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一例)
-
王×元,男,26岁,门诊号:800634,初诊日期1971年10月20日。
主诉:满头顶反复长疙瘩流脓两年多。
现病史:两年前开始在头顶部长数个小脓疙瘩,逐渐增大,有的如梅李样大小,三五相连,呈蝼蛄掘窝状盘于头顶部。有时溃破流脓,或分泌粘稠样物。疼痛作痒,破溃后不易封口,日久形成头皮下空腔,呈紫褐色。曾诊为“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服用多种中、西药效果不佳。精神不振,大便于,食纳呆,痛痒不休,影响睡眠,遂来我院门诊。
检査:整个头顶散在2~3厘米周径的肿硬块,局部皮厚坚硬结疤,有些头皮窜空。肿硬部有波动感,触之疼痛。
脉象:沉弦。
舌象:舌苔薄白,舌质正常。
西医诊断: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中医辨证:湿毒蕴结于肌肤(蝼蛄串)。
立法:解毒除湿,活血破瘀。
内服大黄蟅虫丸(方见302页),早服一丸;秦艽丸(方见302页),晚服一丸。
外用透骨草一两,芫花五钱,苦参五钱,明矾四钱,煎水外洗。另用黑色拔膏棍(方见327页)外贴较大之疳肿处。黑布化毒膏(方见316页)外贴较小疖肿处。
11月22日,药后头部较大之疖肿已见显着消退,周围小疖肿也缩小,留有硬结瘢痕,成脓之疖肿大部分溃破流脓。痛痒遂渐减轻。继续用前法。12月24日,头部疖肿大部回缩,未见新生者。内服药加连翘败毒丸(附方3)每日一次,每次二钱,以加强清热解毒的作用。外洗药原方去明矾加红花四钱,白芷三钱,甘草三钱,败酱草一两。
1972年,1月3日,复诊时仍按上法治疗。三个月后头部疖肿全部消退。头顶部后遗成片愈合瘢痕,已见头发散在生长。局部自觉有轻微痒感。嘱用玉树油(附方26)外涂以善其后。
[按语] 本例病程日久缠绵不愈,证属湿毒蕴结于肌肤,兼见纳呆,便干,睡眠不安,精神不振,正气有伤。用大黄蟅虫丸、秦艽丸攻补兼施。大黄蟅虫丸中大黄、蟅虫、干漆、桃仁、水蛭、虻虫、跻螬活血破癣;地黄、芍药、甘草养血和中以扶正;杏仁、黄芩宣肺气以解郁热。秦艽丸中乌蛇肉解毒通络;秦艽、苦参、大黄、黄连、漏芦清热除湿,燥湿解毒;防风、生芪益气面表。两者合用功能扶正祛邪。另用解毒除湿活血破瘀的洗药外,还根据疖肿的大小,分别使用黑色拔膏棍和黑布化毒膏,以期贱毒拔毒和清热解毒。扶正祛邪、内外兼治,是本例治疗的主要特点。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