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少阳病指足少阳胆和手少阳三焦这两经的病而言。少阳叫小阳,抗邪的力量不如阳明和太阳,所以少阳病再不好,就由阳入阴,就发太阴病了。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的病位叫半表半里。什么叫半表半里?因为少阳经脉行于身体的侧面,居于太阳、阳明的夹界,两边的夹缝。
    背为阳,就是太阳,前面是阳明,两胁属于少阳。
    少阳有出入枢机的作用,外能从太阳之开,内能从阳明之阖。《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少阳主枢”,三阳有开、合、枢,因为人的气有升降出入,太阳主开,所以太阳之气向外,主表主开;肠胃之气以下行为顺,所以阳明之气主阖;少阳界于太阳、阳明的中间,叫半表半里,在胁下,外能从太阳之开,内能从阳明之阖。它像门轴,起到枢纽的作用,所以古人叫”枢”。
    少阳是胆,同厥阴肝是为表里的,由经脉联系达成表里关系,在少阳的发病过程当中,肝胆是互相影响的,胆的病也可以影响到肝,在症状上既有胆的症状,有时候也出现肝的症状。
    少阳病证有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的少阳病”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叫直中少阳。继发的一般是太阳病不解,”伤寒五六日中风”,邪传少阳,从他经传变而来,叫续发。
    少阳病的证候分为两类,一个叫经证,一个叫腑证。
    经证一般是耳聋,目赤,头疼,头角作痛。腑证是口苦,心烦,喜呕。少阳的经证和腑证,在治疗上与太阳、阳明不同。太阳的经证和腑证一个是发汗,一个是发汗利小便。
    阳明经证和腑证也有发汗、泻下,分为两个不同的治疗方法。少阳经证、腑证都用小柴胡汤。证有经腑之分,在治疗上不像太阳病、阳明病有经证、腑证之分,少阳病治疗不分经证、腑证,用小柴胡汤就可以了。
    治疗少阳病要用和解之法,这是由它半表半里的病位所决定的。发汗、泻下、吐法不能解决少阳的问题,不但不能解决少阳的问题,反倒会损伤正气,而引发不良的后果。所以少阳病是禁汗、禁吐、禁下的。
    少阳主枢,故”三阳合病,治在少阳”。因为少阳主枢,所以它才有这个作用,用小柴胡汤把少阳和解了,太阳好了,阳明也好了。什么道理?因为少阳主枢,它一利了,就像门,能开能合了,表里之气就和了。由于它在半表半里,所以治疗的时候不能用发汗,不能用泻下,只有用和解少阳之法。少阳胆与肝相为表里,为病时既有胆也有肝的症状。少阳为病虽然有经腑之分,但在治疗上就不分了,只是用小柴胡汤。阳明、太阳在经表还可以发汗,少阳不可以发汗,少阳禁汗。所以就用小柴胡汤一个方子,既能治经证,也能治腑证。不像太阳、阳明有所分剐。
    少阳病篇只有十条原文,要与太阳篇里那些少阳的内容相结合起来学习。太阳病篇,太阳病传经,太阳病的表证都说完的时候,就说少阳病,”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闷,心烦喜呕”,就开始讲小柴胡汤证。为什么在太阳篇要讲少阳证?他非得讲不可,如果不讲,六经不就成死的了。六经有传变,有相互之问的关系,有内在的联系,六经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经不是孤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一经中有那一经,那一经中有这一经。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C276这条是论述少阳病的纲领。历代的注家也有不同的意见,认为口苦、咽干、目眩不应该是少阳病的纲,因为这些证候很单调,不能够反映少阳病的主要方面,因此有的注家像王叔和有这样的意见。
    我个人认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在这里提出来,还是很重要的。把前面讲过的条文和这条结合起来看,就是在太阳篇少阳证的基础之上,再来看这个条文。这条主要的精神讲什么病?是讲少阳病,少阳病是热证,因为在表还有风、寒、温的分别,现在已经到了少阳,已经不属于表了,所以成了热证。如果要分,也有这么分的:少阳半表半里,半表证还有点儿寒,半里证就是说胆——足少阳胆就应该是热证了。
    少阳病的提纲是说少阳胆腑之热,反映的症状就是”口苦、咽干、目眩也” 就这三个症。少阳之热与阳明之热是不同的,例如”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用石膏清少阳之热行不行?用石膏不行,别看石膏大寒,它清不了少阳之热,因为每一经的热有它具体的内容,这不能混淆的,每一经的热都有它不同脏腑的生理病理的特点,所以不能够互相代替。少阳之热都带郁,阳明之热一般都带燥。少阳病的热为什么带郁?因为少阳在春天,是一个生发之机,少阳主生化,又是肝胆表里,所以古人形容像春天的树木,它是有生发之气、欣欣向荣的,条达的,疏泄的,升发的,这是少阳的特点。现在少阳受了邪了,受了邪以后是热,是热邪。受了热以后,首先邪气使它的生发、蓬勃、开发、上升、疏泄、条达这些机能受到了挫折,所以气就郁了。为什么少阳之为病有个”默默不欲饮食”?默默就是一个抑郁的神态,所以这个病有气郁的问题。既然有气郁,而少阳属相火,所以它就有火郁的特点。那么火郁则发之。
    既然有气郁,因为少阳属于相火的,有火郁的特点,火郁则发之,所以治少阳病要用柴胡。柴胡有疏肝、有发达的作用,所以光用石膏那样的凉药还不行。少阳之火带有郁,叫郁火,郁就是郁结之意,火还挺有力量。少阳之火,你可别看不起它。外边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少阳是主火气的,所以热气要往上来。胆腑之热往上来,第一个症状是口苦,在三个症状中口苦摆在第一位,和”太阳之为病,脉浮”有同等的地位。为什么口苦?胆腑有热,古人说得很简单,”胆有精汁三合”,很精微的水,叫精汁,有三合,味很苦,所以胆一有热了,热气上蒸,也有的人说胆汁就上来了。这有两个观点,有人说胆气,有人说是胆液,所以就口苦。至于到底是胆水上来了,还是胆的热气上来了,我们没有什么考究了。
    我在临床是有体会的,少阳证的口苦和肝病的口苦这个症状很有意义的。比如我们现在看肝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如果转氨酶高,正在发作时,你问问他,十个病人差不多七八个都有口苦。这个口苦不是一般的,那真是嘴里有苦昧,所以柯韵伯就说口苦、咽干、目眩都是自觉之证,非得问诊不可见。火之味为苦,酸甜苦辣咸这个五味,苦味不属于火之味吗?心火、胃火、肺火、肾火,都不是那么典型地苦,只有肝胆之为火是口苦,有代表意义。所以口苦这个证候,大家在临床要拿它当个主要的证候来对待。什么叫主要的证候?就是它反映少阳的胆腑有热,就凭这个口苦就知道少阳胆有热,不热怎么能苦?底下的咽干、目眩,这就是口苦就有热,有热就咽干,嗓子就发干,有热不就是伤津液吗?目眩,因为肝胆之火是个相火,又是个风木,所以眼前发黑,目眩者,发黑,有黑花,也有带点儿眩晕的意思。这三个症,口苦、咽干、目眩,以口苦为代表的胆腑有热,这反映这少阳的腑热证。
    这是个腑证,不是个经证,在临床它是有意义的,能够反映少阳有热这样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凭这一个证,我们就一锤定音,就说这是少阳的病?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在客观上反映绝不可能就是一个口苦的问题,是不是胸胁满?是不是心烦喜呕?是不是脉还弦?这些证候一定要附带而来的,何止见一样两样,都有可能出现。因此,在太阳篇中没突出口苦的问题、咽干、目眩的问题,现在这一条加以补充,少阳病的主证叫提纲,有口苦的问题、咽干的问题、目眩的问题,这三个反映少阳胆有热,这个热是个什么热?是个郁热,少阳气郁而有热,相火郁结。根据柯韵伯的观点,柯韵伯这个人他挺能够看问题的,他就琢磨了,口、眼、咽喉都是空窍,嘴也是半表半里,眼睛也是半表半里,嗓子眼,也是半表半里,所以少阳病为什么口苦、咽干、目眩?这实际上是反映少阳的半表半里之热的。他这个说法是很有意思的。少阳病篇第一条是少阳病的纲,但是不全备,应当与太阳病篇的少阳病结合起来。
    它是反映胆有热的主候。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C277这条是论述少阳病经证的治疗禁忌及误治的变证。
    少阳有经证、有腑证。少阳之经的循行部位从外眼角,到耳后,然而入耳中,有个支叉、别支,支者下到胸中,到胁,所以有耳聋、目赤、胸中满这些经气不和的表现。
    “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者也”,经脉就是这么作用的。
    经脉一受邪,气血不利,少阳经气不利,就有这些症状的出现。耳聋、目赤、胸满都和少阳经的循行部位有关,就把它们看作是经证。
    “两耳无所闻”,指聋的意思,这个聋是暴聋。因为少阳病也是一个新得的,属于伤寒一类的病,传经也好,不传经也好,是个热邪,所以耳朵是暴聋,是少阳经气不利所发生的耳聋。它不是老年人衰老的耳聋,也不是这人有耳聋病,经年累月的耳聋,把这些要排除在外。这个人是暴聋,得病就聋,这才和少阳经气不利有关系。”目赤”是眼睛发红,因为肝开窍于目,足少阳胆经也经眼角,所以经中有热,眼睛就发红。胸中满也是经气不利的结果,因为少阳经脉下胸中而循于胁,走于人身体的侧面,如果经气郁了、木火之气郁了,心中就发烦,后世医家说这个人头角还作痛。
    现在西医诊断不有一个三叉神经痛吗?有时还连着牙,上面还连着目眶,疼得很厉害。有一次,我在太原看一个病人,疼得很厉害,有时打封闭都止不住。对于这种,我们一般是用柴胡剂加减。那一次,我开小柴胡汤加石膏,因为他还兼有阳明,加一条蜈蚣活络的药,把大枣、党参去了,吃了这个,缓解了,疼痛减轻了。那么为什么要治少阳?要用柴胡剂?因为这个地方属于少阳。
    经络附属这些东西是中医的特点。推拿,扎针,外科,这个地方属于哪经管?也得讲经,不讲经是不行的。所以目赤,两耳无所闻,这些都是少阳不利,少阳经邪热。治疗这个病得清解少阳、和解少阳,”不可吐下”。因为少阳是半表半里,经脉走于身之侧面,所以告诫医生既不可以吐,也不可以下,不要因为胸中满就用吐,因为心中烦、目赤有热就用泻下。如果误用吐、下,不但病解决不了,以上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这些病解决不了,而且要增加悸、惊。悸就是心慌心跳,惊就是惊恐不安。为什么?因为吐、下就要伤正气,也伤少阳胆经之气。少阳病一吐、下,少阳本来有邪气,它要积极和邪气作斗争。
    少阳者,小阳也,其抗邪之力不如太阳、阳明那样强壮,抗邪已经是勉力而为之了,一吐一下,它就受伤了,所以就出现悸而惊的正气不足、胆气不足的虚象。经证不能吐下,吐下就要伤正气,就要发生惊悸不安、正气不足的坏证。经证除了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还要结合太阳篇,经证还应联系到往来寒热,合在一起经证就全面了。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C278这一条补述了少阳病的脉证,并指出少阳病的治禁及误汗后的变证。
    “烦而悸”的”悸”字,有的注家说是”躁”,烦而躁,烦躁不安的躁,有这么个说法,有没有道理?这不是”赵本注一云躁”吗?很多注家都说是烦而躁。因为阳明胃不和,胃燥,所以应该烦而躁,也有道理。这条的重点是补充少阳之脉的问题,另外是补充少阳不但说是不可吐、不可下,发汗也不可以。如果误发少阳之汗,可以出现阳明病,出现阳明津液不和。
    少阳病的脉弦细,以前讲过,不具体,不是像太阳脉浮、阳明脉大那么具体。太阳病篇第C156条,”脉细者,此为阳微结”,阳微结就是少阳,我当时给大家介绍这个问题,讲这个细是弦细,它光说了细,没有说弦,说”脉细者,此为阳微结”,这不是也点出少阳病的脉应当是弦细吗?提到细了。第C105条也提到,”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柴胡汤”,指出少阳脉本脉是见弦脉的。第C105条是讲脉弦,第C156条是讲脉细,但是没具体讲到脉弦细。
    今天这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什么意思?这个人是伤寒病,风寒外感,有头痛、发烧,这不是太阳病吗?头痛、发烧是伤寒,伤寒头痛发热不属于太阳病吗?给他切切脉,如果脉浮者,就是太阳病;现在脉不浮,脉弦细,弦脉本身就是带细,因为弦就像弓弦或琴弦一样细,粗了就是绳子了。紧脉像绳子,所以脉不见太阳的浮脉而出现了弦细的少阳之脉。
    这个病属太阳还是属少阳?张仲景告诉我们属少阳,为什么不叫少阳病而加个”属”字?这里有意思,就是说虽然这个病是太阳病,有头痛、发热,但是已经见了弦细之脉,已经往少阳这边来了,就不要往太阳上考虑了。为什么?少阳就有这样的意义,不论是哪一经的病,只要见了脉弦了或者说是见了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只要出现少阳的脉证,就得考虑少阳的问题。为什么?如果不考虑少阳的问题,在治疗上不是发汗就是吐下,而少阳病有禁汗、禁吐、禁下,这就容易发生错误。因此划了一道线,只要见了少阳的脉,就属于少阳。
    如果错误地发了少阳之汗,”则谵语”,就要说胡话,为什么发汗就要谵语?因为发汗就要伤胃的津液,胃的津液一伤胃就燥,胃燥胃气就不和,所以”此属胃”,就属于胃了,一说胡话、谵语就属于胃燥。”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如果这人的津液能够恢复,津液自复,能够调节他的胃气,也可能就好了。如果胃气不和,津液不能恢复,这个病就不能好,不但谵语、说胡话,这个人还要烦,还要悸,还要心慌心跳。为什么?因为误汗以后伤了津液,既能增加胃中之燥,也能增加津液之虚,津液一虚血液就虚,所以这人就心慌心跳。有的注家认为是”烦而躁”,身体躁动不安,这是阳明病的特点。这些都是可以考虑的。
    这两条合在一起来看,”少阳病不可以吐,吐下则悸而惊”,”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则烦而悸”。这就是少阳病的禁汗、禁吐、禁下。如果误用了,就有后果,后果是什么?一是正气受伤,一是邪气传变。《医宗金鉴》把《伤寒论》的内容用了几句话概括,歌诀的体裁:”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底下还有”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补充了《伤寒论》没有的内容。所以治疗少阳病的时候是禁汗、禁吐、禁下。到了金元时期,李东垣补充一个,还要禁利小便,由三禁变为四禁。这是少阳言其常也,这是常法。少阳病也可汗、可吐、可下、可利小便,大柴胡汤是不是下?柴胡桂枝汤是不是汗?胸满,少阳之气郁了,也可以用瓜蒂散。所以这就得看了,要知常而达变。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C279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C280这两条就是说传经之邪到了少阳,就出现了少阳的本证。另外,如果没有经过误治,就应该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如果已经误治了,那就叫坏病了,对于坏病,应当有一个原则,”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还是太阳篇的精神,就不具体地一个一个地来说了。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本来这个病是太阳病,治疗不及时,邪气不去,邪气不除就要传变,就转入少阳。
    所以转也有传的意思。就是传到少阳,传到少阳得出现少阳证,什么证?既有表,也有里,”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胁下硬满是经受邪,干呕不能食是少阳的里气不和。因为少阳也是主疏泄的,对于六腑有疏通、排泄、加强新陈代谢的作用,现在少阳有病了,少阳不能疏泄了,所以出现了不能食。”默默不欲饮食”,就影响到胃,胃肠功能不好,就不能吃东西了,这说明里气不和了。干呕就是不吐,不吐什么东西这叫干呕。是少阳病喜呕的特点。少阳之气影响胃气上逆,所以干呕,”干呕不能食”是一个胃气不和的病,是少阳气机不利对于胃肠不能够进行疏泄的一个反映。
    这是里气不和,胆胃里气不和,”往来寒热”,这时候正邪交争于胁下,进退于半表半里之间,所以一阵子发冷,一阵子发热,交替发作。
    这些反映少阳的证候就具备了。”胁下硬满”,经气不利,”干呕不能食”,里气不和,”往来寒热”,表里之邪互相斗争于半表半里。这时候是”尚未吐下”,这个提法就可见当时医生对于这样的病容易误用吐、下的治法,张仲景说这时候还没误吐误下,”脉沉紧者”,脉沉弦而有力就是沉紧,这个紧言其力者,”与小柴胡汤”,这是本脉、本证,又没经过误治,所以可以给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这个就是误治了,吐也违反少阳之禁,下也违反少阳之禁,发汗温针更是违反少阳的禁忌。误治之后,谵语、说胡话,这是津液伤而胃中燥。”柴胡证罢”,上述的胁下满、往来寒热这些柴胡证已没有了。”此为坏病”,这就是坏病了,医生治坏的病。坏病的情况就很复杂,涉及的问题也比较多,所以”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给医生一个原则,见其病而知其源,要观察脉证的反映,要了解误治的具体情况,然后以法而治之,清、补、和、扶正、祛邪,就是以法治之了。说明少阳很容易发生误治,在张仲景那个时候,这是个教训。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C281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C282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C283这三条说明少阳主枢,一个是表里之枢,一个是阴阳之枢,所以它的发病不论是表里之邪也好,阳去入阴也好,往往和少阳的枢机不利、枢机为病有关系。因此我们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就要注意这些问题,如何使少阳枢机利,使邪气不能由阳入阴,如何在三阳合病治从少阳来解三阳复杂之邪。
    “三阳合病”是讲合病的。只有阳经能讲合病,阴经就不讲合病了。太阳与阳明合病的”喘而胸满者”用麻黄汤;三阳合病的”身重,短气,腹满,汗出”用白虎加人参汤。一个治在大阳,一个治在阳明,治太阳者邪偏于表,虽然是太阳阳明合病,但是偏于表,可以用麻黄汤。三阳合病汗出、口渴,以阳明的热为重的,用治在阳明,得用白虎加人参,所以合病有发汗之法,有清解、清热生津之法。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这条没提证,就提脉了,以脉代证,浮是太阳之脉,大是阳明之脉,”上关上”就是关脉。因为张仲景论脉与后世不同,寸脉叫寸口,关脉叫关上,尺脉叫尺中。阳热之邪偏盛,脉有浮大,见于关上,就是说寸关脉比较明显,尤其是关上更明显。因为阳热之邪壅盛,寸关之脉偏于阳位,尺脉偏于阴位。有的注家认为关脉属于少阳,关脉属于胆,关脉就代表了少阳。
    实际上,”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就是说阳热很盛的意思,三阳的阳热之邪很盛,所以脉浮而又大,尤其是在关上反映得更显著。热一盛,就要发生神昏,所以就但欲睡眠。少阴病是”脉微细,但欲寐也”,脉是微细的,那是阳虚而阴盛。这是脉浮大而又上见于关上,连关上更显著,这是阳脉,属于热壅而神昏。这和阳虚截然不同。
    “目合则汗”,眼睛闭上,因为他睡觉,乐意睡眠,但欲眠睡,眼睛一合,浑身汗出,这种汗不叫自汗,叫盗汗,睡中出汗叫盗汗,为什么?”阳加于阴谓之汗”,阳气一盛,尤其是少阳相火之气郁迫,就更能伤阴,阴不能入,逼汗外出,就出现了盗汗。这个病是有的。我在和平里医院看病,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就是盗汗,怎么治也治不好,有口苦,大便干燥,心下逆满,难受,心里发烦,月经有点儿后期,所以我开了付大柴胡汤加牡丹皮,吃了就好了。
    少阳气郁化火的出汗和阳明病的自汗不一样。前面讲的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与麻黄汤”是没有汗的,三阳合病”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属于阳明,不是盗汗,是自汗出。到了少阳,三阳合病,热气壅盛,要显示少阳的特点,”合目则汗”,是盗汗。既然是这样,用白虎汤行不行?不行,尤在泾说,恐怕这个不是白虎汤所能治疗的。因为是盗汗,意思就是告诉你三阳合病,治在少阳,得要清解少阳之热。
    因此,三阳合病有发汗之法、清热之法,还有清透少阳之热,火郁则达之这样的方法。内科里有痨瘵病,就是虚劳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肺结核,很多病人有骨蒸劳热,晚上盗汗,药里都要加点儿柴胡,比如柴胡清骨散,”柴骨蒸久不痊,热盛清之炒胡连,鳖甲青蒿柴地骨”,都要加点儿青蒿、柴胡,因为都是火郁伤阴,少阳的相火郁了,所以加一点儿清透的药,疏通少阳木气的郁迫,再加上滋阴的药才有效。柴胡清骨散、柴胡鳖甲汤,用柴胡、青蒿这一类的药透点儿少阳,使气不郁了,相火达了,就不往一块聚了,从而达到了治疗的目的。
    第C282条是伤寒外感病,如果邪气在表,还得发热,这个人无大热,但不是一点儿热都没有。”伤寒六七天”,如果邪在太阳还得发烧,现在发烧不是太厉害,是无大热,”其人躁烦者”,出现躁烦不安、坐立不稳,心烦体躁,既然是六七天没有大热而出现躁烦,这是什么缘故啊?”此为阳去入阴也”,张仲景告诉我们,这是阳去,就是阳邪,就是太阳之表邪,”去”就是往,从这一经往另一经去了,”去入阴”,阴是里,就是由表入里,可能就到阳明了。这个”阴”可不是阴经,这里的阴阳是指表里,”阳去入阴”是表邪入里,由太阳之表到阳明之里。这是一个过渡的时候,太阳的表热轻微了,入了阳明但还没有到痞、满、燥、坚、实那个份上。
    第C282条和少阳有什么关系?《伤寒论》有一些意在言外之处。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为表里之枢机。
    如果少阳之气不利,就有这样的可能,就是说少阳就像搭个桥,是一个通路,阳气、表邪就是通过少阳这个桥梁、通路到了阳明、到了里。换而言之,如果少阳枢机很利,邪气往里来的时候,它有个枢机的作用,能够使邪不往里来”,这样不就好吗,邪气不就不往里了吗?所以上边这一条是讲三阳合病,合病者,共同的发病,这里有少阳有热的问题。下面这条是太阳病往阳明病传,有太阳的来路,有少阳的去路,中间有没有少阳的关系?也有少阳的关系。
    这里包括少阳的枢机不利,少阳的枢机不能够抗邪外出,所以邪气就通过少阳而传到阳明,出现烦躁之证,这里有这么一个含义,表、里、中,有表、有里、有中间,中间是少阳的问题。
    第C283条作比方,比喻说是伤寒病三天了,三阳病也算是传尽了,三阴当受邪,头一个是太阴,太阴应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如果这个人反倒能食,同时,吃了以后也不恶心、不呕,也就是脾胃气还很好,里气还和。这时候邪气还只是在阳,就不能入于阴。三阴不受邪就不受邪了,放在少阳篇有什么意义?太阳、阳明、少阳,少阳完了之后就是太阴,所以少阳又是阴阳之枢,邪气到了少阳,少阳要是抵抗不了,那就往太阴过渡。如果少阳气机利,不往阴经中发展,过去讲了,少阳病有阴证机转,讲了柴胡桂枝干姜汤,有肚子胀满,有下利,就已经出现了太阴病的苗头。假如少阳有力量,阳气能够抗邪,能够把邪气遮挡住,不使它入到太阴。这两条告诉临床医生,由表到里也好,由阳入阴也好,往往是治疗少阳病不得力的时候,少阳抗邪的功能不好而出现的。在治疗的时候,要注意这个问题。为什么?上面就这么说,太阳病,发汗以后,这个人就谵语,说胡话了,”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躁”。为什么就烦躁了?治少阳没治对,邪气就由表入里,到胃了。在少阳病,治不好,就影响少阳的抗邪的功能,邪就由阳入阴了,所以少阳是表里之枢、阴阳之枢。这两条就是说是三阳经病的问题也好,阴阳的、阳经之邪往阴经的过渡也好,都和少阳是有关系的。所以在治疗少阳病时,不要犯少阳之忌,使少阳不受到什么损失,这样保证邪气不往里来,不往阴里传变。另外,对于治疗少阳病,既有和解表里的问题,也有和解阴阳的问题,因为少阳本身它就具备了这样的特点。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C284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C285这两条讲少阳病的预后。
    “伤寒三日”是假借说。伤寒到三天了,如果是邪气传于少阳,给他一切脉,”少阳脉小者”,小当”细”字讲,少阳病脉细而不弦,少阳病是”脉弦细”,少阳脉小说明什么?就是胆热已衰,少阳之邪已衰,脉就不是弦紧、弦急啊、弦数了,是脉小了,这反映邪气衰而正气恢复。少阳,是个小阳之气,所以脉是弦细的,如果脉小了,不是那么很弦了,不是弦急了,脉很细小的了,这样邪气就衰了。
    邪气衰了,正气就要复了,这个病就要好了。”欲已也”,就是要好了,已就是止住了,病就不发展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脉诀》也这么讲”大则病进,小则病退”,凡是病见大脉,这是病进,脉小了病就退了,这也是适应于各个病的。
    如果构成条件了,病要好了,”从寅至辰上”,从寅时到辰时,寅、卯、辰,日出是卯时,卯时前面那两个小时是寅时,这时候正是一阳之气,阳气、木气、少阳之气刚升,这时候对于人身上的胆是有利的,它能帮助正气。所以这时候气旺,正气一旺,邪气就退,这构成了一个好的条件。少阳病要好的时候,即欲解时,少阳正气旺是时间条件。有人就抬杠了,说《伤寒论》那个”欲解时”能讲吗?来个少阳病,不吃小柴胡汤就等着,到寅时到卯时能好了?人家张仲景也没这么说。欲解时,欲就是斟酌,不是说必解时。具备这个条件了,这个病要向于痊愈了,人和自然界有一个内在的联系、有一个互相影响,少阳的功能好、正气足,古人观察是从寅到卯,是黎明时,正是阳气要上来的时候。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