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九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九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大奇论篇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
    满,谓脉气满,实也。肿,谓瘫肿也。藏气满,乃如是。
    肺之雍,喘而两□满。
    肺藏气而外主息,其脉支别者,从肺系横出腋#1下,故喘而两□满也。○新校正云:详肺雍、肝雍、肾雍,《甲乙经》俱作痈。
    肝雍,两肚满,外则惊,不得小便。
    肝之脉,循股阴入髦中,环阴器,抵少腹,上贯肝鬲,布胁肋,故朕满不得小便也。肝主惊骇,故外则惊。
    肾雍,脚下至少腹满,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脚下作脑下。脚当作朕,不得言脚下至少腹也。
    腔有大小,脏腑大跛,易偏枯。
    冲咏者,经脉之海,与少阴之络俱起於肾下,出於气街,循阴股内康,斜入胭中,循腑骨内康,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後,入足下;其上行者出齐下同身寸之三寸。故如是。若血气变易,为偏枯也。
    心脉满大,瘠癒筋挛。
    心脉满大,则肝气下流,热气内薄,筋乾血涸,故痛疼而筋挛。
    肝脉小急,症德筋挛。
    肝养筋,内藏血,肝气受寒,故痛应而筋孪。脉小急者,寒也。
    肝脉骛暴,有所惊骇,
    骛,谓驰骛,言其迅急也。阳气内薄,故发为惊也。
    脉不至若疮,不治自已。
    肝气若厥,厥则脉不通,厥退则脉复通矣。又其脉布胁肋,循喉咙之後,故脉不至若瘠,不治亦自已。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小急为寒甚,不鼓则血不流,血不流而寒薄,故血内凝而为瘕也。
    肾肝并沉为石水,
    肝脉入阴内,贯少腹,肾脉贯脊中,络膀胱。两藏并,藏气需冲脉,自肾下络於胞,令水不行化,故坚而结。然肾主水,水冬冰,水宗於肾,肾象水而况,故气并而沉,名为石水。○新校正云:详肾肝并沉至下并小弦欲惊,全元起本在《厥论》中,王氏移於此。
    并浮为风水,
    脉浮为风,下焦主水,风薄於下,故名风水。
    并虚为死,
    肾为五藏之根,肝为发生之主,二者不足,是生主俱微,故死。
    并小弦欲惊。
    脉小弦为肝肾俱不足故尔。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疝者,寒气结聚之所为也。夫脉况为实,咏急为痛,气实寒薄聚,故为绞痛为疝。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皆寒薄於藏故也。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
    太阳受寒,血凝为痕。太阴受寒,气聚为疝。
    二阴急为瘾厥,二阳急为惊。
    二阴,少阴也。二阳,阳明也。○新校正云:详三阳急为痕至此,全元起本在《厥论》,王氏移於此。
    脾脉外鼓沉,为肠僻,久自已。
    外鼓,谓鼓动於臂外也。
    肝脉小缓为肠僻,易治。
    肝脉小缓为脾乘肝,故易治。
    肾脉小搏沉,为肠僻下血,
    小为阴气不足,搏为阳气乘之,热在下焦,故下血也。
    血温身热者死。
    血温身热,是阴气丧败,故死。
    心肝僻亦下血,
    肝藏血,心养血,故僻皆下血也。
    二藏同病者可治,
    心火肝木,木火相生,故可治之
    其脉小沉涩为肠澼,
    心肝脉小而沉涩者,澼也。
    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肠澼下血而身热者,是火气内绝,去心而归於外也。故死。火成数七,故七日死。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
    外鼓,谓不当尺寸而鼓击於臂外侧也。
    男子发左,女子发右,
    阳主左阴主右故尔。《阴阳应象大论》日: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此其义也。
    不□舌转,可治,三十日起。
    偏枯之病,□不能言,肾与胞脉内绝也。胞脉系於肾,肾之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故气内绝,则□不能言也。
    其从者疮,三岁起。
    从,谓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也。病顺左右而瘠不能言,三岁治之乃能起。
    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以其五藏始定,血气方刚,藏始定则易伤,气方刚则甚费,易伤甚费,故三岁死。脉至而搏,血钮身热者死,血钮为虚,脉不应搏,今反脉搏,是气极乃然,故死。
    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以其为血钮者之常脉也。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
    喘,谓卒来盛急,去而便衰,如人之喘状也。
    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所谓暴厥之候如此。
    脉至如数,使人暴惊,
    脉数为热,热则内动肝心,故惊。
    三四日自已。
    数为心脉,木被火干,病非肝生,不与邪合,故三日後四日自除。所以尔者,木生数三也。
    脉至浮合,
    如浮波之合,後至者凌前,速疾而动,无常候也。
    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乾而死。
    薪#2然之火焰,瞥瞥不定其形,而便绝也。焰,戈念切。
    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脉死。
    如散叶之随风,不常其状。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散叶作丛棘。
    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
    脉塞而鼓,谓才见不行,旋复去也。悬,谓如悬物,物动而绝去也。
    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脉长而坚,如横木之在指下也。
    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胞之脉系於肾,肾之脉侠舌本,今气不足者,则当不能言,今反善言,是真气内绝,去肾外归於舌也,故死。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也,微见三十日死。
    左右傍至,言如历漆之交,左右反戾。新教正云:按《甲乙经》交漆作交即。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如水泉之动,但出而不入。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
    颓土之状,谓浮之大而虚耍颓土之状,按之则无。新教正云:按《甲乙经》颓土作委土。
    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如颡中之悬雍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悬雍作悬离。元起注云:悬离者,言脉与肉不相得也。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藏宛熟,寒热独并於肾也,如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宛,积也。熟,热也。
    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外,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脉至如华,谓似华虚弱,不可正取也。小肠之脉,上入耳中,故常听也。
    脉解篇
    太阳所谓肿腰雅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
    脽,谓臀肉也。正月三阳生,主建寅,三阳谓之太阳,故日寅太阳也。
    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
    正月虽三阳生,而天气尚寒,以其尚寒,故日阴气盛阳未得自次。次,谓立王之次也。
    故肿腰雅痛也。
    以其脉抵腰中,入贯臀,过□枢,故尔。
    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3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以其脉循股内後康,合胭中,下循踹。,过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故也。○新校正云:详王氏云其脉循股内,殊非。按《甲乙经》太阳流注,不到股内,股内乃脾外之误,当云□外後廉。
    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强上,谓颈项禁强也。甚则引背矣。所以尔者,以其脉从脑出,别下项背故也。
    所谓耳呜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呜也。
    以其脉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故尔。
    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以其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故狂巅疾也。顶上日巅。
    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
    亦以其脉至耳故也。
    所谓入中为□者,阳盛已衰,故为瘠也。
    阳气盛,入中而薄於胞肾,则胞络肾络气不通,故□也。胞之脉系於肾,肾之脉侠舌本,故□不能言。
    内夺而厥,则为瘠徘,此肾虚也,
    徘,废也。肾之脉与冲脉并出於气街,循阴股内康,斜入胭中,循腑骨内廉及内踝之後,入足下,故肾气因夺而不顺,则舌瘠足废,故云此肾虚也。○新校正云:详王注云肾之脉与冲脉并出,按《甲乙经》是肾之络,非肾之脉,况王注《痿论》并《奇病论》、《大奇论》并云肾之络,则此脉字当为络。
    少阴不至者,厥也。
    少阴,肾脉也。若肾气内脱,则少阴脉不至也。,少阴之脉不至,则太阴之气逆上而行也。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
    心气逆则少阳盛,心气宜木,外铄肺金,故盛者心之所表也。
    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足少阳脉,循胁裹出气街,心主脉,循胸出胁故尔。火墓於戌,故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也。
    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所谓甚则跃者,
    跃,谓跳跃也。
    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亦以其脉循脾阳,出膝外康,下入外辅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附,做气盛则令人跳跃也。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
    阳盛以明,故云午也。五月夏至,一阴气上,阳气降下,故云盛阳之阴#5也。
    阳盛而阴气加之,故酒酒振寒也。
    阳气下,阴气升,故云阳气盛而阴气加之也。
    所谓经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於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经肿而股不收也。
    以其脉下脾抵伏菟,下入膝体中,下循腑外康,下足附,入中指内间;又其支别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问。故尔。
    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於藏府问,故为水也。
    藏,脾也。府,胃也。足太阴脉从足走腹,足阳明脉从头走足,今阴气微下而太阴上行,故云阴气下而复上也。复上则所下之阴气不散,客於脾胃之问,化为水也。
    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藏府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水停於下,则气郁於上,气郁於上,则肺满,故胸痛少气也。
    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
    恶喧故尔。
    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於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新校正云:详所谓甚则厥至此,与前《阳明脉解论》相通。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叹腹肿者,阳明并於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凯腹肿也。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於中,故日病胀。
    阴气太盛,太阴始於子,故云子也。以其脉入腹属脾络胃,故病胀也。
    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於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按《灵枢经》说足阳明流注并无至心者,太阴脉说云: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鬲,注心中。法应以此络为阳明络也。○新校正云:详王氏以足阳明流注并无至心者,按《甲乙经》阳明之脉#6上通於心,循咽出於口,宜其经言阳明络属心为噫,王氏安得谓之无。
    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以其脉属脾络胃上鬲侠咽故也。
    所谓得後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一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日得後与气则快然如衰也。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
    少阴者,肾脉也。腰为肾府,故腰痛也。
    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以其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故病如是。
    所谓色色
    新校正云:详色色字疑误。
    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吭吭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吭吭无所见也。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日煎厥。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於色也。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於上而脉满,满则咳,故血见於鼻也。厥阴所谓癫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症疝少腹肿也。
    以其脉循阴股#7入髦中,环阴器,抵少腹,故尔。
    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俯而不仰也。所谓癫疟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症疟疝也。所谓甚则哑乾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乾也。
    此一篇殊与前後经文不相连接,别释经咏发病之源,与《灵枢经》流注略同,所指殊异。○新校正云:详此篇所解,多《甲乙经》是动所生之病,虽复少有异处,大概则不殊矣。
    刺要论篇
    黄帝问日:愿闻刺要。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
    道,谓气所行之道也。
    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
    过之内伤,以太深也。不及外壅,以妄益他分之气也。气益而外壅,故邪气随虚而从之也。
    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後生大病。
    贼,谓私害。动,谓动乱。然不及则外壅,过之则内伤,既且外壅内伤,是为大病之阶渐尔,故日後生大病也。
    故曰:病有在毫毛胜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毛之长者日毫,皮之文理日胜理,然二者皆皮之可见也。
    是故刺毫毛胜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诉沂然寒栗。
    《针经》日:几刺有五,以应五藏,一日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令针伤多,如拔发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然此其浅以应於肺,胜理毫毛犹应更浅,当取发根浅深之半尔。肺之合皮,王於秋气,故肺动则秋病温疟,沂沂然寒栗也。诉,音素。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脾之合肉,寄王四季,又其脉从股内前康,入腹属脾络胃,上鬲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鬲,注心中。故伤肉则痛#8脾,脾动则四季之月病腹胀,烦而不嗜食也。七十二日四季之月者,谓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各十二日後,土寄王十八日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心之合脉,王於夏气。真心少阴之脉,起於心中,出属心系。心包心主之脉,起於胸中,出属心包。《平人气象论》日:藏真通於心。故脉伤则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财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前弛。
    奸之合筋,王於春气。《针经》日:热则筋缓。故筋伤则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缓。弛,犹纵缓也。弛,施是切。
    刺筋无伤骨,骨伤射内动肾,肾动财冬病胀腰痛。
    肾之合骨,王於冬气。腰#9为肾府,故骨伤则动肾,肾动则冬病腰痛也。肾之咏直行者,从肾上贯肝鬲,故胀也。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腑酸,体解传然不去矣。
    髓者骨之充。《针经》日:髓海不足,则脑转耳呜,腑酸眩冒,故髓伤则脑髓销铄腑酸体解传然不去也。销铄,谓髓脑销铄。解布,谓强不强,弱不弱,热不热,寒不寒,解解传布然,不可名之也。脑髓销铄,骨空之所致也。铄,诗若切。眩,音悬。
    黄帝内经素问补住释文卷之二十九竟
    #1腋:原作『肺』,据顾本改。
    #2薪:原作『新』,据颇本改。
    #3冻:原作『东』,据颇本改。
    #4胜:原作『端』,据顾本改。
    #5阴:原作『音』,据顾本改。
    #6脉;原作『止』,据顾本改。
    #7股:原作『服』,据顾本改。
    #8痛:顾本作『动』。
    #9腰:原作『要』,据顾本改。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