喘矣。)
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薄,气相迫也。阴阳之气,正则相和,邪则相恶。阴邪薄于阳明,故惕然而惊也。)
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
(阴邪盛则阳明气衰,故欲静也。)
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寒邪外并于阳,则身热多躁,故弃衣而走。以上诸义,出前章足阳明经病。)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寒邪客于阳明,则在头为痛,在鼻为鼽,在腹为肿。以阴气上行而并于本经之孙络,故为是病。太阴者,言阴邪之盛,非阴经之谓也。如上文所言者,皆指阴盛为邪,则此义可知。鼽音求。)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
(阴极于子,万物皆藏,故曰太阴子也。太阴之经入腹,凡邪藏于中则病为胀,故应十一月之气。)
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脾脉络胃,故阴邪盛则上走于阳明。阳明之正上通于心,故上走心为噫。按《九针论》《宣明五气篇》俱曰心为噫。《口问篇》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此篇则兼而言之,盖寒气犯于心脾胃三经,俱能为噫也。)
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脾胃相表里,胃受水谷,脾不能运,则物盛满而溢,故为呕。)
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一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后谓大便,气谓转失气,阳气出则阴邪散,故快然如衰,一阳下动,冬至候也,故应十一月之气。以上诸义出前章足太阴经病。)
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
(腰者肾之府,寒邪入肾则为腰痛。纯阴在下,故应十月之气。)
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互相倚也。若阴中无阳,沉而不升,则孤阳在上,浮而不降,无所根据从,故为呕咳上气喘也。按前章列本节义于手太阴肺病条下,此则言于肾经,正以肺主气,肾主精,精虚则气不归元,即无所根据从之义。)
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KTKT 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KT KT 无所见也。
(色色,误也,当作邑邑,不安貌。秋气至,微霜下,万物俱衰,阴阳未定,故内无所主而坐起不常,目则KT KT无所见。以阴肃阳衰。精气内夺,故应深秋十月之候。)
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阳和不治,则肝气多逆,不能调达,故善怒而为煎厥,所谓多阴者多怒也。按:煎厥一证,在本篇言阳虚阴盛,在《生气通天论》言阴虚阳盛,可见煎厥有阴阳二证。详本类前五。)
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搏,故恐也。
(阴气,言肾气也。阳气,言邪气也。阴气将藏未藏而阳邪入之,阴阳相搏,则伤肾而为恐,故亦应秋气。)
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
(胃无气,胃气败也。胃气所以败者,肾为胃关,肾中真火不足,不能温养化原,故胃气虚而恶闻食臭也。此即前章饥不欲食之义。臭,许救、尺救二切。)
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
(色以应日,阳气之华也。阴胜于阳则面黑色变,故应秋气。此即前章面如漆柴之义。)
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故血见于鼻也。
(阳脉伤者,上焦之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则所满者皆寒邪也。盖肾脉上贯肝膈入肺中,故咳则血见于口,衄则血见于鼻也。以上诸义出前章足少阴经病。)
厥阴所谓 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 疝少腹肿也。
(辰,季春也。五阳一阴,阴气将尽,故属厥阴。阴邪居于阳末,则为 疝少腹肿,故应三月之气。)
所谓腰脊痛不可以 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 而不仰也。
(三月一振,阳气振也,故荣华万物。然余寒尚在。若阴气或胜则阳屈, 而不仰,故病为腰脊痛,亦应三月之气。 ,俯同,又音免。)
所谓 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 癃疝也。
(此复明癃疝肿胀之由,在阴邪盛也。阴盛则阳气不行,故为此诸证。)
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搏而热,故嗌干也。
(所谓甚者,应三月之阳盛也。阳邪盛则薄于阴分,故为嗌干热中等病。上义出前章足厥阴经病。)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4 03: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