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库 > 总集类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儒家人物文献资料
曾参

    〖曾参〗(前505-前432年)字子舆,又称曾子。春秋末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孔子周游列国过时,拜孔子为师。为敬养父母,在莒任“得粟三秉”的官职。之后设教武城收徒讲学,弟子七十多人。其弟子吴起为其成绩卓著者之一,子思则是儒家道统的继承人。他父母死后,去楚国,“得尊官”。后来,齐国想迎他为相。楚国想迎他为令尹,晋国想迎他为上卿,皆不就任,而专心于忠、孝、仁、义的学业和教学活动。他认为孔子之道是“忠恕”。他在孔子弟子中以孝著称,认为孝是天下之大经,当世即被视为孝的典型。孔子把孝只看作是仁的入门手段,伦理的起点,行仁的根本。他则把孝视为道德第一要义,即“民之本教曰孝”,孝是仁、义、礼的实际内容;仁、义、礼则是孝的表现:认为“-孝立而万善从之”。孝道的最高境界是尊亲,即“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行孝必守信,因为“身者,亲之遗体也”。他继承和发扬孔子关于“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观点,主张父母有过则谏,父母不采纳财必须服从,不能争辩。事父母必至亲,要整天不离父母。无微不至地侍奉父母;恶父母之所恶;受到父母的错误指责、打骂也毫无怨意。父母死后要“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只要慎重对待父母的丧葬,并追念远代祖先,老百姓就会忠厚老实。孔子称赞其孝道,并为之作《孝经》。他的孝直接影响了孟子,孟子认为“事亲为大”,“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孝道首倡于孔子,而大兴于曾子,为后世所继承和发扬,形成以孝治天下的思想。他在孔子弟子中道德修养是最全面的。他认为人都要以修身为本,主张在仁德与厚禄不能兼得时,要仁德而不要官禄;为人要重义轻利。他认为信是人重要品德之一,并作为他自身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朋友对子女都要以信为本。他一生处处、时时以孔子提倡的礼为行为准则。发扬孔子“内省”和“求诸己”的思想,提出“内省”自我完善的修身方法。主张“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三省吾身”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成为历代儒者修身的指导原则。他提出修身要达到“慎独”,无人察觉也应谨言慎行,使行为符合礼的规范。自己单独处理事情,也不损人利己或伤天害理。为此,对儒家学说必须“正心诚意”。宋儒引以为修养方法,朱熹以此教育学生。他为人性格沉静,谦逊谨慎,能以能问不能,对人犯而不较,并教育他的学生要小心为人,“思不出其位”。又主张人当具有大丈夫之勇,为实现“仁”而奋斗终身。他认为,正义如果不在我方,纵然对方是卑贱者,我也不应去恐吓人家;如果正义确在我方,对方纵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不回头。他反对谄笑讨好,不接受“无功授禄”的恩赐。鲁国国君得知他生活困难,派人赐“邑”他招收。他的言行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皆以其为“孝”的楷模,修身的样板。孟子对他深致推崇。由于子思、孟子的阐扬,其学说成为儒家的大宗。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他是其中之一。唐高宗总章元年(668)赠为太子少保。睿宗太极元年(712)赠为太子太保,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列“十哲”之一,配享孔子。二十七年(739)封“郝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郝侯”,徽宗政和元年(1111)改封“武城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赠“郧国公”配享孔子。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更封为“□国宗圣公”。《汉书·艺文志》载“曾子十八篇”,《隋书·经籍志》载“曾子十二卷”,今已佚。宋汪□辑及《大戴礼》中自《修身》至《天圆》,凡十篇,阮元有《曾子注释》、《皇清经解》本,《文选楼丛书》本。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