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医药抄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有价值的遗产,蕴含着历代医家诸多精辟的学识理论与丰富的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其中的临床各科与医案部分,每每有独到的理论启迪与临床见解,有助于拓展治疗的思路,丰富治疗的方法,具有深入整理研究的价值。
    《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录全国113个图书馆截至1980年底为止的馆藏中医药图书,共计12124种。内有中医药抄本5083种。其中未刻抄本3924种,已属孤本的有3623部,清末前抄本1288种,其中未刻抄本923种,已属孤本的有818部。内容涉及医经,医案,诊法,方药,综合与临床各科类。从馆藏抄本品种的数量来说,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藏量最多,分别为1229种与1045种,合计为2274种,占总量的45﹪ 。
    对抄本进行系统整理研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摆在研究者面前的困难重重。 具体表现为:目前没有一部书目能完成全面地反映现存抄本的情况;抄本数量庞大,分散各处,难于收集整理;从几千种抄本中进行筛选,既费时耗力,又须具有识别能力;抄本为手写体文字,字体多不规范,异体字,俗体字,讹误自甚多,在加抄写时日既久,字体有的磨灭,难以辨识,因而要求研究者不仅具有中医药等方面知识,还要善于辨识各种字体,并须依据上下文意与相关著作加以酌定;提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介绍作者,而很多作者因无传世著作,其生平难以了解,须借助相关工具书查寻。唯其如此,对于中医药抄本这一部分遗产,尤其是世上目前仅存一部的珍贵抄本,长期以来乏人问津,未见有人加以系统整理,因而至今仍是迷雾一团,不知底细。随着时间的迁移,因人为与自然的原因,中医药抄本损失惨重,从现存清末前未刻抄本的数量已经少于清末后未刻抄本的状况,便可见一斑。因此,对中医药抄本进行整理研究,不仅具有保存中医古籍精华,弘扬中医学术,促进临床发展的作用,而且具有抢救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特殊意义。
    据我们对抄本的初步研究,其内容体式大致可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是类辑抄本,即按内容分类抄录前人的资料,如清代张璐《医通祖方》,朱时进《一见能医》等既是。此类抄本虽然属于编辑性质,但其有两方面可取之处:一是将相关资料汇集一处,给后人阅读使用提供了方便。二是所抄录的前代资料有的业已亡佚,凭此抄录而得以流传。第二类是评述抄本,即在抄录前人资料的基础上, 加上个人的分析评述,如清代扬和《幼科折衷秘传真本》,方谟重订《薛氏济阴万金书》等既是。此类抄本汇集前代医家重要论述,间附作者的临证心得,分析评述往往一言中的,寓有真知灼见,有助于读者把握前代资料的精髓。第三类是心得抄本,即在医学理论上有独到的见解,或在临证实践上有丰富的经验,如清代徐养恬《徐养恬方案》,江泽之《江泽之医案》等既是。此类抄本最具学术价值,是我们整理研究的主要对象,本套丛书所收录大多为此类抄本。
    本套丛书共收录抄本五十余种,绝大多数为清代抄本,以临床各科类,医案类为主。入选的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在理论与实践上有独特的见解和经验;二是古代既无刻本,现代又无排版印本,影印本;三是内容完整,版式清楚的善本。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本套丛书提供底本,谨致谢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为传统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编辑出版本套丛书,其眼力之非凡,气魄之恢弘,殊实令人感佩!
    本套丛书的出版,旨在将沉埋多年的中医瑰宝呈现给广大读者,以引起人们对中医古籍抄本的重视,并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本套丛书主要为中医药专业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学生,古代文献与传统文化工作者及其爱好者阅读研究,也可供各地图书馆与相关专业图书馆收藏。 段逸山 2003年6月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