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部分
    ○致法兵酋孤拔书
    闻之古者,交兵不废使命,尔法人侵扰北圻,于兹十有九月矣。既丧师以弱国,亦糜饷以病民,痛巨创深,而未启悔祸之心,夫复何言!顾念北圻之民,遭此蹂躏,数百里内,风声鹤唳,不遑寝处,伊谁之故?而使我族类颠连困苦,若是之甚!予体上天好生之德,我王恤民之心,爰为尔一言。数月以来,尔军以负?之穷,保游釜之余魂,困守营塞,不敢出战。风闻尔邦之人,又以虚词要胁中国,云将攻打广东,黔驴技俩,可谓穷极丑恶矣!堂堂中国,为天下四洲所景仰,曾何惧尔法之有?即予亦明知尔邦不敢用兵中国,致殃及他邦,其为虚声恫喝何疑?今予用告尔,以振盲?,而发痴聋。
    溯自二十年前,为中国同治皇上纪元之岁,予以避乱来越,有众一旅,非我族党,即我交游。时则兴化宣光两省,土匪作乱,肆行劫掠,官军剿捕未殄。予以贸迁旅居,奉大吏檄办团练,爰集同志,约法成章,歼灭匪徒,获邀懋赏。是年尔国为九龙江之役,称兵南圻,予奉命勤王,视师南下,三战三捷,擒尔将帅,俘尔军民,尔岂不知之?迨次年和议成,辞魏阙北归,仍安素业。尔邦辄张皇夸大,以为兵多地广,丕著武功,为天下莫大之国,掌天下最重之权,雄视六合,莫敢抗衡,云云。予以大义陈师!凡执殳前驱者,非荷耒之农夫,即负贩之良贾,非有制造枪炮之利徒,仗一义字,激动众志,为国捍患,屡挫尔锋。尔邦之宿积忿永福久矣!然而永福岂畏尔哉!尤可笑者,尔邦辄以保护为名。试思越南为中国藩服有年,如欲保护,有中国在,与法兰西何干?譬如人家子弟,其寒暖痛痒,自有父母调持,设来一素不相识之人,牵其衣裾而煦妪之,噢咻之,貌似亲爱,中实有拐骗引诱之心矣。尔邦之情诚,何异于是?予知尔邦受创于普,城郭其沼,君王其俘,城下之盟,酬金才了,尔邦属部,有流离失所者矣,有逼处强邻者矣,曷不谋为保护,而耽耽焉干预我越哉!越俎代庖,舍己芸人,为天下所笑,尔邦岂未之前闻耶?即且保护而论,则中国大皇帝频年命将出师,为越南以剿除土匪,整旅而旋,不取一粟,不伤一禾,鸡犬无惊,人民安堵,如是谓保护。而尔等目击各省土匪之乱,袖手坐视,未助一兵,或随机煽惑,利人灾患则有之,于保护乎何有?然往事勿论已。今者之役,尔亦非?然以保护为名哉!何以据人之城,戕人之官,夺人之库,乘人之丧,逼胁立约,又纵令黑鬼淫掠残掠,无所不至。斯比于穷凶极恶之盗贼,有加甚焉。以盗贼而假仁义之名,名其可假也哉!
    今者中朝大皇帝赫然震怒,声罪致讨,永福奉到广西巡抚徐大臣饬知,钦奉上谕,饬令整军进扎,规复河内省城,不可稍有退沮。煌煌天训,越南臣民幸庆再生。伏念中国大皇帝以天地覆载之仁,怀柔南方,罔不悦服,岂欲轻启兵端。即我越南国王,素秉礼义,于尔法人事事优容。乃尔包藏祸心,诡计叵测,既诓我百万金钱,赖我六省膏腴,又夺我三关管钥。我王始终以礼相待,至有今日,骄孙之养,有由来也!兹者国步维新,王灵大振,永福慷慨誓师,三军之士,莫不感激涕零,愿舍身以报国,予姑翦灭此而朝食,畴勿努力,以赴戎行。行将电掣雷驰,歼尔丑类,而安我良民矣。顾我思顽石有点头之日,恶虎有贴耳之时,尔虽恃蛮,抑岂不感悟。用是不惮烦言,再三开导。须知越国图远,自古无功,亿兆离心十敌,十臣同德。况中国以罴熊之帅,率荼火之师,永福披坚执锐,以为爪牙之助。西山之粟,可食十年,河北之田,可屯百万。关内关外,五里一台,十里一站,大军所至,山岳动摇,岂若尔邦之今日外务筹兵,明日议院筹饷,虚张声势,外强中干也哉!粤自七月二十八日八月十九等日,叠创尔军之后,所以按兵不动者,非畏尔强,一则以天朝尚在议和,痛剿之余,尔等有所借口;一则乘机观变,正欲厚集尔众,使尽入我网,庶几后患无滋也。乃犹妄想攻打北宁,觊觎燕台,岂尚在梦中耶!
    或者天牖尔衷,幡然悔过,还河内南定等城,星夜退师舟中,则永福虽奉严旨,诚可为民惜命,乞请徐大臣转恳圣恩,赦既往而赎将来,不为穷寇之追,仍联和好之谊,永福一人,实能任之,决不食言。若其怙恶不悛,执迷不悟,则永福今日承命之下,进退维死,誓即身率劲卒,乡导王师,舍命进攻,不遗余力,城下之日,骈首诛戮,毋冀漏网。夫人贵见机,事莫求尽,及此日而听药石之言,诚无损尔邦威望。若必负固不服,一旦势成土崩,虽中国大皇帝不欲穷兵黩武,远略海外,而西贡巢穴,定必乘势剿平不使尔属一兵一卒,淆迹越南土地。斯时西洲各国,莫不周知,尔国尚何颜立于欧洲耶!恐拿破仑第三之辱,将复见于今日也!此又非仅为尔警觉,者矣。且吾闻尔邦称兵于越,皆前任外务署中一人私见。上不裁于总统,下不协于舆情,尤属罔上私行,违众速祸。今业已去职,继之者主见未定,同官为寮,尔当驰书启牖,毋使蹈前人愆也!限以三日,立取复音。如其听言藐藐,则悦未学,前辙犹在,惟执事三复之。
    ☆余虎恩○上刘岘帅书
    电称和议将成,有赔款外,割给辽东台湾等语。兵民闻之,莫不吞声饮恨,忧愤填胸。总兵行伍起家,年经六十,由田?膺世禄,拜真除,圣主之恩施不次,宪台之知遇独隆,有不感激涕零者,断非人类。当此君父大雠,誓与国事同终始,不与倭寇共死生,而和议无聊至此,撤我南北藩篱,任彼直窥堂奥,即一小国,已祸临卧榻,各国环起效尤,何堪设想?是和如未和,且不如不和。社稷安危,系于一线,绕帐踌躇,有不能引嫌自避,缄默自甘者。谨熟权利害,冒死陈之。
    夫和议如此迁就者,殆因从前各军屡战屡蹶,遂谓战不足恃耳。抑知战事得失,必先审敌情,察民情,谙军情,不得徒执胜负之常,置大局于不问也。则试以敌情论,日本幅员仅四岛,地不为广,丁不满十万,兵不为强,洋价日增,国不为富。曩岁窥我台湾,正进退狼狈,而我允偿兵费,使彼得意以归,遂灭琉球。袭其故智,而又有今日。月初停战一议,在彼陷我诸城,可取皆不能取,而彼得抽精锐,攻我台湾,庙算深渊,已非浅近所能测。今日复允赔款,并许割地,不识上年兴师,是何意见?上年所失之朝鲜,犹是附庸,今日所割之辽台,实为门户。门户洞开,则彼虽无长驾远驭之规,已有囊括席卷之势。与其割土求和,引贼入室,何如以守为战,张网待鱼。从前旅顺各城,并未交战,皆淮军弃城与敌,后有伤亡者验之,皆臂面伤痕,其明证也。即如牛庄一役,湘岳贻羞,实亦疏防所致。倘得一忠勇之将,训练之师,相与决一死战,则彼之火器虽利,却一人仅执一枪,非两手能持两炮,而谓无术以治之,总兵殊未敢信也!此敌情之宜审者也。
    民情大可战,孩提之童,亦以杀倭人为快。第关外近岁大荒之后,继以重兵,天灾流行,民不聊生。锦州等处,盗风益炽,抢往劫来,所在多有。良善之家,至鬻妻子为食,困苦流离,野有饿殍,有司不以告,长吏若无闻,政体尚堪问乎!倭人乘隙诱惑,啖以钱粮,每每阴派汉奸,先入内地,托名贸易,暗通贿赂,勾接民心,穷饿愚民,遂乐为之用,为可以免死,并可以养生,有乳即娘,无足怪也。我惟饬通各属,查悉民间之疾苦,奏请拨赈,以重生灵。救民命即以收民心。民心固结,斯守望相助,妇孺皆之,何一地不可以战,此民情之宜察者也。
    治兵之法,首重严整。今则三五营为一军,八营十营为一军,多寡不同,而统领名目同即分位同,其立心有忠奸曲直,意有高下,才具有长短,临阵亦有勇怯,自不能强不同以为同。头绪纷繁,茫无纲纪,安能同心同德,严肃整齐。此依将军海城一战,恃刘树元为援军,卒因负约失援,遂至溃败,良可慨已!至于忠愤之士,或备多力分,或有步无马,即能独当一面,而于截击尾追,起伏包抄,冲突驰骋诸技,已难操纵随心,徒藉别军应援,其可恃乎!语云:师克在和不在众,和不和在心,我一心,人又一心。离心则事终罔济,已覆辙之堪虞;同心则利可断金,何倭寇之难灭?此军情之宜谙者也。
    由是言之,彼为客,我为主,彼难深入,我利久持。相持而我则安处室中,守寓于战,彼则悬军海上,战守两难。我不赔款,即以赔款济军,彼竭饷源,更无筹饷之地。各国逼偿旧债,彼国民怨愈深,彼之精锐渐消,我之征调无尽,区区岛国,不能出我掌握中。堂堂中朝,何竟甘贻腹心患?乾隆二十三年正月,高宗纯皇帝谕曰:驾驭外藩之道,示之以谦则愈骄,怵之以威则自畏。此二言若子孙世世能守,实大清国仁万年无疆之休也!钦此,圣谟洋洋,不独我皇上永宜谨守,内外臣工,何一人不宜钦遵。为今日正不必言和,而请与言战。战则避水就陆,倭有登岸,聚而歼旃。
    且不遽言战而先言守。守则月异日新,遇有机缘,相时而动。顾守之道,亦有三焉。
    一在选将。将贵勇,尤贵谋。承平日久,宿将凋零,有存或暮气已深,颓风莫振,或因陋就简,整顿需时,或任用非人,或兵额太短,以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此外将不知兵,夤缘幸进者,实繁有徒,恃兵符为儿戏,败由自取,非敌之强。夫朝廷所倚重者主帅,主帅所倚重者统领,统领所倚重者营官,哨官得人,而什长伍长均得其人,斯踊跃用命,万众一心。其统领者,乃能随意指麾,如身使臂,臂使指,血脉联贯,一气呵成。否则手足痿痹,腹心谁卫,虽众无所用之。拟请择关津要害,密驻重兵,处处与畿辅相顾,合关内外通盘筹画,应练大军六枝,每军步马精兵六十营,遴统领六员,外四匀派地段,各专责成。某处失守,必某员全军覆灭,斯诛无可诛,才谓诿诸气数。查彼倾国之兵,不过十万,纵令聚攻一处,而有三万人捐躯赴义,彼岂独无所损折乎?况此聚则彼聚,彼散则此散,前军败,而后军可胜。彼所先踞者,我复以别军取之,彼亦终无胜算也。此选将领,所以一事权,而选之之法,在平时留心细察,实事求是,未可曲循情面,贻误我机
    。一在裁兵。兵贵精不贵多,统计征调各营奚啻数百,或招市井游民,或杂以僧丐,或狃制兵积习,不讲操防,或年力就衰,或吃食鸦片,此可严加训练,其可望成劲旅乎?拟请于关内外各营,循名核实,汰弱留强,挑足三百六十营,以备战守。无论旗员汉官,苟非劲旅,立即奏明皇上裁减归并,务祈一营尽一营之长,一勇得一勇之力,斯战无不胜,饷杜虚糜。如精壮不够足数,则赴南添募骁勇,以实戎行,不可滥收入伍,此左文襄入关平陇,办有成效者。兵裁饷节而后饷可议加。古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倭寇虽悍,何难尽绝根株。
    一在养气。古来祸变之大且奇者,莫如滔天洪水,而神禹得告成功。其次如铜头铁额之蚩尤,卒陨命于涿鹿,则以风后力牧之出奇,骑虎役豹之巨无霸,卒投首于昆阳,则以云台诸将之效力。盖天地间厉气,钟于异类,以乱天下,必有天地间正气,产为伟人,以安天下,其大较也。况以元会运会之说,推之尧舜,时当午会,今去尧舜仅四千余岁,依然午会。周孔之遗泽不应歇绝今日,即外域之腥膻,不能久溷于中土。考宋当南渡,恨抱金牌尚有岳少保气壮山河,屡拙金师。今诸将锐气全消,闻风鼠窜,又武穆之罪人。拟请代奏陛见,容面陈一切。
    ☆陈虬○论俄国助中国
    昨初八日伦敦传来电报谓:各国相约照会中日两国,请撤去驻扎朝鲜兵士,中国业已允诺。又俄罗斯日报言:俄国应襄助朝鲜俾得有权自主。倘日本欲强为干预,则俄国须会同中国为之保护云。至十一日伦敦又来电报则云:英国外部大臣行文中国日本谓,英国可为两国调停,俾之言归于好,日本业已应允矣。以是观之,中日之争端可以弭,中日之和局可以成。此事而果由英国出为调停,其事不难料定。惟外纷纷传谓:俄亦愿助中国以拒日本,使之不预朝鲜之事,亦一面止中国之兵,一面止日本之兵,初闻亦有似已允从之说。此则不免动人以疑。
    何则?俄人固处乎嫌疑之间者也。俄国不得志于土耳其,为英法诸大国所遏,不能逾黑海之口,因辍西封之谋,而为东封之计。前此曾一觊觎朝鲜,而适为英国觑破,预防先占巨文一岛,以抗其吭。俄人遂知难而退。于是英人仍以巨文岛还之朝鲜,而与中国订约,此地不得使他国屯兵。此不过数年前之事耳。故英国而出为中日两国调停,俾仍言归于好,此固在人意计之中,其说可信。盖欧洲诸国,群推英执牛耳。英之遏俄于土耳其,则原为欧洲大局起见,其志实在顾全商务。今若遏之于西,而不能遏之于东,则大局仅顾其半,英人所不为也。顾欲遏于东,则恒虑鞭长莫及,故深愿中国为之襄助。当其交还巨文岛时,余早经论及,谓此地并非还之朝鲜,实乃还之中国。因此而与中国订约,不使他国之兵,得以屯扎于此。则保护朝鲜之权,明明独责之中国,而英国亦愿为之助。自是而俄人有所顾忌,而不复肆东封之志,然而其志则仍在也。观于西伯利牙广兴铁路,以直达于珲春黑龙江,大有窥视我东三省之意。东三省因此而设练军修武备,所以防之者甚至。顾又乌知俄人之心见中国之备者密,而以声东击西之法,又阴谋夫朝鲜。无隙则亦忍而不发。今乃忽有东学党之乱,而日本又不顾同洲唇齿之大局,起而与中国争保护之权。说者谓朝鲜之为中国藩属,薄海皆知,日本岂独昧昧若此。彼盖故作痴聋,以欺中国耳。其所以敢于欺中国者,以恃俄国为助。日本之所恃者,实惟俄与法。法人之于越南暹罗等国,步步欺凌,日人羡之慕之,竞起而则效之。无处则效,则借朝鲜以一试之。而俄国闻此,正中下怀,遂与日本合谋以逞。俄人为其暗,日本为其明,此英国之所惧也,故亟出而弭中日两国之兵,所以保全朝鲜,实所以止遏俄人,亦仍助土耳其以扼黑海口之一法也。而俄人乃亦出效英人之所为,大有与英争霸之意,而不知人之视彼如见其肺肝。
    然彼以为俄人当襄助朝鲜有权自主,则仍是日本之意,欲使朝鲜为自主之国也。其曰:日本如欲强为干预,则俄国须会同中国为之保护,则犹是日本之意,欲与中国同保朝鲜。同保之则同属之矣。日后乃以此藉口,而与中国争保护之权。则是为朝鲜拒一日本人,反为朝鲜招一俄人,所谓以暴易暴者,殆尤甚焉。是岂朝鲜之利,亦岂中国之利哉!日本而果潜谋于俄国,以图朝鲜,不得志则日受其祸,即使得志,日人亦不过为俄人之功狗,将来必且为俄国所并。夫俄既有东封之志,非一朝鲜所能满其欲壑者。由朝鲜取日本途至捷也,事至便也。俄国较之致力于中国之东三省,难易判而劳逸殊矣。日本特未之悟耳。故传言谓俄人亦与中日排解,请两国撤兵云云,又安知其不以密计授日本,俾明撤而暗不撤,以绐中国而误朝鲜乎?然则为调停之说者,惟英国果为出场,则其事可成,其说可信。若易英而法,即有不可信者,矧其为俄国也哉!或者曰:俄人见英国已为出场调停,亦愿附和其间,以与英人同执牛耳,以为异日之后图,未可知也。然则俄之助中国也,其真俄之助中国也欤!
    ○腹地应置木路议
    呜呼铁路之在今日,其真不可以巳乎!近之为富强计者,动曰:筑炮台更练营,设商局精制造。然无铁路以为之纬,则呼应不灵,终归无用。铁路其终不可以已乎?顾或者谓腹地之设铁路,筹费不易,养路须资,宜先就通商口岸举行。蒙独以谓铁路者,军国之大计,非工商之末务,当视轮舟不及之处,宜先由西北而复及于东南。铁路之费诚巨矣,无已则请先以木路。
    进考木路之始,有新金山之人马斯孟于其地初开铁路之时,劝用木路,以引火轮车,作书一卷,极言木路之便利。普刺萨又试之于伦敦。尝以杉木为条,长约九尺方六寸,其火轮车重十三吨,所牵五座客车各重二吨,每日行十点钟,平常之速,每点钟行七十五里,可行八千次而并无损伤。至木路火轮车之价,与一切修费,约省铁路一半有奇,且成路所费之时,又约为铁路三分之一。译其旧说,参之时局,其利有十。能速成,利一。成费大省,利二。销磨甚少,利三。能易行湾曲之路与斜路、利四。如正轮忽断,则辅轮能受车体之重,行甚稳当,利五。车行时并不摇动;且不发响,利六。因各项之费用少,则运客之价可便,而主人易于得利,利七。木条内地各足,无须洋铁,财不外渗,利八。木作土工易仿,民无失业,利九。木厂视铁厂简易天渊,便利速成,利十。有此十利,胡不仿而行之?
    其取道之法,请由宛平、良乡、涿州、正定(计六百六十里)出井陉(计一百五十里)、寿阳、榆次至山西太原(计四百里)。循汾河南下而至潼关(计一千另七十里)。达西安(计二百二十五里)。过商州商南郧阳而迄襄阳(计一千一百另十四里)。之江陵(计五百五十里)。以为干地,计长四千一百六十四里。再由西安至咸阳,西北由兴平、乾州,达甘肃皋兰西南,由兴平、武功、沔县达成都,此备之于西北也。复由潼关循黄河东行至郑州归德,以及宿州,而以宿州为一汇。由宿州滁州北上,历滕县、济宁、德州、景州、保定,达通州以卫神京。再由宿州、凤阳、历滁州、江浦、达江宁,由江宁北达扬州,南达江苏而止于浙江,如此而东南之声势壮矣。复由郑州至郾城,历遂平、应山,下达武昌。再由郑州、许州、陈州、太和、寿州、庐江而至安庆,由安庆至九江达南昌。再由九江东行至铅山、广信、玉山,左达浙江,右达福建,复由九江南下,至临江由新淦达广东,由新喻、袁州达广西,星罗棋布,节节可通,而全路成矣。
    夫泰西各国,皆各有铁路数万里,其成皆近在十数年之内,有开必先,宁可畏艰而自画哉!蒙之为是说也,取道似纡,用费似繁,然实有深思存乎其间焉。欧邦之创铁路也,其始只取便商,而后乃假之行军,中国则当以军务为急,而辅以载运。东南沿海临江之区,既设有海军长江水师矣,轮舟四达,形势利便,似不虑其单弱,所可虑者,独西北之策应不灵耳。万一江海道梗,轮舟之利与敌共之,则倚为臂指之助者,非秦晋川楚之兵而谁耶?古来兵冲四要之区,得之则足以制人,失之皆足为吾患。创中国从来未有之举,朝廷不惮恃其全力,乃仅斤斤于目前养路之费,不顾将来之全局,非计之得也。且养路亦不患其无资也。西北膏腴之地,素称天府,特无铁路以开其风气耳,利岂真薄于东南哉?全路猝不易办,当先举干路,计长不过四千余里。若径改鸟斜,更可缩省木路,既视铁路省费过半,当不过一千余万。期以三年,每年仅需三百余万,似不患费无所出。
    曰然则费果将安出乎?曰国家度支有常,近岁出不可复计,当另筹裕财之法。若俟临时而始议费款,未有不切急从事者。使由吾前各说,先为之地,则以天下之财办天下之事,尚何有支绌之日哉?夫泰西各国,其岁计可考而知也。开办之初,可先就干地次第举行,而后及支路。山径过峻,水道较阔,猝难施功者,不必穴山架桥,视平地告峻,始行从事。目前尚可省费十分之七,而人已大得其便利。利源稍裕,再易铁路,当易为力。
    全路若成,辅以轮舟,十八行省之兵,征调往返,不旬日而?至阙下。靖内寇,御外夷,节饷需,裕利源,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岂非万世不拔之基哉。夫秦皇之备胡也,特筑万里长城。近俄人亦新添铁路,计长七千余里。合之中国亦不下万余里。岂有以堂堂中国四千余年声名文物之邦,甘自局于一隅,而不思急为变计哉!盖有非常之人,而始有非常之功,在变通行之而已。
    ○创设议院以通下情
    国家威德覃敷,怀柔所至,泰西各国竞以长技入输。当道诸公,师问官之意,既节取其寸长,以为土壤涓流之助。如矿务、铁路、电线、制造诸法,以及广方言馆,水师武备等学堂,皆一一仿行。虬愚以为泰西富强之道,在有议院以通上下之情,而他皆所末。议院之设,中土未闻,然其法则固中国法也。考之传记,黄帝有明堂之议,实即今议院之权舆。管子《大匡》篇,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困。郑子产不毁乡校,其知其议矣。盖古圣铎?召之议,?轩之使,皆诱之使言。凡以求通下情而已。今牧令以数千里以言语不通之人,贸贸然亲临其上,父事兄事,猝不得其要领,不得不委之无识之吏胥。于是施其鬼蜮狡狯之计,朦蔽长官,吓诈平民,上下壅格,而弊不可胜言矣!
    请于省垣外,札饬各州县,一例创议政院,即就所有书院或僧道寺观,归并改设,大榜其座,与民更始。一年四季,每季一考于书院,经古之外,另策以近时利弊疾苦所在,与兴革按抚之方。议论策答,随题而施。卷面令直书姓名,不准捏名冒替。拔取前列数名,不时延请入署慰问劝勉。遇有大事则克期集议,轻舆减从,亲临议院,与地方父老,周咨详问,互相驳辨。议定而后,务使上下之煦煦?朱?朱,如家人父子之自议其私。则诗所谓乐只君子,民之父母。虽三代之盛,不难复也。泰西云乎哉!
    ☆许象枢○议院利害若何论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非禁民之议也。有道之君,其智识足以烛民之隐,其仁慈足以苏民之困,其勇断足以除民之患,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虽欲议之,无得而议焉。是以三王之世,不有议院,而物阜民康,后世莫及。然而圣不自圣,未尝不集众思以广益也。故轩辕有明堂之议,放勋有衢室之问,虞帝有告善之旌,夏后有昌言之拜。不特此也,传曰: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是三代盛王,罔不傅采众议也。特未创立议院名目。故遇哲王而言路通,否即言路即塞耳。
    考泰西上古亦无议院。耶稣降生前五十七年,即汉宣帝五十七年,巴勒斯坦新设议政五大会,每会七十人,此为欧洲议院之权舆。至西历一千二百六十五年,宋度宗咸淳元年,英国始定议院章程。迄于今,而上议院下议院,无国蔑有。诚以议院之有益治理,非浅鲜也。泰西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君主者,权操之上,议院不得擅施行,弊在独断,德俄等国是也。民主者,权落于下,议员得以专威福,弊在无君,美法等国是也。英为君民共主之国,君可民否,君不得擅行,民可君否,民不得擅作,立法独为美备。然上情可以下逮,下情可以上达则一也。
    我中国幅员之广,物产之饶,人民之众,甲于五大洲。然而地利不能尽,国用不能充,弊政不能革,刑罚不能简,民困不能苏,国威不能振,下有贤才不能遽用,上有庸佞不能遽退。非中国之君不若泰西各国之君也,中国之相不若泰西各国之相也,上下之情隔焉故也。是故中国而不设议院则己,中国而设议院,其有利益于国家,有偻指计者。中国五金煤矿,宜于开采,地气丰腴,宜于种植,物料宏多,宜于制造。如有于开矿植物制造确有见地者,即由议院上请开办,则地利尽矣。其利一。泰西各国凡大师旅,大兴筑议定后,即由议院筹款。盖百姓利之,劝输自易也。中国皆拨库款,故虽明知厘卡开捐之弊,而用度支绌,不能不借以补苴。有议院则上下同欲,筹款有自,国用不患无措矣。其利二。我朝忠厚开基,深仁厚泽,皇古未有,然而部办之掣肘善政,州县之滥用非刑,厘捐之不恤商情,诸弊尚多沿习。如建议院,弊之所在,即讦直陈,不患不能尽革矣。其利三。泰西之俗习律例者,原有专家,设刑司以听断,设状司以辨驳,初不隶于议院。然上下情通,博访周咨,真情易得。中国诚能仿而行之,有狱不至留滞矣。其利四。海禁初开,中西立约通商,西人著著争先,中人事事吃亏。查近今通商贸易册,英人每岁赢金有四千余万之多,民力安得不困乎!有议院以维持之,则已往之条约,可设法更换,后来之弊窦,亦可先事预防,不受其抑勒,不受其把持,则商民之气伸,而困可稍苏矣。其利五。中国剿发灭捻以来,整军经武,已非道咸时可比。然承平日久,故态复萌,侵蚀名粮,则虚而不补,刻剥军费,则器旧而不更。甚或耽于烟酒,不知操练为何事,私通枭贩,转以卖放为利薮。有议员以抉其弊,则上无虚縻之饷,下无不练之兵,而国威可振矣。其利六。泰西诸国大臣皆由公举。公举民主之国,虽伯理玺天德之废立,亦由议院主持。是以贤才不至淹滞,庸佞不得固位。中国宜略师其意,内而大学士六部大臣及总理衙门海军大员,外而督抚提镇及驻外国使臣,皆咨于议院而后简放,则怀才之士进,而不肖者退矣。其利七。
    虽然,事属创始,必有出而挠之者。日本步武泰西,其气较中国为锐,观其工艺之日精,制造之日盛,几疑举国皆知西法之善。然前年开院集议,有掷石噪扰,伤及议员者。况中国拘守成法,牢不可破,尤非日本之比哉!窃意中国政事动援成例,议院之议,为国家兴利而已,防弊而已,岂必有成案之可循?则部臣必有挠之者。中国之迁擢臣僚也,不视人才之可否,而视人格之浅深。议院之公举重才能不重资格,则内外臣工,必有挠之者。天下升平,武备渐弛,有议院以议其后,统兵大员不得冒口粮,废训练,则提镇以下诸武弁,必有挠之者。各省设立善后工程军装等局,名目甚繁,盖以调济闲散人员也,实则耗财用,无实济。如立议院,此等人员,必多删汰。则各省闲散人员,必有挠之者。凡州县佐杂之廉银禄米,所得几何?其得以肥身家,裕后昆者,非阴蚀国帑,即显剥民生。有议院以发其覆,则美缺皆苦缺矣。则州县以下,必有挠之者。中国之民少所见,多所怪,可与图终,难虑始。前者设立电报,强者拔竿断线以肇斯,弱者街谈巷议以惑众。议院之设,亦为闻所未闻。则百姓必有挠之者。挠之之说,必谓中国民风土俗,与泰西殊。泰西之民顾大局明大势者居多,中国之民往往爱己不爱人,顾家不顾国,行之即久,必有箝制议院,以箝制官府,把持公事者。不知天下无无弊之法,而有无弊之人。泰西之设议院,亦合众小私成一大公也。知一事也,而民欲之,必其利己者也,然一人欲之则为私,人人欲之则为公矣。一政也而民恶之,必其害己者也。然一人恶之则为私,众人恶之即为公矣。即有时众议意见不合,各执一事,亦可互相辨驳,使曲不胜直,非不敌是,复可虑其有弊乎?中国诚能行之,将见君民联为一气,家国合为一体,古所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不难再见于今日。故蒙得而见决之曰:有利无害。
    ☆准良○请修铁路疏
    为富强之策,铁路为先,敬陈管见,请饬廷臣会议举办,恭摺仰祈圣鉴事:窃查光绪六年,前抚臣刘铭传请开铁路,以图自强,嗣后总理海军衙门王大臣,议于天津一带,试办铁路利益,均能胪陈确实,包举无遗。比以众议纷纭,莫衷一是,加之巨款无着,迄未兴修。奴才愚以为铁路在今日,实致富之良规,自强之首务,利权所系,约益于国者六,便于民者四,敬为我皇上缕晰陈之。
    铁路先干而后枝,由天津至镇江至汉口过江西而达广东为一路。由芦沟桥下保定推及太原以达陕甘为一路。地多平坦,成本必轻,道出通衢,得利必旺,不惟收养路之经费,实可裕无穷之饷源。此国之利一。通商以来,门户洞开,藩篱尽撤,强邻环伺,隐患方长。铁路一开,则声气联络,呼吸相通,百万之师,一呼可集,征调无虑仓皇,转输无虞艰阻,赴敌应援,以静制动,用兵之速,孰便于是。此国之利二。北地毗连俄界,海口公诸各国,画疆而守,则防不胜防,分段应策,则费不胜费。铁路开则裁兵节饷并成劲旅。刘铭传原奏所称合十八省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将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者此也。此国之利三。内地矿产未经剥削,苗旺源长,煤铁尤甚。铁路一开,则运机器以兴办,采西法之煎熔,开未尽之地宝,即所以杜已出之漏卮。此国之利四。海上用兵,虑梗漕务,铁路既成,则南漕百余万石,由镇江轮船溯江而上,不五日可达京地。辟飞挽之坦途,兼可省挑运之浮费。此国之利五。和局既成,势须裁撤兵勇,一旦多出十数万无业游民,最易滋事。若兴办铁路,则改勇作工,可杜隐患。此国之利六。
    中国物产之盛,甲于五州,徒以工难运贵,其生不蕃,其流不广。铁路一开,则机器可出,三乡可出,山乡边郡之产,悉可致诸江岸海?Й,而流通于九州四瀛之外。销路畅旺,商务繁兴,其便于民者一。土货畅行,用工斯众,工作既盛,养人斯多。且干路人物辐辏,沿途支流必旺,列肆之贾,执鞭之徒,生计甚宽,无虑失所,其便于民者二。干路所需,除机器车头,势不能不购诸外洋,其铺路之铁,架铁之木,以至客车货车所用木货铁料,均由各干路就近采办,设局鼓铸,是此项巨资销诸外洋者十之二三,散诸内地者十之六七也,其便于民者三。比年水患频仍,赈务接踵,只以路远运费,虽有丰获之区,莫收补偏之效。铁路通则千里杂粮,日夕可至,官赈义赈,举易措手,其便于民者四。
    夫事固有利兴于此,而害隐消于彼者,铁路兴则国势振,而自强之事可徐图。查刘铭传原奏有云:俄人所以挟我,日本所以轻我者,皆以中国守一隅之见耳。若一下造铁路之诏,显露自强之机,则气势立振,不独俄约易成,即日本窥伺之心,亦可从此潜消。斯言也,以今日之事局权之,盖亦不幸其言之亿中矣。自来非常之举,难于图始,而易于乐成。西国铁路初兴,拘成见者何尝不极力阻抑。迨利弊大明,始恍然于前此浮词,信非确论。故在今日称不便者,非坐井观天之见,即瞽人扪龠之谈。二者举无与于国计民生之大也。
    拟请饬下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会商开办。惟库款支绌,势不能不借资商力,创修伊始,势不能不招集公司。应请简派大员董司全局,详定条约章程,期于利归中国,而杜积弊。总之铁路开则洋款易集,洋款集则邦交自固,邦交固则和局斯坚。以此为致富始基,以此为自强进步,诚安危大局之枢纽也。奴才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张百熙○上条陈时事疏
    一内地铁路宜急招商兴修也。海洋长江之险,外洋与我共之,一旦有事,夷艘纵横海面,进据长江,势所必至。我之征调转运,在在梗塞,所恃者但腹地陆路耳。然陆路不过车马,迂迟笨滞,旷日持久,劳师费财,战守两无可恃。查自湖北汉口经由河南以抵京师,号曰中道,计程一千三百余里,路皆平衍,又距江海甚远,就此处修造铁路极为要着。前湖广督臣张之洞已遵旨陈奏。因款巨寝议。此次征倭之役,征调兵饷,以南北修阻,转运迟误,论者皆叹息于中道铁路之不果行。今拟请查照张之洞原奏,由招募富商,集股兴修。如商股不敷。由户部于偿倭兵费借项下挪款以足之。有事之秋,运兵运饷,克刂期可至,既无长遣戍役之苦,更无千里馈粮之忧。且中土幅员辽阔,各省防兵不下数十万,皆分处屯扎,稍为移置,即形空虚。故偏隅偶有蠢动,临时必如招募,而新招之勇,亦未必遽能制胜。今造修铁路,于干路之外,又多修支路。此处有警,即驰调各处防勇屯集一处,他处有警亦然。正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是不烦招募,而兵力自足,更不必另筹增兵之饷,而所用皆熟练之兵。不特此也,平时内地货物行旅,由江达海,在商民虽时惧浮面飓风触礁之险,而贪其迅速,无不由轮船装载计,每年水脚及保险银两无虑数千百万,均为外洋人独擅其利。中国财源日耗,实由于此。即以海运漕米而论,倘遇海氛不靖,洋商包运必加保兵险费,不仅虚縻帑项,更兼挟制多端。上年因倭人倡乱,海运不便,即将江浙漕米,改归折色。此近事之可证者。今造修铁路,人情就安避危,货物行料,谁不争趋。可以收回江海轮船水脚之利,而官运漕米,更无论已。现在外洋又创造新式极快火车,其不惮精益求精者,彼盖深悉富强之策,首基于此也。惟此次张之洞原奏,估值中道铁路,须费三千万金,议者犹谓其兴修之时,将不止此数。盖以中道经由黄河,每道铁桥,大者动以数百万计,所费不赀,而黄河迁徙靡常,更恐旧桥既归无用,新桥又筹款维艰,极为虑而无庸虑也。查俄罗斯所修铁路中,隔黑龙江即由轮船接运,其外洋各国多有如此办理之者。拟请旨饬下湖广湖南督抚臣相度地势,可否仿照外洋用小轮船或快船接渡,以省桥费,而占利涉。绘图陈奏,恭候圣裁。如议者以中道里数较长,需款多而集资不易,即可改于东道兴修。计东道自江浦清江浦经由山东直只京师不过一千六百余里,所过黄河水面亦不如中道黄河水面之宽,较易集事。其兴办一切事宜,应令张之洞及江苏山东巡抚,妥议奏闻。
    一铁甲兵轮宜劝华商之在外洋者,捐赀购办也。外洋之铁甲兵轮,??来中国,保护口岸,不必尽属官轮,多有洋商自行购办者。拟旨饬令出使各国大臣,劝谕外洋各口岸华商酿资购办铁甲兵轮,视其捐资之多寡,优加奖励,予以实在文武职官。其兵轮管带各缺,并由出使大臣就各华商中择人奏补,或由华商公举,以资得力。无事则保护各口岸华商,有事则调赴中国,以为南北洋防卫之用。。不独可以节省官款,且平日购备,临时调用,外洋各国不得执局外之例,多方挟制,洵一举而两得也。
    一军械子药宜设局添造也。上海天津各处,虽有机器局造军械,而有事之秋,每每星夜加工赶造,尚不敷用。拟请于京师保定两处,添设机器局,制造火器军械。如上海机器局所造之火箭快枪,及连珠快利枪,与夫中国素有之抬枪劈山炮改造后膛火门之类,取其命中及远,利于战阵者,多方制造,精益求精。即用长于制造之中国人,如前大学士左宗棠所用之赖长,前四川总督丁宝桢所用之曾照吉等以为总办,别派大员领之。或聘用洋匠,或调取江南天津四川制造局工匠,以资熟手。中国本能自造军械,而侈谈洋务者,辄以必向洋商购办为言,其弊甚多,其害尤大。无论经手抬价捏报,所购未必精良,而每枪配子无多,用罄之时,其枪即成虚设。现在所购之洋枪洋炮,其所费不下二千万金。内外各营领得者,皆以得枪子少,不敢打靶操演。平日练靶未熟,临阵安有准头。今添设机器局,用机器仿造现有洋枪应用合腔之子药,分给各营,更不必取给外洋,自可用之不竭。查兵器惟造炮者其价较昂,若仅造子药者每副需银四五千金,造枪械者每副需银四十万金,尚不难筹此款。及今举办,实备不虞之急务也。
    一请于四川云南等省,听民开矿,以广利源也。外洋地产与金矿皆少,故利于取他国之地产,以为正料,谋他国之金矿,以资图圜。中国地产于金矿皆饶,不假于外,但仿行其法,大开矿禁,令民自采,用牙行纳帖例,由部刊发矿帖,颁之藩司,由藩司分发各府厘局,以便商民,就近报明该管地方官,传报厘局,认地具领,以免藩司衙门书吏需索重费,致商贾裹足不前。光绪十一年各省给发牙帖章程,即系如此办理,颇著成效。今定每矿帖一张,纳银若干两。或集资伙充,或独力开办,悉听其便。每矿务一厂,由督抚臣拣廉干之道府州县,或一员或二员以监之,每金一两收课若干,酌定监厂官薪水银,即由课内按月支给。开办无效,须另开他厂者,准其以旧帖抵纳银之半,将旧帖缴销。商民自任开凿之劳,国家坐收税课之利,筹饷之端,莫善于此。恭读康熙五十二年谕旨,天地有自然之利,与民共之,不当以无用弃之。乾隆五年上谕,两广总督马尔泰奏,银矿所以便民,无庸封禁。圣人开物成务之至意,万世惟昭,愿皇上仰宪前谟,俯廑时局,非矿无以为筹费,无以为偿款之资,俾广利源,天下幸甚。
    一请制造银钱,以收利权也。夫外国银钱通行中国,即上海一隅每年销售何止亿万万计。每银钱一员搀铜数分,行使愈广,利益愈大。外洋推广此法,并多铸金钱,其致富之道,多由于此。现在中国铜钱被奸民销毁过半,甚至偷运外洋,故近来钱价日昂,小民生计日蹙。现署两江督臣张之洞前在两广时,兴铸银钱,颇资流转,著有成效。拟请旨饬直隶两江及湖广各督抚臣照张之洞前在广东开铸银钱章程,在于汉口上海天津等处,迅速开办。凡海关征收税银,分成搭收,并责令各海关非中国银钱不许收税。此即仿照外洋禁用他国钱币之例。庶外洋银钱,不致独专其利,而中国可稍收已去之利权矣。惟内地银两钱文多参用票券,今所铸造之银钱,宜特用新例,永禁用票以免外洋用空纸票据,换取中国实在银钱之弊。此层关系甚钜,不可不防。至于铜钱亦当变通。官铸亏本,私铸得利,甚非利国利民之道。曾见河南贵州地方,多用私铸沙钱,香港地方,皆用洋人小钱。可见钱无轻重,取便而已。广东近设铸钱局,以机器制造,民不能假,钱略轻,民皆便用。且不亏官本。似宜仿照,稍加变通,以铸轻钱,而免私铸,亦裕国足民之事也。
    一绿营兵丁,宜陶汰更换,转弱为强也。窃查各直省绿营额兵不下五十余万,大率父死子继,兄殁弟承,或书吏鬻卖而领粮,或亲友引援而充额。或一人数名而冒领,或数人一名而瓜分。其他截旷扣平,弊难尽罄,而衰老孱弱之承乏行间者无论已。疲玩废驰如此,焉能御敌。各督抚亦知绿营兵之缓急难恃,虚縻饷项,徒以成法所在,未敢遽议越减也。臣愚以为绿营兵虽不可骤裁,未始不可渐换。是宜清厘空滥。汰除老强,每一行省先减兵一千,大省一千五百,即以此所减兵饷之半,招募丁壮,以为抵换。历年递减,六七年之减并募换,一大省可得新兵逾万,小省可得新兵数千,再除城防塘泛之外,每一府籍兵五百为一营,更以前项所减兵饷之半,酌加口粮。如防军章程,择地方扼要之处,列营驻丸,勤加操练,定限以一年换防,循环交替,以均劳逸。所减兵饷,一二年间不敷各府籍兵加粮之费,宜先从一两府酌办,然后逐年推广;如此则营伍可资实用,饷项亦不致虚縻,而营兵疲玩废弛之习,可渐革矣。
    ☆俞樾○封建郡县说
    自秦废封建,以郡县治之,遂为万世不易之法。论者以为如冬裘夏葛之各适其时耳。吾谓封建必以郡县之法行之,郡县必以封建之法辅之。两者并用,然后无弊。古者天子畿内,其地千里,千里之中,有六卿六遂之制,即郡县之法也。其外以八州之地,为一千六百八十国,五国则有长,十国则有帅,三十国则有正,二百一十国则有伯,凡八伯五十六正,一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分而属于天子之老二人,曰二伯。此其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亦即郡县之法也。自齐桓晋文兴,而诸侯以力相胜,其地大,其国强,则遂为之长。天下之诸侯,聚而听命乎盟主,而属长连帅之制,荡然无存。自此天下之势,散而无纪。至秦而同归于尽。吾故曰:封建必以郡县之法行之,然后无弊。虽然郡县之世,亦岂可以废封建乎哉!世以罢侯置守为始皇病,夫罢侯置守未失也,其失在乎专用郡县,而不复存封建之制。方秦初并天下,李斯言置诸侯不便,丞相绾等言,燕齐地远,宜置王。而始皇曰,廷尉议是。夫使始皇取绾与斯之议而兼用之,内地置守尉监,而远地置王,则夫陈胜者,安能起陇亩之中,而乱天下哉!且亦何畏乎匈奴,而竭天下之力,以筑长城也哉?是故渴县,亦必以封建之法辅之,而后无弊也。
    呜呼!宋之已事可以观矣。宋太祖既有天下,以为中国之患,莫大乎藩镇,于是罢节度使,而以文臣领郡,为强干弱枝之计。然而河东之折氏,灵武之李氏,则犹许其世袭如故也。其后议者,以世袭不便,移李氏于陕西,而灵武之失,不旋踵矣。然则内地郡县,而边地封建,固有天下者之长计也。世之论者,自唐以前,皆是封建,而非郡县,自唐以后,皆右郡县,而左封建,胥一偏之见而已矣。
    ☆陆心源○风俗通义篇目考
    《风俗通义》,《隋书·经籍志》三十一卷注云:录一卷。《唐书·艺文志》三十卷,与《隋志》异。盖《隋志》并录计之,《唐志》不并录计之也。至宋已无完书,是以《崇文总目》所载惟十卷。元丰中,苏魏公以官私两本互校,次为十卷,即今所行本也。(见魏公集卷六十六)嗣后《郡斋读书志》、《书录解题》、《文献通考》所载无过十卷者。但《风俗通》原本虽佚,而庾仲容《子钞》,马总《意林》,宋时尚有完书,所录皆据三十卷本,此见于《广韵御览通志》者,所以多出今本外也。嘉定钱晓征始有《逸文》之辑,仁和孙贻谷继之,卢?召弓又加考订,刊入《群书拾补》中。于应氏书逸文搜罗略备矣。惟原书三十卷,篇各有名,今自十篇之外,书亡而篇名亦亡。虽以钱、孙、卢三君之博洽,仅据《太平御览》《续汉书·五行志》,考得论数灾异两篇名,其他未能详也。愚以苏魏公集校正《风俗通义》序考之,皇霸正失愆过誉十反声音祀典神怪山泽十篇之外,其余篇名之见于《意林》者,曰心政,曰古制,曰阴教,曰辨惑,曰析当,曰恕度,曰嘉号,曰秽称,曰恃遇,曰姓氏,曰讳篇,曰释忘,曰辑事,曰服妖,曰丧祭,曰宫室,曰市井,曰数纪,曰新秦,曰狱法,凡二十目,合之今存十篇,适得三十篇,与《唐书·艺文志》合。《御览》所引论数,当即《数纪篇》。卢氏据《续汉·五行志》,增灾异一目,恐未必然也。叙又引《意林》所载《析当篇》云,泰山太守臣劭再拜上书曰,秦皇焚书坑儒,六艺缺亡,高祖受命,四海?安,往于壁柱石室之中,得其遗文,竹朽帛裂,残缺不备。至国家行事,俗闲流语,莫能原察。故三代遣?轩使者;经绝域,采方言,令人君不出户牖,而知异俗之语耳。凡九十字为《群书拾补》所遗,故并录之。
    ○淮南于高许二注考
    《隋书·经籍志》:《淮南子》二十一篇许慎注,又高诱注二十一卷,《新唐书·艺文志》同。至宋而高许二注相混。故陈氏《书录解题》谓:今本题许慎注,而详序文即是高诱,殊不可晓。嘉庆中庄逵吉重刊《淮南子叙》,始谓后人误合两家为一,混而不分,似矣。至据地形训大汾注与《吕览》注异,ㄈ真训剞劂注与本经训注异,以证之,则未知古人注书先后互异者甚多,未可以为证也。
    以愚考之,高注十三篇,自汉迄今无异,许注二十一篇,至北宋时存十八篇,今惟存八篇。何以明之?高氏自序云:弁揖借八篇刺之。会揖身丧遂亡不得。是诱在时,已亡八篇矣。隋唐以后,何以反得廿一篇乎?此高注原本有十三篇,无二十一篇之明证也。苏魏公校正《淮南子》序云:是书有后汉太尉祭酒许慎,东郡濮阳令高诱二家之注,隋唐目录本别传行,今校《崇文》旧书,与蜀川印本,暨臣某家书凡七部,并题曰《淮南子》,二注相参,不复可辨。惟集贤本,前贤题云:许标其首,皆是闲诂,《鸿烈》之下,谓之记,上高题卷首,皆谓之《鸿烈解经》。《解经》之下,高氏注每篇之下,皆曰训,又多数篇为上下,以此为异。《崇文总目》亦如此云。又谓高注更详于许氏本书,文句亦有小异。臣某据文推次,颇见端绪,高注篇名皆有,故曰因以题篇之语,其间奇字并载音读。许于篇下粗论大意。卷内或有假借用字,以周为舟,以?为循,以而为如,以恬为忄炎,如此非一。又其详略不同诚如总目之说,互相考证,去其重复,共得高注十三篇,许注十八篇,此北宋时许注存十八篇之明证也。
    余初读《淮南子》颇怪原道、ㄈ真、天文、坠形、时则、览冥、精神、本经、主术、汜论、说山、说林、修务、十三篇,注何以详,且有音读,其余八篇,注何以略,且无音读,截然如出两手。及读苏魏公集,且细绎高氏序,而千载之疑乃释。案原道、ㄈ真、天文、坠形、时则、览冥、精神、本经、主术、汜论、说山、说林、修务、十三篇,每篇名注皆有,因以题篇四字,注中载音读,如滑读曰骨,哥读曰讴歌之类甚伙,则此十三篇乃高注也。谬称、齐俗、道应、诠言、兵略、人闲、泰族、要略八篇,篇下无因以题篇四字,注皆粗解大意,且无音读,则此八篇乃许注也。想魏晋以后,因高书不全,遂以许书补之,犹范晔书无志,以司马彪补之也。故隋唐志皆云二十一卷。许注略于高注,后人喜详轻略,高书行而许书遂微。宋时尚存十八篇,至明而十八篇亦不可见矣。独怪孙氏星衍、钱氏坫、程氏敦、庄氏逵吉于淮南书用功颇深,但知二注之混,而不知其混而实分,则矜言汉学,读书不多之弊也。后有校正《淮南子》者,于谬称八篇,宜题曰许慎记,上于原道等十三篇,宜题曰高诱注,斯乃高许之功臣矣。
    ☆姚文楠○六朝经师宗派并所著经注经说考
    儒者每谓汉人经学有师承,魏晋以后无之。以今考之,斯言殊误。曷证之?《隋书·经籍志》云:孟氏京氏《易》有书,无师。夫既以无师别之,则其余未亡诸家皆有师承可知矣。难者曰:李延寿南北史《儒林传》,南略而北详。北史传序,述经师宗派,断自徐遵明魏献之,若谓皆有师承,则其前何以不详?曰:此又误也。《北史·儒林传序》,乃袭李百药《北齐书·儒林传》序,非延寿本文。百药但为北齐诸儒,推其渊源,故举魏末大儒为断。读史者不得据延寿探取之文,谓可赅北四朝宗派正当。因百药本文,推以为例,而知其余之亦有宗派也。盖百药能溯源于魏末,而魏收不能溯源于晋初,沈约、萧子显、姚思廉不能溯源于汉末以来,是可憾耳。然散见列传,犹有可考者。如由献之上推,则有程元,由遵明上推,则有张吾贵郦诠牛天祜,又若沈麟士、沈峻、太史叔明、沈文阿、张及、王元规等之授受,贺道力、贺?、皇侃、郑灼之、传三礼,张崖、刘文绍、戚衮之、传三礼,周宏正张讥、陆元朗、朱孟博之传授,均散见本传。惟欲上续两汉,则魏晋间相传之绪,阙不可考。
    慨自正始以来,士大夫崇尚虚无,究经术者日以寡,朝廷既不厝怀,纪载因之阙略。故儒林虽有宗派,而国史多所不详,固不得专咎陈寿诸人也。李延寿云: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论南北宗派之殊,此其大略。按东晋时荀崧请置郑《易》博士不果,而郑易遂微。然《书》郑注、《春秋》服义,仍与孔杜并行。故宋时裴驷作《史记集解》,征引尚夥。至陆氏释文,始称《尚书》。近惟崇尚古文,马郑王注遂废。释文作于陈末,而曰近,则郑义之废,实在齐梁以后。然《春秋》服义,仍与杜氏并行。陈书王元规传,称自梁以来,为左氏学者,皆以贾服之义,难杜凡一百八十条,此其明证。然则江左服郑之微,亦有先后也。至谓服郑行于河洛,尤有未尽然者。《隋书·儒林传》,于《易》则称河南及青齐间多主王辅嗣所注,于《春秋》则称河外儒生,俱服膺杜氏。然则服郑行于河北,不行于洛中,而洛中之尊尚王、杜,实在江左之先,且较江左为甚,固无可疑者。厥后隋氏自北并南,而北学转微,南学转盛。岂非洛中都会之地,久习王杜故耶?
    延寿又云:《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然叶遵于《毛诗》之外,别树一帜,议礼家于王肃之义,参用亦多,则延寿之言,亦第举其概尔。至南北朝人所著经注经说,汇见于《隋书》及《新旧唐书》,经籍艺文志杂见于经典释文叙录南北各史,儒林传,隐逸传,散见于各史本传。大抵《隋志》有而《唐志》无者十之五六,《唐志》有而《隋志》无者十之三四,而史传及陆氏叙录所载,足补隋唐志之阙略者,亦复不少。按《隋书》作于贞观中,而《唐志》实据开元四部。贞观开元相去未远,书或先存而后佚,或先隐而后见,参以史传,互相校核,适足以互相补苴,固其宜也。
    顾各书同异,歧出颇多,有卷帙相同,而书名各别者,如崔灵恩《传左氏条例》十卷,《唐志》崔灵恩《春秋》《申先儒传例》十卷,凡此之类,疑多同书异名。有书名未改,而卷帙顿殊者,如顾彪《尚书文外义》《隋志》一卷,《旧唐志》三十卷,《新唐志》五卷,凡此之类,疑多分合,增删异之。惟宋明帝《论语补》、卫瑾注《隋志》二卷,《唐志》十卷,证以陆氏作叙录,知《唐志》兼?原书数之,而《隋志》专指补注,此则可考其异同之故者矣。
    外此差帙差池者尚夥。然钱宫詹《廿二史考异》称:《隋志》《毛诗义疏》二十九卷,沈重撰《周书儒林传》作二十八卷。今按武英殿本,《隋志》实作二十八卷,则知刊本多讹,未必史文之同异,参校转为多事矣。若其所著经注经说之见于宋以后著录者,《关朗易传》一卷,见《宋史·艺文志》,《晁氏读书志》、《陈氏书录》、《马氏文献通考》;任正一《甘棠正义》三十卷,见《宋志》及《崇文总目》,《马氏通考》。刘炫《春秋义囊》二卷,见《宋志》,均史传隋唐志所未见者。关书至今尚存,已灼知其伪。炫有《春秋述义》,攻昧规过,及《杜序集解》各书,《宋志》所录,疑后人拾其遗文,辑为一书者,玩囊字之义,倘或然欤?至任书裒然巨帙,当时何至漏略。
    《崇文总目》称:孔氏《正义》,申演其说,不知何据,殊未可臆断矣。至其见十《史传》、《隋唐志》而复见于宋以后著录者,《宋志》最夥,然多不传于今。其传于今者庾蔚之《礼论钞》、崔灵恩《三礼义宗》两书,马作吾辑本各得三卷,又非全帙。其全帙具存者,惟四库著录之《皇侃论语疏》十卷,然亦失而复得之本也。至若庾蔚之丧服要记,杜君卿载入《通典》,太叔《求诗谱注》,本欧阳公得诸绛州,刘?《易义》,张皋文揖入别录,刘炫规杜,邵氏瑛为之持平。其余散见李氏《周易集解》,陆氏《经典释文》及孔贾各疏者尚夥,残膏剩馥,亦复沾溉靡穷,在嗜古者搜采而已。此南北朝人所著经注经说之大略也。夫所著各书,即可考见当时宗派之得失。故王光禄《蛾术编》颇有论列。然其书既已不存,惟是搜剔佚文,议论长短,未见其然,兹故略焉。是为考。
    ○拟汇刊宋人及国朝人补历代史表志序
    昔刘知几《史通》述史有六家,而归于二体。然编年一体,匪无作者,而相沿正史,独用马班旧式。窃尝以为疑。反复思之,乃知纪传可以赅编年,而编年不能赅纪传。何言之?《史》《汉》首本纪,本纪即《史》《汉》中之编年也。若其举一朝之将相除拜封爵袭替,而丝联绳贯以为之表,罗一代之典章制度,而使之各具本末,以为之志,则其开帙厘然,有胜于编年家者。是则编年家之所短,而《史》《汉》之所长矣。独怪后之作史者,能取法《史》《汉》,而仍舍《史》《汉》之所长。如陈寿李延寿书,皆无表志,沈约萧子显魏收书、及唐初所修各史,皆有志无表。《旧唐书·五代史》亦如之。其有志有表者,又或详略失宜,读史者病焉。宋时丰城熊氏始有补史之书。爰及我朝,作者尤盛。方今粤东书局又有校补吏志之议,卷轴增益,正未可量,而先出者,转已有散佚之患。兹荟萃各种,都为一编,既以广其流传,亦使究心史籍者,无零星购觅之难也。嗟乎!以当时所阙略,而出于后人之补苴,其为益已也浅,顾开帙厘然,读史者宝之矣。辄用龙门叙传例,列其目如左。
    西汉郡国兵制,孟坚附入刑法志,京师卫士,见于百官表,不立兵志,非疏阙也。钱氏搜采本书,使散者毕萃,虽云借抒胸臆,于史学亦有功矣。录钱文季《补汉兵志》一卷。
    吏之无表,自后汉始,不知《东观记》,及谢承司马彪诸书,固如是耶?要之,蔚宗有不得辞其咎者。丰城补史之堂所由起也。录熊广居《补后汉书年表》十卷。
    自蔚宗作俑,继起者因之。故十七史自史汉外,惟《新唐书》有表,余盖阙如。四明万氏悉为补撰。娲皇之石,厥功伟矣!录万季野《历代史表》五十九卷。
    熊丰城书善矣,然海昏不其寿亭各条,四库纠之。后有作者,削其瑕疵,摭其未备。以成一书,抑亦丰城之功臣也!录钱可庐《后汉书补表》八卷。
    魏收作《魏书》,立官氏志,托克托修金史,立部族表。有元起自北方,宜同斯例,而史臣阙焉。是安可以不补?录钱竹汀《元史氏族表》三卷。
    竹汀别有《元史橐》百卷,可庐别有《后汉郡国令长考》一卷,意其各有专精,与汉圣唐鉴公媲美无难也。况艺文一门,尤钱氏的所究心者。录竹汀《补元史艺文志》四卷,可庐《补续汉艺文志》二卷。
    目录之学,史志最要。然汉隋唐宋五书外,无志此者。今所采集与钱氏弟兄书相先后。录倪?士《补辽金元艺文志》一卷,侯君谟《补后汉艺文志》四卷、《三国艺文志》四卷。
    崔鸿作《十六国春秋》,并为年表,今久佚矣。而后之作者,复有斯制。以司马子长《十二诸侯六国年表》,及《秦楚之际月表》例之,虽补入《晋书》可也。录张庭硕《十六国年表》一卷。
    自汉以来言地理者宗班志,司马彪续《汉志》差可继武。嗣后群雄纠纷,疆域割裂,志之也愈难,而志之者之疏且阙也弥甚,有能究心于此,而为其所难,岂不可珍也哉!录洪稚存《三国疆域志》二卷,《东晋疆域志》四卷,《十六国疆域志》十六卷。
    正史未有志僭伪疆域之例,稚存十六国一种,固不可以补入《晋书》,然为其所难,正于僭伪蜂起时见之,有未可以常例拘者。故因稚存书,并录徐仲圃《东晋南北朝舆地表》若干卷,刘孟瞻《楚汉诸侯疆域志》一卷。
    今《隋书》十志,乃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志,史通古今,正史篇可证,则谓《梁书》无地理志不可也。然《晋书》有地理志,而稚存东晋一种,史学家珍之,况梁固未有专志乎?录洪子龄《梁疆域志》八卷。
    郝冀公续《后汉书》,有职官录,然杂采《史记》、《前、后汉书》、《晋书》之文,纪载冗沓,未可据为三国典要。况班书《百官表》,实承《史记·将相大臣年表》之例,后世史臣但为之志,失初意矣。录子龄《三国职官表》三卷。
    李延寿《南·北史》无表志,然沈约萧子显魏收及唐之史臣,既各为之志矣,则志固可以不补,而表则必当补者也。录周两塍《南北史表》六卷。
    尝怪司马彪志舆服,沈约萧子显志符瑞,祥瑞而食货兵刑之大阙焉,轻重颠倒,莫此为甚。后汉南齐未有为之补辑者。今录郝兰皋补《宋书食货志》一卷,《刑法志》一卷。
    兵之有志,始于《新唐书》,自是乐清钱氏遂起而补《汉书》之阙。越数百年乃复有钱氏者,起而补《晋书》之阙,若有源渊者然。录钱ぅ石补《晋兵志》一卷。
    凡宋人所补表一志一,国朝人所补表七志十有三,合若干卷。其有续出者,惟当世君子,共留意焉。年月日某序。
    ☆姚文楠○答东洋近出古书问
    中国之通日本始于秦。《迁史》言:始皇遣徐市(即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又徐市尝称,海中有三神山,其后实至日本。今纪伊国有徐福祠,熊野山有徐福墓,此其证也。日本之通中国,始于后汉。范书言:建武中元,委奴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所谓委奴者,亦即日本。近时筑前人掘土,得汉委奴国王印,此其证也。徐福东渡时,赍书与否,盖不可考。彼国史称,有典坟,殆因中土有此名,而附会之,未有人见其书也。欧阳公日本刀歌云: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此亦好古想像之词耳。
    据源光囗方 大日本史应神十六年,征王仁于百济,始有论语千字文。此钟繇千文继体七年、十年,百济遣五经博士段扬尔,又遣汉安茂,始有五经。(日本纪以《礼》《乐》《书》《论语》《孝经》为五经)《古语拾遗》曰:上古之事,口耳相传而已,自王仁来,人始识字。按日本通百济,其时当中国南北朝之季,而陈寿志有亲魏倭王之敕,北史云:其后并受中国爵命。江左历晋宋齐梁朝聘不绝,则是中国汉以后,频与日本往来,而未有一书出海,考之彼国史而可知也。隋炀帝时,日本遣大礼小野妹子(隋书云苏因高即其人)来聘。妹子归奏曰:臣之还,隋书授臣以书,臣船经百济,百济逼臣夺书。此为中国书东流之始。自后遣唐之使,相望于道,又频遣留学生来唐,由是其国书籍渐富。然彼史无艺文志,无由考知其书目,及诸书存佚聚散之由。至《宋书》称:日本僧{大周}然献郑注《孝经》,又{大周}然述其本国之书,内有《文馆词林》。宋人不知其名,误馆为校,事见宋朝《类苑》,引杨亿《谈苑》意。
    中国经五代之乱,书多散亡,转有藉日本以流传者矣。然日本自保元平治而后,武门争权,源平二氏,日寻战斗,区宇云扰,书多毁于兵燹。其时赖以绵一线之传者,惟僧人耳。越九百余年,德川氏兴,而文治复盛,学校书库之设,遍于各藩。昌平学,足利学,枫山官库,伊势林崎,文库其藏书尤夥者也。一时学士大夫,渐摩风气,无不知贵重古本,如狩谷氏求古楼、小岛宝素堂、福井氏崇兰馆、新见氏赐卢文库、曲直濑氏怀仙楼、山田氏九折堂、增岛氏竹荫书屋、涩江氏容安书院、?高氏温古堂、多纪氏三松斋、伊泽氏酌源堂、海保氏传经庐、松?氏石经山房、奈须氏久昌院,皆海外铮铮有声者。
    近世书目家,前有藤佐世之《日本现在书目》,又有今人森立之之《经籍访古志》,足以资考证。立之云:彼国所传古钞本,具存隋唐之旧,为宋元人所不能睹者,盖不下数十百种。至于宋元板及朝鲜刊本,为明以来诸家所未睹者,尤指不胜屈,一一能征其言,颇非夸诞。然其书散在各方,艰于搜采。而明治维新以后,西学兴而汉籍替,世禄废而学士贫,将不能保其所有,其流落归于撕灭者,翘足可待也!光绪三年,番禺何公使日本,访搜佚书无所获,然日人知中国之求之也,乃稍稍出其所有,以闻于世。今星使遵义黎公复搜之,未一年间,不胫而至者殆及二十种。则将来之续有所获益,未可限量矣。
    ☆徐继?○瀛环志略自序
    地理非图不明,图非履览不悉。大块有形,非可以意为伸缩也。泰西人善于行远,帆樯周四海,所至辄抽笔绘图,故其图独为可据。道光癸卯,因公驻厦门,晤米利坚人雅裨理,西国多闻之士也,能作闽语,携有地图册子,绘刻极细,苦不识其字,因钩摹十余幅,就雅裨理询译之,粗知各国之名,然匆卒不能详也。明年再至厦门郡,司马霍君蓉生购得地图二册,一大二尺余,一尺许,较雅裨理册子尤为详密,并觅得泰西人汉字杂书数种,余复搜求得若干种,其书俚不文,淹雅者不能入目。余则荟萃采择,得片纸亦存录勿弃。每晤泰西人辄披册子考证之,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稍稍得其涯略。乃依图立说,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帙。每得一书,或有新闻,辄窜改增补,稿凡数十易。自癸卯至今,五阅寒暑,公事之余,惟以此为消遣,未尝一日辍也。陈慈圃方伯,鹿春如观察见之,以为可存,为之删订其舛误,分为十卷。同人索观者多,怂恿付梓,乃名之曰:《瀛环志略》。而记其缘起如此。
    ○附瀛环志略凡例
    一此书以图为纲领,图从泰西人原本钩摹,其原图河道脉络细如毛发,山岭城邑,大小毕备,既不能尽译其名,而汉字笔画繁多,亦非分寸之地所能注写,故河道仅画其最著者,山岭仅画其大势,城邑仅标其国都,其余一概从略。
    一此书专详域外,葱岭之东,外兴安岭之南,五印度之北,一切回蒙各部,皆我国家候尉所治,朝鲜虽斗入东海,亦无异亲藩,胥神州之扶翊,不应阑入此书。谨绘一图于卷首,明拱极朝宗之义,而不敢赘一辞。
    一南洋诸岛国,苇杭闽粤,五印度近连两藏,汉以后,明以前,皆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胥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此古今一大变局。故于此两地,言之较详。至诸岛国自两汉时,即通中国,历代史籍,不无纪载,然地名国号,展转淆讹,方向远近,亦言人人殊,莫可究诘,转不如近时闽粤人游南洋者所纪录为可据。此书于南洋诸岛国,皆依据近人杂书,而略附其沿革于后。五印度现为英吉利属部,皆依据泰西人书。其历代沿革,过于烦琐,且半涉释典,仅于篇中略叙数语,以归简净。
    一西域诸部迄南之波斯天方诸国,泰西人绘有分图,其葱岭之西,里海之东,波斯爱乌罕之北,俄罗斯之南,泰西人绘为一图,总名为达尔给斯丹(斯丹一作士丹,西域言国主也《元史》讹为算端又作算滩)乃古时康居大夏大宛大月氐奄蔡诸国。历代变更沿革,乱如棼丝,近世士大夫从军西域者,亦多所撰述。今止就见于官书者,约略言之,不敢涉考据之藩篱,其亦聊以藏拙云尔。
    一日本越南暹罗缅甸诸国,历代史籍言之甚详,今止就其现在国势士俗立传,而略附其沿革于后。至欧罗巴阿非利加亚墨利加诸国,从前不见史籍,今皆溯其立国之始,以至今日。其古时名国如巴庇伦波斯希腊犹太罗马厄日多非尼西亚之类,皆别为一传,附于今本国之后,庶几界画分明,不涉牵混。
    一泰西诸国疆域、形势、沿革、物产、时事、皆取之泰西人杂书,有刻本有钞本,并月报新闻纸之类,约数十种,其文理大半俚俗不通,而事实则多有可据。诸说闲有不同,择其近是者从之,亦有晤泰西人时得之口述者,凑合而敷衍成文,期于成片段而已。取材既杂,不复注其出于某书也。
    一泰西人如利玛窦艾儒略南怀仁之属,皆久居京师,通习汉文,故其所著之书,文理颇为明顺,然夸诞诡谲之说,亦已不少。近泰西人无深于汉文者,故其书多俚俗不文,而其叙各国兴衰事迹,则确凿可据。乃知彼之文,转不如此之朴也。
    一外国地名最难辨识,十人译之而十异,一人译之而前后或异。盖外国同音者无两字,而中国则同音者或数十字。外国有两字合音,三字合音,而中国无此种字。故以汉字书番语,其不能吻合者,本居十之七八,而泰西人学汉字者,皆居粤东,粤东土语本非汉文正音,展转淆讹,遂至不可辨识。一波斯也,而或译为白西,转而为包社,巴社讹而为高奢。余尝令泰西人口述之,则曰百尔,设又令其笔书之,则曰比耳西。今将译音异名注于各国之下,庶阅者易于辨认,然亦不能遍及也。
    一泰西人于汉字正音,不能细分,斯也士也,是也实也,西也苏也,混为一音,而刺与拉无论矣。土也都也,度也杜也,多也突也,混为一音,而撒与萨无论矣。故所译地名人名,言人人殊。
    一泰西各国,语音本不相同,此书地名有英吉利所译者,有葡萄牙所译者。英人所译字数简,而语音不全,葡人所译,语音虽备,而一地名至八九字,诘屈不能合吻。如花旗之首国。英人译之曰,缅,葡人译之曰卖内。今姑用以纪事。无由知其孰为是非也。
    一地名中,亚字在首者,皆读为阿,在尾者多读为讶,加字多读为嘎,亦有读为家者,内字皆读平声,音近尼,疴字读如诃。
    一各国正名,如瑞国当作瑞典,讠?国当作讠?马,西班牙当作以西把尼亚,葡萄牙当作波尔都噶亚,然一经更改,阅者猝不知为何国。故一切仍其旧称。
    一外国地名人名,少者一字,多者至八九字,绝无文义可循,数名连写,阅者无由读断。今将地名人名,悉行钩出,间加圈点,以醒眉目。明知非著书之体,姑取其便于披阅耳。
    ☆姚椿○国朝文录自序
    自孔孟没,而文与道歧。汉唐以来,离合参半。至宋朱子出,而始举道与文而一之。其读《唐志》之文详哉有味乎其言之也。有元逮明,大旨不甚相悖。国朝儒者斟酌乎文与道之间,其言曰:以韩欧之文,达程朱之理,可谓正矣。
    而或者曰:是不可合,合且两伤焉。呜呼!岂是真不可合,与抑未深究乎本末轻重之说也?国初诸家,沿明季绪余,尚未有以尽变。中叶以来,文事大兴,然其途亦遂歧出矣。综而论之,要不可谓非一代之盛轨也。夫朱子毕生研究文字,其用功由致知格物入,而又以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是岂不足乎文者?而其言如此,亦可思其故矣。夫形而下者谓之器。今也以游艺而先乎据德依仁,以文学而驾乎孝弟谨信,是尚得谓知要者乎?又其甚者,驳杂以为博,诋讠其以为能,而文之事,益荡然矣。蒙窃惑焉!
    计自幼岁,眈好文词,茫乎未知大道之归也。其后奉袂硕师,饫熟余论,有以知前修之不苟,而向所采获,复恐有所散失,辄取而类之,汰其繁芜,去其复冗,其意以正大为宗,其辞以雅洁为主,间小有出入,要必于理无甚悖者,然后辑焉。愚鄙之识,岂谓足以知诸君子之大且全而永其传。顾或任其放轶,亦非述信好古与夫不贤者识其小之意也。于是合并为书,凡八十二卷。窃以为后之君子,苟欲观历代之会通,综一朝之典要,而求前古圣贤之遗意焉,其亦将流览于斯。
    ☆华蘅芳○微积溯源序
    《微积溯源》八卷,前四卷为微分术,后四卷为积分术,乃算学中最深之事也。余既与西士傅兰雅译毕《代数术》二十五卷,更思求其进境,故又与傅君译此书焉。先是咸丰年间,海宁李壬叔曾与西士伟烈亚力译出《代微积拾级》一书,流播海内。余素与壬叔善,得读其书,粗明微积二术之梗概。所以又译此书者,盖欲补其所略也。书中代数之式甚繁,校算不易,则刘君省庵之力居多。今刻工已竣矣,故序之曰:
    吾以为古时之算法,惟有加减而已。其乘与除,乃因加减之不胜其繁,故更立二术以使之简易也。开方之法,又所以济除法之穷者也。盖算学中自有加减乘除开方五法,而一切浅近易明之数,无不可通者矣。惟人之心思智虑,日出不穷,往往以能人之所不能者为快,遇有窒碍难通之处,辄思立法以济其穷。故有减其所不可减,而正负之名,不得不立矣,除其所不受除,而寄母通分之法,又不得不立矣。代数中种种记号之法,皆出于不得已而立者也。每立一法,必能使繁者为简,难者为易,迟者为速,疏者为密,而算学之境界,藉此得更进一层。如是屡进不已,而所立之法,于是乎日多矣。
    微分积分者,盖及因乘除开方之不胜其繁,且有窒碍难通之处,故更立此二术,使之简易而速,以得极密之数者也。试观圆径求周真数求对数等事,虽无微分积分,亦未尝不可求。惟须乘除开方数十百次,其难有不可言喻者,不如用微积之法,理明而数捷也。然则谓加减乘除开方代数之外,更有二术焉,一曰微分,一曰积分可也。其积分术为微分之还原,犹之开平方为自乘之还原,除法为乘之还原,减法为加之还原也。然加与乘其原无不可还,而微分之原,有可还有不可还,是犹算式中有不可开之方耳。又何怪焉。如必曰加减乘除开方,已足供吾之用矣,何必更究其精,是舍舟车之便利,而必欲负重远行也,其用力多而成功少,固不待智者而辨矣。同治十三年九月十八日序。
    ○代数术序
    《代数术》二十五卷,余与西士傅兰雅所译也。傅君本精于此学,余亦粗明算法。故傅君口述之,余笔记之。一日数千言,不厌其艰苦,凡两月而脱稿。缮写付梓,经年告成,爰展阅一过,而序之曰:
    数之名始于一而终于九,故至十则进其位,而仍以自一至九之数名之。至百则又进其位,而仍以自一至九之数名之。如是以至千万亿兆,其例一也。夫古人造数之时,所以必以十纪之者,诚以数之多可至无穷,若每数各与一名,则吾之名必有穷时,且纷而无序,将不可记忆,不如极之于九而以十进其位,则举手而示,屈指而记,虽愚鲁者皆能之。故可便于民生日用,传之数千百年,至今不变也。观夫市廛贸易之区,百货罗列,精粗美恶贵贱之不同,则其数殊焉。多寡长短大小轻重之不同,则数其又殊焉。凡欲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必握算而计之。其所斤斤计较者,莫非数也。设有人言吾能用他法以代其数,夫谁能信之?良以其乘除加减,不过举手之劳,顷刻而得,无有奥邃难明之理在其间,本无藉乎代也。惟是数理幽深,最耐探索,畴人演算,务阐精微,于是乎设题愈难,布算愈繁,甚至经旬累月,不能毕一数。且其所求之数,往往杂揉隐匿于各数之内,而其理亦纡远而不易明。若每事必设一题,每题必立一术,枝枝节节而为之,术之多将不可胜纪,而仍不足以穷数理之变,则不如任数理之万变,而我立一通法以驭之,此中法之天元,西法之代数所由作也。
    代数之术,其已知未知之数,皆代之以字,而乘除加减,各有记号以为区别,可如题之曲折以相赴。迨夫层累已明,阶级已见,乃以所代之数入之,而所求之数出焉。故可以省布算之工,而心亦较逸,以其可不藉思索而得也。虽然,代数之术诚简矣,诚便矣,试问工此术者,遂能不病其繁乎,则又不能也。夫人之用心,日进而不已,苟不至昏盹迷乱,必不肯中辍。故始则因繁而求简,及其既简也,必更进焉而复遇其繁。虽迭代数十次,其能免哉!由是知代数之意,乃为数学中钩深索隐之用,非为浅近之算法而设也。若米盐零杂之事,而概欲以代数施之,未有不为市侩所笑者也。至于代数天元之异同优劣,读此书者,自能知之,无待余言也。同治十二年十月二十日序。
    ○象数一原跋
    右《象数一原》七卷,为项梅侣先生未竟之稿,戴鄂士先生补成之。其原委详见原书序跋中。乌程徐庄愍公曾嘱张君南坪刻之苏州。未及印行,忽遇庚申之乱,庄愍殉难,南坪入湖州省母,亦被贼害。不特刊成书板,已付劫灰,即底本亦不知流落谁何之手。后为南汇张啸山先生所得,藏诸箧中,几二十年。先生晚年为黄漱兰学使延主南菁讲席。余弟若?侍函丈,先生语之曰:“吾有项氏遗书一种,将以赠汝兄。”无何先生辞讲席,归老于松江之钱园,以是书寄余。其手札云:“此《象数一原》,系前得之白下者,盖是南坪所藏。吾年老,嗣孙尚稚,久留无所用,即以寄赠。项氏此书未见刻本,能谋欹劂,亦不朽盛业也。”余受书作函谢之。不数月间,先生已归道山矣。
    噫!余在金陵时,与先生朝夕聚处,及来沪上,亦数数相见,并不知其藏有是书。及至垂迈之年,始肯启箧出之,则其郑重也可知。余既心仪项戴之学,又感先生临殁授书之意,深恐珍惜秘匿,或翻至湮没也。赵静涵表弟有《高斋汇刻》之举,遂怂恿付诸手民。而仁和高白叔孝廉,重其为乡先辈遗著,又举百金以助。阅一岁,书甫成。先生有知,其亦可无憾也已。光绪十四年六月十一日,跋于沪上之格致书院。
    ☆何秋涛○俄罗斯进呈书籍记(书目附)
    大清受天命有九有,薄海内外,罔不臣服。西北有俄罗斯国,地荒远,负北冰海,南邻蒙古及诸回部。慕我朝德化,岁时使其国秀颖子弟,来都城学满汉文字,诵习经史诸书,国家厚给廪糈,精选文学之官以教习之。岁满则归其本国,复使其他子弟来代,谓之换班。盖我圣朝声教远讫,渐仁摩义,举凡遐荒远徼,莫不欲使之习道德,而敦诗书,斯诚亘古以来未有之盛举也!
    二百年来,其国渐被风化,文事益盛。国人以本国文字纂集成书,不下数十百种。然限于疆域,传至中国者绝少。其国民各分种族,曰萨刺瓦族,曰力丁族,曰芬族,曰日耳曼人,曰犹太散民,皆重希腊教门,亦天主教别派也。曰鞑鞑里族,游牧于国南鄙,奉回教,即西域回部种类,曰甲才族,亦游牧于国东南鄙,奉佛教,即中国蒙古之别部也。初蒙古土尔扈特部与准噶尔构衅,北依俄罗斯。俄罗斯以额济勒河地处之,乃明季时事也。至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其河东户口十余万人至伊犁归附。其河西户口尚居俄罗斯,皆习佛教。道光二十五年,俄罗斯国王表言,《丹珠尔经》乃佛教所重,而本国无之,奏求颁赐。上命发雍和宫藏本八百余册赐之。越数月,其国王因肄业换班学生进京,乃尽缮俄罗斯所有书籍来献,凡三百五十七号,每号为一帙,装饰甚华,有书有图。惟通体皆俄罗斯字,人不尽识。当事者议发还之。或曰:“斯乃所以为报也,却之转拂远人之情。则奏请收存于理藩院,以俟暇日将翻译焉。”于是军机处存注档册,例须先译书名,乃得其三百五十七号之书目。好事者争相传录,余亦得而┢焉。考其中言彼国史事、地理、武备、算法之书十之五,医药、种树之书十之二,字学、训解之书十之二。其天主教书,与夫诗文等类,仅十之一而已。此其中足备掌故考核者多矣。置之典属,掌之枢廷,将来取次译之,于边防军政,大有裨益,其所系岂浅鲜哉!昔大西洋利玛窦等,以明万历时入中国,献所著各书,当时称为盛事。不知西洋距中国绝远,利玛窦等自进所为书,与其国王无与也。至如艾儒略之《职方外纪》,南怀仁之《坤舆图说》,皆入中国后所编纂,类多张大彼教,夸诧诞谩之词,不足为据。今俄罗斯渐被文德,沦浃已久,其国王自献书籍至三百余种之多,皆确实而有征。既远胜艾南诸书之荒陋,又其慕德恭顺之怀,迥逾寻常,尤为自古所未有。夫岂明代利玛窦等进书之事,所可比拟于万一哉!余谓此千古稀逢之盛会也,不可以不记。因次其书目于左,以告来者。
    ○附俄罗斯国进呈书籍总目第一号俄罗斯国汗制总例十五本。第二号俄罗斯国汗制续纂新例三本。第三号俄罗斯国各省州邑资学治理画一条例志一本。
    第四号治国齐民志一本。第五号俄罗斯国性理齐治志一本。第六号俄罗斯国条例汇纂一本。第七号俄罗斯国防守丛林隘口推广条例一本。
    第八号发明天地物理指南全书一本。第九号天地物理汇说一本。第十号释明凡物性理指南志五本。第十一号教习灵魄自知文一本。
    第十二号论性文一本。第十三号灵魄不泯释文一本。第十四号魂化自持释文一本。第十五号俄罗斯国行效外国事务论二本。
    第十六号各国汇史二本。第十七号资学古今寰海史三本。第十八号资学寰海世系史三本。第十九号寰海古今史汇纂十二本。
    第二十号资学寰海各国史一本。第二十一号外国史汇纂一本。第二十二号寰海史通纂三本。第二十三号发明西洋各国通例三本。
    第二十四号天下各国表文一本。第二十五号因时指订各国历代疆域地理图一本。第二十六号俄罗斯国音丕喇托尔在位时,发明西洋政事论二本。第二十七号窃占俄罗斯汗位记六本。
    第二十八号开辟阿弥叶里喀新州地理志一本。第二十九号名媛汇史二本。第三十号名士图像一本。第三十一号名士表传一本。
    第三十二号俄罗斯国史十三本。第三十三号又六本。第三十四号又五本。第三十五号初学必读俄罗斯史一本。
    第三十六号初制资学国史一本。第三十七号俄罗斯史一本。第三十八号俄罗斯史汇一本。第三十九号又一本。
    第四十号南方居民史三本。第四十一号南方都汪河驻史三本。第四十二号俄罗斯国汗史一本。第四十三号又二本。
    第四十四号又二本。第四十五号俄罗斯国妃通鉴三本。第四十六号俄罗斯国妃史二本。第四十七号俄罗斯国妃自制志六本。
    第四十八号俄罗斯国地理图一本。第四十九号俄罗斯国武备志三本。第五十号置兵出战书五本。第五十一号行师各国书三本。
    第五十二号平定费阳梁地纪略一本。第五十三号武备志四本。第五十四号又二本。第五十五号征法啷锡战策一本。
    第五十六号武备志一本。第五十七号又一本。第五十八号纪年志一本。第五十九号博罗抵脑战策一本。
    第六十号那普哩勇犯界战策志二本。第六十一号平定空谷尔国方略二本。第六十二号又三本。第六十三号又二本。
    第六十四号又三本。第六十五号寄舟师信函二本。第六十六号舟师记四本。第六十七号名士集传五本。
    第六十八号统兵元帅传四本。第六十九号宰宰相元帅传二本。第七十号征法啷锡名帅传四本。第七十一号水师名帅传四本。
    第七十二号俄罗斯国史十五本。第七十三号又三本。第七十四号又一本。第七十五号又一本。
    第七十六号又四本。第七十七号俄罗斯国妃史六本。第七十八号又一本。第七十九号俄罗斯国大元帅传一本。
    第八十号又一本。第八十一号又二本。第八十二号又三本。第八十三号武臣传三本。
    第八十四号俄罗斯国言行记三本。第八十五号俄罗斯国征啷法锡言行记一本。第八十六号言行记四本。第八十七号俄罗斯大帅言行记一本。
    第八十八号俄罗斯国汗践祚典礼一本。第八十九号各国地理志一本。第九十号各国资学诱掖地理汇书二本。第九十一号地理总志必读一本。
    第九十二号地理总志汇纂一本。第九十三号古地理总志汇纂一本。第九十四号经行沿海记一本。第九十五号经行南洋记三本。
    第九十六号经行四方记四本。第九十七号周行沿海四方记三本。第九十八号又一本。第九十九号经行地理图一本。
    第一百号入海经行记一本。第一百一号北海经行记三本。第一百二号四次至北海记一本。第一百三号阿弥叶?利喀州记一本。
    第一百四号阿细亚州记七本。第一百五号发蒙周行天下四方记二本。第一百六号巡查南洋记三本。第一百七号经行沿海记一本。
    第一百八号天下奇物志四本。第一百九号又二本。第一百十号天下地理人物图像记二本。第一百十一号殊方景物图览一本。
    第一百十二号图集三本。第一百十三号空谷尔国志二本。第一百十四号奇物名人记传汇书八本。第一百十五号奇物鉴五本。
    第一百十六号天下山水古迹图二本。第一百十七号格??齐雅国景物图一本。第一百十八号什魏擦尔济雅国景物图一本。第一百十九号民生财产记一本。
    第一百二十号天下地理鉴一本。第一百二十一号俄罗斯国地理志二本。第一百二十二号又一本。第一百二十三号童蒙必读俄罗斯地理志一本。
    第一百二十四号俄罗斯国志二本。第一百二十五号俄罗斯国资治总记二本。第一百二十六号俄罗斯国各处方物志一本。第一百二十七号俄罗斯国各处民生志一本。
    第一百二十八号俄罗斯国辨明志六本。第一百二十九号喀法喀斯所属各处志四本。第一百三十号俄罗斯都城志三本。第一百三十一号又一本。
    第一百三十二号又三本。第一百三十三号莫斯廓瓦南都志一本。第一百三十四号莫斯廓瓦都城志二本。第一百三十五号擦尔色库叶都城记一本。
    第一百三十六号驿站指程二本。第一百三十七号俄罗斯国志一本。第一百三十八号俄罗斯国时宪书一本。第一百三十九号古今钱法三本。
    第一百四十号各国钱法异同一本。第一百四十一号叶瓦鲁巴州钱法一本。第一百四十二号俄罗斯国事功铸钱集成一本。第一百四十三号地丁全书二本。
    第一百四十四号耕耘成法论二本。第一百四十五号地丁工作新编三本。第一百四十六号地丁工作成法一本。第一百四十七号地丁究源六本。
    第一百四十八号耕牧论一本。第一百四十九号乡民耕种资学一本。第一百五十号又一本。第一百五十一号又一本。
    第一百五十二号耕种总论二本。第一百五十三号月令集要一本。第一百五十四号地丁书四本。第一百五十五号耕耘论一本。
    第一百五十六号种树论一本。第一百五十七号种花草论一本。第一百五十八号种菜论一本。第一百五十九号防守植本论一本。
    第一百六十号山野养植树木发明一本。第一百六十一号花木园亭图一本。第一百六十二号建造楼台书一本。第一百六十三号村居器具造法二本。
    第一百六十四号居家事务须知四本。第一百六十五号织染发明二本。第一百六十六号淘金新法发明一本。第一百六十七号各项工作发明二本。
    第一百六十八号俄罗斯国工作器具记四本。第一百六十九号本草纲目二本。第一百七十号初学必读本草纲目一本。第一百七十一号又一本。
    第一百七十二号禽兽集图一本。第一百七十三号又二本。第一百七十四号又一本。第一百七十五号本草损益二本。
    第一百七十六号俄罗斯国植木记一本。第一百七十七号草木记二本。第一百七十八号又六本。第一百七十九号金石记一本。
    第一百八十号发明土产金宝记二本。第一百八十一号金石总鉴三本。第一百八十二号土产辨明二本。第一百八十三号医法论一本。
    第一百八十四号形体全录一本。第一百八十五号形体全录理解二本。第一百八十六号希噜尔吉医书二本。第一百八十七号医法新编四本。
    第一百八十八号千金方一本。第一百八十九号疗病用药记一本。第一百九十号又一本。第一百九十一号本草备要一本。
    第一百九十二号贴药尔撇医书十本。第一百九十三号内症记一本。第一百九十四号形体记二本。第一百九十五号对症用药记五本。
    第一百九十六号又三本。第一百九十七号又一本。第一百九十八号慎诊病奇书一本。第一百九十九号小儿疾病辨明论一本。
    第二百号发明凉水治病论一本。第二百一号医兽用药治明一本。第二百二号医病发解一本。第二百三号发明痔疮论一本。
    第二百四号种牛痘法一本。第二百五号眼科二本。第二百六号魂病论一本。第二百七号延寿法一本。
    第二百八号算法全书二本。第二百九号次学算法全书一本。第二百十号算法本源一本。第二百十一号次学算法本源一本。
    第二百十二号算法数目一本。第二百十三号算法归除共一本。第二百十四号归入前号。第二百十五号阿勒喀布拉数书一本。
    第二百十六号贴斐叶楞齐数书一本。第二百十七号贴斐叶楞齐数书发一本。第二百十八号又二本。第二百十九号又一本。
    第二百二十号又一本。第二百二十一号又一本。第二百二十二号地势高下图一本。第二百二十三号陇亩分界书一本。
    第二百二十四号日月星辰论一本。第二百二十五号阿斯托罗密雅书一本。第二百二十六号初学天地日月星辰论一本。第二百二十七号宿绘三十篇一本。
    第二百二十八号气遇灵机二本。第二百二十九号天定地理一本。第二百三十号五行晰解一本。第二百三十一号天地性理习解二本。
    第二百三十二号费依什喀书一本。第二百三十三号又一本。第二百三十四号风水工作器用晰解一本。第二百三十五号择地列阵建营图说一本。
    第二百三十六号定准日出日入书一本。第二百三十七号用兵技艺谋略论一本。第二百三十八号军营修造晰解三本。第二百三十九号用兵技艺谋略论二本。
    第二百四十号兵技论二本。第二百四十一号又一本。第二百四十二号战策一本。第二百四十三号坚垒论二本。
    第二百四十四号炮兵法解二本。第二百四十五号阿尔塔列勒书一本。第二百四十六号行兵进退论一本。第一百四十七号行兵战守论二本。
    第二百四十八号管船官员事宜论一本。第二百四十九号慎守造用军器发明一本。第二百五十号战阵总论一本。第二百五十一号俄罗斯国兵丁各项衣服器械记三本。
    第二百五十二号乐记一本。第二百五十三号乐理晰解一本。第二百五十四号传真古法全书一本。第二百五十五号俄罗斯字书一本。
    第二百五十六号俄罗斯资学字书一本。第二百五十七号俄罗斯字式新书一本。第二百五十八号俄罗斯习字书一本。第二百五十九号初学俄罗斯字式一本。
    第二百六十号俄罗斯字式发明一本。第二百六十一号又一本。第二百六十二号俄罗斯各种字式发明一本。第二百六十三号俄罗斯字式理解一本。
    第二百六十四号俄罗斯各种字式发明一本。第二百六十五号户学须用俄罗斯字式一本。第二百六十六号俄罗斯字式新书一本。第二百六十七号俄罗斯国方言易学发明一本。
    第二百六十八号俄罗斯国方言易学发明约编一本。第二百六十九号又一本。第二百七十号又一本。第二百七十一号又一本。
    第二百七十二号俄罗斯国方言资学一本。第二百七十三号俄罗斯文理解一本。第二百七十四号又一本。第二百七十五号又二本。
    第二百七十六号又三本。第二百七十七号又四本。第二百七十八号又一本。第二百七十九号诗一本。
    第二百八十号西洋各国文风记二本。第二百八十一号文理新解一本。第二百八十二号俄罗斯国文风记一本。第二百八十三号古文风记一本。
    第二百八十四号又一本。第二百八十五号斯拉费扬各部落风俗书一本。第二百八十六号俄罗斯方言晰解二本。第二百八十七号俄罗斯国文风记二本。
    第二百八十八号俄罗斯国方言丛书六本。第二百八十九号德尔日费英氏文人编五本。第二百九十号底米忒里氏诗集一本。第二百九十一号柯里噜幅氏诗集一本。
    第二百九十二号喀拉马星氏各家文人编九本。第二百九十三号又九本。第二百九十四号又二本。第二百九十五号又十二本。
    第二百九十六号又二本。第二百九十七号又十二本。第二百九十八号又四本。第二百九十九号又三本。
    第三百号又一本。第三百一号又一本。第三百二号又四本。第三百三号寄休致武弁传一本。
    第三百四号俄罗斯名家丛文十六本。第三百五号俄罗斯论一本。第三百六号俄罗斯文人百家传二本。第三百七号各种文编五本。
    第三百八号俄罗斯文编法选二本。第三百九号俄罗斯文编摘绎一本。第三百十号依里瓦达诗集二本。第三百十一号养幼编一本。
    第三百十二号养幼发解二本。第三百十三号幼学四本。第三百十四号又二本。第三百十五号幼学各种文风集六本。
    第三百十六号又二本。第三百十七号幼学十本。第三百十八号幼学故事四本。第三百十九号益幼全书七本。
    第三百二十号归入前号。第三百二十一号幼艺必读一本。第三百二十二号幼学各国名士传十二本。第三百二十三号初学次序七本。
    第三百二十四号归入前号。第三百二十五号发蒙各种图籍一本。第三百二十六号幼学故事二本。第三百二十七号类鉴十七本。
    第三百二十八号又七本。第三百二十九号天下地理全图一本。第三百三十号又一本。第三百三十一号古地理图一本。
    第三百三十二号俄罗斯国地理图一本。第三百三十三号天下东西地理图二本。第三百三十四号五州地理图一本。第三百三十五号额俄罗怕州地理图一本。
    第三百三十六号邻国地理全图一本。第三百三十七号俄罗斯水陆地图一本。第三百三十八号天下土产图一本。第三百三十九号额俄罗怕州地理图一本。
    第三百四十号丕叶忒尔布尔噶城等处图说二幅。第三百四十一号又一幅。第三百四十二号又二幅。第三百四十三号又二幅。
    第三百四十四号又二幅。第三百四十五号又二幅。第三百四十六号又二幅。第三百四十七号丕叶忒尔布尔噶宫室图一幅。
    第三百四十八号战图一幅。第三百四十九号又一幅。第三百五十号又一幅。第三百五十一号又一幅。
    第三百五十二号又一幅。第三百五十三号舟师海战图一幅。第三百五十四号法啷锡兵丁渡河图一幅。第三百五十五号祝谢天主图一幅。
    第三百五十六号天地仪器二具。第三百五十七号天地仪器释文一本。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