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之二十九
-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九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伤寒方
伤寒例第一
论曰:《易》称天地变化,各正性命。然则变化之迹无方,性命之功难测,故有炎凉寒燠、风雨晦冥、水旱妖灾、虫蝗怪异。四时八节,种种施化不同;七十二候,日月运行各别。终其晷度,方得成年,是谓岁功毕矣。天地尚且如然,在人安可无事?故人生天地之间,命有遭际,时有否泰,吉凶悔吝,苦乐安危,喜怒爱憎,存亡忧畏,关心之虑,日有千条,谋身之道,时生万计,乃度一日。是故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故有天行瘟疫病者,即天地变化之一气也,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不得无之。故圣人虽有补天立极之德,而不能废之,虽不能废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贤人,善於摄生,能知撙节,与时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命曰知方,则病无所侵矣。然此病也,俗人谓之横病,多不解治,皆曰日满自瘥,以此致枉者,天下大半。凡始觉不佳,即须救疗,迄至於病愈,汤食竞进,折其毒势,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气自在,恣意攻人,拱手待毙,斯为误矣。今博采群经以为上、下两卷,广设备拟,好养者可得详焉。
《小品》曰: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治之疾,时行瘟疫是毒病之气,而论治者,不判伤寒与时行瘟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天行瘟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考之众经,其实殊异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1,是以略说其要。
经言: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凛冽,此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於寒,或触冒之者,乃为伤寒耳。其伤於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於肌骨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热极,重於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病、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冒寒冷之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冷,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伤寒之病,逐日深浅,以施方治。今世人得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去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师,师苟依方次第而疗,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乃有效耳。
华佗曰:夫伤寒始得,一日在皮,当摩膏火炙之即愈。若不解者,二日在肤,可依法针,服解肌散发汗,汗出即愈。若#2不解,至三日在肌,复一发汗即愈;若不解者止,勿复发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芦圆,微吐之则愈;若病困,藜芦圆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则愈也;视病尚未醒,醒者,复一法针之。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若热毒在外,未入於胃,而先下之者,其热乘虚入胃,即烂胃也。然热入胃,须要下去之,不可留於胃中也。胃若实热为病,三死一生,皆不愈。胃虚热入,烂胃也,其热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者,此候十死一生。但论人有强弱,病有难易,得效相倍也。
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彩言语不与人相主当者,勿以火迫之,但以猪苓散一方寸匕服之,当逼与新汲水一升,若二升,强饮之,令以指刺喉中吐之,病随手愈。若不能吐者,勿强与水,水停则结心下也,当更以余药吐之,皆令相主,不尔更致危矣。若此病辈,不时以猪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耳。亦可先以去毒物及法针之,尤佳。
夫饮膈实者,此皆难治,此则三死一生也。病者过日不以时下,则热不得泄,亦胃烂斑出。春夏无大吐下,秋冬无大发汗。发汗法:冬及始春大寒时,宜服神丹圆,亦可摩膏火炙。若春末及夏月、始秋,此热月不宜火炙及重覆,宜服六物青散,若崔文行度瘴散,赤散、雪煎亦善。若无圆散及煎者,但单煮柴胡数两。伤寒、时行,亦可服以发汗。至再三发汗不解,当与汤,实者转下之。其脉朝夕□者,为僻实者。朝平夕□者,非僻也。转下汤为可早与,但当少与,勿令大下耳,少与当数其间也。
诸虚烦热者,与伤寒相似,然不恶寒,身不疼痛,故知非伤寒也,不可发汗。头不痛,脉不紧数,故知非裹实,不可下也。如此内外皆不可攻,而强攻之,必遂损竭多死,难全也。此虚烦,但当与竹叶汤;若呕者,与橘皮汤一剂,不愈,为可重与也。此法数用,甚有效验。伤寒後虚烦,亦宜服此汤。
王叔和曰:夫阳盛阴虚《外台》作表和裹病,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外台》 作裹和表病,下之则死,汗之则愈。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外台》 作表裹之治#3,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然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外台》 作表和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外台》 作裹平以亡。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不知不识,病者殒没,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於冥路,夭死盈於旷野。仁爱鉴此,宁不伤楚。
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於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否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发汗则愈。三日以上,气浮在上部,填塞胸心,故头痛,胸中满,当吐之则愈。五日以上,气沉结在脏,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当下之则愈。明当消息病之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气也。经言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又夏月亦不可下也。此医之大禁也。脉有沉浮,转能变化,或人得病数日,方以告医,虽云初觉,视病已积日在身,其疹疹结成,非复发汗解肌所除,当诊丰其脉,随时形势,救解求免也。不可苟以次第为固,失其机要,乃致祸矣。此伤寒次第,病三日以内发汗者,谓当风解衣,夜卧失覆,寒温所中,并时有疾疫邪风之气相染易,为邪恶所中也。至於人自饮食生冷过多,腹脏不消,转动稍难,头痛身温,其脉实大者,便可吐下之,不可发汗也。
陈廪丘云:或问得病连服汤药发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医经云,连发汗汗不出者,死病也。吾思之,可蒸之如蒸中风法。热温之气於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後以问张苗,苗云:曾有人作事,疲极汗出,卧单蕈中冷得病,但苦寒倦,诸医与圆散汤,四日之内,凡八过发汗,汗不出。苗令烧地布桃叶蒸之,即得大汗,於被中就粉傅身,使极燥乃起,便愈。後数以此发汗,汗皆出也。人性自有难汗者,非惟病使其然也,蒸之则无不汗出也。诸病发热恶寒、脉浮洪者,便宜发汗,温粉粉之,勿令遇风。当发汗而其人适失血及大下利,则不可大汗也,数少与桂枝汤,使体润漐漐,汗出连日,当自解也。
论曰:凡人有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冀望自瘥,须臾之间,以成痛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若时气不和,当自戒谨。若小有不和,即须治疗,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早治,鲜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4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止,虽和缓亦无能为也。痈疽疔肿,喉痹客性,尤其为急,此自养生之要也。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痛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服药当如方法,若纵意违师,不须治之也。
凡伤寒,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裹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也。凡得时气病,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所以尔者,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为人作病矣。若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与之勿令极意也。言能饮一斗者,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忽然大汗出者,欲自愈也。人得病能饮水,欲愈也。
凡温病,可针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
论曰:夫寻方学之要,以救速为贵,是以养生之家,须预#5合成熟药,以补#6仓卒之急,今具之于左。
辟温第二方 湿坚病证
屠苏酒,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之方:
大黄十五铢 白术十八铢 桔梗 蜀椒各十五铢 桂心+八铢 乌头六两 菝葜十二铢
右七味,□咀,绦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旦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於东向户中饮之。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饮药酒得,三朝还滓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着药,辟温气也。又一方有防风一两。
太乙流金散,辟温气方:
雄黄三两 雌黄二两 矾石一两#7 鬼箭羽一两半 羚羊角烧,二两
右五味,治下筛,三角绦袋盛一两,带心前,并挂门户上。若逢大疫之年,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烧之。温病人亦烧熏之。
雄黄散,辟温气方:
雄黄五两 朱砂一作赤术 菖蒲 鬼臼各二两
右四味,治下筛,以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
预备一物柏枝散,天气不和,疾病流行方:
取南向社中柏东南枝,曝令乾,捣末,酒服方寸匕,神良。
粉身散,辟温病常用方:
芎藭 白芷 藳本各等分
右三味,治下筛,内米粉中,以粉身。
杀鬼烧药方,辟温气:
雄黄 丹砂 雌黄各一斤 羚羊角 羖羊角亦得 芜荑 虎骨 鬼臼 鬼箭羽 野丈人 石长生 猳猪屎 马悬蹄各三两 青羊脂 菖蒲 白术各八两 蜜蜡八斤
右十六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许大。朝暮及夜中,户前微火烧之。
虎头杀鬼圆,辟温方:
虎头五两 朱砂 雄黄 雌黄各一两半 鬼臼 皂荚 芜荑各一两
右七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子大,绦袋盛,系臂,男左女右,悬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烧一圆。
辟温杀鬼圆,熏百鬼恶气方:
雄黄 雌黄各二两 羖羊角 虎骨各七两 龙骨 龟甲 鲮鲤甲 猬皮各三两 樗鷄十五枚 空青一两 芎藭 真珠各五两 东门上鷄头一两#8
右十三味,末之,烊蜡二十两,并手圆如梧子。正旦,门户前烧一圆,带一圆,男左女右。辟百恶,独宿、吊丧、问病各吞一圆小豆大;天阴、大雾日,烧一圆於户牖前,佳。
雄黄圆,汉建宁二年#9,太岁在酉,疫气流行,死者极众,即有书生丁季回从蜀青城山来,东过南阳,从西市门入,见患疫疠者颇多,遂於囊中出药,人各惠之一圆。灵药沾唇,疾无不瘥。市中疫鬼数百#10余,见书生施药,悉皆惊怖而走。乃有鬼王见书生,谓有道法,兼自施药,感众鬼等奔走若是,遂诣书生,欲求受其道法,书生曰:吾无道法,乃囊中之药。呈於鬼王,鬼王睹药,惊惶叩头,乞命而走。此方药带之入山,能辟虎狼蛇虫,入水能除水怪蛟蜃。
雄黄 雌黄 曾青 鬼臼 真珠 丹砂 虎头骨 桔梗 白术 女青 芎藭 白芷 鬼督邮 芜荑 鬼箭羽 藜芦 菖蒲 皂荚各一两
右十八味,末之,蜜丸如弹子大。绢袋盛,男左女右带之。卒中恶病及时疫,吞如梧子一丸,烧一丸弹子户内。
赤散,辟温疫气,伤寒热病方:
藜芦 踯躅花各一两 牡丹皮 皂荚各一两六铢 附子 桂心 真珠各六两 细辛 乾姜各十八铢
右九味,末之,内真珠合治之,分一方寸匕,置绦囊中带之,男左女右,着臂自随。觉有病之时,便以粟米大内着鼻中,又酒服一钱匕,覆取汗,日三服,当取一过汗耳。
又方:
正月旦,取东行桑根如指,长七寸,以丹涂之,悬门户上,又令人带之。
断温病,不相染着方:
汲水瓶绠#11长七寸,盗着病人卧席下,良。
又方:
以绳度所住户中壁,屈绳即断之。
治温,病不相染方:
以桃树蠹屎末之,水服方寸匕。
又方:
术、豉等分,酒渍,服之妙。
又方:
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七粒,又以二七#12粒投井中。
又方:
新布袋盛赤豆一升,内井中,三日出,举家服二七枚。
又方:
松叶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常以七月七日合家吞赤小豆,向日吞二七枚。
又方:
常以七月七日,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二七枚。
又方:
神仙教人立春後有庚子日,温芜菁菹汁,合家大小并服,不限多少。
断温疫转相染着,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无收视者方:
赤小豆 鬼箭羽 鬼臼 雄黄各二两
右四味#13,末之,以蜜和服如小豆一丸,可与病人同床传衣。
治温,令不相染方:
新布袋盛大豆一升,内井中,一宿出,服七枚。
治温疫方:
药子二枚,末,水服之。
又方:
白蜜和上色朱砂粉一两,以太岁日平旦,大小勿食,向东方立,吞服三七丸,如麻子大,勿令齿近之,并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中,终身勿忘此法。
又方:
凡时行疫疠,常以月望日细剉东引桃枝,煮汤浴之。
治瘴气方:
蒜五子,并皮碎之 豉心一升
右二味,以五#14岁男儿屎#15二升,煮五六沸,去滓服之,良。
又方:
青竹茹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患雾气者,心内烦闷少气,头痛项急,起则眼眩欲倒,身微热,战掉不安,时复憎寒,心中欲吐,吐时无物方:
新猪屎二升半,内好酒一升,搅令散,以生布绞取汁,更以绵滤,顿服之取尽,即地铺暖卧覆盖,铺前着火,常汗出。若得汗,当细细去上衣,勿使心寒,寒即不瘥,看汗自乾乃起,慎风冷。亦治疟及风劳蛊#16毒。
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颈背双筋牵,先寒後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方:
桂心一两 白术 芒硝 大青 栀子各三两 柴胡五两 石膏 生姜各八两 生地黄 香豉各一升
右十味,□咀,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先寒後热,颈筋挛牵,面目赤黄,身中直强方:
玄参一两 细辛二两 栀子 黄苓 升麻 芒硝各三两 石膏八两#17 竹叶切,五升 车前草曝,切,二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半,煮竹叶、车前,取七升,去滓,下诸药,煎至三升,下#18芒硝,分三服。
治心腑脏温病阴阳毒,战掉不安,惊动方:
大青 黄苓 栀子 知母 芒硝各三两 麻黄四两 玄参六两 石膏 生葛根各八两 生地黄切,一升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腑脏温病阴阳毒,头重颈直,皮肉痹,结核隐起方:
大青 羚羊角 升麻 射干 芒硝各三两 栀子四两 寒水石五两 玄参八两
右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咳嗽连续,声不绝,呕逆方:
麻黄 栀子 紫菀 大青 玄参 葛根各三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杏仁 前胡各四两 石膏八两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19肺腑脏温病阴阳毒,热暴气斑点方:
栀子 大青 升麻 芒硝各三两 葱须切,四两 豉一升 石膏 生葛各八两,一作生姜
右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下芒硝,分三服。
治肾腑脏温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热毒内伤方:
茵陈蒿 栀子 芒硝各三两 苦参 生葛各四两 生地黄 石膏各八两 葱白 豉各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下芒硝,分三服。
萎蕤汤,治温风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则小便难,发其汗者必识语,加烧针者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失便利,如此疾者,宜服之方:
萎蕤 白薇 麻黄 独活 杏仁 芎藭 甘草 青木香各二两 石膏三两
右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加朴硝一分,及大黄三两下之;如无木香,可用麝香一分。《小品方》云,萎蕤汤治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则发热头脑痛,喉咽乾,舌强,骨肉疼,心胸痞满,腰背强,亦治风温。
夫□病与百合、狐惑、湿风、温病、鬼魅皆相类,宜精察节气,其新故二气相搏,喜成此疾。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九竟
#1辨:原作『辞』,据影宋刻本改。
#2若:原作『即』,据影宋刻本改。
#3治:原作『病』,据影宋刻本改。
#4日:原作『目』,据影宋刻本改。
#5预:原作『遇』,据影宋刻本改。
#6补:影宋刻本作『备』。
#7一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8一两:影宋刻本作『一枚』。
#9建宁二年:原作『建炎三年』,据影宋刻本改。
#10百:影宋刻本『百』 下有『千』字。
#11粳:原作『一』,据影宋刻本改。
#12二七:原作『一七』,据影宋刻本改。
#13右四味:影宋刻本作『右五味』,方中另有『丹砂二两』。
#14五:影宋刻本作『三』。
#15屎:影宋刻本作『尿』。
#16蛊:原作『虫』,据影宋刻本改。
#17八两:影宋刻本作『三两』。
#18下: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9治:『治』下六十四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