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政书类
>>
汉官六种
>>
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汉)卫宏撰(清)孙星衍辑
漢舊儀卷上
漢議郎衛宏撰
清孫星衍校
皇帝起居儀宮司馬內,百官案籍出入,營衛周廬,晝夜誰何。殿外門署屬衛尉,殿內郎署屬光祿勳,黃門、鉤盾署屬少府。輦動則左右侍帷幄者稱警,車駕則衛官填街,騎士塞路。出殿則傳蹕,案:文選赭白馬賦注引作「駕出則傳蹕」。止人清道,案:東京賦注、赭白馬賦注引「人」上有「行」字。建五旗,案:漢書揚雄傳注引作「皇帝輿動,建五色旗」。丞相、九卿執兵奉引。乘輿冠高山冠,飛羽之纓,案:續漢志補注引「飛羽」作「飛月」。晉書輿服志引此文作「漢官儀」,「飛羽」作「飛翮」。幘耳赤,丹紈裏,案:續漢志補注引「裏」下有「衣」字。帶七尺斬蛇劍,履虎尾絇履,案:太平御覽服章部引作「豹履」。諸王歸國稱從。
皇帝六璽,皆白玉螭虎紐,案:唐六典八引作「獸紐」,因避唐諱改。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凡六璽。以皇帝行璽為凡雜以皇帝之璽賜諸侯王書;案:本作「皇帝行璽,凡封之璽,賜諸侯王書」。續漢志補注引同。今從唐六典引改。通典職官引此段作漢官儀,云「皇帝行璽、天子之璽賜王侯書」。以皇帝信璽發兵;案:「以皇帝」三字,從唐六典引補。其徵大臣,以天子行璽;案:續漢志補注引無「其」字。策拜外國事,案:唐六典引無「策拜」二字。以天子之璽;事天地鬼神,案:唐六典引作「鬼神事」。以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布囊,案:續漢志補注引無「布」字。白素裏,兩端無縫,尺一板中約署。皇帝帶綬,黃地六采,不佩璽。璽以金銀縢組,案:下「璽」字,從續漢志補注引補。侍中組負以從。秦以前民皆佩綬,以金、銀、銅、犀、象為方寸璽,〔一〕案:「金」下本有「玉」字,從北堂書鈔儀飾部、太平御覽儀式部引刪。各服所好。漢以來,〔二〕天子獨稱璽,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案:「漢以」下十七字本脫,從太平御覽引補。北堂書鈔引作「自秦以來,天子之璽始以玉為之」。奉璽書使者乘馳傳,案:白帖三十五引「馳」作「驛」。其驛騎也,三騎行,晝夜行千里為程。
太官尚食,案:太平御覽職官部引作「上食」,下同。用黃金釦器;中官、私官尚食,用白銀釦器,如祠廟器云。案:「如祠廟器云」五字,從太平御覽引補。
中官、小兒官及門戶四尚、中黃門持兵,三百人侍宿。
冗從吏僕射,案:續漢志云「中黃門冗從僕射」。出則騎從夾乘輿車,居則宿衛,直守省中門戶。省中,禁中也。成帝外家王禁貴重,朝中為諱禁,故曰省。案:文選西征賦注引作「孝元皇后父名禁,避之,故曰省」。
中常侍,宦者,秩千石。得出入臥內禁中諸宮。案:通典職官引「禁中諸宮」作「舉法省中」。
侍中,無員。或列侯、將軍、衛尉、光祿大夫、侍郎為之,案:本作「光祿、將、大夫、郎為之」。藝文類聚職官部引作「光祿大夫為侍郎」,太平御覽職官部引作「光祿大夫為之」,今改正。得舉非法,白請及出省戶休沐,往來過直事。
御史,員案:漢書蕭望之傳如淳注引作「御史大夫史員」四十五人,皆六百石。案:太平御覽職官部引「皆」下有「是」字。其十五人衣絳,給事殿中,為侍御史,宿廬在石渠門外。案:「在石」二字本訛作「左右」,從通典職官、太平御覽引改。二人尚璽,〔四人〕持書給事,〔三〕二人侍前,中丞一人領。案:「前」字從通典、太平御覽引補。餘三十人留寺,案:蕭望之傳注引「餘」上有「其」字,「留寺」作「留守」。理百官事也,案:「事」字從太平御覽引補。皆冠法冠。案:四字從蕭望之傳注引補。
給事中,無常員,位次侍中、常侍。
尚書四人,為四曹。常侍曹尚書,案:「常」字從漢書成帝紀注、唐六典四引補。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曹尚書,主刺史、二千石事;民曹尚書,案:成帝紀注、後漢書應劭傳注、唐六典四引皆作「戶曹」。主庶民上書事;主客曹尚書,案:本作「客曹」,「主」字從應劭傳注引補。主外國四夷事。成帝初置尚書,員五人,案:續漢志補注引作「初置五曹」。有三公曹,主斷獄事。案:「事」字從成帝紀注引補。
尚書令主贊奏封下書,僕射主閉封。〔四〕案:北堂書鈔設官部引「封」下有「府」字。丞二人,主報上書者,兼領財用火燭食廚。漢置中書官,案「書」字從北堂書鈔引補。初學記職官部引作「中書」,無「官」字。領尚書事。中書謁者令一人。成帝建始四年罷中書官,以中書為中謁者令。
尚書郎四人:其一郎主匈奴單于營部,案:「其一郎主」四字,從唐六典四引補。一郎主羌夷吏民,案:「一郎」本作「二郎」,從唐六典九引改。民曹一郎主天下戶口墾田功作,謁者曹一郎案:唐六典九引無「曹」字。主天下見錢貢獻委輸。
中臣在省中皆白請,其宦者不白請。尚書郎宿留臺,中官給青縑白綾被或錦被、帷帳、氊褥、通中枕,太官供食,湯官供餅餌果實,下天子一等。給尚書郎伯二人,女侍史二人,皆選端正者從直。伯送至止車門還,女侍史執香爐燒薰,從入臺護衣。
黃門令領黃門謁者。騎吹曰冗從,僕射一人,領髦頭。
左曹日上朝謁,秩二千石。
右曹日上朝謁,秩二千石。
黃門郎屬案:廣韻三十四果注引無此四字。〔五〕黃門令,日暮入對青鎖門案:續漢志補注引無「門」字。初學記職官部引作「青鎖闈」。太平御覽職官部引與今本同。拜,名曰夕郎。案:續漢志補注引「拜名」作「拜夕」。〔六〕
五官中郎將,秩比二千石,主五官郎中。
左、右中郎將,秩比二千石,主謁者、常侍侍郎,以貲進。左主謁者,右主常侍侍郎。案:太平御覽職官部引「左中郎將主謁者」,「右中郎將主常侍侍郎」,作二條。
五官屬光祿勳,不得上朝謁。兼左、右曹諸吏,得上朝謁。
郎中令主郎中。左車將主左車郎,右車將主右車郎,左戶將主左戶郎,右戶將主右戶郎,案:漢書百官公卿表如淳注引作「左、右車將主左、右車郎,左、右戶將主左、右戶郎」。秩皆比千石,獨郎中令比二千石。
黃門冗從持兵,無數,宣通內外。宦者署、尚書皆屬少府。殿中諸署、五郎將屬光祿勳。宮司馬、諸隊都候領督盜賊,屬執金吾。司馬掖門殿門屯衛士,皆屬衛尉。
右中二千石、二千石四官,案:此條本題「上事四官:少府、光祿勳、執金吾、衛尉也」。奉宿衛,各領其屬,斷其獄。
期門騎者,隴西工射獵人及能用五兵材力三百人,行出會期門下,從射獵,無員,秩比郎從官,名曰期門騎。置僕射一人,秩六百石。騎持五旗別外內。王莽更名虎賁郎,遷補吏署。中郎將一人,施旄頭,屬羽林,從官七百人,案:「從官七百人」五字,從漢書宣帝紀如淳注、宋錢文子補漢兵志引補。取三輔良家子,自給鞍馬。案:「鞍馬」二字從補漢兵志引補。諸孤兒無數,案:「諸」字從補漢兵志引補。父死子代,皆武帝時從軍死,子孤不能自活,養羽林,官比郎從官,從車駕,不得冠,置令一人,名曰羽林騎孤兒。
皇帝見諸侯王、列侯起,侍中稱曰:「皇帝為諸侯王、列侯起!」起立,乃坐。太常贊曰:「謹謝行禮。」皇帝在道,丞相迎謁,謁者贊稱曰:案:「稱」字從漢書翟方進傳注、後漢書陳忠傳注引補。「皇帝為丞相下輿」。立乃升車。皇帝見丞相起,謁者贊稱曰:「皇帝為丞相起。」立乃坐。案:「皇帝見丞相起」一段,翟方進傳注、陳忠傳注引在「皇帝在道」一段上。太常贊稱:「敬謝行禮。」宴見,侍中、常侍贊,御史大夫見皇帝稱「謹謝」,將軍見皇帝稱「謝」,中二千石見皇帝稱「謝」,二千石見皇帝稱「制曰可」,太守見皇帝稱「謝」。拜御史大夫為丞相,左、右、前、後將軍贊,五官中郎將授印綬;案:通典職官引無「綬」字,下同。拜左、右、前、後將軍為御史大夫,案:通典引作「拜御史大夫」,無「左、右、前、後將軍為」七字。中二千石贊,案:通典引無「中」字。左、右中郎將授印綬;拜中二千石,中郎將贊,御史中丞授印綬。印綬盛以篋,篋以綠綈案:下「以」字從太平御覽布帛部引補。表,白素裏。案:太平御覽引作「白表赤裏」。尚書令史捧,西向,侍御史東向,取篋中印綬,授者卻退,受印綬者手握持出,至尚書下,乃席之。案:「席」當作「帶」。丞相、列侯、將軍金印紫緺綬,中二千石、二千石銀印青緺綬,皆龜紐。其斷獄者,印為章也。案:續漢志補注引作「銀為章」。又「也」字從續漢志補注、通典職官引補。〔七〕
漢初置相國史,秩五百石。後罷,并為丞相史。
丞相府司直一人,秩二千石,職無不監。武帝初置。曰馬直官,今省。案:「馬直官」當作「司直官」。
列侯為丞相、相國,號君侯。案:漢書劉屈氂傳如淳注、文選贈五官中郎將詩注引無「相國」二字,又引「號」作「稱」。御史大夫為丞相,更春乃封,故先賜爵關內侯。案:「故先賜爵」句,從漢書平當傳如淳注引補。
丞相車黑兩轓,案:藝文類聚職官部引作「兩黑轓」,太平御覽職官部引作「兩墨轓」。〔八〕騎者衣絳,案: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引作「戈緣」。〔九〕掾史見禮如師弟子,白錄不拜朝,示不臣也。聽事閣曰黃閣,案:二「閣」字皆當作「閤」。無鐘鈴。掾有事當見者,主簿至曹請,不傳召,掾見脫履,公立席後荅拜。百石屬不得白事,當謝者西曹掾為〔通〕謝部。〔一0〕吏二千石初除,詣東曹掾拜部,謁者贊之。
丞相門無塾,門署用梗板,方圓三尺,不堊色,不郭邑,署曰丞相府。東門、西門長史物故,廷尉正、監守。
丞相初置,吏員十五人,皆六百石,分為東、西曹。案:北堂書鈔設官部引「東西曹掾秩四百石」。東曹九人,出督州為刺史。西曹六人,其五人徃來白事東廂為侍中,一人留府曰西曹,領百官奏事。長安給騎亭長七十人,六月一更倉頭廬兒。出入大車駟馬,前後大車、駢車,中二千石屬官以次送從。
丞相、太尉、大將軍史,秩四百石。
丞相、刺史常以秋分行部,御史為駕四封乘傳。到所部,郡國各遣吏一人迎界上,案:漢書武帝紀注引作「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得載別駕自言受命移郡國,與刺史從事盡界罷。行載從者一人,得從吏所察六條。刺史舉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取明經一科,明律令一科,能治劇一科,各一人。詔選諫大夫、議郎、博士、諸侯王傅、僕射、郎中令,取明經。選廷尉正、監、平案章,取明律令。選能治劇長安、三輔令,取治劇。皆試守,小冠,滿歲為真,以次遷,奉引則大冠。
武帝元狩六年,初置大司馬。
丞相司直、〔一一〕案「直」本訛作「置」,今改正。諫大夫秩六百石;丞相少史秩四百石,案:漢書昭帝紀如淳注引「丞相少史」有武帝初置」四字。次三百石、百石。書令史斗食,缺,試中二十書佐高第補,因為騎史。武帝元狩六年,丞相吏員三百八十二人:史二十人,秩四百石;少史八十人,秩三百石;屬百人,秩二百石;屬史百六十二人,秩百石。皆從同秩補。以為有權衡之量,不可欺以輕重;有丈尺之度,不可欺以長短。官事至重,古法雖聖猶試,故令丞相設四科之辟,以博選異德名士,稱才量能,不宜者還故官。第一科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科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科曰明曉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四科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照姦,勇足以決斷,才任三輔劇令。案:「劇」字從藝文類聚職官部引補。皆試以能,信然後官之。案:藝文類聚、太平御覽職官部引無「信」字,又「能」上有「其」字。第一科補西曹南閣祭酒,二科補議曹,三科補四辭八奏,四科補賊決。案:藝文類聚引無「賊」字。其以詔使案事御史為駕一封,行赦令駕二封,皆特自奏事,各以所職劾中二千石以下。選中二十書佐試補令史,令史皆斗食,遷補御史令史。其欲以秩留者,許之。歲舉秀才一人,廉吏六人。
丞相典天下誅討賜奪,吏勞職煩,故吏眾。
君侯月一行屯衛,騎不以車。衛士初至未入,君侯到都門外勞賜吏士。
武帝元封五年,初分十三州,刺史假印綬,有常治所。案:漢書武帝紀注引此在上文「常以秋分行部」上,又作「假刺史印綬」。奏事各有常會,擇所部二千石卒史與從,案:當有「事」字。〔一二〕傳食比二千石所傳。刺史奏幽隱奇士,拜為三輔縣令,比四百石。居後六卿,一切舉試守令,取徵事。徵事,比六百石。皆故吏二千石不以贓罪免,降秩為徵事。絳衣奉朝賀。案:注「絳衣奉朝賀」五字,從漢書昭帝紀注引補。
哀帝元壽二年,以丞相為大司徒。案:以上從續漢志補注引補。郡國守丞案:續漢志補注引無「丞」字。長史上計案:漢書朱買臣傳注引「郡國丞長吏與計吏俱送計」。事竟,遣君侯出坐庭,上案:續漢志補注引作「公出庭上」。親問百姓所疾苦。計室掾吏案:續漢志補注引作「記室掾史」一人大音者讀敕畢,遣敕曰:「詔書殿下,案:「殿」本作「數」,從續漢志補注引改。禁吏無苛暴,丞長史歸告二千石,順民所疾苦,案:「順」本作「凡」,從續漢志補注引改。急去殘賊,審擇良吏,無任苛刻。治獄決訟,務得其中。明詔憂百姓困於衣食,二千石帥勸農桑,思稱厚恩,有以賑贍之,無煩擾奪民時。案:續漢志補注引「擾」作「撓」。公卿以下,務飭儉恪,案:續漢志補注引「公卿」上有「今日」二字,無下文「今俗」二字。今俗奢奓過制度,日以益甚,二千石務以身帥有以化之。民冗食者請諭以法,案:本作「謹以法」,從續漢志補注引改。〔一三〕養視疾病,致醫藥務治之。案:「治」本作「活」,從續漢志補注引改。詔書無飾廚傳增養食,案:續漢志補注引作「無飾廚養」。至今未變,或更尤過度,案:續漢志補注引作「又更過度」。甚不稱。歸告二千石,務省約如法。且案不改者,長吏以聞。官寺鄉亭案:「官」本作「守」,從續漢志補注引改。漏敗,垣牆陁壞所治,案:續漢志補注引「所」作「不」。無辦護者,不稱任,案:續漢志補注引「稱」作「勝」。先自劾不應法。歸告二千石勿聽。」十年,更名相國。案:「十年,更名相國」六字,從續漢志補注引補。
惟神爵三年十月甲子,丞相受詔之官,皇帝延登,親詔之案:漢書五行志注引「丞相、御史大夫初拜,皇帝延登親詔」。曰:「君其進,虛受朕言。朕鬱于大道,獲保宗廟,兢兢師師,夙夜思過失,不遑康寧,晝思百官未能綏。於戲丞相,其帥意無怠,以補朕闕。於戲群卿大夫,百官慎哉!不勗于職,厥有常刑,徃悉乃心,和裕開賢,俾之反本乂民,廣風一俗,靡諱朕躬。天下之眾,受制於朕,丞相可不慎歟?於戲!君其誡之。」
丞相府官奴婢傳漏以起居,不擊鼓。官屬吏不朝,旦白錄而已。諸吏初除謁視事,問君侯應閤奴名,白事以方尺板叩閤,大呼奴名。君侯出入,諸吏不得見,見禮如師弟子狀。掾史有過,君侯取錄,推其錄,三日白病去。
御史、衛尉寺在宮中,案:漢書百官公卿表注引漢官儀:「衛尉寺在公門內。」太平御覽職官部引此句,下有胡廣曰:「宮闕寺內衛士,於周垣下為廬舍,若今之伏宿屋矣。」〔一四〕亦不鼓。
詔書以朱鉤施行。案:「以」本作「下」,從北堂書鈔藝文部引改。〔一五〕詔書下,有違法令,施行之不便,曹史白封還尚書,對不便狀。
丞相有病,案:漢書翟方進傳注引「病」作「疾」,下同。皇帝法駕親至問病,從西門入。即薨,移居第中,車駕往弔,賜棺、斂具,贈錢、葬地。案:翟方進傳注引「賜」、「贈」二字互易。葬日,公卿以下會送。案:翟方進傳注引「會送」作「會葬焉」。
有天地大變,天下大過,皇帝使侍中持節乘四白馬,賜上尊酒十斛,案:「酒」字從漢書翟方進傳如淳注、藝文類聚職官部引補。養牛一頭,策告殃咎。使者去半道,丞相即上病。使者還,案:「即」字從翟方進傳注引補。藝文類聚引作「丞相病上」,又「使者」上有「追」字。未白事,尚書以丞相不起病聞。丞相不勝任,使者奉策書,駕騩駱馬,案:藝文類聚職官部引無「騩」字。即時布衣,步出府,免為庶人。丞相有他過,使者奉策書,駕騅騩馬,即時步出府,乘棧車牝馬,案:藝文類聚引「牝」作「牡」。漢書孔光傳注引無「牝馬」二字。歸田里思過。日食,即日下赦曰制。詔御史,其赦天下自殊死以下。及吏不奉法,乘公就私,淩暴百姓,行權相放,治不平正,處官不良,細民不通,下失其職,俗不孝弟,不務於本,衣服無度,出入無時,眾彊勝寡,盜賊滋彰,丞相以聞。於是乃命刺史出刺并察監御史。元封元年,御史止不復監。後御史職與丞相參增吏員,凡三百四十一人,分為吏、少史、屬,亦從同秩補,率取文法吏。案:漢書武帝紀如淳注引「御史亦有屬」。
廷尉正、監、平物故,以御史高第補之。御史少史行事如御史,少史有所為,即少史屬得守御史,行事如少史。少史秩比六百石。御史少史物故,以功次徵丞相〔史〕守御史少史。〔一六〕所代到官視事,得留罷中二千石詹事、水衡都尉。
丞相史物故,調御史少史守丞相史,若御史少史。監祠寢園廟,調御史少史屬守,不足,丞相少史屬為倅,事已罷。
丞相、刺史、侍御史,皆稱卿,不得言君。
武帝時,案:三字從北堂書鈔設官部引補御史中丞督司隸,司隸督司直,司直督刺史二千石以下至墨綬。案:「刺史」二字從太平御覽職官部引補。北堂書鈔引作「御史中丞督司隸,司隸督丞相,丞相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刺史督二千石下至墨綬」,文與此異。〔一七〕
大夫見孝廉、上計丞、長史,皆於宮司馬門外,案:「於宮」二字本作「放官」,從北堂書鈔設官部引改。比丞相掾史白錄。
御史大夫寺在司馬門內,門無塾,門案:太平御覽職官部引無上「門」字。〔一八〕初學記職官部引作「門無扁題」。署用梓板,不起郭邑,題曰御史大夫寺。
大夫初拜,策曰:「惟五鳳三年正月乙巳,御史大夫之官,皇帝延登,親詔之曰:『御史大夫其進,虛受朕言。朕鬱于大道,獲保宗廟,兢兢師師,夙夜思己失,不遑康寧,晝思百姓未能綏。於戲御史大夫,其帥意盡心,以補朕闕。於戲九卿、群大夫,百官慎哉!不勗于厥職,厥有常辟,往悉乃心,和裕開賢,俾賢能反本乂民,靡諱朕躬。天下之眾,受制於朕,以法為命,可不慎歟?於戲御史大夫,其誡之。』」
御史大夫案:四字從續漢志補注引補。此條本與上文相連,今從續漢志補注,別為一條。敕上計丞、長史曰:「詔書殿下,案:「殿」本作「數」,從續漢志補注引改。布告郡國,臣下承宣無狀,多不究,百姓不蒙恩被化,守、丞、長史到郡,與二千石同力,案:「同」字從續漢志補注引補。為民興利除害,務有以安之,稱詔書。郡國有茂才不顯者言上,案:「有」字本在「郡國」上,從續漢志補注引改。殘民貪污煩擾之吏,百姓所苦,務勿任用。方察不稱者,案:「者」下本有「也」字。又無下文一段,從續漢志補注引刪改。刑罰務於得中,惡惡止其身。選舉民侈過度,務有以化之。問今歲善惡孰與往年,對上。問今年盜賊孰與往年,得無有群輩大賊,對上。」
校勘記
〔一〕孔本書鈔卷一三一、影宋本御覽卷六八二引皆有「玉」字,孫氏刪之,非。
〔二〕此引從御覽卷六八二,非。當依書鈔卷一三一引作「自秦以來」。
〔三〕據通典卷二四、御覽卷二二七補「四人」二字。四庫館臣輯漢官舊儀即作「四人持書給事」。
〔四〕續漢百官志補注引蔡質漢儀作「主封門」,通典卷二二同。
〔五〕此出處當作廣韻卷三上平聲三十四果注。
〔六〕諸本續漢百官志補注均作「拜名」,孫案非,且斷句亦誤。
〔七〕諸本續漢志補注均作「印為章」,孫案非。又「也」字見通典禮部,非出於職官部。
〔八〕影宋本御覽卷二0四作「兩黑轓」,與類聚同。
〔九〕類聚卷四五、御覽卷二0四均作「戈絳」,孫案非。
〔一0〕據四庫館臣輯本補「通」字。
〔一一〕司直秩比二千石,不當與諫大夫同列,原引不誤。
〔一二〕漢書王尊傳如淳注引有「事」字。
〔一三〕唯點校本續漢志補注作「謹」,與永樂大典同。
〔一四〕漢書百官公卿表注所引乃漢舊儀,無「宮」下「門」字。孫氏言出漢官儀,乃涉百官公卿表旁注而誤。又師古注曰「胡廣云主宮闕之門內衛士,於周垣下為區廬。區廬者,若今之杖宿屋矣」,較御覽之引更詳確。又影宋本御覽卷二二九「宮」作「京」,引胡廣注則「寺」作「之」,「舍」作「者」,亦與孫案異。
〔一五〕孔本書鈔卷一0三仍引作「下」。
〔一六〕據四庫館臣輯本補「史」字。
〔一七〕孔本書鈔卷六二與四庫館臣輯本同。孫案乃沿陳本之訛。
〔一八〕影宋本御覽卷二二五引有上「門」字。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5/01/09 1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